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优质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_朱春菊

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优质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_朱春菊

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优质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_朱春菊
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优质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_朱春菊

现代医

学Modern Medical Journal

2015,Nov ;43(11):1362-1366

[收稿日期]2015-05-17[修回日期]2015-08-13[基金项目]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公益性科研项目(2013058)

[作者简介]朱春菊(1978-),女,广东河源人,主管护师。E -mail :cheng1305@126.com

[引文格式]朱春菊.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优质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J ]

.现代医学,2015,43(11):1362-1366.·论著

·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优质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

朱春菊

(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东深圳518133)

[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1、观察组2、观察组3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患儿,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

基础上辅以不同时机的俯卧位通气治疗,

各组均采用相同的优质护理方式。比较各组患儿各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SaO 2、PaO 2、PaCO 2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各组患儿治疗前各指

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治疗,观察组1SaO 2从(80.25?4.95)%升高至(95.32?5.12)%,PaO 2从(5.83?3.04)kPa 升高至(9.14?3.25)kPa ,对照组SaO 2从(79.98?5.12)%升高至(92.15?5.02)%,PaO 2从(5.87?2.95)kPa 升高至(7.55?3.20)kPa ,而观察组2与观察组3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

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程度小于观察组1;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1有4例颅内出血、3例相关性肺炎,而观察组2与观察组3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0.00%与33.33%,3组观察组患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不良

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就预防程度而言,接受全部俯卧位机械通气的观察组1患儿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最少,预防效果最优(P <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有效改善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氧

合,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临床效果显著。[关键词]俯卧位;机械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优质护理;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722.1;R56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62(2015)11-1362-05doi :10.3969/j.issn.1671-7562.2015.11.009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one posi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neonatal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ZHU Chun -ju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Shenzhen Bao'an Women and Children Health Care Hospital ,Shenzhen 518133,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one posi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neonatal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Methods :120cases of neonatal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from January 2013to May 2014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1,group 2,group 3,and the control group ,30cases in each group.Children in control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 ,children in observation group accepted prone posi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between groups all used the same way

·

2631·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Each index changes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SaO

2,PaO

2

PaCO

2

index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between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in children various indicator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after treatment,in the

observation group1,SaO

2increased from(80.25?4.95)%to(95.32?5.12)%,PaO

2

increased from(5.83?

3.04)kPa to(9.14?3.25)kPa,in the control group SaO

2

increased from(79.98?5.12)%to(92.15?

5.02)%,PaO

2

increased from(5.87?2.95)kPa to(7.55?3.20)kPa,and to some extent,the indicators of observation group2and group3were improved,degree was less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1.In terms of adverse reactions,observation group1had4cases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3cases of correlation pneumonia,and in observation group2and group3the incidences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30.00%and33.33%respectively,thre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s of their adverse ac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but in terms of degree of prevention,neonatal adverse reactions occured at leas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1,prevention effect was the best(P<0.05).Conclusion:Prone posi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oxygenation in newborn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improve PaO

2,reduce PaCO

2

,it has fewer complications,higher safety,clinical

effect is remarkable.

[Key words]prone position;mechanical ventilation;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eonatus;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application effect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重要的肺保护通气策略,是指在机械通气时保持卧位体位,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增加功能残气量减少心脏对肺部的压迫,改善患者氧合,同时减少肺损伤及氧中毒等不良反应[1]。目前,有研究显示俯卧位通气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方法,已经被较广泛地应用于针对成人的临床治疗之中[2]。为了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开展了本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并参照患儿的一般资料将其均分为观察组1、观察组2、观察组3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在观察组1中,男性患儿为18例,女性患儿为12例,平均胎龄为(35.65?2.98)周;在观察组2中,男性患儿为17例,女性患儿为13例,平均胎龄为(35.46?2.56)周;在观察组3中,男性患儿为16例,女性患儿为14例,平均胎龄为(36.01?2.55)周;在对照组中,男性患儿为11例,女性患儿为19例,平均胎龄为(35.55?2.39)周。所有患儿在入院之前均经过我院严格的检查,确定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表现出呼吸急促、缺氧、胸闷、咳嗽、血痰等明显症状,并由我院多名专家联合确诊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排除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呼吸系统发育畸形(如气管食管漏、先天性肺动静脉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心、肝、肾等疾病。

各组患儿在平均胎龄、性别比例、病情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通气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俯卧位通气治疗。其中观察组1采用俯卧位通气,观察组2上机1h采取俯卧位,第2小时采取仰卧位;观察组3上机1h采取仰卧位,第2小时采取俯卧位。充分评估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和指标,包括意识、血流动力学和氧合、皮肤情况,排除不确定因素及不利于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因素。然后进行通气前的准备工作:首先,镇定患儿,患儿取半卧位,给予患儿高浓度氧气输入,清洁患儿口腔分泌物,保证患儿皮肤清洁,防止感染[3]。第二,选择适合翻身的方向,准备好充足的护理人员,为防止反流需夹闭胸腹腔引流管及导尿管。第三,进行体位转换,取俯卧位,头偏向一侧,为防止患儿移动将患儿头部用头圈固定,双肩及双侧髂骨垫高使腹部不贴合床体,安装心电图电极和导线、导管及检测线。第四,进行俯卧位机械通气,全程操作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作必要操作说明[4]。

观察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优质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第一,做好俯卧位通气前的准备,包括与家长沟通、检测镇定效果、口鼻等的清洁、所需管道的准备、气管插入的深度评估与固定、护理人员的职责部署。第二,俯卧位通气由于患儿年龄过小及本身难度,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各项生理指标,包括心电图、血压、氧饱和度、体温等,及时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试以减少人机对抗,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5]。第三,加强患儿体位

·

3631

·

朱春菊.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优质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

的固定,防止出现耗氧量增加及脱管等。及时检查导管固定的程度和舒适度,避免胶带松弛。俯卧位通气容易造成口腔内分泌物增加,因此要及时清洁分泌物。考虑患儿年龄较小,采用震动吸痰机进行吸痰,并密切监测患儿两肺呼吸音。保持稳定的潮气量,采用定容通气,但需要注意的是要设定合理的气道压力报警最大值。变换体位时要给予患儿高浓度的氧气输入[6]。第四,检查各种机器的运转情况,保证各种管道的畅通,防止扭曲、折叠等现象的发生。动静脉管路留足够的长度以便于体位调整,转换体位时需要关闭各种引流管道,停止鼻饲,体位调整好之后方可打开引流管并采用胶带进行固定。整个过程中分配专人负责气管插管,体位变换之后要重新调试呼吸机管道的位置并进行重新校准。第五,在调整体位和进行俯卧位通气时,要尽量保证患儿的舒适感。俯卧位通气时间过长容易造成患儿面部、肩部、胸部皮肤发红,此时需要给予患儿适当的局部舒缓按摩镇定患儿。头部垫高15?左右,2 3h更换头部偏向位置[7]。

1.3观察指标

第一,比较各组患儿各指标变化,包括SaO2、PaO

2

、PaCO

2

、平均动脉压。第二,比较各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气胸、颅内出血、肺炎。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儿各指标变化比较

在治疗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各组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1患儿接受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看出SaO2从(80.25?

4.95)%升高至(9

5.32?5.12)%,而对照组从(79.98?

5.12)%升高至(92.15?5.02)%;观察组PaO

2

从(5.83?3.04)kPa升高至(9.14?3.25)kPa,而对照组从(5.87?2.95)kPa升高至(7.55?3.20)kPa。观察组2与观察组3分别采取俯卧位与仰卧位相结合的通气方式,其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就改善程度而言均小于完全接受机械通气的观察组1。见表1。

表1各组患儿各指标变化比较

组别n时间SaO2/%PaO2/kPa PaCO2/kPa平均动脉压/mmHg 观察组130治疗前80.25?4.95 5.83?3.048.75?1.3442.6?5.5

治疗后95.32?5.12a9.14?3.25a 6.72?1.06a43.1?5.9b 观察组230治疗前81.11?4.21 5.67?3.018.89?1.6742.5?5.4

治疗后90.32?5.12a7.56?2.13a7.78?1.09a42.9?5.1b 观察组330治疗前80.00?4.09 5.56?3.218.65?1.0942.6?5.5

治疗后91.01?4.88a7.31?2.98a7.36?0.99a42.8?5.5b 对照组30治疗前79.98?5.12 5.87?2.958.81?1.0243.0?5.8

治疗后92.15?5.02a7.55?3.20a7.42?1.15a43.9?6.0b 组内比较,a P<0.05;组间比较,a P<0.05、b P>0.05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各组均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1有4例颅内出血、3例相关性肺炎;而观察组2与观察组3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0.00%与33.33%,就发生率而言,采取俯卧位机械通气的3组观察组患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就预防程度而言,接受全部俯卧位机械通气的观察组1患儿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最少,预防效果最优,而对照组有5例气胸、11例颅内出血、7例相关性肺炎,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n

不良反应/例

气胸颅内出血肺炎

发生率/%观察组13004323.33观察组23013530.00观察组33023533.33对照组30511776.67

·

4631

·现代医学(Modern Medical Journal)2015年11月,43(11)

3结论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特征是急性呼吸窘迫及顽固性低氧血症,主要表现为出生后发生极度呼吸障碍,心率较低,由于呼吸不畅患儿外观出现皮肤青紫、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肌肉无力、四肢冰冷等现象[8],属于危重疾病,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而目前机械通气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辅助通气方式,其利用呼吸机形成肺泡和气道口的压力差,替代或改变自主呼吸功能,它能够延长吸气的时间,增加供给肺损伤组织的气体量,从而提高气体交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由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呼吸系统发育状况不理想,极易出现呼吸障碍或呼吸暂停等危急状况,而目前仰卧位与俯卧位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两种通气方式。有研究表明,俯卧位通气比仰卧位通气的治疗效果更好[9]。在此次研究中,为了进一步确定说明俯卧位通气的效果,对观察组根据俯卧位通气时机进行分类,各组患儿治疗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SaO2从(80.25?

4.95)%升高至(9

5.32?5.12)%,而对照组从(79.98?

5.12)%升高至(92.15?5.02)%;观察组PaO

2

从(5.83?3.04)kPa升高至(9.14?3.25)kPa,而对照组从(5.87?2.95)kPa升高至(7.55?3.20)kPa。观察组患儿的SaO2、PaO2、PaCO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与观察组3分别采取俯卧位与仰卧位相结合的通气方式,其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就改善程度而言均小于完全接受机械通气的观察组1。由此实验结果可以推断,完全俯卧位机械通气方式的观察组1的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综合采用部分俯卧位方式的观察组2和观察组3,俯卧位通气方式临床效果显著。俯卧位通气可以使肺组织通气重新分布,改变胸壁的顺应性和膈肌运动,改善肺内分流,尤其对于呼吸功能尚未发展全面的患儿,保持俯卧位通气时肺内的气流得到更均匀的分配,而传统的仰卧位方式,会使患者背面肺组织受腹内压和心脏及纵隔的压迫明显而使气流不稳。俯卧位则会减小从前胸壁到背部的压力梯度,改变局部区域的跨肺压,继而会改变肺重力依赖区和非重力依赖区的气流分布,使气流在肺内的分布更均匀。由此可见俯卧位的临床效果更优,俯卧位时间越久临床效果越优[10-11]。

柏振江等通过对急性肺损伤患儿俯卧位通气研究发现,取俯卧位通气1h患儿的氧饱和度明显得到改善,原因在于取仰卧位进行机械通气,患儿受到重力作用容易在肺的重力依赖区形成肺水肿和压迫性肺不张,而且通气量也会随之减少,血流增加,造成通气血流比例不平衡,容易引发低氧血症等不良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极容易造成患儿死亡[12]。而选取俯卧位进行通气,胸腔内的压力降低,肺部的重力依赖区跨肺压迅速增加,当高于呼吸道开放压时肺泡就会重新张开,增加肺重力依赖区通气,肺内分流降低,就能使氧合得到改善,从而减轻急性呼吸窘迫。俯卧位通气比仰卧位通气治疗安全性更高,效果也更明显。俯卧位通气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护理,确保安全转换患者体位,对各种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加强气道管理,各管道加强控制,及时清洁皮肤、口腔。本研究采用俯卧位通气,并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变化以及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各项生命体征等多种因素,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做出相应调整,辅以优质护理,实现了对气道的有效管理,最终取得了机械通气治疗的成功。俯卧位通气可有效改善患儿氧合,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临床效果显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可以进行适当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崔丽秀,潘瑞丽.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中的应用状况[J].现代临床护理,2013,3(9):73-76.[2]朱一军,沈玉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应用俯卧位通气床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2(13):20-21.

[3]田雨,蒋幼凡.无创机械通气在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效果的荟萃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2(18):147-149.

[4]邢雁彬,叶新华,温想群.探讨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7

(13):253-254.

[5]陈军华,肖翠萍,江燕,等.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的临床监护[J].护理学杂志,2014,13

(11):18-20.

[6]江燕,陈军华,徐素琴,等.俯卧位机械通气应用于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4,28(21):3514-3516.

[7]杨依,蒋晓莲.一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伴机械辅助通气患者的循证护理:卧位方式的选择[J].中国循证医学杂

志,2012,2(11):243-246.

[8]甘斌,翁羡吾.体外肺支持策略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实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23(2):

179-183.

[9]王艳红,李敏,吴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护理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2,13(9):53-55.

[10]程大毛.创伤性湿肺机械通气相关问题及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11(7):4-7.

·

5631

·

朱春菊.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优质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

现代医

学Modern Medical Journal

2015,Nov ;43(11):1366-1368

[11]于永福,于湘友,贾民.仰卧位和俯卧位肺复张对重症肺

炎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2(2):167-170.

[12]张美英,余田甜.俯卧位通气患儿的临床护理进展[

J ].护理学杂志,

2012,2(10):92-94.[收稿日期]2015-04-28

[修回日期]2015-08-16

[作者简介]高侠(1978-),女,陕西澄城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E -mail :gaojxwing_78@126.com

[引文格式]高侠,陈小平,林金德,等.90例重睑术后不对称病例的临床分析[

J ].现代医学,2015,43(11):1366-1368.·论著

·90例重睑术后不对称病例的临床分析

高侠,陈小平,林金德,王昕

(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科,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目的:探讨重睑术后外形不对称的原因。方法:回顾2014牟1月至2015年1月90例重睑术后外形不对称病例,其中65例患者存在单侧轻度上睑下垂,予以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或者提上睑肌缩短术;15例患者双侧设计存在差异,予以重新设计;10例患者存在缝合不确切,予以重新切开缝合。结果:90例患者经重新手术修整,术后效果基本满意。结论:重睑术虽然操作简单,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术后重睑不对称现象出现,术前务必根据双侧上睑情况施以不同术式,才能得到理想对称的术后重睑外观。[关键词]重睑术后;不对称;原因[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62(2015)11-1366-03

doi :10.3969/j.issn.1671-7562.2015.11.010

重睑术在东方人群中普及率非常高,是常见的美

容手术之一。随着人们社交需求及对美观的追求,眼部整形术已经较为广泛,虽然手术技术日臻成熟,然而

仍存在一定的失败率。由于个体差异性及部位双侧性的特点,

要获得良好的术后外观,对医生的经验有比较高的要求,其中不对称重睑即为较常见的一种[1]

。本

研究选取重睑术后不对称患者90例,

通过重新评估、设计及缝合等修复环节,让原有的不对称重睑经过手

术方法将其修复对称,

改善了不理想的上睑外形。1资料与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重睑术后不对称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未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及心肺疾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好。排除精神疾病患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

理委员会批准[2]

本组90例术后不对称重睑患者,男1例,女89例,年龄19 63岁。埋线法术后重睑不对称80例,切开法术后重睑不对称10例。患侧提上睑肌肌力>9mm

者55例,

8 9mm 者10例,6 8(<8)mm 者25例。睑裂高度小于健侧<1mm 55例,≥1mm 者35例。术后6个月,切口有瘢痕增生者10例,无瘢痕增生者80例。

根据健侧重睑宽度重新设计重睑线,局部麻醉后沿设计线切开上睑,适量去除松弛皮肤。若患侧提上睑肌肌力>9mm 、

睑裂高度小于健侧<1mm ,仅做重睑术。若患侧提上睑肌肌力>8mm 、

睑裂高度小于健侧>1mm 者,行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患侧提上睑肌

肌力为6 8mm 、睑裂高度小于健侧>1mm 者,行提上睑肌缩短术。提上睑肌缩短量按每1mm 缩短5mm 计算,术中将上睑缘距瞳孔的距离调整至与健侧基本一致为止。将切口上下唇与提肌腱膜或者睑板固定缝合,宽度与健侧基本对称。术后加压包扎,术后第7天拆线。

2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超过3个月,

62例患者双睑裂基本对称,

重睑宽度与健侧基本相同,患者对其外观较满·

6631·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应用及护理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应用及护理 【关键词】新生儿 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指新生儿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不能满足生理需要时而建立人工气道,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方法。 1 适应证 (1)呼吸完全停止。(2)反复呼吸暂停,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节律不整,药物治疗无效。(3)严重高碳酸血症PaCO 2 >70mmHg(毫米汞柱)。(4)严重低氧血症,在无创性持续正压通气(CPAP)下,吸入氧浓度≥60%,或压力≥6cmH 2 O,PaO 2 <50mmHg者。(5)有下列情况应尽早使用:①诊断为肺透明膜病(RDS)的小早产儿,出生体重<1350g。②肺出血的进展期。③心跳、呼吸暂停复苏后,未建立规则的自主呼吸者。 2 呼吸机和通气方式的选择 2.1 呼吸机的选择选用适合于新生儿的呼吸器。新生儿由于肺顺应性较差,潮气量小,最好选用持续恒流、时间切换、限压型呼吸机。具备以下功能:(1)氧浓度调节21%~100%。(2)呼吸频率调节1~150次/min。(3)能调节时间及吸气呼气时间之比。(4)能调节吸气压力(PIP),呼气末压力(PEEP),装有减压阀。(5)直接或间接调节潮气量。(6)报警装置。(7)温湿化装置。我院儿科用的日本产ICV-60型呼吸机,具备以上功能。 2.2 新生儿常用的通气模式 2.2.1 间隙正压通气(IPPV)IPPV也称控制机械通气(CMV),即在吸气时正压,呼气时压力为零。此模式主要用于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的新生儿。 2.2.2 间隙指令通气(IMV)是控制通气和自主呼吸相结合的模式,指呼吸机按预调的频率、潮气量、吸气时间等间断给予IPPV通气,间隙期间让新生儿自主呼吸。 2.2.3 持续正压通气(CPAP)CPAP指在自主呼吸的基础上,无论在吸气相和呼气相,均使气道内保持正压水平。

无创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无创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目前病情、生命体征、意识与精神状态、缺氧的表现程度与原因;评估局部情况,包括口唇、鼻尖、耳廓、甲床等皮肤黏膜的颜色、发绀程度;评估呼吸时有无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三凹征”;评估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变化 2.评估呼吸机性能是否完好,鼻面罩大小是否合适,供氧及负压装置是否完好。 3.评估病房环境是否清洁,有无烟火、易燃品等。 【护理措施】 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使用呼吸机的目的,讲解无创机械通气的原理,以取得合作。 2.协助患者取合适卧位,保持头、颈、肩在同一平面上。 3.选择合适的鼻面罩型号。固定头套时,位置应放正,保持两侧压力对称,松紧度适当,以患者舒适和不漏气为宜 4.根据病情调节呼吸机的参数及模式,锁定操作按钮,并作好记录。 5.设置好各种报警参数,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 6.常见报警原因及处理同机械通气患者护理常规 7.评估呼吸机的运转情况,压力调节是否符合要求,观察面罩与面部接触处是否漏气 8.观察患者胸廓的起伏幅度,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清晰、有无干湿啰音等。 9.观察呼吸机监测的各项指标以及患者的缺氧改善情况定时采血作血气分析,以调整呼吸机参数。 10.掌握患者脱机指征 (1)呼吸机支持压力<10cmH2O2。 (2)询问患者的感觉,无气促、憋气和呼吸困难,口唇无发绀。 (3)心率、心律、血压及呼吸频率、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而平衡。 11.注意观察患者脱机后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患者气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立即通知医师并及时处理。 12.呼吸机的管理 (1)螺纹管和鼻面罩一人一使用一消毒。长期使用者,螺纹管应每周更换。 (2)湿化器内液体每天更换1次。 (3)终末消毒:拆卸呼吸道管道、湿化装置、呼吸机接口、出入气阀门和连接部,按规范的消毒灭菌程序处理。 【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呼吸机工作时会有规则的送气声和为安全设置的报警声,不必惊慌,医护人员会守护在患者床旁及时处理。 2.应用面罩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时,会影响语言的交流,对有交流能力的患者,指导使用非语言方式表达需要。 3.如果患者感觉鼻面罩过紧或过松时,应向护士反映,避免因鼻面罩过紧造成面部不适或皮肤损伤,过松影响疗效。

(完整版)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整理版)

1.环境要求 (1)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2)室温要求24-26℃,湿温55%-60%. (3)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有层流或新风装置不必紫外线消毒)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4)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 (1)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根据病情作适当的卫生处理。腕部系上写有床号、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的标记。(2)立即通知医生。对危重者在听取急诊室护士交班的同时,及时配合抢教。(3)填写病历上的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片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完成护理记录。(4)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化验标本的收集。 3.日常清洁护理 (1)口腔护理:每晨1次,强调奶间喂水。禁食、鼻饲病人每日3次,鹅口疮者每日2-3次制酶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2)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病情许可者夏季每日洗澡,冬季每周1-2次,病危者暂停。 (3)脐部护理:脐带脱落前及济部潮湿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用双氧水,PVP 碘清洁,脐部有浓性分泌物时用抗生素稀释液湿敷。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遇红臀根据轻重给予维生素滴剂涂敷,红外线照射,并增加换尿布次数,必要时在保温箱暴露臀部。 4.注意保温 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遇低温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 目前采用婴儿配方奶q3h喂养,有条件可采取母乳,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视,发现吐奶及时处理,重危新生儿开奶前常规先喂一次糖水,然后再喂奶。 6.预防感染 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望,必须探望者经同意穿隔高衣入内。 7.其他 (1)病危者测生命体征q4h,其余新生儿每日测体温3次,测心率,呼吸每日三次。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2)每日测体重1次。 (3)经常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抢救。 (4)出院病儿须反复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确认无误,家长签字后方可让家长抱回,并给予出院指导,病床按规定做终末消毒处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试题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试题 1.新生儿轻度窒息的Apgar 评分标准为: A.0~1 分 B.0~4 分 C.4~7 分 D.4~8 分 E.5~8 分 2.新生儿重度窒息的Apgar 评分标准为: A.0~1 分 B.0~4 分 C.0~5 分 D.0~3 分 E.0~7 分 3.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原因是:A.羊水吸入B.胎粪吸入C.窒息D.出生前感染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不足 4.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是由I 型肺泡细胞产生的B.是由II 型肺泡细胞产生的C.是呼吸道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的D.是由呼吸道间质细胞产生的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5.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成分中,下列哪种物质含量最多: A.卵磷脂 B.鞘磷脂 C.中性脂肪 D.蛋白质 E.磷脂酰甘油 6.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如能存活多久即有恢复希望: A.6 小时B.12 小时C.24 小时D.36 小时E.72 小时 7.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生后几天内死亡者最多: A.1 天 B.7 天 C.3 天D.9 天E.5 天 8.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一般均在生后多少小时内出现症状: A.12 小时 B.10 小时 C. 48 小时 D.24 小时 E. 出生时或4~6 小时内 9.新生儿出生时呼吸正常,心率110 次/分,身体红润,但手足有青紫,应采取何种措施: A.复苏器加压给氧B.复苏器加压给氧+胸外心脏按压 C.给氧+1:10000 肾上腺素治疗D.暂不处理,予观察E.复苏器加压给氧+纠酸、扩容 10.为决定是否需要复苏,生后应立即评价: A.Apgar 评分B.肤色、

心率、弹足底反应C.心率、呼吸、肌张力D.心率、呼吸、肤色E.心率、呼吸、弹足底反应 11.某新生儿,妊娠第259 天出生,出生体重为2500 克,应诊断为:A.早产儿B.足月儿C.过期产儿D.大于胎龄儿E.小于胎龄儿 12.一新生儿,生后5 天,在家接生,患儿于生后4 天起,喂奶困难,乳头不易塞入口中,时有抽搐,牙关紧闭,呈苦笑面容,医师用压舌板检查口腔时,发现患婴口张不开,问该婴最可能的诊断是: A.新生儿败血症 B.新生儿颅内出血 C.新生儿破伤风 D.新生儿低钙血症 E.新生儿低血糖症 13.关于新生儿窒息,下列哪项表述不正确: A.指出生时无呼吸或呼吸抑制者 B.轻度窒息指生后Apgar 评分为4~7 分者 C.重度窒息指生后Apgar 评分为0~3 分者D.凡是造成胎儿或新生儿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均可引起窒息E.出生后1 分钟Apgar 评分正常,但数分钟后出现呼吸抑制者不属窒息 14.关于新生儿窒息时用复苏器加压给氧,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 A.面罩应密闭面部,压及两眼及颌下 B.加压给氧频率应在30~40 次/分C.吸呼比1:2 D.加压给氧时,应见到患儿胸部随手指压放呈浅呼吸状E.加压给氧2 分钟以上者,须插胃管 15.关于新生儿窒息胸外按压心脏,下列哪项叙述不正确: A.采用拇指法,操作者双拇指并排或重叠于患儿胸骨体下1/3 处,其它手指围绕胸部托在背后 B.每按压 3 次,间断加压给氧 1 次 C.按压频率为120 次/分D.按压深度为3~4cm E.按压正确时可摸到股动脉搏动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护理常规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多种病因诱发,以急性进行性呼吸窘迫与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1.【护理评估】 1.1、健康史有无与ARDS相关的危险因素,如休克、感染、严重创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吸入刺激性气体、溺水、大量出血、急性胰腺炎、氧中毒、药物或麻醉品中毒。 1.2、身心状况 1.2.1、躯体表现:ARDS一般在原发病后12~72h内发生,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期:原发病后12~24h,除原发病体征外,呼吸频率稍快,PaQ2降低,胸片正常;二期:早期呼吸急促、浅而快,呼吸困难,发绀。肺听诊及胸片仍正常。 晚期肺部出现细小啰音,呼吸音粗糙。轻度低氧、低碳酸血症。三期:进行性呼吸困难,明显发绀,双肺散在干、湿罗音。四期:呼吸极度困难,神志发生障碍甚至昏迷。中毒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1.2.2、心理状态:由于发病突然、病情危重和进行性呼吸困难等使病人感到极度不安、恐慌,甚至绝望。病人使用呼吸机而无法表达意愿时,可表现出急躁和不耐烦。 1.2.3、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aQ2降低和PaCQ2异常,胸部X线显示两肺边缘模糊的片状阴影或大片浸润阴影。 2.【护理问题】 2.1、焦虑/恐惧 2.2、低效性呼吸型态

2.3、气体交换受损 2.4、有感染的危险 3.【护理措施】 3.1、按ICU一般护理常规。 3.2、重症患者及大手术病人应加强护理,定时翻身,教会病人做深呼吸,松弛训练,可防止痰液阻塞及肺泡萎缩。3.3、创伤,休克,出血患者及时补血容量,输血宜输新鲜血,输液时注意滴数,注意晶体,胶体液的合理搭配,及时测中心静脉压;休克纠正后应根据尿量酌情补液,维持适度平衡。 3.4、预防及控制感染,各种侵袭性操作均按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加强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 3.5、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咳嗽咳痰,不能自行咳出者及时吸痰。 3.6、吸入氧浓度尽可能低于60%,一般以30-40%为宜,避免氧中毒。 3.7、机械通气治疗时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治疗,压力5— 10cmH20。 按照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常规护理。 3.8、解释病情,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配合治疗,护理。 4.【健康指导】 4.1、心理指导:向患者家属或神志清楚的病人介绍ARDS抢救成功的例子,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4.2、饮食指导:抢救时予鼻饲饮食,人工气道拔除24h后进食流质饮食。 4.3、作息指导: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勤翻身。 4.4、用药指导:用药后如出现恶心、手脚麻木、腹胀、皮肤瘙痒、皮疹等应立即告知医生。

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模块三 任务1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病人的护理 【案例】 王先生,25岁“肾病综合征”病史5年,长期口服激素。发热、咳嗽10天,气促2天。入住肾内科,抗心衰无效。呼吸频率加快,气促逐渐加重,口唇紫绀,烦躁、焦虑不安。检查:HR 150次/分 R45次/分,SO2 85%;血气:PH 7.34,PCO2:27 PO2:: 44.2 初步诊断:呼吸窘迫综合症 思考: 1.该患者患呼窘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2.最主要的护理措施是什么?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对呼吸困难患者进行简易呼吸气囊操作的能力、对酸碱平衡失调患者进行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能力、对乏氧患者进行氧气吸入操作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呼吸窘迫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急性呼吸窘迫患者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对休克患者抢救配合能力、能够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休息;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概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指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严重的感染、休克、创伤、DIC 等肺内外严重疾病而引起肺毛细血管炎症性损伤和通透性增加,继发急性高通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二、病因 1.肺内因素是指对肺的直接损伤;包括:(1)化学因素:如吸入毒气、烟尘、胃内容物、氧中毒等;(2)物理性因素:如肺挫伤、放射性损伤等;(3)生物性因素:如重症肺炎。 2.肺外因素包括严重休克、脓毒症、严重非胸部创伤、大面积烧伤、大量输血、急性胰腺炎等。(图片)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多数患者于原发病后5d内发生ALI/ARDS,因此极易误认为原发病病情加剧,失去早期诊断的时机。 2.症状:进行性呼吸困难、窘迫、紫绀最早最客观的表现,特点:呼吸深块,呼吸窘迫,常规吸氧不能改善,原发病无法解释,咯血水样痰:典型症状之一,烦躁、神志恍惚或淡漠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1、将消毒备用的呼吸机管路、接头、湿化器等用物与呼吸机正确相连。 2、连接呼吸机气源及电源,将模肺和呼吸机管路正确连接,开机运转,以确认 呼吸机工作性能及运转情况有无异常。 3、病人意识清楚的,应向其解释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取得配合。 4、根据病人的病情、体重、性别设定呼吸机模式及参数,开启必要的警报并调 节警报参数上下限,打开湿化器。 5、使用呼吸机后应严密观察病人的通气或换气功能是否得到改善,监测生命体 征及氧饱和度的变化,并注意听诊肺部呼吸音。 6、使用呼吸机或呼吸机参数有较大调整,都应在30分钟后做血气分析,以便 了解病人的呼吸功能是否得到改善。 7、准确、及时填写重症护理记录单,如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呼吸机参数调整 情况等。 8、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湿化器的湿化效果,及时为病人清除气道及口鼻腔的 分泌物。 9、呼吸机若出现报警,应立即正确判断警报原因,及时处理,解除警报,恢复 呼吸机正常工作。 (1)“气道压力过低”报警:通气环路断开或漏气,应检查环路有无脱落。(2)“气道压力过高”报警:病人自主呼吸与呼吸机辅助对抗,病人有呛咳或气道梗阻,应及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或调节呼吸机参数模式,或对病人适当镇静。 10、床旁常规备简易呼吸器,以备停电、呼吸机故障等紧急情况下使用。 11、呼吸机模式及参数的调整应经医生同意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护士不可随意调整呼吸机参数。 12、床头抬高30°,防止误吸,做好基础护理,如口腔、尿路及皮肤护理,防止出现口腔炎、尿路感染及压疮。 13、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沟通。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 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指新生儿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不能满足生理需要时而建立人工气道,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方法。 护理要点: 1、翻身拍背:目的是使附着在支气管的粘液松动易于排出,重点拍两侧前胸、腋下、肩胛间和肺底部,用手腕力量迅速和轻柔地拍打,共拍5-10分钟。 2、吸痰:于拍背后吸痰,根据呼吸道分泌物多少,每隔2-4小时吸一次,选择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2/3的吸痰管进行,由两人同时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避免微生物进入呼吸道。 1)、将消毒吸痰管连接于吸引器管道上,调节吸引器负压,早产〈100mmHg,足月儿〈150mmHg。 2)、气管导管自呼吸道脱开,用注射器滴入5-6滴无菌生理盐水于气管导管内,然后将呼吸囊接上氧气,抱球10-15秒钟。 3)、另一人戴上无菌手套,接无菌吸痰管轻轻插入气管导管内,至遇到阻力或患儿出现反应时往外拨出1cm,然后一边吸引一边捻转向外退,每次吸痰不超过10秒,(这样可以减少坏死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发生)。 4)、气管导管再接上呼吸囊,用纯氧抱球20秒左右或使患儿青紫消失为止,再滴入生理盐水于气管导管内,再吸引一次,如口咽部分泌物多,也应同时吸净。 5)、转动患儿向右侧或左侧。使吸痰管更易进入对侧主支气管,每侧吸引两次。 6)、若痰很粘稠,阻塞吸痰管,可用1.3%SB代替生理盐水注入气管导管内,可促使痰液溶解易于吸出。 7)、吸痰时有时可见血性分泌物,常由于吸痰管过硬,顶端开口处锐利,或负压过大所致,滴入几滴0.01%肾上腺素有利于止血。 8)、吸痰过程应有心电监护,如患儿出现青紫、心率减慢,立即接纯氧作抱球呼吸,直至面色转红,心率恢复正常为止。 9)、整个过程结束后,用呼吸囊抱球呼吸60-90秒,重新检查气管导管是否移动有无脱出或插入过深,然后再接上呼吸机。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规范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规范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多见于胎 龄<35周的早产儿,但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也可发病,该病病理上出现肺透明膜,又称肺透明膜病(HMD)。 诊断: 1、病史:对早产儿、剖宫产新生儿、糖尿病母亲新生儿要随时注意可能发生RDS。 2、临床表现:早产儿生后不久即出现呼吸困难,先是呼吸增快、急促、鼻扇,呼吸60次/分以上,然后出现呼气性呻吟,吸气时出现三凹征,至生后6小时症状已非常明显。病情进行性加重,继而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发绀、呼吸衰竭。听诊双肺呼吸音减低。血气PaO2下降,PaCO2升高,BE负值增加,生后24-48小时病情最重,病死率高,能生存3天以上者肺成熟度增加,可逐渐恢复。但不少患儿并发肺部感染或PDA,病情可再度加重,轻度病例可仅有呼吸困难、呻吟,而发绀不明显。 剖宫产新生儿发生RDS多见于足月儿或晚期早产儿,可在1-72小时发生呼 吸困难,有些患儿先后有湿肺表现,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然后发生RDS。 3、X线检查:对发生呼吸困难的新生儿应立即X线胸片检查,随着病情进 展需动态随访胸片。 根据病情程度可将胸片改变分为4级: Ⅰ级:双肺野透亮度普遍降低,呈毛玻璃样改变(充气减少),可见均匀散 在的细小颗粒(肺泡萎陷)和网状阴影(细支气管过度充气); Ⅱ级:双肺透亮度进一步降低,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过度充气),延 伸至肺野中外带; Ⅲ级:病变加重,双肺透亮度明显降低,心缘及肋膈角模糊。 Ⅳ级:整个肺野呈“白肺”样改变,支气管充气征更加明显,似秃叶树枝, 胸廓扩张良好,横隔位置正常。 鉴别诊断: 1、GBS(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产前发生GBS感染肺炎或败血症,临床 表现和肺部早期X线表现类似RDS,但该病常有孕妇羊膜早破史或感染表现,患 儿肺部X线改变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趋势,而RDS病变比较均匀,病程经过与RDS 不同,用青霉素有效。 2、重度湿肺:生后数小时出现呼吸困难,X线表现双肺渗出比较严重,可 显示代偿性肺气肿。 治疗: 1、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PS对RDS有显著效果,应及时使用。 治疗时机:要早期给药,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呻吟,胸片提示RDS,立即给 药,不要等到胸片出现严重RDS改变。 ①给药剂量:固尔苏,一般每次100mg/kg左右,严重病例可加大剂量,可 用100-200mg/kg。珂立苏,一般每次70mg/kg左右,首次可在40-100mg/kg。 ②给药次数:一般轻者给1次即可,应根据病情需要决定给药次数,如FIO2 >0.4或MAP>8cmH2O才能维持正常血气,应重复给药。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轻度或早期RDS应尽早使用 CPAP,PEEP5-6cmH2O,及时使用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如用CPAP后出现反复呼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常规 一、定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呼吸急促、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性表现。 二、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的表现外,常在受到发病因素攻击后12-48小时内突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焦虑、出汗,病人常感到胸廓紧束、严重憋气,即呼吸困难,不能被氧疗所改善,也不能用其他心肺疾病所解释。咳嗽、咳痰,甚至出现咳血水样痰或小量咯血。早期多无阳体征或少量细湿罗音;后期可闻及水泡音及管状呼吸音。 二、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和组织供氧,严格控制输入液体量,防止进一步的肺损伤和肺水肿。 三、护理 1.评估要点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 1)有无对肺的直接损伤的因素,包括吸入胃内容物、毒气、烟尘及长时间吸入 纯氧等;肺挫伤;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肺炎;淹溺。 2)有无各种类型的休克、败血症、严重的非胸部创伤、药物或麻醉品中毒、急 性重症胰腺炎等病史。 (2)症状与体征 1)呼吸增快和窘迫,不能被通常氧疗所改善;咳嗽、咳痰;烦躁、意识恍惚或 淡漠。 2)发绀;肺部早期体征较少,中晚期可闻及干湿罗音;吸气时肋间及锁骨上窝 下陷;心率增快。 (3)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4)辅助检查了解胸片、动脉血气分析paO2<60mmHg,氧合指数<300mmHg检查 等阳性结果。

(5)心理社会支持状况。 2.护理措施 (1)氧疗护理一般需用面罩或氧袋面罩浓度给氧,吸入氧浓度FiO 2 40%-50%,使 PaO 2 ≥60mmHg或SaO 2 ≥90%.当吸入氧浓度>50%,而PaO 2 <60mmHg时应尽早 进行机械通气。 (2)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定时翻身、叩肺。必要 时给予吸痰或建立人工气道。 (3)休息与活动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坐位。出现烦躁不安时尤其注意患者安 全。 (4)体液管理严格控制输入液体量,保持体液负平衡,入量比出量少500ml/d 左右,静脉输液避免过多过快,晶体液与胶体液以1:1为宜,观察有无急性肺水肿的症状。 (5)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呼吸兴奋剂、支气管解痉药物、糖皮质激素 等,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观察睡眠、血糖、血压情况及有无应激性溃疡、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 3. 并发症护理 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指在严重创伤、感染等原发病发生24小时后,同时或序贯发生2个或2个以上脏器功能失常以至衰竭的临床综合征。一旦发生,应做好人工气道护理及各脏器功能的监测和护理。 四、健康教育 1.自我监测若出现咳嗽、咳痰加剧、发热、呼吸困难加重等,应及时就诊。2.疾病知识宣教宜进食消化软食,少量多餐,加强营养。积极预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戒烟。坚持适当的室外活动。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不良因素。 3.用药指导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不得擅自停药或随意增减剂量:遵医嘱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药物,教会患者服用方法。 4.康复期指导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并进行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锻炼,改善通气。指并教会低氧血症的患者及其家属学会合理的家庭氧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1、执行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 3、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协助进食。 4、给高浓度氧气吸入,必要时可加压给氧。为防止氧中毒,应注意观察PaO2 的变化,使其维持在60~70mmHg应熟悉操作,最好使用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 5、给予特别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吸气时肋间隙和胸骨上窝下陷明显,呼吸频率由快变慢,节律不整,经大流量吸氧后,紫绀仍进行性加重,应随时通知医师,并协助抢救。 6、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迹象时,如皮肤、黏膜、呼吸道、阴道等处出血应及时通知医师。若应用肝素抗凝治疗时,可参考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7、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对失血过多或进水过少而引起血容量减少者,应遵照医嘱及时输入新鲜血液及补充液体。但输液量不宜过多,滴速不宜过快,以防诱发或加重病情。随时测量中心静脉压,正常值5~12mmH2O,低于5mmH2O示血容量不足;若高于15~20mmH2O,示有心功能明显衰竭,应通知医师,并监护心肺功能。 8、静脉应用呼吸兴奋剂的护理,可参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有关护理。

9、做好病情和出入量记录,注意观察血压及每小时尿量。 10、对合并心脏功能或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可分别参考心、肾衰竭护理常规。 11、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呕吐物和分泌物,以防窒吸。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按时翻身变换体位,以免发生肺部感染。 12、遵照医嘱测定血气分析,根据血氧分压调节呼吸机给氧流量,心电图检查以及有关生化送检等,以协助医师监测各生命指标的动态变化。 13、备好抢救物品,如氧气、人工呼吸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吸痰器、呼吸兴奋剂、强心剂、利尿剂等、并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1.环境要求 (1)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2)室温要求24-26℃,湿温55%-60%. (3)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有层流或新风装置不必紫外线消毒)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4)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 (1)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根据病情作适当的卫生处理。腕部系上写有床号、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的标记。(2)立即通知医生。对危重者在听取急诊室护士交班的同时,及时配合抢教。(3)填写病历上的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片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完成护理记录。(4)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化验标本的收集。 3.日常清洁护理 (1)口腔护理:每晨1次,强调奶间喂水。禁食、鼻饲病人每日3次,鹅口疮者每日2-3次制酶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2)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病情许可者夏季每日洗澡,冬季每周1-2次,病危者暂停。 (3)脐部护理:脐带脱落前及济部潮湿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用双氧水,PVP 碘清洁,脐部有浓性分泌物时用抗生素稀释液湿敷。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遇红臀根据轻重给予维生素滴剂涂敷,红外线照射,并增加换尿布次数,必要时在保温箱暴露臀部。 4.注意保温 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遇低温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 目前采用婴儿配方奶q3h喂养,有条件可采取母乳,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视,发现吐奶及时处理,重危新生儿开奶前常规先喂一次糖水,然后再喂奶。 6.预防感染 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望,必须探望者经同意穿隔高衣入内。 7.其他 (1)病危者测生命体征q4h,其余新生儿每日测体温3次,测心率,呼吸每日三次。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2)每日测体重1次。 (3)经常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抢救。 (4)出院病儿须反复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确认无误,家长签字后方可让家长抱回,并给予出院指导,病床按规定做终末消毒处理。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1、将消毒备用的呼吸机管路、接头、湿化器等用物与呼吸机正确相连。 2、连接呼吸机气源及电源,将模肺和呼吸机管路正确连接,开机运转,以确认 呼吸机工作性能及运转情况有无异常。 3、病人意识清楚的,应向其解释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取得配合。 4、根据病人的病情、体重、性别设定呼吸机模式及参数,开启必要的警报并调 节警报参数上下限,打开湿化器。 5、使用呼吸机后应严密观察病人的通气或换气功能是否得到改善,监测生命体 征及氧饱和度的变化,并注意听诊肺部呼吸音。 6、使用呼吸机或呼吸机参数有较大调整,都应在30分钟后做血气分析,以便 了解病人的呼吸功能是否得到改善。 7、准确、及时填写重症护理记录单,如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呼吸机参数调整 情况等。 8、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湿化器的湿化效果,及时为病人清除气道及口鼻腔的 分泌物。 9、呼吸机若出现报警,应立即正确判断警报原因,及时处理,解除警报,恢复 呼吸机正常工作。 (1)“气道压力过低”报警:通气环路断开或漏气,应检查环路有无脱落。(2)“气道压力过高”报警:病人自主呼吸与呼吸机辅助对抗,病人有呛咳或气道梗阻,应及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或调节呼吸机参数模式,或对病人适当镇静。

10、床旁常规备简易呼吸器,以备停电、呼吸机故障等紧急情况下使用。 11、呼吸机模式及参数的调整应经医生同意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护士不可随意调整呼吸机参数。 12、床头抬高30°,防止误吸,做好基础护理,如口腔、尿路及皮肤护理,防止出现口腔炎、尿路感染及压疮。 13、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沟通。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 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ICD-10:P22.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 1.生后出现呼吸困难、呻吟、三凹征、青紫,并逐渐加重。 2.患儿多为早产儿,但足月儿尤其是剖宫产儿也可以发病。 3.胸片显示两肺透亮度降低、充气不良,可见细颗粒网状阴影;如病情加重,两肺透亮度更低,心影和膈缘看不清楚,甚至呈白肺,出现明显的支气管充气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头罩吸氧:患儿出现低氧和呼吸困难,可先头罩吸氧。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如头罩吸氧后仍有低氧和呼吸困难,应改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

3.机械通气:如CPAP后仍呼吸困难,或PaO2低于正常,或PaCO2高于60mmHg,或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应改为机械通气。 4.肺表面活性物质:诊断明确者可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也可以预防性使用。 (四)标准住院日为2-3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P2 2.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气分析、电解质; (3)X线胸片; (七)呼吸支持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注意事项。 1.氧疗注意事项。 (1)按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儿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执行。 (2)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吸入

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要点

机械通气患者安全护理要点 耿连霞 1、熟悉呼吸机性能,了解参数设置,尤其注意有无备用电源。 2、呼吸机边备有一功能完好的呼吸球,氧气表,注意呼吸球各部件连接是否正确,是否有 氧气连接管,确认周围环境是否有氧源及负压装置,接班时一定确认功能状态。 3、注意观察呼吸回路连接是否正确,湿化罐中是否有蒸馏水,定时、及时倾倒冷凝罐中冷 凝水,倾倒后连接紧密,防止呼吸回路漏气。 4、呼吸机报警时应仔细排查原因,切忌随意消除报警声音,必要时请医生调整。 5、采取适时吸痰原则,吸痰前给予纯氧2分钟,选择合适吸痰管(注意柔软度、长度、粗 细)一般12——14号,吸痰后再次给予纯氧2分钟,吸谈过程中动作轻柔手法得当(提、插、捻、转),防止气道痉挛,随时观察监护仪各参数。 6、注意人工气道的妥善固定,加强气道的湿化,防止分泌物、血液、痰液形成痰痂造成人 工气道的堵塞,湿化气道时注意妥善固定注射器针头,必要时将针头取下。 7、注意电源位置,远离水及易然物质,为患者实施各项操作时,注意不要碰断电源,防止 人为断电,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8、一旦出现呼吸机不工作,即刻将气管插管(或切开)与呼吸机管路连接处断开,将呼吸 球连接氧气接气管插管后人工捏球辅助呼吸,应沉着冷静,切忌慌乱。有自主呼吸者注意捏球时一定要与患者自主呼吸同步,不要用力过猛、过快,及时设法通知医生,并安慰患者,言语要谨慎,切记不要轻易断言呼吸机故障,应由医师做出判断,以免引发不必要的纠纷隐患。 9、如非紧急情况而只需吸氧者,注意吸氧管的末端应去掉鼻塞,然后接插管(或切开处), 防止造成气道堵塞,熟记电源维修电话,抢救患者时分清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责任明确。 10、危重患者液路多,在为患者更换液体时,一定严格三查七对,分清哪条液路输入的 是何种液体(泵点鼻饲?静脉输入?膀胱冲洗?),三查七对中任何一项内容均无误后方可执行操作。 11、危重患者携带的管路多如气管插管、鼻饲管、胸腔引流管、尿管等,在为患者实施 治疗和护理前妥善处理各条管路,防止扭曲、滑脱等情况发生。 13、严格床头交接班,加强各项基础护理,减少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实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护理常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多种病因诱发,以急性进行性呼吸窘迫与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1.【护理评估】 1.1、健康史有无与ARDS相关的危险因素,如休克、感染、严重创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吸入刺激性气体、溺水、大量出血、急性胰腺炎、氧中毒、药物或麻醉品中毒。 1.2、身心状况 1.2.1、躯体表现:ARDS一般在原发病后12~72h内发生,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期:原发病后12~24h,除原发病体征外,呼吸频率稍快,PaQ2降低,胸片正常;二期:早期呼吸急促、浅而快,呼吸困难,发绀。肺听诊及胸片仍正常。晚期肺部出现细小啰音,呼吸音粗糙。轻度低氧、低碳酸血症。三期:进行性呼吸困难,明显发绀,双肺散在干、湿罗音。四期:呼吸极度困难,神志发生障碍甚至昏迷。中毒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1.2.2、心理状态:由于发病突然、病情危重和进行性呼吸困难等使病人感到极度不安、恐慌,甚至绝望。病人使用呼吸机而无法表达意愿时,可表现出急躁和不耐烦。 1.2.3、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aQ2降低和PaCQ2异常,胸部X线显示两肺边缘模糊的片状阴影或大片浸润阴影。 2.【护理问题】 2.1、焦虑/恐惧 2.2、低效性呼吸型态 2.3、气体交换受损 2.4、有感染的危险 3.【护理措施】 3.1、按ICU一般护理常规。 3.2、重症患者及大手术病人应加强护理,定时翻身,教会病人做深呼吸,松弛训练,可防止痰液阻塞及肺泡萎缩。

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成功影响因素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成功影响因素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1-08-02T10:26:54.23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邓军肖小梅 [导读]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的影响因素并提供有针对性地护理方案。 邓军肖小梅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的影响因素并提供有针对性地护理方案。方法:观察59例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前的生命体征、生化指标及有无并发症。撤机后连续观察48h,无需再次应用呼吸机者为撤机成功,需要重新应用呼吸机者为撤机失败。结果:59例患儿共完成68次撤机,49次撤机成功,19次撤机失败,失败率为27.9%。早产低体重、肺部感染、败血症、出生时Apgar评分是影响撤机成功的因素。撤机失败组与撤机成功组比较,体重、Apgar评分、肺部感染及败血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Apgar评分高的低体重新生儿,积极有效的护理能防止肺部感染及败血症的发生,能有效提高撤机成功率。 【关键词】机械通气;撤机;新生儿;护理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Influence Factors to the Successful Respirator-withdrawal in New Arrival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Deng Jun Xiao XiaoMei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a successful respirator-withdrawal in new arrival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provide the nursing programs pointedly. Methods: Observe the 59 new arrivals' body symptom, bi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having complication disease or not before withdrawing respirators when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fter withdrawing respirators, observe for 48 hours continually, if there is no need to use respirators once more, the respirator-withdrawal is successful, if they need to use the respirators again, the respirator- withdrawal is failure. Result: There are altogether 68 respirator-withdrawals in these 59 sick new arrivals. Among them, 49 respirator-withdrawals are successful, while 19 respirator-withdrawals are not; the failure rate is 27.9%. The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successful respirator-withdrawals or not are: the lower body weight in premature birth, lung infection, septicemia, and the Apgar scores at birth. When comparing the respirator-withdrawal failure group with the successful group, the body weight, Apgar scores, lung infection, and the difference of septicemia incidence are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o those new arrivals with lower body weight and higher Apgar scores, the active and effective nursing can prevent the lung infection and septicemia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respirator-withdrawal. 【Keywords】Mechanical ventilation respirator-withdrawals;New arrivals;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006-02 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是救治有呼吸衰竭新生儿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能使新生儿的病死率大幅下降。但呼吸机应用的相关并发症却不容忽视。患儿撤机时机的正确把握是临床医生护士面临的较大难题。本研究旨在对本院NICU病房2009年8月-2010 年2月行机械通气危重新生儿59例MV撤机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撤机成功的有利及不利因素,改善护理措施提高早期撤机的成功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0 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并进行MV支持的59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体重<1000g 4例, 最轻体重为610g,1000-1499g 8例, 1499-2499g 29例, ≥2500g 18例。其中原发疾病的情况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6例,新生儿重症肺炎10例,呼吸衰竭15例,胎粪吸入综合症3例,频发呼吸暂停6例,肺出血2例,新生儿硬肿症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其它疾病3例。机械通气< 3d 8例, 3-7 d37例, ≥7 d 14例,平均通气时间5. 8d。死亡患儿5例。 1.2观察指标:所有患儿机械通气方式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间歇正压通气(IPP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根据原发病及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病情好转后改为同步问歇指令通气(SIMV)过渡。一般观察指标包括患儿年龄、性别、体重、有无产伤及Apgar 评分等;临床指标包括体温、呼吸频率、心率、体重变化、临床生化血气等,带机过程中有无肺部感染、败血症等;MV治疗情况包括撤机方式、MV的时间、撤机前后潮气量、血气分析等变化。 1.3撤机方法:所有应用机械通气患儿均采用程序化脱机策略,脱机前均由主管医生评估患儿,有脱机指征者则先行撤机筛查试验,符合筛查标准的患儿采用自主呼吸试验[1],试验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并行血气分析检查,如病情无需再次应用呼吸机定为撤机成功,病情反复48h内需要再次应用呼吸机定为撤机失败,家属放弃治疗,患儿未达到撤机标准的定为撤机失败。 1.4转归 59例机械通气的患儿中存活54例, 存活率91.5%;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于原发病, 2例死于并发症,死于并发症的均为早产低体重儿。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包。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9例患儿共完成68次撤机,其中19次撤机失败,失败率27.9%。两组患儿的临床观察指标见表1。结果显示撤机失败组体重低、Apgar 评分高、肺部感染、败血症等发生率高,与撤机成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1防止肺部感染的护理: 3.1.1肺部感染是影响撤机成功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研究显示撤机失败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 4.2%(16/19),撤机成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2.3%(21/4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机械通气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机相关肺炎,造成病情反复,呼吸机依赖和撤机困难。本组病例入院后即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严格落实NICU的病房隔离消毒制度、无菌操作制度,有相对固定的人员进行专人特护。在机械通气期间必须通过观察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呼吸幅度、节律、口唇、面色、四肢末端有无发绀等来判断通气是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