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1]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1]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1]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1]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课型: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新授课。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

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2:力的三要素 3:用示意图表示力 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

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

二.先学后教

活动二:自学课本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

(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课文图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

(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

(4)学生看课本图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

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活动四:阅读书本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五:力的图示。阅读书本,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适当提示: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活动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图,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完成下列问题:

课堂小结:(约4分钟)(可师生共同小结本科收获)

当堂训练(15分钟)(学生学案)

1、力一般用字母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

2、人推车时,是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_,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_。

3、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力的三要素。

4、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________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

5、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

B、在竖直方向匀速上升的气球

C、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

6、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有力的作用;

B、有些力是物体本身具有的,没有施力物体;

C、只施加力,而自己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D、较大的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一定较大。

7、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b)、(c)、(d)各图中的形变,如果力的大小F1=F3=F4>F2,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

A、图(a)和(b)

B、图(a)和(c)

C、图(a)和(d)

D、图(b)和(d).

8、完成下面力的示意图

(1)用50牛的力竖直向上提箱子。(2)用80牛与水平方向成30°的力沿左斜向上拉小车,画出拉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的单位

3、力的三要素:

4、力的图示:教学反思:

第2节弹力

课型: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弹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 :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自主预习

一、引入新课( 做一做)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试一试: 将细弹簧的一端挂在铁钉上以此固定弹簧的一端,另一位同学稳固木架以免倾倒,合作完成以下实验和填空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活动2:合作探究:

量一量: 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想一想: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说一说: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2、认清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和最小测量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活动3:完成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弹力是物体由于而产生的。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相互;且发生,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发生的有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拉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

2、蹦床运动员在比赛时,往往是借助于蹦床形变而产生的,使运动员跳得更高.

3、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__________ ;实验室里常用测量力的仪器是_________。它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注意看清它的________ ,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________,否则将会________弹簧测力计。

5、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它的最大刻度值是________,刻度上每一小格表示

________,图中M受到的拉力大小应为______________。

6、甲、乙两位同学各用200牛顿的力沿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A、400牛顿;B、200牛顿;C、100牛顿;D、0牛顿。

7、要测量一个约8N的力时,应选用的最恰当的弹簧测力计是()

A、量程为20N,分度值为0.5N

B、量程为10N,分度值为0.1N

C、量程为5N,分度值为0.1N

D、以上三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弹性形变和弹力

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非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间直接接触;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2.几种弹力支持力、拉力

3.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性体的弹力和弹性体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F=kx,其中k是劲度系数,单位N/m.

教学反思

第三节重力

课型: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重力是如何产生的、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心的概念。

3、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自己参与思维活动的兴趣,珍惜自己的思维活动成果。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学难点: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

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演示用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石块、钩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一、实验引入:

学生观察实验: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做圆周运动。思考:1、小球

为什么不会飞走?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原因:有绳子的力在

束缚着小球。

2、同样的,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

那肯定在和之间也有一个类似绳子拉力的力在束缚着月亮。我们称这个叫引力。3、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拿在手里的粉笔撒手后同样落向地面而不飘在空中说明地球上以及附近的物体也受到地球的。

4、在这个基础上,牛顿精心的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找到了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

5、我们把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符号是。

6、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7、力的三要素是: 、 、 。同样重力是力的一种也有三要素。 知识拓展:假如在地球没有受到重力可能出现哪些情景?

二、新知探究:学习目标1:理解重力的概念、影响重力的因素,计算重力的公式

自学指导1:学生看书找出重力的概念,表示的字母。(1分钟)

重力的概念: 用字母 表示

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并进行试验,并完成导学练习“活动二”(10分钟) 1、在地面上拿起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你有什么感觉?

2、探究:重力大小可能与 有关?(写出你的猜想)

下表是研究重力与 关系所做的实验记录:

﹙1﹚分组记录实验数据。

﹙2﹚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画出质量与重力关系的图像你能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 。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比,用公式表示为 。从数值上说物体受到的重力约是该物体质量的 倍,即G / m = N / kg ,我们把这个数值叫g 。(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 / kg )

训练: 1﹚、一个物体的质量是250g ,它的重量是多少?

学习目标二:掌握重力的方向及应用

自学指导2:探究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待球静止时,找出细线与水平面的关系。使铁架台倾斜再做实验。学生根据实验完成导学练习的“活动三”

1、重力的方向:不管怎样将铁架台倾斜一个角度,悬挂在上面的小球静止时悬线的方向始终与 的方向 。所以说重力的方向始终是 。

自学指导3、阅读课本找出以下问题:

1、重力的应用: 。

2、当铅垂线和墙壁 时证明墙壁竖直。

3、当铅垂线和桌子 时证明桌子竖直

4、自制重垂线,并用它来检验窗台和自己桌子是否竖直。

学习目标三:知道重心的概念,会找重心 质

量m/kg

重力G/N

G/m

活动四:探究重心

1、请同学们把一本书或正方形的卡片放在手指上并让它们静止不动,并总结方法。并填写导学练习活动四的第一题。

2、将正方形的卡片撕掉一半再让学生找出重心,并总结方法。完成导学练习的活动四的第二题

3、看书找出重心的概念,完成导学练习的第三题

课堂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当堂训练:

1、关于重力与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和质量都不随位置而改变B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C重力就是质量D物体受到的重力和质量都是不变的

2、假如没有重力,下列猜想正确的是()

A树叶随风摇摆B物体不会下落C杯子中的水会轻易倒出来D举起很重的物体不容易。

3.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斜面上向下滚动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

B. —投出的篮球上升过程中不受重力,下落过程中才受重力作用

C. 物体的重心一定是在物体上

D. 地面附近的物体在失去支持时,要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4.质量是2.5kg的物体,受到重力是______N.一个物体受到重力是4.9N,则物体质量大约是______g.

5、画出地面上重10N的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6、画出静止在斜面上重20N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

7、在空中飞行的足球受到5N的重力的示意图。

8、“想想议议”中提到的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下去,因为很低,物体越。思维拓展9、如图为桥头的限重标志,你知道它的含义吗,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该桥允许通过的车的总重是多少?

15t

10、月球对它表面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对地面物体引力的1/6,一个连同装备共90kg的宇航员,在月球上重约()

A900N B150N C5400N D600N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重力

定义: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三要素: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教学反思:

第七章力的复习教案

课型: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力的复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定义,知道重力,弹力,摩擦力,会计算物体的重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3).会画出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特征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感受重力的存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生活中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教学重点:弹力,重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学方法:总结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自主复习

【知识结构】

1.定义:物体对物体______。

2.相互作用力: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______,所以说力的作用是______的。特点:大小____,方向____,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 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述力 5.力的单位:_______,符号______。1N的力有多大?____________________。

6.力的示意图:先找力的作用点在找力的方向最后标明力大小

定义:因物体发生_____而产生了力叫做弹力。____、____实质是弹力。

7.弹力 .弹簧测力计的结构: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工作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应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一看______;二看______;

正确使用使用前要进行______ 测量时: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定义:___________而产生的力,简称_____;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______或______。g=______。重力的方向:____________;重力的作用点称为______。

滑动摩擦力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摩擦力影响摩擦力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减小摩擦方法 ____________;增大摩擦方法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活动2:一、课堂巩固:

1、下列物体的重力接近10N的是:()

A、一名中学生

B、一辆自行车

C、一件加厚羊毛衫

D、一个鸡蛋

2.、重锤线是根据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用它来检查墙砌地是否________,木工常用水平仪检验工作台是否________。当把一水平仪东西方向放置时,人在南边看垂体偏在中线左方。当把它南北方向放置时,人在东边看,垂体偏在中线右方,此桌面的________高。

3.、自行车是我们熟悉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来看,使用时涉及到不少有关摩擦的知识。

例如:A、轮胎上刻有花纹B、车轮做成圆形C、塑料套紧套在车把上D、在转动部分添加润滑剂E、脚踏板凹凸不平F、刹车时用力捏闸G、车轴处装有滚珠H、紧套在车把上的塑料套有凹处。

上述内容中通过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的是________。通过增大压力而增大摩擦的是________。通过变滑动为滚动而减小摩擦的是________。通过使接触面变光滑而减小摩擦的是________。

4. 测量力的大小工具叫,在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 ,测量力的大小 .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5. 一只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请作出该物体受力示意图。(g取10N/Kg)

活动三、课后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做法中,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A、鞋底和轮胎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B、自行车刹车时,闸皮压紧在钢圈上

C、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并加润滑油

D、为了防止传动皮带打滑,需要把皮带张紧些

2.下列做法中,属于增大摩擦的是()

A.锁生锈不好打开时,将少量食油注入锁孔后,就容易打开了

B.拉链拉不动时,可在拉链上抹一点石蜡,就容易拉了

C.搬运笨重货箱时,可在地上铺几根圆木,就容易推动了

D.汽车失事的马路上流满了润滑油,可在路面上撒些沙子或木渣子,就更安全了

3.赵强同学学了物理后,养成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他发现好多药瓶瓶盖的侧面都做有密集的竖条纹,如图所示,其目的是为了()

A.坚固耐用

B.增大粗粒程度,从而增大摩擦,便于旋开和旋紧

C.便于运输

D.节约材料

4.下列摩擦属于滚动摩擦的是()

A.铅笔与卷笔刀间的摩擦 B.旱冰鞋与地面间的摩擦

C.花样滑冰鞋的冰刀与冰再面间的摩擦 D.自行车刹车时闸皮与钢圈间的摩擦

5、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下列各种生物的特征有利于减小摩擦的是()

A、泥鳅体表面的黏液

B、壁虎脚上的刷状肉垫

C、人手指上的螺纹

D、蛇体表的粗糙鳞片

6、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的推力

B、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个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7.以下所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A.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 B.小孩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

C.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 D.行驶的火车开始进站家庭

8.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之后,目前正在实施“嫦娥一号”登月工程。已知月球上没

有空气,没有磁场,同一物体在月球和地球上所受的重力之比为1:6,假如你将来登上了月球,你可以做下列哪件事?()

A.直接跟月球上的同伴对话

B. 做大气压实验

C. 轻易地举起50kg的重物

D.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9、(恩施州)在航空领域,常常发生小鸟撞毁飞机事件。下列关于小鸟和飞机相撞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鸟受到的力大 B.飞机受到的力大

C.小鸟和飞机的受力一样大 D.主动撞击的一方产生的力大

10、下列关于重力说法正确的是()

A、向空中上抛一只篮球,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竖直向上的重力作用

B、汽车在下斜坡时,受到的重力方向垂直于坡面

C、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的上

D、地面的附近的物体在没有其他物体支持的时候,会落向地面,是受到重力的原因

(二)填空、作图题

1.自行车是我们熟悉的交通工具,请你发挥想象“假如没有摩擦”,自行车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写出两个合理的猜想。

(1) ;(2)

2、(乌鲁木齐)2010年6月,世界杯足球赛首次在南非举行,它既是足球运动的盛会,也是世界人民友好交流的盛会。

⑴比赛中,运动员用头将迎面飞来的足球顶回,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同时运动员的头部会有疼痛感,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足球过“硬”时,运动员顶球时头部疼痛会更明显,这是因为足球内部气体过大的原因。

⑵比赛中,“地滚球”经过运动员的脚边时,运动员立刻沿着足球运动的轨迹追赶,一会儿,将足球控制在自己脚下。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足球的平均速度。

三、实验题

1..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木块沿水平方向长木板滑动,从而可以测出木块和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在木块上加放砝码,并改变木块上砝码的数量,从而改变木块和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实验的过程记录在如下表格中:

则:(1)在操作中,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动木块所受的摩擦力,除了要匀速拉动外,还应注

意实验桌要,弹簧测力计拉木块的方向要。

(2)根据实验数据记录表格中的数据,比较表1中实验1、2、3可以得出的结论:;比较表2中实验1、2、3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力》教案

课标解读与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 4、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分析: 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会测力的大小。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时让学生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及图 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等方面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联系生活中力现象,拉近学生与力学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感悟,培养其 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媒体教 具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撤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撤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弹力的基本特征: ⑴、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的。 ⑵.弹力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力,如橡皮筋、弹簧等;另一类是压力和支持力:如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2、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 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 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预习提纲: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声音的速度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 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 话听不回声?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4、回声: 声音的反射。 <0.1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板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能够传声的物质叫介质,声音 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V V V >>固液气 (相同温度时);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学生自学: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六、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高中物理力学综合试题及答案

物理竞赛辅导测试卷(力学综合1) 一、(10分)如图所时,A 、B 两小球用轻杆连接,A 球只能沿竖直固定杆运动,开始时,A 、B 均静止,B 球在水平面上靠着固定杆,由于微小扰动,B 开始沿水平面向右运动,不计一切摩擦,设A 在下滑过程中机械能最小时的加速度为a ,则a= 。 二、(10分) 如图所示,杆OA 长为R ,可绕过O 点的水平轴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其端点A 系着一跨过定滑轮B 、C 的不可 伸长的轻绳,绳的另一端系一物块M ,滑轮的半径可忽略,B 在 O 的正上方,OB 之间的距离为H ,某一时刻,当绳的BA 段与 OB 之间的夹角为α时,杆的角速度为ω,求此时物块M 的速度v M 三、(10分)在密度为ρ0的无限大的液体中,有两个半径为 R 、密度为ρ的球,相距为d ,且ρ>ρ0,求两球受到的万有引力。 四、(15分)长度为l 的不可伸长的轻线两端各系一个小物体,它们沿光滑水平面运动。在某一时刻质量为m 1的物体停下来,而质量为m 2的物体具有垂直连线方向的速度v ,求此时线的张力。 五、(15分)二波源B 、C 具有相同的振动方向和振幅, 振幅为0.01m ,初位相相差π,相向发出两线性简谐波,二波频率均为100Hz ,波速为430m/s ,已知B 为坐标原点,C 点坐标为x C =30m ,求:①二波源的振动表达式;②二波的 表达式;③在B 、C 直线上,因二波叠加而静止的各点位置。 六、(15分) 图是放置在水平面上的两根完全相同的轻 质弹簧和质量为m 的物体组成的振子,没跟弹簧的劲度系数均为k ,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与物体相连,物体与水平面间的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均为μ。当弹簧恰为原长时,物体位于O 点,现将物体向右拉离O 点至x 0处(不超过弹性限度),然后将物体由静止释放,设弹簧被压缩及拉长时其整体不弯曲,一直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现规定物体从最右端运动至最左端(或从最左端运动至最右端)为一个振动过程。求: (1)从释放到物体停止运动,物体共进行了多少个振动过程;(2)从释放到物体停止运动,物体共用了多少时间?(3)物体最后停在什么位置?(4)整个过程中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 七、(15分)一只狼沿半径为R 圆形到边缘按逆时针方向匀速 跑动,如图所示,当狼经过A 点时,一只猎犬以相同的速度从圆心 出发追击狼,设追击过程中,狼、犬和O 点在任一时刻均在同一直线上,问猎犬沿什么轨迹运动?在何处追击上? M O C y x v v B 0 v 0

八年级物理力学教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预习提示】 1.力。 2.力的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三要素。 5.力的示意图。 【教学流程】 一、学生展示 1.用手拍桌子,桌子受到手施加给它的力,同时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手受 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力。大量的事实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2.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________。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改变或运动的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 二、目标定向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三、学生自学 1.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 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力(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力产生时两个物体(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4.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都离不开力。在物理学中,力是指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两个物体是否有相互作用,要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考虑。 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另一个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只要有 一个效果出现,就表明两个物体间存在着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人教版] 精品

第一章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静电小实验 ②三原色陀螺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 整体设计 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

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节运动的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 重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难点:利用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图中的小明和小丽同司机有不同的看法。 请你思考:小明和小丽与司机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机械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16~1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实例:甲:正在飞奔追赶猎物的猎豹;乙:天空中下落的流星;丙:小明骑车上学;丁:月亮每天都在绕地球转动。总结这四个实例,它们共同的规律:位置发生(选填“发生”或“没有”)改变,都是机械运动。 知识板块二参照物 自主阅读教材P17~1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2.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小强连续拍了两张照片,如下图甲、乙所示,黑蜗牛相对于水杯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白蜗牛相对于水杯的位置不变。以水杯为参照物,黑蜗牛是运动的,白蜗牛是静止的。 4.如图所示是特技跳伞运动员在离地面3 000 m的高空表演时形成的一定造型。以A运动员为参照物,B运动员是静止(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知识板块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自主阅读教材P1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我国已全面掌握大型加油机的空中加油技术。如图所示,位于上面的是加油机,位于底下的是受油机。要实现空中加油,两架飞机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1: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静止。 问题2:受油机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运动。 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方案做一做:把课本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问题1:选择桌子作为标准,尺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运动的。 问题2:选择课本作为标准,尺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静止的。 问题3: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问题4: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为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第二章教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教学点滴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三)物理学的召唤 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练习设计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和物质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成果。这两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点滴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 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 3.长度单位 (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 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1mm 、1cm 、1dm 、1m有多长,动手在纸上画1mm 、1cm 、1dm在黑板上画一画1m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 3.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 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把人类建立、演变和统一单位制的认识过程展示给学生。 尽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投影图片或实物投影仪,以提高可见度。组织学生多观察、多测量、多记录、多交流,从中发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更能让学生发现并意识到自己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助于避免错误的发生。

高中物理力的分析

高中物理力的分析 一、概述 在高中物理阶段,力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除去电学和光学部分,其他内容都无法脱离力学单独存在,力学学的好,基本可以获得高考物理的一半分数,另一半分数,如果你没有学好力学,也很难拿到。力学的基础是受力分析,而受力分析的基础是要掌握各种力的性质。我们经常接触到重要的几种力有:弹力(这个力又分为几种情况,我将在后面的内容中加以说明)、摩擦力、电场力、洛伦茨力、安培力、重力以及万有引力下面我将就这几种力,逐一介绍其性质和特点,相信大家掌握这些内容后,能够熟练的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夯实高中物理的力学基础。 二、弹力顾名思义是由物体弹性形变而产生的一种力,但由于涉及到物体形变的计算非常复杂,因此在高中我们所涉及的物体一般为认为是刚性的,即无论其产生多大的弹力,其形变都非常之小,可以忽略不计,当使产生形变的外力消失后,物体都会迅速恢复原状,其恢复的时间也可以忽略不计,即这种弹力是可以突变的。(这里所说的物体可以是接触面,细绳或者横杆)。当然当题目中提到物体是橡胶等材质或者是弹簧时,我们就不能认为其为刚性了,相应的以上刚性物

mgcos

物块所受的合力为mgsin a。在这个模型中我们的已知条件为:物块沿斜面自由下滑,即物块做加速运动的方向,由此得出物块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并已知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支撑力的方向。 模型2 同样为此图形,斜面绝对光滑,物块与斜面相对静止, 与斜面一起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未知,假设为a,我们来观察一下物块运动状态的改变对其所受支持力的影响。 由题意可知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为向左水平方向。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已知,支持力的方向已知。 由力的三角形得出支持力为mg/cos a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mgtan a ,由此得出a为gtan a。由以上两种情况可以看出物块的运动状态对其所受支持力的影响。同时一个物体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

§1—1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nm—μ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前分析: 课本图介绍了几种测量时间的工具,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说一说各种工具测量时间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教学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

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什么是力全套教案

第八章力 一、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二、力的描述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力的单位;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准备】 教具: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第2节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

高中物理力学模型

╰ α 高中物理力学模型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或并排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 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 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2斜面模型 (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 μ=tg 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μ> tg 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 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θ一μcos θ) 3.轻绳、杆模型 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杆对球的作用力由运动情况决定 只有θ=arctg(g a )时才沿杆方向 最高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最低点时的速度?,杆的拉力? 若小球带电呢? V B =R 2g ?mgR=22 1B mv 假设单B 下摆,最低点的速度整体下摆2mgR=mg 2R +'2B '2A mv 21mv 2 1+ 'A 'B V 2V = ? 'A V =gR 53 ; ' A ' B V 2V == gR 256> V B =R 2g 所以AB 杆对B 做正功,AB 杆对A 做负功 若 V 0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设计

《力》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

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 科学之旅 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7种颜色? 4.冰棍为什么会冒气?冒出的气是向上还是向下? 5.保险丝的应用 6.汽车观后镜的设计 怎样学习物理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是培养对这一学科的兴趣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难点 1.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每年都会举行田径运动会,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都要用到那些工具?这些工具又如何使用呢?

二、推进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 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 单位换算方法: 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采用等量代替法,即先照写数值,然后乘以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注意结果尽量用科学计数法。如: cm cm 5 71025.110125125nm --?=?=换算过程为:“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 例1.以下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算式 (1)15.2m=5.2m ?100cm=520cm (2)6.5?106 um=6.5?106 ?106 -=6.5m (二)长度的测量

1.正确使用刻度尺 (1)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间的长度,也叫这把刻度尺的精确度或准确度、最小刻度值。 (2)实际估读时,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对于一个测量结果,其倒数第一位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所对应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4) 一个测量结果是由准确值和估读值还有单位组成的. 2.使用刻度尺之前要“三观察” (1)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在哪里,是否磨损;如果磨损可重新确定一刻度线为起始刻度线。 (2)观察量程是多少,实际情况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量程的刻度尺。 (3)观察分度值是多大,据不同情况和要达到的精确度,选择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要“三会” (1)会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重新确定的起始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贴近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能放倾斜。 (2)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眼睛不可倾斜,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无单位的记录结果是毫无意义的。 例2.用厚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其中方法正确的是 (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