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三年级奥数学习方法与重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奥数学习方法与重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奥数学习方法与重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奥数学习方法与重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奥数学习方法与重点归纳

三年级的奥数学习是小学奥数最重要的基础阶段,只有牢固掌握了三年级奥数最基本的知识技巧,才能有效的促进今后的数学学习。三年级是学习奥数至关重要的时期,三年级也是开拓思维的时间。孩子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对图形也有一定的认识。

从三年级起,大量的奥数专题便开始有所接触,因此,在专题的学习初期一定要打下良好的基础,好多五六年级专题知识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正是因为三四年级基础知识没有学好的缘故。

三年级不可小视——小升初的序幕开始慢慢拉开!它是考证的前奏、能力培养的起点、重点校培训班的开始,从三年级开始各个重点校开始通过培训班的形式筛选精英,好多孩子就会选择一些好的培训学校,提前进行培养,并且为考进重点校做准备。

1、计算是基础,基础要打牢:

三年级奥数课本系统的介绍了四则运算及其巧算,关于数的计算是比较枯燥的内容,但它同时也是学好奥数的基础,是历次竞赛或选拔比赛中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练习机里很多计算题,电脑自动批改,家长省心省力。

就资深奥数教练陆霞老师的教学经验表明,在二、三年级打下良好运算基础的同学,一方面使得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更加轻松,另一方面,在高年级竞赛或选拔中往往会有相当大的优势。

2、应用题,重中之重:

从三年级起,奥数课本中介绍了大量的奥数专题知识,尤其是应用题部分,是所有年级所有竞赛考试中必考的重点知识。学生一定要在各个应用题专题学习的初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许多五六年级同学奥数水平提高非常困难,就是因为他们三年级的奥数专题知识掌握的不牢靠。

3、学习方法很重要:

在学习计算的基础上,三年级逐步引入了基本应用题,简单图形问题等奥数知识,面对突然增大的奥数信息量,学生可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复习,总结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三年级是学生培养自己的奥数学习方法的最好时间。在三年级接触学习大量奥数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今后的奥数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小学三年级奥数第一讲-加减的巧算-教案

第1讲加减法的巧算 在进行加减运算时,为了又快又准确,除了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法则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巧算方法。加减法的巧算主要是“凑整”,就是将算式中的数分成若干组,使每组的运算结果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再将各组的结果求和。这种“化零为整”的思想是加减法巧算的基础。 先讲加法的巧算。加法具有以下两个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 a+b=b+a, 其中a,b各表示任意一数。例如,5+6=6+5。 一般地,多个数相加,任意改变相加的次序,其和不变。例如, a+b+c+d=d+b+a+c=… 其中a,b,c,d各表示任意一数。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 a+b+c=(a+b)+c=a+(b+c), 其中a,b,c各表示任意一数。例如, 4+9+7=(4+9)+7=4+(9+7)。 一般地,多个数(三个以上)相加,可先对其中几个数相加,再与其它数相加。 把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综合起来应用,就得到加法的一些巧算方法。 1.凑整法 先把加在一起为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加起来,然后再与其它的数相加。 例1计算:(1)23+54+18+47+82; (2)(1350+49+68)+(51+32+1650)。 解:(1)23+54+18+47+82

=(23+47)+(18+82)+54 =70+100+54=224; (2)(1350+49+68)+(51+32+1650) =1350+49+68+51+32+1650 =(1350+1650)+(49+51)+(68+32) =3000+100+100=3200。 2.借数凑整法 有些题目直观上凑整不明显,这时可“借数”凑整。例如,计算976+85,可在85中借出24,即把85拆分成24+61,这样就可以先用976加上24,“凑”成1000,然后再加61。 例2计算:(1)57+64+238+46; (2)4993+3996+5997+848。 解:(1)57+64+238+46 =57+(62+2)+238+(43+3) =(57+43)+(62+238)+2+3 =100+300+2+3=405; (2)4993+3996+5997+848 =4993+3996+5997+(7+4+3+834) =(4993+7)+(3996+4)+(5997+3)+834 =5000+4000+6000+834=15834。 下面讲减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巧算。加、减法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 (1)在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算式中没有括号,那么计算时可以带着运算符号“搬家”。例如, a-b-c=a-c-b,a-b+c=a+c-b, 其中a,b,c各表示一数。

小学奥数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小学奥数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二年级奥数知识点分类: 一、运算符号类 二、规律填数类 三、规律画图类 四、年龄问题类 五、间隔问题类(含植树问题及智力计数) 六、周期问题类 七、有序思考类 八、时钟问题类 九、推理及思维训练类(包含算式类) 十、和差问题类 十一、和倍问题类 十二、差倍问题类 十三、一笔画类 十四、移动变换类 十五、智力趣味类(包含巧切西瓜) 十六、鸡兔同笼类 十七、盈亏问题类 十八、应用类(含数量关系、重叠问题、) 三年级奥数知识点分类: 一、计算类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知识,也是学好奥数的基础。能否又快又准的算出答案,是历年数学竞赛考察的一个基本点。三年级的计算包括:速算与巧算、数列规律、数列求和、等差数列的和等。 二、应用题类 从三年级起,大量的奥数专题知识都是所有年级所有竞赛考试中必考的重点知识。学生们一定要在各个应用题专题学习的初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1)和倍、差倍问题: 用线段标识等方法揭示这两类问题中各种数量关系,和倍问题:小数=和÷(倍数+1)。三、差倍问题: 小数=差÷(倍数-1) (2)年龄问题: 教授解决年龄问题的主要方法:和倍、差倍方法;画图线段标示法。 (3)盈亏问题: 介绍盈亏问题的主要形式 (双盈、双亏、一盈一亏) 分配总人数=盈亏总额÷两次分配数之差。 (4)植树问题: 总长、株距、棵树三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总长=株距×段数,封闭图形:棵数=段数不封闭图形:

两头都栽:棵数=段数+1 两头都不栽:棵数=段数-1 一头栽一头不栽:棵数=段数 (5)鸡兔同笼问题: 介绍鸡兔同笼问题的由来和主要形式,揭示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假设法(6)行程问题: 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等,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追及时间=距离÷速度差。 (7)周期问题 (8)还原问题 (9)归一问题 (10)体育比赛中的数学、趣题巧解几何类 三年级学校的学习中就会涉及到一些简单的图形求周长和面积了,那么在奥数中图形问题涉及到的是巧求周长、巧求矩形面积数论类 现在三年级也开始涉及到了数论了,是比较简单的能被2、3、5整除的性质、奇数和偶数、余数与周期问题。 四年级奥数知识点分类: 1.圆周率常取数据 3.14×1=3.14 3.14×2=6.28 3.14×3=9.42 3.14×4=12.56 3.14×5=15.7 3.15×6=18.84 3.14×7=21.98 3.14×8=25.12 3.14×9=28.26 2.常用特殊数的乘积 125×8=1000 25×4=100 125×3=375 625×16=10000 7×11×13=1001 25×8=200 125×4=500 37×3=111 3.100内质数: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4.单位换算: 1米=3尺=3.2808英尺=1.0926码 1公里=1000米=2里 1码=3英尺=36英寸 1海里=1852米=3.704里=1.15英里 1平方公里=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4平方里=0.3861平方英里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2、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3、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磁钉、小棒。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游戏激趣。 (一)我会说。(小黑板出示) 1、10里面有()个2.。 2、9里面有()个3。 3、3个4是多少?(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游戏。 游戏1:师拍2下,生拍5个2下。

游戏2:师拍3下,生拍4个3下。 游戏3:师拍4下,生拍3个4下。 游戏4:生拍2下,师拍5个2下。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师:大家表现真棒,小兔子听到我们欢快的拍手声,跳起了舞。它们在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 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板书:3个2 3、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述。 (1)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呢?(6是2的3倍) 揭题,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2)自主说一说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小学三年级奥数第一讲-加减的巧算-教案

小学三年级奥数第一讲-加减的巧算-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1讲加减法的巧算 在进行加减运算时,为了又快又准确,除了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法则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巧算方法。加减法的巧算主要是“凑整”,就是将算式中的数分成若干组,使每组的运算结果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再将各组的结果求和。这种“化零为整”的思想是加减法巧算的基础。 先讲加法的巧算。加法具有以下两个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 a+b=b+a, 其中a,b各表示任意一数。例如,5+6=6+5。 一般地,多个数相加,任意改变相加的次序,其和不变。例如, a+b+c+d=d+b+a+c=… 其中a,b,c,d各表示任意一数。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 a+b+c=(a+b)+c=a+(b+c), 其中a,b,c各表示任意一数。例如, 4+9+7=(4+9)+7=4+(9+7)。 一般地,多个数(三个以上)相加,可先对其中几个数相加,再与其它数相加。 把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综合起来应用,就得到加法的一些巧算方法。 1.凑整法 先把加在一起为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加起来,然后再与其它的数相加。 例1计算:(1)23+54+18+47+82; (2)(1350+49+68)+(51+32+1650)。

解:(1)23+54+18+47+82 =(23+47)+(18+82)+54 =70+100+54=224; (2)(1350+49+68)+(51+32+1650) =1350+49+68+51+32+1650 =(1350+1650)+(49+51)+(68+32) =3000+100+100=3200。 2.借数凑整法 有些题目直观上凑整不明显,这时可“借数”凑整。例如,计算976+85,可在85中借出24,即把85拆分成24+61,这样就可以先用976加上24,“凑”成1000,然后再加61。 例2计算:(1)57+64+238+46; (2)4993+3996+5997+848。 解:(1)57+64+238+46 =57+(62+2)+238+(43+3) =(57+43)+(62+238)+2+3 =100+300+2+3=405; (2)4993+3996+5997+848 =4993+3996+5997+(7+4+3+834) =(4993+7)+(3996+4)+(5997+3)+834 =5000+4000+6000+834=15834。 下面讲减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巧算。加、减法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 (1)在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算式中没有括号,那么计算时可以带着运算符号“搬家”。例如,

小学三年级奥数数阵图一知识点与习题

数阵图(一) 在神奇的数学王国中,有一类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它变化多端,引人入胜,奇妙无穷。它就是数阵,一座真正的数字迷宫,它对喜欢探究数字规律的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以至有些人留连其中,用毕生的精力来研究它的变化,就连大数学家欧拉对它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那么,到底什么是数阵呢?我们先观察下面两个图: 左上图中有3个大圆,每个圆周上都有四个数字,有意思的是,每个圆周上的四个数字之和都等于13。右上图就更有意思了,1~9九个数字被排成三行三列,每行的三个数字之和与每列的三个数字之和,以及每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字之和都等于15,不信你就算算。 上面两个图就是数阵图。准确地说,数阵图是将一些数按照一定要求排列而成的某种图形,有时简称数阵。要排出这样巧妙的数阵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还是先从几个简单的例子开始。 例1把1~5这五个数分别填在左下图中的方格中,使得横行三数之和与竖列三数之和都等于9。 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这道题太容易了,七拼八凑就写出了右上图的答案,可是却搞不清其中的道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其中的道理,只有弄懂其中的道理,才可能解出复杂巧妙的数阵问题。 分析与解:中间方格中的数很特殊,横行的三个数有它,竖列的三个数也有它,我们把它叫做“重叠数”。也就是说,横行的三个数之和加上竖列的三个数之和,只有重叠数被加了两次,即重叠了一次,其余各数均被加了一次。因为横行的三个数之和与竖列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9,所以 (1+2+3+4+5)+重叠数=9+9, 重叠数=(9+9)-(1+2+3+4+5)=3。 重叠数求出来了,其余各数就好填了(见右上图)。 例2把1~5这五个数填入下页左上图中的○里(已填入5),使两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 分析与解:与例1不同之处是已知“重叠数”为5,而不知道两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什么数。所 以,必须先求出这个“和”。根据例1的分析知,两条直线上的三个数相加,只有重叠数被加了两遍,其余各数均被加了一遍,所以两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 [(1+2+3+4+5)+5]÷2=10。

小学奥数数论专题知识总结

数论基础知识 小学数论问题,起因于除法算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1.能整除:整除,因数与倍数,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分解质因数等; 2.不能整除:余数,余数的性质与计算(余数),同余问题(除数),物不知数问题(被除数)。 一、因数与倍数 1、因数与倍数 (1)定义: 定义1: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定义2:如果非零自然数a、b、c之间存在a×b=c,或者c÷a=b,那么称a、b是c的因数,c是a、b 的倍数。 注意: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关系,缺一不可。(a、b是因数,c是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①最小的因数是1,第二小的因数一定是质数; ②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第二大的因数是:原数÷第二小的因数 (3)完全平方数的因数特征: ①完全平方数的因数个数是奇数个,有奇数个因数的数是完全平方数。 ②完全平方数的质因数出现次数都是偶数次; ③1000以内的完全平方数的个数是31个,2000以内的完全平方数的个数是44个,3000以内的完 全平方数的个数是54个。(312=961,442=1936,542=2916) 2、数的整除(数的倍数) (1)定义: 定义1:一般地,三个整数a、b、c,且b≠0,如有a÷b=c,则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或a能整除以b。 定义2:如果一个整数a,除以一个整数b(b≠0),得到一个整数商c,而且没有余数,那么叫做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记作b|a。(a≥b) (2)整除的性质: 如果a、b能被c整除,那么(a+b)与(a-b)也能被c整除。 如果a能被b整除,c是整数,那么a×c也能被b整除。 如果a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么a也能被c整除。 如果a能被b、c整除,那么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3)一些常见数的整除特征(倍数特征): ①末位判别法 2、5的倍数特征:末位上的数字是2、5的倍数。 4、25的倍数特征:末两位上的数字是4、25的倍数。 8、125的倍数特征:末三位上的数字是8、125的倍数。 ②截断求和法(从右开始截) 9(及其因数3)的倍数特征:一位截断求和 99(及其因数3、9、11、33)的倍数特征:两位截断求和 999(及其因数3、9、27、37、111、333)的倍数特征:三位截断求和 ③截断求差法(从右开始截) 11的倍数特征:一位截断求差 101的倍数特征:两位截断求差 1001(及其因数7、11、13、77、91、143)的倍数特征:三位截断求差

小学三年级奥数 巧数图形 知识点与习题

小学三年级奥数巧数图形知识点与习题 数出某种图形的个数是一类有趣的图形问题.由于图形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所以要想准确地数出其中包含的某种图形的个数;还真需要动点脑筋.要想有条理、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所要图形的个数;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 例1数出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分析与解:我们可以按照线段的左端点的位置分为A;B;C三类.如下图所示;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3条;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2条;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1条.所以共有3+2+1=6(条). 我们也可以按照一条线段是由几条小线段构成的来分类.如下图所示;AB;BC;CD是最基本的小线段;由一条线段构成的线段有3条;由两条小线段构成的线段有2条;由三条小线段构成的线段有1条. 所以;共有3+2+1=6(条). 由例1看出;数图形的分类方法可以不同;关键是分类要科学;所分的类型要包含所有的情况;并且相互不重叠;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例2 下列各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底边上的任何一条线段都对应一个三角形(以顶点及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所以各图中最大的三角形的底边所包含的线段的条数就是三角形的总个数.由前面数线段的方法知; 图(1)中有三角形1+2=3(个). 图(2)中有三角形1+2+3=6(个). 图(3)中有三角形1+2+3+4=10(个). 图(4)中有三角形1+2+3+4+5=15(个). 图(5)中有三角形 1+2+3+4+5+6=21(个). 例3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分析与解:(1)只需分别求出以AB;ED为底边的三角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以AB为底边的三角形ABC中;有三角形 1+2+3=6(个). 以ED为底边的三角形CDE中;有三角形 1+2+3=6(个). 所以共有三角形6+6=12(个). 这是以底边为标准来分类计算的方法.它的好处是可以借助“求底边线段数”而得出三角形的个数.我们也可以以小块个数作为分类的标准来计算:图中共有6个小块. 由1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3个; 由2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5个; 由3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1个; 由4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2个; 由6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1个. 所以;共有三角形 3+5+1+2+1=12(个). (2)如果以底边来分类计算;各种情况较复杂;因此我们采用以“小块个数”为分类标准来计算: 由1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4个; 由2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6个; 由3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2个; 由4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2个; 由6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1个. 所以;共有三角形 4+6+2+2+1=15(个). 例4右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解:假设每一个最小三角 形的边长为1.按边的长度来分 类计算三角形的个数. 边长为1的三角形;从上到下一层一层地数;有 1+3+5+7=16(个); 边长为2的三角形(注意;有一个尖朝下的三角形)有1+2+3+1=7(个); 边长为3的三角形有1+2=3(个); 边长为4的三角形有1个. 所以;共有三角形 16+7+3+1=27(个).

三年级奥数_简单数阵与幻方

简单的数阵与幻方 【知识点与方法】 一、数阵和幻方的概念:(1)数阵:每一条直线段的数字和相等。(2)幻方:在一个由若干个排列整齐的数组成的正方形中,任意一横行、一纵行及对角线的和都相等。 二、联系之前所学的知识,首先找到中心项:首项、末项、中间项。然后对称找和相等的成对的项。 【经典例题】 例1、将1、2、3、4、5这五个数分别填入下图中,使横行3个数的和与竖行3个数的和相等。 例2、将1、4、7、10、13这五个数分别填入下图中,使横行3个数的和与竖行3个数的和都等于25。 例3、将1~7这七个自然数填入左下图的七个○内,使得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相等。 例4、将5~11这七个自然数填入左下图的七个○内,使得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24。 例5、将1~9这九个自然数填入下图的九个方格内,使得它成为一个幻方(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和都相等)。 练习与思考

1.将3、6、9、12、15这五个数分别填入下图中,使横行3个数的和与竖行3个数的和相等。 2. 将1、3、5、7、9这五个数分别填入下图中,使横行3个数的和与竖行3个数的和为17。 (2题图) (3题图a) (3题图b) 3. 将1~9这九个数分别填入右上图的小方格里,使横行和竖列上五个数之和相等。(至少找出两种本质上不同的填法) 4.将3~9这七个数分别填入左下图的○里,使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等于20。 (4题图) (5题图) 5.将1~11这十一个数分别填入右上图的○里,使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并且尽可能大。 6. 将2~10这九个自然数填入下图的九个方格内,使得它成为一个幻方(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和都相等)。 7.将1~7这七个数分别填入下图的○里,使得每条直线上三个数之和与每个圆圈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相等。

小学三年级奥数精品讲义1-34讲全

小学三年级奥数精品讲义 目录 第一讲加减法的巧算(一) 第二讲加减法的巧算(二) 第三讲乘法的巧算 第四讲配对求和 第五讲找简单的数列规律 第六讲图形的排列规律 第七讲数图形 第八讲分类枚举 第九讲填符号组算式 第十讲填数游戏 第十一讲算式谜(一) 第十二讲算式谜(二) 第十三讲火柴棒游戏(一) 第十四讲火柴棒游戏(二) 第十五讲从数量的变化中找规律 第十六讲数阵中的规律 第十七讲时间与日期 第十八讲推理

第十九讲循环 第二十讲最大和最小 第二十一讲最短路线 第二十二讲图形的分与合 第二十三讲格点与面积 第二十四讲一笔画 第二十五讲移多补少与求平均数第二十六讲上楼梯与植树 第二十七讲简单的倍数问题 第二十八讲年龄问题 第二十九讲鸡兔同笼问题 第三十讲盈亏问题 第三十一讲还原问题 第三十二讲周长的计算 第三十三讲等量代换 第三十四讲一题多解 第三十五讲总复习

第一讲加减法的巧算 森林王国的歌舞比赛进行得既紧张又激烈。选手们为争夺冠军,都在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最好水平。台下的工作人员小熊和小白兔正在统计着最后的得分。由于他们对每个选手分数的及时通报,台下的观众频频为选手取得的好成绩而热烈鼓掌,同时,观众也带着更浓厚的兴趣边看边猜测谁能拿到冠军。 观众的情绪也影响着两位分数统计者。只见分数一到小白兔手中,就像变魔术般地得出了答案。等小熊满头大汗地算出来时,小白兔已欣赏了一阵比赛,结果每次小熊算得结果和小白兔是一样的。小熊不禁问:“白兔弟弟,你这么快就算出了答案,有什么决窍吗?” 小白兔说:“比如2号选手是93、95、98、96、88、89、87、91、93、91,去掉最高分98,去掉最低分87,剩下的都接近90为基准数,超过90的表示成90+‘零头数’,不足90的表示成90-‘零头数’。于是(93+95+96+88+89+91+93+91)÷8=90+(3+5+6―2―1+1+3+1)÷8=90+2=92。你可以试一试。”?小熊照着小白兔说的去做,果然既快又对。这下小熊明白了,掌握了速算的技巧,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很大。它不仅可以节省运算时间,更主要的是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我们在进行速算时,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有关定律和法则,选择合理的方法。下面介绍在整数加减法运算中常用的几种速算方法。 例题与方法 第一题:巧算下面各题 ①36+87+64 ②99+136+101 ③1361+972+639+28 解答:①式=(36+64)+87 =100+87=187 ②式=(99+101)+136 =200+136=336 ③式=(1361+639)+(972+28) =2000+1000=3000

小学奥数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点

小学奥数知识点汇总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21年小学三年级奥数讲解. 巧填数字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三年级奥数培训资料 欧阳光明(2021.03.07) 填数游戏 一、知识要点 小朋友都喜爱做游戏。填数游戏不但非常有趣,而且能促使你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展能力。但有时也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只要你掌握了填写方法,填起来就很轻松了。 填数时,要仔细观察图形,确定图形中关键的位置应填几,一般是图形的顶点及中间位置。另外,要将所填的空与所提供的数字联系起来,一般要先计算所填数的总和与所提供数字的和之差,从而确定关键位置应填几。关键位置的数确定好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精讲精练 【例题1】在下图中分别填入1——9,使两条直线 上五个数的和相等,和是多少呢? 【思路导航】我们可以这样想,把1——9中间的 5填到中心的○内,剩下八个数,一大一小,搭配成和 都是10的四组,这样两条直线上五个数的和都是 5+10×2=25。 如果把1填在中心的○内,这样剩下的八个数 可以一大一小搭配成和都是11的四组,这时两条直线上五个数的和是1+11×2=23。 想想:两条直线上五个数的和还可以是多少? 练习1: 1.在下图(左下)中填入2——10,使横行、竖行中的五个数的和相同。和是多少呢?

2.把1、4、7、10、13、16、19七个数填入图(中上图)中7朵花里,使每条直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3.把6、8、10、12、14、16、18七个数填在右上图的○中,使每排三个数及外圆上三个数的和都是32。 【例题2】把数字1——8分别填入下图的小圆 圈内,使每个五边形上5个数的和都等于20。 【思路导航】题目中所给8个数字的和是1+2+ 3+4+5+6+7+8=36,题中要使每个五边形上五个 数的和等于20,那么两个五边形上数字的总和是 20×2=40。两个五边形上的数字总和比8个数的和 多40-36=4,多4的原因是图中中间两个圆圈的数 字算了两次,多算了一次。1——8中只有1和3的 和为4,所以先确定关键的中间两个圆圈中,一个填1.一个填3。20-(1+3)=16,16可以分成2+6+8和4+5+7,所以本题应该这样填: 练习2: 1.将数字1——6填入下图(左下)中的小圆圈内,使每个大圆上4个数的和都是15。 2.把5、6、7、8、9、10这六个数填入右上图三角形三条边的○内,使得每条边上的三个数的和是21。 3.把1——8这八个数,分别填入下图的各个□内, 使得每一横行、每一竖行的三个数的和是13。 【例题3】在图中填入2——9,使每边3个数的和 等于15。 【思路导航】解这题的关键是填出图中的4个顶点,因为求和时这4个顶点各算了两次,多算了一次,所以4边数的和是 15×4=60,所给的数的和是2+3+4+5+6+7+8+9=44,所以4个顶点数的和是60-44=16。我们可选出3+7+4+2=16填入4个顶点。

小学奥数知识总结手册

小学(数学)奥数知识总结手册 目录 1、和差倍问题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4、鸡兔同笼问题 5、植树问题 6、盈亏问题 7、牛吃草问题 8、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 9、平均数 9、抽屉原理 10、定义新运算 11、加法乘法原理和几何计数 12、数列求和 13、二进制及其应用 14、质数与合数 15、约数与倍数 16、余数及其应用 17、余数、同余与周期 18、数的整除 19、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 20、分数拆分 21、分数大小的比较 22、完全平方数 23、比和比例 24、综合行程 25、工程问题 26、逻辑推理 27、立体图形 28、几何面积 29、时钟问题—快慢表问题

30、时钟问题—钟面追及 31、浓度与配比 32、经济问题 33、简单方程 34、不定方程 35、循环小数 1、和差倍问题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5、植树问题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小学三年级奥数 找规律 知识点与习题

第5讲找规律(一) 这一讲我们先介绍什么是“数列”,然后讲如何发现和寻找“数列”的规律。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就叫数列。例如, (1) 1,2,3,4,5,6,… (2) 1,2,4,8,16,32; (3) 1,0,0,1,0,0,1,… (4) 1,1,2,3,5,8,13。 一个数列中从左至右的第n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如,数列(1)的第3项是3,数列(2)的第3项是4。一般地,我们将数列的第n项记作a n 。 数列中的数可以是有限多个,如数列(2)(4),也可以是无限多个,如数列(1)(3)。 许多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我们这一讲就是讲如何发现这些规律。 数列(1)是按照自然数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的,也叫做自然数数列,其规律 是:后项=前项+1,或第n项a n =n。 数列(2)的规律是:后项=前项×2,或第n项 数列(3)的规律是:“1,0,0”周而复始地出现。 数列(4)的规律是:从第三项起,每项等于它前面两项的和,即 a 3=1+1=2,a 4 =1+2=3,a 5 =2+3=5, a 6=3+5=8,a 7 =5+8=13。 常见的较简单的数列规律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数列各项只与它的项数有关,或只与它的前一项有关。例如数列(1)(2)。 第二类是前后几项为一组,以组为单元找关系才可找到规律。例如数列(3)(4)。 第三类是数列本身要与其他数列对比才能发现其规律。这类情形稍为复杂些,我们用后面的例3、例4来作一些说明。 例1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4,7,10,13,( ),… (2)84,72,60,( ),( ); (3)2,6,18,( ),( ),… (4)625,125,25,( ),( ); (5)1,4,9,16,( ),… (6)2,6,12,20,( ),( ),… 解:通过对已知的几个数的前后两项的观察、分析,可发现 (1)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16。 (2)的规律是:前项-12=后项。所以应填48,36。 (3)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54,162。 (4)的规律是:前项÷5=后项。所以应填5,1。 (5)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 1=1×1, 4=2×2, 9=3×3, 16=4×4, 所以应填5×5=25。 (6)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 2=1×2,6=2×3,12=3×4,20=4×5,

三年级奥数讲义-第一讲找规律填数(附答案)

三年级奥数- 第一讲找规律填数 【学法指导】 寻找一列数的变化规律,再根据这样的规律填上适当的数,这样的问题我 们叫作“找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规律: 1. 从相邻两数的和、差、积、商考虑,或将和、差、积、商依次写下来 成新的一列数,通过对这列数的变化规律的分析,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 的数。 2. 有时要将一列数分成两列数,分别考虑它们的变化规律。 3. 对于那些分布在某些图形中的数,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往往与这些数 在图形中的特殊位置有关。这是我们解决这类问题的入手点 【经典例题1】 找出下面各数的排列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出适当的数。 (1)2,5,8,11,14,( ) ,(). (2) 1 ,2,4,7,11,16,( ). (3) 4 ,12 ,36 ,108 ,( ) ,972. (4) 1 ,2,6,24,120,( ) ,5040. 思路点拨 (1) 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差。发现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3。 (2) 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差。发现前 6 个数每相邻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2,3,4,5,由此可以推算第7 个数比第6 个数16 大6。 (3)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商,发现后一个数总是前一个数的 3 倍。 (4)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商,发现前 5 个数每相邻两个的商依次是2,3,4,5 ,由 此可以推算第 6 个数是第5 个数120 的6 倍。 完全解题 (1)2,5,8,11,14,( 17 ) ,(20 ). (2) 1 ,2,4,7,11,16,( 22 ). (3) 4 ,12 ,36 ,108 ,( 324 ) ,972. (4) 1 ,2,6,24,120,( 720 ) ,5040.

小学奥数30个经典知识点汇编大全知识分享

小学奥数知识点汇编大全(含30个经典知识模块)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与差几个数的和与倍数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①(和-差)÷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和与倍数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

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小学奥数知识点及公式总汇必背

小学奥数知识点及公式总汇(必背)1.和差倍问题 2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4.植树问题 5.鸡兔同笼问题 6.盈亏问题 3 7.牛吃草问题 8.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 9.平均数 10.抽屉原理 4 11.定义新运算 12.数列求和 13.二进制及其应用 5 14.加法乘法原理和几何计数 15.质数与合数 6 16.约数与倍数 17.数的整除7 18.余数及其应用 19.余数、同余与周期 20.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8 21.分数大小的比较9 22.分数拆分 23.完全平方数 24.比和比例10 25.综合行程 26.工程问题 27.逻辑推理11 28.几何面积 29.立体图形 30.时钟问题—快慢表问题12 31.时钟问题—钟面追及 32.浓度与配比 33.经济问题13 33.经济问题 34.简单方程 35.不定方程 36.循环小数14 1.和差倍问题

2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基本思路: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小学三年级数学奥数题

第一讲:错中求解 1、小马虎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十位上的2看做了5,结果得到的差是342,正确的差是多少? 2、小明在做减法题时,把被减数十位上的3错写成8,结果得到的差是284,正 确的差是多少? 3、小马虎在计算一道题目时,把某数乘以3加20,误看成某数除以3减20,得 数是72,某数是多少?正确的得数是多少? 4、小丽在计算一道题时,把某数乘以4加20,误看成除以4减20,得数为35, 某数是多少?正确的结果呢? 5、小马虎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乘数的个位上的5看做2,乘得结果 是550,实际应为625,这两个两位数各是几? 6、小华在做一道两位数乘法时,把乘数个位上的3错写成5,乘得的结果是875, 正确的结果是805,这两个两位数分别为多少? 7、小林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把被除数137当作173,结果商比正确结果大了4, 但余数恰好相同,正确的除法算式应是多少? 8、王刚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把被除数171错写成117,结果比原来少9,但余 数恰好相同,正确的除法算式应是多少? 9、小林和小华同时做一道被减数是四位数的减法时,小林计算时在这个四位数 的左端错添了一个5,而小华在这个数的右端也错添了一个5,结果两人所得的差相差22122,求这个四位数。 10、把3写在某个三位数的左端得到一个四位数,把3写在这个数的右端也得到一个四位数,这两个四位数的差是1071,求这个三位数。 第二讲用对应法解题 1、奶奶去买水果,如果她买4千克梨和5千克荔枝,需花58元;如果她买6千克梨和5千克荔枝,那么需花62元,问1千克梨和1千克荔枝各多少元? 2、3筐苹果和5筐橘子共重270千克,3筐苹果和7筐橘子共重342千克,一筐 苹果和一筐橘子各重多少千克? 3、学校买足球和排球,买3个足球和4个排球共需要190元,如果买6个足球 和2个排球需要230元,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各需要多少元? 4、5筐番茄和2筐黄瓜共重330千克,3筐番茄和4筐黄瓜共重310千克,一 筐番茄和一筐黄瓜各重多少千克? 5、商店里有一些气球,其中红气球和蓝气球共21只,蓝气球和黄气球共28只, 黄气球和红气球共29只,红气球、蓝气球和黄气球各有多少只? 6、小明和小红共12岁,小红和小丽共17岁,小丽和小名共13岁,三人各多少 岁? 7、三年级三个班种了一片小树林。其中72棵不是一班种的,75棵不是二班种 的,73棵不是三班种的。问三个班各种了多少棵树? 8、百货商店运来三种鞋子,其中37双不是皮鞋,54双不是运动鞋,51双不是 布鞋,三种鞋各运来多少双?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大全-小学奥数知识点梳理-通用版

小学奥数知识点梳理 前言 小学奥数知识点梳理,对于学而思的小学奥数大纲建设尤其必要,不过,对于知识点的概括很可能出现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现象,为此,本人参考了单尊主编的《小学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少年报社主编的《华杯赛教材》、《华杯赛集训指南》以及学而思的《寒假班系列教材》和华罗庚学校的教材共五套教材,力图打破原有体系,重新整合划分,构建十七块体系(其第十七为解题方法汇集,可补充相应杂题),原则上简明扼要,努力刻画小学奥数知识的主树干。 概述 一、 计算 1. 四则混合运算繁分数 ⑴ 运算顺序 ⑵ 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技巧 一般而言: ① 加减运算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统一以小数形式; ② 乘除运算中,统一以分数形式。 ⑶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互化 ⑷繁分数的化简 2. 简便计算 ⑴凑整思想 ⑵基准数思想 ⑶裂项与拆分 ⑷提取公因数 ⑸商不变性质 ⑹改变运算顺序 ① 运算定律的综合运用 ② 连减的性质 ③ 连除的性质 ④ 同级运算移项的性质 ⑤ 增减括号的性质 ⑥ 变式提取公因数 形如:1212......(......)n n a b a b a b a a a b ÷±÷±±÷=±±±÷ 3. 估算 求某式的整数部分:扩缩法 4. 比较大小 ① 通分 a. 通分母

b. 通分子 ② 跟“中介”比 ③ 利用倒数性质 若111a b c >>,则c>b>a.。形如:312123m m m n n n >>,则312123 n n n m m m <<。 5. 定义新运算 6. 特殊数列求和 运用相关公式: ①()2 1321+= ++n n n ②()()612121222++=+++n n n n ③()2 1n a n n n n =+=+ ④()()4121212 22333+=++=+++n n n n ⑤131171001???=?=abc abc abcabc ⑥()()b a b a b a -+=-2 2 ⑦1+2+3+4…(n-1)+n+(n-1)+…4+3+2+1=n 2 二、 数论 1. 奇偶性问题 奇±奇=偶 奇×奇=奇 奇±偶=奇 奇×偶=偶 偶±偶=偶 偶×偶=偶 2. 位值原则 形如:abc =100a+10b+c 3. 数的整除特征: 整除数 特 征 2 末尾是0、2、4、6、8 3 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5 末尾是0或5 9 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 11 奇数位上数字的和与偶数位上数字的和,两者之差是11的倍数 4和25 末两位数是4(或25)的倍数 8和125 末三位数是8(或125)的倍数 7、11、13 末三位数与前几位数的差是7(或11或13)的倍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