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舍和曹禺

老舍和曹禺

老舍和曹禺
老舍和曹禺

关于老舍的个人简介

关于老舍的个人简介 老舍 (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七岁开始读私塾,后转 读小学。1917 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小学、中学任教。在五四新文学 运动中,开始用白话文创作。 1924 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授中国语文,并进行文学创作。在 这期间写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三部长篇小说 《小坡的生日》。1930 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课余又写了《猫城记》、 《离婚》、 《牛天赐传》和《老舍幽默诗文集》等。1937 年,他的代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问世。这部长篇小说借一个人力车夫的一生,真实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军 阀勾结的罪恶统治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 息,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并被译为十几种外国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 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抗战文艺运动。抗战胜利后赴美 国讲学并进行创作,写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它以沦陷后的北京为背景,以 一家祖孙四代线索,表现了北京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抗敌斗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从美国返回祖国,创作了《龙须沟》、《方珍珠》等优 秀剧本 。1951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给他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1957 年,随赴朝 慰问团去朝鲜,深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体验生活,回国后写成报告文学《无名 高地有了名》。此外,还写了《春华秋实》、《西望长安》、《茶馆》、《全家 福》和《宝船》等作品。 文化大革命初期,他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于 1966 年 8 月 24 日不 幸去世。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草原》、《猫》、《养花》、《趵突泉》、《林海》 都是他写的。
1/5

月牙知我心老舍《月牙儿》赏析

月牙知我心――老舍《月牙儿》赏析(网友来稿) 张桂兰 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 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文中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我没看见月牙”,此时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没去当当,有吃有喝甚至还上了学,生活似乎变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与安慰了,因而这次月牙的出现成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渡期的标志,从此作家便进入了对少年主人公心理的揭示。

曹禺的个人简介及作品

曹禺 个人简介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

想北平——老舍-赏析

【作品原文】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地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的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 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 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 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 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 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 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 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由音乐与图 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 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 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 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 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 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 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 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 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 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 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 的香片茶就够了。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 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 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 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 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好 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 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 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

老舍月牙儿赏析

老舍《月牙儿》赏析 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 的人。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 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文中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我没看见月牙”,此时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没去当当,有吃有喝甚至还上了学,生活似乎变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与安慰了,因而这次月牙的出现成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渡期的标志,从此作家便进入了对少年主人公心理的揭示。 “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这是“我”在三四年后再一次见到的月牙。因此时“新爸爸忽然走了”,之后“妈”屋里常有男人来,尽管她还不大懂这些事,但已是“要在小学毕业”的她已猜到那不是好事,因此她不得不恨妈。可后来妈也走了,只剩下了她自己,在这种无倚无靠的情况下,她又看到了月牙,感觉到它是那样“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它“只能亮那么一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月牙儿的形象正是主人公心里的感受,此时的她孤苦无助,但她还是努力地同命运抗争着,没有丧失做人的尊严,她不愿象妈那样,虽然她也理解妈。然而将来对她来说是渺茫的。“我又老没看月牙了,不敢去看,虽然想看。”从此作家又开始了对主人公由挣扎到最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的叙述。

老舍人生经历

老舍个人经历: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 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1931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4年,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 1936年,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 1944年,创作并由良友复兴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 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1949年,接文艺界三十余位友人信后决定回国,10月离美,12月抵达天津。 1950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任副理事长。 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953年,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 1957年,《茶馆》发表于《收获》第一期。 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由于老舍已不在人世,此次诺奖遗憾颁予川端康成。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想北平 赏析

讲不出的爱 ——《想北平》赏析 世上的爱有很多种,对心仪的物品赞不绝口的喜爱,对爱人情深似海的溺爱,对朋友单纯真诚的友爱;有些爱轰轰烈烈,有些爱生离死别,有些爱至死不渝。而在老舍眼里,孩子对于母亲难以言表的爱最有味道,最难以割舍。 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在《想北平》中将自己比成一个孩童,身在他乡却始终牵挂着母亲一般的故乡“北平”。在《想北平》中,老舍先生想在对老友聊天一样,表达自己对于故土内种“道不出来的爱”。 作者将自己比成一个孩子,而故土北平便是母亲。就像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一样“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清楚。在我想做一件讨他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虽然简单,质朴,毫无修饰,但这恰恰就是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对真挚的爱。孩子对于母亲的爱很深,但又很难形容,急于表达却又不知如何开口,这种纠结复杂的情感就是孩子对母亲的爱的最好的形容。作为一个孩子,了解的不过是他眼里的母亲,而老舍先生实际上真的是全篇怀念的只是他的北平,只是:“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 北平,一座历史悠久,历史与现代结合的首都,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而老舍先生所爱的所关注的不过是“他的北平”,那些他每天接触的北平。抛开名胜,作者专注于最自然的细小事物:水里的小生物,北京的花花草草,新鲜的瓜果蔬菜。老舍先生在描写这些细小的事物时尤其注意环境和氛围的营造。“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老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小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老舍先生几乎没有使用形容词来修饰这段文字但是却能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都源于作者对于环境的塑造。 文中老舍先生一直拿北平和欧洲四大古城比较,并对他深爱着的北平寄予了很高的评价。“巴黎,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寂静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北平也有热闹的

老舍及其作品简介

老舍及其作品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他的父亲是清末皇城的护军,在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中阵亡。 老舍先生七岁念私塾,以后在西直门私立第二小学堂、南草厂第十三小学、北京市第三中学读书。1918年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 1924年夏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业余刻苦自学,并开始写小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1929年夏离英,途经巴黎等地,在新加坡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回到北京。 1930年夏在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利用寒暑假期写作,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集《赶集》,杂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 1934年夏至1936年夏在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并继续写作。著有短篇小说集《樱海集》、《蛤藻集》与个人创作经验集《老牛破车》。1936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创作了《骆驼祥子》、《文博士》等。 “七七”事变爆发,11月济南失陷前夕,只身离济赴武汉。1938年8月武汉失陷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自1938年3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直是该协会的主要领导人。这期间他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对爱国抗日做出了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著)、《张自忠》、《面子问题》等九部话剧,《火葬》、《四世同堂》(第一、二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以及鼓词、京剧等。 1946年3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先生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在美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写完《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0月正在美国养病的老舍先生接到周恩来总理请他回国的信后,立即回国,于当年12月回到北京。 老舍先生回国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自1950年起老舍先生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写下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掌》等,曲剧《柳树井》、京剧《青霞丹雪》等,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杂文集《过新年》、《福星集》、《小花朵集》、《出口成章》以及曲艺、散文、诗歌。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不同时期的斗争生活,而且语言生动、幽默,独具风格,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艺

月牙儿读书笔记

永远的月牙儿 初听“月牙儿”这带着老北京儿化音的词觉得很亲切,认为这应该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轻松闲适的小说。但是看了才发现这个故事是个悲剧,让我去思考人的堕落是由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多一点,还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多一点。 《月牙儿》开篇是以倒叙的手法,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开头是这么说的:“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到结尾我才知道主人公这时已被关在监狱里,回想着物是人非,看着这依旧未曾改变的月牙儿。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讲述了一个幼年丧父的穷人家女孩与母亲过着潦倒的生活。刚开始母亲靠典当东西,替人洗衣为生,后改嫁又被抛弃,最后沦为暗娼。而“我”厌恶母亲干这种卖肉的行当,心里又恨又矛盾。小学毕业以后,母亲嫁给馒头铺老板。“我”离开了母亲自己谋生,不料陷入感情陷阱,遭人抛弃后也干起了母亲曾经的营生,成为了暗娼。后来官府抓暗娼,“我”最后锒铛入狱。 小说从一开始就以“冷”奠定了基调,似一直就未曾暖过。月光的清冷笼罩着全文。带着的月牙儿见证着一切,父亲的病,母亲的泪。而“我”总是倚着小屋的门垛坐着,望着月牙儿生气落下。给“我”最大的感觉不是因为父亲的去世的悲戚,而是饥寒交迫的深切感。“我”的心也是凉凉的。最终“我”的生父的遗体被四处露着缝隙的薄板包住葬在一个小山包里。后来“我”随母亲给父亲烧纸,作者很形象的用细节刻画着北方的冬天的严寒。“妈那天对我特别的好,我走不动便背我一程,到城门上还给我买了一些炒栗子。什么都是凉的,只有这些栗子是热的;我舍不得吃,用它们热我的手。”体现了作者在努力塑造一个渴望温暖的女孩,不仅仅是生理方面还有精神层面。但是在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有,又 “我立怎么能寻到精神层面呢?给我最真实的感受是作者一直在加强月牙儿在文中的存在感。 到月牙儿落下去。什么也没有了”“我看见了月牙儿。四外漆黑,没有声音,只有月牙儿放出一道儿冷光”“妈!你看这个月牙;爸死的那天,它就是这么歪歪着。为什么她老这么斜着呢?”。“我越可怜妈妈,便越爱这个月牙,因为看着它,使我心中痛快一点”…….无数的月牙笼罩着一天天,月牙儿伴着“我”去当东西。,直到当无可当,月牙儿伴着“我”陪母亲改嫁。月牙儿消失了一段时间,因为母亲的改嫁,“我”上了学,继父对“我”很好。我过上了温饱的生活,就不在凄苦的时候望着月牙儿。可是好景过了三,四年,继父失踪,母亲成为暗娼的时候月牙儿又出现了,一直出现到主人公成为暗娼被抓进监狱。这时候,我才明白月牙儿代表着一个意象,是主人公的精神寄托,或者是主人公悲惨命运的见证。 我还认为作者将文中的“饿”表现的淋漓尽致。文中写到:“我准知道她每逢交给我个小包,锅里必是连一点粥底儿也看不见了。我们的锅有时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这一情节写到母亲几乎天天派“我”去当铺当东西维持口粮。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把锅比喻成体面的寡妇,体现出主人公渴望最基本的温饱。母含着泪说:“不能叫你饿死!”这里让我深切体会到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哀。母亲为了家里的温饱走上了暗娼之路,“我”最后也因为讨口饭吃走上了母亲的老路。“我们娘儿俩就像两个没人管的狗,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处,好像我们身上没有别的,只有一张嘴。为这张嘴,我们得把其余一切的东西都卖了。”这段话是全文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母子俩为了“嘴”,卖了身。我想文中这“饿”是真切的。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家莫言小时候就是对“饿”有着深刻的印象。在他的童年中,饥饿是一件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据他回忆到小时候,外婆给他们姐弟分发霉了的红薯干,自己总认为姐姐手里的红薯干比自己的大。于是抢姐姐的红薯干,抢到手才发现还没自己原来的大。他又把自己的抢了回来,把姐姐弄哭了。莫言小时候一直长到五六岁才断了奶,都是因为“饿”的影响,他以自己为原型写了《丰乳肥臀》这本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其实,我发觉当人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他们的底线也很难保留。文中的母女俩刚开始也是以正当方法谋生,可是社会不需要她们,她们无法存活,被迫为娼。我想这并不全是她们的过错。 读完《月牙儿》,每看月亮时便多了几份感触。一直有个疑问,月亮也有阴晴圆缺,文中

老舍生平简介

老舍生平简介(了解老舍) 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正红旗人。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老舍的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3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

儿》。“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多彩的世界和浓烈的乡思,将他拉入文学的天堂。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1929年夏,老舍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国回国。次年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月牙儿》(1935)、《骆驼祥子》(1936)、《我这一辈子》(1937),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骆驼祥子》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

第八单元 老舍与《茶馆》

《老舍与茶馆》练习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不正确的一项( ) A.侦缉(zhêng j?)伺候(sìhou)拉纤(xian) 甭(béng) 惹(rě) B.贿赂(huì lù)咂摸(zāmo) 出殡(bìn) 诌(zh?u)甩 (shuǎi) C.祭奠(jìdiàn) 贵庚(gēng) 调教(tiáo jiào) 妞(ni?)耍 (shuǎ) D.玛瑙(mǎ nǎo) 相(xiǎng)面打搅(jiǎo) 乖(guāi) 嚼(ji áo) 得动 【答案】 A (点拔:侦缉(zhên j?)伺候(cìhou)拉纤(qiàn) ) 2.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角(jué)落烟泡(pào)挑(tiāo)拣得(dé)罪 B.将(jiàng)军沏(qì)茶官饷(xiǎng) 遛(liù)鸟 C.当差(chāi) 便(biàn)当调(diào)门眼拙(zhuō) D.趿(sā)拉搂(1ǒu)钱调(tiáo)解蹓(liū)跶 【答家】 C (点拨:A.角(juǎo)落烟泡(pāo) B.将(jiāng)军沏(qī)茶 D.趿(tā)拉搂(1ōu)钱)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你看,姑娘一过门,吃的是珍羞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这不是造化吗? B.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叉子! C.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到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余民的事业呀! D.我呀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松二爷,我的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化来的! 【答案】 D (点拨:A.珍馐美味 B大岔子 C. 富国裕民)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老舍自我介绍

老舍自我介绍 篇一:教师面试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要点如下,请牢记: 我是谁,来应聘贵校什么教师职位,我有什么特长与经验能够胜任此职位,我以前的工作单位与岗位,我会努力成为一名好教师和好同事的. 某某校长你好! 我是前来应聘某某某(介绍自己) (校长会叫你坐,你坐下后接到说) 我是哪个地方哪年毕业的本科生,一直很向往能站在讲台上工作,因此今天前来打扰(说一下你来的目的) 我毕业后做过家教,代过课(说说你都做过些什么,可以适当优化一下,不能太过,介绍完后看下面的) 我从小就很喜欢这所学校,经常从这过,看着学校一天天成长,于是从小立志希望长大后能到这里当一名合格的老师(反正这里就是肉麻一下,让他感觉到你的决心,我不太会说啦,看你自己说) (等你说完后校长可能会看你简历什么的,你都要准备好代在身上,好了,我们继续)如果我能在这任教,我一定一心投向教育,努力抓好学生们的各方面成绩...(这里就应该谈你任教后的做法与决心了,一定要说哟,这部份的重要性占30%哟)

(总之注意到一点,你不能没话说,当老师就是要会说话,当你说完后,我想第二天的电话就是人事部打给你的,好了,其他的细节方面你自己多注意一下就行了)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老师:能参加今天的面试,并向各位考官和评委老师学习,我很高兴。同时通过这次面试也可以把我自己展现给大家,希望你们能记住我,下面我简单介绍我的基本情况。 我叫,今年岁。毕业于。我性格活泼开朗,大方热情,乐于助人,平时喜欢阅读、看书和上网流览信息。我曾经在学校参加过教学实习,在实习期间我严格按照正式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进行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我深入学生,和他们相处融洽,和他们一起布置文明教室,开主题班会,组织大家开展篮球赛,参与诗歌朗诵比赛等,学习了语文教学的各种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中学语文教学技巧,也对班主任工作和学生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找到了自己的管理班级的一套方法。同时,在实习当中,身边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天真、求知若渴的学生们勤奋的学习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乐趣和重要意义,更加坚定了自己做一名教师的决心,成为一名教师也成了我的愿望。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为了成为一名教师,我在自己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参与各种活动,广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学有专长,做到除擅长写作和气排球外,还能会唱、会说、会讲。“学

《月牙儿》读书笔记

来自——老舍《月牙儿》读书笔记 月牙儿是她心中明明灭灭的光。 ——题记 第一次听说这篇文章是在中国现代文学课上,老师在讲老舍,一个同学起来复述了文章大意,残酷的社会背景下,可怜的人们。当时并未听懂月牙儿三个字的意思,直到自己读完,感慨颇丰,才知道——月牙儿,是女孩心中明明灭灭的光。 她第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屋内凄惨,父亲病危之际。“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一个穿着短红夹袄带着蓝色小帽的七岁小女孩,在药味,烟味,母亲的泪,父亲的病中独自立在台阶上看着月牙,一直立到月牙儿落下去。月牙儿落下去的那是父亲也断了气息,被装进一个木匣子里,匣子被深深的埋在地下,像是落在地上的一个雨点,带走了父亲,同样也带走了原来的那个母亲,似乎永难找到,似乎再也找不到。 第二次看见月牙儿,她似乎一夜间长大了,在父亲的坟前,什么都是静的,那些黄土路寂静的没有头儿,天是短的,风很小,母亲恸哭,再回城的路上,女孩又看见了月牙儿。四面漆黑,没有声音,只有月牙儿放出一道冷光,记不清怎么进的城,只记得迷迷糊糊的天上有个月牙儿。月牙儿开始成为她心中的陪伴,伴着她走。 第三次看见月牙儿,是女孩刚八岁的时候,八岁的时候她便已经学会了当东西,当棉衣,当镜子,当银簪,典当家里仅剩的不怎么值钱的东西,每日的饭钱也便来自于这些不值钱的典当,可是一次在母亲下了狠心拔下唯一的首饰要去典当,当铺可怕的大门已经严严的关好了,女孩不敢高声的哭,泪水落下,月牙儿照着她的泪水,那时月牙儿还在,母亲也还在。第四次看见月牙儿,是母亲为了生计没日没夜的给别人洗衣服,在月牙儿微弱的光下,女孩坐在母亲身边,看蝙蝠在月光下穿来穿去,像银线上穿个大菱角,看着母亲便越爱这月牙儿,爱她一条冰似得点凉气,爱她给地上的小影子,那时星特别亮花特别香。 第五次再看到月牙儿,月牙儿便不再是可爱,在女孩的心中她变得可怕,新的父亲,轿子里的母亲,那可怕的月牙儿放着一点光,仿佛在凉风里颤动。一会儿月牙像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带着母亲的轿子进了个小巷,带走了光。 后来的三四年里,她似乎没再见过月牙,新爸给了她较好的生活,女孩开始在心中遇见月牙儿,父亲死的时候的月牙,母亲改嫁时候的月牙,那一点点光那一点寒气,比什么都亮,都清凉,像块玉似得,有时候想起来仿佛能用手摸得到。当女孩就快要小学毕业时,继父有一天却突然不知所踪了,母亲又开始让她去典当,当她以为母亲又要去洗衣服时,母亲却开始带花,开始打扮,整日里在门口立着,暗门子这个词开始充斥女孩的生活,女孩甚至害怕母亲让自己也成为暗门子,女孩开始为了省钱在学校不吃饭,在这些时候,即使在白天,也会抬头望一望天上,心中的苦楚如同月牙儿一般无依无靠的在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便会被黑暗包裹住。母亲房中常有男人来,女孩开始记恨母亲,女孩的心还是像那个月牙儿,只能亮那么一会,而暗是无限的。再到后来,卖馒头的愿意娶母亲,女孩含泪与母亲分开,开始自己维持生计,女孩说,她的世界只剩下自己。她开始不敢看月牙儿,面对生活,她开始觉得,她的心就像月光下的蝙蝠,虽然在光的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的,黑的东西即使会飞也还是黑的。 她第六次看见月牙儿,是她遇见了心中的那个他,青年的笑就像美丽的月牙儿,绽放在最漆黑的夜,可终究一点云也会遮住月牙,青年的妻子便是这场梦的终结,少妇似乎什么都不懂,在这黑暗的世道缺个心眼,她只想要他的丈夫,女孩在街上走了半天,没有未来,没有

曹禺的作品读后感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 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万?(繁体字),繁体万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曹禺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 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他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周朴园与周萍、鲁大海,鲁贵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而父与女的冲突就体现在鲁贵与四凤之间的冲突,母与女就是鲁侍萍与四凤的冲突。 周朴园是一个遇事希望妥协、缓冲、敷衍③,而在别人面前又想树立封建权势形象的复杂的人。其儿子周萍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本应尽更大的责任来爱他,然而周朴园整天在矿上,忽视了对儿子生活中的关怀,使周萍在个人情感生活上得不到满足,为了弥补感情上的空缺,造就了周萍与繁漪在周家客厅?闹鬼?。剧中虽然没有提到周朴园知道此事,但从周朴园对儿子的训话可以知道,他对儿子是不满意的,?听说这两年你在家很不规矩……?便是一个例子。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周萍不可自控的跨越了情感的禁区,超越了伦理道德的范围。虽然周萍在后来的生活中一直悔改自新,他在伦理道德的谴责中难以自拔,以至于经常纵酒,但也永远无法抹去曾经罪恶的污点。不管如何,儿子也不能做出对不起父亲的事,事实上,父与子都没有尽到各自的责任,从而形成了父子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阶级冲突也是《雷雨》中戏剧冲突的重点之一,作者在剧情中也暗示和抨击了旧制度的没落和死亡。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父子关系在二十七年前已存在,然而父子只在一起生活了三天。二十七年后,鲁侍萍在再见到周朴园,告诉他当年带走的儿子大海在他的矿上做工,现在就在门房等着见他,周朴园 才知道这个罢工闹得最厉害的竟是自己的儿子,但那种血缘关系并不因他不在父亲身边,且 正有着阶级矛盾就被割断,本来周朴园应好好弥补这二十多年来未尽的父亲责任,这才符合情的发展,也可能会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然而,父子一见面,周朴园却问:?你叫什么名字??显然,周朴园是不承认他做自己的儿子了,不知内情的鲁大海笑道:?董事长,您不要同我摆架子,您难道不知道我是谁??

老舍《想北平》赏析

老舍《想北平》赏析 导读:《想北平》赏析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整体感觉: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 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 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 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 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

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月牙儿读后感2000字

月牙儿读后感2000字 月牙儿读后感2000字【一】 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文中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

老舍简介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贫苦童年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其家当时住在今小杨家胡同。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1918年至1924年间,先后任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 赴英讲学 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教导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官话和中国古典文学。1929年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以新加坡为背景的小说《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季,返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间,老舍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1936年写出长篇小说文学代表作《骆驼祥子》。 抗日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老舍离别家小奔赴国难。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同年随文协迁到重庆。自此主持文协工作直至抗战胜利。其中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战后回国 抗战结束后,老舍于1946年3月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写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2月,应周恩来委托文艺界之邀回到北京。自1950年起,老舍写了一些歌颂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作品,以话剧《龙须沟》为代表。1956年到1957年,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元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1966年8月伤心之至的老舍独自出走到北京城西北角外的太平湖畔,当日深夜,中国近代大文豪老舍自沉于太平湖,年67岁。 恢复名誉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作品风格 老舍有文学语言大师的称号。其中包括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四十二部戏剧,约三百首旧体诗等。他的作品多为悲剧,作品的语言以北京方言为主,风格幽默。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这两部作品现已列入中国初高中语文必读书目,和大学中文专业必读书目。《茶馆》也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高中华文文学必修的作品。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文学作品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另有一说为900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文革期间亦漏失了一些尚未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