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周边地区土壤碳汇潜力评价

青海周边地区土壤碳汇潜力评价

 第25卷增刊1 2016年6月

中 国 矿 业

CHINA MINING MAGAZINE

 Vol.

25,SupplJun. 2016

青海周边地区土壤碳汇潜力评价

张亚峰1,马 强1,姬丙艳1,姚 振1,2

,代 璐1,田兴元1

(1.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西宁810028;2.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本文以土壤有机碳为研究对象,

以多目标调查数据和二普数据为基础,计算土壤碳储量变化,

对青海周边主要农牧区土壤碳汇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海周边主要农牧区20年来土壤碳储量变化特征各异,东部农耕区呈减少趋势,划定为碳源区;环青海湖北部牧业区呈上升趋势,划定为碳汇区。土壤类型中栗钙土、灰钙土、高山草原土和潮土覆盖区划定为碳汇区;黑钙土、山地草甸土、沼泽土、高山草甸土、风沙土和灰褐土覆盖区划定为碳源区;整个农牧区属于碳源区。分析还得出土壤较高的Corg/N比、较低的pH和较低的Si/Al比有利于土壤进行碳汇。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储量;碳汇潜力;青海周边

中图分类号:X171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051(2016)S1-0271-03Evaluation on p otential soil carbon se q uestration in the surroundin g area of Q in g hai

ZHANGYa-feng1,MAQiang1,JIBing-yan1,YAOZhen1,2,DAILu1,TIANXing-yuan

(1.FifthInstituteofGeologicalandMineralExplorationofQinghaiProvincialBureauof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

Xining810028,China;2.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China)

Abstract :Ourresearchobjectisthemulti

-targetsurveyarea.Basedonthemulti-targetdataandthesecondsoilsurveydata,soilcarbonstorageiscalculated,carbonsourceandsinkarespecified,andsoil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isestimated.Wehavefoundthatoverthe20yearsfromthesecondsoilsurvey,thesurfacesoiloffarmingareainHaidongDistrict,QinghaiProvinceisintheareaofcarbonsource.AndthesurfacesoilofpastoralareainthenorthofsurroundQinghaiLakeintheareaofcarbonsink.Furthermore,therelativelyhighratioofCorg/N,lowpHandlowratioofSi/Albenefittotheincensementofsoilorganiccarbon.Theseconclusionshaveanimportantguidingsignificancetothein-depthresearchonthesoil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

Ke y words :soilorganiccarbonstorage;potentialcarbonsequestration;surroundingareaofQinghai

收稿日期:2016-03-27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行业基金项目“中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碳库及固碳潜力研究-栗钙土固碳机制试验研究”资助(编号:200911020-13)作者简介:张亚峰(1986-),女,本科,地球化学专业,主要从事环境地球化学方面工作项目研究工作。E-mail:yf1688.

0429@163.com。 大气CO2浓度急剧升高与全球变暖是当今最

令人关注的环境问题[1]

。长期非持续性土地利用导致的碳素从陆地生态系统的释放是大气中CO2浓

度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准确地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及其时空变化可为预测区域气候

变化等提供重要参考[3]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个独特地域单元,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特征,使得其生态系统内部碳的迁移循环都与众不同,

因而探讨高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特征对全球变化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4]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青海省周边主要农耕区在二普时期到多目标调查时期这20年来土壤碳库变化特征,分析区内土壤碳汇潜力,预测土壤碳的动态和迁移变化机制,为进一步利用土壤碳库变化规律进行固碳减排提供详实资料。1 材料和方法1.1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是青海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和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研究区以青海省已完成的多目标调查范围为界,面积约

1.3km2,

主要分布在西宁市及海东地区的主要农耕区和环青海湖北部的主要农牧业区(

图1)。多目标调查取得表层土壤(采样深度为0~20cm)数据

3264个,

深层土壤(采样深度为120~180cm)数据

土壤环境管理办法

导读: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和文件精神,环境保 护部起草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见本版)、《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 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来源:中国环境报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和文件精神,环境保护部起草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见本版)、《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为充分了解各方面意见,进一步做好起草工作,现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向环境保护部提出意见和建议。征集意见截止时间为2016年12月6日。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徐建李义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内南小街115号 邮政编码:10003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的监督管理,防控污染地块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风险,防止造成污染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已关闭搬迁以及拟变更土地利用方式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污染地块的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等活动的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放射性污染地块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定义】?本办法所称污染地块,是指因生产、经营、使用、贮存危险化学品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者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害废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土壤及地下水中污染物含量超过国家相关标准、存在人体健康或者生态环境风险的建设用地。 本办法所称疑似污染地块,是指土壤及地下水可能受到污染,尚未被确定为污染地块的建设用地。 本办法所称土地利用方式变更,是指将污染地块开发建设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公园、城市绿地、游乐场等公共设施用地。 第四条【管理职责】?环境保护部对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第五条【标准规范】?环境保护部制定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等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组织实施。 开展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对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报告等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效果负责。 第六条【责任承担】?按照“污染者担责”原则,造成地块土壤污染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造成地块土壤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无法认定的,由土地使用权人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 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者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 土地使用权已经收回、责任主体灭失或者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依照前三款规定承担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统称地块责任人。 第七条【技术单位】?从事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技术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能力,配备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毕业论文 :基于青海省湟源县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的研究

分类号 编号 毕业论文 题目基于青海省湟源县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的研究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 姓名x x x 专业科学教育 学号292040142 指导教师xxx 提交日期2013-5-20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经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2013年5月20日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目录 引言 (1) 1研究区概况 (2) 2土地管理和利用情况 (3) 2.1用地计划指标情况 (3) 2.2土地供应情况。 (3) 32012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4) 3.1耕地数量增减变化情况及分析 (4) 3.2建设用地增减变化情况分析 (5) 4土地管理基本评价 (5) 4.1土地资源管理利用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5) 5.集约用地不高,土地利用率低 (6) 5.1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6) 6有关政策、措施和建议 (7)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基于青海省湟源县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的研究 xxx (天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整个城市土地利用的复杂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取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并利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对这些因素进行筛选,保留主要因素,剔除次要因素,弄清城市土地利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和根本驱动力,即对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和导致各类用地发生变化的各项指标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基本农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和驱动因子,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不改变系统基本规律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利用少数变量来分析整个系统的目的。 关键词:湟源县土地利用管理情况评价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Qinghai HuangYuanXian Land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xxx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Chemistry,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Gansu,Tianshui741000) Abstract:To 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nd use planning,must use the scientific method to the urban land use complex system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to extract various influenc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and us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se factors screening,retain main factor,eliminate the secondary factors,find out regularity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over time and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which affects the urban land utilization,and lead to all types of land use change have a macro grasp the indicators.Of basic farmland, woodland,grassland,urban village and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 and transportation land,water and land for water facilities,and other https://www.doczj.com/doc/8013230016.html,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analysis the area within the overall trend of land use change and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1 数量潜力测算 按照前述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的测算方法,统计并分析全区历年已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计算得到项耕系数、可整理建设规模、待整理建设规模和农用地整理出地率,再进行测算,得到全区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农用地整理的出地率一般为3.00%-5.00%,而统计出的已实施项目的出地率偏高,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和提高农用地整理的可行性,确定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出地率为3.00%,丘陵山区出地率为5.00%。 测算公式如下: i i i i P M N δ=-*() (公式1) 其中:i M =i S /i β; (公式2) i i i S W *α=; (公式3) i i i L /N β=; (公式 4) 式中:i P ---i 镇的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 i M ---i 镇可整理建设规模; i N ---i 镇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 i S ---i 镇可整理耕地面积; i W ---i 镇基期年耕地面积; i L ---i 镇已实施项目区内的耕地面积; i α---i 镇耕地连片系数; i β---i 镇项耕系数; i δ---i 镇出地率; 2 质量潜力测算

质量潜力以产能提高潜力来表达,主要方法是根据各测算单位的产能提高状况确定。以镇(街道)区域为基本测算单位,以全区内待整理耕地的综合产能代表农用地整理质量潜力。假定全区整理前耕地为该县因素指标区二级区的农用地平均等别,整理后耕地达到该乡镇所在的二级区的农用地分等最高等别,原有耕地部分质量提高潜力为全区内待整理耕地质量由平均等别升到最高等别所增加的产量;新增耕地部分的质量潜力为全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乘以农用地平均等所对应的标准量单产。 质量潜力测算公式如下: ()()15i i i i Q M N P K γ=-*+** (公式5) 式中:i Q 是i 县通过耕地整理产生的质量潜力,单位为公斤; i M ---i 县可整理建设规模,单位为公顷; i N ---i 县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单位为公顷; γ---i 县耕地提高的等别指数,为该县所在因素指标区的 二级区的农用地等指数最大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i P ---i 县新增耕地面积,单位为公顷; K---i 县农用地最低分等指数;

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评价 一、城镇土地利用现状 县(市、区)城镇用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其中:居住用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商服用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工业仓储型用地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其他土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 二、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1、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潜力的因子很多,选择评价指标时应满足下列原则: (1)主导因素原则 (2)可得性原则 (3)普遍性原则 (4)分类评价原则 按照县(市、区)城镇规划的功能区类型分别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即便不同类型的功能区选用了相同指标,其评价标准和权重也应有所不同。根据上述原则及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可以建立居住、商业服务、工业仓储型单元的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

2、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 在上述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土地闲置率是正向指标,即土地闲置率越大土地利用潜力越大;功能区内道路广场用地比重和绿化率是逆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土地利用潜力越小;建筑密度、容积率既不是逆向指标,也不是正向指标,因为建筑密度、容积率过低固然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但建筑密度、容积率过高也不可能营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建筑密度、容积率存在一个标准值,实际值低于或高于标准值,均有潜力可挖。基于此可建立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 式中:p C 为评价单元的潜力分值, p C 值越小表示评价单元的土地

利用越合理;r为评价单元的平均容积率; r为容积率的标准值;d为 评价单元的平均建筑密度; d为建筑密度的标准值;u为评价单元的 土地闲置率;s为评价单元内道路广场用地比重;g为评价单元的绿化率; w为权重。 i 3、评价标准的确定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既不是正向的,也不是逆向的,而是有一个所谓的“标准值”,实际值与之越接近越好,过大或者过小都不理想。由于这些指标的合理程度因国家、城镇以及发展阶段不同而异,因此,国内外研究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测度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法和理论推算法2种,报告采用经验法来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评价标准。经验法是将各类单元内所有宗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指标分别按照由小到大排列,根据经验取中位值,或位于60%、70%处的值等为标准值。 4、评价单元的划分 县(市、区)城镇有块宗地, 用地面积公顷。报告评价单元提取的原则: (1)参照县(市、区)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评价单元分为居住型、商服型、工矿型和其他型4种; (2)对于分布较均匀的地区,居住和工矿性质的土地现状评价单元不跨越功能分区,面积相对稀疏的商服用地可跨越功能分区的范围; (3)对于其他控制层占显著位置的地区,打破功能分区的界线,

青海省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概况简介

青海省位于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与中国的新疆、四川、甘肃、西藏4省区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89°35ˊ~103°04ˊ,北纬31°39ˊ~39°19ˊ。全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的草地3,160万公顷,耕地58.99万公顷,森林25万公顷,其余为高山、湖泊、江河、戈壁、冰川等。面积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居全国第4位。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在欧亚大陆腹地,全省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海拔6,860米,最低海拔1,600米。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巍峨高耸的大山,也有大小不一的盆地,既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也有坦荡肥沃的草原。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唐古拉山等山脉绵延境内。高山终年积雪,夏季冰雪融化,成为许多著名河流的河源。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于青海,故有“江河源”之称。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省因此而得名。西北部的柴达木(蒙古语为盐泽之意)盆地是中国最高的内陆大盆地,这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人称“聚宝盆”。青海省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加之地势高耸,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侯。其气侯特征是:日照时数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降水地区差异大,东部地区雨水较多,西部地区干燥多风、缺氧、寒冷,形成了特殊的气侯条件。 境内的山脉,西部极为高峻,向东倾斜降低,主要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地形可分为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区。 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青海耕地很少,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耕地资源,不断提高耕地的生产率和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意义十分重要。根据青海耕地实际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指导思想,青海开发利用耕地资源的主要途径是: (1)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把重点放在中低产田改造上。主要是兴修水利,整治退化耕地和平整土地。通过兴修水利工程,使一部分旱地变为水浇地;维修老化失修的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改造整治退化的耕地,包括治理改良次生盐渍化和沙漠化耕地。坡地改梯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生产水平。从地区来看,东部河湟地区的重点是旱地变水地,扩大灌溉面积;柴达木盆地的重点是治理土壤次生盐渍化;东部河湟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将重点抓好坡地改梯田建设。 (2)有计划地适度开发宜农荒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需要有计划地适度开发直农荒地、逐步扩大耕地面积。近期开发的重点在东部河湟地区和共和盆地,其次是柴达木盆地。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将实行综合开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3)调整耕地利用结构。根据目前耕地利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作物、防护林和饲草饲料作物用地偏少,不能达到农林牧结合的目的。适当减少耕地中农用地比例,扩大林(含经济林木)、牧用地的比例,经济效益可提高。在种植业内部各类农作物的用地,将合理确定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和高效作物的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目录 摘要 (2) 1、青海省土地类型划分 (2) 2、青海省土地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2-4 2.1青海省土地资源特点.. (2) 2.1.1土地面积大、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2) 2.1.2利用受限的土地面积大且后备土地不足 (3) 2.1.3草原面积广、适宜农林土地少、分布相对较集中 (3) 2.1.4生态环境脆弱、开发治理难度大 (3) 2.1.5宜农、牧、林地评价 (3) 2.2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3-4 3、青海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4-6 3.1土地利用不规范,沙漠化严重..................................4-5 3.2快速发展,土地资源需求量增加,供需矛盾日益...................5-6 3.3还林(草)和基础设施建设给耕地保护带带来的影响 (6) 4、解决方案——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6) 4.1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保护,提高集约种植水平 (6) 4.2正确处理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6) 参考文献 (6)

摘要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土地类型的划分,以及土地资源特点和利用现状的探讨,进一步说明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范围、利用方式与利用结构等,既受自然条件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同时又受到社会经济条件与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并且探究解决对策,从而实现青海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特点;利用现状;制约因素;解决方案 【正文】 1、青海省土地类型划分 青海省全省共13个一级类型(土地类),75个二级类型(土地型):1、河湖滩地及湿地,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茶卡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和海晏盆地的湖滩周围和河滨低地,土质主要为湖积物和冲击物;2、平地,分布于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门源盆地和东部的山间盆地;3、绿洲地,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也有少量分布;4、平缓地集中分布于湟水、黄河流域,柴达木盆地东部、青海湖盆地和共和盆地;5、台地位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海拔2500m以下台地,柴达木盆地东部海拔2800-3250m为荒漠土或干荒漠土台地,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东部海拔3300m以上为高寒草甸台地;6、河谷沟谷地,根据内部差异,划分为杂草草甸河谷沟谷地、荒漠草原灰钙土河谷沟谷地、干草原栗钙土河谷沟谷地、草甸草原黑钙土、荒漠草原棕钙土河谷沟谷地、干旱荒漠河谷沟谷地、高寒草原河谷沟谷地、高寒草甸河谷沟谷地、高寒荒漠草原河谷沟谷地共9个地型;7、沙漠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盆地、青南高原西部和祁连山地西部局部地区,主要有固定沙漠、半固定沙漠、流动沙漠3个土地型;8、戈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前山倾斜平原,气候极端干旱、地下水位深、蒸发量极大;9、低山丘陵地,除青南高原、祁连山地高寒高山地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10、中山地,分布于山体中部,其植被、土壤类型随着降雨量的不同而呈现不同分布;11、山原分布于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的高原面上,年均温0摄氏度以下;12、高山地,分布在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山体上部,其土壤发育年轻、土层薄、粗滑性强、有机质含量少;13、极高山地,分布于高大山体顶部,雪线为其分布下限。 2、青海省土地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 2.1青海省土地资源特点 2.1.1土地面积大、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

浅谈土壤环境质量监管监测

浅谈土壤环境质量监管监测 发表时间:2018-11-17T15:02:10.7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作者:刘玉兰1 李思靓2 [导读] 摘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展现了我国政府对土地污染防治的坚定决心和意志,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定西市污染源监控中心甘肃定西 743000; 2.定西市机动车污染治理中心甘肃定西 743000 摘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展现了我国政府对土地污染防治的坚定决心和意志,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土壤环境监管与监测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存在问题和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问题对策 土壤是最重要的自然要素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而且关系到人体健康,甚至关系到社会发展与稳定,随着人口增加急急急发展,我国土壤污染情况日趋严重,土壤环境安全问题突出。 一、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指导思想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我国土壤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土十条”提出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总体思路,在构建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时,需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污染程度、污染物类别、技术经济条件等因素,体现系统化、差异化、科学化、法制化、透明化的指导思想。具体而言:1.系统化。土壤污染防治涉及法律法规、监管能力、科技支撑、资金投入和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要统筹法律规划、技术规范、管理手段,在土壤污染的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构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的“大网”,推动土地精准管理及安全利用。2.差异化。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特征明显,污染特征和成因差异较大,需要因地制宜,按照土壤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展区域差异化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同时,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特征、风险传播途径以及资金渠道等存在较大差异,在制定地方土壤防治方案时需要差异化对待。3.科学化。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薄弱,土壤污染家底不清,成因复杂,空间异质性强,风险传播途径多样,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健全,选择适宜的技术和模式,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发展,逐步推进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4.法制化。依法治土是全面有效地防治土壤污染的迫切需求,完善土壤保护体制和机制,从污染者付费、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土地开发利用、土壤保护技术与能力等方面,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5.透明化。土壤污染防治各环节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土壤污染的监测预警体系和土地分类分级管理机制,为配套落实公众参与、终身责任追溯等机制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响应各利益方诉求,有助于解决其利益矛盾冲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等。 二、我国土壤环境监管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弱,环境监测队伍建设落后 (1)我国的基层环保监管监测体系尚未全面建立,县级以下土壤监测专职机构及人员稀缺,监测设备及人员能力普遍较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基层环境管理水平、监测能力薄弱,直接影响到环境监管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2)土壤污染累积性强,均匀性差,污染物分布不均匀,滞后性隐蔽性强,污染可逆性较差,治理复杂,无法开展自动检测,监管和监测需要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量巨大。相对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土壤监管监测工作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资金保障不充分不及时。(3)土壤基质成分复杂,土壤环境污染物成分复杂,需要对适配有针对性的指标及检测方法,监测中的各技术问题都需要进行专题研究,相对水和大气检测的技术要求更高。由于“人财“支持乏力,土壤环境科研能力无法有效支撑土壤监管决策。 2.土壤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使用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主要是出于对农业用地的保护,不太适宜评价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缺少专门的土壤环境保护法律,关于土壤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内容分散,缺乏实际操作性,不能适应我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也没有考核指标。结合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特点和国外趋势,建议在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修订时除了农业用地外还应考虑饮用水源地、城镇居民区、工业商业用地等不同的利用方式。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评价因子的自然背景值、依据土壤风险评估制定的指导值和土壤受到污染危害的临界值,区分地区间土壤重金属的总量和有效态差异。 3.缺乏对保护土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数量庞大的污染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超标排放污染物,有些企业不惜以身试法,偷排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污染。尤其是大批量的集中偷排,监管难度大,是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对国家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虽然公众环境自保意识与日俱增,但大部分人仍然缺乏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公众对环境违法行为举报抵制参与程度低。 三、对土壤环境监管监测的建议 1.确立国家层面例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制度及监测网络 首先需要清楚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土壤质量现状,详细调查土地污染情况,设立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控制点,建立土壤环境质量信息系统,定期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例行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及时掌握土壤环境变化趋势,明确潜在风险,为环境保护及民生改善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2.做好运行经费的保障工作,建立完善的资金监管长效机制。土壤环境监测是一项重大的、涉及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的公共服务事业,做好运行资金的监管工作,确保运行资金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对于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政府部门在财务预算中应对这方面内容单独、明确立项,才能确保土壤环境监测工作长效、持续开展。 3.全面推进从上往下的各级环境监测站建设。在对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的环境监测站点进行重点强化的基础上,对县级环境监测站进行重点建设,对土壤环境监测基本的技术设备、作业设施及经费给予充分保障。 4.持续推进基层环保机构建设,在各地区,要建立专门的监测监管机构及人员,有效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及防治工作。加强筹建土壤环境监测人力资源体系,使高端人才能积极投入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工作岗位屮去,对人才准入门槛耍逐步提高。要配备基本的人才培训及引进专项经费,丰富人才培训渠道,形成多样化的、互动式的人才培训体系。在多元化的培养机制中,推动土壤环境监测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使土壤环境监测技术队伍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5.加强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法律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对污染企业违规排污的有效防范措施设计。对土壤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问题利用潜力要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发展和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这样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问题在于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用地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一、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理论依据节约、集约用地,笼统地说,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土地,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需要。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最关键的就是要对土地资源进行集约经营。土地集约经营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生产资料等要素,同一块土地面积上聚集的相关要素越多意味着

该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根据生产理论,一定的产出对应着相关 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过程将一定数量的劳动资本等可变要素合乎比例地投入到固定要素土地中去,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益。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将可变要素连续投入到土地,土地边际报酬会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边际报酬递减。 二、现行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的缺陷土地利用机制直接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从而也制约着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的发挥。土地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还有差距。截至2004年底,全国城镇共有闲置土地26.37万hm2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2004年度国家首次运用高分辨率卫星,对全国160 个国家级开发区(园区)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开发区(园区)内平均还有1/3 的土地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尽管2003-2004 年,国家七部委曾经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并把开发园区作为重点整顿对象,但根据实际的动态监测结果土地利用程度并没有很大提高,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艰巨。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城市土地利用配置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政府调控机制和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配置机制导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市场机制不健全而导致的土地配置在数量、方向上的失控及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政府干预市场行为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造成对土地市场的过度干涉及不 公平竞争或者政府功能 在土地市场中的缺失;由于公众参与机制的缺乏,导致对土地资

青海省生态系统类型现状分析与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状况

青海省生态 系统类型现状分析与人类土地利用活 动状况 (一)生态系统类型现状分析 青海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多风、缺氧,日温差大,冬长夏短,四季不分明,气候区域分异大,垂直变化明显。省内地域辽阔,受气候、地貌的影响,光照、热量、水分有很大差异。青海省生态系统类型以草地为主,总面积为38.2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2.9%。 其次为荒漠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为26.84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7.2%,其中以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为主,集中分布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等中西部。 森林生态系统面积为3.1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0.04%,集中分布于东部的兴海县、玛沁县、同德县、河南县、甘德县、久治县、班玛县一带,以及中南部的玉树、囊谦县局部地区。 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为2.8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面积的0.04%,水体集中分布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中西部局部地区。 农田生态系统面积为0.9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0.01%,其中以东部的同德、兴海、泽库县分布相对较多。 而聚落生态系统在全区分布最少,面积为0.16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002%,多集中于西宁市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二)监测期内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状况 2000-2005年、2005年-2008年和2008年-2010年三个时段青海省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2000年-2005年期间农田、水体与湿地、聚落与荒漠生态系统总面积呈明显增长趋势,而森林、草地总面积均呈明显减少趋势;2005年-2008年农田、水体与湿地、聚落与荒漠生态系统呈明显增加趋势,而森林与草地则呈明显减少趋势;2008年-2010年水体与湿地与聚落生态系统呈明显增加趋势,农田、草地、森林与荒漠生态系统呈明显减少趋势;2008年-2010年水体与湿地和聚落生态系统呈明显增加趋势,而农田、森林草地、草地呈少量的较少趋势,荒漠呈明显较少趋势。 从2000年-2010年三个时间段的青海省发生变化的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看,青海省生态系统的转变主要发生在草地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其次为聚落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上。草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草地准变成其他生态系统,如草地转变成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的总面积净减少1054.56平方公里。2000年以来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的总面积净增加725.81平方公里。 青海是我国沙漠化面积大、分布海拔最高、沙漠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沙漠化土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三位,主要以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为主, 变化主要表现为荒漠转变为草地、水体与湿地和聚落生态系统, 在

土地评价综述

土地评价综述 摘要: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为区域经济,社会经济与自然经济提供必要条件的重要自然综合体,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更有必要掌握土地的总效益,对土地的各方面构成要素进行综合的评价。目前,对土地评价的分类主要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综合来看,其根本就是为了说明土地在进行生产时的生产力即产出效益的质量评测。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土地研究历史发展情况,及应用现状,讨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潜力。 关键词:土地评价评价指标发展研究可持续利用 1 土地评价概述 1.1 土地评价定义 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依据科学的标准,对土地的数量、质量、覆盖特征和经济特点进行的评估,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应性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1.2 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有一种分类方式,分别是按评价目的分类,按评价方法分类和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和间接评价),这里主要介绍按评价目的的分类。按土地评价目的,可以分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指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土地的未来利用,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相应条件来进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适宜性评价在时间方向的延伸。土地的生态评价和经济评价分别是着重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特点和土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评价。 2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2.1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它的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研究仅有半个多历史。 2.2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国外:1933年美国提出斯托利指数分级(storie index rating ,SRT)和康奈尔系统(cornell system);1934年法国财政部提出《农地评价条例》;等等。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应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土地潜力评价(land capacity evaluation),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广东省土地潜力评价 华北—辽南土地适宜性评价

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南部,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业用地的竞争愈演愈烈。为缓解这一矛盾,就要求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对土地资源进行潜力评价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①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土壤分类系统为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本次评价采用土种作为基础评价单元,因为土种是土体构型和肥力特征以及利用方式的综合反映。 ②建立评价系统本系统是在参考了国外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我国当前流行的评价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而建立的,是反映土地农业利用质量的系统。在评价中按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的潜力高低情况,将土地划分成6个潜力级,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表示,各等级含义如下。 准备材料: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广东省地形图、土壤系列图

6个潜力级 ?Ⅰ等地:农业无限制或少限制,最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上的水稻土和菜地),同时又适宜于林业与牧业利用。 ?Ⅱ等地: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一般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下的水稻土和质量好的旱地),也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Ⅲ等地:农业利用受到较大的限制,临界适宜或勉强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极差的水稻土和其余的旱地),但这类土地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Ⅳ等地:农业利用已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和牧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于林业或牧业利用。 ?Ⅴ等地:农业和牧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为林业用地。 ?Ⅵ等地:由于特殊的性质暂时不适宜于农、林、牧利用的土地,这里主要指盐碱土和初育土(其中的耕地除外)。

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指南【模板】

附件1: 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指南 为指导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和应用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行政区域内污染地块信息系统的部署,管理用户、共享用户和土地使用人用户的创建和管理,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相关活动信息在线填报,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间信息共享等。 二、系统部署 三、用户创建 四、管理用户操作流程 五、共享用户操作流程 六、土地使用权人用户操作流程 1、登录系统 登录http://114.251.10.109/landuserlogin.jsp,打开污染地块信息系统网站,选择所在省份,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登录密码可自行修改。 2、上传初步调查报告 点击右侧上部【疑似污染地块】,点击【初步调查】,在中间页面的表格里选择要填报信息的疑似污染地块,点击【资料填报】按钮;点击【地块信息】,填写地块的基本情况,然后点击【保存】按钮。点击【初步调查报告】,按要求上传初步调查报告;点击【报告或方案有

关基本信息】,按要求上传签字盖章后的报告或方案有关基本信息表,然后点击【保存】按钮。报告或方案有关基本信息表模板,可在系统首页【栏目导航】栏中下载(下同)。 3、上传污染地块详细调查报告 点击右侧上部【污染地块】,在左侧选中【详细调查】,在中间页面的表格里选择要填报信息的污染地块,点击【资料填报】按钮,然后点击【详细调查报告】,按要求上传详细调查报告;点击【报告或方案有关基本信息】,按要求上传签字盖章后的报告或方案有关基本信息表,然后点击【保存】。 4、上传风险评估报告 点击右侧上部【污染地块】,在左侧选中【风险评估】,在中间页面的表格里选择要填报信息的污染地块,点击【资料填报】按钮,然后点击【风险评估报告】,按要求上传风险评估报告;点击【报告或方案有关基本信息】,按要求上传签字盖章后的报告或方案有关基本信息表,然后点击【保存】。 5、上传风险管控方案 点击右侧上部【污染地块】,在左侧选中【风险管控】,在中间页面的表格里选择要填报信息的污染地块,点击【资料填报】按钮,然后点击【风险管控方案】,按要求上传风险管控方案;点击【报告或方案有关基本信息】,按要求上传签字盖章后的报告或方案有关基本信息表,然后点击【保存】。 6、上传治理与修复工程方案 点击右侧上部【污染地块】,在左侧选中【土壤治理与修复】,在中间页面的表格里选择要填报信息的污染地块,点击【资料填报】按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班级:09土地资源管理 姓名:许杰华 学号: 0902090025

2 青海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09土地资源管理 许杰华(0902090025) 青海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地资源受投入成本高,发展空间狭小,生态环境呈趋恶化,和难以借鉴内地的科技经验和移植实用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开发利用难度极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有效开发,科学利用,实现生态及经济效益的“双赢”。 青海藏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青海藏区主要分布在海北、海南、玉树、果洛、黄南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分别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坝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毗连。六个州面积69.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96.6%,占全国藏区面积31.7%。 青海藏区草地面积5.63亿亩,可利用草地面积4.87亿亩,占青海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7%。藏区有耕地330多万亩,林地320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0.29亿立方米,柴达木盆地、海南台地和青海湖环湖地区有宜农荒地760万亩。 青海藏区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境内河流众多,水量充沛,落差集中。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76条,水资源总量636亿立方米。石油、天然气、铜、铅、锌、碘、砂金、岩金等矿产资源及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 青海藏区自然灾害频率高,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农牧业始终是在特定的高寒多灾环境和长期滞后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基础薄弱。加之近年来全球变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只注重草原的经济功能,长期忽视其生态功能,掠夺性地利用草场、草地资源,致使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近1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0%。 近年来,青海藏区实施了旱作节水农业、青稞生产基地、优质杂交油菜制作基地、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农村沼气工程、良种工程及牧区两用暖棚建设、环湖高效畜牧业、牧草良种基地、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等多项开发利用和保护工程。到目前为止,青海藏区建设日光节能温室7.75万栋4.91万亩,围栏草场2447万亩,畜棚510万平方米。在高山地区发展了优质春小麦、小油菜、豌豆、青稞种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广藏药材和牧草种植,发展了农区畜牧业,并促进了生态环境治理的良性发展。在低位浅山压缩了春小麦种植面积,

土地整理工程

土地整理工程 第一章绪论 1 土地整理的概念 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破坏、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2 土地整理的内容 ●农用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理 ●土地复垦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区域性综合整治 A.农用地整理 在以农用地(主要是耕地)为主的区域,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代表工程有: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工程、浙江省“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B.建设用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治包括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对农村地区散乱、废弃、闲臵和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活动。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对旧城镇、“城中村”和旧工矿等进行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节地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活动。 C.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D.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对宜农未利用地采取整治措施,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E.区域性综合整理 区域性综合整治: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以村、镇为基本整治区域,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对区域内的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其目标更加多元化,呈现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 3.土地整理的概念发展 第一阶段(1998年以前):以“土地整理”概念为标志。 第二阶段(1998-2007年):以“土地开发整理”概念为标志。 国土资源部构建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基本政策制度体系: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