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益阳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益阳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益阳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

根据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总体要求,为迅速扩大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增强工业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大、中、小型企业和非公经济,完善发展支持平台,加强要素保障,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工业经济预计完成情况

1、到2010年末,预计全部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50亿元,年均递增 %;实现工业增加值240 亿元,年均递增2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0亿元,年均递增2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亿元,年均递增23.1%,占GDP的比重为29.4%,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

2、工业企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整体实力得到明显加强。到2010年末,预计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可增加到780户,比2005年增加372家,产销过亿元的企业可达到118家; 2010年实现利润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可达310家,其中盈利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4家。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8亿元,实现税金17亿元,分别比2005年年均递增20%、25%;“十一

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 480 亿元,年增长49.7 %。五年来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全市列入国家和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扩大出口、高新技术产业化、四千工程千亿企业15家,列入四千工程园区1 个,列入省双百工程项目 15 个。到2010年止,全市有益阳橡塑集团公司等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克明面业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殊荣,还有益阳橡塑集团“密炼机”、湖南辣妹子食品“辣椒酱”等企业的产品先后获得“湖南省名牌”称号。

二、“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3、工业发展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总量,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工业技改投入总量跻身全省市州第二方阵内。围绕提高产业发展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壮大一批百亿级产业,发展一批百亿级集群,打造一批百亿到千亿级园区,培育一批百亿级企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工业总量快速增长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全面提升我市工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

(二)基本原则

4、效益优先与保证速度相结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切实推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保证效益、后劲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保持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5、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相结合。以高科技增量扩张为重点,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壮大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开拓发展空间,扩大总体规模。

6、市场导向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及其发展趋势,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引导企业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

7、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业投入,把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开发与引进并举,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带动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8、重点发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扶优扶强,实施重点带动战略,着力培植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坚持列入省“四千工程”的产业、集群、园区及企业优先发展。加快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坚持放开搞活,努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及整个工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9、发展本地资源产业与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相结合。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力争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在2015年内有较大地突破性地进展,逐步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10、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劳动就业等协调发展,把治理污染、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作为五年内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发展目标

11、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能耗明显下降。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年均递增25%;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80亿元,年均递增23.1%;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达2100亿元,年均递增24.6%;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580亿元,年均递增23.7%;工业技改投资达到430亿元,年均递增30.1%;规模工业企业个数达到1260户,年均递增10.1%;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200家,年均递增11.1%。到2015年,全市万元GDP 综合能耗由2010年的1.06吨标准煤下降到0.98吨标准煤,下降8%;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的1.92吨标准煤下降到1.73吨标准煤,下降10%以上。

12、企业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在企业结构方面,重点扶持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到2015年力争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含1亿元)的企业达到180家以上,其中过10亿元(含10亿元)的企业达到 30 家,过50亿元(含50亿元)的企业达到4家,过100亿元(含100亿元)的企业2家以上。在产业结构方面,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

兴产业,突出发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在产品结构方面,逐步以高新技术产品替代传统加工产品,以环保、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取代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在技术结构方面,到2015年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乃至21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各重点企业建立起技术创新机构。在区域结构方面,重点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到2015年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力争达到50%以上,充分发辉工业园区的聚集作用和孵化作用。

13、外向型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规模工业企业工业产品出口率逐年增长,占工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6%提高到2015年9%。

三、“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重点

14、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带动工业经济结构的升级、财政收入的增长、经济实力的增强。大力发展企业集团与国际企业集团,引进全国500强、全省100强企业参与并购和重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扶持民营企业。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资源型工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力争五年内在全省工业总量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全市完成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内,工业技改投入总量力争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内。

15、突出发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纺织等优势产业,通过扩大投入、技术改造、协作配套,迅速扩张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培育壮大成为支柱产业和财源产业。到2015年,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四大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实现200-500亿元以上。重点培育纺织、造纸、造船、冶金、化工、轻工、医药、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发展,2015年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奋斗目标为150亿元。

16、食品产业。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0亿元,年均增长35%。实现工业增加值2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以提高食品工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突出抓好绿色食品、特色食品、功能食品和放心食品四大工程,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初步建立现代食品工业生产体系。重点发展面条、大米加工、植物油、水产品、畜禽加工、果品、蔬菜加工、酿酒、茶叶、饮料加工等十大子产业。2010年预计大米加工能力达到170万吨、油菜籽加工20万吨、水果(含果用瓜)33.7万吨、水产品加工27.9万吨,茶叶加工1.9万吨、蔬菜(含菜用瓜)160.7万吨,出栏及加工肉猪457.9万头、牛19.7万头、羊58.1万头、家禽2453.7万羽。2015年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能力有较大提升,建成全省最大的挂面、水产品、茶叶、大米等四大加工基地。

17、装备制造产业。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30%,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

造业和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的机遇,重点发展混凝土搅拌车(站)、船舶(包括游艇、内河运输船、工程船等船系列产品)、农业机械、特种汽车、火车与汽车协作件、橡塑机械的制造和开发。2015年使益阳成为全省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造船能力达到100万载重吨,年均增长25%以上,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培育3家以上产值过10亿元、8家以上产值过5亿元的造船企业和2家以上产值过3亿元的船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造船企业由2010年的49家增加到90家,年均递增10%以上。建设全省重型机械制造基地,长株潭重型机械协作件加工基地。

18、电子信息产业。至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0亿元,年均增长40%。加快形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格局。

19、能源产业。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年均增长26%。完成桃江核电二台机组并网发电,加快资水支流和大中水库小水电开发。开发漉湖、舵杆洲等风力发电资源。到2015年,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500万千瓦,建成全省核电、水电、火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产业基地。

20、纺织产业。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年均增长25%;沅江、赫山两个纺织工业园各形成50亿元的产值规模;纺织产业能力达到150万锭,其中棉纺80万锭,麻纺70万锭;针织服装总产量达到2000万件。发挥棉花资源优势,突出苎麻特色,开发竹纤维原料与产品,加强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益阳特色的纺织工业产业群。

21、重点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各行业和企业延伸产业链,对废弃物进行再生产和再利用,重点建设好沧水铺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工程、衡龙桥镇塑编产业基地、高明乡冶炼循环经济工业小区、黄泥湖乡建材产业工程等循环经济项目,加快产业化步伐。

四、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工业整体布局

22、重点发展中心城区四大工业园区。根据省“四千工程”以及市“四个一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工业整体布局,做好整合区域资源、优化工业结构的调整,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突出中心城区四大工业园区,暨以高新区为重心,重点发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产业;着力打造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益阳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基地、中国益阳传感器产业基地、工业物流配送基地和加工贸易工业基地、纺织与服装加工产业基地。加速东部新区工业园建设,使东部新区成为融入长株潭的桥头堡;把高新区真正建成益阳千亿开发区。壮大龙岭工业园、长春工业园,使龙岭工业园形成电子、纺织、服装、新型材料为重点的特色工业园,使长春形成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的工业园。到“十二五”期末,使益阳中心城区形成在全省有一定位置的重要工业区和工业市。

23、着力发展安化、桃江重工业。重点发展建材、冶金、

能源、竹木加工等产业;着力打造中建南方公司东方和万鑫为龙头的水泥工业基地、高明冶炼工业园、桃花江竹木加工基地、安化石煤发电提矾建材产业基地。

24、建立核电工业园,水电工业走廊。依托桃江核电、资江沿线水电,梯级开发,建立益阳特色核电工业园和水电工业走廊,2015年形成初步规模。

25、打造环洞庭湖特色工业园。依托湖区县(市)丰富的岸线资源与便利的水运条件,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建立以搅拌车为主的工程车生产基地、以游艇和工程船为主的船舶制造基地。依托湖洲芦苇和速生杨资源,建立林纸一体化造纸、制浆基地。以现有产业务基础,打造南县挂面之都、湖区棉麻纺织生产基地、大米加工基地。真正形成轻重工业相结合、传统工业与新型工业结合、湖区工业与山区工业特色结合、资源型工业与高附加值工业相结合的大工业布局。

(二)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26、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要以名牌产品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名、优、新、特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遵循市场规律,以企业为主体,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同产品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同实施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战略结合起来,同实施“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巩固提升一批现有名牌产品,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培育发展一批在省内外同行业销售中名列前茅的产品,促其进入名牌产品行

列;充分发挥骨干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构筑名牌群体优势;借助国际知名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嫁接拓展一批老企业的名优产品。对被授予“中国名牌”、“湖南省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开发、科研项目的立项、贷款等方面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优先安排。

(三)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27、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二是加速企业管理信息化。推进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管理信息化,为全市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示范。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促进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三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动企业上网工程,通过互联网展示企业形象、推销产品、招商引资、搜集市场信息和技术情报,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四是大力建设企业信息化的支撑服务体系。组织共性信息技术集中攻关,推广成熟的软件,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推广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示范企业信息化先进经验,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28、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各类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提高企业

技术开发投入的比重和申报专利的比重,大型企业和骨干企业科技研发经费要占企业销售收入5%以上,以增强企业的超前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贮备能力。依托中小企业集群,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行业性、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及重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推广体系,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研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和新型产品。充分利用“国家火炬计划先进制造业基地”、“湖南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基地”和“中南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29、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要加大工业技改投入力度,力争多投入,高产出。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出口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加强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技术改造要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扶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改项目。要全面推动和鼓励企业申请ISO质量体系认证,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通行能力。防止国际金融危机对全市出口产品的冲击,防止国际反倾销对益阳工业出口产品的冲击。

(四)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30、严格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控制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各种工业污染,减少和避免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提高工业的文明水平。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逐个落实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和削减目标,把工业发展与“蓝天、碧水、绿地”的环保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新型建筑材料和散装水泥,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规范和培育环保市场。

31、大力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坚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各种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设备和器具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先进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工艺和设备,积极组织实施重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快企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改造。

(五)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32、加大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力度。坚持按生产力标准选拔人才,量才使用,用其所长;大力培养技术研发、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高层次人才,造就一批熟悉国际惯例、精通企业管理的企业家队伍;着力引进一批能跻身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尖端技术的专门人才;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产品研发能力的高技术人才;引进自带资金来我市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引进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和优秀高校

毕业生。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完善再教育制度,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33、建立健全企业用工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厂厂、厂村协议用工,开展上岗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等工作。同时督促企业按政策提高员工政治和福利待遇,确保企业用工需求。

(六)完善工业经济发展政策

34、坚持贯彻执行国务院、省、市、各部门有关促进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加快发展工业企业各项政策措施,在税收征缴减免、退返、银行信贷、担保、财政资金扶持、土地征用过户、水电价格下浮、建设标准化厂房、建立企业“联系人”制度等方面,开展对企业支帮促工作,全方位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5、大力增加工业投入资本,多途径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保持本地商业银行信贷投入的稳定增加;积极引进国际银行、外省银行、港澳银行进入益阳,引进外地、外省担保公司进入益阳;全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开展资产并购,争取发展资金和滚动发展。

益阳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表

2010年9月

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为贯彻落实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好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充分认识新材料产业标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以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国高度重视新材料开发应用。标准是新材料开发、产业化及推广应用的重要支撑,是规范新材料市场秩序,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维护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对于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促进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黄金、稀土等原材料工业规模巨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截至2012年,原材料工业现行有效标准11814项,占工业和通信业现行有效标准的20%。各行业日益重视新材料标准化工作,新材料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快,2010年以来发布了碳纤维、光学功能薄膜、功能陶瓷等100余项新材料标准,推动了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但总体上看,我国材料标准体系仍以传统材料标准为主,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健立,关键标准前期研究、技术攻关相对不足,标准制定所需的工艺参数、材料性能等基础数据缺乏。以我国技术和标准为基础的新材料国际标准未取得突破,被动跟踪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比较突出,难以满足新材料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需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400个重点产品涉及近千项标准,大多数需要新制定。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充分推动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品更新换代,迫切需要加快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支撑新材料产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为核心,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为依托,加快重点新材料标准研制步伐,加强新材料标准化工作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参与新材料国际标准化活动,全面提升新材料产业标准质量,推动新材料标准有效实施,形成覆盖面广、创新性强、重点突出、开放协调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上海 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一)发展成效 (4) (二)主要问题 (7)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8) (一)“十二五”发展环境 (8) (二)“十二五”发展趋势 (8)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8) (一)“十二五”指导思想 (8) (二)“十二五”发展原则 (9)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10) 四、“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 (11) (一)强化节能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能效对标达标 (12) (二)扎实推进能源审计,切实挖掘节能潜力 (12) (三)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产品 (12) (四)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组织实施节能技改专项 (12) (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落实重点行业节能减排 (13) (六)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工业再制造 (13) (七)协调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促进重点区域综合整治 (13) (八)开展“两型”企业创建,推进低碳示范工业区建设 (14) (九)积极营造社会节能氛围,组织节能宣传展示培训 (14)

五、“十二五”发展政策措施 (14) (一)建立健全能效监控体系 (14) (二)深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15) (三)推进落实“批项目、核能耗”制度 (15) (四)强化节能监察执法 (15) (五)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15) (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16)

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实现本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探索建立节能、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形成能效提升、监管有效、低碳发展的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新格局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对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确保完成本市节能减排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成效显著的五年。按照国家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的正确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全市工业系统把做好工业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四个率先”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年均下降6.4%,工业用能占全市比重约56%,比“十五”期末降低5个百分点,对我市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2010年这一实现我市“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关键之年,全市工业系统提高认识、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把节能工作“做精、做细、做深、做透”,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18%,超额完成上海市下达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作者:————————————————————————————————日期: 2

五、重大项目 “十二五”前期(2011-2012)重大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内容一、基础设施 1 首都新机场及新航 城、 新空港产业园 首都新机场征地拆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航城及 新空港产业园建设 2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 区扩区开发区中心区向东南方向拓展约24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等按需拓展 3 城乡一体化大兴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亦庄新城及旧宫、瀛海、南海子等周边功能配套区规划建设,地铁大兴线和亦庄线沿线规划建设;庞各庄、魏善庄、安定和采育四个新市镇规划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 4 新区道路黄良路大兴段、京良路大兴段、万寿路南延、马家堡西路南延、魏永路中段、芦西路、兴华大街、金星路、欣旺大街、宏福路、欣荣大街、兴丰大街等新建、续建或改造工程 5 产业园区道路生物医药产业园永大、永旺、永兴、华佗等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新媒体产业园广平大街、广阳大街、广茂大街、金苑路、科苑路建设或改造工程 6 黄村水厂 近期规模为18万立方米/日,包括取水工程、净配水 厂、配水管道等 7 黄村再生水厂 升级改造并扩建部分处理设施,再生水生产规模为12 万立方米/日 8 瀛海污水处理厂 一期建设规模0.8万吨/日,2020年达到规划总规模3 万吨/日,包括配套管线工程 9 节水灌溉为农田配套建设节水灌溉设施

10 输变电工程新建兴华等一批220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二、产业发展 11 京东方八代线 第八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项目,包 括相关零部件生产和液晶模组生产 12 康宁为京东方八代线生产全套的LCD玻璃基板 13 中电华通无线通信设备、无线终端等无线产业链上下游产品 14 京运通多晶硅片制造、单晶硅炉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15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 研究院 国家药品检验的法定机构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将发 挥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药品审评平台作用,促 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16 同仁堂中药现代化同仁堂中药现代化的研发和生产 17 奔驰年产能扩充至30万辆 18 北汽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 19 耐世特 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投资最大的海外并购项目,生产 通用汽车转向及传动系统等高端汽车零部件 20 英特宜家购物中心 集商业购物中心、大型超市、餐饮及休闲娱乐等设施 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三、公共服务 21 北臧村九年一贯制 学校总建筑面积3163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42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17平方米 22 幼儿园建设五幼:总建筑面积4837平方米,青云店镇中心幼儿园:总建筑面积2985平方米,十幼:总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十一幼:总建筑面积3139平方米,十二幼:总建筑面积5972平方米 23 校舍安全加固改造32所学校,总面积95554平方米,其中加固面积53280平方米,楼房翻建面积10300平方米,平房翻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约束性分别指标是什么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约束性分别指标是什么? 1.分别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 3.1个百分点,从8.3%到11.4% 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 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到10%的目标,十二五”规划中还明确了主要污染物控制总类,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这两个类别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个类别的污染物控制指标。 就记得这么多了, 另外,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3月28日公布了“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四大约束性指标。指标明确了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 %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透露,工信部正在组织编制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初步确定“十二五”时期拟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他表示,这些指标比去年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初步确定的目标略有调整,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之外,其他三项指标要求更高。当时确定的是“力争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均降低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6%左右”。 工信部公布“十二五”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新华社南京3月28日电(记者郑晓奕、刘菊花)工业和信息化部28日公布“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明确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28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上表示,工业领域将坚决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他透露,

从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看新能源发展

从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看新能源发展 发表时间:2017-09-06T14:26:21.630Z 来源:《电力设备管理》2017年第7期作者:张阔 [导读] 依托电力外送通道,优先存量,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跨省区消纳,是解决“三北”地区新能源消纳难题的重要补充。 国网沈阳供电公司辽宁沈阳 110811 摘要:2016年11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时隔15年之后,国家主管部门再次对外公开发布电力发展五年规划。电力规划是指导电力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指导文件,是布局重大电力项目的重要依据。根据《电力规划管理办法》,电力规划应在建设规模、投产时序、系统接入和市场消纳等方面统筹衔接水电、煤电、气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各类电源专项规划,形成协调统一的电力规划。 关键词:电力;新能源;规划 1新能源消纳多措并举,着力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也是《规划》的一大亮点 1.1充分挖掘现有系统调峰能力,加大调峰电源规划建设力度,着力增强系统灵活性、适应性,是破解“三北”地区存量新能源消纳的主要途径 根据规划,将采取3种途径提高系统灵活性。 (1)加大调峰电源的建设规模。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增抽水蓄能电站装机1700万kW,在有条件的华北、华东、南方、西北等地区建设新增天然气调峰电站500万kW。 (2)加大燃煤电站灵活性改造力度。“十三五”期间,“三北”地区热电联产机组改造规模达1.33亿kW,常规煤电灵活性改造8600万kW。改造完成后,增加“三北”地区调峰能力4500万kW。 (3)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加强对新能源发电的功率预测和考核,充分发挥电网联络线调剂作用。根据“三北”不同地区电源结构及不同因素对于弃风弃光的影响度测算,加大燃煤电站灵活性改造力度能够有效缓解东北地区弃风问题;充分发挥电网联络线调剂作用是解决华北(主要是冀北地区)弃风问题的有效途径;西北地区由于电源装机严重过剩,即使加大燃煤电站灵活性改造、发挥区域内省间电网联络线调剂作用,仍难以根本改变弃风弃光局面。 1.2“依托电力外送通道,优先存量,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跨省区消纳”,是解决“三北”地区新能源消纳难题的重要补充 由于风电、光伏发电出力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年等效利用小时数低,目前采用建设专用电力外送通道、大规模送出“三北”地区的风电和光伏发电不具备技术经济可行性,主要采用与其他电源打捆方式实现新能源外送。采用与火电打捆外送模式,即使按照理想的送电方式,通道外送新能源电量的比例一般也很难超过1/3,这也是业界一些专家学者对“风火打捆”外送模式不认同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条件下,跨省区外送消纳很难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主要途径。《规划》提出,依托电力外送通道,有序推进“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跨省区消纳4000万kW。初步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已建、在建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已基本明确的风电、光伏外送规模已达到4000万kW,也就意味着在“十三五”电力规划中,除已建、在建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没有考虑新开工“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跨省区外送输电通道。 2含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规划问题的几点探讨 2.1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电力规划与传统电 力系统规划有哪些异同随着电力系统接入新能源比例的提高,传统的选取典型日进行电力电量平衡的方法已不再适用,在进行电力平衡时,风电、光伏等波动性电源按照90%保证率等效约10%~20%的装机比例参与平衡是不合适的。采用时序生产模拟的方法进行电力电量平衡才能准确刻画风电、光伏发电等波动性电源的消纳状况。随着分布式电源比重的提高,对网供负荷特性的影响较大,加州著名的“鸭形”曲线反映了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网后对系统净负荷的影响。 随着配电网大量接入分布式电源,系统净负荷与传统意义的用电负荷差异很大,需要考虑采用净负荷进行系统规划。传统电力规划只必须考虑保证电力供应和经济性最优2个目标,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不仅要保证电力供应和经济性最优,还需要考虑新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利用目标。 2.2如何在规划中体现新能源优先发展 新能源优先、优化发展应该首先根据新能源利用目标,考虑95%的有效利用率,确定新能源最小开发规模,根据新能源资源和电网条件确定新能源开发布局,对于接入配电网的分散风电和分布式光伏是无法纳入系统电力电量平衡的,应该在净负荷中考虑。新能源优先在省内参与电力电量平衡,按照水电、风电、光伏、核电优先的原则,通过生产模拟的方法确定。按照经济性原则,根据场址、资源等条件确定煤电、气电、抽水蓄能等电源需要新增规模及在系统中的运行小时数,从而确定煤电和气电机组的选型,必要时结合消纳市场考虑外送。在“十一五”、“十二五”电力规划缺位的情况下,“十三五”电力规划更像一个确定电源的规划,在规划中已很难做到新能源优先,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力争控制在11亿kW以上”也反映了这种无奈。最终导致新能源优先发展的原则无法落实。 2.3如何在电力规划中实现新能源与常规电源的协调发展 风电、光伏发电由于其出力特性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在系统运行中很难独善其身,需要其他电源提供支撑。特别是在以煤电为主要电源的中国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与随机性对煤电机组运行的影响很大。对于未来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规划,对于中国,未来煤电的定位一定是调节电源。那么,在当前强调对存量火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的同时,也需要对新增煤电机组提出灵活性的技术参数要求,对于新增煤电机组的技术要求就不再是大容量、高参数,而是调峰能力、爬坡率等。 2.4如何在电力规划中实现新能源与电网的协调发展 风电、光伏发电发展目标不设上限是本次规划的创新。但是,不设上限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如何进行配套电网规划,也给电网规划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电网规划是根据确定电源的规模、布局以及消纳市场确定输电方案,最终形成电网规划方案。但对于新能源,特别是接入配网的6000万kW的分布式光伏和分散风电,在电源规模和布局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做好配套电网规划的确是个难题。德国是世界上分布式光伏规模最大的国家,从德国的电网适应高比例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经历了被动适应、局部改造和全面升级3个阶段。在分布式发展的初期,配电网规划不考虑分布式电源,主要利用已建成配电网的裕度发展分布式电源,经过电网校核确定并网点;随着分布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新材料行业发展前景新材料行业分析

新材料行业发展前景新材料行业分析 行业政策新材料一般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几乎都需要新材料的支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文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中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2月22日,中国首部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将着力推动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六大新材料升级换代和自主创新,到“十二五”末,新材料产业规模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实现我国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变。“十二五”期间,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

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将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材料品种。 行业现状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 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发端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新材料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品种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21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 20xx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 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自主开发的钽铌铍合金、非晶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超硬材料、间位芳纶和超导材料等生产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新材料品种不断增加,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自给水平逐步提高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实施《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工业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充分发挥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加强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是依法规范工业企业用能行为、推动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推动出台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结合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需求,印发了《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加大标准的制定、宣贯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在标准制修定方面,制修订了400多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水效、再生资源利用等标准,初步形成工业节能和绿色标准基础。在标准实施监督方面,通过加强标准宣贯,落实强制性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推动企业淘汰低效设备,采用高

效节能、节水技术工艺产品,开展重点用能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树立节水标杆企业,规范再生资源利用,不断提升工业能效和绿色发展水平。在标准宣贯工作基础上,通过加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支撑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等重大政策落实;通过实施基于能耗限额标准的阶梯电价政策,倒逼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转型,为超额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标准覆盖面不够、更新不及时、制定与实施脱节、实施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国务院标准化改革也对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完善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体系,做好未来几年的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决定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 二、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总体要求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发展论文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发展论文 行业环境变化下的电力培训新思考 摘要:面对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目标,规范电力培训管理,完善电力培训体系,创新电力培训模式,重视专职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电力培训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素质以增强电力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应变力,这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培训体系;行业环境;培训师资;电力培训 近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我国的电力供需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电网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风电、核电等新能源的开发,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电力体制快速市场化的趋势,使电力生产、管理等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网的改造、建设及安全经济运行对电力系统职工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管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据了解,我国电力职工整体素质不容乐观,一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二是职工整体文化层次偏低;三是专业分布不均,一些专业技术工种,如装表接电、继电保护等人才缺乏;四是无职业技能等级或专业技术资格人数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种人才现状极大地制约了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制约了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为了适应现代电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才可能管好日益现代化的电网;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只有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应变力,才可能逃脱被市

场无情淘汰的危机。而培训教育是企业在岗职工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最好方式,是企业兼顾职工学习与工作的最佳途径。 “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为了全面提升员工素质,提出了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电力培训工作得到重视,各省网公司相继设立了电力培训中心。这些中心为电力系统培训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但对国家电网公司人才整体水平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培训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培训资源缺乏,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第二,培训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要求; 第三,培训评价体系不健全,培训效果无法衡量; 第四,企业缺乏鼓励个人提高的有效机制,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011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出台,这意味着公司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力资源是决定公司发展质量与速度的最关键因素,面对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如何利用电力培训,改变公司专业人才紧缺和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素质,是我们要探讨的紧要课题。 一、规范电力培训机构的管理 随着电力行业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电力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各企业对培训工作的投入逐年增加,各种电力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工信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 2010-05-27 信息来源:工信部字体:大中小 工信部节〔2010〕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切实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促进节约、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2009年,全国粗钢产量突破5.6亿吨,占全球的46%,能源消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6.1%、工业总能耗的23%;新水消耗、废水、二氧化硫、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的3%、8%、8%和16%左右。 近年来,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不断取得进步。2008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能耗2.43亿吨标准煤,吨钢综合能耗626.92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5.18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0.2%和7.2%;吨钢二氧化硫、

化学需氧量(COD)、工业烟粉尘排放分别下降到2.27千克、0.13千克、1.55千克,同比下降6.2%、18.75%和1.9%。 但是,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同口径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约15%。重点大中型企业按照工序能耗计算,48.6%的烧结工序、37.8%的炼铁工序、76%的转炉工序、38.7%的电炉工序能耗高于《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参考限定值(电力折标系数按当量值计算),13%的焦化工序能耗高于《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参考限定值(电力折标系数按当量值计算)。高炉、转炉煤气放散率分别达到6%和10%,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不足40%。 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烟粉尘、SO2排放量与国外先进钢铁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清洁生产审核的钢铁企业仅1.4%,其中重点大中型企业约30%;钢铁行业氮氧化物、CO2、二恶英等污染物减排尚处于研 究探索阶段。 三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偏低。重点大中型企业中,冶金废渣、粉煤灰和炉渣利用率分别达到94.93%、79.47%,但固体废物

深圳市新材料“十二五”规划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 (2011—2015年) 新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先导,是当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领域,推动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新材料产业关联度高、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是我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对我市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深圳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深圳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约59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涌现出以光启、比亚迪、中金岭南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杜邦、住友、日东电工等跨国企业已在我市建有大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重大项目密集启动。日东电工偏光片、沃尔热缩材料等项目已建成投产,龙邦芳纶复合材料、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材料、盛波光电偏光片等项目已开工,光启超材料、旭硝子玻璃基板、杜邦工程塑料、清溢光电掩膜版等项目有序推进。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将增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后劲。

工信部发布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完整版)

工信部发布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全文) 时间:2012-02-28 09:40来源:工信部作者:工信部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工业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编制并实施好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 1 前言 “十二五”(2011–2015 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工业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编制并实施好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规划(2011–2015 年)》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作为“十二五”全国工业节能的指导性文件。 2

一、现状与形势 (一)现状“十一五”期间,工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加,由2005 年的15.95 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 年的24 亿吨标准煤左右,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2005 年的70.9%上升到2010 年的73%左右,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工业总能耗的比重由2005 年的71.3%上升到2010 年的77%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2005 年的41.8%降至2010 年的40.2%,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 年的32.7%下降至2010 年的30.3%。 “十一五”期间,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节约能源法》要求以及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狠抓工业节能降耗,工业节能取得显著成效。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全国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 年的2.59 吨标准煤下降至2010 年的1.91 吨标准煤,5 年累计下降26%,实现节能量6.3 亿吨标准煤,以年均8.1%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4.9%的工业增长。重点行业和主要用能产品单耗持续降低。2010 年同2005 年相比,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23.4%、15.1%、35.8%、37.9%,吨钢、铜冶炼、吨水泥综合能耗分别下降12.1%、35.9%、28.6%。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5年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分别为12000万吨、7200 万吨、10700 万吨、37000 万吨和1130 万吨,超额完成“十一五”计划任务。 工业节能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一是节能标准不断完善。发布了一批能

电力系统十二五规划征文演讲稿6900字

电力系统十二五规划征文演讲稿6900字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客观认识和分析电力发展现状,明确“十二五”发展思路,必须紧紧围绕调整电力结构、加快电力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促进我国电力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 、“十一五”电力发展回顾(一)电力快速增长,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仍未摆脱无序发展、大起大落的负面影响 “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电力装机超过×.×亿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亿千瓦,每年平均增长 ×亿千瓦左右,位列世界第二。全国×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度达到×万公里,变电容量×.×亿千伏安,分别是“十五”末的×.×倍和×.×倍,电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全国电力供需基本平衡,扭转了“十五”末期电力紧张的局面,保障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是,电力工业重投入、重规模、重速度,轻规划、轻统筹、轻效益,无序发展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火电、水电、核电、风电轮番掀起热潮,当需求出现波动时,电力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震荡,形成“短缺-过剩-短缺”的恶性循环。2021年金融危

机后,我国电力消费从高速增长一下子进入负增长,新建发电能力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形成巨大浪费。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加大投资力度,重新拉动了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电力装机容量又迅速增长,形成新一周期的大起大落,不仅加大了电力结构调整难度,更加大了对资源环境的制约。 盲目无序发展,导致电力整体结构失衡。电网滞后于电源,配电网滞后于输电网,农村电网滞后于城市电网,电力系统不协调问题突出。 (二)非化石能源发电发展迅猛,电源结构得到初步调整,但电源结构优化仍然任重道远 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量5年累计超过×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比重达到×.×%左右。 但是,水电开发存在的项目前期储备不足、移民和环境保护成本增加等问题;核电发展面临的投资体制改革滞后、安全监管力量不足、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标准认证体系未建立、人才短缺等问题;新能源发电面临的装机容量大而发电量少,发展速度快而效益低,资源、资金浪费严重以及并网难、消纳难、调峰难等问题都难以在短期内解决。这些都制约了非化石能源的健康发展,优化电源结构仍面临诸多挑战。 (三)火电装机优化,但煤电运矛盾依旧突出,发电企业亏损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郴州市“十二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郴州市“十二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0年8月 目录 一、郴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的形势 二、“十二五”郴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空间布局 三、发展重点 (一)生物质能 (二)煤炭资源利用 (三)水电 (四)风电与核电 (五)地热能 (六)智能电网 四、发展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市场推广 (三)加强科技支撑 (四)拓宽融资渠道 (五)强化人才支撑

“十二五”郴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产业是指新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开发及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车用新能源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等各领域。为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郴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能源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十一五”期间,我市能源产业以煤炭和电力开发利用为重点,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同时积极鼓励开发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煤矸石综合利用。2009年规模以上能源企业户数275家,完成能源产业总产值达211.97亿元,规模以上能源工业完成增加值83.91亿元,同比增长20.2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6.98%。能源产业代表企业有华润电力、郴州电业局、郴电国际、华电风电等。 近年来,全市新能源项目建设步伐加快。2007年,我市第一台完全靠燃煤矸石发电的机组在资兴投产运行,年燃烧煤矸石40万吨,发电3.6亿千瓦时。2009年,我市500千伏和第10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仰天湖风电场正式启动建设,总装机容量为3.63万千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