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第七章生物系统学

[考点解读]

生物系统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本章包括无脊椎动物、脊索动物和植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等一系列的知识。根据IB0 考纲细目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以下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了具体目标。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

一、原生动物(约3万种)

1、主要特征

(1)体形微小,原生动物大小一般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一般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见,也有少数比较大,如玉带虫和蓝喇叭虫,体长可达1-3cm。

(2)身体一般由单细胞构成,有些种类是群体性的,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细胞,不但具有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而且也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能,如消化、呼吸、排泄、感应、运动等,它和高等动物内的一个细胞不同,而是和整个高等动物相当,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当然,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只能出现细胞内分化,由细胞质分化出各种细胞器来完成相应的各项生命活动,如伪足、纤毛、鞭毛为运动的细胞器;胞口、胞咽为消化的细胞器等。群体性的原生动物,一般组成群体的细胞并不分化,而是各个个体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原生动物是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3)具有3种营养方式,一是植物性营养,又称光合营养,如绿眼虫;二是动物性营养,又称吞噬营养,如变形虫,草履虫等;三是渗透营养,又称腐生营养,如疟原虫,孢子虫等。

(4)分布很广,可生存在各种自然条件下,如淡水、海水以及潮湿的土壤中,也有不少种类是寄生在植物的浆液,动物和人类的血液、淋巴液和体液中。当遇到不良条件时,它们形成包囊,把自己同不良的外界环境隔开,等到合适的环境条件,恢复正常的生活。

2.原生动物门代表--大草履虫(图1-7-1)

(1) 草履虫的形状很像倒放的草鞋,体表长满了纵行排列的纤毛,全身的纤毛有节奏地摆动,使虫体螺旋形地旋转前进。

(2)体表被一层表膜,这层表膜结构复杂,由典型的细胞膜、表膜泡和纤维层构成,其内的细胞质分化为内质和外质,外质紧贴表膜,为一透明薄层,里面布满了垂直于表膜排列的刺丝泡,内质是颗粒性的,能够流动并不断地在虫体内作循环运动。

(3)虫体前半部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一条斜向的口沟,胞口在口沟的后端,内连着一个漏斗形的胞咽。在胞咽内有特殊的纤毛组不断摆动,可以使水流进人胞口,水流中带来的食物(如细菌或其他小的生物及腐烂的有机物)于胞咽下端形成小泡,小泡逐渐胀大落人细胞质内部即为食物泡,食物泡进入细胞质后,与溶酶体融合,在食物泡内进行消化,不能消化的残渣由身体后部的胞肛排出。

(4)草履虫的前部和后部的内质里各有一个伸缩泡,与围绕着它呈放射状排列的收集管连在一起,它们有节奏地交替收缩和舒张,既能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维持一定的渗透压作用,也有排泄代谢废物作用。

(5)草履虫内质中有一个略呈肾形的大核,主要负责营养代谢,为多倍体的细胞核,小

核位于大核的凹处,主要负责遗传,为二倍体的细胞核。

3.原生动物的分类

(1)鞭毛纲(代表动物:眼虫,图l-7-2)

①一般身体具鞭毛(9+2型结构,即周围9对联合微管,称双联管,中央有2个微管,如图1-7-3所示),以鞭毛为运动器。

②营养方式:有些种类体内以色素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称为光合营养(植物性营养);有些种类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物质,称为渗透营养(腐生营养);有些种类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称为吞噬营养(动物性营养)。

③繁殖:无性繁殖一般为纵二分裂;有性繁殖为配子结合或整个个体结合。

(2)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图1-7-4)

①以伪足为运动器,伪足有运动和摄食的机能。

②体表无坚韧的表膜,仅具极薄的细胞质膜。虫体有的是裸露的,有的种类具石灰质或几丁质的外壳或有矽质的骨骼。

③繁殖方式:二分裂;有的种类具有性生殖。普遍能形成包囊。

(3)孢子纲(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

①孢子纲动物全是营寄生生活,无运动器,或只在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以鞭毛或伪足为运动器。

②生活史复杂,有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的两个世代交替,2个世代多数在2个寄主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无脊椎动物体内进行,无性世代在脊椎动物(或人)的体内进行。

③繁殖方式:无性生殖是裂体生殖;有性生殖是配子生殖,其后为无性的孢子生殖。

(4)纤毛纲(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①以纤毛(纤毛结构与鞭毛相同,不同点是纤毛较短,数目较多,运动节律性强)运动。

②结构一般比较复杂,是原生动物中分化最多的,如细胞核分化出大核与小核,大部分有摄食的胞器。

③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横二分裂;有性生殖是接合生殖。

二、多孔动物(海绵动物门,约1万种)

1.主要特征

(1)海绵的体形各种各样,有不规则的块状、球状、树枝状、管状等;主要生活在海水中,极少数(只一科)生活在淡水中,成体全部营固着生活,海绵的体型多是不对称的,少数辐射对称。

(2)海绵有细胞的分化,但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体壁由皮层、胃层和二者之间的中胶层组成。皮层由扁细胞(有保护作用)和扁细胞之间穿插的孔细胞构成;中胶层是胶状物质,其中有钙质或矽质的骨针和(或)类蛋白质的海绵质纤维,起骨骼支持作用,还有移人的变形细胞和生殖细胞;胃层由一层特殊的领鞭毛细胞构成,通过鞭毛摆动,水中的食物颗粒和氧,落人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在领细胞内进行消化,可以完成取食、呼吸和排泄等多种功能。

(3)水沟系指多孔动物特有的水流进出体内的通道,对适应固着生活很有意义。根据复杂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单沟型(白枝海绵),双沟型(毛壶),复沟型(浴海绵、淡水海绵)三种类型。

(4)海绵动物的生殖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可分为出芽和形成芽球两种。有性生殖:海绵有些为雌雄同体,有些为雌雄异体,精子和卵细胞由原细胞和领细胞发育而来。

胚胎发育有胚层逆转现象。受精卵进行分裂,形成囊胚后,动物极的小细胞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细胞中间形成一个开口,后来囊胚的小细胞由开口倒翻出来,里面小细胞具鞭毛的一侧翻到囊胚的表面,此时,动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形成两囊幼虫。随后两囊幼虫离开母体,水中游动一段时间后,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而另一端大细胞留在外边形成外层细胞,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腔形成正相反,称为胚层逆转。

2.多孔动物的分类

(1)钙质海绵纲(代表动物:白枝海绵,图1-7-5)

骨针为钙质,水沟系简单,体型较小,多生活于浅海。

(2)六放海绵纲(代表动物:偕老同穴、拂子介)

骨针为矽质,六放形,复沟型,体型较大,生活于深海。

(3)寻常海绵纲(代表动物:浴海绵、淡水海绵)

矽质骨针或海绵质纤维,复沟系,鞭毛室小,体型不规则,生活在海水或淡水。

三、腔肠动物(约1万种)

1.主要特征

(1)体型呈辐射对称。从腔肠动物门开始,体型有了固定的对称形式,大多数腔肠动物,通过其体表内的中央轴(从口到反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对称形式,只适应在水中营固着的或漂浮的生活。有些种类已由辐射对称发展为两辐射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

(2)具两胚层,原始消化腔。腔肠动物是真正具有二胚层(内外胚层)的动物。在二胚层之间有由内、外胚层细胞分泌的中胶层。由二胚层围成的腔(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既有消化的的功能,又兼有循环的作用,能将消化后的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所以又称消化循环腔。

(3)出现组织分化。腔肠动物不仅有细胞的分化,而且开始分化出简单的组织。腔肠动物上皮组织占优势,形成体内、外表面,并分化为感觉细胞、消化细胞、皮肌细胞、腺细胞等。其中,皮肌细胞内含可以收缩的肌原纤维,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这表明上皮与肌肉未分开,是一种原始的体现。

(4)出现扩散神经系统。这是动物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由二极和多极的神经细胞以及感觉细胞基部的纤维相互连接而成。无神经中枢,神经的传导一般是无定向的,也称为扩散神经系统,而且神经的传导速度也比较慢,比人的神经传导速度慢1000倍以上,这些说明该神经系统的原始性。

2。腔肠动物门代表--水螅

(1)水螅生活在淡水中,在水流较缓,水草丰富的清水中常可采到。常附着在水生植物上,以水蚤或小蠕虫等为食。

(2)水螅体为圆柱状,能伸缩,遇到刺激可将身体缩成一团。一端附于水草或其他动物上,称为基盘;另一团有口,口长在圆锥形的垂唇上,在口的周围,一般有6-10条触手,辐射状排列在垂唇。

(3)水螅身体内部是一空腔,由口与外界相通,也与触手的中空部分相通,称为消化循环腔。体壁由外胚层、中胶层和内胚层构成。外胚层包括皮肌细胞、间细胞、刺细胞和感觉细胞等,主要有保护和感觉的功能。中胶层起支持作用。内胚层包括皮肌细胞、腺细胞、间细胞和感觉细胞等,主要有营养的功能。水螅以各种小型甲壳动物(剑水蚤、水蚤等)、昆虫的幼虫等为食。食物在消化循环腔内,由腺细胞分泌酶(主要为胰蛋白酶)进行细胞外消化。消化后形成食物颗粒,由内皮细胞吞人进行细胞内消化,不能消化的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4)水螅无专门的呼吸和排泄器官呼吸是体壁上的细胞直接吸收水中的溶解氧,排除二氧化碳。代谢的废物通过体表渗透排入水中。

(5)水螅神经细胞分散于外胚层中,能感觉来自身体内部和外部的刺激,并通过网状神经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的反应方式是全身性收缩和移动位置。

(6)水螅的生殖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无性生殖表现为出芽生殖。由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形成芽体,待生长成熟到一定时期,便从母体上脱落下来,营独立生活。有性生殖是精卵结合。大多数种类为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卵巢常长在基盘的附近,精巢常长在触手下不远处。受精卵进行完全卵裂,形成实心原肠腔,经过一个较长休眠期,到春季或环境较好时,发育成小水螅。水螅的再生能力很强,如把水螅切成几个数段,每段都能长成一个完整的小水螅。

3.腔肠动物的分类

(1)水螅纲(代表动物:水螅,图1-7-6A)

①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生活史中大部分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两个阶段,即有世代交替现象。

②水螅型结构简单,有简单的消化循环腔;水母型有缘膜(伞下面边缘的一圈薄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

(2)钵水母型(代表动物:桃花水母,图1-7-6B;海蛰,图1-7-6C)

①全部生活在海水中,大多为大型的水母类。水母型发达,而水螅型退化,且水母型的结构比水螅水母复杂,如钵水母的胃囊有胃丝,而水螅水母则无。

②钵水母的感觉器官为触手囊,而水螅水母为平衡囊。

③钵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而水螅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3)珊瑚纲(代表动物:海葵、珊瑚虫,图1-7-7)

①全部生活在海水中。只有水螅型,没有水母型。

②水螅体的结构较水螅纲的水螅体复杂,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

③海葵是单体的,无骨骼;珊瑚虫为群体,大多具有外骨骼。

④珊瑚纲水螅型体的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

四、扁形动物(约2万种)

1.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门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切面)将动物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从动物演化上看:凡是两侧对称的动物,其身体可明显分出前后、左右、背腹。背面发展具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具运动和摄食的功能,前端首先接触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前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使动物从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迅速、准确,适应的范围更广泛。这种体制不仅适合于游泳,而且适于爬行,这是从水中爬行进化到陆地上爬行的重要条件。

(2)中胚层的形成在内、外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这对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很有大意义。从动物演化上看:一方面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生物体结构的发展和器官生理的复杂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如中胚层形成了复杂的肌肉,增强了运动机能,使动物在更大范围内摄取更多食物。同时,消化管壁有了肌肉,使消化管壁的蠕动能力加强,产生的代谢废物增多,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此外,中胚层形成的实质是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使动物可耐饿和抗干旱,保护内脏器官和再生新器官。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

(3)皮肤肌肉囊由中胚层形成肌肉,如环肌、纵肌、斜肌。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具保护和运动功能。

(4)消化系统除单咽目(临时肛门),通到体外的开口既是口又是肛门。除了肠以外没有更大的体腔,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营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如吸虫纲)或完全消失(如绦虫纲)。

(5)排泄系统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原肾管,是由体内封闭的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和开口于体外的排泄孔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调节渗透压,同时也兼有排泄功能。含氮废物还是通过体表排出。

(6)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从"脑"后分出若干条纵神经索及彼此连接的横神经,构成梯式神经系统。

(7)生殖系统大多数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形成了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导管,如输卵管、输精管等,及一系列附属腺,如前列腺、卵黄腺等。这样使生殖细胞通过体外进行交配和体内受精,摆脱了水的束缚。

2.扁形动物门代表--涡虫(图1-7-8)

(1)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块下,身体柔软、扁平而细长,背面稍凸,腹面色浅而密生纤毛。身体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个耳状的突起,叫做耳突。头部背面有两个黑色的眼点。口位于腹面近体后1/3处,咽部常从口中伸出,呈长吻状。在口的后方为生殖孔,无肛门。

(2)皮肤肌肉囊从扁形动物开始为真正的三胚层无体腔的动物。皮肌囊在结构上包括单层表皮、基膜和肌肉。涡虫利用表皮的杆状体进行捕食和防御敌害;利用肌肉的收缩和纤毛的运动,能在物体上作游泳状的爬行。

(3)呼吸和循环涡虫没有专门的呼吸和循环器官,仅依靠体表的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借助网状的实质组织增加表面面积,由其中的液体运送和扩散新陈代谢的产物。

(4)消化系统由口、咽和肠道组成。肌肉质的咽,可从口中伸出来捕捉食物。肠道分3支主干,一支向前,两支向后,分别位于咽囊的两侧,经反复分出小支,小支末端封闭为盲管,无肛门。

(5)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型,由焰细胞和排泄管组成。通过焰细胞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为梯状神经系统,头部有一对脑神经节,由脑神经节向后分出一对腹神经索通向体后,在腹神经索之间还有横向神经分支相互连接。感觉器官主要有眼点和耳突,眼点由色素细胞和视觉细胞构成,只能辨别光线的明暗但不能成像。耳突上富有许多感觉细胞,能感觉味觉和触觉。在表皮内还有许多触觉细胞,对食物是正向反应,对光线的刺激是避强光。

(7)生殖系统具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雌雄同体,但为异体受精。无性生殖为横分裂。

(8)再生涡虫的再生能力很强,即使切成许多段,每一段能再生成一完整的涡虫。涡虫的再生表现出明显的极性,再生的速率由前向后呈梯度递减。

3.扁形动物的分类

(1)涡虫纲(代表动物:三角涡虫)

①主要营自由生活,体表一般具纤毛及典型的皮肤肌肉囊,强化了运动的机能。

②感觉器官和神经一般较发达。

③具有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

(2)吸虫纲(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血吸虫,图1-7-9)

①均为寄生种类。运动机能退化,体表无纤毛。

②消化系统趋于退化,一般较简单,有口、咽、食管和肠。

③生殖系统、生殖机能和生活史趋向复杂。一般有两个以上的寄主。

(3)绦虫纲(代表动物:猪带绦虫,图1-7-10)

①全部寄生在人或其他脊椎动物体内。

②身体一般由许多节片构成,前端有一个特化的头节,具吸盘、小钩或吸钩等结构。

③体表纤毛消失,感觉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也全部退化,通过体表来吸收寄主小肠内已消化的营养。

④生殖器官高度发达,在每一个成熟的节片内都有生殖器官。

⑤大多数只有一个中间寄主。

五、线形动物(约1.5万种)

1.主要特征

(1)角质膜线虫体表一般具角质膜。它是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一般分皮层、中层、基层三层,最内为基膜,角质膜有保护作用。由于角质膜的存在,其生长受到限制,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旧的角质膜周期性脱落,称蜕皮。

(2)原体腔它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而成的。原体腔只具体壁肌肉层,无肠壁肌肉层,且没有体腔膜包围,也不和外界相通,体腔内充满体腔液,致使虫体鼓胀饱满。

(3)消化系统线虫有发育完善的消化管,有口有肛门。肛门的出现促进了肠在形态和生理机能上的分化,使消化管分化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前肠由外胚层原口处内陷形成,包括口、口腔及咽。中肠是由内胚层发育形成,是主要消化和吸收的部位。后肠由外胚层内陷而成,包括直肠和肛门。

(4)排泄系统可分为腺型(海产类)或管型(寄生类)两种。腺型排泄器官较原始,由1-2个腺细胞(原肾细胞)构成。管型排泄器官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略呈"H"型。

(5)生殖系统大多数为雌雄异体且雌雄异形,雄性个体小于雌性个体。

2。线形动物门代表--人蛔虫(图1-7-11)

(1)外部形态人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体呈圆柱形,向两端渐细,全体乳白色,侧线明显。虫体前端顶部有口,具三片唇,口稍后的腹中线上有一极小的排泄孔。雄虫较短且细,尾端呈钩状;雌虫长且粗,后端伸直不弯曲。

(2)体壁和原体腔体壁由角质膜、表皮层和肌肉层构成。角质膜能抵抗寄主消化酶的侵蚀,起保护作用。蛔虫的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是它的原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使身体具一定的形状。消化管及生殖器官浸在体腔液内。

(3)消化系统蛔虫的消化系统结构简单,为一直管。由口、咽、肠和肛门组成。蛔虫没有消化腺,主要摄取的食物是宿主肠内已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一般可以直接吸收。

(4)呼吸和排泄系统由于生活在含氧量极少的肠腔内营寄生生活,进行厌氧呼吸。因此,蛔虫无专门的呼吸系统。其排泄系统属于管型。

(5)神经系统蛔虫的神经系统简单,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由此向前向后各伸出6条神经。

(6)生殖系统蛔虫的生殖系统发达,生殖力强。雄性个体具精巢、输精管和储精囊。雌性个体具卵巢、输卵管和子宫。

3.线形动物的分类

(1)线虫纲(代表动物:人蛔虫、钩虫、人蛲虫)

①身体呈长圆筒形。

②体壁由角质膜、表皮和肌肉层组成。

③无呼吸器官,自由生活种类为体表呼吸,寄生种类为厌氧呼吸。

④多数为雌雄异体,生殖腺管状,雄性导管通人直肠末端。

(2)轮虫纲(代表动物:旋轮虫)

①身体极小,一般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

②各器官组织的结构均为合胞体,且各部分含有的细胞核数目是恒定的。

③在环境条件良好时营孤雌生殖;当环境条件恶化时,孤雌生殖产生混合雌体。

六、环节动物(约1.7万种)

1.主要特征

(1)分节现象环节动物身体分成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不仅体表分节,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排列的现象,称真体节,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促进了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环节动物除前端两节及末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在形态上基本相同,称同律分节。体节若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称异律分节,为动物逐渐分化出头、胸、腹三部分提供了可能。

(2)次生体腔(真体腔) 为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的空腔。由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的中胚层裂开成腔,逐渐发育扩大,其内侧中胚层附着在内胚层外面,分化成肌层和脏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肠壁,外侧附在外胚层的里面,分化为肌层和壁体腔膜,与体表上皮构成体壁。由于次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为中胚层裂开形成,故又称为裂体腔。

由于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增强了独立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为消化系统的复杂化提供了条件,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的发展,使动物体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趋于完善。

(3)刚毛和疣足为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它们的出现,增强了运动功能,使环节动物的运动更敏捷、更迅速。

(4)循环系统环节动物具有较为完善的循环系统,由纵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枝血管组成。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人组织间的间隙中,构成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有一定的方向,靠血管的收缩与扩张来推动,流速恒定,提高了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机能。

(5)排泄系统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典型的后肾管是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体内的纤毛漏斗,称肾口;另一端开口于体节的体表,为肾孔。除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分。

(6)神经系统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更为集中,为索式神经系统,由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构成。

2.环节动物门代表--环毛蚓(图1-7-12)

(1)外部形态环毛蚓体呈圆柱状,细长,两端较尖,各体节相似,每节有节间沟。头部不明显,由围口节及其前端的口前叶组成。围口节为第工体节,其腹侧为口,在口前叶下方。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摄食、感觉等功能。除前端第工节和最后Ⅰ、Ⅱ节外,每节均具刚毛,环绕体节排列,为运动器官,大部分位于壁内的刚毛囊中。性成熟的个体,第X Ⅵ体节,形成生殖带(环带)。在第X Ⅳ体节腹面中央,有一个雌性生殖孔。在第X Ⅷ体节腹侧两侧有一对雄性生殖孔。自XⅡ~XⅢ体节起,以后背线处有背孔,背孔张开可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呼吸作用和减少土壤对身体的摩擦。

(2)体壁和体腔环毛蚓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体腔上皮等构成。最外层为柱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质膜,其间夹杂着腺细胞,分为黏液细胞

和蛋白细胞。当遇到刺激时,能分泌黏液,有保护作用。体壁的环肌和纵肌交替舒缩,加上刚毛的配合,这样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可以不断前进。

环毛蚓的体腔为次生体腔,是容有内脏器官并充满体腔液的空腔。体腔把体壁与肠壁分隔开来,使得消化道肌肉的活动不受身体活动的影响。内脏器官浴于体腔液中,使各器官联系加强,体腔液起着物质交换、排泄的作用。

(3)消化系统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管壁的肌层可增进蠕动和消化机能。消化管分化为口、咽、食道、砂囊、胃、肠和肛门等部分。咽部肌肉发达,可辅助摄食。咽外有单细胞咽腺,分泌黏液和蛋白酶,有湿润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食道外有食道腺,能分泌钙质,可中和酸性物质。食道后为肌肉发达的砂囊,可以磨碎土壤砂泥。从口到砂囊由外胚层形成,属前肠,砂囊后一段富含微血管和腺体的消化管,称胃。胃后消化管扩大形成肠,其背侧中央凹人成一盲道,以扩大吸收面积。消化和吸收主要在小肠内进行。胃和肠为内胚层形成,属中肠。后肠较短,无盲道和消化机能。肛门开口于体外。

(4)循环系统由纵血管、环血管和微血管组成,属闭管式循环。纵血管有位于消化管背面中央的背血管和腹血管。背血管较粗,可搏动,其中的血液自后向前流动。腹血管较细,血液自前向后流动。环血管主要有4-5对,起心脏的功能。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动脉和静脉,血液中含有血细胞,血浆中有血红蛋白,故显红色。

(5)呼吸和排泄蚯蚓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氧气首先溶解在体表湿润薄膜中,再渗入角质膜及上皮,到达微血管丛,与血浆中血红蛋白结合,输送到体内务部分。

蚯蚓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一般种类每体节是一对后肾管,称为大肾管。而环毛属无大肾管,而具有三类小肾管:体壁小肾管(无肾口,肾孔开口于体表);隔膜小肾管(有肾口,肾孔开口于肠中)、咽头小肾管(有肾口,肾孔开口于咽)。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蚯蚓为典型的索式神经。由一对咽上神经节(脑)与咽下神经节相连。咽下神经节伸向体后连着一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的每个神经节伸出3对神经,伸人到体壁和各器官。

感觉器官不发达,主要通过体表的感觉细胞来感受刺激。

(7)生殖系统为雌雄同体,通过异体受精来繁殖后代。

3.环节动物的分类

(1)多毛纲(代表动物:沙蚕)

①除极少数种类外,都生活在海洋中,底栖。

②头部明显,感官发达。

③具疣足,其上有成束的刚毛。

④雌雄异体,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期。

(2)寡毛纲(代表动物:环毛蚓)

①大多数陆地生活,穴居土壤中,称陆蚓;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底栖,称水蚓。

②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

③具刚毛,无疣足。

④雌雄同体,有生殖带,异体受精,直接发育。

(3)蛭纲(代表动物:水蛭)

①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

②头部不明显,常具眼点数对。

③无刚毛,体前、后端各具一吸盘,有吸附功能。

④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直接发育。

七、软体动物(约13万种)

1.主要特征

(1)身体的划分软体动物的身体可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

头位于身体的前端。行动敏捷的种类,头部分化明显,其上生有眼、触角等感觉器官,如田螺、蜗牛、乌贼等。行动迟缓的种类,头部不发达,如石鳖。穴居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已消失,如蚌类、牡蛎等。

足通常位于身体的腹侧,为运动器官。常因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形态各异。有的足部发达,呈叶状、斧状或柱状,可爬行或掘泥沙,如田螺、无齿蚌等;有的退化,失去了运动功能,如扇贝。固着生活的种类,则无足,如牡蛎;有的足特化成腕,着生于头部,为捕食器官,如乌贼和章鱼。

内脏团为内脏器官所在部位,常位于足的背侧。

(2)外套膜它是由身体背侧皮肤向下伸展而成的膜状结构,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纤毛摆动,使水循环于外套腔(外套膜与内脏团的空腔)内,借以完成呼吸、排泄、摄食等。

(3)贝壳体外具贝壳为软体动物重要特征之一。大多数软体动物具1-2片贝壳。在不同的种类中,形态各不相同。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少量基质。这些物质都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支持身体的柔软部分。

(4)消化系统软体动物的消化管发达,少数寄生种类退化。多数种类口腔内具颚片和齿舌。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由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

(5)体腔和循环系统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而初生体腔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心脏一般位于内脏团背侧围心腔内,由心室和心房组成。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人身体各部分后汇人血窦,经静脉回到心耳。动脉和静脉不相连,故又称为开管式循环。有些快速游泳的种类,为闭管式循环系统。

(6)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水生种类用鳃呼吸,由外套膜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位于腔内。陆生种类用肺呼吸,由外套膜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网形成,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

软体动物的排泄器官一般是后肾管,少数种类的幼体为原肾管。后肾管不仅可排除围心腔中的代谢产物,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

(7)神经系统原始种类的神经系统无神经节的分化。较高等的种类,主要有4对神经节(脑、足、脏和侧神经节)及其联络神经。这些神经节有趋于集中之势,有些种类的主要神经节集中在一起形成脑,并有软骨包围,如头足类,成为无脊椎动物最高等的神经系统。

(8)生殖和发育软体动物大多数为雌雄异体,不少种类雌雄异形,仅少数种类雌雄同体。个体发育中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两期幼虫阶段。

2.软体动物门代表--无齿蚌(图1-7-13)

(1)外部形态无齿蚌具有两瓣卵圆形外壳,左右同形,壳顶突出。壳前端较圆,后端略呈截形。蚌的运动器官为斧足,左右侧扁,富肌肉,位于内脏团腹侧,向前下方伸出。壳内的肌肉有前闭壳肌和后闭壳肌,为粗大的柱状肌,其收缩可使壳关闭,还有前、后缩足肌及后伸足肌,一端连于足,一端附着在壳的内面,可使足缩人和伸出。

(2)消化系统无齿蚌的消化系统的特点为:肠道很长,扩大了消化和吸收面积。胃腔内常有一晶杆囊,内有晶杆,晶杆借助囊壁纤毛作一定方向的旋转,有搅拌和混合食物的作用。胃液的酸化作用能使晶杆表面溶解,释放消化酶,使食物充分地消化和吸收,尽可能的利用食物。

(3)循环系统无齿蚌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组成。心脏位于背侧椭圆形围心腔内,由一长圆形心室及左右两薄膜三角形心耳构成。为开管式循环。血液中含血青蛋白,

氧化时呈蓝色,还原时五色。血液除输送养分外,尚有排泄功能。

(4)呼吸和排泄无齿蚌的呼吸器官为瓣鳃,外瓣鳃短于内瓣鳃。瓣鳃上有入水孔、鳃水管等结构。由于鳃及外套膜上纤毛的摆动,引起水流,水由入水管进入外套腔,经鳃孔到鳃腔内,沿水管上行达鳃上腔,向后流动,经出水管排出体外,水经过鳃时,即进行气体交换。

无齿蚌的排泄器官为肾(后肾管特化),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各由一海绵状腺体及一具纤毛的薄壁管状体构成,呈"U"型。

(5)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无齿蚌的神经系统具3对神经节,由一对脑神经、一对足神经节和一对脏神经节构成。

蚌的感官不发达,位于足神经节附近有一平衡囊,为足部上皮下陷形成,内有耳石,起身体的平衡作用。

(6)生殖和发育无齿蚌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足部背侧肠的周围,精巢乳白,卵巢淡黄色。生殖导管短,生殖孔位于肾孔的后下方,很小。

无齿蚌的发育经钩介幼虫期(淡水蚌所特有)。

3.软体动物的分类

(1)多板纲(代表动物:石鳖)

①身体椭圆形,背侧具8块石灰质贝壳,多呈覆瓦状排列。

②贝壳周围有一圈外套膜,称环带,其上生有鳞或棘。

③足宽大,吸附力强,几乎占有整个腹面。

④头部不发达,神经系统较原始,两条神经索呈梯状。

(2)腹足纲(代表动物:圆田螺、蜗牛、海牛)

①头部发达,具眼、触角。足发达,叶状,位于腹侧且具足腺,为单细胞黏液腺。

②体外多被一个螺旋形贝壳,故又称单壳类。

(3)瓣鳃纲(代表动物:无齿蚌)

①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一般左右对称),又称双壳类。

②头部消失,又称无头类。

③足呈斧状,又称斧足类。

④瓣状鳃,又称瓣鳃类。

(4)头足纲(代表动物:乌贼、鹦鹉螺)

①体左右对称,分为头、足、躯干三部分。

②头部发达,两侧有一对发达的眼。咽头除具齿舌外,还有鹦嘴颚(捕食)。

③足着生于头部,特化成腕和漏斗,故称为头足类。

④神经系统集中,感官发达。闭管式循环系统。

⑤雌雄异体且异形,体外受精,直接发育。

八、节肢动物(约110万种以上)

1.主要特征

(1)发达坚厚的外骨骼,有蜕皮现象节肢动物体表覆盖一层厚而坚硬的角质层,称为外骨骼,是由上皮细胞向外分泌形成的。自外而内分为三层:上角质膜(上皮)、外角质膜(外表皮)、内角质膜(内皮层),主要成分为甲壳质(含氮的多糖化合物,旧译几丁质)和蛋白质组成。外骨骼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内脏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外骨骼的出现,使动物能适应陆生复杂的环境。同时,它也限制了身体的生长,因而有蜕皮现象,蜕皮受激素的控制。

(2)异律分节和身体分部在演化的历程中,节肢动物身体自前而后分为许多体节,这对运动的增强至关重要。虽然环节动物的身体也分节,但为同律分节,而节肢动物却是异律

分节,即体节发生分化,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机能和结构相同的体节常组合在一起,形成体部。通过体节的组合,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胸部是运动和支持的中心,腹部为代谢和生殖的中心。总之,体节既分化又组合,从而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

(3)分节的附肢节肢动物不仅身体分部,而且附肢也分节。节肢动物的附肢是实心的,内有发达的肌肉,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关节,故又称为节肢。节肢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双肢型,较原始,例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肢。另一种为单肢型,由双肢型演变而来的,其外肢已完全退化,保留了原肢和内肢,如昆虫的3对步足。

(4)强劲有力的横纹肌节肢动物的肌肉不形成肌肉囊,由许多肌纤维集合成肌肉囊,附着在外骨骼上。由于肌纤维为横纹肌,因而能迅速收缩与舒张,增强了运动能力。

(5)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在发生过程中,由于围心腔的消失,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相混合,故又称混合体腔。由于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又可称为血腔。节肢动物的血液从心脏经动脉流人血腔内,再由血腔返回心脏。因此,血液只输送养料,而氧气和碳酸气等则全藉气管。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在运动器官增强的同时,还必须发展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以便及时感知陆上多样和多变的环境因子,迅速作出反应。节肢动物的感觉器官可分为触觉器、化学器和视觉器等三种。随着感觉器官的发达,神经系统也不断增强。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基本上为梯型,但神经节已有明显的愈合趋势,这与体节的组合有关。头部内消化道的上方的前3对神经节愈合为脑,分别形成前脑、中脑和后脑三部分。

(7)消化系统运动能力的增强,能量消耗加大,必然要求提高养料的需求量,也就促进了消化系统的发达。一部分种类有十分发达的中肠突出物,便于体内储存养料,这对于陆栖生活很重要。对于陆生动物来说,体内储存水分很重要,绝大多数动物有6个直肠垫,能将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回收,并将其输送到血腔内,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8)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为鳃或书鳃,而陆生种类为气管(可直接与组织交换气体)或书肺,都是体壁外突或内陷形成的。

排泄器官分两类:一是与肾管同源的腺体结构,如绿腺、基节腺;二是由中肠或后肠演化而来的马氏管。

2.节肢动物的分类

(1)甲壳纲(代表动物:虾、蟹、水蚤,图1-7-14)

①身体通常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②体节数以及与之相关的附肢(多为双肢型)对数都较多。

③口器有上颚一对,下颚二对。颚足数对。足通常每节一对。

④排泄器官为绿腺或颚腺。呼吸器官为鳃。

⑤间接发育,幼体类型多。

(2)蛛形纲(代表动物:圆网蛛、蝎、蜱,图1-7-15)

①身体通常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全身无明显的体节。

②头胸部保留有6对附肢(1对螯肢、1对脚须、4对步足),无触角,无复眼。

③排泄器官为马氏管或基节腺。呼吸器官为书肺或气管。

④有纺织腺,都能产丝但不一定都能织网。

⑤除了螨和蜱为间接发育外,其余均为直接发育。

(3)多足纲(代表动物:蜈蚣、蚰蜒、马陆,图1-7-16)

①身体分为头和躯干两部分,体分节明显。

②头部有1对触角、1对大颚和1-2对小颚。躯干部多节,每节有1-2对同型的步足。

③排泄器官为马氏管。呼吸器官为气管。

④多为土壤动物,视觉器官不发达;间接发育。

(4)昆虫纲(代表动物:中华蝗虫、蟋蟀、蚂蚁)

①昆虫纲都有20个体节,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由顶节和6个体节愈合而成,与外骨骼相互拼和,构成一个坚硬的头壳,为感觉中心,有许多触角和眼等多种感觉器官。胸部由3个体节愈合而成,为运动中心,有翅和足两种运动器官。腹部有11个体节和尾节,不愈合,各节游离,但末3节往往退化而愈合,为营养和繁殖中心,内有消化器官和生殖器官等。

②附肢对数少,且全为单肢型。头部原有6对附肢,由于原第一和第三体节的2对完全退化,只保留4对。原第二体节的一对演变成触角。原头部后3体节的3对附肢演变为3对口肢,即一对大颚、一对小颚和一片下唇,加上唇和舌,组成昆虫的口器。胸部的3对附肢演变为3对步足和2对翅(非附肢演变而来)。腹部的附肢几乎完全退化,只保留第11腹节的一对尾须。

③排泄器官为马氏管,着生在中肠后交界处。呼吸器官为气管,能直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④雌雄异体且异形。具有三种变态发育(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无或略有变态)。

⑤昆虫纲重要目的主要特征比较见表1-7-1。

各目的代表如图1-7-17所示。

蝶类和蛾类的主要区别,三种蚊属的主要区别见表1-7-2,

1-7-3。

@ 九、棘皮动物(约6000种)

1.主要特征

(1)地位棘皮动物属于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的原肠时期,其原口(胚孔)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因此,棘皮动物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不同,与半索和脊索同属于后口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2)体形身体辐射对称,且大多数为五辐射对称,是次生形成的,是由两侧对称体形的幼体发展而来的。由两侧对称重新演变成辐射对称,故又称为次生辐射对称,在动物界中是惟一的。

(3)具内骨骼由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有的极微小(如海参类),有的愈合成一个完整的壳(如海胆),也有的形成一骨片,呈一定形式排列(如海星类,蛇尾类及海百合类)。内骨骼常突出体表,形成棘式刺,故又称为棘皮动物。

(4)水管系和管足这是由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组成。有的开口与外界相通,海水可进入循环。水管系包括:环管、辐管和侧管,具有运动、呼吸、排泄和感觉等多种机能。

(5)生殖和发育多数为雌雄异体。个体发育中有不同的幼虫(羽腕幼虫、短腕幼虫、海胆幼虫、蛇尾幼虫、樽形幼虫和耳状幼虫等)。

2,棘皮动物的分类

(1)海星纲(代表动物:海盘车,图1-7-18)

①体扁平,多为五辐射对称,体盘和腕分界不明显。

②体表具棘和叉棘,为骨骼的突起。内骨骼的骨板以结缔组织相连,柔韧可曲。骨板间突出的膜质泡状突起,外覆上皮,内衬体腔上皮,且与次生体腔相连,称为皮鳃,有呼吸和使代谢产物排出的作用。

③水管系发达

④雌雄异体,一般生殖腺5对。个体发育中有羽腕幼虫和短腕幼虫。

(2)海胆纲(代表动物:马粪海胆、紫海胆)

①体球形,盘形或心脏形,无腕。

②体表具能活动的棘、长棘。内骨骼相互愈合,形成一坚固的壳。

③口周围有5对分支的鳃,为呼吸器官。

④多数为雌雄异体,生殖腺2-5对。个体发育中经过海胆幼虫。

(3)蛇尾纲(代表动物:筐蛇尾、海盘)

①体扁平,盘状,体盘小,腕细长,无步带沟。

②体表具5腕(某些种类具4或6条)

③管足退化,呈触手状,无运动功能。

④消化管退化,无肠,无肛门。

⑤多数雌雄异体,生殖腺在体盘内间步带区。个体发育中经过蛇尾幼虫。

(4)海参纲(代表动物:刺参、梅花参、海棒槌)

①体蠕虫状,两侧对称,背腹扁平。

②无腕,背侧常有疣足,无吸盘或肉刺。

③由消化道分出一对分支的树状结构,称呼吸树或水肺,为海参特有的呼吸器官。

④雌雄异体,生殖腺口1个。个体发育中有耳状幼虫、樽形幼虫、五触手幼虫。

(5)海百合纲(代表动物:海百合)

①体有柄(海百合类)或成体无柄(海羊齿类),颇似植物。

②具分肢的腕。步带沟内生触手,无运动功能,可捕食。

③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生殖羽内。个体发育中经过桶形的樽形幼虫。

第二节脊索动物

一、脊索动物(约4万种以上)

1.主要特征

(1)具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它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原肠背壁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壁而形成。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不分节,外面围以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脊索在低等类群中终生存在,而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时期出现,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所取代。

(2)具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形成中央管。

(3)具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壁上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的裂缝,它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富有毛细血管,作为呼吸器官。高等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有鳃裂,随后完全消失。

(4)其他心脏或相当于心脏作用的血管位于消化道腹面。循环大多为闭管式。肛门后方有肛后尾。

2.脊索动物的分类

(1)尾索动物亚门(代表动物:柄海鞘,图1-7-19)

①尾索动物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由于体外常有被囊,故又称为被囊动物。

②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时消失或退化。鳃裂终生保留。

③循环系统是开管式,反向循环。血液无固定的流向,血管不分动、静脉。

④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具世代交替。在发育过程中有逆行变态,即由结构复杂、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结构简单、固着生活的成体。

(2)头索动物亚门(代表动物:文昌鱼,图1-7-20)

①头索动物是一类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②脊索不但终生保留,而且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又成为头索动物。

③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无心脏。

④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3)脊椎动物亚门(代表动物:青蛙、眼镜蛇、鸵鸟、兔)

①出现了明显的头部(又称为有头类)。神经管的前端分化成脑、眼、鼻等重要的感觉器官,后端分化为脊髓。

②绝大多数的种类中,脊索只见于发育的早期,以后被脊柱所替代。脊柱和头骨是脊椎动物特有的内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和其他骨骼组合一起,共同构成骨骼系统。

③原生的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的水生种类及陆地种类只在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体用肺呼吸。

④除了圆口纲外,其余.都具备上、下颌。颌的作用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的能力。

⑤完善的循环系统。出现了能收缩的心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生理机能的提高。

⑥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了简单的肾管,提高了排泄系统的机能。

⑦除了圆口纲外,都有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二、圆口纲

圆口纲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是迄今所知地层中最早出现和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代表动物为七鳃鳗,如图1-7-21所示。

圆口纲主要特征如下:

(1)体形体呈鳗形,分头、躯体和尾三部分。背部中央有一短管状'的单鼻孔,因此又称为单鼻类。头部腹面有杯形的口漏斗,是一种吸盘式的构造,周边附生着细小的穗状皮褶,内壁有黄色的角质齿。无成对的偶鳍,背中线上有1-2个背鳍,尾部侧扁,有尾鳍,有侧线。皮肤柔软,表面光滑无鳞,富含黏液腺。

(2)原始性无上下颌,由于无颌骨的分化,其口为软骨环所支持而呈圆形,称口漏斗。因为无上下颌之分,口漏斗永远张开,故又称为圆口类。

①终生保留脊索,外围有脊索鞘,用于支持体轴。

②消化管没有胃的分化,肠管内有许多的纵行的黏膜褶及螺旋瓣,是增加吸收养料面积的结构。

③开始出现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和一心室组成。

④躯体部和尾部肌肉为一系列按节排列的弓形肌节及肌隔。

⑤脑的各部分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无任何脑曲。脑颅不完整,由软骨底盘、嗅软骨囊、耳囊软骨及支持口漏斗和舌的一些软骨构成。内耳平衡器只有1或2个半规管。

⑥雌雄异体(七鳃鳗)或同体(盲鳗),生殖单孔,无生殖导管。

三、鱼纲

鱼纲是体表被骨鳞,以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分布广泛,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超过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的总和,包括硬骨鱼和软骨鱼两大类。鱼纲出现于古生代的志留纪,到泥盆纪已演化出四大类:棘鱼类、盾皮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1.主要特征

(1)体形鱼类由于生活习性和栖息场所不同,常分化成各种不同体型。纺锤型:适应快速而持久的游泳;侧扁型:游泳较慢,不太敏捷;平扁型:行动迟缓,为底栖生活鱼类的体型;鳗型:适于穴居生活。

鱼体可分为化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头和躯干之间以鳃盖后缘的鳃孔为界,而躯干与尾的分界线是肛门或泄殖孔。鱼类不仅有背鳍、臀鳍和尾鳍等奇鳍,还出现了偶鳍(包括胸鳍和腹鳍)。鳍由支鳍骨和鳍条构成,鳍条包括棘和软鳍条两类。胸鳍位于头的后方,协助平衡鱼体和控制运动方向。腹鳍具有稳定身体和辅助升降的作用,体积略小于胸鳍。背鳍位于背部正中,其形态、大小和数目因鱼而异。臀鳍位于肛门和尾鳍之间,是维持鱼体垂直的平衡器官。尾鳍是在鱼的运动中起着舵和推进的作用。

口位于头的前部,由活动性的上下颌支持,是脊椎动物从鱼类开始出现的结构。颌的出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形态发展和进步。有了颌,增加了获取食物的机会,提高了生命活动能力,增强了动物的适应性。

(2)皮肤及其衍生物鱼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还有色素细胞、鳞片等皮肤衍生物及附属结构。皮肤的功能主要是用于保护身体,某些种类还有辅助呼吸、感受外界刺激和吸收少量营养物质的功能。表皮内的单细胞腺分泌大量黏液,减少游泳时与水的摩擦,还能保护鱼体免受病菌、寄生物和病毒的侵袭。真皮位于表皮下方,由纵横交错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

大多数鱼类的全身或一部分被有鳞片,具保护作用。鱼鳞分三种:骨鳞、盾鳞、硬鳞,分别被覆于硬骨鱼类、软骨鱼类及硬鳞鱼类的体表。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依据其游离缘的形状可分为圆鳞和栉鳞,由表皮层和真皮层形成。盾鳞由基板和棘构成,由表皮层和真皮层形成。硬鳞由斜方形骨板及上面覆盖一层珐琅质的硬鳞质组成,由真皮形成。

(3)骨骼系统鱼类已有较发达的内骨骼系统。按功能及所在部位,可分为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中轴骨骼包括头骨和脊柱,附肢骨骼包括带骨和鳍骨。头骨可分为脑颅和咽颅两部分。包围和保护脑及头部各种感觉器官的骨骼称为脑颅,而包围口腔和咽的弧状骨骼称为咽颅。脊柱紧接于脑颅之后,由一连串的脊椎连接而成,取代了脊索的地位。脊柱的分化程度低,分为躯椎和尾椎两部分。躯椎由椎体、椎弓、髓棘和椎体横突等各部分构成。尾椎由椎体、髓弓、髓棘、脉弓和脉棘等构成。附肢骨骼包括鳍骨及悬挂鳍骨的带骨,而鳍骨又可分为奇鳍骨和偶鳍骨。

(4)消化系统鱼类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有些鱼类无)、肠(软骨鱼和硬骨鱼有螺旋瓣)和肛门,消化道分化不明显。消化腺一般有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而无唾液腺。

(5)呼吸系统鳃是鱼类的呼吸器官,位于口咽腔两侧,对称排列。除鳃外,还可通过皮肤(鳗鲡、鲇鱼、乌鳢等)及气囊(肺鱼)等各种器官进行辅助呼吸。此外,鳃也有排泄代谢废物和参与:体内、外环境的渗透调节机能。

鳃由鳃弓、鳃膈、鳃瓣组成,气体交换是在鳃瓣的鳃丝上的鳃小叶中进行的。鱼类一般具5对鳃弓,前4对鳃弓的内缘着生鳃耙,最后一对特化成咽下骨。软骨鱼类的鳃膈发达,但无鳃盖,而硬骨鱼鳃膈退化,有鳃盖。硬骨鱼在水中主要依靠口和鳃盖的运动完成呼吸动作。首先,鱼口张开,鳃条骨下沉,口咽腔的容积扩大,水便吸人口中,接着鱼口关闭,鳃盖骨往上提起,鳃膜仍紧贴体表并盖着鳃孔,口咽腔和鳃腔内压减少,于是水由口咽腔进入

两侧鳃腔,并通过鳃区,水流经过鳃腔时,口腔瓣已经关闭,鳃盖下落,使鳃腔内的压力增大,水便冲开鳃膜从鳃孔流出体外。鱼鳔的主要功能是使鱼体悬浮在水层中,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鱼类实现升降运动的主要器官则是鳍和大侧肌的运动。

(6)循环系统鱼类的循环系统包括液体和管道两部分。液体是指血液和淋巴液,管道为血管和淋巴管。鱼类的心脏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等3部分构成。血液循环方式属于单循环。淋巴系统不发达。

(7)排泄系统鱼类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和鳃来完成,但大部分代谢废物是以尿的形式由肾脏滤出,并通过输尿管排出体外。排泄系统由一对肾脏及输尿管组成,除排泄尿液外,对维持体液的浓度,进行渗透压调节也具重要作用。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鱼的脑分五部,由端脑、间脑、小脑、延脑等五部分组成,结构比较简单,所占比例小。脑神经10对。

鱼类的感觉器官包括:侧线系统,能感知水流方向、水压及低频振动。视觉器官,多数鱼类无活动的眼睑,晶状体呈球状,无弹性。听平衡感觉器:内耳,体表无耳痕,有平衡感觉功能。

(9)生殖系统鱼类的生殖器官主要由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两部分组成,雌雄异体,体外(内)受精,体外(内)发育。

2.鱼纲的分类

(1)软骨鱼系(代表动物:鲨鱼,图1-7-22)

①终生具软骨质骨骼,决不具硬骨;体被盾鳞(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鼻腹位。

②鳃间隔发达,直接与外界相通;肠内具螺旋瓣;无鳔。

③歪尾型。

④体内受精;绝大多数为海产。

(2)硬骨鱼系(代表动物:鲫鱼)

①骨骼一般为硬骨,体被骨鳞或硬鳞;鼻位于吻背面。

②鳃间隔退化,有骨质的鳃盖;肠内无螺旋瓣;有鳔。

③正尾型。

④体外受精。

⑤重要目的主要特征:

硬鳞总目(代表动物:中华鲟,图1-7-23):体被硬鳞;内骨骼为软骨;吻长;口腹位;肠内具螺旋瓣;歪尾型;脊索发达,无椎体。

鲱形总目(代表动物:鲱鱼、鳓鱼、鲥鱼):腹鳍腹位,一般不少于6枚;胸鳍基部位置低,接近腹缘;鳍无棘;圆鳞。

四、两栖纲

两栖类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生存条件具有显著的差异,动物将面临许多必须克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呼吸和运动。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有了肺和五趾型附肢的出现,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但由于为了防止水分散失,顺利繁殖,两栖类虽然登陆,但仍离不开水。两栖动物很可能是由古代泥盆纪时的总鳍鱼演化而来的,最早发现的两栖类化石为鱼头螈。

1,主要特征

(1)体形两栖动物的体型可分为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蚓螈型:眼和四肢退化,尾短而不显,营隐蔽的穴居生活,如蚓螈和鱼螈等。鲵螈型:种类四肢短小,尾发达,营水栖或繁殖期营水生生活,如蝾螈和鲵类。蛙蟾型:体形短宽,四肢强健,无尾,适于陆栖爬

行和跳跃生活,是两栖动物发展最繁盛和种类最多的类群,如蛙类和蟾蜍。

(2)皮肤两栖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角质层不发达,含多细胞的皮肤腺,尤其黏液腺发达。真皮:有成层分布的色素细胞,它们通过形态变化,引起体色的改变。

(3)骨骼系统头骨的骨化程度不高,骨块数目也很少。头骨自接型,舌颌骨转化为耳柱骨,枕髁2个。脊柱有了较大的分化,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组成,与头部上下运动有关。荐椎的分化,使腰带与脊柱连接,从而使后肢获得了牢固的支持。四肢为典型的五趾型附肢,包括上臂、前臂、腕、掌和指等五部分。

(4)呼吸系统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具一对囊状的肺,结构简单,肺内仅少数皱褶,呼吸面积不大。由于无胸廓,呼吸采用吞咽式呼吸。

(5)循环系统两栖类的循环系统包括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动脉圆椎四部分构成。血液循环方式发展为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双循环,提高了血循环的压力和速度。不完善的双循环和体动脉内含混合血液,是两栖类的特征。

(6)排泄系统两栖类的排泄器官是肾脏、皮肤和肺等。肾脏(中肾)一对,除了泌尿功能外,还有调节体内水分和维持渗透压的作用。中肾管为其输尿管,具泄殖腔和膀胱。

(7)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两栖类开始出现了原脑皮,形成了左右大脑半球,脑神经10对,小脑不发达。

两栖类的视觉器官调节能力不强,所以在陆地上只能算是近视动物。听觉器官,有中耳和内耳。内耳包括三个半规管和椭圆囊、球状囊。中耳包括鼓膜、耳柱骨、鼓室和耳咽管。嗅觉器官,开始兼有嗅觉和呼吸的两重机能。

(8)生殖系统雄蛙具睾丸一对,精子经中肾管排出。雌蛙具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其输卵管和输尿管是分开的。

2.两栖纲的分类

(1)蝾螈目,又称有尾目(代表动物:大鲵,图1-7-24)

①皮肤光滑无鳞;头平扁;一般有上、下眼睑;上、下颌具齿,具梨骨齿。

②具肋骨和胸骨

(2)蛙形目,又称无尾目(代表动物:蟾蜍、中国林蛙)

①体形短阔,四肢强健,适于跳跃和游泳;成体无尾。

②皮肤裸露,富含皮肤腺;具眼睑和瞬膜;下颌无齿。

③头骨骨化程度不高;一般不具肋骨,胸骨发达。

五、爬行纲

爬行纲是体表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类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中有重要意义。

1.主要特征

(1)羊膜卵羊膜卵的出现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保证了脊椎动物在陆地上能进行繁殖。羊膜卵的结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绒毛膜、羊膜、尿囊等一系列胚膜包围胚胎。卵壳坚韧,由石灰质或纤维质构成,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良好,保证了气体的代谢。卵具卵黄,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2)外形身体外形差异显著,可分为蜥蜴型(如蜥蜴、鳄)、龟鳖型(如龟、鳖)、蛇型(如蛇)。除蛇型种类外,身体可明显区分为头、颈、躯干和尾部。四肢强健有力,前后肢五指(趾)。尾发达。

(3)皮肤爬行类的皮肤特点是表皮高度角质化,约由10层细胞构成,且外被角质鳞,构成完整的鳞被,可以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皮肤干燥,缺乏腺体。真皮内含丰富的

色素细胞,可引起体色的变化。

(4)骨骼系统爬行类的骨骼系统大多由硬骨构成,骨骼的骨化程度高,很少保留软骨部分。头骨的骨化程度高,产生次生腭,单髁。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颈椎分别特化为寰椎和枢椎,提高了头部的灵活性。躯干部发达的肋骨和胸骨形成胸廓,加强了对内脏的保护并加强了呼吸作用的机能。

(5)消化系统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了盲肠,具肌肉质的舌,颌骨上具端生齿(飞蜥、沙蜥)、侧生齿(大多数蜥蜴和蛇)、槽生齿(鳄类),均为同型齿,有的大牙特化为毒牙。

(6)呼吸系统爬行类的内鼻孔呈裂缝状,因次生腭的出现而后移,接近咽喉。随着颈的分化出现了气管和支气管,具复杂褶壁的囊状肺。呼吸方式除可进行咽式呼吸外,还发展了胸腹式呼吸。

(7)循环系统爬行类的心脏包括两心房、一心室,心室具不完全中隔,使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合程度大大降低,但仍为不完善的双循环。动脉系出现了肺动脉弓、左体动脉弓和右体动脉弓。静脉系中的肾门静脉开始退化。

(8)排泄器官爬行动物以后肾管作为滤尿器官,后肾管为输尿管,除了鳄类和蛇类外,均有膀胱。排泄物是尿酸。有肾外排泄器官--盐腺。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爬行类的大脑半球较发达,出现了新脑皮。间脑小,小脑发达,延脑出现了颈曲。脑神经12对。

嗅觉器官,蛇类和蜥蜴具梨鼻器,各种化学气味物质进入梨鼻器后将溶解于嗅黏膜上,产生嗅觉。视觉器官,具有改变晶状体凸度来调节视距的环状肌,具眼睑和瞬膜。听觉器官,出现了外耳道。

(10)生殖系统雄性个体具睾丸,输精管和交配器。雌性个体具卵巢和输卵管。体内受精,产羊膜卵。

2.爬行纲的分类

(1)龟鳖目(代表动物:乌龟、甲鱼)

①身体宽短,躯干部被包含在坚固的骨质硬壳内,头、颈、四肢和尾外露;甲板常与脊柱、肋骨、胸骨愈合。

②头骨无颞窝;颌和口内无齿;舌无伸缩性;有瞬膜和活动性眼睑。

③泄殖腔纵裂或圆形;雄性具交配器。

(2)蜥蜴目(代表动物:蜥蜴、壁虎)

①蜥蜴目是爬行纲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②四肢发达,指趾5枚,末端有爪,适于爬行和挖掘。

③体被角质鳞;双颞窝;两颌具端生齿或侧生齿;眼睑可动。

@ ④泄殖腔横裂;雄性具一对交配器。

(3)蛇目(代表动物:金环蛇、眼镜蛇)

①体细长,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颈部不明显,四肢退化。

②双颞窝;端生齿或侧生齿;无活动性眼睑、瞬膜和泪腺。

③泄殖腔孔横裂;雄性具一对交配器。

(4)鳄目(代表动物:扬子鳄,图1-7-25)

①头骨有发达的次生腭;两颌有槽生齿;具横隔。

②颅骨双颞孔型;心室完全隔开,两动脉基部具潘氏孔。

③泄殖腔孔纵裂,雄性具单个交配器。

六、鸟纲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鸟类最突出的特征是新陈代谢旺盛,并能在空气中飞行,种类(9000余种)仅次于鱼类,遍布全球。

1.主要特征

(1)外形鸟类身体呈纺锤型,体表被覆羽毛,具流线型外廓,从而减少了飞行中的阻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头端具喙,是啄食器官。颈长而灵活,尾退化,躯干结实,后肢强大,前肢特化为翼,后肢具四趾(区别于其他脊椎动物)。

(2)皮肤鸟类皮肤的特点是薄、松而且缺乏腺体。有许多皮肤衍生物,如羽毛、角质喙、鳞片和爪等。根据羽毛的构造和功能,可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

(3)骨骼系统鸟类适应于飞翔生活,在骨骼系统有显著的特化,表现为骨骼轻且坚固,骨骼内具充满气体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盆和肢骨有愈合现象。肢骨和带骨有较大的变形,头骨薄而轻且愈合,单枕髁。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五部分。颈椎,为异凹型椎骨,第一枚颈椎称寰椎,第二枚颈椎称枢椎。胸椎5-6枚,与硬骨质的肋骨和胸骨联合构成胸廓。会飞的鸟类胸骨发达,具龙骨突,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综荐骨,是鸟类所特有的结构。具开放式的骨盆。

(4)消化系统鸟类消化系统特点是:具有角质喙及相应轻便的颌骨和咀嚼肌群,这与牙齿退化,以吞食方式将食物贮存于消化道有关。有些鸟类具嗉囊。鸟类的胃分为腺胃(前胃)和肌胃(砂囊)两部分。鸟类消化能力强,消化速度快,直肠较短,不储存粪便。

(5)呼吸系统鸟类的呼吸系统十分特化,具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连通。气囊存在于内脏、骨腔以及某些运动肌肉之间,一般有腹气囊、后胸气囊、颈气囊、锁间气囊和前胸气囊。气囊的存在,使鸟类产生独特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鸣管是器官特化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

(6)循环,系统鸟类的循环系统主要表现在:动静脉完全分开,完全的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快,动脉压高,血液循环迅速,因而气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代谢旺盛。

(7)排泄系统鸟类的肾脏,在成体时为后肾,后肾管为输尿管,不具膀胱。排泄尿酸,随粪便一起排出体外。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鸟类大脑半球发达,主要部分为纹状体。大脑和小脑的表面都比较平滑。嗅叶退化。脑神经12对。鸟类的感觉器官以视觉最发达,听觉其次,嗅觉最退化。

(9)生殖系统雄性个体具成对睾丸和输精管(开口于泄殖腔);雌性个体仅具单一(左侧)有功能的卵巢和输卵管。产大型硬壳卵,有孵卵和育雏等本能。

2.鸟纲的分类

(1)平胸总目(代表动物:鸵鸟、几维鸟,图1-7-26)

①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适于奔走生活。

②翼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具尾综骨和尾脂腺。

③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和裸区之分);羽毛枝不具羽小钩(不形成羽片)

④雄鸟具发达的交配器;足趾减少。

(2)企鹅总目(代表动物:王企鹅,图1-7-27)

①前肢鳍状,适于划水;尾短;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蹼,适应游泳生活;具发达的龙骨突。

②具鳞片状羽毛(羽轴短而宽,羽片狭窄)。

(3)鹳形目(代表动物:苍鹭、白鹳,图1-7-28)

①为大中型涉禽,栖于水边,涉水生活。

②嘴、颈及腿均长;胫部裸露;趾细长,4趾在同一平面上。

③晚成鸟。

(4)鹤形目(代表动物:丹顶鹤,图1-7-29)

①体型大小不等的涉禽。

②腿、颈、喙多较长,颈部裸露无羽,趾不具蹼或微具蹼,4趾不在一平面上。

③早成鸟。

(5)雁形目(代表动物:绿头鸭,图1-7-30,鸿雁,豆雁)

①大中型游禽,是重要的经济鸟类。

②嘴扁,边缘具有梳状栉板(具滤过功能),嘴端具加厚的"嘴甲";腿后移,前3趾间具蹼。

③雄鸟具交配器;尾脂腺发达;早成鸟。

(6)隼形目(代表动物:游隼、秃鹫、苍鹰,图1-7-31)

①肉食性鸟类,体多大、中型。

②嘴具利钩,具撕裂作用;脚强健有力;视力敏锐;善疾飞及翱翔。

③晚成鸟。

(7)鸡形目(代表动物:鹌鹑、鹧鸪、石鸡)

①适应于陆栖步形。

②腿脚健壮,具适于挖掘的钝爪;上嘴弓形;嗉囊发达;翼短圆,不善远飞。

③雌雄大多异色;雄鸟羽毛鲜艳;早成鸟。

(8)鸽形目(代表动物:毛腿沙鸡,原鸽,山斑鸠,家鸽,图1-7-32)

①陆禽。

②嘴短,基部大多柔软;鼻孔外具有蜡膜;腿脚健壮,4趾位于一平面上。嗉囊发达。

③晚成鸟。

(9)鸨形目(代表动物:猫头鹰)

①夜行性猛禽。

②外趾后转成对趾型,以利攀缘;眼大而向前,眼周有放射性细羽构成的"面盘",以利夜间分辨声响;耳孔特大;羽片柔软,飞时无声。

③晚成鸟。

(10)鴷形目(代表动物:啄木鸟)

①攀禽。

②脚形似凿,专食树皮下栖息的害虫。尾羽的尾轴坚硬而具弹性,起支架的作用。

③晚成鸟。

(11)雀形目(代表动物:百灵、家燕、喜鹊)

①鸣禽,占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

②鸣管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附跖后部的鳞片愈合成一块完整的鳞板。

③晚成鸟。

七、哺乳纲

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书有哪些.doc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书有哪些 高中是学习生物的重要时期,此时接触生物辅导书的相关资料有助于我们在高中生物竞赛中脱颖而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竞赛考纲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生物联赛。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学生物学奥赛是分为以下五个赛程的:各省的初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冬令营、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即IBO)。就是通过这层层的严格选拔,在全国范围内发掘出高手中的高手作为国家对选手参加IBO,为国争光。而当下由于很多高校都把学科竞赛省赛成绩作为自主招生申请条件之一,所以作为第二阶段的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也就获得更多的关注了。 其次,要知道生物联赛的考核内容。我们都知道该考试以高中生物学为基础,并会扩展至高校普通生物学内容,具体考核点与分值分布是这样的: 1.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25%) 2.植物和动物的解剖、生理、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30%) 3.动物行为学、生态学 (20%) 4.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生物系统学 (25%) 最后回归主题吧,到底该准备些什么备考资料呢?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书

吴相钰著《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看过之后对生物有个大致的概念) 尹长明著《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编著《精英教案》基础生物教程(上、中、下册)——军事谊文出版社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编著《精英教案》生物习题专集——军事谊文出版社高中生物竞赛辅导书资料 刘凌云著《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凌云、郑光美著《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玢、左明雪著《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陆时万著《植物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瑞炽《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尚玉昌著《动物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尚玉昌著《普通生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余瑞元著《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祖洞著《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苏宏鑫著《高中生物奥赛讲义》——浙江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编著《精英教案》生物赛题分析——军事谊文出版社方淳、叶建伟著《冲刺——全国高中生物联赛》——浙江大学出版社高中生物竞赛辅导真题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编著《精英教案》生物试题解析——军事谊文出版社奥狐教育天科学堂研究院主编《2016版高中生物学联赛历年真题及解析

生物知识竞赛题

生物知识竞赛题(二十七中) 一、选择题 1、最早提出基因一词的人是( A ) A. 威廉路德维希约翰逊 B 孟德尔 C 克里克 2、一对夫妇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同时都是女儿的概率是( C ) A.1/8 B.1/16 C.1/4 3、下列有关冰毒的说法正确的有( A ) A.冰毒的化学名称是甲基苯丙胺 B.冰毒能用来制造海洛因 C.吸食冰毒者血压降低 4、以下和摩尔根有关的是( B ) A.三倍体西瓜 B.果蝇的遗传行为 C.稳态概念的提出 5、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其致病病毒只能侵入T细胞 D.属于自身免疫病 C.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6、峨眉山山顶海拔3047 米,西藏拉萨海拔3658 米,两地都种植小麦其结果是( C ) A.两地都能成熟 B.峨眉山顶成熟、拉萨不能成熟 C.拉萨能成熟、峨眉山顶不能成熟 7、人们通常所说的大米经加工后仅保留了稻谷的( C ) A.胚 B.糊粉层 C.胚乳 8、经常食用以下哪种食物容易引起铅中毒?( B ) A.油条 B.松花蛋 C.豆腐 9、俗称"四不象"的动物是( A ) A.麋鹿 B.羚羊 C.骡子 10、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产于( B ) A.南非 B.牙买加 C.巴西 1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C ) A.运动 B.氧化反应 C.新陈代谢 12、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约有( )种: ( B ) A 18 B 20 C 25 13、生长激素的作用不包括( C ) A.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B.促进骨的生长 C.促进幼小动物体的发育 14、下列有关沙漠之舟--骆驼的驼峰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资料

第一章生物学的学习策略和解题技巧 一、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习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整体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观点。 1.生命物质性观点 生物是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从万物之灵的人类到单细胞的细菌,以及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等,所有生物都是由碳、氢、氧、氮、硫、磷、钙、铁、铜等几十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并且这几十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是可以找到的。生物体能够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而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生命物质来实现的,如果没有生命物质也就没有生命活动。 2.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例如叶的表皮是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向外一面的细胞壁上有透明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表皮的这种结构的存在,就既利于阳光透过,又能防止叶内水分过多地散失,还能保护叶内部不受外来的伤害;而阳光透入,防止水分散失,保护叶内组织,又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这就是表皮。 3.生物的整体性观点 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也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例如,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质体、液泡等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功能,但是只有在它们组成一个整体——细胞的时候才能完成新陈代谢的功能,如果离开了细胞的整体,单独的一个细胞器是无法完成它的功能的。 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生物的诸多生命活动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有的甚至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生命活动。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很明显,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以说,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光合作用过程中,原料和产物的运输所需要的能量,也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如果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因此说,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共同存在,才能使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5.生物进化的观点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生物界也不例外,也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谓产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谓发展就是生物的进化。生命的起源经历了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再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进而组成多分子体系,最后演变为原始生命的变化过程;生物的进化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6.生态学观点 生态学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永无止境。人类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逐步更新人口观念,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走生存与发展的新路。 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生物学关系比较密切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方法、做笔记的方法、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等。 1.观察方法 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主要靠观察来获得,所以观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学习方法。观察方法主要包括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和边思考边观察。 (1)顺序观察 顺序观察包括两层意思。从观察方式上来说,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也是先低倍,后高倍。例如,对植物根尖的观察,就是先用肉眼观察幼根,根据颜色和透明程度区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报尖的根毛,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认识根尖各区的细胞特点。从观察方位上来说,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例如对一朵花的观察,就要先从整体上观察花形、花色,然后从外到内依次观察花等、花冠、雄蕊、雌蕊。 (2)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

2020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2020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1、食物的主体是(A) A.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B.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C.维生素、无机物和微量元素; D.糖类、无机物和微量元素。 2.有一种元素能抑制脑神经的异常兴奋,使人在正常情况下能承受较为严重的精神刺激,青少年缺乏这一元素,则发育不良,易得佝偻病。这一元素是(D) A.铁; B.铜; C.碘; D.钙。 3.对钙和磷的吸收起帮助作用的一种维生素是(C) A.维生素A; B.生维素C; C. 素生素D; D.维生素E 4.下列甜味剂中,营养价值最高的是(B) A.白糖; B.蜂蜜; C.红糖; D.糖精。 5.抗坏血酸是指缺(C)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12;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K。 6.“脑黄金”是指(B) A.DNA; B.DHA; C.RNA; D.ATP。 7.长期饮浓茶,会减弱胃肠对一种元素的吸收,这种元素是(D) A.铜; B.锌; C.锰; D.铁。 8、素有“植物中的熊猫”美称的植物是指什么?B A、银杏 B、水杉 C、银杉 9、下列哪种方式不是艾滋病的传播方式?C A、性行为 B、血液和血制品接触 C、空气呼吸 D、母婴传

播 10、细胞是由哪位科学家发现并命名的?A A、虎克 B、施莱登 C、施旺 11、非典的潜伏期一般为多长时间?B A、二十一天以上 B、二到十二天 C、无潜伏期 12、现在不属于非典病毒传播途径的是哪种方式?C A、短距离飞沫传播 B、密切接触传播 C、空气传播 13、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元凶是什么?C A衣原体病毒 B、流感病毒 C、冠状病毒 14、预防非典的个人良好卫生习惯有( A) A.保持双手清洁,正确洗手B.使用公用毛巾擦手C.多吸烟,预防非典 15、下列哪种人类疾病与蚊子有关系D A.昏睡病 B.血吸虫病 C.痢疾 D.疟疾 16、人的腋下正常体温是(C )℃ A、50 B、25~28 C、36~37 D、38~39 17、下列哪种血型的人在需要输血时原则上可以接受任何ABO型血?C A、A型血 B、B型血 C、AB型血 D、O型血 18、为预防红眼病,下列( B )措施是错误的 A、常洗手 B、眼痛时用手轻揉眼睛 C、不与他人合用一条毛巾

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大纲

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大纲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纲要 理论部分 全国竞赛理论考试应当注意那些适用于同一类群中大多数生物的生物学概念。考试不应包括特殊事实、例外或者需要特殊或地方经验的某地特有生物的知识。 大部分试题应当考查学生的理解力、科学工作技能以及他们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单纯考识记的试题应尽可能的少,不应超过总分的25%。 理论部分应按注明的比例包括以下7个部分: Ⅰ.细胞生物学 25%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化学成分 * 细胞器 * 细胞代谢 * 蛋白质合成 * 通过膜的转运 *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微生物学 生物工程学 Ⅱ.植物解剖和生理(重点是种子植物) 15%

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 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 * 水分、矿物质和同化物的运输 * 生长和发育 * 生殖(包括蕨类和苔藓) Ⅲ.动物解剖和生理(重点是脊椎动物) 15%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 消化和营养 * 呼吸作用 * 血液循环 * 排泄调节(神经的和激素的) * 生殖和发育 * 免疫 Ⅳ.动物行为学 5% * 行为的体系 * 行为的原因 * 争斗行为 * 习得性行为

Ⅴ.遗传学与进化 15% * 变异:突变和渐变 * 孟德尔遗传 * 多等位性、重组、伴性遗传 * 哈迪温伯格定律 * 演化的机理 Ⅵ.生态学 15% * 生态系统 * 食物关系 * 能流 * 生物地球化学系统 * 演替 * 种群结构和动态 * 生物圈和人 Ⅶ.生物系统学 10%结构和功能;主要类群中典型生物之间的演化和生态的关系 在上述各主题中均应包括有科学思维的原则和生物学方法的原理的题目。 全国竞赛考纲细目

最新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

动物学竞赛安庆一中竞赛辅导讲义

一、总序 1、动物学 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发生发展的学科。 2、动物学的子分类 保护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学动物形态学动物分类学 动物胚胎学动物地理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行为学动物生态学 3、动物知识体系的构建 细胞与组织微观 器官与系统宏观 行为与生态空间 分类与进化时间 4、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形态结构与机能的统一 二、形态、机能、结构、行为等与环境的统一 三、进化与适应的统一 5、动物演变的趋势 一、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二、形态、行为由简单到复杂 三、由低等向高等 四、物种由少到多 6、动物分类的方法

自然分类:除用形态特征作为分类性状外,还用生态、行为、生理、生化、地理等方面的资料作为分类依据,以生物学概念替代了纯形态概念。 细胞分类:应用细胞学特征进行物种分类,专门研究该领域的学科称为细胞分类学。 生化分类:蛋白质电泳、抗原抗体反应、蛋白质序列比较。 分子分类:利用核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进行分类,亲缘关系越近,同源性序列越多。 7、现阶段已发现的生物为200万种,植物38万种,昆虫有100多万种, 脊椎动物共有5万种,估计共有400-3000万种。 二、动物的细胞与组织 【1】授课内容 1、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 见高中课本。 2、细胞的三大系统 颗粒纤维系统:染色质、核仁、核糖体;

细胞骨架系统:由一系列特定的结构蛋白组成的空间网状结构,其发挥机械支撑、空间组织的作用,参与各种形式的细胞运动。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的质膜构成的外膜(质膜)系统以及各细胞器的膜构成的外膜系统,生物膜系统在人体内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比如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通讯、各细胞之间的识别作用等等,都是与生物膜系统息息相关。另外,生物膜系统还将各细胞、各细胞器分隔开来,使它们可以独立工作、互不干扰又可以相互联系。 3、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比较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有无细胞壁无有 有无液泡无大部分有 是否可以进行同化作用不可以大部分可以 其他不同溶酶体乙醛酸循环体 伸缩环细胞板 中心体胞间连丝 4、动物细胞的知识点要点 一、细胞的流动镶嵌模型(右图)、跨膜运输以及细胞通讯等等。 二、细胞核和细胞分裂。 三、核糖体与蛋白质合成。 四、细胞的分化、凋亡、死亡。 五、细胞骨架以及微丝、微管、中间丝的研究。 六、线粒体和能量代谢。

高中生物 竞赛辅导资料 专题五 光合作用 新人教版

专题五:光合作用 [竞赛要求]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义 2.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光合色素 3.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光系统I和光系统II) 4.C3和C4植物的比较(光呼吸) 5.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饱和点、补偿点) 6.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知识梳理] 一、光合作用概述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蓄积太阳能量和环境保护为三方面。 2.叶绿体和光合色素 应注意吸收光谱只说明光合色素吸收的光段,不能进一步说明这些被吸收的光段在光合作用中的效率,要了解各被吸收光段的效率还需研究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即不同波长光作用下的光合效率称为作用光谱。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 磷光现象:叶绿素在去掉光源后,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用精密仪器测知)的现象。 3.光合作用的发现

● 17世纪,van Helmont ,将2.3kg 的小柳树种在90.8kg 干土中,雨水浇5年后,小柳树重76.7kg ,而土仅减少57g 。因此,他认为植物是从水中取得所需的物质。 ● 1771年,Joseph Priestley ,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污染了空气,使放于其中的小鼠窒 息;若在密闭容器中放入一支薄荷,小鼠生命就可得到挽救。他的结论是,植物能净 化空气。 ● 1779年,Jan Ingenhousz ,确定植物净化空气是依赖于光的。 ● 1782年,J.Senebier ,证明植物在照光时吸收CO 2并释放O 2。 ● 1804年,N.T.De Saussure 发现,植物光合作用后增加的重量大于吸收CO 2和释放O 2所 引起的重量变化,他认为是由于水参与了光合作用。 ● 1864年,J.Sachs 观察到照光的叶绿体中有淀粉的积累,显然这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 葡萄糖合成的。 ● 20世纪30年代,von Niel 提出光合作用的通式: ● 1937年,R. Hill 用离体叶绿体 培养证明,光合作用放出的O 2, 来自H 2O 。将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光诱导的电子传递以及水的光解和O 2的释放(又称希尔反应);这一阶段之后才是CO 2的还原和有机物的合成。 ● 1940年代,Ruben 等用18O 同位素示踪,更进一步证明光合作用放出的O 2,来自H 2O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和暗反应 根据需光与否,可笼统的将光合作用分为两个反应――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O 2的释放和ATP 及NADPH (还原辅酶II )的生成。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中,需要光。暗反应利用光反应形成的ATP 和NADPH ,将CO 2还原为糖。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不需光。从能量转变角度来看,光合作用可分为下列3大步骤: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过程(通过原初反应完成);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过程(通过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完成);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过程(通过碳同化完成)。前两个步骤属于光反应,第三个步骤属于暗反应。 (1)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 ①原初反应:为光合作用最初的反应,它包括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将光 能转换为电能的具体过程(图5-1)。 H 2O+A AH 2+1/2O 2 6CO 2+2H 2O (C 6H 12O 6)+ 6H 2O +6O 2 6CO 2+6H 2O C 6H 12O 6+6O 2 光 绿色细胞 CO 2+2H 2A (CH 2O)+2A+H 2O

【精品】2021年全国生物知识竞赛试题库含答案(精华版)

2021年全国生物知识竞赛试题库含答案 (精华版) 1.显微镜观察时,光线较暗,应使用: A、大光圈、平面镜 B、小光圈、凹面镜 C、小光圈、平面镜 D、大光圈、凹面镜 2.什么被人们称其为“地球的肾”: A、热带雨林 B、湿地 C、海洋 D、陆地 3.世界艾滋病日是:( ) A、10月4日 B、10月29日 C、12月1日 D、12月26日 4.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写医学巨著是: A、《齐民要术》 B、《物种起源》 C、《本草纲目》 D、《扁鹊经》 5.柑橘主要分布在南方,苹果主要分布在北方,造成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 A、湿度 B、阳光 C、温度 D、水分6.动物体内各种类型的细胞中,具有最高全能性的细胞是:A、体细胞B、生殖细胞C、受精卵D、

肝细胞 7.人在发烧时食欲较差,其病理是:( ) A、胃不能及时排空 B、摄入的食物未能被消化 C、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D、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8.由环境因素刺激动物所引起的最简单定向反应叫做:() A、向性运动 B、感性运动 C、趋性 D、生物钟 9.每次呼吸运动不能把肺中气体全部更新的原因是:() A、每次呼吸时吸入的气体不能全部进入肺泡 B、缺少体育锻炼,肺活量小 C、每次呼吸时,即使尽力呼气,肺内仍存留一定的余气量 D、呼吸深度不够 10.在动物饥饿或冬眠时,能量物质消耗的顺序是:()A、脂肪→蛋白质→糖类B、脂肪→糖类→蛋白质C、糖类→脂肪→蛋白质D、蛋白质→糖类→脂肪11.在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激素效应无关的生产活动是:()A.果树修剪B.培育无籽西瓜C.培育无籽番茄D.将一熟苹果放入未熟苹果箱中 12.用某人的血清,分别与四个不同血型(ABO血型)人的红细胞进行血型配合实验,其中三个人的红细胞均发生凝集反应,可知该人的血型是:( )

高中生物知识点生物竞赛必备知识总结(精品)

第二单元 生物的新陈代谢 Ⅰ 植物代谢部分:酶与ATP 、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生物固氮 2.1酶的分类 2.2酶促反应序列及其意义 酶促反应序列 生物体内的酶促反应可以顺序连接起来,即第一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二个反应的底物,第二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三个反应的底物,以此类推,所形成的反应链叫酶促反应序列。如 意义 各种反应序列形成细胞的代谢网络,使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沿着特定路线有序进行,确定了代谢的方向。 2.3生物体内ATP 的来源 终产物 …… 酶(蛋白质本质) (核酸本质) 单纯酶 复合酶 仅含蛋白质 蛋白质 辅助因子 离子 有机物 辅酶 NADP(辅酶Ⅱ) B 族维生素 生物素(羧化酶的辅酶) RNA 端粒酶含RNA 唾液淀粉酶含Cl - 细胞色素氧化酶含Cu 2+ 分解葡萄糖的酶含Mg 2+ 如胃蛋白质酶 酶 存在于低等生物中,将RNA 自我催化。对生命起源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2.4生物体内ATP 的去向 2.5光合作用的色素 2.6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神经传导和生物电 肌肉收缩 吸收和分泌 合成代谢 生物发光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细胞分裂 矿质元素吸收 新物质合成 植株的生长 植物 动物 ATP ——→ADP +Pi + 能量 酶 (橙黄色)胡萝卜素 (黄色)叶黄素 (蓝绿色)叶绿素a (黄绿色)叶绿素b 快慢胡萝卜素 叶黄素 大部分叶绿素a 叶绿素b 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a b 胡萝卜素 叶黄素

2.7 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的比较 2.8 C4植物与C3植物的鉴别方法 2.9 C4植物中C4途径与C3途径的关系 叶肉细胞维管束鞘细胞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英文缩写为PEP。

2020年初中生物知识竞赛精选题库及答案(共80题)

范文 2020年初中生物知识竞赛精选题库及答案(共80 1/ 7

题) 2020 年初中生物知识竞赛精选题库及答案(共 80 题) 1、大鲵又叫娃娃鱼,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终生生活在水中,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它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B ) A. 鱼类 B. 两栖类 C. 爬行类 D. 哺乳类 2、用照蛋灯照射可以识别能孵出小鸡的鸡蛋,下列观察到的结果中能孵出小鸡的是( C ) A. 有不透光的红色斑点 B. 有透光的亮点 C. 有不透光的黑色斑点 D. 没有任何异样 3、位于大西洋周围的一个小岛上经常有大风,生长在那里的菊科植物仅 1 米左右高,其余的植物都很矮小或粘地蔓生,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来解释,这是( D ) A. 植物发生突然变化的结果 B. 一种不正常的自然现象 C. 人工栽培的结果 D. 自然选择的结果 4、下面所举的实例中,不是生物性状的是( C ) A. 麻雀体表覆盖羽毛 B. 青蛙后肢有蹼 C. 鲫鱼生活在水中 D. 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

5、青蛙的发育称作( B ) A. 完全变态发育 B. 变态发育 C. 不完全变态发育 D. 胚后发育 6、冬天,教室长时间不开窗户,课间学生也不出去活动,许多同学会感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其原因是( D ) A、室内温度太高 B、温暖的环境适于细菌的繁殖 C、众人的呼吸造成室内空气异味引起不舒服 D、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缺氧造成 7、无论是花丛中忙碌的蜜蜂、海水中游动的龙虾、荷尖上小憩的蜻蜓、墙角处结网的蜘蛛,还是啃咬农作物的蝗虫,它们都是我们常常见到的(C) A.环节动物 B.软体动物 C.节肢动物 D.棘皮动物 8、如果你仔细观察过鱼缸中的鱼,你一定见过这种情景:如果你长时间没有换水或鱼缸里的鱼比较多时,它们就会不时地浮到水面上层用口“透气”。 这是因为( B ) A.此时水中有很多杂质 B.此时水中氧的含量比较低 C.此时水缸周围无人干扰 D.原因不能确定 9、当你拨打“120”求救时,你需要做到( D ) 3/ 7

2019生物竞赛共27页

2014年广东省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 县,市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写在题右侧的括号中,或答题卡上) 1、脂类( )。 A、在大多数植物细胞中是主要的贮能物质 B、氧化分解过程中产生甘油等中间产物 C、都不溶于水而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D、单体分别是甘油和脂肪酸 2、当生物大分子发生变性之后( )。 A、其原有生物学活性都丧失 B、都不能恢复其原结构 C、因为一级结构发生变化,都变得不稳定,易被进一步降解 D、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变得易溶于水 3、氨基酸不具有下列哪一种共性?( ) A、含有氨基和羧基 B、能脱水缩合产生2个或者2个以上肽键 C、其中一个碳原子既连接氨基也连接羧基 D、分子中既带正电荷也带负电荷 4、正常人体的内环境如图所示。渗透压不应该 A、①和④相等 B、④和⑤相等

C、②>③ D、③>⑥ 5、二氧化碳进入细胞( )。 A、必需伴随ATP水解 B、必需载体协助 C、只能发生在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浓度的条件下 D、不能通过质膜进入细胞 6、鸟类迁徙要确定路线的时候不依靠下列哪一项定位( )。 A、太阳 B、星星 C、地球磁场 D、声音 7、在动物演化过程中,眼睛的演化至少有3条独立的途径:一是由比如蜜蜂所代表的,二是比如由马所代表的,三是由下面哪一种动物所代表的?( ) A、麻雀 B、乌贼 C、螳螂 D、鲨鱼 8、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质的合成,四环素能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据此信息分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两种抗生素对所有原核生物都有抑制作用 B、青霉素对所有具有细胞壁的生物都有抑制作用 C、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它只对四环素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 D、病毒没有核糖体,所以它只对青霉素敏感,对四环素不敏感 9、质粒作为遗传工程常用的目的基因载体,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天然质粒特点?( ) A、必定是环状DNA分子 B、含有复制原点 C、必定含有抗抗生素基因 D、能独立于染色体之外自主复制

高二生物12月基础知识竞赛试题

高二生物12月基础知识竞赛试题 (共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 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的是() A.精子 B.病毒 C.变形虫 D.卵细胞 2. 自2005年7月下旬以来,有关四川“怪病”——猪链球菌病致死多人的消息成为世界各 地媒体关注的焦点.猪链球菌病的病原体为一种细菌——猪链球菌,下列关于猪链球菌的推测错误的是() A.遗传物质是DNA B.没有核膜 C.不含核糖体等复杂细胞器D.具有细胞壁 3. 用来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的试剂及其颜色反应是() A.苏丹Ⅳ,红色 B.斐林试剂,砖红色 C.苏丹Ⅲ溶液,橘黄色 D.双缩脲试剂,紫色 4.控制细胞的活动,并且决定细胞和整个生物体遗传特性的物质是()A.糖类 B.蛋白质C.脂质D.核酸 5.若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是130,那么一个由4条肽链共280个氨基酸所组成的蛋白质其分子量是() A.31432 B.31486 C.31378 D.36382 6.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共有的糖类物质是() A.麦芽糖和乳糖B.纤维素和蔗糖C.糖原和淀粉D.葡萄糖和核糖7.下列物质中,作为生命活动的体现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膜结构基本支架的依次是() A.糖类,脂类、核酸B.蛋白质、核酸、磷脂 C.蛋白质、核酸、糖类D.蛋白质、磷脂、核酸 8.D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氨基酸、核糖、碱基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碱基、磷酸D.脱氧核糖、碱基、磷酸 9. 钙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无机盐,钙含量变化不仅可以影响渗透压,也可以使人体出现一 些疾病,以下症状不是由于人体内钙含量过低而引起的疾病是()

生物竞赛知识—植物学复习大纲

植物学竞赛知识要点 植物界 (一)生物的分界 林奈最早将生物界分为两界系统,包括动物界和植物界。以后相继分为三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四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或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五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我国学者提出六界系统,即非胞生物界(类病毒和病毒)、动物界、植物界、菌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 (二)植物界的主要类群和分布 植物界通常划分为七个大类群,即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体形大小、形态结构、寿命长短、生活方式和生活场所各不相同,共同组成了形形色色的植物界。 种子植物根据茎干质地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大类型: 1.木本植物:茎内木质部发达、木质化组织较多、质地坚硬,系多年生的植物。因茎干的形态,又可分为乔木、灌木和半灌木三类。 (1)乔木:植株一般高大,主干显著而直立,在距地面较高处的主干顶端,由繁盛分枝形成广阔树冠的木本植物。如玉兰、泡桐、杨、榆、松、柏、水杉、桉等。 (2)灌木:植株较矮小,无显著主干,近地面处枝干丛生的木本植物,如大叶黄杨、迎春、紫荆、木槿、南天竺、茶等。 灌木和乔木的区别是生长型的不同(不是内部结构的不同)。 (3)半灌木:外形类似灌木,但地上部分为一年生,越冬时枯萎死亡的木本植物,如金丝桃、黄芪和某些蒿属植物。 2.草本植物: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组织较少、茎干柔软,植株矮小的植物。因植株生存年限的长短,又可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三类。 (1)一年生植物:水稻、玉米、高粱、大豆、黄瓜、烟草、向日葵等。 (2)二年生植物:白菜、胡萝卜、菠菜、冬小麦、洋葱、甜菜等。 (3)多年生植物:薄荷、菊、鸢尾、百合等。 3.无论木本植物或草本植物,凡茎干细长不能直立,匍匐地面或攀附他物而生长的,统称藤本植物。 1)木质藤本:葡萄、紫藤等。 2)草质藤本:牵牛、茑萝等。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一).细胞的分化和组织的形成 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逐渐到细胞的分裂停止,细胞外形伸长,以至形成各种具有一定功能和形态结构的细胞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分化是植物组织形成的基础。(二)植物组织的类型 具有相同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的细胞群,叫组织。植物的组织有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泌组织。 分生组织: 是具有持续细胞分裂能力的组织,位于植物体生长的部位。依性质和来源的不同,分生组织分为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次生分生组织。依位置来分,分为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 薄壁组织:是进行各种代谢活动的主要组织,占植物体积的大部分。根据生理功能的不同,分为同化组织、贮藏组织、通气组织、贮水组织等。它们共同结构特点是:细胞壁薄,有细胞间隙,原生质体中有大的液泡,细胞体积比分生组织大得多,但大多仍为等直径的形状。保护组织: 是覆盖于植物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组织,其功能是减少体内水分的蒸腾,控制植物体与环境的气体交换,防止病虫害侵袭和机械损伤等。保护组织包括表皮和周皮。 输导组织: 是植物体内担负物质长途运输的组织。主要特征是细胞呈长管形,细胞间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系,在整个植物体的各器官内成为一连续的系统。根据运输物质的不同,输导组织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输导水分和溶于水中矿物质的导管和管胞。一类是输导营养物质的筛管和筛胞。

(免费)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包含全部内容)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第一章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生活史以及生命活动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也是生命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本章包括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器,细胞代谢,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物质通过膜的运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部分。根据1BO考纲细目和近几年来试题的要求,以下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具体目标

第一节细胞的化学成分 尽管自然界细胞形态多样,功能各异,但其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主要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酶类等。 一、糖类 糖类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的总称,一般可用Cm(H20)n化学通式表示。由于一些糖分子中氢和氧原子数之比往往是2:1,与水结构相似,故又把糖类称为碳水化合物。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又是重要的中间代谢物,还有些糖是构成生物大分子,如核酸和糖蛋白的成分,因而具有重要意义。糖类化合物按其组成可分为单糖、寡糖、多糖。如果糖类化合物中尚含有非糖物质部分,则称为糖复合物,例如糖蛋白、蛋白多糖、糖脂和脂多糖等。 (一)单糖 单糖是最简单的糖,不能被水解为更小的单位。单糖通常含有3—7个碳原子,分别称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和庚糖。天然存在的单糖一般都是D-构型。单糖分子既可以开链形式存在,也可以环式结构形式存在。在环式结构中如果第一位碳原子上的羟基与第二位 碳原子的羟基在环的伺一面,称为α-型;如果羟基是在环的两面,称β-型。

重要的单糖有以下几种: 1.丙糖如甘油醛(醛糖)和二羟丙酮(酮糖)。它们的磷酸酯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重要的中间代谢物。 2.戊糖戊糖中最重要的有核糖(醛糖)、脱氧核糖(醛糖)和核酮糖(酮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成分,核酮糖是重要的中间代谢物。 3.己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都是己糖。所有己糖的分子式为C6H1206,但结构式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葡萄糖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也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之一。 (二)寡糖 由少数几个(2—6个)单糖缩合而成的糖称为寡糖。最多的寡糖是双糖,如麦芽糖、蔗糖、纤维二糖、乳糖。 1.麦芽糖麦芽糖是由一个α—D-葡萄糖半缩醛羟基与另一分子α-D-葡萄糖C4上的醇羟基缩合脱去一分子水,通过α-1,4-糖苷键结合而成。麦芽糖是淀粉的基本单位,淀粉水解即产生麦芽糖,所以麦芽糖通常只存在于淀粉水解的组织,如麦芽中。 2.蔗糖一分子α-D—葡萄糖和一分子β-D-果糖缩合脱水即成蔗糖。甘蔗、甜菜、胡萝卜以及香蕉、菠萝等水果中都富含蔗糖。 3.乳糖乳糖由一分子β-D-半乳糖和一分子α-D-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乳糖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 4.纤维二糖纤维二糖是纤维素的基本结构单位,由2分子的p-D-葡萄糖通过β-1, 4-糖苷键结合而成。

(完整版)初中生物知识竞赛试题

生物题组一(二十七中) 一、选择题 1、最早提出基因一词的人是( A ) A. 威廉路德维希约翰逊 B 孟德尔 C 克里克 2、一对夫妇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同时都是女儿的概率是( C ) A.1/8 B.1/16 C.1/4 3、下列有关冰毒的说法正确的有( A ) A.冰毒的化学名称是甲基苯丙胺 B.冰毒能用来制造海洛因 C.吸食冰毒者血压降低 4、以下和摩尔根有关的是( B ) A.三倍体西瓜 B.果蝇的遗传行为 C.稳态概念的提出 5、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其致病病毒只能侵入T细胞 D.属于自身免疫病 C.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6、峨眉山山顶海拔3047 米,西藏拉萨海拔3658 米,两地都种植小麦其结果是( C ) A.两地都能成熟 B.峨眉山顶成熟、拉萨不能成熟 C.拉萨能成熟、峨眉山顶不能成熟 7、人们通常所说的大米经加工后仅保留了稻谷的( C ) A.胚 B.糊粉层 C.胚乳 8、经常食用以下哪种食物容易引起铅中毒?( B ) A.油条 B.松花蛋 C.豆腐 9、俗称"四不象"的动物是( A ) A.麋鹿 B.羚羊 C.骡子 10、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产于( B ) A.南非 B.牙买加 C.巴西 1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C ) A.运动 B.氧化反应 C.新陈代谢 12、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约有( )种: ( B ) A 18 B 20 C 25 13、生长激素的作用不包括( C ) A.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B.促进骨的生长 C.促进幼小动物体的发育 14、下列有关沙漠之舟--骆驼的驼峰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用来贮水的 B.用来贮脂肪的 C.纯属多余 15、新疆的哈密瓜之所以甘甜主要是因为:( B ) A 气候干燥B日夜温差较大C日照充足 二、填空题 16、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主要通过( A )方式增加产热 A、肝脏代谢活动加强肾上腺素 B、机体运动 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产热 17、维生素是动物体不可缺少的有机成分,夜盲症是机体缺少( B )维生素引起的 A、维生素E B、维生素A C、维生素C 18、有一类植物和恐龙同一地质年代,是恐龙的主要食物,当时种类多、分布广,称霸植物 界,幸运的是它没有完全灭绝。它是( B )植物 A、银杏 B、苏铁(铁树) C、蕨类植物 19、心脏的血流方向是( C ) A、左心房→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 B、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C、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材料(知识点)归纳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 第一部分简要归纳 一、植物学部分 1、高等植物具有世代交替,孢子体减数分裂产生孢子,孢子形成配子体,配子体产生配子(精子和卵)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合子(受精卵)发育成孢子体。 2、吃的海带是孢子体,苔藓植物的配子体独立生活(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都是孢子体发达。 3、裸子植物的胚乳是雌配子体(n),被子植物胚乳是多倍体(多为3n) 4、导管只在被子植物体内出现,在蕨类和裸子植物体是管胞。 5、筛管只在被子植物内有,在蕨类和裸子植物中是筛胞。 6、在种子植物体内的(导管、管胞)和(纤维、石细胞)是成熟后死去,但具有功能的组织。 7、在种子植物体内的(筛管、筛胞)是成熟后细胞核消失,但仍是生活的细胞。 8、药用冬虫夏草是(子囊菌孢子侵入昆虫幼虫体内,形成菌核)而形成的。 9、在蕨类植物生活史中出现异孢现象的是(卷柏)植物。这一现象的出现,在系统发育上对(种子)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0、水绵的生活史中只有核相交替,没有世代交替。 11、根的初生木质部为外始式发育,初生韧皮部也是,茎的初生韧皮部也是外始式,但茎的初生木质部是内始式 12、花程式 13、买麻藤科植物是没有颈卵器的颈卵器植物,茎内次生木质部有导管,是裸子植物中最进化的性状 14、部分科的典型特征(以前发过的资料) 15、营养器官的变态类型及代表植物 二、植物生理学部分 1、暗反应也是需要光的,因为有些酶没有光不能产生,如: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没有光的情况下是不能产生的。 2、光合作用产生ATP有环式和非环式,非环式通过光系统Ⅱ到光系统Ⅰ,势能下降的过程产生ATP。环式在光系统Ⅰ用还原辅酶剩余的能量来形成ATP。

2019年生物常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2019年生物常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1、食物的主体是() A.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B.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C.维生素、无机物和微量元素; D.糖类、无机物和微量元素。 2.有一种元素能抑制脑神经的异常兴奋,使人在正常情况下能承受较为严重的精神刺激,青少年缺乏这一元素,则发育不良,易得佝偻病。这一元素是() A.铁; B.铜; C.碘; D.钙。 3.对钙和磷的吸收起帮助作用的一种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生维素C; C. 素生素D; D.维生素E 4.下列甜味剂中,营养价值最高的是() A.白糖; B.蜂蜜; C.红糖; D.糖精。 5.抗坏血酸是指缺()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12;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K。 6.“脑黄金”是指() A.DNA; B.DHA; C.RNA; D.ATP。 7.长期饮浓茶,会减弱胃肠对一种元素的吸收,这种元素是() A.铜; B.锌; C.锰; D.铁。 8、素有“植物中的熊猫”美称的植物是指什么? A、银杏 B、水杉 C、银杉 9、下列哪种方式不是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A、性行为 B、血液和血制品接触 C、空气呼吸 D、母婴传播 10、细胞是由哪位科学家发现并命名的? A、虎克 B、施莱登 C、施旺 11、非典的潜伏期一般为多长时间? A、二十一天以上 B、二到十二天 C、无潜伏期 12、现在不属于非典病毒传播途径的是哪种方式? A、短距离飞沫传播 B、密切接触传播 C、空气传播 13、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元凶是什么? A衣原体病毒B、流感病毒C、冠状病毒 14、预防非典的个人良好卫生习惯有() A.保持双手清洁,正确洗手B.使用公用毛巾擦手C.多吸烟,预防非典 15、下列哪种人类疾病与蚊子有关系 A.昏睡病B.血吸虫病C.痢疾D.疟疾 16、人的腋下正常体温是()℃ A、50 B、25~28 C、36~37 D、38~39 17、下列哪种血型的人在需要输血时原则上可以接受任何ABO 型血? A、A型血 B、B型血 C、AB型血 D、O型血 18、为预防红眼病,下列( B )措施是错误的

高考生物 竞赛辅导资料

专题十九: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竞赛要求] 植物激素及其对生长发育的调节 [知识梳理] 激素定义又称化学信使,是特定细胞合成的能使生物体发生一定反应的有机分子;激素的特点有:1. 量少、作用力强;2. 寿命短;3. 特异性;4. 只能调节生物体内存在的反应,不能激发体内原本不存在的反应;5. 不能作为能量。 一、植物的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 感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感性运动有些是生长运动,不可逆的细胞伸长;有些是紧张性运动,由叶枕膨压变化产生,是可逆性变化。 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一定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它的方向取决于外界刺激的方向。向性运动是生长引起的、不可逆的运动。依外界因素的不同,向性运动又可分为向光性、向重力性、向化性和向水性等。 二、植物激素 (一)生长素 1.生长素的研究历史和化学性质 向光性:① C. Francis Darwin得出结论:胚芽鞘的顶端对光敏感,顶端接受光刺激后,产生一种“影响物”,从顶端向下传递,从而引起下面部分弯曲。②P. Boysen-Jensen认为通过实验研究认为,达尔文的“影响物”应是一种从胚芽鞘顶端产生,并能扩散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在照光的时候,从背光的一面向下流动,引起背光的一侧更快地生长。③Frits Went 通过实验证明达尔文所产的“影响物”是能够扩散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命名为生长素。④Frits Went 和 K.V. Thimann胚芽鞘的弯曲程度随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2.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作用 IAA随时产生,随时被吲哚乙酸氧化酶破坏,故含量极微。IAA在植物体内呈极性运输,即只有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处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这不是地心引力所致,而是由于各细胞的底部的细胞膜上有携带IAA的载体蛋白,顶端细胞膜上没有这种蛋白质。 IAA的生理作用: (1)刺激植物生长: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刺激细胞伸长生长,也有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如愈伤组织的形成。但超过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不但不促进,反而抑制细胞延长。这可能是过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细胞合成另一种激素,即乙烯,乙烯有抑制植物生长的作用。 (2)生长素和向性 向光性是生的原因是由于生长素在光下的不对称运输,近光面含量低。向地性产生的原因是根对IAA的敏感性高于茎,近地面由于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而远地侧则促进生长。 (3)生长素和顶端优势:顶芽生长占有优势,顶芽的存在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原因是顶芽和侧芽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顶芽的生长时,都抑制侧芽的生长。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形成一个从顶芽开始的浓度梯度,只有当生长素的浓度低到不抑制、反而促进侧芽生长时,顶端优势才不复存在。 顶端优势的存在,还有其它因素,一个重要因素与细胞分裂素有关。 (4)生长素和果实发育:通常没有授粉的花不能发育为果实,从与茎相连的地方产生离层而脱落。授粉后,子房接受了来自花粉的生长素,抑制离层的产生,使果实不脱落。生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