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学校教育中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同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它是以现代教育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生物学科教育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培养具有现代生物学科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从事生物教育、管理和研究的高级人才。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思想上进、功底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生物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生物学科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学校实践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大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的能力及独立撰写论文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

三、研究方向: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掌握生物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生物实验能力,熟悉生物教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能运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技术组织教学

的中等和高等生物教师及研究、管理人员。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其集体培养优势。

3.培养计划要突出个性化培养,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在入学后3个月内完成。

4.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探究式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及教育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设置计划

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学位课程

公共

学位课

S19999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

36 2 1 考试

必修S1999903 自然辩证法概论18 1 1 考试

S1999904-X 研究生外语120 4 1,2 考试

学位

基础课

S2060101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54 3 1 考试

必修S206010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54 3 1 考试

S206010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6 2 1 考试

学位

专业课

S3080101 生物教学论专题研究36 2 1 考试

必修S2080201 现代生物学进展36 2 1 考试

S3080103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研究36 2 2 考试

学位课程

专业

选修课

S5080101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36 2 2 考查

至少选修

2门4学分S5080102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36 2 2 考查

S5080103

生物教学设计理论与案例

分析

36

2 3 考查

S5080104生物教学改革与实践专题36 2 3 考查

S5080105

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理论与

实践研究

36

2 3 考查

公共

选修课

按“每年研究生部列出的公共选修课”中修读2或3 考查

至少选修

2学分

必修

环节

S7999901 实践活动 1 4或5 考试

必修S7999902

文献阅读报告

(不少于2篇)

1 1-3 考试

S7999903 学位论文 3 6 考试

补修

课程

S6080101 微生物学54 / 1 考查跨学科或同等学

力入学者至少补

修2门

不计学分S6080102 分子生物学54 / 2 考查应修总学分至少修满32学分

六、学术活动与科学研究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术热情,扩展

学术视野,启发学术思维,锻炼学术能力。硕士研究生选听学术报告至少10次,

按《长春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考核后,方能申请学位

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有长春师范学院为署名单位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

表一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

七、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研究生的学位伦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一年,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保证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

1.论文选题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学术价值、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导师和指导小组要加强对研究生选题的指导。

2.论文开题

论文开题应在第3学期进行,开题报告论证会由学科教研组组织根据“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审核标准”进行评审。开题通过,记1学分。

3.论文撰写

论文开题结束后,研究生应根据论文工作计划,定期向导师及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以取得指导和帮助,为学位论文的完成奠定基础。研究生与导师应对论文的最终质量共同负责。要增强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观念和精品意识,保证用于论文指导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4.论文评阅与答辩

评阅和答辩实行单项打分。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实行预答辩制度和“双盲”评定。只有通过预答辩和“双盲”评定,才能进行正式答辩。

八、须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1.必读书目

[1]崔鸿.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芳宇.生物新课程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周续莲.生物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阳光出版社,2010.

[4]朱立祥等.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郭永峰.生物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概论.科学出版社,2009.

[6]胡玉华.生物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胡继飞等.创新生物教学方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郑晓蕙.生物学实验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鲁亚平.生物教学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10]王永胜.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选读书目

[1]达兹因克里维奇.细胞术方法精要.科学出版社,2012.

[2]张文华.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余自强.生物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付必谦.生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

[5]李世明.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

[6]胡继飞等.生物教育科研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7]刘佳佳等.生物技术原理与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8]杨群.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3.

[9]赵锡鑫.生物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微生物生態研究会.微生物の生態 / 1 / 方法論をめぐって.東京大学出版会,1975.

3.期刊

[1]人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现代教育论丛,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3]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

[4]教育研究与实验,华中师范大学

[5]外国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6]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

[7]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

[8]生物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

[9]中国高等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

[10]学科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

九、课程简介及参考书目

(一)学位基础课

同“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学位基础课课程简介与参考书目。(二)学位专业课

生物教学论专题研究内容

简介

本课程内容以当前生物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为重点,以专题的形式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生物课程改革理念和课程实践有一个较

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内容包括:生物课程的历史发展与启示、生物课程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课程目标与科学素质的培养、生物课程内

容的改革、生物课程编制与科学探究学习、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

用、生物课程的评价、生物教材的选择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

生物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国内外生物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明确生

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以及当前生物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并进

行实践研究。

参考

书目

1.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周美珍,《生物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胡继飞、郑晓蕙,《生物学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5.陈培瑞,《教育大视野》,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施良方,《教学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7.国家教育发展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8.基础教育发展中心,《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大出版社,2002年

9.基础教育发展中心,《新课程与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大出版社,2002

年版

10.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李香敏,《多媒体教学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基础教育发展中心,《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现代生物学专题内容

简介

本课程根据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特点,重点介绍了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分子生物学、免疫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以及环境生物学等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突出反映了现代生命科学中一些理论、观念、学术思想的更新,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及趋势。

参考

书目

1.张自立、彭永康,《现代生命科学进展》,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在我国中学开设生物实验课的目的和意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研究

简介义,了解选择中学生物实验内容的原则,掌握中学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掌握如何开展中学生物实验课、进行中学生物实验课的条件等,了解国外

中学生物实验课的开展方式。

本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物学教学论的有关原理,分析和研究如何开展中学生物实验课,并能够设计和组织中学生物实验课的

教研活动,培养独立从事中学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能力。

参考

书目

1.陈继贞,《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陈德海,《现代植物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孙虎山,《动物学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邹移海,《实验动物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王永胜,《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6.王永胜,《中学生物学实验技能》,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三)专业选修课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内容

简介

本课程重点介绍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研究方法,以及重要学科分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研究内容,强调生命科学发展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等)的交叉渗透、相互影响和取得的新进展,以及由此提出的新的问题。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现代生命科学发展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掌握进一步学习生命科学的必要基础知识、了解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热点和重点课题、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脉络,增进对生命科学的了解,提高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期望有志于从事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的同学,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加入到探索生命奥秘的队伍中来。

参考

书目

1.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写组,《生命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2.吴敏、黄诗笺,《生命科学导论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黄诗笺,《现代生命科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内容

简介

本课程以生物科学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的科学事件为主线,使学生对历史上重大科学事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对科学来源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断探索,有着进一步的认识,并从中了解到生物科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领悟到生物科学精神之真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形成一个生物科学发展体系框架,强调生物科学史为生物科学教学和培养人服务的宗旨,突出生物科学是在生物科学教育领域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参考

书目

1.王永胜等,《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汪子春等,《世界生物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玛格纳(Magner,L. N.)著,李难等译,《生命科学史》,百花文艺出

版社,2002年版

生物教

学设计理论与案例分内容

简介

本课程着重研讨生物教学设计的理论及实践,在学习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强调教学设计案例研究,教学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特别强调学生亲身参加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讨论、研究和实践等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当代生物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并能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进一步增强

他们教学工作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书目1.王永胜,《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毕润成、张海珠,《生物学教学设计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生物教学改革与实践专题内容

简介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实验研究和讨论、自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理解在我国当前进行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掌握当前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了解国外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最新进

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和组织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能力。学会将基本的

教育学、生物教学论的原理应用于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实践。

参考

书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9年版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年版

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

简介

本课程讲授双语教学理论,如双语教学的概念、原则、模式及我国当前双语教学的现状,探讨适合我国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探究中学双语教学的基本方法,分析双语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双语教学及管理能力。

参考

书目

1.王斌华,《双语教学的回眸与前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中学生物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几个环节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几个环节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 高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根据高中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特点来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可以说,好的教学设计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科学性的行动纲领,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高中生物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做好“备教

材”和“备学生”两方面的工作为前提。 “备教材”,首先要明确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教材的内在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步骤,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 目前,学生对高中生物教材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教师既要围绕目标全面组织教学,更要敢于以相当的课堂时间突破重点、疏通难点。尤其要注意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灵活运用,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同时要密切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动鲜活的素材,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知识的积累,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去把握和使用教材。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是“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

中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特点要了如指掌,从而在对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上做到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目前使用的高中生物教材难度提高了,而学生的基本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或者基本没有学习过生物,有些学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常识,因而面对高中教材时,学生普遍感觉困难。针对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在课堂上,将重点难点知识简化为一般浅显易懂的知识,并适当补充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生物基础,从而激活学生的生物思维,以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二.课堂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这一群体特有的心理特征,使他们

2019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2019年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简答题 2.案例(材料)分析题 2.论述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两者关系及其发展历史 2.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相关要求 3.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能 4.解读有效教学行为 5.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解决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与评价以及学生学习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第一节课程开发 第二节课程设计及其取向

第三节教学设计及其模式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和准则 第二节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课程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教学组织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第一节课程实施 第二节改善课程实施的策略 第三节教学过程 第四节教学方法 第五节学习方式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一节课程评价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课程评价的类型 第三节课程评价的方法和过程 第四节教学评价的涵义、对象和原则 第五节课堂评价的对象与技术 第七章有效的教学行为 第一节教学行为分类框架 第二节主要教学行为 第三节辅助教学行为 第四节课堂管理行为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我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在全校90多个硕士点专业中,目前是最大的一个硕士专业点,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最多,到目前为止有文理科等16个培养方向(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在招生,覆盖了学校各个师范教育专业。 二是专业研究生数量最多,目前本专业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保持在150—160名左右(不包括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每年专业的招生数量在50—60名左右。 三是专业导师数量在各个专业硕士点中也是最多的,目前16个培养方向的硕士导师有40位左右,其中教授13人。 四是本专业学校明确为“跨学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学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三门专业公共学位课程统一在教育学院学习,其他课程由各个培养方向设计、组织和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独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负责学校这一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效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工作经验和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上。十多年来培养有一大批质量很好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或中学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他们当中已有二十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本专业的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点授予权的获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近年来,围绕专业建设与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国和上海市新课程改革等工作,专业导师承担并主持进行了数十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上海市、上海市教委、各级横向研究课题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组织带领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全国和上海市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有多位导师承担了中小学新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主编工作;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出版研究专著、高校教材近20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有多项成果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成果奖,学科教育研究所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现任学术带头人蔡宝来教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全国中小幼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命题专家、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教育、比较教育、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卓越型教师培养。研究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MOOC、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开发与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与有效学习指导策略;SDP课程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混合学习与深度学习研究。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教材)20余部。获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畅销书一等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全部万能模板.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复述、列举 ____ (2)解释、说明、概述 ____ (3)完成、解决 ____ 例: 说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解释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 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 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过程与方法 (1)感受、参与 ____ ,提高 ____ (2)讨论、交流 ____ ,提高 ____ (3)尝试、分享 ____ ,提高 ____ 例: 通过图文结合,提高分析归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活动体验和情景体验,提高发散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3.通过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 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同、关注 ____ (2)形成、养成 ____ (3)确立、树立 ____ 例: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体验合作精神,形成生物学习的兴趣; 认同科学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 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 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 4. 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 1) ____ 2.难点 ( 1) ____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活动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提问:(1)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太阳能是怎么转变成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的呢?(光合作用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又是依靠什么进行光合作用呢? (叶绿体)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 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2.讲授新课 探究一: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展示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 体中的色素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重点讲解实验原理,强调提取色素和分离色素的不同,其中纸层析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 着重讲解,通过 F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明白原理后教师继续和学生分析说明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提出思考问题,布置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两人一组,分 工合作。并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汇总

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学校教育中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同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它是以现代教育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生物学科教育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培养具有现代生物学科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从事生物教育、管理和研究的高级人才。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思想上进、功底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生物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生物学科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学校实践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大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的能力及独立撰写论文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 三、研究方向: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掌握生物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生物实验能力,熟悉生物教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能运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技术组织教学的中等和高等生物教师及研究、管理人员。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其集体培养优势。 3.培养计划要突出个性化培养,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在入学后3个月内完成。 4.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探究式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及教育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设置计划

2016西南大学免师硕士课程与教学论Word版

一、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课程?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相互规约: 教学活动一旦展开便与课程发生了联系。教师必然以各种课程为中介,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往,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确定源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的设计也必然因教学内容不同而异,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同,方法亦不同;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参照课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来进行。而课程实践在选择、确定目标、编排内容时也必须考虑教学实践的规律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编制的过程也是对教学的规划过程;课程的评价也必然将重点放在教学实践中实际运行的课程,从而与教学评价密切相关。 2.相互融合 其一,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教学的传统内涵是,教学基于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效传递内容的过程,是忠实地实施既定课程计划的过程;教学的重心是有效传递内容,而不是变革内容,教学研究也因而成为关于内容传递的工效学。而实际上,由于课程在本质上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普遍性的内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都有关于特定内容的自己的一套理论,这样,就使得教学成为教师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内容和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学成为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由此,“学会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会如何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与学生共同创生课程。 其二,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当“体验课程”取代“制度课程”而处于教育的核心时,课程不再仅仅是表态的书面文件(教科书、教学指南等),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经验。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不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 二、指导思想: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明确提出:“学习科学是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创设教学情景,留给学生更多的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人教版)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二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中的第三个知识点。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有机物和能量的代谢三个部分,其中有机物和能量的代谢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共同实现的。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生物界最基本的新陈代谢,同时,光合作用对前面学过的(细胞、ATP、酶等)知识的复习、巩固,对后面的(动物的新陈代谢等)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使学生牢固掌握光合作用这一部分知识非常重要。光合作用部分共有五个问题:光合作用的概念、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重点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难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光合作用已经具有粗浅的了解和初步的基础,并且认知结构已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学习动机有一定内在的信念,认知活动能力明显增强;而在这一节知识中,既有微观上的、分子水平上(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等)的知识,又有宏观上的知识(光合作用的意义),有的知识(光合作用的过程)很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启发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设置适量的问题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 2.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3.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技能目标: 1.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含设计),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 3.利用精心设计的光合作用过程的多媒体动画,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综合能力; 4.利用巧妙设计的练习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观,增强环保意识。 五、教法设计: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师生共同探究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学法指导: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 1、什么是科学实验?实验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有哪些(2项)?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有何区别与联系? 1)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使自然过程以纯粹的、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来,暴露它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无法暴露的特性,以便通过观察和研究来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2)设置对照原则、真实客观原则 3)联系:观察是实验的基础,而实验又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活动,以致实验与观察常常被合并使用;区别:观察是收集自然界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人们所期望的东西。 2、生物学实验主要有哪些主要类型?请举例说明。 1)观察鉴别实验。例如实践的“观察花的结构”“观察种子的结构”,侧重于通过观察认识生物学对象,重视观察结果。 2)验证性实验。例如“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侧重于通过实验证明已有结论,实验的结果和过程并重。 3)探究实验(局部探究实验全程探究实验)。例如“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实验侧重于通过实验发现新知识和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侧重的是探究的过程和自主获得结论。 4)模拟实验。像高中的“细胞模型制作”“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是按照真实实验的原理,利用不相干的替代材料所做的实验,是根据相似性原理利用模型代替研究对象。 3、验证性实验有哪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举例说明实验材料选择的重要性。 1)先讲后做型、先做后讲型、边讲边做型 2)正确的选材决定着实验的成败,正如孟德尔选择闭花授粉的豌豆做杂交实验,普鲁斯特利选择生长旺盛的植物做光合作用实验。 4、举例说明模拟实验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基于原型的引入——基于模型的实验——基于原型的阐释。如“探究细胞体积大小与物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水平,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以新课程的教学观和评价观为指导,建立一套适合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制定新课程的生物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一、前言 1.本标准指导思想是:以发展性评价理论以及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课程实施为平台,树立新课程的教学观和评价观,从以评价教师的“教”为主转向以评价学生的“学”为主,从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来评价课堂教学,制定“多元、协商、发展”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方法。 2.本标准预期目标是:通过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发展性评价,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3.本标准研究意义:重构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生物课堂,强化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推动辽宁省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构建具有学科个性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原则

生物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而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在基础教育全面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向性原则。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要充分体现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理念和实践行为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可操作性原则。其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着眼整体的综合评价,标准不宜过细地分层,不宜机械地分解,尤其不要按照某种教学程序分解,更不能搞机械唯物论的量化、打分,要给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和展现教学风格留有空间,提供平台。真正成为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其二,发展性评价的特点之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者有教研员、教师本人以及同伴。因此,评价标准体系要科学简明,容易操作。 3.可接受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改变教师被动接受评价,评价者与教师缺乏积极有效沟通的状况,要得到教师的认同,为教师所接受。标准的描述语言要通俗易懂,易为被评价者所接受。 4.发展性原则。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突出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发展的价值,充分发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功能,充分发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这是进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要通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经验贴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经验贴 这是我考研前一晚在酒店复习的时候拍的,那时我依旧在背书背英语模板,还特意订了一个安静的房间,很有纪念意义。 我本科双非,是一所普通师范院校。从小怀有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抱负。大三上学期开始有了考研的想法,本科是英语专业,但是由于自己一直以来都对教育更感兴趣,同时希望英语成为自己的优势,所以选择了课程与教学论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很火,不好考,特别对我这样跨考的学生来说,其实难度挺大的。后来偶然的机会吧,我考研的决心就订下来了。华师离家里近,也是211院校,地理位置也比较优越,就这样,我的学校,专业就确定了。 3、报班备考: 有很多人可能都会纠结要不要报班,毕竟在经济上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在各类辅导机构丛生的今天,许多人也害怕被骗。我也有过这样的担忧。我报了高分VIP-A班,费用不小,跟父母说的时候,爸妈也担心这是不是骗人的。但是老师让我感觉很放心,他也主动联系了我爸爸,还给出了一些勤思工作的图片,也就消除了我们一些疑虑。再加上网上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了解到勤思有很多年的教育学辅导经验,最后决定报班。 在这里得说明一下,有些同学会问,报班是不是就是走后门,会有一些内部资料?答案绝对是否定的。报班其实就跟你交学费学习是一样的,只不过他是一种额外的辅导。但是走后门,有内幕这种绝对是无稽之谈。任何事情得得靠自己的努力,辅导班是很好的学习渠道,但是不是保障。如果你能利用好,报班就会让你受益颇多;如果你只想着交钱就能成功,那是不太可能的。 4、考研经历和复习经验: 一.初试 1. 公共课: A. 英语:由于我本科是英语专业,所以我对英语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是我今年新题型10分全错了,大家这一题还是要多训练,毕竟这种题目错一个就是错一堆啊,下面是我的一些英语复习安排: 早上7点-8点记单词 下午2点-5点做英语真题

生物教学设计,怎么写

篇一: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比较 贵州师范大学 研究生作业(论文) 作业(论文)题目: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比较 课程名称: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典型案例分析 任课教师姓名:宋锡全、李亚军研究生姓名:陈洪达 学号:4201320000511 年级: 2013级 专业:学科教学(生物) 学院(部、所):生命科学学院任课教师评分: 年月日 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比较 陈洪达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长期以来,有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和教案是一回事,认为两者没什么本质区别,这是不正确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设计教案区别 生物教学设计和教案二者既有相通相类的地方,又有着不同的地方。教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课时教学计划,是备课结果的直接体现,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剧本”。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然而教学设计最根本的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是对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评价的计划、安排或方案。由此看来,教案与教学设计虽有深厚的渊源,却也存在差异。 教案,即通常所说的课时教学计划,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生物教案即是以生物的某一课时或研究主题为基本单元确定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及其达成途径的教学设想,是对生物教学过程的设想,其制定的依据是生物学教学大纲,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教学设计”有时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或“系统开发”。是以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的计划过程,是对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评价的计划、安排或方案。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如何编制标准参照测试等。 二、对应范围不同 教案即课时教学计划方案,它是辅助教师个人教学的的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案,严格来说,教案是以某一课时或者某一课题为研究对象来确定的具体教学方案。因此,教案的研究范围较为集中,表现为“微观性”。换句话说,单从研究对象范围来说,教案仅是教学设计的一重要部分,在对应层次上不及教学设计的宽泛。 教学设计则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单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是与本课程教学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要求的对应研究范围是整个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动态的复杂教学因素构成的教学系统。是把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强调以“学”为中心,推动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即第三代id模式。总的来说,教学设计的层次包括以系统、课堂、产品为中心的三个设计层次,它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以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因此,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范围要比教案的宽广,表现出明显的“宏观性”。 三、理念不同

大学教材《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1 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论(p9) 赫尔巴特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联合),系统,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 (1)明了是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在这个阶段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应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这时,学生要对学习的内容逐个地进行静态的深入的学习。对初学者来说,以最小的步伐前进才是最稳妥的。因此,他应当对每一点都仔细学习,直到正确地理解每个对象为止。在心理状态上,要求学生把“注意”集中到新观念上。在教学法方面,教师要把所学内容加以分解,逐个地提出,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各个事物。他说:“对于最初阶段的教学来说,教学艺术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知道应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极小的组成部分,以免不知不觉地跳跃了某些部分。””教师讲述新教材时应简洁易懂。如果学生不懂的话,可以通过“中介物”帮助学生理解。也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2)联合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在这个阶段中,“由于一个专心活动进展到另一种专心活动中去,表象联合起来了。”教学中要建立新旧观念的联系,即新的教材和学生原有的知识发生联系,在新旧观念的联系中继续深入学习新教材。赫尔巴特认为这一阶段学生在心理上表现为“期待”。在教学法方面,赫尔巴特认为,联想最好的方法是自由交谈。“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做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如此,可以防止生搬硬套,这种生搬硬套往牲产生于单纯的系统学习”。(3)系统是静止状态的“审思”。最初形成的新旧观念的联合并不一定是有序的,它需要人们对联合阶段的结果进行审思。经过审思,学生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把每一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中的一个成分,并出在恰当的位置上。系统是在“明了”和“联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假如没有清楚的个别事物就不可能有系统、次序、关系,因为关系不会存在于混合体之中,它只存在于既分离而又重新联合的各部分之中。赫尔巴特说:“系统通过突出主要思想使学生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并通过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识的总量。”*学生在此阶段在老师指导下,在新旧观念结合的基础上,获得结论、规则、定义和规律的知识。在心理方面,表现为“要求”,教学上应采用综合的方法。 (4)方法是运动状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意味观念体系已经全部形成,它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在“方法”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实际练习应用已经获得的系统知识,使之变得更为熟练和牢固。要熟练应用知识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能“由任何一点转向前后左右的任何一点,或转向两旁”,根据实际需要,重新组合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在心理方面表现为“行动”。在教学法方面,学生通过作业、自己写作与修改等运用所学的知识。 2.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目标(p157)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容是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主要介绍了口腔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过程。在探究竟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学生可以掌握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淀粉转化为麦芽糖。并对口腔中的物理消化过程有一定认识。其后总结出了两种消化的方式,其中化学消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因此,在介绍时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课件等。最后总结了健康的饮食方式以及牙齿的保健知识。 引入:教师课前准备好馒头,课上分给学生每人两小块,进行咀嚼馒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食用馒头的方式产生的结果不同引起认知冲突,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组织:首先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探究竟”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唾液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不同消化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说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说出消化的类别和过程。 过程与方法 1.提高预防龋齿,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分析推理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的科学态度。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方式。 难点:不同的消化方式及原理。 四、教学媒体 小烧杯、试管、稀碘液、滴管、含淀粉物质(如淀粉、馒头等)、温度计、酒精灯、大小相等的馒头块等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导学案: (一).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唾液中的什么成分让馒头的主要成分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3、如何鉴别淀粉? 4、麦芽糖与碘液变化么? (二)、 1、探究的实验问题是什么?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预期结果是什么? (三)、 1、如何模拟牙齿和舌头的作用。? 2、预期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3、结论是什么?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 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

东北师范大学生科院09级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 10级杨鹏 一、生物区别教学及形式 答:生物区别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特殊形式,全体学生按国家规定的教学汁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学习的同时,根据主客观的需要与要求、有部分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分别学习有关课程的加深加广的内容,其中包括实践和到校外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这就是区别教学。 形式: 1、课外小组活动(校外、校内、社团、研究性学习、小项目); 2、选修课 二、评价功能 答: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促进学生发展、鉴定水平和选拔淘汰等作用。 1、反馈——调节功能 2、动机功能 3、巩固功能 4、区分—监督功能 三、板书作用 答: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1、教学板书的直观性表现为图文并茂。2、教学板书的条理性表现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3、教学板书的简洁性表现为词语精炼,提纲挈领。4、教学板书的多样性表现为教学板书形式上的多样性。5、教学板书的启发性表现为打破板书由教师一手包揽的局面。 板书是教师教授的提纲,也是学生听课和复习的线条。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内容和重点,了解知识的知识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其作用表现为: 1、优化理解教学内容 2、强化信息记忆 3、增加教学趣味 四、事实、概括、应用的关系 举例说明:学习血红蛋白的特性,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教师做了一个小实验。这是一块已经凝固的新鲜猪血,表面和用刀剖开之后内部颜色的区别?学生通过观察,得知血块表面呈鲜红色,内部呈暗红色,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血块表面血红蛋白与氧结合,颜色

鲜红;血块内部血红蛋白与氧分离,颜色暗红。由感性到理性,掌握了血红蛋白的特性,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技能 答:一、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 包括:有领导的认识过程、间接的认识过程、个体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单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知识、技能形成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进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品质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逐步形成……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六、程序教学法及其发展 答:程序教学法也称程序学习,是帮助教师将课堂的集体情境改变为个人的学习情境,使用程序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有如下几个原则:小步子原则、减少线索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速度原则、验证学习原则。 其理论基础:刺激—反应理论(S—R理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 七、引起动机的方法 答: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 1、建立學生的自尊心 2、利用學生現有的動力 3、引發淺在的學習動機 4、提供良好的示範作用,以身作則。 5、創造積極的班級氣氛。 6、利用活動或輔助工具來引起興趣,例如遊戲、影片、繪本。 7、引導發問。 8、學生的接納態度。 9、老師的態度。 10、家長的鼓勵。 11、老師的教學創意 12、家長的鼓勵和讚美。 八、科学探究过程环节、您的看法 答:其一般过程包括: 1、确认和表述问题 2、根据问题提出假说 3、为检验假设而寻找证据 4、根据证据而评价假设的真实性,如有必要,对假设进行修改 5、得出结论,并将结论应用于解决相似的问题中 科学探究的题目应该源于学生觉得有意义的疑问和问题。时事所强调的科学课题是一个好的选择,而与科学和技术有关的实际问题是有意义的科学探究题目的又一选择。有

生物实验标准教学评价

生物实验标准教学评价

————————————————————————————————作者:————————————————————————————————日期:

生物实验教学评价 摘要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实验的考核以及评价技术等方面,就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教学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系统地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形式。生物实验教学评价就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科学的评价技术为手段,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并对此作价值判断,从而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以促进学生综合整体发展的过程。 1 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 生物实验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动作技能的习得过程。考虑到中师生物教学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将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分解、技能等6个层次。并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具体确定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编制了“内容、目标双向细目表”(表1)。 2 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 目前,就考试方法而言,大都趋限于只通过书面形式对动作认知(属)的考核,很难准确考核学生的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动作技能考核,完善考核制度。具体做法是:(1)通过形成性测验完成动作认知的考核;(2)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动作技能考核评分细则》(如表2),逐项进行量化评分考核;(3)总评成绩=动作认知考核成绩×40%+动作技能考核成绩×60%。

3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逐层分析评价 3.1 整体评价 整体评价是根据实验总评成绩,对实验整体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评价方法。主要从平均标准分(T)和标准差(S)两个方面结合正态分布进行调控、分析和评价。其过程是:(1)根据实验总评成绩,计算平均标准分(T)和标准差(S)。其中: (2)以分数为横坐标,相应频数为纵坐标,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 若曲线呈钟形,且左右对称,可认为分数呈正态分布;若波峰偏左,则为负偏态分布,偏右即为正偏态分布;(3)评价: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卷)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计20分) 1.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分为三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__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 5.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要素构成的。 6.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的CIPP评价模式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环节。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5题,计10分) 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A.进步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要素主义课程 2.提出目标游离评价的评价专家是() A.斯克瑞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3.“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A.体验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4.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A.独立论 B.统一论 C.平行论 D.超越论 5.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6题,计30分) 1.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分别是什么? 2.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的内容,具体内容: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一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情感态度方面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

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此外,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与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 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难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讲述膜的磷脂排布 3.演示电镜照片 4.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构建模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