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盛唐时期女子地位.

盛唐时期女子地位.

盛唐时期女子地位.
盛唐时期女子地位.

盛唐时期女子地位

在中国的历史中,唐朝是

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

峰,是封建社会最为繁盛和

开放的朝代。唐代的女性在

我国封建社会女性发展史上

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

女性的地位较之封建社会其

他朝代女性的地位是最高的,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是当时封建社会宗法制对女性束缚的减弱及其统治者一些政策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究唐代女性的地位。在家庭地位上,为人女的家庭地位与为人妻、为人母的家庭地位又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会地位上,从女性参政、受教育的状况、社会交往、婚姻自主、体育运动、服饰服装几个方面来研究。最后比较一下唐代女性在唐朝前后期地位的变化。唐代女性处在封建时代,虽然没有摆脱男尊女卑的束缚,但是她们在宗法制影响极深的时代仍然努力地为自己的权

利而抗争,从而也造就了唐代女性独特的人格魅力。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有较高的开放性与自由度。生活在这种背景下的唐代女性的地位不同于以往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女性。她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从生活上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来看,女性只出现了三个划时代的阶段,它们是妇女主持社会的母系时代,女陷入家庭的奴隶时代和男女共同主持事务的解放时代。”[1]封建时代女性无疑是沦为家庭的奴隶的时代。唐代的女性虽然仍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承受着各种歧视和压迫,但是她们并不屈服于他们的束缚之下与之进行抗争。唐代女性的地位较之前代女性地位的提高,这也是她们自己抗争的结果。因此唐代妇女被认为是“中国妇女中比较幸运的一群”[2]她们的社会地位不是那样的低下,所受到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也较少,有了较多的自由,也形成了唐代女性旷达、奔放、勇敢活泼的精神面貌,以及独特的行为风格、思想观念。

一、唐代女性的社会风貌

唐代的女性不再受古代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她们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地参与政治,还以天下为己任,在国家有危难时她们挺身而出,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些在社会上层妇女中表现尤为突出。

例如,唐初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当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她在户县散家财招募军队响应,得七万人,时称娘子军,平阳公主的积极参政对唐代的帝业起了一定的作用。唐代女性中为国家利益而毅然远嫁他乡的皇室公主如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宁国公主等,她们为巩固唐王朝的政权和促进民族间的和平友好做出了贡献。

唐代女性虽然仍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之下,但她们为自己的权利而进行抗争,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她们积极地参与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唐代出现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就是唐代女性积极参政的典范。

在爱情与婚姻方面,唐代女性也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这些在唐诗与唐传奇中有相当多的体现。如唐传奇中《莺莺传》中的崔莺莺,《霍小玉》中的霍小玉,唐传奇《虬髯客传》所描述的隋朝的大贵族杨素家的婢女红佛夜奔唐开国功臣李靖,她们都是勇于追求爱情的唐代传奇女性,她们追求爱情,自主选择婚姻。她们也热爱生活,追求服饰之美。

唐代妇女的服装在中国服装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唐代妇女的服装主要分为襦裙、男装、胡服三种。袒露颈部、胸部的襦裙,也称为袒胸装。襦裙服主要为上衣为短襦服,下衣为长裙佩披帛,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襦裙以露为美。这种服饰是一种令后代儒学先生们瞪目的服饰;也反映了唐代妇女反叛传统、追求自由的性格。

着男装则是唐代妇女对男性文化的挑战。胡服是唐代的舶来品,是唐代妇女追求时尚,喜欢新奇,喜欢热闹所致。

唐代女性不受礼法的约束,大胆地进行社交,特别是上层女性中社交成风,民间的妇女结社等都

显示了唐代妇女有独立自主的交际活动。男女之间的交往不拘礼法、自由随便。且在婚姻中女子离婚再嫁的现象在唐初也十分普遍。这说明了唐代女性不同于古代女性的自由与豪迈。

唐代女性在男女关系上也是不拘礼法,婚姻思想开放,贞节观念淡漠。人们性生活的自由度相当大。唐代传奇小说也描写了许多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结合的故事。唐代婚前性行为和婚外的性行为也较多,离婚与再嫁比较普遍,从敦煌遗留的文献看,敦煌地区的唐朝人还有试婚的风俗。这些都表现了唐代的开放与妇女的旷达。

二、唐代女性的家庭地位

家庭是中国古代妇女们最主要的生活领域和活动场所。古代妇女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都十分低下,她们是家庭的奴隶,是男人们的附属品,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们遵守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刻板条文,没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在自由度较高、开放性较大的唐代,妇女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较高的,唐朝的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拥有一定的法定继承权,女性可单独为户主,具有较独立的经济地位。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女性一般都是要经过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过程。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即在室女的家庭地位及出嫁女的家庭地位。

(一)在室女的家庭地位

在法律上未出嫁的女儿称为在室女。女性从出生到出嫁前这一时期是她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女性地位较高的唐代也是如此。虽然在室女要听命于父亲,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因是女性而与其他有异,兄弟姐妹在法律上同等对待,姊的法律地位优越于同辈的弟妹。“女子在家庭中之地位虽较同辈之男子为卑逊,而长幼之名份仍然保持。因此年长之女子不特对于同辈年幼之女子享有优越之待遇,且对于同辈年幼之男子有时亦立于较优之地位,毫不受‘男女异长’说之影响”。[3]

在继承财产方面,对父母而言,虽然儿子女儿皆是血脉之亲,一般在家庭中儿子要负担祭祀祖先和继立门户的责任。女儿在长大嫁后则改为夫家的姓氏。因此在财产继承方面则采取了“单系偏重”的方式。一般是在诸子均分的情况下也会给女儿留下部分继承财产的权利。关于在室女的财产继承权,《唐令拾遗·户令第九》记载:“诸应分田宅及财产物,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兄弟亡者,子承父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其未娶妻者,别与聘财,姑姊妹在室者,减男聘财之半。”根据上述规定,唐代在室女在父母亡后从家庭中继承遗产的份额,应为家庭中未婚男子聘财的一半。如父母死亡,家中无其他男性继承人,则遗产尽归在室女所有。如女儿在出嫁时可获娘家陪送的丰厚的嫁妆。按照唐代的风俗,订婚时,女方先后给男方“草帖”和“定帖”,上面除开列祖宗三代及女方的生辰八字外,还要列明陪嫁物品的种类和数量。嫁妆的丰厚程度也相当重要,它显示了在室女出嫁前在娘家家庭地位的高低,也显示了在室女出嫁后在夫家的家庭地位。因此父母一定会想尽办法为女儿置办丰厚的嫁妆,以便女儿将来嫁为人妻后在夫家不受歧视。因此在室女的嫁妆一般是其在家庭中财产继承方面的主要部分。而在户绝的情况下,无论在室女或出嫁女皆可继承全部的财产。

在婚姻自主方面,唐代的在室女虽然在婚姻问题上仍是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她们在选择婚姻方面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唐代的传奇小说中对在室女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故事有许多描述,我

们从中可以看出在婚姻自主方面,在室女也有一定的权利。

在室女在家庭中亦有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限制,受教育一般为社会上层的官家小姐。上层的家庭普遍重视女性的文化教育,其中书香门第之家既有一定数量的藏书又有父母兄长的教授,学习条件也十分优越。一般来说她们的文化素质高于一般平民家庭的女儿。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祖母尹太夫人,七岁便晓《毛诗》及《烈女传》,稍长“旧史及诸子书,太夫人闻而尽知。”在室女在家中受教育的程度也与其家庭环境有相当大的关系。[4]

总而言之,唐代的在室女在法律地位上与兄弟们受到同等对待。姊的法律地位还要优越于同辈弟妹的家庭地位。在财产继承方面,除了享有对父母留给的嫁妆的继承权外,在户绝的情况下,无论在室女还是出嫁女都可继承全部的财产。在婚姻方面,有了部分自主的权利,室女还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些都反映了唐代的在室女在家庭中享有较高的地位。虽然在室女的地位也从未凌驾于父兄之上,但是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逊于同辈男子,反映了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

(二)出嫁女的家庭地位

婚姻是家庭产生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就封建社会的女性而言,婚姻决定了其一生的幸福。唐代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与家庭的经济来源、财务管理、处理婆媳关系、婚姻观念、夫妇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有关。我们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出嫁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出嫁女在刚出嫁时,从娘家带来嫁妆的丰厚程度决定了其日后在婆家受重视的程度,也决定了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就经济状况而言,贵族阶级女性的家庭地位与平民阶级的妇女有所不同。贵族阶级女性她们的家族一般位高权重,即使她们出嫁后仍然不外乎门当户对,服从家族利益,一般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而平民妇女是唐代女性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她们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在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妇女在家庭生产、生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为家庭生活提供重要的经济依托[5]。

在家庭财务管理上,唐代家庭中仓库及箱柜的钥匙一般由主妇来保管。如《旧唐书·李光进传》载:光颜先娶妻,其母委以家事,母卒,光进娶妻,光颜使其妻管钥家籍财物归于其女以。”相反《新唐书·徐岱传》中记载:“岱吝啬,自持家管钥,世所讥云。”可见当时社会风气是主妇在家庭中担当财物的管理者。日本学者井田升认为,管钥象征着主妇地位。

在婆媳关系上,唐代像历代一样,存在着婆媳关系不和,婆母虐待儿媳的现象,妇女在家为人妇后,不但要从夫,而且还要迎合婆母,稍有不慎,就会以犯了“七出”之条而遭被休的恶运。唐代虽然相对开放,但毕竟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婆媳关系的不和,造成休妻现象的发生也不足为怪。但是也有另外一种记载《剧谈录》讲了一段逸事:咸通中,军将张秀弘宿于逆旅,遇老媪愁叹不已,问之,是儿媳壮勇无敌,悖恶不可制,儿媳便改嫁他人了。这类记载也说明儿媳在家庭中与婆母抗礼,不服管制的现象也同样存在。这些史料反映了唐代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比较松弛,相对来说家庭地位比较高。

在婚姻观念方面,唐代的婚姻法中规定,结婚的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必须由父母包办、媒人从中撮合。但现实生活中,唐代妇女开放、大胆、勇于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与人私结情好继而私奔的事也时有发生。已婚女子另觅情侣而离婚、改嫁之事更是屡见不鲜。在唐代的家庭中,夫妻之间的约束往往并不很严,夫妻双方都可以各自找情人,社会上的妇女私通、私奔大有人在。这都表明,唐代家庭婚姻中,一夫一妻制不仅对丈夫,而且对妻子的限制也并不太严格,尤其是唐代上层及皇室更是婚姻观念淡漠。

唐代女性在法律上不仅没有结婚权,同样也没有离婚权。丈夫在婚姻的解除上拥有绝对的权利,离婚权完全掌握在丈夫手中。然而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女子主动提出离异和弃夫而去的事。如唐太宗时刘寂妻夏侯氏因父亲失明,便自请离婚奉养父老。《云溪友议》记载,颜真卿任临川内史,当地有一秀才名叫杨志坚,嗜学而家贫,妻子不耐贫苦,去官府要求离婚改嫁,对于杨妻主动离婚的行为,颜真卿大怒,以其“侮辱乡闾,伤败风教”将她笞二十,最后仍“任其自嫁”,这也说明了女子若主动离婚,代价也是十分惨痛的。

唐代的上层妇女普遍贞操观念淡漠,婚姻观念开放。有一唐代公主为代表。据台湾王寿南先生的统计:唐代公主总计210人,其中公主二嫁者27人,三嫁者3人,除去早亡与入道的公主,再嫁公主占总数的23%,远远高于下层社会。[6]这主要是因为唐代上层的贵族深受胡风的影响。唐代皇室本身就是源于胡汉混血的武川系军事贵族,和鲜卑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李世民祖母独孤氏,母亲窦氏,妻子长孙氏都是鲜卑高门,李世民也有鲜卑族的血统,因此李唐上层的婚俗多鲜卑遗风。贞节观念与受儒家礼教熏陶下的下层妇女的贞节观念有很大的差别。下层妇女仍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准绳,虽也有改嫁的,但大都是因为经济问题而不得不改嫁,社会主流仍是保守的贞节观。

在夫妻关系上,唐代“为人妻”的妇女的法律身份和地位,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家庭主妇的身份和地位,即妻子的行为和能力接受夫权的支配。一切遵从“出嫁从夫”、“夫尊妻卑”的原则处理夫妻关系。在法律上,夫的地位如尊长,妻的地位如卑幼,以维护封建夫权,来协调夫妻间的关系。即使在唐代这样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夫妻关系仍是以儒家封建伦理道德为原则,妻子处于从属地位,丈夫处于支配地位。但唐代的法律中有关于夫妻不和可离婚的规定,说明了女性在家庭中地位比前代有所提高。[7]

唐代的许多家庭存在着所谓“阴阳倒错”的现象,妻子主外,丈夫从妻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唐前期,上至皇帝下至王公大臣“惧内”成风,如唐太宗时的国公房玄龄、张亮、任环,高宗时官至司戎少常伯的杨弘武,中宗时官至御史大夫的裴谈等,都以怕妻出了名。据《隋唐嘉话》中记载,高宗时杨弘武为司戎少常伯,由此高宗随意问他:“某人何以因辄受此职?”杨弘武答:“臣妻韦氏,性刚悍,昨以此见嘱,臣若不从,恐有后患。”高宗在得知杨弘武用人不当是因为惧怕“悍妻”之故,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笑而遣之”,原谅了他的过失。这也说明在当时上层社会中“惧内”已司空见惯了。

在下层官吏和平民百姓家中,丈夫“惧内”者也不少见。舒周军卒李廷壁三日未归家,其妻恨云“来必刃之”,廷壁泣高州牧,“徙居佛寺,浃辰晦迹”[8],这些悍女、妒妇的记载反映出了唐代女性泼辣大胆的个性,也反映了妇女在家庭中并不是忍气吞声,处处受制于丈夫,反映了她们地位的提高。

在唐代现实生活中身为正妻的妇女在家庭中与丈夫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主要是因为在唐代的法律上妇女不论是在本家还是在夫家都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这就奠定了她们与丈夫平等的物质基础。唐代社会比较开放,封建礼教的约束也相对的松弛,改善了妇女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因此唐代妇女的家庭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是一个反映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差别性的社会学概念。具体是指人们在社会等级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并通过人们在社会上所尽义务、拥有的权利以及受到的待遇等表现出来。女性的社会地位反映了一个朝代的进步程度。唐代的妇女尽管仍在封建宗法制的束缚之下,但他们勇于冲出封建礼教的禁锢,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聪明才智使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我们研究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主要从其参政、受教育状况、社会交往、婚姻自主、参加体育及服饰变化来看一下其地位的变化。

(一)参政

在唐代,妇女参政议政的现象十分普遍,自宫廷后妃、女官、公主到达官显贵家的妻妾侍婢都积极地参与政治,还有普通官员的夫人,以及在社会上拥有特殊身份的女巫、女尼、女冠等,形成了唐代特有的女性参政现象。在史料上记载的有关唐代后宫女性参政的事迹是非常多的。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就是唐太宗的贤内助。当“玄武门之变”发生时,秦王李世民“引将士入宫授甲”,长孙氏“亲慰勉之”,使得秦王左右将“莫不感激”。她和她的哥哥长孙无忌为唐太宗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当上皇后之后,她又经常规谏唐太宗,及时纠正唐太宗的过失。她去世后,太宗悲叹:“吾失良佐”。[9]可见,她对唐太宗事业的帮助是十分大的。唐太宗的徐贤妃也对唐太宗就兴军旅、修宫室、重徭役等错误上疏进行纳谏,表达了后宫嫔妃对国事的关心。[10]

至于高宗的皇后武则天,则成为唐代女性参政议政的最高代表。武则天具有政治头脑,她当上皇后没多久就开始插手朝政,“自是,上每视事,武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11]高宗死后,武则天独揽大权,登上皇帝的宝座。她掌握朝政四十年之久,当时她善于用人,牢牢掌握刑赏大权,对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她的作为超过了大多数的男性君主,是女性参政的典范。武则天还鼓励当时的皇室贵族女性参政。

唐朝的公主中,参政的也很多。唐初高祖女儿平阳公主,曾组织娘子军随父兄起义,为唐朝建立做出了贡献。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曾组织和参与了三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诛灭了“二张”(张易之,

张昌宗),拥戴中宗复位,有光复唐室之功,权势显赫,“仪比亲王”;第二次中宗末年与太子李隆基联合诛灭韦后集团的政变;第三次则是准备倾覆玄宗,但事败被赐死。

唐朝女官也有参与朝政的。上官婉儿就是极好的例子。她在则天、中宗两朝都被重用“自圣历发后,有司表秦,多令表决,中宗即位,又令专掌制命,深被信任。”[12]

还有一些与宫廷关系密切的妇女,如韦后的妹妹成国夫人,女官柴氏,贺娄氏,女巫第五英儿,杨贵妃三姐妹等也都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频繁出入宫廷,预闻政事。

唐代妇女参与政治的范围较广,且唐朝妇女主动参政的意识很强。她们不但积极参与政治,而且其中一部分人怀有独占政权的野心。而唐代政府推行了有利于提高妇女地位的政策,也有利于妇女参政。而唐代的文化繁荣,比较开放,对妇女的限制也较少,妇女容易参政。

(二)受教育状况

唐代礼教与妇女教育都强调妇女守礼及安于本分的教育。唐人主张女性应读书识字,上至宫廷,下至民家,通达事理,能作诗文的妇女大有人在。唐代的女性学习诗文成风,仅《全唐诗》中收录的女作者就有100余人。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喜欢读书,还著有《女则》。武则天更是文史兼通,薛涛与宋氏五姐妹的诗赋文采也是十分出众。宋若昭还著有《女论语》对后世影响极大。她们五姐妹自幼随父读书,不愿意嫁人,立志要以学扬名。唐德宗时将他们召入宫中,称为“学士”。许多著名文人志士的妻子也都是丈夫的闺中诗文之友,诗人元稹的前妻韦氏,继室裴氏,著名才子吉中孚之妻张氏,进士孟昌期的妻子孙氏,殷保晦之妻封询都是才女。有的常代丈夫作诗应酬或书写文卷。

唐代官宦的家庭,普遍十分重视女性的教育,她们大多自幼便开始读诗书。有的官僚家庭妇女有十分优越的读书条件,父母还出资延聘有才学的教师传授知识。广大平民阶层的妇女在唐代文化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贫寒的士人家庭也能写出动人的诗篇。至于侍婢、姬妾、妓女等人虽然她们的社会地位十分的卑贱,但由于她们大多与上层社会的贵人学士接触较多,使她们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文化素质随之提高。

唐代的歌舞盛极一时,因此音乐教育是唐代女性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唐代的歌舞教育无论是在官宦之家、市民家庭还是倡优妓女都乐此不疲。杨贵妃就擅长音乐,擅跳胡旋舞,是音乐舞蹈的高手。她的《霓裳羽衣舞》名满天下,流传千古。

(三)社会交往

唐代的女性能够比较自由地参加社会活动,她们与异性之间的交往也比较随便。皇宫中的皇后,妃嫔,公主与外臣们也不必回避,而且还能在一起喝酒游戏。唐代女性还能够自由出入及旅游,尤其盛行春天踏青和野餐。史载清明前后“长安士女,游春野出,遇名花则设席祭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13]

武则天统治时期,鼓励女性积极地参加社交活动。甚至一些朝廷的宴会和盛大的祭祀活动,都要邀请百官命妇参加。她还有意识地以各种方式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她开创了皇后率领内外命妇参与历来只由男性主持的祭祀;她以皇后身份邀请命妇与百官一起在宣正殿参加盛大的宴会”。[14]在唐代有着浓厚的夫人社交的风气。《太平广记》卷31、卷386分别记载了一些节度使夫人和都督夫人设宴招待下属夫人的事例。这对她们协助丈夫处理公务,协调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好处。这也说明了当时的贵族妇女还没有完全沦为养尊处优的家庭奴隶,其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而民间妇女的结社则是中下层妇女社交的主要方式。

(四)婚姻观念

唐代的婚姻在法律上虽然规定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婚姻的自由,妇女婚嫁选择的空间范围的大小,是我们分析唐代妇女婚姻自主程度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古代社会里,承嗣延业、维系宗庙是至高无上的事情,结婚的目的仅在于“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15]”男女婚配只能在父母的界定范围内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然是主要的选择方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唐代女性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以真爱为主的婚姻还是不在少数的。

在中下层妇女中自由恋爱的事例也很多,上层妇女也不在少数。而且社会对此也不过分谴责。如

大历中才女晁采与邻生文茂时常以诗通情,并乘机欢合。晁母得知,叹曰:“才子佳人,自应如此。”于是为他们完婚。女子与情人私奔之事也时有发生,如台州女子肖惟香与进士王玄宴相恋,私奔琅琊,住在旅舍中。而唐代的传奇小说则有大量的关于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16]

封建礼教对女子离婚与再嫁有着严苛的限制。而唐代社会对女子的再嫁有开明的态度。婚姻有高度的自由度。许多女子主动提出离婚的事也屡屡发生。自古以来,合法成亲的夫妇双方是可以因某些因素而离异的。但自儒家思想传播并达到独尊地位后,片面要求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的贞洁观念使女性离婚和再嫁成为难事。隋文帝曾下诏:“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17]然而在唐代,这种情况又略有改观,法律上也为离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女性离婚也不再受到世人的非难。

唐律中规定夫妻解除婚姻关系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为仲裁离婚。根据《礼记》规定的七条出妻理由,即“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三不去者,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若犯恶疾及奸者,不用此律,’谓恶疾及奸,虽有三不去,亦在出限。”只要妻子触犯了其中的任何一条,男方均可强制离婚。唐律在保护女性的基本权益上也提出三不去的规定,但同时又规定犯恶疾和奸,即使属三不去之列,也必须出妻。这是丈夫用仲裁的方式离弃妻子,离婚权掌握在男方手中。二是强制离婚。《唐律·户婚》“妻无七出而出之”条疏议曰:“义绝,谓‘殴妻之祖父母、父母及杀妻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若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杀及殴詈夫之祖父母、父母,杀伤夫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及夫之缌麻以上亲、若妻母奸及欲害夫者,虽会赦,皆为义绝。’妻虽未入门,亦从此令。”“义绝”是指夫对妻族,或妻对夫族的殴非罪、奸非罪和谋害罪。因发生了一定的危害事实,夫妻情分已尽,经官府认定为犯有“义绝”之罪,便以法律的名义强制夫妻离婚。这是以官方裁定为准,没有个人意志自由。是一种法定的强制离婚。是针对夫妻双方而言。三为协议离婚。《唐律疏议》卷14《户婚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疏议》的阐释是:“若夫妻不相安谐,谓彼此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不坐。”法律条文规定“不相安谐”即可离婚,唐代这种以夫妻双方意愿为前提的离婚立法,不仅前代是罕见的,即使在当代也不过时。[18]其他一些文字材料也谈到了离婚、改嫁的问题。《舜子变》云:“……解事把我离书来,交我离你眼(远)去。”[19]再如,《书》云:“新妇乃索离书,废我别嫁可会?夫婿翁婆闻道色(索)离书,忻忻喜喜,且与缘房衣物,更别造一床毡被,乞求趁却,愿更莫相值。新妇道辞便去,口里咄咄骂詈,不徒(图)钱财产业,且离怨家老鬼。”[20]无论是舜子后母还是妇,她们提出离婚的目的,是想要挟丈夫满足她们的某种要求,而并非真要离婚。下层女性之所以如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她们所受得教育不多,三从四德的传统礼法观念和嫁鸡随鸡、从一而终的社会习俗对她们的影响往往会因家庭和个人性格不同而异,因此,她们当中尽管也有主动争取婚姻平等的女性,但更多的下层妇女还是安于现状。她们中的多数选择了侍奉舅姑,鞠育子女的寡居生活,虽然日后有母以子贵受到朝廷旌表的,但大多数女性则在默默无闻中了却一生。[21]

(五)体育运动

唐代的妇女在时代开放性的感染之下非常活跃,她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展示自我风采。唐代的女性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很多,精彩纷呈,主要有荡秋千、下围棋、骑马、射箭、打猎、马球、蹴鞠、拔河、赛舟等,其中有的体育项目继承前朝而来,有的则是唐朝时所独创的[22]。

唐代妇女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众多,在这些人中,宫中的妃嫔和贵族妇女由于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的富足及拥有充足的时间,能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社会地位低下的优伶、妓女以及广大平民妇女,也都能在空闲的时间纷纷加入到体育运动的队伍中来。使唐代妇女体育运动具有了大众性及普及性的特点。

在唐代随着节令风俗的确立和加强,人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往往有固定的活动。有很多体育项目。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在寒食节时打球,荡秋千,唐代的妇女也会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这就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唐朝时秋千运动以其闲致优雅深受妇女的垂青,不仅在宫女中普遍流行,民间女子也以此为乐,出现了“秋千竟呈垂杨里”、“万里秋千习俗同”的盛况。有唐诗云:“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

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傍人送上那足贵,终赌明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坠地。”[23]少女们坐上秋千,巾带两分,身轻裙薄,袅袅婷婷。她们全凭自己荡上高空,为了争得耳环明一类的赌物,施展浑身解数。次次荡得与树平齐,头上宝钗堕地,一时也顾及不上。元稹《杂忆》诗:“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忆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韩《秋千》诗:“五丝绳系出墙迟,力尽才瞵风邻圃,下来娇喘未能调,斜倚朱阑久无语。”也都是妇女从事秋千运动的真实写照,反映秋千运动在唐代妇女群体中十分盛行。[24]

唐代的体育项目中有许多技术水平特别高、竞技难度也很大的项目。如马球、蹴鞠等。这些项目竞争激烈,危险性也很大。而唐代的许多妇女都十分钟爱这些运动项目,技艺十分精湛。唐时马球运动非常兴盛,宫廷、京都及各大城市均建有马球场,上自君王将相、豪门贵族,下到富商大贾、士庶黎民都嗜之若狂,许多妇女也参加了进来,使马球运动高潮迭起,历久不衰。宫女是马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花蕊夫人《宫词》:“自教宫人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25]就描述了当时宫女学打马球的窈窕身姿。唐代还出现妇女骑驴打球的现象,是一种创新。如郭英义在剑南曾“聚女人骑驴击球。”[26]敬宗时,宫中教坊组织妓女“分朋驴鞠”[27]等等。唐代妇女马球运动的兴盛,文物资料也有充分显示: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馆藏的一面唐代铜镜,其上明晰地铸着4 位宫女骑马击球的形象。[28]

唐代妇女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是在当时唐代开放的环境下对女性的束缚衰微及武则天在位时颁布了许多法令旨在提高妇女地位有很大关系。

(六)服装服饰

自隋文帝开始“复汉魏衣冠”的服饰改革之后,唐代的太宗、高宗对服制、服式做出规定开创了服饰制度,这种制度的沿革也给女性服饰制定着新的时尚及审美标准。

唐代妇女的服装在封建社会中是朵靓丽无比的奇葩,唐代女性服饰确实是浓艳、大胆、奢华、雍容、大气、标新立异。《旧唐书》卷45,《舆服志》对唐代女性服饰曾有过这样的描述:“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秀、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唐代女性史上的主要潮流是:由遮蔽而趋暴露,由简单趋于复杂,由简朴趋于奢华。这些时尚主要有宫中妇女、贵妇以及医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

唐代妇女的服装有三种,分为襦裙、男装、胡服三种。襦裙是在传统的襦裙的基础上改造过的,上衣是短襦,下衣是长裙,佩帔帛。而上襦一般领口开得很大,不但将脖颈彻底暴露,而且连胸部也是出于半掩半露的状态。这充分体现了她们无视礼法,坦然表现出对人体美的大胆追求。在唐代袒胸露肌是美的、自然的、时尚的。欧阳询在《南乡子》一文中曾写到“二八花岗,胸前如雪脸如花”就是对当时这种时尚的赞美。但这种服装到了后来并没有继续存下去。[29]

与袒胸的襦群配套而穿的是半臂和帔帛。它们既不能遮体也不能御寒,完全是唐代那追求新奇、时尚美的社会文化心理在服饰上的形象体现。是服饰从实用向审美的一次大的飞跃。唐代的襦裙在后来的朝代已不被传统的旧儒们所接受而逐渐衰落。

唐代妇女着男装则是对男权的很大挑战。由于唐代社会开放,女性参加社交的机会也比较多,因此着男装还是比较方便的。也是在传统男权社会中女人在服饰上和男人平等了,是对男权的向往。

唐代的妇女中的胡服是舶来品,是女性追求时尚新奇的情况下流行起来,由于唐代与外族交往密切和大一统。在胡服流行的半个世纪里,也是盛唐后期向中唐缓慢发展的时期,中唐以后则消失在了传统服装中了。

唐代妇女的服装是对传统服饰的大胆改进,其开放性及着装的新奇大胆,也表现了当时女性追求时尚、豪迈旷达的个性。也是传统礼教对妇女的约束力减弱、女性地位相对提高的表现。

盛唐时期女子地位评价

唐前期女性地位的上升,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唐代前期女性地位上升的特点:

一是妇女的参政意识普遍,参政的规模也很大。唐代的女性有着普遍的参政意识,无论是宫廷中的妇女还是下层妇女都关心国家政治。如唐高祖的女儿平阳公主、太宗皇后长孙氏、中宗皇后韦氏、武则天、宫中女官上官婉儿,她们都是唐代上层妇女参政的典范。她们利用身份之便参与朝政,而其他阶层的妇女则以各自的方式参预国家兴亡大事。她们有的揭竿而起、攻城略地;有的出谋划算、助成大事。如大将军李谨行之妻刘氏;县令古玄应之妻刘氏;在安史之乱中刺血为誓、志愿加入义军平叛的卫州侯四娘等刚烈女子,她们反映了唐代女性对国家兴亡的关心和勇武的性格[30]。

二是婚姻自主、贞节观念淡漠。唐代是封建社会开放的时代,唐代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也较高。他们敢于主动追求爱情,唐代的法律也对离婚的态度较为开通。离

婚与再嫁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唐代统治者本身就有鲜卑血统,在一些习俗上也沿袭了少数民族的作风,对贞节观念颇为淡漠。同时唐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及国际交流也十分频繁。外族习俗的传入冲击了中原汉族的礼教观念。

三是外柔内刚的夫妻关系。唐代出现了女主外男主内、夫弱妻强的夫妻关系,也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上升。唐代的上层社会有很多高官,就连皇室在内都惧内成风。这也反映出了唐代女性的强悍的一面,及她们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提高。

四是妇女个性的显现。唐代社会开放,女性思想观念也相对比较开放,这使得女性的个性得以比较自由地发挥和凸现。唐前期女性个性的凸显不仅表现在言谈举止中,而且还突出表现在女性着装风格和面部妆饰等方面。而且唐代妇女不再像以前的妇女那样足不出户,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的各种活动,体现了她们开放大胆的社会性格。她们参加体育运动,参加各种社交。她们拥有了其他各代女性所没有的豪迈气概。她们任性旷达、活泼、热情,又不失泼辣与尖锐,凸显了其独特的魅力。

唐代前期女性地位上升的原因:

一是唐代社会正处于一个门阀土族衰落和解体,并向一般地主社会过渡的时期。与此相应,社会等级也处在一个重新编制的过程中。贵族政治特权的存在,虽然阻碍了普通地主势力的发展,但同时它也有抑制皇权绝对化的作用。从而使封建专制统治有所松懈,使个性尊严、个人自由的思想有存在的空间。伴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瓦解,与此相适应,政治上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也随即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适应新兴地主阶级需要的科举制的产生。唐初以来,随着科举制的兴起,一批出身寒微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得以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跻身于统治集团之列,参与朝政,治理国家。从而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士族门阀长期垄断朝政的局面。这不仅激发了他们参政的积极性和勇于开拓的进取心,而且由于这些新兴庶族地主阶级,大多来自于社会下层,对民间疾苦有较多体会和了解,因此当他们参政之后,思想较开放,并注意使“下情上达”,从而使朝廷政治在内政外交方面呈现出一种“开放”色彩。正是在社会开放环境的影响下。唐代女性思想和行为才变得开放而大胆,并敢于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向男权社会争取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并通过广泛参与社会,体现人生价值,提高自身所处地位。

二是唐初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使得最高统治者对其统治充满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反映在内外政策上,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度和较为开明、开放的态度。如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时,一反前代汉族封建统治者视境外民族为“夷狄”而加以贬抑和歧视的做法,相反,是以“平等友好“的态度,视“华夷为一家”,同样,在对待处于卑弱地位的妇女态度时。也能够一反以往封建统治者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态度,对她们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宽容和尊重。这种宽容态度体现在政策法规上,便是对妇女权益给予适当保护,对封建夫权作出某些限制。尽管这些权益较之同时代的男子所获得的种种特权显得微不足道.但它毕竞使得长期以来处于受压迫地位的广大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较为宽松的生存环境,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给予让她们可以在各个领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为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改善与提高,创造了客观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是传统礼教对妇女约束的松弛。唐代的开放环境与统治者开明的政策,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礼教,使其对妇女的约束力相对的减弱。唐前期社会上礼教约束减弱,还与当时民族融合,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兴起的胡风的冲击,有很大关系。女皇武则天的登基,更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的礼教,她还颁布了一些政策鼓励妇女参政,提高妇女地位。

四是唐朝的前期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使儒、佛、道三家鼎立,儒家的传统礼制对人性的禁锢力量相对减弱。

五是唐代上承北朝的遗风及唐初以来民族融合的影响,妇女有较高的地位。

有关盛唐时期女子地位的影视作品:《大唐英雄传》

《大唐飞歌》

《武则天》

《贞观之治》

《大明宫祠》

《大唐双龙传》

《贞观长歌》

《唐太宗李世民》

《唐明皇》

《杨贵妃》

《风尘三侠之红拂女》

《上官婉儿》

[注释]

[1]李小红:《夏娃的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50页

[2]高世瑜:《唐代妇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113页

[3]赵凤喈:《中国妇女在法律上之地位》,台北:稻乡出版社,1993年,125-127页

[4]转引自陆小蕙:《略谈唐代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年第3 期

[5]转引自梁瑞敏:《唐代妇女的家庭地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6]王寿南:《唐代公主之婚姻》,台北中研院,三民主义研究院丛刊,118-123页

[7]赵凤喈:《中国妇女在法律上之地位》,台北:稻乡出版社,1993年,138页

[8]《太平广记》卷272,中华书局,1981

[9]《资治通鉴》卷194 太宗贞观十年636

[10]《旧唐书》卷51

[11]《资治通鉴》卷209

[12]《旧唐书》上官昭

[13]《开元天宝遗事》

[14]高世瑜:《唐代妇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120-122页

[15]《礼记》婚义

[16]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53-261页

[17]《隋书·高祖纪》卷一

[18]转载自陈丽:《唐代敦煌妇女婚姻生活探微》,《唐宋史研究》,2004年第5期

[19]周绍良:《敦煌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1987,111-115页

[20]高国藩:《敦煌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87-90页

[21]转载自陈丽:《唐代敦煌妇女婚姻生活探微》,《唐宋史研究》,2004年第5期

[22]庄华峰,王先进:《唐代妇女与体育》,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年第5 期

[23]王建:《秋千词》卷298 ,中华书局校点本

[24]庄华峰,王先进:《唐代妇女与体育》,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年第5 期

[25]庄华峰,王先进:《唐代妇女与体育》,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年第5 期

[26]张籍:《全唐诗·美人宫棋》卷386,中华书局校点本

[27]王建:《全唐诗·夜看美人宫棋》,卷301,中华书局校点本

[28]庄华峰,王先进:《唐代妇女与体育》,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年第5 期

[29]郭海文:《试论唐代妇女的服装》,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0]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78-280页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盛唐的时代风貌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璠《河

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再如《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中对壮丽山河的描绘,气势磅礴,又有一种昂扬的内在旋律,这正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三、游仙寻道诗——飘逸洒脱,体现盛唐自由解放个性李白诗歌当中也有对神仙道教的膜拜,渴望融入自然,在其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这也是盛唐精神的体现。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道教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四、个性风格——热烈追求大胆批判,强化盛唐气象布封说:“风格即人。”李白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在《梦游天姆吟留别》中,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进行描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篇感情的凝聚点,在诗的结构上是“卒章显其志”,所显的是诗人

唐诗宋词练习题库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唐宋诗词史》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王维、孟浩然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 3.张籍、王建 4.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5、柳永 6、李清照 7、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8、李益 9、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 10、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11.温庭筠、李商隐) 12、六对八对 13、“吴中四士” 14、高适岑参 15、《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中有画 16、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17、苦吟诗人(派) 18、独恨无人作郑笺 19、赵崇祚《花间集》 20、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 21、《渔家傲》(塞下秋来) 22、《江西诗社宗派图》杜甫 23、语言的典雅浑成音调的和谐优美 24、清空骚雅 25、陆时雍、《诗镜总论》、时带六朝锦色 26、“三包” 27、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 28、长河落日圆、王维 29、豪迈雄放、俊爽飘逸、清新自然 30、“七绝圣手” 31、元结、顾况 32、元白诗派、韩孟诗派 33、《珠玉词》、温润秀洁 34、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 35、王绩 36、杜审言、崔融 37、陈子昂、杜审言、沈全期 38、草木本有心、张九龄

39、上官仪 40、“诗中有画” 41、个性鲜明 42、沉郁顿挫、新题乐府 43、杨亿、《西昆唱酬集》 44、杨万里、风趣、奇趣 45、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 46、沈全期、宋之问 47、“四声八病”、永明 48、《诗薮·内篇》、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49、拗体律诗 50、刘长卿、韦应物 51、《与元九书》 52、郊寒岛瘦 53、刘禹锡、柳宗元 54、《云谣集》 55、民间词、文人之词 56、赵崇祚、《花间集》 57、晏殊、晏几道 58、高适、岑参 59、大起大落 60、篇制多、好作拗体、以诗入诗 61、陈起江湖集刘过陈与义戴复古刘克庄 62、贺铸青玉案 6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4、赤子之心 65、王之涣凉州词 66、陈起江湖集刘过陈与义戴复古刘克庄 67、贺铸青玉案3 68、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9、赤子之心 70、王之涣凉州词 二、名词解释 1、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是由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而得名。该集收录了温庭筠、皇甫松、牛峤等十八家词人的词500首。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内容以描写女性的体态、心理、生活为主,词风浓丽绣错、柔婉软媚。 2、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时期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他们的诗歌反映了南宋时期民族的痛苦、愤怒、忧虑与期盼,抗金斗争是诗歌的主旋律,山水田园诗的清高一直伴随着

七年级下册历史资料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漂市一中钱少锋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历史才子 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南朝以至初唐诗风,大抵绮靡柔弱,雕琢词句,缺乏雄浑之气,它被盛唐诗人扬弃了。盛唐以后的中晚唐诗,有的偏于平易柔弱,如大历十才子、白居易、贾岛、姚合等,缺乏雄壮;有的偏于雄健,如韩愈,但因刻意追求奇险,缺乏浑成自然,所以雄浑确是盛唐诗区别于初唐与中晚唐诗的突出特征。严羽最推崇盛唐诗,于盛唐诗中最推崇李白、杜甫两大家。《沧浪诗话?诗评》称道李杜等盛唐诗人诗“如金鳷〔鳷(zhī)传说中的异鸟、大鸟〕擘海,香象渡河”,是赞美其雄壮。严羽又强调诗歌应写得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即所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辩》),并认为盛唐诗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严羽大力推崇提倡盛唐诗风,不但因为盛唐诗的确写得好,还有其时代背景。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其作品以杜甫晚年一部分刻意锤炼字句的篇章和韩愈、孟郊诗为学习对象,写得瘦硬刚健而缺乏自然浑成之美。南宋后期流行的永嘉四灵诗派,取法贾岛、姚合,气局狭小,缺乏雄壮阔大的气象。严羽竭力主张作诗应取法盛唐,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盛唐诗 说盛唐诗雄壮浑厚,是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充和伸发。他在该文中认为,“盛唐气象”是指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

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繁荣、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难点: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共分四个子目,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过渡: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从 图中你可以找出哪些民族? 唐朝前期实施开明友好的民族政策,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 展示《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提出问题:吐蕃位于我国什么地方?唐太宗时期,谁统一青藏高原各个部落? 赞普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后,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 展示《步辇图》,提出问题:《步辇图》反映什么历史事件?你能从这幅图中指出哪位是唐太宗?哪位是禄东赞吗? 展示《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教师讲述: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 想一想: 展示材料和图片,提出问题:唐蕃友好关系有哪些新发展? 观察图片,回答 问题。 观察图片,回答 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 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 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概 况。 学生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唐中宗时 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 和亲。 唐玄宗时唐蕃“和 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唐蕃相 约盟誓,互不侵犯。 学生阅读材料, 引起学生的兴 趣,迅速地进入学 习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 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识 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 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论从 史出的能力,培养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 《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 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

【参考文档】盛唐之音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盛唐之音阅读答案 盛唐之音 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 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 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 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 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 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 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 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 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 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 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 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 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 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 也是当时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 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 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 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 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 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 称为盛唐之音。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阅读答案解析

[标签:标题] 篇一:王昌龄“从军行(其二)”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8.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9.简析诗中所使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写景句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8.抒情主人公应是守卫边疆的戍卒将士。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分)9.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景句,使用了以景托情或者说借景抒情的方法。前三句抒情,第四句写景。结尾句疆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提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展示了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这种和平宁静是将士们作出自我牺牲、忠于职守换来的。(4分) 篇二:语文复习题2013 语文复习杂题 边塞诗 我们这里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唐代边塞诗体现了一种摄魂动魄的阳刚之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慷慨豪迈。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王昌龄《从军行》)。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所奔涌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始终洋溢着舍身忘我、捍卫疆土的崇高情感,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由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昌盛,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从边塞风光,到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从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到边疆将士思念家乡的情怀,无不成为边塞诗派所要反映的内容。唐代著名边塞诗除上述所举之外,较具代表性的还有——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尤其是后面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对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 一。这些评价未必恰如其分,但它确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此乃不争的事实。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该诗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而后两句的情,已然孕育于前两句的景。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杨慎《升庵诗话》卷二云:“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首诗脱稿不久,即已被广为传唱。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着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之中。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李颀在《赠张旭》中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

音乐性的美阅读答案

音乐性的美阅读答案 音乐性的美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或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

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并非偶然。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1、A(文章第五段“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选项犯了主次颠倒的错误。) 2、C(第五段“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关键是“此”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即是“开元、天宝盛世”,实际上选项是夸大了范围。) 3、C(第六段“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选项张冠李戴。)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2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l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案】 (2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l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晋城市2021版高三语文第一次校际联考试卷B卷

晋城市2021版高三语文第一次校际联考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下·长沙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月8日凌晨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測別器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月球探测的新旅程。月球虽然“近在尺”,可是对人类来说,它依旧________。各国探月工程的研究技术一直____________。不仅仅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是人类驱赶未知迷雾的又一大壮举,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 这次登陆月球背部,(),月球背面会考验设备的长期耐低温性能、电池在低温条件下是否耐用等。登陆月球背面,我们会看到不同角度的画面,会看到正面着陆时无法拍摄到的特殊效果。月球背面的夜景难能可贵,会有_________的感觉,可能还会有不同的反光效果。 人类正是因为对未知领域的向往,才促使科学文化向前迈进。无论是古代神话,还是现代幻想,月球在人类的想象空间中,都扮演着_________的角色。进一步看,发射探月卫星进一步了解月球,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通过探索月球表面,带来更多的疑问,发现更大的未知空间,对激发人类的好奇心来说,意义非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扑朔迷离参差不齐别出心裁举重若轻 B . 错综复杂良莠不齐别出心裁举足轻重 C . 扑朔迷离参差不齐异乎寻常举足轻重 D . 错综复杂良莠不齐异乎寻常举重若轻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不仅仅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更是人类驱散未知迷雾的又一大壮举。 B .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不仅仅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更是人类驱散未知迷雾的又一大壮举。 C .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不仅仅是人类遣散未知迷雾的又一大壮举,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 D .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不仅仅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更是人类遣散未知迷雾的又一大壮举。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020年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 精品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极为大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恶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邢窑、唐三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材料一:

唐代诗歌与盛唐气象

唐代诗歌与盛唐气象 【摘要】盛唐诗歌承袭建安风骨的自由浪漫气质,在其基础上将诗歌的发展更进了一步。唐代诗歌从华丽的辞藻中解放而出,在初唐时期更多得汉魏风骨的传统影响,而发挥在那至盛唐,更是将汉魏风骨与唐代的盛世气息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颇具盛唐气象的唐代诗歌。盛唐气象饱满、热情,豪放之中透露出洒脱的人生态度,每一个细节都能够直接透视到唐代诗人的不同创作热情,夸张到“白发三千丈”,典雅至“一片冰心在玉壶”,皆说明了唐代诗歌与盛唐气象之间的相辅相生。 【关键词】唐代诗歌;盛唐气象 0.引言 唐代诗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与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经济繁荣等存在直接关系。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发展到唐朝进入成熟的时期,尤其是在诗歌创作领域出现“盛唐气象”更足以说明唐代诗歌的繁荣。盛唐诗坛璀璨夺目的诗人众多,李白的诗作更是“盛唐气象”的代表者。[1]唐代统治者初唐休养生息政策之后,步入发展的全盛时期——盛唐。盛唐气象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诗歌数量增多,诗人达到274位,作品是初唐诗歌的3倍之多(《全唐诗》,林庚),因盛唐时期的诗歌很好地、全面地反映了唐代人民的生活、政治、经济等面貌,主调积极向上,大部分诗歌营造而出的气质与意境都呈现出雄浑宽广、豪放恢弘的特征,故而后世将盛唐诗歌推崇为“盛唐气象”。[2] 1.“盛唐气象”的成因 盛唐气象,主要是指盛唐时期诗歌创作呈现而出的外显精神与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营造的主基调。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发展至唐朝,已经并非作为一种文体而存在,更是凝聚着唐朝人的精气神——唐诗,不仅发展繁荣,同时也升华了诗的品格,与其他朝代的古典诗歌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3] 缪钺先生曾言:“扬雄谓言为心声, 而诗又言之精英, 一时代之诗, 亦足见一时代之心也。”观唐代诗歌,与这个特定的时代中营造的特殊精神息息相关。唐代诗歌分为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这与唐代政治与社会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安史之乱之前,唐诗处于生长期;安史之乱爆发后至穆宗时期,唐诗进入转变期;随后由敬宗时期至唐末,唐诗渐渐衰微。盛唐诗的出现,离不开南朝与北朝的民族融合带来的影响。[4] 随着南北朝民族不断融合,域外的梵音进入中原,中原的古雅声乐又开始于南方的靡靡之音产生融合,西北的雄健歌舞元素的添加,使得唐朝诗歌整体上呈现出于前朝诗歌发展迥然不同的特色。唐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宽松,生产的持续增长与政治的稳定增强了唐代人民的信心,最终整个盛唐时期呈现出一股热情、青春的风采,逐渐渗透在文学作品之中,形成了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歌思潮。 2. “盛唐气象”的表现 盛唐气象这一概念最早由严羽《沧浪诗话》中“考证十九”提出“盛唐人气象”。严羽批“迎旦东风骑蹇驴”“只似白乐天言语”,而非“盛唐人气象”。他认为的“盛唐人气象”是“雄深雅健”、“笔力雄壮、气象雄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因此严羽理解的“盛唐气象”更多的是指盛唐诗歌作品中透露而出的一种格调美。创作环境作为一个大的环境总体

盛唐之音 阅读答案

盛唐之音阅读答案 盛唐之音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之音。 ⑤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传唱。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6.文章对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与刘、张诗歌的气质风神进行类比分析,有哪些作用? 17.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18.盛唐之音有什么意蕴?请从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两个方面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6. ①得出它们鲜明地具有初唐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的结论; ②证明上文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的观点; ③自然引起下文对盛唐时期的草书、狂草与李白的诗歌具有一种音乐性的美的进一步论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