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级后备干部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

科级后备干部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

科级领导干部和乡科级后备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党建

一、组织工作

复习提纲

1、《中共共产党章程》。重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基本任务、党的建设基本要求、党员的基本概念、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党的纪律、党旗党徽等基本知识。

2、《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重点是党的基层委员会的选举、选举的实施等基本知识。

3、《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重点是党代表的产生、委员会委员的产生、选举的实施等基本知识。

4、《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重点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程序;干部交流、回避、免职、辞职、降职的相关规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纪律和监督。

5、《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重点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针原则;党政干部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6、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重点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的5类责任主体、39种责任追究情形和4种责任追究方式;“一报告两评议”的具体内容、评议方式。

复习试题

(一)、填空题

1、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2、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

3、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4、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的产生,由(上届委员会)提出候选人,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在委员全体会议上进行选举。

5、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党代表大会代表名额,一般为200至(400)名。

6、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7、《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民主推荐的结果在(1)年内有效。

8、党政领导干部在年度考核、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一般应当免去现职。

9、推进党政干部制度改革,重点是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

10、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亲属关系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

(二)、判断题

1、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对)

2、党员的党龄,从预备党员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对)

3、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对)

4、党的基层组织进行选举时,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对)

5、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的差额比例,不少于20%。(错,应为10%)

6、提拔担任领导职务,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5年内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1年内完成培训。(对)

7、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成员到会。(错,应为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

8、已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因法律法规变更,不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时,不再实行参照管理。(对)

9、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或者选举中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的人员,已列为考察对象或者提拔人选的,应当首先将其排除出考察对象或者取消其提拔资格,再按照规定对其作出处理。(对)

10、“一报告两评议”是指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对)

(三)、简答题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什么?

答: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坚持民主集中制。

3、《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哪些原则?答:1.党管干部原则;2.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3.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4.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6.依法办事原则。

4、人民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哪“四权”?

答: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5、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经过哪些程序?

答: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经过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等程序。(四)、论述题

1、结合本人的思想及身边实际,谈谈如何发挥好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答案条例清晰、结构合理)

2、请结合县情实际,谈谈如何推动我县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参考要点:一是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加强人才工作制度建设;二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二、思想政治

复习提纲

(一)、“十二五”规划建议

(二)、科学发展观

A、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发展必须是全面的。

2.发展必须是协调的。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

4.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2、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

3、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4、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

5、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三)、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

(四)、《十七大报告》、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复习试题

一、填空题

1、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这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答案工业化信息化信息化

2、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

答案生态文明

3、十七大报告中的五个“首次”:一、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 二、中共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 三、十七大报告首提“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四、中共首次强调在初次分配中();五、()首次出现在了报告中。

答案体现公平以遏制贫富差距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廉政文化”

4、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答案《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5、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答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7、、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突出的主题是()。

答案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8、当今世界的三大主题是()、()、()

答案和平、发展、合作

9、党的思想建设主要是指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的优势

答案思想政治优势

10、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本质和核心

答案人民当家作主

二、选择题

1、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

A、发展战略

B、发展道路

C、发展模式

D、发展观(D)

2、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的历史课题是提高

A、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B、党的领导人的知识水平

C、党的法律意识

D、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AD)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动力是

A、改革开放深化推进的需求

B、处理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的要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考验与挑战

D、大量社会问题的存在(ABC)

4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是

A、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B、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C、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全党

D、一科学发展引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答案(A)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A、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B、爱国主义精神

C、优良道德情操

D、马克思主义思想(D)

6、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必须提高全党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

A、体现时代性

B、充满先进性

C、把握规律性

D、富于创造性(ACD)

7、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做到(BCD)

A、政为民所施

B、权为民所用

C、情为民所系

D、利为民所谋

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D )

A、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B、产业转型升级

C、保障和改善民生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9、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ABD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A、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B、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C、免除涉农收费

D、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10、13、下面对“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正确理解的是( ABC )

A、要有使命意识,做到忧党与忧国忧民相统一

B、要有执政意识,做到兴党与实干相统一

C、要有党的意识,做到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相统一

D、善于总结和适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三、判断题

1、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对)

2、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

社会主义生产的矛盾。( 对)

3、大开发要遵循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认真吸取国内外各方面的经验教训,探索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

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对)

5、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对)

6、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明显。(错)

7、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对)

8、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其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对)

9、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可以实现科学发展。(错)

10、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优先发展经济,建设经济强国。(错)

四、简答题

1、简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参考答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确立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1)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2)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3)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4)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

(5)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

五、论述题

1、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答案: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提出发展战略、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政策的思想基础。我们要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科学发展观,自觉地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 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做好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三)建立健全机制,提高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能力;(四)改变增长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五)突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2、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参考答案: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不能就农村论农村,不能仅仅认为是农业、农村、农民的事,而应该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农村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和建设,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加大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全社会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发展。

首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

结构在投资制度上表现为“重工轻农”。现阶段,大多数农村经济薄弱,许多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基层政府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因此,必须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三农”的支持保护力度;调整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把建设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完善和强化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支农能力。

其次,推进城镇化,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效益。深化农村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快农村社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三、党史

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B)在上海召开

A、1921年7月1日

B、1921年7月23日

C、1921年7月31日

2、党的(B)上诞生了我们党历史上的第一部党章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3、最先在中国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的是(C)

A、李大利

B、陈独秀

C、蔡和森

4、“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是在党的(C)

A、一大

B、四大

C、七大

5、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是在(B)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文家市会师时

6、遵义会议召开是在(B)

A、1934年1月

B、1935年1月

C、1936年1月

7、从(C)起,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A、1949年

B、1952年

C、1953年

8、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9、中国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口是(A)

A、农村改革

B、城市改革

C、国有企业改革

10、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提出来的(B)

A、胡锦涛

B、江泽民

C、邓小平

二、填空题

1、对20世纪的中国影响最大的三位政治家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2、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

3、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

三、简答题

1、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答: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我们党关于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入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治党水平。

四、哲学、政治经济学

参照书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赵家祥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第一版。

一、全书共分八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

第四章认识和实践

第五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七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课程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阶级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与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正确态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的含义。现代科技革命对深化、拓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作用。自然科学家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发展。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哲学中的优秀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人的素质。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根本的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当前最大的实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努力学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理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考核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

1、课程内容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及意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静止的含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的含义和特点。空间的含义和特点。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四)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形成。劳动实践对社会的决定性意义。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意识四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形式和主观特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含义和表现。意识能动性实现的途径和条件。四)意识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含义。人工智能产生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意识和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

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观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规律及其特点。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规律及其特点。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的重大意义。

2、考核知识点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

1、课程内容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的含义。事物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的关系。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含义和掌握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的意义。

二)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复杂性。条件的客观性、复杂性与可变性。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与运动的异同。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

义和区分标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二)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种发展观的对立与根本分歧的表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三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德含义及其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二)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的含义。把握度的意义。量变与质变的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第四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含义与因果联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复杂多样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与区别。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意义。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把握可能性应分清的几种情况。

四)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意义。

2、考核知识点

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3)对立统一规律

4)质量互变规律

5)否定之否定规律

6)原因和结果

7)必然性和偶然性

8)可能性和现实性

9)内容和形式

第四章认识和实践

1、课程内容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的性质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含义和属性。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人死的辩证过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正确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第三节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含义。真理客观性的含义。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重要意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第四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实事求是的含义。解放思想的含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恩格斯、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思想。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的伟大贡献。

2、考核知识点

1)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的辩证过程

4)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五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课程内容

第一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一)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古猿变人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劳动在从猿变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区别。

第二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的含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论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2、考核知识点

1)人和自然的关系

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1、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基本结构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广义的经济结构和狭义的经济结构的区分。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力体系。二)社会的政治结构。政治结构的含义。国家的起源。国家的特征。国家的职能。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家的本质。

三)社会的意识结构。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与非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第二节社会形态的划分

一)经济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的含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各自的标准及这两种划分法的相互关系。

二)技术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划分的标准及技术社会形态系列。提出技术社会形态概念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第三节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使自然历史过程。“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理由。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三)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各自的含义、表现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2、考核知识点

1)社会的经济结构

2)社会的政治结构

3)社会的意识结构

4)社会形态的划分

5)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第七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第二节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阶级产生的前提和可能性。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阶级产生的途径和道路。由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列宁给阶级下的定义和阶级的实质。阶级划分的标准。阶级范畴的内容。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含义。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现。

三)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消灭的条件和国家消亡的前提。注意防止和反对国家消亡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第三节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的实质和作用。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四节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根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论根据。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范畴的含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三)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四)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

第五节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的本质。

二)科学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和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的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物质生产队科学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含义。科学在物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第六节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交往概念的含义和界定。交往概念在其他学科中的含义。我国学术界对交往概念的各种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交往概念的含义和界定。

二)交往形式和交往类型。交往形式的含义和多重划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划分及二者的关系。

三)交往的社会作用。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考核知识点

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5)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1、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进步

一)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社会进步的含义。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区别和联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

二)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三)社会进步的标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第二节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对人的本质的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人。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人的社会性。

2、考核知识点

1)社会进步

2)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性

3)人的价值

4)共产主义

5)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6)人的全面发展

三、考试模拟试题

一)填空

1、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阶级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二)判断题

1、中国庄子讲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对)

2、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对)

3、在阶级完全消灭以后,国家也必将消亡。(对)

4、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对)

5、中国哲学、埃及哲学、印度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错)

三)简答题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变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主要包括哪几个内容?

答: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四)论述题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答题要点: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3、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政治经济学》

该版《政治经学》一般包括3大块、13个具体内容。它们是:

第一大块:1、序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学习方法

第二大块:资本主义部分:它们有:2、商品和商品经济;

3、资本和剩余价值;

4、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第三大块:社会主义部分:它们是: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市场体系

7、社会主义农业及其发展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

9、商品流通和信用

10、社会主义再生产与产业结构

11、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分配

12、坚持实行和扩大对外开放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考试参考题

一、填空

1、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答案: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商品是——和——的矛盾统一体。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其中,具体劳动创造——;抽象劳动形成——。(答案:使用价值、价值;使用价值、价值)

3、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5种职能。其中,——和——是其最基本的职能。(答案: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4、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品流通有两个过程:第一形态变化是——;第二形态变化是——。(答案:商品变货币;货币变商品)

5、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的窗口、——的窗口、——的窗口、——的窗口。”(答案:技术、管理、知识、对外政策)

二、判断

1、旅游业又被称为无烟工业。它包括旅游业、饮食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行社和游览

娱乐单位等。(对)

2、经济杠杆又税收、信贷、汇率、价格、工资等。而税收和信贷是市场经济最常用的经济杠杆。(对)

3、银行是聚集、调节、分配资金的工具;是联结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纽带;具有综合反映和调节国民经济的作用。(对)

4、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对)

5、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是历史上最具有欺骗性的剥削形式。(对)

三、问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生产关系

因为:1)、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2)、物质资料的生产二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就是影响和改造自然的能

力,包括三要素,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经济关系)

3)、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直接生产过程+社会生成仓过程

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叫狭隘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叫广义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总体,也研究生产关系的各个

过程和各个部分。

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根本上决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根本标志。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社会生产关系运动发展的规律

A、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只能遵守经济规律的要求,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反之,违背了经济规律,就必然要失败和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因为,这是由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经济规律是在某种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人们不能按自己的意志去改造和废除某种经济规律;不能违背经济规律的要求去工作;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去造福人类社会。

B、从生产力出发并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一是从生产力出发研究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决定与反决定的关系。

二是必须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社会意识形态等就是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决定与反决定的关系)。

2、怎样理解“经济规律”?

(答案: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只能遵守经济规律的要求,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反之,违背了经济规律,就必然要失败和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因为,这是由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经济规律是在某种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人们不能按自己的意志去改造和废除某种经济规律;不能违背经济规律的要求去工作;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去造福人类社会)。

四、论述

1、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学的枢纽?

(答案: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A、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是由劳动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结果不同而区别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是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具体劳动是是劳动的特殊性,因而是性质不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劳动的共同性,因此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D、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的独创。由于政治经济学的几乎所有的理论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劳动二重性理论相联系,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学的枢纽)。

2、学习政治经济学有何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

意义: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二是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需要

三是树立和增强共产主义世界观的需要)

五、党风廉政建设

本次考试复习资料考试大纲共涉及八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党章》、《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纪处分条例》、《公务员行政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

《党章》知识点

一、简答

1、党的最高行为规范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章程》或答《党章》。

2、我党三大作风是什么?

答: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判断

1、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群众工作的领导。请判断对错?

答:错,不是群众,是组织领导。

2、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无权参加和进行申辩。请判断对错?

答:错,有权。

3、党员有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判断对错?

答:对。

4、开除党籍是党内的最高处分。请判断对错?

答:对。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

知识点

1、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什么方针?

答: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2、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什么,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答: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3、《工作规划》提出,要注重查办案件哪几个方面效果的三个统一?

答:政治、社会、法纪效果。

3、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概念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要素?

答: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由反腐倡廉若干事物和要素相互联系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形成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整体合力。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要素,即:从领导体制上,要落实党委抓惩防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从工作方式上,要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的作用;从力量整合上,要形成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抓反腐倡廉和纪检监察机关内部抓反腐倡廉“两个合力”;从实体内容上,要坚持惩防并举,整体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六项工作;从工作重点上,要紧紧抓住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实现方式上,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从依靠对象上,要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从工作措施上,要多措并举,努力取得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综合效果。

4、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廉政准则》应如何处理?

答: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廉政准则》,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党内监督条例》和《党纪处分条例》知识点

1、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民主推荐的结果在多长时间内有效?

答:一年。

2、在对外公务活动中如果对方赠送礼金、有价证券,应当谢绝;确实难以谢绝的,所收礼金、有价证券如何处置?

答:一律上交国库。

3、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的党员,在受处分后几年内,不得在党内担任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原任职务的职务?

答:二年。

6、《党纪处分条例》规定,参加反动门道会并在该组织中进行反动活动的,应给予什么处分?答:开除党籍

7、《党纪处分条例》规定,违反党章规定,弄虚作假或者采取其他手段,把明显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拉入党内的如何处分?

答:对主要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8、《党纪处分条例》规定,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党组织的决定,或者独断专行,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问题,给工作造成较大损失的,如何处分?

答: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9、受到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在留党察看处分期间,没有什么权利?

答: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

《公务员行政处分条例》知识点

1、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的种类有哪几类?

答:共六类:(一)警告;(二)记过;(三)记大过;(四)降级;(五)撤职;(六)开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知识点

1、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坚持什么原则?

答: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

2、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之日起多少日内,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书面申诉。问责决定机关接到书面申诉后,应当在多少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

答:15日,30日。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知识点

1、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建立专门巡视机构对谁进行巡视监督?

答: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

2、巡视工作坚持什么原则?

答:党的领导、分级负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发扬民主、依靠群众。

第二部分社会管理

一、人口与计生

(复习提纲)

一、人口理论(《湖南省党政干部人口理论教程》)

1、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2、毛泽东人口思想

3、邓小平人口思想

4、第三代领导集体人口思想

二、法律法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汇编》)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

3、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4、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

三、主要措施(《人口和计划生育业务知识读本》)

1、宣传教育

2、依法行政

3、优质服务

4、利益导向

5、协会工作

复习题型

一、填空

1、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原理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2、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

4、(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5、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6、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

7、男女双方按法定婚龄各推迟三周岁以上初次结婚为晚婚,已婚妇女(24)周岁以上或实行晚婚后怀孕生育第一个子女为晚育。

8、禁止采用超声技术和其它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禁止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9、违法多生育一个子女的按照上年度总收入的(二至六)倍征收社会扶养费,其中重婚生

育或与配偶之外的人生育的,按照六至八倍征收。

10、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多生育子女的,按规定征收社会扶养费外还应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

二、判断

1、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统一。(对)

2、从70年代初,人口发展开始纳入国家计划。(对)

3、“人口非控制不行”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

4、计划生育工作要以大突击为主。(错,以经常性工作为主)

5、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

6、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

7、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女方负有主要的责任。(错,共同的责任)

8、对符合生育条件的,收取一定工本费发给生育证。(错,免费发给生育证)

9、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和有关单位,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中考核不合格的,一年内不得评选综合性荣誉称号。(对)

三、简答

1、简述第三代领导集体人口思想。

(1)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可待续发展道路。

(2)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

(3)坚持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4)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简述凭《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享受的优待。

(1)从领证之月起到子女十四周岁止,每月发给五至二十元的独生子女保健费。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集体经济收益、征地补偿费时,对独生子女家庭增加一人份额;在划分宅基地、扶持生产、介绍就业等方面,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照顾。

(3)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对独生子女入托、入园、就学、就医、就业以及就业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待。(4)各级人民政府和独生子女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奖励与优待。

3、简述人口呼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合理性原则。

(3)程序正当原则。

(4)高效便民原则。

(5)诚实守信原则。

(6)权责统一原则。

四、论述

1、试议如何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宣传。

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指通过传播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思想理论、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生殖健康等知识影响和指导群众的婚育观念和行为,在继续强调宣传教育首位意识的同时还要讲求工作方法。

(1)、树立三个观念,在融入、结合、渗透上下功夫。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人的生育行为又受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采取开放的方法,融入、渗透、结合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去。这是多年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一条成功经验和有效的办法。宣传教育工作融入

得好,结合得紧,渗透得广,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思想上树立统一观念。宣传教育工作要同其他各项有关工作统一部署、统一运作、统一检查、统一评估。宣传教育工作的任务,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任务目标是一致的统一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完成各个时期的人口计划。宣传工作绝不能孤立的进行,要把宣传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活动方式与每个时期计划生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同时还要围绕中心,当好先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融入、结合、渗透的问题。

部署上树立整体观念。宣传教育工作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社区发展,同人口和计划生育任务目标,是全局与局部、大局与小局的关系,宣传教育仅仅是全局工作中的一部分。宣传教育工作只有从全局出发把握好每一项具体宣传任务,明确总的指导思想,才能驾驭全局、总揽全局,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事务本质,把握好宣传的大方向。

树立合力观念。宣传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宣传对象来说它由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群体和个体组成;从宣传工作任务来说,它有宏观任务和微观任务,基本任务和临时任务等等;从宣传阵地来说,它有新闻、广播、电视、出版、文艺等不同的部门。因此要落实和完成宣传任务就必须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转,把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整体宣传效能。

(2)、增强三个意识,按需施教,在针对性上下功夫。

加强宣传教育针对性、按需施教,是达到宣传目的的基本要求。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要求良好的环境、平等的态度、恰当的方法、通畅的途径等,其中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有针对性,按需施教。只有这样的宣传教育,才能打动人心,解决思想问题,产生积极的宣传效果。

增强群众意识,注意宣传内容的针对性。要根据人群、年龄、职业、地域等差异确定不同的宣传内容。宣传内容的提出与确定,一方面要考虑到群众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要从群众实际需要出发,有的放矢。必须增强群众意识,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抓住群众最关心、最感兴趣、并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深入的进行宣传教育。正确处理宣传主体的需要和宣传对象需要之间的关系,全面了解和“吃透”上级的精神及下面的需求,把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与各地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寻找二者之间的结合点,以此作为宣传工作的突破口。

增强质量意识,注意宣传方法的针对性。必须注意宣传方法针对性、有效性和贴近性,增强“透明度”,消除“隔热层”,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平等的、说理的、循循善诱的、生动活泼的宣传,寓教于乐,使群众对宣传的内容方法既感到合情合理,能够接受,又感到可亲可信,乐于接受,从而做到入脑入心。民主平等、耐心疏导、循序渐进、生动活泼、启发式的方法会带来好的宣传效果,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简单呆板的方法往往导致宣传教育没有效果。

增强时效意识,注意宣传过程中的针对性。宣传教育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实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宣传时机,坚持及时、准时、适时的原则,缩短“时间差”。防止时过境迁的“马后炮”宣传,增强宣传的主动性、预见性、先导性。

(3)、着眼三个发展,在形式多样,有吸引力上下功夫。

在新的历史时期,宣传对象、宣传内容、宣传手段、宣传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使宣传教育工作适应形势的需要,宣传教育要超前发展,走在时代的前面,走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前面,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良好的环境;宣传教育要整体发展,就是在宣传教育的机制、手段、工具、方法、阵地等方面要配套发展,要体现宣传教育的整体功能和作用;宣传教育要连续发展,要考虑发展的持续性和衔接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