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科学上册《运动起来会怎样(一)》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运动起来会怎样(一)》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运动起来会怎样(一)》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运动起来会怎样(一)》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科版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一、设计理念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的第3课。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测量平静状态下和经过剧烈运动后呼吸次数,初步体验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体验,尝试解释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第三部分用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教学设计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以探究为核心

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如:课堂上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其次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如在本课中,通过测量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这一生活中常见现象引起学生思索、探究。另外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体验中探究、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等等。

(二)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实验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本节课共安排了4个实验,第一个是体会平静状态下和经过剧烈运动后,感觉呼吸的差异。第二个是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体验。第三个实验是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第四个实验是不同学生的肺活量差异。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以学生的体验、实验、讨论贯穿一节课,通过体验引发探究问题,以两个实验让学生知道了呼吸的秘密。把问题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实验的过程、结论的获得都交给学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把问题引向深入。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了解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在“测量呼吸”这个控制变量的实验中,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科学本质,正确看待误差;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注意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已有知识做出猜测,并能根据已有经验设计实验、收集证据。

2、能对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出运动后呼吸次数加快的原因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用设计实验、收集证据的方法验证气体交换后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发生了变化。

难点: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发现“吸进的空气中氧气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这一事实。

四、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保鲜袋一个、粗吸管一根。

2、小组准备:水槽一个、广口瓶2个、玻璃片2片、水、火柴。

3、教师材料:课件、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

1.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手势(上升吸、下降呼)呼吸,一吸一呼算一次,由慢变快。

2.对呼吸测量方法进行指导(食指放在鼻孔处,一吸一呼算1次)。定时10秒,数数呼吸次数。提醒学生不要故意深呼吸。

(二)新课导入

1.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2.播放一段学生跳绳后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运动后身体会有什么变化?(呼吸加速,心跳变快)

3.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运动后呼吸会加快?怎么做?测量几次?(平静状态下和剧烈运动后1分钟呼吸次数)

(三)活动一:测量呼吸

1.提出实验要求:①听教师口令,先测量平静状态下一分钟的呼吸次数,记录在表格中。

②跟随音乐做60秒深蹲运动,音乐停止,马上站着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也记录在表格中。

2.汇报呼吸次数情况,教师表格汇总后投影展示。

3.分析比较数据,运动后呼吸次数有什么变化?(呼吸加快)。

板书:运动后呼吸加快

4.猜测: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四)活动二:认识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过程

1.我们呼吸的时候要吸进空气,吸进的空气到哪里去了呢?

2.在自己身体上找一找肺部的位置。双手放在胸部,做深呼吸感受胸腔变化。说说感受。

3.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了肺部?呼出的空气又经过了那些地方?

4.出示呼吸器官图解说:气体从鼻腔吸入,经过气管、支气管到达肺,人体不需要的气体在肺部集中,经过支气管、气管,从鼻腔呼出体外。

(五)活动三:探究呼吸的秘密

1.吸进去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一样吗?

2.求证一:①出示一个塑料袋,如果借助这个塑料袋和吸管进行实验,怎么设计实验?

②演示呼吸一袋空气的方法:装一袋空气,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反复呼吸,觉得难受就停下,把袋里的空气拧紧不要让它跑了。③学生体验。④交流:有什么感受?⑤猜测原因。(氧气越来越少,二氧化碳越来越多……)

3.求证二:①观察火柴燃烧现象。点燃的火柴能在空气中燃烧,是由于空气中存在氧气,你们能根据这个事实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吗?②出示收集气体的方法(排水取气法),讲解原理。③学生收集气体,用火柴检验A(新鲜的空气)、B(呼吸多次的空气)2瓶气体,观察现象。④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想想说明了什么?

4.求证三:①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的发现,(PPT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观察书上的两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②科学家还告诉了我们另一个人体呼吸的秘密:人体运动需要氧气,通过呼吸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完成气体交换的过程。

5.有些同学有蒙头睡觉的习惯,现在说说这个习惯好吗?为什么?

(六)活动四:运动和呼吸的关系

1.观察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前后呼吸次数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2.讨论: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

3.小结: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4.比较呼吸变化统计表,提出问题:为什么运动后学生呼吸次数不一样?解释肺活量概念。

5.课件出示:介绍一个检测肺活量的简易装置。

6.小结: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呼吸量,获得更多的氧气,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七)总结拓展

1.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运动一段时间后,再来测试一下,看看肺活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八)板书设计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运动后

吸进(大量)氧气

呼吸加快气体交换呼吸器官

呼出(大量)二氧化碳

六、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在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注重实验教学的理念指导下,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发展。

1.教学设计注意前后照应,体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在测量“平静状态”、“跳动一分钟后”的呼吸次数后,学生能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顺着学生的思路,我先引导学生认识呼吸器官、寻找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再让学生思考“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的问题,学生的科学概念的建构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气呵成,不仅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还向学生渗透了“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2.根据学情,调整试验方法。

按照教材要求,排水法收集气体由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感觉四年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费时费力,操作有一点失误就会导致实验现象的改变,从而不利于科学概念的获得。本次教学,我们采取教师演示实验,保证了教学顺利完成。

3.今后执教改进实验,增强效果。

怎样检验经过多次呼吸的空气和新鲜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有所不同?教学中,我们把点燃的火柴依次放进2个集气瓶中——这2个集气瓶分别装着多次呼吸的空气和新鲜的空气,让学生比较火柴在2个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的长短,再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实验效果不明显。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用燃烧的蜡烛同时放入集气瓶,进行观察比较。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千金小学施小红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的传播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主要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主要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 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 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在观察天气时,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联系起来考虑, 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网状图”)能使这种联系变得更加清晰。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等。 5、在坚持每天观察、记录的同时, 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 并进行比较。 6、要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观察天气, 周末和假期(不能)间断。 7、测量气温要选择(通风)的地方, (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通常情况下, 一天中(中午)的气温最高。 8、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 由西南向东 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 吹的是(西北风)。 9、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 就是(西北)风。 10、在用风向标确定风向之前, 可以先用(指南针)或(周围的自然景物)来确定方向, 然后再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 11、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西)、(南)、

(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12、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3、降水的形式很多, 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4、(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 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等。 15、(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6、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 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17、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18、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第二单元溶解 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2、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使液体沿着(玻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等。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判断风向需要用“从”或者“由”来判断。从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20篇汇总).doc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第1篇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日,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仅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所以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从全局入手,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景,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头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开学初就应当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十分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资料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简便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资料,因为教师仅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明白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能够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我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简便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当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善。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每个人能够有自我不一样的看法,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一样,如果科学教师不认真备课,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那麻烦就大了。所以,上科学课要求科学教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试题及答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卷 第一学期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30分) 1、风向可以用()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 )。由北向南吹的风叫()。 2、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来测量。 3、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 )、()、()等。 4、要在一杯水中很快溶解一小块肥皂,我会用到的方法有()、()、()等。新课标第一网 5、水里的动植物呼吸的是溶解在水中的()。 6、我们平时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由物体( ) 产生的。 7、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声音是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8、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物体振动频率越快,发出的声越();物体振动频率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X|k |b| . c|o |m 9、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交换。 10、人体从外形上一般可以分为()、()、()和()几部分。 11、人体骨骼的作用是;(),(),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12、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 ()、()、()、()、()、()。 13、人耳朵里的()能接受各种声波并产生振动。 二、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20分) 1、降雨量的单位是()。w w w .x k b 1.c o m A、厘米 B、毫米 C、毫升 2、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分为()个等级。 A、11 B、12 C、13 3、烟垂直上升,这时的风力为()。 A、0级 B、1级 C、2级 4、我们可以用()的方法,把食盐从盐水中分离出来。 A、过滤 B、沉淀 C、蒸发 5、在一杯水中滴几滴色拉油,我们能看到的现象()。 A、色拉油慢慢地在水中溶解了。 B、色拉油沉到水的底部去了。 C、色拉油一直浮在水面上。新|课|标|第|一|网 6、当上课铃声响起,小朋友们从各处跑向自己的教室,这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朝着()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反思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笔者现在担任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科学学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既有知识点,又有实验课,所以要求教师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实验课的质量,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实验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比其他学科掺进更多的生活事例,下面是笔者总结的一些心得: 一、要做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 对教材的基本概念跟基本思想,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要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性,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学习的方法、生活的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

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实验。 二、要组织好课堂的教学 课堂教学是体现教师能力的最有力的证据,要达到关注全体学生,并且注意信息的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在课堂上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学习心境,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要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课与实验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布置好课下作业,作业不要求多,但要抓住重点,不一定是书面作业,也可以回家自己设计某个实验。 三、要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并且还要做好课后的辅导工作 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作业记录本,把当天的作业记录好,回家就按这个记录完成作业,这样就不会忘了。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是班上的后进生,他们多是上课时听不明白或是记不住,相对其他同学的理解能力差,所以对后进生的帮助应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然后再辅导课上所学知识,做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四、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

小学科学教学教学反思与总结

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与培养思考 科学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生命的始终。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1.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1.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1.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1.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2.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2.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育教案及其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

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反思

《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我们关心天气》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天气》,其中第一课时是《我们关心天气》第二课时是《天气日历》。《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天气符号,学会描述天气,所以当我出示各种天气符号图时,学生对没有见过的天气符号都非常地好奇,因此就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冰雹雾霜冻等天气符号,是学生平时没看过的,他们都非常感兴趣。我先出示这几种符号,让学生来大胆猜想这些分别表示什么天气现象。学生说了很多答案,但都没答对,最终我揭晓了答案,学生便认真地给记住了。 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这块内容,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报天气的。然后再解说预报员报的天气包括哪几个部分的内容,并将其板书(1.云量 2.风 3.温度 4.降水量)。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来充当天气预报员,来描述今天的天气。我提示学生可以根据黑板上的几点来描述,结果学生的疑问出来了:老师今天的温度是多少啊?今天吹的是什么风啊?幸好我之前看了天气预报,知道今天的气温。此时我提醒学生以后要坚持看天气预报。但对于学生问今天吹什么风,我真的有点不知所措。这时我看到窗外国旗在随风飘扬,顿时想到让学生根据国旗的飘向来表示风向。先告诉学生我们的教学楼是在面,然后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国旗的飘向,即风向。大部分学生经这一介绍,都知道今天吹的是什么风。少数方向感比较差的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后面第四课时还会讲到风向的判断,所以我就没有深入讲解风向的判断,而是对他们说如果有些无法判断风向,可以从其他另外几方面来描述天气。结果,学生都描述的非常好,有些真的把自己当播报员了,以播报员的口吻把天气描述得似模似样。 这一环节,我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能让学生回去看天气预报,记录下天气现象,所以就造成了学生不知气温和风向,对这一教学环节造成小阻碍。所以要想顺利地上好一节课,充分的准备是基础! 《天气日历》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四、五、六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经历了很多、反思了很多,在科学教学中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希望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向身边的老师、前辈请教,自己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与努力以求自身的完善与进步。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那么怎么做到让学生做到重视这门课程呢?翻来覆去,我想,还是应该自己更加的投入到科学教育教学中去,如果我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我的课堂上快乐的学习,这份快乐来源于他们的内心,学生是愿意学习的,是感兴趣的在学习,而不是因为身在学校,学校设置了这样的课程,所以我要学习。 事实上,每一节课上,我都努力的让课堂气氛变的更加轻松,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活动,来跟我的学生们互动、交流。但是有的时候备课不够精细,课后也没有能够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及时倾听学生对科学课的意见。初教学,很多事情忙起来有点无头绪,对于自己还没有很明确很清晰的定位。我突然想起来在我实习的那段期间,实习班班主任对我说的一句话。他说,像我们这些年轻的实习老师很容易跟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当你真正成为老师,又是一番不一样的模样了。现在想来确实,我想象我们这么大的新教师,可能更多的想的是更学生成为朋友,因为本身我们正是刚刚从学生的身份出来在转化中,但是在此之前,应该是要先成为一名老师,再成为跟学生是像朋友关系的老师。 其实每个学生都很可爱。三年级的孩子刚刚学习科学,对科学充满着好奇,刚开始的时候每一节课上都有很多的问题要问,特别是第一节课的时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真心觉得我们班的孩子很是可爱。但是不知不觉就问了一节课的问题,一直都到下课了,学生还是有好多的问题。但是到学期末我也发现了一学期下来,已经开始有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好奇心,一方面也是课程的原因,我有些担忧是不是越往后,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低呢?还有六年级的两个班我也觉得非常的好,班上的很多学生科学知识都非常的丰富,课堂气氛很融洽、活跃。在学习《地球以外有没有外星人》这一节课的时候,我突发奇想,让学生事先课前去搜集整理啊,按小组分为正反方,分别支持地球以外有生命、地球以外无生命两种观点,在课堂上举办了一场科学辩论赛。说实话,本来对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抱太大希望的,但是实际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到很骄傲,很感动。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班未来有很多的小小辩论家。而且实际教师你了解的,你知道的,并不一定就比学生多。就拿这一节课来说,其实我一直支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

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使用工具》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使用工具》教学反思 具体问题,感受工具能协助我们省力或者提供方便,形成初步的工具和机械的感念。 我的教学情况: 课时数:1课时。 工具的准备情况:由于学校工具类型不多,假如就选取现有的一二种工具走个过场,或者看看插图说一说来“画梅止渴”,激发不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于是课前就安排同学去准备他们自认为是工具的“工具”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布置同学回忆自身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身组的同学功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好!同学统计的工具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同学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方: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等等,但有同学统计出了:铅笔、文具盒、电饭锅、杯子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用品。其二,选用什么工具好。在这一活动中,布置同学分组动手试一试用什么哪些工具能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起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目的为了让同学在交流研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

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研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同学对工具和机械进行再一次的观察,最终让同学明白什么是简单机械。 整堂课下来同学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机械”时,同学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论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小朋友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小朋友对其也非常模糊;据我了解,原五上教材对“省力”也没有明确地定义,现在突然提出,小朋友自然而然对其的定义会扩大化,于是他们自然会想到“电饭锅”、“铅笔”。 课后想来:假如用力学去解释那肯定能精确,但小学阶段并不要求深入探究力学原理。小学科学概念的广而浅,有时候真为难到科学教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第二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 第三单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的听力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天气 1、通常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 来测量气温。 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5、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7、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8、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 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9、天气特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

10、(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1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12、北风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 13、西风是由(西)向(东)吹来的风。 14、东南风是由(东南)向(西北)吹来的风。 1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16、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我们用它来描述风向。 17、风向可以用(北)、(南)、(西)、(东)、(西北)、(东北)、(西南)、(东南)这八个方位来描述方向。 18、风的速度是以每秒进行多少米来计算的。 19、(风速仪)是测量风俗的仪器。 20、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分为(13)个等级。 21、风速等级是由(风速仪)测定的。

22、我们的风速简化等级有: 0 ——无风(旗子不动); 1 ——微风(旗子微动); 2 ——大风(旗子展开)。 23、(风向)和(风速)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24、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26、降水量的等级表 日降水量指的是 4 24 小时内的降水量。 27、云可以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卷云)。 28、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29、层云有时会覆盖大部分甚至整个天空。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它为(雨层云)。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反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我们在拥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精湛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经常性地进行教学反思,因为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有效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和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本人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就小学科学课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进行简单阐述,与广大教育同行交流。 一、深刻理解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能否真正意义上达到其作用和效果,主要是看教学反思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否有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等等。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其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求更广,因为小学科学课涉及领域众多,自然、地球、宇宙、物质、生命等领域无所不包;其对教学前的课前准备活动要求更充分,因为小学科学教学需要结构性很强的探究材料,并且经常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已经成为整个教学的主体,然而部分教师新旧教学理念存在冲突,因此必须通过教学反思才能迅速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满足现今的教育发展需求。 小学科学课作为小学生的科学启蒙课程,其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并非短时间能够实现,它需要学生通过不断接受和内化才能逐渐完成。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早期的科学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小学阶段的科学启蒙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小学科学课教师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学到科学知识、体验科学魅力、激发科学兴趣,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将产生深远影响。 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反思不仅是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佳途径,更是提高小学科学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因此,作为小学科学课教师,可以按照“成长=经验+反思”的公式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并深刻理解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二、理性认清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的误区 纵观现今的教育现状,虽然小学科学课同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相比其社会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但进行教学反思活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教学反思活动中,要避免进入教学反思的误区。 (1)避免过于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知道科学探究只是众多学习方式当中的一种,而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科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天气”知识要点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 ,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 ,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 数据。 3、(天气日历) 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 (日期和时间) (云量和降水量) (风向和风速) 。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通 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 2 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指向标的 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 8 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 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 学家把风速记为( 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 24 小时)的降水量确定 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 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 (层云)、(卷 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 ,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 ( 1 )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 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 ( 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 ( 3)蚂蚁要下雨时会搬家。 1 4、空气质量预报分为 5级;舒适度指数预报分为 7级;紫外线强度分为 5级。 实验题: 一、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和制作过程: 制作材料:吸管 1 根、小刀 1 把、剪子 1 把、硬纸板 1 块、大头针 1 个、带橡皮的铅笔 1 只。 制作过程: 1 、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的两端纵向切开约 1 厘米的缝隙。 2、 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 固定。 3、 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4、 确定方向后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 二、制作雨量器 1 、找一个直通透明的杯子,杯子的高度在 15 厘米以上; 2、 以毫米为单位, 利用刻度尺在纸条上画好刻度, 纸条的长度略小于直筒杯子的高度; 3、 取一段长于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平放在桌子上,胶面朝上,将纸条画有刻度的一面 朝下粘在胶带中间; 4、 一个同学手持杯子, 另一个同学把粘在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竖直粘到杯子的外侧面, 要使刻度的底部正好和杯子内侧底部对齐; 5、用粘贴刻度纸的条的方法把小组的名字粘贴在杯子的背面。 6、什么是天气?天气指的是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7、请你画出几种天气符号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 羽状 云是(卷云) 。 12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 观察。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 过 (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纤细的 、(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 ,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 ,云量超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校:___________ 授课班级:___________ 授课人:___________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各单元内容在科学整体框架中的位置为: 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4.我们的身体》 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2.溶解》 物质科学——光、热、电、磁——《3.声音》 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1.天气》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二、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