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工程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概况 [兼容模式]

组织工程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概况 [兼容模式]

组织工程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 研究概况
陈琳 敖强 左焕琮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


? 周围神经缺损:临床常见病
– 创伤 – 理化因素 – 肿瘤
? 治疗金标准 神经移植 治疗金标准:神经移植
– Balane 1932年首次采用
? 较大缺损间隙 临床上目前仍多采用自体 较大缺损间隙:临床上目前仍多采用自体 神经移植修复

? 自体神经移植缺点
– 供区神经的缺损 – 供区神经来源有限 – 与受区神经难以匹配 – 供 失神经支 供区失神经支配
? 中空导管桥接缺损神经两断端:引导神经 再生
– 20世纪80年代初
? 修复方法:
– 单一的显微外科 – 细胞移植技术 – 组织工程技术

? Elsevier?SD ? nerve and cell*?and?(transplant or?implant nerve?and?cell and (transplant* or implant* or?graft*?or?engraft*) ? Li i Limit?to?patient and?peripheral?nerve i d i h l ? 1400?papers p p

一、导管桥接神经再生机制 导管桥接神经再生机制
? 神经修复导管引导神经再生的能力
– “临界轴突延伸长度”( i i l axonelongation, “临界轴突延伸长度”(critical l i Lc) – 轴突通过率达到50%时导管内神经断端间隙的最长长度
? 硅胶管中神经缺损长度的微小增加会导致神经轴 突通过率的急剧下降(Lundborg?1982) 突通过率的急剧下降(Lundborg 1982) ? 硅胶管内神经再生的特征曲线:在这个S型的特征 曲线上,在拐点记录到 Lc ( Yannas?2005,2007)

再生神经轴突通过导管比率的特征曲线 中空硅胶管桥接大鼠和小鼠坐骨神经不同长度缺损 神经缺损长度:横坐标 神经缺损长度 横坐标 再生轴突通过率:纵坐标

? 导管的相对性能
– 实验导管的特征曲线与硅胶管的标准曲线比较
? 导管引导神经再生的能力
– △L=实验导管Lc -硅胶管Lc
? △L
– 导管的可变参数决定 – 组成成分、导管结构、通透性等
? 依据神经再生的基本理论
– 优化神经导管参数 – 构建理想新型导管 – 提高引导神经再生能力

周围神经再生理论(1)
? 神经营养 论 神经营养理论
– 神经远段雪旺细胞分泌营养因子诱导轴突再生 – 已经被许多实验所证实 – 难以解释以下实验现象: 难 解释 实 现象 ? 在神经缺损间隙有微小增加的情况下神经轴突通过 率大幅度下降,因为距离微小的增加不会引起营养 因子浓度的急剧下降,因而不足以解释神经轴突通 过率的骤降 ? 导管促进神经再生的能力却由于加入有方向性基质 材料而增加,这也是神经营养理论不能解释的

周围神经再生理论(2)
? 接触引导 论 接触引导理论
– 轴突的延伸需要接触合适的基质 – 有方向性的导管内基质构型:促进成纤维细胞 和雪旺细胞增殖、迁移,引导轴突延伸 和雪旺细胞增殖 迁移 引导轴突延伸

周围神经再生理论(3)
? 基膜管 论 基膜管理论
– 周围神经节段缺损后成纤维细胞首先增殖迁移 到神经缺损间隙,形成纤维缆连接两神经断端 – 雪旺细胞随后沿着纤维缆形成柱状基膜管 大 雪旺细胞随后沿着纤维缆形成柱状基膜管,大 约直径10-20μm – 轴突延伸长入基膜管后形成髓鞘 – 利于雪旺细胞轴向迁移的导管构型,引导有髓 神经纤维生长

? 导管引导周围神经再生 种机制 导管引导周围神经再生3种机制:
– 相辅相成 – 不能孤立强调某一机制,忽视其他机制
? 提高导管△L 提高导管△L:
– 必须综合考虑这三方面因素 – 构建具有诱导活性与引导结构的神经修复导管

二、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神经修复 支架材料的基本要求
(1)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为人工神经移植物植人体内,首先不 能引起免疫排异反应,具有良好的细胞亲 能引起免疫排异反应 具有良好的细胞亲 和性及组织相容性,不会产生炎症刺激及 诱发炎症反应,无血液毒性

(2)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 良 的生物 降解性
理想的神经修复材料应具可控的体内降 解性能,材料的降解应与神经轴突再生相 同步,降解太快会管道膨胀阻碍其再生, 同步 降解太快会管道膨胀阻碍其再生 降解太慢则会导致神经卡压及慢性异物反 应

(3)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良 的生物力学性能
有适宜的强度和弹性。设计神经修复材 料时需考虑其机械强度,应具有一定的拉 伸强度及环刚度,可防止管壁塌陷,允许 伸强度及环刚度 可防止管壁塌陷 允许 植入体内后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可弯曲性, 特别是应用在经关节部位时

(4)管道的三维结构 管道的 维结构
构建管道3D立体结构优于光滑的管壁, 能引导生长锥定向再生,避免误接

(5)半通透性
有一定大小的孔径和孔隙率。良好的神 经支架材料应允许氧气和代谢产物的弥散, 防止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的长入,且 能保留神经断端分泌的营养因子。要具有 能保留神经断端分泌的营养因子 要具有 半通透性,导管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孔隙 率,孔隙直径范围在5-30μm之间最佳,小 率 孔隙直径范围在 之间最佳 小 于5μm会抑制细胞和组织增殖,大于30μm 则会导致炎性细胞的浸润

(6)良好的表面活性 (7)适合于连接损伤神经两断端的大小和长 适合 连接损伤神 断端的大小 长 度 (8)材料可承载神经再生所需要素和能产生 趋向引导及提供轴突生长的物质 (9)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血运 (10)保护再生突,避免瘢痕组织侵扰 (10)保护再生突 避免瘢痕组织侵扰 (11)神经支架导管不仅作为神经再生的临 时通道,还要具有促使轴突再生的生物学活 性 (12)能满足生产、消毒、储存、外科缝合 的需要

三、支架/导管材料分类 支架/导管材料分类
? 导管 支架基础 究 导管/支架基础研究
– 目前国内外同一水平 目前国内外同 水平
? 周围神经支架/导管材料
– 生物材料 – 人工合成聚合材料
? 生物材料
– 周围神经组织:自体 异体 异种神经 周围神经组织:自体、异体、异种神经 – 非神经组织:静脉、骨骼肌、羊膜 – 天然可降解的聚合物

? 人工合成材料:不可降解,可降解两类 人 合成材料 不可降解 可降解两类
? 不可降解人工合成材料
– 硅胶管 能有效引导神经再生 应用于临床 硅胶管,能有效引导神经再生,应用于临床 – 材料的非降解性,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毒性和异物 反应,阻碍神经生长,压迫再生组织,妨碍营养物质 反应 阻碍神经生长 压迫再生组织 妨碍营养物质 进入和代谢产物的排出等问题,必要时需要两次手术 取出
? 可降解人工合成材料
– 可降解聚合物是聚乳糖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及其 共聚物 – 聚乳酸作为神经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材料缓 聚乳酸作为神 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材料缓 慢降解,降解产物不聚积,管壁便于吸附和释放生物 活性物质,有利于髓鞘和轴突的生长

4种自体神经移植方法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比较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选用4~5个月龄新西兰兔78只,体重2~ 2.5kg,随机分组,以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72只等分为A、B、C、D四组,每组18只,每只白兔双下肢均做同一种处理随后组间进行对比。A组:带血管蒂的顺行放置吻合;B组:带血管蒂的逆行放置吻合;C组:不带血管蒂的顺行放置吻合;D组:不带血管蒂的逆行放置吻合。 1.1.2 实验设备①双人双目显微镜:XTS-6A,镇江光学仪器厂生产。②显微手术器械:宁波医疗器械厂生产。③常规手术器械。④日本OLYM-PUS光学显微镜。⑤日本NikonMicropphot-fax显微照相机。⑥高精度电子天平。⑦石蜡切片机:德国REICHERT-JUNG1165型回转式切片机。⑧DISA-1500型肌电图仪(Dantes,Denark)。⑨加拿大Matrox-Ip8伪彩色图像分析系统。⑩日立H-300透射电镜。 1.2 手术方法采用25%乌拉坦(4ml/kg)静脉麻醉,手术区剪毛后常规消毒铺单,做大腿后部正中切口,于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间隙分离显露坐骨神经。A组:避开供养坐骨神经的血管,在梨状肌出口下缘1cm处切断坐骨神经,在双人双目显微镜下用9-0无创缝合线原位施行神经外膜缝合,接着在其远侧距近侧吻合口1cm处再切断坐骨神经,亦缝合神经外膜。B组:根据该段坐骨神经滋养血管的情况,游离出一段包含滋养血管在内的组织蒂,切除1cm坐骨神经作为移植段,将移植段神经逆行放置,缝合神经外膜。C组:将移植段坐骨神经与周围组织完全游离顺行放置,缝合神经外膜。D组:将移植段坐骨神经与周围组织完全游离,逆行放置,缝合神经外膜。逐层缝合深筋膜及皮肤,无菌纱布包扎,石膏外固定。放回笼中喂养,定期取材。 1.3 观察指标 1.3.1 显微解剖观察于术后4,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8,12周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神经外观,吻合口粘连程度,有无神经瘤及瘢痕形成,神经远端有无变性及钳夹神经干后肢体的反应情况。 1.3.2 胫前肌称重完整切除双侧胫前肌,高精度天平称重。 1.3.3 组织学观察对神经进行取材,在近端、远端吻合口以远3mm,分别切取坐骨神经,做HE染色及锇酸髓鞘染色,光镜下观察,并进行轴突图像分析,每张切片拍4张不同视野、放大40倍的彩照,置于加拿大MATROX-Ip8伪彩色图像分析系统下进行分析。计算神经移植段及神经远端横截面轴突的数目及再生轴突的恢复率,恢复率计算方法是以对照组正常神经横切面轴突数为基数,与各时间组再生神经远端横断面轴突数目比较,得出各自的再生轴突恢复率,并对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3.4 电生理检查术后12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诱发电位波幅、潜伏期,使用DISA-1500型肌电诱发仪(DANTES,DENMARK),进行双侧动作电位(CMAP)检查,将刺激电极插到神经移植段以上,同心针记录电极插入胫前肌,刺激电极距离记录电极60.0mm,将地电极插入二者之间的肌肉中,给予电刺激,频率1Hz,时程0.1ms.当CMAP图形稳定,伪迹和动作电位起点清楚后,测量记录潜伏期(LAT)、波幅(AMP)及神经传导速度(CV)。打印图形及有关数据。

第三节组织修复

第三节组织修复 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组织、细胞丧失后,机体对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修复过程可概括为两种形式,再生和纤维性修复。再生是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修复,如果完全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则称为完全再生;纤维性修复由纤维结缔组织修复,以后形成瘢痕。 (一)再生 再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1.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细胞增殖周期由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期(分裂前期)、M期(分裂期)构成。生理状态下,大多数细胞处于G0期(静止期)。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 1)不稳定细胞 2)稳定细胞 3)永久性细胞 2.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1)上皮组织的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鳞状上皮缺损时,由创缘与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以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粘膜如胃肠粘膜缺损后由邻近的基底部细胞分裂增生加以修补。 2)腺上皮再生:如果仅有腺上皮的缺损而腺体的基底膜未被破坏,则由残存细胞分裂再生,可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如果基底膜破坏,则难以再生。 3)肝细胞分裂增生活跃,肝再生有3种情况。 (2)纤维组织的再生:损伤刺激下,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分裂、增生。成纤维细胞可由静止状态的纤维细胞转变而来,或由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分化而来。成纤维细胞停止分裂后,开始合成分泌前胶原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细胞逐渐成熟,变为长梭形,胞浆越来越少,核越来越深染,成为纤维细胞。 (3)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软骨再生起源于软骨膜的增生,软骨再生力弱,软骨组织缺损较大时,纤维组织参与修补。骨组织再生能力强,骨折后可完全修复。 (4)血管的再生: 毛细血管的再生:毛细血管再生又称血管形成,是以出芽方式来完成的。 (5)肌组织的再生:肌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弱。 横纹肌的再生和肌膜是否存在、肌纤维是否完全断裂而有很大关系。 平滑肌也有一定的再生能力,但是断开的肠管或是较大血管手术吻合处,断裂的平滑肌主要通过纤维瘢痕连接。 心肌的再生能力较弱,破坏后一般都是瘢痕修复。

中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王春仁,白东亭 (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 100050)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方面的研究、标准制定以及管理方 面的最新进展。我国的组织工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研究的重点主要是组织工程皮肤、软骨、骨、肌腱、角膜、血管、微囊化细胞等。目前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的组织工程皮肤最为显著,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其他的组织工程医疗产品尚处于研发和临床前研究阶段。组织工程质量标准研究主要从种子细胞、材料支架和组织工程产品三个方面进行控制。在组织工程质量标准制定方面完成了8个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的相关标准,其他多个标准正在起草研究中,标准的研究为组织工程的产业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组织工程的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组织工程;再生医学; 标准;组织工程医疗产品 Recent development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in China WANG Chun-ren, BAI Dong - ting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Contro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Beijing, 100050 ,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related with scientificre s ea r ch, d r afti ng st anda r d s and r egu l a ti on i n Ch i na . Si gn i fi can t advance s have been m ade i n t he p a st dec2 ade i n tiss ue engi nee ri ng and r egene r a ti ve m ed i c i ne unde r t he s uppo rt by t he na ti ona l fi nance i n Ch i na . The tiss ue engi nee ri ng r e s ea r ch m a i n l y i nv o l ve i n t he tiss ue engi nee r ed s k i n, ca rtil age, bone, c o r nea, b l ood ve ss e l and enca p 2 s u l a t ed ce lls e t c . The tiss ue engi nee r ed s k i n deve l op ed by Shaanxi A i e r f u A c ti vitiss ue Engi nee ri ng Co . , L t d ha s been a pp r oved by t he St a t e Food and D r ug A d m i n istr a ti on ( SF DA ) f o r m a r ke ti ng . O t he r tiss ue engi nee r ed p r oduc ts

浅谈组织工程神经血管化研究进展.docx

浅谈组织工程神经血管化研究进展临床上,由于创伤、肿瘤等原因造成的周围神经缺损非常多见,周围神经损伤已成为全球所面临的健康问题之一[1]。目前,临床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主要方法是自体神经移植,但存在自体神经来源有限、供区神经功能丧失及神经直径难以匹配等问题。同种异体神经或异种神经是理想的神经来源,但因存在严重免疫排斥反应常导致治疗失败[2]。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理想的永久性修复材料。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细胞生物学的进步,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工程周围神经,为神经损伤的修复带来了新希望。但构建的组织工程周围神经修复大段周围神经缺损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组织工程周围神经的血管化问题成为限制其发挥生物学效能的一个“瓶颈”[3-4]。组织工程周围神经早期血管化问题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组织工程周围神经血管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周围神经再生局部微环境及血供特点、支架材料修饰、种子细胞、自体血管束的植入、促血管因子。本文将围绕上述5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及总结。 1周围神经再生局部微环境及血供特点 众所周知,周围神经主干结构是由神经纤维束及其周围包括血管在内的结缔组织构成[5]。神经移植后,移植段神经血管再形成大致有两种形式:①神经内形式,即内部丛状血管,可持续24周;②神经外形式,即外部纵行血管,出现在移植后3~6周内。有研究表明[6],不带血管的神经移植后3d内为缺血状态,1周左右开始出现血流急剧增加;而带血管的神经移植后早期虽有血流增加,但基本处于

平稳状态,这对于维持周围神经微环境的稳定具有一定意义。局部微环境及神经再生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周围神经的修复再生非常重要,而这些都与局部血供有重要关系[7]。神经移植物早期血管化,可以为移植的各种细胞提供足够营养,进而促进轴突生长、神经再生;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体内胶原纤维形成,便于新生轴突通过。另外,神经移植物早期的血管化还可以聚集来源于血液中的巨噬细胞[8],以利于快速清除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髓鞘的各种溃变产物,从而为新生轴突向远端生长提供良好的通道[9]。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迅速发展,应用组织工程周围神经修复神经缺损已成为研究趋势[10]。对于大段神经缺损,血管化不足是制约其修复成功的关键因素。组织工程周围神经不能早期血管化,不能早期在体内建立血液循环,制约了其进一步向临床应用[11]。有研究表明,细胞在血管周围150~20XX 年,最初研究者们试图通过离子交互作用将肝素锚定在生物材料表面,减轻材料致凝性并获得成功[20]。随着对生物材料研究的深入,为了增加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对细胞的黏附性等生物特性,药物缓释系统成为研究热点,而肝素具备与多种蛋白结合的能力,基于肝素的药物缓释系统被证明可以装载各种生物效应迥异的生长因子[21]。本课题组利用肝素作为缓释载体,制备了能够缓释VEGF的组织工程周围神经,促进了组织工程周围神经形成血管的能力,实现了组织工程周围神经的血管化[22]。 3种子细胞 ECs是血管形成、再生中的主要细胞[23]。刘春晓等[24]在体外成

神经损伤与修复

神经损伤与修复 摘要: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康复任务是十分繁重和重要的,由此带来的经济负担也十分沉重。本文介绍了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治疗手段及相关研究。 关键词:神经损伤修复神经干细胞 简介 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多年来一直是致残致亡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损失、细胞间(神经细胞与组织细胞间)、轴突,突触间联系被破坏等。药物治疗仅仅使损伤部位愈合形成胶质斑痕,而细胞,组织移植治疗可以取代受损部位损失细胞,同时避免胶质斑痕的形成,使脑外伤治疗得到巨大的突破。最初的移植材料来自于流产的胎儿脑组织,方法也是较为简单的直接移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移植材料来源及伦理学限制使移植治疗在临床应用上一直举步维艰。 传统对神经损伤的修复方式,即手术治疗已经不能满足医疗上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对新型治疗方式的研究需求加大,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1. 影响神经损伤修复的因素 神经再生过程十分复杂包括以下条件: (1)必须保证神经元的存活,并能启动神经再生所需的代谢反应。 (2)在远离神经损伤的部位(即神经再生的局部环境)能提供良好的营养。 (3)再生后的神经能支配相应组织,并能恢复原有功能。 目前对神经损伤后再生的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其病理过程是受损神经元综合细胞外促进和抑制再生的信号,通过跨膜信号转导启动再生相关基因表达的结果。 在目前研究成果下,原因可能有: (1)神经元本身缺乏再生能力。 (2)神经营养因子生成不足,包括靶源性营养因子的供给因轴突断裂而中 断。 (3)细胞外基质不适宜,损伤后产生了神经元生长的抑制因子。 (4)损伤后局部胶质细胞形成坚硬的瘢痕,阻碍轴突的生长、穿过等。2. 理论突破下的神经损伤修复新方法 20世纪80年代,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不能再生和恢复的理论受到挑战,这种概念上的突破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实验事实:把外周神经

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

?组织工程? 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 张 晨3 张 东3 高景恒3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中叶,生物学的两大发现是细胞和DNA的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它们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里程碑。 近二十年来,在国际上兴起了一门由生物医学和工程学技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即生物医学工程学(B i om edical Engineering),它的基础研究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并随着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进步而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目前,已着手进行人工合成和复制生命物质,并且日趋工程化,这正是现代医学区别于以往生物科学的显著特点,因此可望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人工复制的还原组织、器官的研究方面,一门新的学科正在产生,即组织工程(T issue Engineer2 ing)。它是应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研究开发能够修复、维持或改善损伤组织功能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科学[1~3],方法是将体外培养的高浓度的功能相关的活细胞种植于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 atrix,EC M),然后将它们移植到动物体内,达到形成新的有功能的组织的目的[4~11]。 1 组织工程提出的历史背景 现代外科的发展已使人类替换病损组织的梦想成为现实。替换物包括异种、同种异体以及自体组织和人工合成物质,但这些替代物由于种种问题而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异种组织引起的相当快速的排斥反应;同种异体移植尽管在形态方面与自体移植相似,在术后早期可被宿主短时间接受,但排斥反应不可避免,且组织器官的来源有限;自体组织移植会造成供区损伤以及所能供给组织的局限性;人工合成物质植入后所引起的异物反应,继发感染及裸露等, 3 辽宁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辽宁沈阳,110015)这些都迫使科学家们寻求新的、更为理想的组织替代物。 早在本世纪50年代,市场上可应用的营养素(nutrients)和酶可将组织离解为有功能的细胞成份,从而开始体外细胞培养的研究。细胞工程(Cellu2 lar Engineering)的诞生使大规模细胞培养成为可能。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组织类型培养技术(h is2 to typ ic culture techniques)的普及,对体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并预示了重建有功能的组织的到来[8]。 2 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 组织工程一经提出,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在美国,从1988年起,就由国家科学基金会(T he N a2 ti onal Science Foundati on),以研究基金和资助方式建立一系列实验室[5]。日本也发展相应的研究[2,4,12,13]。1989年在全美力学工程学会(T he Am erican Society of M echanical Engineers)的冬季年会上,日、美两国还就组织工程举行了专题讨论会。到目前为止,关于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内容:①细胞外基质替代物的开发;②种子细胞性质的研究;③组织工程化组织(tissue engi2 neered tissue)对各种病损组织替代的研究。 2.1 细胞外基质替代物的研究 组织是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即EC M所组成,EC M是细胞附着的基本框架和代谢场所,因此,它的形态和功能直接影响其所构成的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其替代物的研究也就成为组织工程的研究焦点之一。 2.1.1 人工合成的EC M替代物的研究 常用于组织工程的两种EC M替代物是聚乳酸(po lylatic acid,PLA)和聚羟基乙酸(po lyglyco lic acid, PGA),后者又称聚脂肪酸或聚乙二醇酸[5,7,9,14~17]。由于这两种聚合物(po lym er)在体内能够逐步分解

神经组织修复

影响神经愈合的因素 一、神经缝合及修复方法 (一)神经的缝合方法与缝合方式 神经缝合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包 括: 1、外膜缝合: 外膜缝合是最常见的缝合方法,在缝合过程中应注意神经营养血管的对合,缝合应紧密,不能有神经束的外露。 神经外膜缝合方法

神经外膜缝合方法 2.束膜缝合 实际上束膜缝合呢,就是束组的缝合。束膜缝合实际是束组缝合,一般用7-0的无创尼龙线进行缝合,能恢复断裂神经原来的解剖形态。

神经束膜缝合 3.外膜加束膜缝合 即将外膜和大的束组一起缝合。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此外,神经的缝合方法还有间断缝合和连续缝合。缝合方式有端端吻合和端侧吻合。这些不同的缝合方法和缝合方式都会对神经的愈合有不同的影响。 (二)神经的修复方法 1.游离神经移植 神经缺损后,取一段游离神经搭桥的方法。腓肠神经、肋间神经、脑神经浅支都可以作为游离神经移植的取材。

进行游离神经移植可根据神经缺损的长度以及神经的粗细,将游离神经截成不同的段,并分成几组,然后缝合起来,形成电缆式的游离移植。 2. 带蒂神经移植 带蒂神经移植是利用一段带有血运的神经作为桥梁来进行的移植方法。用带有血运的神经进行移植,有利于愈合。 左图显示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都有 缺损,大约4cm左右,由于尺神经损 伤时间过长就很难再恢复,因此,在 进行神经修复时,可利用尺神经做移 植材料,修复正中神经。第一期先找

到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断端,修整后进行吻合,吻合后再把尺神经切断,切断的部位由正中神经缺损的长度来决定。但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保留血管,以确保移植的神经有充足的血运。同时,切断的尺神经纤维束萎缩后,其留下的神经内膜有利于正中神经的生长。第二期是将切断的尺神经与正中神经吻合。第二期手术的时间可根据正中神经生长的长度而定,一般神经增长的速度是1mm/天。 3.带血管神经移植 二、神经修复对神经愈合的影响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陈焱肖志宏邢廾谋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轴突连续性中断,神经纤维传导障码.导致感觉退化和自主功能丧失。神经元表型从传送者转换为再生状态,激活负责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的相关基因表达。临床上周围神经应尽叮能采取端-端吻合修复,如直接吻合张力过大,神经移植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对供区损害却无法避免。随着分子生物学及材料工程技术的进步,神经导管和生物治疗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巾变得越来越取要。本文主要对周围神经损伤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一.神经再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1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神经损伤后,病变部位从轴突远端与神经细胞断开连接。周围神经切断后神经元胞体经历的一系列变化,称为神经元反应,通过W豇leh曲变性在损伤平面以远创建一个利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傲环境G损伤导致的逆向运输信号障碍癣内流以及受损端暴露于变性与炎性环境等协同作用均刺激近端神经再生,但神经再生起始的信号仍未被阐明m。周围神经损伤能激话神经元自身生长,并克服髓鞘再生相关抑制因素的影响圆。周围神经系统中.在神经元自身生长能力激活捉再生微环境、轴突导向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共同作用下,损伤的神经能成功再生。 周围神经轴突的再生是复杂的,在神经损伤远侧残端和生长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这些基閃在再生的行为中很重要。出人意料的是,几个基因都存在抑制再生活动。一个例子是mN.一个抑止细胞生长的候选基因:通过siRNA来抑制Ⅳ瞓和 UNC5H或运用药理学激活剂和抑制剂.多个通路可影响轴突再生。许多对神经恢复的干预途径经过研究同样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归纳成表1。 2.离子通道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周围神经损伤后去髓鞘的神经便暴露出离子通道。现在认为神经传导功能受损导致诱发痛觉过敏、感觉倒错等功能异常的病理现象与钾离子通道受损引发的电位异常密不可分㈤。Rasband等㈤研究证实有髓鞘神经纤维中对4-AP敏感的掣亚单位Kv1.1、KvI.2以及胞浆B亚单位Kv2位于j此tap。mnod豇区域。基于这个解剖定位关系.一旦髓鞘受损,势必会影响钾离子通道功能进而引起钾离子大量外溢,无法产生正常的复合动作电位,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受损。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目前认为阻断钾离子通道有助于恢复受损神经的传导功能。Sun等㈤研究发现.在周围神经损伤发生传导功能受损的关键是周围神经钾离子通道暴露。当神经干受到大于阈值的刺激时候会产生动作电 位,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峰电位.然后钾离子通道被激活,钾离子大量内流。这个过程中钾离子通道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快钾离子通道IA,其特点是能够快速被激活,也能够快速被抑制:另外一种是慢钾离子通道Idr,被激活起来较为缓慢,但是在复极化的过程中作用持续存在。现在普遍认为4-AP是一种快钾离子通道抑制剂,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受损脊索的神经传导功能。防止因髓鞘破坏引起的神经冲动向周围扩散,从而加强受损伤神经传导并恢复神经损伤造成的神经细胞轴突的功能损坏。该机制使得早期提高或恢复神经传导,缓解神经损伤导致的长期疼痛成为可能。二、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评价 1.损伤机制:评估患者周围神经损伤,首先应确定损伤的机制。挤压伤能产生多种组织复合损伤,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失神经支配。穿透伤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神经损伤,枪弹相关的 详细检查以确定神经再生潜力。扭曲、牵引型损伤可致神经卡压和牵拉,导致神经及轴索断裂㈤。对于闭合性骨折导致神经损伤常自行恢复,大多数患者无需手术干预,可保守治

北京神经组织修复中心 生物治疗技术“不治之症”的新希望

---《最新科研生物技术与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学会大会》我院教授专访 记者: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生物技术与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学会大会,请您具体的谈谈这项最新科研技术都是可以在哪些领域中应用。 我院教授: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提炼出的多功能神经组织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神经组织,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神经组织”。它可以在病变器官组织内分化为该脏器的功能神经组织。如在受损大脑组织中能分化成为脑神经组织和神经元神经组织;在病变的肝脏内分化为肝神经组织,在脑梗塞区分化为神经样神经组织,在受损心肌区分化为心肌神经组织,在糖尿病病人的胰腺内分化为胰腺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的“再生”功能对许多疑难病、老年病,如糖尿病、肝硬化、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综合症、脑梗塞、脑外伤后遗症、冠心病等,有着独特的治疗作用。生物治疗技术是众多传统疗法认为“不治之症”的新希望。 记者:我们知道北京武警总队第三医院神经组织修复中心是国家重点生物治疗技术研发基地,您作为国家重点生物研发中心的带头人,在这里,我们想请您谈一下您及您所在的研发中心都取得了哪些收获,杨教授。 杨教授: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深入的开展生物治疗技术的研究工作,作为国家重点生物研究中心我们较早的开展了生物技术防治多种疾病的基础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神经组织修复疗法技术已经应用于我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像脑瘫、脑萎缩、帕金森、痴呆、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科疾病都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次全球最新科研生物技术与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大会,神经组织修复疗法治疗体系的纳入无疑是我国生物技术临床治疗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我国参与生物研究专家们一直不懈努力而取得的伟大成就,代表着我国生物技术世界领先的学术地位,必将给我国的医学研究带来更多更好的硕果,从而让患者获益,恢复健康。” 记者:我院教授,既然生物有如此神奇的治疗效果,那是不是来源不易或者说它的价格较昂贵呢?简单的来讲,就是这些神经组织是从何而来的呢? 我院教授:神经组织的来源充足,它主要取自自体或异体的外周血、脐带血和外周血,通过专用的神经因子分离液、提取、纯化后获得临床治疗所需要的功能神经组织。然后通过注射或高端介入方式将神经组织送至患者体内,利用神经组织具有自动归巢的生物特性,能够直达病灶修复受损的脑神经组织和神经元神经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的最终目的。 记者:上面您提到生物治疗技术是传统疗法认为不治之症的希望,可是对于我和大多患者而言并不是很清楚神经组织疗法哪里优势于传统疗法,所以还请杨教授您给我们做下详细的介绍好吗? 我院教授:好的。神经组织修复疗法作为世界上最尖端的医疗技术,弥补了传统疗法的不足,有着传统疗法无可比拟的六大优势: 一、清除病灶更彻底:利用神经组织自动归巢的作用,能够直接对准受损神经因子彻底修复。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脑电复杂性测度方法的新进展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脑电复杂性测度方法的新进展 1 引言 从Berger(1929)发现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开始[1],脑电信号中有效信息的提取一直是困扰研究者的难题。传统方法主要有脑电地形图(EEGmapping)和谱分析(spectralanalysis)两类。脑电地形图只能粗略地描述人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各脑区的激活程度。在脑电频域和时域特征(frequencyandtimedomainfeatures)分析中,数字信号的线性处理方法已得到广泛使用,如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然而实际记录的脑波很难满足线性分析方法的要求(如低信噪化、脑电信号平稳等)[2],且认知神经科学通常采用的平均叠加法会导致有用信息的大量损失,因此线性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认知电位时空模式研究的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人脑是一个结构和功能高度复杂的系统,而脑电信号是神经细胞生物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非线性耦合[3]。从8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研究者用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理论发展了一些脑电信号复杂性测度的算法[4],如分型维数(fractaldimension)和Lyapunov指数(L-exponential)等[5]。由于这些方法无需作锁时(time-locked)和锁相(phaselocked)

处理,在早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然而这些方法要求的数据量较大、对取样信号的平稳度要求较高[5],再者混沌动力学中讨论的对象是混沌吸引子,并且不同的研究者在相似的实验条件下所得到的结果变异较大,脑电信号是否具有低维混沌特性从而受到了质疑[6],因此上述方法可能并不适合于人脑这种各向异性的空间扩展系统。 随着非线性理论的发展,脑电复杂性测度分析方法进一步得到完善。目前常用的脑电复杂性测度算法主要有K[,c]复杂度(包括K[,c]复杂度及其各种改进算法和信息传输矩阵(InformationTransmissionMatrix,ITM)和近似熵(ApproximateEntropy,ApEn)。它们对脑电信号的取样量及其平稳度的要求较低,且无需考虑其是否具有低维混沌特性,从而成为刻画脑电信号非线性变化特征的有效手段[2]。本文就上述方法、特点及其使用作一简要介绍。 2 基于K[,c]复杂度的分析方法 Kolmogorov(1965)提出用产生给定0、1序列最少的计算机程序的比特数作为序列的复杂性度量,这种刻画序列复杂性的方法称为算法复杂性(Algorithmcomplexity)[2]。Lempel和Ziv以复制和添加两个简单操作为核心,对序列的复杂性作了进一步描述。他们定义的复杂性是一个时间序列随其长度的增长出现新模式的速率,表现了序列接近随机的程度,能反映一个动力学系统的动态特征[7]。在此基础上

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马原松,石毅 (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材料以及移植免疫学、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各自领域取得的成果和技术不断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组织工程。介绍了组织工程的基本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种子细胞;生长因子中图分类号 Q 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6)05-1040-02 器官和组织的缺损或衰竭是临床遇到的最频繁、最具有危害性的难题,尽管人们以器官或组织移植、外科再造和使用机械装置等治疗方法,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不少缺陷。例如:自体组织移植是以牺牲健康组织为代价的,同种异体、异种组织或器官移植,有免疫、供体来源及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问题;外科再造可能带来长期的术后问题;机械装置,如肾透析仪等并不能替代肾脏的所有功能,难以阻止病情的恶化,且费用昂贵。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新的治疗方法,随着多学科成果和技术不断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组织工程。 1 组织工程的定义与方法 1984年冯元祯提出了组织工程的概念,之后的化学工程 师R obert Langer 教授和麻省理工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生 Joseph P Vcanti 正式提出组织工程的概念。1987年,美国国家 科学院基金会(NSF )在加利福尼亚的Lake T ah oe 举行的专家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组织工程的概念,并明确了组织工程的定义:“组织工程是运用工程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及方法,从根本上认识正常和病理的哺乳动物组织和结构功能的关系,并研究生物学的替代物,以恢复、维持和改进组织的生物替代物”。 组织工程的主要方法:将体外培养的正常组织细胞吸附于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并可以被肌体吸收的生物材料上,然后将细胞生物材料复合植入体内受损部分, 细胞在生物材料逐渐被肌体降解吸收的过程中,形成在形态和功能上与受损组织和器官相一致的替代物,从而达到修复创伤和重建功能的目的(图1)。目前,组织工程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①合适的种子细胞来源;②可供细胞粘性生长的生物支架或细胞外基质;③用于促进组织再生长因子;④组织的相容性等问题。 图1 组织工程示意 2 种子细胞的研究种子细胞是指为支架材料提供生命源泉,并能形成组织工程的功能细胞。根据构建不同组织的需要,可分为: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人胚胎组织细胞的研究、异种细胞的研究等。 2.1 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 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被认识的。不仅骨髓组织中存在间质 干细胞(MSCc ),在一定条件下,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细胞、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分化,而且在其他组织如皮肤、肝、神经等也存在干细胞,这些干细胞还存在相互转化现象。有研究发现,接种在小鼠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可培养出干细胞;将神经干细胞接种在致死剂量照射的小鼠体内,可在小鼠血液中发现来源于神经干细胞的造血细胞。这些研究表明,成体干细胞有可能作为组织工程构建的种子细胞来源,其中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构建的组织工 作者简介 马原松(1970-),男,河南汝南人,讲师,从事作物育种及生 物技术的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 2005211212 程骨已有临床应用。同种异体MSCs 一直不发生或仅有程度很轻的免疫排斥反应,而且易于控制。MSCs 还易于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为基因治疗开创了应用前景。 2.2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 胚胎干细胞(ES )具有发育的多能 性,可从早期胚胎的原始胚细胞及原始生殖细胞中分离培养获得。Th oms on 从人胚胎组织及原始生殖细胞中获得了人的 ES 细胞。由于人ES 细胞培养条件要求特殊,虽然可用多种 诱导物质使其定向诱导分化,但要成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解决。Lanza 提出了治疗性克隆的新概念:采用成熟组织细胞核置换卵细胞核,在体外培养至胚泡期分离ES 细胞,再进行定向诱导分化为特定的功能细胞用于治疗目的。这一研究在小鼠和羊的实验中获得成功,在人的治疗性克隆研究方面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 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支架材料作为组织工程研究的人工细胞外基质,为细胞停泊、生长、繁殖、新陈代谢、形成新组织提供支持。 3.1 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国外研究较多的是PG A 、P LA 、P L 2G A 等。这些材料具有可标准化生产、可降解、细胞相容性好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6,34(5):1040-1041 责任编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孙红忠

神经受损可以恢复吗

神经受损可以恢复吗 脑神经损伤包括脑外伤、脑血管硬化(脑溢血、脑血栓)后遗症、脑炎与脑膜炎后遗症、脱髓鞘疾病等脑血管病后遗症。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神经受损可以恢复吗,一起来看看吧! 神经恢复首先来讲在人体来讲是恢复最慢的。因为本身神经就长得慢。后期主要还是要靠功能锻炼的。 另外就是多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常用的就是甲钴胺,它的主要成份是维生素B12。另外麻就是因为神经传导不正常才麻的。配合使用理疗和热敷治疗。 神经损伤的治疗一、非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目的是为神经和肢体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的治疗措施,伤后和术后均可采用: (一)解除骨折端的压迫肢体骨折引起的神经损伤,首先应用手法将骨折复位固定,解除骨折端对神经的压迫。如神经未断,可望其在1~3个月后恢复功能,否则应及早手术探查。有的神经嵌入骨折断端间,如肱骨中下段骨折合并桡神经伤,此时应尽早手术,以免手法复位时挫断神经。 (二)防止瘫痪肌肉过度牵拉可用适当夹板将瘫痪肌肉保持在松弛位置。如桡神经瘫痪可用悬吊弹簧夹板,足下垂用防下垂支架等。 (三)保持关节活动度可预防因肌肉失去平衡而引起畸形,如腓

总神经损伤足下垂可引起跖屈,尺神经瘫痪引起爪状指等。应进行被动活动,锻炼关节活动度,一日多次。如关节发生僵硬或挛缩,虽神经有所恢复,肢体功能也不会满意,尤其是在手部。 (四)进行物理治疗可用按摩、电刺激等方法保持肌肉张力,减轻肌肉萎缩,防止肌肉纤维化。 (五)进行体育疗法锻炼恢复中的肌肉,改进肢体功能。 (六)保护伤肢使其免受烫伤、冻伤、压伤及其它损伤。 二、手术疗法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时机很重要,原则上愈早愈好,但时间不是绝对的因素,晚期修复也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 锐器伤在早期清创时,即可进行一期神经吻合术。火器伤早期清创时对神经不作一期修复,待伤口愈合后1~3个月再次手术吻合神经。神经修复的效果,青年人较老年人好,纯感觉和纯运动神经较混合神经为好,近末梢较近中枢为好,早期修复较晚期修复好。 (一)神经松解术 有神经外松解术与神经内松解术二种方法。前者是解除骨端压迫,游离和切除神经周围瘢痕组织。后者除神经外松解外,尚须切开或切除病变神经外膜,分离神经束之间的瘢痕粘连。 1.神经外松解术 适应证:神经被骨折端压迫或骨折移位较大,神经嵌入骨折断端间时,应手术游离神经,固定骨折。如神经受压过久,周围有瘢痕形成,不仅要解除骨折端压迫,尚须作神经松解术。神经周围创伤或感染,有广泛瘢痕形成时,神经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和压迫,也须作神经

不同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不同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6-03T11:03:17.8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9期供稿作者:吴健伍光辉(通讯作者)邹永根 [导读] 创伤常常会导致周围神经的损伤;神经损伤后,受该神经支配区的运动、感觉和营养将发生障碍。 吴健伍光辉(通讯作者)邹永根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骨科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创伤常常会导致周围神经的损伤,而较大的神经缺损是需要采用各种手段进行修复的。目前有常见的几种修复方法,其中直接修复和自体或异体神经移植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限制,而使用神经导管可以突破这两种方法的限制,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本文就此谈一谈不同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关键词】神经导管修复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008-02 创伤常常会导致周围神经的损伤;神经损伤后,受该神经支配区的运动、感觉和营养将发生障碍;临床上表现为肌肉瘫痪,皮肤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等。在相对较短的神经缺损,受损的神经可能能够自我恢复;然而,在较大的神经缺损,显微外科修复是必不可少的神经修复手段。目前有多种显微外科修复方法,包括直接修复、自体或异体神经移植和使用神经导管(NGC)修复等。以上方法中,首选的治疗方法是直接修复。然而,直接修复仅限于短的神经缺损,需要无张力缝合损伤的部位。为了使神经获得最佳的再生,必须使神经束正确对齐,并以最小的组织损伤来修复,使用最少的缝合线。但是,这种修复方法仅适用于神经缺损间隙小于5毫米的情况。 目前弥补周围神经离断缺损伤的金标准仍然是自体神经移植。自体神经移植的缺点包括神经尺寸的不匹配,附加的手术,供区感觉、功能的丧失等,如Staniforth和Fisher曾报道,大约有44%的患者于腓肠神经移植术后抱怨足踝外侧面的感觉丧失;此外,在许多情况下,并没有合适的自体神经来移植,尤其是在有很大长度神经缺损的情况。一旦超过了约5厘米的神经缺损,就需要使用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异体移植需在术后18月内使用免疫抑制剂,这使患者易患机会性感染,并可能导致肿瘤的形成。以上这些局限性使神经移植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仍不理想,对粗大、长段神经缺损和多发性神经损伤更是无计可施。 基于以上原因,人们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并寻找能够替代神经移植的桥接物。早在1882年,Gluck就尝试使用一个中空的骨管用于修复狗30毫米的神经缺损。1898年,Forssman提出的神经趋化生长学说,为神经导管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Lundborg 和他的同事们用著名的Y形硅胶管套接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证实了神经再生具有趋化特性,并提出了神经再生室模型,神经导管的研究开始进入了系统化和深入化的阶段。如今,使用神经导管来替代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已经被临床认可;其优点包括减少成纤维细胞的浸润、减轻神经瘤与瘢痕形成、有利于神经营养因子的积聚,并没有相关的供区并发症等。理想的神经导管材料应满足神经细胞生长的基本要求,要有特定的三维结构支架,可接纳再生轴突的长入,对轴突起机械引导作用;应有适当的孔径和孔隙率,利于导管内外物质交换;具有可降解性及降解速率可调控性,使其降解速度与神经再生同步;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无毒性[1],和合适的细胞相容性等特征,有利于雪旺细胞的粘附、增殖、分化;导管要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以抵抗周围组织的压迫及适应一定的活动范围,同时易于加工及消毒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神经导管材料也在不断更新。根据材料的不同,神经导管材料可分为几大类:生物降解材料、非生物降解材料、生物衍生材料、复合组织导管。 1 生物衍生材料 生物衍生材料是由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生物组织形成的生物医用材料,这类材料含有基底膜,与雪旺细胞基底膜相似,能为雪旺细胞迁入提供有利的微环境,而雪旺细胞的迁入是轴突长入移植体的先决条件。但这类材料存在导管塌陷、粘连、吸收及瘢痕增生等缺陷,从而影响神经再生。 在过去,由于缺乏自体神经组织的供应,外科医生一直依赖于其它组织,其中常用一直是静脉移植,取得了好坏参半的结果。静脉管壁薄,利于营养物质弥散,也利于神经趋化物质发挥作用。静脉既有利于神经再生营养物质的扩散,又能阻挡周围结缔组织的侵入。其优点还包括来源广泛,取材容易,组织相容性好,无排斥反应等。但是静脉官腔容易扭曲、塌陷,并且其中的成纤维细胞易形成瘢痕,阻碍神经生长[2]。目前采用肌肉移植促进神经再生的技术包括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采用预处理的骨骼肌,另一种是采用新鲜骨骼肌。早期的研究表明,肌基底膜的存在和对应的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有显着的影响。肌肉神经导管的优点与静脉导管类似,但二者桥接的神经缺损长度有限。 2 生物可降解材料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按来源可分为天然和合成两大类。天然可降解聚合物包括淀粉、纤维素、聚糖、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等;合成可降解聚合物分为人工和细菌合成两大类,细菌合成的可降解聚合物包括聚羟基烷基醇酯(PHAs)等,人工合成的可降解聚合物包括聚羟基酸酯类、聚己内酯(PCL)、聚氰基丙烯酸酯(PACA)等。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备神经导管可以为神经提供有效的再生通道及良好的再生微环境,神经再生完成以后,神经导管降解并被机体吸收,可避免对新生神经造成压迫,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导管,减轻患者的痛苦,是很有应用前景的神经修复材料;但目前尚未完全仿制出具有天然外周神经结构的导管。生物可降解材料使用一段时间后有时会产生溶胀,使管腔变小,妨碍神经再生;降解过程中释放出的化学物质也可能会阻碍神经再生。 2.1生物聚合物 2.1.1 胶原胶原蛋白是细胞外基质的一种结构蛋白质,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对机体和脏器起着支持、保护、结合以及形成界隔等作用。由于在进化过程中的保守性,胶原保留了原始的氨基酸顺序,其制作的导管材料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组织可吸收性、生物相容性、弱抗原性等优点。Okamoto等用胶原蛋白导管修复犬30毫米的坐骨神经缺损,效果满意。 2.1.2 丝素为蚕丝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坚韧而有弹性的蛋白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有一定的可降解性,降解产物主要为氨基酸,经研究其无刺激性,无任何副作用,对皮肤等有营养修复的能力[3]。研究表明,丝素导管导管在神经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再髓鞘化能力。丝素虽不溶于水,但有吸水溶胀性,在碱性溶液中能逐步分解,失去光泽,降低弹力。 2.1.3 甲壳素化学名称为聚N-乙酰葡萄糖胺,又称几丁质,是真菌的细胞壁和节肢动物的外骨骼里的主要组成部分,化学本质为多糖类纤维素。其组织相容性好,具有无毒性、无刺激性、无抗原性、无热原反应及无致突变特性,并且价格低廉、容易改质、机械强度好。

脑神经修复三阶段综合治疗体系

脑神经修复三阶段综合治疗体系 研究发现,脑神经元失衡是造成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脑神经修复“三阶段”综合治疗体系是国内首个精神疾病诊疗体系,也是全国第一家引进国外先进CNS脑神经组织检测仪系统和专家组研发的中医养心安神治疗相结合的医院。此体系成功破解了抑郁、失眠、精神分裂、神经衰弱等精神疾病治疗难题,快速修复紊乱或受损脑神经,提高患者脑神经元调节自律性,维持神经系统的稳定平衡,打破“自杀”的局面。该疗法已成功治愈140000例患者,临床治愈率高达99.7%以上。 治疗原理:抑郁症的病因病机:主要病机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其躯体表现症状为灼热、头疼、心慌、胸闷、腹胀、口干、恶心、头晕、嗜睡、乏力、视物模糊、厌食等。 第一阶段:脑神经组织修复疗法,精准快速揪出生病的”脑神经递质”,平衡脑神经递质 第一步:精准定位、查出病因 采用国外引进的CNS脑神经组织检测仪系统查明病情、病因和病理,准确、定量检测出患者的六种神经递质功能,对症下药和治疗,解除过去盲目用药物治疗的误区。 第二步:快速修复畸变基因 脑神经组织修复疗法,能够迅速修复致病祸根染色体畸变基因,促进人体神经达到协调平衡的最佳状态,恢解除患者由于神经分裂而产生的各种不良症状。 第三步:激活衰竭细胞,促进细胞代谢。 脑神经组织修复疗法,激活衰竭细胞的活性,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使机体神经阻滞细胞在短期内恢复正常状态,神经分裂的多年痛苦一次性彻底清除,有效防止反复发作。 第四步:现代生物制剂提高免疫、 脑神经组织修复疗法,采用现代生物基因平衡技术,结合百余种名贵中药提取浓缩精制成新一代特效生物制剂,疗效是普通药物的30倍以上,不含任何激素,无药依赖性,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第二阶段:中医养心安神疗法,快速打破“白天睡不醒,晚上精神旺”的局面。 根据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基本原则,采用阴阳消长的整体性、平衡对称性,万物消长的同一性及清热除烦、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等综合运用并根据病情成功研究出养心安神法、健脾化痰法、疏肝解郁法,能快速治疗抑郁症、失眠、精神分裂等疾病。 养心安神法:根据心为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司,通过中药的有效成分和精华部分治疗心血不足,阴不敛阳,血不养心则出现精神神志的异,一达到养心安神的疗效。 健脾化痰法:根据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之气,升清降浊,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心智被蒙而致神志改变,故健脾化痰亦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 疏肝解郁法: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所伤、气机不畅,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