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毛特(精品讲义)

第五章 毛特(精品讲义)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理解以下问题: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理解其科学内涵?这个理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曲折探索。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形成与理论内涵。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从《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党的八大到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主内部矛盾》,毛泽东带领全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取得重要的理论成果。主要有:

1、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进行第二次结合,走自己的路

2、提出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中国工业化道路。

3、改革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4、消灭了资本主义后又搞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改革思想

5、正确划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中国政治生活的中心课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6、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7、既反对冒进,又反对保守,在综合平衡中发展国民经济。

8、对外开放,向一切民族的长处学习。

9、学习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957年后,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进行了曲折和挫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社会主义发展速度上,忽视了中国自身的国情

2、在政治上夸大国内阶级矛盾和斗争

这些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是缺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从根本上说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下面我们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从现实需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认识成果来看邓小平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1)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列宁领导下形成了完全消灭私有制,废除商品、货币、市场,高度计划、高度集中的军事共产主义制度。斯大林领导下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忽视轻工业农业;排斥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主要依靠计划管理轻视市场作用等等。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已经察觉到斯大林模式的一些问题,提出要“以苏为鉴”总结我国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虽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也出现了重大失误,遭受了严重的挫折:A. 我们曾无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试图单纯依靠群众的政治热情来搞建设,企望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为此,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结果事与愿违,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灾难;

B. 我们曾脱离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把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

C. 我们曾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批判,这些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危害极大。及至1976年文革结束时,我国的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

事实说明,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脱离本国实际,违背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已暴露无遗。

正是这种背景条件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再认识。(2)现实需要

A.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每前进一步,都要遇到姓社姓资的质疑。

其原因就在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B. 苏联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邓小平1985年曾谈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39页)

C. 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一些非洲国家摆脱了殖民政治获得了独立后试图通过社会主义的措施来建立平等,公正的新社会,结果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而且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和障碍。

(3)新的认识成果

A. 认为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不能动摇。

B.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手段,不是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这就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扫除了障碍。

C.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矫正了以往过分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主义特征的决定作用的倾向。开始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和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及其理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围绕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教训,最终在在1992年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

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20世界80年代初,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5年4月,邓小平说:“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

1985年8月,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总统雷尼尔,针对国外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会不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的两种评论发表谈话,“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雏形

1986年9月,邓小平会见美国记者华莱士时提出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992年南巡讲话,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为纳

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体现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特殊性。同时,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

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核心,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1、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2、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

3、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4、体现了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5、体现了在动态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思考: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消灭剥削和现时剥削现象客观存在的矛盾?

2、如何辩证看待“先富”与“共富”?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完成自身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的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问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是时代的最强音(国际因素)。

2、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国内因素)。

3、发展是党的执政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

1、生产力是人类历史上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2、党是以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

3、党的全部理论、方针、政策要体现了先进

生产力的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高度重视一以贯之。

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3、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4、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为。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为其他问题的解决提供物质基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党必须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