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

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岁

B、70岁

C、100岁

D、141岁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3、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4、“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太阳,为阳。反之亦然。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例如:“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

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

5、中国古代文化中定义的“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古代的“史圣”、“医圣”、“书圣”、“画圣”、“茶圣”、“诗圣”分别是:()

A、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

B、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

C、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

D、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

6、清代【张鹏翮hé】撰写的三苏祠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中“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四大家”是:

A、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B、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C、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

D、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7、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四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而“前四史”,

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前四史”是指:

A、《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B、《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

C、《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

D、《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

8、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著名理学家

朱熹所提出,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四书”是指:

A、《诗经》、《尚书》、《周易》和《春秋》

B、《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C、《国语》、《左传》、《礼记》和《春秋》

D、《诗经》、《尚书》、《礼记》和《周易》

9、《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四库”是指:

A、仁、义、礼、智

B、礼、乐、书、数

C、诗、书、礼、易

D、经、史、子、集

10、“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由五种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维系着自然的平衡。“五行”中分别代表“生长的物质”、“散发热能的物质”、“大自然本身”、“循环流动的物质”、“坚固的物质”的物质元素是:

A、金、木、水、火、土

B、火、土、水、金、木

C、木、火、土、水、金

D、土、水、金、木、火

11、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古代称为“伯夷”、“仲尼”、“叔向”、“季路”的四人,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A、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B、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C、老二、老三、老四、老大

D、老三、老四、老大、老二

12、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传统课文《鸿门宴》涉及宴席座次的描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A、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

B、项伯、范增、项羽、刘邦、张良

C、项伯、项羽、范增、刘邦、张良

D、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

13、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即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4、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将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作为十二个时辰计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比如:从晚上11时开始计时,晚上11时到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下面用生肖计时正确的是:()

A、狗:晚上7-9时(即“戌时”)

B、牛:下午1-3时(即“丑时”)

C、猴:凌晨3-5时(即“申时”)

D、羊:凌晨1-3时(即“未时”)

15、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

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

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⑦

D、③⑤⑦

16、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对传统节日习俗描述正确的是:()

A、寒食禁火、祭祖扫墓、踏青插柳——重阳节

B、扫尘守岁、爆竹门神、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清明节

C、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春节

D、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端午节

17、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其中“三教”通常是指:()

A、儒教、道教、佛教

B、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C、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

D、儒教、基督教、佛教

18、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是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四个神话传说。它们是:()

A、“大禹传说”、“愚公移山传说”、“鲁班传说”、“孟姜女”

B、“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C、“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大禹传说”

D、“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大禹传说”、“鲁班传说”

19、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下面关于传统节日描述正确的是:()

A、七夕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

B、上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C、清明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以禁烟、冷食祭日为主。

D、中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20、下面关于“桃李”、“巾帼”、“须眉”、“伉俪”、“布衣”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男子、夫妻、百姓、学生、妇女

B、妇女、男子、夫妻、百姓、学生

C、学生、妇女、男子、夫妻、百姓

D、夫妻、百姓、学生、妇女、男子

21、古代诗歌中包含着古代重要城镇的文化内涵。下列诗句描述古代重要城镇理解正确的是: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指“杭州”。

B、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官城”指“成都”。

C、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金陵”指“开封”。

D、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钱塘”指“苏州”。

22、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称含义不同,对下面句子的古代地理名称理解正确的是:()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是指“泰山以东”。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是指“潼关以西”地区。

D、“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山西”是指“泰山以西”。

23、中国封建社会有三大选官制度,分为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下列材料中体现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①《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晋宣帝集》有司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案九品之状,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

③《旧唐书·房玄龄》载:“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A、①察举制②科举制③九品中正制

B、①九品中正制②察举制③科举制

C、①察举制②九品中正制③科举制

D、①科举制②九品中正制③察举制

24、用典,也就是用事,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下面诗句运用的典故理解恰当的是:()

①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杨得意、钟子期、周公、刘裕、五丁开山、曹操

B、杨得意、钟子期、刘裕、周公、五丁开山、曹操

C、杨得意、钟子期、刘裕、曹操、五丁开山、周公

D、杨得意、钟子期、曹操、刘裕、五丁开山、周公

25、下列古诗词运用的表达技巧理解正确的是:()

A、“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烘托(侧面)

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衬托(乐景衬哀情)

C、“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衬托(虚实相衬)

D、“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衬托(动静相衬)

26、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

B、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带的包裹、箱子。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设宴请客的主人。

D、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鼻涕。

27、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穷困: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长者: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C、左右

..乃曰——左右:指左边右边,也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D、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偏袒: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28、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卑鄙的人。

B、愿大王少假借

..之——假借:不是自己本有,窃取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C、腹犹果然

..——果然:食饱之状。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非常:副词,很、非常。

29、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约为婚姻

..——婚姻: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仔细说来。

C、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D、徘徊于斗牛

..之间——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0、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望美人

..兮天一方——美人:美貌的女子。

B、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C、于是

..余有叹焉——于是:合用为一个连词。

D、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可以:可以凭借。

31、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

..之利——爪牙:帮凶、走狗。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之外——西河:河的西面。

C、流血漂橹.——橹: 盾牌。

D、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初等教育学校。

32、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

..——众人:很多人。

B、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亲戚:指父母兄弟。

C、于是相如前进

..缶——前进:指向前发展进步。

D、布衣

..之交——布衣:指麻布衣服。

33、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抵押。

B、我丈人

..行也——丈人:岳父。

C、武等实在

..——实在:诚实、老实。

D、永元中,举孝廉

..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

34、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衡下车

..,治威严——下车:从车上走下来。

B、所赖君子见机

..——见机:看机会,看形式。

C、野马

..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春天山林沼泽间游动的雾气。

D、抟扶摇羊角

..而上者九万里——羊角:羊的犄(jī)角。

35、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九岁不行

..——不行: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立:(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C、臣之辛苦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苦:辛酸苦楚,苦衷。

D、拜臣郎中

..——郎中:中医医生。

36、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秀才: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B、莅中国

..而抚四夷——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C、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品德低下,品行恶劣。

D、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方丈:一丈见方。

37、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B、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有雄心壮志,志在功业的人。

C、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交通:交通运输。

D、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男性的配偶。

38、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牺牲

..玉帛,弗敢专也——牺牲: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B、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几何:数学学科之一,即几何学。

C、处分

..适君意,那得自任专——处分:安排。

D、可怜

..体无比,阿母为你求——可怜:值得怜悯,怜悯。

39、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自由: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B、自我徂尔,三岁

..食贫——三岁:多年。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D、吾以南面

..而君天下——南面:南面方位。

40、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

..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丈夫:男子。

B、地方

..百里而可以王。——地方:某一区域。

C、东面

..而视,不见水端。——东面:东边。

D、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

..。——面目:面貌。

41、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大方: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B、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足下:对同辈、朋友的尊称。

C、幼稚

..盈室,瓶无储粟。——幼稚: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D、策扶老

..以流憩。——扶老:搀扶老人。

42、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猖狂:肆无忌惮。

B、自以为得其实

..。——其实: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C、断头置城上,颜色

..不少变。——颜色:脸色。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洗马:给马洗身。

43、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区区

..不能废远。——区区:数量少,不重要。

B、臣之辛苦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苦:身心劳苦。

C、漱涤万物,牢笼

..百态。——牢笼:关住鸟兽的东西。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首领:头颅。

44、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先国家

..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指“国”和“家”。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出入:包括“出”和“入”。

C、我有亲父母

..,逼迫有弟兄。——父母:偏指“母亲”,“父”只作陪衬。

D、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

..。——兄弟:指“兄”和“弟”。

45、对下列就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

..。——爪牙:指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

B、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襟。——城市: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C、璧有瑕,请指示

..王。——指示:上对下指导、命令。

D、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

..三十有三。——春秋:指年龄。

46、对下列古代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

..不齐。——气候:气象情况。

B、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

..。——物色:访求、盘查。

C、臣欲奉召奔驰

..,则刘病日笃。——奔驰:很快地跑。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

..不许。——告诉:使人知道。

47、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A、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陈情表》)——除:免除授职。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拜:改任官职。

C、举孝廉不行,连辟.pì公府不就。(《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D、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出:出任京官。

48、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B、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左迁:一般指升官。

C、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zhì):处罚官员。

D、举.孝廉不行,连辟pì公府不就。(《张衡传》)——举:由皇帝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9、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地方官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夫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提拔新官员任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示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50、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黜:辞去官职,卸职。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迁:改任官职。有时也指升迁或左迁(贬职),视使用情况而定。

C、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徙:废免,革职免官。

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传》)——去:改任官职。

51、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放:暂代,代理。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陈情表》)——擢:放逐,贬谪。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就:就职,上任。

D、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假:晋升,升任。

52、下面关于“桑梓”、“社稷”、“烽烟”、“桑麻”、“汗青”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战争、农事、史册、家乡、国家

B、国家、战争、农事、史册、家乡

C、家乡、国家、战争、农事、史册

D、史册、家乡、国家、战争、农事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

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岁

B、70岁

C、100岁

D、141岁

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答案:D解析:《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名。《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右丞。《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4、“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太阳,为阳。反之亦然。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例如:“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

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

答案:C解析:“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江阴:处于长江南岸。

汉阳:汉水的北边。过去的汉阳与汉口连成一片,在《明史》中说到,汉水一直是从龟山之南流入长江的,河口大致就在今天的鹦鹉洲头汉阳汽车渡口。大约十五世纪初,汉水在郭茨口改道。河水的特点就是裁弯取直,这次汉水径直向东流经龟山之北入长江,形成了今天的模样。所以,今天的汉阳应该改称为“汉阴”才是。

衡阳:处于南岳衡山的南边。华阴:西岳华山的北边。

5、中国古代文化中定义的“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古代的“史圣”、“医圣”、“书圣”、“画圣”、“茶圣”、“诗圣”分别是:()

A、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

B、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

C、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

D、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

答案:B解析:史圣: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医圣: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今河南邓州人一带人),东汉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著有《兰亭集序》。

画圣:吴道子,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朝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有“吴带当风”之美誉。茶圣:陆羽,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

诗圣: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

6、清代【张鹏翮hé】撰写的三苏祠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中“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四大家”是:

A、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B、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C、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

D、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答案:D 解析:上联言苏门父子三人均为填词名家,下联四大家是韩、柳、欧、苏四

家,其中苏家包括苏洵、苏轼、苏辙,仍然是对苏门的盛赞。

7、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四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而“前四史”,

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前四史”是指:

A、《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B、《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

C、《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

D、《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

答案:A。

8、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著名理学家

朱熹所提出,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四书”是指:

A、《诗经》、《尚书》、《周易》和《春秋》

B、《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C、《国语》、《左传》、《礼记》和《春秋》

D、《诗经》、《尚书》、《礼记》和《周易》

答案:B

9、《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四库”是指:

A、仁、义、礼、智

B、礼、乐、书、数

C、诗、书、礼、易

D、经、史、子、集

答案:D

10、“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由五种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维系着自然的平衡。“五行”中分别代表“生长的物质”、“散发热能的物质”、“大自然本身”、“循环流动的物质”、“坚固的物质”的物质元素是:

A、金、木、水、火、土

B、火、土、水、金、木

C、木、火、土、水、金

D、土、水、金、木、火

答案:C

11、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古代称为“伯夷”、“仲尼”、“叔向”、“季路”的四人,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A、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B、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C、老二、老三、老四、老大

D、老三、老四、老大、老二

答案:B 解析:

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从史实看,除以“季”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为多。例如,周武王分封诸弟皆称“叔某”,因为他是老二。如“伯夷”、“仲尼”、“叔向”、“季路”, 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12、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

最下位是“坐东朝西”。传统课文《鸿门宴》涉及宴席座次的描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A、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

B、项伯、范增、项羽、刘邦、张良

C、项伯、项羽、范增、刘邦、张良

D、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

答案:D 解析:

中国古代在“室”内举办宴会,座位以西为尊,北次之,南再次之,东最次,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课文《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也就是坐西向东了,为最尊;范增南向坐,就是坐北向南,虽然是项羽的亚父,但也只能次之;刘邦北向坐,也就是坐南向北,毕竟一方诸侯,再次之;张良西向坐,就是坐东向西,最卑微,最下位。

13、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即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答案:D 解析: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指赵惠文王在位十六年。

②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即宋仁宗赵祯的即位四年。

③干支纪年法。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指公元1082年。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即公元1173年。

⑤《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及公元1622年

14、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将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作为十二个时辰计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比如:从晚上11时开始计时,晚上11时到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下面用生肖计时正确的是:()

A、狗:晚上7-9时(即“戌时”)

B、牛:下午1-3时(即“丑时”)

C、猴:凌晨3-5时(即“申时”)

D、羊:凌晨1-3时(即“未时”)

答案:A

15、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

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

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⑦

D、③⑤⑦

答案:D 解析:

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末的一天;朔:阴历月初的一天。

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是指六月初一

16、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对传统节日习俗描述正确的是:()

A、寒食禁火、祭祖扫墓、踏青插柳——重阳节

B、扫尘守岁、爆竹门神、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清明节

C、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春节

D、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端午节

答案:D解析:寒食禁火、祭祖扫墓、踏青插柳——清明节

扫尘守岁、爆竹门神、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春节

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重阳节

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端午节

17、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其中“三教”通常是指:()

A、儒教、道教、佛教

B、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C、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

D、儒教、基督教、佛教

答案:A解析:“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指的是儒教、释教、道教三种教派。

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也称回教)以及佛教。

基督教包含基督教三大教派,即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

18、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是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四个神话传说。它们是:()

A、“大禹传说”、“愚公移山传说”、“鲁班传说”、“孟姜女”

B、“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C、“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大禹传说”

D、“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大禹传说”、“鲁班传说”

答案:B 解析:“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这四个传说全部是爱情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真挚感情的认可。

“大禹传说”见于《山海经·海内经》、《史记·夏本纪》;“愚公移山传说”最早见于《列子·汤问》;“鲁班传说”——鲁班的名字散见于先秦诸子的论述中,被誉为“鲁之巧人”。

19、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下面关于传统节日描述正确的是:()

A、七夕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

B、上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C、清明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以禁烟、冷食祭日为主。

D、中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答案:A解析:七夕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以禁烟、冷食祭日为主。

上元节,又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出游交往幽会为习俗,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是中国古代最浪漫的又一个情人节。

20、下面关于“桃李”、“巾帼”、“须眉”、“伉俪”、“布衣”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男子、夫妻、百姓、学生、妇女

B、妇女、男子、夫妻、百姓、学生

C、学生、妇女、男子、夫妻、百姓

D、夫妻、百姓、学生、妇女、男子

答案:C解析:“桃李:学生”;“巾帼:妇女”;“须眉:男子”;“伉俪:夫妻”;“布衣:百姓”。

21、古代诗歌中包含着古代重要城镇的文化内涵。下列诗句描述古代重要城镇理解正确的是: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指“杭州”。

B、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官城”指“成都”。

C、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金陵”指“开封”。

D、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钱塘”指“苏州”。

答案:B解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张继《枫桥夜泊》)——“姑苏”

是“苏州”的典雅别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唐代杜甫《蜀相》)——“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因成都蜀锦出名,曾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而得名。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是“南京”同义词,是指现在的钟山,“金陵”是南京古时别名。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望江台》)——“钱塘”是现在号称“人间天堂” 杭州城的古称谓,也可以指钱塘江。

开封市,是位于河南省豫东大平原的地级市,历史上曾用名有“大梁”、“汴州”、“东京”、“汴京”。

22、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称含义不同,对下面句子的古代地理名称理解正确的是:()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是指“泰山以东”。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是指“潼关以西”地区。

D、“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山西”是指“泰山以西”。

答案:B解析:“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山东:战国、秦、汉时,通称崤山、函谷以东为山东。一说太行山以东称山东。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司马迁《鸿门宴》)——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司马迁《鸿门宴》)——关中:战国至秦汉间,一般称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为“关中”。

“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苏辙《六国论》)——山西:战国、秦、汉时,通称崤山、函谷以西为山西。一说太行山以西称山西。

23、中国封建社会有三大选官制度,分为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下列材料中体现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①《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晋宣帝集》有司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案九品之状,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

③《旧唐书·房玄龄》载:“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A、①察举制②科举制③九品中正制

B、①九品中正制②察举制③科举制

C、①察举制②九品中正制③科举制

D、①科举制②九品中正制③察举制

答案:C 解析: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确立。主要特征为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为官职。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者,按成绩评定等第,无论高下,均能授予相应的官职。

九品中正制,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朝廷选用官吏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4、用典,也就是用事,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

内容和思想。下面诗句运用的典故理解恰当的是:()

①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杨得意、钟子期、周公、刘裕、五丁开山、曹操

B、杨得意、钟子期、刘裕、周公、五丁开山、曹操

C、杨得意、钟子期、刘裕、曹操、五丁开山、周公

D、杨得意、钟子期、曹操、刘裕、五丁开山、周公

答案:D解析:杨得意:司马相如经蜀人杨得意引荐,方能入朝见汉武帝,否则将独自叹息。

钟子期:俞伯牙弹琴与钟子期成为知音,弹奏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

曹操:横着长矛而赋诗,指曹操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刘裕: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小名寄奴。

五丁开山:相传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秦王送的五个美女。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见有大蛇进入山洞中,五位壮士抓住尾巴用力外拽,以致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周公: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去迎客,是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25、下列古诗词运用的表达技巧理解正确的是:()

A、“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烘托(侧面)

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衬托(乐景衬哀情)

C、“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衬托(虚实相衬)

D、“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衬托(动静相衬)

答案:A 解析:①“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②“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态,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③“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④“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眠,猿声入梦,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26、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

B、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带的包裹、箱子。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设宴请客的主人。

D、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鼻涕。

答案:A 解析: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妻子。)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箱子。)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设宴请客的主人。)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7、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穷困: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长者: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C、左右

..乃曰——左右:指左边右边,也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D、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偏袒: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答案:B 解析: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左右:(古义:皇帝身边侍臣;今义:指左边右边,也表大体范围。)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28、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卑鄙的人。

B、愿大王少假借

..之——假借:不是自己本有,窃取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C、腹犹果然

..——果然:食饱之状。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非常:副词,很、非常。

答案:C 解析: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本有的,,如:假借名义。)

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非常。)

29、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约为婚姻

..——婚姻: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仔细说来。

C、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D、徘徊于斗牛

..之间——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答案:D 解析: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

斯文:(古义:这些诗文;今义: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斗牛:(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30、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望美人

..兮天一方——美人:美貌的女子。

B、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C、于是

..余有叹焉——于是:合用为一个连词。

D、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可以:可以凭借。

答案:D 解析:美人:(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

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于是:(古义:对这件事;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

31、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

..之利——爪牙:帮凶、走狗。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之外——西河:河的西面。

C、流血漂橹.——橹: 盾牌。

D、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初等教育学校。

答案:C 解析: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西河:(古义:黄河以西一带;今义: 河的西面。)

橹: (古义:盾牌;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

32、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

..——众人:很多人。

B、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亲戚:指父母兄弟。

C、于是相如前进

..缶——前进:指向前发展进步。

D、布衣

..之交——布衣:指麻布衣服。

答案:B 解析: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

亲戚: (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33、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抵押。

B、我丈人

..行也——丈人:岳父。

C、武等实在

..——实在:诚实、老实。

D、永元中,举孝廉

..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

答案:A 解析:相当:(古义:抵押;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适宜、合适。)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孝廉:(古义: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今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

34、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衡下车

..,治威严——下车:从车上走下来。

B、所赖君子见机

..——见机:看机会,看形式。

C、野马

..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春天山林沼泽间游动的雾气。

D、抟扶摇羊角

..而上者九万里——羊角:羊的犄(jī)角。

答案:C 解析: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上走下来。)

见机:(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今义:看机会,看形式。)

野马:(古义:春天山林沼泽间游动的雾气;今义:野生的马。)

羊角:(古义:旋风;今义:羊的犄jī角。)

35、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九岁不行

..——不行: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立:(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C、臣之辛苦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苦:辛酸苦楚,苦衷。

D、拜臣郎中

..——郎中:中医医生。

答案:C解析: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辛苦:(古义:辛酸苦楚,苦衷;今义:身心劳苦。)

郎中:(古义:尚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36、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秀才: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B、莅中国

..而抚四夷——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C、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品德低下,品行恶劣。

D、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方丈:一丈见方。

答案:D 解析: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下,品行恶劣。)

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主持。)

37、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B、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有雄心壮志,志在功业的人。

C、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交通:交通运输。

D、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男性的配偶。

答案:B 解析: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烈士:(古义:有雄心壮志,志在功业的人;今义:为正义牺牲的人。)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性的配偶。)

38、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牺牲

..玉帛,弗敢专也——牺牲: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B、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几何:数学学科之一,即几何学。

C、处分

..适君意,那得自任专——处分:安排。

D、可怜

..体无比,阿母为你求——可怜:值得怜悯,怜悯。

答案:C 解析: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祀品;今义:为正义事业而奉献。)祭祀的等级——少牢:羊、猪各一只,叫做“少牢”,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太牢:牛、羊、猪各一只,叫做“太牢”,太牢是天子祭祀宗庙所用的牲畜。

几何:(古义:多少;今义:数学学科之一,即几何学。)

处分:(古义: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

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怜悯。)

39、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自由: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B、自我徂尔,三岁

..食贫——三岁:多年。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D、吾以南面

..而君天下——南面:南面方位。

答案:B 解析: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

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南面:(古义:帝位面南而坐,坐南朝北,指登上帝位;今义:南面方位。)

40、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

..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丈夫:男子。

B、地方

..百里而可以王。——地方:某一区域。

C、东面

..而视,不见水端。——东面:东边。

D、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

..。——面目:面貌。

答案:A 解析: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妻子的配偶。)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

东面:(古义:脸朝东;今义:东边。)

面目:(古义:面部;今义:面貌。)

41、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大方: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B、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足下:对同辈、朋友的尊称。

C、幼稚

..盈室,瓶无储粟。——幼稚: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D、策扶老

..以流憩。——扶老:搀扶老人。

答案:B 解析:大方:(古义: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有学问的内行人;今义: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足下:(古义:对同辈、朋友的尊称;今义:脚下面。)

幼稚:(古义:小孩子;今义: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扶老:(古义:竹制手杖;今义:搀扶老人。)

42、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猖狂:肆无忌惮。

B、自以为得其实

..。——其实: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C、断头置城上,颜色

..不少变。——颜色:脸色。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洗马:给马洗身。

答案:C 解析: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今义:肆无忌惮。)

其实:(古义:它的真相;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

洗马:(古义:太子的侍从官(太子太傅属官);今,给马洗身。)

43、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区区

..不能废远。——区区:数量少,不重要。

B、臣之辛苦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苦:身心劳苦。

C、漱涤万物,牢笼

..百态。——牢笼:关住鸟兽的东西。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首领:头颅。

答案:D 解析:区区:(古义:拳拳之情;今义:数量少,不重要。)

辛苦:(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牢笼:(古义:包罗;今义:关住鸟兽的东西。)

首领:(古义:头颅;今义:集团领导人。)

44、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先国家

..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指“国”和“家”。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出入:包括“出”和“入”。

C、我有亲父母

..,逼迫有弟兄。——父母:偏指“母亲”,“父”只作陪衬。

D、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

..。——兄弟:指“兄”和“弟”。

答案:C解析:国家:(古义:这里偏指“国”,“家”只作陪衬;今义:指“国”和“家”。)出入:(古义:这里只有“入”的意义,“出”只作陪衬,偏指“入”。今义:包括“出”和

“入”。)父母:(古义:偏指“母亲”,“父”只作陪衬;今义:指“父亲”和“母亲”。兄,“父”和“弟”只作陪衬。)

兄弟:(古义:偏指“兄长”,“弟”只作陪衬;今义:指“兄”和“弟”。)

45、对下列就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

..。——爪牙:指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

B、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襟。——城市: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C、璧有瑕,请指示

..王。——指示:上对下指导、命令。

D、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

..三十有三。——春秋:指年龄。

答案:D 解析:爪牙:(古义:这里指武臣,没有贬义;今义:专指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城市:(古义:城,城市;市,做生意、做买卖;即“进城去做买卖”。今义: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指示:(古义:“指”为“用手指”,“示”为“给……看”,是“用手指给……看”;今义:上对下指导、命令。)

春秋:(古义:指年龄。今义: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

46、对下列古代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气候:气象情况。

B、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

..。——物色:访求、盘查。

C、臣欲奉召奔驰

..,则刘病日笃。——奔驰:很快地跑。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

..不许。——告诉:使人知道。

答案:B解析:气候:(古义:气温、环境、气氛;今义:气象情况。)

物色:(古义:访求、盘查;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奔驰:(古义:赴京就职;今义:很快地跑。)

告诉:(古义:报告、申诉;今义:使人知道。)

47、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A、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陈情表》)——除:免除授职。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拜:改任官职。

C、举孝廉不行,连辟.pì公府不就。(《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D、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出:出任京官。

答案:C解析:除:任命,授职。拜:授予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出:京官外调。

48、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B、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左迁:一般指升官。

C、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zhì):处罚官员。

D、举.孝廉不行,连辟pì公府不就。(《张衡传》)——举:由皇帝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答案:A解析:谪:因罪被降职或流(外)放。左迁:贬官。

陟zhì:进用。陟:提升;罚:处罚;臧:表扬,褒奖;否:批评。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9、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地方官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

官职。

B、再转.复夫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提拔

新官员任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示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答案:C 解析: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转:调动官职。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兼:兼任官职。

50、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黜:辞去官职,卸职。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迁:改任官职。有时也指升迁或左迁(贬职),视使用情况而定。

C、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徙:废免,革职免官。

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传》)——去:改任官职。

答案: B解析:黜:废免,革职免官。

迁: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有时也指升迁或左迁(贬职)。

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这里是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去:辞去官职,卸职。

51、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放:暂代,代理。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陈情表》)——擢:放逐,贬谪。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就:就职,上任。

D、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假:晋升,升任。

答案:C解析:放:放逐,贬谪。“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

擢:晋升,升任。就:就职,上任。假:暂代,代理。

52、下面关于“桑梓”、“社稷”、“烽烟”、“桑麻”、“汗青”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战争、农事、史册、家乡、国家

B、国家、战争、农事、史册、家乡

C、家乡、国家、战争、农事、史册

D、史册、家乡、国家、战争、农事

答案:C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来称呼人。 2、 “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表示排行。“”表示最大“”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 关系 “先”表示。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时到时。 10 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11 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 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年,是属人的本命年。 12 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更。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时,也就是现在的时到 时。 13 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五种物质。 14 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15 古代授官叫、, 降官贬官叫、。 16 汉代郡的长官称 ,隋唐州的长官称,宋代州的长官称,明代府的长官称。 17 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 居于九州之首的是州, “”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 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 写出“五岳”的名称、、、、。 19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20 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 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 21 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大全文化常识素材

高考必备语文文化常识大全: 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 1 - 靠着信念坚持着,不管有没有未来,都想为青春拼一把,当时我非常喜欢俞敏洪的演讲,特别是那一段“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怜悯你,因为你是一棵草,人们根本就没有看见你。”正是因为憋着这样一种改变命运的一口气,最终我考进了大学,去了那个一直梦想的城市。高考是残酷的,是百万人超越梦想一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 (一)学校与科举 1. 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 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 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 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 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 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 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ft书院等。 () 6. 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 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 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 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 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 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 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 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 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 古人把ft南水北称为“阳”,ft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ft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 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 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13. “五岳”是指东岳泰ft、南岳衡ft、西岳华ft、北岳恒ft和中岳黄ft。() 14. 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 梁州、广州。() 15.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 江以西的地区。() 16. 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 称臣的意思。() 17. 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 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2018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学生)

2018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学生)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8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编写:任建宏审核:赵卫国使用日期: (一)主观题部分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1、A.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部。 B.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已死的父亲为,已死的母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 2, A.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官员到职工作叫;授予官职叫;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 B.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三十岁叫,四十岁叫,六十岁 叫。 3.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___ __ 和_____ __ 。 B.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 _______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_____________ 年。 4. A. 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来称呼人。 B. 古代兄弟之间用“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表示排行。“_______ ”表示最大,“_______ ”表示最小。 5. A.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 B. 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为最尊,其次是,再次是,最下位 是。 6. A. “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悌”指善事。 B.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四种: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7. A.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有_______ _______两种形式,“举孝廉,父别居。”是讽刺______形式。 B. 童生院试合格后取得_____资格;乡试第一名叫______;会试第一名叫_______;殿试第一名称______。 8. A.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_______。多由皇帝点定,俗称_______。考中进士就称_______。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_______. B.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叫_______ ,地方所设的学校称_______. 9. A. 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称_______;国子监的学生称_______。 B.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统称_______;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称_______。 10.下列节日有哪些习俗,各写两种。 元旦_______ _______ 元宵_______ _______ 清明_______ _______ 端午_______ _______ 中秋_______ _______ 重阳_______ _______ 11.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愚见大人执事敢烦拙笔足下不佞老脸不谷 麾下鄙意节下垂询不肖贤家仁兄丈人 谦辞有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2018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最近几年,网络盛传新高考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在《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也确实印证了这个说法,语文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的考查。为了减轻大家备战高考的压力,万朋教育给2018届高考生汇总了语文必修一、二、三教材中的文化常识内容。 必修一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 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子 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

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寡人 通常用作古代君主的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 执事 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大夫 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卿 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祖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徵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中庶子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郎中 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箕踞 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东向 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其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位是向西的座位,因此古人常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 望其气 中国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书,望云气以测吉凶征兆。据说,凡是有皇帝命的人,即使在登基之前,周围[JP3]也会有五彩绚丽的天子气出现。文中的“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就是这个意思。 籍 项羽的名,自称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亚父 对年长者的尊敬称呼,表示仅次于父亲。 参乘 坐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习与答案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锦集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锦集及答案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基础专项练1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B.“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D.“会试”是明清两代每四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2.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②豆蔻梢头二月初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⑤行行向 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庙号的一种,多用于开国帝王。如顺治、康熙都是庙号。 B.世职:世代承袭的职位。封建统治者为了奖励手下,按血缘关系让某个家族一代继承一代地连续担任某个爵位或职位。 C.部议:旧时指中央各部内的决定。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中央各种事务。 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中国古代官员可以因为年老、疾病等原因请求辞去官职,亦称告老、乞身、乞骸骨等。 4.清代《四库全书》分古书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以鲁史为中心,编年记事,故列于史部。 B.屈原作品收录于《楚辞》,故《渔父》须查集部。 C.《道德经》为道家最重要的经典,可在经部查阅。 D.孟子为先秦诸子之一,故《孟子》一书列于子部。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为15岁。 B.敕,指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由西汉的戒书发展而来。 C.手诏,指帝王亲自宣读的诏令,为了以示郑重而由皇帝亲自颁发。 D.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修禊事也”中的“禊”就是此意。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含答案)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

(完整版)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常识练习题及 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305篇,按内容分为 “风”“雅”“颂”三类。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B.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再别康桥》《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 C.王实甫是明朝著名的杂剧作家,他的代表作《西厢记》是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改编的,塑造了张生、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D.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作家,他在他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戏剧作品中大力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2、下列有关文句依次出自哪部作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④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A.《红楼梦》《论语》《三国演义》《哈姆莱特》B.《西厢记》《庄子》《三国演义》《窦娥冤》 C.《西厢记》《论语》《水浒传》《窦娥冤》 D.《红楼梦》《庄子》《水浒传》《哈姆莱特》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二十世纪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的影响。 B、杂剧在元代文学中有突出的地位,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和马致远的《汉宫秋》等。 C、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小说《灭亡》《家》《寒夜》及散文集《随想录》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D、高尔基一生创作甚丰,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剧本、散文等。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虽体例不同,前者是编年体,后者是纪传体,但都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

2014---2019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真题及答案

威宁县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第十六次周测卷 命题人:余愿审题人:虎恩雄班级:姓名: (2019年全国卷一)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2019年全国卷二)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2019年全国卷三)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瀣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2018年全国卷一)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2018年全国卷二)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一)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能力提升一) 沂水一中高三语文组魏继国编制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2012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文学常识一 1、《雨巷》选自《戴望舒诗全编》。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再别康桥》选自《徐志摩诗全集》。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是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遵循“三美”的诗歌创作原则。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3、《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艾青诗选》。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4、《逐之武退秦师》选自《左转·僖公三十年》。《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5、《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6、《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小狗包弟》是选自巴金《随想录》。巴金,生于1904年,原名李尧堂,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家。他主要的作品有:激流三步曲《家》《春》《秋》,爱情三步曲《雾》《雨》《电》,还有,《憩园》、《寒夜》、《忆》,还有晚年的一部最重要的作品《随想录》。 8、《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自《梁实秋散文选集》。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作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作品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9、《包身工》选自《夏衍选集》。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答案及解析)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1.√ 2.√ 3.√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 5.×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 7.√ 8.×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

11.×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 13.√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 15.× [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 (二)皇室官职 17.×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18.√ 19.√ 20.√ 21.√ 22.× [拓展]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 23.× 2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