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

2013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

2013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
2013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

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③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统计、实验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智力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⑤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

不足之处:当他们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的唯一有效方法时,

就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④教育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⑤培养人格的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

不足之处:思辨气息很浓,过分夸大了社会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个体经验持续不断地增长。

③学校即社会。④课程组织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而不以学科和知识体系为中心。

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

质。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④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⑤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

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①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并非促

进社会公平与实现社会公正的途径和手段,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

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

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③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

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

④ 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

① 教育学研究应以教育制度为优先目标。

② 教育制度是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疏离的主要原因。

③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进行制度分析。 ④ 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显性制度,也要分析隐性的制度。 2.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技、人口】 ①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①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①影响着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

②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上。

③对教育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师生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① 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

② 影响教育的对象。

③ 渗透到教育的所有环节之中,为教

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

数量、质量、人口结构、地域分布不平衡:分别影响教育规模,质量和结

【1】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以及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3】流派:①巴格莱的要素主义A. 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

“共同要素”。

B. 课程设置的原则应当首先考虑

民族和国家的利益。

C. 课程应当提供给学生分化的、

有组织的经验,而最有效能和效率的就是学科课程。

D.

其重要特点在于它是由若干门

学科组成的,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组织。

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

学科”,名著课程与教材的优越性。

【1】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2】主张: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3】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A.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中

去。

B.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1】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

①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

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②课程组织的心理学化,考虑儿童心

理发展的次序,充分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2】奈勒的存在主义课程论

①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

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①制约着课程变革的目标。

②制约着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

③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

①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客观要求制约着课程目标。

②经济的地区差异。

③市场经济(有必要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三)文化:文化模式、文化变迁、

文化多元

①制约着课程变革的目标。

②推动着课程结构的变革。

③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①身心发展的特征②学生的需要③着眼点——最近发展区5.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3

个)

【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具体分为五个阶段:

①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并

明确目标。

②评估行为:观察并记录行为的频

率。

③安排相倚关系:选择强化物和安排

强化方式。

④实施方案:安排环境并告知学生具

体要求。

⑤评价方案:测量想要的得到的行为

反应。

【3】程序教学的方法。

①直线式: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

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学习。②

分支式

智力。

序列(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1“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2

① 确定帮助的情境。 ② 探索问题。 ③ 形成见识。 ④ 计划和抉择。 ⑤ 整合。

【3

四个要素:

① 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② 学习是学生自我发起的。 ③ 学习是渗透性的。

④ 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4

备真诚、接受和理解的品质。

6.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5个)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

积累的偏向。

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

②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③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其积极地学

习知识。

④防止只专注知识传授或纯思想教育的倾向。

①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

识的掌握依赖于智力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

②引导学生积极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③防止只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倾向。

①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②按照教学的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③防止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7.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6个)

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引起特定的

反应。

通过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使学生作出合乎实际需要的行为反应。

的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学习

通过让学生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重组和改造,使学生智力获得发展。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设—验证假设—应用假设解决问题

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每一个学生都能对学习内容到达掌握的

程度。

握而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到达掌握的状态。

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测验、矫正、再测验

学关于人脑功能的研究

活动,不断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动、总结转化

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原则、暗示手段相互作用原则

克拉

夫基

学理论。强调精选材料,教给学生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使学

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发展智力。

决学习和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

A.范例性的阐明“个”的阶段

B.范例性的阐明“类”的阶段

C.范例性的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

D.范例性的获得有关世界的经验和生

活经验的阶段

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而非“教”学生学习,故曰“非指导性教学”。

③目标:发展学生的人格和情感。

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8.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9个)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其发展,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 缺点:容易出现灌输,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观

掌握系统知识,获得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A.提出要求,呈现自学内容

B.学生自学

C.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启发答疑

D.练习运用

E.及时评价

F.系统小结 缺点: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适用面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来建立理论的科学思维能力。

A.提出问题,形成假设

B.收集资料,分析整理

C.验证假设,形成解释

D.组织结论,展示交流

E.评价结果,反思探究过程

(四)引导-发现式

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能力和

意志力的培养(杜威 布鲁纳) 归纳的能力。

-》假设-》验证-

》总结提高

(五)情境-陶冶式

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活动。(罗扎诺夫,暗示教学理论)

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高效率学习。 -》参与各类活动

-》总结转化

(六)示范-模仿式

学生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

-》参与性徐连-》

自主练习

-》迁移

8.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及其评价

教师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 【1】优势(五个有利于) ①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② 有利于加速普及教育和发展教育

事业。

③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⑤ 有利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2】劣势

① 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② 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内在潜力。

③ 容易使教学产生理论与实践相脱

①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的实现的。

②道德活动是将外在道德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四个环节彼此渗透,相得益彰,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是调节。

四个是统一的整体,但也有相对的独立性。

①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②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注】德育原则(7个)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二)知行统一原则。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相结合的原则。 (四)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六)照顾年龄特点和照顾个别特点

相结合的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10.德育模式(5个)

【1】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③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集体活动和自我管理活动。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道德问题的讨论;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合理奖惩。

【2】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① 前习俗水平

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② 习俗水平

人际协调或好孩子定向阶段;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1】理论假设

因此,强调两点:第一,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第二,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形成统一的价值

观。

评价过程:

(一)选择①自由的选择②在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③在仔细考虑后果之后进行选择(二)赞赏④赞同与珍视⑤确认(三)行动⑥依据选择行动⑦重复

①儿童的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

②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④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②教育原则:集体教育和前景教育

集体教育原则:也称“平行教育影响”,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

前景教育原则:以任务驱动实现目标,又被称为“明日快乐论”。

③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劳动教育,附之合理惩罚。

第二部分中外教育史

1.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8个)(创私学编六经,作用,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教学内容、方法、德育、教师)

①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庶、富、教”思想 ②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A. 扩大了教育对象。

B. 把教育扩大到平民阶层,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

C. 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西周的“六艺”为教学内容,以道德教育居首,文化知识为从属。(文 行忠信) ① 偏重社会人事。

② 偏重文事,忽视军事知识技能的学习。 ③ 轻视自然知识、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

① 学思行并重,学以致用 ② 启发诱导 ③ 因材施教

④ 由博返约(广度与深度的矛盾)

① 内容:“仁”和“礼”

② 方法: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① 学而不厌 ② 诲人不倦 ③ 温故知新

④ 以身作则 ⑤ 爱护学生 ⑥ 教学相长

2. 孟轲的教育思想(

5个)(性善论、明人伦、大丈夫、深造自得) ① 强调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基础,又叫做“四端”,其中恻隐之心是最基本的。

② 人性在本质上的平等性:人们道德境界、智能程度的差异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个人主观努力程度的差

异。

③ 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四心”,找

回散失的善的本性,

发扬善端,“求其放心”。

①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明人伦”。 ②

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① 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 强调内心的体察反省,是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① 深造自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② 循序渐进:“盈科而后进”。 ③ 因材施教 ④ 专心致志

3. 荀况的教育思想(6个)(性恶论、大儒、闻见知行、尊师思想)

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伪”是人为,是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依靠环境和教育。 ②“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合”论证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化性起伪”

。 ①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圣人。

②人才的划分: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③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为作为理想目

标。

①基本路线:闻-见-知-行 ②一种理想的学习心理状态:“虚壹而静”。

① 从强调教育的作用出发强调尊师。 ② 从维护学术思想统一性的角度强调尊师。

4. 墨家的教育思想(5个)(素丝说、兼士、科技与思维训练、主动和创

造)

用染丝的过程比喻环境和教育对人品形成的影响。

“兼士“和”贤士“为培养目标。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1.科学技术教育:最有特色的方面,科学原理和实用技术的教育。

2.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辩乎言谈”、

“察类明故”。

A. 不满儒家“拱己以待”,主张“虽

不扣必鸣”。

B. 兼士的职责就是积极、主动地

“上说下教”。 ②创造:述而作。反映了他对文化遗传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学习与教育

方法——重创造。

A.“合其志功而观焉”,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着眼于效果与实践。

B.其实践除了道德和社会政治的之外,还有生产的、军事的和科技的。

A. 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

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

B. 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

量其力而教。

5.道家的教育思想(法自然、逍遥)

“贵师”、

“道观”、“用反”、“虚静”(充满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学原则)

6. 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实用主义和独断主义)

(一)“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教育无用论,只重视法制)

(二)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7.《大学》

(一)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三纲领”、

“八条目”,并进行了论证。

至善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中庸》(教育哲学论文)

(一)性与教

(二)道德的最高原则(中庸)(三)修养的途径(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四)学习过程即学问的步骤(学、问、思、辨、行)

9.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三大文教政策、性三品说、道德教育)

①独尊儒术

②设立太学,中央直接掌握

教育大权

③重视选举

,任贤使能

德教为立国之本。

子纲、

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教育

内容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

智、强勉行道、正谊明道、明

于性情

10.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批判神学,胎教、鸿儒、创造性)

反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强调“天道自然”、

“万物自生”、“人死神灭”等。

育。

②在出生以后,虽然先天禀赋已有差

异,有优劣之分,但仍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弥补。只要根据自己先天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学习,就能成为自我完善的人。

人才分五等:文吏、儒生、通人、文

人、鸿儒。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文人和鸿儒,尤其是后者。明确提出将培养

的最高理想。

(一)知识来源(学习)(二)过程(感性-理性)(三)效果(效验)(四)方法(问难与距师)

强调批判和怀疑,问难和距师,学思结合的原则。

11.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士大夫教育、性三品、家庭教育)

①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A.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认为人性分为三品,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着直接关系。

B. 其次,从教育与个人前途的利害关系来论述教育的必要性。

C. 再次,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来论述教育的重要性。

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治国人才。 ③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A. 树立仁义的信念是重要任务,实践仁义是最终目的。

B. 以广博的知识为教育内容,以读书为主要教育途径。五经是必读,学习“杂艺”

。 ①尽量早教②慈严结合③均爱原则④重视语言和品德教育。 12.韩愈的教育思想(性三品、人才培养和选拔、师说)

①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

A.人性是天生的,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B.与生俱来的还有潜在的情感素质:喜怒哀惧爱恶欲,有什么样的性,就有什么样的情。

②关于教育的作用 由于人性的差别,教育对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不同。

从先天不平等来论证教育的可能性和效果,具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 ①重视人才的培养。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

②重视人才的选拔。要求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①“学者必有师”“学无常师”

②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③择师标准:道。

④师生关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生是可以相互学习的,是相对的、相互转化的。

13.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

【1】庆历兴学(范仲淹)(普改建)

①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士必须达到一定的在学天数,方可参加科举。

②改革科举考试,罢帖经和墨义。

③建立太学,推行教育家胡瑗的“分斋教学”制度。

【2】熙宁兴学(王安石)(三舍、州县、武算、三经新义)

①改革与扩建太学,创立“三舍法”(外舍、内舍、上舍-合格者不经过科举直

接授予)。

②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③恢复和创立武学、算学等专科学校。

④改革教育内容,新编《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诗》《书》《礼》)

【3】崇宁兴学(蔡京)(地官、学制、辟雍、专科、废科校取)

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③新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舍,扩充太学(三舍法和积分法)。

④恢复和创立书学、算学、医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⑤废除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1】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为学之序:学、问、思、辨、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4】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5】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5.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明天理灭人欲、小学与大学、朱子读书法)

《白鹿洞书院揭示》《四书章句集注》《童蒙须知》

人性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接近“天理”,气质中最不利于“天理”显现的因素就是“欲”,因此要“灭人欲”。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的“明人伦”。

①“小学”阶段(8-15岁):“教以事”,“学其事”,学习伦理道德规范和基本知识技能。

②“大学”阶段(15岁以后):“读书穷理”,靠自觉。

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不忙取舍)④切记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

16.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致良知、教学、儿童教育)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明人伦”,即把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放在教育的首位;“良知”是心的本质,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

①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都可作为教学内容。

②六经皆史。

③教学原则:启发引导、自得、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

①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应采取诱导,启发,讽劝)。

②儿童教育应顺应儿童年龄特征(动静搭配,体脑交叉)。

③儿童教育的内容——诗歌、习礼、读书。

17.颜元的教育思想(清初,习斋先生)(三大祸害、实才实德、六斋、实学、习动、习行)

传统教育的三大祸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

教育要培养实用的人才。第一类是“经世”的人才,即各级政府的管理人员;第二类是“百职”人才,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能工巧匠。

一种在实际行动中练习、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

①学用结合,讲练结合

②依据:符合学习规律;有利于道德修养;有利于身体健康;有利于社会

活跃、国家强大。

18.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①变科举,废八股。

②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兴学校、建资度)

③派游学,译西书。

④倡平等,重女教。

设计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前后衔接的教育体系:

重视学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

19.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开民智、伸民权、新民、变科举之三策、学制、师范、女子和儿童教育)

代表作:《饮冰室合集》《变法通议》《湖南时务学堂学约》

变科举的三策:

上策:取消科举;中策:“多设诸科”,增加明经、明算、明医、兵法等科;

下策:科举取士稍作变通,加试一些实学。

【1】师范教育

①师范教育是各种学校教育的基础。

②师范学校应该办在大学之前,与小学同办,首先要培养小学教师。

【2】女子教育

①中国女子不学是国弱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倡女学。

②女子受教育可以使家庭和睦,教育好子女,从胎教的意义出发可以保国、

保种。

③对于女子学习的内容,认为凡是男子可学的,女子都可以学。

【3】儿童教育

①主张为孩子兴办新式学校。

②学习要循序渐进。

③内容要丰富多彩,合乎儿童年龄特征。

④改进教学方法。

20.严复的教育思想(三育论、体用一致)

(一)“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

(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三)代表作:《天演论》、《原富》

20+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意义:

A.批判了清政府“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废除了读经讲经。

B.缩短了受教育的年限。

C.提倡男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等,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D .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取消了科举制度的阴魂。 20+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五育并举、改革北大、教育独立)

1912年《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为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评议会和教授会。 【4】学科和教学体制改革。 【5】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和活动能力。21.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全人生指导)

①要进行教育改革必须先进行政治变革,“教育救国”是行不通的。

②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③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①教育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②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

③教育由经济和政治决定,对经济和政治也有影响。 【1】“全人生指导”的含义

指对青年进行全面的关心、教育和引导。以“革命的人生观“为核心,其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参加革命,过革命的生活。 【2】具体内容

① 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

② 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

③ 不仅指导学生的在校生活,也要指导指导学生的校外生活。

2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① 职业的本质:是社会生存所必需之分工的产物。 ② 教育的功能:是延续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维持和发展各行各业的条件。

①为谋个性之发展

②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③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④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①社会化(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组织、办学方式)

②科学化

①手脑并用

②做学合一

③理论与实际并行

④知识与技能并重

①提倡职业教育,同时主张积极参加全社会的运动。

②主张教育与职业相沟通,学校与社会相沟通。

③以适应需要为主是职业教育的原则。

④职业教育应能包容一切。

⑤职业教育应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

⑥职业教育应贯穿于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

⑦实施全面职业教育。

2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六大整体建设、化农民与农民化)

【1】“四大教育”

①生计教育用以治贫,培养生产力。

②文艺教育用以治愚,培养知识力。

③卫生教育用以治弱,培养强健力。

④公民教育用以治私,培养团结力。

【2】“三大方式”

①学校式教育:基本教育和乡村改造教育。

文字教育是基本教育的基础。

②社会式教育:“平校同学会”

③家庭式教育

【3】“六大整体建设”

政治、教育、经济、卫生、自卫、礼俗

2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一)代表作:《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

会秩序。

(四)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是合二为一的。

(五)乡村教育的实施

①组织形式:村学、乡学、乡农学校

②课程设置:成人教育部、妇女教育部、儿童教育部、高级部

(一)代表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陈鹤琴教育文集》

【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现代中国人的素质:要具备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

【2“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五类活动:儿童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活动。(如五根手指,是一个整体)

【3

①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②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

辅佐参考。

【4】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

教师的职责: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2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局限: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知识的系统传授。

意义: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③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④意义: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良苦用心。

①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②因为“行是知之始”。

③要求“有教先学”、“有学有教”。

④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⑤课程上: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

27.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

①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美德。

②德育的具体内容是培养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大美德。

③知识即美德。

④从德智统一的观点进一步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知识教育是道

德教育的途径。

①步骤:讽刺→助产→归纳→定义

②特点:不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达到正确的结论。

28.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伦理学》《政治学》

植物的灵魂(体)、动物的灵魂(德)、理性的灵魂(智)

具有巩固奴隶主政治统治的巨大作用,教育是国家的职责。

形成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性)。29.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目的是培养政治家;任务是进行雄辩术的教育。

良好的自然天赋;良好的哲学素质和雄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语言修养;优美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

30.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

教育理论的著作。

(三)关于教学理论:因材施教;重视教师的作用;坚决反对体罚;班级授课制

上帝就是真理。要了解上帝,可以通过世俗知识(理性)和内省(信仰)的方式。竭力论证信仰高于理性。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

天文),重点学习《圣经》。

(四)平等的教育思想

32.人文主义教育

维多利诺,孟都亚宫廷学校(“快乐之家”):

①注意儿童的身心特征和个性差异。

②注重智、德、体并重的教育。

③传授广泛的教学内容。

④要求学校具有自然优美的环境。

⑤强调师生间和睦融洽的关系。

⑥注重启发引导,讲求兴趣。

⑦反对压制、体罚。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①教育目的的变化,不再仅仅为了培养神职人员以及宗教和神学的目的。

②教育内容发生变化。

③教育职能发生变化。

②教育价值观发生变化。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得序号填在题干得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得直接与首要目标就是( A ) A、影响人得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提高人得素质 D、促进人类与谐 2、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得著作( D ) A、《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得出发点就是( D )。 A、社会 B、学校 C、家庭 D、人 4、在一定得前提下,对个体得发展中起着相对得主导作用得就是( A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影响 D、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得前提就是( A )。 A、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得人得问题就是关于( D)问题。 A、教育政策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7、为实现一定时期得教育目得而规定得教育工作得总方向就是( A )。 A、教育方针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8、雅典教育中“缪司”就是指( C )。 A、体育 B、德育 C、智育与美育 D、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得强大动力就是( B )。 A、教育需要 B、教育理论得创新 C、学校发展 D、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得主要实施者就是(B )。 A、领导 B、教师 C、学生 D、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得开始得文件就是( D )。 A、《关于教师地位得建议》 B、《国家为21世纪得教师作准备》 C、《中华人民共与国教师法》 D、《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得核心就是( B )。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得就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得理论体系得构建者就是( B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得实质就是( 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教学方法概念得基点就是( A)。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得教学方法就是( C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得核心应该就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19、马卡连柯教育思想得核心就是( A ) A.集体教育 B.个体教育 C.正面教育 D.反面教育

现代教育学基础考试提纲

第一章 ·在中国古代.对“教”的理解:“教”是一种上者、长者对下者、幼者进行规范灌输的过程。教的内容以道德的养成为主。 ·在西语中教育的本义意味着要用引导的方法来发展受教育者潜在的心理能量。 ·定义的三种方式: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填空) ·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的狭义的教育便是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一门学科能否独立存在,是否发展成熟,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便是看它是否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上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教育学的萌芽和创立、发展时期的重要人物: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论学术的价值与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大教授学》) ·康德---哥尼斯堡大学开设的由哲学教授轮流教授教育学的讲座,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特拉普---德国第一位也是世界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探讨》---这是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著作、完成了教学与教育的结合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 2 3 4点浏览就好 第二章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 ·原始社会晚期:学校的萌芽出现。进入奴隶社会后:学校产生。 ·学校产生与下列条件有关: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 2、文字的出现是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 3、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时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从形式上看,人类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学制的定义: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

现代教育学原理答案

01任务: 1.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答:(1)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 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 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 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 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2.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1) 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2) 重视早期教育。(3)初等教育入 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龄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 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 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 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 育。 02任务: 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由内因与外因构成的,共同推动人的身心发展(2分)(2)顺序性(1分)(3)阶段性(1分)(4)不均衡性(1分)(5)个别差异性(1分) 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保存文化功能2.传播-丰富文化功能;3.选择-提升文化功能;4.创造-更新文化功能 03任务: 1、现代社会教育有哪些特点?现代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 比具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2) 群众性;(3)多样性;(4)补偿性; (5)融合性; 2、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答出 以下任意5点即可得10分。(1)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 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 的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 应性 04任务:1、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重要性有哪 些?答题要点:(1)三种教育力 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 的相互衔接;(2)三种教育力量 的整合,有利于整个教育方向上 的高度一致;(3)三种教育力量 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 互补作用 2、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策略(或 可能性)是什么?答题要点:(1) 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 性;(2)延长教师培养年限,实 现教师的终身学习;(3)严格教 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 的专业自主性;(4)厉行严格的 教师职业规范。 3、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表现在那些 方面?答题要点:(1)主体意识 增强;(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3) 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 辈群体影响较大。 05任务: 1.简述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与其 特征有哪些。答:①根本原因是 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要提高人 口素质;②直接原因是要从根本 上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2) 素质教育的特征:全体发展、全面 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 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2.简述教学的任务:答:答:1)培 养学生的基础学力;(2)建构学生 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3)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简述如何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 的主导作用。答:人的身心发展是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发 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它要受到 以下多方因素的制约:(1)受教 育者的主观能动性;(2)教育的自 身状况;(3)家庭环境的因素;(4) 社会发展状况。教育如果能得到以 上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就能充 分发挥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 展的独特作用。 4.简述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答:(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 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 效性不强;(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4)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 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 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 育和社会实际;(5)课程实施过程 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6)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 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7) 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 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 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 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 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 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三、材料分析题 “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四、论述题 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4.教育起源于。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 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 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 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教育漫话D.林哈德与葛笃德 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民主主义与教育 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A.杜威B.赫尔巴特C.库恩D.柏拉图 二、多选题

现代教育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现代教育学考试大纲 模拟试题集 大纲说明: 识记:填空题、名词解释 领会:简答题、综合题 简单应用:论述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识记: (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2)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额,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领会 (1)给“教育”这一概念下定义的意义 (2)对“教育”这一概念含义理解的多样化的原因 A.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以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认识和解释也不同,他们总是从某一角度提出对于教育的理解。 B.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人们对某一概念下定义主要根据事实和历史事实。 C.不同的时代对于教育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利益集团的人群对于教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D.根本原因:有事人给“教育”下定义时没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而是采取了“定义性陈述”的方式,导致了“教育”定义的混乱。 (3)谢弗勒有关教育概念的三种定义性陈述。 1、规定性定义:指创造的定义,也就是下定义者用自己的语言对于有关概念或术语下定义。“规定性定义”对于下定于本身并无特殊的规定,而只是要求被定义的概念或术语在著作或文献中始终保持表示这种规定的含义。 2、描述性定义:指适当的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在这类定义中没有任何逻辑要求或规定,定义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下定义者的主观意图的和知识、语言水平。优点:避开了繁琐的逻辑规则,缺点:随意性太大,对下定义者的知识水平依赖性太大。 3、纲领性定义:旨在说明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即“事物应该是什么”。 (4)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 形式逻辑是从思维的形式结构方面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有着明确的规则:吧被定义的概念放在它邻近的属概念里,并且指出它和同一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公式:(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5)按照逻辑规则给“教育”下定义的基本思路。 第一,教育做为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活动对象是什么?对此我们的回答是:教育活动的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他有别于其他以物质或精神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第二,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并不仅仅只有教育一种,如还有医疗,美容等。那么他们的差别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在所有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中,只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而其他活动则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直接目标。第三,很多社会活动都对于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那么,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其他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首先,其他社会活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可能是无意识的,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总体上讲是有意义的。其次,其他社会活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亦可能是有意识的,但却不会是这些社会活动的首要目标。再次,正如有些社会活动并非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但却会产生教育效果和教育影响一样,教育虽

《现代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精)

《现代教育学基础》复习要点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P1 —P34 P6【填空】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实施教育的机构与场所,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便是所谓的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P6 【多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有着以下特点: 1、教育内容生活化 2、教育方式情感化 3、教育时间的持久性 4、教育作用的显著性 P8 【单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而不是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或教育规律。 P10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创立时期、发展阶段。 【填空或单选】注意:识记各阶段的代表人和代表作 (一萌芽阶段 P12古代中国:《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作品,世界上 最早的教育专著。

P11古代西方:柏拉图《理想国》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 (P12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二创立时期(P13—P16【下面第1和7小点稍微了解一下,其他点识记】 P13 1.(英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1623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 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萌芽。“班级授课制” P14 3.(英洛克《教育漫画》(1693 4.(法卢梭《爱弥儿》(1762 5.(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1781—1787 P16 6.(德康德哥尼斯堡大学于1774年首次开设教育学讲座,由哲学教授 轮流讲授教育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康德在1776—1777学年讲授教育学,其后又有数次主讲。 7.(德特拉普1779年担任哈勒大学教育学教授,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1780年出版了《教育学探讨》,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 8.(德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创立作出里程碑式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著作。 (三发展阶段 P19 (美杜威实用主义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华师现代教育学复习第三版

▲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狭义”上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教育、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校外文化机构的教育。 ▲教育起源说:1.生物起源论: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生物学家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提出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这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此外,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也持这种观点。2.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了教育学的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苏联的一些教育学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阐明教育起源的过程中提出的观点,其基本逻辑是:劳动创造了人,因为也创造了包括教育在内的人的一切。 ▲教育的产生最根本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必要条件)。时间: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无阶级性、非独立性、原始性。 ▲学校教育出现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时间:奴隶社会。 ▲苏格拉底:观点:助产术(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直接回答,而是采取反诘法,逐步揭发对方思维中的矛盾,激发其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1.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2.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理想国》观点:通过教育,使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芸芸众生中经过若干次考试筛选,最终产生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亚里士多德:1.自由教育,又称:文雅教育。他把学科分为“有用的”和“文雅的”两种。2.强调教育必须依靠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开了西方“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 ▲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我国古代“教”和“育”是分开的,孟子在《尽心上》中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了一起。 ▲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注重从历史和系统的角度对教育学时间进行批判和解释;认为人时文化的存在,必须运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人格,其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并主张建立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 ▲经验教育学:反对实验情景的不真实性,主张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开展教育的经验的-实证研究,迪尔凯姆(涂尔干)、菲舍尔。 ▲康德最早讲授教育学号召建立一种学业的教育学。 ▲夸美纽斯捷克人,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1632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构建了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主张以自然秩序为教育的主导原则;提倡教育对象的普及化;构建了阶段分明、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观;系统的总结了确切性、便易性、彻底性、简明性、迅速性等教与学的原则;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初步设想。 ▲洛克英国人《教育漫话》观点:白板说。绅士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体健德高资产阶级事业家;对德智体进行了明确的却分;强调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卢梭,法国人,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爱弥儿》(小说体教育名著)。观点:教育要适应自然;儿童中心的观念;在活动中学习的观念;实用主义的观念;发现的观念。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康德认为卢梭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 ▲裴斯泰洛齐瑞士人。《林哈德和葛笃德》。观点: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特拉普:德国,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教育学探讨》1780 ▲赫尔巴特,德国人,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1806年),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构建了严密的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学方法论;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具有启示意义的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福禄培尔,德国人,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 ▲第斯多惠,德国人,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和“德国师范教育之父”。《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斯宾塞,英国人。《教育论》。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预备说”;观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育的未来生活准备说”。完满生活: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 ▲梅伊曼、拉伊德国人,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实验教育学讲义》、《实验教育学》观点: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3.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蒙台梭利,意大利人,1896年成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被誉为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自福禄培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人”。著作:《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观点: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儿童中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分。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用“传统教育”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进行定性,同时把自己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室中心。 现代教育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孔子《论语》观点:以“六经”为教育内容。有教无类。 启发教学。因材施教,被后人尊为“师祖”“万世师表”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孟子》是研究其教育思 想的主要资料。观点:“性善论”;“内发论”。在教育上, 重“内发”以“复性”。 ▲荀子《荀子》观点:“性恶论”;外铄论”。 ▲《礼记》,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思想,其中不少内容与教 育密切相关,还有一些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著作,首 推:《大学》《中庸》《学记》 ▲大学教育的目的:观点:“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论教育的本质 与作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观点: 论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问题 的专门论著。观点:论教育的作用。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论学校管理;教学相长 ▲董仲舒,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 《春秋繁露》。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 的道德教育。 ▲王充,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著作:《论 衡》。观点:凡学之道,距师为难。强调治学一定要有“问 难”精神。撰写了《问孔》、《刺孟》等文章。 ▲颜之推,梁朝建业人,出身于士族家庭。《颜氏家训》, 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书。观点:及 早施教;主张“胎教”;慎重交游。 ▲韩愈,人称昌黎先生,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 育家。《师说》,是我国关于教师论的名作。《进学解》。 ▲朱熹县一个官宦世家,是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四 书章句集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观点:小学 和大学的教育阶段与教育内容朱熹编写《小学》一书。他 还撰有《童蒙须知》。 ▲王守仁明代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著作: 《传习录》。观点: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而已;立志。 ▲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明夷待访录·学 校》。 ▲蔡元培:提倡“美育”。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就是教育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所 具有的功用和效能,亦即教育的育人功能;具体地讲,就 是教育通过传授,训练,陶冶,评价等方法对人的发展所 发挥的导向,激发,奠基,重构,提高,矫正,完善。学 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 目的性2.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较强的选择性4.较强的专业 性5.较强的基础性。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 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是万能的2.学校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的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1.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 矛盾性:表现在:发展方向上、发展水平上、发展结构上、 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上、发展的特点上的矛盾。2.人的发展 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为条 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的。1、社会发展决 定着人的发展;2、人的发展与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 产的基本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政治功能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 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 思潮。文化功能1、教育能够传授文化;2、教育能够改造 文化;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教育社会功能的特 点: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超前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制约:1、制约 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3、制约教 育结构;4、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 制约教育的领导权;2、制约教育的权利和机会;3、制约 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文化对教育制 约:1、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2、重共性轻个性的 教育价值观;3、重服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4、重认同 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的人的制约性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人的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人 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6、人 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 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4、教育具有继承性; 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 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 的根本性准则。 1.人道性原则: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 重学生的生命、幸福、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 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基本要求: 1、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合理的需要; 2、尊重学生给你 的人格和尊严;3、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 生活;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道精神;5、向学生提出 严格而合理的要求。 2..个性原则:个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药尊重学生的 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基本要求:1、端正对个性的认识;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3、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特长; 3.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爱护 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血色很难过的 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强 烈的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3、培养学生的自 信心;4、鼓励多样性和个性;5、鼓励学生全面发展;6、 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其创造力的机会;7、传授一定的创 造学知识。 4.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主要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 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基本 要求:1、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2、开 展教育活动;3、让学生自主活动;4、加强师生的交流; 5、提高教师组织才能; 5.民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教 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基本要求:1、不断增加教育 机会;2、面向全体学生;3、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 位结合起来;4、提倡启发式教育; ▲教育艺术的特点:情感性,双边性,审美性,创造性 ▲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 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 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所谓人的 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 发展。基本要素: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 感,意志,性格。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 点: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第二,旧分 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 的全面发展提出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第四,自由时间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 历史过程;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 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完整发展(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 体发展);和谐发展(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多方 面发展(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的多 样化发展);自由发展(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富有个 性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重视教育的个人目的。教育目 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和出 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 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论。追溯到古希 腊智者派,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 伦·凯。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分为三种类型:1、以卢梭为 代表的极端个人本位论,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2、以 爱伦·凯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热衷于颂扬儿童真善美的天 性和个性;3、新人文主义性质的个人本位论,不拒绝教 育的社会目的,只是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 值通过个人价值来体现。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重视教育的社会目的。教育目 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和出 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 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论。追溯到柏拉图、荀况, 代表人物:孔德、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 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分为二种类型:1、以迪尔凯姆为代 表的社会本位论(社会学派)并未把个人与社会完全对立 起来,提出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2、以凯兴斯泰纳 为代表的极端社会本位论,是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 (法西斯主义,无公平、正义可言)。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以人为中心 的教育目的观。哲学基础:人性不变;理性是最高价值;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基本特征:追求永恒的教育目的; 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就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 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的教育目的观。哲学基础:实 在是变化而不是永恒的;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基本特征: 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 性;重视科学教育。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是一种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 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只是一种教育思潮,尚未形成若干独立的、有代表人物和 系统主张的教育思想流派。基本精神:科学精神是教育目 的观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观的价值方向 ▲五育的基本要求:1.德:《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纲 要》。2.智: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 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3.体:是全面 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 能的教育。4.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 美得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5.劳:是传 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 习惯的教育。五育之间的关系: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 性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 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现代社会背 景下,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理念,以促进人的发 展为根本取向的学校制度体系。 ▲现代教学制度既包括学校内部的制度体系,如教职工绩 效与激励制度、内部分配制度、课程制度、考试与评价制 度、教师发展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也包括处理学校与 外部关系的制度体系,如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 与家庭的关系等,具体如教育资源分配制度、择校制度、 招生制度、家访制度、安全事故责任制度等 ▲教师的地位:广义上教师地位涵盖了教师的政治地位, 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等方面的内容;狭义上,教师地位指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法定条件和权利。概括起来,教师地 位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1.教师地位的基础是法律保 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声望都是由法律 地位所派生的;2.教师地位的核心是专业身份的确定,教 师的专业身份决定了教师权利和义务内涵。 ▲1993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维 护教师的合法社会地位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1995年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标志着我国开始建 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教师专业化是指加强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包含两个方面 的内涵: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权力: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 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 展,评定学术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 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期间的带薪休假;5.对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建议 和意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 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 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 进修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 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 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意的社会活动;4.关心,奇虎全体 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 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 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现代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1、根据试试教育的机构与场所,教育课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有着以下4个特点:第一,教育内容生活化;第二,教育方式情感化;第三,教育时间的持久性;第四,教育作用的显著性。 3、教育学的发展史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创立时期、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①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②《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作品,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③昆体良是古代罗马帝国初期的演说家和教育理论家,撰写《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5、教育学的创立时期:①捷克教育家夸美妞斯,著作《大教学论》②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③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小说体教育著作《爱弥儿》④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贡献最大)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⑤德国哲学家康德,当其在哥斯堡大学期间,普鲁士政府已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令,为培养大量合格的师资,该大学于1774年首次开设教育学讲座,由哲学教授轮流讲授教育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康德在1776—1777年讲授教育学,其后又有数次主讲。⑥德国哲学家特拉普,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⑦赫尔巴特,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其著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著作。 6、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代表著作《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第二章 1、教育起源的3种主张:生物起源说(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提出)、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劳动起源说 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或学校教育系统)定义: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并在全国实施的学制体制。 4、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①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②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③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第三章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是社会的主要内容或组成要素,构成教育的主要社会基础。 2、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关系:⑴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规格;②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④生产力的发展也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3、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题

一、d单项选择题:1-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9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 .《大学》 B .《中庸》 C .《孟子》 D .《学记》 2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 的莫基人”的人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拉伊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 .勒图尔诺 B .沛西·能 C .孟禄 D .达尔文 4 .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B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C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 D .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5 .许多西方学者把运用教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称之为( )过程。 A .政治社会化 B .学术社会化 C .社会学术化 D .社会政治化 6 .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培养国家精神和() o A .文雅教育 B .英才教育 C .教育平等化 D .价值多元化

7 .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以()为典型。 A .欧洲国家 B .美国 C .前苏联 D .中国 8 . (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呈,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 A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 .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是从()角度来对课程进行划分的。 A .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B .课程的存在形式 C .课程的组织核心 D .课程管理制度 10 .教学是()。 A .学生学的活动 B .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C .教师教的活动 D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11 .兼容班级上课与个别教学的优.点,将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 .道尔顿制 B .兰贝制 C .特朗普制 D .文纳特卡制 12 .德育过程是一个教育与()的统一过程。 A .锻炼 B .受教育 C .自我教育 D .修养指导

现代教育学基础 笔记 冯建军 南师大出版社 考研专用

现代教育学基础 笔记 冯建军版 目录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 (2) 第二章教育、学校与学制 (11) 第三章社会、人、教育 (17) 第四章教育目的 (21)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24) 第六章课程 (31) 第七章教学(上) (33) 第八章教学(下) (35) 第九章德育 (38) 第十章班级管理 (42)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 (45) 第十二章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48)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 一、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广义上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实施教育的机构与场所,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zxasqy 社会实践活动。 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有着以下特点: (1)教育内容生活化 (2)教育方式情感化 (3)教育时间的持久性 (4)教育作用的显著性 二、教育问题与教育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而不是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或教育规律。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之上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提供教育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创立时期、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 古代中国: 《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作品,全书只有1229个字。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就此而言,它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它提出的“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倒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学现象。 古代西方: 古希腊的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他提出了世界上最长的学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等。这些著作虽然并非专门的教育学著作,但却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当然,它们的理论基础多为哲学或伦理学。 (二)创立时期 教育学作为一门对立学科的建立,主要具备三个条件:有确定的研究对象;有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有一套专门的概念和范畴体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