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课时一:

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谁知道?哪十大人物?你说。

生:王百姓。

师:对了,王百姓。还有吗?

生:黄舸。

师:少年英雄黄舸。还有吗?

生:雷英雄。

师:不是雷英雄,是排雷英雄。丁晓兵一个手臂都没有了,被炸飞了。他走上台领奖的时候,我看他用左臂,慢慢地抬起来,抬到了额前向全国观众行了个军礼,我看到这儿潸然泪下。还有吗?

生:还有华益慰。

师:对了,好军医华益慰。慈善家霍英东等等。这些英雄人物、模范人物以他们的模范行为,感动了所有的人。所以感动就在我们身边,读(教师指板书:感动)生:感动。

是:读得快一点,“感动”读!

生:感动。(有所改变)

师:感动往往就在一瞬之间,(师板书:在一瞬间)谁把这几个字念一下,你念。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不错,读得还可以。你读,

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显然你读得比他好,谁再来读?

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哎,太好了。你读呢?

生:感动在一瞬间。(读得有底气有感情)

师:一起读。感动在一瞬间,起!

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往往因为人家的一个眼神,一件事,一个动作,一个肢体也能让人感动。感动自己的什么?感动的人感动的事很多。懂得感动的人,才会知道感恩。会感恩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下面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人的一句话感动了所有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姓夏,夏天的夏,夏衍哪。他是个老作家,生前写过许许多多一流的文学作品,本来就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亲友孩子,到了晚年他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在医院的病床上他还是想着别人。特别是在他弥留人间的那些日子里,谁知道弥留人间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还生活在人世间的意思。

师:还生活在人世间,就是即将离开人世的意思。有一天,突然他的病情恶化了,在旁边的护理人员看了,着急得不得了。下劳你别急,我马上去找医生。就在这时,几度清醒几度昏迷的夏老,突然自己清醒过来,他猛然坐起身,瞪大了眼睛,伸出手,张大了嘴大声地说了一句话:“不是叫,是请!”说完这句话倒在床上,死了。这是他一生当中说的最后一句话,意思是,你不是去叫医生,是去请医生。一个字之改足见他的人格。他始终想着别人,所以他说这句话令在场的人感动不已。这件事传开了,整个的医院上上下下,从医生到病人,从病人到护理人员,

从护理人员到家属都感动不已。这件事被新闻记者知道了,写文章报道出来,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感动不已。这样的人和事在我们周围很多,你在电视上看到的,报纸上看到的,课本里面学到的,以及我们耳朵听到的,周围自己碰到的,到处都是。想想看看感动你的人和事有吗?

生:我从电视上看到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的了脑瘤。脑瘤占据了他的整个脑子,他失明了,他快死的时候他就说我要把自己的角膜捐给别人……(哽咽)我就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感动。师:表扬他。(师沉重的)一个十岁的孩子,就要死去了还要把自己的眼膜捐给别人,把光明从给别人,光明是可以传递的。还有吗?生: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女孩也是失明了,他说他想到天安门看升旗。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很多人都来帮他,配合他,其实根本就没有天安门,是在一个学校的操场。

师:我问一下,你知道这个小女孩的名字吗?

生:忘记了。

师:忘了我告诉你,叫新月。发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女孩就要死了,他唯一的心愿是到天安门广场前看升国旗仪式,但是它是不可能去的。结果整个的城市都知道了这件事,整个的城市都编造谎言,说我们带你到天安门去,于是就把他送到车上,用北京话报站名,模仿许多各地的方言,让他觉得现在是到北京了。然后在操场上,学生走起了军乐、国歌,升旗啦。他眼睛虽然看不见,嘴角却露出了微笑。这个节目我看过很多次,感动!还有吗?

生:四年级的时候。(师纠正:读四年级的时候)课文里面写的第九课是罗盛教,他是抗美援朝上的一个志愿军。他看到一个孩子掉进冰窟窿里面了,就不顾一切跳进去把那个孩子就上来,最后自己牺牲了。

师:你知道这个孩子是中国的孩子吗?

生:他是朝鲜的孩子。

师:对,朝鲜的。还有吗?

生:我曾经看过一个电影,名字叫做《暖春》。里面有一位老爷爷,他抚养了一个孤儿,把他养成人,(师:不叫养成人,他本来就是人,培养成人。生:谢谢)培养成人以后,他有抚养了一个小女孩,自己的钱不舍得花,都用来抚养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很懂事,最后就成了那各乡村的老师。

师:乡村女教师,好的。我们讲了电影里的,新闻中的,现在说说生活周围的。生: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我的脚不小心跌伤了,我走楼梯的时候一直脚一跳一跳的,我们班的陈益明看见了,背我上了三楼。师:哪一个叫陈益明?请这位英雄站起来。我们为她鼓掌,(师过去同他握手)同英雄握手无上光荣。请坐。还有吗?

生:其实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我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生哽咽)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走不出这个阴影,后来是妈妈帮助了我,他说你一定要坚强,师:现在妈妈跟你生活在一起吗?

生:对。

师:你回去带去老师对她的问候,说老师支持你,谢谢你培养出这么好的女儿。生:谢谢。

师:好还有谁?

生:这件事是我亲身经历的。那一天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学校,看见了一个老婆婆在那边讨饭,我们就去问她,她说他来找儿子,我们就打电话110,110来的时候说他已经送过很多次了。

师:感动的人和事就在我们生活中。你看电视会为之感动,看报纸会为之感动,你这正开眼一看,大家都在帮助人关心人,令你感动,如果你把感动的人和事写下来,就是很好的作文材料。有了这个材料是不是一定能写好?不一定。那还得讲究谋篇布局,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的作文,把片子打开。则篇文章的题目我请小朋友来读读好吗?生:诚实比金子更重要。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当过播音员吗?生:当过。

生读。

师:你读得更深情。大家一起读。这篇文章大约700个字,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把他看完。开始,注意读写的姿势。

学生读文。教师巡视。

(此处有空缺,谅解。)

学生课下自由作文。

课时二:

师:文章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写好了可以交给老师了。可以吗?

生:可以,不可以。

师:不,文章写好不能交给老师,自己应成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要反复地读反复地想,反复地改。俗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黑板上有一句话谁来念一下?第一句。

生:文章不厌百回改。

师:什么意思?

生:……

师:理解完全正确。这个百是虚指,是多次的意思。另一句话,谁会读?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

师:这小朋友写了这么一句话,我告诉大家,这句话至少有五个地方错了。生:应该是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

师:为什么是端?

生:应为……

师:搬是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比如说,(指一学生)我们一起把桌子搬一搬。(师生搬桌子)把桌子搬到原来的地方。这是重物叫搬,老鸭汤碗需要搬吗?他没用扛那算好着呢!(众笑)教师用修改符号改搬。

生:妈妈扯下两条腿,是老鸭腿……

师:多恐怖啊,妈妈扯下的两条什么腿啊?(鸭腿)教师用修改符号修改。师:标点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这里都好改为句号。

师:对,意思变了,逗号改句号。看第一句话,漏了一个字。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碗老鸭汤。

师:那倒没有关系。漏了一个字。

生:我最喜欢后面应该是我最喜欢喝的。

师:哎,对了。我最喜欢什么,颜色?气味?是滋味。(教师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有两个不明显的老师来改。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你说妈妈应该先放在谁的碗里?

生:奶奶。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尊重老人。

师:对了,先老的再小的。奶奶跟我位置得换一换。这一个词换一个可以突出晚辈尊敬长辈。

(教师模拟礼让场景。)这叫怎么样?

生:我觉得应该是盛在。

师:盛在,不对。

生:我觉得应该是夹在。

生:推。

生:按在。

师:对,按在,你不吃也不行,这是晚辈对您的孝敬。这样一改意思完全变了。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修改之前的句子。

学生读句子。(教师随即评价)

师:修改之后呢?

生读。

师小结:这样一句话,通过咱们思考,品味,动一动,改一改,位置换一换。意思大相径庭。所以说,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把自己的文章改一改,谁来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大家听。

生:感动……

师:这个写作改成作文。为什么,写作是属于创作的,是作家写文章叫写作。咱们小朋友叫作文。

生:……我获得了全市特等奖的好成绩。

师:这个好成绩不要了,再读。

生: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

师: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你表示惊喜,你加上呢,你试试看。

生: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呢!

师:这个获得应该是得到。

生:我怕妈妈发现被没收……

师:没收加引号了吗?

生:没有。

师:没收是指你不应该得到……

生:便随手加在一本……

师:这里一个词用得好,随手用得好。随手时不经意的。

生:回家后放在抽屉里。

师:回家后把草稿本放在抽屉里。要表达清楚。

生:……当时我眉开眼笑,打算……

师:等一等,眉开眼笑这个词儿不错,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恰当吗?我心里暗暗高兴。这就够了。

(学生继续读,教师适时评价)

生:……泪珠在眼眶里打转。

师:泪珠在眼眶里直打转。加上个直。

生:……我怎么不好好看看

师:这个好好改成仔细。

教师适时插入辙的解释。

鼓掌,鼓励。

生:……一位一大一小的母女……

师:等一等,母女有一大一小?这里母女就可以了。

生:……母女展现在我眼前

师:不是展现,站在。

学生继续读,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读完,教师带头鼓掌。

教师教学生打分,送给学生礼物作为奖励。

另一个学生读文。(单亲家庭的那个孩子)

生:那一刻,我……

师:那一刻,我……这个题目好!

生:……妈妈把全部希望全寄托给了我

师:不是寄托给了我,使全寄托在我身上。

生:……要好好读书,改变自己。

师:要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用“只有……才能……”句式说。

生:……那是相当地悲哀。(众笑)

师:……看来你要获取知识,什么地方都可以得到。

生:……头发有些乱,像个鸟窝

师:头发有些散乱,鸟窝不要了。

生:……我们是收废品的

师:“我们”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让其他学生说)对,只有母亲收废品,女儿不收,所以用词要非常的精到。

生:……现在交给你

师:一百元是很重要的事情,怎么还给你,你得交待……

学生读完,教师带头鼓掌。老师送给学生一支笔。

教师出示例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统一修改。

……

师:这样一来,文章就通顺了,说到底还是这句话,一起读。

生:文章不厌该会改。

师:你们的文章就这样不断地读,不断的思,不断的改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贾志敏老师“叙事素描作文”教学实录

“新体系作文进校园”第一站:

走进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属小学

教学实录

举重若轻,浑然天成

——贾志敏老师“叙事素描作文”教学实录

一、教观察,给素材

师:写作文少不了观察,观察主要的手段就是用眼睛看周围的事物。可是如果光用眼睛看,不用脑子记,眼睛会欺骗你。我问两个问题,看你能回答吗?对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马路上指挥交通的红绿灯不陌生吧。见过吗?(生点头)红绿灯三个灯,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绿的。哪一个灯在上面?

生:绿的灯在上。

师:看看。是绿的?(播放PPT)哪个在上?

生:红的灯。

师:尽管我们的眼睛每天看到同一事物,但是熟视无睹,脑子不用,看到的也是假的,眼睛会欺骗我们。再问第二个问题,我刚才进来跟你们见面,你们看到我穿了件大衣是吧?(生点头)这件大衣是什么颜色的?你说。

生:黑色的。

师:黑色的,哦……(拿出一件上衣)是大衣吗?不是的,还说是的。眼睛可以欺骗我们。所以观察要看仔细;脑子要记,记清楚。

师:下面看一段文字。(放PPT)有这么一段话,看得见吗?(生点头)看两遍。

(学生看PPT上文字)

师:看完了吗?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让耳朵来帮助你记忆。哪位同学读得好?她?好。你读好啊,一定读得清楚、准确,知道吗?好,试试。

生:(读)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事,闹出不少笑话。有时候,他提着眼镜,到处找眼镜。有一天,他回家居然摸错了门,跑到邻居家去了,差点儿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嗯。看了两遍,耳朵又帮你记了一遍,三遍了。现在,我把它关了,没有了。谁能把这段话说出来?能记多少说多少。

生: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有时候,他提着眼镜找眼镜。有一天,他居然在回家的时候找错了门,摸到邻居家去,差点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真好,真好。还有谁要展示展示自己?

生: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有时……

师:你说得比她好,她说的是“常常会犯糊涂”;你说的是“常常会犯糊涂事”。你记得比她清楚。

生:有时候,他手里提着眼镜,到处找眼镜。有一天,他回家跑错了门,跑到邻居家去了,差点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真好,两个同学记住了,看了一分钟都不到,就把一段一百五十多字的文字记下来了,不但记下来,还能回忆出来告诉别人,这就是本事。所以观察不仅要靠眼睛看,还要靠脑子记,耳朵、嘴巴、鼻子,都可以用。

师:我们把这件事放到我们教室里来,写成一篇作文,时间变一变,地点变一变,人物变一变,事情变一变,变成这么一件事:爷爷有一个手机,他很喜欢,但他犯糊涂,找不到手机了,他非常着急地叫道:“手机呢?手机呢?”他怎么也找不到,就叫儿孙一起找。有的找厨房,有的找卧室,有的找客厅,都找不到。结果,小孙子跟他说:“爷爷,你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开着开着。”“那我有办法了。”最后,小孙子把爷爷的手机号码输到自己的手机上,一拨,结果发现手机在冰箱里面叫。小孙子打开冰箱一看,手机真的在里面。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原来啊,吃好早饭,爷爷把剩下的饭菜放到冰箱里,把手机也放进

去了。

二、看表演,理框架

师:有趣吗?好,我们请四个同学跟我合作,把这件事演一演,你们推荐几个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同学。

(学生推荐)

师:好,你们四个同学,加上我,我们五个人,合作演一演,演得要好。很简单,给你们一分钟分配角色,我做你们的爷爷。哪一个做小孙子?(指一学生)你做是吧。(指另几名学生)那你做爸爸,你做妈妈,你做奶奶——我的老伴。

师:我出门的时候,发现手机不见了,我就叫“孩子们过来”,然后你们就出来了。奶奶问:“什么事啊?老爷子?”我说:“我手机不见了。”“哎呀,你手机不见了,怎么去给人家看病呢?”“是啊,快帮我去找。老伴,你到卧室里去找。你们两个,一个到客厅里找,一个到书房里找。”小孙子说:“爷爷,我上哪儿去找?”我说“你自己去找。”找了半天,找不到。小孙子就问:“你手机开着还是关着?”“我手机开着。”“开着,我有办法了。”然后,小孙子就用铅笔盒当手机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按几下。结果呢?小孙子说:“在冰箱里头。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小孙子打开冰箱一看,说:“爷爷,你的手机找到了。”我说:“啊,那真的是我的手机。”接着呢,你们都齐声责怪:“爷爷,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我就说:“哦,一定是我吃好早饭,把剩下的饭菜放进冰箱,把手机都放进去了。”

师: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们都到旁边作准备。要演得逼真啊。演得好,我推荐你们上2014年的春晚。(众笑)

(师生开始表演)

师:把刚才的表演写成作文的话,要起一个题目,每个同学想一想,想好的,站起来回答。这样一件事,至少有三百个题目好起。好,说一个题目。

生:《巧找手机》《手机不见了》《找手机的最佳方法》《手机在冰箱里》《手机丢失记》

……

师:这些题目都很好。那么这件事,我们写下来的话,应该先写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先写起因。

师:先写起因吗?“起因、经过、结果”,所有作文都是这样写吗?(生思考)

师:应该先写什么?刚出门……

生:先写他爷爷刚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

师:对,看一看。(放PPT)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他非常着急。第二句,请你来读一语。

生:他让我们全家出动,寻找手机,结果一无所获。

师:第三句应该写什么?

生:小孙子出妙招找手机。

生:当“我”得知爷爷的手机是开着时,“我”就拨通了爷爷的手机。

师:看一看,是不是?(放PPT)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开着的时候,我就拨通了他的手机。第四句呢?

生:结果手机和剩饭剩菜一起放在冰箱里。

师:手机在冰箱里。怎么会呢?(放PPT)爷爷手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第五句呢?

生:原来爷爷早上把剩饭剩菜放进在冰箱里的时候,把手机也一起放进去了。

师:中国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要交代起因、经过、结果。这怎么回事呢?哦,要问爷爷。爷爷告诉大家,大家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五句话,就是一篇文章。我请她来读一读。题目就叫:找手机。

生:找手机。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非常着急。他让我们全家出动,寻找手机,结果一无所获。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开着的时候,“我”拨通了他的手机。爷爷的手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的呢?原来,爷爷吃完了早餐,把剩下的饭菜送到冰箱里的时候,随手把手机也放进去了。

三、丰血肉,炼字句

师:真有趣,两百个字不到,把事情说清楚了,可是这样写,这样交代,不具体。我们可以把一句变成几句,再把几句连起来。这里一共有五句话。(师指挥学生分组)每一组,把一句话变几句话。

(分配学生写作任务后,三分钟时间写作。)

师:先写好的同学,可以轻声地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通吗?顺吗?用词恰当吗?能不能再写得具体一点?清楚一点?生动一点?

(师选两组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文)

生:爷爷是个医生,他天天都要去帮病人看病。可是,因为没有手机,所以联系病人很不方便,爸爸就帮他买了个手机。爷爷可喜欢这个手机了,去哪都要带上它。有一天,爷爷……

师:不是有一天,今天——

生:今天,爷爷要出门去为病人看病,但是他却发现手机不见了,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师:就到这儿。该写的没有写具体,要你写的是出门的时候手机不见了,怎么着急的你没写。第二位。

生:爷爷折回了家,焦急地说:“哎呀,我的手机不见了,联系不到病人了。这可怎么办呀?”说着,赶紧把我们全家都拉过来,他让奶奶……

师:把全家都拉过来?是拉吗?

生:说着,赶紧把我们全家都叫过来。

师:都叫过来,唤过来。

生:他赶紧把我们全家都叫过来。他让奶奶去卧室里找,让爸爸去客厅里找,让妈妈去书房里找。我心里着急了,手机丢了这么大的事,怎么不让我去找呢?我问爷爷:“我去哪找呀?”爷爷让我自己想办法。我想,爷爷大概上厕所的时候把手机掉在厕所了……

师:厕所,我们一般不用,叫洗手间更文明。社会文明了,用词也文明了,所以不用“厕所”,用“上洗手间”。

生:我想,爷爷上洗手间的时候大概把手机落在洗手间里了,我怎么不去哪儿找呢?我跑过去找,可是怎么也找不到。

生:爷爷更加着急了。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于是我对爷爷说……

师:把好主意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生: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如果爷爷的手机开着,那我就可以拨通爷爷的手机。爷爷的手机铃声一响,我就可以找到爷爷的手机了。

师:对了,把你的思想活动写出来,这叫什么?这叫心理活动的描写。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补充文章的不足。

生:于是,我对爷爷说:“爷爷……”

师:“对爷爷说”改成“我昂着头对爷爷说”。

生:我昂着头对爷爷说:“爷爷,你的手机开着吗?”

师:这个手机一定是你爷爷的,所以“爷爷,你的”就可以省略了。“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呢?”

生:“爷爷,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呢?”爷爷回答……

师:不耐烦地。他着急呀……

生:“当然开着啦。”爷爷不耐烦地回答。“那么,我有办法。”我说。我拨通了爷爷的……

师:“有办法啦!”要读出惊喜的感觉。

生:“有办法啦!”

师:可以了,可以了。写得还不错。

生:“嘀嘀嘀”,我刚拨通爷爷的手机,就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我循声找到厨房里……

师:“循声”这个词很好,是跟着声音找到了地方。

生:我循声找到厨房里,竟然发现爷爷的手机在冰箱里“唱歌”。

师:“唱歌”后面加个“呢”。

生:在冰箱里“唱歌”呢。“爷爷,手机找到了。在冰箱里。”找到手机的我激动万分,大叫了起来。

师:你写得最好。(对小组最后一个学生)你要交代事情的结果。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

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呢?

生:承上启下。

师:把这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再读一下。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呢?

师:改为“去了呢”。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了呢?大家都疑惑地看着他。爷爷想了想,笑着说:“今天早晨……”

师:“笑着说”,还不如用“不好意思地说”。

生:“今天我吃完早饭,把剩菜放进冰箱时,顺手把手机也放了进去。真是年纪大了,又犯糊涂了。”

师:嗯,很好。

(生全部读完后,教师逐一点评五个同学的表现。)

师:(请第二组同学上台)现在你们8个同学,注意了。一开始“爷爷犯糊涂……”这段话记得么?这段话可以不可以摆到文章里面去?

生:可以。

师:应该放哪儿?

生:开头。

师:为什么可以放进去?

生:可以介绍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师:爷爷年纪大,犯糊涂,结果呢,发生了后面的事。开头这段话是总的介绍,然后引出一件具体的事。好,你们8个同学谁愿意来读?

生:爷爷年岁大了,老干糊涂事,闹出许多笑话。有时候,他提着眼镜找眼镜。还有一次,他回家的时候,竟摸错了门。

师:这个“竟”比老师用得好,“竟摸错门了”,这是不可能的事,结果发生了,用“竟”。

生:竟摸错了门,差点被人当成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非常好。又闹什么笑话了呢?好,故事开始……

生:今天爷爷出门给人看病时,发现手机不见了,就折回了家门,连忙大叫:“哎呀,我的手机呢?我的手机去哪了。”看到爷爷上蹿下跳……

师:“上蹿下跳”不好,换个词好吗?

生:急得团团转。

生:急得直跺脚。

生:爷爷急得心急如焚。

师:爷爷心急如焚,“急得”就不要了。

生:爷爷心急如焚,大声叫喊:“大家都出来啊。我的手机不见了。”全家都跑了出来。爷爷说:“你们快帮我找找。我的手机丢了。”老伴说:“我去卧室找。”“那我去书房找。”“那我就去客厅找找吧。”

师:你发现吗,你的话有点重复啰嗦。

生:这时候,我突然灵光一闪。

师:灵光一闪。(师伸大拇指赞扬)

生:“爷爷,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呀?”我抬头问爷爷。爷爷毫不犹豫地说:“开着呢,开着呢。”

师:对了。这里看起来好像重复很多,但符合生活的习惯。

生:我有办法了,我急忙拿出自己的手机,拨通了爷爷的手机号码。

师:真好。

生:丁零零,我一拨通爷爷的电话,就听见从厨房传来一阵手机的铃声。我赶忙跑去厨房。

师:跑去厨房?没这种说法。跑到厨房去。

生:我赶紧跑到厨房去。原来,爷爷的手机正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

师:还可以。来,这个同学。最后一段读出来就圆满了。

生:手机怎么会在冰箱里呢?爷爷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原来是这样。孙子们……”

师:孙子们?儿孙们可以,知道吗?儿孙,儿女,孙子,这可以叫儿孙们。孙子们都是孙子了。

生:“这是怎么回事呢?”爷爷说:“我老糊涂了,今早吃早饭时,把剩菜剩饭……”

师:“吃早饭时,把剩菜剩饭放冰箱里……”有这种说法么?“吃完了早餐——”

生:我年老糊涂了,吃完了早餐,把手机同剩菜剩饭一起关进了冰箱里。

四、加题目,做练习

师:自从我们生活当中出现了手机,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手机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演变成许多故事。我们今天的故事是手机系列的一个,如果手机前面加一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题目。

生:《找手机》

师:可以。可否在手机后面加几个字,变成一篇文章的题目呢?

生:《手机失踪了》

生:《手机去哪了》

师:现在有个电影叫《爸爸去哪儿》。如果这篇文章是写人的可以吗?什么题目?

生:《糊涂的爷爷》

师:《糊涂的爷爷》,如果爷爷放前面,这句话怎么说?

生:《爷爷真糊涂》

师:《爷爷真糊涂》,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提着眼镜找眼镜;第二个回家摸错了门,跑到人家家里去了,差点被人当成老贼,抓到派出所去;第三个,手机放到冰箱里。三件事,写出爷爷的糊涂。回家,把这篇文章写完整,写成五百个字,5段话,再加上第一段,6段话,认真地写,认真地改,最后加上一个妥当的题目就可以了。好吗?下课。小朋友再见。

生:老师再见。

(执教: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整理: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沈燕、张玉兰、朱琥。)

《小学语文教师》2014、4、

名师经典学科作文课例:综实作文《校园一角》(贾志敏)

贾老师:我们是大自然的主人,我们热爱大自然。我们置身于美好的大自然环境中,用手中的笔把美景写下来,告诉别人,让别人也分享幸福,是十分有意义的。怎样写景呢?首先要去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有时还需要用嘴去尝一尝。其次,还要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做到情景交融。

们的校园很美,有花有草,有树有木。我们一块儿去校园走走看看,去寻找校园里的“美”。

(贾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一棵大松树下)

贾老师:这是一棵雪松。我们一起对它进行一番考察吧!它位于什么地方?

学生甲:它位于操扬的西北角。

贾老师:它像什么?

学生乙:它像一座宝塔。

学生丙:它像一把收拢的大伞。

贾老师:颜色呢?

学生乙:墨绿的。

贾老师:你们用手去碰碰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甲:要扎人,扎得手心很疼。

贾老师:它似乎在告诉人们,你们可不要碰我呀!如果把它当作人,它像谁?

学生乙:像哨兵。

学生甲:像慈祥的老人。

贾老师:让我们去看看美丽的花坛吧!

(贾老师带领同学来到花坛前)

贾老师:我们的校园里一共有四个花坛。我们先看这个大花坛吧!花坛里栽着些什么花,你们都认识吗?

学生丙:我认识,这是月季花。

贾老师:颜色呢?

学生丁:有粉红的、深红的、朱红的……

贾老师:让我们再去看看喷水池吧!

(贾老师带领同学来到喷水池边)

贾老师:喷水池呈什么形状?

学生甲:像梅花的形状。

贾老师:水池里的水怎么样?

学生甲:水很清,清澈可以见底。水里还有几条金鱼在戏水。

贾老师:三座假山各像什么?

学生乙:有的像要展翅飞翔的鹰,有的像盘坐着的老和尚。

学生丙:有的像一条竖着的鳄鱼。

贾老师:像什么全凭自己的想像。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校园一角”,让我们写作文,有兴趣写吗?

众学生:有。我们有材料写的。

贾老师:我们先要看清题目,看懂题目的要求。既然是“校园一角”,那么绝不是要我们写校园的全部,只是要我们写校园的一个局部,一个角落。

至于写什么,由你自己决定。你应该选择你熟悉的、喜爱的内容。因为你熟悉它,因为你喜爱它,你就比较了解它,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比如,怎样写校园里的那棵大雪松呢?可以先交代一下它的位置,它的形状,再写它的颜色;这是写它的静态。也可以写它的动态,即当风轻轻吹过,松树是怎么摇动的,发出什么声响。你如果想像丰富一点的话,可以把它比作一个人,他怎么跟你说话的?说了些什么?……如果你把这些内容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就是一段美好的文字。你们试着写一写吧!

(学生习作后交流)

学生甲:许多人一跨进我们的学校,都会惊讶地说,“这个校园真美丽,真整洁。”的确,我们的学校有高大的教学大楼,有昂首挺立的松树,还有花坛。花坛呈L形的……

贾老师:你们都听到了,他写得很努力。可是他这么写有什么缺点?

学生乙:他先写了教学大楼,再写了松树,然后写花坛。我认为前面话可以都不写,开门见山地指出:校园的南边,是一排美丽的花坛。

贾老师: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们平时说话要简明扼要,写文章更要这样,不要绕弯子,绕了半天才说到正题上去。建议你采纳这位同学的意见。

学生甲:校园的南边是一排美丽的花坛。花坛不高,用白底红花的瓷砖砌成……

贾老师:砖头一块一块地向上垒叫“砌”。这里该这么说,“花坛不高,四周贴着白底红花的瓷砖。”

学生甲:……花坛不高,四周贴着白底红花的瓷砖。第一个花坛里栽着菊花和一串红。秋天,一串红开了……

贾老师:如果这么说,似乎更贴切些:“现在正值秋天,一串红开得十分茂盛。”

学生甲:现在正值秋天,一串红开得十分茂盛。远远望去,火红火红的,胜似春光,真是名副其实的一串红。菊花也争相开放……

贾老师:应该是“竞相开放。”

学生甲:……菊花也竞相开放,有白的,有黄的,有粉的,形态各异,绚丽夺目。第二个花坛里栽的是蔷薇,有些是粉红的,有些是深红的;有的风华正茂,

有的则含苞待放。当你凑过近闻一闻,顿时芬芳扑鼻……

贾老师:“当你……”这是假设。不如改成“我凑近它一闻,啊,芳香扑鼻,香气袭人。”

学生甲:……我凑近它一闻,啊,芳香扑鼻,香气袭人。第三、第四个花坛里相继种着白玉兰……

贾老师:将“相继”改成“分别”。

贾老师:为什么第三、第四个花坛就这么一笔带过

学生乙: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贾老师:对。作文还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用面面俱到。继续念下去。

学生甲:……我们校园的花坛,一年四季,繁花似锦,花草欣欣向荣,群芳斗艳……

贾老师:冬季的花坛里也能“繁花似锦”吗建议你这样改,“我们校园里的花坛,像个万花筒,一年四季不断变幻着,初春,欣欣向荣;盛夏,群芳斗艳;深秋,繁花似锦;即使到了隆冬,它还是那么生机勃勃。”

学生甲:……我们校园里的花坛,像个万花筒,一年四季不断变幻着,初春,欣欣向荣;盛夏,群芳斗艳;深秋,繁花似锦;即使到了隆冬,它还是那么生机勃勃。花坛只是校园的一角,它却把咱们的校园点缀得异常美丽。

贾老师:“点缀”用在这里十分恰当。结尾很好,小结全文,点明中心。

学生乙:我写的是“喷水池”。

在我们校园的西北角,有一个喷水池……

贾老师:点出喷水池的位置。

学生乙:喷水池呈梅花形……

贾老师:写出了喷水池的形状。

学生乙:许多高低不平的假山耸立在里边……

贾老师:马路可以说“高低不平”,假山也能这么用吗?这四个字中须换一个字就行了。换哪个字?另外,“耸立”用在这里也不妥。

学生乙:高矮不平。

贾老师:不对。

学生甲:高低不一。

贾老师:比原来好一些,但是还不贴切。

学生丙:高低不等。

贾老师:对。一字之差。意思迥异。这样写可以使假山显得高一些。把“许多”删去,“耸立”改成“竖立”。前面要把假山写得高一点,后面要把假山写得低一点。

学生乙:高低不等的假山竖立在里边,假山表面凹凸不平,上面有些小洞……

贾老师:“小洞”改成“小孔”。

学生乙:上面有些小孔,左看假山是一个样子,右看假山又是一个样子,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贾老师:这句话引自哪首诗?

学生乙:是《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贾老师:“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请你继续念下去。

学生乙:假山长满了绿色的青苔,并且放了几盆美丽的花……

贾老师:两个句子没有递进关系,因此不必用“并且”;“放了”改成“凸出的地方放着”。

学生乙:假山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凸出的地方放着几盆美丽的花。池中的水清澈透亮,水里的鹅卵石清晰可见……

贾老师:把“水里”改成“水底”。

学生乙:……水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大小各异,颜色不一。小金鱼在这清澈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着。其中有一条特别可爱,在金黄色的小身子后面长着一条大尾巴……

贾老师:“长着”改成“拖着”。

学生乙:拖着一条大尾巴,在水中甩来甩去,游动起来,一摆一摆,好看极了……

贾老师:这部分写得有些口罗嗦,建议你改成:“那些金黄色的小金鱼甩着大尾巴在清澈见底的水里游来游去,可爱极了。”继续念下去。

学生乙:有时候,喷水池里的水会像一股清泉喷出来……

贾老师:“有时候”指代不清。能不能换个说法,讲得清楚一些!

学生乙:当贵宾光临我们学校的时候……

贾老师:这样一改,意思清楚多了。“喷水池里的水”会喷出来吗?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喷出水来的?看清楚了吗?

学生丙:是从假山顶上的喷水管里喷出来的。

贾老师:对呀,请你改一下。

学生乙:……当贵宾光临我们学校的时候,从三个假山顶上的喷水管里喷出的水形状不一,有的像凉亭,有的似柳枝,有的如瀑布……

贾老师:三个比喻句,用上三个不同的比喻词“像”“似”“如”,词语有变化,很好。

学生乙:……同学们都喜欢在喷水池前欣赏美景,交谈玩乐……

贾老师:“同学们”改成“我们”,这样一改,把“我”也放进去了。前边交代过喷水池呈梅花形,因此,没有前后左右之分了,得将“前”改成“边”;“欣赏美景、交谈玩乐”改成“逗留、交谈、玩耍。”

学生乙:……课间,我们都喜欢在喷水池边逗留、交谈、玩耍。

贾老师:很好,写得有声有色。还有谁要交流?

学生丙:我写的是雪松。

贾老师:请你念吧

学生丙:在我们校园的西北角,有一棵青翠挺拔的雪松。树干是灰褐色的,树皮斑斑驳驳,好像一位百岁老人额头上爬满了深深的皱纹……

贾老师:把“爬满了”删去,“一位”也删去。

学生丙:好像百岁老人额头上深深的皱纹。雪松的树干笔直,有三层楼那么高,树冠下面大,上面小,顶是尖尖的。近看像一座绿色的宝塔,远看像一把收拢的大伞;再远点看,它像一支绿色的、笔尖朝天的笔。它的树叶是针叶,又短又尖,硬硬的,针叶长得非常茂盛……

贾老师:把“长得”圈去。

学生丙:针叶非常茂盛。你知道它的针叶有什么用处吗?……

贾老师:这是设问句,自问自答,引出下文。使文字严谨,语气连贯。

学生丙:原来针叶是用来储藏水分的。据说,雪松可以活到一百到三百多岁

呢……

老师:把“一百”删去。

学生丙:雪松可以活到三百岁呢雪松虽然没有擎天树那么高大,也没有梧桐树那么粗壮,可是无论在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在大雪纷飞的隆冬,它总是昂首挺胸,郁郁葱葱。每当微风吹过,它就发出一种亲切的声音……

贾老师:“亲切”改成“沙沙的”。

学生丙:它就发出一种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说:“舒服,舒服。”

早晨,同学们来到校园里时,雪松就像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双臂……

贾老师:“伸出”改成“张开”。

学生丙:张开双臂,热情地说:“小朋友欢迎你们来探索知识海洋的奥秘;傍晚,同学们离开校园时,雪松又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张臂举手,谆谆嘱咐:”孩子们,做完功课,早点休息,明天还要学习呢”

贾老师: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小朋友的文章真是一篇比一篇好。听了你们念的文章,我很感动,看到你们的进步,我十分高兴。

小朋友,“校园一角”是属于写景的文章。要写好它,首先要观察景物。因为是命题作文,所以我们必须要审题。“校园”是范围,“一角”是对象。你选哪“一角”要先考虑定当,然后确定观察的角度——即位于什么地方看这“一角”,有时候,你可以移动,有时候,你可以不动,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地记叙。当然,文章写好以后,还得反复诵读,认真修改,直到把文章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一讲:要形似,更要神似

时下,我们上商场购物,就怕买到假货。同样,我们看别人的文章,就怕读到假话。读到假话,就似乎遭人欺骗一般。俗话说的“假、大、空”均是脱离实际的东西。远离人们生活实际的东西,人们就会感到厌恶。作文,要吐真言,说真话,抒真情。切忌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写人,更要写真人,记真事。

老师常让我们学记人的记叙文,比如:我熟悉的一个人,我的老师,同桌,榜样,我忘不了他等。这一类的作文怎么写?

我说,很简单,要写活他!

要写好人物,首先要了解他,熟悉他。熟悉他的音容笑貌,熟悉他的一言一行,熟悉他的兴趣爱好,熟悉他的喜怒哀乐。

写人的基本要求是:写得像,写得传神。要写得像,就必须抓住人的外形特点;要写得传神,就必须抓住人的性格特点。一句话,要写活他,既要写得形似,更要写得神似。

先说写得像。把人物的外部形态特点写好,这是第一步。

我一直记得十六年前读到的顾宇小朋友写的习作《朱老师的眼睛》。文章一开头,就用简练的笔墨把朱老师的外形特点给勾勒出来了:

朱老师的眼睛是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初看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可

是你仔细一瞧啊,嘿,朱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文中的朱老师我认识,她的确是这么一个人,她的眼睛的确很有神,的确“会说话”。顾宇同学把朱老师写得很像。

还有一位小朋友,她叫唐文晔。她写了一篇叫《圆圆》的作文。她是这么描绘主人公圆圆的:

外婆家的隔壁有个小女孩叫文文,才五岁。这孩子有点儿特别,圆圆的胖脸蛋,圆圆的大眼睛,圆圆的小嘴巴,一笑,腮边就露出两个甜甜的小酒窝儿,又深又甜。一张小脸上,除了鼻子微微翘起以外,哪个部位都是没棱没角的。冲着这,大伙儿干脆都叫她“圆圆”。久而久之,大家都称呼惯了,至于她的真名,倒很少有人知道了。

你看,这个孩子的形象是不是给画出来了?真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要写得像,不算太难;要写得传神,则不是那么容易了。所谓传神,就是笔触要深人到人的灵魂深处,要写出人的精神。只有写出了人的精神,这样的人才不会徒有外表,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只有达到了传神的地步,写出来的人物才能“面目精神,跃然纸上”。

《在炮兵阵地上》一文是写彭德怀大元帅担任国防部长时下基层检查工作的小故事。当他发现“弹药库竟然修在阵地前沿,结构不符合要求,就再也忍不住了”。他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对那位团长说:“你这个团长,撤职!送军法处!"

挨了严肃批评的团长很内疚,不肯坐下就餐。彭总发现了也感到自己批评过重,有点自责。文中是这么描述的:

彭总拉着团长,让他在自己的身边坐下。彭总说:“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向你道个歉!但是只错了一句,不该说要把你撤掉,送军法处。其余的话都对!当然,你认为不对的,还可以批评我,不能赌气不吃饭啊!”

这一段话写得十分精彩,把彭老总快人快语、坚持原则、敢于作自我批评的精神、品质、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这么说,作者

把彭老总写活了。

果戈理是个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的作家。他对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要反复推敲,一再修改。不满意的作品,则毫不惋惜,往往付之一炬,不管那是自己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有一次,果戈理请当时的著名诗人茹科夫斯基来评价他的一个新剧。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起来。可是,年迈的诗人有午睡的习惯,他无法抗拒睡魔,静静地打起吨来。过了一会儿,才睁开眼睛。这一切都让果戈理看到了。

“你看,华西里? 安特里维奇,”果戈理向诗人说,“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磕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话音刚落,果戈理就把自己的新作投人了正在燃烧的火炉之中。

让我们再看看一位小朋友笔下的《表弟斌斌》:

一天,斌斌趴在桌子边看我写字。

“写错啦,写错啦!”他突然一迭声地叫喊起来,吓了我一大跳。没等我开口,他又操起橡皮擦去我刚写好的“犬”字,并拿起笔,歪歪抖料地写了个“大”字:“怎么样?…大?字多写了一点吧!"

这么一个细节描写,把他表弟斌斌的淘气、天真、可爱的特点全表现出来了。纸

上的表弟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

在平时生活中,只要我们留意观察四周各种各样的人,留意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一定能把人物写活的。

切切记住:写人,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二讲:材料就在我们身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是,纵然你烹饪技术再高,没有米,也是煮不出饭来的。其实,作文也是如此,尽管你会遣词造句,会谋篇布局,倘若缺乏新鲜的、合适的材料,也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

学生学写作文,碰到的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没有东西写”了。“写作文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成了学生学写作文的“拦路虎”了。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写起作文来材料信手拈来,大笔一挥而就,而有的人尽管搜索枯肠、冥思苦想,结果仍然无从落笔,白纸一张?

作文的材料究竟在哪里?说来,你也许不信,作文的材料就在我们生活中,或者说,就在你的身边。因为,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的材料。至于有的学生发现不了作文的材料,那是由于你的眼睛没有留神去看,你的耳朵没有注意去听,你的脑子没有认真去思考。

吃喝拉撒里也有作文的材料。比如,不少同学禁受不住街头烧烤的羊肉串那股怪味的诱惑,偷偷地买上一串吃得津津有味,结果上吐下泻。这样的经历你也许有,如果写进作文,也可能是一篇绝妙的佳作。

现摘录一段供大家欣赏:

… … 羊肉串香味扑鼻,让我馋涎欲滴。我吵着要爸爸买,爸爸说:“这羊肉很脏,吃了要闹肚子的。”“不会的,你看,有那么多人在买呢!”爸爸出于无奈,只得买了几串给我。

第二天,我真的病了,上吐下泻,体温高达39℃。妈妈赶紧带我上医院。服药无效,只能挂盐水。突然,我浑身抽搐,四肢颤抖,翻起白眼… … 等我醒来,我已躺在新华医院的抢救室里了。医生说我可能患了病毒性脑炎,得抽骨髓检查。四位医务人员按住我的四肢。只见一位医生手持针头五六寸长的针筒,插进我的腰稚,疼得我发出撕心裂肺般的惨叫。这一幕令我永远也忘不了。经化验,医生诊断我得的是肉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

在医院里一住就是两个星期。我吃尽了天天挂四五瓶盐水的苦头。这次住院花了1777元医药费。出院那天,我望着那张记录着1777元医药费的收据,望着因操劳两个星期而苍老许多的妈妈,望着满是针眼的双手,淌下了后悔的泪。

这香喷喷的羊肉串,让我尝到了它真正的滋味。

由于是亲身体验的事儿,所以感受真切,写得也动人。走走看看也能发现作文的好材料。生活就像一个气象万千的万花筒。只要你留意,随处走走看看,也能觅到作文的材料。一群学生放学回家,路过一个邮政信箱,瞥见信箱上注明开箱时间:x时x分。他们满以为这是写给百姓看的,流于形式,不可能准时开启信箱的。看了手表,发现离第三次开启信箱还有五分钟,于是他们等候在一旁想看个究竟,刚过五分钟,邮递员飘然而到,取走邮政信箱内的信件。

至此,这些孩子们有些信服了,转念一想,一次可能纯属偶然。于是他们相约连续数天继续观察,结果天天如此。于是,他们赞叹道,邮递员真准时,工作真认

真呀!

你看,一篇好作文就这样产生了。

也许有的学生说,我的生活很单调,早晨,爸爸送我上学校念书,下午,爸爸接我回家,晚上,就呆在家里做功课、看电视,“两点一线”,实在想不出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那么,每天要上好几节课,课的内容与形式又各不一样,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也着实不少,你想一想,一定会发现作文的材料的。

一天常识课上,老师把小朋友带到实验室,指着金鱼缸里的金鱼,让小朋友数一数里边有多少条金鱼。起先,大家大惑不懈:这有什么难的!数数,我们念一年级时就学会了。然而,由于金鱼在游动,他们数了一遍又一遍,都没有成功。最后,老师启发他们按颜色来数:红的有几条,黄的有几条,黑的有几条。这一下,既快捷又准确。小作者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在文末,他感慨地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多动脑,勤思考,连很简单的问题也不例外。

一篇记叙生动、叙述清楚、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作文又诞生了。

吃喝拉撒,游戏玩闹,走走看看,看书听歌,运动远足等都可以发现作文的材料。

如果遇事之后,细细想一想,这一件事,这一番话,这一情景,能说明什么,能反映什么,能表现什么,如果有积极意义的,则一定是好的作文材料。大凡来说,动情点里必然有作文的好材料。什么是“动情点”?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我们遇事、遇人,或喜、或悲、或哀、或乐,能引起我们感情起伏的就是“动情点”,。

“大喜大悲”,必定有大材料。比如,我们乔迁新居,全家喜气洋洋;受我们爱戴的外公不幸去世,全家悲痛欲绝。这两个便是大材料,如果写成“搬家记”、“忆外公”的作文,作文时,能运用翔实的材料,倾注真挚的情感,可以相信这两篇作文一定不会俗的,别人看了,也一定会受到鼓舞或感染的。

“小喜小悲”也有小材料。比如,一位小朋友跟爸爸下棋时经常输。有一次,他意外赢了一盘,他高兴极了。小明的爸爸丢失了10元钱,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硬说是小明偷的,小明十分委屈。“高兴”了,“委屈”了,其间就有作文的材料。如果运用这两个材料分别写成“我终于赢了”、“我不是小偷”的作文,我相信,文章一定会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

总之,作文的材料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发现它们,一要留心观察,二要深入思考。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三讲:生活不是作文

“作文的材料来自于生活。”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的材料。”

“留意周围的事物,从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这些话很正确,很有道理,也是作文成功之经验。能不能把话反过来说,“生活即作文”呢?不能,生活绝对不是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作文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认识,是生活的一种浓缩,一种提炼。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对生活中众多的现象进行认真的组织,严格的筛选,然后再运用恰当的文字加以表达,最后才形成作文。

一位四年级的同学把自己写的一则日记给我看,这则日记写得实在不短,足足有一千三百余字。开头是这么写的:

“这次第八届全运会是本世纪我国最后一次体育盛会,而且在上海举行,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了解一些运动员的精神,就趁周末带我去上海新建的八万人体育场观看比赛。”

接着,小作者不厌其烦地把什么时候出的家门,乘坐的是什么公交车,拐弯抹角绕过了哪些地方,远远看到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宏伟建筑时什么样的感觉,一一描述,细细道来。当写到小作者走进体育场,被这气势恢宏的建筑物所吸引时,文章又把场馆规模之庞大、设施之先进、建造之不易以及在世上影响之不凡等等作了详尽而又具体的介绍,真可谓用心良苦。

最后,小作者又把万米赛跑中出现的壮观的一幕写得生动而又细腻,十分感人。

结尾是这么写的:“只要坚持到底,终点就在脚下。我这才明白,今天父母带我来观看比赛的真正目的。”无疑,这位小作者写作的态度是认真的,叙述是清楚的,语句也是通顺的,然而,却不能说是一篇成功的习作。其症结所在,是犯了“生活即作文”的毛病。它不分主次,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正由于重点不突出,中心也就不明确了。

我递给这孩子一把剪刀,说:“你自己修改吧!"“不用笔而用剪刀修改?”孩子望着我,不解地问。“对,你用剪刀把这则日记一剪为二,变成两篇小文章。”他照着我的话去做了,把这一则日记变成两篇短文:一、《宏伟的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二、《终点就在脚下》。此时,他才明白,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砍掉多余的,倒成了好文章。

后来,这孩子把《终点就在脚下》寄送到《小学生学习周报》。经评选,这篇小文章居然得了该报举办的“第14次片断练习竞赛”一等奖!他欣喜若狂。

一般而言,我们的生活平凡而又普通,吃饭、睡觉、逛街、购物、游公园、做作业、看电视、听广播等,如果把生活中的这一切都搬到作文中去,势必是一笔流水账,成了一个大杂烩,没有中心,说明不了问题。如果我们认真地去观察一番,仔细地去思考一下,定会发现其中必然会有蕴含着有益的启示的东西。舍弃其它的,抓住主要的,删繁就简,突出中心,便成了好题材,把它写下来,就是好作文。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四讲:“兰州拉面”与作文

“兰州拉面”与作文,风马牛不相及,怎么把它们扯到一块儿去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这两者之间还真有点相似的地方。大凡来说,孩子们都怀有积极向上的愿望,看到别的孩子走上讲台领取奖状,心里直痒痒,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大步走上领奖台领取奖状或者奖品,那该多好;看到别的学生写出的作文让老师念出来或张贴在墙报上,顿生羡慕之心,如果有朝一日,自己的作文也能写得那么生动、形象,那该多美!

有美好的愿望是一码事,能否实现愿望又是一码事。而大多数同学缺乏的正是实现愿望的毅力与途径。

学写作文没有捷径可走,但是学写作文却有规律可循。有一次,我在大街上驻足观看“兰州拉面”。一位身强力壮的汉子揉好面粉团以后,开始“拉面”了,面团在他手里似乎十分听话,拉长以后,一折二,二折四,四折八… … 面条越拉越细,最终拉出的面条竟然比机器上轧出的还要细!

此时,我猛然想起,“兰州拉面”与我们写作文有相似的地方。写作文不也是由

一句话变成几句话,而后再由几句话变成数十句话、数百句话的吗?这“数百句话”也就成了一篇作文。

平时,我们练习作文时,首先是要“找准一句话”。所谓“找准一句话”,即“搜集的作文材料”,“确立的文章中心”。

下面列举的是几位小学生就老师命题“难忘的一件事”所确定的“一句话”:

1、闷热的一天下午,我用妈妈给我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了一只大青蛙,在归路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2、大年初一早晨,我随爸爸、妈妈上爷爷、奶奶家拜年,当爷爷得知我准备把压岁钱的一部分捐献给希望工程时,夸我长大了,懂事了。

3、一个夜晚突然停电了,我点亮了最心爱的生日蜡烛让同学做完了作业。

4、一天我随爸爸去逛街时,我央求爸爸为我买羊肉串吃,结果上吐下泻,住进了医院,花费了千余元不说,皮肉也受尽了痛苦。

以上的“一句话”,既是作文的题材,又是文章的中心。那么怎样变“一句话”为“几句话”呢?我们就要“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就第1例来说,我们可以把它扩展为下面几句话:

1、夏日的中午,天气十分闷热。

2、我向妈妈要了一元钱准备上街买冷饮。

3、大街上,我见一个小贩正在杀青蛙、卖青蛙。

4、我上前劝阻,但他不听。

5、我用妈妈给我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下了一只大青蛙。

6、归路上,我把它放回T大自然。

7、回到家,妈妈知道了这件事,她不但不批评我,反而表扬了我。

其实,这几句话就是作文的提纲。把这几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这段话便是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若要把主要内容变成作文,还要经过“扩展一句话”的过程。

如果第1句话:“夏日的中午,天气十分闷热。”

如果我们改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话就多了,描绘也生动了:

“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风伯伯好像跟我们捉迷藏似的,不知躲到哪儿去了,树叶纹丝不动,知了在树上不知疲倦地拼命叫着,好像在说:…什么时候装空调?什么时候装空调??大黄狗趴在树阴底下伸着舌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尽管我使劲地摇着扇子,可是额头上的汗珠还是像断了线的珍珠,一个劲地在下流。难怪妈妈直理怨:…我活了那么多年,还没有见过这样的鬼天气!"

你看,这一段话写得多精彩!

再如第6句:“归路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通过合理的想象,也可以扩展成一段话:

“我捧着青蛙,朝池塘走去。只见大青蛙鼓着一双大眼睛看着我,好像在说:…放了我吧,我是你们人类的好朋友。?我心中默默地说:…放心吧,我决不会伤害你的,我一定会把你放回大自然的。,我来到池塘边,蹲下身子,弯着腰,把青蛙轻轻地放入水中。青蛙一遇到水,便划着四肢,欢快地游走了。”

美丽的小兴安岭优秀教学实录

课前互动: 师:同学们宋老师带上耳麦后有什么不同了啊? 生1:我觉得宋老师的声音又大一些了。 师:噢,声音大了,一会声音还会更大。(众笑) 生2:我觉得这个地方(好像)更隆重了。 师:恩,人多了是吧!(老师做出赞同的动作) 师:那这样呢,大家看啊(老师做出一个模特秀的姿势,众笑,生大笑)。什么感觉? 生:宋老师变帅了!(生笑) 师:宋老师变帅了,可是大家看我的眼神没有变。那么帅的一个帅哥,大家应该用什么样的眼神看我呢?(众人不住地发出笑声) 生1:应该用尊敬的眼神。 师:哇,尊敬我。 生2:应该用羡慕的眼神。 师:啊,羡慕我长得帅,你长得也很漂亮。(众笑) 生3:应该用崇拜的眼神!(声音大了许多) 师:哇,有人崇拜我啊!(众大笑) 生4:我和他一样。(笑声更大) 师:谢谢,大家欣赏我一下就行了,好不好! 生:(共同)好。 师:欣赏的眼神会吗? 生:(共同)会。 (老师用欣赏的眼神与学生对视) 师:孩子们,既然大家很欣赏我,我想和大家要一件礼物好吗? 生:(共同)恩,好。(声音小) 师:看,坏了,要东西就都不说话了。 好不好? 生:(共同)好!(声音大了) 师:大家不用担心,我要的这件礼物啊非常简单,大家随身携带,人人都有。如果你愿意做,一天可以做N次,可以送给我N个。想知道什么礼物吗? 生同:想! (老师故作沉思状) 师:给我一个微笑好吗? 生同:好(轻松地送出微笑给老师)。 (老师环视。) 师:哎,非常感谢大家!好,我们上课。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进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它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23 《美丽的小兴安岭》。齐读课题,预备起。 生同:23 《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能不能读得美一些?! 生同:能。(再次齐读课题)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就这样慢慢长大》作文指导课堂实录一、诱思谈话,发散思维 师:岁月匆匆,十五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分幼稚;请你以“我发现自己多了一份,少了一份”说话 生:我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分盲从。 生: 我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爱心,少了一分自私。 生:我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分幼稚。 生:我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分偏激。 生:我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分幻想。 师:很不错,你们确实是长大了,长大不仅是年龄的增加,身材的增高,更应该是习惯的养成,思想的成熟,心灵的成长等等。 师:回顾长大的历程,谁陪伴我们慢慢长大? 生:父母。 师:你是幸福的孩子。父母的呵护让你铭记于心。 生:还有老师。 师:恩师难忘,看来这位老师对你帮助极大,让你记忆犹新。 生:一本书。 师: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生:还有孤独。 (全班学生愕然。) 生:我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孤独的生活陪伴着我。不过我学会了独立。 (全班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师:是的,生活有苦有甜,有风有雨,就是生活让我们更加懂事,更加坚强,更加独立。 师:下面请以“在中慢慢长大”句式说一句话。 生:在父母的呵护中慢慢长大。 生:在老师的教导中慢慢长大。

生:在朋友的关心中慢慢长大。 生:在好书的熏陶中慢慢长大。 生: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慢慢长大。 师:就这样慢慢长大,真好!把我们这种体验真实而又具体地再现,好不好?下面请回到我们今天的作文课。 板书:《就这样慢慢长大》 二、小组讨论,做好审题关 师: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给我们小组三分钟时间讨论。 (小组成员热烈讨论,组长归纳内容,三分钟后展示。) 生:我们会想到:谁就这样慢慢长大?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我们,还可以是植物吧。 师追问:如果写作文,你最想写谁?为什么? 生:写我吧,因为能写出真情实感。 生:能不能把我和植物放到一块写?写植物长大,我也在长大。 (全班学生鼓掌。) 师:掌声就是对你最好的赞扬,写作文就要写自己最熟悉的,别人未曾想到的。 生:我们组想到:“就这样”应该是引导我们长大的印痕吧。 师追问:有哪些印痕? 生补充:有爸妈的关爱、老师的教诲、好书的影响、生活的磨难吧。 师:很好。还可以是好友同伴的启迪。 生:我们认为作文题眼是“慢慢长大”,应该写出长大的过程,比方说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 师:眼光很锐利,确实如此,“慢慢长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流程 重在表现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一幅对心灵检阅的画卷。 生:我们组认为这次作文适合写记叙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师:很好。既然写记叙文,就要按照记叙文的文体来写,要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体现“慢慢长大”的过程。

贾志敏老师的教学思想

贾志敏老师的教学思想 作为一个老师,怎么样能让学生喜欢你教授的课程呢?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呢?让我们浦东名师贾志敏老师是怎么做的,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寓注意力教育于无意之中 给小孩子讲课,最重要的就是在小孩子不知不觉中,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上。我们看看贾老师怎么做的。她上课伊始就向同学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听老师讲课用什么?学生说:耳朵。老师纠正:不是耳朵,是眼睛。要用眼睛听课,这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我们都知道:用耳朵听是一种被动的听,有了眼睛的介入,学生的注意力才会更集中,效果才会更好。简单一句话:提示了听课的要领,恰当地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岂不妙哉?贾老师善于观察,才能发现这种小学教育的细节问题。 寓自信心教育于评价之中 作为小学生,老师的鼓励往往能是他们高兴好几天,甚至几天下来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老师的批评他们也会记得很清楚,努力改正,来博得老师的夸奖。贾老师利用小学生这种心理,实践与课堂,在他的课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富特色。有些评价甚至是我们以前被心理研究人员斥责的方式。比如,心理研究人员提出:课堂上忌讳对学生说:你真聪明。这样不利于学生归因。教师的评价应该引导学生恰当归因,如你注意听讲啊!你动脑思考了等等。贾老师的课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这种评价的压力与激励下,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全程积极主动地学习、表达,生怕被人说成不聪明。勇敢、自信的情感态度目标于评价中达成。贾老师对小孩子的心理了解很深,否则他的这种自信心教学方法也不会取得这样成功。多多与小朋友相处,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学会更多。 寓习惯培养于细节之中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来看看我们贾老师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是怎么处理这些细节的。他不断地让学生听后复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他要求学生听四句话后写下来,并且有具体的要求:字要写工整,标点写完整。在学生

贾志敏老师《我的发现》课堂教学实录

贾志敏老师《我的发现》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 时间:2015年10月29日上午9:20——10:00 地点:市民办复旦万科实验学校阶梯教室 整理:市民办复旦万科实验学校婷婷 师课前板书:fá shòu fǚ sā 伐瘦辅撒 gāo liáo jí suì 羔聊疾祟 腿脚有疾.足音辨.人 深信不疑.措.手不及 版块一:解题导入 师:小朋友坐直,眼睛看着老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您好! 师:请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看看哪个小朋友认识?这个字不大写。(板书:發)横撇、点、撇、撇、捺(回头看一眼学生),然后下面左边是一个“弓”,右边是“建设”的“设”的一半,最后一笔不是捺,是点。这个古怪的字有认识的吗?果然有不认识的。谁认识? 生1:发 师:你念呢? 生2:我觉得也是繁体字的“發”。 师:是繁体字的“發”,你比她说得更好!你怎么会认识的呢? 生3:因为以前我爸妈在老家老是打麻将,(众笑)所以我就认识了“發”。 师:(举起麻将牌“發”)麻将牌144个,其中有4个就是这个字“發”,打牌的时候叫“发财”。现在,我们把“發”字简化成这个字了(板书:发)。跟我念——发(两遍)我在手机上查了这个字,点到用“发”组成的词一共有20个。(师举例)“发生”——前

天,阿富汗北部发生了一起7.8级的震。到现在为止,死了100多,临近的巴基斯坦死了200多,一共300多人死了。还有“发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造福于人类。爱迪生是一个发明家。还有什么用“发”组成的词?居然有人一个都不知道。(众笑),说。 生1:发现 生2:发财 师:哦,你喜欢发财。(众笑) 生3:发言 师:对。(指一个不举手的学生)这个同学不发言。 生4:发掘 师:对。发掘的许多文化遗产。 生5:发起战争的“发起”。 生6:发源 生7:大发雷霆 师:这是一个成语了。 生8:发表 师:发表看法。 生9:爆发 师:用“发”可以组成不知多少词。比如:发展,发展银行,发展得很快。一个小朋友说“发现”,这也对了。(板书:发现)一起读——发现(三遍) 谁能够用“发现”来说一句话,谁发现了什么。 生1:考古学家发现了恐龙化石。 生2:牛顿发现了地球有引力。 师:对,地球万有引力。这就叫发现。 那么,什么叫发现呢?谁能够给它下个定义,如果你编字典的话,什么叫发现?说得不好没关系的,说错了也没关系的。你说。 生1:就是知道了一个新的理念、新的知识。 师:真好!人家不知道的理念、知识,你知道了这就叫发现。还有吗? 生2:就是一个东西本来就有的,然后一个人把它找了出来。 师:本就有的,大家不知道,后来我们把它找到了,就叫发现。

背影优秀课堂实录

背影优秀课堂实录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背影》课堂实录教师放《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孟郊的《游子吟》 师:画面上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这首诗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诵。我们一起读一下好吗? 生(大声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这首诗歌颂的是什么? 生(齐答):母爱。 师:对,它歌颂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母爱是伟大的,父爱是深沉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篇歌颂父爱的散文,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无限真情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二、读背影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文中共出现几次“背影”?请用“————的背影”的句式分别加以概括。 2、你能说出哪一次背影描写的最具体、最感人吗? (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找到的重点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 学生甲:一共出现四次,分别是难忘的背影,买橘的背影,离别的背影,怀念的背影。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概括得也很全面。在文中作者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且每一次的背影都不相同,那么哪一次背影描写的最具体最感人呢? 学生已:我觉得是第二次,买橘的背影。 师:你能为大家读一下吗?要读出感动、读出真情。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很好,谁来评价一下? 学生丙:他读的很有感情,但语速稍微快了些。 师:那你能试着为大家读一下吗?注意放慢语速,感情再饱满些。在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边听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段描写中哪一句最让你感动,请试着说明理由。 学生丙(读) 读完,学生丁(评价):他读的很好,读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同学们读的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下面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段描写中哪一句最让你感动,请试着说明理由。这个问题同桌先讨论一下,然后给出答案,看哪位同学的答案最准确、最全面。 (同桌热烈讨论,教师巡视、旁听、点拨) 三、赏背影 学生停止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1:“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句写出了父亲的艰难,从而体现了父子深情。 师:恩,你能说出这一句中哪几个词用的最好吗? 学生1:攀、缩、倾,这几个动词体现了父亲的艰难和努力的程度。

低年级写话 课堂实录(全国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低年级写话课堂实录(全国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新加坡南洋小学周艾冰 上课以后老师让学生看一个故事 出示课件(图片形式):小明向大家介绍自己,他背着 一个书包,老师提问书包里有什么?书包里有好多好多的东西,想不想知道? 生:想 (课件继续播放。) 师:里面有四本书一盒彩色笔,一把尺,猜一猜还有吗? 生:有 (课件继续播放。) 师:还有没有,七张纸,重不重。 (随着课件播放老师描述:他走出看到一个大太阳,两 朵云,两只鸟,听到鸟的叫声,可是这时一架飞机飞过来。 他走到一座山,看到两旁有四棵树,一阵风吹过,叶子的旁 边有三朵花,真好看。花朵里忽然跑出了一只兔子,它跳着 跳着就跑了,很快不见了,紧接着出来一条蛇,这时蛇听到 一些声音,什么声音呢,听到一只鸡在叫,一只狗在叫,小 明继续往前走,一只羊从身边跑过,把他吓了一跳,你们猜 猜为什么跑这么快呢,狼在追他,一只牛跟他打招呼,这时 小时听到一阵笑声。一匹马在笑,不知道,为什么笑得这么

开心,因为他看到了一只会跳舞的猪,所以哈哈大家起来。 继续往前走,两只熊,走过一条河,一座桥,走过木桥,看 到河里有三条鱼在游水,岸边有一只青蛙在吃早,终于走到 了学校,一面国旗,认识吗?这是我的国旗,新加城的国旗,学校里发生什么事情,今天不告诉你们。 接下来请你们说说从图上你们看到了哪些特别的词? 生:数量词 师:用了什么量词? 生:一面国旗 师:很好,还有吗? 生:一匹马。 师:很好,再来。 生:一朵云 师:非常好,再来 生:一所学校 生:一条蛇 师:还有吗 生:三朵花 生:两只熊 生:三条鱼 生:一只兔子 师:很好,你们都很仔细在听我的故事。现在我们来玩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关于作文教学讲座资料 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关于作文教学讲座资料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贾志敏 “课外生活作文”的具体指的是什么?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的“结合点”又在哪里呢? 根据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获得的体会是: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进行。即: 课内训练作文。 课外生活作文。 前者,着重在训练,后者则着重在表现在生活方面。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众所周知,作文没有诀窍,更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 读书是学习,是吸收,是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自有好处”的道理。“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这已形成了人们的共识,也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多写”的问题,倒要费一番的口舌议论一下的。 “多写”是泛指,是相对于“不动笔”与“少动笔”而

言的。“多写”指多动笔墨,“多写”还要“巧练”。 平时,我们常把“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是有道理的。 “课内训练作文”是必须的,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命题,教师提供作文素材,教师指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目的是多方面地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然而,事物有其两面性,这样的训练往往会有局限性,会抑制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去写不熟悉的,乃至不喜欢的东西。 而“课外生活作文”则让学生去写“放胆文”,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什么,就反映什么。只要“有所感”都可以收于笔下。因为没有了束缚,学生的写作热情可能被激发。学生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写出的作文,可能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真实生活的感受。因此,会“有看点”。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题材新颖别致,内容真实可信,语言鲜活生动。让我拍案叫绝的作文,大多来自于学生的“课外生活作文”。 这里,向你介绍几篇学生在课外写成的作文。 看爸爸刮胡子(一年级) 爸爸的脸上长着密密麻麻的胡子。每天早上,他都要对着镜子刮胡子。每当他刮胡子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师教我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小豆芽(二年级)

贾志敏课堂实录

平淡”之中见本色——贾志敏老师《母亲的鼓励》实录及赏析 一、故事蓄情,巧引课题 师:听你们老师介绍,你们班同学的字写得特别漂亮。告诉我,谁写得最好?(让写得最好的两生进行板演,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观察笔顺与结构) 师:请你写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的名字——母亲(一生板“母亲”)。 师:请你写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手段——鼓励(一生板”鼓励”)。 (在生书写过程中,师对关键笔画、结构进行画龙点睛的点评) 指名分别读“母亲”“鼓励”。 【评析:这样导入的目的有三:一为揭示课题服务,二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了感情的基调,三是在无形中强调了写字的重要意义。自然、朴素、实在!】

师: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生我养我,她把一切献给了我。也有人说,母亲的怀抱是最温暖的。学着老师的样子,也说一句诗意的话,赞颂母亲的话。 生1:母亲十分伟大。 生2:母亲十分无私。 生3:我用一首诗来赞颂母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真好! 生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母亲生我们养我们,她对我们的爱不求回报,只求我们上进。母亲伟大在哪里呢?举个例子,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人们赶紧抢救埋在废墟里的人。当消防队员掀开一块天花板时,惊奇地发现,里面躺着两个人,一个年轻的母亲怀抱着两岁的孩子。母亲死了,

孩子还活着。后来在母亲的手机里发现这样的短信:孩子,你活着的话,别忘了母亲。你们也有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没有什么反应) 师:还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孩子的肝得了病,医生说,只有换肝,才能活下来。但是一直查找,没有合适的,只有母亲的肝配型是对的,但母亲的肝是脂肪肝,不能用。医生说,只有你每天跑,肝消肿了,才能用得上。这母亲就天天晚上去跑,半年里跑坏了6双鞋,肝也消肿了。后来,母亲的肝割了一块移植给孩子,孩子终于得救了。母亲给孩子的爱就是这样。现在谁也说说,你所了解到有关母亲的爱的事例? 生1:母亲为了让孩子上清华大学,筹集生活费,自己去捡垃圾。

优秀小学教师课堂教师实录与评议

优秀小学教师课堂教师 实录与评议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思考与探索评价是一门艺术,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评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使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对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现状的思考 回首课堂,曾经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仍依稀可见,也有许多尴尬的瞬间令人深思。很多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的评价泛滥,甚至出现了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滥施表扬,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不适时机和不分对象的程式化评价现象等等,造成了课堂评价的无效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一)课堂评价流于形式 课堂上,有的教师的评价过于枯燥,评价流于形式。动不动就是“你真了不起、非常好!”;有的过分的夸张,整节课重复着“棒!很棒!你真是太棒了!”有的针对性不强,“你读得很好!”可到底好在哪儿缺乏因势利导的导向作用。使学生找不到被表扬的感觉。一堂课反复出现这种形式,而且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表扬方式,师生之间就像动物之间的一种条件反射一样,毫无情感。而有些课堂则完全相反,一堂课上评价形式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除了有语言评价,还有物质评价,有奖励小红花的,有奖励智慧星的......还有多媒体评价等,学生注意力是被吸引住了,课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一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一 指导课【教学过程】一、魔力游戏——观察生米粒 吃饭的时候, 都见到过哪些主食? 它就与常吃的主食有关。 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袋生米。 对,今天的作文课,我们就来观察这小小的米粒。 板书课题 平常,你或许没有留意过它们。 同学们,你在
今天, 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
今天,我就请大家仔细地观察这小米粒。 我把它放在了小组长的书箱里,把它拿出来,前后四人一起来观察。 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教师预设的问题有这小小的米粒如同什么一般大小?每个小米粒上 面都有一个缺口,那个缺口就像什么呢?你看看它们的身上是否有花纹? 它是白颜色的,能不能说的具体一点?用手使劲地捏一捏,能改变它的形 状吗?把鼻尖凑近它,闻见了什么气味?把它含在嘴里,什么味道?把鼻 尖凑近它,闻见了什么气味?再把它含在嘴里,说说是什么味道的?教师 板书大小、形状、颜色、软硬、气味、味道 帮助你获取发现呢?板画眼、鼻、口、手 小米粒的哪些特点呢? 时间,自己练习。 在观察中,有哪些好帮手 这些好帮手帮你获得了有关
小声地把这些发现连贯地说一说,给你 1 分钟

指名说。 二、魔力游戏——观察熟米饭 研究完生米,你们再来看看这个小
袋里装有什么?熟米每当在家的时候,你是否留意爸爸、妈妈是怎样把它 们蒸熟的呢? 用你的好帮手再来细致地观察一下熟米,看看有什么发
现?每组的小组长从书箱里拿出那袋熟米,把它倒在小盘子里。 再来观察。 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选派一位代表,来谈谈你们小组的发现吧。 再请组内和组外成员补充。 教师预设的问题有熟米胖了起来,你知道它为什么胖了起来吗?米上 的缺口,已经看不清了。 米身上的花纹还有吗?它的颜色也变了,如果说生米穿着一身乳白色 的衣服,那熟米就穿着……鼻尖凑近它,闻到了什么?熟米都粘在了一起, 就像……三、我的魔力习作 有了太多太多的发现。 想想你在这次探索与发现中又有了什么体会。 我开始在想同学们用自己的小帮手去发现板书发现,又用自己的 大脑这个大帮手去想象,在发现与思考中,产生了独特的感受板书感受。 现在就请大家用笔具体地叙述自己的发现板书具体,真实地表达自己 的感受板书真实。 写发现时,可以参照大小、形状、颜色、软硬、气味,还有味道,也 可以写其它方面的特点。 回家后,把它与你的家人共同分享,好不好?板书小米粒眼睛鼻子大 这节课上,同学们观察了生米和熟米之后,

贾志敏这样教作文

贾志敏这样教作文 育儿宝典 11-12 2310 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大名早已听说。今天翻阅《小学语文教师》,读到贾志敏介绍自己怎样教作文,用了两天时间,一字一字敲到电脑里,摘录下来,细细学习。 我教孙女写作文 我没有刻意要她做什么、不做什么,只是留给她垮了的空间,由她快快活活地玩。让她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她识记能力比较强,教过的汉字能立马记住,还有迁移本领。以后,跟她玩“汉字接龙”游戏。在之后,教给她成语、古诗。词汇越积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宽,其兴趣也越来越浓。 之后,我把她有趣的话语记录下来,每天一两句。比如,“爷爷今天来看我。我一看,吓了一跳,爷爷怎么怪怪的?原来,爷爷戴了一副假牙。”“奶奶烧的鱼真好吃,一条鱼都让我吃了。大人们说:孩子爱吃鱼,聪明”,“吃好晚饭,妈妈带我到‘八佰伴’去玩,我最喜欢玩‘过山飞龙’。车子开动了,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吓得我直叫。”我指着我记录的内容逐字逐句念给她听。因为句子是她说的,所以她更感兴趣。 日子久了,她认识的字也多了,还没上学,已经能阅读短文了。我们带她逛书店买新书,让她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一来二去,书成了她的好朋友。 那么,她怎么会写作文呢? 她爱听故事,我便讲有趣的故事给她听。讲完了,让她复述,一遍,二遍……当她讲得文通字顺了,便让她用文字记录下来。她读二年级时,便能写下数百字的作文了。

她具有组织文字能力之后,就教她观察生活,寻觅作文材料。 生活中处处皆作文材料。我见她手舞足蹈时,就提示:把它写下来就是好作文;我见她情绪低落时,便告知她:把这记下来,别人一定爱看。 又一次,她来探望我,我正闭目养神,眼镜架在鼻梁上,手中捏着报纸。她没有吵醒我,只是吻了一下我的额头,便端坐一边看书。事后,我让她把这件事写下来。没花多大功夫,她就写下了《深深的吻》。 她父亲整日忙碌,父女俩只能在电话里聊上几句。她埋怨道:“我的爸爸在电话里。”我感到这是好题材,就让她写,电话里的爸爸》。习作视角独特、情真意切。 我让她每天写日记,把一天生活中有趣的事记录下来。日子长了,养成习惯,对她来说,作文不成难事。 “阅读是作文的父亲” 孩子的表达能力要从小培养。语文课就是在课堂上,老师借课文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 语文这门学科我、分为阅读、作文和写字。阅读是作文基础;作文是对阅读进程的一种检验;写字则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的方式。 要写好作文,必须大量阅读。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识字、积累词汇,掌握句型、句式,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表达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教师在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 阅读课,要有十足语文味。要讲“字词句段篇”,要练“听说读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什么,更要知道如何表情达意。 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020小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合集

2020小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合集 a(“title”); 在每天40分钟的课堂里,难免有些部分学生会感觉课堂是非常无聊的,那就是课堂没有活跃的气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学实录,希望可以提供给广大的教师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教学实录一 1.播放《闪闪的红星》主题曲,大屏幕呈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鲜活画面。 (播放动画:画面上有河水中航行的船只,天上飞行的飞机,岸边有房屋、树木等,远处是初升的太阳。) 师:画面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师:平时,大家都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能举几个例子吗?先说静止的物体吧! 师:运动的物体呢? 师评价。生:岸边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 生:飞行的飞机,航行的船只是运动的 生:教室里的钢琴、教室里的墙、桌子、椅子…… 生:行驶着的汽车、骑着的自行车、转动的地球、跳动的心脏、走动的钟和手表、航行的轮船…… 生:还有风也是运动的。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能够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积极思考借用 让学生观察那些物体是运动的,那些物体是静止的 1.师:例子举得很好!不仅固体会运动,气体也会运动!事情真的就那么简单吗?让我们再看一段电梯运行的录像。 师: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电梯里的红衣男孩,他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 师:有不同意见吗? 2. 师: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 师:分析的相当到位,非常好。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的位置改变了?让我们再看一段录像:正在行驶的车内,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你是怎么发现的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然后观察所要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是否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再做出判断。这个被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我们通常称它为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此研究对象是什么样的? 师:如果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我们就说此研究对象是怎样的? 师:回忆刚才观光电梯的问题,以电梯外的人为参照物,男孩的位置改变了,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师:以电梯内的人为参照物,男孩的位置没有改变,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师(播放列车运行的情景):火车从学生身边开过,小孩坐在火车里观察坐在一旁的大人和窗外的树木,请你确定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并判断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师:下面拿出你们的玩具汽车,两个同学一组,玩一玩,并分析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完整版)作文优质课教学实录

作文优质课教学实录 目录 1,《感受母爱?体验真情》教学实录育才中学管爱平 2,特别的祝福给特别的你――如何写祝福语龙泉四中叶淑珍 3,让细节亮起来――《关注细节,抒写真情》教学实录龙泉三中包立芬 4,"片段成篇"作文教学实录民族中学叶建芬 5,感动道太中学陈伟霞 6,《让生活充满感动》作文教学案例分析兰巨中学吴海燕 7,爱的细节在屋檐下―――《感悟亲情》作文指导课案例龙泉四中吴海花 8,捕捉细节,体验亲情龙泉三中周善花 9,春节的美丽画卷查田中学汤如鸾 一,课前序曲: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跟唱. 二,新课导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烛光里的妈妈》,不少同学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那么听着这首歌,你有想到了什么呢生:母亲. 生:妈妈对我的关心. 师:是呀,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可以说母爱,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今天,老师愿和你们一道"感受母爱,体验真情".(展示课题) 师:说起母爱,我想到了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谁会唱吗 (有许多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把这首歌的MTV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谈谈MTV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播放《懂你》MTV,学生欣赏.) 三,说真话,诉真情 师:你觉得MTV中的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妈妈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生1:妈妈在夜里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动. 生2:妈妈把吃的东西都给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里妈妈背着孩子行走,体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生4:妈妈深夜为孩子补衣服. 生5:妈妈在火车站等待孩子归来时的表情最能体现母爱.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也许都是平凡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中包含着浓浓的母爱.正如《母亲》这首小诗所写的一样.(多媒体展示《母亲》)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生(齐答):好!(齐读《母亲》) 师:你能说说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母爱吗 生6:拿新书包,打雨伞,沏热茶. 生7:包三鲜馅,在那他乡中,母亲会牵挂你.生病了母亲会掉眼泪. 师:那我想知道:诗中所写的这些,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是否也发生过呢你能向我们谈谈你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小事吗(多媒体展示:说真话,诉真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你被母亲感动的情节.) 生8:每次周末我回到家里,妈妈都会为我做很多我爱吃的东西,而且总喜欢看着我吃. 生9:有次半夜,我感到很饿,当时天气很冷,妈妈还是起来为我烧吃的. 生10: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她每次上班前都为我准备好中饭.有次她为我准备了两个荷包蛋.我趁她没注意把蛋放进了她的饭盒.可中午时妈妈跑回来,把两个荷包蛋又给我送了回来. 师:就为了把两个荷包蛋给你送回来,跑了很远的路. 生10:是的,从这件事我更感受到了妈妈对我关心. 师:看的出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谢谢. 生11:我每次来学校上学,妈妈总是有很多话跟我讲,而且要将我的用品全部准备好.

贾志敏特级教师作文教学案例

贾志敏特级教师作文教学案例 <两个苹果>作文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1.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静物(苹果),围绕中心,按一定的顺序把所观察的静物(苹果)描写具体; 2.指导学生观察课堂小品,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编列出提纲,确立重点,完成作文。 教具:大小两个苹果。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板书: 我感到十分____ 1、请学生填上合适的词语,使句子完整(可以填“高兴”、“舒服”、“快活”等)。 2、老师朗读一段话,请学生根据这段话所叙述的内容,再填上合适的词: 我站在老师的眼前,耷拉着脑袋,脸红到脖子根,两只眼睛眨巴眨巴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鼻子一煽一煽的,两片嘴唇翻动几下,想说话又不敢。一双手没地方放,只是无意识地搓着衣角,两条腿无力地支撑着身体,心里真不是滋味。同学们信任我,选我当队干部,我却干出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儿!我的目光在地面上搜索着,如果地上真有一条裂缝的话,我一定钻进去了事!

。。。。。。 要求学生能捡出“羞愧”“渐愧”等词语。 我感到十分羞愧。 二、教师从怀中取出一只大苹果,举起让学生观看。 1、这只苹果怎么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这只苹果描写具体: 板书:这只苹果____。 2、组织学生讨论:从哪几方面去描写呢? 形状、香味、大小、重量、品种、产地、颜色等。若按接触的先后顺序,该如何排列?颜色大小形状 观看黄里透红爸爸的拳头圆圆的 闻掂香味重量 一股清香三四两 判断品种 红焦 想象果味 又香又甜 推测产地 山东烟台 3、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按一定顺序组成一段话。 例:这只圆圆的苹果黄里透红,有爸爸的拳头那么大,用手掂一掂怕有三四两重吧!放在鼻子前闻一闻,啊,一股诱人的清香沁人心脾。这也许是山东姻台产的红蕉苹果。这种苹果我吃过,它又酥又甜,老人和孩

部编版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9棉花姑娘》教学实录精品课堂实录小学优秀公开课

19棉花姑娘课堂实录 一、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我知道我们一年级2班的小朋友们,个个都是猜字谜高手;我们马上来猜字谜,知道答案的小朋友先不要说出来,举手示意就可以,留给其他小朋友思考的时间。 师:下面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了,猜一植物【出示谜语】“像云不是云,地上开白花,像雪不是雪,越冷大家越爱它。” 生:是蒲公英。 师:想一想,冬天会有蒲公英吗? 生:是雪花。 师:我们来看谜语的第三句──“像雪不是雪”,所以它不是雪花。 生:是玫瑰花。 师:越冷我们大家越爱白色的玫瑰花吗?有点与众不同。老师再给三秒钟,看谁能猜出来。 生:是棉花糖。 师:看来你冬天很喜欢吃棉花糖。这个答案有点接近了,不过它不是一种食品。再想一想,我们怕冷的时候,身上穿的衣服很多就是它做,它是什么呢? 生:是棉花。 2.简介棉花,引入课题。

师:【出示棉花图片】第一张是棉花成熟时的样子,第二张是棉花的花盛开时的样子,第三张是棉花的花快要结果时候的样子。好看吗? 生:好看! 师:棉花是一种农作物,可是课文中却把它当作人来写,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板书课题“棉花姑娘”】。老师没标拼音,谁能叫出她的名字? 生:【两位同学读课题】。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第30课《棉花姑娘》。 师:提示读音:“花”我们平时读一声,比如“花园”“花朵”,但在“棉花”这个词里读轻声。请大家跟我一起读。 师:“姑娘”这两个字都是这一课要认的字,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都是女字旁。 师:谁能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两个字的。 生:“姑”是女字旁加一个“古”,“娘”是女字旁加“良”。 师:这两个字都是女字旁,所以姑娘就是女孩子的意思。我们班就有好多小姑娘,对吗? 生:对。师:“娘”本来读二声,但在“姑娘”这个词里面读轻声。【板书注音】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棉花姑娘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本137页,自由地读读课文。棉花姑娘给我们带来两个提示:第一,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第二,用铅笔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宝宝。

郑桂华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类比构思 执教者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杭州市第九中学高一学生 师课前聊天之后提及-----说清楚一下,把敏锐的感觉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语文课常做的事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类比构思法之后,教师出示冰心的《霞光》,请一位女同学来朗读。师:请大家说说看,写了什么?作者想写什么? 生: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不必太在意。 师:写的是霞的物象,但写的是快乐和痛苦,为什么不直接写,有什么好处? 生:容易让读者有兴趣,不枯燥。 师:生命是庄严的话题,神圣的大话题,用这个物象写,容易让作者喜欢。 生:引发读者的共鸣。 师:不直接讲出来。含蓄。 生:霞和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有相似的地方。 师:更加直观 生:更加透彻,更具体。 师:所以有时候选择一个物象来承载就要更加直观形象。 屏幕显示谈生命(节选文字) 之后屏幕上只有三个大字人生像? 师:你能想到哪些物象来表达人生感受,写得越多越好……大于等于8个 学生思考,写。 生:繁星迷宫小草浮云沙丘战争白纸彩绘乐谱程序游戏农场赌博搓麻将(学生想解释的时候,被教师忽略) 生继续表达:像高尔基文中的海燕像登山,到山顶的那种香烟——抽到高兴的时候就没有了公交车——有些人陪你到终点,有些只是过客浓咖啡—有苦也有甜 子弹—一瞬间的人生没有彩排的电影风筝----只有制约着才能飞得更高 五颜六色的调味盒餐巾纸—看看还多,其实快用完了雷雨—狂风暴雨后才见彩虹 一场旅行瀑布——蓄势待发,倾泻一瞬间火箭——扔掉一些东西才能飞得更高 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将这些物象一一写在黑板上,并标上了序号。 师:现在请大家转换身份,写作文大部分时候是给别人看的,现在请大家当一下读者。作为读者,你最愿意看哪一篇呢,暂时不考虑内容。凭理性思考,只投一票。 师:投好后,请回忆反思,交流一下,为什么投给这个,为什么不是哪个?理由是什么? 生:给“没有彩排的电影”感觉很文艺。 师:是不是很期待? 生:会引发我的阅读兴趣,人生思考。(教师板书人生思考) 生:我也选这个,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机会,有共同点。 师:也就是有足够的联系相通(板书) 生:人生像一场战争,最能激发人的兴趣,因为人往往一不注意就被撂倒,人生太激烈了。 师:你一定很有感触。(板书最有感触) 生:搓麻将因为人生沉重,而用这样调侃的笔法更能引发人的思考,有一个反差(板书) 更能激发阅读期待(板书) 生:风筝很好,有老师家长的制约,很像。 师:大家更关注这些带形容词的物象。更清楚? 生:遐想的空间更大。 生:不确定因素更多,更能切合人生的主题。 生:写作就像外科医生一一,切入点很小,但是却力求更细微具体。

跟着贾老师教作文

跟着贾老师教作文 模仿,是人的一种成长方式。从呀呀学语,到蹒跚走路,乃至做事做人,无不从模仿起步。我教作文,也是从模仿贾志敏老师的作文课开始的。 1990年,还在作文课堂里暗自摸索的我,上了一堂作文公开课《织女塑像》。由于不谙学生的写作心理,将观察作文与想象作文混搭,将静态描摹与叙事创作掺杂在了一起,致使教学目标含糊不清,学生无所适从,一头雾水。 “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咬住作文教学不放,到处寻找可以学习的名师课例。在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的推荐下,我“认识”了贾志敏老师,拷贝了三盘《贾老师教作文》的录像带。我如获至宝,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便是看《贾老师教作文》。《学写作文并不难》、《怎样遣词造句》、《在生活中捕捉作文的材料》等20节作文课,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课堂上,贾老师气定神闲、儒雅睿智,或表演,或示范,或点评,似有神来之笔,信手拈来。我越看心里越敞亮,越看心里越通透。透过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我渐渐摸到了贾老师教作文的“诀窍”: 用生动有趣的例子揭示写作的秘密。在《句子的意思要表达清楚》一课中,贾老师用“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的故事揭开了“标点位置的秘密”,进而用病句“一叠厚厚的人民币”揭开了“词语位置的秘密”。在说说笑笑中,学生学到了标点使用、词序排列等写作要领。贾老师的肚子里,似乎装了数不清的新鲜例子、不计其数的经典范文,一开口,便抓住了你的耳朵,不由你不听。 用师生合作的表演再现故事的现场。《作文要有具体内容》一课中,贾老师和学生合作表演了“小明‘骗’爸爸吃桔子”的情景,把故事梗概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后,贾老师用一连串的提问启发学生如何写具体、如何有详有略。就是一个小小的桔子,经贾老师的“看形状、察颜色、掂份量、闻气味、数桔瓣、品滋味”,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这种写作指导的现场感,让你不会写都难。 用敏锐妥帖的点评规范学生的语言。贾老师的耳朵似乎特别灵敏,学生一念作文,他就能捕捉到遣词造句中细微的差错,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修正,这种功夫简直让我惊呆了。在常人看来似乎没有问题的语句,他都能“挑出一点儿刺”来,而且,经过他分析讲解之后,常常让你心悦诚服,释然开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已经成为贾老师作文课上一道无与伦比的风景。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一匹出色的马》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一匹出色的马》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引导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一匹出色的马”的真正含义,找出文中描写爸爸巧妙解决问题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爸爸教育我们要独立自主,要体谅家人。 4、通过妹妹前后的对比,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自立、自强、乐观、向上的道理。【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一边读一边积累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通过朗读体会妹妹前后的变化,学会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

1.课件出示谜面:尾巴长,鬃毛飘,会拉车,能奔跑,四个蹄子嗒嗒响,帮助人们立功劳。师:你们猜,它是谁? 生:马师贴马字, 师:它什么样子呢?(出示马图)生自由说师:给马加一个量词,一()马? 生:一匹马师贴:一匹马 师:马为我们拉车做很多事,你能在这里加上一个词语表扬一下它吗? 生:出色的。师贴:出色的 师:真棒!马宝宝很出色,我们班的小朋友更出色!请大家夸一夸马宝宝!齐读课题。我们要学的课文中也有一匹出色的马,不过它没有高大的身躯,灵活的四肢,这匹马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认读字词: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借助拼音自由读指名读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 师:词语我们都认识了,可还有几个生字宝宝想单独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一起来喊出他们的名字。(拾骑跨) 师: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字是表示什么的词语?引导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来识记这三个字。多种方法认读“郊”,组词:郊外 春天到了,郊外的景色很美,让我们和作者一家到郊外走走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找出你认为能体现春天美丽的句子画下来,并读一读。 三、品读感悟,随文识字 (一)研读美丽景色。 1、你觉得春天美丽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预设以下环节。 2、细读品味。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有关春天景色的句子?

作文讲解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作文讲解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人物描写要抓住特点,我们能不能根据文字描写判断出主人公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猜猜他是谁? 出示描写文字 生:我认为这位应当是猪八戒,文中说了:阔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 生:我觉得“穿着一身袒胸露乳的黑布衣,提一把九齿钉耙”这一句最能表现猪八戒的特点。 师:游戏继续进行,你能根据下列文字选择与之相应的图片吗? 生:第一幅图片应该与B,第二幅图片与C,第三幅图片与A。因为第一幅中“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只有B与之相符,生:第二幅中“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第三幅中“一头金发、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恰恰印证B与C。 师:文学大师总是擅长于用一支笔为人物“画”像,且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文学作品中有些精彩的人物描写让我们难忘,试说说你读过的或是印象深刻的片段。 向日葵组秦林:我想给大家读一段话:我很喜欢笨女孩安琪儿,尽关她长得丑,满脸的麻点好像星星,两只眼睛也闹别扭似的分得很开,智商也不高??这里把人写得很丑。 师重复学生的话并说:记住以后写一个丑人就可以这么写,三言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两语丑态百出,多丑啊!(生笑) 穿越小组张都明:那人生得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请问他是谁?学生稍迟疑。(提示,三国人物)齐声:关羽 师:关羽长得如何? 生:个子高,很勇猛,是个大英雄。师:长得好看吗?生:不算好,丹凤眼,不好看,我们一般讲人好看好用“浓眉大眼,双眼叠皮”这个词。 书海拾贝组刘妙棋:捧起《平凡的世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孙少平吧!瞧吧,她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的勉强还算好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还缀补着一块蓝补丁。裤子显然是两年前缝的,人长布短,现在已经短窄的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 师:看来,作者把孙少平写得够穷的。 萤火虫组冯书楠:有这么一个人,他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请问他是谁? (学生面面相觑) 师:暗示一下吧。 冯书楠:他姓刘,三国中的人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