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作者单位:130011长春市,吉林大学第四医院药剂科(吴歌),骨科(李贵斌,戴彬,张金龙,魏慧明)

通信作者:李贵斌,Email:liguibin23@sina.com.cn ·论著·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吴歌李贵斌戴彬张金龙魏慧明

【摘要】目的比较利伐沙班及低分子肝素钙(LMWH)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

评价二者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预防下肢DV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12月到2011年8

月选取老年髋部手术病例128例,随机分为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均衡的2组。利伐沙班组64例,术后6h开

始口服利伐沙班10mg/d;LMWH组64例,术后6h开始皮下注射LMWH4100U,每天1次;疗程均为3周。

比较2组患者下肢DVT、肺栓塞(PE)的发生率,以及术后负压引流量、出血等情况。结果AO动力髋螺钉(DHS)、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在利立伐沙班组分别为16.1%、11.1%和20.0%;在LMWH组分别为12.9%、15.0%和26.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组均

无PE发生。2组不同手术类型患者围手术期内负压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仅利伐

沙班组出现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第8天切口处大血肿,余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利伐沙班及LMWH均可有

效预防老年患者髋骨骨折手术后下肢DVT,二者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当,于术后6h应用安全;利伐沙班口服

更方便、患者依从性高。

【关键词】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深静脉血栓,下肢;预防

中图分类号:R6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82(2013)01-0005-03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rivaroxaban versus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calcium on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WU Ge*,LI Gui-bin,DAI Bin,ZHANG Jin-long,WEI Hui-ming.*Department of Pharmacy,Fourth Hospital,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 Gui-bin,Email:liguibin23@sina.com.cn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rivaroxaban versus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calcium(LMWH)for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DVT)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in the prevention post operative DVT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Methods From December2009to August 2011,128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receiving hip operation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ized to gender-,age-,and operation type-matched two groups(n=64,each):rivaroxaban group and LMWH group.Beginning at6h post operation,anticoagulants were used in both two groups:rivaroxaban(in rivaroxaban group)10mg once a day for three weeks by oral medication;LMWH(in LMWH group)4100U once a day for three weeks by hypodermic injection.The incidence of DVT and pulmonary embolism(PE),the 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 and bleeding volu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incidences of postoperative DVT in the operation of dynamic hip screw (DHS),artificial head replacement an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ere16.1%,11.1%and20.0%respectively in rivar-oxaban group,and that of the LMWH group were12.9%,15.0%and26.1%,respectivel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all P>0.05).No PE occurred after operation in all the patien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rainage volume and bleeding volume of perioperative period between two groups.At the eighth day after artificial head replacement,big hematoma at wound place occurred only in one case in rivaroxaban group,and no other abnormalities were found.Conclusion Both rivaroxaban and LMWH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lower ex-tremity DVT after hip fractures operation,which show an equivalent efficacy and have a similar safety at6h post op-eration,but oral rivaroxaban is more convenient and has a good patient compliance.

【Key words】Rivaroxaban;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Deep vein thrombosis,lower extremity;Prevention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因卧床、血液黏稠、血流速度减低等原因容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或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等疾病,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常见的极其严重的并发症,并容易导致患者直接死亡,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统计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2% 60%[1],Geerts等[2]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血栓发生率为40% 60%,而下肢近端血栓又是引起肺动脉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可见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性。预防静脉血

5

中国临床研究2013年1月第26卷第1期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January2013,Vo1.26,No.1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 王伟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防治。方法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结果5例经及及时诊断和抗凝治疗后均获得好转。结论腘深静脉血栓具有隐蔽性临床征象,容易延误早期治疗。对高危患者应重点预防。围手术期采用3种预防方法能够显著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关键词]骨折;手术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预防本文收集1998年1月—2005年2月因骨折及手术后合并深静脉血栓5例资料,着重对临床特点和防治对策加以探讨。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0—83岁,平均62.4岁,左下肢3例,右下肢2例,全部病例均有外伤后骨折史。骨折部位:股骨粗隆间,骨折3例,股骨颈骨折1例,股骨干骨折1例。1例合并陈旧性,多发性脑梗塞。本组5例骨折均曾接受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行DHS固定,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固定术。 二、临床表现: 病人自觉局部疼痛,体检发现①全下肢明显肿胀。②出现小腿剧痛。 ③Neuhof氏征阳性,Homan氏征阳性。④浅静脉怒张。⑤术后伤口渗出明显增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1例由静脉血栓顺行蔓延形成左下肢深静脉广泛血栓;1例为右股浅静脉、腘静脉血栓;1例为左髂

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大小隐静脉血栓;1例为左髂外静脉、股静脉血栓;1例为右股静脉血栓。 三、治疗方法: 采用溶栓疗法,本组5例均采用尿激酶50万U,静滴加低分子肝素钠,每日皮下注射250AxaU,7—14d为一疗程。 结果 5例患者分别于治疗15—20d后症状和体征缓解。参照裴玉昆[1]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评定治疗结果,临床治愈0例,显效4例,进步1例,无效0例。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显效组4例,仍存在静脉管壁不规则,进步组1例仍有静脉管腔不全梗阻,可见到血栓。 讨论 深静脉栓塞是骨科手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吕厚山报告股骨近端骨折术后或全髋全膝置换术后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7.1%[2]。研究表明,高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扩大,手术普及率的提高,是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深静脉血栓的机理: 深静脉血栓的机理已有详细阐述[3]。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不活动或瘫痪、既往静脉栓塞史、癌症、外科手术(特别是涉及下肢或骨盆的手术)、肥胖、高龄、静脉曲张、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口服避孕药等。本组5例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卧床制动,手术中长时间仰卧、过度旋转和牵引下肢,麻醉使周围静脉扩张,肌肉松驰,以上诸

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探讨笔者所在医院髋部手术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本组资料选自笔者所在医院158例髋部骨折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并在手术前和手术后进行系统护理。重点为健康宣教、严密观察下肢及全身情况、抗凝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158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积极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标签:骨折;血栓;护理;康复 髋部骨折患者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极高危人群。据报道,在不应用抗凝药预防时,髓部骨折患者康复过程中,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达40%~80%[1],有1%~5%发生致命的肺栓塞[2]。因此,在髋部骨折发生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尤为重要。一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应采取积极的治疗及护理措施,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2年3月在笔者所在科住院的髋部骨折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158例患者,男59例,女99例。年龄21~78岁,平均(56.7±9.7)岁。入院时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者78例,手术后1周内发生者62例,2周以上出院后发生者18例。12例患者实施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其中术前9例,术后3例。 1.2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1.2.1术前护理心理护理:疼痛、肢端坏死,预后的不确定性都严重影响患者心理,使之产生焦虑。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改善患肢血运:(1)绝对戒烟,防止主动或被动吸烟;(2)肢体保暖,但应避免局部加热,增加组织耗氧;(3)睡觉或休息时宜取头高脚低位;(4)避免久站或久坐,坐时避免将脚翘在另一膝上。缓解疼痛:疼痛常是本病最痛苦的症状,尤其在并发感染或坏疽时,疼痛会更剧。轻症早期可用扩血管药、中医中药等方法。对中、晚期疼痛剧烈者常需使用麻醉性镇痛剂,难以缓解时可用连续性硬膜外阻滞止痛。同时,指导患者进行Buerger运动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缓解疼痛。预防损伤与感染: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注意避免烫伤、搔抓致伤,必要时给子抗生素。局部溃疡或坏死时的护理:局部发生溃疡或坏死后要严格卧床休息,可减少组织耗氧,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加强换药,另可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指导患者适当的休息和运动:鼓励患者多走路,疼痛出现为活动量足够的标志。指导患者进行Buerger运动:(1)患者平卧,患肢抬高45°以上,维持1~2min;(2)双足自然下垂床沿(避免压迫腘窝),足跟着地,患足旋转、屈伸运动,每一组动作持续3min;(3)平卧,双腿平放,休息5 min,并盖被保暖;(4)抬高患肢足趾、足跟运动10次,完成运动,运动可促进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1、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 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2、避免患肢穿刺,静脉留置针减少留置时间。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 3、用药观察(肝素) 4、心理护理 5、饮食及生活指导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6、健康教育 1 )休息与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急性期后鼓励患者下肢多做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注意保持患肢的功能,适当抬高患肢,以利静脉血的回流。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水肿程度,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再次肺栓塞。水肿及压痛缓解后可逐渐下床活动。2)注意患肢保暖亦不可过热,冬季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耗氧量。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做好弹力袜保养,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禁烟;定期门诊复查,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并发症的护理 1、出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五项

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

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 发表时间:2013-10-31T13:51:02.170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闫海芳程江苏王有才[导读] 创伤引起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术后卧床、制动导致血流缓慢、淤滞;血管内膜损伤激活凝血机制。 闫海芳程江苏王有才 (安阳市71352部队医院,河南,安阳,455000) 临床资料 患者,56例,男33例,女19例,品均年龄(25~78)49岁。手术前发生4例,余均在牵引、石膏固定、手术后发生。股静脉以下30例,髂静脉以下24例。54例中3例颅骨骨折,4例肋骨骨折,6例髂骨骨折,18例股骨颈骨折,3例髌骨骨折,14例股骨干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1例右足挤压伤伴多发骨折。一经发现患者下肢肿胀、疼痛、Homan症阳性即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后溶栓治疗,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尿激酶25000U静滴,每日一次;肝素33.3mg皮下注射,每日三次;视病情需要辅以理疗、按摩、及中药外敷,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和肢体周径变化,肢体肿胀不同程度消退后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如证实溶栓,停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和肝素,改华法令5mg口服,每日一次,次日剂量减半,同时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和潘生丁,持续三个月。经上述治疗患者下肢肿胀均有不同程度减退,其中43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溶栓,平均溶栓时间13天,7例侧肢循环形成,4例出院复查时未溶。 2. 讨论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易感因素 创伤引起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术后卧床、制动导致血流缓慢、淤滞;血管内膜损伤激活凝血机制。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确诊需借助特殊检查,经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及MRI等。 2.3 预防 静脉血流量可通过肌肉收缩和早期活动增加,患者术前术后应锻炼下肢肌肉收缩、抬高双下肢促进静脉血的回流。

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分析与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妇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探讨科学有效的预 防措施,以便减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妇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0例,其中44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0例应用传统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45%,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73%,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术时间、体位、凝血功能、术后护理以及患者年龄、合并症等都对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应用。 标签: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预防 下肢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是妇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1],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较少,下肢浅静脉血栓患者较多。下肢静脉血栓可导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并发肺栓塞,对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而预防DVT的发生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妇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0例,其中44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0例应用传统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DVT发生率,着重探讨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妇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0例,其中44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0例应用传统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2~74岁,平均48.5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9.6岁。观察组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128例,高脂血症116例,糖尿病248例,轻度贫血86例,中度贫血109例;观察组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131例,高脂血症122例,糖尿病253例,轻度贫血81例,中度贫血1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妇科手术。其中对照组440例患者给予常规的传统护理,术前进行基本的健康宣教,术中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术后告知并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下肢按摩以及早期进行活动的重要性等。观察组440例患者给予科学的护理干预,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量身定制护理措施[2],针对DVT的致病因素和高危因素,对患者进行连续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据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肺栓塞65万人,死于肺栓塞者达24万人,英国统计每年发生非致命肺栓塞4万人,因肺栓塞致死的住院患者2万人左右,有学者认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有报道称髂股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30%,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三大体征为肺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奔马律,因此,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目前临床上预防肺栓塞多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金属丝制成的器械,通过特殊的输送装置放入下腔静脉,以拦截血流中较大血栓,避免随血流进入肺动脉,造成致死性肺栓塞,但安置滤器可发生滤器移位,阻塞,出血等并发症,且费用较高,故临床上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以下情况可考虑安置滤器:①DVT禁忌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有严重出血并发症,②抗凝治疗仍有肺栓塞者,③动脉血栓摘除术或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④首次肺栓塞后残留DVT,⑤广泛大面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途径应选择健侧,若双侧髂股静脉血栓,则应选择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 2、出血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整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如有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宜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

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干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612665549.html, 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干预 作者:殷红卫 来源:《今日健康》2014年第06期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体会。方法 280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71%,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8.6%,两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下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172-01 下肢深静脉血栓(thrombusofthedeeplegvein,DVT)是由于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静脉搏血液呈高凝状态而形成,好发于下肢,是下肢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DVT可以导致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及造成血栓后综合征,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为了降低DVT的发生率,笔者对我科2011年1月-2012年5月280下肢骨折的患者采取了积极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以评价护理干预的有效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80例患者中男192例,女88例,年龄14-72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42例,胫腓骨骨折160例,髌骨骨折26例,跟骨骨折21例,内、外踝骨折19例。手术方法: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04例,行支架外固定40例,行切开复位加支架外固定98例,经皮穿针内固定30例,保守治疗8例。将2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2组在性别、年龄、临床用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 2.1 健康宣教 向患者讲解病情、疾病特点、手术方法以及常见并发症和预后;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尤其对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

骨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骨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预防及护理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统计分析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概率和危险程度,解析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制定包括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饮食观察、用药护理、康复期患者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操作方法。探讨骨科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措施,分析各项措施利弊,正确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好发因素,好发部位以及正确的护理方法,达到预防和治愈的目的。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预防护理对策 【前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发展为股青肿、血栓后综合征,甚至可引起致命性的肺栓塞(PE) 。由于近年来创伤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呈现高发病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的报告,血栓疾病为全球总死亡率的第一位常见原因。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残致死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心脑血管事件。现在全人类正面临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应用科学的指南来指导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涉及各学科领域,如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呼吸科、肿瘤科、肾内科、血管外科、骨科、妇产科、麻醉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等。 1.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统计 骨科大手术后常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约80%的深静脉血栓是“沉默”的、发病前期常常无症状,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容易导致严重后果。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42-57%、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为41-85%、髋部骨折手术为46-60%;肺栓塞总发生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0.9-28.0%、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为1.5-10.0%、髋部骨折手术为3.0-11.0%;亚洲包括中国骨科大手术病人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近,其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3.2%[1]。 在国内,有专家统计,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未预防组为30.8%,预防组为11.8%。2001-2005年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6%,

(整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理 【病因学】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 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上海中山医院近年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有60例可追踪病因,其中手术后9例,恶性肿瘤患者9例,产后8例,慢性病长期卧床6例,动脉供血不良2例,盆腔肿块压迫4例,静脉或静脉内膜损伤4例,骨折卧床7例,外伤、受冻后卧床9例,长时间的站立或下蹲2例。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2017-12-13 06:41 来源:未知编辑:点击: 203 王天龙(共同负责人)王东信王秀丽严敏冯泽国李民李军肖玮张兰陈绍辉欧阳文袁红斌徐懋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梅伟(执笔人)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不当,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本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文献、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提出改善患者转归的若干建议,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和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麻醉和镇痛方案选择、术中呼吸循环管理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等方面,以加强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一、发病率和预后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为957.3/10万和414.4/10万,髋部骨折中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占75%。由于对骨质疏松和跌倒的有效预防,自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下降了24.5%和19.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35%)、呼吸系统疾病(14%)、脑血管疾病(13%)、糖尿病(9%)、恶性肿瘤(8%)和肾脏疾病(3%)。约70%患者为ASA Ⅲ~Ⅳ级,35%患者至少并存一种疾病,17%并存两种疾病,7%并存三种以上疾病。

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比同龄人群高3倍。调查显示该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3%~13.9%,术后6个月死亡率增至12%~23%,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约3/4老年患者的死因与其并存疾病有关。转归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高龄(>90岁)、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比择期髋关节置换术高6~15倍。近年来由于临床诊疗技术和流程的改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活动能力恢复困难,能完全恢复术前活动能力的仅占1/3,50%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借助辅助装置生活,25%患者需要长期家庭护理。 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98%老年髋部骨折需要采用外科治疗,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采用非手术治疗者30d住院死亡率是采用手术治疗者的2倍,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时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如入院48h内实施手术)除可减轻患者疼痛外,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术后自理能力。与入院48h内手术相比,48h后手术者术后30d 全因死亡率增加41%,一年全因死亡率增加32%;患者手术拖延时间越长,住院死亡率越高;而在48h内手术可降低术后死亡风险(OR=0.74,95%CI 0.67-0.81)。此外,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也会导致肺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导致手术延迟的因素通常源于管理和医疗因素。需要尽量避免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临床比较常见,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常遗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一、病因 19世纪中期(1946~XXXX),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不仅使各因素有了具体内容,而且可用检测方法予以证实。但在上述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血栓形成。 二、病理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滞缓而发生血栓,血栓与管壁一般仅有轻度粘连,容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激发炎症反应后,血栓与血管壁粘连也可较紧密。按照血栓的组成,静脉血栓有三种类型:①红血栓最为常见,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性分布在红细胞考,试大网站收集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②白血栓基本由纤维素、白细胞和成层的血小板组成,只有极少量红细胞;③混合血栓由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其程度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的范围和性质。阻塞远端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瘀血,内皮细胞缺氧,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阻塞远端肢体出现肿胀。深静脉压升高及静脉回流障碍,使交通支静脉扩张开放,阻塞远端血流经交通支而入浅静脉,出现浅静脉扩张。血栓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蔓近,小腿血栓可继续伸延到下腔静脉,甚至对侧。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血栓还可逆行向远端伸延。血栓可脱落,随血流经右心,栓塞于肺动脉,而并发肺栓塞。另一方面血栓可以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管腔能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因管腔受纤维组织收缩作用影响,以及瓣膜本身的破坏,可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及护理对策

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及护理对策 [摘要] 目的探讨干预措施及护理对策对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2009年3月~2011年3月对69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基本预防措施、物理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措施及相关的护理对策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临床护理观察,与单纯采用基本预防措施组比较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69例患者中10例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为14.5%,均发生于手术侧肢体,经治疗、护理后,临床症状消失。单纯采用基本预防措施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87%,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髋部骨折;外科手术;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09-03 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增多,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发展,髋部骨折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包括髋臼骨折或合并脱位、髂骨翼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上端骨折等。随着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的制定和贯彻执行[1],骨科大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为了配合医生更有效地预防DVT,2009年3月~2011年3月本科室护士在手术前后对收治的69例髋部骨折的患者采取预防性措施、护理对策,并对这些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本院共收治髋部骨折98例,本研究纳入标准:接受手术者;术前彩色多普勒检查排除双下肢DVT者。排除标准:对低分子肝素耐受性差的患者;凝血功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2)对于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 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四界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1995年,福建三明)讨论修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 (一)急性期: (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阳性。 (二)慢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慢性期具有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和后期静脉血液逆流,浅静脉怒张或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瘀血性皮炎,瘀血性溃疡等。 结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超声多普勒、静脉血流图和静脉造影等,可以确诊。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汤剂 1、血瘀湿热型

病变在髂股静脉时,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数。病变在小腿深静脉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可伴低热。 辨证分析:久坐卧制动,或手术、外伤损伤,气血瘀滞,湿热乘虚入侵,则肢体肿胀疼痛,固定不移;瘀久化热,则发热:舌暗或有瘀斑、脉涩而数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三妙散加减。 2、血瘀气虚型 患肢肿胀,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紫或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耗伤气血,气血瘀滞,故患肢肿胀日久不消,青筋显露;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患肢麻木,按之木硬;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皆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益气通阳。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选择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详细参考)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由于手术相关的DVT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了解DVT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的发生机制 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 抗凝因子Ⅲ(AT 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 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手术前: 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 (1) 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 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 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 减少、郁滞。 (3) 术中使用牵引器、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甚至是手术时误伤、误切、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 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最新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 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 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 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 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 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1上腔静脉血栓: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 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 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 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 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 体温上升。 3.2周围型: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 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 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 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全下肢明显肿胀, 剧痛、苍白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 辅助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应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 水肿。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压痛缓解后,可进行轻便活动。下 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 1.2溶栓疗法: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