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数字出版的现有格局及未来走向正文

中国数字出版的现有格局及未来走向正文

中国数字出版的现有格局及未来走向

China Digital Publication

Existing Pattern and Future Trend 摘要:数字出版是近年来出版业增长最快的一个子行业,本文以2006-2010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有格局、行业分布;对数字出版近年来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总结;指出目前存在的典型问题;并对数字出版未来的行业走向做出预测。

关键词:数字出版现有格局存在问题未来走向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industry. This paper takes 2006-2010 China Academy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annual statistical data as a basis analysis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in China the existing pattern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distribution; in recent year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pointed out the typical problems and the trend in future.

Keyword: Digital Publishing Existing Pattern Problems Future Trend

微软公司CEO史蒂夫·鲍尔默预言“在未来的10年内,不会有任何的媒体消费模式能够和如日中天的互联网脱轨。无论是报纸还是杂志,它们统统会在未来10年内以电子版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在我国,数字出版作为新闻出版新业态,近年来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自2006年起对数字出版产业进行数据统计显示,5年来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为:2006年213亿,2007 1《微软新掌门:10年内互联网将垄断媒体》,企业领导网,2011年3月21日。

年362.42亿,2008年556.56亿,2009年799.4亿,2010年1051.79亿,5年增长了5倍,平均年增速度49.37%,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传统出版业。

一、我国数字出版现有格局

1. 数字出版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数字产品日益丰富,数字出版产业形态不断完善,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内容提供企业、内容加工企业为主的内容提供商;以互联网、移动通信、卫星为主的传输渠道服务商;以综合或专业、特色数据库为主的平台服务商;以数字技术开发和数字技术应用服务为主的技术服务商;以电子书和其他新型阅读器为代表的阅读终端企业构成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为整个新闻出版业打下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 浅阅读产品占据数字出版主流

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规模达到1051.79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31.97%。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7.49亿元,电子书(E-book和电子阅读器)收入24.8亿元,数字报纸(网络版)收入6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阅读)收入349.8亿元,占比33.26%;网络游戏收入323.7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321.2亿元。2

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09-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7月版。

图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情况对比图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网络版)的总收入为38.29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仅为 3.64%,而手机出版、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的收入合计为994.7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占比高达为94.57%。数据显示,手机出版、娱乐化产品与互联网广告产品这些浅阅读产品在数字出版中占据绝对主流,而期刊、图书、报纸等代表深阅读的数字内容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

3. 数字出版子行业增速差异显著

2005年,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在京召开,此后,数字出版这一概念开始被广泛使用,中国出版研究院此后生年对数字出版进行一次数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电子图书收入规模2006年为1.5亿元,2007年为2亿元,2008年为3亿元,2009年为4亿元,2010年为5亿元;互联网期刊收入从2006年的5亿元到2010年7.49亿元,两项产品虽然持续增长态势,但增长幅度并不大,其收入总量与纸质图书销售收入相比,所占比例依然较少。而数字报纸(网络版)、手机出版、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在2006年至2010年都出现了大幅度

增长,尤其是手机出版,2006年为80亿元,2007年达到150亿元,2008年达到220亿元,2009年增至314亿元,发展势头极为强劲。

图2 2006-201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增长对比图

二、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呈现的特点

1. 手机出版快速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趋向一个统一的移动终端靠拢。智能手机作为数字阅读终端,在近几年迅速崛起,由于其拥有便携性和移动化的特点,以移动终端为载体下载、复制和浏览文学作品的新型阅读方式迅速流行开来,形成了新的移动阅读习惯和消费理念。手机出版目前已成为多家传统出版单位进军数字出版的重要途径和主要赢利点,手机报数量已突破1500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已经分别成立了手机阅读基地,手机阅读、手机游戏、手机电视发展迅速。随着3G技术的成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报业、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将加速向移动终端汇聚。

2. 新技术、新终端不断涌现

2010年,微博迅速崛起,以至于这一年被业界称为微博年。 2010年2月,苹果公司推出了ipad平板电脑,一经推出,即刻便风靡全球,它不仅可以更轻松地实现iPhone的几乎所有功能,还突破了手机屏幕过小的限制,更适于浏览网站和处理日常事务,Wi-Fi和3G 亦可弥补其无法接听和拨打电话的遗憾。此外,iPad的推广还有利于淘汰Adobe Flash等过时的Web标准,推广HTML5等新标准,从而大大提升了用户的网络体验。

3. 数字出版呈现媒介融合态势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数字出版的出版形式提出了新要求,单一的媒体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面对这些变化,各传媒公司已经积极探索多方合作模式,寻求各种媒体间业务的交叉、渗透、互动,直至融合,并逐渐发展到媒体平台及市场的交汇、相融,而更高层次的融合,将会在电信、IT界与传媒业等相关行业的各类机构大汇流的基础上出现。

4. 娱乐化、碎片化内容消费占据主流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统计数据,从2007年到2010年,网络游戏连续4年销售收入位于数字出版产业前三名,这说明数字出版的娱乐化倾向非常强,网络游戏以及SNS等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比较喜欢的娱乐消遣方式。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时间被“碎片化”,伴随而来的是阅读的碎片化。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阅读器、网络等终端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地阅读模式。在候机、等车、等人、电梯里、上下班途中、会议的间隙用手机浏览手机报、登

录微博查看朋友的留言等,无疑是利用零碎时间获得有效信息的最佳选择。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使方便携带、可随时随地使用的手机迅速成为见缝插针式的碎片化阅读的新载体。

三、我国数字出版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进程迟缓

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进程,关乎中国数字出版的整体进程。目前,国外大型出版集团数字化做得卓有成效,而国内出版集团数字化整体水平则比较落后,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领域的收入非常少,基本处于边缘化的角色。传统出版单位虽然拥有大量内容资源,但目前转化为数字产品,可在新媒体上呈现、带来收益的内容却很少。目前业务规模都比较小,业务都还是处在早期探索的阶段,没有形成明确可靠的盈利模式。

2.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不均衡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技术提供商启动最快,数字运营平台经过近10年的积累,占据了产业链条中的强势环节,软件开发一旦成功,其使用边际成本越来越小,逐渐形成了较好的盈利模式。以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渠道运营商,由于占据渠道收费的先天优势,进而加大了对内容资源的蚕食,渠道霸权有愈演愈烈之趋势。内容资源的廉价使用、利润分成的不尽合理与监管的缺失,使做内容提供的传统出版业和内容加工企业对于与渠道与平台的合作缺乏信心。低价掠夺内容资源,缺乏合作精神,利益分配不合理是制约数字出版技术商、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之间合作的一大症结,也是妨碍中国数字出版做大做强的一

大症结。

3.优质内容缺乏,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用户上传内容过多过杂,缺乏把关人,已造成数字内容泛滥、良莠不齐的困扰。严重缺乏优质内容和优质内容难于脱颖而出,不利于数字产品品牌的创建与打造。以各大城市的手机报为例,无论在内容、编辑、发行以及传播方式上,都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使得手机报缺少特色、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而同质化的手机报由于自身报媒品牌没有竞争优势也难于再吸引到更多的订阅用户,形成恶性循环。

4.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尚未真正确立

现阶段,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包括技术手段、授权模式和保护体系等)的建立尚不完善。现有法律适用于数字出版明显滞后,有待进一步修改补充,且版权授权不规范,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和出版社的出版权益都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和有效维护。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电子书等许多数字出版业务都遭遇诸多版权瓶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数字出版侵权案件面临取证难、认定难、维权成本高等困境。版权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出版发展的头号问题,缺乏可靠的版权保护机制,将阻滞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

5.数字出版领域标准滞后

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特别是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已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出版发展另一重要问题。“十一五”期间,虽然完成了新闻出版、信息化、出版物发行等标准体系表的制定工作,

但距离建设层次清晰、分类科学、完整适用的标准体系还有一定的差距:基础性标准和关键性标准缺位;手机出版、互联网出版、动漫出版、网络游戏出版、数据库出版等新型出版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标准格式不一,难以协调等等,数字出版标准化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数字出版行业顺畅快速发展。

6.大规模开拓中小市场的需求机制尚未激活

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存在着“抓大放小”的现象。数字出版企业一般更加注重大市场、缺乏对细分市场的认识与作为,缺乏对中小市场需求的调研与调动,没有引发中小市场对数字出版的强烈渴求。虽然有些数字出版企业创建了面向中小机构用户的个性化出版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但是普遍而言,中小机构对信息和知识服务的需求意识还相当薄弱,市场启动还需要通过典型用户的示范和引导加以推动。

7.人才匮乏间接影响了数字出版的发展

传统出版单位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特别是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研发的人才。而在新媒体出版及制作单位中,数字出版流程及审读规范还不完善,缺乏适应数字出版要求的编辑人才。同时,出版单位的人才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对人才的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阶段,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并造成人才流失。另外,现在的高校很少涉及数字出版专业,且师资力量不足,造成人才培养与数字出版发展不同步。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对技术含量高的数字出版新业态无法把握,间接影响了数字出版的发展。

四、数字出版发展的未来走向

1.内容创造者、提供商将掌控定价权

数字出版内容与技术结合的特质,决定了数字出版内容与技术均衡发展的特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内容创造者、内容提供商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缺少相应的话语权与主导权,内容提供商和创造者在数字出版领域获利能力低,这些严重影响了他们参与数字出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随着电子书产业的发展,虽然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技术提供商在收入分成比例上有所调整,但是由于技术提供商、平台运营商将产品定价较低,对于内容提供商、创作者来说,收益甚微。究其根本,在于内容提供商、创作者交易主动权的缺乏、定价权的丧失。从目前来看,在美国等出版发达国家中,数字产品定价权由内容提供商、创造者控制已初露苗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内容创作和生产也提出来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内容对于产业的意义将会日益突出。今后,在产业发展需要和自身的积极努力之下,内容创造者、提供商掌握数字出版产品定价权将有望逐步实现。

2.数字出版平台走向知识服务

数字出版平台从数据发行走向知识服务是近来出版平台服务商达成的共识。知识服务是一种面向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是基于对信息和知识查询进行分析和再组织所提供的增值服务。知识服务重视用户需求分析,提供基于逻辑分析的深度服务,而不再是以往数据库平台所提供的基于用户简单提问和数据占有获取的服务。知识服务平台通过提高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效率来实现价值。

3.数字内容优先出版逐步展开

目前传统出版单位纸制出版物在出版过程中,未能实现数字化加工的同步化,数字出版的时间普遍晚于印刷版。本届数博会上,同方知网介绍了其所开展的期刊“优先出版”理念,即数字期刊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数据显示,在知网推行“优先出版”后的学术期刊,单篇文章的下载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先出版”、“同步出版”将是数字出版内容发行的一大趋势。

4.4G将使手机出版跃升新高度

2012年3月,中国移动宣布将在国内7城市筹建4G网络,4月5日,杭州成为国内第一个4G网络试点城市,4G体验用户将在下半年定点推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数已达到3.56亿人;2010年,我国手机出版产值达到349.8亿,占整个数字出版产值的33.26%3。伴随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手机移动阅读基地的快速成长,手机出版本已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此次,国内最大的手机渠道运营商——中国移动4G网络的推出,将极大推动手机出版的大幅增长。据悉4G的网速将是3G的10倍,届时,数字出版中需要大网速传送的内容将会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技术与渠道的扩容,为数字内容的深化开发与推广,提供了支持。4G时代,手机将会与互联网一样快捷,而手持、移动的便捷属性又使手机拥有PC终端所法比拟的优势,手机出版将会迎来又一个大幅度的增长,在数字

3《2009-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7月版。

出版的所有终端中,手机将成为最重要的一种载体形式。

5.电子书包带动教育数字化走向深入

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在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第一次明确将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列入“十二五”重大工程项目。电子书包是一款集硬件、内容、平台、软件开发为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承载着电子教材、电子教学资料以及相关虚拟学具的,可被多种终端设备访问的电子化系统。扬州、上海虹口、西安、宁波、北京、重庆等城市相继进行了电子书包的教学试点,教育部也在加紧制定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相关标准。“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大力研究开发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由移动终端设备、电子教学服务平台、资源加工出版支撑体系以及教育教学数字内容共同构建的电子书包。

中国是教育大国,教育出版数字化影响深远。电子书包的将由早期形态是电子阅读终端推广,今年将在人机交互、网络互联的电子书包整体解决方案上做进一步地开拓。

5.云出版成为数字出版整合的方向

“云”是一种聚集方式,云计算是指基于互联网的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通过云计算平台,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对于出版产业来说,建立统一的、在线数字出版综合服务云出版平台,使分散的、碎片化的出版资源整合成整块的“云”,对出版商和渠道商来说都是一件好事。通过云出版平台,出版社可以对社内资源加密,可以选择发行渠道进行授权、安全分发,渠道运营商可以打通各种渠道的终端应用,方便获取出版单位授权的资源进行运

营,一切的流程通过云出版服务平台进行,渠道的销售数据随时反映在平台上,出版单位可以随时掌握,甚至连读者的查询、点击、购买等行为,出版单位也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掌握。云计算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对于出版产业达成合作联盟,统一行业标准,完善产业链分工,优化高效利用和使用资源、提供更好和更便捷的服务,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05-2006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0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09-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汤雪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室,传媒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电话:01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