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补充

财政学补充

财政学补充
财政学补充

练习一

一、填空题

1、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是一种、和的关系。

2、亚当.斯密认为,政府投资应限制在、和三个方面。

3、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特点看,公共投资主要安排在、和等领域。

4、政府投资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和。

5、基础产业的特点是、和。

6、农业面临双重风险:和。

7、由于商品价格与产量的波动情况不同,蛛网市场包括三种情况:、、

8、政府稳定农产品价格有两种方式:和。

二、单项选择题

1、政府调节农产品价格的原因是,农产品市场是()。

A.发散型蛛网市场

B.收敛型蛛网市场

C.封闭型蛛网市场

D.完全竞争市场

2、公共投资范围的拓展,与()的理论有关。

A.斯密

B.凯恩斯

C.科斯

D.诺思

3、BOT投资方式指的是:()。

A.建设、转让、经营

B.建设、经营、转让

C.转让、建设、经营

D.经营、转让、建设

4、对农业科学研究承担主要责任的应当是()

A.农民

B.政府

C.社会

D.农业企业

三、多项选择

1、政府投资的特点有()

A.盈利性B.长期性C.效益外溢性D.非盈利性 E.短期性

2、基础产业包括()

A.能源工业B.基本原材料工业C.纺织工业D.农业 E.商业

3、与其他产业相比,除农业以外的基础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A.基础性

B.自然垄断性

C.混合商品的属性

D.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

E.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部门

4、公共投资的方式包括:()。

A.政府管制

B.直接投资

C.间接投资

D.BOT投资方式

E.长期投资

5、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农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A.农业面临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双重风险

B. 农业比较利益低

C.农产品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发散型蛛网市场

D.农业的资产利用率低、资金周转慢

E.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较慢,农产品储运较困难

6、基础设施包括:()。

A.机场

B.铁路

C.水利设施

D.城市排污系统

E.商品房

7、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的主要政策有:()

A.财政补贴政策

B.价格政策

C.低息贷款

D.社会政策

E.税收政策

8、公共投资主要追求:()

A.微观效率

B.宏观效率

C.社会公平

D.利润最大化

E.社会福利

9、政府投资、经营的主要方式有:()

A.直接投资,无偿提供

B.直接投资,有偿提供

C.直接投资,非商业性经营

D.间接投资,商业经营

E.间接投资,无偿提供

10、政府投资的条件有:()

A.私人部门不愿、不能提供

B.弥补市场失败

C.私人投资导致基础产业资源配置低下

D.矫正市场失败

E.政府预算约束

四、判断题

1、公共投资在量上相当于复式预算中的资本预算支出。()

2、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领域是不能相互逾越的。()

3、一般而言,私人投资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公共投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

4、BOT是政府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一种有效方式。()

五、简释题公共投资基础产业

六、简答题

1、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区别。

2、政府稳定和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

3、政府为什么要投资于基础产业?

4、公共投资的资金来源与公共投资的方式。

5、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6、公共投资体制的组成要素。

七、论述题

1、试述宏观税负水平的衡量标准与最合适的水平以及税收的宏观、微观经济效应。

2、财政同盟有哪几种形式?对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分别会产生哪些效应?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互补;互替;互动

2、防务;司法;公共工程

3、基础产业;农业;国家物资储

4、政府直接投资;政府间接投资

5、基础性;自然垄断性;混合商品属性

6、市场风险;自然风险

7、收敛型蛛网市场;发散型蛛网市场;封闭型蛛网市场

8、价格管制;价格平准

二、单项选择 1、A 2、B 3、B 4、B

三、多项1、BCD 2、ABD 3、ABCDE 4、ABCD 5、ABCDE 6、ABCD 7、ABCE 8、BC 9、ACD 10、ABCDE

四、判断题

1、错。公共投资支出在量上除了复式预算中的资本预算支出,在中国它还应包括经常预算中的非生产性投资。

2、错。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领域是互补、互替、互动的。

3、对

4、对

五、简释题

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需的资产而花费的财政支出。在中国,公共投资支出在量上等于复式预算中的资本预算支出加上经常预算中的非生产性投资。

基础产业:指社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与农业。基础设施包括各类交通设施(如铁路、公路、桥梁、机场、航道、码头等)、水利设施、通讯设施及城市公用事业(如水电气供给系统、排污系统、城市交通系统)等。基础工业主要指能源工业(煤炭和原油开采、水电、火电、核电生产等)和基本原材料工业(如钢铁、建材、石化等)。

六、简答题

1、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联系区别。

二者的联系在于:二者是一种互补、互替和互动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投资主体不同。第二,投资目的不同。第三,投资客体不同。

2、政府稳定和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

第一,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价格有两种方式:价格管制和价格平准。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主要采用价格平准方式。

第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前者主要包括对农业投入品的补贴,如对农用生产资料的补贴、财政贴息等,后者主要指农业税收优惠政策和减轻农民税外负担。

第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达到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3、政府为什么要投资于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一国要使其国民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协调和有效的发展,就必须首先发展其基础产业。

与其他产业相比,基础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基础性。

第二,自然垄断性。

第三,混合商品的属性。基础产业中,绝大多数属于混合商品。它们虽然几乎都可以排他,但却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其拥挤系数介于0到1之间,即在消费量达到其供给能力之前,消费者的满足程度相互之间并不受影响。

基础产业的这种特性,使它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部门,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不同方式对其进行干预,公共投资就是其中的一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财富的积累率低,市场投资主体缺乏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实力与承担较大风险的能力,难以投资基础产业,如果政府不能对基础产业进行投资,必将形成国内基础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最终拖累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

4、公共投资的资金来源与公共投资的方式。

公共投资的资金来源:(1)财政无偿拨付(当项目的投资完全不能通过市场收回时);(2)社会招标与财政补贴相结合(可以采取收费形式部分收回投资的);(3)私人投资,并辅之以适度的政府管制(能全部收回投资的)。

公共投资的方式:(1)政府直接投资;(2)政府间接投资;(3)私人投资,政府管制(4)BOT即“建设、经营、转让”方式。

5、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1)农业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资料;(2)农业为工业提供了最重要、最基本的原材料;(3)农业又是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之一。

第二,农业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农业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工业化提供了资本积累的源泉,二是为工业化提供了剩余劳动力。(2)工业化又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前提和内容。工业化带来了产业、市场和人口的集中,从而带来了城市化。城市化又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们观念的现代化。

第三,农业的稳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当农业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满足居民消费需要的生活资料和工业部门所需的原材料时,社会才会稳定,国民经济的运行也才能健康有序。如果农产品供给出现严重短缺,势必会引起高通货膨胀。一方面,食品价格上涨会通过人工成本带动工业品生产成本增加,作为加工业原材料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则会直接增加其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工业品成本上升会引起农业以更高的投入增加农产品供给。这两方面的作用导致物价总水平的急速上升形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结果是经济波动、社会不稳。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农业和农村人口的

比重较高,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也不曾因农业比重的下降而有丝毫的改变。

6、公共投资体制的组成要素。

(1)公共投资项目决策体制。(2)公共投资项目建设体制。(3)公共投资项目运营体制。(4)公共投资项目评价体制。

七、论述题

1、衡量一个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一般是用一定时期(比如一年)政府集中的税收总量或税收和非税收入总量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测算。经合组织(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组织,以及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通常用此方法测算不同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并公布这方面的数据。第一,衡量标准是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按拉佛曲线分析,这个水平应在曲线中的A点,而且肯定是存在的,在实证当中,可以比照发达国家的财政相对数水平,估计在30%左右,但各国情况不完全相同。第三,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表现在:作用机制的两种效应、鼓励家庭储蓄、吸引外国投资、推动技术进步、实现公平分配等方面。

2、第一,财政同盟的形式有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在同盟内部有增加贸易的贸易创造效应但对于同盟以外,却会产生损害世界效率的贸易转移效应。间接税同盟: 建立间接税同盟不一定必然导致效率的改进,只有当结成同盟的国家之间征收相同税率的出产地税收并对外采用目的地税收,间接税同盟才不会造成世界范围内生产上的无效率。直接税同盟: 如果以统一税率的方式结成直接税同盟,则不一定会改进世界范围内资本配置的效率,

练习二

一、填空题

1、财政的购买支出可划分为、。

2、国家管理支出的特点是、、和。

3、与国家管理支出相比,国防支出的特点是和。

4、国家管理支出的管理方式有、和。

5、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是、、、和。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A.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

B.科学研究

C.义务教育

D.行政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2、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支出是指()

A.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的经费支出

B.行政国防支出

C.社会发展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3、国防科研事业费属于()安排的支出

A.地方预算

B.行政管理支出

C.国防支出

D.科技支出

4、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

A.私人产品

B.公共产品

C.混合产品

D.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

5、政府扶持教育事业的首要内容应当是()

A.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

B.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

B.全民义务教育 D.全民义务教育与中等教育

6、文化事业因其典型的消费性质,()

A.应当完全由市场来提供

B.在政府财政支出中占有的比重不大

C.不应当由政府财政来扶持

D.应当完全由政府来提供

7、政府的卫生医疗支出主要是()

A.免费的医疗服务

B.有差别的医疗服务

C.基本相同的公共医疗服务

D.一切医疗服务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性支出包括()。

A.科教文卫支出

B.国防支出

C.环保支出

D.基础产业投资支出

E.行政支出

2、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有()。

A.机构设置

B.人员编制

C.内部约束机制

D.外部监督体系

E.公务员素质

3、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一般有以下几种管理方式:()。

A.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

B.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

C.总额控制,结余上缴

D.自筹资金,自收自支

E.预算外收支

4、行政管理支出主要有以下特点:()。

A.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

B.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C.消费性

D.低收入弹性

E.连续性

5、国防支出的内容包括()。

A.军队支出

B.后备役支出

C.国防科研事业费

D.防空经费

E.行政管理支出

6、国防支出的特点包括:()。

A.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纯公共商品属性

B.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纯消费性

C. 需求的外生性

D.供给的内生性

E.资金密集型

7、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经费使用效率因素

D.兵员制度

E.物价水平、技术水平和地域因素

8、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的区别在于:()。

A.提供的社会商品属性不同

B.行使职能不同

C.经费来源不同

D.运营方式不同

E.所有制性质不同

9、适合完全由财政拨款支出管理方式的科教文卫支出有:()。

A.基础理论研究

B.普及教育

C.外部性受益的保健支出

D.应用性科研成果

E.高等教育

10、政府的卫生医疗支出主要是()

A.一般性疾病治疗

B.医疗卫生事业费

C.卫生保健支出

D.一切医疗服务

E.医疗保险支出

四、判断题

1、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应由国家财政拨款的方式供应。()

2、国防经费使用效率衡量的重点是既定目标下的利润最大化。()

3、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经费应由财政保障供给。()

4、在中国,公共消费支出就是财政经常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

5、对公共消费支出的需要是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的主要依据。()

6、政府介入教育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教育是公共商品。

五、简释题公共消费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事业支出

六、简答题

1、如何控制国防支出。

2、影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因素。

3、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4、简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5、简述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

七、论述题

试述社会性支出的对象与方式。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公共投资、公共消费;

2、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消费性;低收入弹性;连续性

3、需求的外生性与供给的内生性;资金密集型

4、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总额控制,结余上缴

5、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经费使用效率因素、兵员制度和其他因素

二、单项1、D 2、A 3、C 4、C 5、C 6、B

三、多项1、AC 2、ABCDE 3、ABC 4、ABCDE 5、ABCD 6、ABCDE 7、ABCDE 8、ABCD 9、ABC 10、BCE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错 5、对 6、错

五、简释题

公共消费支出:指财政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用于提供公共消费性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在中国,它等于经常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减去非生产性投资。

国家管理支出: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劳务而安排的支出,即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等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支出。

国防支出: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出。其目的在于加强国防建设,建立现代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保障领土完整、安全和主权不受侵犯。

事业支出: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六、简答题

1、如何控制国防支出。

国防支出的消费性决定了国防支出必须得到合理控制。国防支出的控制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两个方面。

宏观控制是指预算控制,即控制国防预算的总体规模。(1)估算国防支出的需求;(2)考虑国家财力的可能;(3)重点保证国防科研费、工程费、武器装备费,走精兵之路。

微观控制是指国防支出的经费管理。国防费的具体安排一般是在高度保密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国防支出的监督和管理与一般的财政支出不同。一方面,它主要依赖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必须寻找一种替代公众监督的外部监督机制。

2、影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因素。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机构设置。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日常开支,直接构成行政管理支出的主要内容。通常情况是行政管理机关设置得越多,所需的行政开支也就越多。

第二,人员配备和公务员素质。行政管理部门是劳动力密集型部门,人员配备越多,公务员素质越低,行政开支也就越多。

第三,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内部激励机制是使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化的利益诱导机制,如物质奖励制度、升迁制度等;内部约束机制是防止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非一致化的利益处罚机制,如行政处罚、物质利益处罚等。所谓外部监督,是指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对行政部门的监察和督促。外部监督是一个体系,包括正式监督制度(法律和规定)和非正式监督制度(如新闻媒体监督、群众举报等)。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越健全,行政开支就越节约。

另外,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一定年度内的行政经费的变动,如国家在经济制度转换时期,可能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而引起行政支出的变化;在国家面临突发形势时(如战争)

通常会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在通货膨胀引起价格上涨时期,可能使行政支出也出现相应增长,但这些客观因素对行政支出的影响大多表现在一定时期内,一旦国家形势趋于正常,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将消退。

3、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的联系:都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公共需要。

两者的区别:

第一,提供的社会商品属性不同,行政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而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商品。

第二,行使职能不同。行政单位行使的是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事业单位在本质上说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只是在某些场合、某些时期接受国家的委托、代行部分国家行政权力。

第三,经费来源和运营方式不同。行政单位资金耗费全部由财政补偿,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宜导入市场规则;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商品,其经费一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一部分按市场原则对消费者收费。

4、简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第一,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消费性。行政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开支,资金一旦投入,便不再收回,其支出结果只能引起社会物质产品消耗和价值丧失,而不能实现价值的补偿和增值。

第三,低收入弹性。行政支出属于必需品,人们对它的需求一般不随收入增长而相应增加。第四,连续性。只要行政管理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存在,行使其职能,就需要连续不断的行政支出予以保证。

5、简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管理方式。

第一,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指在国家核定单位年度支出预算的基础上,按核定的经费数额,由单位包干使用。在执行过程中,除非有特殊重大原因,不追加、追减预算。年终发生超支,国家预算不予补助,年终如有结余留归单位使用。

第二,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指在国家核定单位年度支出预算的基础上,对其中一项或几项费用,由单位包干使用。在完成任务、计划的前提下,包干部分年终如有结余,留归单位使用。对于非包干性支出,平时按财政拨款数列报支出,清理结算收回拨款时,再冲销已列支出,年终如有结余,应上缴国家预算。包干部分与非包干部分的支出,不得互相流用。

第三,总额控制,结余上缴。就是在国家核定的年度预算总额范围以内,由单位安排使用。年终如有结余,全部上缴国家预算。

6、简述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

(一)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包括国内政治因素和国际政治因素。政治因素越稳定,国防支出就越少;反之亦然。

(二) 经济因素:通常情况下,国家财政状况越好,国防支出的规模也就可能越大。而国家财政的状况,最终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效益越高,用于国防支出的资源就可以更多一些。

(三) 经费使用效率因素:在既定国防目标下,经费使用效率越高,国防开支规模就越小。

(四) 兵员制度:义务兵役制军事人员的薪金常常低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子工资”水平,但相应地国家需要更多地承担他们退役后的基本生活保障;自愿兵役制人员经费开支水平高,但可相应减少退伍军人的生活保障开支。

(五)一定时期的国防开支,还受物价水平、技术水平和地域因素的制约。物价水平、技术水平越高,地域越广大,国防开支规模就越大。

七、论述题

试述社会性支出的对象与方式。

社会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一)文教支出

(1)文教支出的对象: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托幼教育、文化宣传。(2)文教支出的方式:根据接受主体的不同,政府文教支出可以分为对文教机构的支出和对文教受益者的支出。对文教机构的支出:经费拨款;专项拨款。对文教受益者的支出: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

(二)科技支出

(1)科技支出的对象: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普及、应用科学技术的研发、科技市场的管理。

(2)科技支出的方式:经费拨款、专项拨款、政府奖励、政府贷款。

(三)卫生支出的对象和方式: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机关的事业费支出:经费拨款和专项拨款。对个人的卫生医疗支出:卫生保健;医疗保险。

(四)环境、资源保护支出

(1)环境保护支出的对象和方式:对于环境保护,政府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成本补偿的制度建设方面,成本主要有两项:一是环境保护的管理成本;二是环境治理的成本。

(2)资源保护支出的对象和方式:资源管理包括资源开发管理和资源使用管理。财政支出的方式主要有:资源管理机构经费拨款;资源开发专项拨款;开发、使用替代资源补助。

练习三

一、填空题

1.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了他的奠基之作即()。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2.对任何一个消费者而言,他消费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即是()。该公共产品的总量

3.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主要收入是()。税收

4.税收分配的对象是()。A.社会总产品

5.课税原则是政府在设计税制时()。遵循的理论准则

6.宏观税负水平是指一国()。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7.增值税的课税对象增值额相当于()。M

8.所得税最早产生于()。英国

9.税式支出作为政府主动放弃的一部分税收收入,在财政年度内,与财政收入存在()的关系。此增彼减

10.根据复式预算管理要求,可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

11.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主要收入是()。税收

12.不属于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工资补贴

13.税收乘数公式中所指的税收是()所得税

14.在现代财政学理论中,税收中性概念是指()。政府征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

15.实行税式支出的税种一般以()为主,同时辅以其他间接税。所得税

16.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划时代的著作()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作了全新的解释。《通论》

17.在经济繁荣时期,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是指()相对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

18.我国现行增值税计征方法是()扣税法

19. 按政府层次分类,将财政支出分为()。中央支出与地方支出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社会救济B、社会福利C、社会保险D、社会公平

2、只产生收入效应不产生替代效应的补贴方式是()

A、对生产环节补贴B、对流通环节补贴C、暗补D、明补

3、实行“以支定筹”、“略有积累”原则的社会保险资金筹资模式是()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公积金制

4、财政补贴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是()

A.按补贴对象分类

B.按补贴环节分类

C.按补贴性质分类

D.按补贴目的分类

5、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三层次是(),用以满足人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 、商业保险

三、多项选择

1、由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险的项目是()。

A、财产保险B、养老保险C、医疗保险D、失业保险 E、工伤保险

2、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有()。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储备积累式

E.公积金制

3、按政策目的财政补贴可分为()。

A.价格补贴

B.企业亏损补贴

C.居民生活补贴

D.财政贴息

E.税式支出

4、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在于()。

A、二者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

B、二者的资金来源不尽相同

C、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同

D、二者的保险原则不同

E、是否缴纳保险费

5、财政补贴的范围和项目应限制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而自身微观经济效益小的项目和产品

B、仍然需要由国家实行价格管制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产品和劳务

C、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弱质产业(如农业等)和经济不发达地区

D、市场风险程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E、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的进口产品和技术以及进口替代产品

四、判断题

1、城乡社会保障基金的社会统筹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征收方式的改革方向。()

2、采取明补方式的财政补贴可以改变补贴商品与非补贴商品的需求结构。()

3、税式支出就是税收优惠()

4、价格补贴与政策性亏损补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五、简释题

经济人帕累托最优税收资本化公共收费限制性所得

六、简答题

1. 财政学与经济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2. 为什么会有“政府失灵”现象?

3.简述财政支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4.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

5、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

6、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方式。

七、论述题

1、试分析评价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的得失与方向。

2、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哪些?举例说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二、单项选择 1、C 2、D 3、C 4、D 5、C

三、多项选择 1、BCDE 2、ABCDE 3、ABCDE 4、ABCD 5、ABCDE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错

五、简释题

经济人:我们把人的社会活动的经济方面的特质提炼出来,表述为“经济人”,也就是人的经济行为的规律性。

帕累托最优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就是当经济处于要改善社会中任何一人的状况时,必然会损害其他人的状况。或者说不存在当一个人的状况得到改善时,其他人的状况不会受到损害的情况,这时,我们就称之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税收资本化:即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出售者的形式。

公共收费:是指公共部门中的企事业单位通过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以有偿交换取得的收入。

限制性所得是指来源于具有规律性和循环性的收入。该所得具有周期性、反复性、重发性,它仅限于运用资本从事营业和提供劳务所取得的收益、利润和报酬等。

六、简答题

1.答: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在经济人行为假定、经济决策的产生、经济目标的确定、经济结果的分析以及对经济过程的评价上所遵循的完全是与经济学研究相一致的原则。。

2.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在现实中,由于一方面在激励机制上政府制度不能够保证从政府决策的参与者、制定者到执行者完全抱有同样的想法,彻底地杜绝“搭便车”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政府制度所管辖的范围过大,使得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信息的上行下达往往需要较之企业、市场等花费更为高昂的代价,这就造成政府制度在从事资源配置工作时,与市场制度一样,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3.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另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个体过程。财政支出总的表现为,政府将其支配的经济资源投入到社会经济领域,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和改变社会经济领域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财政支出影响资源配置的积极意义,在于矫正市场机制失灵而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尽管政府作用不可或缺,但只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到补充和配角的作用。

4.会保障的经济功能。

(一) 社会保障是社会再生产的保护器

社会保障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劳动力再生产遇到障碍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以基本生活、生命的必要保障,以维系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并随时为经济系统的运行补充必要的劳动力,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二) 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通过社会保障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适当缩小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避免贫富悬殊,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就能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三) 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

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社会总需求的自动调节作用。

第二,调节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向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第三,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与支付可以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第四,社会保障可以解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使劳动力流动渠道通畅,有利于调节和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

4、社会保障的含义与构成。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因种种因素造成的物质生活困难,维持其基本生活条件,依法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

社会保障一般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个层次。

(一) 社会救济

社会成员的最低需要是生存需要,所以,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一层次就是提供基本生存保障的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由国家和社会向因残疾、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等不可抗拒的力量而使维系生命所需要的物质来源中断的那部分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形式。其项目主要包括:(1)对残疾公民提供的部分生活资助;(2)对残废军人和军烈属的抚恤和照顾;(3)对灾区和部分生活困难居民的资助等。

(二) 社会保险

社会成员的第二层次需要是日常生活需要,相应地,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二层次是提供日常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险,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社会成员因遭遇年老、生病、失业或意外事件而导致收入来源减少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从国家、社会或有关部门获取物质帮助的制度。其项目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和工伤保险。

(三) 社会福利

社会成员的第三层次需要是在满足生存和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对生活环境、便利条件、舒适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与此相适应,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三层次便是满足人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增进人们福祉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由国家、地方举办的以全社会成员为对象的福利事业,如教育、科学、环保、文化、体育、卫生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的各项补贴,为残疾人和丧失劳力者举办的各项社会福利设施及服务等。社会福利又被称为“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措施”。

5、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

(一) 现收现付式

现收现付式又称边进边出式,即预先不进行储备积累,完全靠当年的收入满足当年支出的需要。其中,现收是向现在工作的一代人收费,现付是付给现在已退休的一代人,即上一代的退休养老金由现在一代的人支付,而不是由逐年累积的退休养老金支付。

(二) 完全基金式

完全基金式又称储备积累式,即根据未来支出需要确定和预提社会保障基金,并进行储备积累。它还称“预提分摊制”,即对保险费进行长期测算后将被保险者在长期享受保险待遇期间的费用总和按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整个投保期间,并对已提取的保险金进行计划管理和营运。

(三) 部分基金式

部分基金式是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条件下,进行适当的储备积累,社会保障的收费率分阶段调整,计划实施初期较低,以后逐步提高,保持阶段性的稳定。部分基金式

又称部分积累制,或“混合式”,吸收了前两种办法各自的长处,实行“以支定筹、略有积累”的原则,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较灵活的模式。

(四) 公积金制

公积金制,又称个人储金制,它是政府采取行政干预手段,以强制储蓄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该项制度强制公积金会员及其雇主双方按雇员每个月收入的规定比例缴交公积金,都存入积累式的个人账户基金中。个人账户基金主要用于退休养老、医疗保健、购房支出及家庭保障等。公积金制的核心是增强公民的自我保障意识和能力,即社会保障资金来自职工自身的收入,是职工抑制即期部分消费节省下来的钱。

6、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方式。

(一) 社会保险税

社会保险税是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的强制征收社会保障基金的有效方式。它之所以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是因为社会保障基金具有与税收相似的特点,其资金渠道来自社会各方面,支出也具有社会性、福利性。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在计算依据、计算方法、征收对象等方面都类似于税收管理,尤其是对个人出资来说,更接近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故社会保险税在许多国家又称“工资税”、“工薪税”。“工薪税”是以工资、薪金作为课税对象,其税款用于特定社会保险项目的一种性质比较特殊的税收。纳税人一般为雇员和雇主,税款由双方共同分担,但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雇主单方交纳的。

(二) 城乡社会保障基金的社会统筹

城乡社会保障基金的社会统筹,指由城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职工个人等按一定标准预提各种社会保障基金,如退休养老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等,交由社会保险统筹机构实行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统筹。基金统筹办法较之征收社会保险税更接近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因地、因时制宜,灵活掌握,是目前阶段中国筹措社会保障基金的可行方式。

(三) 财政预算拨款

财政预算拨款指国家财政在预算中设立社会保证基金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形成预算收入,将其中一部分用于各种抚恤费、社会福利救济费、自然灾害救济费、预算内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用等项拨款支出。它是目前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筹集和分配方式,是社会保证和行政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财政预算拨款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平衡发挥辅助作用。当社会保障收支出现赤字时,由财政拨款予以弥补,可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正常需要。

(四) 社会保障的社会捐助

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除了以上主要方式外,还有一种辅助方式,就是社会捐助。它是指各级政府、社会团体等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的捐助活动,如社会福利事业的有奖募捐等,以动员一部分社会资金用于社会保障事业,对自然灾害救济捐款,兴办一些社会福利设施等。

七、论述题

1、试分析评价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的得失与方向。

一、背景

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传统体制基础上建立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传统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然而传统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功勋不能掩盖其缺陷,尤其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向以来,传统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权责对称性和基金运行两个方面存在的缺陷更为显突出。

其一,社会保障以“身份”属性取代其“社会”属性。

这种制度安排的缺陷很多:(1) 保障范围狭窄、社会化程度低。受保人不是全体公民,而仅仅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大集体企业的就业人员,几乎有80%左右的人口(个体工商户、农民等)不在这种社会保障网内。(2) 由于就业与保障的高度重合,劳动力流动会丧失既得利益,这种保障本身便也成了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严重壁垒。就业结构僵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无从谈起。

其二,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紊乱。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由用人单位实行“现收现付”的资金供给制。

其三,传统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长期项目,如年金保险等,未建立基金制,亦无积累储备,不仅容易造成未来的支付危机和代际矛盾,也使这方面的改革捉襟见肘,缺乏物质基础。

二、改革的过程

1980年至今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中国对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 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

保险制度

(二)建立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制度

(三)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四) 在较为富裕的农村地区,逐步实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恢复和发展合作医疗制度。

(五) 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六) 在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社会互助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

(七) 理顺和规范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与管理办法

三、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传统模式社会保障制度并未消除,原有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另一方面,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确立,改革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还需要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加以解决。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中的问题依然很多。

1、缺乏总体改革方案,迄今为止仍局限于局部改革。由于中国的社会保障事务是多部门分割管理并自成体系地组织实施,加之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不够,致使以往的社会保障改革只给是各部门对自己分管的保障项目进行不同程度的试验性改革,国家并未制定对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系统改革和重建的总体改革方案。这一缺陷使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改革目标处于模糊之中,造成了各社会保障子系统及项目之间的协调性弱化,进而又影响到正在进行改革的保障项目的效率。因此,缺乏总体改革方案,迄今仍局限于分散的局部改革,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走向深化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便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效用,改革的代价更为昂贵。

2、改革试点尚未完全成熟。例如,为劳动力市场化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迄今仍未能实现一体化,不仅仍是多部门分割管理与分割实施,而连最重要的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模式也未统一。到1996年,在国务院颁行基本养老保险两个实施方案供地、市级以上政府选择的基础上,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方案。其中有吉林等7省、市选择了国务院颁布的实施方案一。北京等5省、市基本采用了国务院颁布的实施方案二。山东、湖北等16个省、自治区则形成了将两种方案结合的第三种方案,11个系统统筹的部门亦倾向于第三种方案。但同一类型的实施方案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实践中又存在着缴费、计发养老金标准待遇方面的差异。在医疗保险改革方面,虽然1996年被国家确定为医疗保险改革年,并采取了有力的组织措施,但海南、深圳、九江、镇江等地的改革办法又各有优缺点,其他地方的改革试点亦有着自己的标准等。所有这些均表明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离一体化的目标还有着相当的距离。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制

度只在一部分城市试行;分级负责的救灾体制仍在落实之中;军人安置保障面临着新的考验;社会福利迄今仍未从根本上走出官办的狭窄胡同,等等。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试点并未成熟,这种状态显然会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改革和全面推进。

3、改革中的矛盾并未得到缓解,甚至个别矛盾在改革过程中走向尖锐化。如部门与部门之间、条条与块块之间、失业与就业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的矛盾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激化的趋势,如果没有新的改革举措,上述矛盾将成为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进行中日益严重的制约因素。

4、新的问题开始出现。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改革在解决许多旧有问题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前述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模式不一的问题,若任其发展下去,各地区一旦定型,就势必很难再行统一化。即使强行统一,其代价也将是巨大的,因为一部分既得利益者不会自动地放弃其利益,而社会保险的本体化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再如多部门、多行业分头实施社会保险的实施体制,不仅正在造成不必要的社会保险资源浪费,而且自成体系的各实施系统愈是发展,今后就愈难以统一,从而将成为改革深化的新的阻碍因素。等等。

作为轻经济运行的稳定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本来应当超前进行,先于其他改革一步完成,或者至少应当同步协调配套进行,为其他的经济体制改革如企业破产制度,建立高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但是20年来同其他改革相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无论是进程还是深度都明显不够。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自发的制度变迁使制度的“供给”常处于一种不均衡的状态;同时一个制度安排的效率又极大地依赖于其他有关制度安排的存在。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的问题尖锐化;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又反过来严重制约其他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效果。制度经济学认为:国家应当且能够在制度不均衡的问题中实现强制性变迁的有效供给。

解决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滞后这一问题,应该是:积极加快相关社会学科的理论建设,力争做到整体设计、全面推进。当前世界各国都正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方面做着积极的探索,然而各国都远未达到理想程度。即使其他国家有成功经验,由于存在制度安排的集合效应,也不能照搬,而只能借鉴。具体的思路应是:首先,把这种历史包袱形成的原因梳理清楚;随后,界定清楚各种问题的性质;最后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把体制转轨与化解历史包袱紧密地结合起来,采取更主动、更积极,也更易于统一规范的正面推进的改革步骤进行调整和处理,纳入市场经济体系。

2、

1、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目标:充分就业,适度通货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最终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总目标。

2、(1)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种非均衡的财政政策,它通过财政赤字的增减和财政盈余的增减等形式表现出来。

(2)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一种均衡的财政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预算赤字或预算盈余可能造成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不良的经济后果。

(3)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经济在面临内外紧缩的条件下避免了衰退,实现了持续平稳的增长。

举例:1、拉动了经济平稳发展。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政府投资主导模式尚未转变的条件下,国债投资及其乘数作用放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

伐。1998——2000年年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达到14.2%.对在外部市场低迷形势下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据测算,国债建设资金年均拉动经济增长为1.5——2个百分点。积极财政政策对启动消费产生了巨大作用。

2、加快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七年间,总共通过9000亿元国债资金安排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弥补了一些过去多年的基础建设欠账。如新建了大批城市污水治理工程、新增公路8万多公里、新建铁路6000多公里、新建改建机场30多个、加固长江堤坝、淮河污染治理等,改善了吸引外资的整体经营环境,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利用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以及调整税收政策,通过投入国债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项目建设等,不仅使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还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出口能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推动了我国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及科技发展潜力的提高。

4、增加了就业,改善了人民生活。国债资金支持的一大批新项目及其配套项目的建设,七年共增加就业岗位700万一1000万个,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年均增长率达到近9%,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3. 8%,并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环境。同时,国家利用国债投资300多亿元进行了大批生态建设项目,改善了生态环境。

5、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通过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性财政资金安排,进行了诸如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六小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改善了这些地区的投资经营环境,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使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总体而言,作为一项反周期宏观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基本是恰当的,并对中国经济社会相对平衡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练习四

一、填空题

1、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社会物质财富是财政收入的实质内容,在商品货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以前,财政收入主要以和的形态存在。在现代社会,财政收入表现为一定量的收入。

2、按照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财政收入可划分为、、和;债务收入不再列入预算收入,而是主要表现为用来。

3、财政收入按管理要求不同可分为和二种。

4、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的,相对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的集中程度,一般用各级政府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

5、政府取得财政收入主要凭借 ,包括、、等。其中是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

6、制约财政收入规模最重要的因素是和。

7、国有资产收益按来源不同可分为和、和

形式.国家集中的国有资产收益是的重要来源,应纳入。

8、在一般的农业国家财政收入主要由农业部门等提供,随着工业化的实现,财政收入主要由工业部门等提供,在工业化走向现代化以后,财政收入主要由商业服务业等提供。

二、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A、税收收入

B、企业收入

C、债务收入

D、事业收入

E、国有资产收益

2、财政收入中,凭借资产所有权获得的收入是()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D,公共收费E、其他收入

3、按经济部门分类,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及服务业

E、采掘业

4、从社会总产品价值的构成来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A、C部分

B、V部分

C、M部分

D、V+M部分

E、C+V+M部分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相对规模的发展趋势是()

A、持续增长

B、持续下降

C、首先持续增长,然后持续下降

D、首先持续下降,然后持续增长

E、无规律可循

6、提高折旧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

A、减少财政收入

B、增加财政收入

C、财政收入不变

D、无法确定

7、在财政收入中,通过信用方式得的收入是()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

D、专项收入

E、公共收费

8、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水平比发展中国家()

A、高

B、低

C、相等

D、无法判断

9、作为财政收入核心依据的是()

A.政治管理权

B.公共资产所有权

C.固有资产所有权

D.公共信用权

10、各级政府按照市场等价交换原则获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有()

A、税收收入

B、公共收费

C、公债收入

D、国有资产收益

E、其他收入

11、财政收入中,来源于M的收入,是通过()来实现的。

A、发行公债B、征税C、上交利润D、罚没收入 E、公共收费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

A、经济发展水平

B、经济周期循环与宏观经济调控

C、价格变动

D、政府的职能及范围

E、技术进步

2、无偿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分配

C、罚没收入

D、各种借款收入E、公共收费收入

3、按照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第三产业具体包括()

A、流通部门

B、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

C、工业部门

D、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

E、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4、按照部门结构划分,上交财政收入的部门有()

A、农业

B、工业

C、建筑业

D、交通运输业

E、商业及服务业

5、下列关于财政收入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有()

A、实物收入和货币收入

B、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C、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

D、无偿收入和有偿收入

E、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6、财政收入中直接来自农业的收入比例较小,主要原因是()

A、农民负担重

B、农业结构单一化

C、农业的投资收益率低

D、长期稳定的负担政策

E、农产品价格偏低

7、财政收入的数量和规模失当,其不良影响表现为()

A、收入规模过大,影响市场机制的良性循环

B、收入规模过小,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

C、收入规模过小,影响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

D、收入规模过大,容易产生腐败

E、收入规模过小,影响政府的效率

8、制约财政收入规模最重要的因素是()

A、经济体制

B、分配制度及政策

C、价格变动

D、生产技术水平

E、经济发展水平

9、来自必要劳动产品价值V的财政收入有()

A.个人所得税

B.企业所得税

C.居民购买的国库券

D.直接向个人收取的规费收入

E.出售高税率消费品的部分收入

10、下列不属于国有资产收益的是( )

A、国有企业上缴利润

B、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股权的收益

C、国有企业使用权转让收入

D、所得税

E、企业发行债券

四、判断题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所以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

2、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结构为一定的条件下,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关键是国家的需要。()

3、由于财政财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的价值,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随着剩余产品价值率的提高,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一定会提高。()

4、从国际比较看,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创造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0%以上,居于主要地位。()

5、社会主义国家行使财政权力,既凭借政治权力,也凭借财产权力,两者并重。()

6、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唯一形式。( )

五、简释题

公共经济制度税收的替代效应财政收入税收的通货紧缩效应公债

六、简答题

1、试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2、如何分析技术进步与财政收入规模的关系?

七、论述题

1.公债发行的规模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2.效率与公平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3. 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税收;社会物质财富;劳役;实物;货币

2、税收收入;公共收费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其他收入;弥补预算赤字。

3、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

4、财政总收入;社会产品价值总量;预算内财政总收入。

5、公共权力;政治管理权;公共资产所有或占有权;公共信用权;政治管理权;的最主要和最基本。工业部门。

6、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

7、国有企业和国有股权的资产收益;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收益;其他国有资产收益形式;国家财政资金;政府预算。

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单项选择题1A 2B 3B 4C 5D 6A 7C 8A 9A 10B 11B

三、多项选择题1ABCD 2AC 3ABDE 4ABCDE 5BCDE 6CDE 7ABC 8ABCDE 9ADE 10DE

四、判断题1错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五、简释题

1. 公共经济制度也称政府制度,是一种经济制度。它的特征就是通过非货币的政治强制力的方式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

2. 税收的替代效应就是因为对一种商品的征税而导致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并转而购买另一种商品。

3. 财政收入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保证政府行使其公共职能、实施公共政策以及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资金需求。

4. 税收的通货紧缩效应:是指税收的反通货膨胀作用,主要是通过所得税的增税政策,减少民间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相均衡,抑制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5公债是债的一种的形式,它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向个人和企业以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依据借贷原则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它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七、简答题

1、公债是指的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公债的发行规模,也就是每年发行的数额,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预算收支差额、公债还本付息、宏观经济环境、政府承受能力及社会应债能力。

2.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是同方向变动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越公平,效率越高,反之则相反,而并不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说的二者呈现反方向变动和互相替代关系,即越公平,效率越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过去流行的所谓初次分配讲效率、再分配讲公平,是错误的观点和政策。十七大报告纠正了以往种种有误的观点,强调两次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十分准确的。十七大报告将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改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公平与效率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只有充分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经济效率,将社会经济建立在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上,社会公平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其次,社会公平状况的改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率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一)征税范围较窄,管理上的漏洞较大。目前,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国家,绝大多数已经将农业、工业、批发、零售和服务领域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而我国仅限于工商业,与增值税紧密相关的交通运输、建筑安装等一般服务业尚未实行增值税。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涉税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伪造、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违法犯罪行为十分普遍。(三)对固定资产存在重复征税现象。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只允许扣除外购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流动资产已纳税额,而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额不准抵扣,因此,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不安全、不彻底的增值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副作用。(四)出口退税问题等。

七、论述题

1、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的绝对额都是逐年递增的,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但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跌宕起伏。财政收入的相对额,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

(一) 放权让利阶段的财政收入(1979年—1993年)

在纵向上,从1978年开始,政府多次对企业进行了放权让利改革,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方面,向企业倾斜。但由于国有企业运行状况不佳,微观效益不理想,而不得不加大放权让利的力度,以激励企业行为。这使得财政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可避免地呈直线下降趋势。

在横向上,通过改革经济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体制,扩大了部门财务自主权,把一些本应纳入国家预算内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交给各个部门,实行自收自支,形成了大量的预算外管理资金,调动了各部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预算外资金挤占了预算内收入,肢解了财政预算,分散了国家财力,增加了宏观调控难度。

放权让利造成了财政预算内收入的下降。因此,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预算内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逐年递增,但其增长速度显然不及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在改革初期,财政收入对国民收入的弹性值平均为0.067。也就是说,财政预算内收入的增长未能赶上经济增长的步伐,结果造成了财政预算内收入相对规模的持续下降。致使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中央宏观调控不力。

对1979—1987年国民收入增长因素的测算表明,技术进步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15%左右。1979—1987年间,中国财政收入绝对额增加1115亿元,其中来自技术进步等集约性因素所得为350亿元,约占31.4%,来自其他因素变化(资金和劳动投入)所得为370亿元,占34.1%,来自价格上涨所得占33.2%。也就是说,尽管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较低,但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据粗略测算,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是其他因素的2.8倍。

(二) 转制阶段的财政收入(1994年至今)

1994年,中国进行了根本性的税收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公共收入体系,有效地阻止了财政预算内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滑的势头。财政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值也有所回升,1995年为0.6。1996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

这一时期,中国统计指标体系也逐渐由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过渡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财政收入的口径与国外有一定差异,现行的财政收入仅指预算内收入,不包括预算外收入和所谓的体制外收入,预算外资金主要由收费和基金构成,体制外收入主要包括非规范收费和摊派,而这些收入均属于政府收入或公共收入。如按调整口径粗略地测算,1995年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致可调整为17.8%。

1995年起,国家逐步实行“费改税”试点工作和清理整顿各种基金和收费项目。

1996年又进一步强化了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将一批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和基金转化税收征收,纳入预算内管理。

1997年政府将13项基金和附加纳入预算内管理,减缓了预算外资金绝对规模的增长。 199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分配制度的完善,经济秩序逐渐好转,同时加强税收征管,规范了政府行为,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整个“九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加1000多亿元。1997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改革前十年财政收入之和。

(三)点评

财政收入既是一定量的资金,也是财政分配的一个过程;既可以作为一项政策来使用,也可以作为一种制度存在。抛开财政收入的其他属性,单独来谈财政收入是没有意义的。

由于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降低,经济效益越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比例就越大,可供财政分配的产品就越多。因此,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有较为直接和明显的影响作用。但中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技术进步占了较高比重,其中在美国和日本等国高达80%左右。因此,今后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的经济效益是增加中国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

尽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了回升的局面,但中国目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是较低的,这制约了政府职能的发挥,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规范政府分配行为和社会收入分配秩序,尽快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统一和规范财政收入体系,严格执行财政预算的有关法律法规,逐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所有的公共收入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从而规范政府行为,解决公共收入体系的离散性问题。

从中国财政收入的历史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体制、政府职能转换、分配政策和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

2、试从财政收入结构的角度探讨提高中国财政收入水平的途径。

(一)财政收入形式

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可分为税收和非税收两大类,税收收入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非税收入指企业收入、费用收入、公债收入等。

财政收入方式是和一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密不可分的。一般说来,国有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收入中的国有财产收入和国有企业收入较多。联邦制国家的政府收入中,税收收入占绝大多数,扣除债务收入后,一般税收收入占到政府收入总额的90%以上。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方式的结构变化,是和经济体制的变化相一致的。在进行了两次利改税和1994年的新税制改革后,税收已在中国财政收入中占据了很高的比重。今后在严格国债风险规律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国债这一收入形式的比重。

(二)财政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收入来源分类方式主要是为了体现财政收入从何处取得,反映各种收入来源的经济性质,同时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反映各种收入来源的变化趋势。按这一分类,中国各时期各类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如下:

1. 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

财政收入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是与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大体吻合的。建国初期,个体和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来自于两者的财政收入占40%以上。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比重急剧增加。“一五”时期来自国有经济的财政收入达69.4%,来自集体经济的达9.8%,个体和私营经济则退居次要地位,之后的经济体制使国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最高曾达90%以上,80年代初仍达82%。1979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集体和, 其他经济成分有了较快的发展,提供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目前,目前国有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仅占财政总收入的50%左右。

2. 财政收入部门构成分析

建国50年来,工业和农业两大生产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始终占国民收入总额的80%左右,两大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占居较高的比重。但我们应当看到,除工农业以外的其他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近年增长速度很快,目前已占整个财政收入的50%以上。因此,在注重从工农业部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根据有关部门的生产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从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及其他部门筹集财政资金,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财政收入级次结构分析

按财政收入征收的政府级别的不同,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以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鉴于中国的政权体制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地方又分为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级市)、县和乡镇四级政府,一般是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财政,因此中国的财政收入也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财政中又包括了上述四级。从财政收入的征收级次上看,许多国家都是由中央政府征集较多份额,然后再拨付给地方政府使用.中国1994

年的分税体制也是在朝这方面努力,通过分税制改革,按事权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范围,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形成保证中央收入正常增长的良性机制,从而逐步提高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四)财政收入的区域结构分析

财政收入在空间上可以按照行政区划(各省、市、州等)分类,也可按照区域划分。在中国可按东部、中部和西部划分财政收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财政收入也呈现出较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较高比重,并逐年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提供的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较低份额。三个区域财政收入呈较大差距是与不同区域客观条件

吉大19春学期《财政学》在线作业一1答案

吉大18春学期《财政学》在线作业一-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社会保障体系中,()不与财政发生直接关系 A.社会保险 B.个人储蓄保障 C.社会救济 D.社会福利 正确答案:B 2.财权,财力基本上集中于中央,地方机动财力财权很少,是一种()体制 A.统收统支 B.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C.分级包干 D.财政收支包干 正确答案:A 3.以下哪一项不是紧缩的货币政策() A.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 B.提高再贴现率 C.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D.降低利率 正确答案:D 4.在安排预算时,应支持的科学顺序:() A.先发展,后维持 B.先维持,后发展 C.兼顾维持和发展 D.视具体情况而定 正确答案:B 5.财政对企业的亏损补贴,应针对() A.政策性亏损 B.经营性亏损 C.两者都支持 D.两者都不支持 正确答案:A 6.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应该退出的领域是()

A.基础产业 B.基础设施 C.高新技术重大项目 D.一般加工工业 正确答案:D 7.国家征税凭借的是() A.国家的政治权力 B.社会习惯势力 C.财政管理上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D.拥有资本 正确答案:A 8.()不属于财政政策工具 A.税收 B.公债 C.利率 D.政府投资 正确答案:C 9.以下哪种不是我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手段( ) A.再贴现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存款准备金 D.利率 正确答案:D 10.公债同其他财政收入最大区别() A.固定性 B.灵活性 C.有偿性 D.强制性 正确答案:C 二、多选题(共5 道试题,共20 分) 1.下列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的是() A.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B.政府性基金收入 C.国有资产收益收入

财政学选择题新选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市场失灵的表现有()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效应 D.公共产品 E.通货膨胀 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区别的主要标准是() A.非排他性 B.非竞争性 C.不可分割性 D.排他性 E.竞争性; 3、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有来自() A.M B.V+M C.C+V+M D.C+V 4、财政的基本特征有() A.阶级与公共性 B.强制与无直接偿还性 C.收支平衡性 D.公平 5、财政职能主要有() A.资源配置 B.收入分配 C.经济稳定 D.财政监督 二、判断题 1、不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在市场经济,财政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2、在任何经济社会中社会总产品的再分配都主要是通过财政来进行的。() 3、公共财政就是财政。() 4、行政、国防都是混合物品。()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不定项选择题 1、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标准有() A.成本―效益法 B.公共定价法 C.最低费用选择法 D.招标法 2、财政支出的公平包括() A.社会公平 B.经济公平 C.体制公平 D.结果公平 3、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和单位,采取() A.国有国营模式 B.国有国控模式 C.公司制 D.垄断模式 二、判断题 1、纯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提供。() 2、垄断国有企业采取国有国营模式。() 3、目前,对我国来说,侧重于效率同是兼顾公平。()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在我国转移支出大体包括() A.补助支出 B.捐赠支出 C.债务利息支出 D.财政补贴 E.行政支出 2、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是() A.财政支出结构 B.财政支出规模 C.压缩经济建设支出 D.提高支出的使用效率 3、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分类() A.经济建设费 B.社会文教费 C.国防费 D.行政管理费 E.债务支出 4、国防支出属于() A.购买支出 B.转移支出 C.补偿性支出 D.积累性支出 5、社会总产品的运动,从静态的价值构成上划分为() A.补偿性支出 B.积累性支出 C.消费性支出 D.购买性支出 二、不定项选择 1.技术改造支出属于; A.生产性支出B.经常性支出C.投资性支出D.积累性支出 2.下列属于消费性支出的是: A.基本建设支出B.价格补贴支出C.国家储备支出D.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3.按财政功能分类,所占数额最大的是: A.经济建设支出B.投资性支出 C.行政管理费D.积累性支出 4.下列属于经常性支出的是: A.支付债务利息B.基本建设投资 C.国家储备支出D.购置交通工具支出 5.下列产业中,应由财政进行投资的有: A.环境治理B.治理国土 C.能源开发D.教育

财政学选择题题库

(A)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 财政 B. 货币政策 C. 税收 D. 国际贸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D) A. 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 B. 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 C. 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 D.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发展和稳定 正确答案:D 市场失灵的表现在(ABCD) A. 信息不完全 B. 公共产品 C. 市场垄断 D. 外部效应 正确答案:A B C D 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BCD)。 A. 强制手段 B. 立法和行政手段 C. 财政手段 D.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正确答案:B C D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越好。 正确答案:错误 完整的市场体系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正确答案:正确 高等教育是一种(B) A. 劣质品 B. 准公共物品 C. 私人物品 D. 纯公共物品 正确答案:B

解决自然垄断的有效措施是(A) A. 公共定价 B. 采取反垄断措施 C. 收费 D. 征税 正确答案:A 在电力、煤气、自来水等行业可采用的公共定价方法是(AB) A. 二部定价法 B. 负荷定价法 C. 平均成本定价法 D. 边际成本定价法 正确答案:A B 准公共物品的提供形式包括(BCD) A. 市场自由 B. 政府参股 C. 政府补贴 D. 政府授权经营 正确答案:B C D 若某一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则认为该产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和生产。 正确答案:错误 在成本效益分析法中,公共项目的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正确答案:正确 在公共支出结构中,消耗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说明政府注重履行() A. 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B. 保证社会安定的职能 C. 资源配置职能 D.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 正确答案:C 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的变化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模型是 A. 公共收入增长引致 B. 非均衡增长模型 C. 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D. 政府活动扩张 正确答案:C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讲述了金融财经的基本业务和理论知识,下面是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4月21日下午,我参加了中心组理论学习,只要针对财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讲解,通过培训感觉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重视,学习积极性高。这次学习很有必要很高,同时给我们培训讲课的老师水平也很高。短短的学习给我的感觉是,收获颇多。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也更进一步地突显了本次培训对我而言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财政理论的学习和及时跟踪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从财政学的课程定位这个角度来看,提到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理论和实践问题,要不断地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不断将前沿科学的发展引入到教学中来,充分的做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去分析和解释财政问题和现象,提出有益的对策。

其次,梳理财政的逻辑关系,联系财政的实践使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财政学与后续财政的关系,通过沟通认识到在对同一块内容的讲解上,哪些应该更加侧重一些。重点强调的部分要与实践的结合,精选内容,以恰当的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再次,注重对财政问题和财政现象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应该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将有限的理论知识灌输。要用心去交流,通过互动培养兴趣,用问题或案例来吸引注意力,并让其自主思考问题。 经过本次财政学培训,使我能够更好地把握财政学的精髓、方法和手段,并应用到财政学课程当中去,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努力将所学财政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对财政学的认识。 篇二: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刚刚学习完《财政与金融》,我个人见解有一些。大致学习完,和大多同学们的想法没什么不一样的,满脑子就是些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什么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有那些形式等等一系列。积极点来说:"哦,我终于知道什么财政政策是怎么回事了。"悲观主义者会说:"这跟我们

财政学选择题含答案

2014年5月财政学作业(2)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二、多项选择题 1.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D、自由竞争 2.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A、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B、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C、私人性与非私人性 D、垄断性与非垄断性 3. 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 A、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 C、财政手段 D、法律手段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交换效率的含义是: A、在给定资源和技术的条件下,产出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B、在给定的产出水平条件下,产品结构能使消费者满意程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C、在给定的产品结构条件下,当某个消费者的效用给定时其他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D、产出水平最大化且消费者满意程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2、产品组合效率要求满足()条件。 A、每一产品的资源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B、每一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C、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D、资源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3、生产效率的含义是: A、在给定资源和技术的条件下,使产出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B、在给定的产出水平条件下,使消费者满意程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经济学专业认知体会范例集锦

经济学专业认知体会范例集锦【篇一】 1.课程学习感受 经济学专业针对经济研究的不同方向,设置的必修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法、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的专业课为我们解释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模型和工具,带领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同学们对社会发展、经济问题的独立思考。 从总体上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是非常全面的,包括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对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分析能力、总结概括梳理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通过经济学的学习,同学们的能力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成为职场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2.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 经济学有数学的简约之美,却非纯粹的数理推导,比数

理更重要的是经济逻辑;它有哲学的洞穿事物本质的能力,却更贴近现实。看似简单的概念,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是我学习经济学的最深感受。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对于经济学基本是什么都不懂,但是现在回头看自己的选择,我觉得很正确,学习经济学给了我很多思维的训练。 大学的前两年主要是针对经济学的基础训练,上的课程也是最基础的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大一会花一年的时间学习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相当于你在大学四年所有课程的一个导言,勾勒出经济学的总体框架,引导你对整个经济学学科是什么以及整体框架有一个比较初步的认识。当然,由于经济学原理涵盖了大学四年要接触的所有内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对一些问题会感到一知半解。但是这些让你疑惑的问题都将在后面的学习中一一得到解答。经济学原理的课本一般都是采用非常经典的教材,例如萨缪尔森的版本到目前已经出版了19版,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还有两门经济学基础的课程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是针对国家或者整个经济体的研究;而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主要可以通过联系现实经济现象促进理解,而微观经济学

财政学选择题

第一章财政对象和财政职能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社会影响的一门学科。√ 财政如何履行收入分配职能(CD)。 A、维护市场有效竞争 B、解决外部性 C、通过超额累进的所得税,对高收入人群征收高额税收 D、对低收入人群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3、财政如何履行资源职能(ACD)。 A、提供公共品 B、对高收入人群征税调节收入差距 C、矫正外部性 D、维护市场有效竞争 4、运用财政的某些制度性安排起到经济“自动”稳定功能,从收入制度角度看,主要是指(C)。 A、失业救济金制度 B、政府采购制度 C、税收制度 D、公债制度 5、以下哪项不属于斯密所认为的政府该干的事情?(D) A、保护社会不受外国侵略 B、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受其他社会成员的不公正对待 C、提供某些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 D、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6、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ABCD)。 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B、规范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通过转移性支出,改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与手段。√ 8、下列属于财政现象的是(C)。 A、企业引进外资 B、企业发行股票 C、企业购买公债 D、企业购买金融债券 9、财政是一种(C)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A、企业 B、个人 C、国家或政府 D、市场 10、财政研究范围包括(ABCD)。 A、中央政府 B、省级政府 C、市级政府 D、县级政府 11、下列不属于财政现象的是(D)。 A、2013年营业税改增值税在全国推行 B、2015年财政部在香港分两次发行共280亿元人民币国债 C、2015年中国国防预算增加10% D、201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12、政府进行市场干预的理由在于(C)。 A、税收 B、反托拉斯法 C、外部性 D、以上都是 13、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C)的分配。 A、国民总产值

《财政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 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 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 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B、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以减缓经济波动:一是累进所得税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机制;C、财政增收减支或减收增支安排可产生需求收缩或扩张的“乘数”效应。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三、简答题 1、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简述成本――收益分析法。 3、简述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4、简述公共定价。 四、论述题 1、试述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2、试述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财政学习的心得体会

财政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财政的定义 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分。在中国,对财政这一范畴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财政是由国家分配价值所产生的分配关系,这种价值分配,在国家产生前属于生产领域的财务分配,在国家产生后属于国家财政分配;第二种观点认为,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分配关系,它不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是随着剩余产品的产生而产生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概念当然有所延伸和发展。如果简略地概括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 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二、财政的产生 学习财政首先要了解财政的产生。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在国家产生之后,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国家的存在,依靠政治力量强制占有和支配一部分社会产品,以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行和社会的发展,这就从一般经济分配中分离出独立的财政分分配,这就产生了财政。财政也随着国家当然发展而发展。随着国家制度的发展,财政经历了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繁荣演变。但是不同类型的国家财政,都有着财政的一般共性:财政分配的国家主体性、无偿性、强制性和社会基金性。这部分内容不在财政学的重点学习范围内,但是,是应该了解的知识,是学习财政的前提扩展。 三、财政收入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财政的收入与支出,这是财政学习的一个重点,我们要掌握的部分很多,我重点讨论其中的一个点。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财政收入进行不同的分类。财政收入的分类,通常按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进行分类,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和收费收入以及其他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在内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就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

财政学常见考题(选择、判断)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A.经济波动 B.公共产品 C.公平分配 D.市场失灵答案:D 2、公共产品区别于私人产品的主要标准是()。 A.非排他性 B.非竞争性 C.排他性 D.竞争性答案:AB 3、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 A.国防 B.花园 C.教育 D.桥梁答案:A 4、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准公共物品()。 A.国防 B.花园 C.教育 D.桥梁答案:BCD 5、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 C.收入分配不公 D.经济波动答案:ABCD 6、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答案:ABC 7、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 A.政府决策失误 B.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C.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D.寻租行为答案:ABCD 8、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包括()。 A.历史性 B.非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单一性答案:BC 9、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 A.阶级性与公共性 B.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C.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 D.历史性答案:ABC 10、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 A.政府(公共)提供 B.市场提供 C.私人提供 D.混合提供答案:A 11、政府提供纯公共物品的收入来源是()。 A.税收 B.收费 C.价格 D.税费答案:A 12、混合物品的类型有()。 A.拥挤性物品 B.价格排他物品 C.外部效应的物品 D.非竞争性同时具备排他性答案:CD 13、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有()。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经营 C.政府补助 D.政府垄断经营答案:ABC 14、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有()。 A.成本—效益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最低成本法 D.最低费用选择法答案:ABCD 15、在我国转移支出大体包括()。 A.补助支出 B.捐赠支出 C.债务利息支出 D.财政补贴 答案:ABCD 16、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是()。 A.财政支出结构 B.财政支出规模 C.压缩经济建设支出 D.提高支出的使用效率答案:D 17、技术改造支出属于()。 A.生产性支出 B.经常性支出 C.投资性支出 D.积累性支出答案:AC 18、下列属于经常性支出的是()。 A.支付债务利息 B.基本建设投资 C.国家储备支出 D.购置交通工具支出答案:A 19、下列支出中属于国家基本支出的有()。 A.经济建设支出 B.社会文教支出 C.行政管理支出 D.国防支出答案:CD 20、用于文教卫生事业的支出属于()。 A.生产性支出 B.非生产性支出 C.社会消费性支出 D.投资性支出答案:BC 21、政府财政投资的标准主要有()。 A.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 B.资本-劳动力最大化 C.就业创造 D.边际成本最大化答案:ABC 22、西方各国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自于()。 A.社会保障税 B.增值税 C.财政拨款 C.各项费用答案:A 23、社会保障支出分为()。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补贴 D.社会福利答案:ABD 24、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是()。 A.基金式 B.部分基金式 C.现收现付式 D.企业捐助答案:B 25、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包括()。 A.社会保险型 B.社会救济型 C.普通津贴型 D.节俭基金型答案:ABCD 26、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主要收入是()。 A.税收 B.利润 C.债务 D.国有资产管理收入答案:A 27、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原因有()。 A.减税让利 B.增税政策执行不力 C.分配政策向个人倾斜 D.根本原因是体制调整带来的生产效率下降答案:AC 28、税收的形式特征是()。 A.强制性 B.完整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答案:ACD 29、除税率外,调节纳税人负担的措施还有()。 A.规定起征点和免税额 B.减免 C.附加 D.加成答案:ABCD 30、按照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将税收可分为()。 A.从量税 B.从价税 C.价内税 D.价外税答案:CD 31、税收转嫁的方式有()。 A.顺转 B.逆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答案:ABCD 32、反映征税广度的是()。 A.税源 B.税率 C.税目 D.税基中;第八章第二节税收术语与水收分类;答案:D 33、按课税对象我国税种一般分为()。 A.所得课税 B.资源课税 C.商品课税 D.行为课税 E.财产课税 易;第八章第二节税收术语与水收分类;答案:ABCDE 34、一般来说,一国税率可分为哪几类()。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定量税率 D.累进税率 易;第八章第二节税收术语与水收分类;答案:ABD 35、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将各税种分为三大类()。 A.所得课税 B.消费税 C.商品课税 D.财产课税 较易;第八章第二节税收术语与水收分类;答案:ACD 36、下列税收转嫁方式中,属于纳税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的是()。 A.混转 B.消转 C.散转 D.税收资本化 中;第八章第四节税负的转嫁与归宿;答案:B 37、下列商品课税中,税负最容易转嫁的是()。 A.对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税 B.对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大的商品课税 C.对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税 D.对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课税 难;第八章第四节税负的转嫁与归宿;答案:A 38、在下列税种中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是( )。 A.增值税 B.公司所得税 C.消费税 D.营业税 中;第八章第四节税负的转嫁与归宿;答案:B 39、现代经济学将税收原则归结为哪两类()。 A.公平类税收原则 B.公正类税收原则 C.效率类税收原则 D.受益类税收原则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财政”是人们用以对政府分配一类现象的概括,这句话我慎重的记在笔记本上。从一个简单的层面来说,财政是政府的收入活动和支出活动。扩展开说,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事物基本上都有它的特征以便于我们区别它们,财政亦不例外,财政的基本特征有什么:首先是它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其次是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最后是收入和支出的对称性。 开学至今,终于在财政学的逐渐学习中开始了解这门课程。从刚开始对财政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半知半解,从毫不关心到开始逐渐关注财经中的政府活动及政策动向,财政学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生活里从不曾关注的另一面,让我学会了如何作为一名公民去关注政府不同时期的不同财政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成因和利益导向。我想,这些都是学习财政学之后所养成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 财政学的学习是一个入门的过程。首先,我学会了一种

关注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了从课堂到生活中去关注财政学。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现正需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体系,弥补市场的实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税收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政府收支活动规律的学习变得更加重要。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迫切需要去学习和去了解的意识,才会不仅仅把财政学当做是一门学科,而更多的是把财政学当做生活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其次,通过学习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对政府财政活动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理论篇到支出篇的学习中,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影响、结构及规模有了一个概览的认知,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现状有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理论篇的学习,对财政学学科体系和发展的追溯,能够在老师的讲解和课后的资料查询中对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支出篇的学习,知道了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等内容,也知道如何区分日常生活中政府的各种支出及作用。最后,通过学习还知道在财政经济学的发展中,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及庇古等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虽然目前以我的专业知识及经济学基础还不足以将整个的脉络理清,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财政经济学的不同见解学习,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去了解去学习的

福师11春学期《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一_二答案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不属于财政的基本职能的是()D. 公平及效率的均衡 2.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为了取得()C. 经济及社会效益 3. 土地增值税实行()B. 超率累进税率 4. 公共产品及私人产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产品是兼备公共产品及私人产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A. 混合产品 5. 社会保障经费应该是()D. 由企业、国家、个人承担 6. 公债最初的功能是()A. 弥补财政赤字 7. 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经济建设支出的是()D.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8. 财政及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D. 财政政策及经济兴衰的关系以及财政对经济运行的调节 9. 财政对企业的亏损补贴,应针对()A. 政策性亏损 10. 我国增值税的基本税率()C. 17% 11. 下列属于补偿性支出的项目有()C.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12.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方式是()B. 向银行透支

13. 以下哪项不是公共物品的特点( ) D. 使用的无偿性 14. 如何正确理解财政平衡()B. 收大于支,略有结余 15. 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及财政发生直接关系B. 个人储蓄保障 16.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 市场 17. 属于财政收入中的专项收入的是()A. 教育费附加收入 18. 在资本主义社会,财政分配采取的形式是()C. 价值形式 19. 当总需求>总供给经济呈剧烈波动,应采用()B. 双紧 20. 国家征税凭借的是()A. 国家的政治权力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包括() A. 社会保险 B. 社会福利 C. 社会救济 D. 优抚安置 E. 社会互助 2. 我国财政收入形式包括() A. 税收收入 B. 国有资产收益 C. 债务收入E. 其他收入 3. 财政补贴主要包括()

《财政学》试题库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1、财政从本质上看是属于()范畴。 A. 生产 B. 分配 C.交换 D.消费 2、在封建社会,财政分配以()形式为主。 A. 力役 B.实物 C.价值 D.劳动 3. 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 A. (C ) B. (C+V) C. (V+M) D.(M ) 4、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是()。 A. 惩罚性和无偿性 B.惩罚性和补偿性 C.强制性和无偿性 D.强制性和补偿性 5、财政起源于财政产生相比较,下面哪种说法正确? A. 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长 B. 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短 C. 财政起源与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一样长 D. 两者的比较视具体情况而定 6、()是现代干预主义的鼻祖。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阿道夫·瓦格纳 D.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7、把政治家描绘成一个“政治企业家”的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米尔顿·弗里德曼 B.詹姆斯·M ·布坎南 C.约瑟夫·E ·斯蒂格里茨 D. . 阿道夫·瓦格纳 8、说明财政运行在历史、现在及未来的一个区间的发展取食的研究方法属于()。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静态分析 D.动态研究 9、实证分析也称()。 A.主观分析 B.客观分析 C.理论分析 D.经验分析 10、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A.政府为了生财 B.政府为了聚财 C.政府为了维护统治 D.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 1.B 2.B 3.D 4.C 5.A 6.C 7.B 8.D 9.B 10.D 第二章经济形态与政府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不是自然经济的特征。 A.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B. 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C. 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D. 自然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2、()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A. 自然经济 B. 商品经济 C. 市场经济 D. 计划经济 3、下面哪一个不是计划经济的特征。 A. 国有制占主导地位 B. 经济决策权的部分集中 C. 生产单位从属于行政等级制度 D. 国家通过至上而下的命令协调经济活动

财政学练习题1及答案

财政学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市场机制存在缺陷,但是下列各项中,(B)不属于市场机制的缺陷。 A出现不完全竞争B就业不充分 C物价不稳定D不能提供公共物品 2.公共财政提供一致性服务是为了(B)。 A弥补市场失灵B维护市场的公平与公正 C界定政府的参与程度D加强法制 3.在修建高速公路时,政府通过(D)的方式体现出公共财政的非营利性。 A招标B贷款C引进外资D补贴 4.调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可以(A)。 A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C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D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5.财政具有收入分配职能,但是下列选项中,(B)不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 A机关职工工资的调整B国有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整 C离退休人员工资的调整D部队官兵津贴的调整

6.为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财政运用的手段主要是(C)。A增加税收B减少财政转移支付 C增加支出D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7.“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的税收原则,是(B )提出来的。 A配第B斯密C瓦格纳D凯恩斯 8.一国政府制定其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是(C)。 A税收法律B税收原则C税收负担D税收机构 9.收费也是政府参与分配的一种方式,它具有(D)。 A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B临时性、区域性和有偿性 C特定性、福利性和随意性D自愿性、受益性和普遍性10.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的办法,把所纳税款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这种税负转嫁的方式称为(A )。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资本化 11.买主在购房时,将该房未来的应纳税款从房价中扣除,这样,该收款实际上由卖主承担。这种税负转嫁的方式称为(D)。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资本化 12.按税负转嫁与否,一国的税种可分为(B)。 A商品税、所得税和财产税B直接税与间接税 C中央税与地方税D从价税与从量税 13.国债作为特殊的财政范畴,其基本功能是(B)。 A筹集建设资金B弥补财政赤字C调节收入分配D调节经济运

财政学学习总结

最近我以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阅读和浏览了一些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深入的对每个细节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所以本阶段阅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公共经济学的一般性理论框架体系,考察公共经济学学科所涵盖的主要领域和内容,以及比较各种类型公共经济学方面教材或著作的异同之处,目的是对公共经济学这一理论学科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以期对以后深入研究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对公共经济学一般性框架的理解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与私人经济相对应的,政府机构、非营利部门等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行为及其绩效的学科。通过阅读众多教材和专著,我试图寻找一条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线索。虽然众多教材都各自有自己的体系和侧重(尤其是国外教材),但我感觉还是有一个一般性的理论线索可以把握。即:市场万能(亚当·斯密的思想、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市场失灵(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对称信息、自然垄断、公平、稳定等问题以及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增加(凯恩斯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规制)→政府失灵(对第二定理的怀疑、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加强预决算管理、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和市场边界技术划定问题。其中公共经济学学科诞生于政府大幅干预经济时期,即20世纪50 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时期,并且现代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是公共经济学诞生、发展前提基础。 此外,在公共产品范围界定问题上还引出了对政府间财政分权和财政关系的探讨;对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否定,引出了对公共经济效率问题的关注,因此公共经济主要方面的效率也进行了深入地展开研究:在公共支出方面引出了对各种支出项目的深入研究和预决算体制管理的研究;在公共收入方面引出了税收原则、税收负担、税收转嫁、公债以及最优税制问题和税收结构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公共规制方面引入了基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问题的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公共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框架可描述为:先以市场效率(帕雷托效率)和福利经济学基础入手;再分析市场失灵问题,包括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对称信息、自然垄断、公平、稳定等问题;随后重点分析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提供的局部和一般均衡模型等各种公共产品提供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直接民主:各种投票理论和规则、间接民主:利益集团和寻租问题);随后针对公共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各具体项目的考察以及支出成本收益和支出政策的研究)、公共收入(税收原则、税收负担、税收转嫁、公债以及最有税制问题和税收结构问题)和公共规制等问题进行展开分析;最后涉及公债、财政分权、预决算管理等问题。这是我理解的公共经济学的一般性的分析框架,由于公共经济学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其学科内容还很难清楚地界定,因此以上框架只能基本涵盖主要或主流公共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而对某些深入具体的公共经济问题可能有所疏漏。 二、对各类型公共经济学教材或专著的比较和认识 现在中国出现的公共经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两大类、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国外编著的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其中又分为有中译本的和英文原版的两种类型。一般而言,有中译本的国外教材或专著是比较经典的、主流的、名家所著的或国外普遍流行的教材或专著,如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加雷斯·迈尔斯的《公共经济学》、布朗和杰克逊的《公共部门经济学》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完整版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 业一满分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 )。 A. 政策咨询 B. 政策制定 C. 政策执行 D. 政策评估 满分:2 分 2. 如何正确理解财政平衡() A. 收支大体平衡,略有少量赤字 B. 收大于支,略有结余 C. 收支相抵,不多不少 D. 是绝对收支相等 满分:2 分 3. 在安排预算时,应支持的科学顺序:() A. 先发展,后维持 B. 先维持,后发展 C. 兼顾维持和发展 D. 视具体情况而定 满分:2 分 4.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 贝塔朗菲 B. 拉斯韦尔 C. 西蒙 D. 林德布洛姆 满分:2 分 5. 大卫?伊斯顿等人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 A. 系统理论模型 B. 渐进主义模型 C. 过程模型 D. 团体理论模型 满分:2 分 6. 财权,财力基本上集中于中央,地方机动财力财权很少,是一种()体制 A. 统收统支

B. 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C. 分级包干 D. 财政收支包干 满分:2 分 7. 政策方案形成的中心环节是( )。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方案抉择 满分:2 分 8. 下列不属于对流转额课税的是() A. 增值税 B. 营业税 C. 所得税 D. 消费税 满分:2 分 9. 我国消费税的纳税环节是() A. 零售环节 B. 批发环节 C. 消费环节 D. 生产环节 满分:2 分 10.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方式是() A. 动用财政结余 B. 向银行透支 C. 增加税收 D. 发行国债 满分:2 分 11. 在政策系统中被称之为“智囊子系统”或“参谋子系统”的是( )。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满分:2 分 12. 财政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财政学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所面临的边际税率也上升,这称作( B ) A. 累退税率 B. 累进税率 C. 平均税率 D. 人头税 2.已经确立的政府预算由( A )负责执行。 A. 政府 B. 财政部门 C. 立法机构 D. 审计机构 3.1994年我国实行了( C ) A. 利改税 B. 增值税改革 C. 分税制改革 D. 营业税改革 4.下列属于财政消费支出的有() A. 债务利息支出 B. 科学文化支出 C. 基础产业建设支出 D. 自然垄断行业支出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市场失灵表现的是( B ) A. 公共产品的存在 B. 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C. 自然垄断 D. 社会分配不公 6.下列哪种现象属于逆向选择问题( A ) A.购买旧车 B. 购买汽车保险 C. 房屋装修 D. 汽车维修 7.囚徒困境描述了私人提供公共品的( A )情形 A. 悲观 B. 乐观 C. 现实 D. 以上都不是 8.我国增值税的一般税率为( A ) A. 17% B.13% C. 6% D.4% 9.财政对公共企业的投入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直接投资、贷款和( A ) A.补贴 B. 出口退税 C. 股权 D. 利税 10.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所面临的边际税率也上升,这称作( B ) A. 累退税率 B.累进税率 C. 平均税率 D. 人头税 11.( B )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和节约的税收四项原则 A. 瓦格纳 B.亚当·斯密 C. 穆勒 D. 萨伊1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市场失灵表现的是( B ) A. 公共产品的存在 B. 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C. 自然垄断 D. 社会分配不公 13.已经确立的政府预算由( A )负责执行。 A. 政府 B. 财政部门 C. 立法机构 D. 审计机构 14.现代政府预算最初产生于( B ),是市场和资本的产物 A. 美国 B.英国 C. 荷兰 D. 法国 15.下列税种中属于行为税的是( C ) A. 遗产税 B. 消费税 C. 筵席税 D. 土地税16.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的三要素之一( C ) A.个人主义 B.经济人假设 C.政治民主制 D.交易政治 二、判断题 1、宏观经济总量失衡是市场自发运行的产物,市场本身无力解决(对) 2.所得税在公平方面的调节作用优于商品税(对)3.中国的房产税对城市居民的自用房屋是免税的(对) 4.公共产品一定要由政府提供(错) 5.一般来说,课税范围越宽广,越难税收转嫁;反之,容易转嫁(错) 6.流转课税不存在税负转嫁问题,征收方便,易于管理(错) 7.社会保险作为一种经济保障形式,具有社会性、强制性、互济性和福利性四个基本特征(对) 8、一般来说,财政补贴的暗补方式比明补方式具有更高的补贴效率(错) 单选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A ) A.社会 B.国家 C.市场 D.企业 2、财政收入中,凭借资产所有权获得的收入是( B )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D,公共收费 E、其他收入 3、生产效率的实现要求任意两种商品的( A)相等。 A.边际转换率 B.边际成本 C.边际替代率 D.边际效用4、在增值税税法中,允许企业扣除外购货物、劳务已纳 的增值税及外购固定资产当期折旧部分所含增值税的,则 其增值税属于( B )。 A、生产型B、收入型C、固定型D、消费型E、增 长型 5、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 A ) A、分类所得税制B、综合所得税制C、分类与综合相 结合的所得税制D、个人自行纳税制度E、源泉扣缴制度 6、在经济衰退时期,财政政策的内容是(B ) A.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减少 B.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 C.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 D.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 7、实行“以支定筹”、“略有积累”原则的社会保险资 金筹资模式是( C ). 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 分基金式 D.公积金制 8、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是( C ) A公债 B、规费 C、税收 D、国家预算E、国有资产 9、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表示的是(C ) A、企业 税收负担率 B、个人税收负担率 C、宏观税收负担率D、 综合税收负担率E、行业税收负担 10、从实践上看,各国政府偿还公债的基本手段是( D)。 A.设立偿债基金 B.依赖财政盈余 C.通过预算列支 D.借 新债还旧债 1、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D ) A.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 B.科学研究 C.义务教育 D.行政 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2、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D ) A.社会总产品价值 B.劳动价值 C.必要劳动产品价值 D. 剩余产品价值3、按经济部门分类,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 来自( B )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 及服务业 4、经济稳定的关键在于( C)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D.国际收支平衡 5、对农业科学研究承担主要责任的应当是( B ) A.农民 B.政府 C.社会 D.农业企业 6、财政补贴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是( D ) A.按补贴对象分类 B.按补贴环节分类 C.按补贴性质分类 D.按补贴目的分类 7、随着征税对象增大而逐级提高计征比例的税率是( B )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定额税率 D、边际税率 E、 定额税率 1、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D ) A.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 B.科学研究 C.义务教育 D.行政 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2、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D ) A.社会总产品价值 B.劳动价值 C.必要劳动产品价值 D. 剩余产品价值 3、按经济部门分类,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 来自( B )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 及服务业 4、经济稳定的关键在于( C)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D.国际收支平衡 5、对农业科学研究承担主要责任的应当是( B ) A.农 民 B.政府 C.社会 D.农业企业 6、财政补贴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是( D ) A.按补贴对象 分类 B.按补贴环节分类 C.按补贴性质分类 D.按补贴目的分类 7、随着征税对象增大而逐级提高计征比例的税率是( B )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定额税率 D、边际税率 E、 定额税率 8、税收的纵向公平是指( C ) A、通过公平税负,创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税收环境 B、具有 相同纳税能力的人负担相同的税收 C、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负担不同的税收 D、收入的公 平分配 9、公债可分为契约性借款和公债券,其划分标准是 ( A )。 A. 按举债形式 B. 按期限长短 C. 按发行主体 D. 按 公债用途 10、目前,世界各国一般将____年之内的债券看作短期债 券。( A ) A.一 B.二 C.三 D.十 1、经常预算的收入形式主要是( A )。 A.税收收入 B.债务收入 C.企业收入 D.事业收入 2、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支出是指( A) A.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的经费支出 B.行政国防 支出 C.社会发展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3、财政分配的最基本特征是( C )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国家主体性 D.公共性 4、从社会总产品价值的构成来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 C ) A、C部分 B、V部分 C、M部分 D、V+M部分 5、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三层次是( C ),用以满足人们改 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 、商业保险 1、以下哪项不属于斯密所认为的政府该干的事情?( D ) A.保护社会不受外国侵略 B.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受其 他社会成员的不公正对待 C.提供某些公共机构和公共工 程 D.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2、资本预算的收入形式主要是( C )。 A.税收收入 B.企业收入 C.债务收入 D.事业收入 3、国防科研事业费属于( C )安排的支出 A.地方预算 B.行政管理支出 C.国防支出 D.科技支出 4、下列属于财政现象的是(B ) A.企业引进外资 B.企业购买公债 C.企业发行股票 D.企业购买金融债券 5、将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是按( B ) 分类。 A.政府职能 B.经济性质 C.具体用途 D.受益范围?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相对规模的发展趋势是 (D ) A、持续增长 B、持续下降 C、首先持续增长,然后持续下降 D、首先持续下降,然 后持续增长 7、把税收与税率联系起来的曲线是( D ) A、税收曲线 B、洛伦兹曲线 C、收益曲线 D、拉弗曲线 E、瓦格纳法则 8、从税收的经济性质看,税收与利润、利息、地租等范 畴不同的是( D ) A、税收体现财政收支关系 B、税收 体现国家与有关方面的借贷关系 C、税收体现国家与有关方面的多边关系 D、税收体现国 家与有关方面的双边关系 9、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的税种是( A ) A、所得税 B、商品税 C、消费税 D、增值税 E、营业税 10、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通过竞拍来购买公债,这是属 于( C )。 A.承购包销方式 B.委托出售方式 C. 公募招标方式 D. 行政分配方式 1、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对于政府财政预算行为准则的解 释,可概括为( A )。 A.年度预算平衡论 B.周期预算平衡论 C.功能财政论 D. 凯恩斯主义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 C ) A.私人产品 B.公共产品 C.混合产品 D.私人产品与公共 产品 3、古典财政学的创始人是( C ) A、威廉.配第 B、魁奈 C、亚当.斯密 D、大卫.李嘉图 4、将财政支出划分为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和社会性 支出,是按( A )分类。 A.政府职能 B.经济性质 C.具体用途 D.受益范围? 5、提高折旧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 A ) A、减少财政收入 B、增加财政收入 C、财政收入不变 D、 无法确定 6、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指的是( D ) A.扩大财政赤字和收紧信贷规模 B.减少财政赤字和收紧 信贷规模 C.扩大财政赤字和扩张信贷规模 D.减少财政 赤字和扩张信贷规模 7、税负转嫁最普遍的形式是( A ) A.前转 B.后转 C.税收资本化 D.消转 8、政府课税会影响商品比价关系,从而改变纳税人经济 行为的税收效应被称之为( B )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投资效应 D、储蓄效应 E、 劳动供给效应 9、下列公共收费项目中,属于使用费的项目是( A ) A.高速公路通行费 B.工商执照费 C.药品生产许可证费 D.电话费 10、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公债的发行方式主要是 ( C )。 A.地方承购包销 B.委托出售 C.行政分配 D.中央银行承 购包销 1、政府调节农产品价格的原因是,农产品市场是( A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