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未富先老人口加速减少 生育率已低于日本

东北未富先老人口加速减少 生育率已低于日本

东北未富先老人口加速减少 生育率已低于日本
东北未富先老人口加速减少 生育率已低于日本

东北未富先老人口加速减少生育率已低于日本时间:2015-07-14 11:51 来源:中国青年报【我要报料】

辽宁省沈阳市,在养老院生活的老人们。(资料照片)CFP供图

街头。(资料照片)CFP供图

原标题:东北拉响人口警报

董程越来越觉得孤单,早晨一起锻炼的人越来越少。30多年前一起进厂的伙伴,现在大部分都离开了,有的几年前就到北京、天津、深圳重新找工作,还有很多人去“关内”给孩子带下一代。

“原来小区周围好多饭馆,干得好的,吃饭时都挤不进去,这两年人少了,饭馆关了不少。”董程是齐重数控(原齐齐哈尔市第一机床厂)的职工。该厂鼎盛时号称万人大厂,近些年经过系列调整现在只有1000多人。他所住的顺意小区,今年以来周围关掉的饭馆就有八九家。在房产交易网站上,这一带二手房平均价格也从去年的5500元降到今年的4800元左右。

“人少了。老人都各自想办法走了,年轻人来得也少了。”董程的同事有管厂里宿舍的,十多年前,大学毕业生分来的时候,五六百人把宿舍挤得住不下,现在少多了,只剩100多人。

位于黑、吉、内蒙三省区交汇处的齐齐哈尔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商品粮、畜牧业基地。包括第一机床厂、第二机床厂、一重、车辆厂等在内的“七大厂”造就这座老工业城市的辉煌,如今只有一重和车辆厂效益尚可。董程的工资也从2010年开始不断下降,现在拿到手的不到1000元。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到北京工作1年多,工资不高,租五环外的房子,非常辛苦,回到齐齐哈尔又找不到工作。董程不愿让孩子待在家里,不断劝他南下,去天津或者干脆去深圳找工作。

根据齐齐哈尔市统计局数据,按户籍人口统计,2014年齐齐哈尔市共迁入48075人,迁出85854人,净迁出37779人。对比2013年统计数据,齐齐哈尔市户籍人口净流出数量为25381人,流出速度呈加快趋势。

不仅是齐齐哈尔,整个东北地区都是大量人口流出。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共流出人口400余万,减去流入的人口,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180万。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入36万。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东北人口在加速减少,并已严重影响到其经济复苏,东北人口危机的警报已经拉响!

超超低生育率低于日本

赵艳华的工作越来越轻松,因为出生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少。赵艳华是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分娩室护士,从1984年开始,31年里不知有多少个婴儿经她的手来到这个世界。

今年正月初七,中国青年报记者见到赵艳华。产科一层楼显得空空荡荡,走廊上只有护士站的几位护士,病床也空了一大半。当天上午只有一位产妇分娩。赵艳华翻着《分娩登记簿》:“现在一个月只有五六十个婴儿出生,而在我刚参加工作的1984年,一个月出生的婴儿有两三百。”

“1984年,分娩室一个班(早8时到晚6时)是3个护士,现在1名护士就足够了。”工作越来越清闲,绩效奖金受到了影响。赵艳华说,现在已经没奖金了。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生育率分别为1.03%、1.03%和1.0%,远低于全国水平的1.5%,仅比北京、上海等极少的城市略高,甚至比日本和韩国都要低。按照国际标准,低于1.3%被称为“超超低出生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政策经历了一个从鼓励生育、节制生育、限制生育、计划生育的过程。由于东三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城镇化水平较高,工矿大型企业多,计划生育执行较好。赵艳华的小孩已经长大,很喜欢孩子的她从来没想过生二胎:“因为知道国家政策不允许。”

黑龙江省社科院的罗丹丹在《黑龙江省人口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中,梳理了一系列数据:“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一直在1%以下,全民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2012年为0.73%,2013年为0.69%,201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8%,与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相比,长期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仅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

东北的少子化也在罗丹丹的研究范围之内:“2012年黑龙江省0~14岁的少儿人口为452万人,与19年前的1993年相比减少了429.6万人,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4.2%下降到11.8%。少儿人口大幅减少降低了人口抚养比,少年儿童抚养比从1985年的48.5%下降到2013年的14.9%,但也带来了劳动年龄人口的不断减少,几年前黑龙江省就出现了民工荒和用工荒。”

东北未富已先老

与低出生率相伴随的,是老龄化程度加剧。2012年年末,黑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69.8万人,占总人口的14.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40.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8%。从1995年到2012年的17年间,黑龙江省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两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口比例均增长了两倍,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1995年的7.4%提高到2012年的14.8%,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则从4.4%提高到8.8%。

2013年,黑龙江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58.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4%。据预测,2020年黑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765万,老龄化水平将达19%;2045年黑龙江省老龄化水平将达33%以上。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许宏伟认为:“老龄化问题在东北地区比其他地区更甚。超低的出生率和年轻人越来越多地离去,使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更严重的老龄化现象。截至2013年,辽宁老年人口已达到789万人,占辽宁总人口的18.5%,而全国老年人口占比为14.9%。”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许宏伟博士提到,他曾做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按照现在在读的学生人数进行推算,现在的有些大学以后将面临招不到学生的情况。

罗丹丹认为,黑龙江省未富先老现象严重。2012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760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3,仅高于青海和甘肃;2013年黑龙江省GDP总量位居全国第17位,而GDP增速全国倒数第3;2014年一季度黑

龙江省经济增速全国垫底。相比之下,广东等南方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高,而其人口老龄化程度却远低于黑龙江省。2014年,广东省GDP总量全国第一,但其2012年年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仅为7.06%,刚刚进入老龄社会,相当于黑龙江省10年前的水平。

年轻人生育欲望低

2014年4月22日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均已经出台“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后,黑龙江省开始正式实施。截至目前,已有6484对“单独夫妻”拿到了“二孩证”,但仅占符合政策夫妻数量的1.6%,低于全国8.3%的整体水平。媒体报道显示,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城市的二孩申请也均低于预期。

黑龙江省计生部门几年前曾对80后是否会生育二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100240名20岁至30岁的被调查者中,表示不想生两个孩子的占69.9%。

2014年5月,国家卫计委在黑龙江省所做的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显示,黑龙江省的流动人口中想再生育一个孩子的比例仅为1.8%。

“东北人现在普遍有这么个意识,生孩子不划算,多生更不划算。生孩子成本过高,让人望而生畏。”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付诚发现长春这种现象更突出,“这几乎成了一个共识,收入不高,养孩子的成本大,占了家庭支出很大比重”。

“东北实行现代化、工业化在全国都是比较早的,城镇化程度也比较高,城里人多,计生政策在城市的执行也比在农村彻底得多。”付诚认为。

少子化在长春已经体现出来了,出现大量丁克家庭,普遍推后生育,适龄青年不生育,过去生育年龄在二十三四岁,现在二十七八岁,这个周期在变长。

“我认为应该尽快放开政策。”付诚说,单独二胎政策实施遇冷正说明了可以进一步放开政策,“不可能出现人口井喷式的增长,人们自己会去权衡,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如此”。

付诚提到了一个概念:“家庭责任传承”。“现在东北人好像没有多生孩子这个概念,上一代是独生子的,下一代基本是一个。年轻人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不是主动要生孩子,而是在老人‘威逼’之下生的,没时间、没精力多生孩子,生完一个任务完成。”付诚认为,这表明伦理上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在承担家庭责任方面更为自私了。

危险的因果循环

“我在东北工作过,算是半个东北人,讲话也就不客气了。你们的数据的确让我感到‘揪心’啊!”这是今年初在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的几句不中听的话。

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GDP增速最低的五个省份中,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均

在其中,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均低于中部、西部和东部。

“整体复苏的迹象不明显,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7.6亿元,同比增长5.8%。主要经济指标低于预期,农业生产不利因素较多,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堪忧。”这是齐齐哈尔市发改委一份文件中的数据,还有一些企业的具体数据,“一季度,齐重数控实现工业总产值0.4亿元,同比下降57%;齐二机床0.5亿元,下降17.5%;北满特钢6.8亿元,下降29.8%……”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冯蕾分析,辽、吉、黑三省的支柱产业高度相似,均以装备制造、石化、农产品等初级品为绝对主导。由于国内投资增速下降的大趋势,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大背景,这种产业结构极易遭受区域外需求变化、国际价格变化的冲击。因此,高度依赖重工业、初级产品的东北三省遭遇经济下滑,不足为奇。

经济的不景气反过来加速了人口外流。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到,2010年辽宁省人口流出地主要是北京、天津、河北;吉林省人口则主要是向辽宁、北京、黑龙江流动;黑龙江省人口则主要向辽宁、北京、山东、河北、天津流动。

《黑龙江社会发展报告(2015)》一书中对于黑龙江省人口外迁也有具体的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黑龙江省外省流入人口为50.6万人,流出人口255.4万人,净流出人口达204.8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2.6倍。

罗丹丹认为:“这说明黑龙江省人口迁移流动仍延续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净迁出趋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北京和天津取代内蒙古和吉林,成为黑龙江省流出人口的主要流向地。黑龙江省跨省流出人口逐渐放弃依据地缘优势而形成的传统流向地,越来越多地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经济需求成为人们外出流动的主要动力。”

东北师大韩俊江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孔雀东南飞’,人都往南走了。大学也是这样,像吉大、东北师大这在全国都是有点名气的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是养人的地方。人才成长起来都到南边各院校去了。”

付诚在研究中发现,吉林省外出农民工大概有200万~300万人,“最初都是在周边流动,不敢走太远,越来越熟悉以后,流动区域逐渐变大”。

从清末开始,东北吸引了众多的开荒者。“闯关东”是当年山东一带向关外移民,寻求生路的缩影。但现在,东北人开始反向流动,青岛、烟台、威海等山东沿海地区流入大量东北人工作。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王晓峰发现,东北边境地区农村人口流出已经跨境。他2011年在黑龙江省3个边镇县市发现,跨境流出到邻近的俄罗斯、韩国等务工或学习的人口,占到流出人口的20%。

东北率先遭遇人口断崖

面对不断增长的流动人口数量,有学者认为:“人口流动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

已经是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达地区主要表现在人口流入,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经济落后地区主要是人口流出。”

“由于流出的人口大多为中青年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对于人口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王晓峰认为,“东北边境地区,人口总量增长缓慢,村屯人口减少,分布零散,甚至出现负增长,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

除了经济,人口危机还影响到了其他领域,例如教育。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多个省份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未完成计划的情况。辽宁省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多年未见的生源严重短缺情况。该省50个招生单位招生总规模30594人,录取28335人,缺额2259人。

当然,研究生报考人数减少有多种因素,如学历价值、就业取向等。不过,考生对于学校和地域的选择,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据报道,在辽宁省今年考研的教室里,空位比比皆是。统计显示,100名考生中,有13人弃考。来自辽宁省招考办今年1月6日的数据,2015年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应考人数为6万多人,有8000多人“弃考”。

从跨省流入人口年龄结构来看,东北三个省份流入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相对其他省份偏高,而流出人口大都是年轻人,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流入省份的年龄结构。

“20~64岁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日本、欧洲都是在20~64岁人口达到止涨回跌的拐点前夕就出现经济危机。东北在2013年达到拐点,经济也开始减速,辽宁、吉林、黑龙江经济增长率从2011年的12.2%、13.8%、12.3%,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位居全国倒数。”《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博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提供了一些数据,“2010年全国0~14岁儿童占总人口的16.6%,东北三省该比例只有11.8%,意味着东北后备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今后劳动力下降的速度将远超过其他省份,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贾玉娇曾经对吉林省劳动力资源进行过数据分析。她发现,1982年吉林省15~34岁的人口占劳动力资源的66.32%,是劳动力结构最年轻的时期。到1990年这一区间人数比例下降到62.31%。到了2000年和20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体现更明显。2000年,下降到48.24%,2010年到了40.48%。与此同时,中年组和老年组劳动力的比例在逐步上升。

易富贤认为,根据日本和德国等国的先例,劳动力负增长后,由于经济减速和结构性失衡,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会更高、劳动参与率会更低。因此东北一方面劳动力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失业率还将上升、劳动参与率也将下降(隐性失业),“用工荒”和“就业难”将长期并存,劳动力将继续外流。

警报为全中国拉响

“人口老龄化特征愈发明显”,这是刚刚公布的《2014年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

状况报告》中的一个结论,具体数据如下,2014年该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01.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4.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5.3%,老龄人口的比例进一步加大。

与2013年的数据相比,这些数据是上升的。“2013年我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为283.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1.5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95.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4.87%。”(摘自《2013年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

只从上面两组数据,得出“人口老龄化特征愈发明显”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看一座城市的老龄化比率,是不能只看户籍人口的。

从白皮书“2014年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01.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

22.6%”可以倒推,北京市户籍人口1331.9万人。而到2014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只从户籍人口老人的比例推算一个城市的老龄化比例显然是不全面的。800多万常住非户籍人口,其中大多数是因为工作原因,在北京工作长住,或者买房,或者租房居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当中的劳动力人口的养老保险在北京缴纳。

北京市还有大量流动人口,劳动力人口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是这个城市的新鲜血液。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13年,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六省市占全国跨省流入人口总数的87.83%,较2012年同期上升了4.5%。虽然上海、北京、浙江这些东部发达省份,在全国较早进入老龄社会,但由于经济持续增长,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持续增加,年轻人口不断流入。

同样,上海公布的数量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上海市户籍人口1438.69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13.98万人,占总人口的28.8%,也就是说大约每3人中就有1个60岁及以上老人。截至2014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425.68万人。也就是说外来常住人口将近1000万人,这里面还不包括短期工作的流动劳动人口。

一直对人口流动进行研究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张航空从系列数据中看到,人口大量流入使得老龄化得到缓解的省份主要是东部。我国早期人口老龄化东中西部呈梯次格局,现在则是“西部崛起,中部塌陷”。比如,北京、上海、天津在全国老龄化的排名,从2000年的第4名、第1名、第5名,变化为13、6、15名。

“停止计划生育也难防止今后中国人口锐减”一直是易富贤的观点。他认为,2010年中国的年龄结构已经呈纺锤形,劳动力比例大,将导致内需不足。这种结构是不稳定的,并且很快就要变成高度不稳的倒三角形:劳动力严重短缺、高度老年化、经济丧失活力。东北三省作为一个样本,表现突出。

他更强调的是:“全国的生育率下降趋势大致比东北晚10年,也就是说中国其他地区将步东北后尘。人口危机将从东北到华北,到华中、西北,最后是西南蔓延。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今后的经济将是东北衰退,西南相对繁荣。”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对总人口数的影响的分析报告 班级12会计2班 学号1211029108 姓名吕永生 时间2014年12月

摘要 人口普查指在统一确定的时点,按照统一的调查表式、项目和填写方法,由政府组织对全国或一个地区的全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资料,逐人地进行搜集、整理、汇总、评价、分析和公布的全过程。是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人口普查提供的资料具有法律效力,被用于分配人民代表或议员名额,进行行政管理,制定政策和拟订建设计划;用于商业网点的铺设和劳动力的分配;以及用于广泛的人口研究工作。,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本文先通过分析2012年之前总人口数变化,从而研究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对总人口数的影响。 关键词: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变化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引言 (4) 一、我国总人口数的关联分析 (5) (一)我国总人口数的参数估计 (5) (二)我国总人口数的假设检验 (7) 二、模型多重共线性的诊断及补救 (8) (一)模型多重共线性的诊断 (8) (二)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措施 (10) 三、模型自相关的诊断及补救 (11) (一)模型自相关的诊断 (11) (二)模型自相关的补救措施 (13) 小结与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引言 15组有关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的统计数据。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以及运用一些相关分析方法对所建模型进行分析,以更好的说明因素间的关系,即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我国总人口数主要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一)我国总人口数要素的参数估计 为了更好的进行对我国总人口数变化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选取我国1998年至2012年的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率和人口死亡率的统计资料,如表1所示。 年份总人口数(万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998年124671 15.64 6.5 1999年125786 14.64 6.46 2000年126743 14.03 6.45

影响生产效率的原因及对策

影响生产效率的原因及对策 1、各工序每天的生产计划没有人统筹安排,各自为政,导致前道与后道脱节,车间半成品积压过多。 对策:工厂所有的生产要有一个人负责统筹安排,要有计划的生产,前后道要衔接流畅,尽量一单一单完整的完成生产。 2、生产过程中数量的管理失控,各个生产工序之间数量没有交接,导致几乎每单都有尾数,影响生产效率。 对策: A.从胚进厂开始,每一款的数量都要有明确的标示,数量要清点准确。 B. C、 喷漆完成后,生产者需清点数量并做好标示,并报喷漆主管登记后,移交给贴纸工序,并由贴纸主管接收签字确认。 D、喷漆工序领胚时,要对照订单数量,清点准确无误后方可生产;(大单一次生产不完的,也要统计每次领取的数量,最后一次领胚时,要统计累计所领的胚与订单数量是否一致,如有不足,必须由收胚部门补足数量后方可进行最后一批的生产)。领胚时如发现与胚上面的标示不一致(货号、规格、数量)时,需由喷漆主管与收胚人核对无误,确保数量正确情况下方能生产,否则暂停生产该货号。 E、贴纸完成后,清点数量并做好标示,移交给喷油或包装工序,并由喷油主管包装主管接收签字确认。 F、 3、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检验程序不完整,制程检验基本没有,任何一个工序错了,大都要到最后一道才知道,甚至要到客人发现才来返工,耗时耗力。 尤其是油漆环节没有严格的检验,对整个订单的生产带来很大问题,影响生产进度。 对策: 4、样品无专人保管,生产过程中丢失没人负责,导致检验没有参照物,拍大货样时找不到样品,拍的大货样照片与样品又不一样,客人不接受,又是返工。没有样品的生产单过多,生产时由谁来确认可以生产?生产时找样品的时间花太多,影响生产进度, 对策: 5、车间现场混乱,在制品各工序没有标示,卫生状况差;导致找货,搬货的时间拉长;通道不畅,又容易造成半成品、成品碰撞坏,造成补数。 6、工人实行计件也有不利之处,上下班时间不统一,没事做时又可以不上班,管理人员无

工业工程第一章生产与生产率管理答案

《基础工业工程》习题答案 第一章生产与生产率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D 5.D 6.A 7.B 8.C 9.D 10.D 11.C 12.B 13.A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率就是产出与投入之比。因为生产率实际上就是衡量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尺度。生产率高低表明每一元钱的资源能够得到多少元钱的产出。产出与投入的比值越大,即生产率越高,意味着用同样的资源消耗能够生产较多的产品;或者说生产同样的产品,而花的成本较少。较高的生产率表明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说生产率是一个衡量上蹿下跳的效益的指标。 2. 1)提高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2)提高生产率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条件。 3)提高生产率可以增强获利能力、增强竞争力。 4)生产率提高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3.生产率管理是一个较大的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内容包括根据系统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和调节。 4.生产率测评的意义:生产率测定是生产率提高的前提,生产率的定义是进行生产率测定的依据;生产率测定是提高生产率系统过程的中心环节。 生产率测定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生产率的变化,通过测定取得定量数据,有了鉴别和评价的依据,生产率的提高才不是一句空话。 5 1)按生产系统投入资源或要素分类 ⑴单要素生产率含义:生产过程的总产出与某一种资源的投入比; ⑵多要素生产率含义:生产过程或系统的总产出与几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投入量之比; ⑶总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含义:生产过程或系统的总产出与全部资源投入量之比; 2.)按生产系统运作结果分类 ⑴狭义生产率含义:只考虑直接的资源投入产出结果的各种要素生产率; ⑵广义生产率含义:生产系统从投入到产出转换过程的总绩效或效能。 3)按生产测评方式分类 ⑴静态生产率含义:某一给定时期的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及对策措施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及对策措施 铸造公司是为集团公司提供钢铸件的分公司,主要生产五十铃最新技术的高档商用车汽油、柴油发动机缸体、缸盖及变速箱、车桥等铸件。根据公司组织培训学习的布置,通过对铸司现生产状况的调查,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及对策措施建议如下: 一、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1、人员问题:集中表现在人员的熟练程度不高,人员数量差缺较多,员工结构不合理,员工稳定性较差,员工士气低落,总之都可以总结为:不会做或不愿做。 2、设备工装问题:集中表现设备没有维护保养时间导致设备维护保养差,设备故障率高,维修人员的工作重心是维修而不是保养预防,坏哪修哪,修好了这里坏那里,一天忙个不停,必然会导致设备生产时的停停敲敲。 3、现场物流问题:仓库与收发衔接不好,配料效率低;收发人员对生产开始与中途生产配合度不高,导致待料;物料整理不好,标识不清,导致停工翻找等等。 4、生产产品种类过多的问题:现在铸司生产100多种产品,每天每条线生产 5、6种产品,每天换模具的时间都在100-120分钟,影响生产效率。 二、提出的对策措施建议: 1、人员问题:对差缺的人员及时补充,并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各自岗位的操作技能,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

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稳定员工队伍。 2、设备工装问题:生产部门协调,给设备部维修保养设备的时间,设备部针对影响现生产的主要问题进行设备的维护保养,把设备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设备技术人员对设备状态进行分析,做好备件的准备工作,不要出现发生设备故障而没有备件的情况,造成延长停机时间;对设备维修人员加强培训,养成良好维修习惯,提高维修质量,防止同样故障反复出现。 3、现场物流问题:做好仓库与收发衔接,提高配料效率;按公司的生产计划,各部门一体化办公,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减少待料问题; 4、生产产品种类过多的问题:建议把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外委加工,减少生产产品的种类;生产部在安排每天生产计划时,尽量少品种多量,每天减少换模具次数,降低每天的生产准备时间。 以上是通过学习,对于现生产中存在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及对策措施的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把老师讲授的知识、方法带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意识的去思考相关问题,并且让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最终成为自己的工作风格和工作习惯,用以剖析,解决其它问题,这样,就能迅速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生产管理者。

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探讨 影响生产效率的表象之一——生产车间的原因 1、人员问题: 集中表现在人员的熟练程度不高,员工结构不合理,员工稳定性较差,员工士气低落,纪律松散,总之都可以总结为:不会做或不愿做。 2、设备工装问题: 集中表现设备维护保养不善导致故障率高,机修人员的工作重心是维修而不是保养预防,坏哪才修哪,修好了这里坏那里,一天忙个不停,必然会导致设备生产时的停停敲敲。 3、现场物流问题: 仓库与收发衔接不好,配料效率低;收发人员对生产开始与中途生产配合度不高,导致待料;物料整理不好,标识不清,导致停工会翻找等等。 4、工艺品质问题: 生产工艺,品质标准不明确,经验错误未加预防而重犯,成功经验未能总结推广。。。。这些现象不但导致没有生产效率,还会导致错误作业。 5、现场管理问题: 现场混乱导致物料的大量查找与重复搬运,工作场所与工作台面混乱阻碍生产作业顺畅进行,任务分解不合理,很多作业员上班时间内并未有效的工作。 影响生产效率的表象之二: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原因 1、计划管理问题: 出货计货——生产计划——物料进度/外协进度计划,各种计划间缺乏衔接,生产负荷,车间负荷,工序负荷间缺乏平衡,必然导致生产停停走走。生产前期工作缺乏充分准备,生产指令缺乏合理性,让生产流程的衔接性,平衡性遭到破坏,生产过程与进度缺乏有效控制,导致作业计划无法落实,也无法针对异常进行有效的补救。 2、运作问题: 运作流程经常脱节,计划和车间,车间与班组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大大妨碍了管理效率;各单位间缺乏协调,配合,服务意识,也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人力的给生产效率带来障碍。 3、工作方法与习惯: 管理干部未能在工作中摸索,总结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水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立法(如:工作优先级原理,报备管理,抗干扰管理)未能科学分权与分责管理,有效分挥下属的作用,必然导致:忙,盲,茫(匆忙,盲目,茫然) 4、异常处理: 各种异常未能及时终止,(尤其是品质异常),并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让生产陷于停顿,管理人员未能认真进行生产巡查,无法大巡查中发现问题,就更谈不上指导与解决问题了,生产瓶颈总是得不到补强,同样的生产障碍接二连三的出现在生产过程中。 5、单位生产领袖的匮乏: 每个生产干部的都应该是该单位的精神领袖,具备引导与推动下属全力以赴完成工作的组织能力,这样就要求管理干部得处处带好头,做好榜样,示范作用。长此以往必能形成“战斗力”,对于怕吃苦,怕吃亏,爱计较个人得失的干部来讲,是不可能做好单位的生产领袖的。因此,基层干部队伍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影响生产效率的本质之一:不是外因的外因 1、订单问题: 具有高难度,需要成本,高代价的订单太多,会挫伤了生产员工的干劲与士气,零碎的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 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价格双轨制”是指生产资料的价格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企业在国家计划生产任务之内生产的产品按照国际规定的“计划内”价格出售,超出计划生产任务之外的部分可以按照“计划外”的市场价格进行出售。由于当时许多生产资料短缺,“计划外”价格一般高于“计划内”价格。国家希望通过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使整个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CPI 可能会高估通货膨胀率?主要是3个原因:1.替代偏差由于CPI衡量固定的一篮子产品的价格,所以,它没有放映出消费者用相对价格下降的产品进行替代的能力,所以相对价格变动时,其真是生活费用的上升比CPI慢。2.新产品的引进当一种新产品进入市场时,消费者的状况变好了,因为消费者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产品。实际上,新产品的引进提高了本币的实际价值,但本币购买力的提高并没有体现在CPI的下降上。3.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化当一个企业改变自己出售的产品质量时,产品的价格全部变化并不是对生活费用变化的反应,如果无法衡量的质量改变是有代表性的,衡量的CPI 的上升就比CPI应该的上升块 先说需求除了正常的消费和正常的浪费,还有一种对农产品的需求就是投资,或者投机。一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小。二是供给弹性小。农产品有一个生长周期,短期内供给是给定的;三是运输仓储成本高,。加上各种管制对市场运作的破坏,市场运行成本也比较高。结果是一些农产品会烂在地里,相当于减少了供给。所以当通涨潮来袭时,就会有人囤积居奇。 供给:农民进城打工 其一,黄金投资已成为中国通胀的宣泄对象之一。历史、人文等因素使黄金投资较之其它更容易为大众接受。其二,货币超发需要寻求黄金等实物资产以进行保值。其三,国外购金成为享受人民币升值收益的途径。黄金投资高涨是金融发展滞后的必然产物。 黄金涨价 中国黄金投资的基础性需求依然持续旺盛。首先,处于负利率时期,这势必使大量资金寻找收益出路。中国居民的存款对利率的反应虽并不敏感,但如果负值的利率不断下跌,人们为了避免损失,就会到银行提取存款,去购置保值资产。 其次,流动性总体充裕是长期格局。国际宽松政策基调。此外,美联储推出QE3的可能性在加大,中国还将面临新一轮全球定量宽松的冲击。 最后,这也是经济、社会会发展阶段升级的必然要求。2008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中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分别达到37%和43%左右。居民的消费将不再以食品为主,而是转向投资需求。 中国通膨 2009年的通胀预期缘于信贷与货币的快速扩张。今年全年新增信贷将接近10万亿。货币投放的高速增长使市场产生了货币贬值的预期(即通货膨胀预期)。 在出口难以实现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但需要关注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和资产价格膨胀,尤其要关注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从宏观经济的总量看,高储蓄率就意味着消费需求的不足,再从经济结构看,最近10年的经济发展主要由出口的高速增长带动的,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0%左右,40%的工业生产能力依赖出口消化。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国际贸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重庆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实证研究 在认识经济增长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阶段做出判断,揭示特定时期的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具有转折意义的特征,是理解经济增长过程,从而形成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的政策思路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达到10.4%。随着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新要求,刘易斯转折点的日益临近,人口因素的变化显现出其长期隐藏的经济含义,即通过减少劳动力的供给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生产率提高。这个正在发生的变化既可以成为推动重庆经济迈向一个新阶梯的催化剂,也可能使重庆经济发展陷入一个均衡陷阱。因此,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经济增长阶段和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其转化为对重庆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并以此作为框架分析重庆经济增长要素贡献及其变化,剖析重庆经济增长阶段及所面临的阶段性变化。 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生产函数是“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确定某一组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最大产出的关系式”。美国数学家柯布(Charles W.Cobb)与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aul Douglas)通过研究1899至1922年美国的资本

与劳动力数量对制造业产量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形式为 e K AL Y βα= 其中Y 代表产出量, K 代表资本投入量, L 代表劳动投入量,A 、α、β为未知参数。A 表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弹性系数。 给与模型规模报酬的约束,即假定1=+βα,则αβ-=1,模型变形为: e K AL Y -1αα= 对该生产函数取对数得: 1)LnK -(1LnL LnA LnY +++=αα 方程两边同除以LnK ,变形得: 1) -(LnL/LnK 1]/LnK 1(LnA [LnY/LnK α+++=) 二、经济变量及参数的确定 (一)经济增长要素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是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重要结果变量。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常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内或地区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来计算。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分为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 1.要素投入 要素投入主要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是在流通过程中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题名:从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分析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作者:邹智杰,张宇涵,李斯,张银,黄元臻,姜昀灿,陈明东,郑家盛 摘要: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从2004年先开设至今,经过了数年发展,已成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专业。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作为一门新生学科,从五个方面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北斗定位系统。 引言: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五个。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对这五个因素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正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一、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从2004年开设至今,经过了数年发展,已成为了一个较成熟的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和空间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定的管理和经济知识基础,能运用数字工程技术对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网络化传输、可视化表达、智能化决策的复合型空间信息产业、技术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进入社会后将成为熟悉专业技能、拥有高新科学技术的社会劳动者。因而随着劳动者的个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这正体现出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而且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中的3S技术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如何,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然而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在已有的文献研究中有涉及到税收、基础设施、融资约束、进出口贸易、政策体制、腐败、经济制度、文化、市场化以及进入退出行业等各个方面,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税收环境的影响。税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其在《国富论》中指出,税收通过征税降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及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收入的减少对于投资和资本的积累都是阻碍因素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罗秦认为税负轻重直接影响企业净利润,从而改变投资流向,一国税收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亦直接影响企业纳税成本的高低。何轩通过对我国30个省份的税收、创新活动及企业生产活动的数据分析表明高税率将抑制企业生产性活动水平,经济发达省的制度质量和生产性创业活动报酬都相对较高,有利于激发生产性活动,因而创新水平高、资源配置合理、企业生产率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经济发展呈现良性循环。宋丽颖通过CEG模拟得到企业税负变动将会直接影响企业要素效率且呈负相关关系,许可和王瑛也得到了类似结论。在一些理论中,将税收设定为人们享用公共产品和劳务相应付出的代价,政府作为公共经济活动的中心,处理好“税收”这一“对价”,是企业发展良好运行所必要的外部条件。 其次,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基础设施投资不仅能影响宏观经济增长,也能在微观层面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及其要素投入结构,如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能降低运输成本和生产折旧。张光南利用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基础设施空间溢出能显著降低本地制造业的生产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信息共享、加快人力资源流动等途径产生。以及张志和周浩基于微观数据说明中国公路、铁路、政府规模、城市化水平和进出口贸易(经济开放度)对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高速公路虽然在总体上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平均影响很小,但是显著提高了小城市企业和距离大城市较远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网络基础设施也属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企业生产计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同等生产条件下,利用IT技术可以降低资源约束的影响,合理安排生产,释放企业产能,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率。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也通过促进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层面的组织变革,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率。从理论上看,企业网络嵌入有助于企业获取和培养多样性的资源和能力,但是过度的网络嵌入也会致使企业间信息冗余,过度投资必然会带来企业边际投资效率的降低以及竞争的加剧;另外维系企业间网络关系必然会使企业面临协调网络中诸方利益等问题,从而使企业付出超额的成本费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因此,中国IT投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激励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竞争力,将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基础设施不仅直接对企业生产率起作用,还通个过影响融资、出口等因素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率。 再次,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关于融资信贷对企业的影响,己经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其中,将国企和民企进行比较发现国内民营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直接影响其生产率,生产率显著依赖于内部资金积累的民营企业一旦内源融资不足,在外部融资存在难度的背景下,其生产效率必将受到拖累。在出口企业中,国有出口企业和非国有出口企业的贸易融资都能显著影响企业生产率,但是国有出口企业与非国有出口企业相比,贸易融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程度更大。从内外源融资约束来分析得,内源融资约束对企业生产率的边际影响先递减后递增,外源融资约束对企业生产率的边际促进作用逐渐递增,但都存在一个临界值,当外源融资约束值小于临界值时,外源融资约束的下降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有抑制作用,当外源融资约束值大于临界值时,外源融资约束的下降就会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另外,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联系也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出口贸易对生产率的影响可以归为三类:出口对企业生产率没有效应,从总体层面发现企业“走出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影响生产效率的表象之一——生产车间的原因 1、人员问题: 集中表现在人员的熟练程度不高,员工结构不合理,员工稳定性较差,员工士气低落,纪律松散,总之都可以总结为:不会做或不愿做。 2、设备工装问题: 集中表现设备维护保养不善导致故障率高,机修人员的工作重心是维修而不是保养预防,坏哪才修哪,修好了这里坏那里,一天忙个不停,必然会导致设备生产时的停停敲敲。 3、现场物流问题: 仓库与收发衔接不好,配料效率低;收发人员对生产开始与中途生产配合度不高,导致待料;物料整理不好,标识不清,导致停工会翻找等等。 4、工艺品质问题: 生产工艺,品质标准不明确,经验错误未加预防而重犯,成功经验未能总结推广。。。。这些现象不但导致没有生产效率,还会导致错误作业。 5、现场管理问题: 现场混乱导致物料的大量查找与重复搬运,工作场所与工作台面混乱阻碍生产作业顺畅进行,任务分解不合理,很多作业员上班时间内并未有效的工作。 影响生产效率的表象之二: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原因 1、计划管理问题: 出货计货——生产计划——物料进度/外协进度计划,各种计划间缺乏衔接,生产负荷,车间负荷,工序负荷间缺乏平衡,必然导致生产停停走走。生产前期工作缺乏充分准备,生产指令缺乏合理性,让生产流程的衔接性,平衡性遭到破坏,生产过程与进度缺乏有效控制,导致作业计划无法落实,也无法针对异常进行有效的补救。 2、运作问题: 运作流程经常脱节,计划和车间,车间与班组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大大妨碍了管理效率;各单位间缺乏协调,配合,服务意识,也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人力的给生产效率带来障碍。 3、工作方法与习惯: 管理干部未能在工作中摸索,总结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水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立法(如:工作优先级原理,报备管理,抗干扰管理)未能科学分权与分责管理,有效发挥下属的作用,必然导致:忙,盲,茫(匆忙,盲目,茫然) 4、异常处理: 各种异常未能及时终止,(尤其是品质异常),并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让生产陷于停顿,管理人员未能认真进行生产巡查,无法大巡查中发现问题,就更谈不上指导与解决问题了,生产瓶颈总是得不到补强,同样的生产障碍接二连三的出现在生产过程中。 5、单位生产领袖的匮乏: 每个生产干部的都应该是该单位的精神领袖,具备引导与推动下属全力以赴完成工作的组织能力,这样就要求管理干部得处处带好头,做好榜样,示范作用。长此以往必能形成“战斗力”,对于怕吃苦,怕吃亏,爱计较个人得失的干部来讲,是不可能做好单位的生产领袖的。因此,基层干部队伍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影响生产效率的本质之一:不是外因的外因 1、订单问题: 具有高难度,需要成本,高代价的订单太多,会挫伤了生产员工的干劲与士气,零碎的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20-04-13T16:50:24.5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作者:关琳琳 [导读] 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如何,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如何,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然而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在已有的文献研究中有涉及到税收、基础设施、融资约束、进出口贸易、政策体制、腐败、经济制度、文化、市场化以及进入退出行业等各个方面,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税收环境的影响。税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其在《国富论》中指出,税收通过征税降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及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收入的减少对于投资和资本的积累都是阻碍因素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罗秦认为税负轻重直接影响企业净利润,从而改变投资流向,一国税收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亦直接影响企业纳税成本的高低。何轩通过对我国30个省份的税收、创新活动及企业生产活动的数据分析表明高税率将抑制企业生产性活动水平,经济发达省的制度质量和生产性创业活动报酬都相对较高,有利于激发生产性活动,因而创新水平高、资源配置合理、企业生产率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经济发展呈现良性循环。宋丽颖通过CEG模拟得到企业税负变动将会直接影响企业要素效率且呈负相关关系,许可和王瑛也得到了类似结论。在一些理论中,将税收设定为人们享用公共产品和劳务相应付出的代价,政府作为公共经济活动的中心,处理好“税收”这一“对价”,是企业发展良好运行所必要的外部条件。 其次,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基础设施投资不仅能影响宏观经济增长,也能在微观层面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及其要素投入结构,如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能降低运输成本和生产折旧。张光南利用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基础设施空间溢出能显著降低本地制造业的生产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信息共享、加快人力资源流动等途径产生。以及张志和周浩基于微观数据说明中国公路、铁路、政府规模、城市化水平和进出口贸易(经济开放度)对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高速公路虽然在总体上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平均影响很小,但是显著提高了小城市企业和距离大城市较远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网络基础设施也属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企业生产计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同等生产条件下,利用IT技术可以降低资源约束的影响,合理安排生产,释放企业产能,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率。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也通过促进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层面的组织变革,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率。从理论上看,企业网络嵌入有助于企业获取和培养多样性的资源和能力,但是过度的网络嵌入也会致使企业间信息冗余,过度投资必然会带来企业边际投资效率的降低以及竞争的加剧;另外维系企业间网络关系必然会使企业面临协调网络中诸方利益等问题,从而使企业付出超额的成本费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因此,中国IT投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激励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竞争力,将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基础设施不仅直接对企业生产率起作用,还通个过影响融资、出口等因素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率。 再次,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关于融资信贷对企业的影响,己经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其中,将国企和民企进行比较发现国内民营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直接影响其生产率,生产率显著依赖于内部资金积累的民营企业一旦内源融资不足,在外部融资存在难度的背景下,其生产效率必将受到拖累。在出口企业中,国有出口企业和非国有出口企业的贸易融资都能显著影响企业生产率,但是国有出口企业与非国有出口企业相比,贸易融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程度更大。从内外源融资约束来分析得,内源融资约束对企业生产率的边际影响先递减后递增,外源融资约束对企业生产率的边际促进作用逐渐递增,但都存在一个临界值,当外源融资约束值小于临界值时,外源融资约束的下降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有抑制作用,当外源融资约束值大于临界值时,外源融资约束的下降就会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另外,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联系也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出口贸易对生产率的影响可以归为三类:出口对企业生产率没有效应,从总体层面发现企业“走出去”在短期内对生产率提升并不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而在长期内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很大。出口对企业生产率产生正效应,黄丽丽和綦建红研究了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动态影响,发现我国企业各年度的出口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对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梁云针对流通业企业发现出口贸易能够促进我国流通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杨亚平和李晶基于工业企业微观面板数据得出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并随着时间有所上升。并且出口企业的出口强度与生产率水平呈倒 U 型关系。出口对企业生产率产生负效应,李春顶和赵美英从总体和分行业两个方面检验了我国出口贸易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其不但没有积极作用,反而存在负面效应。进口贸易对生产率的影响方面,进行进出口活动的企业往往是生产率最高的企业,而且产成品关税及中间投入品关税削减都能使进口带来贸易利益,两种贸易自由化共同提高了企业生产率。而且中间品和资本品的进口皆对企业生产率有促进作用。严冰也证实了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进口品增加显著促进了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增长。 最后,政策体制的影响。企业经营环境的便利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制度质量,毛其淋和许家云发现地区制度环境的改善不仅直接提高了企业生产率,还强化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获得效应,同时显著降低了生产率分散化程度,有益于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发现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积极影响,然而这种现象并非由政府挑选高生产率企业所致,主要是通过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提升企业生产率。另外,政府补贴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主要是由于政府补贴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容易使企业形成政策依赖,转移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注意力,徐保昌和谢建国也得到类似结论。政府对企业的补贴力度存在两个临界值,小于第一临界值时,政府补贴才能够显著地促进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一旦高于另一临界值,政府补贴就会抑制了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腐败作为制度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何聂辉华发现腐败总体上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确定关系,而是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影响。邢维全在我国转型经济体的背景下发现,腐败并未成为经济增长的 “润滑剂”,反而成为阻碍企业生产率提升的 “绊脚石”。另外,经济制度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也在逐步加深,产权的保护制度和契约的执行制度,是经济制度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其中产权保护制度对促进企业的生产率有着正面的影响,虽然契约的执行制度在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方面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但可以很好的避免企业的实际利益不受侵犯。以及地方的经济保护主义和国家金融管理体制等都对企业生产率有制约作用。 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因此,明晰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会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2020年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影响生产效率的表象之一——生产车间的原因 1、人员问题: 集中表现在人员的熟练程度不高,员工结构不合理,员工稳定性较差,员工士气低落,纪律松散,总之都可以总结为:不会做或不愿做。 2、设备工装问题: 集中表现设备维护保养不善导致故障率高,机修人员的工作重心是维修而不是保养预防,坏哪才修哪,修好了这里坏那里,一天忙个不停,必然会导致设备生产时的停停敲敲。 3、现场物流问题: 仓库与收发衔接不好,配料效率低;收发人员对生产开始与中途生产配合度不高,导致待料;物料整理不好,标识不清,导致停工会翻找等等。 4、工艺品质问题: 生产工艺,品质标准不明确,经验错误未加预防而重犯,成功经验未能总结推广。。。。这些现象不但导致没有生产效率,还会导致错误作业。 5、现场管理问题: 现场混乱导致物料的大量查找与重复搬运,工作场所与工作台面混乱阻碍生产作业顺畅进行,任务分解不合理,很多作业员上班时间内并未有效的工作。 影响生产效率的表象之二: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原因 1、计划管理问题: 出货计货——生产计划——物料进度/外协进度计划,各种计划间缺乏衔接,生产负荷,车间负荷,工序负荷间缺乏平衡,必然导致生产停停走走。生产前期工作缺乏充分准备,生产指令缺乏合理性,让生产流程的衔接性,平衡性遭到破坏,生产过程与进度缺乏有效控制,

导致作业计划无法落实,也无法针对异常进行有效的补救。 2、运作问题: 运作流程经常脱节,计划和车间,车间与班组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大大妨碍了管理效率;各单位间缺乏协调,配合,服务意识,也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人力的给生产效率带来障碍。 3、工作方法与习惯: 管理干部未能在工作中摸索,总结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水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立法(如:工作优先级原理,报备管理,抗干扰管理)未能科学分权与分责管理,有效发挥下属的作用,必然导致:忙,盲,茫(匆忙,盲目,茫然) 4、异常处理: 各种异常未能及时终止,(尤其是品质异常),并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让生产陷于停顿,管理人员未能认真进行生产巡查,无法大巡查中发现问题,就更谈不上指导与解决问题了,生产瓶颈总是得不到补强,同样的生产障碍接二连三的出现在生产过程中。 5、单位生产领袖的匮乏: 每个生产干部的都应该是该单位的精神领袖,具备引导与推动下属全力以赴完成工作的组织能力,这样就要求管理干部得处处带好头,做好榜样,示范作用。长此以往必能形成“战斗力”,对于怕吃苦,怕吃亏,爱计较个人得失的干部来讲,是不可能做好单位的生产领袖的。因此,基层干部队伍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影响生产效率的本质之一:不是外因的外因 1、订单问题: 具有高难度,需要成本,高代价的订单太多,会挫伤了生产员工的干劲与士气,零碎的小订单,频繁转换的生产品种将对生产效率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客户要求变化无常,给生产计划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客户的错误与业务的错误等不但影响生产效率,并会成为另一些人犯错的错口。所有这一切,对企业带来的影响远不仅是生产效率层面的影响,而将是极为深远的。

对全国总和生育率及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推算与建议

对全国总和生育率及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推算与建议 甘计生 总和生育率(TFR)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总和生育率将特定时点上全体妇女的生育率综合起来,以一个数字来表示。实际上,它就是假设一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期都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她所生育孩子的总数。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的总和生育率显著下降,取得了计划生育的重大成就。但是近来,有很多专家学者,担心总和生育率下降远远超出人类自身的更替水平,引起了“人口安全”问题的担忧。《我国人口结构蜕变面临四大严峻挑战》(https://www.doczj.com/doc/8e13232385.html,/popinfo/pop_docxgzl.nsf/v_gwbc),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震动,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而焦虑。此前,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专家教授们关于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何时进行调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曾毅、蔡昉、胡鞍钢、穆光宗等,他们认为防止人口负增长是防止中国未来经济衰退的底线,主张2006—2010年之间是实施“二孩晚育软着陆”的最佳时期。以国家计生委和中国人民大学部分教授为代表的教授却主张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应坚持长期不变,如:魏津生、翟振武等,他们的代表文章有,魏津生:力控人口规模中国计生政策应长期保持不变(https://www.doczj.com/doc/8e13232385.html,/rklt/rkyjhsyyj/t20061008_143042645.html),他们认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仅“十一五”不能动摇,“十二五”都不能改变,认为现在提高生育率就是增加将来的老龄化。认为中国的人口压力巨大,放松不得。

历年出生人口及生育率变化统计2

1990年峰值生育年龄21岁, 2000年峰值生育年龄24岁, 2010年峰值生育年龄27岁, 由当年父母的出生人数 来计算生育率。 W https://www.doczj.com/doc/8e13232385.html,/ppiccc 年份出生人口数生育率 2011 16,040,000 1.58 2010 15,920,000 1.59 2009 15,920,000 1.38 2008 16,080,000 1.68 2007 15,940,000 1.67 2006 15,840,000 1.72 2005 16,170,000 1.71 2004 15,930,000 1.69 2003 15,990,000 1.70 2002 16,470,000 1.84 2001 17,020,000 1.90 2000 13,793,799 1.35 1999 11,495,247 1.09 1998 14,010,711 1.33 1997 14,454,335 1.26 1996 15,224,282 1.29 1995 16,933,559 1.43 1994 16,470,140 1.33 1993 17,914,756 1.42 1992 18,752,106 1.49 1991 20,082,026 1.43 1990 26,210,044 1.87 1989 25,137,678 1.81 1988 24,576,191 1.77 1987 25,282,644 2.33 1986 23,190,076 1.87 1985 20,429,326 1.65 1984 20,313,426 1.68 1983 20,065,048 1.44 1982 23,100,427 2.21 1981 19,122,938 3.35 1980 18,393,809 2.51 1979 18,924,822 2.90 1978 18,831,591 2.20 1977 17,931,155 2.09 1976 20,491,797 2.16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ert M.Solow)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经济学角度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宏观经济学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生产率增长率 不过,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的界定还有分歧。本文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 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 提出,故也称为索洛残差。在中国,近年来有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尤其在克鲁格曼(1999) 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后,这一问题更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估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如舒元(1993) 曾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2 —1990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02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013 %。王小鲁(2000) 同样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3—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1953 —1978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17% ,1979—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1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9 %。还有一些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理论思考,如郑玉歆(1999) 对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进行了详细讨论,但未给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估算。易纲、樊纲和李岩(2003) 提出中国经济存在效率提升的四点证据,指出新兴经济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面临的困难,并给出新兴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模型,但他们也未给出具体估算。本文在析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四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