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试论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海口市龙峰实验小学吴贞玉

[内容摘要]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随着小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推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是小学英语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化;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捕捉生活细节,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领会中英文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跨文化意识;交际能力;体会

[正文]小学英语不仅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交际的基础工具学科,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要实现这个任务,仅一味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时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突出英语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工具的性质,否则英语教学与英语本身承载的文化将会被不适当地割裂开来。其后果就是,学生因为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常犯本可以避免的“文化错误”(即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觉得不合适或不能接受的言语行为)。笔者就不时遇到这样的事情。

一些学生在与外教或其他外国人交谈时常以“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抑或“Do you have any children?”之类的提问开始。尽管这些句子就其本身而言,并无语法上的错误,但结果却常常使被问者十分尴尬,不得不含糊其辞,而学生也很茫然:“我是不是说错了?”或者“我的发音是不是不标准?”,不知所措,影响了彼此间的进一步交流。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学生在进行英语交际时,并没有摆脱中文母语的影响,尚缺少跨文化意识和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事实上,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适当地教授学生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告诉英语文化极为重视个人隐私,在谈话时,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政治信仰和婚姻状况等是极不礼貌的,那么上面提到的那些令人尴尬的场合就不会发生了。同时,教师在教学时如还能进一步告诉学生,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在交谈时常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话题,如Lovely day, isn’t it?、Miserable weather, isn’t it?等等,那么学生在英语交际时,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学家沃尔森就曾经说过:“在与外国人的接触当中讲本族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被认为是没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会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沃尔森的这句话提醒人们,外语与它所代表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违背了外国的文化习俗,就可能冒犯对方,甚至引起文化冲突的后果。因此,我们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的环境中,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文体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不失其完整性,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为此笔者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创设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化

1、利用课内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我们大多数的教室布置是对称结构,给人一种严肃和庄重的气氛。前后各有一块黑板,前后墙对应挂上一些名人名言,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等,

以鼓励学生勤奋刻苦,勇攀高峰。而英语国家教室的布置则像个展览会,追求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于是我借鉴它们的经验,对教室进行特色化布置:有的是手工英语卡片展览,有的是实物布置(如toy shop, fruit shop, clothes shop, bedroom 等),有的是英语手抄报展。布置完后,我再让学生互相参观各班的教室。平常我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创设教室环境,他们可以张贴书法作品、英文卡片、英语谚语集锦,也可以展示他们收集的有关英语国家的风景名胜、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资料。当学生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时,他们对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也就越浓厚。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英语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在课桌摆放方面,小学教室基本上都是按以下左图所示的“传统型”模式摆放,显示了国内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对比之下,英语国家的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和其他任课教师协商后,我对课桌采取了“U 模块型”的摆放(如下右图所示)。

“传统型”

“ U 模块型”

经过“ U 模块型”调整后的座位,教室中间留出了一块“舞台”供学生自由表演和展示。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缩短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多,更方便了。

2、利用课外环境培养跨文化意识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相对于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的学习却是无限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于是,我就提议学校在教学楼上张贴图文并茂的英语谚语和格言,宣传栏里张贴英语国家简单有趣的带有解说的图画故事,课前或课间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在校园里也可感受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促进它们的课余英语学习。我还利用英语国家的传统节日,如“Christmas Day”、“New Year’s Day ”等,通过讲座、英语剧表演、故事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多途径接触英语文化,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既学到了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起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二、激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不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是学生误用、错用英语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异大量存在于在人们的交流与交谈中,如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为此,英语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结合英语传统,激活英语教材

英语传统在英语教学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教授“星期”时,我先告诉学生“Monday”和“Sunday”分别表示中文的“星期一”和“星期天”,随后我再有意识地用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一个星期的第一天是那一天吗?最后一天呢?”当我听到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Monday和Sunday”时,我清楚地知道学生们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两个词的英语涵义。

于是我告诉他们,英国人传统上都会在“Sunday”这天去教堂祷告祈求一星期的好运,就像我们在“元旦”和“春节”都会祝愿人们新年行好运一样。经过这样的解

释,学生们很容易就明白了“Sunday”才是星期的第一天,避免了因中英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混淆和误用。

在中文中,用“星期”加上“一”至“七”等数字,即可表示“星期”的每一天,但是,英语却不一样了。“星期”的每一天都用不同的词来表示,小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针对学生的难点,我又借助英语传统,告诉他们“星期”各词的由来。

“星期”源于古巴比伦,后来传到了古罗马,古罗马人就用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来命名,再后来又传到了英国。当地人又用他们自己的神的名字改造了其中的四个名称,由此形成了今天英语“星期”各天。例如刚才提到的“Sunday”就是“太阳神之日”,“Monday”就是“月神之日”。通过适当引入英语传统,不仅激活了教材,也激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2、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激活英语教材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大量存在。比如,中国人和英国人面对“赞赏”,就有迥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受到别人赞赏时一般会很谦虚,并习惯说:“过奖,过奖”或者“哪里,哪里”以示礼貌;而英国人会很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或者“I am glad to hear that.”。所以在教学“Thank you very much.”这一句型时,我会尽量多地介绍它的使用场合。英国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也截然相反,英国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会当面打开礼物加于称赞,所以在教学present(礼物)这一单词时,我会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通过比较中英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

在教学中,我还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讲解中英方文化对“颜色”的不同运用。如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虽然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却存有差异,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You have got a black eye.”来表示的,“红茶”的英文是“black tea”而非“red tea”;“green”在英文里还可以用来表示无经验、不成熟;“blue”一词在“You are blue.”句子中,则表示“伤心、难过”的意思。通过文化比

较,可以让学生逐渐减少受中文母语影响造成的语言误用。

三、教授英语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英语背景知识,对提高交际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才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才能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进行得体的交际。比如在见面时,中国人通常用“去哪儿?”、“忙吗?”、“吃了吗?”等等,表示友好的问候,并不关心答语的实质内容。而在英国人看来,这些问题是非常奇怪的,也容易产生歧义,他们见面问好通常用“Hello”、“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等表示类似的意思。如果无视其中的文化差异,生搬硬套,就免不了许多误会。再如中国人注重饮食,饮食功能丰富多样,但在英美国家,人们则更重视时间,视时间为金钱,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对饮食并不怎么看重,常以hamburger, sandwich, chips, hot dog, soft drinks等fast food为中餐。这样,教师在教授英语时,还应当及时且恰当地把中英文化中所蕴涵的文化差异告诉学生。一旦有了这些跨文化的背景知识,他们将会更好地掌握英语,增强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一来,像本文开头提及的借助询问对方隐私切入谈话主题的尴尬现象,将不会再现。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从语言的特征和文化的范畴与内容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不然将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向学生教授英语时,将英语与它所承载的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只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明白中英文化的异同,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使小学英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平克虹,“英语词语与英美文化”,《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5。

3、朱媛,“小学英语教学也应渗透文化意识”,《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9。

4、禹明,《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大学出版社,2004.5。

5、蒋艳,“洋话连篇说英语”,《学英语报》小学教师版第38期,2006,3。

6、施艳,“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意识”,《学英语报》小学教师版第45期,2006,5。

[作者简介]:

吴贞玉,女,中共党员,小学一级教师,1999年7月毕业于海南师范学院小教英语大专班,2002年毕业于海南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本科学历。现为海口市龙峰实验小学英语教研组组长,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小学组骨干教师,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兼职教师。论文多次在海口市英语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

[联系方式]: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银坡路8号海口市龙峰实验小学

邮编:570203

电话:13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