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心理学复习要点

幼儿心理学复习要点

幼儿心理学复习要点
幼儿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

著。

2、幼儿教育心理学: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研究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学。(重要)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教师和环境。

4、卢梭:《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幼儿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学习特点。

5、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称为“恩物”。确立了“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这一教育原则。

6、蒙台梭利: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教师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能激发其主动性的“有准备的环境”。同时,还特别重视感官教育。

7、幼儿教育方案:1、直接教学方案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3、构建主义教育方案

8、学前阶段儿童习得的基本概念,必须通过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这两个过程。

9、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1)什么样的学习者。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2)学习的方式。游戏是幼儿学习机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3)学习的条件。幼儿处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体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4)学习的环境。幼儿在日常生活情境中,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学习效果最佳。(5)学习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学习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认知与学习方式。

第二章学习理论

1、斯金纳提出的两种类型的学习: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

2、强化原理:(1)强化并不一定都与令人愉快的刺激相联系(正、负)(2)强化的个体差异性

与情境性。

3、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增强反应概率。负强化:中止不愉快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4、四种程序的强化方式:固定比率、可变比率、固定时距、可变时距。

5、两种强化技术:塑造与消退。

6、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是学习的一个主要来源(2)观察榜样行为的结果可能产生不同的学习效应(3)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

7、替代学习/替代强化:不必亲身经历,只凭观察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

8、行为主义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幼儿学习中的运用: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应用行为分析。

9、程序教学的原则:小步递进、积极反应、及时强化、自定步调(重要)

10、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的目的是让儿童更好地感受自己、接受自己。首先,教师要接纳每一个儿童,把每个儿童都看作独特的,他们有不同的情感和看法。其次,教师要帮助儿童认识到自己与他人都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个体,每个儿童都能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最后,每个儿童都具有极大的学习潜能。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引导儿童发掘自身的学习潜能。(重要)

1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从属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四种需要称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种称为成长需要。(重要)

12、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学习理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在安全氛围中的学习效果最佳;涉及学习者个体因素(包括情感与理智)的学习最持久、深刻;意义学习大多数是做中学(直面问题情境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幼儿的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重要)

13、什么样的榜样容易模仿?(1)儿童喜欢模仿他心中最重要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上对他影响最大的人。(2)儿童最喜欢模仿与他性别相同的人。在家庭中女儿模仿母亲,儿子模仿父亲;在幼儿园里男女儿童分别模仿男女教师。(3)儿童最喜欢模仿曾获得荣誉或得到老师表扬的儿童的行为。(4)同伴群体内,有独特行为,受到老师批评惩罚的,不是儿童喜欢的模仿形象。

(5)同龄、同社会阶层出身的儿童,彼此间较喜欢,相互模仿。

14、人本主义教学方法在幼儿学习中的运用:教师效能感训练、吸引学业成功、价值澄清、非指导性教学。

15、一些认知主义者认为儿童的学习就是获得、保持、加工信息的过程。

16、双重编码理论:认为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有两种储存方式:表象的与言语的,分贝对应的是情境记忆与语义记忆。

17、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幼儿三种记忆:情境记忆、语义记忆、程序记忆。

18、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非随意性和非临时性的联系。(重要)

19、奥苏贝尔进一步指出了意义学习所需要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主要指意义学习的材料,必须合乎这种非随意性和非临时性联系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必须具有内在逻辑性。内部条件包括:学习者必须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相关的经验,以便与新知识发生合乎逻辑的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发生相互作用。(重要)

20、接受学习必须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在讲解式教学中要注意:师生之间有大量的互动、大量运用例证、运用演绎方法、逐步深化。

21、发现学习的作用:提高智力潜能、使外部奖励向内部动机转移、帮助信息保持和检索。

22、发现学习的特点:强调幼儿的探索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在发现学习中的价值、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

23、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主张:知识是生成的、幼儿是主体性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重要)

24、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随机通达教学、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

25、支架式教学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6、最近发展区:一种是儿童现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补充)。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1、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重要)

2、关键期:是指有机体的某种潜力在其生命的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由于提供了特定的刺激,使这种潜在能力得到最适时和最好的发展。(补充)

3、幼儿脑的发展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

4、左半球加工信息的方式:言语的、序列的、数字的、几何学的、空间的、理性的、逻辑的。(重要)

5、右半球加工信息的方式:视觉的、平衡的、整体的、模拟的。(重要)

6、多动症是儿童注意力缺乏、活动过多、冲动性强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的总称。(重要)

7、幼儿多动症表现:活动过度、注意力集中困难、情绪不稳定,任性冲动、学习困难。(重要)

8、学习困难:是指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9、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个体不断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一种现象。对新异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就是去习惯化。(2)经典条件作用(3)操作条件作用(4)模仿

10、3-6岁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与特点(重要)

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观察模仿学习、操作学习、语言理解学习、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交往中的学习、游戏活动。

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容易被扼杀的学习主动性、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无意性与内隐性、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不容忽视的个别差异。

第四章学习动机与迁移

1、动机是指激发、引起个体活动,引导、维持已引发的活动,并促进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作用。(重要)

2、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它是激励和指引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需要。

3、科隆巴赫和史诺通过研究区分出两种动机:防御性动机和建设性动机。

4、幼儿学习动机的内容:好奇、兴趣、诱因

5、如何激发和保持孩子的好奇心:提供有趣的东西让幼儿自己去发觉;在日常生活中制造一些惊奇;户外活动;提供多元化的信息;以开放式的问题与孩子讨论。

6、将行为发生解释为外部环境因素的,称为情境归因,将行为发生解释为当事人性格因素的,称为性格归因。

7、在海德尔的归因学说和罗特的控制点理论基础上,韦纳提出了三维度归因论。(重要)

8、习得性无助:是指在经历消极体验后,在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9、自我效能感:是指儿童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10、班杜拉认为影响效能感应的四方面经验(1)直观经验(2)替代经验(3)间接经验(4)身心状况

11、幼儿学习动机的主要特征:内在动机以好奇与兴趣为主、外在动机逐渐增长、较稳定的学习成败归因的形成。

12、培养幼儿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与求知欲;重视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游戏动机;为幼儿学习创设安全、开放、温馨的氛围;让幼儿体检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运用适宜反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重要)

13、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重要)

14、迁移的分类:按向度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按效果分: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是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正向的影响。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或是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按情境分:低路迁移、高路迁移;按发生方式分:特殊迁移、非特殊迁移。

15、概化理论是贾德依据水中打靶实验的结果而提出的。

16、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及与之相关活动的认知,它使主体能够监控自己曾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并进行调节。(重要)

17、促进幼儿学习的迁移,教师要注意的几方面:关注情感因素对幼儿学习迁移的影响;幼儿学习迁移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其在学习中发生迁移;提高幼儿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重要)

第五章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与适宜性教学

1、幼儿学习中的差异主要有:学习能力差异、学习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差异、性别差异等(重要)

2、加德纳提出的八大智能:逻辑/数学能力、语文能力、音乐能力、空间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自知能力、自然观察能力(重要)

3、按学习风格分,学习者主要有两类:序列性学习者、整体性学习者(帕克)

4、库伯的经验学习圈理论将学习牵涉到的活动状态分为四种:具体经验化、抽象概念化、反思观察、积极实验

5、适宜性包括两个方面的适宜:年龄适宜、个别差异适宜。

6、个别差异的适宜性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能力差异、文化差异、兴趣差异、发展差异。

7、适宜性教学法的主要方式:资源利用模式、补偿模式、治疗模式、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个别化教育方案(重要)

第六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1、幼儿社会性:个体在幼儿阶段,由于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对待自己与对待别人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产生改变的历程。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

2、社会能力: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和品质。

3、社会能力的构成主要有三个维度: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4、社会能力的价值: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人格的积极发展和心理健康;社会能力还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重要)

5、社会能力影响因素:幼儿自身因素、同伴、教师、文化差异。

6、教师如何帮助幼儿进行社会能力学习(一)、通过指导幼儿理解能力促进幼儿交往能力。

(1)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情感。(2).引导幼儿积极理解他人的行为。(二)、通过交往能力指导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1)教师应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2)教师应给予幼儿轮流活动的指导。(3)教师应给予幼儿角色扮演指导。(4)教师应还要给予幼儿分别组配对的指导(重要)

7、社会测量法主要有三种:同伴提名法、同伴行为描述法、同伴等级评定法(重要)

8、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重要)

9、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原则:情感支持性原则;行为实践原则;榜样作用原则;一致性原则;随

机教育原则(重要)

第七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培养

1、幼儿创造性: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重要)

2、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幼儿创造性的前提:了解和接触事物的“心向”;幼儿创造性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幼儿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想象力;幼儿的创造性常常体现于游戏活动中。

3、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流畅性、独创性、灵活性。

4、幼儿创造性的影响因素:过于重视幼儿的模仿,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学习;限定幼儿的思路,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思维;过分苛求秩序,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探索。

5、幼儿创造性的教育培养: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有意识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蒙台梭利的感知训练与幼儿的创造力。(重要)

第八章幼儿的语言学习与教学

1、全语言教学理论:全语言教学观;以幼儿为中心的语言学习课程;让幼儿成为早期的阅读者和书写者;成人要经常为孩子朗读故事书;教师的态度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重要)

2、影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内外因素:内在因素是正常发育的大脑。外在因素:良好的语言环境(重要)

3、婴儿学习语言的两大途径:模仿与强化

4、3-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促进: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语音;帮助幼儿进行阅读准备;培养幼儿的言语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重要)

第九章幼儿园班级管理与环境创设

1、多勒描述的课堂特征:多维性、同时性、即时性、不可预测性、公开性、历史性

2、幼儿园班级管理:指教师鼓励幼儿课堂学习的行为和活动,也即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

设愉快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行为问题,而采取某些方法来组织活动、教学、自然环境等的诸方面因素。

3、有效班级管理的方法:全面关注;并行处理;过渡环节的高效;让每一幼儿参与进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重要)

4、布朗芬布伦纳的环境生态模式:他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即D=f(PE)。四个环境系统:1、小环境系统2、中环境系统3、外环境系统4、大环境系统(重要)

5、活动区:所谓活动区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提供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的场所。

第十章幼儿学习的评价

1、幼儿学习评价:是指教师收集有关幼儿学习表现的各种素材和信息,并以某种参照为标准,对幼儿的学习进行综合、解释、价值判断,以评定幼儿学习水平的过程。(重要)

2、学习评价的分类:从评价目标的分(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从评价进行分(1)学习前评价(2)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评价的参照分(1)常模参照评价(2)标准参照评价(重要)

3、实施幼儿学习评价的意义。(1)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水平。(2)有助于教师开展个别化的适宜性教学提供依据。(3)有助于家园合作,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4)有助于改进教育教学过程。(重要)

4、有效的幼儿学习评价的特征:幼儿的学习评价是整体性评价;幼儿的学习评价是多元评价;幼儿的学习评价是动态的发展性评价;幼儿的学习评价是个别化评价;幼儿的学习评价是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学。(重要)

5、自然观察法:指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从而获得对幼儿学习的了解。

6、自然观察法分为时间抽样观察法、事件抽样观察法和行为核查观察法三种:(1)时间抽样观察法(2)事件抽样观察法(3)行为核查观察法(重要)

7、情景观察:指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将幼儿置于显示生活场景类似的情境中,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的学习。

8、情景观察法主要有三方面优点:首先,可以通过一次活动集中的获得大量信息。其次,既可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保证观察效果,又可保持情景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易于观察到幼儿的自然表现。最后,方法比较简便,可以结合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经常使用。

9、多彩光谱评价有四个显著特点:

(1)是一种反映幼儿真实学习能力的评价

(2)是适宜每个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评价

(3)是一种既评定幼儿学习水平,又分析影响其学习因素的评价

(4)不仅针对每一个幼儿的学习能力与潜能进行评价,而且还特别关注幼儿的学习风格,并提出幼儿学习活动风格的评定表。

第十一章幼儿教师心理

1、幼儿教师与家长在角色上的差异:范围、情感关系、适度理性、目的性、公平性。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与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广域性与幼儿教师的“完整”教育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参与性与幼儿教师的民主儿童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多元性与幼儿教师的反思和监控;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生成性与教师的教育机智(重要)

3、幼儿教师的专业心理素质包括教学心理素质(教学观念、教学效能感、教学控制点、教学监控、情感投入)与专业人格特征(激励性人格、灵活变通性、爱心与同理心、情绪稳定)。(重

要)

4、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幼儿学习活动和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与推测。

5、阿什顿提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括两个成分: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重要)

6、幼儿教师效能感是如何形成的?一是教师的自身经验,二是替代经验,三是言语劝说。

7激励性人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热情、期望与支持。

8、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主要特点(重要)

(1)新手—动机阶段:有较为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动机,但在规划上有所欠缺。

(2)适应—观念困惑阶段:自主发展观念上困惑。

(3)稳定—行动缺失阶段:在意识动机、观念与规划上都较好,但缺乏行动。

(4)停滞—缺乏动力阶段:意识动机、观念、规划、行动都处于停滞,特别是缺乏发展的动力。(5)更新—动机增强阶段:在自主发展的意识与动机上有显著增强的趋势。

9、教师培训的方法:微格教学法、“虚拟场景”培训、参与式培训、提升反思意识与能力、赋予教师参与的权利(重要)

10、四种反思主要形式:回顾式反思、慎思熟虑式反思、行动中反思、觉察意识式。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临床法等方法,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指导幼儿健康成长。以下是小编带来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心理学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

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讲师,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 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

自学考试_设计心理学1_3重点总结分享

设计心理学 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作为一门设计科学的设计心理学 【领会】1.1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1【设计心理学定义】 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工业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高消费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2.设计心理学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唐纳德A 诺曼(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物质心理学”,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 赫伯特A 西蒙(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着眼于主体思维活动的研究,将设计当做问题求解的思维心理学。李彬彬(江南大学)——认为设计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研究的方向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赵江洪(湖南大学)——使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来研究设计领域的问题。 李乐山(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心理学,满足用户使用需要的心理研究。 柳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心理学是研究设计领域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学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 【领会】1.2研究对像和研究范畴 1.【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设计师心理学 2.【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a) 基础本分,包括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 b) 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念,理念等。 c) 个性心理,包括人性和能力等。 d) 心理过程,包括知(感知、认知),情(情绪和情感),意(意志和意动)。 【领会】1.3设计心理学的历史和相关学科 ⑴审美心理学、心理美学、艺术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1【心理美学】 也称“美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它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审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及其规律的美学分支学科与流派. 1、移情说:最早由德国费肖尔父子提出 2、距离说:爱德华-布洛 2【心理学的主要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本主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艺术心理: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 2、主要理论:意识与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3、集体无意识 3、精神分析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投射法

儿童学习心理重点

第一章、儿童学习心理第二课 一、 1、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1882)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美国的霍尔是第二个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如胎儿在一个阶段是有腮裂的,这是重复鱼类的阶段);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过程。 3、比奈: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儿童发展测验的研究。测验方法主张用精确的数量化方法研究较多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 4、心理学家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1、描述性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被试的行 为及其变化,凭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其它手段或仪器予以详细记录、 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心理现象产生与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集中观察指在长时间内连续观察;分散观察是按一定的时间进行的间隔观察,每次观察一段时间,反复进行。全面观察即在一定时期内对被试的 心理面貌进行方方面面的观察以了解被试一定时期内全部心理的 表现;重点观察是在一定时期内,选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 某些方面进行观察;从规模上看,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一 组儿童;某一个儿童。 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情景下研究儿童的心理,所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不过,使用观察法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要坚持观察的目的性、 客观性、全面性和观察对象的典型性。 ②调查法:是指通过被调查者对所问的问题的回答来收集资料,弄清事实,发 现问题,探求规律的研究方法。 直接调查法是由被研究者本人直接回答所问问题的方法。如对某个学生的调查可以通过对其本人提问来进行。间接调查法是由熟悉被研究者情 况的人来回答问题的方法,如对某个学生的调查也可以通过对其家 长、老师、其他同学来进行。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 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和表格,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从而 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同时调查很多人,能在短时间 内收集到大量信息,但难以保证每个被调查者都能如实无遗漏的回

自学考试心理学要点

自考题型:单选20个×1’,多选10个×1’,名解5个×4’,简答4个×6’,论述2个×13’ 第一章、概论(P3) 1、心理学: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5、冯特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的始祖。 6、1913年,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7、华生持“环境决定论”,他说:你给我一打儿童,在一个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小偷。 8、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9、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什么?(简答题) ⑴理论领域:①实验与认知心理学;②人格与社会心理学;③发展心理学;④心理测量学; ⑤生理心理学。 ⑵应用领域: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②教育与学校心理学;③工业与组织心理学;④广告与消费心理;⑤法律与犯罪 10、心理学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⑴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⑵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⑶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⑷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次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11、观察法的使用条件:对所研究的对象处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控制的情况,以及研究对象,在控制条件下会发现质的改变,或由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不应该对之进行控制的那些行为。12、观察法的特点:⑴优点: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保持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 ⑵缺点:处于被动的地位,实验者只能消极地等待预期的行为出现,而且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因此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此外,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还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13、测验法的研究领域(作用):⑴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

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揭示幼儿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和规律;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 幼儿教育的特殊性:1、幼儿学习特殊性。2、幼儿教学特殊性。①幼儿教学非正规性;②幼儿教学目标重在发展;③教学模式以过程模式为主。3、幼儿的教材更广。4、幼儿学习即活动。5、良好人际关系在幼儿教学中很重要。 幼儿教育心理的任务:1、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2、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3、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学习的准备:学生开始一项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水平对于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 学习的分类:㈠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运动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 ㈡布卢姆的分类:1、认知领域的学习;2、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3、情感领域的学习。㈢我国的分类:1、知识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动作技能的学习;4、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2、经典条件作用;3、操作条件作用;4、模仿 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1、观察模仿学习;2、操作学习;3、语言理解的学习;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5、交往中的学习;6、游戏活动。 婴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1、主动的学习者,但主动性也容易被扼杀;2、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3、学习的无意性和内隐性;4、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6、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7不容忽视的个体差异性。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㈠、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人和动物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将最终从众多尝试性反应中得以保留,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学习的实质就是经过尝试错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和惩罚是增强或减弱反应概率的手段。 强化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增加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 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强化:不必亲身经历,只凭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称为替代学习。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特点:1.并不依赖直接强化;2.具有认知性;3. 并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观察学习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复现过程;4、动机过程。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㈠、罗杰斯罗杰斯的学习观:1、人生下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2、意义学习。 3、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4、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 5、在安全氛围中的学习效果最好 人本主义学习的基本观点: 1、学习目的:使学生成为完善、有用的人,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2、学习过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3、学习原则: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相信学习者能自我教育、发展的潜能。 4、如何促进学习:(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2)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3)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爱、理解的氛围中。(4)从做中学。 评价人本主义: 贡献:1、强调学习目的是促进人格的发展。2、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我指导、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3、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局限:1、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2、过分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三、认知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主动通过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是形成学科知识的类目极其编码系统(认知结构)的过程。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其特点是:(1)由学生通过独立发现而不是通过接受的方式来获得经验。(2)着重于学习过程而不是着重于学习结果。 发现法学习的优点: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因为通过发现可以带来满意和内在奖励。③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发现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的技巧。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因为学生需要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知识。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 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四. 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 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 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 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 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 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 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 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八. 影响早期脑机能发展的因素:1.孕妇吸烟 2.孕妇饮酒 3. 孕妇的饮食与营养 九. 0-3岁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是婴儿 2.经典条件作用 3.操作条件作用 ①经典条件作用以基础反射 ....为重点 ②操作性条件作用以某种行为 ..作为重点 ③操作条件作用表现出婴儿学习的主动性 4.模仿模仿是婴儿学习的一种特殊方式 十. 婴儿学习的其他方式:1.学习图示 2.因果关系 3.使用工具 4.理解空间 十一. 3-6岁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简、论) 1.观察模仿学习 2.操作学习操作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操作学习的作用:(简) ①. 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②. 幼儿的操作学习还可以拟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 ③. 幼儿的学习很多体现在运动方面,而操作学习时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最为重要的方式 ④. 操作学习会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 3.语言理解的学习 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5.交往中的学习 ①. 交往能满足幼儿的认识性动机 ②. 交往能满足幼儿得到认可与支持的需 - 1 -

2009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17 第17章智力 1921和1986年两次研讨会总结:首先,心理学家从各种不同方面对智力加以定义的,如,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智力是个人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学习的能力、智力是从真理和事实的观点出发,靠正确反应所获得的能力、智力是由于各种复杂刺激的影响所带来的统一结果的生物学机制、智力是获得知识的能力等等。 其次,定义并不相互排斥,并互相兼容,一个定义可能包含或隐含了其他定义所涉及的属性。如,将智力看作是学习能力,既包含了高级认知过程和低级认知过程,又包含了知识等。 再次,无论是哪一个时代,在智力的一些基本属性上,人们有共同的见解。如,智力是高级认知过程(50%和59%),是学习能力(17%和29),是对新情况或新环境的适应(21%和21%)。 总之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多种属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智力与能力: 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表现在肢体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即交际能力,表现在处理事物方面的才能等。而智力则是表现在人的

认知学习方面。 能力有两层涵义: 1.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加上后天环境中努力学习的结果。 2.个体将来“可能为者”: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能力不同类型: 1.按倾向性分: ①一般能力:普通能力,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和认识活动紧密地联系着。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说的智力。 ②特殊能力: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数学、音乐、绘画、体育、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 2.按功能分: ①认知能力: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像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②操作能力:操纵、制作、动作的能力。劳动、艺术表现、体育运动、实验操作能力都是操作能力。 ③社交能力: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请大家认真复习,都能取得好成绩。 1.观察法 2.遗传决定论及环境决定论 3.幼儿的情绪 4.机械记忆以及意义记忆 5.记忆的种类 6.想象 7.思维方式 8.年龄特征 9.. 10.具体形象思维 11.社会性微笑 12.气质 13.类型 14.视觉悬崖 15.埃斯沃斯的贡献 16.同化 17.个性 18.心理年龄特征 19.依恋 20.《 21.自我意识 22.儿童动作发展 23.学前儿童无意注意 2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 25.学前儿童自我评价 26.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27.儿童说谎分析、方仲永案例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学前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C)。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2.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5.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6.儿童的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在(B)出现。 A.0~1月 【 B.4~5月 C.6~12月 D.1~3岁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2009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浙江省2009年1月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是心理学各种理论问题的基石,也是心理学的基本命题之一的是( ) A.生理心理问题 B.心身关系问题 C.教育与心理问题 D.心理与发展问题 2.各类认知实验范式中,令被试选择注意的刺激称为( ) A.分心项目 B.干扰项目 C.靶子 D.目标 3.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不同类型,其中占大脑皮层90%左右的是( ) A.新皮层 B.古皮层 C.髓质 D.中央皮层 4.眼的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于两种生理机制,眼的折光成像机制与( ) A.光的传播机制 B.光感受机制 C.视锥细胞的工作机制 D.棒体细胞的工作机制 5.调节反射是指视轴、___________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 ) A.眼帘 B.眼球 C.晶体曲率 D.视细胞感光性 6.面孔认知的拓扑编码规律是在下列哪个研究中发现的?( ) A.正常脸与重组脸 B.熟悉脸与陌生脸 C.面孔旋转 D.正位脸与倒置脸 7.MBD的中文名称为( ) 自考人(https://www.doczj.com/doc/8e15485759.html,) 免费在线学习700门自考专业课!第 1 页

A.多动症 B.轻度脑损伤 C.轻度脑功能失调 D.注意缺陷症 8.桑戴克提出的学习类型是( ) A.顿悟学习 B.错误式学习 C.条件反射学习 D.操作式学习 9.人类大脑皮层的80%属于联络区,其中最大的是( ) A.前额叶联络皮层 B.后额叶联络皮层 C.颞顶区联络皮层 D.枕区联络皮层 10.是运动功能的低级中枢,实现着最基本的反射活动的是( ) A.神经肌肉装置 B.脊髓 C.脑锥体系 D.锥体外系 11.首先提出气质概念的学者是( ) A.帕拉图 B.苏格拉底 C.希波克拉特 D.德谟克利特 12.一直被视为饥饿中枢的是( ) A.下丘脑腹内侧核 B.下丘脑外侧区 C.上丘脑腹内侧核 D.上丘脑外侧区 13.葡萄糖在摄食行为的调节中有一定的作用,它是随___________运行的。( ) A.神经系统 B.反馈回路 C.上行激活系统 D.血液 14.作为本能的行为,性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 A.下丘脑腹内侧核 B.下丘脑性两形核 C.脊髓腰段 D.颞叶皮层 15.在体内环境平衡与情绪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 A.下丘脑 B.颞叶皮层 C.边缘系统 D.海马 自考人(https://www.doczj.com/doc/8e15485759.html,) 免费在线学习700门自考专业课!第 2 页

《消费心理学》自考重点复习资料

消费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消费心理学概述 一、消费心理学中的几个基本的概念: 1、消费(消耗财富,满足消费) 2、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个人) 3、消费心理(所思所想) 4、消费行为(消费需要,转移的活动) 5、购买行为(消费行为) 二、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因素: 1、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 2、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3、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的心理活动 4、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 三、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外在因素: 1、社会环境 2、消费者群体 3、消费态势4,商品因素5、购物环境6、营销沟通 四、消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五、消费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 4、综合调查法 5、实验法 六、观察法的优点与缺点: 1、优点:真实可靠、简便花费少 2、缺点:消极被动、难以了解内心活动、需要人力/时间多 第二章: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认识、情感、意志过程) 一、知觉的特性 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份的整体反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重要环节和基础,也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它具有以下主要特性: 1、知觉的主观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选择性 二、思维的分类 1、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 3、逻辑思维 三、影响消费者情感的因素(应用): 1、商品本身的影响 2、购物环境的影响 3、消费者的心理准备的影响 第三章: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气质、能力、兴趣) 一、消费者个性的基本特征 1、稳定性 2、整体性 3、独特性 4、倾向性 5、可塑性 二、购买活动中的消费者气质类型 1、胆汁型:标新立异、追求刺激性流行商品,属冲动型的消费行为 2、多血型:善于交谈、有较强灵活性。体现出想像型和不定型的购物行为 3、黏液型:购物谨慎、细致认真、冷静。体现理智型消费行为 4、抑郁型:敏感、拘谨、缺乏主动性。体现敏感性消费行为 三、选择题重点 1、气质—活动方式 2、能力—活动效率 3、性格—决定消费者活动的内容和方向 四、性格的特征 反映人的行为取向和一个人的动机态度。可以表现出以下4个特征:

幼儿心理学(已整理)教学文案

幼儿心理学(已整理)

幼儿心理学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P1(定义) 2、一般认为,在幼儿主题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学校教育向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游戏活动就是其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基础。P4(填空) 3、在教育过程中,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幼儿原有水平,经过教师指导和幼儿主观努力后可以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P5(辨析) 4、简答: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1.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P5-10 2.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环境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3.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5、简答:教育为什么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P10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第二,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促使幼儿心理更好地发展。 第三,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6、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各个阶段间既是互相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P12(填空) 7、简答:为什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P13 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儿童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2.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每个儿童身上起作用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速度,彼此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8、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 9、简答: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中,客观性原则包括哪两方面的含义:P16 第一,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 第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10、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P17(定义) 11、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P18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 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 4.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理论研究法②实论研究法 观察法:(最简单、最基本、最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