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知录三则教案完整版

日知录三则教案完整版

日知录三则教案完整版
日知录三则教案完整版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顾炎武及《日知录》的相关介绍:

顾炎武自题《日知录》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所谓子夏之言,即《论语?子张》中子夏的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顾炎武(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 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三、研习

无稽(jī)之言剿(chāo)袭奸佞(nìng)庶(shù)民命途多舛(chuǎn)菑(zī)畲(shē)装潢(huáng)潦(lǎo)水襟裾(jū)摭(zhí)谈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①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有益之文: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无益之文:“怪力乱神”之事; 无稽之言; 剿袭之说; 谀佞之文

②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③参考译文: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1、朗读、了解大意。

2、分析内容:

①作者为什么说“著书之难”?如何理解“后人”“成书太易”?

“难”是高标准严要求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③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④小结: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⑤参考译文: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第二课时

(三)第三则“文人之多”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①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

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②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文人之多》内容探究

真正文人:识经术,通古今

韩愈诗:经训乃菑畲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经训是学问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学基石)

刘挚训:以器识为先(重器量见识,轻文采华章)

扬雄、黄庭坚:仅赏其文辞,则助长华而不实的风气

陆文裕所记言:刘健重义理、典故,轻诗歌创作

欧阳修语: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对政事的关心,要经世致用)

③参考译文: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四)总结:

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有益之文(正面立论)(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无益之文(反面申述)

第二则“著书之难”

“后人”“成书太易”

(著书贵在独创)

著书原则

第三则“文人之多”

假“文人”多,真“文人”少

(思想观念出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忧虑(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

《确定位置》教学实录

《确定位置》教案 一、创设情境,描述位置 1、铺垫,10秒钟左右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这个游戏(屏幕显示打地鼠游戏背景)会玩吗? 生:玩过。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看来还真有不少人玩过! 师:我这个游戏和你玩过的有点不一样,谁愿意来试试? (目的:1、热身,营造氛围;2、让学生看到可爱地鼠是不能打的,为后面细心地万物一失地描述位置作好铺垫) 2、双打,描述位置 师:还想玩吗?是继续玩这个难度的,还是高级一点的? 生:高级一点的。 师:咱们班同学特别愿意接受挑战!我喜欢! 师:下面我们玩——双打!(屏幕出示)A看,b打 师:哪两位来?你是A,你是B? A,请看大屏幕,记好地鼠的位置。B,先不看,面向大家。 开始——(屏幕出示第一只地鼠) 看清了吗?——好,隐藏。 B同学转过身,拿好鼠标,准备! (对A)请说,地鼠在哪儿! 师:厉害!他是怎么说清地鼠位置的? 生:从左往右数,第3列倒数第2个。倒数就是从下往上数第二行。 师:还可以怎么说? 从()到()第几,从()到()第(),特别清楚!(师记录) 施银燕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个内容,讲的主要是有关数对的知识。施老师一开始利用打地鼠的游戏,激发学生用一种默契的表达方式去表达地鼠的位置,其实就是一个创造数对的过程。“数对”,听起来很深奥,其实说简单了,它就是利用数来表达物体的所在位置。施老师的这一设计让学生既可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也把这一数学知识简单化生活化,虽然缺少了创造数对的这一具体形式,却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开始想办法利用了数对。 二、自定标准(坐标系),用数对描述位置 师:大家特别棒,直接进入第三关。 还是双打。不同的是,说地鼠的位置只能用——两个数了,比如只说3,4。你们行吗? 行,但我想,你一定会先提一个要求,就是两位搭档得先商量商量,是这样吗?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是古代汉族政治学术论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我们来看看。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三则翻译(译文)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

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优秀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例1:根据平面示意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某个点的位置。 例2: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在图上确定某个点的位置。 例3: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位置与方向㈠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根据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具准备: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教师叙述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小黑板出示例1的相关内容。 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4.练习:教科书20页做一做。 三、作业:练习五的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一) 确定观测点 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位置

日知录教学设计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3、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二、简介本单元内容及作者 1、作者简介: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就在这年的五月,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的一个小镇。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 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兄弟五人,炎武排行老二。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顾炎武从小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位置与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位置与方向人教版新课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当导游吗? 生:喜欢。 师:没做导游之前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你们,你们知道怎样才能当一个出色的导游吗? 生:当一个导游必须知道要旅游的那个地方都有什么? 生:必须知道去那儿怎么走? 生:还要知道那儿都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但离一个出色的导游还差的很远,现在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当一个出色的导游,为大家设计了闯关活动,如果通过了就是一个出色的导游了,同学们有信心吗? 【评析:导入新课时,选择同学们都喜欢当导游这一点,以怎样当一个出色的导游为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师:看来同学们的信心十足,那么我们就开始闯关了。现在进入第一关: 你认识了几个方向,教室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都有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东、XX、西、XX四个方向。 生:我知道了xx、xx、xx、xx。 生:我知道了教室的东北角有书柜。生:东南角有卫生角,西南是老师批 改作业的桌子,西北是门。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看来同学们平时就非常注意观察。恭喜你们闯过第一关。 师:智慧宫老爷爷正在智慧宫里等着我们呢,他啊特别高兴我们的到来,不过他有个要求,需要我们回答他的问题,你们认为怎么样? 生:老师!我们一定认真回答老爷爷问的问题。 师:那我们就看看老爷爷是怎么说的。请进入第二关(同学们欢迎你们到智慧宫来,如果作为一个导游不会介绍自己带队的行走路线行吗?我们智慧宫要来一批外地的小朋友,我想让你们带着这批小客人去动物园玩,你们会介绍吗) 向他们发出挑战(电脑出示动物园导游图的情境) 生:我知道熊猫馆在西北角,猴子山在西南角。 生:老师我认为在介绍是的时候不应该这么说,应该先介绍去动物园怎么走。 生:我认为去熊猫馆可以先去狮山,在向西北走。也可以先去猴子山在向北走路过大象屋再向北走。 师:太棒了!你们介绍的真清楚。智慧宫老爷爷都夸你们了。对你们的回答他很满意。 师:那么飞禽馆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生:飞禽馆在大门的东北角。从大门出发可以向北走路过狮山在向东北走。 也可以向东走到鹿园在向北走路过海洋馆就到了飞禽馆。 师:同学们我真的很佩服你们,没有想到你们说的这么好。连智慧老爷爷都向你们树起了大拇指。他啊已经把大门打开了欢迎我们进去呢。师:到了智慧宫里,我们该看的东西可太多了,不过又遇到难题了。前面有一个小门,上面写着跟同学们玩一个接龙游戏。这就是第三关了(游戏规则略)不知道同学们有兴趣吗? 生:有,我们非常想知道门里是什么。 游戏开始,(游戏过程略)

《〈日知录〉三则》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案 2010-03-19 10:17 《〈日知录〉三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提高班不作要求) 教学重点: 1、字词积累,词句翻译。 2、体会“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齐声诵读)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正始》 梁启超将这段文字概括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补充: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马三骡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立即叫老士兵询问其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发书核对校正。有的直接走过平原大野,没有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发书仔细认真复习。 二、学生说“我知道的顾炎武”。(历史书上有较详细的介绍)(结合教材 P73) 师教学参考: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等等。清初学者在总结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方向与位置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方向与位置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方向与位置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方向与位置课堂实录1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重点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 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 教学过程: 1、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

2、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3、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2)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3)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5、数对学习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 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 6、巩固练习 1)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2)把地图填写完整 6、游戏:寻找秘密点。游戏激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采用采访的形式 2)学生完成座次表 3)思考并回答,学生相互补充 A:学生口答

B:学生上讲台展示作品,并说出理由 C:学生尝试完成 D: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E: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种表示方法,并能正确的找到自己和他人的位置。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数对表示法。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九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

9《日知录》三则 把弱点当作根据地 周国平 我常用一句话勉励自己:把弱点当作根据地。我不擅交际?好吧,我就少去交际场合,正好把时间省下来多读点书。我太敏感?好吧,我就捕捉住心里的各种细微情绪,把它们记录下来,于是有了诗的创作。我从小为必有一死而痛苦?好吧,我就直面这个痛苦,一定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由此便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哲学的道路。弱点是限制,而限制有一个好处,就是给你的力量规定了使用的渠道,就像河岸给溪流规定了奔涌的渠道,而这本身就已经是在突破限制了。 所谓弱点,是用社会的眼光衡量的。许多这样的弱点,用文学的眼光衡量却是优点。敏感就是如此。不论哪一代青少年,必有一些格外敏感的心灵,情感世界的一阵小风会使之战栗,一场小雨会留下深深的印记。你说他们太经不住风雨?不是的,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心灵,情感世界的风雨才有了价值——没有浪费在无声无息之中,而是催放出了诗的花朵。 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都是同一枚钱币的两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出来。换一种说法,就每一个人的潜质而言,本无所谓长短。长短是运用的结果,用得好就是长处,用得不好就成了短处。 在人身上,弱点与尊严并非不相容,也许尊严更多地体现在对必不可免的弱点的承受上。人皆有弱点,有弱点才会是真实的人。人生皆有缺憾,有缺憾才是真实的人生。正是在弱点和缺憾中,在对弱点的宽容和对缺憾的接受中,人才能幸福地生活。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时,改名炎武,字 宁人,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称其为亭林先 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 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 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他的学术思想承前启后,继承明代学者的反 理学思潮,在理气、知行、天理人欲诸多问题上,与程朱理学迥异。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开清代朴学风气,给予后世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 他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观点意义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2.背景资料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当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在痛苦的反思中,他区分了“亡国”与“亡天下”两个不同的概念,他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认为,“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的责任,可以推到国君大臣等“肉食者”身上,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渊源。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与施愚山书》)、“经学即理学也”(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的思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他认为,舍弃经学而谈论理学,邪说遂起,流为禅学。 顾炎武反对理学家一味推崇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他以孔子学琴的故事为例,说明“非器则道无所寓”,就是说,“道”要借助“实体”来表现。所以,他治学弃华就实,不为空言。举凡典章制度、郡邑沿革、天文仪象、河漕兵农、赋役屯田、军事边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是他关心的焦点。 3.文化常识

《日知录三则》教案3-1

《日知录三则》教案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13—1682),昆山人,初名绛,国变后易名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亭林先生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於世,与同裏归玄恭(庄)为友,时称“顾奇归怪”。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就在这年的五月,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的一个小镇。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 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兄弟五人,炎武排行老二。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顾炎武从小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 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昆山城陷,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汝无为异国臣子”,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表现在: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

弟兄,也很少走动。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义。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这一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他漂泊北方25年,最终客死异乡。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日知录》、《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等著作都是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 2、《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月内忘不了自己学的东西算的上好学的人。) 3、简述《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是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4、人们为了表达立誓报效祖国的心情时,常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两句诗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课文分析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方向》课堂实录

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课堂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学校要建塑胶操场啦!心就建在我们学校的正南方向。你们知道哪个方向是南吗?用手指一指。 (学生纷纷用手指南) 师:哦!大家都知道这一面(手指南)是南。那么,除了南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方向? 生:除了南,还有北。 生:还有东、西。 二、展开 师:人(和物体)总是位于一定的方向和位置的。我们怎样辨别方向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生:我看太阳认方向。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向东,背后就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这个办法真好!我们一起学一下。 (学生纷纷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分辨西、北、南) 生:不对!早晨可用这个方法。下午,面向太阳落山的方向是西,背后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师:对!傍晚与早晨的情况正相反。要是阴天、雨雪天呢? 生:可以用指南针,指南针的箭头一端总是指向南。

生:我看房屋认方向,房屋的大门一般都是朝南的。 生:我看人们晒衣服,搭衣服的晒架总是装在房屋南边阳台上的。 生:冬天,积雪几天不化的一面肯定是北,冰雪很快融化的一面肯定是南。 生:山坡上,草木茂盛的一面是南。 评析:调度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现实”,让学生自己运用各种方法认识东、南、西、北的方向。通过交流和对话,使每个学生都个性化地学会辨认方向。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辨认方向的办法,现在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确定你们组在教室中处在什么方向。 生:我们组在东边,因为太阳从我们这边升起。 生:我们组在东的对面,是西。 生:教室是朝南的,我们组正好在教室靠南的这边。 生:我们组在北边,在南的对面。 评析:学生被置于生动、现实的生活空间,运用各自的方法辨认四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真实而亲切。 师:现在,让我们到“我们的校园”逛逛。(出示校园平面图)这是学校的平面图。这图上的方向怎样认呢? 生:平面图上总有一个十字样的标记,是表示方向的。 师:对!这叫十字指向标,它指示着图上的方向。谁知道指向标向上的箭头指示什么方向?

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经世致用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练习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 经典原文9 《日知录》三则 责任,是一朵灿烂无比的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责任,是一道辉煌耀眼的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责任是永远推动人类历史、开创人类文明的车轮。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细观河边的沙石,每颗沙石上都镌刻着责任的印痕,每一个印痕都闪耀着责任的光芒。责任,也许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也许是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也许是自己的工作…… 美 字 体 文之有物可传世,器识为先方足观。 赏美文 顾炎武:文化人的楷模 古人画的标准像,看上去都差不多,远没有文字生动。说某个男人漂亮,文字描述可以一长串四字成语,玉树临风粉面含春,清新俊逸顾盼生神。说长得难看,也有不少现成,尖嘴猴腮面目可憎,形容猥琐其貌不扬。 用今天时髦的话,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绝对不是帅哥。好友归庄推荐他去扬州见位高人,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强调他相貌十分“寝陋”。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归庄这个招呼有点意思,他希望高人不要以貌取人,而是要听其高论,要听其言信其行,又强调顾炎武不只是个独行侠,同时又是家风古谊、学问极其精到、识见非常卓绝的大家。 梁启超先生说起顾炎武一往情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赞他“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在学问方面,顾炎武达到前无古人的最高境界,头顶上可以有许多光环,他是地理学家,是历史学家,是哲学家,是经济学家,更是地道的国学大师,在经学和音韵学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成就。顾炎武被誉为大清王朝“开国儒师”,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乾嘉学派的祖师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能够成为一代宗师,必然货真价实。顾炎武的学问后人十分推崇,首先是因为独创。所谓独创,就是我手写我心,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一直认为模

位置与方向课堂实录

《位置与方向》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具、学具] 1. 天安门广场情境图。 2. 指南针。 3. 积雪、木桩等教具。 [教学地点] 1. 教室。 2. 空旷的室外场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收集有关北京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总面积…… 生:北京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物,比如故宫、颐和园、万里长城…… 生:天安门广场是北京最大的活动中心,每天要接待上万名游客…… 师:同学们查到的资料可真丰富,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天安门广场是我们首都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几乎所有的游客到了北京都要来这里看看。你们瞧(出示天安门广场情境图),这里有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天安门城楼、故宫、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等。你们去过这里吗?那我们请去过的同学当一次小小导游员,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建筑的具体位置。 生:这里是国旗,从这儿向上走就到了天安门城楼,再向上就到了故宫…… 生: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在人民大会堂,向右走就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再向右走就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生:欢迎来到天安门广场,这里是著名的天安门城楼,北面是故宫,南面是人民英雄纪念 碑,再向南是毛主席纪念堂……现在开始自由活动,活动完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左面集合。师:这三位小导游介绍的各有特点,都非常好。那你们知道在什么地方集合了吗?谁愿意上

日知录

日知录三则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日知录》三则教案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选修 《日知录》三则 导入 引入课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学习目标 v 1、学习《日知录》三则,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 、“著述贵独创” 等思想。

日知录

《日知录》三则 学习目标 1、学习《日知录》三则,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 、“著述贵独创” 等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部著作?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就在这年的五月,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的一个小镇。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 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兄弟五人,炎武排行老二。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顾炎武从小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 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昆山城陷,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汝无为异国臣子,”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 表现在: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弟兄,也很少走动。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义。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这一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他漂泊北方25年,最终客死异乡。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日知录》、《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等著作都是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 2、《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月内忘不了自己学的东西算的上好学的人。

二次备课位置和方向

小桥流水人家 ---------《方向与位置》课堂实录 临盘中心小学马凤珍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三制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P63《小桥流水人家---方向与位置》第一课时:走进桃花村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与技能: (1)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2)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有关方向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加强学生对生活中四个方位的认识和辨认能力,并能灵活根据方位确定物体的位置。 (2)结合具体情境从空间方位中抽象出平面方位。经历探究辨别方向与确定位置的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给定东、西、南、北中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这么多教师和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对我班不太熟悉谁能给他们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 生1:…… 生2:…… (学生用一年级所学的左、右、前、后等方位知识不能很清楚地描述出学生的位置,从而产生疑问冲突,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出示课题:位置与方向) 师:今天我们用东、南、西、北这些新的方位知识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生:好 (开课从学生熟悉、现实的生活中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强烈地探求欲望。)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2、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齐读教学目标 (师生共同认定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所追求) 三、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一)学会辨认东、南、西、北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日知录》三则 精品教案

《日知录》三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2.通过作者关于作文、做人的论述,让学生体会“经世致用”思想。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经世致用”的内涵。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 1 / 6

用”一脉相承。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 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部著作?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 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 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简介本单元内容及作者。 本单元涉及的是清代学术,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成的大型学术札记,全书一千多条,最长的五千 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节选的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阐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 处世的观点,体现了顾炎武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 顾炎武,明末清初人,力主反清复明,拒绝出仕,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清 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身体力行,注重调查实际,不为空言,以天下为己任,力 主治学要经世致用(其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浙东 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 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两文的共同点是“经世致用”。 三、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一)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讨论: 1.本则观点是什么? 2 / 6

《位置与方向》整理和复习课堂实录

《位置与方向》整理和复习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方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体会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实录: 一、指一指: 1、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用手指出哪个方向是东、南、西、北。 2、在地图上怎样表示方向? 二、用一用 1、天气预报:播放淄博地区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猜测风向。 生1:可能是南风。 生2;可能是北风。 生3:可能是西北风…… 播放预报的风向 2、燕子每年的春天都从()方飞回()方 生:燕子每年的春天都从(南)方飞回(北)方 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燕子迁移的知识 生;燕子每年的秋天都从北方飞到南方。 3、师:如果我们打算在报告厅召开家长会,你回家怎么向家长介绍我们开会的地点? 生1:我们学校的报告厅在办公楼的北边 生2:进了大门先往东走,再往北走,再往西一拐就是报告厅。 生3:报告厅在校园的东边,教学楼的前边,办公楼的后边。 生4:报告厅在教学楼和办公楼中间,*着东边的地方。 师:我们学校的体育馆位于教学楼的什么方向? 生:体育馆在教学楼的西边。 师;教学楼位于办公楼的什么方向 生:教学楼位于办公楼的北边 4、我们班徐×的妈妈在小刘家南边的农业银行上班,老师让你们在下课的时候站在走廊里观察了一下,谁能说出农业银行位于我们学校的什么方向? 生1:农业银行在我们学校的南边。 生2:不对,在学校的西边。 生3:在我们学校的西南角。 师:对,在我们学校的西南方向。 三、说一说: 师:李丽来到我们齐国故都临淄游玩。到来的第一天,她分不清方向,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她辨别出东、南、西、北吗? 生1: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什么时间都是这样判断吗? 生1:不是,是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 师:请同学们起立,边说边指一指 生2:要是晚上,可以面向北斗星,前面是北,后边是南,左边是西,右边是东。

宋世风俗 日知录原文加翻译

《宋史》言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馀憾。艺祖首褒韩通,次表卫融,以示意向。真、仁之世,田锡、王禹 、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荐绅知以名节为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呜呼!观哀、平之可以变而为东京,五代之可以变而为宋,则知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也。《剥》上九之言硕果也,阳穷于上,则复生于下矣。 《宋史》上说,当官的忠诚和豪义的气概,到了五代的时候,都改变得差不多了;宋朝刚建立时,范质、王溥仍有遗憾。赵匡胤最褒奖韩通,挨下来就是卫融了,用来表达他的意愿。宋真宗、宋仁宗的时候,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众位贤能的人才,在朝廷倡导正直的言论,从此之后,朝廷内外的缙绅,知道用高尚的名节、正直而知耻崇尚对方,完全消除了五代的丑陋的风气。因此靖康之变时,有志之士奋发而起义为皇帝献身,面临危难也不屈服,所在的各地都有这样的人。等到宋朝灭亡,忠义有气节的人士互相指望扶持。啊!我看西汉哀帝和平帝可以被王莽所灭并定都东京,五代可以灭亡变为宋朝,就知道了世上没有不可以改变的风俗了。《周易》《剥》卦上多次说炼丹时,上面的火星灭了,那么又会在下面重燃。 人君御物之方,莫大乎抑浮止竟。宋自仁宗在位四十徐年。虽所用或非其人,而风俗醇厚,好尚端方,论世之士谓之君子道长。及神宗朝荆公秉政,骤奖趋媚之徒,深锄异己之辈。邓绾、李定、舒 、蹇序辰、王子韶诸奸,一时擢用,而士大夫有“十钻”之目。干进之流,乘机抵隙。驯至绍圣、崇宁,而党祸大起,国事日非,膏育之疾遂不可治。後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士心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日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位而不可反矣。李应中谓:“自王安石用事,陷溺人心,至今不自知觉。人趋利而不知义,则主势日孤。”此可谓知言者也。《诗》曰:“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夫使庆历之士风一变而为崇宁者,岂非荆公教揉之效哉。 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抑制浮华禁止攀比。宋代自仁宗即位,四十多年中,虽然所任用的官员有的不恰当,但风俗醇朴,祟尚正直。评论社会的学者称道君子之风正在逐步增长。到神宗在位,王安石主持朝政,奖赏阿谀奉承的小人,排斥与己政见不同的人。邓绾、李定、舒亶、蹇序辰、王子韶等奸邪小人同时得到重用,而士大夫有“十钻”说法。(钻,选取必定能够进入的含义。班固《答宾赋》:“商鞅用三方面主张游说秦孝公”。《邓绾传》:以称颂王安石得以做官,对自己的同乡说:“笑骂由你,好官必须我来做!”)谋求进身为官的人,乘机钻营.到绍圣、熙宁年间,党争激烈,国事日非,风俗败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后代人只谈农田水利、青苗、保甲等项变法对于百姓的危害,却不知道这次变法动摇人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