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作业

1.大气的上界有多高?在此高度内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由于着眼点不同,大气上界有两种分法(普遍),一是着眼于大气中出现的某些物

理现象,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1200km ;二是着眼于大气密度,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

2000~3000km 。

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显著;③气象要素水平

分布不均。

2.高山常年积雪、云峰高耸,反映了哪一层的特点?为什么?

答:反映了对流层的特点。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高山常年积雪,是

因为其高度已达到或低于积雪存在的温度,云峰耸立是因为随高度的升高,气流中的水

汽不断凝结,产生云雾。

3.已知10℃时,E 为12.3hpa ;18℃时,E 为20.6hpa 。某地上午8时气温为23℃,e

为12.3hpa ;次日8时气温为23℃,e 为20.6hpa 。求两天8时的Td ,用此说明Td

的高低直接与什么因子有关。

答:d T (露点)是指在空气中水汽含量,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第一天上午8时e 为12.3hpa,而10时E 为12.3hpa ,所以第一天8时的Td 为10℃。

第二天上午8时e 为20.6hpa,而18时E 为20.6hpa ,所以次日8时的Td 为18℃。

Td 的高低直接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越多,露点越高(露点也是反映

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

4.比较干、湿空气状态方程说明: (1)在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的密度谁大谁小?(2)

在同压下,空气愈潮湿、温度愈高,其密度将会减小还是增大?

答:干空气状态方程P=ρd R T ,湿空气状态方程为P=ρd R T (1+P e 0.378

) (1)同温同压下,湿空气密度为ρ=)P e 0.378(1+T R P

d

干空气密度为ρ=T

R P d ,由于)e 378.01(P T R T R d d +< 所以干空气密度大于湿空气密度

(2)空气中水汽压愈大,e 越大

P=ρ)e 378.01(P

T R d +,空气越潮湿,e 越大,其密度越小。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有什么规律?用此解释雨后天空呈青蓝色、空中尘粒较多时天

空呈灰白色。

答:规律:①散射只改变辐射方向,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方传播;

②分子散射(蕾利散射):当质点直径小于波时长,波长愈短,散射能力愈强,该散射具有选择性,大气对长波光线的透明度较好,对短波光线的透明度很差;

③粗粒散射(米散射):当质点直径大于波长时,发生粗粒散射,辐射的各种波长都同样地被散射,该散射无选择性。

原因:①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由于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波长较短的先被散射。由于雨后空气中灰尘少,空气散射以分子散射为主,波长较短的青蓝光先被散射,因此空中呈现青蓝色;

②当空气中尘埃较多时散射一般以粗粒散射为主,此时各种波段的阳光均被散射,使天空出现灰白色。

6.太阳高度角是如何影响直接辐射的?

答:(1)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就越大,因而地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就越少;

(2)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就越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越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少。

7.名词解释:太阳常数、大气窗口、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答: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而言,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亿平方厘米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大气窗口:在波长为8~12um处,地面长波辐射最强,而大气对此波段的地面辐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地面辐射有20%通过这一窗口散向宇宙空间,这一窗口叫大气窗口。

大气逆发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

地面有效辐射(Fo):地面放射的辐射(Eg)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Ea)之差。

8.海陆增温和冷却过程有何差异?它导致什么重要结果?

答:大陆受热快,冷却也快,温度升降变化大,海洋反之。

⑴在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海洋所吸收的太阳能多与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陆面对太阳光的反射率大于水面);

⑵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很薄的地表面上,而海水所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较厚的水层中(陆地增温快的一个原因);

⑶海面有充足的水源供给,以致蒸发量较大,失热较多使得水温不易升高;

⑷岩石与土壤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

9.何谓非绝热变化、绝热过程、干绝热过程?

答:非绝热变化:气团与外界通过热量交换而引起的空气内能的变化。

绝热过程:气象学上,任一气块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

干绝热过程:当升、降气块内部既没有发生水相变化,有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的过程。

10.有一山高1000m ,如果一块含一定水汽尚未饱和的空气在山脚时温度为10℃,升到

300m 时开始饱和,到山顶水汽已全部凝结,并离开气块,剩下的干空气块从山顶下沉,

问到山脚时温度是多少?( γ m =0.5℃/100m )

解:只有达到饱和时才用湿绝热。

上升到饱和时的气温为10℃—1℃/100m ×300m=7℃

到山顶时的气温为7℃-(1000m-300m )×0.5℃/100m=6.5℃

下降到山脚时的温度为 6.5℃+1000m ×1℃/100m=16.5℃

11.γ 、 γd 、 γ m 三者有何不同?为何γ m 总小于γ d ?

答:不同:(1)γd 是干绝热直减率,指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适

用条件: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γd=1℃/100m )

(2)γm 是湿绝热直减率,指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时的减温率(数值由具体情况而

定)

(3)γ指气温直减率,表示周围大气的温度遂高的的分布情况(多变性)

原因: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时,如果只是膨胀上升,应每上升100m 减温1℃,但

是,水汽饱和后,就要因冷却而发生凝结,释放潜热,加热气块,因此因膨胀而引起的

减温率恒比干绝热减温率小,即γm 总小于γd 。

γ=-m

i dZ dT ??? ??=d γ +Cp L ×dZ dq s ,当饱和空气上升时dZ>0,d s q <0,则dZ dq s <0,下降时,dZ<0,d s q >0,则

dZ dq s >0,所以γm 总小于γd 。

12.设某饱和湿空气团在200m 高处温度为18℃,且与周围大气温度相同。当其受力后,

向上运动至500m 高处,温度降为16.5℃。假设周围空气的温度直减率为0.65℃/100m ,

对于该空气团而言,大气层结是否稳定?为什么?

答:大气层结稳定

该气团的直减率为γ=(18℃-16.5℃)/(500℃-200℃)×100%=0.5℃/100m

因为γ<γm ,气团处于绝对稳定状态

13.已知旧金山海面温度为12℃,温度直减率为0.6℃/100m ,从500m 处转为逆温层,

已知逆温层顶为1700m ,20℃,求逆温层的直减率。

解:转折处气温为12℃-0.6℃/100m ×500m=9℃

逆温层厚度为1700m-500m=1200m

逆温层的直减率为γ=(20℃-9℃)/1200m=0.917℃/100m

14.何谓冰晶效应、凝结增长?

答:冰晶效应指的是在云层中,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冰晶和过冷却饱和水的饱和

水汽压之间,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换,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

而增大。

凝结增长是指在云雾中,若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产

生水汽的蒸发现象,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

15.饱和水汽压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

答:饱和水汽压和蒸发面的无温度、性质(水面、冰面、溶液面)、形状(平面、凹面、凸面)之间有密切关系。

16.据上升运动的特点,可将云分成哪三类?各类中包括哪些云系?

答:1、积状云(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

2、层状云(卷层云、卷云、高层云、雨层云)

3、波状云(卷积云、高积云、层积云)

17.简述积状云的形成过程。

答: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是积状云发展的不同阶段。贴地气层的气团在内部热力对流作用下,较大的气块上升达到凝结高度以上所形成的单流体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孤立、分散、底部平坦、顶部凸起的淡积云。

当对流上限超过凝结高度许多时,云体高大,顶部呈花椰菜状,形成浓积云。如果上升气流更强,浓积云云顶向上延伸,至-15℃以下的高空时,云体顶部结为冰晶,出现丝缕结构,形成积雨云。

积状云是垂直发展的云块包括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多形成=于夏季午后,具有孤立分散、云底平坦和顶部凸起的外貌形态。

积状云形成的条件:(1)凝结条件(2)对流上升所能达到的高度。

特点:对流越强,对流上限高于凝结高度的差值就越大,积状云的厚度就越大。对流上升区的水平范围越广,积状云的水平范围就越大。

18.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的降水性质有何不同?

答:积状云降水性质:对流雨,多阵性降水。

层状云降水性质: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变化小。

波状云的降水性质:降水强度小,具有间歇性。

19.目前人工降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什么

答:基本原理:

(1)影响冷云降水的基本原理是设法破坏云的物态结构,即在云内制造适量的冰晶,使其产生冰晶效应,使水滴蒸发,冰晶增长;

(2)动力催化的依据是在云体的过冷却部分,大量而迅速地引入人工冰核。

方法:(1)在云中投入冷冻剂,如干冰,在1013hpa下,其华氏温度为-79℃。

(2)引入人工冰核(凝华核或冻结核)。

20.两个相邻气团(一冷一暖)近地面气压相等,到距地面同一高度上,哪个气压高?为

什么?

答:暖气团气压高

根据-d P=ρgdz

则因为近地面气压相等且距地同一高度,气温越高,ρ越小

所以暖气团气压比冷气团气压高,因为暖气团的ρ小,根据气压随高度增加减小的

慢,故在距地同一高度上,暖气团气压高。

21.测得山脚气压为1000百帕,温度20度,山顶气压为850百帕,温度8度,求山高(用

压高方程)。

解:H=Z1-Z2=18400(1+t/273)lgP1/P2

=18400{1+[(20+8)/2]/273}×lg (1000/850)

=1365m

22.某站海拔83m ,本站气压为1000hpa ,气温为10℃,求单位气压高度差(取一位小数)

和海平面气压(不用压高方程).

解:h=10008000(1+273

10)=8.3m/hpa 0p =1p +h 83=hpa 10103

.8831000=+,所以单位气压高度差为8.3m/hpa ,海平面气压为1010hpa 。

23.何谓深厚系统、浅薄系统?

答:深厚系统是指暖性高压压和冷性低压系统存在于对流层中,延伸到对流层高层且其

气压强度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强;

浅薄系统是指暖性低压与冷性高压,主要存在于对流层低空。

24.赤道地区为何不存在高压?

答:(1)赤道地区常年为太阳辐射盈余区,年均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

(2)地球自转作用:在地球自转中,赤道地区所受到的惯性离心力大,气流外溢,

不形成高压。

25.绘出A 、B 处梯度风的方向,并分别指出是冷平流还是暖平流。

26.若气层平均温度南高北低,等温线平直,试据热成风原理,分析气旋区不同部位风随

高度的变化情况。

4 冷 1处低层属于暖平流,地面吹东南风,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不断趋于西风。 2处低层属于暖平流,地面吹西南风,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不断趋于西风。 3处低层属于冷平流,地面吹西北风,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不断趋于西风。 4处低层属于冷平流,地面吹东北风,随着高度的增

27.测得北半球甲、乙两地高空风向资料为:

甲地风向乙地风向

850hpa SE E

700hpa S NE

500hpa SW N

分析:两地850-500hpa层间的平流状况。

答:甲地850hpa—500hpa层间有暖平流,等压线与等温线相交,原因是风从暖区流向冷区,风向随高度升高逐渐右转,愈到高层风向与热成风向愈趋于相同。

乙地850hpa—500hpa层间有冷平流,等压线与等温线相交,原因是低层风从冷区流向暖区,风向随高度升高而逐渐左转,愈到高空高层风向与热成风向愈接近。

28.绘出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及经圈环流模式。

29.北半球有哪些大气活动中心?哪些是常年活动中心、哪些是季节性活动中心?

答:北半球常年活动中心:太平洋高压、大西洋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季节性活动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

7月份---南亚低压(印度低压)、北美低压。

30.何谓急流?据热成风原理解释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顶部西风急流的成因。

答:急流是指风速达30m/s以上的狭窄强风带。

成因:在自由大气中,随着高度的增高,不论风向如何变化,高层风总是愈来愈趋于热成风。在北半球的对流层中,温度分布大致是南暖北冷,并且在纬度为30度附近温度梯度最大,因而在对流层上层总是以西风为主,并且在30°N附近上空出现最大的

西风风速区,称为西风急流。

31.何谓气团?气团分类有哪几种方法?各分为哪几个类型(写出符号)。

答:气团是指气象要素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目前多采用地理分类法和热力分类法。

按地理分类法:冰洋气团(Ac、Am)、极地气团(Pc)、热带气团(Tc、Tm)、赤道气团(E);

按热力分:暖气团、冷气团、冷暖气团。

32.锋可分为哪些类型?在天气图上如何表示?

答:冷锋

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33.一型冷锋天气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答:一型冷锋移动缓慢,锋面坡度小。当暖气团较稳定,水汽充沛时有层状云产生,且云系和雨区主要位于地面锋后,多稳定性降水;但当锋前暖气团不稳定时,地面锋线附近常有积雨云和雷阵雨天气。

34.当高空温度槽落后于气压槽时,气压槽的槽前、槽后对应地面何种天气系统?为什么?

答:当高空温度空槽落后于气压槽时,气压槽的槽前对应地面为辐合上升气流,若水汽充沛,则产生稳定性降水,与之对应的槽后则为晴好天气,气流以下沉辐散为主。

后倾槽随温度槽位置的前移,平流作用加强,槽将继续加深发展,造成槽前多云天气,槽后多晴好天气。

35.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活动与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有何关系?

答: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直接影响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①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与强度影响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水汽的输送;②其北侧气旋和锋面活动频繁,常有大范围降水天气形成。

随着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我国东部雨带①2~5月份雨带主要位于华南地

区;②6月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和淮河流域;③7月中旬位于黄河流域;④7月下旬~8月初位于华北、东北一带;⑤9月上旬起降水带随副高的南移而南移。

36.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台风结构有何特征?

答:必要条件:①广阔的高温洋面;②合适的地转参考值(有地转偏向力);③气流的垂直切变要小(垂直方向上风向与风速方向上相差不大);④合适的流场。

特征:⑴外圈(大风区):风速向中心急增;⑵中圈(漩涡风雨区):台风中对流、风以及雨最强烈区域,破坏力最大;⑶内圈(台风眼区):风速减小或静风,多晴好天气。

37.天文辐射主要决定于哪几个因子?全球天文辐射时空分布的特点如何?

答:天文辐射主要决定于太阳本身变化、日地距离、太阳高度、白昼长短。

特点:(1)天文辐射能量的分布是完全因纬度而异的。

(2)夏半年获得天文辐射能的最大值在20°—25°的纬度带上,由此向两极逐渐减少,最小值在极地。

(3)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多是赤道。

(4)天文辐射的南北差异不仅随冬、夏半年而不同,而且在同一时间内随纬度亦有不同。

(5)夏半年与冬半年天文辐射的差值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的。

(6)在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38.世界降水分布的高峰位于哪几个纬度带?为什么?

答:(1)赤道低压带:气流辐合上升,多对流雨;

(2)中纬西风带:冷暖锋交绥地带,气旋活动频繁。

39.何谓季风?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东亚季风属于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的。冬季亚洲大陆由强大的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冬季风力较强。夏季大陆由热低压控制,加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两大气压之间相互作用强烈,因此夏季风比冬季风强烈。

南亚季风属于热带季风,它主要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而造成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较小。冬季由于距高压中心远,同时又有青藏高原的阻挡,冬季风力较弱,而夏季由于南亚本身就是一个低压中心,因此,夏季风十分强烈。

(知识联系)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地区和南美南部);特征: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干燥雨,气温年、月较差较大,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植被从海洋向内陆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狭义的概念将湿润的后者除外。自然植被由南向北从温带荒漠、温带草原,过渡到亚寒带针叶林。

海洋性气候:特点:①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观测不到日变化;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但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③在热带海洋多风暴;④多云雾天气。

41.何谓山谷风、焚风?简述它们的形成。

答:山谷风是指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在山区白天从山谷吹向山顶,夜间由山顶吹向山谷的地面风。

形成:由于山地热力因子形成的。白天因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上的自由大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谷地上面较冷的自由大气,由于补偿作用从相反方向流向谷地,形成反谷风;夜间由于山坡上辐射冷却,使临近坡面上的空气迅速变冷,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谷底的空气因辐合上升,并在谷地上面向山顶上空分流,形成反山风。

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干热风叫焚风。

形成: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初时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当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大部分水汽与气流分离,在过山顶后,空气沿坡下降,并基本按干绝热直减率升温,湿度小,升温快,形成焚风。

42.山顶与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谁大谁小?为什么?

答:山顶日较差较盆地小。

山顶与陆地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影响小,又因风速大,湍流交换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冷空气沿坡上升,交换大气中的暖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小。

盆地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又处于周围山坡的围绕,白天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急剧增温,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空气下沉,令地面温度降低,因此,其日较差大。

43.冰雪表面的致冷效应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答:(1)冰雪表面的辐射性质:冰雪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加之地面的大范围冰雪覆盖,导致地球上损失大量的太阳辐射能(雪盖表面由于反射率加大而产生的净辐射亏损进一步加大,增强反射率造成的正反馈效应,使雪面愈益变冷)。

(2)冰雪---大气间的能量交换和水分交换:①冰雪表面与大气间的能量交换能力弱,冰雪表面对太阳辐射的透射率和导热率都小,,大气得不到地表的热量输送,特别是冰海的隔离效应,有效的削弱海洋向大气的显热和潜热输送。②冰雪表面的饱和水汽压比同温的水面低,冰雪供给空气的水分少;相反冰雪表面出现的逆温现象,冰雪的水汽压的铅直梯度往往比低空空气层还低,使得空气层向冰雪表面输送热量和水分(致冷致干)。

(3)当太阳高度角增大,太阳辐射增强时,冰雪融化吸收大量热量,加剧冰雪表面低温。

44.干燥气候的形成有哪几种原因?

答:(1)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之下,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副热带沙漠);

(2)处于信风带的背风面,受不到海风的影响(热带沙漠);

(3)处于冷洋流流经海岸,逆温现象严重(热带大陆西岸沙漠);

(4)地处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沙漠)。

46.简述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及气候特征。

49.欧亚大陆温带纬度上自东向西可出现哪几种气候型?比较东西两岸气候型的特征与

思考题

1.为什么可以把90km以下的干洁空气看成为有固定分子量的单一气体成分?

答:由于大气中存在着空气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湍流运动和分子扩散,使不同高度、不同地区的空气得以进行交换和混合,因而从地面开始,向上直到90km处,空气地主要成分(除水汽、臭氧和若干污染气体外)的比例基本上是不变的,因此,在90km 以下可以把干洁空气当成分子量为28.97的‘单一成分’来处理。

2.试分析对流层、中间层温度随高度降低的不同原因;平流层和暖层温度随高度迅速升高又是为什么?

答:对流层主要是从下垫面获得热量;中间层热源是太阳辐射,而该层几乎没有臭氧,而氮和氧等气体以所能直接吸收的那些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吸收掉了;平流层气温分布受地面影响较小,但此处紫外线辐射强烈,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迅速增加;由于波长小于0.175um的太阳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源自氧)所吸收的缘故。

3.主要气象要素有哪些?物理意义是什么?分别用什么单位来表示?

答: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等。

(1)气温:空气的冷热程度(空气分子平均动能的表现),我国目前有摄氏度表示(℃)。

(2)气压:大气的压强(空气分子运动和地球重力场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我国通用单位百帕(hpa)。

(3)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①水汽压(hpa)②相对湿度(无单位)③饱和差(hpa) ④比湿(g/kg) ⑤水汽混合比(g/g) ⑥露点(℃)。

(4)降水量: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体的总量,单位毫米(mm)。

(5)风速:空气运动的速度,单位米每秒(m/s)。

(6)云量:云遮蔽天空的层数(无单位),(地面以上全部天空划分为十,云所遮蔽的份数)。

(7)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米或(m)千米(km).。

4.试从微观的分子运动论角度说明温度的实质。

答:温度的实质是分子平均动能的表现。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内分子运动速度也越大,温度越高,反之亦然。

5.状态方程在气象上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气象研究的最重要对象就是大气,而状态方程是气体基本方程,其重要作用可想而知了状态方程、运动方程、热力方程构成大气基本方程组,可推导出其他各种复杂的形式

6.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多少?

答:可见光的波长为0.4~0.76um。

7.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

答:太阳辐射在通过大气时①大气中某些成分选择性的吸收一定波长的辐射能;②当太阳辐射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时会发生折射;③当太阳辐射在遇到云层或尘埃时,会发生无差别反射。

8.为什么在纬度相差不大的不同地区,接受太阳总辐射强度差别也不大,可是地表温度会出现相差显著的现象?

答: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严辐射散布的面积就越大,因而地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就越少;②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就越厚,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越少。

9.据地面辐射差额的定义列出其公式,并说明各符号的含义。+

答:Rg=(θ+q)(1-a)-Fo

Rg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辐射差额Fo地面的有效辐射

θ太阳直接辐射a地面对总辐射的反射率

q 散射辐射(θ+q)为太阳总辐射

10.为什么冬季有云的夜间显得不太冷?

答:地面的直接热源是下垫面(地面的热量主要来源于下垫面),而大气逆辐射又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其大气逆辐射越强,其保温作用也就越强,因此冬季有云的夜晚不太冷。

11.如何用γ、γd、γm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大气稳定度?

答:①γ越大,大气就越不稳定;γ越小,大气就越稳定(如果γ很小,甚至等于零(等温)或小于零(逆温)那将是对流层发展的障碍);

②当γ>γm时,不论空气是否达到饱和,大气总是处于稳定状态(绝对饱和)当γ >γd时,为绝对不稳定。

③当γd<γ<γm时,对于作垂直运动的饱和空气而言,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于

最垂直运动的未饱和空气而言,大气是稳定的。

12.试分析1月、7月世界海平面等温线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答:(1)在全球平均气温分布图上,赤道地区气温高,向极地逐渐降低。成因:全年平均上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两极递减,7月份由于太阳直射北半球,因此,北半球夏季等温线较冬季稀疏,南半球相反。

(2)冬季北半球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海洋大致凸向极地,夏季相反。原因: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气温较海洋低,夏季相反。

13.何谓逆温?对流层中一般可出现哪几种逆温?

答: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逆温现象。

在对流层中可分为(1)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形成);(2)湍流逆温(由于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成);(3)平流逆温(因空气平流而产生);(4)下沉逆温(因整层空气下沉造成);(5)锋面逆温(冷暖空气团相遇,较轻暖空气爬升到冷空气上方,在界面附近会出现逆温)。

14.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达到凝结的途经通常有哪些?

答:条件:(1)有凝结核或凝华核的存在;(2)大气中水汽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途径:(1)通过蒸发,增加空气中的水汽,使水汽压大于饱和水汽压;(2)通过冷却作用,减少饱和水汽压,使其少于当时实际水汽压。

15.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是怎样形成的?

答:在满足水汽凝结的两大条件下

(1)如果对流上升到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对流上限)则积状云形成,在此范围内

的不同高度,由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是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2)由于空气大规模的系统上升运动,主要是锋面上的上升运动引起的暖空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时,由于二者密度不同,稳定的暖湿空气沿冷空气斜坡缓慢滑升,绝热冷却形成;

(3)由于大气中存在空气密度和气流速度不同的界面,在此界面上引起波动或由于气流越山形成波动而波峰处空气上升绝热冷却而形成(主要有卷积云、高积云、层积云)。

16.试比较辐射雾、平流雾的特征、形成条件。

答:散射雾:特征(1)由地面辐射冷却是贴地气层变冷形成;(2)散射雾的厚度随空气的冷却程度和风力而定;(3)辐射雾有明显的地方性;(4)城市及其附

近,烟粒、尘埃多,凝结核充足,已形成浓雾。

条件:(1)空气中有充足水汽;(2)天气晴朗少云;(3)风力微弱(1~3m/s);

(4)大气层结稳定。

平流雾:特征(1)有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形成;(2)出现于近地面逆温层中;(3)平流雾范围和厚度较散射雾大,在海洋四季皆可出现;

(4)陆地上由于平流冷却和辐射冷却共同作用下形成平流雾;(5)此外,

还有蒸发雾、上坡雾、锋面雾出现。

条件:(1)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较大;(2)暖湿空气的湿度大;(3)适宜的方向(由暖向冷)和风速(2~7m/s);(4)层结较稳定。

17.说明云滴的增大过程及降水的形成过程。

答:1、云滴凝结(凝华)增长:云滴依靠水分子在其表面凝聚而增长的过程。

由于云体上升绝热冷却,或云外水汽输入,使云内空气中水汽压大于云滴的饱和水汽压,云滴能够有水汽凝结或凝华而增长,但有一定限度。同时,必须有水汽扩散转移过程,即冰水云滴共存、冷暖云滴共存、大小云滴共存等,当冷暖云滴共存或大小云滴共存或两者皆存时,使云滴不断增长。

2、云滴的冲并增长

大小云滴之间发生冲并而合并增长的过程。

①重力冲并:在重力场中由于大小云滴速度不同而产生的冲并现象(云内云滴大小不一、运动速度不一,大云滴运动速度快,大小云滴碰撞粘附)

②云滴的重力冲并增长的快慢于云中含水量及大小云滴的相对速度成正比

③空间分布中云中云滴之间冲并过程是一个随机的过程

3、云中分子不规则运动,云中空气的湍流混合,云滴带有正负不同的电荷以及流体吸力等原因,也引发云滴的相互冲并。

4、云滴增长过程在云滴转化为降水过程中始终存在,前期以凝结凝华增长为主,后期以重力冲并增长为主。

18.何谓降水变率?

答:指降水量的年(或季、月)际变化。

1. 降水绝对变率降水绝对变率又称降水距平。它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可用下式表示:D=Ri-R

式中D为降水绝对变率,Ri为第i年某时段内实际降水量(i=1,2,3,…n),R为同时段内几年的平均降水量。

它的大小表示一地降水量常年的变动情况。当D>0时,表示第i年该时段内

降水量比同期平均降水量多;当D<0时,则表示比同期平均降水量少。

2. 降水相对变率降水绝对变率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称为降水相对变率。用下式表示:Q=(D/R)×100% (4-24)

式中Q为某年的降水相对变率,D为降水绝对变率,R为同时段内几年的平均降水量。

降水变率大小反映降水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一个地区降水丰富、变率小,表明水资源利用价值高。降水变率越大,表明降水愈不稳定,往往反映该地区旱涝频率较高。一般来说,纬度越高,距海越远,海陆差异越明显的地方,降水相对变率越大。如我国30°N以南的地区降水相对变率较小,一般为10-15%,而华北平原则高达30-35%。

19.不对称的温压场,高低压中心轴线到高空向哪一方偏离?为什么?

答:地面低压中心轴线随高度升高不断向冷区倾斜,高压中心轴线随高度升高不断向暖区倾斜。

原因:这种气压系统,中心轴线(同一气压系统在各高度上的系统中心的连线)不是铅直的,而发生偏斜。地面高压的暖区一侧的单位气压高度差(h)比冷区一侧大,随着高度的增加,高压中心将向暖区移动。地面低压的冷区一侧的单位气压高度差(h)比暖区一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低压中心将向冷区移动。

20.何谓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答: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气压差异表示气压分布不均匀程度的空间矢量。其方向多垂直于等压线或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其大小等于气压随距离的变化率。

水平气压梯度:

气压梯度力: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作用于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 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由于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而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自由大气中,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称为梯度风。

(补充)地转风、梯度风与热成风的区别

地转风:在大尺度自由大气中(不考虑摩擦力的作用),空气质点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G)和水平地转偏向力(A)达到平衡时的匀速直线平衡运动,G=A。地转风的表达式:Vg=(9.8/f)/(H/n)式中f=2ωSinφ是地转参数,-(H/n)为高度梯度(相当于气压梯度)。地转风方向平行于等压线,在北半球,背地转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则相反,地转风速度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即等压线越密(疏)地转风风速越大(小)。地转风风速还与地球纬度成反比。

在中高纬地区,高空的实际风十分接近地转风,风压关系大体遵循上述地转风原理,

这是中高纬地区在分析天气和预报天气中应遵循的原则。

梯度风:当等压线呈弯曲时,空气质点运动不仅受G和A作用,还要受惯性离心力C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圆周运动时,就称为梯度风。在北半球,高压内G+C=A。即空气质点绕中心作顺时针旋转运动,在低压内A+C=G。即空气绕低压中心作逆时针旋转运动,这就是梯度风原理。

热成风:是指上、下两层等压面上地转风的矢量差称为热成风(Vt)。这是一种与两个气层间温度分布不均匀有密切关系的。热成风的方向与气层间的平均等温线平行,背热成风而立,高温区在右侧,低温区在左侧。热成风的大小与气层间的水平温度梯度成正比。即等温线越密集(疏),热成风就越大(小),这就是热成风原理。

应用热成风原理,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天气分析,如根据某站风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作温度平流的分析,当风随高度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可判断这个气层间有冷平流,当风随高度作顺时针旋转时,则有暖平流。

22.试述风压律。

答: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在北半球背地转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

23.摩擦层中风场与气压场的关系如何?为什么?

答:关系: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

原因: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自由大气中风基本上是沿等压线吹的。

24.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太阳辐射作用——能量来源

(2)地球的自转作用——使空气运动方向偏离气压梯度方向

(3)地标性质作用—性质不同下垫面造成冷热源分布和山脉的机械阻滞(热力和动力因素)

(4)地面摩擦作用——与地表的相对运动,地表起伏增大摩擦。

25.何谓南亚季风环流圈?

答:南亚季风环流圈是夏季青藏高原是个热源,在75°—110°E之间,气流从青藏高原上升,到高空折向南流,到低纬下沉,下沉气流在低空又流向青藏高原,组成一个与哈得莱环流圈的环流方向相反的闭合经向环流圈,称为南亚季风环流圈。

26.锋附近的温度场、气压场和风场有何特征?

答:(1)温度场特征:锋区的水平温度梯度比锋两侧的单一气团的温度梯度大得多。这一特征说明锋面是大气斜压性集中带,是大气位能积蓄区。锋区温度场在天气图上表现为等温线非常密集,而且同锋面近于平行。由于锋面在空间总是处于倾斜状态,使各等压面上的等温线密集区位置随高度升高不断向冷区一侧偏移。因而,高空锋区位于地面锋的冷空气一侧,锋伸展的高度越高,锋区偏离地面锋线越远。锋区附近,因为锋的下部是冷气团,上部是暖气团,所以自上而下出现逆温现象,称为锋面逆温。

(2)气压场:锋面两侧是密度不同的冷暖气团,因而锋两侧的气压倾向是不连续的,

当等压线横穿锋面是便产生折角,折角尖端指向高压一方,降落在低压槽中。

(3)风场:1、锋附近的风场是同气压场相适应的。地面锋既然处于低压槽内,依据梯度风原理,锋线附近的风场应该具有气旋性切变,尤其近地面大气,由于磨擦作用,风向和风速的气旋性切边都很明显。2、锋附近的高度变化状况需视锋的性质而有不同。一般而言,锋区是水平温度梯度很大的区域,通过锋面的热成风应该很大,即风的垂直切边很大。

27.何谓锋的生消?

答:锋生指锋的生成或加强的过程,锋消指锋的消失或减弱的过程。锋生消得标志是冷暖气团间水平温度梯度的大小和变化。

28.何谓前倾槽、后倾槽、垂直槽?

答:前倾槽是指在对流层中, 槽线随高度的升高向前进方向倾斜,高空槽线位于低空槽线或地面锋之前的槽。一般表现为短波西风槽,持续时间较短。前倾槽在移动过程中,槽后的干冷空气叠置于低层槽前的暖湿空气之上,增加了气柱的对流不稳定度。夏半年,前倾槽是激发我国东部地区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冬半年,槽后天气多晴朗少云,但常伴有大风和沙尘。

当温度槽落后于高空槽时,低压槽中槽线随高度的倾斜方向与槽移动方向相反,即在西风带中槽线随高度偏移在西侧的低压槽,称为后倾槽。它随着温度槽位置的前移而断续加深和发展,槽前盛行上升气流,易产生稳定性云系和降水。随着倾斜度的减小,槽前雨区随之减小。

当温度槽与高空槽相重合时,低压槽线不随高度而偏移,近于一个垂直面内,称为垂直槽。这时高空槽已发展到最盛阶段,天气也发展得最强盛。

29.绘图并说明一个发展成熟的锋面气旋的结构及各部位所对应的天气特征。

暖锋锋前降水,冷锋锋后降水

30.何谓梅雨?梅雨期的天气特征怎样?

答:每年初夏,宜昌以东,26°—34°N之间的江淮流域,阴雨连绵,降水频繁,雨量充沛,此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梅雨”。

主要天气特征:多阴雨天气,日照少,空气潮湿,风速较小,天气闷热,降水多

属连续性,多大雨和暴雨。梅雨期主要的降水天气系统是梅雨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

31.寒潮是由什么天气系统带来的天气过程?

答:在冬季,强烈的冷高压活动带来强冷空气的侵袭。给流经地区造成剧烈降温、霜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降温,(24小时内)常达10度以上,降水,产生在冷锋附近。在北方多吹西北风,中部偏北风,南方为东北风。

寒潮的发生原因:侵入中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这些地区,大多是分布在北极地带,冬季长期见不到阳光,到处被冰雪覆盖着,停留在那些地区的空气团好像躺在一个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样,越来越冷、越来越干,当这股冷气团积累一定的程度,气压增大到远远较南方高时,就像贮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机会,就向气压较低的南方泛滥、倾泻,这就形成了寒潮。

寒潮带来的结果:受到寒潮侵袭的地方,常常是风向迅速转变,风速增大,气压突然上升,温度急剧下降,同时还可能下雨、下雪,出现霜和冰冻现象。寒潮南下,在中国西北和内蒙古及北方地区常有大风沙天气。在淮河以北地区一般表现为少雨,偶尔有降雪。过淮河后,降水机会增多。在中国冬季,寒潮一般是每隔3~8天出现一次,但比较强大的寒潮,平均每年有4次左右。大致出现在10月底至翌年1月下旬,个别年份在2月下旬也有寒潮发生。当寒潮向南方大规模流动时,暖空气也随之“节节败退”,因此所经过的地区,首先要受到暖空气的影响,温度显著升高。如果所经过的地区原来就已经在暖气团控制下,那么在寒潮前面暖空气不断输送之下,也会出现温度猛烈升高的天气。因而经常在寒潮之前要暖和一两天。

寒潮侵入中国的的路径:侵入中国的寒潮并不是每次都一样,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中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另外还受中国的高山峻岭阻挡的影响。

32.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主要有哪几条?

答:(1)西移路径:当北太平洋高压脊呈东西走向,而且强大、稳定时,或北太平洋副高不断增强西伸时,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移动,经过南海在我国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

(2)西北路径:当北太平洋高压脊呈西北---东南走向时,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江浙或横穿台湾海峡在浙、闽一带登陆。这条路径对我国影响范围较大,尤其华东地区;

(3)转向路径:北太平洋副高东退海上时,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海区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去,路径呈抛物线型。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日本影响较大。

33.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受哪些因子的制约?

答:一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最基本的因素。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各地气候的季节交替;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太阳辐射不仅能影响各地气候差异和季节交替,而且也是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通过大气运动(大气环流),输送热量和水分,影响和改变世界各地的气候。

二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大气环流不但对气候的形成起直接的控制作用,而且是形成复杂多变气候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下面两方面来说。

1、大气环流了促进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显著地影响各地气候。

2、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在不同环流形势下气候不同

①低纬度热带地区赤道地区终年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湿季高温多雨、干季炎热干燥的热带草原气候。

②中纬度的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季风气候。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影响,湿润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炎热干燥,形成地中海气候

③中高纬度的温带地区大陆西岸,终年盛吹从较低纬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东岸(亚欧大陆东岸除外),西风从陆地内部吹来,形成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地面状况

下垫面是大气(对流层)的直接热源和水源,故地面状况不同,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①海洋和陆地

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在同纬度上由于海陆分布不同,气候差异十分显著,形成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不同的气候.

②平原和山地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高大的地形区都成为局部的低温区。

③裸地和植被覆盖地

地面状况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使地面获得的热量有多有少。例如南极大陆出现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就与极冰的强反射率有关。

④迎风坡与背风坡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背风坡降水稀少。例如,喜马拉雅山南侧的乞拉朋齐因位于迎风坡而成为世界“雨极”,其北侧因位于背风坡而少雨。

⑤暖流与寒流

洋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暖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沿岸暖流有巨大的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沿岸寒流都起了一定的影响。

四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过程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都可以对气候产生影响。例如,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CO2,使大气中的CO2含量不断增加,增强了大气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使全球气温不断增高,气候逐渐暖。变

总之,气候的基本特征是由上述气候形成因子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和下垫面影响气候;人类活动既能通过大气和下垫面影响气候,又能直接影响气候;在大气与下垫面之间,人类活动与大气和下垫面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复杂的气候。

34.简述世界洋流分布与地面风向的关系。

答:洋流分布与风场基本一致。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 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 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 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 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 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 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 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 1、主要及微量成分 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温室气体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

—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 过程 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 —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 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 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 七、微量气体: 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 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 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地气间的热能交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 一、太阳能进入气候系统 1、主要途径:太阳辐射能地面大气 太阳短波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吸收成为地面热能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

实用 气候气象学 第一章 气候系统概念: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候系统的五大子系统: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 臭氧的形成与分布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主要由于在太阳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有机物的氧化和雷雨闪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 分布:大气中的臭氧随高度、纬度等不同而变化,近地面含量极少。它是在太阳紫外线辐射或闪电作用下,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气体。据观测,臭氧含量随高度的分布很不规则,近地面含量很少,从10km 高度开始含量逐渐增加,12-15KM以上含量增加得特别显著,在20-30km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含量又逐渐减少,到55km高度就极少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大气的上层中,太阳短波强度很大,使氧分子解离增多。因此,氧原子与氧分子相遇机会很少;即使臭氧在此处形成由于它吸收一定波长的

紫外线,又引起自身分解,因此,在大气上层臭氧的含量不多。到20-30km处,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这给臭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故称这一层为臭氧层。在低于这一层的空气中,太阳短波紫外线大大减少,臭氧分解也减弱,所以氧原子数量减少,以致臭氧形成减少。 文档. 实用 :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作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对地面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使之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少量紫外线可以起到杀菌治病的作用。对流层(地面——对流层顶)水汽,日常所见的大气现大气,90%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下界为地面,集中3/4 象均发生在此层,也是对人类生活、产生最有影响的层次。 特点:对流层有三个:由于本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愈近地面大气获得热能愈多,温度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①。-0.65℃/100m愈加高,其气温直减率主对流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②对流运动显著:由于下垫面起伏较大,海陆分布不同,大气受热不均,暖的地上升,冷的地方下沉,引起对流。对流层的上界因纬度和季节不同而异,就纬度而言,17-18km,低纬度:对流强,对流层较厚,平均厚度为中纬度:夏季对流强,冬季对流较弱,平均厚度10-20km 主要受地表影响大 高纬度:全年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小,对流也最弱,对流层的厚度只有8-9km。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温度和湿度不同

【初中地理】 天气与气候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读“气温日变化图”,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左右() A. 2时 B. 10时 C. 12时 D. 14时【答案】 D 【解析】【分析】气温日变化:日最高气温出现在中午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读图可知,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生能够从所给的图中找到信息并得到答案是学生能力的一种提升,平时要多加训练。 2.读不同日期的天气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全国高温及降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西北地区处于“火热”状态 B. 南方地区雨季已经结束 C. 此时我国普遍高温,最低温出现在漠河 D. 35℃以上高温区分布在干旱区与半干旱区 (2)该季节长江下游地区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 ①洪涝②干旱③寒潮④地震⑤台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3)读我市一周天气预报图,可知()

A. 图中“今天”气温日较差最小 B. 周三的天气可用表示 C. 这是暑假第一周的天气状况 D. 改善空气质量只能依靠风力 【答案】(1)A (2)D (3)B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此时,西北地区处于“火热”状态,南方地区仍在雨季;此时我国普遍高温,最低温出现在青藏高原;35℃以上高温区不只是分布在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南方湿润地区也在35℃以上。故选:A。(2)读图可知,该季节为夏季,夏季长江下游地区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洪涝、干旱、台风,故选D。(3)读图可知:气温日较 差最小的是“昨天”,15﹣10=5℃,A错误;周三的天气可用表示,晴转小雨,B正确;夏季我国普遍高温,暑假的气温不可能是6℃,C错误;改善空气质量主要靠降低污染物的排放,D错误,故选B。 【点评】(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盆地。 (2)我国南方地区从3、4月份开始就进入雨季,此后雨带逐渐向北推移,6月份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该区出现梅雨天气。一直到7、8月份雨带推移到我国的东北、华北等地,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出现伏旱天气。从9月份开始,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雨带快速南撤,10月份从大陆撤出,所以南方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天气符号是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的气象状况,以此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3.某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下图示意该国地形,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

天气与气候 卧龙山街道中学陆琳英 【课程标准】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运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特点。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复习目标】 【教学模式】“自学、互动、反馈”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问题导学,对比分析,合作探究复习等。 【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列举、对比、讨论、快速记忆等方式。【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地理助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齐读) 江汉春风起,冰雪昨夜除。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题:以上诗句的描述与什么有关?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今天我们一起复习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板书课题,出示复习目标) 同学们,还记得天气与气候这一章有哪些知识要点吗?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

要求:1、根据课本及提纲(助学中的自主建构)课前自主复习基础知识。 2、快速抢答,夯实基础。 【闭卷自查】 第一节:天气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1)卫星云图中白色表示_____________、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_____________,绿色表示_____________、蓝色表示_____________ (2)掌握59页天气符号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1、气温的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_____里,距地面_____________米 2、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_____________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计算气温日较差=_____________ (2)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_____________月最高,_____________月最低 海洋上_____________月最高,_____________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_____________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图 高温中心___________,低温中心_________、等温线密集处温差__、等温线稀疏处温差_____。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大气圈。 大气的分布是如此之广,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的笼罩之下;它又是如此之厚,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山峰能穿过大气层,而且就以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来和大气层的厚度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之一粟”。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圈底部的“下垫面”上。大气圈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强大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这个能源首先经过大气圈而后到达下垫面,大气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和过程,除决定于大气本身的性质外,都直接或间接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有关。这些现象和过程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至为密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气象学。 气象学的领域很广,其基本内容是:(1)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2)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3)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4)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水、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由于生产实践对气象学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很广,气象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在气象学上用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差异很大,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气象学乃分成许多部门。例如有专门研究大气物理性质及其变化原理的大气物理学;有着重讨论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天气学等,而其中与地理和环境科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气候学。 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气候。气候和天气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而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例如从上海近百年的长期观测中总结出,上海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经常会出现阴雨连绵、闷热、风小、潮湿的梅雨天气,但是有的年份(如1958年)会出现少雨的“空梅”,也有的年份(如1954年)6—7月连续阴雨50—60天,出现“丰梅”。“开梅”和“断梅”的迟早也历年不同,这是上海初夏时的气候特征。 由此可见,要了解一地的气候,必须作长时期的观测,才能总结出当地多年天气变化的情况,决不能单凭1958年一年的观测资料,来说上海初夏的气候是干旱无雨,也不能凭1954年一年的情况,就说上海的初夏气候有持续50—60天的阴雨,那都是个别年份出现的具体天气现象,而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

【地理】培优 易错 难题天气与气候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位于亚洲西部(图)的叙利亚是中东主要的石油出口国。2015年有超过400万叙利亚人逃往国外,在土耳其境内的180多万叙利亚人是世界上最大的难民群体。 完成下列小题。 (1)影响叙利亚人口大量迁移到国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经济 C.战争 D.教育 (2)叙利亚西部沿海地区冬季多雨是因为() A.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B.背风坡多地形雨 C.冬季经常使用人工降雨 D.属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 【答案】(1)C (2)D 【解析】【分析】(1)叙利亚战争不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战争。C项正确。故答案为:C。(2)叙利亚西部是地中海式气候,冬季降水的原因是受西风的控制。D项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如气候、水源、土壤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如婚姻、教育、宗教等)、政治因素(如战争、政策等)。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因而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常常会引起人口的迁移。一般来说,人类总是希望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如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宜于农耕的平原或河谷地带。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往往是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越频繁。 (2)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温和的盛行西风影响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度-40度大陆西岸,其中地中海沿岸最为典型。典型的地中海气候的城市如希腊雅典、美国洛杉矶、南非开普敦等。典型作物为葡萄、柑橘、柠檬、无花果、油橄榄等。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一章引论 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 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这称为气 温垂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 压=760mmHg= 问答题 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2.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 描述各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 3.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 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4.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

5.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 面长波辐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 6.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 危害,二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7.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 参与者,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 8.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 9.大气由低空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10.分层原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着差异的,根据温度、成 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进行分层;11.对流层:①高度在平均12km以下;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 低;③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着;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⑥从低到高有可以分为摩擦层、中层、上层 12.平流层:①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②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变,在 大约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形成一个暖层;③气流平稳,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尘埃含量少,能见度好,多晴朗天气,偶尔有积雨云冲入 13.同温度下干湿空气那个重,为什么虚温的意义和原理 14. 15. 16.为什么城市地区二氧化碳浓度要高一些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仅知识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教学要点及试题: 绪论 重点: 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 ●气象(meteor): ●气象学(meteorology)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发生于大气中一切物理性质、物理现 象和物理过程的大气学科。 ●气象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1)大气一般的组成、范围、结构及各种要素等; ●(2)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能量来源; ●(3)探求大气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4)将大气现象中的规律应用于实践。 ● ●气候:某地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下,某时段内(一 般指30年以上)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 ●天气与气候简析。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况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 1.气候和天气关系密切,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个不同概念: ● a. 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的具体状态。 ●例如:三亚市某日的最高气温30°C,最低气温20°C ,午后有雷阵雨 ● ● b.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例如:在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某市年平均气温为25°C, 昆明四季如春,这些都属于气候现象。 ● ●气候学研究任务: ●气候系统及其组成: ●大气的物质组成:(1)干洁空气、(2)水汽、(3)固态、液态颗粒

●什么是气溶胶(Aerosols),其分布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大气的圈层组成及各圈层特点 ●饱和水汽压(E)与温度(t)按指数规律变化。 ●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 ●比湿(q) ●混合比(γ) ●露点(T d)当 ●风(wind) ●云: ●降水变率 ●空气状态方程: ●虚温:T v, ●思考题: 1.某气象台站测得某日某时f=40%,t=15℃,p=1000hPa, 求该时段的e、d、a、q、γ值。 2.北纬30°处有一座海拔1000m高的山,试分析该山地坡麓与山顶在上、下午不同时间各气象要素(T、p、 e、E、 f、t d)的分布及山南与山北的差别。 3.简介大气主要成分在大气层中的作用及微量气体(CO2、O3)影响气温垂直分布的原因及机制。 4.人类用什么方法来限制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 臭氧层遭到破坏? 5.对流层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存自然环 境有何影响? 6.对流层顶气温分布为何高纬高,低纬低? 7.说明状态方程物理意义. 8.说明各气象要素定义及单位. 9.干湿空气哪个重,为什么? 10.一块湿空气,P=1000hpa,e=23.4hpa,t=20°, 求该湿空气密度. 一、填空题: 1.气象学是研究发生于()中的一切()和()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用()表示。 2.天气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内大气中的()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全球气接变暖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 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 B.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 C. 大量人工造林 D. 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 (2)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时,下列哪个做法不可取() A. 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B. 使用一次性木筷,既方便又卫生 C. 超市购物使用环保购物袋 D. 上学步行或乘坐公交车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人类活动可以对气候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当地气温的变化趋于缓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里的化学肥料会污染土壤,对气候影响小;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灾害频繁。D符合题意。 (2)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是对森林(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破坏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时,是错误做法;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B; 【点评】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每个人都应具备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 2.读某地气温和降水图(下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B. 该地区河流有结冰现象

天气与气候复习提纲(填空式)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复习提纲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 A、没有天气变化; B、没有声音; 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大气的分层:根据。 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从下到上):、、、、。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内有,能吸收紫 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1、天气:是指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天气:晴空万里电闪雷鸣气候:冬雨夏干终年高温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五要素)等。 3、气温:空气的。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B、测量气温的工具:;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 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2)。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 F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具体事例: (1)覆杯实验;滴管中的液体不滴落;挂钩吸在墙上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3)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1)(2)。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间、空间尺度) 2.气象学发展历程:气象仪器、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遥感探测、自动气象站 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 1.大气组成: 干洁空气(N2、O2、CO2、O3)、水分、悬浮杂质 2.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成分、电荷、大气垂直运动) a.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④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在此层 分层: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对流层顶 b.平流层:①25km(臭氧层)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 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③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飞机航行。 c.中间层: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d.热层: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电离现象 e.散逸层 3.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 a.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的比值; b.露点:空气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 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高; 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低 第三章辐射系统 1.辐射通量及辐射通量密度定义 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2.辐射规律(选择) a.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放射能力强(弱),吸收能力强(弱)黑体吸收(放射)能力最强 同一物体,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同一温度下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b.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 c.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向短位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光谱:可见光(50%)、红外区(43%)、紫外区(7%) ◆太阳常数: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值为 1370W/m2 1)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天文辐射) a.影响因素: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白昼长度 b.天文辐射对热量分布的影响 ①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形成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带。 ②夏半年获得天文辐射量最大值在20°~25°的纬带上,由此向两极减少,最小值在极地。 (原因: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度大于赤道) ③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大在赤道。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到极点为零。高低纬度之间冬季气温差较大。 ④由于日地距离影响,南北半球天文辐射总量是不对称的,南半球夏季各纬圈日辐射总量大于北半球夏季相应各纬圈的 日辐射总量。相反,南半球冬季各纬圈日辐射总量小于北半球冬季相应各纬圈的日辐射总量。 2)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反射、散射、吸收) a.主要变化: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读欧洲西部大不列颠岛略图和伦敦市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各题。 (1)大不列颠岛南部地区() A. 全年温和湿润 B. 晴天多,光照强 C. 7月热浪滚滚,稻花飘香 D. l月白雪皑皑,天寒地冻 (2)一艘由上海开往伦敦的万吨货轮,走捷径需经过() A. 巴拿马运河 B. 苏伊士运河 C. 土耳其海峡 D. 霍尔木兹海峡 【答案】(1)A (2)B 【解析】【分析】(1)读伦敦市气候资料图可知,大不列颠岛南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故选A。(2)一艘由上海开往伦敦的万吨货轮,走捷径需经过太平洋-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所以选B。 【点评】(1)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度到6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由于常年受温和的盛行西风的控制,形成了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降水在年内分配比较均匀,温差较小,冬不冷夏不热。主要分布在西欧地区。 (2)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的最近航线。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也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亚洲与非洲、欧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 2.2019年1月25日,巴中市气象台发布,受北方强冷空气与寒潮影响,巴中市通江县出现最低气温-7.2℃,该温度是自建站以来的最低温。 运用相关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1)“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6℃~8℃,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与什么密切相关() A. 农业生产 B. 交通 C. 人们生活 D. 旅游(2)下列天气符号所示天气,每年夏秋季节,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是()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 地理 复习提纲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 1、 地球的形状:球体。 2、 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等 3、 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4、 经纬线特点: (经纬线判别:一般情况,横纬竖经) 纬线 经线 5、 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回归线(23.5°N ) 、南回归线(23.5°S ) 、 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6、 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划分: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 和160°E 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8、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运动形式分自转和公转)(课本11——15页)1、地球的自转

(课本13页) 2、地球上的五带 划分依据:根据不同纬度地带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划分为热带、 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热量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的地区:热带——即南北回归线之间(23.5 O N~23.5 O S);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寒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即南极圈(66.5 O S) 以南、北极圈(66.5N O)以北 四季分明的地区: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本16——28页)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必先统一)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课本19页) 比例尺的大小与所示区域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图幅相同时, 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大小详,小大略”)※阅读方向:(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 (2)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密陡疏缓”) ※观察右图据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峰 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海拔低,四周海拔高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如右图E处)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1—2章 1)简述气候系统。 答:气候系统就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雪圈与生物圈在内得,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与气候变化得统一物理系统。 太阳辐射就是气候系统得能源。在太阳辐射得作用下,气候系统产生了一系列复杂得过程,这些过程在不同得时间尺度上与不同得空间尺度上有着密切得相互作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复杂得、有机联系得气候系统。 2)名词解释:天气、气候、天气系统、天气过程、天气预报、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密度、比辐射率 答: 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与大气现象得综合。 大气状态:大气得气压、气温与湿度等。 大气现象:大气中得风、云、雨、雪等现象。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与人类活动得长期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得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得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得极端天气状况。 天气系统:指引起天气变化与分布得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等典型特征得大气运动系统。 天气过程:天气系统得发生、发展、消失与演变得全过程。 天气预报:人们根据对天气演变规律得认识,利用多种观测及模拟手段,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作出主、客观得判断。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就是指表示大气属性与大气现象得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与能见度等等。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得辐射能量称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就是W/m2。 比辐射率就是反映物体热辐射性质得一个重要参数,与物质得结构、成份、表面特性、温度以及电磁波发射方向、波长(频率)等因素有关。 3)哪些自然现象能证实大气圈得存在? 答:a、蓝色得天空。这就是由于大气中得一些非常细小物质成分,如气体、粉尘等,它们得直径较阳光得波长小得多,因此,蓝色得散射量较之于其她任何一种颜色能更多地被选择散射。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b、白云。如果形成散射粒子得形状就是球形得,而且其直径并不比阳光得波长小,所有得波长都就是平均地被散射得,这种散射称迈耶散射。因此,云就是白色得。c、风。有风就说明有物质得存在,因为风就是由于大气不同部位得压力差别造成得。如果在真空中就不会有风了。d、流星。流星就就是陨石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其速度太快,与大气摩擦产生热使陨石燃烧起来。否则我们得地球也与月球一样“千疮百孔”。 4)大气圈各层得主要物理特性就是怎样得? 答:a、对流层 厚度:平均11-13km,赤道17-18km,两极8-9km。 质量:约占大气圈质量得75%。

杭州【地理】培优天气与气候辅导专题训练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读中国部分城市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中国局部地区某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对①②③三个城市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城市冬季都很寒冷 B.三个城市中,③城市多雨期最长 C.三个城市都具有雨热同期的特征 D.三个城市中,②城市气温季节变化最大 (2)中国局部地区某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反映了所示地区什么气候特征() A.冬季南北温差大 B.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C.夏季气温从东向西逐渐降低 D.夏季气温从北向南逐渐降低 (3)若①、②、③三个城市的位置与图中甲、乙、丙三地对应,那么下列配对正确的是() A.①-甲;②-乙;③-丙 B.①-乙;②-丙;③-甲 C.①-丙;②-乙;③-甲 D.①-丙;②-甲;③-乙 (4)关于图中甲、乙、丙三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丙地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 B.甲地为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 C.乙地地处太行山以西 D.影响甲乙丙三地气温差异的因素是纬度 【答案】(1)C (2)B (3)D

【解析】【分析】(1)关于①、②、③三个城市气候特征的叙述,三个城市中,②地的冬季很温暖,三个城市中,②城市多雨期最长,三个城市都是季风气候,都具有雨热同期的特征,三个城市中,②城市气温季节变化最小,①城市的变化最小,故答案为:C。(2)由图中局部气温分布图可以看出,此时我国南北各地普遍高温,这是由于我国夏季时,北方地区白昼时间长,气温也较高,故答案为:B。(3)图中甲位于南方地区,冬季温和湿润,与图中②表示的气候类型相符,乙位于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与图中③表示的气候类型相符,丙位于黑龙江北部,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区,与图中①气候类型相符,故答案为:D。(4)关于图中甲、乙、丙三地的描述,丙地纬度高,热量不足,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甲地为我国广东省,是我国大陆最南部,乙地地处太行山以东,影响甲、乙、丙三地气温差异的因素是纬度,故答案为:D。 【点评】(1)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其共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即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2)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盆地。 (3)判断气候类型时,一定要抓住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即气温和降水,然后分步骤判断。第一步要判断出该气候类型所属的半球;第二步是以温定带,这里的“温”是指最冷月均温,“带”是指气候类型所属的温度带;第三步是以雨定型,确定目标,根据已知的降水状况特点,就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判断出某一具体的气候类型。 (4)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地形地势、纬度、海陆位置、洋流及人类活动等。具体表现为: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流经地区气温低,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如今的“温室效应”及城市的“热岛效应”等。 2.2019年,我国北方某市一所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观测了6月全部的降水过程记录在下表。该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60毫米,2019年降水量约为320毫米。据表,完成下列小题。 A.34mm B.24mm C.36mm D.360mm (2)根据降水量判断,2019年当地可能出现的灾害是()

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复习提纲

八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 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 A、没有天气变化; B、没有声音; 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 可以把大气分为 5 层(从下到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 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问: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例:*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五要素)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 观察。【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C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具体事例:(1)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 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 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 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1 )大气压强的存在(2)大气压强是很大的。2.大气压强的大小: 5 A、标准大气压P= 1.01 X 10帕斯卡(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毫米水银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