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以建构主义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反思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以建构主义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反思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以建构主义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反思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以建构主义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反思

2008年第9期(总第207期

)

EDUC ATION E XPLORAT ION

No 9,2008Serial No 207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以建构主义

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反思

何彤宇,蔡立媛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南昌330022)

摘 要:从知识观角度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建构主义容易陷入忽视真理绝对性而夸大真理相对性的思维误区;从学习者角度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建构主义忽视学生的内因,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模式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建构主义一味强调个别化教学,无法抓住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建构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内因;矛盾的主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8)09-0057-02

收稿日期:2008-04-14

作者简介:何彤宇(1970-),男,江西南昌人,讲师,硕士,从事网络教育与网络传播的研究;蔡立媛(1970-),女,江西南昌人,讲师,硕士,从事广告受众的研究。

一、片面的认识观是建构主义屡遭诘难的根源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的重点放在认知的主体 人上,

强调知识的个人性、相对性、情境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知识探求的范围。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建构主义,无论是哲学中的建构主义,还是科学哲学等其他派别的建构主义,其主要观点本质上都属于主观主义的范畴,其知识观有别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强调认识论上的视角主义(perspec ti vity)、立场观(p ositi onali ty)和视界观(hori zonali ty)等,带有反实在论、反基础主义的倾向,即否认确定性、客观性、永恒的真理性知识的存在,容易使人陷入忽视知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的绝对性而夸大真理的相对性的思维误区。

然而,辩证唯物主义却认为真理即知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我们所学到的法定知识(尤其是数学、自然科学等)虽然不是恒常不变的,但也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基本共识。否认这种共识,就谈不上人类知识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也就无法交流与沟通,更谈不上人与世界的交往了。因为任何真理或知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同时人的认识就其本性而言,是能够达到对客观世界的完备和正确反映的,即达到绝对真理,这一点也是绝对的。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及其发展也是无限的。

在承认真理的绝对性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绝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真理同相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相包含、相互渗透。首先,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的成分,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绝对真理中包含相对真理,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组成部分。其次,相对真理要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是个过程,人的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绝对真理的一点贡献。正是在人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在真理过程的不断推移中,真理由相对不断向绝对转化。

可是,建构主义尽管也承认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却片面夸大了相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它借口真理是变化的、有条件的,抹煞了真理的客

观性和绝对性。依据建构主义的认识观,既然科学史上总是新理论不断代替旧理论,那么真理只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性。另一方面,它又借口知识完全是由人建构的,或者说认为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其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所以认为所有知识都必须而且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建构才能获得,并且由于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会各不相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认知主体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和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而只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或者对问题解决的一种假设。

以上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唯一真实或客观实在的存在,导致了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背离了当代教育目标,最终背离了科学精神。

众所周知,真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在建构主义的理论下,它却成了可以任人拿捏的橡皮泥,真理的客观性、严肃性荡然无存。历史告诉我们,科学史上新理论不断代替旧理论的过程,是真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它决不是对真理绝对性的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代替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物理学的发展,但并不能因此就说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中不包含任何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的真理。

同时,实践已经证明,人类社会的大量的间接经验都经过历史的考验,是毋须再由后来人去重复检验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以对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过于强调知识的建构只能是矫枉过正。因为很显然,对于一种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特别是基础教育中的学生,再去建构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二、忽视学生内因,夸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导致教学改革缺乏成效的主要原因

如前所述,建构主义知识观将重点放在认知的主体 学生身上,强调所有知识都必须而且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建构才能获得,并且基于这种观点,就对认知的主体,即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学习动力、学习的内因等,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期望和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体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元认知起着核心作用,扮演着内因的角色。美国心理学家斯登伯格认为,元认知在整个信息加工中是最主要、最高级、最核心的决定性成分,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确立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监控学习过程并评估学习结果。我国有关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学习者自主的概念细分为树立学习责任心、明确学习目的、制订学习计划、评估学习进步、调整学习策略五个部分。因此,所谓的学习者自主,就是学习者选择有效的认知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自我指导、自我调节和控制。可见,学习能否有效展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成正比的,它不仅是自主学习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反观建构主义,它虽然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却没有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能力,并因此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夸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必然导致夸大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目标的能力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动机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动机是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的倾向,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的动力,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愈强,学习效率就愈高,成绩就愈好。良好的学习动力源于学生的元认知。由于受家庭、社会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个体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明显不足:1)在元认知知识方面,大学生对认知主体的认识比较清楚,即对自己的兴趣、学习习惯、能力等等认识清楚,而对学习任务、目标和策略的认识明显欠缺,导致对学习任务、认知策略的种类及使用等方面认识不足。2)在元认知体验方面,大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任务的难易程度与自己的掌握程度,但是对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和学习效率却缺乏体验。3)在元认知监控方面,大学生普遍能为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并清楚自己计划的实施情况,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能进行控制与调节,然而对学习中的得失却缺乏一定的自觉反思和总结。

以上三点,对从小学开始直到高中都高度依赖教师监管的学生来说,当高考升学的压力和目标一旦消失,进入大学以后表现出来的落差就尤其明显。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学校并没有采取措施使之平稳过渡,而是从大一开始即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精神,结果适得其反,导致更多的学生表现出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学,也不知道为什么学,教训极为惨痛。

2.夸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必然导致忽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养成

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并采取正确的学习手段。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却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当然也就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乃至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活动进行科学评价既是元认知能力的重点标志,又是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重点目标和必要手段!,它可以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馈、调控和改进。

在评价和自我评价中,更多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它是元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也随之提高。而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可以使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不断自我纠正的过程,让他们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得失,不断提高自我监控与调节能力。

学生的认知策略决定了他自己的认知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错误的认知方式必然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错误的,反之,正确的认知方式,其影响应该是正确的。

但是在当前片面夸大学生认知能力的环境下,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足够的重视。有些大学生尽管自我表现愿望强烈,但因缺乏一定的元认知策略和自控能力,所以必然无法对自我进行审视和反省,当然也就不会有真正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了,最后走向极端自我也是不可避免的。

综合以上两点,建构主义一方面夸大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却又忽视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从而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而也缺乏成效,这是它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的必然结果。改革寸步难行,是错误把握矛盾主次的必然结果。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矛盾。但是,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事物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抓住主要矛盾,还必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在当前的教学条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建构主义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教学模式上,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个别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途径,而所谓的个别化教学则强调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必须以适应并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作为主导。更具体地说,它不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需要和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甚至提出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取得尽可能大的进步!(简称四个不同!)。

尽管目前高校的教学软硬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在这样的班级上开展个别化教学是否可行呢?

根据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同一班级、同一门课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居于中间水平,呈现正态分布。显然,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的前提下,如果仅就人数来说,处于正态分布的中间部分的学生占据了大多数,他们无疑是影响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抓住了这个核心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采取一味强调四个不同!的个别化教学呢?还是采用抓大放小!或因材施教!的办法呢?

这个大!即大多数学生,小!即少数学生,其中包括某些优秀生和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此处的放!并非放弃,而是要求我们抓住重点,在把握整个课堂教学全局,不损害大多数学生利益的前提下,根据个别学生的认知状况,将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作适当调整,或将个体目标在基础目标上稍微提高或降低,使之更符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与抓大放小、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个别化教学的建构主义教学策略要求每个学生都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眉毛胡子一把抓!。但在实践中,受限于客观条件,如教师的精力和时间的限制等,一般的情况下无法做到。如此,一味追求所谓的个别!,当然就无法正确把握矛盾的主次方面,结果是有限的教学资源由相对集中走向了分散,非但个别化教学不可能成功,而且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班级教学的失败,这也是个别化教学在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中效果甚微或者说难以展开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顾琳.建构主义热的冷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11).

[2]彭红卫,等.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的反思[J].教

育探索,2004(5).

[3]傅钢善,等.建构主义:且深思慎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4

(4).

[4]张红霞.建构主义对科学教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J].教育研

究,2003(7).

[5]潘洪建,等.建构主义教学何去何从[J].扬州大学学报,2006

(2).

[6]岳中方.建构主义教育影响及其反思[J].教学与管理,2006

(11).

[7]谭顶良,王华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困惑[J].南京师范大学

学报,2005(6).

[8]郑毓信.建构主义之慎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4(7).

[9]阎光才.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公共性与教育实践 兼批激进建

构主义的教育观和课程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10]王华容.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热点冷观[J].当代教育科

学,2005(22).

[11]庄薇.浅析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及其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

2006(6).

[12]张宏如,等.学习动机、元认知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

学,2005(1).?责任编辑:杨唯真#

精选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三篇(最新)

自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在诸多问题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些关键性问题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现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问题进行疏理,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对教师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教师们对课改的主要精神还没有真正进入自己的观念系统,工作的着力点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多数教师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目前的课堂和传统的课堂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导学案的编制问题。目前,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所提供的导学案基本上没有体现“导学”的思想,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学生的预习基本上还流于形式,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问题。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的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目前的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 6、反馈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7、学习评价中的问题。教师们仍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劳动付出纳入学习评价中来,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学生之间的点评还不能形成争论的话题,不能真正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纠正、导向、指导、深化等方面的作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分析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分析 李小林 (一)理论模式的特征分析 持建构主义观点的教育家基于建构的理论,提出了若干教学的理论模式: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或抛锚教学和随机通达教学。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是一种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活动。“随机通达教学”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绝非是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各次学习的情境方面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而这将会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这种教学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及具体情境中,涵盖充分的实例(变式),实例同时涉及到其它概念。情境教学或抛锚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首先是指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Cunningham,1991)。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authentic task),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强调现实的问题情境和学科间的交叉。其次,指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展示专家解决问题的类似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习者的探索。由于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出学习的效果(Merill,1991),情境教学采用“一体化”测验(Test integrated),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价(context-driven evaluation)(Jonassen,1992)。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是借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来形象地说明教学的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Slavin,1994)。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与维果斯基对社会性交往的重视以及“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学习者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区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的可能。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式中大都包含这样的特征:学习者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决策如何实现自己期望的目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建构扮演着主人和合作参与者的角色,发展社会交往与协作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的能力,发展创造、批判思维和协作技能。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有了明显的变化,从“学科专家”转变成一位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征非常适于应用到远程教学。例如,在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中,可以按建构主义的模式设计成四种协作学习的形式:竞争、协同、伙伴以及角色扮演。竞争是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通过Internet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协同是指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伙伴是指某个学习者通过Internet选择对同一内容感兴趣的学习者,结成伙伴关系,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不仅是学业上的问题,也包括生活上的压力及心理障碍等问题)时,双方互相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互帮助和关心,直至问题解决。角色扮演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让不同的学习者分别扮演

四小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四小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四小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课堂是学校教育发生的最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途径,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品位的核心。为了促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使广大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理念是“把自主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创新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引导教师将课改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行为,打造高效课堂,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理念 1、相信每一个学生能教好。经过课堂教学改革,要使课程适应学生的学习,让课堂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参加教学活动的机会,特别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低层次的学生参加活动,做到人人过关,不让一生掉队,要始终记住“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教学要求。 2、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构建“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轻负高效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4、授课必须体现精讲精练,对于难懂的,教师要启发,适当点拨,指点迷津。一堂课学生直接使用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教师要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地自读、自

解、练习、纠错、思考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 二、改革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提升各学科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全面提高课堂的效益;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积级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学校实际、学科实际的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全面提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并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学校课改领导小组: 组长:苏利平 副组长:王晓瑞乔慧 成员:苏日娜胡宪东及全体教研员 三、具体实施措施 “三模”是指“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导学模块;“五环”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五大环节;“六度”是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doc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本文由收集整理9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基于“翻转课堂”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项目负责人:杨xx 申请部门: xx学院 联系电话: 13507xx e-mail: [email protected] 填表日期: 2014-10-23 二、项目立项依据 1、项目的研究意义 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阶段进入注重质量、发展内涵阶段,如何以多种方式满足多样化需求,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肯定的说,尽管翻转课堂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提升学习效率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但考虑到中国孩子学习的根深蒂固的习惯,一下子彻底推翻传统,也是不适宜的。所以选择哪些知识,什么时候来实施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基础和入门内容,仍然采取先教后学的传统模式,目的是在老师手把手的帮助下,带学生入门,打好基础;对于拓展的知识内容,则会适当选择“翻转课堂”新模式来进行。这样,既

可以使学生享受新的学习模式带来的学习效率的提高,也避免出现知识陌生带来的学习挫败感。 本课题拟从“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入手,以软件技术(企业应用软件开发方向)专业的13级学生(软件技术3131-3134班)为载体,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建设教学资源共享体系,提出“翻转课堂”下软件工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并进行相应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软件工程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软件工程的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ieee-cs发起创建软件工程教程的建议,美国建立了一系列的课程计划,但是这些课程主要集中在研究生的教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软件行业是个聚集财产、快速致富的行业;中国要走向世界,占据世界软件工程中的份额,必须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正是在此种情况下,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鼓励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向软件产业,进一步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要求教育部门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软件人才培养基地。2001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计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我校在下半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改革。整体教师的思想和认识已开始有了飞越的转变,多年顽固的教学思想和僵化模式已开始破冰。教学和谐画卷正在逐渐向我们展开。这些都昭示着一个崭新的七中在向我们走来。我深为自己是七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的光荣、幸福。现就自己的教学谈一点体会,以便和同行切磋,共同进步。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的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合作探究就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那如何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呢? 我认为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前我总认为我教的学生笨,怎么就不能圆满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由此我曾有一段茫然,觉得自己是不是不称职做语文教师,当我在工作后,读到这样一段话:没有贫瘠的土地,只有不会种地的农民。这段话在我心中产生极大的反响,今后的教学之路该怎样走?直到在邰校长的带领下,我校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改革,特别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我在教学方面的困惑一下子拨云见日了。我不再从学生身上找原因,而努力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也深深地知道,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如在教《背影》一课时,由于离学生的年代久远,要想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就需要老师详细地讲解文题背景。如我在教学《与朱元思书》这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由读文扫除字词障碍,翻译课文梳理重点字词,学生在自

主、合作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第二课时,理解本文的内容,我原先的打算是想让学生分组分题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但一上课,我问同学们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问2、3个学生都没答上或答错了,我发现学生学习情绪有些低落。我马上给同学们讲什么叫表达方式,怎么运用,运用的技巧是什么?又结合本文举了一些例子,这样课堂又活跃起来。虽然在这个环节中用了大约16分钟教师讲解,但是它是对课堂有效的教学。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如我班现在的座位是先召开小组长会议,征求意见,再有小组长向同学们征求意见,组长可以选组员,组员也有权利选组长。最后达成共识。我开学让他们有两周磨合期,到期不合的组,再商量怎么办。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地指导、引导、辅导等,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其次,在教学中重点要注意的是,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如我在教《与朱元思书》的第二课时,有这样一道题:《与朱元思书》与《三峡》从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异同。没上课时我担心两个班的学生不会很好的完成这道题或者是说点皮毛而已。要是以前的我,一公布答案就完了,如今我虽然担心孩子们说不好,但我也要尊重他们,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给他们提供在一起交互学习的平台,也就是创造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这一试不要紧,使我很受震撼,学生们经过小组交流,他们找出的相同点、不同点很全,甚至是老师没想到的,学生们都找到了。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很高的评价。学生由于受到我的鼓励,学习热情更高张了。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⒉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1][11]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⑴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⑵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⑶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⑷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⑸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⒊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10][11]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及措施

涅阳第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 大力开展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师方面: 1、对学情了解不够。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学情,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造成学生难学、畏学、厌学。 2、重教轻学。主要表现在:教师以“灌输”为主,学生以听为主。教师侧重考虑如何教,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不敢放手或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 3、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的培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只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 4、缺乏教学后的再思考,对教学中的得失没有及时总结,为日后教学制定有效措施。 (二)学生方面: 1、学习的依赖性强。等、靠、拿思想严重。 2、畏难、厌学情绪突出。怕动脑,随意性强。 3、学习习惯差。不会预习、不会自学。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新课改精神和理念作指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结合学校实际,加强研究与管理,加大改革

力度,转变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1、生生达标。使课堂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做到因材施教,生生有所学成, 2、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构建“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4、授课体现精讲精练。最少用一半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地自读、自解、练习、纠错、思考、运用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5、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1)学期末,70%以上的课达到要求。 (2)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培养出优生,保持优生数量,或优生人数增加,或优生成绩有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有所提高或人数有所减少。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1、构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展组间竞赛、评比等活动。 2、充分预习原则。对学生的预习做详细的要求,没预习不开讲,先学后教。 3、当堂达标原则。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避免花俏环节,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生生过关。

课堂改革反思

课堂改革反思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新教材走进校园,走进了师生的学习生活中。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在这几年的改革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了少许的收获与经验。现将这这些经验、反思与各位教师共享,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德也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青少年天生所具有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尊心,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是他们掌握知识的前提,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会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积极性,遇到挫折他们会退缩,会偷懒,会萎靡不振,对自己会失去信心。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上好一节课的关健。 我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注重以下几点的: 1、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研究,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验证一下。通过提问让学生不断相互总结补充、逐渐完善最终的正确答案。 2、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一步一步,逐渐深入。既不能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到无从下手,也不能让学生觉得太简单,而失去兴趣。我一般都是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始的。 3、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否,不能进行讽刺、挖苦,要针对其发光点,给予恰当的表扬与鼓励。 4、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能力。个别的题或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对其讲解的勇气及讲解过程中的优点,要及时的进行表扬,借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的品德。 5、成立学习小组,由“点”带“面”,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一带十,十带百,既让学习不太好的同学通过努力掌握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又能让学习游刃有余的学生在与别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掌握与他人合理相处的方式,为将来他们走向社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二、进行“举一反三”的熏陶 俗话说“题海无边,哪里是岸”,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光靠不停的做题,反复的练习,只能让学生成为题海的“奴隶”,成为知识的“受害者”,最主要的是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渺茫。在课堂教学中,不妨充分利用典型例题,经常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熏陶,让他们在许多“形”变而“神”不变的题目变化中,学会“举一而反三”,体会“万变不离其宗”,“万源皆始于终”的道理。 三、有轻有重,因材施教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认知学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模式、随即访取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等。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弹性(Cognitive Flexibility)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模式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种教学要求创设鼓励学习者积极地建构有趣的、真实的情境。CTGV把“锚”视为一种“宏观背景”(macro-contexts),而与“微观背景”(micro-contexts)相区分。微观背景是课本后的不相联系的“应用题”的特征。创设这种真实的“宏观背景”是为了重新使儿童和学徒制中人们能够利用在背景中学习的优点。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根据吉伯逊(Gibson)的“供给理论”(Theory of Affordance)。“供给”指情境能促进学习活动的潜力。吉伯逊认为,不同的环境特征能够给各种特殊的有机体供给不同的活动,如“能走的”“能爬的”“能游的”等。相似地,不同类型的教学材料也能供给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因而,应该设计能够供给建构主义学习活动的教学材料,这些活动类型不同于其他类型教材所促进的活动类型。“锚”不仅是学习者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使用“锚”来帮助学生发现新学习的必要,从而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在完整的真实情境中确认学习目标。教师预先教授一些知识是为了提供帮助学生继续前进的资源和“脚手架”(Scaffolds)。 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搭建“脚手架”。抛锚式教学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帮助或“脚手架”。“脚手架”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搭建,是为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而提供一定的支撑,使学生的理解逐步深入,不断地提高。在两个新的杰斯帕(Jasper)几何冒险中,研究人员用“镶嵌式教学”(Embedding teaching)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脚手架”。这种镶嵌式教学情节是冒险故事的自然组成部分。学生并不要求一开始就完全理解这种镶嵌式教学情节,而是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自然产生理解镶嵌式教学情节所提供的概念和程序的需要。2.围绕“锚”来组织教学。围绕“锚”组织教学,并不是排斥学生的亲自实践。“锚”是使教学开始的有效方式,但不是终极目标。抛锚式教学的目标是鼓励学生自我生成的学习。CTGV认为,围绕“锚”组织教学再逐步过渡到学生的“亲自实践”的问题解决有几个优点:第一,对于教师来说,围绕“锚”组织教学比寻求所有的资源以完成任务要更易于掌握;第二,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首先围绕某个“锚”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作好完成任务的准备;第三,“锚”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知识背景,这有助于学习者和其他成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和积极地参与;第四,“锚”提供了学习者自我敏感的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保证他们尽可能地从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理解。3.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因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和交流经验的最佳方式是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例如,CTGV设计的杰斯帕活动中要求学生:考虑问题的多种可能的解决办法;确定完成每一个方案所需要的子目标;确认相关数据并将其与非相关数据分开;估量正确的答案以对不同的计划进行评价;与同组和同班其他成员交流自己的推理。教学问题应该提供许多可能的答案,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与其他同学讨论以形成共享的更为高级的理解。4.鼓励合作学习。抛锚式教学的一个目标是创设有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因为“锚”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9页

打造智慧型课堂,推动学校特色创建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当前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1.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解读不够,渗透不足,无法成为全校师生精神层面的共识,难以成为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如“用优质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办学理念中,何为“优质的教育”?实现“学生终身发展”必须培养的重要素质有哪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办学理念如何指导课堂教学、如何在具体的工作中渗透等问题均不够明确。 2.学校的整体工作发展均衡,但重点工作不突出;围绕上级检查的应急性工作完成出色,但突出学校个性特色的长效性工作不明确;教干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 3.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式方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或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教师工作的量化评估和评聘措施中,绝大多数的制度沿用了十年前学校开始实行四制改革所制定的相应制度和规定。从教育大环境来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对教师、学生、课程实施等方面评价办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学校在这些方面进行的相应的制度改革和调整总体来看是不到位的,尤其是教师工作方式和工作重点的导向性评价方面已经有落后于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迹象。在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性评价方面,虽然学校也做出了诸如“星级评价激励”制,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袋等改革措施,但受诸多因素的限制,相应措施的落实仍然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可操作性和评价主体主动实施的愿望均不够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导向作用仍不明显。 4.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中常规工作完成细致到位,但缺乏创新性的工作思路。纵观学校本学年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抓好教学策略的学习、抓好常态课、借助“课堂教学活动月”开展课堂达标系列活动、突出抓好课堂教学听评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名师、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三篇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三 篇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 1 自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在诸多问题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些关键性问题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现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问题进行疏理,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对教师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教师们对课改的主要精神还没有真正进入自己的观念系统,工作的着力点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多数教师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目前的课堂和传统的课堂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导学案的编制问题。目前,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所提供的导学案基本上没有体现“导学”的思想,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

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学生的预习基本上还流于形式,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问题。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的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目前的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 6、反馈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庄寨镇教委 关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措施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专家报告会后,大部分学校的教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课改之中,但还有部分教师看不清目前全县教改形势而迟迟未动,经教委研究,就如何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制定如下推进教学改革实施措施: 1、召开全体师生会议,全面推行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消除教师在实施教改中的一些疑虑,如实施教改是否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应如何掌控课堂、如何实现课堂是学生学习、质疑答疑、理解、消化、应用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个人展示、如何评价教师与学生,各教学环节中师生如何做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等等。消除疑虑,全面展开。 2、学校要继续安排“合作、探究”示范课,让全体教师“改有所学”,尽快掌握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3、强化备课管理,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严格按照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教导处、备课组认真审查,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 4.采取有力的行政手段和严格的管理。 任何新的教学模式要想让老师们接受,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仅有思想教育、业务指导以外,还要有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正面引导和强制管理相结合,教育全体教师进行课改责无旁贷。 在课改这方面没有年龄区别、学科区别。通过督查课堂,没有进行改革的教师,要在思想上、业务上等全面帮扶。 5、严禁在教改过程出现师生上课无激情,师生配合较差而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下滑现象的出现。 6、继续搞好课堂评价改革,进一步细化对学生的评价办法,做到课堂评价、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学期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形成相互督促、互相学习、彼此竞争的良好学习局面。 7、制定教改奖励办法,对在推进教改中效果明显、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 8、凡在教改中出现不认真学习教改理论、方法,不下功夫培训学生的教师,一经发现学校要给于严厉批评,劝其限期改正。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基于“翻转课堂”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项目负责人:杨XX 申请部门:XX学院 联系电话:13507XX E-mail: [email protected] 填表日期:XX-10-23 二、项目立项依据 1、项目的研究意义 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阶段进入注重质量、发展内涵阶段,如何以多种方式满足多样化需求,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肯定的说,尽管翻转课堂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提升学习效率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但考虑到中国孩子学习的根深蒂固的习惯,一下子彻底推翻传统,也是不适宜的。所以选择哪些知识,

什么时候来实施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基础和入门内容,仍然采取先教后学的传统模式,目的是在老师手把手的帮助下,带学生入门,打好基础;对于拓展的知识内容,则会适当选择“翻转课堂”新模式来进行。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享受新的学习模式带来的学习效率的提高,也避免出现知识陌生带来的学习挫败感。 本课题拟从“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入手,以软件技术专业的13级学生(软件技术3131-3134班)为载体,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络传播为基本要求建设教学资源共享体系,提出“翻转课堂”下软件工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并进行相应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软件工程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软件工程的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IEEE-cS发起创建软件工程教程的建议,美国建立了一系列的课程计划,但是这些课程主要集中在研究生的教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软件行业是个聚集财产、快速致富的行业;中国要走向世界,占据世界软件工程中的份额,必须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正是在此种情况下,XX年6月,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

教研教改总结与反思

教研教改总结与反思 六安市城北小学胡传宇 我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向专家请教,向同行请教,虚心学习专业理论,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在学习中,教育专家们对教材和对每一个案例的精彩分析,犹如一缕缕灿烂的阳光,让人温暖,使人感动,催人奋进。优秀教师的精彩的课例是我茅塞顿开。帮助我解决了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在网上与特级教师和省级专家近距离的对话,与学校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切磋,感到收获很大。同时在思想上有了观念的更新,了解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后将会更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下面就这段时间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加强学习,不断培训,自觉走进新课程。 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教好学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通过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这些

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自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实现这些新的观念,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转变学习的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学习。教师不能单纯的讲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合作交流和创新能力。 二、立足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价值 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①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师给学生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及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去学习,一节课45分钟,学生自学和练习,讨论,交流的时间大约在30分钟左右。②教师讲得少了,讲得“精”了,引导更加到位了。学生通过自学或者小组合作学习,把基础知识或简单的知识已经掌握并把自己或者小组有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做以标记,然后老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一点拨,使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成功喜悦。③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在相互争辩中找出错

阐述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教学原则及结合学科的具体例子说明建构主义的典型的教学策略

阐述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教学原则及结合学科的具体例子说明建构主义的典型的教学策略 一、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获取知识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主体作用:①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③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建构主义教学原则 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措施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措施 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形势下,中职学校要走出发展困境,就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指导思想 1、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开 展模块教学,强化项目训练。 2、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生源普遍较差,而且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统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根据新生入学考试成绩,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形式,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分层考核标准,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把同一专业划分为多个发展模块,让学生选择感兴 趣的模块加强学习,开展模块教学。 设置专业模块,有学生自己选择,将通过第二课堂、选修的形式来加强模块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在开展模块教学的同时,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考核形式,针对职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操作项目,开展项目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还要根据考核题库开设实训项目,有利于把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学有所用。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1 、优化教学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功;让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2、优化教学目标:坚持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创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单位:阳谷县李台中学 课题组成员:杨留杰王洪光孙正一朱美静李文辉 摘要: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研究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特定目标。课题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辐射多种学科,构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建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周围的环境复杂,学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在调研考试和一些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老师们不得不实施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术等短期有效的强化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素质教育和课程目标的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足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妨碍。近几年,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育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程改革的

集中反映。所以,我们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的课题,在全校范围内展开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策略理论,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