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可自由编辑删除!

当今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蓬勃兴起。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绵阳工业进入“大转折、大决战、大发展”时代,能否参与新一轮世界经济竞争,融入国家产业调整升级,将直接决定绵阳工业未来前途、命运和地位。根据市委“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和“三个加快”的战略部署,为了引领绵阳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特制定本规划。

一、工业现状

绵阳工业经过建市2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以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和化工等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为绵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工业总量持续增长,总体实力不断提升。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5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利税总额55亿元,利润22亿元,分别是建市之初(1985年)的36倍、40倍、13倍、11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30户(见附图1) 。

附图1:2005年以来绵阳工业经济发展图

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集聚初步形成。目前,绵阳工业已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和化工为支柱的门类齐全、产品众多、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发展正步入集群化阶段。2009年,“1+5”产业预计可完成工业总产值8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9%(见附图2)。

附图2:绵阳工业产业结构图

园区建设成效初显,集中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按照工业集中集约集聚集群发展的理念,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绵阳率先建立国

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随后又规划建立了经开区、科创区等工业化园区,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目前,电子信息、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化工等产业聚集态势明显,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工业发展格局。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近四年来,绵阳工业完成技改投资350亿元,特别是2009年预计可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40亿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长了三倍,呈现逐年大幅增长的态势。随着长虹PDP二期,九洲LED、RFID,新华6万辆整车、50万台发动机,烟厂30万箱卷烟、丰谷酒业万吨优质曲酒等一批规模大、前景好、成长快、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将为绵阳今后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绵阳工业纵向比有所发展,但横向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增速不快、效益低下、吸引力不强、县域工业及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在全省的位次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从2005年第二位下滑至目前的第七位,绵阳工业在全省已处于“不加快发展就会加快落后”的危机时期。从当前绵阳工业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见附图3):

附图3:

1、产业结构不合理。进入21世纪后,绵阳工业没能跟随国际国内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不多。特别是占绵阳工业40%以上的电子信息和占15%以上的冶金机械两大支柱产业结构没有得到实质提升,传统

优势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不强。长虹工业增加值率目前不足2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低于全省近20个百分点;攀长钢长期处于巨额亏损状态;全市工业销售利润率不足3%,而全省在5%左右,差距十分明显。绵阳产业结构不佳是导致绵阳工业增加值率偏低,经济效益差,在全省位次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

2、对外开放不够,招商引资成效欠佳。多年来,绵阳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上视野不开阔,与成都、乐山等市相比,手段单一,工作力度不大,特色不突出,在引进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世界500强企业、国内100强企业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产业配套招商及产业链招商方面工作滞后,没有形成大的工业增量。

3、财政支持力度不足。2003年—2008年六年期间,市本级财政支持技改项目引导资金仅3900万元,平均每年不到700万元。而德阳、乐山、宜宾每年平均支持技改项目资金2000万元以上,绵阳仅其三分之一。

4、县域工业发展较慢。绵阳市属工业比重较大,县域工业较为薄弱,主要是县、区中小企业、民营工业发展不快,没能形成市县联动,共同发展格局。绵阳重点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江油市、高新区、涪城区、游仙区、经开区,拥有亿元以上企业80户,占全市109户亿元企业的73%,三台、安县、梓潼、盐亭、平武、北

川只有亿元企业29户,占全市的27%。长虹、九洲等市本级企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为60%以上,9县市区中,除江油市占比达到14.5%外,其余8县市区合计占比只有25%左右。

5、工业园区建设有较大差距,发展环境亟待改善。主要表现在,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规划布局不明确、项目执行不到位、工业集聚集约度不高、产业特色不鲜明、工业发展空间矛盾比较突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等。同时,在发展工业理念、服务企业思想、政策执行力和行政效能等环境建设方面尚需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与规划布局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市委“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把工业强市作为主导战略、核心战略和根本战略,抢抓全球经济革命、科技城建设、灾后重建机遇,坚持“军民融合、优化结构、自主创新、集聚集约、承接转移”产业发展原则,壮大做强“1+5”优势产业,培育催生科技潜力产业,把绵阳建成全国新型工业化科技城和具有较强综合核心竞争力的西部工业强市。

(二)发展目标

1.经济增长目标。到201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5%以上,在2009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0%;到2015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5%以上(见附表1、附图4)。

2.结构优化目标。到2015年,工业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80%;打造1个千亿级主导产业、1个千亿级工业园区、1个千亿级级企业集团、5个百亿级以上优势产业、1个500亿级工业园区、6个百亿级以上工业园区。

3.投资目标。2010-2015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200亿元;每年完成投资上亿元重点工业技改项目不少于60个。

4.企业梯队建设目标。大力扶持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到2015年,全市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企业1户,300亿元企业1户,100亿元企业4户,50亿元企业5户,10亿元企业40户的大企业群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00户以上。

5.自主创新目标。到2015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60家,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及产品100个,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5件,中国名牌10个。

附表1:绵阳工业经济年度目标

附图4:绵阳工业发展趋势图

(三)规划布局(详见规划布局表2)

产业布局。立足绵阳产业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重点发展“1+5”优势产业,即: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性产业、战略性产业,到2012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以上,两项主要指标均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工业增加值250

亿元。以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及新能源、化工环保五大产业为支柱产业。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到2012年,总产值达到29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5亿元,两项主要指标均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500亿元,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冶金机械产业到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工业增加值60亿元,两项主要指标均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330亿元,工业增加值100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到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工业增加值60亿元,两项主要指标均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300亿元,工业增加值90亿元。材料及新能源产业到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5亿元,工业增加值50亿元,两项主要指标均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230亿元,工业增加值70亿元。化工环保产业到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工业增加值55亿元,两项主要指标均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250亿元,工业增加值90亿元。

积极培育和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核技术应用、航空航天和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等潜力产业,形成绵阳工业新的增长点。

附表2:绵阳工业园区产业规划布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