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程度的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对儿童视功能发育的影响

不同程度的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对儿童视功能发育的影响

不同程度的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对儿童视功能发育的影响
不同程度的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对儿童视功能发育的影响

Hans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眼科学, 2020, 9(3), 227-232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8b15486592.html,/journal/hjo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8b15486592.html,/10.12677/hjo.2020.93031

不同程度的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对儿童视功能

发育的影响

张建萍,韦美荣*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柳州

收稿日期:2020年8月27日;录用日期:2020年9月11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18日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对儿童眼位及屈光等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6-01/2016-12在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383例766眼于出生后4 d内进行RetCamIII眼底照像检查,并于分别于3个月、6个月、1岁、2岁及3岁时进行眼位及屈光筛查,分析不同程度的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对视功能发育的影响。

结果:顺产的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发生率高,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出血组的屈光随着年龄的发育均呈现出远视球镜度数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低,且各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 > 0.05),而柱镜的绝对值则也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低,并在1岁左右趋于稳定,且各组之间也未见明显差异(P > 0.05)。仅I度视网膜出血组6个月与1岁时的球镜与对照组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III度视网膜出血组在6个月的柱镜与对照组正常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 < 0.05)。III度视网膜出血尤其是玻璃体积血遮盖黄黄斑者斜视发生率远远大于其它组。结论:顺产是视网膜出血的危险因素,新生儿出生后均表现为远视散光,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度数逐渐减低,散光度数也逐渐减低,一般在1岁左右散光度数趋于稳定,且与视网膜出血无明显的关系,即视网膜出血不影响儿童正常的屈光发育。但是重度的视网膜出血尤其是玻璃体积血长时间遮盖黄斑者可引起形觉剥夺性弱视及知觉性斜视,所以对于重度的玻璃体积血遮盖黄斑者超过3个月积血不吸收,因今早行玻璃体手术清除积血,避免知觉性斜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视网膜出血,黄斑出血,视功能发育,屈光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Neonatal Retinal Hemorrhage

on Visual Function Development

Jianping Zhang, Meirong Wei*

Liuzhou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Liuzhou Guangxi

*通讯作者。

张建萍,韦美荣

Received: Aug. 27th , 2020; accepted: Sep. 11th , 2020; published: Sep. 18th , 202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neonatal retinal hemorrhage on child-ren’s visual funct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6, a total of 383 full-term new-borns were examined by RetCam III fundus photographs within 4 days after birth, and at 3 months, 6 months, 1 year old, 2 years old and 3 years, eye position and refractive screening were performe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neonatal retinal hemorrhage on visual function de-velopment. Results: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retinal hemorrhage group showed that the degree of hyperopia spherical lens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age,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P > 0.05), while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cylinder also showed a gradual decrease with age, and tended to be normal around 1 years old,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P > 0.05). Only the spherical lens of the first degree retinal hemorrhage group at 6 months and 1 year old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 group normal group, and the third degree retinal hemorrhage group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6 months cylindrical lens and the control group normal group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stra-bismus in patients with third-degree retinal hemorrhage, especially vitreous hemorrhage covering the macula, is far greater than that of other groups. Conclusion: Vaginal delivery is a risk factor for retinal hemorrhage. Newborns have hyperopic astigmatism after birth. With age, the hyperopia power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the astigmatism power also gradually decreases. Generally, the as-tigmatism power tends to be stable around 1 year old, and 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tina. Hemorr-hage has no obvious relationship, that is, retinal hemorrhage does not affect the normal refract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However, severe retinal hemorrhage, especially those with vitreous he-morrhage covering the macula for a long time, can cause form-deprivation amblyopia and percep-tual strabismus. Therefore, those with severe vitreous hemorrhage covering the macula will not be absorbed for more than 3 months. Vitreous surgery removes the accumulated blood and avoids perceptual strabismus and form deprivation amblyopia.

Keywords

Neonatal Retinal Hemorrhage, Macular Hemorrhage, Visual Function Development, Refractive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s://www.doczj.com/doc/8b15486592.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新生儿期是儿童视功能发育的关键期,尤其是屈光及眼位发育的关键期。这个时期视网膜出血是否会影响儿童屈光及眼位的发育,目前鲜有报道。本研究纳入2016-01/2016-12在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383例,追踪观察3岁以内不同时间段的屈光及眼位发育情况,探讨分析视网膜出血对儿童视功能发育的影响。

2. 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383例766眼,其中男195例,女188例,顺产250例,剖宫产133例。排除大脑性视障、发育迟缓、缺血缺氧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等全身病变,

Open Access

张建萍,韦美荣

同时排除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母细胞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上睑下垂、原始永存玻璃体增殖症、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器质性眼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2. 分组

按照眼底检查的结果分为4组,实验组:A组,视网膜III度出血者;B组,视网膜II度出血者;C 组,视网膜I度出血者;对照组:D组,无视网膜出血者。所有视网膜出血者中如果左右眼出血程度不一样者,则按出血程度重那只眼作为分组依据统计病例数及患儿的一般情况。但在屈光检查统计中则均以眼数作为统计依据。详见表1。

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newborns

表1. 受检新生儿一般资料

性别巨大儿(≥4000 g) 顺产组别例数眼数

男女是否是否A组60 95 27 33 1 13 60 0 B组23 44 13 10 0 23 21 2 C组54 80 25 29 0 54 47 7 D组246 547 130 116 1 245 122 124

2.3. 方法

2.3.1. 眼底检查方法

眼底检查在新生儿出后4 d内完成,所有检查均由同一医生完成,采用美国ClarityRetCam III进行眼底检查,拍摄眼底标准十方位像,包括黄斑、视乳头、颞侧、颞侧周边、上方、上方周边、鼻侧、鼻侧周边、下方、下方周边,并记录病变部位、性质、范围。

2.3.2. 视网膜出血分级

参照文献[1]标准将视网膜出血程度分为I、II、III度。I度,出血少,局限于视盘周围,呈点状或者线状;II度:出血稍多,出血面积小于1个PD,呈斑片状、火焰状;III度:出血面积大于1个PD,呈火焰状及黄斑出血。

2.3.3. 视功能检查方法

所有足月新生儿出生后的3个月、6个月、1岁、2岁及3岁时进行眼位、屈光检查。屈光筛查使用美国伟伦单目视力筛查仪在小瞳状态下进行。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影响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因素

本研究纳入的新生儿中,视网膜出血者137例,其中顺产128例,剖腹产9例,巨大儿1例;无视

张建萍,韦美荣

网膜出血者246例,其中顺产122例,剖腹产124例,巨大儿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顺产是视网膜出血的危险因素(P < 0.05)。

4.2. 不同程度视网膜出血与各年龄阶段屈光发育的关系

本研究纳入足月新生儿中,各组的屈光随着年龄的发育均呈现出远视球镜度数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低,且各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 > 0.05),而柱镜的绝对值则也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低,并在1岁以后趋于稳定,且各组之间也未见明显差异(P > 0.05)。仅C组6个月与1岁时的球镜与对照组D组差异有显著性,A组在6个月的柱镜与对照组D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详见表2~5)。

Table 2. Mean value of spherical len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表2. 各组不同年龄段球镜均值

分组3个月6个月1岁2岁3岁

A +2.09 ± 1.45 +2.03 ± 1.39 +1.61 ± 0.77 +1.63 ± 1.01 +0.75 ± 0.50

B +2.23 ± 1.52 +1.72 ± 1.12 +2.00 ± 1.28 +1.23 ± 1.00 +0.25 ± 0.71

C +2.24 ± 1.74 +2.39 ± 1.67 +1.83 ± 1.29 +1.41 ± 1.11 ?0.25 ± 1.06

D +2.23 ± 1.83 +1.92 ± 1.21 +1.51 ± 0.94 +1.63 ± 1.01 +0.75 ± 0.50

Table 3. Mean values of cylinder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表3. 各组不同年龄段柱镜均值

分组3个月6个月1岁2岁3岁

A ?1.82 ± 1.39 ?0.94 ± 2.65 ?0.86 ± 0.67 ?0.97 ± 0.69 ?0.86 ± 0.73

B ?1.49 ± 1.14 ?1.50 ± 0.78 ?1.06 ± 0.56 ?0.60 ± 0.44 ?1.75 ± 0.71

C ?1.97 ± 1.82 ?2.13 ± 2.36 ?1.18 ± 0.70 ?0.69 ± 0.55 ?1.50 ± 0.71

D ?1.95 ± 1.73 ?1.60 ± 1.80 ?1.11 ± 1.34 ?0.85 ± 1.40 ?0.63 ± 1.00

Table 4. P value of spherical lens between different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control group D

表4. 不同实验组与对照组D组之间球镜P值

分组3个月6个月1岁2岁3岁

A 0.562 0.596 0.528 0.662 0.554

B 1.00 0.497 0.089 0.54 0.486

C 0.964 0.015*0.07*0.806 0.296

备注:*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Table 5. P value of cylinder lens between different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D

表5. 不同实验组与对照组D组之间柱镜P值

分组3个月6个月1岁2岁3岁

A 0.556 0.039*0.251 0.742 0.324

B 0.114 0.822 0.903 0.581 0.135

C 0.941 0.058 0.764 0.556 0.242

备注:*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张建萍,韦美荣

4.3. 不同程度的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和眼位的关系

所有入组的患儿中,有2例Ⅲ度视网膜出血患儿出现了斜视,其中1例视网膜出血未累及黄斑,在其1岁时出现外斜视;另外1例为后极部致密的玻璃体积血,遮盖黄斑,黄斑区积血一直在6个月时才吸收完全,仅遗留视盘及下方部分星月性积血,但患儿在6个月时出现内斜视。

内斜视患儿眼底及眼外观像:

生后2天: 生后3个月:

后极部浓厚的玻璃体积血,遮盖黄斑。 后极部玻璃体积血开始吸收,仍遮盖黄斑。

生后6个月:

后极部玻璃体积血基本吸收完全,仅下方遗留少许星月形积血。左眼出现内斜视。

5. 讨论

5.1. 顺产是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高危因素

研究表明新生儿视网膜出血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分娩方式,顺产是最主要原因,其机制是:① 阴道顺产过程中挤压胎头,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使血管出血。② 胎头在产钳助产或者受挤压时,导致颅内压升高,易导致眼底出血和颅内出血。③ 生产过程中部分凝血物质进入血循环,造成凝血功能异常,导致新生儿视网膜出血。

5.2. 不同程度视网膜出血对儿童屈光发育无明显影响

本研究表明所有的新生儿出生后均表现为远视散光,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度数逐渐减低,散光度数也逐渐减低,一般在1岁以后散光度数趋于稳定,与卢跃兵[2]

等报道的相一致。但不同年龄阶段屈光

张建萍,韦美荣

的发育与视网膜出血无明显的关系,即视网膜出血不影响儿童正常的屈光发育。与杨卓[3]等报道的视网膜黄斑区出血中新生儿屈光发育异常率较高不一致。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观察的方法不一致,我们采用的是连续追踪的小瞳屈光,而杨卓[3]等选取的是1~1.5岁这个时间段的散瞳屈光来作为统计数据。因目前对于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对于屈光发育的影响研究比较少,因此还需要我们做更一步的研究及追踪随访,也需要收集更多的临床病例。

5.3. 重度的玻璃体积血遮盖黄斑者易引起知觉性斜视

大多数的新生儿视网膜出血通常都会在30天内吸收且不遗留痕迹,但是部分重度视网膜出血及玻璃体积血部分会持续到6个月才能吸收完全[4] [5]。而黄斑区是中心视力的关键性区域,而0~3个月是黄斑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视力发育的关键期,所以这个时期的重度视网膜出血遮盖黄斑且不能吸收者将会严重影响黄斑区视细胞的发育,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本研究中发现重度玻璃体积血遮盖黄斑超过3个月者,会引发知觉性斜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与李靖宇[6]等报道的一致。

因此,综上所述,顺产的新生儿更易发生视网膜出血,虽然视网膜出血不影响儿童正常的屈光发育,但是重度的视网膜出血尤其是玻璃体积血长时间遮盖黄斑者可引起形觉剥夺性弱视及知觉性斜视,所以对于重度的玻璃体积血遮盖黄斑者超过3个月积血不吸收,因今早行玻璃体手术清除积血,避免知觉性斜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的发生。

基金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对视功能发育影响的研究”(合同编号:z2016544)。

参考文献

[1]Egge, K., Lyng, G. and Maltau, J.M. (1981) Effect of Instrumental Delivery on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Retinal

Hemorrhages in the Newborn. 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 60, 153-155.

[2]卢跃兵, 夏天, 王惠, 等. 应用Suresight对1~3岁婴幼儿屈光状态的筛查与分析研究[J]. 眼科新进展, 2015, 35(2):

165-167.

[3]杨卓, 邓茂林, 任姗, 等. 高危新生儿视网膜黄斑出血与屈光发育异常的相关性研究[J]. 国际眼科杂志, 2020,

20(5): 885-887.

[4]吴凯林, 韦美荣, 莫海明, 等. 新生儿眼底出血转归情况分析[J]. 临床眼科杂志, 2016, 24(6): 550-551.

[5]王敏肖. 内蒙古包头地区足月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8, 13(10): 81-82.

[6]李靖宇, 李莹莹, 刘红, 等. 早产儿眼底黄斑出血与视力关系的观察[J]. 南通大学学报, 2019, 39(5): 405-40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临床表现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临床表现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其未血管化的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瘤增生、收缩,并进一步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失明。本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以及吸高浓度氧气有密切关系,是由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所致。孕期更短或更低出生体重者,发生率可达60%~8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因 目前对ROP的发病机理尚不够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视网膜未发育成熟为主要关键。因未完全血管化的视网膜对氧产生血管收缩和血管增殖而引起。正常视网膜血管约在胚胎36周发育达到鼻侧边缘,40周时达到颞侧缘。此期内暴露于高浓度氧,引起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闭塞,刺激纤维血管组织增生。早产低出生体重、视网膜发育不成熟是ROP发生的根本原因,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病情越严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临床上不同病程有各自的特点,可概括为急性期、退性期与瘢痕期。临床表现如下: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急性期 视网膜血管纡曲扩张,尤其静脉更为明显。在眼底周边部可见视网膜上有细小的新生毛细血管。有血管的视网膜向前融合于无血管的视网膜。动静脉形成短路交通支,在其后缘可见视网膜血管长出新生血管及微血管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当病变进行时,新生血管增多,新生血管的大小与广泛程度不一,还可伸向玻璃体,引起玻璃体出血,牵拉可致视网膜脱离。 由于玻璃体混浊使眼底较以前模糊,周边视网膜局限性隆起成嵴状,其上可见增殖的血管条索。此种条索可向玻璃体内发展,多发生于赤道部附近,偶见于后极部。轻症者局限性增殖仅引起该区局部视网膜脱离,如病情严重,增殖广泛,可扩展为大部,甚至全视网膜脱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退行期 急性期患眼,可在病程中不同阶段停止进行,若病变尚局限在小范围即退行,退行后所形成的瘢痕亦较轻微。急性期病变扩大后才退行者,其遗留的瘢痕组织亦广泛,后果亦严重。大多数患儿随年龄增大病变退行,约1/5~1/4患眼的病情继续发展而进入瘢痕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瘢痕期 在急性期后病变退行而遗留的瘢痕,视原有病变的严重程度而有不同的表现。 轻度的表现为眼底的色调苍白或视网膜血管较细,周边视网膜常有小块不规则的色素斑及小块玻璃体混浊,病变较重者,周边视网膜有混浊机化团块,视乳头被牵拉移位,视网膜血管被扯向一方。视乳头另一边缘有色素弧。瘢痕组织牵拉使视网膜出现皱折,多向颞侧周边伸展,通常为一个皱折,偶有数个皱折,每个皱折均与眼底周边部的瘢痕组织相连,但视网膜血管不沿此皱折分布,此乃与先天性视网膜皱折之鉴别。

儿童用药分析初晓艺共21页

儿童用药分析 初晓艺林彬 第一部分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是指14周岁以下的小儿,通常分为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出生后28天内)、婴儿期(infancy,出生后1个月~1周岁,亦称乳儿期)、幼儿期(toddlar’s age,1~3周岁)、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3~6/7周岁)、学龄期 (school age,女6、男7~女12、男13周岁,亦称青春期前)、青春期或少年期(adolescence,女11~12周岁至17~18周岁,男13~14周岁至18~20周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尚不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不断变化,如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均在逐步增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生化功能特点,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等过程和药物敏感性均有影响。因此,儿童用药并不是成人剂量的简单缩减。儿童用药应正确选择药物,合理使用药物,保证用药安全。 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及生化代谢过程处于从宫内到宫外生活急剧变化的适应过程,如肺呼吸的建立、消化及排泄功能的启动、血液循环的改变等,这些以迅速变化的生理过程为特征的新生儿期,决定了其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的小儿,更不同于成人,尤其是新生儿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多数酶系统不够健全。因此,新生儿的用药诸如给药的剂量、给药的间隔时间、给药的途径等,必须确切

掌握新生儿的药动学特点和药效学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有效地用药,既使药物发挥治疗作用,而又不致出现毒性反应。 (一)新生儿药动学的特点 1.药物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经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转运过程,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特性、机体的状况和给药途径。 (1)口服给药 新生儿胃液接近中性,pH可达6~8,但在出生后24~48h内下降至1 ~3,生后10 天左右回升至6~8,接近中性,然后渐降,至2岁后才逐渐达成人水平。早产儿出生后pH没有下降的过程,而且出生后1周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因此,新生儿对不耐酸的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受胃酸破坏少,血药浓度较成人高。新生儿胃排空时间长达6~8h(出生6~8个月后才接近成人),因此,主要在胃部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完全,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地高辛等。 新生儿小肠液pH高,可影响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非离子态转运,肠道菌群量少,菌种特点不同且变化较大,由于细菌代谢类型不同,也可影响一些药物的吸收。新生儿肠蠕动不规则,使药物吸收无规律,难以预测,因此新生儿口服给药的吸收与成人不同,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增加,如半合成青霉素类,而有些药物则吸收减少,如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对乙酰氨基酚等,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则与成人相仿,如地西泮、地高辛及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等。主要在十二指肠等部位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缓慢,达峰时间延长,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期的治疗方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期的治疗方法 文章导读 本身早产儿就没有足月生产的婴儿身体要好的,因为是早产就很有可能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的,就算是在保温箱里面也保不齐会出现一些疾病的,而且存活下来是非常的困难的,所以在生出早产儿的时候就要立即的检查,及早的检查出来视网膜病变然后进行治疗的,那样的话不至于拖太久的病情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的。 1.手术治疗(1)冷凝治疗:对阈值ROP进行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的连续冷凝治疗,可使50%病例免于发展到黄斑部皱襞、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等严重影响视力的后果。冷凝治疗通常在局麻下进行,亦可在全麻下操作,全麻可能发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发绀等。冷凝的并发症有球结膜水肿、出血、撕裂、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出血等。目前,ROP冷凝治疗的短期疗效已得到肯定,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确定。(2)激光光凝治疗:近年,随着间接检眼镜输出激光装置的问世,光凝治疗早用ROP 取得良好效果。与冷凝治疗相比,光凝对Ⅰ区ROP疗效更好,对Ⅱ区病变疗效相似,且操作更精确,可减少玻璃体积血、术后球结膜水肿和眼内炎症。目前认为对阈值ROP首选光凝治疗。国外多主张用二极管激光治疗,二极管激光属红光或红外光,穿透性强,不易被屈光间质吸收,并发症少。也有作者尝试用经巩膜的810nm激光代替冷冻方法,并发症明显减少。(3)巩膜环扎术:如果阈值ROP没有得到控制,发展至Ⅳ期或尚能看清眼底的Ⅴ期ROP,采用巩膜环扎术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巩膜环扎术治疗ROP是为了解除视网膜牵引,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及视网膜复位,阻止病变进展至Ⅴ期。但也有学者认为部分患儿不做手术仍可自愈。(4)玻璃体切除手术:巩膜环扎术失败及Ⅴ期患者,只有做复杂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手术效果以视网膜脱离呈宽漏斗型最好,约40%视网膜能复位,窄漏斗型最差,仅20%。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得到部分或完全解剖复位,但患儿最终视功能的恢复极其有限,很少能恢复有用视力。 2.内科治疗(1)阈值前ROP的补氧治疗:由于氧疗可诱导ROP的发生,曾经有一段时期禁止给早产儿吸氧,但这并非根本解决方法,而

儿童用药剂量

儿科常用药物用使用剂量大全(人卫版) 1岁以内小儿体重的推算公式: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kg) 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kg) 2岁后小儿体重的推算公式是: 2~12岁:体重(kg)=年龄×2+8(kg) 药物名称用法和用量 A 阿米卡星:肌内注射、静脉滴注:一日5-10mg/Kg,分2-3次 阿奇霉素:口服、静注:10mg/(kg?d),1次/日,连服3日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3个月-1岁,次,1-7岁,125mg/次;,7-12岁,次,>12岁,250mg/次,3次/日;静滴:30mg/kg?次,3-4次/日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口服:10-20mg/(kg?d),1次/4h;静滴:口服:5-10mg/(kg?d),每日3次 氨曲南:肌注、静滴:50~100mg/(kg?d),分2~3次。 阿托品:解痉:口服、皮下注射,一次Kg,一次极量。抗休克:静脉注射,一次,用氯化钠或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根据病情需要,隔15-30分钟用一次。 氨茶碱:口服,一次3-5mg/Kg,一日2-3次;静脉注射,一次2-4mg/Kg,以5%-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浓度为),缓慢滴注。 阿司匹林:口服:解热:30-60mg/(kg?d),分4-6次或5-10mg/kg?次;抗风湿:80-100mg/(kg?d),分3-4次,后期减量 氨溴索:口服:一日,分3次服;静脉注射:一次15mg(6岁以下一次);慢速静脉滴注:6岁以下,一次,6岁以上,一次15mg。 安乃近:口服:10-20mg/kg?次,每日3次;肌注:5-10mg/kg?次 胺碘酮:口服:一日5-10mg/kg,分3次服,4-8次后改为一日5-6mg/kg 奥美拉唑:口服、静脉注射:一次,一日1-2次;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静脉滴注,一次,一日1-2次,一次滴注20分钟以上。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 眼球壁的最内层为视网膜,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容易出现脱离的病变,好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导致早产儿失明,足月出生的新生儿或在38周后出生的,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所以视网膜发生病变的机率减少,但早产儿则不然,那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有哪些呢? 吸氧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之一,因为其身体发育不完善,缺氧、低氧时,血管会像藤蔓一样向四周生长,当外界给予充足的氧气时,血管生长就会停止,一旦停氧,视网膜血管则过度增生,导致视网膜增殖性病变而失明。并不是所有吸氧的早产儿都会发生眼底病变,有的在早期还是可以自愈。发生病变的早产儿往往是因为给氧标准掌握不好,氧气浓度过高、时间过长才会诱发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一般分为五期: 第1、2期为观察期 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成熟,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如吸氧,变会导致视网膜周边血管会停止生长,视网膜中形成一条分界线,随着病情发展,分界线变宽、变厚,终止动脉、静脉迂曲扩张,该期有部分早产儿可自行消退,也有部分会

进入第3期。 第3期是最佳的治疗时期 第3期时间很短,也是治疗的最佳时期,在此时期内使用进行治疗,预防新生血管形成,效果都会比较明显,有20%-25%的早产儿病情继续发展,进入第4、5期。 第4、5期 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机化膜形成,视网膜脱离或严重者视网膜全部脱离,整个玻璃体充满白色机化组织,直达晶状体后,形成"白瞳",导致失明,这个只能通过手术的方法做玻璃体切割或巩膜环扎,做手术后的部分早产儿维持一定视力,但效果较差。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每个父母都不希望发生的,但有时太多的因素没有预料时就会发生这样的病变,这样会影响小儿以后的一生,所以积极预防早产儿的出现对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宝宝的一生。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2)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人的生长发育是连续不断进行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在体格方面,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出生后半年内,生长发育最快,半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增快。?生长发育中,各功能的发育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整个身体的运动功能,按“从头到脚”的顺序发育,先会抬头,其次挺胸、独自坐,然后会站,最后才会行走。?在小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脑子的生长发育先快后慢,7~8岁大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而生殖器发育先慢后快,幼儿时期发育并不明显,青春期时发育明显增快。皮下脂肪在婴儿时期增加比较快,以后减慢,青春期又稍微快些,这在女孩表现更为明显。?胎儿时期至成人身体各部发育比例标准不是绝对的,个体间存在差异,只要大致在正常标准范围内就可以了。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在不断地完善,形成了各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根据小儿年龄阶段的生理解剖特点,一般可将小儿时期划分成七个阶段:?胎儿期,指受孕到分娩这一段时间,共280天;?新生儿期,指出生到1个月;?婴儿期,出生1个月到1周岁;?幼儿期,指1~3岁;?学龄前期,指3~6岁;?学龄期,指6岁到青春期;?青春期,约从十三四岁开始到十八九岁。? 体重增长规律及测量方法判断一个孩子体格发育是否正常,体重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同时根据体重还可推测出小儿的营养状态。?正常小儿出生的时候平均体重为3.1~3.3千克,男孩比女孩稍重一点。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小儿可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下降范围一般不超过300克,生后3~4天体重就不断增加。体重增加的速度和年龄有关,生后3个月之内生长最快,平均每天增加25~30克,4~5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周岁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1岁以内每个月的体重可按下列公式推算:?1~6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600(克);?7~12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500(克);? 1岁以后平均每年大约增加2千克,2~10岁小儿的体重(千克)=年龄?×?2+8(千克)。例如,1个4岁小儿,他的体重为4×2+8=16(千克)。?一般在10岁以前男孩比女孩重,10~16岁女孩较男孩重,以后男孩又较女孩重。增长速度也不一定很均匀,受多方因素影响。? 身高增长的因素及测量方法身高可以反映骨骼的发育情况。正常小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厘米,身高增长的规律和体重一样,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后6个月以内,平均每月长2.5厘米左右。6~12个月,平均每月长1.2厘米左右。1周岁以后的平均身高可依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年龄×5+80(厘米)。例如,4岁小儿的大概身高(厘米)=4×5+80=100(厘米)。青春期身高增长速度加快,12岁以后,就不能按以 上公式推算了。?

2.第二章 生长发育习题

第二章生长发育 一、【自测题】 Al型题 1.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是 A.先体积增大后功能成熟 B.神经系统的发育相对较晚 C.动作发育顺序是自上而下 D.同年龄小儿发育指标相同 E.出生一年后发育速度加快 2.小儿各系统发育最迟的是 A.运动系统 B.神经系统 C.淋巴系统 D.生殖系统 E.循环系统 3.衡量小儿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指标是 A.体重 B.身长 C.头围 D.胸围 E.腹围 4.10个月小儿平均体重为 A.6.5kg B.7.5kg C.8.5kg D.9.5kg E.10.5kg 5.正常9岁小儿的平均体重约为 A.15kg B.18kg C.21kg D.25kg E.29kg 6.正常5周岁小儿的平均身长是 A.75cm B.85cm C.95cm D.105cm E.115cm 7.小儿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的年龄是 A.1岁 B.2岁 C.5岁 D.6岁 E.12岁 B8.小儿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的年龄是 A.4个月 B.6个月 C.8个月 D.10个月 E.12个月 9.小儿皮下脂肪测量的方法正确的是 A.上臂测量在三头肌处皮褶方向与上臂长轴垂直 B.测量时两指捏皮褶的指间距离为3cm C.背部测量时皮褶方向与脊柱约成30° D.腹部测量时皮褶方向应与躯干长轴垂直 E.测量时用拇指与示指捏起测量部位的皮肤 A10.正常小儿前囟闭合的时间是 A.6~8个月 B.10~12个月 C.12~18个月 D.18~24个月 E.24~30个月 B11.估算2岁以内小儿乳牙数目的方法是月龄减 A.2~4 B.2~6 C.2~8 D.4~6 E.4~8

12.小儿乳牙出齐的时间是 A.1~1岁半 B.1岁半~2岁 C.2~2岁半 D.2岁半~3岁 E.3岁~3岁半 13.小儿换牙时最先长出的恒牙是 A.下中切牙 B.上中切牙 C.侧切牙 D.尖牙 E.第一磨牙14.正常3个月小儿动作发育应达到 A.能抬头 B.能握持玩具 C.会爬 D.能独坐 E.扶腋下能站直 15.小儿开始能独坐的年龄是 A.3个月 B.6个月 C.8个月 D.10个月 E.12个月 16.小儿开始会爬的年龄是 A.4个月 B.6个月 C.8个月 D.10个月 E.12个月 17.3个月小儿感觉发育应达到 A.开始认识母亲 B.对声音有定向反应 C.可区分父母声音 D.能注视3米以外的玩具 E.能区分不同颜色 18.9个月小儿动作发育应达到 A.能用手指取物 B.能搭2~3块积木 C.会脱衣服 D.会翻书 E.会用匙 19.能有意识地喊“爸爸”的最早年龄是 A.6个月 B.8个月 C.10个月 D.12个月 E.18个月20.小儿能并足跳的最早年龄是 A.1岁 B.1岁半 C.2岁 D.2岁半 E.3岁 A2型题 21.女婴,10个月。因近来食欲差,进食量少来检查,首先应测量 A.体重 B.身长 C.头围 D.胸围 E.牙齿 22.正常男孩,体重6.5kg,前囟1.5cm,出牙2颗,能翻身及喃喃发声,不能独坐,不会爬,最可能的月龄是 A.2个月 B 4个月 C.6个月 D.8个月 E.10个月 23.正常女孩,体重8.5kg,前囟:lcm,出牙4颗,会爬,并能无意识地发"ba ba'’、“ma ma"等复音。最可能的月龄是 A.4个月 B.6个月 C.8个月 D.10个月 E.12个月 24.正常女孩儿,体重12kg,身长84cm,出乳牙20个,其年龄为 A.10个月 B.12个月 C.18个月 D.24个月 E.30个月25.正常男孩儿,体重18kg,身长105cm,头围50cm,其年龄为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E.7岁

ROP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一、危险因素 1.早产、低出生体重 自胚胎四个月期,视网膜血管自视盘开始逐渐向周边生长,7个月才到达鼻侧周边的视网膜。颞侧视网膜距视盘的距离较鼻侧远,一般要在妊娠足月时才能到达颞侧周边部。妊娠足月以前周边部视网膜无血管,存在原始梭形细胞,它们是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前身,在子宫底氧环境下25-35mmHg,梭形细胞先增殖成条索状,它进一步管道化形成毛细血管。当早产儿出生以后突然暴露在高氧环境下,梭形细胞遭到损害,刺激血管增生。先是视网膜内层发生新生血管,血管逐渐从视网膜内长到视网膜表面,进而延伸入玻璃体中。新生血管都伴有纤维组织,显微血管膜沿玻璃体前面生长,在晶状体后方形成晶状体后纤维膜,此外纤维血管膜的收缩将周边部视网膜拉向眼球中心,严重者引起视网膜剥脱。 2.氧疗 3.母亲因素 ①遗传因素 ②小于胎龄儿(SGA)提示在宫内可能存在缺氧、感染和营养不良。存在争议。 ③其他如多胎和宫内感染 4.新生儿因素 ①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真菌菌血症可作为R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②贫血和输血 ③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尚无定论 ④血压波动 5.其他因素 ①微量元素铜的缺乏可导致视网膜组织抵抗氧化损伤的作用减弱,削弱抗氧化酶的活性。 ②二氧化碳 二、发病机制 1.细胞因子学说 ①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血管特异性生长因子 ②ANG血管促白细胞生长素是血管特异性生长因子 ③HGF 肝细胞生长因子可诱导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的许多细胞反应 ④b-F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血管生成,对视网膜有营养神经的作用 ⑤PDE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是抑制血管生成的物质 ⑥一氧化氮已在人视网膜上皮细胞实验中证实NO抑制缺氧,诱导VEGF基因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相关性。 2.氧自由基学说 过度吸氧可以形成大量氧自由基,组织内抗氧化防御机制无法同步解毒,从而造成视网膜组织损害。不成熟的视网膜含有低水平的抗氧化剂如NO系统,当吸入高浓度的氧时导致了视网膜高氧,高氧产生过氧化物,包括前列腺素的产生,导致血管收缩和血管细胞毒性,从而导致视网膜缺血,进一步导致血管增生。 3.梭形细胞学说 妊娠足月以前周边部视网膜无血管,存在原始梭形细胞,它们是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前身,在子宫底氧环境下25-35mmHg,梭形细胞先增殖成条索状,它进一步管道化形成毛细血管。当早产儿出生以后突然暴露在高氧环境下,梭形细胞遭到损害,刺激血管增生。先是视网膜内层发生新生血管,血管逐渐从视网膜内长到视网膜表面,进而延伸入玻璃体中。新生血管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 atal in te nsive cRre unit,NICU )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曾在发达国家早期就已出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 )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ROP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是目前儿童盲的首位原因,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ROP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出生孕周和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2004年卫生部颁布了 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积极推动了我国早产儿救治 和ROP防治的工作进程,但目前ROP的防治任务仍十分严峻。 ROP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出生孕周+出生后周数)32周,早期筛查和正确治疗可以阻 止病变的发展。为进一步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减少ROP致盲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重新修订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供临床应用。 一、疾病定义、分区和分期、专业术语 1.定义: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2?病变分区:按发生部位分为3个区(图1): I区是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 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U区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除去I区之后的环状区域;n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川区。早期病变越靠近后极部(I 区),进展的风险性越大。 右駆左眼 E1 K.?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变分区示意

新生儿肺出血的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b15486592.html, 新生儿肺出血的护理 作者:刘洁清黄春平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22期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本组对51例患儿进行防治护理、加强观察、急救与护理。结果51例有29例治愈,13例自动出院,5例转院,4例死亡。结论精心的护理、熟练的急救技术可降低肺出血的发生率,增加存活机会。 【关键词】新生儿;肺出血;护理 新生儿肺出血多由缺氧、感染、低体温等原因引起的两个肺叶的大量出血,多见于早产儿、低体重儿,是新生儿疾病的一个严重症状。笔者所在科NICU自2009年1月~2011年5月收治肺出血新生儿5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1例,男31例,女20例。早产儿38例,足月儿9例,流产儿4例; 出生体重2500 g以上9例,1500~2500 g 32例,小于1500 g 10例;入院时存在肺出血3例,均为早产儿,入院后并发肺出血48例:早产儿、低体重儿28例,极低体重儿8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5例,胎粪吸入综合征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破伤风、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及硬肿症各1例。所有病例均有呼吸困难、三凹征、发绀、呻吟、口吐血性泡沫、全身皮肤花纹或苍白,大部分病例经皮测血氧饱和度降低,所有病例均符合新生儿肺出血的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发现新生儿肺出血应立即气管插管、上呼吸机以机械通气、纠正缺氧,并采取综合治疗,如保暖、治疗原发病、纠正酸中毒、纠正凝血机制障碍、改善微循环等。 2结果 本组病例治愈29例,好转自动出院13例,转院5例,死亡4例,病死率7.8%。 3护理措施 3.1防治护理对于孕周小、体重低、病情重的新生儿应置于NICU开发式抢救床上24 h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体温维持在36.8 ℃~37.3 ℃,根据体温设定床温,定时用手触摸患儿四肢是否暖和,开放床上可覆盖一层薄膜,以减少患儿不显性丢失水分。接触患儿前后均应洗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工作,操作集中进行,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对于血管不易显露、体重低、估计住院时间较长的患儿,可采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简称PICC术),以减少每次穿刺对患儿造成的刺激,也可避免因血管外渗造成的皮肤坏死或钙化,24 h维持有效输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注意心率、心律、心音情况,防止肺水肿的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肩颈下垫一个自制水枕,高度为10°~20°角,以利于气道开放,严密观察呼吸情况,注意呼吸频率、节律

儿童合理用药试题及答案(20201208064305)

儿童合理用药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药品儿童不能服用: ( ) A氧氟沙星B红霉素C苯巴比妥D以上3项 2、下列哪些抗菌药不宜儿童使用:( ) A四环素类B庆大霉素C氟喹诺酮类药D氯霉素类E以上都是 3、对于儿童相对安全的眼用抗生素:( ) A 庆大霉素 B 红霉素 C 氯霉素 D 以上都是 4、下列抗生素可造成儿童牙齿黄染,并影响骨骼发育的是:( ) A氯霉素B四环素C红霉素D青霉素 5、儿童用药剂量换算可根据:( ) A儿童年龄B体重C体表面积D成人剂量E以上都是 6、哪些药物可与血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使血中游离胆红素增加,导致新生儿核黄疸,甚至引起死亡:( ) A苯妥英钠B水杨酸盐C维生素K D以上都是 7、新生儿的酶系统尚不成熟和完备,某些药物代谢酶分泌量少且活性不足。下面哪种药 物可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 ) A氯霉素B磺胺药C新生霉素D硝基呋喃药 8、氟喹诺酮类药物应避免用于18 岁以下儿童,是因为 A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生长发育 B 影响软骨发育,导致承重关节损伤 C 引起呼吸抑制 D 作用剧烈,在使用时有引起急性中毒的可能 9、婴幼儿口服铁剂( ) 可引起严重中毒反应。 A 0.5g B 1g C 1.5g D 2g 10、新生儿卡那霉素易中毒,对听神经和肾功能造成影响的原因是: ( ) A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成人大,皮肤角化层薄

B 新生儿总体液量占体重的80%,较成人高 C新生儿酶系统不健全 D新生儿的组织中脂肪含量低 11、婴幼儿给药途径的特点:() A口服混悬剂在使用前不用充分混匀 B注射给药:常用肌内注射 C口服给药:以糖浆剂为宜 D维生素AD滴剂可以给熟睡、哭吵的婴儿喂服 1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表现为患病后常有烦躁不安、高热、惊厥,可适当加用镇静剂,对镇静剂的用量,年龄越小,剂量越小 B 由于新生儿胃排空时间较短,对磺胺药等主要在胃内吸收的药物吸收不完全 C新生儿肾脏有效循环血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低,影响排泄,血药浓度高,半衰期长 D新生儿的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力高,药物游离型比重小,浓度低 13、新生儿期是指:() A出生当天B出生后一周内C出生后28天内D出生后30天内 14、儿童安全合理用药原则() A 明确诊断 B 选择合适的药物 C 选择合适的剂量 D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E 以上均是 二、配伍选择题:是一组试题(二到五个)共用一组A、B、C、D、E 五个备选答案,选项在前,题干在后。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选项可供选择一次,也可重复选用,也可不被选用。考生只须为每道试题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4 题共用备选答案) A.四环素类药 B.地西泮C?吗啡D.对乙酰氨基酚E.吲哚美辛 1.新生儿禁用()

眼科与新生儿科联合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工作简报

眼科与新生儿科联合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工作简报 我院于2006年2月成立新生儿科,随着新生儿科业务迅速发展,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需求很多。根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强调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早在2006年3月我院眼科张坚医生首先主动承担起新生儿科联合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工作。截止2008年7月的二年四个月间,共筛查早产儿近1000人次,出生体重700-2500克,胎龄28周—34周,吸氧浓度最高40%/16小时。共筛查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期疑似病例15人,确诊先天性白内障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是视网膜出血7例。随访时间最长1年所有疑似病例均排除。这是国内、乃至国际所设定的理想早产儿低体重儿的理想目标! 眼科与新生儿科已制订出计划进一步密切合作,在筛查的基础上开展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填补西北地区这方面的空白,并加入国内协作项目单位。 通过2年的观察发现随着新生儿监护治疗手段的提高和早产儿存活比例的上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越来越为产科、新生儿科医生重视,与眼科医生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新生儿科张琴主任带着对每一例抢救成功的新生儿的由衷欣慰,对前来商讨进一步协同开展科研工作的眼科石一宁主任说道,“视觉启智,在新生儿科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出生到六岁以前,宝宝的视觉发展经历着不同的变化,刚出生时虽然对光会有反应,但视线模糊,眼睛发育并不完全,视觉结构、视神经尚未成熟,视力只有成人的1/30,只能看清楚约20公分距离的事物,大约就是妈妈抱着吃奶的距离。宝宝的视觉能力随着年龄逐渐进步,到了1岁,宝宝的视力进展为0.1~0.3左右,已经能灵活运用双眼。从1岁开始,宝宝进入建立立体空间感的黄金时期,他在看得更清晰的基础上,开始对远近、前后、左右等立体空间有了更多的认识,再加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宝宝可以进一步认知周围世界。宝宝的视力发展一直到6岁才趋于稳定,视力水平达0.8-1.0,基本达到成人水准。” 张琴主任在她的讲座中热切的讲到,“什么是视敏度,简单的说,视敏度就是视力,是指辨别物或物象细微差别的能力。能在视力表上比别的同年龄孩子往下多看清一行符号,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这说明这孩子视敏度高人一筹,设想一下,人的感觉系统进入大脑的信息总量,其中视觉占83%,而视敏度高的孩子每天摄入大脑的信息,量既广,而质更高-----更清晰、更准确。他们打通大脑思路,促使大脑细胞增长出树突、轴突,促使脑神经髓鞘化,日积月累,这孩子非聪明不可! 视觉与空间智能、与思维、与语言,视觉的黑白期(半岁前)、彩色期(半岁到一岁)、立体期(1-3岁)、空间期(3-6岁),……” 眼科张坚,石一宁,罗静娜 新生儿科张琴 2008-8-5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第一节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一、运动系统 (一)骨豁与关节特点 1 ?骨骼儿童少年时期,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软骨成分较多,骨组织中有机物与无机物之比为5: 5,而成人为3: 7,所以,其骨韶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完全骨折,但易弯曲变形。骨的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变化,无机盐增多,坚固性增强,韧性减小。 在生长过程中,骺软骨迅速地生长使骨伸长,并逐渐完全骨化。四肢骨男子在17—18岁,女子在16—17岁完成骨化,脊柱的椎体一般要到20-22岁,筋骨一般要到19岁后完成骨化。在骨完全骨化前,该部位的任何过大负荷都会影响骨骺的正常生长。 2 .关节儿童少年在关节结构上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关节面软骨较厚,关节囊较薄;关节内外的韧带较薄而松弛,关节周围的肌肉较细长,所以其伸展性与活动范围都大于成人,关节的灵活性与柔韧性都易发展,但牢固性较差,在外力的作用下较易脱位。 (二)肌肉的特点 儿童少年肌肉中含水量较多,蛋白质、脂肪以及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与成人相比,收缩能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但恢复较成人快。 不同年龄人的肌肉重量比例和肌力 儿童少年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躯干肌先于四肢肌,屈肌先于伸肌,上肢肌先于下肢肌,大块肌肉先于小块肌肉的发育。肌力的逐年增长也是不均匀的,在生长加速期,肌肉纵向发展较快,但仍然落后于骨骼的增长,其肌力和耐力均较差。生长加速期后,肌肉横向发展较快,肌纤维明显增粗,肌力显著增加。女孩在15-17岁,男孩在18-19岁肌力增长最为明显。 (三)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注意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体育锻炼时,应避免跳跃着地动作过猛,避免作单一肢体长时间、负荷较大或左右腿负荷不匀的动作;在作一些静止性动作时要多休息,变化体位及着力点,防止造成脊柱弯曲,骨盆和肢体畸形。负重练习要慎用,过重负荷可能会使骨化过早完成,影响身高的发育。 2 .可充分发展其柔韧性,但也要重视发展关节的牢固性,以防关节损伤。 3 .在生长加速期,多采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要有计划地发展小肌群的力量和伸肌力量,促进少儿肌肉平衡发展。学龄儿童应避免进行大数量、大强度的专项技术训练,要以身体全面发展为主。

新生儿神经系统检查综述

新生儿神经系统检查 体格检查 一、清醒度新生儿的清醒度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最敏感的指标。胎龄28周以前的小儿很难分清是清醒还是入睡。胎龄28周后,有明显的变化,用轻轻摇动的方法,能把婴儿从睡眠中唤醒,持续几分钟。胎龄32周左右,不需要刺激婴儿可以频繁地睁开眼睛,并能自然地转来转去。胎龄37周的婴儿,清醒时能哭喊。足月儿除上述表现外,对某些刺激能看或听。 用清醒度正常,木僵和昏迷三个术语来表示不同的清醒度。木僵和昏迷在新生儿可能见于双侧大脑损伤及网状结构间脑、中脑和脑桥病变时。但详细的解剖学部位,尚未完全确定。 二、颅神经(1、5、6) (一)嗅神经在新生儿期很少做此项检查Sarndt观察到胎龄大于32周的婴儿对薄荷油棉拭子有反,说明新生儿期的婴儿已有嗅觉反应。另一证据是能辨别自己妈妈乳房的气味。 嗅觉缺失可见于嗅球、嗅束缺失。由于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嗅球、嗅束发育不完善,可用此种试验进行检查。 (二)视神经 1.视觉:胎龄28周的婴儿对光刺激能闭眼或凝视。胎龄32周的婴儿只要光刺激存在,能持续地闭眼。37周胎龄的婴儿,能转动眼睛朝向柔和的光。足月儿能明确地随着目标而转动,并能诱发眼球震颤。足月儿在清醒时眼睛如不能明确地随着一个物体目标而转动,提示大脑皮质功能障碍。失明在新生儿少见。 2.瞳孔:新生儿期瞳孔直经约2~3m m,早产儿比足月儿稍大。胎龄29周的早产儿可能出现对光反应。比较恒定的对光反应在胎龄32周的婴儿才能出现。 双侧瞳孔增大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室内出血等。双侧瞳孔缩小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单侧瞳孔扩大见于硬膜下血肿及其他肿物,第3颅神经麻痹缺氧,缺血性脑病。单侧瞳孔缩小见于Horner氏综合征:患侧瞳孔缩小,上睑轻度下垂,眼球内陷,患侧面部少汗。 3.眼球运动:自发的眼球转动在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可以出现。胎龄30周以上的婴儿可以出现眼球的跟随运动要。注意眼睛的位置。在生后6~12周内,大部早产儿和一些足月儿,可见到垂直或水平的双眼位置不协调。斜视在新生儿意义不十分清楚。频繁的斜视,见于脑干损伤、脑室内出血或缺氧缺血性脑病。第6颅神经病变可以造成眼球运动的限制、不能外展,发生内斜。 (三)面部的感觉和咀嚼能力用针轻微二的刺激面部出现特殊表情,以检查面部的感觉。还可通过吸吮和让婴儿咬检查者的手指来估计咀嚼能力。检查新生儿时很少能发现面部感觉异常,一般不做。但如果很仔细地检查,有可能认识更多的神经系统异常,作者曾发现1例早产儿患后颅凹综合征,继发脑室出血,双侧面部感觉消失。 (四)面部的运动机能基本同于较大儿童。应在安静时观察双眼裂大小,是否对称,鼻唇沟的深浅,嘴角的位置等。面部自发运动开始时以及婴儿啼哭时来检查面部的运动机能。因为由大脑损伤引起的面肌力弱,只有在安静时及在运动开始时表现的明显。但是面神经核、颅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的损伤,一般是在面部运动作怪脸或哭闹时才容易发现。引起新生儿面肌运动无力的原因,属于大脑方面,有缺氧缺血性脑病,大脑损伤。属于面神经核的,有Mobius综合征,表现为双侧面部表情淡漠,双侧面瘫。属于周围神经方面的,有神经损伤(如产伤),后颅凹血肿。属于神经肌肉接头方面的,有重症肌无力,婴JL肉毒中毒。属于肌肉方面的,如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等。左枕前分娩可能出现左侧面部麻痹,产钳分娩可能造成上、下面部麻痹和眼睛关闭不良。 (五)听功能胎龄28周的婴儿对大声喊叫表现出眨眼睛和吃惊。足月儿听觉更发达了,对声音刺激、表现出运动停止,呼吸型改变,张大嘴,眼睛睁大。精确的听力检查,确定有无耳聋,在新生儿是困难的。但测出或高度怀疑有无严重听力障碍是可能的。过度注视(Visual hyperattentiveness)以及在检查者突然接近患儿时引起惊跳,是可靠的线索,应继续随诊,重复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给予语言训练。常见新生儿耳聋的原因有遗传因素,高胆红素血症,先天性新生儿感染,如风疹和巨细胞病毒、弓形虫感染、先天梅毒、新生儿期细菌性脑膜炎,低体重儿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颅内出血等。 (六)吸吮和吞咽功能是第5791012颅神经密切配合协调完成的。因为吃奶的动作需要呼吸、吸吮和

正常新生儿特点

正常新生儿特点 概念:新生儿期是指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到满28天之前的一段时间。正常新生儿一般认为是足月分娩,即胎龄满37周(259天)以上,出生体重超过2500g,无任何疾病的新生儿。新生儿期是胎儿的继续。胎儿出生后生理功能需进行有利于生存的重大调整,因此必须掌握新生儿外貌及各系统解剖生理特征,才能更好地做好新生儿护理。 一,正常新生儿外貌特征: 1外观特点:头大,躯干长,头部与全身的比例为1:4,身体常呈屈曲状,胸部多呈圆柱状。通常新生儿出生后采取的姿势,反映了胎儿在宫内的位置。 2皮肤特点: 1胎脂:出生后,皮肤覆盖一层灰白色胎脂,有保护皮肤的作 用。胎脂的多少油个体差异。生后数小时渐吸收。胎脂若成黄 色,提示有黄疸,窒息或过期产存在。 2黄疸:生理性黄疸多在生后2-3出现,一般持续1周后消失。 3水肿:生后3-5天,在手,足,小退,耻骨区及眼窝等处易出 现水肿,2-3天后消失,与新生儿水代谢不稳定有关。 4新生儿红斑:常在生后1-2天内出现,原因不明。皮疹呈大小 不等,边缘不清的多形红斑,散布于头面部,躯干及四肢,婴 儿无不适敢。皮疹多在1-2天内迅速消退。 5毛囊炎:为突起的胧疱,周围有很窄的红晕,以颈部,腋窝,

耳后分布较多,数天内消失。 6粟粒疹:多在鼻尖,鼻翼,颊,颜面等处,常可见到因皮脂 腺堆积形成针头样黄白色的粟粒疹,脱皮后自然消失。 7汗疱疹:炎热季节,常在胸前,前额等处见针头大小的汗疱 疹,又称白痱,因新生儿汗腺功能不完善所致。 1,头面部特点: 1颅骨:颅骨软,骨缝未闭,具有前囟及后囟,出生时因颅骨受产道挤压,常有不同程度的变形,骨缝可重叠。 2眼:生后第一天,眼常闭合,有时一睁一闭,与眼运动功能尚未协调有关,有难产使者有时可见球结膜下出血或虹膜边缘一周呈红紫色,多因毛细血管淤血或破裂所致,数天后吸收。 3鼻:鼻梁低,因鼻骨软易弯,可见歪斜,但以后不留畸形。 4口腔:口唇皮肤和黏膜红润,牙龈上可见由上皮细胞堆 积或为黏液包裹的黄白色小颗粒,俗称“板牙”或“马牙”, 可存在较长时期,切勿挑破以防感染。硬腭中线上可见大 小不等(2-4cm)的黄色小结节(彭氏珠),亦系上皮细胞 堆积而成,数周后消退。舌系带有个体差异,或薄或厚, 或紧或松。俩侧颊部各有一个隆起的脂肪垫,俗称“螳螂 嘴”,有利于吸吮乳汁,不可挑破。 5耳:其外形,大小,结构,坚硬度与遗传及成熟度有 关,愈成熟耳软骨愈硬。 6:甚短,颈部皱褶深而潮湿,易糜烂。

儿童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儿童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主讲:付平老师 2010.10 1.身体形态: 儿童少年的身体形态和体型与成人不同。它受身体发育两次突增期影响。表现体型的特点是头大、躯干长,四肢短,重心不稳,皮下脂肪分布四肢较多,躯干较少。10岁以后身体发育进入第二突增期,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由于骨骼、肌肉迅速发育,形态变化很大。 2.运动系统:儿童少年骨骼的化学成分与成中人不同,含有机物较多,无机物较少,成年人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的比例为3:7,儿童为1:1。因此骨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骨折而易发生畸形。儿童骨骼的3.心脏血管系统:儿童心率较成年人快,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慢,20岁左右趋于稳定。由于儿童少年的神经调节机能尚未十分完善,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性较高,因而在体力活动和情绪紧张时常出现心跳显著增加和节律不齐的现象。儿童少年的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的绝对值比成年人少,但其相对值(以每公斤体重计算)比成人大,年龄越小相对值越大。这就保证了在发育过程中因身体代谢旺盛所需的氧供应。这个特点说明了儿童少年的心脏能适应短时期紧张的体育活动。但由于心脏发育不完善,在与成年人进行同样负荷运动时,心率比成人高,这说明儿童少年在运动时主要靠增加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青春期前的儿童的血压较成人低得多,年龄越小血压越低。其原因是血管的发育先于心脏,年龄越小,血管发育超过心脏发育的程度越大,因此血管内的阻力越小。青春期以后,儿童少年的心脏发育迅速超过血管的发育,血压随之升高,以收缩压较为显著。有的甚至出现暂时性血压偏高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儿童少年血液循

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体液调节不稳定,因此尚不能定为病理性的高血压。 4.呼吸系统: 儿童少年呼吸器官组织娇嫩,呼吸道粘膜容易损伤。肺组织中弹力纤维较少,间质多,血管丰富。肺的含血量较多,而含气量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弹力组织增加,肺容量也增大。 儿童少年的肺活量较小,呼吸频率较快,随着年龄增长,呼吸频率逐渐减慢,肺活量逐渐增加。由于儿童少年的呼吸肌发育较弱,胸廓较小,肺活量较小,因而在体育活动中主要靠加速呼吸频率来增大肺通气量。 由于儿童少年的神经调节机能尚未十分完善,当进行运动时,呼吸与运动动作不能很好配合。年龄越小,这种不协调现象越明显。因此,应指导儿童少年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以促进呼吸器官的发育。 5.神经系统: 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是兴奋过程占优势并容易扩散,随着年龄的增长,抑制过程逐渐发展,最后兴奋和抑制达到均衡。在对儿童少年的教学训练中,应多采用直观的方式。活动内容多样化,每种活动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引起神经系统的疲劳。 6. 内分泌学变化及性成熟:进入青春期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的反馈系统处于一种抑制状态,激素保持在低水平。由于进入青春期的开始,反馈的敏感性下降,使得下丘脑促性腺激素的促激素(GnRH)的合成及分泌均增加,并刺激垂体前叶分泌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生成素(FSH),进 而使性腺的雌激素和雄激素生成。在青春期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一般女孩进入青春期要早于男孩。女孩进入高速生长期平均比男孩早二年,女孩的最快增高(PHV)年龄在12岁左右,而男孩在14岁左右。女孩生长结束期在16.5岁,男孩在18岁左右,儿童的生长发育会受营养状态和遗传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2014)》 欧阳家百(2021.03.07) 来源:中华眼科杂志2014年12月第50卷第12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曾在发达国家早期就已出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ROP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是目前儿童盲的首位原因,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ROP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出生孕周和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2004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积极推动了我国早产儿救治和ROP防治的工作进程,但目前ROP的防治任务仍十分严峻。ROP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出生孕周+ 出生后周数)32周,早期筛查和正确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为进一步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

作,减少ROP致盲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重新修订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供临床应用。 一、疾病定义、分区和分期、专业术语 1.定义: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2.病变分区:按发生部位分为3个区(图1): Ⅰ区是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 倍为半径画圆; Ⅱ区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除去Ⅰ区之后的环状区域; Ⅱ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Ⅲ区。 早期病变越靠近后极部(Ⅰ区),进展的风险性越大。 3.病变分期:病变按严重程度分为5期(图2~7): (1) 1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周,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 图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期眼底像 (2) 2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5周(32-40周),眼底分界线隆起呈嵴样改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