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青少年情感缺失

浅谈青少年情感缺失

浅谈青少年情感缺失

吉林省通化兴华教育集团第三中学刘艳春134003

ID:220323************ TEL:151********

最近看了几篇关于我国青少年因情感问题而跳楼,铤而走险事件的报道,身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惊愕不已。我深思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原因非常复杂。但是与我们目前的教育只关心学生分数,考试成绩的高低,只关注学业方面的成效和较少关心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情感培育,价值取向与心灵成长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情感教育呢?情感教育级情感培育。它指用心区关怀被教育者,用善良的美好的温暖的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方式,而不是消极辱骂羞辱的方式;在心灵,道德层面给予指导与帮助。给被教育者营造一个健全正确正面积极的道德方式。使他拥有善良温暖,懂得体恤他人,不自私,不骄傲,有礼貌,有修养,积极向上的人。中国的教育为什么有点忘情负义?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关怀在我们的教育中为什么会缺位了呢?

我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将近十一年,从事班主任工作已有五年,根据我的调查,我发现青少年的情感智商很低。其实他们情感的缺乏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外在因素无外乎是社会环境,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内在因素也就是性格因素造成的。

首先,我国的第八次课改强调“体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但是应试模式的教学和育人方式使学生的减负成为一种空谈。”学生的创造活力不强。清代的著名学者戴震就曾经说过:“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这说明,家庭过度重视孩子的成绩,父母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也忽略了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我国著名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小蔓把情感教育比喻成儿童的教育之根。她从多方位论证,从脑的发育看,脑的发育有一定的时序,比喻零岁开始的安全和依恋。日本脑科学家小泉英明称其为“心灵教育的开端”;一到两岁秩序感出现;两到五岁“他心想象”(即别的孩子是独立于自己的另一个“我”的存在)出现。只有在“他心想象”的基础上,关于“社会”的意识才可能发生。他心想象力,人类独有。所以说,社会认知与道德判断几乎总是情感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是一种基于直觉的智力活动。过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对其缺乏认识和重视过多地看重“语义和记忆”逻辑认知形态的智力活动。现在大家知道创造性的动和真正的理解离不开情感的甚至激情,优质的情感是孕育人性真善美的种子。

其实,情感教育时我们对人权生命的关怀。可想而知,如果学生的情感心灵没有因为对学业的厌恶拒绝而闭锁僵硬,那么开放的,自由的活泼的心灵便是一块播种并生长真善美人格品质的丰茂的绿地。有岂会有忧郁自闭轻生的现象发生呢?所以,现在情感教育的效果不好,是因为没有按照德育的内在规律,没有把儿童的交往与自主学习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渠道。而是过分重视了外部的知识堆积,外在纪律的束缚以及形式主义的措施。我个人认为,情感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影响人的价值系统,是关注人的精神成长,是首先必须做的心灵的工作。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源于情感教育。所以在教育中,教师不能只强调智力的开发,只靠目标和制度的管理,而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而应充分体现、发挥以尊重、平等、信任、关心、理解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变化,适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锲而不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对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教育,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教育活动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活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敞开心扉,乐于接近教师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情感因素引入教育当中,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

感以及信念,对学生给予恰当的尊重、平等、理解、关心、信任和期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

没有情感,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是紧抓尖子学生不放,而对“后进生”则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甚至恶语相向。笔者认为,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关爱、鼓励尖子学生继续努力的同时,尤其要做好与“后进生”的交流和沟通,尊重他们,以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以真实的情感打动其心灵,用现实生活中的道理说服他们,用渊博的知识让他们心服口服,用健康的知识教育他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一是要了解他们,关注学生的言行,加强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找到自我,获得自信,学会感激;二是要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不因美丑、贫富、学习成绩的好坏、进步与落后、个性的差异而有所折扣;三是要宽容学生,正确对待它们的缺点和错误,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要耐心的帮助,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严格的批评,热心的开导,不能讽刺与挖苦,不能使用“心灵的鞭子”,伤害学生的自尊。前述案例中,如果笔者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可能就会忽视该生的表现,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沟通教育和结果。

3.理解、信任学生,激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压抑自卑心理

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教育工作者往往更多地关注其不足,予以教育并纠正,这种方式的负面影响是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悲观心态,自卑心理。若以激励为主,把揭短改为扬长,使学生的自信心有赖以立脚之处,就等于给学生一个成功成才的起点。对于中学生而言,其性格、爱好、兴趣以及思想状况差异较大,自我意识较强,教师应充分理解他们,用宽阔的胸怀,转换视角,从学生特有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情感体验的角度去体察学生。同时,还要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存在的差距,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只有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在激励教育方面,对学生的信任也是至关重要的,信任要求师生双方坦诚相待,师生平等更要求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对优生的信任,能够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后进生信任,会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前述案例中,针对该生的情况,笔者以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其进行了交流,客观地分析、评价其现状,及时引导其学会适应和调整心态,驱散了其心中的自卑,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其进步的欲望。

4.启发点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消除逆反敌视心理

要想帮助学生战胜消极因素,简单的批评教育、说教压服方法是不能奏效的,应在宽容中予以启发点拨、言传身教,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辨是非,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做人、做事的正确选择。前述案例中,面对该生退考的情形,笔者没有进行简单的批评、责备和训斥,而是问明原因,正面引导,让其根据自身情况去思索、去进行自我教育,有效地消除了其逆反敌视的心理。

5.循循善诱,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消除失落厌学心理

中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希望教师尊重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要求,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满怀真诚与爱心,与学生坦诚相见,耐心细致地激励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抗拒诱惑,调节情绪,平衡心态,增强自制,有效地消除失落、厌学、自暴自弃等心理。前述案例中,笔者不言放弃、锲而不舍地对该生的说理和引导,使其心理得到了调适,原来的失落、自闭、厌学心理得到了消除,最终走向了成功。

乌克兰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情感是不能命令的。情感培养,要有一定的情感环境。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是否平等、友善,相互信任就是重要的情感环境。人缺少彼此的依恋和安全感,缺少人与人交往的美好感觉,缺少爱和被爱的感受,道德的种子就不会苏醒和萌芽。人如果没有自尊,没有起码的尊严,不能获得社会认同,他就不能悦纳自我,不能获得自我的同一感和整体感,相反,内心巨大的撕裂感和冲突感将使他丧失打开心扉、与人沟通的勇气。由此我发现,情感教育不应单纯低依靠学校教育。从实际出发,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情感教育的摇篮。所谓道德情感是由社会性情感和认知性情感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社会性情感由生物性的亲社会情感(主要是依恋,它由期待和爱的需要产生),经过不断接受社

会环境的挑战,积累社会经验,向更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发展而来;认知性情感的生物学基础是个体的奖惩系统,人受物质环境的挑战,不断发展认知,产生和不断成熟具体化了的认知感。在原始的社会性情感基础上发展心理支撑性情感,并进一步发展为道德情感,这是一个不断递升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人道主义关系,它包括爱、互相信任、尊严,没有这些,道德是很难生长的。遗憾的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浮躁吞噬了道德成长所需要的那种心平气和。我们常常没有时间去等待、去玩味、去感受、去理解,我们天天都在忙着评估、追求外显效果,天天都在急于求成、要求开花结果,这恰恰违反了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其实,道德的成长、精神的成长需要一个长期、渐进、不断积蓄的过程。

人与人的交往,孩子与孩子的交往,孩子与父母的交往,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与阅读具有同样的价值。我们的教育,较少关注到孩子们的各种交往关系,我们大部分学校和家庭,缺少真正的游戏、戏剧、团队活动等。家长过早的“揠苗助长”盯住孩子的各种学习,忽略了孩子规则感,角色承担意识,还有关切心的活动的意识。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人的精神性注定人不仅仅是为了当下而活着,支撑人活着的往往是理想,而人的生命价值,也往往与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要有教育理想。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天生不安分、会做梦。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和主题都不一样。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诗人是要有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具备诗人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冲动停止,教育就会终结。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应单纯看他的物质价值财富,他的精神财富才是重要的。身为一名教师,同时又身为一位母亲,无论从哪个方面,我都一直在思考情感教育志一话题。同时,也时刻学习有关情感教育方面的知识,看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也和一些品行良好,情感方面优秀的学生的家长讨论。我个人对家庭情感教育和学校情感教育有了一些想法。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给与指正和批评。

一个孩子从一出生就面对人间最重要的感情——亲情。亲情是极具稳定人性价值的感情。英国学者沛西·能所说的一句话:“如何众多的教育努力的相对无效性主要是相对忽视了作为每个人的能量的最近来源的情感,它是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不论在学习方面还是情感方面。所以,亲情关系融洽,包容,平等民主有利于情感的教育,也有利于情感的培养。现在社会的发展,一些家庭注重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才艺,压缩了孩子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人生价值。在孩童时代,我们家长应培养孩子具有“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象、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等,它们保持着文化的“经典意义”,将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与勇气。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游戏来培养孩子的情感教育,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更重要的是,人类那些最伟大的价值、智慧和思想,都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里。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尽量多的人和物进入童年期的精神生活,造成少年教育困难的原因之一恰恰在于童年时期的情感——道德财富丧失了,而童年时期的情感——美感领域往往比较狭小而又贫乏,形式主义给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儿童们和少年们做的许多事情没有触及到他们的内心,而仅在意识表面上爬行(例如,有时甚至连帮助残废者和病人也变成轮流值班的…措施?,并逐渐成为用打分数来评定好坏的…课程?……很难找到比这种做法更扭曲儿童心灵的事情了)。”他这里所说的要让尽量多的人和物进入童年的精神生活,并在整个少年时期在情感领域中一直保存着这些人和物的迷人的吸引力,当然是包括那些伟大的图书里出现的人与物。有些情感体验和情感品种是最基础性的、不可缺少的。俄国文化人类学家索洛维约夫认为,“羞涩、怜悯和虔敬这些基本情感,把人对低于他、等于他、高于他的生物应有的道德关系包括无遗了。超越物质的情感、对有生之物的同情和自愿服从超越人类本原——这就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永恒牢固根基。”“道德生活一切其他现象,一切所谓美德,都可以被视为这三个根基的变式,或者它们与人的智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索洛维约夫

称它们是道德的原始材料。当然,个体的道德长成仅依凭作为类的存在而可能有的道德材料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一种支撑性的情感系统,比如:依恋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等。所以家长不应强迫孩子过早学习一些所谓“有用”但是实质上“无用”的东西,在孩子的人生第一课情感教育就丧失了。

社会上常常把情感教育的缺失归罪与学习于教育。我们承认我们有一些老师确实有责任。但就上面的分析来看,家庭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只是在从事家长为完成的工作。首先,部分老师过分重视外币只是的堆积,外在纪律的束缚,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成长。数学家教育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价值镶嵌在事实之中,优秀教师往往也以其知识素养背后的情感与价值观吸引着年轻人。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活的东西,太需要为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自己为人做事的原则和信念乃至方式。支撑我们教师生活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并不是游离有教学活动之外,生硬贴加上去的。

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在教学活动之中。

首先是教师本人要对所教学科有挚爱甚至痴迷、执著的情感,有对胜任学科教学的自我肯定的积极体验,这对学生有情绪感染与教育作用。教师的学科水平不仅通过其知识传递真理的力量,而且对学科深爱的情感伴随其生命能量具有信念和信仰的力量。

教师应该敏于发现与捕捉、善于挖掘与主动建构学科知识中广泛蕴含的具有情感教育价值的内容,结合学科史实与栩栩如生的人物进行延伸和拓展性介绍,将其自然而艺术地呈现与表达出来。那些富有价值含义的传递不仅是客观陈述的、说明性的,也是叙事性的、人文解释性的,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特别吸引人。对于教师而言,它们已不仅是学科知识,也不仅是一般的教学法,它可以归入斯坦福大学舒尔曼创造性地概括出的“学科教学知识”,也可以归入格罗斯曼所分类的教师个人化的教育知识。教师的这类能力,与个人的价值观相关,与其生活史、阅读史以及道德悟性相关,是有一个积累、修炼过程的。

教师应该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过程,创造对学生有意义的、大大小小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事件。如何把日常的教学活动变成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探索过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发现的愉悦、智慧的挑战成为师生共同的庆典,是好的教育必须努力追寻的目标。我们新教育人一直在追寻这样的目标,努力让知识、生活和生命融为一体、深刻共鸣。

教师对教授学科的方法、方法论娴熟,教会学生学会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这也与培养人的情感、价值观相关。因为不同学科具有某些特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学科本身固有的规则、纪律即构成不同的、特殊的秩序与规范的约束和训练,善于引导学生经历这个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情感、意志的训练,是道德价值观教育。

传统课堂教师主讲、学生齐练的局面现已有很大改观,自主学习有助于个人自我感的增强,合作学习则有助于社会认知感的增强,这对培养现代公民素质很重要。课程改革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引导,但是这一引导作用不仅指知识、技能意义上的,还在于调动情绪和兴奋中心,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尤其是产生对学习对象的“重要感”体验、对自己的“有力感”体验,从而出现身心投入的情感状态。当然,学习过程同时也会有冷漠、倦怠、无助、焦虑,甚至恐惧等负性情感出现。它们既可能随着知识传递过程产生,也可能随着教学的活动组织及人际应答过程产生。因此,教师的情感交往、应答能力很重要。教师的情感观察能力、敏感性,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这些既有技能技巧性的,更有来自人文素养本身的。

新教育提倡做幸福教师,幸福感产生固然需要客观条件,但最终只能在职场中通过自己的调整、锤炼而获得。教师重视自身情感品质提升很重要。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教师个人情感的开放性,以及坦诚、真实、自然、谦逊的情感态度更受学生欢迎。教师自我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积极心态也显得更加重要。教师是否具有关爱、关怀、仁慈、公平、正义的情怀也成为时代新的呼唤。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有情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人的精神性注定人不仅仅是为了当下而活着,支撑人活着的往往是理想,而人的生命价值,也往往与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要有教育理想。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天生不安分、会做梦。

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和主题都不一样。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诗人是要有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具备诗人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冲动停止,教育就会终结。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对于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有利于孩子终生发展的兴趣。我个人认为,培养孩子的阅读时一个最好的习惯。人的心灵成长与精神发育永远也离不开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尽量多的人和物进入童年期的精神生活,造成少年教育困难的原因之一恰恰在于童年时期的情感——道德财富丧失了,而童年时期的情感——美感领域往往比较狭小而又贫乏,形式主义给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儿童们和少年们做的许多事情没有触及到他们的内心,而仅在意识表面上爬行(例如,有时甚至连帮助残废者和病人也变成轮流值班的…措施?,并逐渐成为用打分数来评定好坏的…课程?……很难找到比这种做法更扭曲儿童心灵的事情了)。”

家校共同发展,共同学习,师生个接受情感教育。今天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普及,需要为每一个孩子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加上人口流动,学校中学生人群结构的异质化加剧,对教师是否具有关爱、关怀、仁慈、公平、正义的情怀也成为时代新的呼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