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修改稿

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修改稿

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修改稿
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修改稿

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政治学与行政学 2014410819 张敉

指导教师:徐百军依托课程:西方政治思想史

摘要:传统文化就是经过历史的长期演化而汇集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文化是人类劳动活动的结晶,集中地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但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却使传统文化遭受到了重创。从传统文化遭遇的悲惨现状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是目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传承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距离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愈发接近。其中,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日新月异的今天,城镇化已经进入到了新型城镇化阶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强调的是从过去一味地追求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发展,改变为兼顾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真正为民着想的内容,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给农村地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中不乏有积极的方面,比如: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机构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但是也存在很多消极影响,土地减少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涉及民生根

本的粮食问题、尤其是对传统文化造成了相当强烈的冲击。致使相当一部分的传统文化缺失和消亡。为了改变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残酷现状,促使传统文化能够继续留传、发展。此文对处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予以探讨。

一.传统文化的两面性

传统文化即指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并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风采、民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1]同时,传统文化对于村民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胡锦涛主席曾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可见,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在意识上塑造一个真善美的人,改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更是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的精神源泉。

当然,传统文化不是完美的,我们所认识的传统文化还存在着它残缺不足的一面。像农村中沿袭的过年还要行跪拜叩首之陋习、农村人的粗鄙之言、作为上的随意糙行、以及观念上的守旧落后,都是传统文化短缺一面的体现。但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正是这样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

我们更多的是要从传统文化之中认识美、发现美、发展美、而进一步的创造美。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所蕴含的文化情怀以及百家争鸣思想的开放,发现高尚道德与诗书礼仪的情操以及孔子儒学的仁爱教化,发展符合现代经济社会的现代文化,创造迎合国计民生的秩序与制度。新型城镇化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不是毁灭性的灾祸,而更应该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丰富发展它的双赢进步的过程。对此,我们个人以及社会、政府都应对传承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1] 薛璠,朱丽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 《人文高地》.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传统文化的中断

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致使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生产结构得到合适的调整,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以我出生的家乡为例,那是山东省一个普通的县级市,名叫莱州,曾经有着自己独特的手工艺品草编,在清朝作为贡品进奉的毛笔,还有婚嫁习俗所必须的漂亮面塑,所列种种,直至今日,恐是难得一见了。以前家家户户可能都有灵巧之人,凭此技能补贴家用,但现如今都是商业性的大规模批量生产。如若有婚嫁、迁居、孩子满月百岁以及春节等大事所必需面塑,村民也大都是找专人定做或者购买。像我在外求学,提及家乡特产,挠破头皮许是都不知这还是否算得上是家乡独特之处。

这些传统手工技能、传统生产方式的丢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一第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致使传统在打击中渐趋消失。土地面积的减少,使人们放弃了原有的依托土地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地融入到现代经济生活之中。第二,新一代的年轻人多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是恪守老旧的生存方式,使传统生产随之淡出人们的生活。年轻人的背离,使传统文化后继无人,中断甚至消失。第三,则是人们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了。人们习惯性地接受了安逸舒适的现代生活,更愿意接受商品化的生活,而省掉了自己动手的过程,主动舍弃了自己曾引以为傲的挣钱本领。

(二)传统文化的落后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不是完美的。传统文化兼具进步与优秀、落后与腐朽两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的落后表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像在农村地区,村民似乎更习惯在传统的茅厕上厕所,垃圾集中堆积在一个空地上,燃烧秸秆等,从农民对于平房与楼房的不适应,生活上的旧习惯,环境意识的薄弱之处,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文化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被丢弃,就必须改变其落后的局面。同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情节,李雪莲所执拗地对中国传统信义的坚持,宁愿要丈夫秦玉河的一句承认,也不肯去相信法律所得出的结果。在以法治国的现代社会里,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经

过法律程序所认可的程序正义,其效果是优于人情道理的实质正义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法治下的中国更统一。上述种种,无不在阐述传统文化现在面临的窘境,改变它的落后局面是迫切的。而在飞速前进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凭借传统文化自身对社会进行适应而改变自我,其速度是远不够使其进步的。而更需要我们推进传统文化的进步,传承发展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

《荀子·王霸》载:“无国而不有美俗。”民间有不少美俗。美俗有巨大的正能量,古人就明白“夫风俗盛衰之故系于人心,正人心厚风俗存乎教化。”[2]可在新型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民风民俗却在一步步消失。例如:过去传统的端午、中秋佳节被取而代之的是放假或旅游:为了保护环境,过年禁止放鞭炮,清明禁止烧纸等措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污染。可是,这让多少人忘记了最传统的风俗,与之伴随的即是在佳节对故人的感恩怀念的淡忘、与亲人探望团聚的遗弃。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节日、传统风俗习惯近乎消失。除此之外,我国出台了多部关于保护历史遗迹、文物的法律法规,可是真正做到实处的又有多少,我们还是眼看着倒下了一座座古迹遗址。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原本用于耕种的土地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耸立而起的高楼;原本质朴憨厚的农村人逐渐变得功利浮躁。过去和谐的邻里关系不复存在,劳动人民身上所具备的勤劳朴实的高尚品质也渐趋消失。

以上诸多现象,无不在体现传统文化的消失。反思其原因,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之中,是不是过度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以致新型城镇化近乎将传统文化吞噬。在村民被新型城镇化同化为居民的过程中,政府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而导致其流失。而作为围观者的我们,在抨击这一现象时也应该深刻反思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措施

(一)加强教育力度,建构教育环境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自身不会发展或消逝,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则是[2] 萧放.《传统风俗观的当代意义》[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第四期.

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人的存在,人才是致使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根本原因,同时,人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所以,本着“治标要治本”的原则,我们应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村民对所遗留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尤其是要促使年轻人积极对待传统文化,改变其否定传统文化的想法,精湛的传统工艺、独特的的传统文艺、深厚的传统文化,是年轻一代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源泉,会带给他们无尽的价值;同时,要加强对政府领导干部的教育,让其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新型城镇化是必然趋势,但是,传统文化一样不能被放弃,二者要兼顾。

与此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理念,重点培养专业人才,包括:仅存的掌握传统技艺的稀缺人才,愿意接受并发展传统文化的有志青年,有保护意识及责任的拥有专业知识的政府人员,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研究的专业人才等等。通过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除此之外,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一定的教育环境。为此,还要注重对教育环境的建设,去除阻碍传统文化发展的不良制度与氛围,创建良好的积极的教育气氛,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净化空气。例如:革除陋习和愚昧的风俗,还原民居旧貌,重拾习俗传统等。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承面,增强传统文化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能力,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推进发展

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与发展是统一的。想要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予以改造,加以创新。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坚持的一直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带动各方面进步的发展模式。传统文化要想进步,就必须跟紧社会的步伐,对其进行创新则是推进其迅速发展的利器,更是其适应社会变化的关键,传统文化只有在创新中得到升华,得到新生,才能够使自己保持永久的活力。创新从根本上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我们可以“以新带旧”。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数字信息时代,一方面我们可以

利用电脑、电视、大众媒体等多种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予以传播,让更多的人看到、认识到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使他们记住璀璨的传统文化,使有担当之人主动学习继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影音设备记录、保存传统文化,使其能继续流传。在保存的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会推动传统文化的革新与进步。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加以利用和改造,通过开发旅游业,来保障传统风俗、历史遗迹等的留存。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也是将文化资源有效利用、进行产业化的过程,积极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更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三)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前进方向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保护值得关注。保护传统文化就是尊重发展民族事业,培养文化生命力,以适应城镇化的需要。[3]城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所以政府不能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味的忽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政府应加大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投入力度。资金上,保证地方上有能力去开发保护传统文化。对历史遗迹进行保护和修复,对非物质遗产进行产业化开发,积极培育建设旅游项目。技术上,保障传统文化继承、改造、创新的各个环节尽量完整完美,程序正当合理,朝其朝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人才上,保证教育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同时,力求使被教育者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承者,使其继而投入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队伍之中,让传统文化成为一潭活水,源源不断的流淌。

同时,政府应保证制度的完备,法律法规的完善。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需要政府予以重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兼顾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对此,政府应该完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制度。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保护监管、评估体系、市场机制等一系列全面的制度。要求对落后迂腐的内容进行抵制剔除,对进步积极的内容予以保护利用。其次,在执行环节上政府应保证程序的正当合理,政府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而不是控制。在制度完备的同时,政府还应建立成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靠法律法规予以强力保证,增进政府工作的真实性与可行性。

[3]刘桃良.《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策略》[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32卷(第四期):77.

四.结语

在本文对处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予以探讨之后,我们应该能清楚、深刻地意识到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形势紧迫。发展经济,推进社会的进步,是当今时代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通过分析传统文化面临的现状,找出原因,继而对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融合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

参考文献:

[1] 薛璠,朱丽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 《人文高地》.

[2] 萧放.《传统风俗观的当代意义》[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第四期.

[3] 刘桃良.《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策略》[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32卷(第四期):77.

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

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基地名单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教体艺函〔2018〕5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遴选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9〕42号),经高校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专家遴选与公示。 各传承基地要扎实推进建设工作,对标基地建设原则、任务和要求,抓实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六个环节,落实工作任务,突出育人功能。要严格落实教体艺函〔2018〕5号要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以传承项目为内容的选修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切实落实2个学分;建设2—3个校级传承项目学生社团和1个实践工作坊;加强以传承项目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辐射带动当地3所左右的中小学校和1个社区,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加强成果交流与展示,切实将传承基地打造成本校的特色和品牌。 教育部将于2020年上半年组织专家对前两批已入选的传承基地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对建设成效明显的传承基地将进一步予以支持,对建设成效不佳的传承基地要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到位的将实施退出机制。根据建设目标,2020年教育部将进行第三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工作。

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序号 地区 学校名称 传承项目 1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 传统手工艺术 2 山西 山西大学 晋剧 3 辽宁 东北大学 木偶戏 4 吉林 吉林艺术学院 吉剧 5 上海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中华射艺 6 江苏 南京财经大学 篆刻 7 江苏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锡剧 8 江苏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绣 9 浙江 丽水学院 青瓷 10 安徽 滁州学院 凤阳花鼓 11 福建 福建师范大学

基层反映:文化传承面临城镇化发展三大洗礼亟待引起重视【推荐】

基层反映:文化传承面临城镇化发展三大洗礼亟待引起重视 今天,的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文化传承面临城镇化发展三大洗礼亟待引起重视》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当前,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型时期,各地区陆续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文化传承面临三大洗礼亟待引起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保护与传承认识不够。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重视不够,对文化缺少科学认知,狭隘理解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义,保护意识淡薄,重发现、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文化品质低,居民的文化认同度和文化凝聚力下降。 二是文化保护与传承方法失当。文化保护与传承方式方法简单,少数地区过度商业运作,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采取拆毁重建、全面改造等开发方式,大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人文景观、历史名人故居等城市传统文化资源载体遭到破坏,商业化、人工化痕迹严重,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文化遗存、城市风貌以及地方风情的真实性、完整性受到破坏,直接造成文化“建设性破坏”。 三是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不畅。由于缺少统一指导和规范,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不畅,缺少城镇化发展中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立法,文化保

护与传承工作缺少顶层设计和规范性指导。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管理缺位,管理体制欠完善,缺乏在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培育文化品牌的意识。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参与主体较单一,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欠完善。 二、基层建议 一是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立法。制定针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法律法规,设计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顶层战略,厘定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原则性标准,规定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基本制度和措施,确定破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法律责任,指导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推进地方特色的文化保护传承立法。 二是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管理。完善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管理体制,构建文化管理动态信息和监测预警系统,完善文化保护网络体系的基础设施,搭建文化保护与传承信息交流网络,提高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风险预防能力。加强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从文化角度进行整体性规划。培育文化品牌,从城市空间特色、民居传统、建筑文化、风景园林艺术等入手,挖掘地方文化特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三是丰富城镇化发展中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参与。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丰富参与主体,动员和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保护与传承。丰富参与机制,丰富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建立社会参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协调机制,构建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咨询决策和执行机制,完善社会资本公平竞争和参与文化建设的机制,探索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社会监督机制。 四是在城乡规划建设中,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城镇化与传统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策略 摘要:现代城市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城市化进程 在不断推动着城市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速传统文 化的消亡与变迁,尤其是传统文化的领导者儒家文化的保护受到威胁。文化是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的标志,社会需要持续的发展,文 化是重要的推动力量。社会文明的进步与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密切相关,保护传统文化是当下社会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重要任务。 一、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保护的原因分析 城市化进程使得文化与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城市 化是城市改造建设的方式,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方式,其目的在于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社会发展。但是城市化进程带来文化变迁,既推动一些文化发展,也加速一些文化消亡。城市化的根本是文化 的根本,文化的根本在于生存,生存需要保护和发展文化。传统文 化也是重要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化进程中融入文化保护,通过城市 化推动文化发展,通过文化发展带动城市化进程。使二者互为作用,产生正能量,共同发展。 其次,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挥积极有效因素,注重文 化合作与互补。传统文化集中在村落,现代文明集中在城市。随着 城市化进程,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逐步边缘化。面对现 代文化,传统文化是脆弱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 生活结合。注重彼此文化元素的融合,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提升文 化生长点,激活文化生命力。力求传统与现代优势互补,达到资源 共生,文化共享,持续发展。整合出一条村落与城市、传统与现代 互补共生之路。 二、在城市化进程中构建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和策略 一是建立城市化与文化保护监管机构。城市化的目的之一在于 提升城市形象,城市形象的核心在于文化。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离不 开专门的监管机构。二是构建政府在政策、资金、法规方面的保障 机制。城市化中文化保护任重道远,全民受益,政府既要在资金投 入上作保障,也要在政策法规制定上作保证。三是增强民族传统文 化消费需求,形成和谐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环境与机制。 三、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以文化产业带动传统文化的保护 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强调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强调文化产业 对城市发展的经济贡献,强调大众参与。同时呼吁保存发展民族艺术,开发创意产业,关注文化多元化发展和复兴民族文化传统。文 化保护的目的在于发展,在于文化价值的实现,文化价值的实现需 要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保护具有相互影响、彼此共生的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013级文艺学 陈盈 在今年的文艺座谈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 关于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会。在此尚长荣提出要尊重传统、研究传统、 继承传统,并且要激 活传统,用活传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我们现今并未完全处理好传承并创新这个 工作,并未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戏剧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包容性一种艺 术。中国戏曲艺术是当今世界艺术林海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 从汉代的歌舞,到南北朝时 期的歌舞戏;从唐代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并进入宫廷,成为上层社会的艺术享 受,到宋代的瓦舍、勾栏、南戏、北戏等而形成的宋杂剧,到元代的元曲,形成真正意义上 的戏曲艺术,再到明代的四大声腔, 清代地方戏曲的发展与繁荣。 两千多年的发展,其文学 内容、音乐表现、舞台表演、唱腔设定等独特的魅力,构筑了中国艺术最美且又最有价值的 风景。中华民族的戏曲,是结合了剧本、服饰、唱腔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且是以故事、人 物、情节为核心,重新组织运用了歌曲、道白和动作等。戏曲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形式的,多 样化的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 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 一些地方剧种, 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当今时代,怎 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 辉? 看戏是娱乐活动相对较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的人们的最主要的活动。上 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看戏。 中国的戏剧中是蕴涵这深厚的文化内涵的, 由于当 时的人们的文化水平有限, 书籍的传播范围也有限, 通俗易懂的戏曲便成了丰富他们的精神 世界的主要工具。可以说,从看戏这一简单的娱乐活动中可以学习到非常丰富的知识。 当代 作家白先勇的创作就深受传统戏剧的影响, 现在他也致力于向外传播 “雅”戏剧的代表剧种 ――昆剧。 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可是,现在了解戏剧的人却越来越少,喜爱、 并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 这又回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问题上了。 现今 的当务之急便是传承这一问题还未做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是一个民族身份的凭证, 牢固根基。现今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继承。 社会和百姓 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高度, 无二的艺术。而如今,多种娱乐形式的存在,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那种“快餐文化”,通俗甚至低俗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戏 剧则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霸王别姬》、《桃园三结义》等剧目,人们甚至熟悉到可以 吼几嗓子的程度,而如今我们已对这些剧目完全陌生了。 能够被抑扬顿挫的唱腔所吸引的人 越来越少了。 戏曲艺术影响了中华民族多少代人,熔铸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华百姓人生观、是非观, 是培养中华儿女爱国、爱民情怀的重要文化食粮。因而,在戏曲的传承和创新这个问题上, 我们首先做的就应该是传承,在传承中重视民族文化的传统。 所谓传承,一言以蔽之, 就是 承接好传下去。我们的祖先能够发明创造出灿烂的戏曲艺术, 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或几 代人手中传丢了。传承需要我们对传统的优秀的戏曲剧目进行大力的宣传, 尽可能多的进行 戏剧的演出巡演,让普通人们易于接触到,才能培养对戏剧的兴趣。 也是一个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 我 们只有将戏曲艺术和中国历史、 才能传承好这种属于中国的独一

2018年中考政治时政热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解析

文化自信传承创新 热点链接】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祈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发展先进文化 ②民族文化的力量 ③增强文化认同感 ●实施文化传承工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强调,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戏曲进校园 201 8年学校美育工作将加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除此之外,国学、书法等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文艺节目异彩纷呈 岁末年初,各大电视台打造的文化类节目尤其抢眼:2016年1 2月3 1日播出的《见字如面》通过书信展现历史;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的千年“诗心”;2017年2月1 8日开播的《朗读者》,则通过朗读精美的文字,用平实的情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进而传播精神、展现人生。 【问题设计】 1.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2)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请就如何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举办经典诵读活动; 举办国学讲堂活动;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阅读答案-.doc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非遗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如何保障非遗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不被破坏。传承和保护非遗,说到底,无非是使不同的非遗类型上合天时,下接地气,左右逢源,持续发展。 ③学术层面,最早使用“城镇化”概念这一概念的,是西班牙工程师A. Serda。他在1867年出版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中用这一概念来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到了20世纪,这一名词被世界范围的多数学者所使用;7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学术界并被接受。 ④现阶段我国政策层面的“城镇化”概念,是2014年3月17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中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并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即“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

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为此强调: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这就为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非遗”保护,确立了准则,指明了方向。 ⑤曲艺作为“以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植被依托或者说文化基础,乃是各地的方言。不同曲种“说唱”表演的特殊美感包括语言叙述和唱腔曲调,都是从形成地及流布地的方言土语中提炼升华、创造生成的。换言之,没有方言,就没有曲艺的独特性、曲种的丰富性。 ⑥当今时代日益加剧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趋势,包括中国正在进行的这种“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恰恰使得各地的方言土语正被有意无意地大量稀释、挤压乃至替代、淘汰。而方言,正是曲艺所以生成和依托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历史“文脉”。要传承和保护曲艺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各地的方言就显得尤其迫切而且重要。 ⑦比如,苏州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曲艺形式发源地。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苏州市的人口结构,外地人已经超过一半,达到了700万,从而使得苏州成为全国继深圳之后的第二大移民城市。这就给吴语方言的保存与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与挤压,也给包括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曲艺形式在内的非遗传承与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如上海的外来人口比例也一路走高,目前外地人占上海整个城市人口的40%,突破了1/3。这对包括上海说唱、浦东说书、上海独脚戏、浦东宣卷和上海锣鼓书等等在内的上海本土曲种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习课件.doc

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社会脊梁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是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批准成立的,以传承、弘扬、创新、培训、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单位,主要推广以儒、释、道、医、易、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慈悲、仁爱、积德、百善孝为先等至善精神,推动国家和谐化进程为目标,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而努力! 基地开展以弘扬儒、释、道、医、易、武、民俗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中医、养生、武术等,以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智慧文化为内容。主办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研究、培训、交流、展示、推广等活动,发挥传统文化的纽带作用,推动两岸三地、国际文化交流,致力于建设国家级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基地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爱国爱民为前提,秉承“博古通今、知行合一”的宗旨,致力于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体验、创新品牌、培训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播工作。是集传统文化体验与教育、创新与品牌、人才培养与培训、理论探索与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培训基地,主要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建设、产业化等事业。 基地主要功能是:针对国内外人士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体验、品牌创新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承接海内外传统文化师资文化类培训工作;构建传统文化平台;研发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开展传

统文化传播理论探索与应用对策研究;开展传统文化与影视艺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 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培训与国际传播,“博古通今、知行合一”被确立为基地的主旨,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道德,文治教化”的理念,以“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社会脊梁”为目的,基地打造以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场景系统、资源系统、网络系统、人际网络系统建设为主体的工作框架,探索一种集传统文化教学、传统文化传承体验与传统文化普及相结合的综合性的传统文化传播模式。 基地的使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基地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办学主旨,以身作则,力行传承推广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中华人民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神。所谓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向的消极因素。儒道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形成互补之势。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传统士大夫的“达兼穷独”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以和为贵。“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导方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占主导地位。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经典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指导思想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经典是过时的、有害的,尽管他们的经典中也同样有糟粕。但不少中国人却经常有这样的冲动和行为。当前的传统文化热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回归,是对数度全盘西化浪潮的拨乱反正,也是对现实冷思考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立足 自我,对外来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整合日显紧迫。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意义日益突现,已成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内驱力。把文化看作一种国际竞争力,这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放眼21世纪全球竞争而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文化建设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在竞争压力下,主动的选择和开放的创造。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自觉与理想人格,追

城镇化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城镇化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原大地正在掀起如火如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热潮。从本质上而言,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产业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房子的城镇化,更是文化的城镇化。在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理念,积极保护和传承中原文化遗产,让广大中原儿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浓浓的“乡愁”。 文化遗产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点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也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新型城镇化建设应 回归城市作为“人类文明集聚地”这一原旨。 新型城镇化不是“解构”城市,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重构”城市。然而,当下为数不少的城镇化仅仅是大拆大建、破旧立新,进行“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快速造城运动,这致使城市生活方式被解构、城市文明集聚功能被消解。正如杨东平先生所言:“当工业文明以其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时,由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历史形成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灭。在全球化的文明演进中,城市的面貌和

生活方式从没像今天那么雷同和千篇一律。因而,保存和营建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不仅是一种属于历史的、地域的、民间的 文化的自我拯救,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严肃课题,一个重大的挑战”。在河南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尊重并体现中原地域性特色问题,解决如何整合和重构中原文化问题,也就是中原城市的地方化问题。 新型城镇化不只是钢筋水泥的物理空间建设过程,还是文化的整合与重构过程。文化 整合与重构的重要内容就是地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部部厚重的史书、一本本鲜活的档案,记录着广袤中原大地上村镇市井真实的发展历程,承载着 中原大地丰厚的社会文化信息,反映着中原大地特有的历史风貌和人情世俗,体现着中原儿女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厚文化土壤。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只有倍加珍惜和呵护丰厚的文化遗产,中原城市的文脉才能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在河南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大批珍贵的 文化遗产得到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一大批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项目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大力弘扬。但是,毋庸讳言,一些散落于乡间和市井的文化遗产尚未得到有效重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五千年华夏,泱泱哉大国。提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已是老生常谈。然而,我们整日挂在口边的这四个字“博大精深”在今天十三亿中国人头脑中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和意义?这四个字仅仅意味着京剧、诗词和书法吗?它究竟诠释着什么?能给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什么?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吗?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 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甚至在今天仍然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19、20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潮流使大部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只有少数思想家仍然能在新旧体制交错的夹逢中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今天,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被锁入故纸堆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然后外国人的关注学习热情反过来刺激了中国人,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 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 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 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的理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外文化开始入侵中国,随着国外文化的不断入侵,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不久前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这一些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脆弱性,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不能摒弃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要正确看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荣昌盛的根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 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研报 告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陆丰是粤东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县城之一,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深挚的传统文化底蕴滋润着祖祖辈辈的陆丰人民,影响着陆丰文化艺术的发展。 一、文化根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镇文化站21个,村(社区)文化室326个,在建市民广场1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1个(在建)、景观路1条。 (二)基层艺术团体、文艺协会和职校、各艺术门类工作室建设情况 1.专业戏剧艺术团体情形:有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和陆丰皮影戏传承维护中心各1个,两中心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传承人6名、市级非遗传承人13名,有国家三级导演1名、三级演员4名,四级演(奏)员共29名;有青年演(奏)员33名,委托专业艺校代培毕业、结业学员19名。 2.基层文艺协会、艺术工作室情况:全市有各艺术协会(研究会)16个,拥有国家级协会会员51名,省级会员143名,市级会员277名,本级会员1209名。各艺术门类工作

室约160个。 3.民营剧团情况:全市登记在册的民营剧团66个,演员1980名。 4.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艺术类专业情况:有中等职业学校两所,开设有戏曲、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有艺术类老师33名,现在校艺术类学生293人。 (三)文化遗产项目情况 1.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陆丰皮影戏参加“中国皮影戏”申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通过,成为世界级非遗项目;正字戏、陆丰皮影戏、滚地金龙、甲子英歌4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碣石麦秆画、玄武山庙会等15项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市级保护项目达29项,县级保护项目54项。有省级传承保护基地2个、市级传承保护基地8个,省级生产性示范基地1个。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市)四级保护体系。 2.文物普查情况:博物馆文物登录编号554件套、序号为649件套,单个文物总件数达3000件;玄武山管理睬馆藏的文物登记号为348件套、序号为525件套、单个文物总件数达1022件。包括了国家一、二、三级文物和一般文物。 3.古村落保留现状:拥有国家级“四料”古村落1个,国家级古村落1个,省级古村落5个。还有一批古村落正在普查中并予以活态保护。

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高考作文5篇

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高考作文5篇 传承传统文化要分清传统的精华和糟粕。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值得我们去传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以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1 故事的主人公游天明,一开始自己不愿意学习唢呐但由于父亲的逼迫,而去当时最有名的唢呐匠焦三爷那儿去拜师学艺。焦三爷因看到了他父亲摔倒后,游天明所流的那一滴眼泪,将他收为徒弟,经多次磨难,他终于可以拿到唢呐跟师傅一起吹唢呐了,渐渐的,他学会了鸟叫,并赢得了其他师兄的鼓励,随时间的推移,他的师傅也渐渐变老了,为了不让唢呐失传,便交给了游天明,天明也对所产生的感情,并建立了游家班,决心不让游家班解散,但随着时代的脚步,唢呐匠将不再受到尊敬,至于最后,不管什么事,都没有在请唢呐匠,并被其他乐器所代替,不得已下,游家班已解散,焦师傅在一次百鸟朝凤中死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传统的东西已失传,人们只是一味追求时尚,流行,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应该传承传统的工艺,因为那是我们独有的更是老一辈人的心愿,不应该失传,行动起来!那不是俗,那是文化,让我们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吧! 周五,我们看了《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乐器唢呐消失的过程。 看了这部电影,我为游天明为父亲所留的那一滴眼泪与他对父亲的想念说感动。为他用竹竿从河里吸沙系上来的那第一口水而欣喜,为他在暴雨中戏水而同

情!为焦师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嘱咐游天明不要让唢呐失传而感动。 作为青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一起行动起来吧! 以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2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直是我们炎黄之孙的骄傲。而现在却出现分歧------传统文化需要被传承吗? 毋庸置疑,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二十四节气确实“己在生活中不常用到”,但是,如果因为不常用到,便要摒弃之,这显然也是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二十四节气的存在价值,除了古时农业的应用价值外,它更体现出一种文化标签价值,正如入遗标准中的“杰出的文化代表”,既然是有文化的代表性价值,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的。 泰戈尔说过一句话:“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所以,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应该被遗忘,被抛弃,而是更好,更应该传承,让孩子们在心理上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才能一代一代的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下去。现今天看来,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括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是四大文明,万里长城,京剧昆曲等。传统精神和历史古迹又一次受到冲击,那些西方文化使现在的民族文化生存越是艰难,几乎是空谷绝响。 近2020年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引得各界人士议论纷纷,多方评价。有人说:需要被抢救;有人说:没有实际价值;有人说:只有传承和革新才会有更大的价值。。。。。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却现在别搞得乱七八糟,不知对错。 另外,需要明确的是,二十四节气入遗,一方面的确是说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代表性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反映出这种文化遗产需要切实保护。而入遗后是最

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一)

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一) 内容摘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是工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结构雷同、布局雷同、建筑雷同等问题,使其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传统。因此,城镇化建设应以优秀的文化思想为先导,以继承保护优秀文化传统和特色为支点,在规划和建设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镇化建设与其地域特色、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的关联度,注重文化特色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文化特色继承保护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是工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城镇化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和空间均衡的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体现和突出城镇的地域文化特色,以文化特色建设促进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 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和措施之一就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动力。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建立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城乡共同发展是缩小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各种差距的重要前提和治本之策,也是

当前和今后解决城乡之间矛盾和问题的最佳选择。按照城乡统筹思路,应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辨证的统一体。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是城镇化和产业化的核心;城镇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农村工业化不能停留在承受城市工业扩散、与城市工业配套,以及以劳动力密集型中小型工业、传统工业为主的分工阶段,应提到国家新型工业化层面整合并轨,使乡镇企业与传统工业分离,转变为“现代工业部门”;使从业人员与传统农业分离,成为一支现代产业队伍。农村城市化不要盲目反对大城市发展战略,也不要把小城镇战略过于理想化,而应采取多元化、低成本发展战略,实现城市城镇全面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的低成本和城市、城镇建设的低成本,以便大批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实行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是城乡一体化。这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城乡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因素、摈弃落后病态、相互融合、双向演进的过程。在发展中要注意到,城乡是不同的空间区域,必然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差别是永恒的,是无法消灭的。因此,城乡一体化不是乡村都变为城市,更不是城市乡村化,它将在保留城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氛围和城乡生态相互适应的环境。 以文化特色促进城镇化建设

高中政治 第2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1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业分层测

传统文化的继承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对绝大多数农民工来说,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回家过年仍然是不变的选择。既使路途再远、交通再难,仍然是“年年恐归年年归”。这表明( ) A.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 B.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D.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永恒不变的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A错误;传统文化既包括积极合理成分,也包括落后腐朽成分,只有积极合理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C错误;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不是永恒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D错误;即使路途再远、交通再难,仍然是“年年恐归年年归”,这表明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B符合题意。 【答案】 B 2.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一幅“画”,以围墙作画框,主要的欣赏对象则是围墙内的空间。欣赏方式不是静态的“可望”,而是在动态的“可游”画面之中,步移景换,情随境迁,体味各种“画”的神韵。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 ) ①可以被称为凝固的艺术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③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正确认识。材料体现不出④。 【答案】 A 3.“腊八节”喝腊八粥的历史始于宋代,有近千年传统。每逢腊月初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这说明( ) ①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③传统习俗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④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始于宋代的腊八节至今犹存,说明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也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②符合题意。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传统习俗不一定都是健康向上的,③错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错误。 【答案】 A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2971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紫金山街小学三届阅读文化节方案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文明、高雅;优秀的传统文化意味着健康、和谐。从《诗经》中“载驰载驱”“我心则忧”的许穆夫人,到《楚辞》中“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日省三身”“君子慎独”的孔子,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孟子,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从对祖国山河“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深沉热爱,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的庄严责任……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她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的优秀成果、探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推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书香人文校园,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积极营造文明校园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确保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通过“学国学,弘扬传统文化”;“讲文明,养成文明礼仪”;“争当礼仪标兵,构建和谐校园”等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读”、“诵”、“唱”、“讲”、“画”、“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全力打造“文明、高雅、健康、和谐”的师生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