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重点研究方向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和空间组织演化规律的学科。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的空间组织演化问题。

城市地理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从研究视角和研究问题的空间层面上来看,有两个突出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从区域的视角研究区域城市系统的室间组织演化;另一方面针对城市个体本身,研究城市内部组成部分的空间组织演化。

(2)主要研究内容

以上述两个重点研究方向为核心,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的研究领域,即:

1)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结合对城市发展规律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对影响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地理条件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

2)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研究。或称区域城市体系研究,是将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城镇群体放在区域城乡结构发展演变的整体背景下,研究各个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空间组织规律。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又称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研究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组织关系和演化规律。

4)城市发展的支撑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区域城市赖以发展和依托的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背景、资源支撑条件和为城市之问和城乡之间经济社会联系提供基本保障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5)城市问题和对策研究。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内城问题和社会分化、贫困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广州陶粒厂广东陶粒厂https://www.doczj.com/doc/8d2077495.html, 编辑:ejdnchh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城市地理网上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p20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p21 3、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p44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p80 4、景观型城市化: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p58 职能型城市化: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5、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为集中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称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p57 6、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p58 消极型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7、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称为飞地型城市化。p57 8、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p98 9、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p109 1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叫做首位城市。p123 首位度:一国的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叫做首位度。p124 11、结节点:城市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集中场所,通过各种运输通讯网络,使物质、人口、信息不断地从各地向城市流动,这种过程类似光线的聚焦作用,而城市就是各种网络中的聚焦点,或称结节点。

最新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2、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3、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4、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5、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6、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7、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8、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9、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1、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22、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23、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24、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25、配第—克拉克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大致沿着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演示教学

《城市地理学》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13-02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两个)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三个) 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 4、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的意义何在?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征有哪些? 6、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6个大都市带。 7、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8、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 9、以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例,谈谈城乡人口划分的标准。 10、评价以市带县的利弊。 1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名词解释: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邻接位置、城市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3、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我国城市根据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城市形成的区域经济基础包括哪些?

6、试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7、简述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8、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9、从城市产生和发展出发,城市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并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 10、绘示意图简要说明伯德(Bird)关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模式。 11、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2、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3、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 4、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5、城乡人口迁移的模式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6、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7、简述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8、简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概念。 9、简述霍尔的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二、名词解释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三、分析题 根据教材P52图4—1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四、论述题 1、城市地域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2、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3、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4、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9-1412-09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许学强1,姚华松2 (1.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2.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中国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在收集和整理1900—2009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基础上,对近100多年中国城 市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其次,对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主 题和内容进行归纳,大致包括城市化、城市(区域)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技术地理和全球化、信息化背 景下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有待 加强的若干建议:①加强“过程机理和互动关系”的城市地理研究;②加强“全球视野和地方行动”的宏、微观并 举的研究;③加强“地理社会与文化转向”的城市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④加强“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地理研究。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综述 中图分类号:K90-09文献标识码:A 1986年,笔者写过一篇《努力发展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的文章,梳理了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时序变化、联系实际、多元化研究趋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等几大特点,从哲学层面对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和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进而辨证分析了西方城市地理理论和我国现实进行整合研究的可能性[1]。时隔23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城市发展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型,全球化和信息化席卷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方兴未艾。同时,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语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体现为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等多思潮并存,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与文化转向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的城市化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斯蒂格里茨,2000),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优秀的城市地理学者层出不穷。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背景与轨迹的变化,相应研究主题和重点内容也在不断演进。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年,对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对未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热点进行展望,无疑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是1909—2009年100年正式出版与发行的著作、地理类和规划类期刊,为全面反映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历程,本研究除选取公认的对中国城市地理学有一定贡献的知名学者外,还选取了基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研究主题的在某一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研究人士。此外,还涉及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地理的海外华人地理学者。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过去的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对未来展望恐有偏颇,敬请指正。 119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 解放前,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缓慢,少数地理学者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城市的论文,分为两类:①对城市的研究,如王益厓对无锡,陈尔寿对重庆,杨纫章对重庆西郊,王云亭对昆明等城市地理的研究,沈汝生对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总结[2-6]。 ②对乡村的研究,如陈述彭对遵义、任美锷对甘南川北、鲍觉民对云南呈贡、杨利普等对岷江峡谷、朱炳海和严钦尚对西康地区、李旭旦对白龙江中游地区等村落地理的考察等[7-13]。总体上看,上述研究对近代中国城乡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的描述和解析居多,从属于聚落地理的范畴,真正的城市地理研究尚未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地理研究才慢慢起步。1949—1965年间,《地理学报》刊登有关城市地理的文献仅6篇。1966—1972年城市地理研究几乎中断。有限的城市地理研究集中于一些学者翻译、介绍了美苏等国外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对中国城市历史、类型、职能、布局、形态和城镇分布等做了初步 第29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29,No.9 2009年9月ECONOM IC GEOGRAPHY Sep.,2009收稿时间:2009-06-18;修回时间:2009-08-20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2007.1.5

2004级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7年1月8日) 姓名学号分数 予学士学位。”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市性质2.城市更新 3. 城镇体系 4.智能图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3.公式P i=P1r-q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般化模式,说明q值的不同取值,公式所表示的城市体系分布的特点。 4.边缘城市及其特点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2、请分析美国郊区化的过程及发生机制;若从美国郊区化的含义来看中国, 请问中国的大城市目前是否出现了郊区化,并论述理由。

《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7年1月8日)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特殊性: 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 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 (2)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 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1)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2)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 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Real Estate Economics 课程编号:08075105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者:段国兵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9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等,并且能够结合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和优势判断。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论(2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概念解析,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区域规划观念建立与运用,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理解“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的观念,了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变化,熟悉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掌握城市规划设计中区域观的内涵。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域规划思想与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第二章:区域与区域规划(4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的概念;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区域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特征;区域规划的概念、发展、特点和类型,区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区域规划的内容和任务。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区域和区域规划的概念,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理解区域科学和区域研究发展以及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熟悉区域分析的内容和区域规划的内容,了解区域规划的类别和任务。 【教学重点】区域与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难点】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区域规划的类别、内容。 第三章:区域发展理论(8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分析,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战略决策和战略模式;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理论: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倒“U”字理论和生产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文章编号:1004)9479(1999)02_0042_07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郭文炯,白明英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太原 030012) * 摘 要:本文在广泛查阅日文文献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不同时期日本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并从理论、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揭示了其发展特征。最后,概括了8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的新动态。 关 键 词:城市地理学;日本;发展特征中图分类号:K93/975 文献标识码:A 6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于中日两国文化上的相似性和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加,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中的经验,可能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更有启发性。然而,国内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状况的论文尚不多见。本文在收集、查阅大量日文城市地理研究文献,特别是综述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征及近期动态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了解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发展历程 地理学作为近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日本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前期,其主 要标志是1919年东京大学设立地理学科及1925年日本地理学会创立。[1]在1930年前后, 围绕景观论的争论,日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开始分裂。从1924)1992年日本主要地理学杂志登载的人文地理方面论文的主题分类(表1)看,人文地理学分科发展差异显著。第一,在20年代及30年代前期占主流的地志学论文迅速减少,60年代以来已极少出现;第二,农业地理、乡村地理、城市地理、工业地理是日本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其中,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乡村地理60年代以来论文数呈下降趋势,而城市地理论文数则不断上升。城市地理论文数在60年代初超过乡村地理学,成为聚落地理的主体;70年代初超过工业地理学,70年代中期取代农业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中最主要的分支。 城市地理学发展历程,山鹿诚次分年代归纳为胎动期(1945年前)、萌芽期(1946)1955)、推进期(1956)1965)、展开期(1966)1975)、转换期(1976年以来)5个时期[2]。 第8卷第2期 1999年12月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W ORLD REGIONAL STUDIES Vol.8,No.2 Dec.,1999 *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城环系柴彦威先生的指导与帮助,特表谢意。 收稿日期:1999_04_23;修订日期:1999_10_20 作者简介:郭文炯(1965_),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城市规划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 术论文20余篇,参加科研课题10余项.

(完整word版)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d2077495.html, 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作者:王善超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 的科学,不仅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学已经走过了开门立户的最艰难岁月,展望未来,城市地理学在知道城市建设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市化;学科进展 一.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展较晚,地理学科基础薄弱,直到最近几年才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中国的奴隶社会时代的早期作品,如《诗经》、《管子》、《尚书》、《周礼》等,就是记录地理知识的典籍。 封建时代的历史记录除了《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和许多编年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城市的描述,诸如《洛阳伽蓝记》、《汴京遗迹志》、《东京梦华录》等,也都主要记载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筑、风水,内容浩繁如烟海,也很难被称为城市地理书。解放前,在我国地理研究中,城市地理领域是空白的。解放后,我们在苏联的地理工作者帮助下进行了少量的研究,主要对农业产业进行服务。城市地理仍是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8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市规划动作受到重视和城市的普遍快 速开展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进入历史上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在80年代,出版了大量论著。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 以下特点: (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拓宽,研究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宏观和中观领域,如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系统。3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化宏观和中观的同时,微观的研究开始增加,城市交通、环境领域的研究也开始走入城市地理学的视野。数学方法逐渐被引进城市地理研究,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的研究水平也大幅提升。 (二)关注重点研究课题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非常接近;另一方面,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1970年以后,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1970年以后,随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大部分人口都已聚居在城市,城市的土地、交通、住宅、环境、犯罪等各种问题都日益尖锐,城市发展日益成为重大的政治、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城市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逐步成为现代地理学的核心之一。这一阶段,地理学的新思潮层出不穷,而且在城市地理学里都有最充分的反映,先后形成了著名的空间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 美国的加里森(William L.Garrison)和他领导的华盛顿小组,以区位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从距离入手,用统计方法寻找城市分布和内部结构的空间组织模式,并用这些模式模拟现状,预测未来,帮助区位决策,这就是著名的区位学派。 地理学应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极为复杂的人文地理分支,开始大量采用了统计方法。使地理学走上了理论化,计量化和抽象化的道路。然而,重视科学和数学的世界倾向一度因忽视了历史、语言和文学而产生了反作用。地理学的计量化也一度走向极端,甚至有人声称一个新的地理学境界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文字性、描述性的研究。把地理研究的目的和手段相混淆,把运用数学符号还是文字符号来解释地理现象对立起来。 西方地理学界在 70 年代已经对此有所反思,随着城市间的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实证研究的积累,发现在实际观察到的状况和预期的模型之间存在着许多差距,模式的运用并不都很有效。各种区位理

论的不现实的假设受到批评,对仅仅利用小样本建立的模式运用到大范围地区或者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它地区的做法也提出疑问,甚至用于分析的数据资料的本身也可能就有问题。 对数量革命进展的不满,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疑虑,导致60年代后期行为方法的引入,并被称为行为革命而风行于70年代。行为学派认为任何地理现象,除了纯粹自然地理现象外,都和人与人的群体的决定有关。人的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至少不是全理性的。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由人的不同品质、动机、偏好、态度、心理等因素造成的决策而形成。 著名学者普雷德(A.Pred)把决策人的行为和理想区位的关系用行为矩阵表示,认为决策结果的正确程度是有关信息的数量,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不同的决策人处于行为矩阵中的不同位置,只有在理想状态或偶然情况下,才能达到最优模式。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西方国家的社会问题尖锐化。特别在美国反战、妇女、黑人三大运动风起云涌。以结构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结构主义思潮盛起,这一思潮也进入城市地理学,出现了所谓的激进学派。 如前所述,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和战后城市规划的实践分不开的。然而到60年代末,城市规划对解决众多的城市问题,特别在解决与社会不公平有关的那些问题中显得软弱无能,导致了对规划理论基础的怀疑,进而扩展到对城市地理以致整个地理学理论基础的怀疑。他们批评空间区位学派的理论忽视了控制经济决策和制约个体活动的资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 课程编码:07442609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3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学时数:54 学分数:3 先修课程:人文地理 考核方式:考查制订单位:广州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制订日期:2003年审核者:夏丽华 执笔者:李文翎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城市既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又是一种区域现象,因此,城市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在学习和研究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我国城市发生与发展的独特特点,揭示与预测我国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对城市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讨论、课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城市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规划研究的基础,还是区域信息研究的落脚点。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教学参考书: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周一星著,《城市地理学》,商务出版社,1995年。 阎小培等,《地理·区域·城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第二节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 第三节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