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三四五六章学案

必修三四五六章学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判一判]

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4.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5.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6.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 000+10)×100%=0.9% ()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

1.概念:种群在中的个体数。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②步骤:

a.确定调查对象

b.选取样方

注意: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见的取样方法有:

取样法取样法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做好记录

计数原则:方框内+相邻两边上(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④计算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值。

种群密度=(N1+N2+N3+N4+…+N n)/n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调查许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的注意问题:

1.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不会产生伤害;

2.标志物不能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动物正常的生活;

3.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期内不能脱落;

4.在调查期内应该没有太多个体出生与死亡,同时也没有太多的个体的迁入与迁出。

②计算方法: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 ,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 ,其中已标记的为m ,则 N:M=n:m , 可得:

例:如果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被标记的鼠15只,那么该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只/公顷。

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指种群中单位 的个体在单位 内 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指种群中单位 的个体在单位 内 的个体数目。 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 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迁入率 > 迁出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迁入率 < 迁出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迁入率 = 迁出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 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A B C

(3)意义:通过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_________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2.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2)类型

①雌雄相当型,如人类;②雌多雄少型,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猪、鸡)等; ③雌少雄多型,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3)性别比例的应用:控制虫害。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小结(完成概念图):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5)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考点突破;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 明确图示类型 (1)模式图

(2)统计图

(3)曲线图

(4)柱形图

关注组成特点,准确判断类型: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巩固练习】

1.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取决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的形式。

2.研究方法或步骤:

提出问题→提出→根据实验数据,用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

例: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分钟就通过分裂繁殖一次。

(1)用表示:n代以后细菌的数量N

(2)请将该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填入下表,并画出细菌的种群增长:

时间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min)

细菌数

数学方程式的优点:科学、准确;

曲线图的优点:能更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在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条件:在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2)建立模型:t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

各参数含义:N0表示;N t表示

t表示;λ表示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曲线,称为“S”型曲线。2.产生原因: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又称值。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食物、、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化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剧甚至。

3.研究意义

有害动物、野生动物资源的和利用,濒危动物的拯救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二、作出假设

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_ _型增长变化。

三、材料用具

酵母菌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无菌水,试管,棉塞,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无菌滴管,无菌移液管,小烧杯或小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纱布、滤纸、镊子、盖

玻片等。

四、探究思路

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可定为10ml)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盖玻片下,培养液厚度为0.1mm,可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的公式:2.5×104x(x 为小方格内酵母菌数)

☆注意:1、整个实验过程中,从静置的试管中取培养液计数应:

①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目的是

②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

(摇匀试管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n倍后,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所得数值乘以n×2.5×104,即为1mL酵母菌液中酵母菌个数。)

2、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3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如果需要,请讨论对照组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不需要,本实验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数值即可。

考点.分析“J”型曲线和“S”型曲线

2.讨论模型构建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

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易错警示种群数量增长中的2个关注

(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

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例1.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例2.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3..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

2.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 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后K值会下降;环境得到改善后K值会上升。

3.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第3节群落的结构

[判一判]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3.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4.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5.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6.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7.冰川泥地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8.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内聚集在中的集合体。

2.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2)关系。(3)群落的演替。(4)群落的结构。(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6)群落的和边界。

练习、生物群落是指:()

①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②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

和③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④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三)种间关系

1.捕食: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图甲.其中物种_______是捕食者,_____是被捕食者,依据:在某一周期内,先增加者先减少,是被捕食者.

2.竞争:

(1)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2)结果:竞争各物种相互______,或者一方占优势,另一方一方处于_____甚至灭亡.

(3)举例: 草原上的牛和羊、水稻和稗草。

(4)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乙.

3.互利共生

(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_______,彼此__________.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及其肠内的鞭毛虫。

(3) 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丙。

4.寄生:(1)定义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种生物(寄主)的_______或_______,摄取寄主的

______以维持生活。(2)举例:蛔虫与人,豆科植物与菟丝子等

(1)两条曲线“同升同降”为互利共生关系。

(2)两条曲线“交替消长”可能为竞争或捕食关系。若两曲线最高点相同为竞争关系,不同为捕食。

(3)两曲线“一升一降”,则为寄生关系或竞争关系。但竞争关系会导致物种灭绝,即下降曲线能降到零,而寄生关系一般不会淘汰物种

巩固练习

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C..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B.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

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

3、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很复杂,其中主要的是

A.共生关系B.寄生关系C.竞争关系D.食物关系

4、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

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

5.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充分利用。

6、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7、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

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

8、在某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D.彼此间有直接可间接的营养关系

(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不适于用______或________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_________取样调查,如用_________或吸虫器等捕捉器进行取样.

2.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该法适用于__________,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二是___________估计法,该法按_________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3.实施计划部分

(1)准备(2)取样:

(3)采集小动物:使用________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________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70%的_________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4)观察和分类:“观察和分类”需要借助动物分类的专业知识。(P76)

(5)统计和分析: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演替: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 裸岩上的演替解析:地衣分泌的__________可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在竞争阳光中,苔藓比

地衣更有_______,土壤条件越来越好;土壤中有一定的_________,草本植物的种子就能

______________,昆虫和其他小动物进入该地区;灌木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并取代草本植物,

灌木的生长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______。于是成为许

多_________的栖息地;最后乔木的种子萌发,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4.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___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_____________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举例:裸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进行的演替。

5.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

一年生杂草阶段多年生杂草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6.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解析:在_________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

到________阶段或稀疏的_________阶段.可见_______是乔木出现的重要环境因素。

7.次生演替:指在__________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_________或其他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举例:________的草原、

__________的森林、_________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8.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___________,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甚至可以建立___________。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___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

____________进行。

9.大面积围湖造田、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10.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________、_________、和环境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路,我国政府颁布了《___ ________条例》,该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

特别提醒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

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森林中仍会有灌木、

草本、苔藓等。

巩固练习

1. 下列的哪一个序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地衣—苔藓

2.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3.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

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下列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4.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3.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

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6.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b时,M与N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

7.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

由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试一试]:尝试列举出你所知道的生态系统: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 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物质:______ 、_____和无机盐

能量:热能、阳光(温度不是)

(2)生产者主要代表: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消费者主要代表:动物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解者主要代表: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吗?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吗?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吗?生产者是绿色植物?

①生产者的生物范畴

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包括:(1)进行______的绿色植物,如农田中的大豆;(2)进行______作用的细菌,如等;(3)光合细菌、蓝藻。

②分解者与消费者的区别

a.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___ __,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

属于,寄生细菌属于,腐生细菌和霉菌属于。

b.消费者一般指____,但是并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腐生性蚯蚓、蜣螂等属于

分解者。消费者还有:根瘤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蛔虫、线虫、猪肉绦虫等,还有非绿色植物(菟丝子等)、食虫植物——猪笼草、

捕蝇草等。

③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

试分析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思考填空)。

其中,和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

环境的两大“桥梁”;

(2)食物网:许多。

[连一连]

(3)功能:和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

和是沿这条渠道进行的。

拓展延伸:

运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是 __ ,止点是 ___ 。每条食物链最多有 ___ 个营养级。

②食物链中不包括的成分:和。

③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1,在食物网中,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肉食动物营养级

的级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④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如课本图5-5中的蜘蛛和

青蛙,二者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捕食,又是竞争。

⑤分解者不能与动植物形成捕食关系,不占营养级。

★常考的题目类型:

①数食物链的条数;

②确定某些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③判断生物间的关系;

④分析当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对其它生物的影响。

[判一判]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反之亦然。()

3、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一定是第二营养级,任何生物所处的营养级都是固定的。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包含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5、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6、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7、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其营养结构就越复杂。()

练习: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了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 关于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图所示成分构成了生态系统

B.该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了生物群落

C.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D.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

3.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

答:

(1)该食物网由条食物链组成,图中鼠与兔之间构成了_______的种间关系。

(2)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上只体现了两种成分,未体现的另两种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本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有____个营养级,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种。

(4)在此食物网,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既是,又是。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概念:

包括生态系统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的源头:_______________

(2)能量输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量传递渠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量的散失途径(或输出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一级别的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本级别的消费者_______的能量—_______量

(7)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 :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

不可 _______ ,也不可。

2.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传递效率大约为。

能量传递效率:

原因:①定量不定时分析中,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原因有二:①自身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向分解者。

②定量定时分析(以赛达伯格湖每年的能量流动为例)中,能量逐级递减的

原因有三:①自身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向分解者;③未利用。

注意:“未利用”是指在研究的时间内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最终也是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

特别提醒:(一)关于能量传递

a.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的含义是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到下一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一般不超过______个营养级。

b.确定食物链中的营养关系。据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差值也在5倍左右,若能量差值远比五倍小,则应位于同一营养级。

c.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措施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

(2)在某一食物网中,一个消费者往往同时占有多条食物链,当该消费者增加了某一值时,若要计算最少消耗生产者多少时,应选最短的食物链和最大传递效率20%进行计算,这样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若要计算最多消耗生产者多少时,应选最长的食物链和最小传递效率10%进行计算,这样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二)每一营养级能量来源与去路的分析

(1)动物同化的能量=,即。例如蜣螂利用大象的粪便获得能量,就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

(2)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

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来源

去路

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提醒:①、摄入量不等于同化量。

②、同化量即是该营养级的总能量。

③、同化量等于呼吸消耗量加储存量,后者中的能量将来才有可能流入下一营养级或被分解者利用。

④、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

⑤、在一定的时间内,还有一部分能量属于“未利用的能量”。

3.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注意:能量金字塔没有倒置的情况,而数量金字塔有可能,如一棵树以及树上的麻雀和害虫,数量金字塔如图:

四.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__ 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 ____ __________ 的部分。

[判一判]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过程()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3.散失的热能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 4.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是逐级递减的()

6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 7.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高效利用能量() 8.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练习: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

2.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起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②以食物链(网)为传递渠道;③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④能量流动是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的;⑤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C.②③④ D.③④⑤

3. 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

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 106Kj

B. 大于0

C.0

D.大于0小于106Kj

4. 右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

C.该图中的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图中A具有的能量是B、C、D的能量之和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B.能量伴随着物质而循环流动

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

6. 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

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

植物再利用

C. 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7.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8. 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

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

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 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册学案及答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册学案及 答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课前预习: 1、列举出不同类型的天体。 2、请说出一个天体系统必备的条件有哪些? 3、光年是的单位,1光年约为。 4、用图示的方法描述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5、八大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是、、。 6、请将八大行星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课堂探究: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具有哪些特点?并说明理由(依据)。 2、在教材P3图1.2和教材P4图1.4中找到地球,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运用提供的材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存在生命所必须的条件地球上具备这些条件的原因 知识结构:(用框图的方式描述本节的知识结构) 请将下列表述填在框图中 ①物质属性②运动、有序③天体④天体系统及其级别⑤在不同级别天体系统中的位置⑥在太阳系中的位置⑦地球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的比较⑧地球与其他

行星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的比较⑨安全的宇宙环境⑩自身条件:温度、大气、液态水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形态多样,是物质的,但天体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总星系是人类所知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所以总星系即为宇宙 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D、只有相邻的天体可以构成一个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B、银河系、太阳系、行星系、地月系 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D、地月系、恒星系、银河系、总星系 3、下列属于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的是() A、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距离太阳最近的 B、月球绕地球公转 B、有适宜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湿度条件 D、有液态水的存在 读“太阳系局部图”,C为小行星带,回答4~8题: 4、图中共有几类天体() A、2类 B、3类 C、4类 D、5类

新人教B版必修1高中数学集合之间的关系学案

高中数学集合之间的关系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1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 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4)了解空集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能判断给定集合间的 关系,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利用类比发现新结论的能力,加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 力,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难点:弄清属于与包含的关系。 三、学法指导:研读学习目标,了解本章重难点,精读教材,独立完成学案,通过小组学习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再通过课堂各小组展示及质疑对抗,共同提高,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活动一】 想一想: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1){1,2,3}A =,{1,2,3,4,5}B =; (2)}167|{班的同学级为国际学校x x C =;}67|{D 级的同学 为国际学校x x = (3){|}E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F x x =是等腰三角形 【小组活动二】 1.阅读教材10---12页,完成下列表格:

(1 )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例1、写出集合A={1,2,3}的所有子集和真子集。

例2 、说出下列每对集合之间的关系 (1)A={1,2,3,4,5} B={1,3,5} (2)P={1 x}Q={1 |2= x x} x | ||= (3)C={1 x x} |≥ |> x x} D={2 跟踪练习: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⑴___{0} ? ⑵2___{(1,2)} ⑶?___2 ∈+= x x {R|20} ⑸{3,5}___N ⑹{(2,3)}___{(3,2)} ⑺ {(1,2)}___2 -+= x x x {|320} ⑻{1,2}___2 -+= x x x {|320} 例3、设{|13},{|} =-<<=>,若A B,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A x x B x x a 跟踪练习:1.已知集合A=},5 + ≤ ≤ {- =m x m x B且 x}1 {≤ | 2 | < -x 1 2 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B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试题综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 1.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读图回答题。 3.图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B.20世纪80年代的气温高于20世纪40年代的气温 C.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 D.近百年来的气温明显低于距今7万年到距今1万年的气温 4.上图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5.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退缩

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 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 2.1969-1972年,美国人登月成功。他们在月球可能上看不到() A. 太阳黑子 B. 流星现象 C. 夜晚的星星 D. 彗星的长尾 阅读以下材料和图示,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2014年10月8日傍晚,上海的夜空开始上演今年国内可见的唯一月全食;18时25分,月亮开始变红,红月亮过程持续近1小时。 3.月球所属于的天体类型是() 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彗星 4.下列天体系统与此次月全食所涉与的天体系统无关的是() A.总星系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太阳系 5.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新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2(含答案解析)

新版地理精品资料 2019.4 课堂互动与探究 抓要点 知识详解 知识点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太阳辐射能力 太阳常数的数值为8.24焦(厘米2·分),表示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力的大小。在太阳辐射的三种光中,辐射能力最强的是可见光,所以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地表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长短,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下: ①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②天气:天气晴朗,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多;反之,太阳辐射少。 ③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日照强度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④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点拨: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结合①可得:太阳高度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愈小,光热越集中,地表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愈多,太阳辐射强度就愈大;反之愈小。 结合②可得:太阳高度愈大,太阳辐射所经过的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愈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愈多;反之愈少。 【例1】读我国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国的城市中,有“日光城”之称的是________市。 (2)在我国四大直辖市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的是________市,

简述原因。 (3)青藏高原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________(高或低),解释原因。 (4)我国台湾岛、海南岛西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均比东侧的多,请试着说出理由。 [解析]第(1)题,拉萨市有“日光城”之称。第(2)题,我国四大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中,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中,由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阴雨、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第(3)题,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所以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第(4)题,台湾岛、海南岛两侧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应从两侧降水差异入手分析。 [答案](1)拉萨 (2)重庆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中,盆地地形使水汽不易扩散,阴雨、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 (3)高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4)台湾岛、海南岛的西侧地处夏季风(东南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东侧处于迎风坡,降水多,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故西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东侧的多。 知识点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外部圈层剖面示意图

【人教A版】2018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精品学案全集(含答案)

§2.3 幂函数2学习目标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求幂函数的解析式(易错点).2.结合幂函数y=x,y=x,1123 y=x,y =,y=x的图象,掌握它们的性质(重点).3.能利用幂函数的单调性比较指数幂的大x小(重点).预习教材P77-P78,完成下面问题:知识点1 幂函数的概念α一般地,函数y=x叫做幂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α是常数.【预习评价】(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4-(1)函数y=x是幂函数.( ) 5x-(2)函数y=2是幂函数.( ) 12 (3)函数y=-x是幂函数.( ) 45 -提示(1)√ 函数y=x符合幂函数的定义,所以是幂函数;x-(2)× 幂函数中自变量x是底数,而不是指数,所以y=2不是幂函数; 12α (3)× 幂函数中x的系数必须为1,所以y=-x不是幂函数.知识点2 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五个幂函数的图象:(2)幂函数的性质:1231-幂函数 y=x y=x y=x y=x 2 y=x (-∞,0)∪定义域 [0,+∞) R R R (0,+∞) *0,+∞) 值域 [0,+∞) {y|y∈R,且y≠0} R R 偶奇奇偶性奇非奇非偶奇 x∈[0,+∞),增增单调性增增 x∈(0,+∞),减 x∈(-∞,0],减x∈(-∞,0),减公共点都经过点(1,1) 【预习评价】5 3 (1)设函数f(x)=x,则f(x)是( ) A.奇函数 B.偶函数 C.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D.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33--(2)3.17与3.71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解析(1)易知f(x)的定义域为R,又f(-x)=-f(x),故f(x)是奇函数.13-(2)易知f(x)=x=在(0,+∞)上是减函数,又 3.17<3.71,所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模块复习课

[核心知识回顾](教师用书独具) 一、人口的变化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①时间上:数量不断增长。 ②空间上:地区不平衡,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划分: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 (2)分布: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但有一部分正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中间类型。 (3)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 3.人口的迁移 (1)概念: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的现象。 (2)分类:人口迁移根据是否跨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5.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一个地区或国家利用本地及他地的资源,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生活消费水平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三种观点:乐观、悲观、介于乐观和悲观之间。 6.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内涵: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条件: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的生活质量。 (3)意义:影响人口战略、人口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土地利用: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同类活动的高度集聚。 (2)城市功能分区 ①特点:一般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形成的因素 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等。 ②其他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4)发展变化 ①初期:各个功能区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 ②后期:各功能区逐渐分类布局。 3.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①标准: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②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城市服务范围: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3)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等级高,职能多,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大。 (4)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地理位置、地形、资源、交通等。 4.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含义: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空间组合。 (2)特点: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 (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5.什么是城市化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测试卷

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分别是() A.银河系、太阳系B.河外星系、地月系 C.太阳系、地月系D.总星系、太阳系 2.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A、氢气燃烧 B、氦气爆炸 C、核裂变反应 D、核聚变反应 3.地球上温度适宜的主要原因是() A.日地距离适中B.太阳光照条件稳定 C.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D.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4. 12月22日,下列地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均为0o的是() A、北极点 B、北京市 C、广州市 D、南京市 5.下列地理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现象是:() A、昼夜的交替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春夏秋冬的更替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6.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日出的时刻而定的,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A.5月1 日B.7月1 日C.8月1日D.10月1 日 7.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A.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B.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D.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动 8.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的时期是:() A.春分日至秋分日B.秋分日至春分日 C.夏至日至冬至日D.冬至日至夏至日 9.当本初子午线与昏线重合时,北京时间为:() A.9月24日2时B.6月22日8时 C.3月21日0时D.12月22日12时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回答10~11题。10.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左右,岩层的断裂处位于:() A.地壳中B.上地幔中C.下地幔中D.地核中 11.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A.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1章章末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巩固层·知识整合构网络] (教师用书独具) 请你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 ①原始型 ②现代型 ③经济因素 ④国际人口迁移 ⑤环境承载力 ⑥自然资源 ⑦人口合理容量 [提升层·专题讲练深拓展] 专题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1)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由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所决定。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增长率的高低。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数量的增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则人口增长。 (3)人口的机械增长:一个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迁入率高于迁出率则人口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只是对世界的局部地区而言,对全球化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2.人口增长影响区域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常见的人口年龄失调有两种情况: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教育等措施,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文化素质总体过低→ 不利于高新技 术产业的发展 → 国家要加大劳动者 的职业技能培训 [对点训练] 1.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17252022】

高中地理必修一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本章考点: 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 3.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章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课标解析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总星系系 系系 系 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原因有: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 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 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 答案:C 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 A.静止不动B.部分有位移 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 答案:D 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1)为什么水星和金星表面温度很高,而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表面温度很低?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生命形成、发展有什么影响? (2)地球在太阳系中独特的优越条件是。 (3)想一想,如果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不适当,对生命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由于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温度平均为15℃,同时也为有液态水提供了条件,同时自转和公转周期不长,也会使地球的年较差、日较差不太大,这样才有利于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答案:(1)主要与它们同太阳的距离有关。水星、金星距太阳近,接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则距太阳远,接受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如果温度过高,则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如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只能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2)具有适宜的温度(3)自转或公转周期过长,则白天或夏天升温过高,夜晚或冬天降温过低,无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活动的形成和发展。 四、课堂练习 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004年1月15日3时21分,美国宇航局向“勇气”号火星车发出了驶下登陆平台的指令,大约90分钟后,“勇气”号发回了已确认登陆火星的信号。该火星车的主要使命是寻找着陆区域是否存在过液态水的证据,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等的认识。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自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初步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知识要点] 1. 集合和元素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 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 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预习自测] 例1.下列的研究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它. (1)小于5的自然数; (2)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同学; (3)不等式217x +>的整数解; (4)所有大于0的负数; (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上的所有点. 分析:判断某些对象能否构成集合,主要是根据集合的含义,检查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例2.已知集合{},,M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那么此三角形 一定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例3.设()()() {} 2 2 ,,2,,5,a N b N a b A x y x a y a b ∈∈+== -+-=若()3,2A ∈,求,a b 的值. 分析: 某元素属于集合A,必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反过来,只要元素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就一定属于集合A. 例4.已知{}2,,M a b =,{} 22,2,N a b =,且M N =,求实数,a b 的值. [课内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著名的作家可以形成一个集合 (B )0与 {}0的意义相同 (C )集合? ?????∈= =+N n n x x A ,1 是有限集 (D )方程0122=++x x 的解集只有一个元素 2.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 ) A .}33|{=+x x B },,|),{(2 2R y x x y y x ∈-= C .}0|{2 ≤x x D .}01|{2 =+-x x x 3.方程组2 0{ =+=-y x y x 的解构成的集合是 ( ) A .)}1,1{( B .}1,1{ C .(1,1) D .}1{. 4.已知}1,0,1,2{--=A ,}|{A x x y y B ∈==,则B = 5.若}4,3,2,2{-=A ,},|{2 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 [归纳反思]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当集合中的元素 较少 时,用列举法表示方便. .例:x 2 -3x +2=0的解集可表示为{1,2}. 有些集合元素的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用列举法表示,如何用列举法表示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及自然数集N. 答 分别表示为{1,2,3,…,100},{1,2,3,4,…,n ,…}. 小结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应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且写在大括号内,元素和元素之间要用“,”隔开.花括号“{ }”表示“所有”、“整体”的含义,如实数集R 可以写为{实数},但如果写成{实数集}、{全体实数}、{R}都是不确切的. 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人教版(含答案)

崖城高级中学13?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试题 学科:地理 (必修一)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老师:周秀云 审核人: 第一卷 2.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C.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和淡水湖泊水 3.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 ) A. 气旋与反气旋 B. 热力环流 4. 我国夏季的台风来自太平洋,成因是 ( D.冰川和生物水 A.干燥 B.狂风暴雨 C. 读图“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完成6?9题 6. 关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 正确的是 A.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 ?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 大陆东岸为寒流 D. 大洋东岸为暖流 7. 洋流对海洋渔场分布有重要影响, 图中最有 可能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 8. 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增温减湿 B .降温减湿 C.增温增湿 D .降温增湿 9. 能将①处被污染的海水带到②处的洋流是 A. A B . B C. C 10. 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A ) A .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 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A.地下水、湖沼水和土壤水 B.海洋水和冰川水 A.气旋 B. 反气旋 C. 冷锋 D. 暖锋 5.台风一般会带来 天气。 ( 1.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排列正确的是( A.光球、日冕、色球 B. ) 色球、光 日冕 C.光球、色球、日冕 D. 日冕、色球、 光球 .大气垂直运动 ) D .大气水平运动 以上都不是 D. 晴朗 图10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6章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含答案

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习目标: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重、难点) 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①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②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③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自主诊断]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包括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以及防洪、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和生态用水等,还包括向北方地区跨流域调水。 [合作探究·攻重难] 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和沿北纬30°中国地势剖面。 【思考交流】 1.长江流经了哪些省(市、区)?干流南北两侧有哪些重要的支流? 提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市、区)。北侧支流主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等,南侧支流主要有乌江、湘江、赣江等。 2.流域内有哪些地形类型?据上图分析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提示: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在上游河段,长江从青藏高原奔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学习重难点】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过程】 )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洪涝灾害 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

2.洪涝灾害的分布 (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 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如下图所示: ` 学法指导: 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

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 ↓ 干旱 - 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 ↓ 旱灾 知识点二:干旱灾害 1.概念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 ~ (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对畜牧业的影响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分布 由图可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 思考1: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提示: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

高中数学必修1幂函数学案

幂函数(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幂函数的概念,能区分什么样的函数是幂函数; 2.体会幂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变化规律; 3.借助解析式研究幂函数的性质,并能根据性质作出幂函数的图象; 学法指导 自学课本108页——109页例1上方。 通过课本引例,体会幂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变化规律。 特别强调:指数决定曲线的趋势。 ; 自学检测 1.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α为常数. 注:幂函数的定义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一样,为“形式”定义。 练习1:判断下列函数哪些是幂函数 . ①1 y x =; ②22y x =; ③3y x x =-; ④1y = ; ⑤x 2.0y =;⑥5 1x y =; ⑦3x y -=; ⑧2x y -=. ` 练习2:已知某幂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2(,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 练习3:函数3 22 )1()(-+--=m m x m m x f 是幂函数,求其解析式。 | 2.根据课本引例,你能总结出幂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的变化规律吗 (1)0<α<1时, (2) α=1时, (3) α>1时, ` (4) α<0时, 4.研究函数1 2 132x y ,x y ,x y ,x y ,x y -=====的性质,完成下表:

课堂小结 幂函数的的性质及图象变化规律: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 ; (2)0α>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 ,并且在区间[0,)+∞上是 (增、减)函数.特别地,当1α>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01α<<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 (3)0α<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0,)+∞上是 (增、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x 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y 轴右方无限地逼近y 轴正半轴,当x 趋于+∞时,图象在x 轴上方无限地逼近x 轴正半轴.(形状类似于x y 1 = 在第一象限的图象) 能力提升 求出下列幂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其奇偶性、单调性,并且作出简图。 (1) 32 x y =(2)23x y =(3)5 3x y =(4)0 x y =(5)3 2-=x y (6) 2 3x y - =(7)5 3- =x y

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备有答题纸,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2.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但又是惟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下列与 地球上有生物存在无关 ..的是 A.日地距离适中 B.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上昼夜交替周期不长 2.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 A.日冕 B.极光C.太阳光D.黑子和耀斑 3.下列地理现象,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的是 A.酸雨的形成 B.“磁暴”现象的产生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 D.扬尘、沙暴天气的出现 4.当伦敦(零度经线)地方时为中午12点时,区时为20点的城市是 A.悉尼(150°E附近) B.莫斯科(37°E附近) C.上海(120°E附近) D.洛杉矶(120°W附近) 5.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下列日期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一天是 A.4月1日 B.7月1日 C.10月1日 D.11月1日 6.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A.热力环流 B. 大气环流 C. 三圈环流 D. 季风环流 读右图,回答7~8题。 7.关于该图反映的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B.高空 C.不考虑摩擦力 D.近地面 8.图中d代表的是 A.地转偏向力 B.摩擦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风向 9.图中的A地与B地相比 A.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 B.风向相反 C.A地风速小于B地 D.摩擦力一定相同 右图为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图表示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