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章节复习及试题第六章艺术接受

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章节复习及试题第六章艺术接受

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章节复习及试题第六章艺术接受
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章节复习及试题第六章艺术接受

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章节复习及试题第六章艺术接受

第六章艺术接受

艺术作品的诞生,并不意味着艺术活动的终止。艺术品产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供人观赏;而从艺术生产的角度讲,艺术产品也需要有人消费。如果没有艺术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必要,艺术家的创作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如果没有艺术消费,艺术的再生产便无法继续。所以,一方面,具有审美需求的艺术接受者不能没有艺术的创作者,另一方面,艺术的创造者同样不能没有接受者。在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创造者与接受者缺一不可,二者通过艺术作品相互联系和沟通。20世纪以来,艺术生产的社会分工加剧,人们对艺术接受也愈来愈重视。在今天,如果无视艺术接受的情况,有很多艺术简直无法存活。所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艺术接受终于成为一门学科,并飞速发展起来。

本章将着重探讨艺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艺术接受,包括艺术传播、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三个部分。当然,这里所说的最后,是单指一个方向的艺术活动,即“艺术创作一艺术作品一艺术接受”,在整体的艺术活动中,艺术接受之后,引起又一轮的创作、作品和接受,循环不止,这就是艺术的再生产。而基本情况,与前一次相同。为方便论述,本书截取了这一循环上的一个完整过程。

第一节艺术传播

艺术作品和接受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并不是无条件进行的。一件艺术品创作完成了,它的内容和形式当然已经存在,但它自己不可能直接跳到接收者那里去,而是需要通过某种中介物、以一定的方式传递给接收者,后者才能够接受这件作品的种种信息。这个传递方式及过程就是艺术传播。打一个比方,艺术传播仿佛是艺术作品(甚至也包括艺术创造者)抵达艺术接收者这个目标的舟楫,其作用十分重要,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传播的方式和影响都很有限,人们也很少注意艺术传播的存在,更谈不上研究。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的出现,传播产业的勃兴,人类生活生产对传播依赖日强,如此种种,使人们再也无法忽视传播现象对于艺术的影响和重要作用。艺术传播也就成为今天艺术学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什么是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是指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艺术传播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使艺术信息和作品得到扩展及蔓延,并传递给艺术接受者的过程。

传播是人类社会一种古老的现象。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原始人群共同生活劳作密不可分,可以说,在我们的远祖开始群居的同时,就有了信息的传播活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伴随着传播的发展进步,每一次重大的文明事件往往和传播有关。但关注并对传播进行系统研究,却是近一个世纪内的事情。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

的学科,传播学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应运而生,它是在新闻学、宣传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首先由美国学者创立的,之后迅速发展到西欧各国,80年代初才被介绍到我国。这一学科从新的角度、运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研究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传播就是信息的共享行为,当我们进行传播时,我们是在试图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也就是试图共享信息。十字街头的红绿灯所传达出的信号是要求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教师授课,是在传播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知识、技能;广播、电视传播的是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和各种节目,让人们及时地了解世界和分享精神产品。传播为人们提供了据以思考、决策、行动的信息资料、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使传播者与接受者共享信息。传播是人类的社会本能,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行为,如刚出生的婴儿,会通过哭声表达他的本能欲望,聋哑人可以通过其体态语言进行表情达意。可见,传播的行为发生在任何形态的人类社会。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进行各种精神交往都离不开传播。艺术传播的物质媒介如传播文学、摄影等艺术作品的报刊、杂志,传播电影作品的放映设备,传播电视剧等作品的电视播出和接收设备,传播音乐节目的播出和接受设备等;艺术传播方式是指传播艺术品的物质媒介的运行方式,如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技术、VCD光盘销售、艺术展览等等。

二、艺术传播的五要素

艺术信息、受传者、传播主体、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

艺术信息是指既具有物理载体又具有语义承载的艺术作品。所谓物理载体,主要是指绘画中的色彩、线条,音乐中的旋律、节奏,电影中的蒙太奇,戏剧的对白、动作等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所谓语义承载,主要是指艺术作品通过其外在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审美意蕴。物理载体与语义载体紧密联系,共同构成艺术作品的完整结构——艺术信息。

传播主体即艺术传播者,是相对于艺术受传者而存在的。它往往指艺术传播活动中传送艺术信息的人,是通过种种传播媒介向受传者发送和传递艺术信息的起点和源头,是使艺术信息流传永不停息的推动力。艺术传播者在不同的场合下,既可以是某个人,如某个作家、画家、演员、编辑等,也可以是某个艺术传播组织、机构中的群体人员,如剧团、电视台、编辑部的工作人员等,但其主要构成是艺术家和编辑。当然,一般情况下,艺术家主要从事创造艺术信息的工作,而编辑则只管发送艺术信息。但在一些传播场合,如话剧舞台上,艺术表演者往往就同时身兼艺术的创造者和直接传播者二职;同样,在另一些传播活动中,如电视台播放自己编辑制作的综合文艺节目时,其制作人员也同时身兼传播人和编创者双重身份。所以,艺术家和编辑在都是艺术信息的传播者的同时,还可以身兼艺术信息的创造者。艺术传播者在具体的艺术传播活动中,通常决定了“哪些艺术信息才能够进入传播渠道”、“这些信息又以何种方式传送”等,西方学者把他们形象地比喻成“把关人”或“守门人”,因此,真正传播到受传者那里的艺术信息是经过传播者筛选的艺术信息,是所有曾经存在过的艺术信息中的很少一部分。

这种筛选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传播到接受者手中的信息正好是传播者希望他们获取的,这既可以是艺术的原因,也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原因等。要想使艺术接受者接受到真正高质量、有价值的艺术信息,艺术传播者具有和保持较高的艺术素质和眼光非常重要。一部影片,拍摄时用的胶片往往是最后片长的数倍,电影大师卓别林在拍摄《城市之光》时,一个段落的耗片比更是高达100比1,即每100英尺胶片只采用1英尺,这是较为典型的对原有艺术信息“把关”的例子。

受传者是指艺术传播活动中接受艺术信息的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艺术观赏活动中的观众、听众和读者。艺术受传者既可以用来指称某一个艺术接受者,也可以用来指称某一个艺术接受群或接受层次。艺术受传者是艺术传播活动的重要方面,是艺术信息传播的终点和目的地,没有受传者,也就没有艺术传播的存在。艺术受传者是将艺术信息从潜在的可能性文本转变为现实文本的决定性因素,这正如著名接受美学家姚斯所说,“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艺术受传者是艺术信息价值的发现者和评估者,直接决定着艺术信息的成就高低和流传与否。对此,别林斯基曾论述道,受传者“赋予作品以价值,既不把渺小平庸的作者提高,也不使真正的才能淹没无闻。他们能把小麦从莠草中区别开来,并对庸劣无才或者招摇撞骗予以斥责”。艺术受传者还是艺术信息的反馈者,他以其需求和评估倾向形成一个“潜在的读者”,渗透到艺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头脑中,或隐或显地引导他们的艺术创作和操作行为,从而对他们的创作和传播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由此可见,艺术受传者在艺术传播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之重要。

艺术传播媒介就是指在艺术传播活动中用来承载并传递艺术信息的工具或信道。艺术的传播媒介有很多种,如用于传播文学、绘画、摄影等作品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印刷媒介,用于传播电影、广播、电视文艺的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等。而这所有媒介的本质作用,无疑都是为了延展艺术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艺术信息的传播效率。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曾在其重要著作《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即报刊相当于人的眼睛的延伸,广播相当于人的耳朵的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人的眼睛与耳朵的同时延伸等,这是对传播媒介功能及本质的最为形象的说明,同时也给我们研究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综合性艺术等的传播媒介以极大的启示。

传播效果是指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传播效果的大小、优劣直接关系到传播目的的实现。在艺术传播过程中,我们应当关注传播效果的大小、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传播效果的构成与类型、传播效果对信息的依赖、传播效果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传播效果与受传者的关系等。

艺术传播是人类传播行为的一部分,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同样存在着一般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从艺术传播过程的物质形态来看,艺术信息、受传者、传播主体、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这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其基本过程是:

传播主体→艺术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

三、艺术传播的方式

所谓艺术传播的方式,是指艺术传播活动的形态及运用的形式。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等方式。(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现场表演传播方式、展览性艺术传播方式以及大众传播方式三种。

现场表演传播方式,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面对面进行艺术信息的传播的方式。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播方式,当我们人类唱出第一句劳动号子时,那唱者与听者之间的传播就是一种现场传播。同时,这又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传播方式,当古希腊、罗马的大剧院里上演着令人荡气回肠的命运悲剧时,那感染观众的就是现场传播方式。同样,在20世纪末的今天,那体育馆里万人沸腾的流行音乐演唱会,运用的也是现场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大概有三个特点:

首先,艺术的传播者与受传者均在现场。在运用现场传播方式的艺术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虽然往往以舞台或类似于舞台的场地相隔,舞台上是传播者,舞台下是受传者,但却始终处于同一时空,感受着同一种艺术氛围。现代艺术活动中更有撤去舞台、使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距离更为接近、甚至融为一体的情况出现,在这种场合里,传播者与受传者同在现场的感觉就更为强烈了。

其次,直接运用艺术语言为传播媒介。这里的艺术语言主要包括音乐的旋律、声音以及演奏的场面;戏剧的动作、对白、场次;舞蹈的动作、造型、布景;绘画的色彩、线条以及书法的笔划、走势等。在现场表演传播方式中,艺术语言从始至终以演示的形式出现,并且直接面对受传者,有条不紊、意味深长地表达着一个完整有序的艺术作品。

再次,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与交流同时进行。当代著名戏剧家诺里斯-霍顿曾经指出,戏剧演出的特殊性就在于“表演者和观众只有通过戏剧才能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进行交流。人们是永远无法和电影银幕或电视屏幕上的形象真正进行交流的”。的确,在各种演出或表演的现场,表演者即传播者的一举手一投足,艺术语言的每一个组合,情节的细微演进等,都会立即引起观众或赞赏或冷漠或激动或深思等情感反应,而观众的反应又会马上反馈给表演者,直接对演出者的表演状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艺术作品的演出效果。许多演员都曾表示过,观众的掌声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和最高的评价。而掌声——这一经过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交流后的产物,无疑只有身在现场传播中的演出者,才能真切地感受和享受到。现场传播方式不仅仅在艺术演出活动中大量运用,书法家、画家在某一公开场所现场挥毫等,运用的其实也是现场传播方式。

展览性传播方式,是指传播者发出艺术信息之后(无论传播者是否在场)、受传者仅与发送出来的艺术信息面对、交流的艺术传播方式。因为采用这种传播方式的多为展览性艺术作品,如博物馆、画廊里展出来的美术、摄影作品,公共场所里矗立的雕塑作品及艺术建筑等,故以“展览性”为这种传播方式命名。如果说

在现场传播方式里,创作、传播与观赏、交流、反馈同时进行的话,那么,在展览性传播方式中,往往是创作、传播者的工作完成之后,受传者的观赏、反馈及双方的交流才开始,而且是陆陆续续、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才得到完成的。因此,展览性传播方式的信息反馈和交流速度较现场传播方式要慢得多,而且也没有现场传播方式那种相互感染、群情振奋的如火如荼的传播氛围,但也由此更有利于受传者在独自静观艺术作品时进行沉思、体悟和理解。展览性传播方式同样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播方式,当我们人类的远祖将他们的生活和所思所想刻绘在山壁、器皿上后,对于观者来说,他们所接受的就已经是展览性传播方式了。展览性传播方式包含的内容也较为广泛,不仅仅限于展览性艺术作品,当一部文学作品或剧作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民问时,所体现的也是展览性传播方式。

大众传播方式是印刷术、光学、电子学等科学技术发明和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才出现的一种传播方式。它主要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艺术信息的方法和过程。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四个特点:

其一,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进行传播。文字是语言艺术的载体,声音是音乐艺术的载体,图像是造型艺术的载体,声像具备则是综合性艺术的载体。同时,文字、图像、声音又是报刊、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存在方式,因此,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艺术信息,就是顺理成章、在所必然的了。

其二,采用某种机械系统复制艺术信息。如果说受传者在现场传播方式和展览性传播方式中面对的是艺术信息的“真迹”的话,那么,受传者在大众传播方式中接受的则是通过某种机械系统复制出来的艺术信息。这种复制机械系统包括印刷机、无线电发射系统、电视转播台及录音录像复制系统等。正是由于有这种复制机械系统,一本承载着同样艺术信息的杂志,可以印刷成十几万乃至上百万份,一部同样的电影可以制成许多拷贝,一盘录音带或录像带也可以复制成成千上万盒相同内容的作品。所以,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绝大多数受传者接受的都是复制艺术信息。

其三,拥有广泛和众多的受传者。正因为大众传播方式中的受传者,接受的大都是复制艺术信息,所以,许多不同地方、不同阶层的受传者,既可以在同一时间里进行艺术接受,也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随时随地地进行艺术接受。毋需像现场传播方式和展览性传播方式中受众,必须亲赴传播现场,甚至必须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接受。这种接受的随意性和自由性,使得大众传播的艺术信息拥有极为众多的受传者,最多时既能够像除夕时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同时拥有近十亿电视观众,又能像《孙子兵法》一样拥有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读者,这是其它艺术传播方式所无法企及的。

其四,艺术信息的反馈较为困难。由于报刊、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使得艺术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具有了一定空间、时间距离;更由于大众传播方式中的受传者不仅众多、杂乱,而且分散、隐匿,缺乏集中性。所以,对于艺术的传播者来说,要想及时获得艺术接受者的较为集中的反馈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艺术传播者只有在艺术信息发送出去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或通

过召开专门的座谈会,或通过调查统计,或通过搜集报刊等媒介上的零散评论文章,来得到反馈信息,并以此来调整或改变艺术传播内容。因此,大众传播方式中的艺术传播者们与展览性传播方式中的艺术传播者一样,都很难享受到现场传播、现场交流的那种如火如荼、如痴如醉的现场气氛和激动人心的鲜花和掌声。

事实上,不仅是艺术的大众传播方式存在着遗憾,现场传播方式和展览性传播方式也都存在着不足之处。现场传播方式和静观传播方式由于其特有的现场性和展出特点,而带来了传播范围较小、受传者较少、传播效果易受物质条件限制等局限性。为了克服各自的缺憾,同时也为了更大的提高艺术传播的效果、更好地发挥艺术传播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三种传播方式开始互相汲取优长,发展自身,并且日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如不少大型的文艺演出活动,不仅使现场的观众大饱“眼”福,还运用电视录像、转播等现代传媒手段,使许多不在现场的观众也能够一睹当时的盛况。同样,越来越多的电视文艺节目为了追求现场效果,也采用了“现场直播”的方式来进行。

第二节艺术鉴赏

根据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艺术品如同物质产品一样,也要进入消费市场。马克思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同样可以说,没有艺术创作,就不可能有艺术鉴赏;没有艺术鉴赏,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我们知道,在艺术创作阶段,艺术的审美价值是艺术家和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还仅仅只是生产出了艺术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这种潜在的价值有待于在“消费”过程即艺术鉴赏中,才能最终完成和实现。对于物质生产的产品来讲,需要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对于精神生产的产品——艺术作品来讲,自然更是需要在鉴赏中才能最终实现它的审美价值,才能发挥它的审美教育作用、审美认知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因此,人类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审美活动,最终是通过艺术鉴赏来实现和完成的。但是,艺术鉴赏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和物质消费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区别,突出和集中地表现在艺术鉴赏本身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一、艺术鉴赏的性质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与纯粹的娱乐活动相比,艺术鉴赏有其情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精神性,而与充满理性恩辩意味的艺术批评比较,它又带有极其强烈的感情色彩。艺术鉴赏就是这样与二者区分开来。当然,艺术鉴赏中也有娱乐、批评的成分,当我们在音乐会上如醉如痴地欣赏着高雅的音乐时,当我们流连于画廊里优秀的美术作品时,我们将情感投入其中,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在感官上获得愉悦(听觉与视觉)的同时,我们还会对某一作品形成看法,并在事后对家人或朋友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感受。可见,艺术鉴赏不但是高层次的、典型的艺术娱乐,而且是初级阶段的、感性的艺术批评。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消费和接受都属于艺术鉴赏的范畴,所以,在艺术消费活动中,艺术

鉴赏可以说是最大众化、也最具有代表性的接受或消费方式。因此,大多数艺术批评家所谓的艺术接受或消费即是专指艺术鉴赏。

从性质上看,艺术鉴赏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既包含着对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认识与理解;也包含着对作品中的题材意义、主题思想、人生经验、道德判断等的认识与理解;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还能通过作品深入认识和理解广大的现实世界。其次,艺术鉴赏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与阅读科学、哲学著作时的认识和理解活动不同,这是因为艺术欣赏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欣赏者总是通过感性的形式和形象来理解和把握真理的,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概念和范畴。第三,与同样属于审美认识的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等艺术接受方式比较起来,艺术鉴赏的特点还在于它是一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这就是说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欣赏主体和欣赏客体——艺术作品——总是处在一种直接的、不间断的交流和对话之中。

概括起来讲,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鉴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如果文学作品无人阅读,只是一叠印着铅字的纸张;雕塑作品无人欣赏,只是一堆无生命的石块,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才能使它们获得现实的艺术生命力。尤其是艺术的审美教育、审美认知、审美娱乐等诸多功能,都不能由作者或作品来实现,只能由鉴赏主体自己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来实现。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需要鉴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伊塞尔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须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之中,同样表现在艺术鉴赏之中。它集中表现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我们不难看出,同艺术创作和艺术传播一样,艺术鉴赏也是一个具有内在完整结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艺术鉴赏主体即艺术鉴赏者和艺术鉴赏客体即艺术作品是其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是艺术鉴赏活动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表现形式。因为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艺术作品以其内在审美意蕴和外在审美形式作用于鉴赏者的艺术感觉和审美经验,使之得到一定程度的重温、刷新或增值;同时,艺术鉴赏者也从自己的艺术感觉和审美经验出发,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回味、联想及思考,从而获得思想、情感的启悟、共鸣和审美享受。

这种艺术鉴赏过程中的鉴赏主体与客体相互交流的运动,其实也是艺术作品赖以实现其审美及其它社会功能的主要因素。

二、艺术鉴赏的能动性

在艺术鉴赏活动中,鉴赏主体作为惟一的能动因素,他的主动参与使鉴赏活动完全以他为轴心展开,使鉴赏结果打上了强烈的个人印记,他的社会阅历、职业习惯、兴趣爱好、思想意识、性格品质和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无不影响着其审美价值判断的形成,因而艺术鉴赏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特征。艺术鉴赏的主体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一般人接近艺术作品、鉴赏艺术作品的最直接目的是获得审美享受,鉴赏主体在艺术接受活动中具有很强的体验意味。人们把鉴赏艺术作品的活动当作一种娱乐活动,一方面,鉴赏者以自己内在和既有的经验体味作品中的意蕴,形成观照客体对象时的心灵体验;另一方面,又以自己情感的投入,感受心灵和情感的激荡。列宁非常喜爱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他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据说,每当列宁听到这首名曲时,他总是屏息静气,陶醉在这首曲子的优美、激荡的音乐旋律中,沉浸在他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愉快的情感境界中。这是因为,人们在观赏一幅精美的画作或聆听一首优美的乐章时,以往的审美经验调动其感官和思维,使其从中体验到人的自由创造,体验到人的智慧、才能和力量之伟大,体验到人的生活理想之高尚,不自觉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精神上感到赏心悦目、轻松舒畅、自由逍遥的快乐,从而获得审美需要的满足和情感愉悦的享受。

(二)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论知

艺术作品的认知作用也必须通过鉴赏主体得以实现。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一方面认识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了解艺术专业知识,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认识艺术作品中表现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等。根据真人真事塑造出来的,如《红岩》中的江姐,甚至是艺术家杂取众多人物的状貌和性格特征塑造出来的,如鲁迅笔下的“阿Q”,这些典型形象虽然都是完整的个别存在,但它们身上无不具有同类事物的共性特征和精神风貌,无不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生活全景。鉴赏主体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典型形象和典型事件的品评、体味,于想象中再度体验艺术家曾经体验的生活,从中体悟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进而升华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三)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

有些优秀的古典艺术作品一时还难以为广大群众鉴赏,除了某些作品内容比较深沉外,更主要的是艺术语言障碍。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将会逐步鉴赏这些古代名作。在当前,为群众注释、串解、评析名作就是提高群众艺

术鉴赏力的重要方法。同时,随着群众艺术鉴赏力的提高,那些艺术形式平庸、内容荒谬的作品将会逐日被淘汰。例如当前,迪斯科舞、流行歌曲等大众艺术在群众中流传很广,这说明它受到群众尤其是青年的欢迎。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这类艺术的创作水平,通过各种活动帮助群众提高对这类作品的辨别和鉴赏能力,让这类艺术得以健康的发展,使广大群众在鉴赏时获得有益的享受。

(四)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

艺术鉴赏并不仅是被动接受,它还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艺术鉴赏者面对一部艺术作品,首先进行信息接受,包括艺术作品的语言和形象,以及与艺术作品相关的种种其它信息,这是艺术鉴赏的第一步。接下来,在信息接受的基础上,欣赏者必然会从自身的生活阅历、人生经验、世界观及艺术修养等出发,对艺术作品作出创造性的感悟和理解。这种创造性的感悟和理解是凭借艺术作品、在接受艺术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与艺术创作时的原初创造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它是在原有创作的创造基础上进行了第二次创造,而创造的结果也和原来的作品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以被称之为“再创造”。

艺术欣赏的“再创造”与艺术创作的“创造”还有一处不同:两种“创造”的顺序正好相反。这是指,在艺术创作时,顺序是创造主体从对客体世界的审美体验开始,到构思创造,最终到艺术作品;而在艺术欣赏时,则是欣赏主体从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开始,再到对作品中艺术世界的认识,并进而把这种认识投射向客体世界,最终得到对客体世界的了悟。比如,我们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首先感受到低沉有力的旋律和跳荡不安的节奏,于是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再创造,理解贝多芬所说的“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思想,萌发出与命运拼搏抗争的激情和冲动,并将这种激情带人生活中。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曾有一次听完《命运交响乐》后失声痛哭,良久才平复下来,说道:“人生很美。”这正可以作为艺术欣赏再创造顺序的一个旁证。

总之,艺术鉴赏的主体性体现为艺术鉴赏主体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否则,艺术作品的价值和作用就无法实现。而人类整体的艺术鉴赏水平与鉴赏者个体的审美能力都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培养与提高的。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首先,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多听音乐就能培养和提高耳朵的音乐感;多看绘域就能训练和发展眼睛的形式感;文学作品读得多了,读得熟了,也就有了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尤其是大量地、经常地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直接有助于人们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这方面有许多例子,高尔基10岁时就开始干活谋生,做过装卸工、烤面包工人等,他在做工之余勤奋自学,阅读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一位著名作家。高尔基曾回忆他年轻时代怎样如醉如痴地阅读福楼拜的一篇小说,完全被这篇小说所迷住,觉得书里一定藏着不可思议的魔术,以至他多次把书页对着光亮反复细看,想从字里行间找出魔术的秘密。显然,人的艺术修养只有在具体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才能不断丰富和提高。

其次,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艺术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个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我国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在他所著的《艺术修养基础》一书中,专门论述了各个艺术门类的不同鉴赏知识。丰子恺认为,对于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金石、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摄影等不同的艺术类别,应当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美学特性而具有不同的鉴赏方法,强调应当掌握各类艺术鉴赏活动的特殊性,并在书中分门别类地进行了介绍。例如,他强调对于绘画的鉴赏应当特别注重第一印象,对于建筑的鉴赏则需要伴以运动感觉,对于工艺美术品的鉴赏还需要触觉等等。由于各个门类、体裁、样式的艺术,具有各自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技法,必须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作品,真正领略作品奇妙的艺术魅力。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水平对艺术鉴赏也有很大影响,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重要。每个人的艺术修养既是这个人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直接受益于文化修养的广博精深。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他的艺术鉴赏力也会有相当的水平。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艺术鉴赏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鉴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和理解艺术作品的。鉴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反之,鉴赏者在生活经历中从未直接或间接经历过的内容,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就往往难以接受。鲁迅曾讲到他读晋代文学家向秀的一篇《思旧赋》的体会,这篇赋是向秀悼念他的好友——被司马氏政权杀害了的文学家嵇康而作的,鲁迅在青年时期读到这篇赋时感触不深,直到他亲身经历他的了学生、好友被害的痛苦心情,晚年才对这篇作品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会。郭沫若也曾讲过他读《离骚》的体会,他在童稚时代就曾经接触过这部作品,“不曾感得甚么”,随着生活经验与阅历的丰富,再读《离骚》时却深深感到它的伟大与不朽。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美育与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或专门的领域,就是要通过培养与提高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从而使人们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美育与艺术教育不但重视培养提高鉴赏者个体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而且重视培养提高全社会群体的艺术鉴赏水平,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鉴赏力。

三、艺术鉴赏的过程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各种心理要素之间发生着极其微妙和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们相互融汇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虽然艺术鉴赏似乎是一种本能的、直觉的活动,仿佛是不假思索便在瞬间内完成,然而其中却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内容,各种心理要素在其中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审美心理过程。

正因为,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既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使得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

(一)审美期待

审美期待是指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期待视野,并希冀在欣赏中得到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自己的需要、兴趣、目的指引下注意某些事物、从事某种自觉行为。当我们准备去观赏某一艺术作品时,也就会产生相应的期待。期待是接受和鉴赏的心理准备状态。首先,在期待中,接受者会根据已有的艺术知识和对即将接受的艺术作品的背景材料的了解,对其各个方面,如风格、含义等进行猜测。这意味着,接受者的接受期待的深度与广度是建立在过去已有接受和鉴赏经验基础上的。一般而言,接受者的审美经验越丰富,对当时艺术界的情况和艺术史知识知道得越多,他对即将接受的艺术作品的期待水平就越高。其次,期待能使接受者处在一种激动而兴奋的心理状态中。这种期待所带来的激动是与对物质享受的期待不同的,它是对即将得到一次美的享受而引起的情感激动的向往。

期待视野可以分为形式期待、意象期待以及意蕴期待三种类型。

首先是形式期待。文体期待即指艺术鉴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期待发生在鉴赏者接触到作品的第一个信息即作品的样式、题材等时。人们在欣赏中国民乐《春江花月夜》前,自然而然会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知识出发,期待作品散发出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优雅含蓄,并且会期待舒缓浪漫、明丽绚烂的旋律等。而在欣赏《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样的惊险小说时,当然会很紧张兴奋地期待着扑朔迷离的案情和使真相大白的案件侦破过程的阅读经验。这种心理是和我们对特定艺术样式已有的观念、对题材的了解和因题目产生的联想密切相连的。对文体的期待有时决定我们是否进行鉴赏。

其次是意象期待。意象期待即指鉴赏者由于艺术作品中的某种特定意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鉴赏者希望从初次接触的形象或情绪中,看到符合思维及生活习惯的某种典型或情绪、氛围的渲染或营造。比如当我们看到《黄河大合唱》这首乐曲的标题时,“黄河”作为一种意象就会引发我们的许多记忆和联想,使我们感觉到乐曲决不会仅仅是在歌咏黄河本身,而一定是在借咏黄河而咏以黄河为生命发源地和文明摇篮的中华民族,并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审美期待。再如看到话剧《雷雨》开头的关于天气闷热的陈述和人物开了窗又关上等动作,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期待着呈现一出充满了沉闷、压抑并酝酿着反抗的戏剧作品。

再次是意蕴期待。意蕴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鉴赏者对作品的要求有时超越了文体和意象,而希望从作品中感受到合乎自己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这

一点,在人们鉴赏大师级别的作品时更突出。例如,一陶渊明诗歌的爱好者会在一首自己并未读过的陶诗中主动地寻找平淡高洁的艺术和人生境界。

艺术接受者心理定向与期待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就是他的审美态度的形成过程。对于艺术作品的接受来说,在其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这是因为审美态度是直接与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当然,在接受和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审美态度是贯穿始终的,但审美态度的形成比在接受过程中的维持更重要。因为当接受者直接鉴赏艺术作品时,起主导作用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则必然与人类的思想、伦理、政治、社会风俗等紧密相关。在此时,审美态度则只能在无意识的层面上保持审美接受的无利害性,从而使渗透在审美意识、审美理想中的利害性在审美态度的范围内活动,而不使其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性的实践活动。

影响艺术鉴赏者审美期待视野形成和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外在的因素有社会条件、时代风尚、文化习俗、民族性格、艺术发展史等,内在的因素包括鉴赏者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态度、审美趣味、情感倾向、艺术素养、生理特点、鉴赏动机、鉴赏时的情绪及心境等。这些因素交互作用,使审美期待视野的情况极为复杂。这些因素当中如果有一种变化,就会带来审美期待视野的差异或改变。

可以说,审美期待视野体现出鉴赏者对艺术的认识、希望和要求,正是在这种希望和要求的驱动下,他们主动去接近和鉴赏艺术作品。把审美期待作为艺术鉴赏的开端来研究,有充分的理由。

(二)鉴赏流程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同人类其他认识活动一样,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艺术鉴赏过程包括直觉与感知、体验与想象、理解与创造三个依次连接的阶段。

1.直觉与感知

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

人们在艺术欣赏中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听一首乐曲或者看一幅绘画时,立刻会感到它美或是不美,完全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根本无需思索或考虑。这就是审美直觉,它是审美与艺术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审美直觉是整个艺术鉴赏活动的开始。

许多西方美学家都提到过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直觉性。被称为美学之父的18世纪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第一次使用“美学”这个术语,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这个词照希腊文原意来看是“感觉学”意思,也就是一门研究直觉的知识的科学。可见,审美与艺术活动都离不开直觉。17世纪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认为:“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普列汉诺夫也说:“一件艺术品,不论使用的手段是形象或声音,总是对我们的直觉能力发生作用,而不是对我们的逻辑能力发生作用,因此,当我们看见一件艺术品,我们身上只产生了是否有益于社会的考虑,这样的作品就不会有审美的快感。”

审美直觉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和直接性。这种直观性,就是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须亲身去感受,听音乐必须亲自去听,看电影必须亲自去看,读小说必须亲自去阅读,在感性直观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这也是艺术与科学等其他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它不能通过间接经验而获得审美感受,必须鉴赏主体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任何优秀的艺术品,光靠别人转述或传达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美感,只有亲身去看、去听,才会感受到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在日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真实地记录了他自己观看法国画坛浪漫主义的先驱席里柯的著名油画《梅杜萨之筏》后的感受:“当席里柯在画他的《梅杜萨之筏》的时候,允许我去看他工作,它给我这样强大的印象,当我走出画室后,我像疯人一样地跑回家,一步不停,直到我到家为止。”显然,德拉瓦洛瓦如果不是自己亲身感受,这幅画绝不会给他“这样强大的印象”。

审美直觉另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直接性。这种直接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又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无须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人们都常有这种艺术欣赏体会,就是当我们读一首诗、听一首歌或看一幅画时,我们首先为其中的艺术魅力所感染和打动,尽管我们甚至还末来得及听清诗的词句或歌词,更来不及思考它们的主题、思想或内在涵义。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状态,其中存在着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注意、感知等心理要素十分活跃。

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在艺术鉴赏中二者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发挥作用的。

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应当是从感知艺术作品算起。艺术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艺术之所以为视觉艺术(如绘画)、听觉艺术(如音乐)和视听艺术(如电影),正是由于这些艺术门类采用了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因而作用于人们不同的感觉器官。审美感知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它却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生活经验,还有着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鉴赏主体以往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经验,都会对审美感知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中国画中的画竹历史久远,早在唐代就有人专事画竹,那

时多画青绿竹,直接描绘和模仿自然的色彩。后来,画家们不满足于对自然色彩的再现,于是,大量出现了墨竹画。事实上,无论青竹还是墨竹,鉴赏者通过画上竹子的形象,结合自己的直觉感受,仍然可以感知到竹子苍翠碧绿之美。实际上,艺术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审美对象意义的直观感受。鉴赏者被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音响、旋律、文字等感性形式所吸引,沉醉其中,凝神观照,在感性直观中获得最初的审美愉悦。审美直觉所把握的,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初感”。

由于感知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现代美学和心理学对它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形状一旦被人所感知,都是被知觉进行了积极的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有些格式塔心理学家还曾经对整个艺术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考察,形状可以通过变形、变位、对称、平衡等多种方式,使人们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经验,甚至产生一种与生命同形或同构的力的模式,使鉴赏者感知后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达到审美的高峰体验。格式塔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更是对视觉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突出强调艺术欣赏中审美知觉完整性的特点,他认为艺术作品就是通过物质材料造成的完整结构来唤醒鉴赏者整个身心结构的反映。

显然,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只有对艺术作品具有了较强的感受能力,才能真正领略到艺术美。因此,必须通过大量鉴赏艺术作品,尤其是多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反复感知、体验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艺术鉴赏力。

2.体验与想象

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境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象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如果说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直觉阶段主要是艺术作品作用于鉴赏主体,整个心理活动相对处于被动状态,体现为一种感情直观的审美感受;那么,审美体验阶段则主要是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一种主动状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正因为审美体验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鲁迅指出:“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若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则认为“高峰体验”是人在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产生的最激荡人心的

时刻,它使人如痴如醉、销魂落魄,“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爱情,和异性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马斯洛指出这种“高峰体验”几乎存在于人类活动的

一切领域,但最容易发生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体验越丰富、越深刻,心灵受到的震撼越强烈、越深沉,鉴赏者就能获得更加高级的审美愉悦。

感知了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之后,鉴赏者就进入了艺术作品的形象及情感层次,领略到其艺术形象和情景的美。这不但要求鉴赏者把自身的情感投入进去,同时调动想象力。艺术作品的形象及情感的观赏和体验,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联想、想象来实现的。

心理学上的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如看到冰河解冻,想到冬去春来;还有由已经想起的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如想到冬去春来,自然而然地想到万物复苏。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他研究了联想形成的过程及其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创立了现代联想主义心理学。后来的心理学家们更是对联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艺术鉴赏活动中,鉴赏者在面对某一个具体有艺术形象或某一段真切的情感表达时,会有意无意地联想起有关的其它事物或类似经历,并由此想象出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得到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罗丹在谈到自己欣赏法国凯旋门上吕德的群雕《马赛曲》,就仿佛听到了飞翔的自由之神响彻云霄的呼唤:“武装起来,公民们!”“经她一号召,战士们纷纷前来”,其中“一个有着狮子般髭须的高卢人挥动着他的帽子,好象在向女神致敬。现在你瞧,他的小儿子要求和他同去:…我已经够强壮了,我是一个男人,我要去打仗!?孩子紧握剑柄,好象这样说。…来吧!?父亲说,他用骄傲的慈爱望着他的儿子”,“而一个号兵向队伍吹出激昂的号音。旗帜在大风中飘扬,枪矛一齐簇列在前面。信号已经发出,战斗已经展开了。”雕塑是静止凝固的,而罗丹却听出了声音和动静,并且幻化出了一段情节,这全是其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而造成的。

在艺术鉴赏活动中,想象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运用想象和其他心理功能对艺术形象进行着积极、主动的再创造。

想象是指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不同。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重现,而想象表象则是人们头脑中新创造的形象,它是对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重新创造出来的形象,甚至可以是世界上尚不存在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因此,“想象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想象,或想象力,也像思维一样,属于高级认识过程,其中明显地表露出人所特有的活动性质。如果没有想象出劳动的已成结果,就不能着手进行工作。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助想象力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任何劳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它更是艺术、设计、科学、文学、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要方面。”

在塑造再现性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典型性特征通常是唤起鉴赏者想象的条件。别林斯基谈到“典型”时说:“在真正有才能的作家的笔下,每

个人物都是典型;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既熟悉又陌生,恰当地揭示了具有再现因素的艺术作品的重要特质,使得再现性艺术形象可以产生某种审美经验的召唤力。对艺术形象(人物、事物、情节、场面、情感经历等)某一方面特征的熟悉能够唤起鉴赏者对自身经历和体验的联想,激活鉴赏者?的情感因素,进而通过想象,把艺术形象中陌生的部分与熟悉的部分相融合,同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产生审美愉悦。再现的美,是来自存在于客观现实中人人熟悉的、可能发现的美,所以无比亲切。另一方面,又因为再现的美,绝非人人都能够发现,更非人人都体验过与艺术家相同的心灵历程,所以它又无比新鲜,它是陌生的、未知的世界。在双重心灵交感冲突中产生的惊喜,也是一种美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惊喜,从而唤起从来没有过的新的审美经验和快感。

在塑造表现性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中,材料、形式、表现手法通常是唤起鉴赏者想象的条件。表现性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以自己真挚的感情表现的生活图画。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和规律,通过声音、形体、色彩、线条及其组合描绘外部世界和人生的各种体验;在艺术鉴赏过程中,这些具有形式美的形象唤起鉴赏主体的审美体验。

由于想象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和发挥想象力,成为人们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想象的活跃程度常与艺术鉴赏的深刻程度成为正比,它也是鉴赏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于鉴赏主体来说,生活经验愈丰富,艺术素养愈良好,文化层次愈高,想象的翅膀也就愈丰满,所得到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也就愈强烈。因此,鉴赏者都应当不断地在艺术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鉴赏力。

3.理解与创造

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艺术鉴赏的目标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鉴赏者对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完善与变异,正是再创造的结晶。

经过对艺术作品形象进行想象和情感体验后,鉴赏者对作品的理性认识逐渐加深,最后进入艺术鉴赏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审美理解与创造。所谓审美理解,是指鉴赏者以自己的思考和理性判断能力,对艺术作品和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思想、境界等,做出较明确清楚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其形式、形象、情感等背后,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意蕴。这种意蕴,既是艺术家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在作品中的显现,也凝聚着客体世界潜在的精神价值。对艺术作品的意蕴进行探究和理解,是艺术欣赏的重要内容和高级阶段。审美理解,不仅包括对艺术作品的显在主题(即艺术家灌注的创作意图及思想)进行阐释,还包括对艺术作品的潜在意蕴的挖掘,并作出审美判断和拓展。艺术欣赏者只有经过理解和创造的鉴赏过程,才能充分领略到艺术作品蕴含的丰富意味,甚至体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谛,获得自由创造的愉悦。

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这个阶段是其最高境界,是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包括作品形象、情境、形式、语言、整体价值的认知与知寻,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劳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完成鉴赏者对于作品中的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补充、完善与变异这个阶段可称为审美升华阶段。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直觉阶段主要是客体(艺术品)作用于主体(鉴赏者),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获得的是一种感官层次的悦耳悦目的审美愉快;审美体验阶段则主要是主体(鉴赏者)反作用于客体(艺术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获得的是一种情感层次的悦心悦意的审美愉快;那么,审美升华阶段却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通过更高层次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实现了主体(鉴赏者)与客体(艺术品)的浑然合一,发生了共鸣与顿悟,使鉴赏主体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获得的是一种悦志怡神的精神人格层次上的审美愉快、完成了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的超越。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一种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心理学认为,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包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所谓直接理解是指没有中介思维参与,而是个体通过目前的亲身经验实现的理解;所谓间接理解则是指借用前人经验和个体以往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中介思维而实现的理解。”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理鳃,常具有直接领悟的特点,表现为一种心领神会、不可言传的体验。因此,艺术鉴赏中的理解多以直接理解为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间接理解的参与。

鉴赏主体在审美创造阶段最终获得的审美形象,不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简单还原,而是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融入了鉴赏者自我的经历、体验、情感、思想和美学趣味等因素后形成的新形象,是鉴赏主体对于艺术作品语言形式的新颖理解,是新的意象和意境。当然,艺术鉴赏主体头脑中的艺术意象是在艺术作品的基础上生成的,不可能脱离艺术作品而存在。在《红楼梦》的一千个读者的审美意象里可能产生一千个林黛玉形象,但是,林黛玉永远不可能变成薛宝钗。艺术形象的基本性格和美学特征是由艺术作品本身所提供的,观众在艺术作品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想象,塑造带有个人特色的艺术意象。

鉴赏者带着审美期待进入具体的鉴赏过程,有时会因为期待与作品的吻合而欣悦,也会因为期待的受阻而迷惑不解。然而正是在这种欣悦和迷惑之间,鉴赏者的审美兴趣才会被激发起来,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才会得以充分地呈现。试想一下,如果鉴赏者在一部艺术作品里观赏到的全是自己意料之中的,那他一定很快会兴味索然,并由此断定作品毫无新意;但如果在一部艺术作品里,鉴赏者观赏到的全部出乎意料之外,那也会因为产生一种太过陌生的感觉,鉴赏发生困难,兴趣降低,从而阻碍作品价值的实现。只有那些既让鉴赏者感到熟悉、又在熟悉中不时带来新鲜陌生感的艺术作品,才能使鉴赏者充分满足,因为不但旧有审美经验可以重温,而且审美期待视野得到补充和丰富。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使审美期待适当程度受挫,反而是实现艺术作品价值和魅力的有效手段。

(三)审美效应

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效应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晶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共鸣

“共鸣”是艺术鉴赏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共鸣”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它是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其中一个物体的振动必然引起另一个物体产生相应振动的现象。人们把这个词引入艺术鉴赏活动的现象描述中。艺术鉴赏中的“共鸣”现象,不同于物理学所讲的“共鸣”现象,它是一种发生于鉴赏者与作品之间的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精神现象。它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共鸣一般发生于情感强烈的艺术作品里。它的生成既要求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也需要鉴赏者怀有相同或相近的情感和心态。二者在一种特殊的情境里达成默契,实现心灵的沟通。共鸣的出现往往需要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在人生经验、心理状态、情感意愿、理想期待等方面有某种相同或相近之处。共鸣不仅具有艺术鉴赏审美心理的各种特征,而且也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高峰和极致。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刻画了一个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的形象,诗人从她演奏的琵琶曲中找到感情寄托,被哀婉的乐曲深深打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一般说来,杰出的艺术作品固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但它们往往表现出艺术内容的高度真实性、艺术形式的高度范本性、艺术语言的独创性、思想和艺术的和谐性,形成长久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引起鉴赏者的共鸣。具体说来,某些侧重表现自然美的山水诗、风景画、较多体现形式美的工艺美术作品,那些阶级意识较淡薄、或表现得较隐晦的作品,如古老的民歌、史前的神话、古希腊罗马的雕刻、敦煌的壁画、贝多芬的乐曲、莎士比亚的悲剧、巴尔扎克的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往往引起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产生相近或相同的审美感受。无产阶级领袖列宁和“铁血宰相”俾斯麦都极为喜爱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

可见,在鉴赏活动中,“共鸣”现象的产生有二个条件,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是在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具体说来,之所以产生共鸣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由于艺术作品中往往体现着人类的某些共同性,表达着人们的某些共同追求,如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的思想、对真挚友谊和纯洁爱情以及美的渴望等;其次是由于艺术作品往往反映出对高尚道德情操的普遍要求,

浓缩着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下来的经验和智慧,或者坚持着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再次是由于鉴赏主体具有共同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制,有可能使主体和作品在思想情感上的振动频率趋于一致;最后是由于鉴赏主体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艺术结构图式和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同艺术作品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就会触发主体的内心的情感波动。

接受活动中的共鸣,是作品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作品只有通过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才能真正发挥认知、教育、审美之类的社会作用。与这相关,接受活动中的共鸣,也是判定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尺度。

2.净化

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净化一语,最早见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在论述音乐的作用时指出:“某些人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理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因此,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第二个审美效应,净化能够陶冶鉴赏者的情绪,净化人们的灵魂。在宗教仪式中,艺术的净化效应表现十分明显。郭沫若在《文艺之社会使命》一文中曾谈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日本古时候有一个名叫慈门的年轻尼姑,在一群强盗来抢劫财物并把她绑在柱子上时,她唱出了一首和歌:“编织就的篱栅,/本来是难波地方的芦苇,/逾过来也是当然的道理呀,/夜里的白波。”意思是说,庵里的东西都是从外面拿来的,强盗们拿走也是当然的道理。结果,和歌中的超然情感深深地打动了强盗们,他们不仅没有抢劫财物,还把慈门从柱子上解下来之后才散去。这就是和歌作为艺术作品对强盗情感的净化和灵魂的陶冶作用。比如,当我们聆听一支悦耳动听的乐曲,欣赏一幅风格隽永、优美宜人的画作,玩赏一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观看一出精彩绝伦的戏剧时,我们不仅仅会产生情感上的激动、精神上的激动,更会得到审美经验和生活体验方面的启迪。对油画《蒙娜丽莎》的欣赏,不仅使我们看到画面的优美、色彩的和谐和微笑的温柔神秘,而且捕捉到其中的人性光辉和古希腊艺术韵味。对《红楼梦》的诵读,不仅仅把我们带入贾府大观园中众多人物的坎坷命运之中,使我们为贾林爱情悲剧掬一把同情泪水,更使我们体会到封建末世贵族生活的腐朽糜烂,认识到温柔面纱背后自由恋爱与封建婚姻制度的激烈斗争。借用古人的一句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说,鉴赏主体在对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于悦目悦耳的同时赏心快意,进入了陶冶情感、调节精神、提升人格的净化状态。这种净化状态正是艺术鉴赏给主体带来的一种审美效应,它并非存在于鉴赏活动之外,而是内存于鉴赏过程之中,并以鉴赏结果形式表现出来,其载体是鉴赏主体。

可见,从内在关联来看,接受活动中的情感净化,实质上,是情感“共鸣”

的进一步发展,是接受者为作品中的情感打动之后,所实现的一种人格提升。这种人格提升,说到底,又正是作品发挥教育作用的独特方式。既不是以理服人的说教,也不是直截了当的劝谕,而是凭藉情感的沟通或震撼,激发了人的心灵中

潜在的向往真善美,追求自由的天性,令其挣脱物欲或私利的束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超尘脱俗、高尚纯洁之境。这种经由情感净化而实现人格提升的方式,便也正是人们寻常所说的审美教育的特征。

3.领悟

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艺术鉴赏活动的第三个审美效应,是能够启迪人们的哲思,提升其精神境界。优秀艺术作品或深沉博大、或玄远精妙的意蕴,在特定的情境下可能会使人骤然领悟到宇宙、人生的奥秘,人格境界得到大的提升。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可以使人有所领悟,也不是所有鉴赏者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领悟。它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作家宗璞曾经谈到,自己早年多次浏览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不明白美在哪里;多年之后的一个黄昏,再看这幅画,忽然觉得人物的姿态,手的线条和恬美的微笑,都美得无以名状,于是一看再看,以致落泪。确实,对作品的领悟需要机缘,如同创作者在创作时需要灵感。

与共鸣和净化相比,领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共鸣是建立在接受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感泣沟通的基础上,净化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感染了接受者心灵的结果,而领悟则必须以接受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首先会为作者向往“自由独处”,赞美“荷香月色”的情感深深打动,这便是共鸣。同时也会陶醉于作者描绘的明彻幽静的荷塘月色之中,得到一种超凡脱俗、心灵解脱的快慰,这便是净化。继而,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经过思索,我们会进一步体味到,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中,寄寓着作者不甘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表明了一位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这种基于思索理解的体味,便是领悟。

其二,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接受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一般认同的基础上,净化主要表现为接受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往往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提供某种人生指向,不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接受者的“经验期待视野”。领悟则不同了,由于领悟是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使接受者主动生发起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读罢刘禹锡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会使我们体味到诗人虽处逆境却不悲观消沉,依然乐观旷达的顽强精神,从而增强我们搏击人生的勇气和信心。读了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会使我们体味到:在观察任何事物时,如果陷入其中,就会不见全局,难明真理,从而启发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事物,研究问题。读罢歌德的《浮士德》,会使我们体味到:只有不懈地开拓生活,才能不断地享受生活,从而激起我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种体味,这种伴随着体味而得到人生教益,便是艺术接受活动中的领悟。

艺术概论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 生活体验、艺术构思、意象物化三个基本阶段。 3.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有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艺术个性、审美性。 4.艺术作品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二是作者的情感上的偏爱。 5.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6.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7.艺术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8.《思想者》雕塑的作者是法国艺术家罗丹。 9. 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了的“隐含的读者”概念。 10. 艺术典型主要包括典型环境、典型形象等。(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自己选着写吧 11. 王朝闻早在50年代就首先提出艺术接受中“再创造”、“再评论”的理论。 术家和欣赏者个人的私人情感,而是通过艺术语言符号化、客观化、普遍化的人类共同的情感。12. 中国画独特美是形式美与意境美相结合。 13. 罗丹的“巴尔扎克”属于艺术中的雕塑美术。 14.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说是劳动说。 15. 艺术创作方法主要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

16. 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为代表的著述,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专著。 二、名词解释: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7.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艺术概论试题总汇

艺术概论试题总汇 名词解释 什么是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存在的具体方式,它是艺术家的最终劳动产 品,更是社会公众接触艺术的最主要途径. 现实生活经过艺术家的反 映,加工,创作等环节生产出来的作品,这才为满足社会的审美需要提 供了实在的具体的欣赏对象。 灵感:是指在创作活动中人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和思维 形式,它是一种抽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产生新概念或新意像的顿似 的思维方式。 意象:是有“意”的的形象和有“象”的意念的统一,意指的是艺术家的思想 感情和创作意图,“象’是具体生活中可以传达意的物象,意象并不是 意与象的简单结合,而是二者经过艺术家的精神加工之后的产物。 艺术意蕴:指在艺术作品呈现的客观存在于有限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无限,常 常只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接近不能穷尽的一种感受,未来得到艺术 作品的意蕴,欣赏者必须更全面,更深入地领悟作品的意味,就是所说 的妙悟 艺术家;是指具有艺术才能,掌握相应技术技能,专门从事艺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创造来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劳动者总称。 艺术语言:就是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和体验时运用的独特表 现方式和手段,艺术家运用独特的材料和工具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 得这这门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多选题 艺术形态划分 1)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 音乐起源说简述之 劳动起源说语言信仰说巫术起源说 艺术的社会功能 审美功能认识功能社会组织功能以美育代替宗教的观点 艺术语言功能 塑造艺术形象,传达作品内容,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 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

审美感觉审美理知审美形象审美共鸣 中国艺术的精神 天人统一观心物统一观神形统一观文质统一观 简答题 各门各类艺术语言的特征及作用 特点;1美术艺术语言特点2建筑艺术语言特点 3音乐艺术语言特点 4舞蹈 艺术语言特点 5戏剧,戏曲艺术语言特点 6电影电视艺术语言特点 7文学艺术语言特点 艺术家的主体性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宰1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宰表现艺术家首先是 个思想者 2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宰,表现艺术家必须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3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宰,还表现艺术家是一个殉道者,具有献身精神艺术家的创造性 卓越的艺术素质 2审美感受能力和想象力 3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3丰富的知识修养 4高超的艺术技能 单选作家及作品 顾恺之(洛神赋图)塞上(苹果与橘子)被称现代艺术之父凡高(星月夜)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达芬奇(蒙娜丽莎)德拉克(引导着人民前进) 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乔尔乔内(暴风雨)卡拉瓦乔(水果篮)莫奈。印象日出 论述题 艺术与哲学 哲学是关系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的一些根本性的思考,不只是哲学家才思考的问题,艺术家也不例外,哲学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去观察和宇宙人生之谜,艺术家的哲学观不能不通过其作品流露出来,使某些艺术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渗透,不仅体现在个别艺术家和个别艺术作品之中,更表现为每种艺术思潮,每种美学原则,每种创作方法都与一定的哲学观点相联系。 当然,也并非每个艺术家都会在作品中直白表露哲学观点,并非任何艺术

成人高考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成人高考艺术概论复习 资料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成人高考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成人高考栏目为大家带来2020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复习资料,大家要做好复习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来,祝大家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希望此文能帮到您! 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

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它们成为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代是文学日益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但是,这个时期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西方文艺思想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

艺术概论自考辅导试题1及答案

《艺术概论》自考辅导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同时具有时空综合的美学特质。近世纪出现的影视艺术都和它有亲缘关系。 A.舞蹈 B.戏剧 C.文学 D.建筑 2.总来说,迄今学术界对艺术发生的问题尚无一致的看法,一般倾向于作 A.单一性的解释 B.复杂性的解释 C. 3. 我们在纵观艺术的发展史时,最突出的印象应该是 A.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是一样的 B.艺术保持着固有的风貌 C.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 D.艺术分离于时代 4.“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的是 三国时期的 A.曹植 B. C.王弼 D.诸葛亮 5. A.欧阳修 B.苏轼 C.黄庭坚 D.郑板桥 6. A.埃斯库罗斯 C.欧里庇得斯 D.荷马 7.艺术的 B.认识属性 C.审美属性 D.商品属性 “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家”,就在于他从不肯重复别人,也不肯重复自己,他的艺术生命始终是旺盛的、永恒的。 A.米勒 B.罗丹 C.安格尔 D. 毕加索 9.20世纪人类审美领域的开拓方面 有它的积极作用和贡献的是 A.再现性艺术 B.表现性艺术 C.写实性艺术 D.抽象性艺术 10. 界的艺术理论统称为 A.表现论 B.再现论 D.再现性艺术 11.《播种》里,不仅能感受到太阳升起的景色,同时还感受到艺术家的生命、脉搏、呼吸,同太阳升起合一的那种精神、情感和境界。 A.毕加索 B.高更 C.凡·高 D.达芬奇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四种方式掌握世界,即艺术的方式和 A.宗教的方式 B.理论的方式 C.实践精神的方式 D.心灵关照的方式 E.哲学的方式 2.时间艺术包括 A.文学音乐 B.雕塑 C.音乐 D.文学 E.建筑 3.舞蹈的三个要素是 A.姿态 B.姿势 C.节奏 D.动作 E.结构 4.我们说的外在世界,就是指 A.物质世界 B.精神世界 C.自然世界 D.实体世界 E.虚拟世界

艺术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新版

《艺术理论》试题 A卷评分标准 一、解词:( 每题5分, 共50分) 1、什么是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她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 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 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 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3、什么是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4、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5、什么是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 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 旨在提高

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 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6、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 它把内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 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7、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 它主要经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 1) 线条与组合; ( 2 ) 具象与抽象; ( 3 ) 情感与象征。 8、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 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 是能够产生共鸣; 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 净化她们的灵魂; 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 提高其精神境界。 9、什么是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 即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 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 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电大艺术概论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电大艺术概论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30分) 第1题( 正确得分:1分错误扣分:0分)1997年考古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岩画距今有 A.9万年 B.5万年 C.2万年 D.7万年 第2题( 正确得分:1分错误扣分:0分)“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意为装配、组合、构成等,原是哪一学科的术语A.设计学 B.物理学 C.建筑学 D.工程学 第3题( 正确得分:1分错误扣分:0分)架在哲学和艺术这两座人类精神王国之间的桥梁是 A.美学 B.伦理学 C.科学 D.心理学 第4题( 正确得分:1分错误扣分:0分)罗丹的规模宏大的青铜雕刻《地狱之门》取材于A.《圣

经》 B.歌德《浮世德》 C.《荷马史诗》 D.但丁《神曲》 第5题( 正确得分:1分错误扣分:0分)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是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孔子 第6题( 正确得分:1分错误扣分:0分)《意大利随想曲》的作者是A.柴可夫斯基 B.穆索尔斯基 C.施特劳斯 D.勃拉姆斯 第7题( 正确得分:1分错误扣分:0分)哈姆雷特的悲剧根源是A.恋父情结 B.性格缺陷 C.命运作弄 D.权力争斗 第8题( 正确得分:1分错误扣分:0分)中国戏曲传统剧目多取材于A.爱情故事 B.历史故事

C.鬼怪故事 D.神话故事 第9题( 正确得分:1分错误扣分:0分)著名演员常香玉表演的剧种是A.山东梆子 B.河北梆子 C.河南梆子 D.山西梆子 第10题( 正确得分:1分错误扣分:0分)被誉为“画圣”的唐代著名画家是A.吴道子 B.顾恺之 C.阎立本 D.李思训 第11题( 正确得分:1分错误扣分:0分)综合艺术的中心环节是A.导演艺术 B.编剧艺术 C.制作艺术 D.表演艺术 第12题( 正确得分:1分错误扣分:0分)英文中的“art”原义是指A.种植 B.艺术

艺术概论历年试题(卷)

2009年1月自考艺术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50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 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下列不属于雕塑特点的是() A. 空间性 B.实体性 C.表达形式最自由 D.单纯性 2. 对于灵感,下列哪种说法是错的?() A. 具有偶然性 B.有条件的 C?具有抒情性D.属于无意识 3?“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指的是绘画中的() A. 品位 B.风格 C.格调 D.意境 4. 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它的原来的含义是() A. 柱子B?学校 C.美学 D.系列 5. 现实中,人与具体社会关系的美称为() A. 艺术美 B.现实美 C.社会美 D.自然美 6. 完形与弥散属于艺术接受过程的_______ 阶段。() A. 初级 B.想象 C.高级 D.完成 7. 孔子在闻《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在艺术的接受论中指的是() A.偏见 B.还原 C.体会 D.理解 8. 以“美育代宗教”是_____ 提出的。()

A.蔡元培 B.毛泽东 C.马克思 D.周恩来 9. 巴尔扎克的小说、托尔斯泰的小说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属于具有 ______ 创作方法的文学作品。() A.现实主义 B.古典主义 C.表现主义 D.浪漫主义 10. 按照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标准,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 A.表演艺术 B.空间艺术 C.听觉艺术 D.视觉艺术 11. 美术具有许多特性,在许多特性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它的造型性和() A.静止性 B.视觉性 C.空间性 D.永固性 12. 园林与_____ 的关系最为密切。() A.书法 B.雕塑 C.建筑 D.绘画 13. 把“艺术”看作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形态,________ 是的独特发现和一贯见解。() A.唯心主义 B.旧唯物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毛泽东思想 14. 下列不属于舞蹈按美学特征来划分的是() A.民间舞蹈 B.现代舞 C.独舞 D.芭蕾舞 15. 下列不属于形象思维逻辑的是() A.基形意象 B.完形意象 C.易形意象 D.纯粹意象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V”,错的打“ X”。 1. 审美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2. 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019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舞蹈作品赏析

2019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舞蹈作品赏析 舞蹈艺术: 1.舞剧《丝路花雨》 舞剧《丝路花雨》1979年首演于甘肃兰州,赵之洵、刘少雄等合力创作。《丝路花雨》以中国大唐盛世为背景,以活跃的敦煌壁画舞 姿为主要舞蹈语言,造型、音乐、舞技都堪称完美。把故事性和艺术 性完美结合,描绘了一个跌宕起伏、充满恩爱情仇、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舞蹈结构上,突出了独舞的空灵和群舞的恢弘,女主角英娘舞段中的”琵琶舞“、”波斯舞“、”盘上舞“等被认为开创了”敦煌舞 “独特的艺术流派。音乐采用以我国民族乐队为主的混合乐队演奏, 以我国古典音乐为基础,吸收了《春江花月夜》、《月儿高》等民族 古曲的韵味和调式特点,以及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形式,同时还吸收 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回族、维吾尔族的音乐素材,具有浓郁的古典音 乐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还将波斯音乐素材加以发挥,体现了波斯 人的风俗特征。该舞剧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2.芭蕾舞剧《白毛女》 中国经典芭蕾舞剧。胡蓉蓉等创作。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并带回40年代初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带相关”白 毛仙姑“的传说。叙述了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 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 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得到 了解放。贺敬之、马可等据此创作五幕歌剧《白毛女》。1965年,上 海舞蹈学校根据原有题材,在保留原作基本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的基 础上,浓缩情节,大量使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 芭蕾舞艺术相结合,诞生了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白毛女》在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立于世界芭 蕾艺术之林,成为民族芭蕾舞剧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是现代生 活内容和芭蕾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塑造人物方面,既使用芭蕾语

艺术概论试题和答案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艺术概论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图1是唐代绘画名作 图1 A.《清明上河图》 B.《洛神赋图》 C.《女史箴图》 D.《步荤图》【】 2.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的雕刻形式称为 A.圆雕 B.浑雕 C.浮雕 D.透雕 【】 3.右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被尊为画圣的是 A.顾凯之 B.顾闳中 C.吴道子 D.朱耷 【】 4.意境深远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东晋诗人 A.曹植 B.陶渊明 C.王维 D.孟浩然【】 ?5.明代戏曲《牡丹亭》的作者是 A.关汉卿 B.孔尚任 C.汤显祖 D.洪昇【】 6.艺术创作者群体有相同或相近的艺术主张,代表人物成就显著,其创作实践和艺术成果也被人们认可,这就形成了 A.艺术风格 B.艺术流派 C.艺术思潮 D.艺术趣味【】 7. “花儿”这一民歌形式流传于我国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北地区【】 ?8.美国著名小说《飘》被改编为经典好莱坞影片 A.《出水芙蓉》 B.《魂断蓝桥》 C. 《雨中曲》 D.《乱世佳人》【】

?9.在艺术风格问题上,鲜明提出“风格即人”这一论断的文艺理论家是 A.歌德 B.黑格尔 C.圣·佩韦 D.布封【】 10.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A.生行 B.旦行 C.净行 D.丑行【】 ?11.钟鼓楼怪人加西莫多的形象出自文学大师雨果创作的 A.《巴黎圣母院》 B.《悲惨世界》 C.《九三年》 D.《海上劳工》【】 12.在艺术传播活动中,用来承载并传递艺术信息的载体和渠道称为 A.传播媒介 B.传播主体 C.传播效果 D.传播活动【】 13.擅画奔马并融西洋绘画技法于国画创作之中的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是 A.刘海粟 B.徐悲鸿 C.黄宾虹 D.齐白石【】 14.主张艺术起源于游戏,并著有《美育书简》的德国美学家和作家是 A.康德 B.叔本华 C.席勒 D.尼采 【】 15.白居易在听琵琶女的演奏后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这现了艺术鉴赏审美效应中的 A.共鸣 B.净化 C.领悟 D.期待 【】 ?16.灵感的特征是 A.突发性、超常性和易逝性 B.突发性、抽象性和易逝性 C.必然性、超常性和稳定性 D.突发性、神秘性和易逝性 【】 17.下列选项中;属于印象派画家的是 A达·芬奇、莫奈 B.拉斐尔、莫奈 C.达·芬奇、梵·高 D.莫奈、梵·高【】 ?18.明代画家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其中“搜尽奇峰”属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 A.艺术理解 B.艺术体验 C.艺术鉴赏 D.艺术表现【】 19.审美创作的心理活动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 A审美愉悦 B.审美期待 C.审美趣味 D.审美想象【】 20.我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中,以北宋历史为背景的是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艺术概论试题[1]

艺术概论 本试卷共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 选均无分。 1. 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四种方式掌握世界,即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____b______。 A. 哲学的 B. 理论的 C. 冥想的 D. 观照的 2. 把音乐看作是唯一直接表现纯洁真情艺术的人是_____C_____。 A. 贝多芬 B. 肖邦 C. 叔本华 D. 尼采 3. 《西斯廷圣母》的作者是____D______。 A. 米勒 B. 罗丹 C. 柯罗 D. 拉斐尔 4. 提出“舞蹈是身体动作表现得最丰富、最纯粹、最富变化的艺术“的人是_____D_____。 A. 康德 B. 黑格尔 C. 叔本华 D. T.M.格林 5. 《情感与形式》的作者是____C______。 A. 佛洛依德 B. 荣格 C. 苏珊·朗格 D. 瓦萨利 6. _____A_____,是戏剧动作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高度凝练化、特殊化了的戏剧性情感符号。 A. 道白 B. 道具 C. 布景 D. 灯光 7. “形式服从功能”这一至今有效的建筑美学法则的提倡者是美国建筑学家_____C_____。 A. 莱特 B. 肯扬 C. 路易斯·沙利文 D. 费希特 8. 《费加罗的婚礼》的作者是_____A_____。 A. 莫扎特 B. 比才 C. 柴科夫斯基 D. 肖斯塔科维奇 9. 奥地利威林多夫的女裸石雕像大约产生于_____B_____。 A. 十万年以前 B. 三万年以前 C. 五万年以前 D. 八万年以前 10. 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格罗塞写作了《____C______》。 A. 谈艺录 B. 野性思维 C. 艺术的起源 D. 什么是艺术 11. 德国学者谷鲁斯认为无论人和动物的游戏活动都不是无目的的嬉戏,他不能同意的观点是”_____D_____”。 A. 巫术说 B. 自然主义 C. 符号论 D. 过剩精力 12. 欧里庇德斯的代表作是《_____C_____》。 A. 俄狄普斯王 B. 普罗米修斯

2017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知识点一

2017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知识点一 1.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 (1)审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审美感觉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客观物理属性,而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2)审美想像 ①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过程。审美想像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像又分为再造性想像(知觉想像)和创造性想像,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像②想像的特征:A.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B.审美想像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C.审美想像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③想像与联想: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像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想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像,想像与联想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1)审美情感 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②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像、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将诸种心理功能综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推动艺术创造思维进展的内驱力;③创造主体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②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像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体现出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③审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能够推动想像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 2.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 (1)形象思维 ①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②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具象性是指形象思维始终要以具体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情感性是指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创造性是指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性功能。 (2)抽象思维 ①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法; ③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以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中相互交叉和转化。 (3)灵感 ①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②灵感的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③形象思维与灵感交互作用,灵感是形象思维的深度表现。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一方面,

7月艺术概论自考试题

2010年7月艺术概论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0年7月自考 艺术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504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艺术是______,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2.艺术的真实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反映______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一是反映______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3.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______。 4.雕塑的基本技术包括______和______两种方式。 5.书法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三方面技巧的运用,创造特有的形式美。 6.音乐艺术中器乐分为______、铜管乐和______三大类。 7.美国舞蹈家______是现代舞的创始人。 8.______和______是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征。 9.从世界范围来看,园林的主要流派有三个,即______、______和______。 10.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11.小说《边城》的作者是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2.倪瓒说:“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这说明了() A.艺术的再现性 B.艺术的表现性 C.艺术的真实性 D.艺术的典型性 13.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 A.民族个性 B.民族生活 C.民族语言 D.民族精神 14.把艺术作品的风格划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种类型的文艺理论家是() A.刘勰 B.张彦远 C.谢赫 D.司徒空 15.昆曲《牡丹亭》的主要创作方法是()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古典主义 D.现代主义 16.齐白石先生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反映了艺术的() A.合规律性 B.合目的性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艺术概论》期末考试卷一 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2分) 1、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是应教皇朱诺二世的委托而创作的。 2、工艺美术的物化形态,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 3、根据造型的形式和展示艺术形象特点的不同,雕塑有圆雕和浮雕的区别。 二、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5分) 1、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其中,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2、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3、悲剧 悲剧是同崇高有密切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一个范畴。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三、列举题(共15分,每题3分) 1、试列举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 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2、试列举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线条与组合;具象与抽象;情感与象征。 3、试列举艺术家应具有的审美创造能力 艺术家应具有的审美创造能力:(1)敏锐的感知能力;(2)丰富的想象能力;(3)精湛的艺术技能。 4、试列举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1)动作与姿态;(2)抒情与表现;(3)节奏与韵律。 5、试列举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1)情感的涌流;(2)想象的自由;(3)象征的意味。 四、简答题(共10分,每题5分) 1、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不同。 2、简述艺术鉴赏的过程 艺术鉴赏一般可分为三个环节。首先,艺术鉴赏往往从感知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美开始,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外在形式美的发现和感受,主要是通过感、知觉来进行的;其次,是对艺术作品的形象及情感的观赏和体验,主要是通过

艺术概论复习题纲_百度文库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艺术概论课程(课程代号:00504 授课教材:孙美兰主编, 《艺术概论》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月第2版。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艺术概论课程(课程代号:00504复习题纲章节分布:教材的第一、三、五、六章是考核重点,但每章都会有考题出现。 第一章艺术的形态 第一章内容要求学生理解艺术形态的种类、特点、构成关系及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的关系,掌握艺术的本质及规律性特征。 使学生把握艺术形态是什么,理解艺术形态的种类、特点、构成关系及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掌握艺术的本质及规律性特征。 本章重点: 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艺术形态的特点;时空艺术; 造型与造型综合艺术; 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整体性显现; 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的关系。 本章难点: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造型艺术;非造型艺术;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 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通过内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改错题: 1. 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2. 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中, 《第五交响曲》被定名为《命运 交响曲》 ;中国文字的发展成熟分三期,纯图画期、图画佐文字期、纯文字期。 3. 裴多菲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柴科夫斯基芭蕾舞曲《天鹅湖》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故事》 ;贝多芬乐曲《献给遥远的爱人》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比才歌剧《卡门》。 4. 艺术形态构成的三种方式。 5. 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通过内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 6. 造型艺术、非造型艺术、造型与造型综合艺术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及符号体系特征。 (注:必考 A. 二、符号体系与艺术形态(书上 P18 -26页 B. 艺术形态的划分和比较示意图表(书上 P43 -44页名词解释题: 1. 时间艺术 2. 空间艺术 3. 时空艺术 4. 造型艺术 5. 非造型艺术 6. 第四堵墙 简答题:

(全新整理)10月浙江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艺术概论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艺术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504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是__________。 2.典型化作为创作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3.__________是美术的基本手段,也是它最主要的特征。 4.现代工业设计在国际上被称为__________。 5.书法的艺术特征,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6.__________是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征。 7.艺术起源于__________,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生学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8.黑格尔认为艺术史的起点是__________。 9.艺术家的修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及表现才能。 10.__________是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 11.在戏剧中,__________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手段。 12.__________是中国传统说唱表演艺术的总称。 13.__________是电影构成画面语言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可以使镜头之间通过组接,获得更多更深的涵义。 14.《牡丹亭》的作者是__________。 15.小说《家》、《春》、《秋》的作者是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倪瓒说:“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这说明了艺术的 () A.再现性 B.表现性 C.真实性 D.典型性 1

艺术概论试题库

艺术概论试题库——选择题 1、艺术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是( C ) A.社会性B.认识性C.审美性D.科学性 2、 2、艺术作为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的是( B ) A全面的社会生产劳动B.经济基础C.政治D.哲学 3、在阶级社会中,艺术是( B ) A.无阶级性的B.有阶级性的C.超阶级性的D.为艺术而艺术的 4、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 ) A.模仿B.再现C.表现D.反映 5.决定艺术存在的根本因素是( B ) A.经济基础 B.社会意识 C.政治法律制度 D.科学文化 6.把“艺术”看作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形态,是谁的独特发现和一贯见解。(C ) A.唯心主义 B.旧唯物主义C.马克思主义D.毛泽东思想 7.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是( B )。 A.相互和谐 B.相互利用C.宗教对艺术的否定D.没关系 8.艺术形象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独特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具有( D ) A.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B.抽象和具象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9、一切艺术审美特征的核心和艺术区别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是( B ) A.科学性B.形象性C.逻辑性D.认识性 10、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D ) A.情感性 B.审美性 C.虚构性 D.形象性 11.艺术美感中最显著的特征是( A ) A.形象B.情感C.思想D.生活 12.自然界具体事物的美称为( D ) A.艺术美 B.现实美 C.社会美 D.自然美 13. 符合「黄金比」的矩形比例是( A ) A. 3:5 B. 1:3 C. 1:5 D. 3:7 14. 美学上的最高形式原理就是( D ) A.反复B.节奏C.对比D.多样的统一。

成人高考艺术概论考点六

2017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考点六 艺术批评的形态 在艺术批评史上出现过多种批评形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社会批评,如19世纪法国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出发,进行艺术批评。 (2)传记批评,如19世纪法国圣。佩韦从研究作者人手去解释作品。 (3)心理批评,如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 (4)文本批评,如20世纪法国符号学者罗兰。巴尔特运用符号学方法研究作品本身。 (5)读者批评,如20世纪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强调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史。 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地是指蕴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而理性则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情境及意境所凸现出的思想内涵。艺术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形式与理性内涵的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 首先,艺术作品是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辩证统一。这一点正是艺术区别于宗教、哲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确实,虽然艺术作品呈现给人们的,总是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具有明显的感性特征,但是,在艺术作品的感性形式中又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例如,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品《格尔尼卡》,这幅画把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熔于一炉,在这幅画中,毕加索调动了各种技法,运用了立体主义的变形和任意组合的手法,也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夸张、象征等造型手法,全画只用黑、自、灰三色,强调悲剧的气氛和复杂的象征。毕加索创作这幅画,是为了抗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这幅画中心形象是一匹受伤的马,正在发出痛苦的哀鸣,这是惨遭法西斯血腥屠杀的西班牙人民的象征,画面左上角一只正在狞笑的牛头,是兽行、残暴与黑暗的象征。此外,为了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暴行,画面上还有被杀的战士手执断剑,有妇女抱着死去的孩子,还有各种象征的形象如一个头部,一只手臂把灯盏伸向前方,以及如像眼睛的太阳等等。毕加索在这幅画的感性形式中蕴藏着深刻的理性内容,它强烈地体现出画家鲜明的爱憎情感。据说,当德国法西斯占领巴黎之后一位德国军官在看到这幅画之后问毕加索,这是不是他画的,毕加索愤怒地回答道:“这是你们的作品!” 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除我们前面所论述的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之外,又表现为艺术作品中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关于情感在艺术作品中的存在及作用,古今中外理论家、艺术家谈了不少,我们在前面也多有涉及,这里重点谈的是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结合及互相作用。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确实是饱含情感的,但这些情感因素决非随意发散,它不能脱离思想和理智而常常受理性的制约,在情感中包孕着理性,以理性驾驭情感,情、理交融中形成理趣。.使情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使艺术家个人的情感突破狭隘的范围升华为社会的、时代的、民族的乃至全人类的普遍感情。唐初四杰之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尽朋友之间哀伤离别的情感,却又不是悲悲切切小儿女式的泣诉,而是在依依惜别的情感传递中,以理智的清醒开阔了友情的时空,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

全国2019年4月自考01178电视艺术概论试题和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电视艺术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117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二写在答题纸上三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二姓名二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三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三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三 一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 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三错涂二多涂或未涂均无分三 1.现阶段以下频道不是专业频道的为 https://www.doczj.com/doc/8414112057.html,TV-1 https://www.doczj.com/doc/8414112057.html,TV-6 https://www.doczj.com/doc/8414112057.html,TV-11 https://www.doczj.com/doc/8414112057.html,N 2.现在公认的中国第一部完备的电视剧是 A.‘工厂大门“ B.‘定军山“ C.‘一口菜饼子“ D.‘花言巧语的人“ 3.NBC是以下哪个广播公司的简称? A.英国广播公司 B.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C.美国广播公司 D.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4.中国最早出现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是 A.赵忠祥 B.倪萍 C.沈力 D.陈铎 5.电视制作中ESP方式是指 A.电子新闻采集 B.电子现场制作 C.演播室制作 D.虚拟演播室 01178#电视艺术概论试题第1页(共3页)

二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 A”,错误的涂 B”三 6.镜头与镜头之间用特技或效果的连接方法叫 切”三 7.英国电视体制的特点是商业电视占主体,公共教育电视为辅,媒介的商业性表现得非常彻底,较少强调电视作为文化事业的特性三 8.节目主持人与演员都是媒介人物,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要运用形体语言进行生活化的表演三 9.对于电视广告的制作而言,它的后期比前期制作更重要三 10.同期声观念在中国电视界的普及大大改观了业界对电视本质和电视语言特性的认识,使得 镜头语言质感丰满,可看性和真实性大大增强三 11.虚拟的动态画面是电视动画片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三 12.我国直到1980年7月1日首次在‘新闻联播“后加播‘天气预报“,而欧美国家在同时期已 经有了专业气象频道三 13.电视剧是电视艺术家族中最核心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式样,是当今社会影响最大二势头最强 劲的一门新兴艺术三 14.有线电视受空中各种电波的干扰小,图像清晰度高;还具有频道的多选择性二信号的优质 性二服务的多功能性和专门化节目设置等优点三 15.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把大众传媒看作是一个公共空间,假设社会分为不同的利益集团,因此 在文本中,不同利益集团以意义斗争的形式出现三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三 三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1分) 16.当代电视的社会功能一般被粗线条划分为 二社会教育二提供服务二 四大功能三 我国电视台的四大类节目就是按照这四大功能设置的三 17.电视形态主要是指电视的表现形式,其中包括 和 等三 18.电视语言中的 景别”一般可以分为远景二 二中景二近景和 三 19. 是电视节目的组织者二业务参与者和基层管理者,是电视节目好坏的主要因素三 20.在电视媒介特性中, 二 二真实二过程是体现电视本质的四个元素三 01178#电视艺术概论试题第2页(共3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