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_兼论_省略_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_杨锐

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_兼论_省略_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_杨锐

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_兼论_省略_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_杨锐
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_兼论_省略_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_杨锐

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

Discussion on the Contexts and Character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Together with a Prospec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

摘 要:中国的风景园林学正处在十字路口。纵向上,在分析“学科”一般概念的基础上,将广义风景园林学的发展分为2个

主要阶段:造园阶段和风景园林学阶段,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个“伟大变革世纪”,即19世纪。横向上,考虑到快速城市化、环

境压力、经济减速、社会失衡、文化活力缺失等诸多挑战,21世纪初的中国需要能够全面做出环境、文化、城市、社会、经济

和精神贡献的风景园林学,它具有以下特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优先目标,以地域文脉为意向,直面城市问题,连接生态经

济和绿色产业,强调公众参与和公众环境教育,其目标是为人类营造兼具“生产性”“生活型”“生态型”和“精神性”的风

景园林地境。

关 键 词:风景园林;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历史;特征;时代性;中国性;21世纪

文章编号:1000-6664(2013)06-0006-04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3-05-10; 修回日期:2013-05-13

Abstract: After analyzing the general concept of "discipline" , this paper, with the diachronic method, divided the gener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istory into two main phases: "gardening"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between there may exists "a great change era"

of 19 century. Considering the following challenges of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 rapid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 crisis,

economic slowing down, social conflicts and lack of cultural vitality, the paper calls for such a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with both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spirit and Chinese culture vitality. Focusing on conservation priority, cultural identity, urbanism and

urban issues, integrating green industries,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mission of the discipline is to

protect, steward, and create a landscape system to fulfill the various purposes of conservation, living quality improvement, spiritual habits

and even production field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temporal spirit;

Chinese culture vitality; 21st Century

中国风景园林学正处在关键性的十字路口。“21世纪初”和“中国”是理清成为一级学科后,风景园林学发展走向的2个关键词。时代决定了学科兴衰,也赋予学科使命,因此“21世纪初”成为关键词;地域性是风景园林的生命动力,因此“中国”成为另一关键词。本文拟从纵(历史脉络)、横(中国当下)2个断面剖析中国风景园林学的时代和地域背景,在此基础上探讨学科发展的可能路径。

1 学科概念及其发展演变

研究学科发展,先要搞清学科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讲,“学科”是个外来词,是清末采用分科教育方式时从西方引进的。瑞士学者Rudolf Stichweh指出与“学科”对应的英文词汇 “Academic Discipline”或者“Scientific Discipline”,19世纪才在欧洲出现。之前,西方并没有“Discipline”这个词汇,只有“Disciplina”或者“Doctrina”,是指整体性知识,大体相当于中文的“学问”或者“学术”。他认为学科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9世纪以前,学科以“知识分类单元”的形式存在,其关键词包括“百科全书”“静态”“存储”和“卓越学者”等;19世纪,学科演变成为“(知识)生产和交流平台”,关键词包括“专门化”“动态化”“学术共同体”“专家”“职业”“学术杂志”和“课程体系”等;20世纪后,出现了“现代学科群”的概念,其特征是“开放动态”和“跨学科”等[1]。

笔者认为以下8项一般意义上学科发展趋势值得风景园林研究者和教育者关注:从“共科”到“分科”再到学科“融贯”[2],从“知识点”到“知识系统”,从“自发驱动”到“制度驱动”,从“卓越学者”到“学术共同

杨 锐 / YANG Rui

的景观规划和城市规划实践之中。劳登在大尺度规

划、植物园设计、风景园林教育以及《园林大百科

全书》和《园林师杂志》(Gardener's Magazine )

编撰方面的贡献使他成为现代风景园林学的先驱之

一。由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 1803—

1863)设计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园

于1847年向公众开放,虽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

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但确实是由公共资

金建设的第一个公园[8]。城市公园的出现是从造园阶

段转变为风景园林学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美国借鉴并进一步发展了从英国开始的风

景园林近现代化的运动。安德鲁·杰克逊·唐宁

(Andrew Jackson Downing, 1815—1852)倡导美

国乡村景观的保护,推进美国城市公园的建设,并

积极引导迅速增长的美国中产阶级审美品位[9]。老奥

姆斯特德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充满睿智和前瞻性

的思想,在城市公园、风景道、公园体系、国家公

园等各种尺度上实践他的风景园林理想。1863年5

月12日,他与卡尔弗特·沃克斯 (Calvert Vaux,

1824—1895)一起在一封有关纽约中央公园建设

的官方信件中落款 “Landscape Architects”,

被学者们认为是“风景园林职业(Profess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诞生日[10]。进入20

世纪后的第一个学年,1900—1901学年度哈佛大学

设立“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则标志

着作为严格意义上风景园林学“学科”和“教育”

的开端[11]。

3 风景园林学的特征

笔者认为,从传统造园术到现代风景园林学的

革命性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服务对象民众

化、价值趣向生态化、空间布局网络化、研究方法

科学化。它们构成了现代风景园林学的4个特征。

不论在东方或者西方,传统造园的服务对象主

要是社会上层。他们或者是皇帝国王,或者是乡绅

贵族,或者是宗教团体,或者是文人商客,是那些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盘踞高位的少数人群。而19

世纪开始的现代风景园林学,最醒目也是最伟大的

变革之一,就是将风景园林的服务对象扩展到中产

阶级和劳工阶层。这一革命性的转变值得风景园林

学骄傲,从此这个学科迈上造福整个人类、自然系

统、社会、城市和乡村的道路。

传统造园的主要价值趣向为“生活性”,多数

体”,从“封闭”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从“内核清晰、边界清晰”到“内核清晰、边界模糊”以及从“学科”到“学科群”。2 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学科具有“学术领域、课程、纪律、严格训练、规范、准则、约束以及熏陶等多重含义”[3]。根据上述有关学科的定义,我们可以将风景园林实践分为2个大的阶段:即造园阶段(Gardening Age)和风景园林学阶段(Landscape Architecture Age),它们分别对应人类文明的2个主要阶段——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造园贯穿整个农业文明时期。“适应自然”是这一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果木蔬圃[4](Forest Gardens)产生于初级农业文明阶段,是最早的园林雏形,也可能是人类利用土地适应自然环境的最早方式之一。此时,园林的“生产性”特征十分明显。发达农业文明阶段先后产生了囿、苑、宅院、林园、庄园等园林形态,功能包括狩猎、休闲和观赏等,这个时候,“生活性”已经超越“生产性”成为园林的主要特征。由于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生产使用的能源,主要是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可再生能源”[5],因此对自然的破坏和干扰能力大体来说是有限的。从造园术到风景园林学的巨大转变,开始于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个世纪称为风景园林的“伟大变革世纪”,也可以说是风景园林学的创立世纪。这是一个激情荡漾,群星璀璨,充满活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世纪,是从农业文明造园术革命性地转变为工业文明风景园林学的关键时期。风景园林的这种巨大转变与

1450年[6]以后人类文明的近现代化一脉相承,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美国南北战争、城镇化等这一切巨变酝酿了风景园林思想和实践的飞跃。1828年,《O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the Great Painters of Italy 》一书的出版使苏格兰人吉尔伯特·莱恩·梅森(Gilbert Laing Meason,1769—1832)成为创造英文词汇“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第1人。1830年,英国社会改革家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开始推动为底层百姓提供公共室外环境的运动[7]。1840年,另一位苏格兰人约翰·克劳迪乌斯·劳登(John Claudius Loudon,1782—1843)出版了《The Landscape Gardening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the Late Humphry Repton 》一书,从而使“Landscape Architecture”扩展到艺术理论以外

情况下,是精英阶层为了自己的精致生活所营造的精致园林。风格、构图、比例、序列、色彩、质感、韵律、轴线等形式美的要素成为审美的主要对象。现代风景园林学,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麦克哈格之后的风景园林学,其价值趣向已经超越局限的生活性,提倡生态性。这是一种建立在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和环境美学基础上的学科价值观。它更注重生态多样性和完整性,注重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的风景园林服务。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超越是一种扩展式超越,即生态性价值趣向包容而非排斥生活性价值趣向。

以地球为尺度,传统造园阶段园林呈点状、岛屿状分布,因此从宏观尺度上看是分散的、破碎的、不连续的。这一阶段风景园林的载体较为单一,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都以围合性边界将自己从周围环境中独立出来,从而也被环境所孤立。现代风景园林学的研究和实践对象丰富多样,它呈一种点、线、面结合的网络状分布态势,这种分布强调连续性和整体性。点状载体包括中、小尺度的庭院、居住区绿地和城市公园;线状载体包括绿带(Green Belts)、河流廊道、交通廊道等绿色基础设施①;面状载体则包括占地球绿地面积约15%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用地。“从咫尺园林到大地景观,不仅是空间尺度上变化,量变引起质的变化,在规划着眼点、规划内容、规划方法上都引起了重大的变化”[12]。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许可以说传统造园实践主要采用“艺术”方法,而现代风景园林实践则需综合采用“科学”和“艺术”这2种方法,风景园林学研究则主要采用“科学”方法。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科学是一个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的课题。“现代一词的含义与科学的智识声望挂上钩;科学知识成为现代世界里上最重要的智识力量”[13]。风景园林学只有通过“科学洗礼”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所赋予的学科使命。自然科学如生态学、水文学和地学,人文科学如社会学、经济学,不仅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营养源,也是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科学化”的榜样。

4 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

21世纪初,中国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面临怎样的挑战呢?我们也许可以做出如下简要描述:环境压力日趋严峻,或已到达危机的边缘;地域文化活力缺失和文化趋同现象日益明显;城市化水平持续快速发展,已经超过50%的水平;社会各群体不安全感快速提升,公众参与意识不断加强;经济减速带来的就业压力等后续影响有待深入观察;“精神沙漠化”令人担忧。这一切对风景园林学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北京宪章》曾预测21世纪为“大转折”的世纪[14],在 “大转折”之初风景园林学如何才能抓住先机?如何通过积极地、有创造性地应对挑战走出学科的光明未来?

笔者认为21世纪初中国需要兼具“时代性”和“中国性”的风景园林学[15],需要能够全面做出环境、文化、城市、社会、经济和精神贡献的风景园林学。这样的风景园林学具有以下特征:它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优先目标,以地域文脉为意向,直面城市问题,连接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强调公众参与和公众环境教育,为人类营造兼具“生产性”“生活型”“生态型”和“精神性”风景园林地境。

以保护为优先目标的风景园林学,可以对中国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做出重大贡献。在保护和建设的天平上,作为人居环境学科群的3个“主导”[16]学科之一,风景园林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风景园林学的根本使命“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17],决定了它有别于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的性质和任务。风景园林实践“从保护强度上可分为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和(生态与文化)保护前提下的景观规划设计2个层次。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说,风景园林学的一切实践都是某种程度上的保护性实践。[18]”

从历史上看,风景园林是不同地域文明的璀璨结晶,是文明这顶王冠上的一颗明珠。“苏州园林”“龙安寺”“阿尔罕布拉”“兰特庄园”“凡尔赛”“斯托园”无不体现了“彼时彼地”思想、文化和艺术的最高成就。因此,没有“地域文脉”传承的风景园林学,是无根之木,不能开花结果;是无源之水,不能源远流长。

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城镇化过程。截至2012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2.6%[19],预计还将向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迈进。快速城镇化所造成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已经开始显现[20],“新型城镇化”也正在成为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热点[21]。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2]中风景园林学可以做出怎样的贡献?“景观都市主义描述了(风景园林)②学科正在发生的重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景观取代建筑街区成为城市化的基本单元”[23]。上述论述是值得深思的。

风景园林学在为社会不同阶层人群营造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室外环境过程中,“公众参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景观设计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服

① 其实,2 000多年前的都江堰和1 000多年前的西湖都可称得上是“古代的绿色基础设施”,前者为广阔的成都平原服务,后者为杭州这个城市服务。

② 括号内容为作者所加。

化[N].光明日报,2013-04-01.[20] 柯锐鹏,等. 城镇化与绿地退化对城市热环境影响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9):2013-2030. [21] 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中国发展观

察,2010(4):56-58.

[22] 孙秀艳.新型城镇化 生态要优先:中国科学院生

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解读新型城镇化的发

展思路[N].中国建设报,2013-01-10.

[23] W a l d h e i m C. T h e L a n d s c a p e U r b a n i s m Reader [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 2006: 11.(编辑/金花)务,而景观规划更是一个公共资源合理分配的过程,其中

必然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果“公众参与”能够在景

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尽早介入、深度介入,则能凝结利益相

关者的共识,利用空间和时间等手段解决其分歧。而且,

风景园林的“公众参与”过程也可成为一个公众环境教育

过程,从而为风景园林学的环境贡献再添砖瓦。

“城市雾霾”“河流污染”“垃圾围城”“地质灾

害”,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制约

因素。在这个背景下,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很有可能成为

中国产业经济转型方向。从历史上看,“风景园林”的源

头就是“生产性”“果木蔬圃”,而“生态”更是风景园

林学的基本价值观。如果风景园林学能够在“生产”“生

活”和“生态”这3个层面深化与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的

联系,研究基于风景园林载体的绿色技术和生态管理机

制,那么笔者大胆预测,风景园林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领

导性学科之一,成为一个“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参考文献:

[1] Stichweh R. Scientific Disciplines, History of[M]//

Smelser N J, Baltes P B.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2001: 13727-13731.[2]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6.[3] 刘龙心.学术与制度[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2.

[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第3版.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8:2.

[5] 马克垚. 世界文明史(上)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4:9.

[6] 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M].第3版.赵轶峰,

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475.

[7] Geoffrey, Jellicoe S. The Landscape of Man [M].

London: Thames & Hudson Ltd, 1995: 261.

[8] Rogers E B. Landscape Design: A Cultural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 [M].New York: Harry N. Abrams, Ins. 2001: 313.[9] Charles A, Birnbaum, Karson R. Pioneers of American Landscape Design [M]. McGraw –Hill, 2000: 76.

①“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是世界遗产保护中的核心概念,指文化和/或自然价值是如此罕见,超越了国家界限,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因此,该项遗产的永久性保护对整 个国际社会都具有至高的重要性。引自UNESCO,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 2008: 49.

② 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分别对应英文“World Cultural Heritage” 和“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s”,是世界遗产中的2种类型。

的学科。当今这个时代,“物质主义”“技术至上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不仅大量消耗了自然资源,而且侵蚀了人们的精神空间和用于精神交流的时间。再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风景园林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产生了许多具有“突出普遍价值”①的精神交流场所,“埃及巴哈利神庙”“印度菩提迦叶和鹿野苑”“中国泰山”以及“古希腊学园”,它们中很多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或者世界遗产文化景观②。21世纪初中国的风景园林学能否在“精神沙漠化”的趋势中,营造片片“绿洲”?这个问题同样值得风景园林学术共同体深思。注:本文根据作者在东南大学举办的“2012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年会”上的发言,以及其后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以《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为题的讲座补充整理完成。

[10] Norman T. Newton. Design on the Land [M].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273.

[11] Melanie L, Simo. The coalescing of Different Forces: A Hist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Harvard University [M]. Cambridge: The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2000: 1.[1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和景观学教育[J].中国园林,2004(1):3.[13] R.R.帕尔默,等.启蒙到大革命:理性与激情[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2.[14]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77. [15] 杨锐.风景园林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2011(5):19.[16]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70.[17] 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

林,2011(5):3.

[18] 杨锐.风景园林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

2011(5):19.

[19] 蔡继明,等. 一个“晚熟儿”:也谈中国式城市作者简介:杨 锐/1965年生/男/陕西西安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本刊副主编(北京 100084)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 姓名: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对立统一 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

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一、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圃”,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

中国古典园林史 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 一、绪论部分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

【优质文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阅读理解答案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冯烨 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统一的境界,逐渐形成了我 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 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建筑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 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往往通过风景形象 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北京颐和园就是如此,颐和园 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 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又如苏州留园,其东 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使 游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妙趣横生。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二字。一般来说,园中山水虽是人造,但是要有自 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园林中必须建有各种相应的 建筑,但是建筑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 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 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 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 汉代的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中 国古代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 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 意识的产物。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 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和北方的四合院是

中国园林的风格阅读答案

篇一:中国园林的风格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冯烨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统一的境界,逐渐形成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建筑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往往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北京颐和园就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又如苏州留园,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使游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妙趣横生。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二字。一般来说,园中山水虽是人造,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园林中必须建有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建筑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的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中国古代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也风格有异。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时搭建临时的建筑,花期一过皆被拆除。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多在清朝乾隆年间建造,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的巨商和官员。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园风格不同。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13-14题为选择题,(13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对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意境”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委婉曲折,变幻莫测,奇形怪状,出神入化。 b.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天成,景观应当回归自然,才有自然的理趣。c.中国古典园林要求突出山水这个主体,建筑隐于山水之中,不能喧宾夺主。 d.中国古典园林的廊、亭、堂、榭应当与山、水、花、木融为一体,自然和谐。 e.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整体形象完美雅致,巧夺天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f.中国古典园林都应当充满“山色空蒙雨亦奇”诗情画意,令人身心陶醉。下面的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与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多有可以登高观景高耸矗立的楼观亭阁。 b.中国古代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 c.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 d.中国古典建筑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很多中国园林门外设有荷花池、桥等美丽的景物,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游人看不到里面全景。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为什么

美国近代园林对世界风景园林学科有何贡献

欧美园林的生态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英国风景园,其主要原则是:“自然是最好的园林设计师”。十九世纪奥姆斯特德的生态思想,使城市中心的大片绿地、林荫大道、充满人情味的大学校园和郊区、以及国家公园体系应运而生。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斯德哥尔摩学派”的公园思想,也是美学原则、生态原则和社会理想的统一。不过,这些设计思想,多是基于一种经验主义的生态学观点之上。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美国“宾西法尼亚学派”(Penn School)的兴起,为二十世纪景观规划提供了科学的量化的生态学工作方法。 这种思想的发展壮大不是偶然的。六十年代,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带来了急剧增加的污染,严重的石油危机对于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人类的危机”、“增长的极限”敲响了人类未来的警钟。一系列保护环境的运动兴起,人们开始考虑将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对环境的尊重之上。 1969年,宾西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和区域规划的教授麦克哈格(I. L. McHarg)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一书,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很大轰动。这本书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大自然的特征,提出创造人类生存环境的新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方法,成为七十年代以来西方推崇的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著作。麦克哈格的视线跨越整个原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大尺度景观和环境规划上。他将整个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地理学、地形学、地下水层、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都是重要的要素;他发明了地图叠加的技术,把对各个要素的单独的分析综合成整个景观规划的依据。麦克哈格的理论是将风景园林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其客观分析和综合类化的方法代表着严格的学术原则的特点。方法对于大尺度的景观规划和区域规划有重大的意义,而对于小尺度的园林设计并没有太多实际的指导作用,也没有一个按照这种方式设计的园林作品产生。但是,当环境仍处在一个严重易受破坏的状态,麦克哈格的广阔的信息仍然在园林设计者的思想基础上,烙上了一个生态主义的印记,它促使关注这样一种思想:园林相当重要的不仅仅是艺术性布置的植物和地形;园林设计者需要提醒,他们的所有技巧都是紧密联系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 受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主义思想的影响,七十年代以后,风景园林设计出现了新的倾向。如在一些人造的非常现代的环境中,种植一些美丽而未经驯化的野生植物,与人工构筑物形成对比。还有,在公园中设立了自然保护地,为当地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一个自然的、不受人干扰的栖息地。如德国卡塞尔市的奥尔公园(Auepark),在这个1981年建造的120公顷的自然式休闲公园中,设置了6公顷的自然保护地,为伏尔达河畔的野生鸟类提供栖息场所。 4. 七十年代以来园林设计的新思潮 “后现代主义”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 :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对立统一 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山水的

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一、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圃”,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水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 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 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 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 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 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于中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有以下几种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采用“咫尺山林,多方胜景”手法造园。园林不在大小,都强调小中见大、大中有小。大观园属大园林,然而在观览中,又不断出现幽趣小景。像颐和园万寿山上出现谐趣园一样,那就是寓动观中以静观所在,游人在此可以得到调剂休息,不能老是走着看景,也要驻足领略静观的妙趣。园林离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史及当前发展动态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史及当前发展动态 1900年,哈佛大学设立了美国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landscape architecture),标志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立。而在我国,直到1951年,才真正建立起风景园林学科,下面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建立 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风景园林学科是于1951年由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创办,名称是造园专业。由吴良镛先生和汪菊渊先生提议,梁思成先生支持,当时的高等教育部批准的,这在国际上也是设立的比较早的风景园林专业。 二、发展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风景园林领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从学科、学科名称、学术刊物、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风景园林师注册制度的酝酿等全方位地开始走向世界,全面与国际接轨。1983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建筑学会园林学会,并与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建立了通讯联系。1987年园林学会正式向建设部申请,要求参加IFLA组织,1989年底,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它是中国科协的组织部分,属国家一级学会。到1995年,中国风景园林师考试注册制度被纳入建设部工作计划。随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不断发展、完善、壮大,除北京林业大学外,全国各大农林院校纷纷建立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 三、波折 然而,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调整了当时的国家学科和专业目录,取消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使风景园林学科处于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当时,在工学类院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被算作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中的一部分,名曰“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从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在国家权威部门的学科或专业目录中就不复存在了。同时,在农学类学科中,有下属一级学科林学,内含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园林工程等部分,但没有属于工学类学科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内容。因此,一些已经具有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的工科院校不得不停办这一专业;有些工科院校将原有的师资力量重新组合成立看似相近、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新的专业,如同济大学将风景园林专业改为旅游管理专业。 四、曙光 政府与国民都已深深地认识到目前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的尴尬现状。终于,在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布了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学位制度,建设部也将积极推进风景园林师注册制度的出台,恢复风景园林学科已刻不容缓。我们建议国务院学位办在今年进一步调整国家学科和专业目录时,恢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并更名为风景园林学科,同时根据国际的成功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为构建人居环境科学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位一体的完整的学科框架,将风景园林列为国家工学类的一级学科。 五、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必将朝着更加专业、更加国际化得方向发展。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今后我国园林专业教育仍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加强对各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与融合,扩大人才培养的知识面; 3、尽快建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注册机制。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结课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 ——怡园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园林苏州怡园藕香榭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开始于商周时代的帝王苑囿,秦汉时已初具模仿自然的造园风格,魏晋南北朝时寄情山水的园林大盛,唐宋时又将诗、书、画等艺术引入园林的造景中。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到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最辉煌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可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可按占有者身份、隶属关系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又可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以及除三大主题风格外,还有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形式。 我生活在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苏州,说起苏州,苏州园林又是一大亮点。苏州园林以它秀丽,幽雅,做工精巧而闻名于世。下面我就谈谈苏州园林——怡园。 怡园为苏州著名园林之一。怡园建于清代晚期同治、光绪年间。原为顾文彬私家花园,是由花园、住宅、义庄、祠堂组合而成的完整的、典型的江南绅宦私人宅园。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怡园在苏州各园林中建造时间最晚,它吸收了苏州诸园的优点,形成了集锦式园林的艺术特色。 怡园总平面东西狭长,面积约0.6公倾。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旧时官僚地主建造园林常用园的“豪华”来相互夸耀,园中山石的奇特,花木的名贵,亭阁装修和家具的精美,都成为沽名钓誉的手段。此外,为标榜清高,附会风雅,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书法、绘画、诗文等也成为园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豫园不仅有大假山、玉玲珑作镇园之宝,而且还集多种艺术于一体,屋顶的泥塑、墙上的砖雕、家具门窗的木雕等工艺水平都相当高,随处可见,匾额和对联也无处不有,它们既点染了意境,又加深了园林的意趣和韵味,更为园景增添了光彩。 苏州“沧浪亭”石柱上有一集句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其上联是集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中的上句;其下联是集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中的后句。这一集句联配得天衣无缝,既突出了欧苏两人的友谊,又将园林风景同历史上的诗人文豪直接联系起来,实是难得的佳联。 江南园林往往面积比较小,为了在有限面积内使风景丰富多彩,并富有变化,往往通过各种手法达到小中见大的目的。上海豫园也是如此,为了追求小中见大,通过对比、分割景区的方法以及借景、对景等手法,使园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具有无限空间之感。豫园分为7个景区,每个景区不但大小不一,而且各区都有其主题,都有其个性,如:仰山堂——城市山林,倒影翩翩; 万花楼——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点春堂——水中戏台,空中楼阁; 会景楼——曲栏围池,白石浴水; 玉华堂——江南名石,风华无比。豫园中最有名的小中见大的杰作就是鱼乐榭前隔水花墙下的流水,经过其一隔一弯,使人感到其水流源远流长。借景也是达到小中见大的一个手段,园中的大假山,借来黄浦江之景,大大扩大了视域和景深,另外快楼、会景楼、得月楼等同样都是借景的杰作。 还有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享”,亭居水涯之上,突出其中,亭前水波清澈,涟漪荡漾,似有汪洋之感。分析其产生汪洋之感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它聚而又断,岸处做了数十个小小的水湾头,有两处还设有小桥;其二是它的池岸叠石,似有太湖之岸的意境。 我国古典园林十分强调意境,品评一个园林好坏与否,首先就要看这个园林意境的表达。那么什么是意境?简单明确地说:境指客观的景物,意指主观对景物的情感寄托,所以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物质来表现精神,也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正像写诗作文一样,在设计园林时,首先思考的就是意境问题,这就是说“意在笔先”。关于意境一般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l)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 如苏州留园东部有著名的“留园三峰”,据谙熟内情的老人言,冠云楼前的冠云、峋云、瑞云三座湖石,其名取的是园主盛宣怀三个女儿的名字,盛宣怀所以要不遗余力地罗置这三块奇石,其原因之一是盛与三个女儿有着深厚的父女之情,为了能和女儿们朝夕相依,见石如见人,所以列石于楼前。据传后因三女瑞云早亡,盛宣怀就令人凿去瑞云峰顶部的湖石,以示哀悼。 (2)表达某种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论文 前言 中国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模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侵着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姿多彩,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中国古代个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再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他深深痕迹,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关键词:拙政园、狮子林、造型艺术、意境、组织规律、建筑风格 古典园林里面的建筑 廊的造型艺术虽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建筑物,但造型很丰富,艺术造型很强。从廊的形式分,大致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波形廊等,从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结合的角度来考虑,又可分为沿墙走廊、空廊、楼廊、爬山廊、水廊、花廊、复廊等。 廊桥是一种带有廊顶的桥。早期时的桥大都为木桥,但木桥不耐长久的风吹雨打,人们便想办法在桥上加盖了顶盖,形成了桥屋,以保护木制的桥体,这种带有屋顶的桥被称为廊桥。廊桥运用于园林更有意义,,它除了保护下部桥体不受风雨侵蚀的功能之外,还能让游园的人在雨天游园时不受风吹、雨淋和日晒。而在雨中欣赏园景也颇具韵味。园林中建桥,既有分割水面与造景的作用,又有连接、导游的功能。所以,桥是园林建筑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平静清幽的水面上,用贴近水面的曲桥或平桥,给人有一种碧波荡漾的感觉,人行其上,恍同凌波微步。在宽阔的水面上用体形高大、曲线优美的拱桥或用廊桥,借水生景,虚实相接,倒影如画。 亭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和扇形等多种形状。亭子常常建在山上、水旁、花间、桥上,可以供人们遮阳避雨、休息观景,也使园中的风景更加美丽。中国的亭子大多是用木、竹、砖、石建造的,如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苏州的沧浪亭等。 假山的造型艺术假山与建筑的结合是苏州园林景观的特色之一。在苏州园林中用假山来陪衬建筑,丰富建筑立面,渲染和增加自然的气氛。亭台楼阁本是社会中人文景象,而崇山峻岭也是大自然中的壮景,园林艺术中将以“假”山衬“真”楼,以“假山”映“池水”,更是彰显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彰显自然野趣。假山层层堆叠力求使游览者觉得身在山间。 池水的造型艺术苏州园林中的水是体现自然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苏州没有一座园林是缺了水的.它既是水乡特征的体现,又起着协调和陪衬景观的作用。有些楼阁四周环水,加之与假山辉映颇有一种“楼阁睡在水上,水便是楼阁的床”的美感。水具有膨胀感,可以扩大只有咫尺之地的狭窄空间,拓宽人的视野;水具有流动性,通过波纹连绵的水面,来延伸视野,使整个画面具有整体性。 拙政园、狮子林的特点和布局 经常在各种书上看到很多漂亮的园林风景图片,很想亲眼看看那些地方。去年五一的时候几个同学结伴去了苏州。都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苏州园林十分的精致。像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它们就是典

中国园林的欣赏特色——以拙政园为例

中国园林的欣赏特色——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所以能正确体会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对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拙政园为例,通过具体对拙政园的造园和造景特色的分析举例来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特色,从而进一步揭示中国造园艺术的灵魂所在。 【关键字】中国园林欣赏特色拙政园 【前言】中国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中国园林之母”之称的拙政园充分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优势和特点, 1.1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通过筑山来营造山林之美,从而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在园林中常常通过筑山来丰富园中景致,达到合理自然地分割空间和增加景物层次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各式的假山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园林的各个地方,使得整个园林增加了许多自然艺术气息,也使得园林更加和谐和富有自然之美,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对对自然美的向往。在拙政园中更不乏各种假山的错落分布更为园林增加了几分情趣和美感。

1.2理池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在拙政园中水系尤为的多,每个建筑都几乎临水而建,因此对水系和池的处理更尤为的灵活。 1.3植物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 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 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 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题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要点 1、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古典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造园活动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造园艺术上,技巧更为发达。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筑山:“叠山”“掇山”。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一拳则太华千寻”。 理水:“山嵌水抱”。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并且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即“一勺则江湖万里”。 植物:栽植树木不讲究成行成列,但亦非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五株、虬枝古干而予人以蓊郁之感,运用少量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规整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建筑控制一切。 英国风景园林:建筑物与其它造园要素相互分离,建筑退避三舍。 中国山水园林:建筑与其它要素有机组织,彼此协调、相互补充;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 建筑形式多样,得益于木框架结构的运用,从而更好地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并蕴涵一定哲理,如“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于芥粒”。 诗话的情趣: 文学——时间的艺术 绘画——空间的艺术 园林——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学、书画密不可分,“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以画入园,因画成景”。 意境的蕴涵: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 三境: 物境——只写山水之形——第一层次 情境——能藉景生情——第二层次 意境——能托物言志——第三层次 3、园林的基本类型(不同分类): 按构园方式划分: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 按园林的隶属划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中国古典园林是五千年的历史的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 一.中国园林的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二古典园林的特点 1 自然山水i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2建筑风格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杭州西湖等。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颐和园 园林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因此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古典美高度的统一。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下面我们就透过颐和园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1、效法自然的布局颐和园中布置的许多风景点,处处景色都不相同。这些风影点,用楼、台、亭、阁、斋、堂、轩、馆以及曲槛回廊等建筑物和假山花木等分别不同的地位组合而成,类似自然的布局。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

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2、诗情画意的构思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 3、园中有园的手法“园中有园”,是颐和园设计布置园里风景时继承传统、利用自然地形的很好例子。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原来就有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造园工匠就利用了这一地形,布置了一处自成格局的小园“谐趣园”。当人们从万寿山东麓的密集宫殿区或是从后山的弯曲山路来到这里的时候,进入园门,好像又来到一处新的园林中,建筑气氛、风景面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种“园中有园”的设计布局增加了园林的变化,丰富了园林的内容。这手法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一突出的特点。 4、建筑为主的组景由颐和园可发现,虽然古代园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