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以全球眼光、前瞻思考、创新思维,科学谋划新一轮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蓝图、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四位一体”总体部署、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和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国家广播影视“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上海“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十一五”回顾

(一)主要成绩

1、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1)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十一五”期间,本市积极推进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五大文化工程”建设,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国家文化工程”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全覆盖的目标。目前全市有公共图书馆237个、文化馆(中心、站)245个、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个,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近295万平方米,形成了城乡一体、纵横贯通、资源共享的四级网络结构。

(2)公共文化机构运营管理不断加强。一是管理有要求。出台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暂行办法,结合迎世博,制定了公

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探索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管理机制,提升了管理服务水平。二是保障有标准。对新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平均每个补贴250万元,远郊困难区县建文化中心再增加250万元;对于单个建设资金为90万元的社区信息苑建设,确立了“市、区县、街镇各承担三分之一”的方式;对于单个建设资金为4.2万元的农村“三位一体”基层服务点建设,确立了“市、区县两级财政各承担二分之一”的方式。三是评估有办法。实施了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馆等级评定办法,制定出台了《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等,对运行一年以上的76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了绩效试评估。

(3)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一是群众文化创作有成效。注重对新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发现、引导和支持,积极推动群众文艺创作,2009年推动创作群文作品1.6万件。二是群众文化活动展示有平台。依托“上海之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天天演”、“周周演”广场文化活动,集中展示优秀群文成果。仅2009年全市就开展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2万场,参与人次3700万。三是群众文化团队建设有成果。目前全市活跃在基层的各类群众文艺团队有13367支,2009年开展的团队活动达35万余次,开展全市群众性优秀文艺团队评选,授予41个群众文艺团队“上海市非职业优秀文艺团队”称号。四是群众文化项目有品牌。积极培育群众文化特色品牌,开展全市群众文化特色活动创建工作,有20个被评为“上海市群众文化特色活动项目(区域)”,21个地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4)文物保护工作成绩显著。一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卓有成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实地文物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市、区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文物普查经费3309万元,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432处,其中新发现1800余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组织评选和

上报批准了四批共8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完成了100余处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实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有重大险情的目标。二是博物馆体系日臻完善。截止2010年底,在业务统计范围内,全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14家。十一五期间本市新增对外开放的博物馆14家。共有17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其中国家一级馆3家。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龙头、以行业博物馆为特色、以民营博物馆为补充的门类丰富、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的博物馆体系。同时,本市已有超过60%的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其中24家主要场馆被列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名录”。三是社会文物管理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具有多种经营主体的规范有序的文物流通市场。四是地下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取得重大发现。广富林遗址、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查山遗址等先后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进行了原地保护,遗址博物馆已动工建设。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建立健全保护工作机制。建立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成立了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设立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建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基本形成了市、区、街镇以及与项目保护责任单位联动的三级保护网络体系。二是资源普查全面开展。从2006年起,在所有区县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初步挖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1939项。三是进一步加强名录项目保护工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级名录体系、三级传承人体系、档案数据库和项目传承基地。落实各级财政资金用于保护工作,并提出了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保护办法和传艺激励措施。

2、文化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1)文化产业带动效应初现。“十一五”期间,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已达5.4%-5.7%,年均增长13%-15%,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0.8个百分点,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初现。

(2)文化产业结构趋向合理。文化服务业比重逐年提高,传统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影视三维制作、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车载电视、IPTV等新兴媒体和业态层出不穷,文化演艺等产业欣欣向荣,初步形成了符合国际大都市特点的文化产业体系。

(3)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民营资本在全市网络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娱乐产业中资本量和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本市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占总数的60%以上,民营演出经纪机构占总数的80%以上,民营娱乐企业占总数的90%以上,民营网站占总数的95%以上,民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占总数的85%以上。上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4)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进展迅速。“十一五”期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共有9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80家创意产业园区。同时,张江“动漫谷”,紫竹网络视听产业园、松江佘山影视产业创意基地、临港高科技影视产业园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5)文化产业服务卓有成效。“十一五”期间,本市推动组建了上海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担保有限公司,同时推动组建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完善了以文化产权和版权交易为核心的产业服务链建设。

3、文化市场平稳有序增长

“十一五”期间,本市文化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88.46亿元扩大至2009年的163.08亿元,与“十五”时期相比,增幅达

到84.35%,统一开放、健康繁荣、平稳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1)演出市场繁荣。“十一五”期间,本市剧场年均演出1万场左右,其中涉外、涉港澳台演出年均400场。同时,连续举办五届江浙沪两省一市演出业务洽谈会,从2008年起增设长三角国际演出项目交易会,参加每届交易会的上海演艺机构均达到100家以上,共成交演出项目3000余个。

(2)文化娱乐市场平稳增长。“十一五”期间,本市文化娱乐市场总量和规模稳定增长,培育了一批文化娱乐场所知名品牌,如“上海歌城”、“好乐迪”、“汤姆熊”等。同时,积极加强娱乐场所监管,开展了“2008-2010年全国娱乐场所阳光工程”,向社会发布四批《赌博电子游戏机机型机种目录》。

(3)美术品市场频现亮点。“十一五”期间,本市逐步形成了以田子坊、M50等为代表的艺术品集中经营园区,美术品市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圣菱画廊等10家单位获得文化部“中国诚信画廊”称号。本市申报的“苏笑柏抽象绘画大展”等5个项目获文化部“中国现当代艺术专项扶持资金”。

(4)网吧市场健康有序。“十一五”期间,本市成立了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网吧及游戏机房社会监督志愿者总队等机构,加强行业监督。同时“上海市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计算机经营管理系统”与文化部中央网吧监控平台对接,并覆盖全市所有网吧。在各方努力下,本市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比率控制在1.5%以下。

(5)动漫和网络游戏市场发展迅猛。本市动漫、网络游戏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动漫市场形成了龙头企业初步崛起、产业基地和园区初步布局、技术平台初步搭建、行业组织初步建立的格局。网络游戏市场也已形成盛大、巨人、久游、第九城市等全国性领军企业。

4、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本市广播电视工作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全市工作大局,创新思路,深化改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广播影视节目与产品。

(1)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上海广播电视宣传始终坚持唱响主旋律,坚持“三贴近”,推动全市各主流媒体圆满完成了各项宣传任务。

(2)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展顺利。截止2008年,本市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村村通”,2009年,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户户通”(全国率先),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8%。同时,上海9个郊区(县)基本实现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全覆盖。

(3)广播影视数字化取得突破进展。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迅速,加快双向化改造,启动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示范区建设,上海有线电视用户超过570万户,完成网络双向改造365万户,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超过210万户,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50万户,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宽带接入业务用户37万户。全市有线网络总体双向化程度超过70%,市级电台数字化率达到70%,电视台数字化率接近100%,高清设备基本覆盖广播电视生产、播出、媒资领域。

(4)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底,上海东方移动电视拥有终端数42000个,移动电视日均受众人群约1400万人次。上海数字移动广播(CMMB)完成系统建设并投入商业运营,到2010年底,CMMB全市覆盖网基本建成。上海IPTV在全国发展用户约300万,其中本地用户突破100万。

(5)广播电视产业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上海广播电视产业市场规模和份额不断扩大。仅2009年,全市广播电视实际创收就达141.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了79.7%。其中,有线网络传输收入18.6亿元,广播电视广告收入43.7亿元。

(6)深化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广播通过频率专业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电视制播分离改革和国有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顺利完成。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机构稳步增长。截止2009年底,本市拥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持证单位19家,其中民营单位9家,广播电视节目社会制作单位321家,其中民营机构266家。节目生产创作、播出、放映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2009年上海获准投放市场的各类电视剧总产量名列全国前5位。

5、电影产业发展成绩显著

(1)电影制片数量和票房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本市共生产电影故事片80部,动画片约11部,译制片100部。其中,有5 部影片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3部影片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上海电影票房从 2005年的2.7亿元跃升到2009年的6.7亿。

(2)电影院的专映化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转企转制改革,专映影院数量大幅增加,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专映影院从2005年的9家增加到2010年初的62家,以副(出租场地经营)补主(电影放映)的畸形经营局面基本扭转。

(3)电影院线建设取得较大发展。至2010年初,在本市开设影院或建设影城的院线从2006年的4家增加至10家。由传统电影发行公司转制而来的院线公司,已逐渐走上了市场化、规模化运作之路。

6、文艺创作成果卓著

(1)组织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本市获得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剧目奖”的作品5部,“文华”单项奖22项。京剧《廉吏于成龙》、杂技芭蕾《天鹅湖》、多媒体杂技剧《ERA-时空之旅》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称号,京剧《成败萧何》荣获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

(2)建立推动和扶持重点文艺创作机制进展顺利。每年向在当年度取得优异成绩的艺术项目、艺术家个人颁发“文艺创作精品、优品”奖项近百个,文化发展基金扶持资助艺术创作活动近3亿元。

(3)美术创作取得可喜成果。五年来,上海美术创作整体实力不断提高,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国际和国内的美术展览中获得了奖项。在历时五年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上海有9件作品入选,领先全国。2010年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上海有10人获得各类奖项;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上海有20件作品入选。

7、对外(包括港澳台)文化交流呈现全方位、宽领域、广覆盖格局

(1)积极开展对外(包括港澳台)文化交流。“十一五”期间,上海积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加强友好城市间交流,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和手段,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成功举办了国际电影节、电视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重要节庆活动。相继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庆典晚会、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国年?上海周”系列文化活动、意大利“中国文化节”和台湾地区举办的两岸城市艺术节上海艺术周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动。

(2)发挥多元载体的文化传播作用。借助国外著名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等平台,积极推介上海文化产品和服务。把文化“走出去”与展演、展映和文化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对外文化交流合力。组织杂技芭蕾《天鹅湖》、舞剧《霸王别姬》、京剧《杨贵妃》、大型舞剧《红楼梦》、功夫剧《少林武魂》等赴海外巡演,扩大了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3)实施“走出去”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拓展对外(包括

港澳台)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加快“走出去”步伐。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适时举办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利用春节、国庆等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举办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动。完善“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广泛参与、多种方式运作”的工作模式,发挥各级政府和民间力量的积极性,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

(4)对外文化服务贸易取得成效。构建国际文化营销网络,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完善对外文化服务贸易制度,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服务贸易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培育对外文化服务贸易中介机构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本市有23家文化企业、13个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获文化部“优秀出口文化企业”、“优秀出口文化产品”称号。建成了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运营暨“东方国际文化贸易中心”,并进一步加快推进外高桥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建设。

8、人才工作体系更加健全

(1)人才服务效能逐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文化文物广播影视行业各部门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文化人才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策创新、综合调控、公共服务等职能得到不断强化,有效地促进人才工作健康发展。

(2)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事业发展和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激发了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更多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

(3)文化产业人才集聚发展。新的文化产业业态不断显现,行业人员数量持续增长,知识层次明显提高,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影视等新型人才大量涌现,为推动文化文物广播影视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十一五”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仍存在一些亟需破解的问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尚未均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心城区与远郊区县存在不均

衡;在服务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上存在不均衡;在服务资源和服务需求的匹配上存在不均衡;公共文化设施间的利用程度不均衡,部分设施和活动项目的利用率不高。二是广播电视内容生产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节目数量、质量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播电视系统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市场主体和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三是文化市场的开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在政策以及观念层面,文化市场的开放度与文化市场发展的社会需求还不完全相适应,市场配臵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四是文化产业的能级有待继续提升。上海文化企业整体规模仍然偏小,企业活力、创新力以及影响力还不足。在产业链分工上仍是以生产制作为主,原创研发设计与终端销售环节扩展不足。产业政策、产业发展保障机制、产业发展环境营造等还不完善。五是文艺创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艺术原创能力后劲不足,优秀作品创作的长效机制还有待完善。六是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的意识还不够强,服务的手段和方式还比较贫乏,服务的能力还不能适应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需求。七是文化人才与事业发展需要还不完全相适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创意人才、创作人才、产业经营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人才培养针对性、有效性不强,人才“难引进、易流失”的政策机制障碍尚未彻底消除。

二、“十二五”期间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的形势背景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上海发展大局和新的形势背景,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既有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既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也面临着多重压力和竞争;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前景,也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新矛盾需要应对。

从国际层面看,一是文化战略已成为21世纪全球核心议题

之一。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还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作为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尤其需要顺应国际文化发展潮流,以国际文化强国和国际文化大都市为标杆,把文化发展提升到“立市之本、兴市之基、强市之源”的战略高度。二是金融危机下文化产业迎来逆势上扬新契机。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在“后危机”时代,上海必须紧紧抓住金融危机激发文化产业崛起的宝贵机遇,大力发展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三是文化与高新科技日益融合正产生深远影响。以数字技术、网络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并得到广泛运用,催生了一系列更多更新的文化业态、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传播渠道,为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更好、更快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上海必须敏锐把握现代科技发展潮流与契机,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

从国家层面看,一是大力促进文化软实力提升已成为国家长期战略任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将文化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积极争当文化发展的排头兵,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贡献,这是上海应该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二是文化体制改革正进入攻坚克难关键阶段。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行地区,上海承载着中央寄予的殷切期望,迫切需要在文化发展上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加强创新,率先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国家支持文化

发展的政策环境正发生巨大变革。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倡导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政策,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支持文件。上海应当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各项政策,抓紧政策对接和配套,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四是区域间文化竞争格局日趋复杂激烈。湖南、山东、广东纷纷提出“文化强省”战略,深圳则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这表明随着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域之间的竞争正日趋激烈,“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主题。上海要在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必须将文化发展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破除文化发展瓶颈,在区域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

从上海层面看,一是上海正逐步迈入城市全面转型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发展方式将向消费推动和创新驱动的集约型转变,以产业高端化为导向的创意、创新经济将得到大力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将显著增强,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得到极大的凸显和提升。上海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对于调结构、促转型的作用,使文化成为支持、呼应城市转型的新引擎和新动力。二是“四个中心”建设与文化发展的融合互动正日益强化。上海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上海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为发挥金融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政策支持。上海文化与贸易也越来越紧密地融合,2009年上海文化贸易实现顺差45.5亿美元,上海文化“走出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上海文化发展应利用“四个中心”建设带来的更多条件和机会,形成金融、贸易与文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三是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正逐步进入快速增长期。根据国际经合组织(OECD)标准预测,“十二五”期间,上海的国民收入将达到中等以上发达经济体水平。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在这一时期,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将会逐渐向精神文化方面转移,文化需求增长比例将会大大超过物质需求,整个社会

的文化消费体量及结构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上海应当紧紧抓住文化发展这一空前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增长空间,激发需求、加大供给,推动文化产品及服务在数量、质量、种类、形式等方面实现突破式发展。四是“后世博”效应将逐步显现和释放。上海世博会大大促进了城市文化塑造和人文精神培育,为上海未来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是上海进一步延续放大世博效应的最有利时期,应当紧紧抓住“后世博”园区场馆再利用、国际文化深度交流等跨越式提升文化建设能力水平的历史性契机,进一步推进上海文化资源空间布局战略性优化调整,促进上海在更广阔国际视野中学习借鉴各类先进的经验模式,推动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三、“十二五”期间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立足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与城市全面转型的发展形势,抓住金融危机后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承和发展以中西方文化交融为核心的海派文化,以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框架支撑,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强大动力,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继续加强文化市场培育,充分发挥广播影视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大力发展文博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为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核心驱动。

(二)方针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基

本和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和实现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强调“文化服务民生”理念,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坚持市场取向,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作用,力争在市场体系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逐步减少对市场主体的直接行政干预,大力培育各种所有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管办分离”,完善运作机制,促进政府角色逐渐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直接供给者向委托授权人转变。

3、坚持两轮驱动,提升质量。在继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等文化“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功能、文化形态等“软件”建设。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基本规律,努力构建适合文化创新、文化集聚的生态氛围,进一步打造有利于文化成长的软环境。

4、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发展。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迈进。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5、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正确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功能的双重属性,坚持把文化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牢牢坚持正确的文化引领方向。同时,积极挖掘文化的经济效益,将文化发展与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产业能级提升有效结合。

(三)发展目标

以“文化立市”的战略高度,以“全球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襟”,以“充分满足市民多元文化需求、大力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形象”为导向,全面深入推进文化建设,精心打造文化魅力十足、文化特色突出、文化设施一流、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市

场规范、文化精品纷呈、文化氛围浓厚、文化人才辈出的“国际文化大都市”,逐步形成辐射全国的文化强市、亚太地区一流的文化名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高地。大幅提升上海城市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为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为推动城市科学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支撑。

围绕“国际文化大都市”这一总目标,“十二五”期间上海文化发展的五大“分目标”是:

——打造形成“全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先城市”

积极探索符合国际潮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文化发展新路径,在全国率先开拓出在较为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体制新模式,为全国各省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供经验。

——打造形成“具有广泛影响、文化氛围浓郁的公共文化服务便捷之都”

继续保持上海公共文化建设的全国领先地位,充分发挥上海社区文化繁荣的优势,以实现全市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为着力点,在完善“硬件”基础上大幅提升“软件”水平,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建成与上海文化大都市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上海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便捷之城和体验之地。

——打造形成“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文化产业中心和资源配臵中心”

充分利用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机遇与优势,加快文化产业要素集聚,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交融创新与做大做强,努力加强上海文化市场资源配臵能力建设,将上海打造成为在全国、在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中心和资源配臵中心。

——打造形成“全球城市体系中重要的文化交流国际平台”

积极借助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与资源优势,通过加强环

境氛围打造和体制机制建设,为全球各种文化形式和资源提供展示、融合与创新的平台,将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打造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与辐射力的文化艺术创作与创意中心”

充分认识文化艺术创作的“源头性”作用,努力集聚文化人才,鼓励各种文化艺术创作活动,促进文艺原创作品数量、品质不断提升。在影视剧、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文艺创作重点板块打造出一大批具有国家水准和国际影响的艺术精品。

(四)发展战略

根据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实施以下六大战略:

——实施“文化惠民战略”,在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上实现新突破

通过优化文化设施网络、提升文化资源供给水平、拓展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健全文化服务保障体系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水平,为市民经营性文化消费提供便利和福利支持。更加注重基层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活动与文化组织建设,更加注重将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输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和共享,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心态。

——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在打造创新重大文化品牌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分鼓励各种文化艺术创作活动,通过扶持重点文艺创作等形式,力争打造一批内容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文艺精品,推出一批群众满意、专家好评、市场认可的精品力作。加强重大文化活动

品牌建设力度,重点提升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双年展、“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和“上海国际专业灯光音响展览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的能级、规模、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

——实施“文化产业振兴战略”,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在产业主体方面,加快文化企业集团的重组上市步伐,以此强化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行为,推动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在产业培育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使文化与科技、网络等现代高新科技更好地结合。在产业发展载体方面,加快上海的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建立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体制方面,鼓励支持非公经济进入上海文化产业,积极吸引全国各地优秀文化资源进入上海发展。

——实施“文化市场繁荣战略”,在构建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利用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优势,围绕文化产业链发展需要,构建一整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文化市场体系,积极打造多层级、多形式、多功能的文化展示贸易市场、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文化资本市场、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等平台,进一步夯实上海作为“文化资源配臵中心”的地位和功能。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提升上海文化的影响力上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完善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的传播体系,强化体系功能和地位的提升, 努力扩大上海和海派文化在中国、亚太及世界的影响力。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推进上海文化全方位对外交流,在文化“引进来”、“走出去”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积极打造多

元文化跨国交流的“国际舞台”。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文化协同发展,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以长三角各方利益和区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多层面文化交流合作协调机制。

——实施“文化人才集聚战略”,在构建上海文化人才高地上实现新突破

充分认识文化人才的重要价值以及当前各地激烈争夺文化人才的态势,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出台更优惠、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与集聚的力度,大力培养文化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人才来沪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上海作为“全国文化人才高地”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六大发展战略

四、“十二五”期间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的重点工程

(一)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硬件”建设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在“硬件”建设方面,将重点推动十四项重点工程。

十四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二)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软件”建设重点工程“十二五”期间,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在“软件”建设方面,将重点实施“七大文化软实力提升工程”。

——基层文化活力培育工程。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配送和供给,完善和创新“五个东方”配送机制,形成市区联动、各方参

与的配送体系。推行高雅艺术进社区,建立市民文化素养教育培训体系。扶持社会文化组织和市民自发组成的文化活动团体发展,通过资金、场地、组织和艺术指导等多方面的扶助,培育一批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各类民间组织和团体,带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发展,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文化氛围。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对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的有效保护、管理和利用。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积极推动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文物保护单位及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上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编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记录工程等。坚持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新形势下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新模式,逐步完善以国家保护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

——文化市场开放工程。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类非公资本进入国家规定开放的文化产业领域,降低非公资本准入门槛,吸引和鼓励全国乃至世界优秀的非公文化资源集聚上海,培育多元化的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发挥市场配臵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文化要素市场体系。

——文化原创扶持工程。积极推动影视剧、动漫、舞台剧、美术等原创精品生产,高度重视网络文艺作品创作。引导多方力量设立各类原创奖项,发起高水平的文艺原创作品比赛,尤其注重举办新锐、前沿、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新作品赛事,让优秀原创作品脱颖而出。

——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扶持工程。利用高新科技和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重点扶持文化创意、网络视听新媒体、动漫游戏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数字电视增值业务、NGB业务和三网融合业务发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NGB、CMMB和互联网电视等网络增值业务和应用服务系统发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黄浦区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 静安区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 普陀区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闸北区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 徐汇区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 长宁区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 杨浦区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 卢湾区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 虹口区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 浦东陆家嘴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 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 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 "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 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 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 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 豫园老西门等老城厢地区; 淮海中路——太平桥地区; 四川北路地区; 大连路——杨树浦路地区; 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地区; 静安寺——南京西路——长寿路地区; 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 上海南站——小闸镇——徐家汇——衡山东湖地区。

四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中区、莘庄、真如 六个中型商务服务区:长风、梅陇新都会、大宁北中环、七宝、金桥、漕河泾 六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征、桃浦、江桥、杨行、曹路、九亭 四个金融后台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配套饲服数据园区:唐镇、紫竹、周浦、浦江镇。 三个组团式重点新城:临港、松江、嘉定 四个分为两个地理片推进建设的次要新城: 青浦淀山湖——白鹤; 奉贤南桥——奉城海湾; 金山卫柘林——枫泾朱泾亭林; 崇明城桥明珠湖——东滩长横生态城。 1,川沙以南、下盐公路以北,瓦屑坦直以东地区,建设浦东客站、奥体中心,国门商务区,行政文化第二办公中心等,与迪斯尼乐园融为一体。原规划在惠南的浦东铁路客站,不再设立在沪通铁路线上,而是深入该区域内部,服务于整个除了西部沿江地区以外的浦东。沪通铁路提升为高速铁路。 2,南汇新城将扩展,与奉城大团和奉贤海湾联合发展。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先行,大型居住区导入。 3,市规划局已经做了1800公里地铁网络的远期规划,今后新城之间、大虹桥到大浦东之间,也将有快速地铁(四根轨道的地铁)。 4,请大家注意张江科学城中区,那真是未来派的精品。沪通铁路和郊环线将合并过黄浦江。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的第一"我们单位"商务区。 外滩地块,要完成外滩源二期、四川南路地块、十六铺二期、新开河地块、董家渡区片的整体建设,以及薛家浜地块的调整。 陆家嘴花木"我们单位"商务区,要完成上海中心大厦和中心区地下综合体、中心绿地地下综合体以及连廊建设,对港务大厦等9栋早期写字楼进行重建改造;加快上海船厂地 块开发;调整充实世纪大都会、新上海商业城的功能;2013年起逐步进行崂山、乳山、梅园西块、陈家门、竹园南块、东昌东园、天后宫地块等的拆迁。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 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沪府发[2012]15号 【发布部门】上海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2.15 【实施日期】2012.02.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12〕1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要任务之一。发展旅游业将有效带动上海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提升上海城市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机遇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上海旅游业紧密依托城市发展,把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契机,成功应对了复杂宏观经济环境的考验,抵御了突发事件的严重冲击,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在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0年底,上海共有各类旅馆约6700家、床位约55万张,其中,星级饭店298家,包括五星级饭店44家、四星级饭店64家、三星级饭店123家、二星级饭店65家、一星级饭店2家;旅行社1037家,其中,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42家;A级景区(点)61个,其中5A级景区(点)3个,4A级景区(点)28个,3A级景区(点)30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8个;红色旅游基地30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45个;旅游集散站6个。2010年,上海旅游业总收入达3053.23亿元人民币,较“十五”期末增长90.3%。旅游外汇收入达64.05亿美元,较“十五”期末上涨77.5%。国内旅游收入达2522.94亿元人民币,较“十五”期末增长了约92.8%,年平均增长18.6%。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851.12万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733.72万人次,国内游客2.15亿人次,分别较“十五”期末上涨49%、65%和138.2%。国内来沪游客人数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2010年,受益于上海世博会,突破2亿人次大关。受金融危机影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作者:————————————————————————————————日期: 2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印发《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经信企(2012)416号 索取号: (发布日期:2012-07-18) 各区、县经委(商务委),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各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结合上海中小企业发展实际,我委组织编制了《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2年7月11日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时期,加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本市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的工作部署,结合上海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本市中小企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中小企业已成为创新驱动的活力源泉、劳动者就业的主体、经济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1.“十一五”发展状况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中小企业(法人型企业,下同)33.9万户,吸纳从业人员805.7万人,实收资本总额为20028.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1924.3亿元,分别占全市企业的99.5%、80.8%、77.1%与64.5%,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企业分布看,上海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业,工业,商务服务业,零售业,建筑业,科研及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业9个行业,总户数为30.5万户,占全市中小企业总数的90.2%。“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中小企业行业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十一五”期间上海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图 从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看,2010年上海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工业、批发业、建筑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零售业7个行业,总人数684.5万人,占图2-1 “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主要行业户数情况 -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 120,000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 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研及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 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 他(户)2006年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尚玉英: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

尚玉英: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 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于2011年9月2日在上海召开。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尚玉英致辞。(来源:新浪财经曹 磊摄) 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于2011年9月2日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尚玉英致辞。 尚玉英: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被邀请参加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今天把上海制造业整个发展的情况和各位做个交流,也是对于我们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和大家一起做一个解读。 我从六个方面简要做一个介绍。首先是“十二五”上海工业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或者一些总结。从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整个上海工业保持了非常好的发展情况。“十二五”工业规模持续增长,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们工业含制造业和交通业,我们这里重点介绍制造业部分。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从05年的3995亿提高到了2010年的6226亿,五年累计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8%,我们叫做15000亿提高到了三万亿,分别在03、07和2010年分别突破了一万亿、两万亿和三万亿。工业利润年均达到了17.4%的速度。 我主要从五个方面做一个总结。“十一五”期间,上海工业对于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五年平均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税收在全

市税收的总额比重五年42%的速度增长,工业从业人员五年平均300万以上,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接近三分之一。2010年工业对于全市经济和税收增长的贡献率都达到了50%以上。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2009年以来,上海在市委市政府的英明决策下,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上海全力以赴保增长的同时,还是提出了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也就是说在2009年,上海提出了聚焦九大高新技术产业,明确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和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促进产业链的对接。这期间我们推动了新能源汽车,LED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物联网、智能网在世博会的示范应用。2010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我们认为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规模来看达到了6327亿,同比增长23.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1%左右。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很多重点领域,关键的技术和环节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三是工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累积完成685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63%,投资增长总体来看趋于平稳,但是结构明显优化。上海工业投资增长趋势在“十二五”期间基本上还是保持不会有大的增长,大概是0-3左右稳定的持续增长。有多种原因,我们还是觉得内在的结构有明显变化,从“十一五”明显看到,我们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逐年提高,到“十一五”末,技术改造占总的工业资产投资达到了50%,我们认为技术改造更多体现在内涵式增长,内涵式发展。另外,工业企业研发的投入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四是我们产业融合转型趋势明显加快。以总集成、总承包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2010年达到52%以上。 五是我们在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方面力度不断的加大,特别是07年以来,上海明确了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市政府安排了专项资金,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累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2873项,节约标煤480万吨。我们铝合金,平板玻璃全行业基本在上海退出。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企业从2009年开始调整减少到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的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了27%。这是我们总结“十一五”上海工业的基本情况。 上海的制造业还是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从总体上来讲,我们感觉尽管上海的制造业,特别是在很多领域,在国际或者全国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我们总的感觉,上海的还是处于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低端。我们高端缺位的情况还是需要引起关注。 这么几个方面是我们“十二五”需要进一步面对的挑战。一个是产业国际竞争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从行业来看,某些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还是比较低的。我们电子信息行业工业增加值率偏低,在10%以下。 第二、我们创新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整个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对于我们新技术、新产品,怎么让这些新产品、新技术更好地进入市场,特别是支持我们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金融方面的支持。这一方面我们还是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和安排。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修订版)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综合文化、创意、科技、资本、制造等要素的一种新业态。文化创意产业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文化为元素,以创意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以品牌为抓手,形成融合型的产业链,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价值增值的交易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并通过产业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文化创意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其创新、融合、开放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 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四个中心”建设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是积极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也是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的重要保障,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及创意城市建设目标,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6%。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设计、网络信息服务、媒体、咨询策划等一批国内领先或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门类,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并形成了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3、空间布局初显特色。在全国开创了园区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目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园区系按照土地性质、产权关系、建筑结构“三个不变”的操作办法对老厂房、老大楼、老仓库进行改造而来。至2010年底,经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有15个,创意产业集聚区达80个,总建筑面积突破27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8200家,从业人员约达15.5万余人。初步形成“一轴(延安高架主轴)、两河(黄浦江、苏州河)”的布局。 4、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用好上海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的优势,不断创新、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委发[2009]12号)。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上海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沪金融办通[2010]24号)。率先编制了《上海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发布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并在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导向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集聚区的认定和管理等方面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办法。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十二五时期建设规划

更多资料请访问.(.....)

更多资料请访问.(.....)

发改委公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为加快“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 号,以下简称“国务院《意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回忆 “十一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为重点,取得显著进展。 (一)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健全,金融市场规模明显提升上海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开

业。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改革成效显著,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成功推出,上海作为人民币汇率基准、利率基准生成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不断丰富,成功推出了中期票据、黄金期货、锌期货、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要阻碍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提升了上海金融市场交易、定价功能。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0 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386.2 万亿元,比2005 年增长10 倍;直接融资总额2.38 万亿元(不含3.1 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发行额),比2005 年增长2.4 倍。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2010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位居全球第三,年末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六;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年末债券托管余额位居全球第五;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合约数量居全球商品期货和期权交易所第二位,成为全球三大有色金属的定价中心之一;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 (二)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机构进展活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指引-上海发改委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指南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9年5月) 一、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研究专题 1、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经济变化趋势及对上海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研究 研究重点:(1)分析预测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判断受金融危机影响,未来几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及到2020年世界经济(包括国际产业分工、贸易投资、金融货币体系、重要资源产品等)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其对我国特别是对上海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将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2)研究分析国际新技术革命的规律和趋势,判断拉动世界经济走出金融危机、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动力源,以及上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研究提出在上述国际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上海妥善应对危机影响、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措施建议。 2、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分析及对上海的影响和举措研究 研究重点:(1)研究分析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宏观经

济政策的调整取向(包括产业、投资、财政、货币、汇率、贸易等),分析这些政策变化和调整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和上海经济发展的可能影响;(2)分析研究我国在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可能采取的政策措施,研究上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研究分析我国经济“十二五”及到2020年可能呈现的新特点、新趋势,及对上海发展的影响;(4)研究提出上海如何适应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变化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把握新机遇,加快结构调整,保持上海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发展转型的战略举措。 3、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上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研究重点:(1)回顾总结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环境和自身阶段性特征,分析概括当时为适应这些环境和特征所采取的重大战略的经验得失;(2)分析研究金融危机对“十二五”及更长时间内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重大影响,分析“十二五”及2020年我国(包括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上海人均GDP将从1万美元进入2万美元可能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上述背景下上海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优势和薄弱环节;(3)以上述分析研究为基础,从国内要求、城市特点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上海城市发展的目

上海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基础研究) 四、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把握世界科学发展前沿,紧贴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需求,充分依托上海地区拥有的先进科学设施和较深厚的研究基础,实施以点带面、夯实基础、集中突破、提升能力的布局策略,进一步巩固上海基础研究的优势地位;促进全市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联动,扎实推进大科学工程、技术研发基地、平台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打下坚实基础。 (一)基础研究 紧紧围绕上海创新发展与科学前沿发展凸显的重大科学问题,着眼于推进基础研究成为自主创新的丰富源泉,选择具有重大突破潜力、兼具科技制高点和重大应用前景的方向,优先部署一批科学任务,夯实研究基础,促进群体优势集成与跨领域协作,力争在未来5至10年取得若干具有高度国际影响力和应用潜力的突破性成果,为增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经济成功转型和培育未来战略型高技术产业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1、重大任务 重大任务1、战略性纳米技术 积极开拓纳米技术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探索纳米尺度物质的新现象、分子功能及其生物环境安全效应,加强纳米材料的设计与结构调控及其表征方法、新型分子纳米器件与系统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纳米生物材料、新能源材料、催化材料、环境净化材料等多功能高性能纳米材料以及多功能纳米转运载体、纳米生物探测与分子医学成像、纳米马达、分子机器等特种功能纳米器件的创新研制,为有效推进纳米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电子、医药、能源、环境等重要战略领域的变革性创新应用提供科学基础。 重大任务2、再生医学与基于干细胞的组织修复技术 围绕机体损伤和疾病康复过程中面临的组织和器官修复与重建重大科学难题,加强组织修复与再生的生物学基础以及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在再生医学中应用的研究。加深理解复杂组织的形成机理与缺损修复的生物学机制、外源细胞在体内的转归及其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细胞表面结构特性及改变机制、细胞抗原性与免疫耐受特性及改变机制,以及干细胞的维持、定向分化及重编程机理等,取得再生医学基础理论的突破;发展组织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细胞表面结构与功能改变、细胞三维生长控制、干细胞高效定化分化与转分化、组织与器官的人工构建及生理功能表征、支架材料与细胞外基质制备等关键方法与技术,

上海市七大新城规划、发展

买房看规划,这已是除地段论后又一个投资宝典,“十二五”提出的上海七大新城规划,这一年沉浮几何?《东地产》记者调查发现,松江新城、嘉定新城一二手房价缩水最多,青浦淀山湖新城、金山新城表现平平,而奉贤南桥新城、崇明城桥、临港新城这三大新城依然处于逆势上涨中。 嘉定新城缩水最多 目前成交均价:自09年1月份成交均价的8697元/平方米,到2010年4月最高位时,攀升至17145元/平方米,涨幅达97%。而截至2011年11月,成交均价回落至13843元/平方米。 交通:11号轨交线(2009年年底已开通) 优势:①新城板块中距离市区最近。②版块工业园区和安亭汽车城产业支撑。③品牌开发商云集(保利、中信泰富、龙湖、绿地、江苏新城等)。④吸引人群不仅在嘉定老城范围,更多的市区、昆山的人群也被导入至此。 发展进程:属于高速发展阶段。 劣势:调控前期发展过快,如今导致市场积压量过大,抗跌性不强。 板块描述:在三大重点开发的新城板块中,嘉定新城的势头是最猛的一个,也是目前为止,交通配套最为便捷的。当然,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是距离市区最近的新城。除此之外,与其他新城相比,安亭汽车城产业支撑也让嘉定新城拥有其他板块无可比拟的产业支撑。而品牌开发商的入驻更是嘉定新城的一大特色,在开发的这几年中,保利、中信泰富、龙湖、绿地、江苏新城、嘉宝、盘古等知名开发商的相继入驻都是嘉定新城成为被人们关注的热点。 在售二手房:中信泰富又一城、龙湖郦城、新城尚上城 青浦淀山湖新城表现平稳

目前成交均价:2009年1月份,青浦新城的成交均价为8779元/平方米,到2010年12月份到达高位,成交均价为16778元/平方米,涨幅约为90%。而在调控期间,成交价格一直起起伏伏,在1.6~1.7万元徘徊,只至2011年10月、11月才下降至1.4~1.5万元/平方米。 交通:20号线(在建中) 优势:①淀山湖自然生态景观。②朱家角旅游区的带动。③大虹桥枢纽辐射。④品牌开发商入驻(嘉华、仁恒、龙湖、绿地等)。⑤吸引人群除了当地居民外,受大虹桥辐射影响,还会引入部分大虹桥市民和江苏浙江两地的居民。 发展进程:属于快速发展初期阶段 劣势:距市区较远,规划启动慢,与其他新城存在差距。 板块描述:青浦新城,包括东、中、西、北面和淀山湖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优势。而青浦的赵巷作为上海较早的富人区,也为青浦新城的发展规划也有一定的影响和注意力。不仅如此,青浦区的朱家角老镇旅游区,对青浦新城的宣传和规划也有一定的帮助。大虹桥交通枢纽带动,青浦作为连接江苏浙江两省的板块,也吸引了外地的居民总体看来,在整个调控期间,变动并不不算大。未来,青浦新城土地供应量较大,加上特有的自然优势,等待20号轨道交通的建成通车,未来的走势依旧看好。 在售二手房:新青浦世纪苑、锦泽苑 松江新城二手房将成主导 目前成交均价:这一年,松江新城房价涨跌潮起潮落,在今年7月房价达到最高峰的2.1万元每平方米,但下半年楼市价格转向后,目前房价回落至1.5万元每平方米。 交通:9号线

上海“十二五”规划名词解释和部分指标解释

上海“十二五”规划名词解释和部分指标解释 1、“三港”“三区”:指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港、浦东空港,以及依托三港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2、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是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件明确提出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以“三港”“三区”为主要载体,是国家允许上海率先开展创新突破,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航运支持政策和制度环境的一个试验平台。 3、主要地产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为保障城市供应安全,本市自2008年起建立了主要地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制度。主要地产农产品包括粮食、蔬菜、生猪、家禽、鲜蛋、鲜奶、淡水养殖等产品。该制度明确规定了本市主要地产农产品自给率、年度生产目标以及必须具备的生产能力。 4、规划工业区块:全市规划工业区块共104个,面积764.1平方公里,分为工业基地、工业园区、城镇工业地块三类,其中工业基地类型的工业区块16个,工业园区类型的工业区块49个,城镇工业地块类型的工业区块39个,三者面积比例为28∶58∶14,显示出本市工业布局以工业园区为主体、工业基地为亮点、城镇工业地块为补充的基本特点。 5、知识竞争力:指获取和配置知识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等各类资本并将其转化为知识经济和社会财富的能力。根据国际有关权威机构提出的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知识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包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金融资本、知识支持、经济产出等方面,并由相关的具体指标组成。 6、合同能源管理:指由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合同,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安装、节能量确认等节能服务,并从客户实施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取得回报的一种专业服务方式。 7、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的形象比喻。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就是通过建设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示范性基地,推动报废机电设备、电线电缆等“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 8、“四旁”林:指村旁林、水旁林、路旁林、宅旁林。 9、林业“三防”体系:指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防治。 10、“5+3+1”郊区三级医院:“5”指在嘉定区嘉定新城、宝山区顾村镇、闵行区浦江镇、浦东新区曹路镇、浦东新区南汇新城新建5个三级医院项目;“3”指在崇明县、青浦区、奉贤区扩建升级3个三级医院项目;“1”指金山区区属三级医院迁建金山新城项目。 11、“四议两公开”:指农村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指:党支部会提议、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指: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部分指标解释 1、居民消费率:衡量居民消费总体情况的重要指标,指居民最终消费占支出法生产总值的比率。 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增加值总和。 3、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国家和上海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主要指标,指主要劳动年龄的常住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比例。 4、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比重:指在上海证券市场以股票、可转债、企业债券等方式,以及在银行间市场以国债、企业短期融资券等方式,新增融入的资金额占国

上海市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 应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

上海市疾控中心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疾控中心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附件一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执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十一五”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提高市民健康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卫生局领导下,中心党政班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按照市政府、市卫生局的要求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积极开展机构内涵建设,完善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努力增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全面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体系。成功应对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甲型H1N1流感疫情和手足口病疫情,将本市甲、乙类传染病与肠道传染病持续控制在历史低水平。出色完成奥运会上海赛事的公共卫生保障任务,科学有序地开展上海世博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工作。在全面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同时,中心还出色地完成了2008

年初雨雪冰冻灾害滞留旅客卫生防病、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对口支援都江堰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智力帮扶西藏日喀则地区和新疆阿克苏地区等工作。 (一)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 1、全面实施《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7年~2009年) 中心认真实施第二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在加强自身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完成了11个项目。通过实施建立重点传染病“监测-预警-反应”机制、毒物应急检验实验平台建设项目、现场侦检及应急防疫消毒车采购项目、特殊防护配置采购项目等4个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的项目;通过实施公共卫生危害因素监测体系建设项目、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建设实施与评估、区县疾控中心功能和内设机构现况、问题和对策调研等3个项目,进一步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步伐;通过实施上海市扩大免疫规划项目、艾滋病美沙酮维持治疗项目、完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开展慢病综合防治、试点开展伤害预防与控制等4项民生关怀公益实事项目,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市民健康。 2、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

上海市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海市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印发《上海市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 沪经信装(2012)427号 各区县经委(商务委)、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和《上海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上海汽车产业发展实际,我委编制了《上海市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2年7月17日上海市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迅猛,汽车产量从2005年的570.49万辆增长到2010年的1865.4万辆,5年间增长了2.3倍,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 本市汽车制造业抓住有利机遇,锐意进取,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轿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研发体系,实现自主品牌汽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质的突破,形成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多产品、多车型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行业核心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1.汽车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稳步提升。 2010年,本市汽车制造业在国内轿车各细分市场领域全面出击,生产形势良好,全年本地生产各类汽车169.89万辆,比上年增长35.9%,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轿车159.77万辆,增长30.5%;全年完成汽车工业总产值超过361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同比增长43%;实现利润超过500亿元。2010年,上汽集团整车销量达到358万辆,占全国总销量(1806万辆)的19.8%;华普汽车销量为5.8万辆。 2.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稳步推进。 新能源汽车产品逐步上市。其中,上海通用君越混合动力车型ECO-Hybrid、上汽荣威BSG混合动力轿车实现了小批量投产和上市销售。超级电容、电池电容和二甲醚公交车进行示范运行。华普甲醇汽车做好了量产准备。上海顺利完成了“十城千辆”第一阶段任务,私人购买试点方案正在积极准备,嘉定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区正在建设,启动了充电设施地方

上海规划“十二五”期间建成亚太高

上海规划“十二五”期间建成亚太高 等教育中心上海规划建成亚太高等教育中心 五年间举办两到三所创新体制的中外合作高校 本报讯(记者徐瑞哲)昨天(10月26日)在上海电力学院举行的上海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公布了《上海市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这份规划在“十二五”主要目标中提出“建设成为亚太高等教育中心”,五年间举办2到3所创新体制的中外合作高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 规划课题组认为,日趋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要求上海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目前,本地生源的国际流动加剧,上海已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少子化”争夺国际生源的前沿阵地。专家表示,高等教育作为全球服务贸易的严重组成部分,规模和份额正不断上升,跨国合作办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不过,上海近年来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较为无限,国际排名前百位的知名高校所占比例不高。 为此,全市高教“十二五”规划提出一项“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计划”,积极鼓励高校创造条件、合作举办独立设置的高等教育机构,同时新增90个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中外合作非独立设置的机构和项目,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上海也鼓励高校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在海外建立学校或参与国外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满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上海高校类型和布局优化。据悉,上海将继续推动华东师大与纽约大学正在合办的上海纽约大学建设,还将筹建中日合作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将筹建上海市与中国科学院“院市合作”的高校,目前暂定名为“上海科技大学”。此外,还将推进以上海电视大学为依托的上海开放大学建设,并支持符合条件的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同样有利于上海改善在校大学生结构。未来五年,上海规划通过逐年提高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数额等途径,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沪留学,并大力发展学历教育、长期教育。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来沪外国留学生从2005年的6310 人增加到2010年的13150人,增长109%,其中12所高校的外国留学生超过了

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十二五”规划为推进“十二五”期间本市公共交通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概况 (一)取得的成效 1.客运规模持续稳步扩大 2010年,全市完成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约59.25亿乘次,比2005年增长30.7%。日均客运量1623万乘次。其中,轨道交通516万乘次,地面公交769万乘次,出租汽车314万乘次,分别比2005年增长216.6%、0.9%、11.0%;轮渡24万乘次,比2005年下降29.4%。全市常住人口日均公共交通乘用次数达到70次/百人。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车和轮渡的客运结构比从2005年13.1%∶61.4%∶22.8%∶2.7%调整为31.8%∶47.4%∶19.3%∶1.5%。 2.设施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轨道交通:已有运营线路12条,总长度452.6公里,运营车站275座(上述数据均含磁悬浮)。 客运交通枢纽:“十一五”规划建设的60个客运枢纽,已有50个建成投用、4个在建,方便了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的衔接换乘,改善了市民公共交

通出行条件,为公交线网的优化调整和部分市通郊线路的退线创造了有利条件,也解决了部分公交首末站的占路设置问题。 公交停保场:新增公交停车泊位3310个,泊位总数约1.3万个(含郊区汽车站),近80%的公交车辆可进场停放。 公交专用道:已有30余个路段建成了161.8公里的公交专用道,基本形成了以“三纵三横”主干道为骨架的公交专用道网络系统。公交平均车速由实施专用道以前的13.1公里/小时提高到了15.3公里/小时。 出租汽车站点:机场、火车站等对外交通枢纽均已建立大型出租汽车营业站,站点候车设施健全,供车有序。徐家汇地区实行站内供车、周边道路禁止扬招取得较好效果,并逐步向中心城及其它地区推广。各区县在商业、交通、医疗、旅游点等客流集中地区设置了一批标准统一的出租汽车候客站。 水上客运:部分黄浦江轮渡站点和三岛轮渡设施实施了更新改造,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受黄浦江越江桥隧设施和越江公共交通线路不断增加的双重作用,轮渡客运量逐年下降;三岛水上客运量在长江隧桥建成后快速下跌70%左右。 3.车船技术装备明显改善 公交车辆更新速度加快,高等级车辆逐步投放,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公交车辆排放标准不断提高,排放水平显著改善。目前,本市公交车辆全部达到国二及以上排放标准,60%以上车辆达到国三及以上标准。 2009年底新投运的出租汽车全部达到国四排放标准,全行业车辆基本达到国三及以上排放标准。新增无障碍客车110辆。 水上车客渡注重提升船舶节能性、安全性和舒适性,23车位Ⅱ型快速节能车客渡船、166客位玻璃钢高速船、空调渡轮的设计建造,提升了本市水上渡运装备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 4.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轨道交通已形成网络化运营格局,规模效应日益显现,客运量增长幅度逐年增大,日均换乘客流约190万乘次,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6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28%左右。 地面公交线网不断优化调整,与轨道交通衔接更加紧密,城市外围地区和郊区的交通出行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公交运营线路1165条,其中实行“两级管理”的区域性公交线路578条。中心城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接近70%;郊区公交线网逐步完善,95%的郊区行政村已有公交线路通达。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顶灯出租汽车48872辆,其中区域出租5009辆。与2005年相比,市域性出租汽车总量增长3.4%,区域性出租汽车总量增

上海十二五规划

经过五年奋斗,上海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办好世博会的光荣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四个中心”框架基本形成,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纲要(草案)》根据市委《建议》,立足“十一五”发展基础,把握“十二五”发展形势,提出“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1、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考虑 上海“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按照中央提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四个率先”,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带动作用和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努力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四个率先”,是中央对上海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上海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我们力求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努力贯彻六个基本要求,这就是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必须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十二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率先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纲要(草案)》提出了七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和35项具体指标。一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二是城市创新活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3%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三是城市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初步形成,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城市文化更加繁荣、更具魅力。四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100万套左右,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五是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六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市场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型经济和城市国际化程度达到新水平。七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加快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努力使上海成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提出上述目标的主要考虑是,体现国家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要求,体现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这一根本目的,体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更加重视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更加重视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更加重视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2、“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出了13项主要任务。这里,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改革开放三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从七个方面对经济建设进行了部署: ●迈向“四个中心”。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全面提升经济中心城市的国际地位,为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奠定坚实基础。●构建服务经济时代的产业体系。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提升制造业能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充分发挥上海科技教育资源和人才集中的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完善城市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构筑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加快发展重心向郊区转移,以郊区新城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