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实验针灸取穴要领

动物实验针灸取穴要领

动物实验针灸取穴要领
动物实验针灸取穴要领

动物实验针灸取穴要领

附表1-1 家兔针灸穴位

经络序号穴名定位局部解剖刺灸法

5尺泽肘关节内侧前部凹陷中刺入臂二头肌腱与腕桡侧伸

肌之间,有桡侧动脉、静脉、

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直刺0.5~0.8cm,可灸

肺经L11少商第1指桡侧,爪根角旁

开 0.1cm处有指掌侧固有动脉、静脉、神

经形成的血管网和末梢神经

直刺0.1cm或点

刺出血,可灸

1商阳第2指桡侧,爪根角旁开

0.1cm处有第2指伸肌腱,指及掌背侧

动、静脉网,指掌侧固有神经

直刺0.1cm或点

刺出血,可灸

4合谷掌背侧第1、第2掌骨间,

约当第2掌骨中点桡侧刺入骨间肌中,深达指深后肌

腱,有桡动脉、神经和正中动

脉、静脉、神经分布

直刺或稍向后斜

刺0.2~0.5cm,

可灸

10前三里

(手三里)桡骨前缘曲池穴下1.5cm,

当前臂上1/6折点处桡骨前

刺入腕桡侧伸肌偏尺侧,有桡

动脉、神经及前臂背侧皮神经

分布

直刺0.3~

0.5cm,可灸

大肠经LI11曲池肘关节外侧前部凹陷中刺入腕桡侧伸肌起始部,有桡

动脉、神经,头静脉和前臂背

侧皮神经分布直刺0.5~1cm,可灸

14臂臑肩关节外侧稍下方即三角

形隆起下方凹陷中刺入三角肌和肱肌交界处有

肱动脉、静脉和腋神经、桡神

经分布

直刺0.3~

0.5cm,可灸

20迎香鼻孔外侧上端,有毛与无毛

交界处有鼻翼提肌、上层动脉、眶下

动脉、静脉及鼻外侧静脉和面

神经上颊支分布

向内上方斜刺

0.2~0.3cm

1承泣眼眶下缘中点处刺入眼球和眶下缘之间,有眼

轮匝肌和眼球下直肌、下斜

肌,眶下动脉、静脉,眼动脉、

静脉分支和动眼神经、眶下神

经、面神经颧支分布上推眼球,针沿眶下缘直刺0.2~0.5cm

胃经(S)25天枢脐旁开3cm处刺入腹直肌,有腹壁后浅动

脉、静脉分支和最后肋间神经

分支分布直刺0.3~0.5cm,可灸

36后三里

(足三里)小腿背外侧上1/5折点处,

约当腓骨头下1.2cm,胫骨

嵴后1cm

刺入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

间,深层为胫、腓骨间隙,有

胫前动脉、静脉和腓神经分布

直刺 1.5~

2.5cm,可灸

37上巨虚小腿背外侧上2/5折点处,

约当后三里穴下1.5cm 刺入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

间,深达胫、腓骨间隙,有胫

前动脉、静脉和腓神经分布

直刺1~1.5cm,

可灸

40丰隆小腿中点处腓骨后缘刺入腓骨长肌与趾长伸肌之

间,有胫前动脉、静脉和腓浅

神经分布直刺0.4~0.6cm,可灸

41追风

(解溪)踝关节背侧中部两筋之间刺入趾长伸肌与胫前肌两腱

之间,有胫前动脉、静脉和腓

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45厉兑第2趾腓侧,爪根角旁开

0.1cm处有趾背侧动脉、静脉网和腓浅

神经的趾背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或点刺出

血,可灸

5商丘内踝高点前下方凹陷中,当

内踝与中央跗骨结节之间有跗内侧动脉、静脉,大隐动

脉和小腿内侧皮神经、腓神经

浅支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脾经Sp6三阴交内踝高点上约3cm,约当小刺入趾深屈肌前缘与胫骨后直刺0.2~

腿下1/5折点处胫骨后缘缘之间,有胫后动脉、静脉和

胫神经分布

0.3cm,可灸

21大包第7肋间中点处刺入肋间肌,有胸背动脉、静

脉及第7肋间动脉、静脉、神

经和胸长神经分支分布向下斜刺0.5~0.8cm,可灸

3少海肘关节内侧,臂骨内上髁紧

前方凹陷中刺入臂肌,有尺侧动脉、静脉

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

肌支分布

直刺0.3~

0.5cm,可灸

心经H7神门腕部掌外侧凹陷中,当尺骨

远端与尺腕骨之间刺入腕尺侧屈肌腱与趾浅屈

肌腱之间,有尺动脉、静脉及

腕掌侧静脉网和尺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9少冲小指桡侧,爪根角旁开

0.1cm处有指掌侧固有动脉、静脉、神

经形成的血管网和末梢神经

向后斜刺0.2~

0.3cm或点刺出

血,可灸

1少泽小指尺侧,爪根角旁开

0.1cm处有指掌侧固有动脉、静脉、神

经和指背侧动脉、神经形成的

血管、神经网

向后斜刺0.2~

0.3cm或点刺出

血,可灸

5阳谷桡腕关节背外侧,尺骨远端

与尺腕骨之间凹陷中刺入腕尺侧伸肌与腕尺侧屈

肌之间,有腕背侧动脉、尺神

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小肠经SI11天宗肩胛冈中点后方冈下窝中刺入冈下窝中,有旋肩胛动

脉、静脉分支和肩胛上神经分

布直刺0.5~0.8cm,可灸

19听宫耳根部,耳屏切迹正下方开

口呈凹处有颞浅动脉、静脉的耳前支、

面神经及耳后神经分支分布

开口,直刺0.3~

0.5cm

1晴灵

(晴明)内眼角、上下眼睑交界处皮下有眼轮匝肌结缔组织,有

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眼角动

推开眼球,向内

下方斜刺0.2~

脉、静脉分布0.3cm

13肺俞第3胸椎下旁开1.5cm处刺入髂肋肌沟,有第3胸神经

背支和第3肋间动脉、静脉分

布沿肩胛软骨内侧向下斜刺0.5~1cm,可灸

15心俞第5、第6胸椎棘突间旁开

1.5cm处刺入髂肋肌沟中,有第5胸神

经背支及第5肋间动脉、静脉

背支分布

向内下方斜刺

0.5~1cm,可灸

膀胱经B18肝俞第9、第10胸椎棘突间旁开

1.5cm处刺入髂肋肌沟中,有第9胸神

经和肋间动脉、静脉背支分布

向内下方斜刺

0.5~1cm,可灸

20脾俞第11、第12胸椎棘突间旁

开1.5cm处刺入髂肋肌沟中,有第11胸

神经和肋间动脉、静脉背支分

向内下方斜刺

0.5~1cm,可灸

22三焦俞第1、第2腰椎棘突间旁开

1.5cm处刺入髂肋肌沟中,有第1腰动

脉、静脉、神经背支分布

向下斜刺0.5~

1cm,可灸

23肾俞第2、第3腰椎棘突间旁开

1.5cm处刺入髂肋肌沟中,有第2腰动

脉、静脉、神经背支分布

向下斜刺0.5~

1cm,可灸

40委中膝关节正后方凹陷中穿过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

深达腘肌,有腘动脉、静脉和

胫神经分布直刺1~2cm,可灸

60昆仑踝关节外侧后方,外踝高点

与跟结节之间凹陷中刺入跟腱与趾深屈肌腱之间,

有胫前动脉、静脉和胫神经分

直刺0.2~

0.3cm,可灸

67至阴第5趾腓侧,爪根角旁开

0.1cm处有足背动脉,趾跖侧固有动

脉、静脉、神经和足背外侧皮

神经分布

直刺0.1~

0.2cm,可灸

1涌泉第2、第3跖骨间跖侧,跖

骨前1/3折点处刺入趾浅、深层肌腱和跖骨间

肌,有足底内侧动脉、静脉、

直刺0.3~

0.5cm,可灸

神经分支分布

肾经K3太溪内踝与跟结节之间凹陷中有胫后动脉、静脉和胫神经分

布直刺0.2~0.3cm,可灸

7复溜小腿下部内侧,小腿下1/8

折点处跟腱前缘有隐动脉、静脉和胫神经分布直刺0.2~

0.3cm,可灸

3曲泽肘关节内侧近前部凹陷中刺入臂二头肌后缘,有臂动

脉、静脉和正中神经分布直刺0.5~1cm,可灸

心包经P6内关前臂下1/6折点处内侧,桡、

尺骨间隙中刺入腕桡侧屈肌与指浅屈肌

腱之间,深达桡、尺骨间,有

正中动脉、静脉、神经分布

直刺0.5~

0.8cm,可灸

9中冲第3指掌侧顶端正中,距爪

根0.1cm 有指掌侧固有动脉、静脉、神

经形成的血管神经网

直刺0.1~

0.2cm,或点刺出

血,可灸

1关冲第4指尺侧爪根角旁开

0.1cm处有指掌侧固有动脉、静脉、神

经形成的血管,神经网

直刺0.1~0.2cm

或点刺出血,可

三焦经TE5外关前臂下1/6折点处外侧,桡、

尺骨缝中刺入指总伸肌与第4指固有伸

肌之间,有桡动脉、静脉、神

经分布

稍向前斜刺

0.3~0.5cm,可

9四渎前臂上1/3折点处外侧,桡、

尺骨缝中刺入指总伸肌与第4指固有伸

肌之间,有骨间背侧动脉、静

脉和桡神经分布

直刺0.5~

0.8cm,可灸

13抢风

(臑会)肩关节后下方,臂骨三角肌

隆起后上方凹陷中

刺入三角肌后缘与臂三头肌

长头、外侧头交界处,有臂动

脉、静脉及桡神经、腋神经分

直刺0.5~1cm,

可灸

三焦经SJ23丝竹空眶上突外端处有眼轮匝肌,有颞浅动脉、静向外上平刺

脉和面神经颧眶支分布0.5~1cm,不灸

1瞳子髎眼外角旁开0.5cm处有眼轮匝肌,有颞浅动脉、静

脉和面神经颧颞支分布向外平刺0.3~0.5cm,不灸

20风池寰椎翼前缘直上方凹陷中刺入头夹肌、头上斜肌,有枕

动脉、静脉和第1颈神经分支

分布向后下方斜刺0.5~0.8cm,可灸

30环跳股骨大转子与最后荐椎棘

突连线后1/3折点处刺入股二头肌、臂浅肌、臂中

肌,有臀后动脉、静脉、神经

分布

直刺1~2cm,可

胆经G34阳陵泉腓骨头下方凹陷中刺入胫前肌与腓骨长肌中,有

胫前动脉、静脉和腓神经分布直刺0.3~0.5cm,可灸

38阳辅小腿下1/4折点处腓骨头与

外踝连线上刺入趾长伸肌与腓骨长肌之

间,有胫前动脉、静脉和腓神

经分布

直刺0.3~

0.5cm,可灸

44足窍阴第4趾腓侧,爪根角旁开

0.1cm处有趾背、跖侧动脉、静脉形成

的血管网和趾背侧神经分布

直刺或向后斜刺

0.1~0.3cm,可

3太冲第2趾胫侧,跖骨头后方凹

陷中有第2趾伸肌腱、骨间背侧肌,

跖背侧动脉、静脉、神经和足

底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肝经Liv8曲泉股骨内踝后缘凹陷中刺入缝匠肌与半腱肌、半膜肌

的止点之间,有隐动脉、静脉、

神经分布直刺0.3~0.5cm,可灸

14期门第6肋间肋骨与肋软骨交界

处刺入腹内、外斜肌腱膜及腹横

肌中,有第6肋间动脉、静脉、

神经腹侧支分布

斜刺0.2~

0.3cm,可灸

1会阴肛门与阴茎根部(♂)或阴刺入坐骨海绵体肌(♂)或阴直刺0.3~

唇上联合(♀)之间门外括约肌(♀)与肛门外括

约肌之间,有会阴动脉、静脉、

神经分布

0.5cm,可灸

12中脘腹中线上,脐与剑状软骨连

线中点处刺入腹白线,有第7、第8肋

间神经腹支和腹壁前动脉、静

脉分支分布

直刺0.3~

0.5cm,可灸

任脉CV17膻中胸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

处约当胸骨后1/3折点处刺入两侧胸肌交界处,有胸外

动脉、静脉、胸肌神经和第4

肋间神经腹支分布

平刺0.3~

0.5cm,可灸

24承浆下唇正中有毛无毛交界处刺入口轮匝肌下缘,有下唇动

脉、静脉和下颌神经的颏神经

分布斜刺0.2~0.3cm,可灸

1后海

(长强)尾根与肛门之间的凹陷中刺入肛门外括约肌与尾肌之

间的疏松结缔组织中,有阴部

内动脉、静脉及阴部神经、直

肠后神经分布

稍向前上方刺入

2~3cm,可施穴

位注射或埋线,

可灸

督脉GV2尾根

(腰俞)背中线上,第4荐椎与第1

尾椎棘突间

刺入荐尾棘上韧带、棘间肌,

有荐尾神经和髂内、荐中动

脉、静脉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3阳关

(腰阳关)背中线上,第4、第5腰椎

棘突间

刺入腰背筋膜,腰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有第4腰神经和腰

动脉、静脉背侧支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督脉GV4命门背中线上,第2、第3腰椎

棘突间刺入腰背筋膜、棘上韧带、棘

间韧带,有第2腰神经和腰动

脉、静脉背支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8筋缩背中线上,第9、第10胸椎

棘突间刺入腰背筋膜、棘上韧带、棘

间韧带,有第9胸神经和肋间

顺棘突间斜刺

0.5~0.8cm,可

动脉、静脉背支分布灸

9至阳背中线上,第7、第8胸椎

棘突间刺入腰背筋膜、棘上韧带、棘

间韧带,有第7胸神经和肋间

动脉、静脉背支分布

顺棘突方向斜刺

0.5~1cm,可灸

12身柱背中线上,第3、第4胸椎

棘突间刺入腰背筋膜、棘上韧带、棘

间韧带,有第3胸神经和肋间

动脉、静脉背支分布

顺棘突方向斜刺

0.5~1cm,可灸

13陶道背中线上,第1、第2胸椎

棘突间刺入腰背筋膜、棘上韧带、棘

间韧带,有第1胸神经和肋间

动脉、静脉背支分布

顺棘突方向斜刺

0.5~1cm,可灸

14大椎背中线上,第7颈椎与第1

胸椎棘突间刺入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有

第8颈神经背支和颈上动脉、

静脉分布

顺棘突方向直刺

1~1.5cm,可灸

16天门

(风府)枕骨顶嵴后方,枕寰关节背

侧凹陷中

刺入项韧带及两侧夹肌、头半

棘肌之间,有颈外动脉、静脉

和第1颈神经背支分布

压头,直刺0.8~

1cm不宜深刺,

禁灸

26山根

(水沟)鼻下唇裂上端正中处有口轮匝肌,上唇动脉、静脉

和眶下神经的分支

向上斜刺0.2~

0.3cm或三棱针

点刺

太阳外眼角后上方颞窝中深部有颞深神经和颞浅动脉、

静脉

直刺0.2~0.3cm 头部耳尖耳尖背侧血管上刺入耳郭后静脉点刺出血

顺气*上腭褶前方,门齿后缘2mm

处两侧鼻腭管开口处刺入鼻腭管中用三棱针或细草

茎涂油后插入

1~1. 5cm,剪其

外露部分后留置

其中

经外奇穴百会

(十七椎)

**第7腰椎与第1荐椎棘突间刺入腰背筋膜、棘上韧带、棘

间韧带,有腰动脉、静脉、神

经背支分布

直刺0.5~1cm,

可灸

尾尖(回气)尾末端有尾动脉、静脉、神经分布点刺出血或直刺

0.5~1cm

躯干部催情*髋结节内侧前缘与第6腰椎

横突后缘间刺入背最长肌,有第6腰动脉、

静脉、神经背支分布

向后内方刺入

34cm,针尖~达

卵巢附近,最好

电针

乳基(乳根)**每个乳头外侧缘刺入乳腺筋膜,深部为乳腺组

织,有乳动脉、静脉、神经网

向内斜刺0.2~

0.3cm

肘俞肘窝中关节外侧鹰嘴前方

凹陷中刺入肱三头肌、肘肌,有肱动

脉、静脉及尺神经分布

直刺0.3~0.5cm

经外奇穴四肢部指间

(八邪)第15指间缝纹端刺入指部肌肉达掌骨头之间,

有掌背侧总动脉、静脉及指背

侧神经和尺神经背支分布

向掌骨间平刺

0.3~0.5cm

趾间(八风)第25趾间缝纹端刺入趾部肌肉达跖骨头之间,

有趾背侧动脉、静脉、神经分

向跖骨间平刺

0.3~0.5cm

*兔特有穴位**与人经穴位不同

附图1-1 家兔针灸穴位

1.顺气

2.山根

3.迎香

4.承泣

5.睛灵

6.丝竹空

7.瞳子髎

8.太阳

9.听宫10.耳尖11.天门12.风池13.大椎14.陶道15.肺俞16.身柱17.天宗18.心俞19.至阳20.筋缩21.肝俞22.脾俞23.三焦俞24.命门25.肾俞26.阳关27.百会28.催情29.环跳30.尾根31.尾尖32.后海33.会阴34.中脘35.天枢36.大包37.期门38.乳基39.膻中40.承浆41.内关42.神门43.少冲44.中冲45.少商46.商阳47.关冲48.少泽49.指间50.合谷51.阳谷52.外关53.四渎54.前三里55.少海56.曲池57.曲泽58.肘俞59.尺泽60.臂臑61.抢风62.曲泉63.委中64.阳陵泉65.后三里66.上巨墟67.丰隆68.阳辅69.三阴交70.复溜71.昆仑72.太溪73.商丘74.追风75.趾间76.至阴77.足窍阴78.厉兑79.涌泉80.太冲

附表1-2 猫针灸穴位

经络序号穴名定位局部解剖刺灸法

5尺泽肘窝横纹前内侧臂二头肌腱与腕桡侧伸肌

之间,有臂动脉、静脉分

支以及桡神经和前臂外侧直刺0.2~0.3cm,可灸

皮神经分支

手(前)太阴肺经(L)9太渊腕部桡侧缘的凹陷中有桡动脉、静脉以及前臂

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分支

直刺0.2~

0.3cm,可灸

11少商第1指桡侧,爪后

0.1cm

皮下有伸肌腱,有指背侧

动脉、静脉及桡神经浅支

点刺出血,或斜

向上刺0.2~

0.3cm,可灸

1商阳第2指桡侧,爪后约

0.1cm

皮下有伸肌腱,有指背侧

动脉、静脉及指背侧神经

点刺出血,或直

刺0.1~0.2cm,

可灸

3三间第2掌骨小头上桡侧

缘凹陷处

有掌背侧动脉、静脉及指

背侧神经

直刺0.2~

0.3cm,可灸

手(前)阳明大肠经LI 10前三里曲池穴下方约2cm,

相当前臂外侧上1/6

桡侧腕长伸肌和指总伸肌

间,浅层为桡侧上副动脉、

肱外静脉及桡神经,深层

有肱动脉及桡神经深支

直刺或向后斜刺

0.2~0.3cm,可灸

11曲池肘横纹外侧尽头至臂

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桡侧腕长伸肌和指总伸肌

之间,浅层为桡侧上副动

脉,肱外静脉及桡神经浅

支,深层有肱动脉、静脉

及桡神经深支

直刺或向后斜刺

0.2~0.3cm,可灸

15肩髃

(肩井)

肩峰前下方的凹陷中刺入冈上肌中,有肩横动

脉、静脉及肩胛上神经

直刺0.2~

0.3cm,可灸

35犊鼻

(掠草)

髌韧带外侧凹陷处刺入髌韧带外侧的脂肪

中,深层为关节囊,有膝

关节动脉、静脉网及股外

侧皮神经

直刺0.2~

0.3cm,可灸

36后三里腓骨头前下方2cm处刺入胫骨前肌,深层为趾直刺0.2~

的肌沟中长伸肌,有胫前动脉、静

脉及腓神经分布

0.3cm,可灸

足(后)阳明胃经

S 41解溪踝关节背侧横纹中

心,胫骨与跗骨之间

凹陷处

胫骨前肌腱与趾长伸肌腱

之间,有跗背动脉、静脉

网和腓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45厉兑第2趾外侧,爪后

0.1cm处

皮下有伸肌腱,有趾背侧

动脉、静脉和趾背侧神经

点刺出血或直刺

0.1~0.2cm

3太白第1跖骨头后下方有跖内侧动脉、静脉以及

腓浅神经的分支

点刺出血或直刺

0.1~0.2cm

足(后)太阴脾经

SP 5商丘踝关节横纹内侧端,

内踝前方的凹陷处

皮下有跗内侧动脉、静脉,

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腓神经

浅支

直刺0.2~

0.3cm,可灸

6三阴交内踝上方,约相当于

胫骨内隆起与内踝连

线的下1/5处

刺入趾深屈肌和胫骨间,

有胫后动脉、静脉和腓神

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7神门腕部掌侧,尺骨远端

与尺腕骨之间

刺入腕尺侧屈肌与趾浅屈

肌之间,有尺动脉、静脉

及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手(前)少阴心经

H 8少府掌部掌侧面,第4、

第5掌骨之间的中点

皮下为屈肌腿,有指掌侧

动脉、静脉及骨间神经

直刺0.2~

0.3cm,可灸

9少冲小指桡侧,爪后0.1cm有指掌侧固有动脉、静脉

及神经

直刺0.1~

0.2cm,或点刺出

1少泽小指尺侧,爪后0.1cm皮下为伸肌腱,有指背侧

动脉、静脉及尺神经分布

点刺出血,或斜

向上刺入0.1~

0.2cm

手(前)太阳小肠经SI 3后溪第5掌指关节后缘凹

有指背侧动脉、静脉和尺

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4腕骨第5掌骨近端与第4

腕骨、副腕骨之间凹

陷中

刺入指外侧伸肌腱与腕尺

侧伸肌腱,有腕背侧动脉、

静脉和尺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1睛明内眼角上、下眼睑交

界处

有眼角动脉、静脉及滑车

神经和眼神经分支分布

眼粘膜上点刺出

血,或在眼内角

直刺0.2~0.3cm 13肺俞第3、第4胸椎棘突

间两旁的凹陷处

刺入髂肋肌沟内,有第3

肋间动脉、静脉和肋间神

经分布

向脊柱方向斜刺

0.2~0.3cm,可灸

足(后)太阳膀胱经B 15心俞第5、第6胸椎棘突

间两侧凹陷处

刺入髂肋肌沟内,有第5

肋间动脉、静脉和肋间神

经分布

向脊椎方向斜刺

0.2~.3cm,可灸

17膈俞第7、第8胸椎棘突

间两侧凹陷处

刺入髂肋肌沟内,有第7

肋间动脉、静脉和肋间神

经分布

向脊椎方向斜刺

0.2~0.3cm,可灸

18肝俞第9、第10胸椎棘突

间两侧凹陷处

刺入髂肋肌沟内,有第9

肋间动脉、静脉和肋间神

经分布

向脊椎方向斜刺

0.2~0.3cm,可灸20脾俞第11、第12胸椎棘

突间两侧凹陷处

刺入髂肋肌沟内,有第11

肋间动脉、静脉和肋间神

经分布

向脊椎方向斜刺

0.2~0.3cm,可灸23肾俞第2、第3腰椎棘突

间两旁凹陷处

刺入髂肋肌沟内,有第3

肋腰动脉、静脉和腰神经

分布

向脊椎方向斜刺

0.2~0.3cm,可灸

32次髎第2、第3荐椎棘突

间两旁,第2背荐孔

处刺入臀中肌,有臀前动脉、

静脉及荐外侧动脉、静脉

分布,并有臀前神经及第1

荐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60昆仑

(跟端)外踝与跟突顶端连线

中点的凹陷处

刺入跟腱与趾深屈肌腱之

间,有腓肠动脉、静脉以

及腓肠神经和胫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67至阴第5趾外侧,爪的上

缘有趾固有动脉、静脉及腓

神经分支分布

直刺0.1~

0.2cm,或点刺出

1涌泉第2、第3跖骨之间,

上、中1/3交界处皮下有屈肌腱和骨间肌,

有足底内侧动脉、静脉及

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足(后)少阴肾经K 3太溪内踝后缘与跟腱内缘

连线的中心

内踝后方的凹陷中,有隐

动脉、静脉及胫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7复溜太溪直上方约1cm内踝后上方、有隐动脉、

静脉及胫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3曲泽桡骨内髁前方的凹陷

刺入臂二头肌肌腱稍后

方,有臂动脉、静脉和正

中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手(前)厥阴心包经P 6内关前臂内侧下1/6处,

与外关相对的前臂骨

间隙内

刺入桡骨与腕桡侧屈肌之

间,有桡动脉、静脉和正

中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9中冲中指尖端中央有指掌侧固有动脉、静脉

和神经分布

点刺出血,或直

刺0.2~0.3cm

1关冲第4指外侧,爪后

0.1cm处

有指背侧动脉、静脉和尺

神经末梢分布

点刺出血,或直

刺0.1~0.2cm

3外关前臂外侧下1/6处,

与内关相对的前臂骨

间隙内刺入指总伸肌与指外侧伸

肌间,有骨间前动脉、静

脉和桡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手(前)少阳三

焦经TE

10天井

(肘俞)尺骨鹰嘴与肱骨外上

髁间的凹陷处

刺入臂三头肌肌腱中,有

尺侧上副动脉、静脉及桡

神经分支

直刺0.2~

0.3cm,可灸

13臑会

(抢风)肩关节后方约3cm处

的方形孔窝中

三角肌后缘、臂三头肌长

头和外头之间的方形孔窝

中,有臂动脉、静脉和臂

桡神经和腋神经分布

直刺0.3~

0.5cm,可灸

17翳风耳根外侧,乳突与下

颌骨之间的凹陷处皮下为耳肌、腮腺,有耳

后动脉、静脉和耳大神经

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3上关颞下颌关节后上方的

凹陷中皮下为颞肌,有颞浅动脉、

静脉和三叉神经分支

开口,直刺0.2~

0.3cm,可灸

30环跳最后荐椎棘突与大转

子最高处连线的下

1/3处刺入股二头肌、臀中肌、

有臀后动脉、静脉和臀后

神经分布

直刺0.3~

0.5cm,可灸

足(后)少阳胆经G 34阳陵泉腓骨头下方凹陷处刺入腓骨长肌,有胫前动

脉、静脉和腓神经分布

直刺0.3~

0.5cm,可灸

38阳辅腓骨头与外踝连线的

下1/4处的肌沟内

刺入趾长伸肌与腓骨长肌

腱之间,有胫前动脉、静

脉和腓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44足窍阴第4趾背外侧,爪后

约0.1cm处

皮下为伸肌腱,有趾背侧

动脉、静脉和趾背神经分

点刺出血,或直

刺0.1~0.2cm

3太冲第2跖骨背侧内缘,皮下有伸肌腱,有足背侧直刺0.2~

相当于跖骨下1/3处动脉、静脉和腓神经分布0.3cm,可灸

足(后)厥阴肝经Liv 6中都内踝与胫骨内隆起连

线中点处

刺入胫骨与趾深屈肌之

间,有隐动脉、静脉及神

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13章门侧腹部,第11肋下端

凹陷处

有第10肋间动脉及神经分

直刺0.2~

0.3cm,可灸

1长强

(后海)

尾根与肛门间的凹陷

刺入肛门括约肌、尾腹侧

肌间的疏松组织内。针尖

上方有骶中动脉、静脉,

下方有直肠后动脉及直肠

后神经分布

稍向上斜刺

0.5~1cm,可灸

6脊中第11、第12胸椎棘

突之间

刺入棘间韧带、棘上韧带

和棘间肌,有肋间动脉、

静脉和肋间神经背支分布

斜刺0.3~

0.5cm,可灸

督脉GV14大椎第7颈椎与第1胸椎

棘突之间刺入项韧带索状部、棘间

韧带与棘间肌,有颈横动

脉、静脉分支和第8颈神

经分支

直刺0.3~

0.5cm,可灸

16风府

(天门)头顶部顶骨后缘正中刺入褰枕关节间的项韧事

中,有枕动脉、静脉分支

和枕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25素髎鼻尖、鼻唇沟上端刺入鼻尖软骨,有上唇动

脉、眶下动脉和鼻外侧静

脉分支以及颜面神经和筛

神经分支

点刺出血

督脉GV26水沟鼻唇沟中,两侧鼻翼

下端连线中点处刺入口轮匝肌,有上唇动

脉、静脉以及眶下神经和

直刺0.1~

0.2cm,或向上斜

颜面神经的上颊支刺0.5cm,可灸

1会阴雄性在阴茎根与肛门

的中点,雌性在阴唇

上联合与肛门的中点刺入肛门外括约肌与阴门

外括约肌(雌性)或坐骨

海绵体肌(雄性)之间,

有会阴动脉、静脉和会阴

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4关元腹正中线,脐与趾骨

前缘连线的后2/5刺入腹白线,有腹壁下动

脉、静脉和第2、第3腰神

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任脉CV12中脘腹正中线,脐与剑状

软骨连线中点处刺入腹白线,有腹壁前动

脉、静脉和肋间神经分布

直刺0.2~

0.3cm,可灸

17膻中胸正中线,相当于胸

骨后1/3与中1/3交界

处,约平第4肋间隙刺入胸浅肌和胸深肌,有

胸外动脉、静脉和胸肌神

经分布

平刺0.2~

0.3cm,可灸

24承浆下唇正中紧下方的凹

陷处刺入口轮匝肌,有下唇动

脉、静脉和颜面的下颊支

及颏神经分布

斜刺0.2~0.3cm

1太阳外眼角后方凹陷处深部有颞深神经以及颞动

脉、静脉分布

直刺0.1~0.2cm 2耳尖耳尖部后缘血管上耳郭后静脉上点刺出血

3十七椎下

(百会)腰、骶椎棘突之间凹

陷处

刺入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有腰动脉、静脉和腰神经

分布

直刺0.3~

0.5cm,可灸

4膊尖喙突脊椎角前2cm处刺入斜方肌和菱形肌的深

部,有颈横动脉、静脉和

颈神经背支和胸神经分支向后下方斜刺0.3~0.5cm,可灸

5膊栏关节脊椎角后方2cm刺入背阔肌和下锯肌,有向前下方斜刺

处肋间动脉、静脉以及胸神

经背侧支和胸背神经分支

0.3~0.5cm,可灸

经外奇穴6八邪

(指间)前肢指背的指缝间,

每肢3穴

刺入伸肌腱之间,有掌骨

间动脉、静脉和桡浅神经

分支

点刺出血,或向

上斜刺0.2~

0.3cm

7八风

(趾间)后肢趾背的趾缝间,

每肢3穴

皮下为伸肌腱,有趾背侧

动脉、静脉和趾背侧神经

点刺出血,或向

上斜刺0.2~

0.3cm

8尾根荐、尾棘突之间刺入棘间肌,有最后荐神

经分布直刺0.2~0.3cm,可灸

9尾尖

(尾端)尾末端尾头端,有尾动脉、静脉

及尾神经分布

直刺,从末端刺

入0.5~1cm,可

10尾本尾根部腹侧正中血管

上刺入尾中静脉,有尾动脉

及尾神经腹侧支分布

直刺0.2~0.3cm

出血

附图1-2 猫针灸穴位

1.水沟

2. 素髎

3.晴明

4.太阳

5.耳尖

6.上关

7.风府

8.翳风

9.大椎10.肺俞11.心俞12.

膈俞13.肝俞14.脊中15.脾俞16.肾俞17.十七椎下18.次髎19.尾根20.环跳21.长强22.会阴23.关元24.章门25.中脘26.膻中27.承浆28.膊尖29.膊栏30.肩髃(肩井) 31. 臑会(抢风) 32.尺泽33.曲泽34.内关35.太渊36.神门37.少府38.少商39.中冲40.少冲41.商阳42.关冲43.少泽44.后溪45.八邪(指间) 46.三间47.腕骨48.外关49.前三里50.曲池51.天井(肘俞) 52.犊鼻(掠草) 53.阳陵泉54.后三里55.阳辅56.昆仑57.解溪58.八风(趾间) 59.厉兑60.足窍阴61.至阴62.太白63.太冲64.涌泉65.商丘66.太溪67.复溜68.三阴交69.中都70.尾本71.尾尖

附表1-3豚鼠针灸穴位

编号

穴位针法

1水沟上唇、鼻唇海中点处向上斜刺3~4mm 2迎香鼻孔两侧的后上端,左右侧向下斜刺2~3 mm 3神庭前正中线上,在额顶骨缝交界线前方处向上横刺2mm 4太阳外眼角后方颞窝,左右侧向后斜刺2~3mm 5百会顶骨正中向前斜刺2mm 6天门头顶部枕骨后缘正中直刺10mm

7耳尖耳尖后缘,左右侧直刺2~3mm 8大椎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背部正中直刺15mm

9身柱第3、4胸椎棘突间直刺15mm

1

肺俞第3胸椎下旁开7mm肋间,左右侧直刺10mm

1

1

心俞第5胸椎下旁开7mm肋间,左右侧直刺8mm

1

2

膈俞第7胸椎下旁开7mm肋间,左右侧直刺8~9mm

1

3

肝俞第9胸椎下旁开7mm肋间,左右侧直刺8mm

1

4

脊中第11、12胸椎棘突间直刺5mm

1

5

脾俞第11胸椎下旁开7mm肋间,左右侧直刺8mm 1

6

肾俞第2腰椎下旁开7mm肋间,左右侧直刺10~11mm

1 7

大肠

第4腰椎下旁开7mm,左右侧直刺10mm

1

8

带脉在12肋缘前下方与脐相平,背腹正中线处直刺4mm

1 9

小肠

第6腰椎下旁开7mm,左右侧直刺10mm

2

后会第6腰椎与第1荐椎棘突之间旁开7mm直刺5mm

2

1

环跳后肢髋关节后上缘,左右侧直刺10mm 2

2

尾根背中线上第四荐椎棘突与第1尾椎棘突间直刺8~9mm 2

3

后海尾根与肛门间的凹陷处斜向上刺10mm

2

4

膝前后肢膝盖前方,左右侧直刺1mm

2 5

阳陵

距后三里上外侧4mm,左右侧直刺5mm

2后三膝关节后外侧,在腓骨小头下约3mm处取穴,左直刺9mm

人体穴位图

人体穴位图 第1章脸部穴位

补充 1.人中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常常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水沟穴即人中穴,位于上唇上中部,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主治病症: 水沟穴的主治病症为:人事不醒、心腹绞痛、剧烈腰背痛等。人中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之一,而且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部位,如果采用此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时候,注意力道不要过于强烈。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水沟穴Shuǐgōu(DU26)(水沟穴即人中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主治疾病〗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出血,风水面肿,牙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人体穴位配伍〗配百会穴、十宣穴、涌泉穴治昏迷急救。中暑加委中穴、尺泽穴,溺水窒息加会阴穴,癫狂加内关穴,癔病发作加合谷穴透劳宫穴;配上星穴、风府穴治鼻流清涕;配委中穴(泻法) 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穴、血海穴治月经不调、崩漏。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水沟穴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人中,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 〖穴义〗督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 〖名解〗 (1)水沟。水,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也。沟,水液的渠道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本穴物质为素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循督脉下行,本穴的微观形态如同地部的小沟渠,故名。 (2)人中。人,指本穴位在头面天地人三部中的人部。中,指本穴位处在头面前正中线。人中名意指本穴位于鼻唇沟的中部,无它意。 (3)鬼客厅。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客厅,接待客人的厅堂也。鬼客厅名意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部之气的冷降水液。本穴位处督脉,督脉气血以阳气为主,地部经水稀少,而本穴气血则为地部经水,地部经水如同督脉气血的宾客一般,故名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名意与鬼客厅同。 (4)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不光为督脉的阳气冷降而成,主要的是手足阳明经的冷降水液,故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根据人体所处的不同体位而分别传于手足阳明经及督脉的兑端穴。 〖功能作用〗分流督脉经水,通经活络。 2.印堂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主治疾病: 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此穴治病举列:“穴道指压法治疗鼻内脓疙疽”。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印堂穴 〖标准定位〗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取法〗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功用〗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疾病〗1、头痛,头晕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中兽医针灸穴位

中兽医针灸穴位 马的针灸穴位 一、头颈部穴位 大风门(一个穴名,三个穴点。其中,一个是主穴,两个是副穴) [位置]头顶部,门鬃下缘正中为主穴,由主穴向两侧斜下方各旁开3cm为两副穴。三穴点成一正三角形[主治]破伤风、脑黄、心热风邪(脑炎、脑膜炎、脑水肿、脑积水等)

通天 [位置]额部正中,两眼窝(眶上窝)正中连线的中点,一穴 [主治]脑黄、脑颡(额窦蓄脓) 龙会 [位置]两外眼角连线的中点处,一穴 [主治]心热风邪、颈部风湿 通堂 [位置]两内眼角连线的中点处,一穴 [主治]同龙会穴 外唇阴(唇外) [位置]上唇外面,两鼻孔下缘连线正中点,一穴 [主治]上唇肿胀、消化不良等 鼻前(降温) [位置]上唇外面,两鼻孔下缘连线上,鼻内翼旁开1cm处,左右侧各一穴

[主治]发热、感冒、中暑 抽筋[巧治穴位] [位置]两鼻孔内下缘连线中点稍上方,一穴 [主治]肺把低头难(颈部风湿) 分水 [位置]上唇外面,旋毛正中,一穴 [主治]冷痛(肠痉挛)、中暑、歪嘴风(面神经麻痹) 耳尖 [位置]耳背侧,耳大静脉的内、中、外支汇合处,左右耳各一穴 [主治]冷痛、感冒、中暑 睛俞 [位置]上眼睑正中,额骨眶上突下缘,左右眼各一穴 [主治]肝经风热、肝热传眼、睛生云翳、月盲、夜盲 睛明 [位置]下眼睑泪骨(眼箱骨)上缘,两眼角连线的内、中1/3交界处,左右眼各一穴 肝经风热、肝热传眼、睛生云翳、月盲、夜盲[主治] 大眼角 内,瞬膜基部内侧方的凹陷中,左右眼各一穴大眼角[位置](内眼角)) 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爆发火眼([主治] 骨眼[巧治穴位] 外缘,左右眼各一穴闪骨) 内眼角瞬膜[位置]( [骨眼症主治] 开天[巧治穴位] )(][位置眼球上,角膜背侧缘,黑白睛角膜和巩膜交界处,左右眼各一穴浑睛虫病]主治[ 三江 [位置]内眼角下方3cm处的血管(眼角静脉)上,左右侧各一穴 [主治]冷痛、肚胀、月盲、肝热传眼 大脉 [位置]内眼角下方4.5cm处的血管(眼角静脉)上,左右侧各一穴 [主治]冷痛、肚胀、月盲、肝热传眼

针灸病症配穴

1.外感头痛 主穴:列缺百会太阳风池 配穴:阳明头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率谷外关足临泣 太阳头痛—天柱后溪申脉 厥阴头痛—四神聪太冲内关 风寒头痛—风门 风热头痛—曲池大椎 风湿头痛—阴陵泉 2.内伤头痛 A.实证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肝阳上亢—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头痛—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B.虚证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血虚头痛—三阴交肝俞脾俞 肾虚头痛—太溪肾俞悬钟 取穴: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率谷角孙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 配穴:眼部疼痛—丝竹空阳白外关 上颌痛——颧髎迎香

下颌痛——承浆颊车翳风内庭 风寒证——列缺 风热证——曲池尺泽 气血瘀滞——太冲三阴交 主穴:外劳宫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 配穴:风寒袭络——风池合谷 气血瘀滞——内关 肩痛——肩髃外关 背痛——肩外俞天宗 主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肩前) 手太阳经证—后溪(肩后部) 手少阳经证—外关(肩外侧) 外邪内侵——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膈俞 气血虚弱——足三里气海 主穴:阿是穴 配穴:肘关节外上方明显压痛点—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肘关节内下方明显压痛点——阳谷小海 肘关节外部明显压痛点—外关天井 主穴: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配穴:寒湿腰痛——腰阳关

瘀血腰痛——膈俞 肾虚腰痛——肾俞命门志室督脉——后溪 足太阳经证——申脉 主穴:大肠俞腰夹脊环跳 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血海 痛痹——肾俞关元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大椎曲池 1.中经络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 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口角歪斜——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实验针灸学复习题

复习题 绪论 1、实验针灸学定义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学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实验针灸学研究内容 3、针灸对机体的作用 (1)镇痛作用 (2)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 (3)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实验证明针灸对机体各个脏腑器官均能发挥多系统、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和多途径的调衡作用,从而可以分别获取诸如镇痛、抗休克、抗感染、止痉等不同的效果。 4、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5、影响针灸效应的基本因素 6、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7、实验针灸学的任务 8、实验针灸学的在针灸教学中的作用 9、针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条件 两个基础和三个能力 两个基础即传统针灸学和现代科学的基本知识,三种能力即继承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10、学习实验针灸学的基本方法与观点 (一)基本方法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要进入积极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状态,并尽可能在解决实际问题(如课题研究)中应用所学的科学思维方法。(二)基本观点 1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2功能与形态结构结合的观点 3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分析问题的观点 3临床实验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观点 5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11、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 1-1 12、穴位的含义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 13、穴位的功能 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14、感受刺激的特点是什么 1 、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 2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 3 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15、穴位病理反应的定义穴位诊断法 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 16、穴位病理反应的分类 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 分三大类: 1、感觉异常 1)痛觉过敏:穴位自发性疼痛、穴位压痛 2)知热感度异常: 上升或下降:上升,实证;下降,虚证 知热感度定义:脏腑病变相应经脉之井穴或原穴对热 的敏感发生变化。 2组织形态学改变 色泽、形态改变: 例如: 丘疹、白斑、脱屑、瘀点、局部血管扩张(红线) 凹陷、隆起、条索、硬结: 3 生物物理特性变化 (1)电学特性变化 (2)热学特性变化 皮温↑↓→红外线热度检查↑实证↓虚证 (3)光学特性变化 (4)生物化学特性变化 17、针感感受装置、传入神经、脊髓传导通路等 1、感受装置 (1)针感点基本上分布在深部组织,偶见于皮下结缔组织中。 肌肉浅薄处、关节,针感部位较浅 肌肉丰厚处,针感部位较深; 例:足三里产生针感的部位 最浅0.7cm 最深3.5cm 皮下组织深度0.3-0.5cm (2)针感点可分布于穴区的各层组织中,以深部组织较为多见。 组织包括: 皮下结缔组织、肌肉、肌腱、腱周结缔组织、神经干、血管壁、骨膜等 (3)几乎所有的针感点均有神经、血管分布。 产生针感的神经结构包括: 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支)、环层小体、肌索和血管壁上的传入神经和某些包囊感受器。 (4)针感的形成原因与上述结构均有关,但与神经关系密切。 (5)小神经束和游离的神经末梢是多数穴位的主要针感感受装置。 (6)针刺可以兴奋深部组织中的各类感受器(牵张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 (7)针感形成机制 针刺机械刺激——肥大细胞和其他组织损伤破裂——释放组织胺、5-HT、缓激肽和慢反应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小神经束、其他感受器——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给躯体感觉神经——传给大脑 2、传入神经

针灸治疗学之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②经验取穴。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③按时取穴。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又称选穴法。包括:①近部取穴。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②远部取穴。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③对症选穴。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又称配穴法。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 配伍的方法。②上下配穴法。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③左右配穴法。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 ④表里配穴法。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⑤远近配穴法。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⑥子母补泻配穴法。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

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 1肺炎:主穴:少商、少泽、列缺、合谷、肺俞、丰隆、(左右)。配穴:大椎、颤中。外关、曲池、足三里(左右)。 拔罐:风门、肺俞、膏盲、阿是穴(在肺部有湿性罗音处)。操作:闪火罐,每日或隔日一次。 2支气管炎:主:天突、尺泽、太渊、列缺、合谷、定喘、肺俞。足三里、鱼际(左右)等。 3高血压: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配:风池、行间、太溪、关元、太冲、阳陵泉等。4慢性胃炎:主: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配:肝俞、太冲、行间、气海,三阴交、太溪等。 5尿路感染:曲骨、气冲、会阴、肾俞、志室、三阴交、合谷、外关、委阳、气海、血海。6下肢节炎:环跳、风市、大肠俞、阳陵泉、足三里、内膝眼、外膝眼、解溪、大椎、肾俞、关元、阴陵泉、。 7上肢:肩髃、曲池、合谷、外关、手三里、足三里、肾俞、风池、阿是穴等。 8颈椎病;相应病变颈椎夹脊穴、大椎、风池、肩井、肩髃、外关、养老、阿是穴等。 9腰椎骨质增生:相应病变腰椎夹脊穴、肾俞、太溪、八髎、环跳、风市、阳陵泉、绝骨、承山、昆仑、阿是穴。 10带状疱疹:合谷、支沟、阳陵泉、皮疹局部(选择15个针点)离疱疹0.5寸处呈15度角刺入,用泻法。 11结膜炎:晴明、瞳子髎、攒竹、丝竹空、合谷、申脉、太阳、风池、委中,少商。 12泌尿系结石:京门、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大肠俞、阴陵泉、小肠俞、膀胱俞、水道等穴。 13高脂蛋白血症:三阴交、足三里、内关、太白、阳陵泉、丰隆、膻中、太冲、风池、率谷、等穴。 14慢性盆腔炎:关元、中极、归来、水道、三阴交、上髎、阴凌泉、肝俞、肾俞、足三里。15支气管哮喘:肺俞、大椎、风门、定喘、尺泽、太渊、中脘、足三里、丰隆、肾俞、关元、等穴。 16鼻窦炎:印堂、迎香、列缺、合谷、风池、攒竹、巨髎、颧髎、大椎、外关、曲池、足三里等。

肺癌病人针灸治疗常用穴位

肺癌是呼吸道的常见肿瘤,其病因有吸烟、酗酒、化学因素及遗传等方面。近年来针灸来辅助治疗肺癌取得了不错疗效,可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患者可详细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相关治疗。 针刺和穴位注射 选穴:内关、胸区、风门、肺俞、定喘、百会及丰隆突,足三里,大椎。 操作:针灸师针刺百会、内关、胸区、风门、肺俞、定喘及丰隆突,并以 20%~50%紫河车注射液14~16ml分别注入足三里及大椎穴。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治疗15天为1疗程,休息3天,再开始下一疗程。 功效:适用于肺癌晚期疼痛、咳嗽、咳痰、胸闷等症。 关于肺癌患者进行针灸的相关论述 第一,用于改善病人的症状,如用于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第二,对肺癌患者,常用瘢痕灸的方法,可见病人一般状况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第三,正在进行放疗或化疗的病人,使用针灸可改善血象,减少胃肠道的反应。 针灸治疗取得疗效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选穴及手法。选穴原则是循经取穴,远隔当先,以调理为主,选择针与灸的原则是实证多用针刺,虚证多用灸法。对于肺癌患者来着来说放化疗同时服用清肺散结丸在以针灸辅助治疗,可使病人更快的恢复身体、改善各种症状。

艾灸可否使用呢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如果条件允许,做段时间艾灸也是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的,艾灸的穴位有:列缺,合谷,膏肓,肺俞,大肠俞,章门。 哪些肿瘤病人不适合扎针灸 1、不建议对孕妇针刺。 2、器官移植后禁用。 3、脏器衰竭者禁用。 4、血压≥150/95mmHg禁用。 5、心脑血管病急性期禁用或慎用。 6、面神经炎发病7日内不可针刺面部。 7、痉挛瘫,肌肉抽搐,以及躁动不安者,不宜针刺。 8、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如白血病或血友病等,不宜针刺。 9、皮肤感染,穴位皮肤破损,溃疡,以及瘢痕和肿瘤部位禁针。 10、尿潴留患者的小腹部禁刺。 11、过度疲劳,饥饱,喜怒,悲伤,以及惊恐时禁针。 12、惊恐者待其气定方可针刺。 13、针刺前患者应静息片刻,待气血平和后再针刺。 14、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15、腹痛原因未明或肠梗阻患者的腹部禁刺。 16、糖尿病人禁针(尤其下肢和足部)。 17、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搭桥术后、关节置换术后等使用大量抗凝剂者(如华法令、波立维等)禁针。 18、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燥;病泄,脉洪大;着痹不移,身热,脉偏绝;热病夺形,身热,色白及下血;寒热夺形,脉坚盛。此谓五逆,禁止针刺。 针灸对于一般的上面所说的禁忌虽多,但大部分肿瘤人群用针灸都没问题的。

人体穴位图及作用

人体穴位图及作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人体穴位图及作用 人体穴位图 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鱼腰穴外明穴睛明穴丝竹空瞳子髎承泣穴球后穴四白穴迎香穴人中穴地仓穴承浆穴补充:前顶通天上星神庭承光当阳五处曲差眉冲素髎兑端龈交上迎香 头部背面穴位图 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风池穴天柱穴哑门穴太阳穴下关穴客主人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补充:四神聪强间脑户目窗正营率谷承灵脑空头窍阴完骨天冲颔厌头临泣悬颅悬厘听会和髎角孙颅熄玉枕 胸部腹部穴位图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会阴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赝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足五里阴廉急脉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日月期门天池食窦天溪胸乡周荣中府云门 人体背部穴位图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中枢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肩中俞肩外俞附分肩井天髎曲垣秉风天宗臑俞肩贞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腰俞会阳长强魄户膏肓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白环俞

上肢内侧穴位图天泉穴天府穴侠白穴青灵穴曲泽穴尺泽穴少海穴孔最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大陵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鱼际穴少商穴劳宫穴少府穴中冲穴少冲穴 上肢外侧穴位图曲垣秉风巨骨肩髎肩髃臑俞肩贞臑会臂臑消泺手五里清冷渊肘髎天井小海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四渎支正温溜三阳络支沟会宗偏历外关养老阳谷阳池阳溪腕骨后溪中渚前谷液门少泽关冲商阳二间三间合谷 下肢内侧穴位图箕门穴血海穴阴包穴曲泉穴阴谷穴阴陵泉膝关穴地机穴中都穴漏谷穴筑宾穴蠡沟穴三阴交穴交信穴复溜穴商丘穴中封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然谷穴公孙穴太白穴大都穴隐白穴 下肢外侧穴位图居髎环跳髀关风市中渎伏兔阴市梁丘膝阳关犊鼻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外丘阳交飞扬光明阳辅悬钟跗阳解溪冲阳丘墟太冲陷谷足临泣第五地内庭行间大敦厉兑足窍阴至阴侠溪足通谷束骨京骨金门申脉仆参昆仑 穴位及特效 《四总穴歌》的临床意义 一、概论 《四总穴歌》最早见于明徐凤的《针灸大成》,其文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首言简意赅、好读易记的歌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道理。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 A: B: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1)针法:用30号1寸毫针成15°角向后平刺入0.5~0.8寸,也可从右往左刺入一针,成十字刺法。留针30min(预防高血压)~数小时(预防竞技综合征)。(2)灸法: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每次10min或据情况而定。 C: 1.次髎 取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正好对准第二髎后孔中。约于第二骶椎假棘突下缘旁开0.8寸处取之。 作用:活血止血、理气防痛。多用于预防痛经及产后出血等。 操作:(1)针法:直刺1.0~1.5寸,针应进入骶孔,局部有酸胀感,可放射至小腹或会阴部。留针15~20min。(2)灸法:1)着肤灸,3~7壮,如黄豆大艾炷,无疤痕灸;2)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D:1.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各类急性传染病、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作和药物的毒副均有较为显著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电针或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体生成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食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操作:(1)针法:直刺,微斜向上深刺至1.0~1.5寸,局部酸胀,针向下及向两肩部扩散。注意,不可过深,以免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损伤脊髓。(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30min。(3)拔罐:可用闪火法或抽吸法吸拔10~15min。

常见病针灸取穴

常见病针灸取穴 神效验方| 1.中风:百会、四神聪风池、关元、气海涌泉 2、哮喘: 四缝少商(三棱针依次点刺,挤尽白色胶液 变血为佳) 膻中(三棱针挑刺) 止喘之穴:清喘(经外奇穴,在廉泉穴与天突穴之间,环状软骨正中下方凹陷处) 以上穴位单用或合用,可以立即止喘常规选穴位:百会、天突、云门、中脘、关元、天枢、三里 3、泄泻:中脘三里梁丘昆仑天枢丰隆4、水肿:涌泉、公孙水分、关元、命门 5、脉结代:百会阳溪关元气海中脘 6、腰痛:肾俞、志室关元委中(可点刺出血) 五虎三昆仑

7、噎膈、反胃:内关攒竹(按压揉摩亦效)膻中三里(深刺)膈俞、命门、后溪 8、小便不通:关元水道隔青盐灸神阙水分天枢 9、急性肠炎:三里两肘尖关元 10、失眠:(以下几组穴位均效,酌情选用) 神门三阴交 隐白、间使、肝俞 养老三里头安眠 大椎陶道神堂 养老三里三阴交 大椎陶道身柱心俞 11、多梦:神门三阴交百会 13、淋症:带脉、百会归来筑宾 14、习惯性便秘:太乙、外陵支沟腹结天枢 15、积聚痛:幽门、肝俞、三焦俞、气海内关三里 16、阴疽:骑竹马、关元、郗门

17、疔疮:手三里、骑竹马、郗门 18、皮肤病:肺俞、肩髎、曲池尺泽 19、肠痈:两肘尖、合谷三里 20、齿痛:大杼肩髎、厥阴俞龙玄翳风 21、血崩:石门、隐白血海 22、带下:带脉、胞门、子宫妇科 23、转胎:至阴(灸,灸双穴无效时,可灸单穴) 24、子宫后倾:关元、中脘 25、阴挺:百会、中脘、气海三阴交 26、小儿消化不良:命门三里中脘四缝点刺 27、小儿遗尿:命门关元三里夜尿点(小趾末端牚面中央) 28、小儿咳嗽:身柱肺俞厥阴俞 29、小儿夜啼:大敦、中冲神门少泽 30、小儿囟门不合:脐上脐下各0.5寸,灸三壮 31、口臭:三里劳宫大陵中脘 32、小儿脐肿:命门

实践技能考试 常用针灸穴位

第二章常用针灸穴位 1.孔最(Kǒngzuì, LU 6)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l寸。 2.列缺(Lìeqūe, 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3.少商(Shàoshāng, LU 11)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②高热,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合谷(H?gǔ,LI 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又名虎口。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诸痛症;③热病,无汗,多汗;④经闭,滞产。 【操作】直刺0.5~l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5.曲池(Qūchí, LI 11)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⑤瘾疹,湿疹,瘰疬。 【操作】直刺0.5~l寸。 6.肩髃(Jiānyú, LI 15)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7.迎香(Yíngxiāng, LI 20)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鼽衄;②口歪;③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8.地仓(Dìcān g, ST 4)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①口角歪斜,流涎。②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9.下关(Xiàguān, ST 7)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②口眼歪斜;③耳聋,耳鸣,聤耳。 【操作】直刺0.5~l寸。留针时不可作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10.天枢(Tiānshū,ST 25)大肠募穴 【定位】脐中旁开2寸。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 全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降压歌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 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

针灸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针灸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1.中风: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 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1)闭证 【主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 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 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取穴】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 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通里、关冲。 (2)脱证 【主证】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 象细弱等。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取穴】关元、神阏(隔盐灸)。 (3)附注 凡年高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越,自觉头晕、指麻者, 宜注意饮食起居,并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 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推拿、理疗。 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感冒

1风寒感冒 【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 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取穴】列缺、风门、风池、合谷。 2风热感冒 【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处关。 3中暑 1轻证 【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 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内关。 2重证 【主证】壮热口渴、唇燥肤热、烦躁神昏、甚至转筋、抽搐、苔黄、舌红、脉洪数;气阴两脱,则见面色苍白、汗 出气短、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脉细数。

针灸辨证取穴八法

辨证取穴八法 杨兆民 针灸立法处方遣穴之原则,必须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因证立法,辨证用穴,施针施灸,或补或泻,方能治病疗疾。 针灸用穴的原则,古今虽无专书论述,但在《内经》、《难经》、《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医籍中阐述颇为精辟。如《内经》中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以及《难经》中的“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等取穴原则,至今仍然袭用。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根据《难经》“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之病机学说,首创了“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脏病取俞,腑病取募”的取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脏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至于近代通用的“局部取穴,邻近取穴,远道取穴”规律,是在前贤经验基础上的综合,在临床确实行之有效。本人汲取古今辨证取穴之规律,总结出“辨证取穴八法”,提高了疗效,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辨证取穴八法是: 一、“虚则补上,实则泻下”。经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补虚泻实乃治病之大法,但临证时取何穴补之、何穴泻之?我则以“陷者举之”、“高者抑之”之意,凡属虚证取病所上方之穴为主,推而上之,升阳举陷补其虚,凡属实证取病所下方之穴为主,引而下之,导滞泄邪泻其实。

二、“新则取末,久则取本”。病有暴病,久病,取穴亦当远近。病之初起,邪气新客,未根深于脏腑,故可取四关、四末之穴,即《内经》“荥输治外经”之意;久病邪恋,元气乃伤,阴阳形气不足,其治宜取躯干之穴,即脏病取俞,腑病取募以及脏腑、气血所属之八会穴,调脏俯之气。 三、“动则求远,静则求近”。经云;“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凡气实、气郁之证,多走而不守,动而不静,应求四肢远端之穴;凡气虚、血滞之证,多邪气留恋,静而不动,取穴应以头身之局部或邻近穴。 四、“急则治根,缓则治结”。病有标本缓急,穴有根结本标。《内经》说:“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故凡病急先治标,取手足根部、本部之穴以缓其急,凡病缓治本,取头身之结部,标部穴以图其本。 辨证取穴八法,取意于《内经》、《难经》,验证于临床,三十年之一得也。 出自《长江医话》

人体穴位大全 详细的功能介绍

人体穴位大全-穴位别名(上) 人体一共有361个经穴和48个常用奇穴(注:本站共整理512个穴位,其中包括48个常用奇穴在内的一百多个奇穴及新穴)。针灸、推拿、按摩、刮痧以及点穴等都是通过刺激穴位而发挥其治疗作用。因此,熟练掌握穴位的定位,至关重要。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师必须通过多年学习和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定位方法。为了满足广大针灸、按摩等爱好者的需要,使之能在短期内准确辨认穴位,了解其功能特点,便于自我保健和家庭自疗。本站精选了一百多个常用的人体经穴和一百多个常用经外奇穴,制作了直观实用的穴位图解,余下的穴位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对网友有所帮助。下面的穴位别名参考了几本权威的中医针灸腧穴等书籍及辞典,最后汇总而成。(补充说明一点:有些穴位的别名虽然相同,但并非就是同一穴位,这是由于不同朝代的医师对某些穴位的命名不同所致。) ◎穴位名:穴位别名(音序排列)(ctrl+F查询) 阿是穴 安眠穴 八风穴:八冲穴.阴独八穴 八关穴 八邪穴:八关大刺穴.八关穴 白环俞穴:环俞穴.玉环俞穴.玉房俞穴.解脊窬穴 百虫窝穴:血郄穴.百虫窠穴 百会穴:顶中央穴.三阳五会穴.顶上穴.维会穴. 泥九宫穴.白会穴.岭上天满穴.岭上穴. 天满穴.天蒲穴.三阳穴.五会穴.巅上穴 百里穴 伴星穴:夹上星穴 板门穴 胞肓穴 本神穴 鼻交頞中穴:鼻交穴.别交穴 鼻流穴

鼻通穴 臂间穴 臂臑穴:头冲穴.别阳穴.颈冲穴 臂中穴 髀关穴 秉风穴 不容穴 步廊穴:步郎穴 长谷穴:循际穴.长平穴.循元穴.循脊穴 长强穴:穷骨穴.气之阴郄穴.尾骨穴.龟尾穴. 骶上穴.橛骨穴.尾闾穴.气郄穴.下极穴. 为之穴.阴郄穴.胸之阴俞.畺尾穴.骨骶穴. 龙虎穴.尾蛆骨穴.骶骨穴.曹溪路穴. 三分闾穴.河车路穴.巅上天梯穴.鱼尾穴. 尾骨下空穴.朝天岭穴.上天梯穴.尾翠穴. 脊骶端穴.鱼尾长疆穴.尾骶穴 臣觉穴:巨搅穴.巨觉穴 承扶穴:肉郄穴.扶承穴.阴关穴.皮部穴 承光穴 承浆穴:天池穴.鬼市穴.垂浆穴.悬浆穴.羕浆穴承筋穴:腨肠穴.直肠穴 承灵穴 承满穴 承泣穴:鼷穴.面髎穴.溪穴.窌面穴.羕注穴 承山穴:鱼腹穴.肉柱穴.伤山穴.鱼肠穴.肠山穴.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 1.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

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穴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穴,穴,穴,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穴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穴穴之称。同时对生殖 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穴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穴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2.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浅谈针灸对于失眠的辨证取穴及治疗手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9, 8(5), 348-353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8614415650.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8614415650.html,/10.12677/tcm.2019.85056 Discussion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Point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Insomnia Anqi Gao1,2,3, Zheng Shi1,2,3*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iv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UTCM, Shanghai 3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Shanghai Received: Aug. 27th, 2019; accepted: Sep. 10th, 2019; published: Sep. 24th, 2019 Abstract Insomnia is a common sleep disorder in clinic. Compar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acu- 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re two operations, which are noninvasive, convenient, safe, and effec-tive, without side effect. Insomnia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This article aims to improve under- standing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nsomnia. Methods: It analyzes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nsomnia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principle of choosing acupuncture point, treatment method, retrieving for nearly 10 year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counting the frequency of acupunc-ture points. Keywords Insomnia, Acupuncture 浅谈针灸对于失眠的辨证取穴及治疗手法 郜安琪1,2,3,施征1,2,3*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3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收稿日期:2019年8月27日;录用日期:2019年9月10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24日 *通讯作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