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灸百会穴和颈段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60例

温灸百会穴和颈段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60例

温灸百会穴和颈段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60例

文章编号:1001-6910(2007)01-0051-01#针灸经络#温灸百会穴和颈段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60例

王晓东

(海门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海门226151)

关键词:眩晕,颈性/治疗百会穴夹骨穴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志码:B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变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以眩晕为主症的病症。2003-2005年,我们采用温灸百会穴和颈段夹脊穴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118例全部为我院针灸科和中医内科住院患者。全部病例经颈椎X线照片或颈椎CT检查提示颈椎退行性变或颈椎间盘突出,经颅彩色多普勒(TCD)证实为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并符合以下临床诊断标准:眩晕,胸闷,心慌;颈部转动时(尤以前屈)后伸)可出现一过性眩晕、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收11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大者63岁,最小者36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14个月。其中颈椎退行性变43例,颈椎间盘突出者17例。对照组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最大者58岁,最小者39岁;病程最短者21d,最长者11个月。其中颈椎退行性变40例,颈椎间盘突出者18例。两组资料基本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百会穴温灸30m i n;C3~C7夹脊穴温针灸。双侧C3~C7夹脊穴每次选4穴,以28~30号1.5寸毫针针刺0.8~1.0寸,捻转得气后在针柄上加艾炷温针灸,每穴连灸2炷(共约30m i n),每天治疗1次。

对照组给予西比灵(sibe li u n,盐酸氟桂利嗪) 10m g,每晚睡前口服。

两组均以治疗30d为1个疗程。

3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者;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内复发者,再继续前法治疗仍有效者;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者;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4结果

见表1。两组对比,经卡方检验,V2=9.68,P< 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表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组别n临床治愈显著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6039127296.67

对照组581715131377.59

5讨论

颈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0的范畴,多由颈部劳损或扭伤以致经脉不畅,络脉瘀阻,脑脉失于气血充养而致。百会为诸阳之会,灸之可升提阳气,行气活络;颈段夹脊穴为颈部局部取穴,配合百会穴采用温灸治疗可疏通头颈部脉络,使脑脉得以气血充养,眩晕得以改善。西比灵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具有扩张脑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作用,是临床上治疗颈性眩晕的一种有效药物。本观察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比灵组。本法操作简便易行,无副作用,疗效确切。

本组病例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或颈椎间盘突出,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基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所致。骨刺和突出的椎间盘对周围组织的机械刺激产生的炎性水肿,也加重了椎动脉的受压。温灸百会穴和颈段夹脊穴治疗本病获得较好疗效,其机理可能是:1与所取穴位的特定作用有关;o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缓解了颈部肌群、组织的紧张状态,从而改善了椎动脉的受压;?通过艾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炎性水肿,减轻了椎动脉的受压,从而改善了脑部的供血供氧。

收稿日期:2006-09-22

(编辑侯勇谋)

#

51

#

中医研究2007年1月第20卷第1期TCM R es.January2007Vo.l20N o.1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王楚怀1 卓大宏1 摘要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和功能的评估方法。方法:在对179例颈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康复评定资料,制订出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该量表包括五大项: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全表满分为30分。并试用于46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评估,对该量表的效度及信度进行初步的研究。结果:该量表有可以接受的重测信度(r在0.6~0.9间,P<0.01)及准则效度(r在0.8~0.9间,P<0.01),内容及结构基本合理可行。结论:该量表可用于评价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状况,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及研究。 关键词 颈性眩晕;评估;效度;信度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symptoms and f unction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WANG Chuhuai, ZHUO Dahong//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1998,13(6):245~247 Abstract Objective:T o evaluate the symptoms and functions of patients w ith cervical vertigo(CV). Method:With reference of the related liter ature about r ehabilitation evaluation,a scale called Evaluation Scale f or Cer vical V er tigo w a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ng t he clinical material of179cases of pat ients w ith CV.T he scale comprises five parts,namely,vertigo,pain on neck and shoulder,headache,activit ies of daily living,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daptation.For each par t5deg rees were ranked.T he full score for the scale is 30.46patients w ith CV were measured using this scale to investig ate its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Result:With preliminary test,t he scale w as demonstr ated with fairly g ood criteria validity(0.6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眩晕 1.风痰上扰 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 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 2.阴虚阳亢 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 3.肝火上炎 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 4.气血亏虚 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 辩证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晄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明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胖嫩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6g 黄芪1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川芎6g 熟地黄15g 生白芍10g 肉桂3g 枸杞子10g 怀牛膝6g 炙甘草6g 5.肾精不足 症状: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齿摇耳鸣,或有遗精滑泄,发枯脱落,颧红形瘦,咽干,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辩证分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则髓海不足,上下俱虚,故头晕而空,脑为元神之府,髓海空虚则精神萎靡,失眠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故耳鸣,偏阴虚则形瘦咽干,偏阳虚则形寒肢冷,舌嫩红脉细为肾虚之象。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15g 龟甲30g 黄柏15g 杜仲12g 怀牛膝15g 天冬15g 生地30g 麦冬15g 党参15g 茯苓15g 6.痰瘀阻窍 症状:眩晕而头重昏蒙,神疲气短,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辩证分析:饮食伤脾,脾失健运则湿聚生痰,痰阻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之瘀血阻窍故头晕,头重昏蒙。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唇甲紫绀,肌肤甲错为血瘀之征,舌有瘀斑脉滑为痰瘀阻窍之象。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胆南星10g 枳壳10g 茯苓15g 川连6g 水蛭10g 陈皮10g 石菖蒲10g 竹茹10g 红花30g 丹参30g 麝香0.25g(冲服,或白芷10~15克代)石决明25g 赤芍15g 桃仁15g 川芎10g 菊花10g 牛膝10g 葱3根姜3片大枣3枚

腹针治疗常见病方法及取穴

腹针治疗常见病症 腹针疗法在治疗时有一病一方的标准化处方特点,许多疾病在腹针疗法中都有其对应的处方。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只要诊断准确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必须从提高诊断水平入手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其次,认真地把握好腹针治疗时的每一个环节和提高取穴和手法的基本功使操作规范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是提高临床水平的关键,其次还需要掌握好各种疾病的辩证特点,才能满足每个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的个性化需要。 在每个处方中,对针刺的顺序,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进针的深度在每个处方中都把浅刺的穴位进行了说明,以便大家能够掌握。对于每种疾病的临床不同表现,也可以在辩证加减中去选择。 1落枕 1.1定义 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本病多由于睡觉时颈部位置不当,风寒侵袭所引起。部分病例可因颈部轻度扭伤引起。 1.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患)、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浅)、滑肉门 1.3〔辩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浅)、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浅)、商曲(双、浅)。 2肩周炎 2.1 定义 肩周炎又称肩凝症或漏肩风,因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 2.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 2.3[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滑肉门三角(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3肱骨外上髁炎 3.1定义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通常发生于网球运动或经常用力作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者,肘关节疼痛为主症。 3.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4、上风湿点(患)

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指颈部各种病变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颈性眩晕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最常见的病因是由于颈椎不稳,可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构成机械刺激,激惹颈交感神经使椎动脉血管收缩,造成椎 - 基底动脉缺血而产生眩晕。另外颈椎退变(由于钩椎关节、上关节突以及横突孔的骨质增生或突出的椎间盘)或者急性损伤,导致椎动脉受压变狭窄甚至梗阻,也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造成颈性眩晕。部分患者颈部外伤后也可伴有旋晕,无器质性损害,病理机制可能是交感神经丛炎性刺激所致。以往认为椎动脉狭窄就会引发症状,但临床实践中结扎了一侧的椎动脉,常未引起显著眩晕。推测一般情况下单侧椎动脉结扎后对侧椎动脉常可代偿。当对侧椎动脉代偿不足时,导致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估计眩晕是椎动脉狭窄与局部不稳定刺激了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结果。有研究发现 Luschka’s 关节囊、颈椎小关节、颈椎后纵韧带、颈椎间盘纤维环后部以及椎动脉均有交感神经的分布,一些颈神经通过节后纤维交通支与颈上神经节相连。动物实验显示刺激颈交感神经会产生交感性血管收缩引起脑皮质、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虹膜和耳蜗血流的减少。因此可推测,颈椎不稳引起局部异常的机械性刺激和椎间关节创伤性的炎症刺激影响

了分布于上述 Luschka’s 关节囊、颈椎小关节、颈椎后纵韧带等结构内的交感神经末梢,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颅内血管收缩引起短暂的缺血,表现为眼缺血引起视物模糊,耳蜗缺血引起耳鸣,脑缺血引起头疼头晕。此外,文献报道退变椎间盘可产生一氧化氮(NO)、IL26 和前列腺素 E2 等炎症因子作用于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神经末梢,从而可能引起颈部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另外,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压积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血清胆固醇升高等内科疾患均可造成血液缓慢,使基底动脉缺氧而诱发眩晕发作。颈脊髓血管畸形、寰椎钩环畸形等其他疾病也可导致眩晕。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分为 4 段,第 1 段为自锁骨下动脉发出进入颈椎横突孔的部分,其后方为 C7横突、C7、C8脊神经的前支、交感神经干和颈下交感神经节;第 2 段为 C6横突孔上升至 C2横突孔下口,此段动脉的内侧紧邻钩椎关节,后外侧为关节突关节,动脉周围有交感神经伴行;第 3 段为 C2横突孔下口到枕骨大孔处,此段弯曲较多,动脉壁上有 Pacin 小体分布,通过椎动脉血压改变反射性调节血管管径,以保证颈部血流量的正常运行;第 4 段即颅内段,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其上有脑桥支支配前庭神经核及支配迷路的内听动脉。 骨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是交感型颈椎病。以往颈椎病分类中包括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我院临床实践中真正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极为罕见,一般归纳入交感型颈椎病。它主要由于颈椎存在节段性不

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

眩晕简介 病因 眩晕的病因 由眼动、前庭、本体感觉等系统传人外物及自身的动静态方向信息,经中枢神经相应部位整合协调处理后,而达到视线稳定、姿态及空间方位感正常的平衡状态。如其结构或功能受损,则可导致眩晕。 (一)前庭源性疾病 (1)外周性:多由耳部疾病引起,如中耳炎、迷路炎、梅尼埃病等,又称耳源性眩晕。 (2)中枢性:为前庭中枢段结构病损所致,如脑干、小脑部位的炎症、肿瘤、血管病、颈椎病为老年人眩晕常见病因。 (二)非前庭性疾病 (1)眼源性疾病:急性眼肌麻痹、青光眼、屈光不正、Cogan综合征等。 (2)本体感觉系统疾病:各种原因所致脊髓背索病损及多发性神经炎等。 (3)其他:躯体各系统病损影响其相关功能亦可表现头昏。因多无旋转感受而称非典型眩晕。 常见疾病: (一)听神经瘤 第Ⅷ对脑神经的这种肿瘤可以导致轻度的、间断的眩晕和单侧的感觉神经听力丧失。其他的表现包括耳鸣,枕骨下疼痛以及脑神经受压所致偏瘫。 (二)良性体位性眩晕 这种疾病是由于半规管中碎片引起的眩晕,随着头部运动持续几分钟。这种类型的眩晕通

常是可以通过控制体位来治疗的。 (三)脑干局部缺血 这种疾病可以产生一种突然的、严重的眩晕,可以是间断的和持续存在的。伴随临床表现包括共济失调、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眼球震颤、眼球向一侧运动障碍。轻偏瘫和感觉障碍也可能出现。 (四)头部创伤 头部外伤后可以出现持续性的眩晕,常伴随有本能的或是体位性的眼球震颤,如果颞骨骨折,可出现听力丧失,伴随症状和体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水平下降,行为改变、复视,视物模糊、癫痫发作、运动或感觉降低,随着病情的发展,颅内压增高也是可能出现的。 (五)带状疱疹 第Ⅷ对脑神经感染可以突然出现眩晕,伴随面部麻痹、疱疹侵犯耳道可以出现感染侧听力丧失。 (六)迷路炎 内耳感染也可以出现严重的眩晕。眩晕可以持续几天,也可能是几个月或者几年。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进展性的听力丧失和眼球震颤。 (七)梅尼埃病 这种疾病因迷路功能障碍引起突发性的眩晕,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数天。不可预料的周期性发作的严重眩晕和不稳定步态可使患者摔倒。疾病发作时,任何头部和眼部的突然运动均可引起恶心、呕吐。 (八)晕动病 本病由节律性、移动性运动所引起的以晕厥、恶心、呕吐和头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九)多发性硬化症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01-26T16:52:41.5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6期供稿作者:肖远维 [导读] 体针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人体十二经穴及奇穴进行针刺,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肖远维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350101)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256-02 “颈性眩晕”中医称“项痹”,其有痹阻不通之意。临床症状一般有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等,最突出的特点为体位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1-2]。针灸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3-4],但不同的针灸方法取得的治疗效果是不同的。此次研究分析了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针刺疗法 1.1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人体十二经穴及奇穴进行针刺,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体针疗法的理论依据是刺激感应和传导,探明体针疗法的作用原理,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阮建国等研究结果表明[5],针刺颈夹脊(双侧)、风池(双侧)、太阳(双侧)、百会等穴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 1.2头针疗法 头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区(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夏秋芳的研究结果表明[6],针刺四神聪、风池、太阳、神庭、印堂、大椎穴,实施快速捻转手法,可以增加刺激量,改善眩晕症状。 1.3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代替手法运针,节省人力。罗仁浩等研究结果表明[7],取百会、风池(双侧)、风府、颈C1-3夹脊穴,行电针治疗的效果很好,疾病治疗总有效率可达100.0%,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的60.9%。 1.4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范彩霞等研究结果表明[8],薄氏腹针疗法可以有效提高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5芒针疗法 芒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一般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其形状细长如麦芒,通过深刺腧穴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超云等研究结果表明[9],以风池穴透刺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良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治愈率可达100%。 2.灸法治疗 2.1化脓灸疗法 罗敏然等研究结果表明[10],化脓灸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取足三里、大椎、悬钟等穴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X线检测有效率可达53.1%,临床病症体征改善率可达86.5%,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高。 2.2热敏灸疗法 热敏灸又可称为热敏悬灸,全称为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临床用于针灸替代疗法,疗效显著。蔡国伟等研究结果表明[11],热敏灸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取天柱(双侧)、C6夹脊穴,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基底动脉血流状况,疾病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1.9%。 2.3温针灸疗法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梅江等研究结果表明[12],以百会穴为主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0.0%。 3 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是指通过放血祛除邪气而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临床上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具有醒脑开窍,泻热消肿,去瘀止痛等作用。顾利军的研究结果表明[13],针灸刺血拔罐、TDP照射、穴位注射联合眩晕停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5.00%。 4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和永生的研究结果表明[14],推拿联合穴位注射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眩晕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 5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有很多,但治疗原则是类似的,均可改善颈椎受压部椎动脉的供血状况,以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状况,达到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晓美,孙志成. 弱交变磁场联合温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近期疗效 [J]. 实用老年医学, 2011, 25(4): 308-310. [2]蔡望洲,张燕,陈亮.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老年颈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33(5):1194-1195. [3]朱金柳.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J]. 四川中医, 2012, 30(12):130-131. [4]王非,孙海东. 近五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概况 [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4): 143-144. [5]阮建国,徐天舒,李明. 体针热补法结合耳穴疗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6 (1):184-186. [6]夏秋芳. 头针快速捻转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J]. 上海针灸杂志, 2011, 30(3):144-145.

眩晕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 【概述】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病因病理】 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疾,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诊断要点】 1.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2.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3.体检可有血压升高或贫血貌,也可无阳性体征。 4.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的降低。 【辩证分型】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 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4.痰浊中阻症状: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浊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

腹针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是指在临床治疗时具有共同特定功效的处方。基本处方有固定的腧穴;并具有共同的特定功效。一般采取深刺或中刺,调理的是人体的整体机能。祖国医学重视人的整体调整,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局部病变反映了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基本处方是调整人体机能常用的、有效的几种方法。临床使用中强调辨证施治,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关的基本处方为主方与其它必要的治疗处方叠加使用。 调任、冲脉,益脾,肾,补元气,抗衰老调任、冲二脉法,用于调补脏腑气血,强壮机体,具有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平衡内分泌水平,广泛适用于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治疗。 任脉、冲脉属奇经八脉,行于胸腹,其中任脉的分支与督脉相贯,督脉的分支行于前腹上通于心,两脉相通相连。督脉统全身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在关元穴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通手三阴,任脉统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冲脉上行头目、下贯四肢百骸,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内属脏腑外络四肢。任、冲二脉在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代医学论著对这两条经脉的作用有许多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主治内科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而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生殖器都与脏腑气血盛衰相关。因此疏通调理任、冲二脉可活五脏气血,五脏气血旺盛,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任脉在腹部上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腧穴,脐以上的可调补脾胃和心肺功能;脐以下的可培补肝肾,调整内分泌水平;上下合用可旺盛五脏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的重要意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相交会,如配合上述腧穴针刺,调补的力度更强。 薄氏腹针的两个基本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和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作用相似,调补程度不同而已。特效腹针疗法选用的任、冲二脉上常用的基本处方如下: 一、小补:“补脾肾”选用中脘、关元二穴补脾肾。 二、中补:“调补脏腑”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调补五脏六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功效。 三、大补:“调补脏腑”四穴加刺双气穴。上肢疾病加刺双商曲等穴。

眩晕的中医辩证治疗(1)

眩晕中医辩证治疗 尉氏县中医院急诊科高玉杰 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血亏虚 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病因病机】 1.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3.外伤、手术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4.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特征是头晕与目眩,轻者仅眼花,头重脚轻,或摇晃浮沉感,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车船,视物旋转,甚则欲仆。或兼目涩耳鸣,少寐健忘,腰膝酸软;或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可为数月发作一次,亦有一月数次。常可有情志不舒的诱因,但也可突然起病,并可逐渐加重。眩晕若兼头胀而痛,心烦易怒,肢麻震颤者。应警惕发生中风。 【诊断】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也可见急性起病者。 4.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头部CT、MRI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鉴别诊断】

眩晕病的诊断及建设

眩晕的诊治 眩晕是一类多发病、常见病,也是疑难病症。眩晕的发生涉及到内耳前庭系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系统等,机理复杂,给研究者带来困难,不易取得重要突破。尽管如此,国内外专家经过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仍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给广大眩晕患者带来希望。 眩晕的发病情况: 眩晕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继头痛之后的主诉最多的症状,位居医院门诊的第二位。眩晕症的患病率大约为人群的4.9%,发病率约为1.4%,其中最多见的是周围性眩晕﹝1﹞,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h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多的一种约占所有眩晕症的1/3。BPPV的终生发病率为2.4%,年发病率为0.6%﹝2﹞,按照这个比例率推算,北京人口1500—2000万,每年约有10万人发病,全国按13亿人口计算,每年近800万人发病。 眩晕涉及到各个学科,内、外科约占5%,耳鼻咽喉科门诊约占15%,神经内科和骨科也占15%左右。各个年龄段都可以发生眩晕,老年人几乎一半以上有眩晕。Anderson报告,眩晕占老年门诊的81%—91%﹝3﹞。 (眩晕的国内外统计:BPPV 34.3%、老年性共济失调 20%、梅尼埃病 5.9%、体位性低血压 5.9%、广场恐怖症 5.7%、前庭神经炎4.3% 、偏头痛性眩晕 3%、多发性硬化 1%、帕金森病 1%、非前庭源性平衡障碍 0.7%、听神经瘤0.4%、耳毒性药物所致眩0.1%) 眩晕的目前诊治 近些年来,眩晕性疾病最重要的研究进展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对该病的研究有三个重要的突破:一是认识到BPPV的发病率最高,约占所有眩晕性疾病的1/3;二是复位治疗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经验丰富的医生手法复位治疗可以达到90%以上的疗效,复发率只有4—7%。也就是说大概有1/3的眩晕患者可以得到立竿见影良好的治疗效果。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膜迷路积水的内耳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鸣和(或)耳胀满感。诊断依据:1、发作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每次持续20 min至数小时。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无意识丧失。2. 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至少一次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出现听觉重振现象。3. 可伴有耳鸣和(或)耳胀满感。符合以上任何一条为可疑诊断。对于可疑诊断者根据条件可进一步行甘油实验、耳蜗电图、耳声发射及前庭功能检查。 4.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药物中毒性眩晕、突发性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目前的治疗:主要控制眩晕,保护提高听力。急性发作期—对症处理,镇静,减轻水肿:利尿,脱水,改善微循环。静止期,生活饮食控制:低盐,锻炼,调节情绪,激素治疗,Meniett正压脉冲治疗,内淋巴囊手术,化学切除,前庭神经切断术等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占周围性眩晕的32%,治疗有效率90%以上;梅尼埃病占周围性眩晕的26%,治疗有效率90%以上,其他相关的眩晕可相应对症处理。

眩晕症的症状表现

眩晕症的症状表现 1.眩晕多呈突发性旋转性眩晕。睁跟时自觉周围物体沿一定方向与平面旋转,或左右摇晃感。闭目时上述症状减轻。因此发作时病人常采取一定的体位闭目静卧,不敢转动。尽管有时因惊骇而倒地,但神志完全清楚。病人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及血压下降。数分钟或数小时后自然缓解。症状消失,转入间歇期。间歇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终生只发作一次者,也有反复多次发作者。 2.耳鸣患耳初为低调吹风声耳鸣,久之则成高音调持续性耳鸣。眩晕发作时多突然耳鸣加剧,间歇期耳鸣程度自然减轻或消失。 3.耳聋早期不自觉耳聋,多次眩晕发作后始感明显。一般为单侧。偶呈双侧性。耳聋在眩晕发作时加重,间歇期好转,呈波动的性听力损害,严重时可无波动。听力损害的总趋势,常随发作次数每况愈下。 4.头胀满感眩晕发作期间,部分患者有患侧头部或耳内胀满感、沉重、压迫感,或耳周围灼热感。 5.眼震在发作高潮时观察患者的眼球,一般可见到有快慢相的不自主的颤动。 6.听力检查显示感音神经性耳聋。 眩晕是人体自身的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种以人体对空间的定向敢接和平衡功能障碍为主的主观症状,是一种运动幻觉的疾病,那么眩晕的病因都有什么 眩晕的分类:真性眩晕、假性眩晕。 注意事项 据临床医疗长期的研究发现,眩晕症的预防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南京正大耳鼻喉医院的专家指出,眩晕症的预防措施中是有饮食要求的,因此饮食是可以治疗眩晕症的。专家建议,在饮食方面,患者应该多吃清淡的食物,例如冬瓜、萝卜、玉米、小米、荷叶粥、黑木耳、茄子、豌豆苗、西红柿、莴笋、豆油、茶、鲤鱼、海蜇以及豆类、豆制品等。水果应多吃橘子、柚子、桃等。切忌少吃生冷瓜果、甜食或非常油腻的食物,以免生痰助湿,注意荤素搭配,少吃高脂肪、含盐量过高的饮食。 温馨提示 服用蜂蜜,可以有效的防治各类疾病引起的眩晕症状。另外选择蜂蜜时也应该注意,应挑选未经过加工的纯蜂蜜,服用那些经过加工的蜂蜜没有任何效果。目前很多报道都有说市面上很多超市和专卖店的品牌蜜,都有掺假的成分。专家建议患者可以到认识的人或蜂场直接购买,购买的纯正蜂蜜效果会更佳。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一旦发生眩晕症,可根据以上几种类型进行辨证选方治疗,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同时,还要采取正确的康复保健措施。这样有利于缓解眩晕症状,防止眩晕症复发,并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常用的防治眩晕症的保健措施如下: 一、要进行饮食调养。眩晕症病人的饮食应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原则。要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如肥肉、油炸物、酒类、辣椒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可补充身体之虚,使气血旺盛,脑髓充实。对因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起的眩晕症,尤应以营养调理为主。

眩晕分型

2.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2.1 痰浊中阻型:《丹溪心法》:“百病多有兼痰者。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朱丹溪认为痰是引起眩晕的最主要的因素,痰可以兼杂气虚同时存在,痰郁化火,所以治疗上,应当以化痰为主,兼以补气、降火。常因脾虚不运,水湿运化失常,痰饮内生,痰湿中阻,痰火上炎,蒙蔽清窍而引起眩晕。证见:眩晕,头重如裹,头目胀闷,恶心欲呕,胸闷,心烦口苦,旋转错觉,甚则仆倒在地,不省人事,鼾声大作或癫狂痴呆,舌红或淡嫩,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滑。多见于梅尼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高脂血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为耳源性眩晕或一般性眩晕。治法:清热燥湿,豁痰开窍。方剂:天麻地黄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二陈汤、礞石滚痰丸等。 2.2 气血不足型:《内经》记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体中气不足,或气血虚弱,而致脾不散精,水谷精微、清阳之气不能上承输布脑海引起眩晕。证见:眩晕,劳累后加剧,倦怠乏力,动则气短心悸,甚则晕倒,舌淡嫩,苔薄白,脉细弱。多见于低血压、低血糖、贫血、心脏疾病、脑供血不足、颈椎病等,为一般性眩晕。治法:补气养血,升阳止眩。方剂:十全大补汤、大补元煎丸、归脾汤、人参归脾汤、补中益气 汤、八珍汤、人参养荣丸等。 2.3 肝火上扰型:常因肝经实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风火之邪上扰清空而引起眩晕。证见:眩晕,头痛,头胀,口苦,心烦,口干,目赤,耳鸣,夜难入寐,甚则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癫狂,舌深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或洪大等。多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神经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等,为一般性眩晕。治法:清肝泻火,平肝潜阳。方剂:黄连上清丸、龙胆泻肝汤、镇肝熄风汤等。 2.4 瘀血脉络型:常因阴虚阳亢,肝火上亢,血热妄行,瘀阻脉络,脑海气血运行障碍而引起眩晕。证见:眩晕,头痛,真头痛,耳鸣,目眩,恶心呕吐,反复发作,甚则突然晕倒,口眼斜,半身不遂,舌黯红,苔黄厚,脉涩或弦等。多见于脑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精神分裂症、脑内肿瘤等,为一般性眩晕。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方剂:天麻钩藤饮、地黄饮子、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癖汤、温胆 汤合冠心 2 号方、镇肝熄风汤、血府逐瘀汤等。 2.5 肾精不足型:常因肝肾阴虚,或阴阳两虚,而致津液肾精不能充盈脑髓,脑海空虚引起眩晕。证见:眩晕,耳鸣,耳聋,眼花,精神萎靡不振,腰膝酸楚无力,甚则四肢末梢不温或五心烦热,舌质红或淡,苔薄白或滑,脉细尺弱。多见于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症、老年性疾病、梅尼埃综合征等,为一般性眩晕或耳源性眩晕。治法:滋养肝肾,填精补髓。方剂:左归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鱼螵丸、桂附六味地黄丸、杞菊六味地黄丸等加减。 2.临床类型 2.1 肝阳上亢型 表现为头痛且伴有耳鸣及眩晕感,头痛加剧及急躁易怒主要是因为生气恼怒造成头痛剧烈,或者劳累烦恼造成头痛加剧,常表现为夜不能寐或少寐多梦,口舌干燥且苦味加重,该症状多见于高血压疾患及脑部疾患或动脉硬化病。头脑胀痛并有手脚心发热且颧红,劳累感加重以及舌苔发黄,脉象细弱等现象。

腹针处方

腹针处方 1、耳鸣 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 2、失眠 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 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 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 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 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施术分3步进

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分钟。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 薄氏镇痛处方: 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 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7、无先兆偏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一60mm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针法:直刺,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 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10d,疗程,共2个疗程。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