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版本科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最新稿)

10版本科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最新稿)

10版本科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最新稿)
10版本科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最新稿)

目录

一、洛阳理工学院关于制订本科(专升本)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1)

二、洛阳理工学院专升本专业培养方案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4)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7)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10)

4.自动化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13)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16)

6.土木工程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19)

7.环境工程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22)

8.工商管理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25)

9.英语专业 (专升本)培养方案 (28)

10.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31)

洛阳理工学院关于制订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专升本)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高等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在我院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政策精神以及我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订本科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1.培养方案应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体现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方案应以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坚持现代教育理念,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相融合的发展方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宽专业口径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培养方案应反映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反映我院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

4.培养方案应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需要,为学生选课提供方便,综合考虑学分制的教学组织形式,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

二、基本原则

1.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培养方案要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处理好思想道德修养与业务、基础与专业、知识与能力和素质等关系。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德育环境工程教育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较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身心健康。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2.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

培养方案应按照加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增强素质教育培养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课程设置要服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趋势,体现现代化、综合化、系列化、小型化和模块化的特点。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上,要强调“学时少、内容新、水平高、效果好”的总体目标,即专业基础课要坚持“宽和厚”的原则,给学生一个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必修课要坚持“精”的原则,真正体现本专业的独特性;专业选修课要坚持“新”的原则,及时、灵活地反映学科动态和学科前沿问题。

1

3.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原则

应立足教育教学全过程,注意知识内容的整体性和相关性,妥善处理德智体美、基础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主干课程与相关课程、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按照拓宽基础、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减少课时的思路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结合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大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4.加强实践教学

要加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把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活动与学生的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把产学研相结合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5.因材施教,注意个性发展的原则

培养方案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要设计模块化的知识结构和弹性要求的课程设置,考虑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的需要,增加选修课。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为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第二专业提供方便。

三、具体要求

1.内容要求

培养方案应包括:①培养目标;②专业培养基本要求;③主干学科;④主要课程与主要实践教学;⑤学制与学位;⑥学分与学时(最低毕业学分要求);⑦学时学分分配表;⑧实践教学安排;

⑨课程设置安排表(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

2.时间安排

二年制本科(专升本)学生在校期间的总周数为90周,其中假期为14周。每学年安排教学和考试40周,寒暑假12周,教学时间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3.学分与学时

在培养方案中用学分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理论课(含实验课)16学时折算1学分,各门课程的总学时一般为8的倍数;实践环节1周折算1学分。毕业总学分最低为90学分,其中实践环节20学分左右。

依据教育部教高〔1998〕2号《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教高〔2001〕4号、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在校期间二年制本科课内总时数一般不超过1200学时,周学时不得超过26。

为促进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和各种竞赛、设计、制作等,对其中成绩突出的,可根据获奖等级、研究水平等给予一定的素质教育奖励学分。

4.课程类型

理论教学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各类课程学时比例一般为22︰36︰36︰6,各专业可依据本专业特点适当调整。专业基础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学生应修专业选修课最低6学分,各系(部)在教学计划中应设置2倍左右的专业选修课,供学生在其中选修。

公共选修课:学生应修公共选修课最低4学分,由各系(部)申报,经教务处审定,由教务处按学期统一安排开设,根据课程类别分为人文社科、管理经济、艺术体育、自然科学和其它五

2

类。若学生选修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则不计入选修学分。

5.公共基础课的学时及开设时间安排建议

(1) 政治类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学时,3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学时,2学分。

(2)《大学英语》总学时120学时,共计7.5学分,分二个学期开设,学时数分别为56学时、64学时。

(3)《高等数学》课程的安排:理工类专业第一学期开设,学时为64学时;经济管理类专业第一学期开设,学时为56学时。

(4)《线性代数》和《概率与数理统计》列入专业基础课,各专业依据专业特点选择开设,《线性代数》为40学时,《概率与数理统计》为48学时。

6.实践教学

各专业应依据本专业特点,开设各种专业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内容。

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

四、工作程序和制订要求

制订工作在学院的统一安排下,由教务处负责组织,系(部)具体负责实施。制订工作要本着执行上级政策、充分合理、规范统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进行。在制订工作中应注意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办学经验,结合我院的办学实际及本专业的发展需要,加强与相关系(部)的交流和沟通,尤其要重视征求开课单位的意见。教务处汇总后提交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并报主管院长批准。

教务处

二○○九年十月三十日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机械工程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具备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生产和使用机械设备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接受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训练。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身体和心理素质;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

3.具有较强的机械设备研究和开发能力;

4.了解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法规与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5.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熟练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

四、主要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课程: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学、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床电器控制与PLC、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装备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建材机械与设备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二年。

学位:工学学士。

六、学分与学时

毕业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要求

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表

(一)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

(二)实践教学安排

5

(三)课程设置安排表

6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备在现代成型领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及材料成型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材料成型工艺及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受到材料成型及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能力,具有从事材料成形工艺及装备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2.具备本专业必须的制图、计算、测试和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3.具备材料成型工艺设计、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5.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6.熟练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四、主要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课程:工程图学、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物理、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现代模具制造技术、材料成型设备、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加工技术、材料成型装备自动化、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二年。

学位:工学学士。

六、学分与学时

毕业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要求

7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表(一)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

(二)实践教学安排

8

(三)课程设置安排表

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及相关学科领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气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接受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训练。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身体和心理素质;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

3.具有较强的电力系统和其它电气工程领域的系统研究和开发能力;

4.了解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法规与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5.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熟练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电气工程。

四、主要课程及实践教学

主要课程: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工厂供电、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两年。

学位:工学学士。

六、学分与学时

毕业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要求

1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表

(一)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

(二)实践教学安排

11

(三)课程设置安排表

12

自动化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自动化应用技术人才。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知识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能在有关的高等学校、厂矿企业、研究设计单位从事教学、设计、研究、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学生要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较系统的基本科学理论、较宽且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掌握本专业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初步的从事自动化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自动控制领域的基本科学理论和必要的专业知识;

2.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设计、开发自动化工程系统的基本能力;

4.具有初步的科研工作能力;

5.具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了解自动化学科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三、主干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

四、主要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课程: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气控制与PLC等。

主要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二年。

学位:工学学士。

六、学分与学时

毕业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要求

13

自动化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表(一)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

(二)实践教学安排

14

(三)课程设置安排表

1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本领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应用开发、运行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接受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基本训练。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身体和心理素质;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研究和开发能力;

4.了解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法规与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5.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熟练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课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原理、Web程序设计、网络系统集成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二年。

学位:工学学士。

六、学分与学时

毕业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要求

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表

(一)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

(二)实践教学安排

17

(三)课程设置安排表

18

土木工程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能在设计院、施工企业、事业单位基建部门、工程监理和咨询企业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编制和工程咨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并能从事一般房屋的建筑设计、技术管理、基建项目管理等工作以及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2. 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3. 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4. 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

工程力学、结构工程。

四、主要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及CAD、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及检测技术、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二年。

学位:工学学士。

六、学分与学时

毕业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要求

19

化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化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301 学科门类: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文化与教育发展需要,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及相关领域专业基础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教师教育相关理论,具备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能够在基础教育部门或职业技术学校从事化学教学、化学教学研究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一)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锻炼,具有良好的从事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素质要求 通过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以及化工基础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化学教学、化学教学研究的能力; 4.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中学教学基本现状;具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化学教学的基本能力; 5.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水平; 7.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的标准; 8.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化学 (二)核心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化学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化学专业培养方案

教学院长签字: 教学系主任签字: 浙江大学化学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化学系是国家理科(化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宽厚数、理、生物、计算机等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化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能挑战化学发展前沿,解决生命、材料、环境、化工等领域中化学问题能力的高级人才。毕业生主要作为化学及相关学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高质量生源,也可在科研机构、大中学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开发及管理工作。 培养要求 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必要的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化工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运用机算机获取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独立开展科研和开发工作的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将拥有专业的素质和潜能,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专业分为基地班和普通班,采取滚动制,优秀学生进入基地班。 专业核心课程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谱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化学实验中级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 教学特色课程 全英文教学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 双语教学课程:物理化学 原版外文教材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研究型课程:综合化学实验 讨论型课程:现代化学导论 计划学制4年 毕业最低学分160+4+5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辅修专业说明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48学分+5学分 (1)思政类5门11.5+2学分 02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5 第一学年秋冬

021E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5 第一学年春夏 021E003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 第二学年春夏 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第三学年秋冬 02110081 形势与政策 +2 (2)军体类 5.5+3学分 031E0010 军事理论 1.5 第二学年秋 031E0020 体育Ⅰ 1.0 第一学年秋冬 031E0030 体育Ⅱ 1.0 第一学年春夏 031E0040 体育Ⅲ 1.0 第二学年秋冬 031E0050 体育Ⅳ 1.0 第二学年春夏 03110021 军训+2.0 第一学年短学期 体育达标+1.0 (3)外语类9学分 实行以大学英语Ⅳ考试为标准的管理模式,学生必须通过学校大学英语Ⅳ考试,并取得外语类课程9学分,同时,选修课程号含“F”的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4)计算机类5学分 1)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3学分 211G001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春夏、秋冬 211G002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春夏、秋冬 211G0030 Java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春夏、秋冬 211G0040 VB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春夏、秋冬 2)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2学分 211G0060 大学计算机基础 2 秋冬 211G0090 计算机技术创新与社会文明 2 秋冬 以及其他课程号带“G”的课程(不含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课程) (5)导论类2学分 学生可在各专业开设的学科导论课程、以及新生研讨课程中任意选择修读,并取得学分。建议在第一学年秋冬修读。 (6)其他通识课程15学分 学生在历史与文化(3学分)、文学与艺术(3学分)、经济与社会(3学分)、沟通与领导(1.5学分)、科学与研究(1.5学分)、技术与设计(3学分)等6个课程组中选择修读。 2. 大类课程 38.5学分 (1)自然科学类32.5 学分 1)必修课程11门28.5学分。 061B0170 微积分Ⅰ 4.5 第一学年秋冬学期 061B0180 微积分Ⅱ 2 第一学年春学期 061B0190 微积分Ⅲ 1.5 第一学年夏学期 061B0200 线性代数 2.5 第一学年秋冬学期 061B0211 大学物理(甲)Ⅰ 4 第一学年春夏学期 061B0221 大学物理(甲)Ⅱ 4 第二学年秋冬学期 061B0240 大学物理实验 1.5 第二学年秋冬学期 061B0600心理学导论 2 第一学年

生物制药专业培养方案

2016级生物制药1班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生物制药 学制年限:高中毕业生起点三年制预备技师班 试点时间:2016年~2018年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技、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化生物药物生产一线岗位需要,掌握生物药物的生产、质量控制、设备维护等所必需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行业,从事生物药物生产、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综合职业能力 1、能严格遵守企业工作制度,服从企业工作安排。 2、能根据工作任务主动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查阅资料,并在工作中有效应用。 3、能按照作业规范熟练操作生物制药设备,完成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等常规工作任务。 4、能按照工作要求,执行本岗位工作流程,并能规范填写工作记录。 5、能熟练使用常用仪器,并能熟练地进行基础化学实验、生物药物实验,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 6、能利用本专业理论和技能解决岗位的技术问题。

7、能做好生物药物生产与技术保障工作。 8、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并达到国家计算机二级水平。 9、具有药学服务与指导能力。 10、具有质量监测与控制能力。 11、具有事故防范、评价、救助和处理能力。 12、具有获取及应用本专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信息的能力。 13、能与领导、同事等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质量意识、道德品质、职业素质、竞争和创新意识,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和健康心理。 三、就业方向及对应职业资格 在各类生物制药企业及相关企业从事生产与管理等工作,取得微生物发酵工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三级)或预备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二级)。

化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方案

化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301 一、专业简介 化学(师范)本科专业,以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教学为基础,主要培养能够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中学教师、教育工作者。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教学论、仪器分析、化工基础等理论课程及相关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系统了解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和文化素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先进的教育观念、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改革意识、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能在中学、教育机构等单位从事化学及相关学科基础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毕业生在未来5年预期达成以下目标: 目标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立德树人的宗旨,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目标2:熟练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中学化学教学。 目标3: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修养;具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 目标4:能主动适应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完整、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和高尚的师德修养;具有“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成为“四有”好老师的志向;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1社会认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1-2依法执教: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有依法执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070302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Applied Chemistry)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化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化工、医药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开发、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理论课和人文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应用研究的基本训练,初步具有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2.掌握数学、物理、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化工的发展动态、应用前景和行业需求; 4.了解关于化工相关产业、知识产权、安全与环境等方面的政策与法规; 5.具有较强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用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6.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四、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六、专业核心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及实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结构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天然产物化学、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分离与分析。 七、主要专业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精细化工实验、化工

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生物工程专业 >>> 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生物工程专业1999年创建于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是湖南省重点学科,拥有1个湖南省生物工程中心和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建成16个实验室功能区,2个中试基地,仪器设备约3000 万元,还拥有浏阳生物医药园省级优秀实习基地等多家校外基地。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4名,其中院士2名,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获得者1名,国家杰青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授6名,副教授8名。本专业在微生物冶金工程、环境微生物工程等研究领域独具特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生物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资源生物加工、生物能源与材料、环境生态与治理、天然产物与药物等领域从事现代生物过程设计、生产与管理、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以及可进一步深造的研究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强化数学、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发酵工艺原理、生化分离工程、生化工程及设备、生物工程产品工艺学、生化工艺与工厂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及工艺、生物工程计算机实践等专业实验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技术和工程领域从事生物产品制造过程的设计、生产与管理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能力,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全面系统地掌握与生物工程密切相关的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生物工程领域的核心知识体系。 2.具有本专业所需的工程制图、电工及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本专业所需的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文献查阅、科学研究和实验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熟悉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念,并勇于实践。 5.了解当代生物工业的发展动态和行业情况,熟悉与生物工程相关领域的法规。 6.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写、译和阅读等综合运用能力。 7.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

【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论文发表规定

【关键字】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文件 首医大校字〔2013〕14号 首都医科大学关于印发《首都医科大学 关于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规定(修订)》的通知 各学院、临床医学院,校机关各部处、直属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关于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规定(修订)》已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现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关于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规定 (2013年2月修订) 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和社会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论文为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公开发表的原著学术论文(以下简称“论文”),包括被SCI、SCIE、SSCI(以下简称“SCI”)收录的个案报道,不包括会议论文、综述、摘要、短篇等,论文内容应为本人学位论文一部分。 第二章发表论文要求 第三条论文篇数与水平要求 (一)博士科学学位研究生 1.医学(理学)博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发表累计影响因子不低于1.0的SCI收录论文。 2.医学(理学)硕博连读科学学位研究生、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科学学位者:发表累计影响因子不低于2.0的SCI收录论文。 3.工学博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发表累计影响因子不低于1.0的SCI收录论文(1篇EI收录论文或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可相当于1篇影响因子为0.5的SCI收录论文)。 4.工学硕博连读科学学位研究生、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科学学位者:发表累计影响因子不低于2.0的SCI收录论文(1篇EI收录论文或1项计 2

算机软件著作权可相当于1篇影响因子为0.5的SCI收录论文)。 (二)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发表1篇SCI收录论文,影响因子不限。 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专业学位者须发表累计影响因子不低于1.0的SCI 收录论文。 (三)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 至少须在首都医科大学认定的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 (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鼓励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第四条论文署名要求 (一)作者署名要求 用于申请学位的论文,学位申请人必须为论文第一作者,导师必须为责任作者或通讯作者(或并列责任作者、通讯作者)。 (二)单位署名要求 1.论文第一署名单位应按照培养单位的规范名称署名“首都医科大学××学院(学系)”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单位或机构培养的研究生,所发表的论文可同时署名“首都医科大学”及本单位的法定名称。如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发表论文可同时署名“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生发表论文可同时署名“首都医 3

药物化学专业(1007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药物化学专业(1007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培养有爱国主义、敬业精神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药物化学专业的人才。 2.在药物化学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实验知识,熟悉所从事的研究方面的技术最新发展和动向,具有独立从事药物化学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力或具有独立担负与药物化学专业相关的专门技术,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人才。3.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籍和文献以及外文写作科研论文,并能够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4.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药物化学相关研究领域。 5.硕士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应用前景。 二、研究方向 1.天然药物化学 2.药物合成化学 3.中药有效成分研究 4.药物构效关系研究 三、招生对象 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一般为两年半,少数优秀者经过考核可缩短为两年。 五、课程设置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自然辩证法(2学分) 英语(4学分) B类:

药物化学研究进展(3学分) 有机化学(3学分) C类: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3学分) 药物代谢与体内药物分析(3学分) 药物动力学(3学分) 生化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2学分) 药事管理与法规(2学分) 新药研究与开发(2学分) D类: 天然产物化学(3学分) 植物成分分析(3学分) 天然产物全合成与结构改造(3学分) 药学进展学术报告(2学分) 六、培养方式 1.研究生入学后两个月内进行师生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2.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应完成公共课和大部分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第三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报告。应不超于第三学期的第四周完成选题报告,经硕士生指导小组评议通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的实施阶段。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与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人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小组由院药物化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五位专家组成,另设一名秘书,考核内容包括(1)研究生学位课程以及必修课、选修课完成情况。(2)论文进展情况和学术水平。(3)研究生是否具有完成论文的能力。(5)

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编号:20091901 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化学及与化学相关学科中、初等学校教师,以及从事教学研究、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并为日后成为中、初等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基本规格及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3、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与技能,了解应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等级,掌握获取和应用科学研究信息的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4、掌握化学教育理论,了解化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具有良好的从事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5、有比较宽厚的文化修养,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学制与毕业要求 基本学制为四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三至六年内完成学业。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可取得毕业资格。 四、授予学士学位要求 达到学院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标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化工基础、化学教学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 六、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要求

(完整版)东南大学级化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东南大学级化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门类:理学专业代码:授予学位:理学 学制:制定日期: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安全环保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能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的预期目标: 、能够作为成员或领导,在一个团队中独立承担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 、可胜任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及管理工作; 、在化学及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或有能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途径,实现自我知识拓展及能力提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二. 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化学基础及专业知识,通过实践环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人文科学素质修养,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有六项。 、知识要求:握化学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基础知识以及化学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化学应用方面的专业实践技能,并可灵活、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问题研究和分析能力:善于发现化学及相关领域中存在的复杂问题,能够利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遇到的问题以得出有效结论。 、设计与开发解决方案能力要求:具备进行化学化工产品的应用开发能力,针对化学及相关领域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完成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化学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在复杂应用环境中能够实现各方面的科学管理。 、团队合作与社会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够就复杂化学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职业规范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 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化学。 相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四. 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波谱分析、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电化学原理、化工原理()等。 五. 主要实践环节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Ⅰ(无机分析)、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波谱分析实验、中级有机合成实验、有机创新实验、中级无机化学实验、化学创新综合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 六. 双语教学课程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中级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有机合成、生物化学、电化学原理、化工原理()、药物化学。 七. 全英文教学课程 有机化学(上)、有机化学(下)、化学信息学Ⅰ、化学信息学Ⅱ、波谱分析。 八. 系列研讨课程(含新生研讨课)

生物制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生物制药方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基本原理,具备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在医药公司、制药企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药物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竞争力强,能适应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专业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制药工程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掌握药物分析、检测的基本方法、原理;具有制药工艺设计、设备选用、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 3.具有对生物药物的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生物制药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具有创新意识、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市场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 三.主干学科: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生物化工 四.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系列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制药学、生化分

离工程、制药机械与设备、生物药物分析、基因工程、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免疫学基础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多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大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 六、学制 四年,实行学分制。 七、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165学分 八、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九、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汇总表 注:形势与政策、军训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社会实践等3门课程共6.5学分不统计入上表,上表总学分按总学分165计算,百分比为约数。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实施细则(试行)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实施细则(试行) (首医大校字〔2007〕86号) 为了提高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强化学位课程的改革建设,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及《首都医科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培养质量的通知》(首医大校字〔2006〕117号),结合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为“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局部优化”,即学校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各学科专业根据学校的设计、规划,依据学科发展特色,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局部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建立6个平台,不同学位层次和类型的研究生按照不同的学分要求,从建立的6个课程平台中进行选择组合研究生学位课程。 二、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的内容 (一)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多平台、不同模块设计方案 1.基础理论知识平台 (1)方法学课程模块:有关方法学的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学等; (2)生命科学理论进展课程模块:包括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神经科学研究进展、免疫学研究进展等。此类课程组织、集合北京市及全校的著名教授、优秀人才资源,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从整个学科体系开设课程,要求精、广、深,反映生命科学的前沿,使学生了解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及学科发展的趋势。 2.基础实验课程平台 (1)生物医学安全性或医学安全性课程:主要强调实验操作者或临床工作人员本身 —7 —

的自我保护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正确处理方法,增强保护自身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实验技术课程模块:如机能实验技术、医学形态实验技术、医学病原实验操作技术,细胞生物与分子生物实验操作技术,主要加强研究生实验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开设现代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课程,主要介绍当代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最新和最常用大型实验仪器设备的实验原理、应用范围等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促进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涌现。 3.综合素质培养平台 以系列讲座的形式聘请著名学者讲解医学史、科学技术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科技论文与课题申请书的撰写、科研成果的申报等。 4.公共必修课程平台: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必修课程英语、政治。 5.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按二级学科建立,拓宽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专业系统知识的基础课程。 6.专业课程平台:按三级学科建立,各专业面对专业的需要,开设选修课。以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面及培养相应能力。 (二)规范课程体系,设定相对统一标准 各个学科专业都应健全三个层次的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即必修课(公共必修课)、必选课(基础理论课、基础实验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专业课)三个类别分别设课,形成规范化的课程体系,在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应明确列出必修课和必选课,对于选修课导师可根据研究方向自行确定。另外应根据不同的学位类型和层次要求研究生主讲或参加一定学分的学术讲座,尤其应参加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的系列讲座。 (三)通过保持自我特色、优化课程结构、引进海外人才,重点建设一批核心主干课程,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 —7 —

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爱岗敬业,具备宽厚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接受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教学、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热爱教育事业,了解教育法规,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2.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的知识体系、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生命、环境、材料、能源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 3.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具有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从事化学教学、研究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有较强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化学。 2.学位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A、有机化学A、物理化学A、结构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B、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A、物理化学实验A、仪器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B、中级无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化学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 3.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上机实习、基础化学设计性实验、中学化学实验设计、教育技能训练I、教育技能训练II、教育技能竞赛、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五、专业特色: 化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已在化学教育、应用电化学研究、精细有机合成、化学生物学研究及应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国内、省内同类学科相比,长江大学化学学科具有明显优势。 六、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72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15学分,实践教学32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25学分。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完整版)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化学过程和产品研发,了解化学专业前沿动态,具备化学专业知识、现代教学基本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受到严格科学研究训练,能在中等学校从事教学、教育科学研究,在化工、材料、制药、能源、环保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生产技术与管理等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以及相关的化工技术知识,受到化学基础研究等方面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训练,通过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学习与锻炼,具有良好的从事化学教学与研究的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协同创新能力。 经四年学习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及化工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化学教学、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4.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教育发展最新

研究成果;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5.掌握网络基本知识,能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设计和信息处理。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6.具有一定的教学设计、实验设计能力和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最长可延长在八年内。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口腔医学专业 ( 五年制 ) 培养方案改革汇报

口腔医学专业 ( 五年制 ) 培养方案改革汇报 一、改革内容 1、中医学 由原来的64学时(4学分),压缩为24学时(1.5学分); 开设时间由第6学期改为第5学期; 考核方式由考试课改为考查课。 原因:中医学并非口腔临床医学类学生的主要课程,压缩了课时数以便给学生更多的自习时间,改为第5学期开设保证了第6学期的内科学、外科学的课时数。 2、口腔生物学 由原来的16学时(1学分),压缩为8学时(0.5学分); 开设时间由第4学期改为第7学期; 考核方式仍为考查课不作改动。 原因:该门课程是口腔临床医学的非重点基础课,压缩了课时数以便给学生更多的自习时间,改为第7学期开设保证和其它“口腔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 3、口腔医学导论 原为考试课32学时(2学分),现参照河北医科大学取消该门课程的设置。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已在7、8学期的专业课程中讲解。 4、口腔预防保健学 由原来的32学时(2学分),压缩为16学时(1学分);

开设时间第7学期与考核方式仍为考查课均不作改动。 原因:压缩了课时数以便给学生更多的自习时间。 5、口腔设备学 原为考试课16学时(1学分),开设时间第8学期,现改为选修课16学时(1学分),开设时间第7学期。 原因:口腔设备学与口腔临床医学类其他课程间没有直接联系,目前尚未开展相关学科,也没有相关授课教师。 6、口腔医学美容 原为考查课16学时(1学分),开设时间第7学期,现改为选修课,其它不做改动。 原因:该门课程并非口腔临床医学类主要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习。 7、部分课程的开设时间及先后顺序的调整 (1)诊断学开设时间由第6学期改为第5学期。 (2)预防医学学开设时间由第6、7学期改为第5、6学期。 (3)内科学与外科学开设时间由第7学期改为第6学期。 (4)耳鼻喉科学开设时间由第8学期改为第6学期。 (5)眼科学开设时间由第7学期改为第6学期。 (5)限选课文献检索开设时间由第5学期改为第6学期。 (5)限选课医学心理学开设时间由第5学期改为第6学期。 (6)口腔解剖学开设时间由第5学期改为第7学期。 (7)口腔组织学开设时间由第5学期改为第7学期。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3级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主要支撑学科,不仅担负着促进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而且还广泛服务于能源、资源、材料、电子、环保、轻工、冶金、制药等众多行业,与现代文明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密切相关。本专业培养掌握化工生产工艺过程和设备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掌握化工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过程、化工工艺等方面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中外文资料查阅、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能从事产品研发、技术开发、工艺与设备的工程设计、化工企业管理、化工贸易和科学研究等高级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标准) 通过本科四年的培养,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具有有效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1.1 有效表达与交流 1.1.1 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1.1.2 写作交流能力 1.1.3 多媒体图表交流能力 1.1.4人际交流能力 1.2 社会责任感 1.2.1 工程师的角色和责任 1.2.2 工程界对社会的影响及社会对工程界的规范 1.2.3 历史和文化环境 1.2.4 发展全球观 1.3 人文科学素养 1.3.1 哲学心理学 1.3.2 文学艺术 2.具有良好的化工职业道德、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2.1 掌握化工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 2.2 遵守化工职业道德规范、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 2.3 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等事务的责任 3.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1 数学知识 3.1.1 高等数学 3.1.2 工程数学 3.2 自然科学知识 3.2.1 普通物理的基本理论 3.2.2 相关的化学原理和分析方法 3.3 经济管理知识 3.3.1 技术经济基本知识 3.3.2 管理学基本知识 4.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化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1 工程基础知识 4.1.1 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

首都医科大学培养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总则 2006-6-30 17:8首都医科大学【大中小】【我要纠错】 一、培养目标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而献身。 2、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二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3、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4、具有从事临床科研工作的能力,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实施科学研究,完成一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5、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和写作能力。 二、研究方向 见各专业培养方案。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1、学位课程学习:入学后第一学期在校本部集中学习学位课程,在广泛奠定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临床技能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二级或三级学科训练,进行本专业临床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担任总住院医师或代理主治医师工作半年以上,逐步学会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症,使其临床能力达到初年主治医师水平,此期间可参加临床教学工作。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末进行专业理论考试,包括专业课、专业英语,由各学科、专业在三级学科的范围内命题进行考核。临床能力考核一般在第五学期内进行。 3、学位论文工作:结合临床工作进行科研训练,完成一篇具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工作时间累计一年。 四、学位课程学习及要求 1、学位课程学习(必修课) 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至少要达到15学分,总门数不得少于5门。 (1)公共必修课: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 (工学,化学工程与工艺,081301) 一、培养目标 以国家建设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具备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可在化工、能源、资源、冶金、材料、轻工、医药、食品、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运行与技术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除了掌握扎实的化工基础及专门知识以外,还要熟悉与该化工领域有关的一个专业方向知识。本专业设高分子化工和能源化工两个方向。其中高分子化工方向应具有扎实的高分子合成、加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能源化工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能源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三、培养标准 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分为知识、能力与素质三大方面,共计15条培养标准。 1. 知识要求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了解现代物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与编程,具有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程表达的能力; (3)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基础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 (4)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科学文献检索和文学表述能力;

识,对本专业范围的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动向有一般的了解。 2.能力要求 (1)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取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件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至少掌握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具有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 (2)具有本专业所必须的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技能,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的设计方法、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具有对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模拟放大的初步能力; (3)具有较强开拓创新精神,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了解本学科国际前沿性的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科技研究能力; (4)具有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进行化工设计、应用和管理;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后,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或技术研究、应用开发等创新能力; (5)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询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的能力。 3.素质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求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热爱本专业,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与技术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对本专业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动向有一般了解; (3)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一定的修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正确的成长道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能够同群众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热爱劳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