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证据能力

民事证据能力

民事证据能力
民事证据能力

民事证据能力(非法证据排除)与证明力(电子数据)

民事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资料

证据种类:

(一)当事人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

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证据的三个特征:第一,客观性;第二,关联性;第三,合法性(1、收集证据的合法性。2、证据形式的合法性。3、证据材料转化为诉讼证据的合法性。)

对何种证据资料具有证据资格从正面规定的就是证据能力问题,对何种证据资料不具有证据资格从反面规定的就是证据排除规则问题。

证据能力:是指一定的事实材料作为诉讼证据的法律上的资格,故又称作证据资格。具备证据能力,是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先决条件。证据能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证据的合法性问题。

在这里:不合法的证据≠非法证据

不合法的证据——无证据能力

收集证据不合法——非法证据排除

非法证据排除只是无证据能力中的一个类属

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的规定(68条)

(一)陷阱取证

案例一在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北京红楼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合称北大方正)诉北京高术天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高术科技公司(以下合称高术公司)一案中,北大方正公司通过利诱方式获取了有关高术公司侵权的证据。利诱过程——北大方正委派下属公司职员以普通用户的身份会同北京市国信公证处公证人员到高术公司进行公证取证。北大方正职员先以个人名义多次和高术公司员工联系商谈购买照排机及安装方正RIP等软件相关事宜,并与高术公司签订了相关合同,分两次向其支付货款共394250元(占货款总额的95%),高术公司为上述款项出具了收据,让员工为北大方正的员工进行了照排机的安装、调试工作,并在主机中安装了盗版方正软件,留下装有盗版软件的光盘及加密狗等。

请问该证据是否适用非法证据排除?

法院判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为原告采取“陷阱取证”方式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因此撤销一审判决,北大方正最终只获赔13万元经济损失费和1万元公证费。

案例二在微软公司诉北京巨人电脑公司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一案

中,微软公司的代理人在起诉前,曾到巨人公司购买到装有侵权软件的计算机一台。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微软公司再次在巨人公司购买到侵权软件复制品,其两次购买行为及巨人公司的销售行为均由北京市公证处进行了公证。应微软公司的申请,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巨人公司进行了证据保全,在巨人公司营业场所内,当场扣押了装有侵权软件的计算机以及侵权软件复制品,此外还查获了巨人公司销售给他人侵权软件的证据。

请问该证据是否适用非法证据排除?

法院判决: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认定,巨人公司未经许可,以营利为目的,非法复制、销售涉案计算机软件的行为,侵犯了微软公司的软件著作权,判令巨人公司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微软公司的经济损失。

为什么上述两个案例都应用了陷阱取证的诉讼法收集证据,法院却作出了不同的裁判?

通说认为“陷阱取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犯意诱发型”陷阱取证。诱惑者促使被诱惑者产生违法意图并实施侵权行为。

第二种:“提供机会型”的陷阱取证。被诱惑者本来就已经产生违法倾向或者已有先前违法行为,而诱惑者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其侵权实施的客观条件和机会。

(二)悬赏取证

案例一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民事侵权案件。原告赵女

士在路边购物被车撞到,肇事司机不救人反而逃逸,由于事发突然,赵女士没有记住肇事车辆的号码,为了寻找肇事车辆,赵女士印发了数百张名片,同事悬赏2000元人民币,寻找事发现场的目击证人,并将此肇事车辆的车主告上了法庭。

请问该证人证言是否适用非法证据排除?

法院判决:法院采纳了证人提供的证词,据此判决被告承担原告的经济损失。

案例二北京市宣武区法院审结了一起悬赏取证案,一方当事人在将对方以侵犯名誉权为由诉至法院之前,使用了张贴启事“悬赏取证”的方式,致使原告败诉。案件的当事人是同住一个小区内的杨女士和刘女士,某晚上,双方在小区门口相遇,因话不投机吵起架来。由于是下班时间,激烈的争吵引来许多邻居的围观。此后,杨女士先后两次在事发点贴出告示。告示上称,在此发生一起拦路打人事件,本人被一60多岁的女人当众殴打、谩骂以及人身攻击,本人对此要采取法律手段讨回公道,恳请在场邻居将所见所闻反映给法庭,自己将对此给予酬谢。不久,杨女士果然以名誉侵权为由将刘女士告上了法庭,在庭审中证人向法庭提供了刘女士谩骂她是别人的小老婆的有关证据。然而她没想到,自己反被刘女士告了一状。庭审中,刘女士称,杨女士的这种取证方法严重干扰司法公正,属于明目张胆收买证人,同时对自己的名誉构成了侵害,当庭对杨女士提出了反诉。

请问该证人证言是否使用非法证据排除?

法院判决:法庭审理后认为,杨女士在其张贴的启事中,明确作出了

将对为其作证的证人予以酬谢的承诺,故法院对为其作证的证人的证言不予采纳;杨女士在启事中并没有写明刘女士的姓名,也没有捏造事实公然丑化刘女士人格,因此法院驳回了杨女士的诉讼请求和刘女士的反诉请求。

上述两个案例即是司法实践中悬赏取证的效力问题。目前,主要有二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悬赏取证作为经济社会的新现象,它的出现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故对此种形式不应否定,否则就会限制和影响当事人的胜诉权。另一部分人认为:悬赏取证由于金钱的因素影响了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性,也干扰了司法审判,且有收买证人之嫌疑,不应提倡和支持。此外,由于当事方取证的手段不符合证据要求的合法性,法院审理时,对此类证人证词不应采信。

观点一之理由:悬赏取证,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悬赏的方式获得事发现场证人关于案件事实的证言。属于民事诉讼证据中的证人证言。其之所以引发关注,原因在于其有收买证人作证之嫌。一提到悬赏取证,便会有人疑问:拿了赏的证人还会如实作证吗?事实上,这种怀疑是多虑的。首先,从法官角度考虑,法官审理案件主要依据证据,认定一个案件事实需要多方证据的相互辅佐,如果单有证人证言,法官是不会认定案件事实的;其次,从审理流程来了看,证人证言做出当时并不会立即定案,它需要经历法庭的质证、认证过程,如果质证过程中,对方当事人反驳了该证人证言,其也是没有机会作为定案依据的;第三,悬赏取证是公开取证,证人只是就公开发生的事情做出陈述,

一般不会侵犯到对方当事人的利益;最后,悬赏取证的出庭率要明显高于其他证人,而证人一旦出庭,接受对方和法官的询问,其隐瞒和掩饰之处便会很容易不攻自破。

(三)偷拍偷录的视听资料

案例一张某与李某是夫妻关系,因李某有外遇张某不堪忍受提出离婚,并在法庭上提交了一系列显示李某与第三者亲密关系的照片,以此来证明李某对离婚负有过错,离婚的同时请求损害赔偿。庭审中,张某交代,这一系列照片是张某跟踪李某拍摄所得。

请问该照片是否适用非法证据排除?

法院判决:在本案中,当地法院采纳了张某提交的证据,理由有三:一,张某采用的设备是法律上允许公民个人购买的照相机,而非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明令禁止销售、购买和使用的针孔摄像机以及只有法定部门才能使用的特殊监视监听器材;二,张某与李某的夫妻忠实义务关系决定了李某的隐私权需要对张某有所保留;三,对第三者隐私权的侵犯行为,违法性质比较轻微。

案例二2001年上海市南汇区人民法院审理一起类似的案件。因夫妻关系不和,陈某起诉妻子成某要求离婚。该案在法院审理期间,成某获悉丈夫在受害人张某租赁的南汇区航头镇地区的某房屋内后,便邀自家亲戚王某等3男3女到房屋内“捉奸”。成某等人进屋后,拍摄了张某和陈某同睡一床的照片。

该照片是否适用非法证据排除?

案例二2001年上海市南汇区人民法院审理一起类似的案件。因夫妻

关系不和,陈某起诉妻子成某要求离婚。该案在法院审理期间,成某获悉丈夫在受害人张某租赁的南汇区航头镇地区的某房屋内后,便邀自家亲戚王某等3男3女到房屋内“捉奸”。成某等人进屋后,拍摄了张某和陈某同睡一床的照片。然后,同去的3名男性将陈某围住,成某还打了张某的耳光,还按住张某不让她起床。王某剥去了张某的内裤,张某用毯子遮盖自己的身体,在与成、王某二人争执的过程中臀部外露。为此,张某诉至法院,要求成、王两人因为对她的侮辱行为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5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成某调查收集丈夫陈某不忠于妻子的证据未尝不可,但其行为应当合乎法律的规定。成某和王某在受害人张某租赁的房屋内所进行的行为,侵犯了张某的人格权,构成了张某的精神损害,因此成、王二人应当对此承担民事责任。

总结与反思:美国法院对民事诉讼中私人非法搜集的证据持宽容态度的,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法国,只存在广义的证据排除规则。我们国家的通说已经普遍认为合法性是证据的三性之一,那么非法取得的证据需要排除便是无需质疑的,但同时也须考虑到民事诉讼的特殊性,对这一原则的适用需要稍加限制,民事诉讼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纠纷,刑事诉讼注重公正,商事诉讼注重效率,民事诉讼则是二者皆有,而效率更甚。对一些通过非正常手段取得的证据的运用,会加快案件解决的速度,平息纠纷,维护秩序。只有那些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才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

依据。而具体的认定方面,笔者同意引出利益衡量的方法,以重大违法作为证据排除的实质性标准。即只有通过重大违法手段获得证据时其才被排除使用,而所谓的重大违法则需要结合具体案件来分析。重大违法的排除要先平衡好主体公正和程序正义、目的合法和手段违法等之间的关系,使用排除规则时应考虑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收集证据能力弱的现实国情,要对取证的合法性作相对性的解释,以拓展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渠道,扩大合法证据的范围。

证明力是指证据所具有的证明案情的能力,有时也称作“证据价值”,即证据对案件事实的存在,有没有以及有多大的证明价值。因此,只要某一项证据在逻辑上能一定程度地证明当事人所主张的案件事实,该证据就具有证明力。证据的证明力强调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和程度的大小。通常认为与证据的关联性相关的是证据的证明力

对证明力大小的判断离不开法律的规定和法官的认识活动。依据证据的证明力由法律预先统一作出规定还是依靠法官内心(“良心”和“理性”)的判断,在诉讼理论上可以把证据制度分为法定证据制度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法定证据制度:人民法院就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可以依以下原则认定(77条):

(一)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它书证(二)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

一般大于其它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三)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

(四)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

(五)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我国实行的是以法官对证据的自由运用与判断为主,以受法律预置规定的约束为辅的证据制度。

电子数据的证明力?

电子数据:基于电子技术生产、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于磁盘、磁带等载体,其内容可与载体分离,并可多次复制到其他载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

电子数据的证明力?

电子数据:基于电子技术生产、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于磁盘、磁带等载体,其内容可与载体分离,并可多次复制到其他载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

首先,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一个种类,其证明力的认定与其他证据的证明力的认定是一样的,从法定证据制度和自由心证制度两方面认定。其次,对电子数据的证明力主要从电子数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可靠性和完整性三个方面来审查:

1.电子数据关联性程度

2.电子数据可靠性程度

3.电子数据的完整程度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关系:

联系:

都是定案证据所必须具备的特征,法庭所最终采纳的证据必定同时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缺一不可

欲成为定案证据,必须先有证据能力,而后才产生证明力的问题

证据能力是从形式方面来观察证据的资格,证明力是从实质方面来考察证据的价值

均存在由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

区别:

证据能力是证据材料转化为证据的可能性,证明力是现实性

证据能力与合法性相关联,证明力与关联性相关联

证据能力表现为法律对于证据资格的限制,有无证据能力主要依法律所规定的来判断,辅之以法官的自由判断;而有无证明力主要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来判断,较少由法律预先作出规定

证据能力是法律范畴,证明力是逻辑范畴

非法证据: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电子数据:基于电子技术生产、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于磁盘、磁带等载体,其内容可与载体分离,并可多次复制到其他载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

证据能力,亦称证据资格或称证据适格性,是指事实材料成为诉讼中的证据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说法律对事实材料成为诉讼中的证据在资格上限制和要求,是事实材料成为诉讼中证据的标志。

具有证据能力: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民事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资料

证据的三个特征:第一,客观性;第二,关联性;第三,合法性,(1、收集证据的合法性。

2、证据形式的合法性。

3、证据材料转化为诉讼证据的合法性。)

证据能力:是指一定的事实材料作为诉讼证据的法律上的资格,故又称作证据资格。具备证据能力,是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先决条件。证据能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证据的合法性问题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民诉解释第106条。

证据证明力:是指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能力。

对证明力大小的判断离不开法律的规定和法官的认识活动。依据证据的证明力由法律预先统一作出规定还是依靠法官内心(“良心”和“理性”)的判断,在诉讼理论上可以把证据制度分为法定证据制度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我国实行的是以法官对证据的自由运用与判断为主,以受法律预置规定的约束为辅的证据制度。民诉解释第105条。

68条“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

事实的依据”的规定

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资料

证据的三个特征:第一、客观性;第二、关联性;第三、合法性(1、收集证据的合法性。2、证据形式的合法性。3、证据材料转化为诉讼证据的合法性。)

证据能力:是指一定的事实材料作为诉讼证据的法律上的资格,故又称作证据资格。具备证据能力,是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先决条件。证据能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证据的合法性问题

证据收集不合法(非法证据):

证据形式不合法:

证据材料转化为诉讼证据不合法:

,而证据能力则与证据的合法性相关

证明力是指证据所具有的证明案情的能力,有时也称作“证据价值”,即证据对案件事实的存在,有没有以及有多大的证明价值。因此,只要某一项证据在逻辑上能一定程度地证明当事人所主张的案件事实,该证据就具有证明力。证据的证明力强调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和程度的大小。通常认为与证据的关联性相关的是证据的证明力

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反映出证据证明力的大小,关联性与证据证明力成正相关关系。但关联性与证明力并不完全相同。关联性是外在于人的主观性而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是主观的。因为证明事实本身不能表达这种客观的联系。关联性与证据证明力成正相关关系。

77条人民法院就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可以依以下原则认定:

(六)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它书证

(七)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它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八)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

(九)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

(十)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证据能力也称为证据资格、证据力,是指证据资料在法律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

理论上通常将证据能力划分为三种:

(1)有完全证据能力:事实材料符合法律规定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2)相对证据能力:事实材料不完全符合法律规定,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或其他补救措施才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厉害关系证人出具的证言;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无法与原件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3)无证据能力:事实材料不合法、法律明确禁止在诉讼中使用。未经质证的证据、无证人资格的证言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关系:

联系:

(1)都是定案证据所必须具备的特征,法庭所最终采纳的证据必定同时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缺一不可

(2)欲成为定案证据,必须先有证据能力,而后才产生证明力的问题

(3)证据能力是从形式方面来观察证据的资格,证明力是从实质方面来考察证据的价值(4)均存在由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

区别:

(1)证据能力是证据材料转化为证据的可能性,证明力是现实性

(2)证据能力与合法性相关联,证明力与关联性相关联

(3)证据能力表现为法律对于证据资格的限制,有无证据能力主要依法律所规定的来判断,辅之以法官的自由判断;而有无证明力主要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来判断,较少

由法律预先作出规定

(4)证据能力是法律范畴,证明力是逻辑范畴

非法证据: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电子数据:基于电子技术生产、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于磁盘、磁带等载体,其内容可与载体分离,并可多次复制到其他载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

证据能力问题本质上是个立法问题

立法者在证据的适格性亦即证据能力问题上,往往采取了一种现实的、否定式立法策略,即法律几乎不直接对各类证据的适格性标准做出正面规定,而只是对那些法政策上绝对不能容忍、技术上绝对不可信赖的不适格证据进行规定。

正题反解

(一)陷阱取证

案例一在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北京红楼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合称北大方正)诉北京高术天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高术科技公司(以下合称高术公司)一案中,北大方正公司通过利诱方式获取了有关高术公司侵权的证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为原告采取“陷阱取证”方式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因此撤销一审判决,北大方正最终只获赔13万元经济损失费和1万元公证费。

案例二在微软公司诉北京巨人电脑公司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一案中,微软公司的代理人在起诉前,曾到巨人公司购买到装有侵权软件的计算机一台。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微软公司再次在巨人公司购买到侵权软件复制品,其两次购买行为及巨人公司的销售行为均由北京市公证处进行了公证。应微软公司的申请,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巨人公司进行了证据保全,在巨人公司营业场所内,当场扣押了装有侵权软件的计算机以及侵权软件复制品,此外还查获了巨人公司销售给他人侵权软件的证据。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认定,巨人公司未经许可,以营利为目的,非法复制、销售涉案计算机软件的行为,侵犯了微软公司的软件著作权,判令巨人公司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微软公司的经济损失。

为什么上述两个案例都应用了陷阱取证的诉讼法收集证据,法院却作出了不同的裁判?

通说认为“陷阱取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犯意诱发型”陷阱取证。诱惑者促使被诱惑者产生违法意图并实施侵权行为。

第二种:“提供机会型”的陷阱取证。被诱惑者本来就已经产生违法倾向或者已有先前违法行为,而诱惑者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其侵权实施的客观条件和机会。

它的基本特征是:被诱惑者虽被认为是侵权行为人,但实际上他并无违法意图,而正是诱惑者采取了主动、积极的刺激行为使他在强烈的诱惑下产生违法意图,进而实施了侵权行为。在这种陷阱取证中,实施诱惑人员的行为在整个案件中起了主导作用,实质上类似于教唆或鼓励被诱惑者实施侵权行为,所以笔者认为该类型的陷阱取证方式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都存在缺陷,故该种取证方式没有法律效力,即使所获证据也不应被采纳。案例二即第二种:“提供机会型”的陷阱取证。其类型则正好相反,被诱惑者本来就已经产生违法倾向或者已有先前违法行为,而诱惑者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其侵权实施的客观条件和机会。“提供机会型”陷阱取证的目的是让侵权者暴露其侵权的故意和行为以获取侵权证据,而不是诱发被诱惑者实施侵权行为,其对象是已经侵权,只是还未被发现的侵权者。“提供机会型”陷阱取证的方法只是让侵权者有机可乘,而不是出于无奈,最终为了获取利益而不得不实施侵权行为,并且,“提供机会型”陷阱取证的条件是有初步证据证明已存在初步侵权事实。

这两起案件牵扯的最大看点就是所谓的“陷阱取证”问题,近年来,陷阱取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案件当中,尤其是知识产权案件。由于没有统一的证据规则可供遵循,各地法院对此类证据的判定各有差异。笔者认为,在运用民事陷阱取证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把握衡量的原则。一方面我们应该考虑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收集证据能力弱的现实国情,对取证的合法性做相对宽松的解释,以拓展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渠道,扩大合法证据的范围。如果通过陷阱取证的方式获得证据的一方当事人,在取证时没有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也没有严重危害公共利益,那么法院不应该排除通过此种手段取得的证据;取证人如果侵犯了被取证人的合法权益,可以被追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陷阱取证方式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被运用,可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若该种取证方式被滥用,将会导致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严重后果。因此在适用该方式取证时,必须慎之又慎,不得任意扩大其适用范围,只有在采用常规取证手段不可能取得证据时,才可考虑适用提供机会型的陷阱取证方式获取证据。也就是说当事人应当尽可能地避免采用陷阱取证,不到万不得已时,不应该采用陷阱取证。

其次,充分分析实质性要件。民事陷阱取证的适用对象应当限于特定类型的案件中,主要是针对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行为有较强隐蔽性的侵权案件,且只能对当事人有初步证据证明有侵权倾向并准备实施或已经实施侵权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单位实施。这类民事案件,即使没有受害人的提供,侵权人也可以找到其实现侵权意图的机会,进而实施侵权行为。在审理过程中,法官应注意以下几点:取证方是否有一定的理由或间接、传闻证据证明另一方的侵权行为在取证之前已经存在并且具有连续性;实施者在实施之前已经运用了法律上规定的其他合法的收集证据的手段;申请取证的一方将实施的取证行为本身是否有任何恶意引诱、欺诈的非法行为;申请取证方当事人的取证行为是否会显著造成被取证人的损失。当事人以恶意引诱、欺诈、教唆、怂恿等方式取得证据无效。因此而导致另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失的,当事人应当给予赔偿。

再次,强化民事陷阱取证的程序保障。当事人经调查,有初步证据证明侵权人实施了或正在实施侵权行为,有必要采取陷阱取证的方式进一步获取侵权证据。当事人可向公证机关申请对陷阱取证的方式进行公证,以证明实施人实施该行为符合公证程序规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和限度内实施了该陷阱取证行为。公证可以证明并确保当事人的取证的过程合法有效。若受害人取得的陷阱证据的确证明了侵权人实施了该侵权行为,可在一定期间内向法院起诉,由法院对该证据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依职权进行调查,法院以事后确认的方式对该陷阱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作出裁判。

最后,赋予被取证人必要的救济手段。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出示通过陷阱取证的方式所得证据,当事人另一方也有权为自己作免责辩护。一旦被取证方能对下列任何一个要件作出证明,则可以取证方的取证方式违法或者严重危害公共利益为由进行抗辩,被取证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被取证方本无违法意图但因取证方通过恶意引诱、欺诈、教唆、怂恿等方式使被取证方实施了违法行为;被取证方不存在实施被指控行为的心理,他可以通过自己在违法过程中的消极状态如多次拒绝对方的故意要求,或遵纪守法的一贯表现来证明;取证方所采用的取证方式足以破坏基本的公平原则,如使用暴力等恶意情节存在;取证方导致被取证方合法利益严重受损。[6]

(二)悬赏取证

案例一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民事侵权案件。原告赵女士在路边购物被车撞到,肇事司机不救人反而逃逸,由于事发突然,赵女士没有记住肇事车辆的号码,为了寻找肇事车辆,赵女士印发了数百张名片,同事悬赏2000元人民币,寻找事发现场的目击证人,并将此肇事车辆的车主告上了法庭,法院采纳了证人提供的证词,据此判决被告承担原告的经济损失。[7]

案例二北京市宣武区法院审结了一起悬赏取证案,一方当事人在将对方以侵犯名誉权为由诉至法院之前,使用了张贴启事“悬赏取证”的方式,致使原告败诉。案件的当事人是同住一个小区内的杨女士和刘女士,某晚上,双方在小区门口相遇,因话不投机吵起架来。由于是下班时间,激烈的争吵引来许多邻居的围观。此后,杨女士先后两次在事发点贴出告示。告示上称,在此发生一起拦路打人事件,本人被一60多岁的女人当众殴打、谩骂以及人身攻击,本人对此要采取法律手段讨回公道,恳请在场邻居将所见所闻反映给法庭,自己将对此给予酬谢。不久,杨女士果然以名誉侵权为由将刘女士告上了法庭,并在庭审中向法庭提供了刘女士谩骂她是别人的小老婆的有关证据。然而她没想到,自己反被刘女士告了一状。庭审中,刘女士称,杨女士的这种取证方法严重干扰司法公正,属于明目张胆收买证人,同时对自己的名誉构成了侵害,当庭对杨女士提出了反诉。法庭审理后认为,杨女士在其张贴的启事中,明确作出了将对为其作证的证人予以酬谢的承诺,故法院对为其作证的证人的证言不予采纳;杨女士在启事中并没有写明刘女士的姓名,也没有捏造事实公然丑化刘女士人格,因此法院驳回了杨女士的诉讼请求和刘女士的反诉请求。

上述两个案例即是司法实践中悬赏取证的效力问题。目前,主要有二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悬赏取证作为经济社会的新现象,它的出现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故对此种形式不应否定,否则就会限制和影响当事人的胜诉权。另一部分人认为:悬赏取证由于金钱的因素影响了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性,也干扰了司法审判,且有收买证人之嫌疑,不应提倡和支持。此外,由于当事方取证的手段不符合证据要求的合法性,法院审理时,对此类证人证词不应采信。

悬赏取证,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悬赏的方式获得事发现场证人关于案件事实的证言。属于民事诉讼证据中的证人证言。其之所以引发关注,原因在于其有收买证人作证之嫌。一提到悬赏取证,便会有人疑问:拿了赏的证人还会如实作证吗?事实上,这种怀疑是多虑的。首先,从法官角度考虑,法官审理案件主要依据证据,认定一个案件事实需要多方证据的相互辅佐,如果单有证人证言,法官是不会认定案件事实的;其次,从审理流程来了看,证人证言做出当时并不会立即定案,它需要经历法庭的质证、认证过程,如果质证过程中,对方当事人反驳了该证人证言,其也是没有机会作为定案依据的;第三,悬赏取证是公开取证,证人只是就公开发生的事情做出陈述,一般不会侵犯到对方当事人的利益;最后,悬赏取证的出庭率要明显高于其他证人,而证人一旦出庭,接受对方和法官的询问,其隐瞒和掩饰之处便会很容易不攻自破。

(三)偷拍偷录的视听资料

案例一张某与李某是夫妻关系,因李某有外遇张某不堪忍受提出离婚,并在法庭上提交了一系列显示李某与第三者亲密关系的照片,以此来证明李某对离婚负有过错,离婚的同时请求损害赔偿。庭审中,张某交代,这一系列照片是张某跟踪李某拍摄所得。

这种情形应该是司法实践中离婚案件经常遇到的状况了,它的特殊之处在于采用偷录偷拍的手段取得的证据不仅仅关乎双方当事人,还会牵扯到第三人的利益,而这一证据对定案至关重要。采纳与否,就是各方价值的衡量了。在本案中,当地法院采纳了张某提交的证据,理由有三:一,张某采用的设备是法律上允许公民个人购买的照相机,而非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明令禁止销售、购买和使用的针孔摄像机以及只有法定部门才能使用的特殊监视监听器材;二,张某与李某的夫妻忠实义务关系决定了李某的隐私权需要对张某有所保留;三,对第三者隐私权的侵犯行为,违法性质比较轻微。这一判决结论笔者是非常赞同的,理由方面与法院的判决类似,并且在笔者看来,无论从学理还是实践角度,都没有理由排除这一证据的适用。

当然,我们也应知道,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过之则危,民事行为也是如此。上述案例中,双方当事人稳定的婚姻关系相对于第三者的隐私耿直的法律的保护,但上述照片若不是张某跟踪李某拍摄所得,而是偷偷在第三者家中安装摄像头所得,那么法律的天平便会倾向于第三者了,这时,法律看到的不仅仅是张某的感情受伤,还有第三者隐私的曝光以及出入第三者家中不特定人的隐私的曝光。

案例二2001年上海市南汇区人民法院审理一起类似的案件。因夫妻关系不和,陈某起诉妻子成某要求离婚。该案在法院审理期间,成某获悉丈夫在受害人张某租赁的南汇区航头镇地区的某房屋内后,便邀自家亲戚王某等3男3女到房屋内“捉奸”。成某等人进屋后,拍摄了张某和陈某同睡一床的照片。然后,同去的3名男性将陈某围住,成某还打了张某的耳光,还按住张某不让她起床。王某剥去了张某的内裤,张某用毯子遮盖自己的身体,在与成、王某二人争执的过程中臀部外露。为此,张某诉至法院,要求成、王两人因为对她的侮辱行为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5万元。[8]

法院审理后认为,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成某调查收集丈夫陈某不忠于妻子的证据未尝不可,但其行为应当合乎法律的规定。成某和王某在受害人张某租赁的房屋内所进行的行为,侵犯了张某的人格权,构成了张某的精神损害,因此成、王二人

应当对此承担民事责任。

本案中当事人的取证行为有明显的不合法之处,正如法院所说“成某调查收集丈夫陈某不忠于妻子的证据未尝不可,但其行为应合乎法律的规定”。成某带领一帮人闯入张某租赁房屋的行为,首先是对张某住宅权的侵犯,我们国家的《宪法》有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其次,王某对张某的强行脱衣致使其臀部外露的行为侵犯了张某的人格权的,是极其严重的侮辱行为。通过这样一种违背法律规定的手段获取的证据,不仅不能作为证据使用,而且其本身可能触犯相应的法律而受到一定的处罚。

通过以上几种司法实践案例的分析,不难看出,笔者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是持赞同观点的,但对于运用的深度是持限制态度的。比较其他国家的司法实践,可以看到:美国法院对民事诉讼中私人非法搜集的证据持宽容态度的,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法国,只存在广义的证据排除规则。[9]我们国家的通说已经普遍认为合法性是证据的三性之一,那么非法取得的证据需要排除便是无需质疑的,但同时也须考虑到民事诉讼的特殊性,对这一原则的适用需要稍加限制,民事诉讼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纠纷,刑事诉讼注重公正,商事诉讼注重效率,民事诉讼则是二者皆有,而效率更甚。对一些通过非正常手段取得的证据的运用,会加快案件解决的速度,平息纠纷,维护秩序。只有那些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才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而具体的认定方面,笔者同意引出利益衡量的方法,以重大违法作为证据排除的实质性标准。[10]即只有通过重大违法手段获得证据时其才被排除使用,而所谓的重大违法则需要结合具体案件来分析。重大违法的排除要先平衡好主体公正和程序正义、目的合法和手段违法等之间的关系,使用排除规则时应考虑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收集证据能力弱的现实国情,要对取证的合法性作相对性的解释,以拓展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渠道,扩大合法证据的范围。

北大方正委派下属公司职员以普通用户的身份会同北京市国信公证处公证人员到高术公司进行公证取证。北大方正职员先以个人名义多次和高术公司员工联系商谈购买照排机及安装方正RIP等软件相关事宜,并与高术公司签订了相关合同,分两次向其支付货款共394250元(占货款总额的95%),高术公司为上述款项出具了收据,让员工为北大方正的员工进行了照排机的安装、调试工作,并在主机中安装了盗版方正软件,留下装有盗版软件的光盘及加密狗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法释…2001?33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2001年12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并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当事人举证 第1条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附有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第2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第3条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第4条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

(一)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二)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四)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臵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五)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六)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七)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八)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有关法律对侵权诉讼的举证责任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5条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引起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对代理权发生争议的,由主张有代理权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第6条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第7条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

《证据的分类》word版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特征 (2)掌握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特征 (3)了解我国学者对证据的基本分类 Ⅱ、教学内容 一、证据分类概述 二、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三、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四、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Ⅲ、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证据分类?它有什么意义? 2、如何认识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证明力? 3、间接证据证明力的具备有哪些要求? Ⅳ、课外阅读资料 1、毕玉谦主编:《证据法要义》第十四章,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樊崇义主编:《证据法学》(第三版),第八章,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版。

一、证据分类概述 (一)证据分类的概念 1、证据分类的概念。 证据分类,是指在理论研究上将诉讼证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故而亦称“证据的学理分类”。对证据进行学理分类,其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类别证据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以便于指导办案工作。 2、证据分类与证据种类的区别。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民事诉讼法》第63条、《行政诉讼法》第31条都对证据种类有规定。法律规定的证据种类,也是对证据的一种分类,是立法者根据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证据的存在及表现形式对证据所作的法律上的划分。证据种类与证据分类的区别是: (1)依据不同。证据种类是立法者的划分,是法律规定;证据分类是理论上的划分,是学理观点。 (2)标准不同。证据种类的区分标准是单一的;而证据分类则是从多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以两分法对证据进行分类研究。 (3)效力不同。证据的种类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不具备法定表现形式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而证据的分类仅仅是学理上的解释。 当然,这两种划分又是交叉的。同是一种证据,由于分类的标准和角度不同,其类属也不完全相同,具有多重性。在司法实践中,最高法院2001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7条、2002年《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3条都采用了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学理划分及规则。 (二)证据分类的意义 1、理论意义。使证据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因为分类是各门学科中都普遍使用的方法,它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只有按这种方法才能把各种事物区别开来,才能深入揭示各种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这是人类从盲目走向自觉的一种科学方法。 2、实践意义。对证据进行分类研究,掌握各类证据的运用规则和规律,可以使公安司法人员办案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可以对其收集、审查、判断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进行指导,克服长期以来办案人员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

民事诉讼证据种类有哪些

民事诉讼证据种类有哪些 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有八种,具体就包括了:1、当事人陈述。2、书证。3、物证。4、视听资料。5、电子数据。6、证人证言。7、鉴定意见。8、勘验笔录。 而民事诉讼证据类型与刑事诉讼证据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还有被害人陈述等等。 1、当事人陈述 当事人陈述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就与本案有关的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当事人陈述作为证据的一个种类是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种类划分中的特色。当事人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由于与诉讼结果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决定了当事人陈述具有真实与虚假并存的特点。 因此,审判人员在运用这一证据时应注意防止将虚假的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对于当事人的陈述应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进行审查核实,以确定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2、书证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的证据。这种物品之所以称为书证,不仅因它的外观呈书面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它记载或表示的内容能够证明案件事实。 从司法实践来看,书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书证的表达方式上来看,有书写的、打印的,也有刻制的等;从书证的载体上来看,有纸张、竹木、布料以及石块等。而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常见的有合同、文书、票据、商标图案等等。因此,书证的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各种书面文件,但有时也表现为各种物品。书证在民事诉讼中是普遍被应用的一种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物证 物证是指以其存在的形状、质量、规格、特征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物证是通过其外部特征和自身所体现的属性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它不受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物证是民事诉讼中重要的证据之一。民事诉讼中常见的物证有:争议的标的物(房屋、物品等);侵权所损害的物体(加工的物品、衣物等);遗留的痕迹(印记、指纹)等等。 4、视听资料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理论学习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理论) 第一节:举证程序规则 一、庭前证据交换规则 庭前证据交换规则,是指开庭审理前由法院组织当事人相互就支持自己主张的证据出示给对方,并由对方发表认可或不认可等意见的活动。 二、最佳证据规则 ?我国有关最佳证据规则的规定 三、自认规则 自认规则是指法院可将当事人对自己不利的事实的承认作为证据予以采纳的规则。 自认的分类:(1)诉讼上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2)完全自认和限制自认、(3)本人自认与代理人自认、(4)明示自认与默认自认 第二节:查证程序规则 一、关联性规则 关联性规则是指可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与待证事实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二、可采性规则 三、主询问、反询问规则 四、诱导性询问 诱导性规则中的诱导,是指在法庭听审证人时,询问人借助于发问时的语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或是某种动作的示意,足以对答问人起到启发性、提示性作用,从而导致出现符合询问人欲求的答复。 五、唤起证人记忆规则 六、预防规则 预防规则是指为防止某些证据自身存在虚伪或错误的特殊危险,而在立法或司法上设置相应程序及措施事先加以防范,借以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规范与措施。 证人宣誓制度、证人的隔离或排除,伪证的处罚 七、特权规则 在证据法上,特权规则是指证人有义务向法庭作证,但证人中的一些人因为特殊的情形而享受法律免除其承担作证义务的特别权利。 八、意见规则 意见规则是指在诉讼中以专家意见的证明方式来确定与系争事实相关联的特定事项的程序和规范。 九、排除规则 排除规则是英美证据法上涉及证据可采性的一项重要规则,是指对证据本应加以使用,但基于各种原因或考虑而予以排除的一种证据规则。

民事诉讼证据

第十四章民事诉讼证据 [提要]证据问题是民事诉讼的核心。在证据制度面前,证明责任和证明目标是关键, 它引导着当事人的举证和质证,影响和制约着法官对证据的采信。民谚曰:“打官司就是打 证据。”因此,本章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本章,要正确认识民事诉讼证据制度 的基本原理和精神;理解和掌握证据的概念、特征、证据的分类和形式、民事诉讼中的证明 对象和证明标准;准确把握证明责任的概念、分配以及意义;正确理解和运用当事人的举证、 质证和人民法院查证、认证制度,提高运用证据实现司法公正,保障正当利益的能力。 重点问题: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作为法院定案根据的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三个基本属性;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七种; ●证明责任的本质是事实真伪不明所引起的败诉风险,证明责任的功能是事实真伪不明 时引导法院作出裁判,即哪一方当事人负责任,便将不利的裁判后果判归该方当事人承担; ●我国宜采用法律要件分类说作为分配证明责任的学说,我国民事诉讼中分配证明责任 的一般规则是当事人须对法律规范中对其有利的要件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提供证据的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为避免败诉危险而向法院提供证据的必要,这一责任与证明责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证明责任是固定的责任,在诉讼过程中不会发 生转移,提供证据的责任是动态的责任,会随着法官心证的变化而转移; ●证明标准,是指法官在诉讼中认定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证明程度,民事诉讼通常的证 明标准是高度盖然性,即法官从证据中虽然尚未形成事实必定如此的确信,但在内心中形成 了事实极有可能或非常有可能如此的。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据概述 一、民事诉讼证据界定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 何谓民事诉讼证据呢?诉讼法学者的认识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主张: 1.客观事实说。主张者认为民事诉讼证据是能够直接或间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 2.手段说。认为民事诉讼证据是诉讼主体在诉讼活动中用以查明案件事实的各种手段。 也称为证据形式,即法律明确规定的各种证据形式。如书证、物证、鉴定结论等。 3.内容与形式统一说。认为民事诉讼证据由内容和形式共同构成。证据的内容即事实材料;证据的形式,也成为证明手段,它是证据的各种表现形式。所有诉讼上的证据都是事实与证明手段的统一体。 在上述的各种观点中,我们认为内容和形式统一说是正确的。所谓证据的内容是指各种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所谓证据的形式是指已为法律确认的各种形式。《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有下列几种:(1)书证;(2)物证;(3)证人证言;(4)视听资料;(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 (二)民事诉讼证据的特征 对于民事诉讼证据特征问题,我国证据法学者认识不太一致。在法律真实证明目标和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下,证据的特征应当是真实性、关联性和法律性。为此,《若干规定》第50条规定:“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

行政执法证据种类是怎样的

行政执法证据种类是怎样的 行政执法证据种类1、书证。2、物证。3、视听材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意见。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在实践中,行政执法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了财产罚、行为罚、人身罚、申戒等,并且在行政执法人员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因为执法的类型有所不同,所以具体执行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别。但是,无论是怎样的执法类型或执法内容,都需要证据予以证明,需要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那么,行政执法证据种类是怎样的呢?下面,就由的小编为您解答。 一、行政执法的含义 广义的执法是与立法相对应的,而行政执法是狭义上的执法。行政执法是指建立在近代国家权力的立法、执法、司法三分立的基础上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 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权,贯彻实施国家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的活动。

二、行政执法证据种类 因为行政执法仍然属于行政法律的范畴,需要遵循行政法的规定,所以,行政执法的证据种类与行政法律的规定一致。下面,就来看一看有哪些行政执法证据种类。 1、书证。 是指以文字、符号所记录或表示的、以证明待证事实的文书;如证明、书信、罚款单等。 2、物证。 是指用物品的外形、特征、质量等说明待证事实的一部或全部的物品。如达不到国家质量标准的药品等。 3、视听材料。 是指用录音、录像的方法记录下来的有关案件的事实材料。如用录音机录制的音响、语言;用录像机录取的人物形象及其活动;用电子计算机储存的数据等。视听资料可以由当事人提供,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索取或复制。 4、证人证言。 是指证人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向人民法院制作的对案件事实 的陈述。除了精神或生理上有缺陷而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和案件的诉讼代理人不能做为案件的证人外,任何公民和组织都有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19修正)_2020.05.01生效_20200311下载

发文机关: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日期: 2019.12.25 生效日期: 2020.05.01 时效性:尚未生效 文号:法释〔2019〕19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19修正) 法释〔2019〕19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的决定》已于2019年10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7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9年12月25日 (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根据2019年10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77次会议《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修正) 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当事人举证 第一条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 第二条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第三条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在证据交换、询问、调查过程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当事人明确承认于己不利的事实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四条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 第五条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除授权委托书明确排除的事项外,诉讼代理人的自认视为当事人的自认。 当事人在场对诉讼代理人的自认明确否认的,不视为自认。 第六条普通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的自认,对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发生效力。 必要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自认而其他共同诉讼人予以否认的,不发生自认的效力。其他共同诉讼人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仍然不明确表示意见的,视为全体共同诉讼人的自认。 第七条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有所限制或者附加条件予以承认的,由人民法院综合案件情况决定是否构成自认。 第八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事实,不适用有关自认的规定。 自认的事实与已经查明的事实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销自认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一)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的; (二)自认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的。 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撤销自认的,应当作出口头或者书面裁定。 第十条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的理解与适用

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的理解与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规定》)第九条规定:“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一)众所周知的事实;(二)自然规律及定理;(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前款(一)、(三)、(四)、(五)、(六)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根据这一规定,实际上是把载有人民法院已生效裁判确认事实的裁判文书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据之一种来使用的,应属民事诉讼证据书证之列。应当看到,这一规定对维护法院的司法权威,避免审判人员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和重复劳动,降低案件当事人的诉讼成本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司法实践中,依据已生效的裁判文书所确认的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仍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有必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比如,在一方当事人对已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提出异议或法院在审核证据时认为已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与本庭认定的未决案件事实(以下称本案事实)有矛盾的情况下就更应该慎重对待,以防止如果已生效裁判确认的事实确有错误时以之作为确认本案事实的依据可能出现一错皆错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既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又有损于法律的尊严。 一、对以已生效裁判确认的事实作为认定本案事实依据的局限性之认识 审判实践中,以已生效裁判确认的事实作为本案事实依据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是时间性上的局限性 已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事实与本案的法律事实之间有时间上差异。而每一法律事实的发生均有很强的时效性。有些“事实”尽管当事人对其有疑议,但因时过境迁,往往无法收集到必要的证据,对其进行证明,可能因此而丧失了举证的机

刑事诉讼证据规则

刑事诉讼证据规则 我国刑诉法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这就立法上确立了我国现行诉讼模式具有较强的职权主义特征。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对证据进行审查认定时往往只注意到该证据所产生的结论是否真实可信,而对其来源是否合法、能否采用却很少关注,总体来说是重实体轻程序的。从实体法的角度看,只要有助于发现和查明案件真实的事实和材料都必须得到承认和运用,否则就谈不上实体公正,而程序法则要求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和材料必须符合证据规则的要求,否则就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从实质来说也就是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矛盾,正是通过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诉讼证据规则来加以平衡的。 通过具体的证据规则,使控辩双方能够积极加入诉讼过程,就其所提出的意见承担举证责任,并由此限定证据审查的范围。这样既能减少法院不必要的查证活动,提高办案效率,又能减少法官对案件进行职权调查的因素,避免过分的自由裁量和主观擅断。同时,具体的证据规则也为控辩论双方和法官的证明活动确定一个框架,有利于协调控辩双方之间以及控辩双方与法官之间围绕证据展开信息交流。制订严格、科学、明确的证据规则,对证据收集、举证、质证、认证全过程作出具体规定,以严格的司法程序为保障,使法律真实最大程度接近于客观真实,才能真正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改变那种“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倾向,促进司法公正这一诉讼最高目标的实现。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律确立的诉讼证据原则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证据规则方面的立法是非常不完善的,现有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中有关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条文,主要有刑诉法证据专章的8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六部委《规定》)的3条,最高法院《关于执行刑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11条,以及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在具体规定审判程序中涉及证据的一些条文。而且上述条文中还有相当部分不涉及审判环节或者仅作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我国三大程序法中,民商事及行政诉讼都有了证据规则,刑事诉讼则没有证据规则的具体规定,与执掌生杀予夺大权的刑庭沉重的审判职责极不相称,使我国97年刑法规定的“罪刑相适应”、“疑罪从无”等原则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人权法治观念在刑事立法和司法领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尽管如此,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律和司法解释中还是或原则性、或明确具体地规定了一些刑事诉讼证据规则,虽然这些原则,有些在法学界获得普遍认同,有些却在应用于司法

民事诉讼证据清单、目录范本

民事诉讼证据清单、目录范本 编 号 证据名称证据来源证明事实 1、申请人的身份证复 印件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分 局签发 申请人是适格的诉讼主体。 2、被申请人的护照复 印件澳大利亚国悉尼护照 署签发 被申请人是适格的诉讼主体。 且李虹敏与持有号码为: E4023695的澳大利亚护照的 李虹敏(LI HONG MIN)为 同一人。 3、广东省公证处出具 的被申请人的澳大 利亚护照翻译本复 印件 广东省公证处出具 4、被申请人国内身份 证复印件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分局签发 5、编号为0077196号的 《房地产买卖合同》由申请人、被申请人 以及中介方满堂红 (中国)置业有限公 司广州分公司三方签 订。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成立 合法有效的房产买卖合同。 6编号:穗房地证字第0565804号《房地产 证》广州市国土局房管局 颁发。 买卖标的位于广州市天河区 下塘西路435之三号502房,该 房产系被申请人所有。 7房地产登记簿查册 表 广州市房地产档案馆 8、收款证明被申请人向申请人开 具申请人已按约定交付定金30,000元。 9收款收据中介方满堂红(中国) 置业有限公司广州分 公司向申请人开具申请人已向中介方支付5000元中介费。 8、申请人与被申请人 双方的录音光盘及 文字资料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电 话协商房产买卖纠 纷。 原合同约定的付款方式变更 为一次性付款,付款时间变更 为房屋可以交付使用且双方 办理过户当日。 9、《通知》及编号为: EI552800827CS的 国内特快专递邮件 详情单通知为中介方向被申 请人发出,详情单为 邮政部门向中介人出 具 被申请人拒绝继续履行合同, 中介方通知其继续履行合同, 并且已通过特快专递的行方 寄送被申请人。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文书样式 试行 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文书样式>试行》的通知 状态:有效;发布文号:法发[200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为推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贯彻施行,进一步规范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2002年11月25日第1258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文书样式(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如存在问题,望及时报告我院。 二○○三年一月九日 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文书样式(试行) 目录 1.应诉通知书 2.举证通知书 3.准许延长举证期限申请通知书 4.不予准许延长举证期限申请通知书 5.准许/不予准许变更举证期限申请通知书 6.因公告送达变更举证期限通知书

7.因追加当事人或第三人参加诉讼变更举证期限通知书 8.二审指定举证期限通知书 9.重新指定举证期限通知书 10.人民法院依当事人申请组织证据交换通知书 11.人民法院依职权组织交换证据通知书 12.不予准许更换证据申请通知书 13.准许当事人调查收集证据申请通知书 14.不予准许当事人调查收集证据申请决定书 15.复议决定书(驳回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复议申请) 16.复议决定书(撤销原决定) 17.证据保全担保通知书 18.证据保全裁定书 19.驳回证据保全申请通知书 20.准许重新鉴定申请通知书 21.不予准许重新鉴定申请通知书 22.准许证人出庭作证申请通知书 23.不予准许证人出庭作证申请通知书 24.人民法院依当事人申请通知证人出庭作证通知书

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王利明)

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王利明 民事证据规则的若干问题 尹飞:大家好!欢迎各位参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与德恒律师事务所共同主办的“民商法前沿论坛”的“证据法系列讲座”。今天我们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利明教授为我们演讲。大家知道,王利明教授一直在大力呼吁对证据法的立法和研究,现在正主持起草我国民事证据法专家建议稿。我们本学期进行的“证据法系列讲座”也正是在他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举办的。王老师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民事证据规则的若干问题”,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 今天我们还邀请到了我院汤维健教授作为嘉宾出席我们的讲座。 下面,请王老师开始他的演讲。 王利明: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我今天主要想谈谈下面几个问题: 一,我们需要尽快制订民事证据法。 大家知道,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6日制订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下面简称为“证据规则”。总体上对这个司法解释,我个人的看法是:它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对提高司法效率等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这样、那样的批评意见,但是整体上我觉得这个司法解释出台是非常及时的,而且是符合实际需要的。这个规则的出台,确实有助于增进司法的独立和保障司法的公正。这具体表现在:一是规定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审查判断证据、准确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规则,从而弥补了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审查判断证据方面因缺乏必要的基本规则,而导致对证据的审查、认定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二是明确了法官依职权主动收集和调查证据的范围及程序。同时,在法院调查取证的程序方面,也做了较为合理的规定,这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完善了证人出庭制度。这对于提高证人出庭率、保障司法公正是有益的。四是明确了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要求和证明标准。“证据规则”确定了关于证明力的判断规则,这既有利于法官准确的认定事实,同时也是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制。这个规则适应了司法改革和司法实践的需要,初步完成了证据规则的统一。大家知道,从审判方式改革以来,不仅各地的高级人民法院为适应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大都制订了自己的证据规则,而且一些中级人民法院甚至区县人民法院也制定了有关的证据规则,这些规则之间极不统一,有的甚至在同一省市内部各中级、基层法院的证据规则都不一致,这就会妨碍了司法的统一性。比如,我是一个外地当事人,我根本不了解本地法院的证据规则,打官司就可能吃亏。所以“证据规则”的制定至少在法院内部将民事证据法律制度统一起来,这对于实现司法的统一也是必要的。 但是,我认为,仅仅只是制订司法解释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着手制订证据法。这些年我一直大力呼吁,立法机关应当开展证据立法的工作。我认为,司法解释是不能代替证据立法的。理由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证据规则》是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发布的,在我们的立法还没有出台,在今后一

证据的种类及特征

1、证据的种类及特征 诉讼证据种类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分为三个基本特征: ①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材料,必须是对案件事实的客观反映和真实记载,不能有任何主观随意性,不能为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 ②相关性。即证据必须要与待证事实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表现为两重情况:一是证据本身就是待证事实的组成部分;二是虽不是待证事实的组成部分,但与待证事实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能够为待证事实提供证明情况。 ③合法性。即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形式并按法定程序取得,表现在:第一,证据的来源合法;第二,证据的收集方式合法;第三,具备合法的形式;第四,须经法定程序审查属实。 2、犯罪构成包括哪些要件 从构成要件上进行分析,每一种犯罪都具备四个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 (一)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二)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三)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四)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如杀人罪、伤害罪,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 3、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规定: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民事调查取证的规定是什么

民事调查取证的规定是什么 民事调查取证的相关规定是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证据的话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在一般情况下,民事纠纷的证据是原告自己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在必要的情况下可申请人民法院帮忙调查取证。 一、民事调查取证的规定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十七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一)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 (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 (三)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收集的其他材料。” 第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载明被调查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所要调查收集证据的内容、需要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因及其要证明的事实。” 第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七日。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不予准许的,应当向当事人及其代理人送达通知书。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在收到通知书次日起三日内向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书面申请复议一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申请复议之日起五日内作出答复。” 上述三条规定了当事人的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条件、时限及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因此当事人在进行诉讼中应特别注意,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根据《民事证据规则》的规定,下列情形可以申请法院调查取证:

民事案件证据清单制作指引

民事案件证据清单制作指引(内部使用) 民事案件证据清单是当事人或其委托代理人在民事案件中提交法庭的证据目录,是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与所提供证据的桥梁和纽带,证据清单的制作优劣直接影响到法庭对当事人所主张事实的认定,影响案件处理结果。为了实现证据清单的效能最大化,使法庭更有效率的采信我方当事人主张的案件事实,为此我们制定本指引,以供团队内部使用。 1.证据清单制作原则 1.1遵守法院有关证据清单的基本规范; 1.2效率使用原则; 1.3便于引用的原则; 1.4高雅美观; 1.5简单得体。 2.证据清单的分类 1.1法院要求统一使用的证据清单。 1.2为方便庭审而制作的证据清单或举证意见。 3.证据清单的主要内容 3.1标题; 3.2案件信息; 3.3提供人信息及提供时间; 3.4证据序号或编号; 3.5证据材料名称;

3.6证明对象; 3.7证据页码; 3.8证据类型。 4.证据清单的制作标准 4.1页面布局 4.1.1证据清单可以通过word文档制作,也可以通过excel制作。 4.1.2最终提交法院的证据清单应当采用A4纸,版面原则上纵向布置。页边距采取普通模式,即上下均为2.54,左右为3.18; 4.1.3首先将全文字体设置为中文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字号小四,行间距1.5倍,段间距为段前0,段后0。 4.1.4证据清单应当设置页码,页码采用小写数字,居中设置。 4.1.5在上述状态下对民事案件证据清单的各模块进行排版。 4.2 标题的设置与排版 4.2.1在排版默认状态下,先将标题“民事案件证据清单”设置为宋体小四号字,然后上面增加一个回车,即一个空行。然后将“民事案件证据清单”的字体设置为华文中宋小二号字,加黑。 4.2.2 标题“民事案件证据清单”的行间距设置为1.5倍,段前设置为1行,段后设置为1行。 4.2.3标题应当居中设置。 4.2.4民事案件证据清单的标题设置应当与民事起诉状或民事答辩状中的标题设置完全相同。 4.3证据清单的表格设置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20)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20) 2019年12月25日 法释〔2019〕19号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根据2019年10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77次会议《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修正) 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当事人举证 第一条 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 第二条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第三条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在证据交换、询问、调查过程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当事人明确承认于己不利的事实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四条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 第五条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除授权委托书明确排除的事项外,诉讼代理人的自认视为当事人的自认。 当事人在场对诉讼代理人的自认明确否认的,不视为自认。 第六条普通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的自认,对作出自认的当事人

2019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发布(全文+解读+新旧对照)

2019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发布(全文+解读+新旧对照)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法释〔2019〕1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已于2019年10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7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9年12月25日 (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根据2019年10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77次会议《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修正) 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当事人举证 第一条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 第二条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第三条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在证据交换、询问、调查过程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当事人明确承认于己不利的事实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四条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第五条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除授权委托书明确排除的事项外,诉讼代理人的自认视为当事人的自认。 当事人在场对诉讼代理人的自认明确否认的,不视为自认。 第六条普通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的自认,对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发生效力。 必要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自认而其他共同诉讼人予以否认的,不发生自认的效力。其他共同诉讼人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仍然不明确表示意见的,视为全体共同诉讼人的自认。 第七条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有所限制或者附加条件予以承认的,由人民法院综合案件情况决定是否构成自认。

刑事证据种类划分

刑事证据种类划分 核心内容:刑事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言词证据、鉴定意见、视听资料、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及电子数据等。下面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证据的种类,是指表现证据事实内容的各种外部形式。证据种类实际上是证据在法律上的分类,是证据的法定形式。证据种类的划分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具备法定的外部表现形式的证据资料不能进入诉讼程序。刑诉法第48条规定有8种。关于证据种类应该注意理解以下几点: 一、书证 书证是以其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与案件的待证事实发生联系并证明案件情况的;其记载的思想和反映的内容能够为办案人员认识,至于以什么方式来记载在所不问。 二、物证 1、物证以自身的外部特征、存在状况、物理、化学、生物属性来证明待证事实,包括一切物质形态。笔迹是物证而不是书证。因为笔迹是物质痕迹,是以书写特征而不是以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 2、物证和书证的区别 物证则以其物质属性、外部特征、存在状况等与案件待证事项发生联系并证明案件情况的。如果一个物质载体同时具备两种证明方式,则既是书证又是物证,这在理论上称为物证书证同体。 三、4种言词证据 (一)证人证言 1、主要理解证人资格、证人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证人不是回避的对象这几个问题。这方面的内容在诉讼参与人一节已经作了详细介绍,请参阅第二章第二节三的相关内容。 2、证人证言只局限于案件情况,如果是分析案情或者是推测等则不属于证人证言。

(二)被害人陈述 被害人陈述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1、受害情况; 2、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情况。被害人的要求则不属于“被害人陈述”。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包括: 1、供述; 2、辩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内容主要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认自己有罪的供述和说明自已无罪、罪轻的辩解两个方面内容。识别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正确理解非法收集的言词证据的排除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在刑事诉讼中,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应当排除;但是,即使是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被告人辩解仍然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不应当排除。“因为捶憷和诱骗之下仍然为自己辩解,可见其客观真实性较强” 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检举他人犯罪是否属于这种证据,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共犯相互之间就共同犯罪情况相互揭发,与个人的罪责相关,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而单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他人犯罪事实的检举,或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非共同犯罪事实的检举,属于证人证言。 上述三种言词证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一定的主体陈述; 2、各自的内容范围; 3、都要向公安司法人员陈述。如被告人敲诈被害人的电话录音,就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因为不是向公安司法人员的陈述。

民事案件证据清单制作指引

民事案件证据清单制作指引(内部使用) 2014-06-09张健法悟 民事案件证据清单是当事人或其委托代理人在民事案件中提交法庭的证据目录,是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与所提供证据的桥梁和纽带,证据清单的制作优劣直接影响到法庭对当事人所主张事实的认定,影响案件处理结果。为了实现证据清单的效能最大化,使法庭更有效率的采信我方当事人主张的案件事实,为此我们制定本指引,以供团队内部使用。 1.证据清单制作原则 1.1遵守法院有关证据清单的基本规范; 1.2效率使用原则; 1.3便于引用的原则; 1.4高雅美观; 1.5简单得体。 2.证据清单的分类 1.1法院要求统一使用的证据清单。 1.2为方便庭审而制作的证据清单或举证意见。 3.证据清单的主要内容 3.1标题; 3.2案件信息; 3.3提供人信息及提供时间;

3.4证据序号或编号; 3.5证据材料名称; 3.6证明对象; 3.7证据页码; 3.8证据类型。 4.证据清单的制作标准 4.1页面布局 4.1.1证据清单可以通过word文档制作,也可以通过excel制作。 4.1.2最终提交法院的证据清单应当采用A4纸,版面原则上纵向布置。页边距采取普通模式,即上下均为2.54,左右为3.18; 4.1.3首先将全文字体设置为中文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字号小四,行间距1.5倍,段间距为段前0,段后0。 4.1.4证据清单应当设置页码,页码采用小写数字,居中设置。 4.1.5在上述状态下对民事案件证据清单的各模块进行排版。 4.2 标题的设置与排版 4.2.1在排版默认状态下,先将标题“民事案件证据清单”设置为宋体小四号字,然后上面增加一个回车,即一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