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2012年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2012年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2012年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Foreign Trade(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

Over-sea Trade (海外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

World Trade(世界贸易)

二、对外贸易额、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一般以本国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

1、Value of Export: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向外国出口商品的全部金额。

2、Value of Import :

3、对外贸易总额(对外贸易值)

= 一国的出口额+进口额(货币金额表示)

国际商品贸易额:即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相加——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

4、对外贸易量: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并能准确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而制定的指标

公式:贸易量=进出口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报告期价格/基期价格) x 100%

对外贸易量的计算实例1

1990年世界出口总额为34235亿美元,1996年世界出口总额51607亿美元,若以1990年为基期,1996年的出口价格指数是108%。

试计算1996年的出口贸易量,

出口贸易额指数,(报告期出口总额/基期出口总额)

出口贸易量指数?(报告期出口贸易量/基期出口总额)

解:1990年为基期,则

1996年的出口贸易量=(51607/108%)=47784

1996年的出口贸易额指数=51607/34235=151%

1996年的出口贸易量指数=47784/34235=139%

即与1990年相比,国际贸易名义上增长了51%,实际上增长了39%。

三、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总贸易与专门贸易是贸易国家(或地区)记录和编制进出口货物统计的一种方法。

四、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

生产国与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直接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直接的贸易。在直接贸易中,生产国将商品直接出口到消费国;或者说是消费国从生产国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的贸易经由第三国进行。

分为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间接贸易分为

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第三国中间商从生产国购入商品又销往消费国。

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商品经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保持原状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五、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⑴货物贸易:

把货物贸易分为10类

初级产品: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鲜活动物;

1类:饮料及烟草;

2类: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

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物质;

4类:动植物油、油脂和蜡;

工业制成品:5类:未列名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

6类: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7类:机械和运输设备;

8类:杂项制品;

其他:9类:未分类的其他商品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⑵服务贸易:

包括:伴随着实物商品和人的国际间移动而发生的劳务收支,如技术使用费、货物运输费、保险费、客运费、旅游费用等;由资本的国际间移动而产生的投资收益项目,如利润、利息、红利、租金等;以及其他收支项目,如驻外机构经费、侨民汇款、专利费等。

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服务贸易是指:

1、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 ): 从一成员的领土上进入任何其他成员的领土提供服务,它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货物贸易,即交付产品时,消费者和供应商依然留在各自领土上。

(举例:通过电话,传真,因特网或其他计算机媒体的联接,电视,或是通过邮件或信使方式发送文件,软盘,磁带等等.

此外,支持货物贸易的运输服务本身就是越界提供服务的实例。)

2、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从一成员的领土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就是一个消费者迁出其本国领土并在另一国家消费服务。与第一种形式一样,这也是一种简单的服务贸易形式,涉及的问题较少,因为它不要求服务的进口国允许服务提供者进入其境内。

(举例:旅游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和看戏即是典型的境外消费实例.非居民人员的医疗以及在境外学习语言课程则是境外消费的另外两个实例。诸如境外船只维修这样的活动也包括在内,因为只有消费者的资产迁往或位于境外,才可获得这样的服务。)

3、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 ):由一成员的服务供应商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中的商业存在方式提供服务.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则,“供应某种服务”包括生产、经销、营销、销售和交付。在境外某一市场的商业存在不仅包括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法人,而且也包括具有相同特征的法律实体,例如代表处和分支机构.这种服务贸易往往与对外直接投资联系在一起。这是最重要的一种服务贸易形式,特别是从其未来发展来说。但它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

4、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Personnel): 由一成员的服务供应商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中一个成员的自然人存在方式提供服务. 这种形式一般与第三种形式相联系而存在,有时也会单独存在,即入境的自然人可以是外国服务提供者的雇员,也可以是以个人身份提供服务的服务提供者。(举例:如外国医生或教师的短期就业;公司内部的工作人员调动,更普遍的是国外分支机构中的外籍员工的短期就业。其他实例有建筑工人或有偿家政服务人员的短期就业。)

六、贸易差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称贸易顺差或出超、净出口(Net Export),常以正数表示。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称贸易逆差或入超、净进口(Net Import),常以负数表示。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则称为贸易平衡。

贸易顺差越多越好?

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比较简单的对策就是拉动国内消费。

七、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货物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一直高于工业制成品,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贸易中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为满足制造业和人们的生活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料、燃料和食品等造成的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1957年,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开始超过初级产品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因为:

(1)初级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不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不断上升

(2)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合成材料、产量提高)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1)工业制成品贸易呈进一步上升趋势

(2)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迅速,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3)能源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开始下降

八、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

说明出口贸易商品的去向和进口贸易商品的来源.

表明该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也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指各洲、各国(或地区)在世界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即各洲、各国(或地区)参与国际商品流通的水平。它可以表明世界各国、各地区相互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通常用它们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九、对外贸易依存度

定义:

又称外贸系数,一国一定时期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

表示: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中依赖国外市场的程度。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对外开放度。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①发展背景地理大发现:

1486-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

1492-1493年意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伦布由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发现了美洲;

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发现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1519-1522年葡萄牙人斐南多·麦哲伦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后:

美洲、非洲成为欧洲的殖民地,并卷入到国际贸易中。

进入世界贸易的商品种类和商品总量急剧增加。

世界商路不再经地中海而取道大西洋。

欧洲国家出现了垄断殖民地贸易的特权公司。

准备时期国际贸易特点

贸易于军事相结合,带有明显掠夺性质;

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对外贸易没有形成真正全球性的国际贸易。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

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发展背景

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建立。

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手段迅猛发展。火车、轮船、电报机及电缆网等陆续出现。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①发展背景

帝国主义国家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科学技术的革命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电力、钢铁、汽车、化工、冶金等重工业代替了轻工业占主导地位

②主要贸易商品

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持续稳定增长。

③主要贸易中心

帝国主义国家为主,特别是垄断组织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英国、法国、德国及美国等。垄断时期国际贸易特点:贸易量增长,但速度较自由竞争时期下降

工业制成品比重增加

国际贸易地理分布美洲上升,欧洲下降

垄断势力加剧,国际贸易受到打击。

四、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贸易

经济萧条,贸易萎缩

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所占比例增加

初级产品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例提高迅速。

五、二战后的国际贸易

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产力迅速发展

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

二战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

两个不同于以前的特征: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

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导;

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题,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第2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含义

社会范畴

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是国际分工形成的物质基础

发展阶段

国际分工萌芽阶段——地理大发现

国际分工形成阶段——产业革命

国际分工发展阶段——第二次产业革命(垄断)P56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二战后P57

第二节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运行

一、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

多边贸易和多边支付体系的形成

国际金本位制度和世界货币的形成

形成比较完备的世界市场运作机制

世界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固定的商品市场、专业的商业机构、完备的运输设施。

商品种类的多样化和大宗贸易的增长

二、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运行

交易对象

参与国家:各种类型国家。

订约人:政府、企业、个人和行业协会。

商品市场形式

1)固定的国际商品市场①商品交易所②拍卖③博览会、展览会

2)非固定的国际商品市场

销售渠道

国际运输与信息网络

交易方式

第三节世界市场价格

一、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

自由市场价格

封闭市场价格

调拨价格

垄断价格

区域性经济集团内价格

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二、世界市场价格的决定

供求决定价格

以下因素决定供求

垄断

经济周期

市场结构

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

销售中的因素

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及投机等

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知识

(一) 国际贸易政策的涵义

1.定义: 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是各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对外活动进行管理的方针和原则。

2.目的:保护本国国内市场;扩大本国产品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积累资金;维护本国的对外政治经济关系。

3、作为一项完整的贸易政策,其要素应包括:

政策主体: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政府)

政策客体:贸易政策所规划和指导的贸易活动以及从事贸易活动的企业、机构和个人

政策目标:贸易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

政策内容:贸易政策的具体指向

政策手段: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管理措施

(二) 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

1. 贸易总政策: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政策,是一国较长时期内所实行的贸易政策,表明该国贸易政策的主流或总趋势。

2.进出口商品政策:是一国在总贸易政策基础上,针对不同产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制定的贸易政策。

3. 国别贸易政策:是一国在总贸易政策基础上,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而制定的贸易政策。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

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对国际贸易不加干涉,自由进出口.实质上是一种―不干预‖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国家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商品进口或管制商品出口.实质是―奖出限入‖

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

主要主张

自由贸易可以形成有利的国际分工

自由贸易可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自由贸易有利于加强竞争,打破垄断,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率,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

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斯塔福德、孟克列钦早期重商主义

托马斯?孟晚期重商主义

汉弥尔顿关税保护论

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论

凯恩斯主义新重商主义

三、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西欧各国实行重商主义下强制性的保护贸易政策,以英国最为彻底。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主流是自由贸易。英国 美国、德国

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前,出现了超保护贸易政策。

二战后,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管理贸易政策。

四、贸易政策的选择

你认为那一种贸易政策更有利于一国的经济发展?

–贸易自由化(Trade Liberalization)

–保护贸易政策(Protective Trade Policy)

外贸政策的选择受以下因素制约:1、经济力量的强弱(经济发展水平、产品竞争力、产业结构)

2、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外向型还是内向型)

3、利益集团的影响:不同的贸易政策对本国不同的利益集团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影响。外贸政策就是不同利益集团斗争的结果。

4、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一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与外贸政策互相促进的关系。

5、国内经济状况:例:大危机与贸易保护

6.本国国内市场的商品供求状况

7.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8.本国在多边或双边协议中的权利和义务

9.本国生态平衡和文化遗产的保留情况

10.各国领导人的思想和贸易理论

第二节重商主义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把货币作为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可以增加一国财富,主张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

1、观点: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它反映了一国的富裕程度和国力的强弱,故一个国家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于增加货币收入这个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除开采金银货币,就要通过贸易顺差,把别国的金银货币转移到本国。只有获得金银货币的净流入才是获得了贸易的利益。

2、政策措施:

对金银的输出禁止性措施;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窑藏货币

对贸易进行严格管制;(禁止奢侈品和工业品的输入、限制原材料的出口;贸易保持时刻的顺差)

3、代表人物:威廉-斯塔福《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

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1、观点:由货币管制转向贸易管制;贸易应保持总体的顺差,允许局部逆差存在;以转口贸易的发展为目标,促使本国货币财富不断增长。

2、政策措施:

垄断国际贸易;(葡萄牙和西班牙)

―奖出限入‖(出口退税以鼓励出口,用高关税限制进口);管制海上运输。

重工主义:主张政府对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加强工人技术培训、奖励增加人口、实行低工资以降低产品成本、禁止技术工匠外流和工具设备输出;聘请外国工匠以保持本国产品竞争优势

3、代表人物:英国托马斯·孟《英国来自贸易的财富》

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评价

正面:该理论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曾起到积极作用

反面:亚当·斯密的两点批判

A.重商主义混淆了财富和财宝的概念。财富指物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总和,而金银货币这些财宝只是财富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所有财富。

B.重商主义的贸易获利观点(强调无限制的保持顺差),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观点。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重商主义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的起点

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某些政策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把货币作为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可以增加一国财富,主张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只重视流通不重视生产。

第三节自由贸易

一、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

废除谷物法

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数据减少

废除航海法

取消特权公司

改变殖民地贸易政策

签订自由贸易条约

理论依据

绝对优势论

比较优势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一)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绝对优势学说,阐述了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效果。

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志,不是其拥有的金银货币的多少,而是这些金银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只有可供消费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增加时,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1、劳动生产率

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的倒数,即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 某种产品j 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来表示,

其中Qj 是产量,L 是劳动投入。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生产成本

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单位产品j 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

表示。

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对绝优势益学说的评价

该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说明国际贸易并不一定是―零和游戏‖, 折射出了国际交往活动中的―双赢‖ 思想。

其主要理论缺陷是在确定从事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时,要将本国某种产品的成本与国外同样产品的成本直接进行比较,以成本的绝对高低来决定进出口。

这样的比较会使那些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无法参与国际贸易。另外,该理论未考虑需求因素,无法说明均衡价格如何确定,因而就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收益分配问题。

(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

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基本内容

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两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互利的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即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A 国在生产X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则B 国必定在Y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与绝对优势相区别的是,如果比较优势存在,则意味着两国必定各在某一产品上分别拥有比较优势,不会出现一国在所有产品上都拥有比较优势的可能性。 (二)主要前提假设 2×2×1模型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要素和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要素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所有劳动力同质;

???? ??L Q j

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 无运输、保险等费用。

怎样才能知道一国是否有生产某种商品的比较优势呢?

产品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 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

产品A 的劳动生产率 产品A 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

(相对于产品B) 产品B 的劳动生产率

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某种产品j 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来表示 2、用产品的相对成本来衡量

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单位产品A 的要素投入量 产品A 的相对成本 = --------------------------- (相对于产品B) 单位产品B 的要素投入量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单位产品j 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 表示。

3、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

所谓―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小麦)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大米)的数量。用大米来衡量的每单位小麦产量的机会成本为: 减少的大米产量(△QR ) 小麦的机会成本 = ----------------------------------

增加的小麦产量(△QW )

在前面的计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给定的时间(或土地)里,每个中国农民可以生产1吨大米,也可以生产0.5吨小麦,但不能同时生产1吨大米和0.5吨小麦。也就是说,在中国,一个农民要想多生产1吨小麦,他就不得不少生产2吨大米。每吨小麦的―机会成本‖是2吨大米。

在美国,一个农民要想多生产1吨小麦,就必须少生产0.8吨大米。每吨小麦的―机会成本‖是0.8吨大米。同样,我们可以算出大米的机会成本(小麦机会成本的倒数):中国为0.5吨小麦,美国为1.25吨小麦。中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低,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低,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对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 贡献:

1、用比较成本概念代替了绝对成本概念

2、指出了任何类型的国家都有参与国际贸易的可能性

3、提出了国际交换的特殊原则。比较成本是一种独特的比较选择方式,不是将本国某种商品的成本与国外同样商品成本进行直接的比较,而是将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进行比较。 缺陷:

???

? ??L Q j j Lj Q L

a =

1、它只考虑供给,没有考虑需求,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收益分配问题。

2、它只把劳动作为唯一的生产要素,忽略了资金、自然资源、技术等要素对产出的影响;

3、它只是简单地把两种商品的相对成本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比较优势,但如果商品数量增多,比较优势就难以确定;

(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决定着比较优势。国家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差异的根源。

主要从供给的角度——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来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解决了李嘉图留下的问题: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贸易双方要素禀赋的差异。

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故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又称要素禀赋论。

对国际贸易有很强的解释力,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

一模型背景

理论的基本模型:H-O模型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基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由于其贡献,俄林与詹姆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前提

1. 要素禀赋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的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源状况。在新古典经济中,对生产有重要影响的生产资源为土地、劳动和资本。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并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量在两个国家不同,而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量在两个国家不同。

二模型假设

假设1: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K和L);(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又称为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

假设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这样,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是相同的,则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就会使用相同的劳动和资本的比例;

假设3: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过程中规模收益不变;

假设4: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假设5: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即两国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假设6:在一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

假设7: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假设8: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没有任何限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阐述

A国为劳动丰裕国家,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A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B国为资本丰裕国家,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B国出口Y产品进口X产品。

结论: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供给能力差异,进而引起相对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是两国发生贸易的直接原因。开展自由贸易后,一个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其要素丰

裕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要素稀缺的产品。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要素禀赋相对差异,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态和国际贸易的流向,各个国家生产和出口本国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

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巩固后,产品具有极大竞争力。同时,需要以工业制成品换取原料和食品的进口。英国资产阶级要求政府放松国际贸易的管制。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荷|比等)

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有:(1)废除谷物条例(2)改革关税制度(3)签订自由通商条约(4)取消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

此时的自由贸易政策是一种完全开放性的贸易政策。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不设立任何障碍。美、德:当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从重商主义保护贸易转向自由贸易时,其他尚在产业革命过程中的工业后进国家,为了阻止英国廉价商品侵入,曾采取以提高进口关税为主要内容的保护贸易政策。这是历史上第二次保护贸易时代。其中,最著名的保护贸易理论是美国的关税保护理论和德国历史学派创始人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

背景:美国政治上独立,但经济是殖民地经济,国内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仅限于农产品加工和手工业品.

―南北之争‖

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指出制造业发展对国家带来的利益.

有利于推广机器使用,提高整个国家的机械水平;

有利于扩大就业,吸引移民,加速美国国土开发;

有利于消化大批农业资料和生活必需品,保证农业产品销路和价格稳定,刺激农业发展

为了保护和促进制造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主张

向私营企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

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

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极需原料

为必需口工业发津贴,为各类工业发奖金

限制改良机器输出

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制造品品质量

1816年,美国首次实行以保护为目的的关税政策,提高了制造品进口关税;

1828年,美国再度加强保护措施,工业制造品平均税率提高到49%的高度

美国的保护贸易思想和政策主张,反映的是不发达国家经济独立、自主发展民族工业的正当要求和愿望

标志着保护贸易学说的基本形成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背景:德国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统治地位的经济落后国家。政治分散、小帮林立、关卡重重。1834年德国统一、关税同盟成立,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但深受英国、法国之害。

1841年李斯特出版了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发展了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学说,建立了一套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为后进国家服务的保护贸易理论保护幼稚产业论的主要内容

1、生产力理论

生产力由―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创造

―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仅使已有财富得到保障,更能使已经失去的财富获得补偿‖

借助国家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以保证持续生产力。即国家生产力的培育。

2、经济发展阶段论。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

当一个国家进入农工商发展阶段时,财富和力量已积累足够,已经具备了对外自由竞争的能力,应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德国还在农工业时期,需要保护国内工业发展。

贸易保护原则与措施

1、对保护对象提出以下条件:

①幼稚工业需要保护;

②受保护工业发展起来后或在适当时期内保护后无法发展时就不再保护;

③只有本国幼稚产业遭遇国外强有力竞争时;

④农业无需保护

2、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3、保护贸易政策的内容:

一是限制外国工业品输入国内市场;

二是以优惠条件鼓励外国技术、人才和资本流入;

4、保护的作用在于:

一是保证国内学习新技术、投资于新工业部门的企业能够获利;

二是诱使外国商人、技工及他们的生产力投入国内所需要的行业;

5、保护对象的选择--制造一般生活用品的幼稚工业

6、保护手段的运用--对机器制造业产品输入应该免税或低税;对奢侈品的生产低保护;对工业消费品的进口实施高关税

7、保护―适度‖:30年、税率适度

8、贸易保护的归宿—自由贸易

理论评价

积极作用:

对落后国家制订外贸政策有指导意义;

关于―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的思想是正确的;

关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是科学的;

以保护贸易为过渡和仅保护幼稚产业的主张是积极的;

消极作用: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保护幼稚产业的可操作性下降。―民族产品‖、―民族产业‖、―外国企业‖―外国产品‖在国际生产网络下无法定义

幼稚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预见性:本国产业基础、特殊的机遇、特定的历史文化等

幼稚产业是一个动态概念。现代产业结构升级非常迅速,幼稚产业很快会变成衰退产业。如中国华录集团(录像机)

二、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贸易政策

19世纪末到二战结束,资本主义处于垄断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占据了统治地位。

1929-1933年世界危机使西方主要国家陷入困境。各个国家都想方设法增加出口,限制进口。

纷纷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1、产生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垄断代替了竞争;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危机周期爆发。

在危机后,许多国家提高关税,实行外汇管制,加强国内市场保护,干预对外贸易,鼓励出口。

2、政策特点:

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幼稚产业——垄断工业

2)保护的目的变了。培养竞争能力——巩固垄断

3)保护的方式变了。从防御性保护转入扩张性保护(进攻)。

4)保护的阶级利益变化。从工业资产阶级转向垄断资产阶级

5)保护的手段有所变化。保护措施多样化。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投资乘数原理(凯恩斯)

对外贸易乘数原理

投资乘数或对外贸易乘数K=1/(1-边际消费倾向)

增加额 Y收入=[ I投资+( X出口- M进口)]*K

三、70年代中期后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背景:

1)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危机。经济衰退、失业严重。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产业垄断资产阶级要求政府采取保护贸易措施。

2)美国贸易逆差,面临新兴工业国家的威胁。一方面要求贸易顺差国开放市场,一方面加强对进口的限制,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策源地。

与旧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同特点:

1)被保护商品不断增加

2)保护措施从过去以关税壁垒和直接贸易限制为主转变为以非关税壁垒和间接限制为主。3)贸易政策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4)贸易政策措施朝制度化、系统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5)贸易保护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壁垒。

四、发展中国家的保护贸易

背景

政策特点

发展模式:外向型、内向型

理论依据

1、中心——外围论(劳尔-普雷为什);

2、贸易条件恶化论。

结论:国际贸易只适用于中心国家,外围国家必须施行保护贸易发展名族经济。

第4章国家实施贸易政策的措施

第一节关税措施

一、关税含义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

关税的课税对象一般是有形商品

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又称为关税领域。

关境和国境的关系:

关境大于国境;关境等于国境;关境小于国境

由海关征收的税不一定都是关税

强制性、无偿性和预定性

二、关税的种类

(一)按照征收的对象或商品流向分类

进口税(Import Duties)

出口税(Export Duties)

过境税(Transit Duties)

进口税(Import Duties)

自由港、自由贸易区、海关保税仓库

最惠国税与普通税

进口税:工业制成品、半成品、原料

征收进口税案例

驻印度尼西亚使馆经商参处消息,印尼财政部公关主任哈利·朱拉汀近日向记者表示,为了支持国内牛奶工业发展,政府决定对6种全脂奶粉和1种脱脂奶产品恢复征收5%进口税,这些都是生产大众消费的奶制品所需原料。

哈利表示,目前国际牛奶价格正在下跌,而盾币对美元汇率升值,造成进口牛奶售价低于国产鲜牛奶价格。为保护国内畜牧业,唯一途径是调高一些进口奶产品的税率。

出口税(Export Duties)

发达国家取消,发展中国家减少

作用

财政收入

保护本国市场供应

抵制跨国公司掠夺经营

征收出口税案例

2009年6月22日电据国家财政部网站消息,为促进稳定外需,调整出口结构,经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审议,并报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7月1日起,我国对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进行调整:

取消小麦、大米、大豆等粮食产品以及硫酸、钢丝等工业品的出口暂定关税,

降低微细目滑石粉,中小型型钢,部分氟化工品,部分钨、钼、铟等有色金属及其中间品等产品的出口暂定关税。

过境税(Transit Duties)

大多数国家不征收

少许准许费、印花费、登记费、统计费等

(二)按照征税的目的,关税可以分为

财政关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保护关税:保护本国工农业发展

(三)按照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分类

进口附加税

特惠税

普遍优惠制

差价税(Variable Levy)

1、进口附加税

对进口商品在征收一般关税以外,再加征得额外关税,通常是一种临时性的特定措施,又称特别关税。

其目的主要有:

应付国际收支危机,维持进出口平衡;

防止外国产品低价倾销;

对某个国家实行歧视或报复等

反补贴税

反补贴税概念是指进口国为了抵消某种进口商品在生产、制造、加工、买卖及输出过程中接受的直接或间接奖金或补贴而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反补贴税目的在于增加进口商品的价格,抵消其所享受的贴补金额,削弱其竞争能力,使其不能在进口国的国内市场上进行低价竞争或倾销。

反补贴措施

征收反补贴税

征收幅度不超过补贴幅度

如果同时可以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只能征收其中一种

反倾销税

定义:对实行倾销的进口货物所征收的一种临时性进口附加税。

目的: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产品的国内市场

所谓倾销,是指进口商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另一国销售的行为。其目的是打开市场,战胜对手,扩大销售或者垄断市场。

确定正常价格有三种方法:其一,采用国内价格;其二,采用第三国价格;其三,采用构成价格。

2、差价税

概念:当某种本国生产的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同类的进口商品价格时,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差额征收关税。

滑动关税:无固定税率和税额,随国内国外价格变动

典型例子:欧盟

差价税额=门槛价格-进口价格

3、特惠税

概念:指对从某个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给与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

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特惠税

洛美协定国家之间的特惠税

欧洲共同体向参加协定的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单方面提供的特惠税。

4、普惠税

含义:发达国家承诺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与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

产生:1968年通过决议;

1971年开始实行。

目的:增加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外汇收入;促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加速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中国的给惠国:欧盟27国(英国、法国、爱尔兰、德国、丹麦、意大利、比利时、荷兰、

卢森堡、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典、芬兰、捷克、塞浦路斯、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瑞士、挪威、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和列支敦士登公国。

普惠制方案的规定

(1)受惠国家或地区的规定

(2)对受惠产品范围的规定

(3)对受惠产品减税幅度的规定

(4)对给惠国的保护措施的规定

免责条款

预定限额:最高限额、分配配额、国家最大额度

竞争性标准

毕业条款

(5)对原产地的规定

原产地标准、直接运输规则、原产地证书

(6)有效期

欧盟对中国受惠产品按敏感程度划分

最不敏感商品100%优惠

半敏感商品65%优惠

敏感商品30%优惠

最敏感商品15%优惠

2003年11月1日欧盟对我国6大类产品普惠制关税优惠取消50%后,2004年5月1日起,又开始取消100%关税优惠.

三、关税征收

按照征收的一般方法或征税标准分类,关税可以分为从量税、从价税、复合税、选择税、技术性关税

1、从量税

计算公式:从量税额=商品数量×每单位从量税

手续简便,便于通关。

可以避免物价变动对税收的影响,保持税收的稳定性,防止低价行为导致的偷逃税。

累退性,税赋不合理。

物价上涨时期,税收不能和商品销售额同步增加。

适用

被广泛适用于食品、饮料和动、植物油的进口方面

美国约有33%税目栏是适用从量关税的;挪威从量关税也占28%2、从价税

计算公式:从价税额=商品总值(完税价格)×从价税率

税收负担较为公平(高质高价高税赋)

征收比较简单,对于同种商品,可以不必因其品质的不同再详加分类

税率明确,便于比较各国税率

在税率不变时,税额随商品价格上涨而增加,这样既可增加财政收入,又可起到保护关税的

作用

弊完税价格难以确定

我国完税价格的确定

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以海关审定的成交价格为基础的到岸价格(即货物的CIF价)作为完税价格

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以海关审定的货物售给境外的离岸价格(即货物的FOB价),扣除出口关税后,作为完税价格

3、复合税

复合税额=从量税额+从价税额

复合税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从量税为主加征从价税。

另一种是以从价税为主加征从量税。

4、选择税

是对于一种进口商品同时定有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税率,但征税时选择其税额较高的一种征税,但有时也选择其中较低的征收。

5、技术性关税

四、海关税则与国际贸易商品分类

(一)海关税则

海关税则的内容:

税则制度:CCCN、SITC、HS

分类:

统一税目下税率种类的多少:

单式税则和复式税则

各国制定税则的权限不同:

自主税则和协定税则

(二)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

海关合作理事会税则目录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

(三)海关税则主要种类

单式税则

复式税则

自主税则

协定税则

第二节非关税措施

一、非关税措施的含义

非关税措施是指除关税以外一切干预进出口贸易的政策和措施。

包括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配额、鼓励进口措施、出口管制措施、贸易制裁措施等。

各国广泛采用非关税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世界平均关税水平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经过八轮贸易谈判,使发达国家的平均进口关税由原来的40% 下降到 4.7% ,发展中国家也下降到13—14% 。

其次,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更好地保护本国利益和发展本国工业,也采取一些非关税措施。在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价格暴跌,仅仅通过大幅度提高关税税率,难以

有效地限制商品进口。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外汇管制等非关税措施。

但从50 年代到70 年代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大幅度降低关税外,还逐渐放宽和取消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扩大进口自由化。

从70 年代中期以来,在1974—1975 年和1980—1982年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战愈演愈烈。

一、非关税壁垒特点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更能直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二、非关税壁垒种类

(一)进口配额制

进口配额制,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如一季度、或一年)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的限制。

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者征收更高的关税或罚款后才能进口。

它是多数国家实行进口数量限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进口配额制,主要有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两种。

1.绝对配额(Absolute Quotas)

绝对配额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额数,达到这个额数后,便不准进口。

包括:全球配额、国别配额。

国别配额为了区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在进口商品时进口商必须提交原产地证明书。包括自主配额、协议配额。

一般说来,绝对配额用完后,就不准进口。

2.关税配额(Tariff Quotas)

关税配额是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或征收附加税或罚款。

例如,澳大利亚从1979年起对来自中国的呢绒实施关税配额,年度配额是全毛精纺200万平方米,混纺呢绒150万平方米,超过上述配额就要征收高关税。

韩国对大米、玉米等67种(2001年减至60种)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对其中的部分产品征收很高的配额外关税,其税率一般在200%以上。

(二)―自动‖出口配额制

自动出口配额制(V oluntary Restriction of Export)又称自动限制出口,也是一种限制进口的手段。

所谓自动出口配额制是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一般为3-5年)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出口国企业可以通过转移生产国别来回避―自动‖出口配额。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迫使香港实行纺织品―自动‖出口限额。香港企业考虑到当时新加坡向美国出口纺织品还不受配额限制,都纷纷去新加坡投资设厂。后来新加坡也被迫规定出

口限额时,这些公司又转移到不受配额限制的泰国和马来西亚投资设立子公司,继续向美国出口。

1.非协定的自动出口配额即不受国际协定的约束,而是出口国迫于来自进口国方面的压力,自行单方面规定出口配额,限制商品出口。

2.协定的自动出口配额即进出口国双方通过谈判签订―自限协定‖或―有秩序销售协定‖。在协定中规定有效期内某些商品的出口配额,出口国应据此配额实行出口许可证制或出口配额签证制,自行限制这些商品出口。

案例:法国与日本的―普瓦提埃之战‖

日本录像机大量流入法国,严重冲击了法国市场,因为日本的录像机质量好,价格又便宜。进入法国的录像机每月清关64000台。为了阻拦日本录像机进口,法国政府下令所有进口录像机必须经过普瓦提埃海关办理清关手续,并且所有的报关文件和录像机说明书都要用法文。

普瓦提埃是法国北部港外的一个偏僻的内陆小镇,原来只有4个海关人员,后来增加到8人。日本录像机到达法国北部港口后,还要转用卡车运到普瓦提埃,并要办理繁杂的海关手续,所有的文件应为法文的,使原来的说明书要临时请人翻译,而且每一个集装箱必须开箱检查,每台录像机的原产地和序号要经过校对。这一措施出台后,每月清关的进口录像机不足1000台。日本被迫实行对法国录象机出口的―自愿‖出口限制。

案例:日本对美国实行―自动‖出口限制的效果

从1977年到1981年,美国进口日本汽车所占比例从18%提高到25%,而国内汽车产量下降了1/3,约30万名美国汽车工人失业。1980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共亏损40亿美元。结果,美国与日本谈判达成协议,1981年到1983年美国每年从日本进口的汽车限制在168万辆,1984年到1985年提高到每年185万辆。日本由于害怕美国实施更加严厉的进口限制而―同意‖限制汽车出口。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一直加大在美国所谓―移植工厂‖投资生产汽车的力度,到1991年日本在美国的企业已生产了600万辆以上的小轿车。这种由一国向其出口目标市场投资以避免贸易磨擦和未来贸易冲突的投资方式被称作―替代投资‖。到1992年,日本已占领了31%的美国汽车市场(18%通过进口,13%通过在美国本土生产)。然而从那以后,由于美国汽车生产者(尤其是福特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效率的提高和日本汽车在美国销售价格的提高,日本汽车所占市场份额才降到了27%(1993年)。在美国的示范下,加拿大和德国也与日本谈判,以限制日本汽车出口。

(三)进口许可证制

进口许可证制是指进口国家规定某些商品进口必须事先领取许可证才可进口,否则一律不准进口。

进口许可证的种类

从进口许可证与进口配额的关系上看

(1)有定额的进口许可证:指一国政府有关部门预先规定有关商品的进口配额,在配额的限度内,给进口商发放许可证。

(2)无定额的进口许可证:进口许可证不与进口配额相结合,颁发的许可证是在个别考虑的基础上进行。这种方式的限制性比较大。

从商品许可程度上看

(1)公开一般许可证:对进口国别或地区没有限制,属于范围内的,进口商只要填写即可获准进口。

(2)特种进口许可证:多数指定进口国别或地区,进口商必须向政府有关当局提出申请,经政府有关当局批准后才能进口。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1)电子教案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一)管理与管理学 1. 识记: (1)管理的概念:(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的基本职能:(P6)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2. 领会: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P5)管理学的一般规律。 (2)管理二重性:(蔡P15)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社会属性。 (3)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P3) 科学性:A、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B、管理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艺术性:在管理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 (4)管理者的角色:(P7) A、人际角色:a代表人 b 领导者c联络者; B、信息角色:b传播者a监督人c发言人; C、决策角色:a企业家b冲突管理者c资源分配者d谈判者 (5)管理者的技能:(P8)a 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概念技能 (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识记: (1)霍桑试(实)验:(P18)是指梅奥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并于1933年出版。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学习型组织:(P22)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彼得圣吉认为,判断一个组织是否是学习型的组织,具有以下四条基本标准:1、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2、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3、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4、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3)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4)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2. 领会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P13)a、工作定额b、标准化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d、差别计件工资制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2)亨利?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P15) 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4条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报酬合理8:集权与分权9:等级链与跳板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最新自考教育统计与测量复习必看知识点

自考教育统计与测量复习必看知识点 统计:对事物某方面特性的量的取值从总体上加以把握与认识。教育统计:对教育领域各种现象量的取值从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它是为教育工作的良好运行、科学管理、革新发展服务的。统计学内容:描述统计是通过列表归类、描绘图象、计算刻画数据分布特征与变量相依关系的统计量数,如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把数据的分布特征、隐含信息,概括明确地揭示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对待和使用数据。推断统计是教育统计的核心内容。如何利用实际获得的样本数据资料,依据数理统计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来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与关系作出推论判断,即进行统计估计和统计假设检验。测量: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的指定值。教育测量:给所考查研究的教育对象,按一定规则在某种性质量尺上的指定值。比率量尺:是一种有绝对零点的等单位的线性连续体系,其上的数字量化水平最高,全面具有可比可加可除性。标准化测验(测验):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程序、解释分数的参照体系都以科学地实现标准化。即代表性行为样本的客观而标准化的测验。标准化考试:教育条件下的心理特质是学业成就的标准化测量。量表:标准化测验中的测量工具(考试卷或心理测试项目的集合)与解释分数的常模(或标准),都有物化的形态,合在一起称为量表。教育测量的特点是间接性和要抽样进行。理解教育测量抓住:测量的结果就是给所测对象在一定性质的量尺上的指定值。要达到目的就要按照一定规则来进行一系列工作。工作如何进行和能在什么性质量尺上指定值,归根到底取决于所测对象本身的性质。数据:用数量或数字形式表现的事实资料。数据种类:来源分计数数据、测量评估数据、人工编码数据。反应的变量的性质分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比率变量数据。数据特点:离散性、变异性、规律性。计数数据:以计算个数或次数获得的,多表现为整数。测量评估数据:借助测量工具或评估方法对事物的某种属性指派给数字后所得的数据。人工编码数据:以人们按一定规则给不同类别的事物指派适当的数字号码后形成的数据。称名变量:说明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名称、类别或属性上的不同,不说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顺序的先后及质的有劣。计算次数或个数,不能进行运算。顺序变量:就事物的某一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次序将各事物加以排列的变量,具有等级性和次序性的特点。数据之间有次序和等级关系,不具有相等的单位,也不具有绝对的数量大小和零点,进行顺序递推运算。等距变量:表明相对大小,相等的单位,零点相对,不能用乘除法反映数据之间的倍比关系。比率变量:具有量的大小、相等的单位、绝对零点、进行运算,用乘除法处理数据,做比率描述。不同性质的测量量尺:名义量尺(指定数字有类别标志意义,无性质优劣、分量多寡涵义,量化水平最低);顺序量尺(数字量化水平最高,有优劣大小先后之别,单位不等,有可比性无可加性);等距量尺(数量化水平更高,数字是单位相等但零点可任意指定的线形连续体系上的值,有可比可加性无可除性);比率量尺(是一种有绝对零点的等单位的线性连续体系,其上的数字量化水平最高,具有可比可加可除性)。次数分布: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次数多少的情况,或者是这批数据在数轴上各个区间内所出现的次数多少的情况。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步骤:求全距: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定组数:确定把整批数据划分为多少个等距的区组,数据个数200个以内,组数取8-18组。定组距:全距与组数的比值取整数就是组距,取奇数或5的倍数。写出组限:每个组的起止点界限,如10-15(9、5 14、5)。求组中组:组中值等于(组实上限加组实下限)除以2,选奇数。归类划记:设计表格记录上述有关结果对数据归纳划记。登记次数。次数分布图—次数直方图:由若干宽度相等、高度不一的直方条紧密排列在同一基线上构成的图形。次数多边图:利用闭合的的折线构成多边形以反映次数变化情况的图示方法。累计次数曲线图绘制步骤。1、纵轴为累计次数的量尺,横轴代表测验的分数量尺。2、对于“以下”分布来讲,各个坐标点的位置,其横坐标是各组的实上限,纵坐标是累计的次数。3、用连续光滑的曲线把点的轨迹连起来,再与横轴上最低组的实下限所在点连起来,形成“S”形曲线。线形图绘制:1、横轴代表自变量,纵轴代表因变量。2、根据有关统计事项的具体数据,在由纵横两轴所决定的平面上画记圆点,用稍粗的线段把相邻的点依次连接。3、在同一个图形中,可画若干条线(不超过3条)不同的线形图,便于比较分析。用不同的折线,在图形的适当位置上标明图例。次数多边图制作:1、画纵轴和横轴。二者长度之比5:3,纵轴为次数的量尺,横轴代表测验的分数量尺,并在横轴上最低组与最高组外各增加一个次数为0的组。2、在两轴所夹的直角坐标平面上,分别以每个组的组中值为横坐标,相应低次数为纵坐标,画出两个点。3、用线段把相邻的点依次连接起来,连同横轴,构成一个闭合的多边形。统计分析图——散点图: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图形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适应描述二元变量的观测数据。线形图:以起伏的折线表示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演变趋势的统计图。适于描述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藐视一种事物随另一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模式,比较不同人物团体在同一心理或教育现象上的变化特征几相互联系。条形图:用宽度相同的长条表示各个统计事项之间数量关系的图形。用于描述离散性的统计事项。圆形图:以单位圆内各扇形面积占整个圆形面积的百分比表示各统计事项在其总体中所占相应比例的图示方法。用于描述具有百分比结构数据。集中量数:观测数据不仅具有离散性的特点,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具有向某点集中的的趋势,反映次数分布集中趋势的量数。作用—提供整个分布中多数数据的集结点位置,集中反应一批数据在整体上的数量大小,是一批数据的典型代表值。种类—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算术平均数:一批数据总和除以数据总次数所的的商。特点(反应灵敏、确定严密、简明易懂、概括直观、计算简便、代数运算、应用普遍)。性质—数据组全部观测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之和为0。每一观测值都加上一个相同常数c计算变换后数据的平均数等于原有数据的平均数加上这个常数。每一观测值都乘上一个相同常数c所得新数据的平均数,其值等于原数据的平均数乘以这个常数。对每个观测值做线性变换,即乘上相同的常数,再加上另一常数d,计算变换数据的平均数,其值等于原数据的平均数做相同线性变化后的结果。中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强调“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活动中”,这种文学观念被称为 () A.再现说 B.体验说 C.实用说 D.表现说 2.德国19世纪著名作家歌德曾把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描述为() A.艺术家必然是自然的主宰 B.艺术家只能是自然的奴隶 C.艺术家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 D.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3.文学语言节奏的三种类型是() A.低音型、中音型、高音型 B.声调、语调、情调 C.长短型、高低型、轻重型 D.单音型、双音型、和声型 4.伊格尔顿听说的“语言学革命”主要发生在() A.文艺复兴时期 B.17世纪 C.启蒙运动时期 D.20世纪 5.下列选项中,对“意境”论描述不正确 ...的是() A.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 B.意境是华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C.意境是抒情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D.意境是一切文学类型的最高追求 6.“意象”的古义指() A.内心意象 B.表意之象 C.艺术形象 D.心理意象 7.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由此形成的关系是() A.次序 B.视角 C.时距 D.频率 8.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守株者”属于() A.表情性人物 B.表意性人物

C.“性格”人物 D.“圆形”人物 9.“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三大类,即() A.诗歌、小说、散文 B.史诗、悲剧、喜剧 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D.再现作品、表现作品、戏剧作品 10.在中国文学传统中,诗歌() A.以叙事为主流 B.以抒情为主流 C.以议论为主流 D.以讽刺为主流 11.现代风格学认为,作为未经使用的素材整体,语言是一种() A.编码 B.解码 C.中性代码 D.核心代码 12.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鲜明地体现了() A.时代风格 B.地域风格 C.民族风格 D.流派风格 13.“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意思是指() A.意义决定语言 B.语言决定意义 C.语言与意义同等重要 D.语言超越意义之上 14.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文学创作的客体是() A.人的主观情感意念 B.自然界中的事物 C.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D.个体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 15.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叫做() A.艺术直觉 B.艺术灵感 C.艺术情感 D.艺术想象 16.最早提出“胸有成竹”说的是() A.陶渊明 B.苏轼 C.李贽 D.郑板桥 17.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被称为() A.文学生产 B.文学消费 C.文学传播 D.文学创作 18.将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是() A.接受美学批评 B.结构主义批评 C.解构主义批评 D.马克思主义批评 19.文学接受者应该() A.具备专业知识 B.接受职业化培训

7月全国自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试题及答案解析

1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试题 课程代码:0219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设事件A 与B 互不相容,且P(A)>0,P(B)>0,则有( ) A.P(A ?B)=P(A)+P(B) B.P(AB)=P(A)P(B) C.A=B D.P(A|B)=P(A) 2.某人独立射击三次,其命中率为0.8,则三次中至多击中一次的概率为( ) A.0.002 B.0.008 C.0.08 D.0.104 3.设事件{X=K}表示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成功K 次,则称随机变量X 服从( ) A.两点分布 B.二项分布 C.泊松分布 D.均匀分布 4.设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为f(x)=???<<-其它,02 x 1),x 2x 4(K 2 则K=( ) A.165 B.21 C.43 D.54 5. 则F(1,1) =( ) A.0.2 B.0.3 C.0.6 D.0.7 6.设随机向量(X ,Y )的联合概率密度为f(x,y)=????? <<<<--; ,0,4y 2,2x 0),y x 6(81 其它 则P (X<1,Y<3)=( )

2 A.8 3 B.8 4 C.8 5 D.87 7.设随机变量X 与Y 相互独立,且它们分别在区间[-1,3]和[2,4]上服从均匀分布,则E (XY )=( ) A.1 B.2 C.3 D.4 8.设X 1, X 2, …,X n ,…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且都服从参数为 21的指数分布,则当n 充分大时,随机变量Y n =∑=n 1i i X n 1的概率分布近似服从( ) A.N (2,4) B.N (2,n 4) C.N (n 41,21) D.N (2n,4n ) 9.设X 1,X 2,…,X n (n ≥2)为来自正态总体N (0,1)的简单随机样本,X 为样本均值,S 2为样本方差,则有( ) A.)1,0(N ~X n B.nS 2~χ2(n) C.)1n (t ~S X )1n (-- D.)1n ,1(F ~X X )1n (n 2i 2i 21 --∑= 10.若θ)为未知参数θ的估计量,且满足E (θ))=θ,则称θ)是θ的( ) A.无偏估计量 B.有偏估计量 C.渐近无偏估计量 D.一致估计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1.设P (A )=0.4,P (B )=0.5,若A 、B 互不相容,则P (AB )=___________. 12.某厂产品的次品率为5%,而正品中有80%为一等品,如果从该厂的产品中任取一件来检验,则检验结果是一等品的概率为___________. 13.设随机变量X~B (n,p ),则P (X=0)=___________.

自考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简答汇总

管理学原理 名词解释 管理突破:指通过解决组织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人才生命周期:人才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引入阶段、成长阶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主管人员培训应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霍桑实验: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强化: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零期预算: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 管理道德: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为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直线职权:指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涡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沟通: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 社会责任: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义务。系统: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控制工作:指管理者通过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拟订标准,对下发工作成交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预算: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的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或非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结果。 1.战略性计划: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五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愿景和使命陈述,第二项内容是战略环境分析,即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第三项内容是战略选择,选择企业合适的发展途径。最后通过制定一系列战术性计划将战略计划付诸实施。 2.平衡积分卡是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它的目的在于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 3.标杆管理标杆管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 4.风险型决策: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风险性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不能预先确知环境条件,各种决策方案未来的若干种状态是随机的。 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管理主体有效整合组织资源,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过程。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试题

绝密 ★ 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试题 课程代码:0418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设A,B 为随机事件,则事件“A ,B 至少有一个发生”可表示为 A.AB B.AB C.A B U D.A B U 2.设随机变量2~(,)X N μσ,Φ()x 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则{}P X x >= A.Φ(x ) B.1-Φ(x ) C.Φx μσ-?? ??? D.1-Φx μσ-?? ??? 3.设二维随机变量221212(,)~(,,,,)X Y N μμσσρ,则X ~ A.211(,)N μσ B.221()N μσ C.212(,)N μσ D.222(,)N μσ 4.设二维随机变量(X ,Y )的分布律为 0 a 0.2 1 0.2 b

且{1|0}0.5P Y X ===,则 A. a =0.2, b =0.4 B. a =0.4, b =0.2 C. a =0.1, b =0.5 D. a =0.5, b =0.1 5.设随机变量~(,)X B n p ,且()E X =2.4,()D X =1.44,则 A. n =4, p =0.6 B. n =6, p =0.4 C. n =8, p =0.3 D. n =24, p =0.1 6.设随机变量2~(,)X N μσ,Y 服从参数为(0)λλ>的指数分布,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1 ()E X Y μ λ += B.22 1 ()D X Y σλ+=+ C.1 (),()E X E Y μλ == D.22 1 (),()D X D Y σλ == 7.设总体X 服从[0,θ]上的均匀分布(参数θ未知),12,,,n x x x L 为来自X 的样本,则下列随机变量中是统计量的为 A. 1 1n i i x n =∑ B. 11n i i x n θ=-∑ C. 1 1()n i i x E X n =-∑ D. 2 11 1()n i x D X n =-∑ 8.设12,,,n x x x L 是来自正态总体2(,)N μσ的样本,其中μ未知,x 为样本均值,则2σ的无偏估计量为 A. 11()1n i i x n μ=--∑2 B. 11()n i i x n μ=-∑2 C. 1 1()1n i i x x n =--∑ 2 D.1 1()n i i x x n =-∑ 2 9.设H 0为假设检验的原假设,则显著性水平α等于 A.P {接受H 0|H 0不成立} B. P {拒绝H 0|H 0成立} C. P {拒绝H 0|H 0不成立} D. P {接受H 0|H 0成立} 10.设总体2~(,)X N μσ,其中2σ未知,12,,,n x x x L 为来自X 的样本,x 为样本均值,s 为样本标准差.在显著性水平 α下检验假设0010:,:H H μμμμ=≠. 令x t = A. 2 ||(1)a t t n <- B.2 ||()a t t n < C. 2 ||(1)a t t n >- D.2 ||()a t t n >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试题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设()0.6P B =,()0.5P A B =,则()P A B -= A. 0.1 B.0.2 C.0.3 D.0.4 2.设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且()0.6P A =,()0.8P A B =,则()P B = A. 0.2 B.0.4 C.0.5 D.0.6 3.甲袋中有3个红球1个白球,乙袋中有1个红球2个白球,从两袋中分别取出一个球,则两个球颜色相同的概率的概率是 A. 16 B. 14 C. 13 D. 512 4.设随机变量X 则P{X>0}= A. 14 B. 12 C. 34 D. 1 5.设随机变量X 的概率为,02()0,cx x f x ≤≤?=?? 其他,则P{X ≤1}= A. 14 B. 12 C. 23 D. 34 6.已知随机变量X~N(-2,2),则下列随机变量中,服从N(0,1)分布的是 A. 1(2) 2X - B. 1(2)2X + C. 2)X - D. 2)X + A. 0.1 B.0.4 C.0.5 D.0.7 8.设随机变量X 与Y 相互独立,且D(X)=4,D(Y)=2,则D(3X-2Y)= A. 8 B.16 C.28 D.44 9.设123,,x x x 是来自总体X 的样本,若E(X)=μ(未知),123132 x ax ax μ=-+是μ的无偏估计,则常数a= A. 16 B. 14 C. 13 D. 12

10.设12,,,(1)n x x x n >为来自正态总体2(,)N μσ的样本,其中2,μσ均未知,x 和2s 分别是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对于检验假设0000=H H μμμμ≠:,:,则显著性水平为α的检验拒绝域为 A. 02(1)x n αμ??->-???? B. 02x αμ??->??? ? C. 02(1)x n αμ??-≤-???? D. 02x αμ??-≤???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设A,B,C 是随机事件,则“A,B,C 至少有一个发生”可以表示为 . 12.设P(A)=0.3,P(B)=0.6,P(A|B)=0.4,则P(B|A)= . 13.袋中有3个黄球和2个白球,今有2人依次随机地从袋中各取一球,取后不放回,则第2个人取得黄球的概率为 . 14.已知随机变量X 服从参数为λ的泊松分布,且P{X=1}=P{X=2},则λ= . 15.设随机变量X 服从参数为1的指数分布,则P{X ≥1}= . P{X=Y}= . 17.设二维随机变量(X,Y)的概率密度为,01,02,(,)0,, c x y f x y ≤≤≤≤?=??其他 则常数c= . 18.设随机变量X 服从区间[1,3]上的均匀分布,Y 服从参数为2的指数分布,X,Y 相互独立,f(x,y)是(X,Y)的概率密度,则f(2,1)= . 19.设随机变量X,Y 相互独立,且X~B(12,0.5),Y 服从参数为2的泊松分布,则E(XY)= . 20.设X~B(100,0.2), 204 X Y -=,由中心极限定理知Y 近似服从的分布是 . 21.已知总体X 的方差D(X)=6, 123,,x x x 为来自总体X 的样本,x 是样本均值,则D(x )= . 22.设总体X 服从参数是λ的指数分布,12,, ,n x x x 为来自总体X 的样本,x 为样本 均值,则E(x )= . 23.设1216,, ,x x x 为来自正态总体N(0,1)的样本,则2221216x x x +++服从的分布是 .

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

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定义 1管理;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两重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它是有效组宽心丸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增,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3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问答 1管理基本特征? 答: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③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④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掌握管理两重性意义? 答:①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③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特点? 答:一般性、多科性、历史性、实践性 4管理学内容? 答: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上层建筑 5学习管理学意义及方法? 答:意义:①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疲惫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②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③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方法:唯物辩证法、系统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6什么是系统及系统特点? 答;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特点: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交换性、相互依存性、控制性。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定义 1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宽心丸长期稳定的发展。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二、问答 1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箅“第一流的工作” 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

数理统计自考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资料总结,仅供参考) 判断题 1. 研究人员测量了100例患者外周血的红细胞数,所得资料为计数资料。X 2. 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3.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可根据分析需要相互转化。 4. 均数总是大于中位数。X 5. 均数总是比标准差大。X 6. 变异系数的量纲和原量纲相同。X 7. 样本均数大时,标准差也一定会大。X 8. 样本量增大时,极差会增大。 9. 若两样本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结果P 值远远小于0.01,则说明差异非常大。X 10. 对同一参数的估计,99%可信区间比90%可信区间好。X 11. 均数的标准误越小,则对总体均数的估计越精密。 12. 四个样本率做比较,2)3(05.02χχ> ,可认为各总体率均不相等。X 13. 统计资料符合参数检验应用条件,但数据量很大,可以采用非参数方法进行初步分析。 14. 对同一资料和同一研究目的,应用参数检验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更为可靠。X 15. 等级资料差别的假设检验只能采用秩和检验,而不能采用列联表χ2检验等检验方法X 。 16. 非参数统计方法是用于检验总体中位数、极差等总体参数的方法。X 17. 剩余平方和SS 剩1=SS 剩2,则r 1必然等于r 2。X 18. 直线回归反映两变量间的依存关系,而直线相关反映两变量间的相互直线关系。 19. 两变量关系越密切r 值越大。X 20. 一个绘制合理的统计图可直观的反映事物间的正确数量关系。 21. 在一个统计表中,如果某处数字为“0”,就填“0”,如果数字暂缺则填“…”,如果该处没 有数字,则不填。X 22. 备注不是统计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必设专栏,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以说明。 23. 散点图是描写原始观察值在各个对比组分布情况的图形,常用于例数不是很多的间断性分组资料的比较。 24. 百分条图表示事物各组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重,以长条的全长为100%,按资料的原始顺序依次进行绘制,其他置于最后。X 25. 用元参钩藤汤治疗80名高血压患者,服用半月后比服用前血压下降了2.8kPa ,故认为该药有效( X )。 26. 在实验设计中,样本含量越大,越符合其重复原则,越能降低实验误差(X )。 填空题 1、 X ±1.96S 表示:———————————————————。 2、 S X X 58.2±表示——————————————————— 3、 配对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采用校正公式的条件为————。

2019年自考《文学概论》试题复习(一)(含答案)

2019年自考《文学概论》试题复习(一)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精品】2018年10月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试卷及答案

【精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文学四要素中,“实用说”强调的是 A.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B.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C.世界与作者的关系 D.世界与作品的关系 2.提出“寓教予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的观点的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达的是 A.乡愁(思乡之苦) B.哀怨(明主之弃) C.孤寂(知己之稀) D.悲伤(年华已逝) 4.文学文本作为语言系统,是指 A.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 B.已经历史验证的语言系统 C.有待于作家创作的语言系统 D.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自鸟飞回。”上下两旬形成的基本辞格是 A.借代 B.反讽 C.对偶 D.反复 6.从读者阅读效果来说,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被称为 A.陌生化 B. 明喻性 C.内指性 D.反复化 7.“迟曰江山丽,春风花革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本诗最明显的文学形象特征是 A.文化意蕴性 B.符号系统性 C.具体可感性 D.社会经验性 8.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发人们的美感”的是 A.海德格尔 B.贺拉斯 C.华兹华斯 D.苏珊?朗格 9.叙事的核心内容是 A.故事 B.人物 C.行动 D.语言 10.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称为 A.环境 B.情节 C.情景 D.故事

自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八章真题

07.4 10.设总体X 服从正态分布N (μ,1),x 1,x 2,…,x n 为来自该总体的样本,x 为样本均值,s 为样本标准差,欲检验假设H 0∶μ=μ0,H 1∶μ≠μ0,则检验用的统计量是( ) A.n /s x 0μ- B.)(0μ-x n C. 1 0-μ-n /s x D.)(10μ--x n 23.设样本x 1,x 2,…,x n 来自正态总体N (μ,9),假设检验问题为H 0∶μ=0,H 1∶μ≠0,则在显著性水平α下,检验的拒绝域W=___________。 24.设0.05是假设检验中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H 0为原假设,则P {拒绝H 0|H 0真}= ___________。 07.7 25.设总体X~N (μ,σ2),X 1,X 2,…,X n 为来自该总体的一个样本.对假设检验问题 2 212020::σσσσ≠?=H H ,在μ未知的情况下,应该选用的检验统计量为___________. 9.在假设检验问题中,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α的意义是( ) A .在H 0不成立的条件下,经检验H 0被拒绝的概率 B .在H 0不成立的条件下,经检验H 0被接受的概率 C .在H 0成立的条件下,经检验H 0被拒绝的概率 D .在H 0成立的条件下,经检验H 0被接受的概率 24.设总体X~N (μ,σ2 ),x 1,x 2,x 3,x 4为来自总体X 的体本,且2 4 1 2 4 1 )(,4 1 σ∑∑==-= i i i i x x x x 则 服 从自由度为____________的2χ分布. 27.假设某校考生数学成绩服从正态分布,随机抽取25位考生的数学成绩,算得平均成绩 61=x 分,标准差s=15分.若在显著性水平0.05下是否可以认为全体考生的数学平均成 绩为70分?(附:t 0.025(24)=2.0639) 08.1 23.当随机变量F~F(m,n )时,对给定的.)),((),10(ααα=><

2021年数理统计自考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资料总结,仅供参照) 判断题 1. 研究人员测量了100例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数,所得资料为计数资料。X 2. 记录分析涉及记录描述和记录推断。 3.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级别资料可依照分析需要互相转化。 4. 均数总是不不大于中位数。X 5. 均数总是比原则差大。X 6. 变异系数量纲和原量纲相似。X 7. 样本均数大时,原则差也一定会大。X 8. 样本量增大时,极差会增大。 9. 若两样本均数比较假设检查成果P 值远远不大于0.01,则阐明差别非常大。X 10. 对同一参数预计,99%可信区间比90%可信区间好。X 11. 均数原则误越小,则对总体均数预计越精密。 12. 四个样本率做比较,2)3(05.02χχ> ,可以为各总体率均不相等。X 13. 记录资料符合参数检查应用条件,但数据量很大,可以采用非参数办法进行初步分析。 14. 对同一资料和同一研究目,应用参数检查办法,所得出结论更为可靠。X 15. 级别资料差别假设检查只能采用秩和检查,而不能采用列联表χ2检查等检查办法X 。 16. 非参数记录办法是用于检查总体中位数、极差等总体参数办法。X 17. 剩余平方和SS 剩1=SS 剩2,则r 1必然等于r 2。X 18. 直线回归反映两变量间依存关系,而直线有关反映两变量间互相直线关系。 19. 两变量关系越密切r 值越大。X 20. 一种绘制合理记录图可直观反映事物间对的数量关系。 21. 在一种登记表中,如果某处数字为“0”,就填“0”,如果数字暂缺则填“…”,如果该处没 有数字,则不填。X 22. 备注不是登记表必要构成某些,不必设专栏,必要时,可在表下方加以阐明。

(完整版)自考作业答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综合试题一 (课程代码 418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B ). A. A B A B +=+ B.()A B B A B +-=- C. (A -B )+B =A D. AB AB = 2.设 ()0,()0 P A P B >>,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D ). A.P (A -B )=P (A )-P (B ) B.P (AB )=P (A )P (B ) C. P (A +B )=P (A )+P (B ) D. P (A +B )=P (A )+P (B )-P (AB ) 3.同时抛掷3枚硬币,则至多有1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 ( D ). A. 18 B. 16 C. 14 D. 12 4.一套五卷选集随机地放到书架上,则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卷号恰为1,2,3,4,5顺序的概率为 ( B ). A. 1120 B. 160 C. 15 D. 12 5.设随机事件A ,B 满足B A ?,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 A.()()()P A B P A P B -=- B. ()()P A B P B += C.(|)()P B A P B = D.()()P AB P A = 6.设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 (x ),则f (x )一定满足 ( C ). A. 0()1f x ≤≤ B. f (x )连续 C. ()1f x dx +∞-∞ =? D. ()1f +∞= 7.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分布律为(),1,2,...2k b P X k k ===,且0b >,则参数b 的 值为 ( D ). A. 12 B. 13 C. 1 5 D.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