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Moodle研究的动向及启示_基于20_省略_希腊首届Moodle研究会议论

国际Moodle研究的动向及启示_基于20_省略_希腊首届Moodle研究会议论

第28卷第2期2014年4月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CHINA MED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Vol.28No.2Apr.2014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SGH12333);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2KJ053);陕西学前师范学

院教改立项(13JG003Q )

收稿日期:2013-10-21作者简介:潘炳超(1980-),男,山东胶南人,

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网络教育和在线学习的研究。国际Moodle 研究的动向及启示

—基于2012年希腊首届Moodle 研究会议论文的内容分析

潘炳超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西安710100

【摘要】:通过对2012年希腊首届Moodle 研究会议提交的35篇论文进行集中扫描,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研究主题和关键词等信息进行量化处理和数据统计,并结合对论文摘要的定性分析,判断国际Moodle 研究呈现“Moodle 平台的插件程序和工具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创新研究”、“基于Moodle 平台的教学个案研究和学习设计研究”、“虚拟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模式研究”等三大动向,得出

“应多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Moodle 平台应用”、“提倡Moodle 的技术开发与虚拟教学方式的协同研究

”、“关注Moodle 虚拟学习环境下主体间的社会性交往互动研究”等对国内Moodle 研究的三点启示。

【关键词】:Moodle ;会议论文;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287(2014)02-0117-06

【DOI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402002

The tendency and enlightenment of international Moodle research :

Paper content analysis based on the First Moodle Research Conference 2012held in Greece

Pan Bingcha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College ,Xi 'an 710100,China 【Abstract 】:After having scanned the 35papers submitted to The First Moodle Research Conference (MRC2012)in Greece ,we quantitatively processed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pers'themes and key words ,and made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apers'abstracts.Then we arrived a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hree tendencies of international Moodle research ar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of plug-ins and tools ,research on teaching cases and learning design based on Moodle

platform ,and research on e-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 in the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We also obtained three enlightenments from domestic Moodle research :adopting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to study Moodle platform application ,advocating collaborative research on Mood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virtual teaching ,and giving more attention to research on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s in the Moodle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Moodle ;conference paper ;content analysis Moodle 因其自身的开放性特征日益在我国网络教学实践中得以推广,但同时也带来了应用的困惑与

问题。2012年9月14至15日在希腊克利特岛的希

莱克林举行了首届Moodle 研究会议(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The1st moodle

[5]葛管库,李建军.基于CSCL 环境下的学习迁移探究[A ].武汉:教育部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

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

C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6:5[6]胡小勇,林晓凡.促进认知迁移的在线学习课程设计与

实证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2011,(7):78-83[7]王卫国.教育游戏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主动性学习中

的应用与研究[

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5-6[8]孙众.网络环境下扩展阅读对小学生阅读保持与迁移能

力的影响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2008,(11):72-75[9]何敏,

刘电芝.近年来国内学习迁移研究的成果、问题与建议[

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2):116-119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第28卷第2期

research conference),这将为我国Moodle应用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2012年希腊首届Moodle研究会议是一次国际范围的学术会议,此次会议委员会的主席由Moodle的创始人Martin Dougiamas和希腊比雷埃夫斯大学副教授SymeonRetalis共同担任,委员会成员由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荷兰、丹麦、瑞士、日本、塞浦路斯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大学(如牛津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英国开放大学、悉尼大学,等)的38位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会议论文全部都是围绕Moodle平台所做的研究。论文讨论的内容具有国际代表性,基本反映了国际教育技术领域对Moodle研究的最新动向。关注并研究希腊首届Moodle研究会议及其论文的讨论内容将有助于把握国际范围内Moodle研究的态势,对我国学者开展基于Moodle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研究的问题、方法与设计

1.1研究问题

2012年希腊首届Moodle研究会议是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也是一次专题性质的会议,其讨论的问题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为了弄清这次会议所折射出的有关Moodle研究的明确信息,以对我国开展Moodle研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该研究拟对会议论文进行分析,以确定会议讨论的有关Moodle 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倾向表现。

1.2研究方法、样本和工具

笔者按照内容分析法的一般步骤对上述会议论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挖掘论文内容中隐含的关于Moodle研究的客观事实,并据此判断国际Moodle 研究的动向。

该研究的样本选择为首届Moodle研究会议的35篇会议论文。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生成分别采用Microsoft Excel2003和ROST Content Mining system5.8.0.603两款软件获得。

1.3研究类目和分析单元设计

该研究从论文主题、关键词、内容摘要和作者四个方面对研究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单元为每一篇由主题、关键词、摘要和作者构成的结构完整的会议论文。为了获得较高的研究信度,笔者选取既有的会议主题分类作为该研究类目主要的维度设计依据,将研究类目设计为教学个案研究、插件和工具研究、学习设计研究、学习分析研究和其他研究五个维度。此外,笔者在深入阅读并分析全部会议论文的基础上,以每篇论文所重点研究的问题为依据,对上述每个维度的一级类目再划分二级类目(如表1所示)。

表1内容分析类目及统计表

类目论文篇数合计n(%)教学个案研究大学课程个案

合作学习课程个案

教师培训课程个案

学习管理系统个案

4

2

1

1

8(23)

插件和工具研究课程设计工具

课程和学习管理工具

扩展功能工具

过程监控工具

3

2

4

2

11(31)

学习设计研究课程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

教与学方式设计

2

2

4

8(23)

学习分析研究分析方法与工具22(6)

其他研究Moodle本体研究

Moodle相关研究

5

1

6(17)

2研究数据与内容分析

2.1对会议论文主题的类目分析

首先,根据上述研究类目设计,在该研究的35篇论文样本中,基于Moodle的教学个案研究论文有8篇,包含了基于Moodle的大学、教师培训和不同机构之间合作等各类课程教学个案,以及基于Moodle 的学习管理系统应用个案。由此反映出国际Moodle 教学个案应用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并不局限于高校课程教学应用。其次,Moodle平台的插件与工具应用创新研究论文有11篇,主要研究Moodle平台的第三方插件程序的开发和应用,内容涉及与平台有关的多方面应用工具,比如Moodle平台下的课程设计工具、管理工具、平台的扩展功能工具以及教学过程的监控工具,等。插件和工具研究论文最多,一定程度上表明国际范围内对Moodle平台本身开放性的积极关注和创新研究。再次,Moodle环境下的学习设计研究论文有8篇,分布在从课程设计的研究,到虚拟学习环境和虚拟教学模式设计的研究,全面涵盖了学习设计研究的整体视域范围。最后,Moodle环境下的学习分析研究论文仅有2篇,显示出国际Moodle研究对此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应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此外,会议论文还包括其他研究论文6篇,分别从Moodle本身的存在、发展、价值及Moodle与社会、媒体、技术之关系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不同主题类目论文的数量关系如图1所示,论文主题的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811

第28卷第2期潘炳超.国际Moodle

研究的动向及启示

图1不同主题类目论文篇数折线图

由图1可以看出,除Moodle环境下学习的分析研究较少之外,其他一级类目主题的研究论文篇数分布比较均衡,都得到了积极充分的关注和研究。这表明国际Moodle研究重视设计、开发和应用研究,轻视了效果评价、反馈和监控的研究。由主题分类表中的二级类目可见,会议论文主题涉及面比较广泛,Moodle 研究范围涵盖了各类课程应用中的课程、环境和学习设计,以及Moodle平台中不同用途的插件和工具开发。其中,国际范围内Moodle研究比较集中地关注了大学在线课程的设计、管理和应用研究。大学课程有着相对比较宽松的设计和改造空间,因此,这应在今后仍然作为Moodle应用研究的重点。

表22012年希腊首届Moodle研究会议论文主题分类表[1-35]类目论文主题

教学个案研究大学课程个案为希腊语学习构建Moodle课程[1]

一所卢旺达的大学里关于研究著述撰写的在线课程的丰硕结果[2]

基于Moodle课程改善新生数学知识状态[3]

Moodle与大学教学的整合研究—以伊斯兰教背景的教育为例[4]

合作学习课程个案中学生和大学生之间利用Moodle的合作学习研究[5]

中日之间跨文化的远程合作交流[6]

教师培训课程个案基于Moodle的DKEE在线课程:一个中小学教师培训优秀实践案例的陈述[7]学习管理系统个案Freemoodle.org:基于Moodle的免费学习管理系统的例子[8]

插件和工具研究课程设计工具CADMOS,一种Moodle课程的学习设计工具[9]

Moodle课程中的概念标签[10]

支持高效课程设计的Moodle插件[11]

课程和学习管理工具ELIS应用:用户和课程管理[12]

学习工具的协同性:Moodle作为学习工具插件的中央集线器[13]

扩展功能工具利用Babelium插件进行交互式对话实践、评估和练习共享[14]

pdf2submission:一种用于将Moodle部分地整合进离线课程以方便获取手写文档的插件[15]

GLUE!-GLUE!-PS:一种设置特殊合作学习情境,并需要外部学习工具与虚拟学习环境整合的方法[16]

移动Moodle:一种移动学习的Moodle网络服务扩展应用[17]

过程监控工具MOCLog:利用日志数据监控在线课程[18]

MonSys:基于Moodle的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中为师生提供的监控系统[19]

学习设计研究课程设计图形化外部设计语言应用于课程设计的实验研究[20]

基于Moodle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在数学、科学、技术等领域学习技能与内容整合[21]

学习环境设计作为面对面授课补充的虚拟课程空间[22]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师培训的社区途径[23]

教与学方式设计虚拟环境下的学习设计分类[24]

Moodle环境下弹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创新—从理论到实践[25]

利用个性化、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情节产生支持Moodle中基于问题的学习[26]

学习使用Moodle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吗?[27]

学习分析研究分析方法与工具Moodle分析方法在学习设计、反馈和评估中的作用[28]

Moodle环境下利用Excel表进行学习分析[29]

其他研究Moodle本体研究信息技术要不要:Moodle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影响[30]

Moodle2020:一篇会议论文[31]

Moodle课程认证在认证中心的管理[32]

Moodle研究的分发与推广[33]

Moodle的移动媒体应用[34]

Moodle相关研究开放大学的移动虚拟学习环境:通过移动网络延伸学习范围[35]

91

1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第28卷第2期

2.2

对会议论文关键词的统计与分析

将35篇会议论文的所有关键词进行统计,选取出现频次在3次及以上的词汇(如表3所示),除Moodle 本身的频次最高以外,表内其他关键词则显示了Moodle 研究集中关注的研究内容方向,可用图2直观显示其数量关系。

表3

会议论文高频关键词列表

关键词

频次Moodle

27Collaboration (Social )8E-learning

7VLEs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Community )6Course 5Plug-in (Tool )

5LMS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5Online 5Learning Design 4Learning Analytics 3Integration

3

图2主要关键词出现频次直方图

从图2可见,

Moodle 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Moodle 环境中的合作学习或虚拟社会交往研究、Moodle 环境中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研究、与Moodle 相关的虚拟学习环境研究,等(相关关键词依次出现8、7、6次)。此外,基于Moodle 平台的课程设计开发研究、Moodle 插件程序或软件工具创新研究、

Moodle 作为学习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Moodle 环境中的在线学习方式研究,等(均出现5次)也是Moodle 研究聚焦的重要内容。再者,Moodle 环境中的学习设计研究、学习分析研究和各要素的整合研究反映在关键词频数上出现3-4次,可见其同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2.3

对会议论文摘要的英文词汇统计与分析为了进一步确定国际Moodle 研究的表现特征,笔者将35篇会议论文的所有摘要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笔者选用了ROST Content Mining system 5.

8.0.603软件,利用其英文词频分析功能对论文摘要进行词频分析。笔者从高词频统计列表中剔除无关词汇,然后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3制作论文摘要词汇统计频数直方图(如图3所示)

图3论文摘要词汇统计频数直方图

对图2和图3进行对比发现,

论文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与论文摘要分析获得的高频词汇高度统一。此外,再将图2、图3与表1中的论文主题类目统计结合进行比较发现,高频关键词、高频摘要词汇与论文主题类目同样十分吻合。由此可见,上述国际Moodle 研究的倾向性表现一致,即从论文主题、关键词和摘要等方面均表现出基于Moodle 的学习研究、课程研究、插件和工具研究、学习环境研究、在线教与学及设计的研究等是国际Moodle 研究的热点问题。2.4

对会议论文采用研究方法的定性分析从35篇会议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大部分研究是基于工作实践,并采取实证研究的基本思路完成的。从论文完成的作者构成来看,团队研究

与合作研究的比例较高,占全部论文总数的71%(如表4所示)。

表4

论文作者构成篇数分布表

作者构成论文篇数比例团队研究(4-10人)1337合作研究(2-3人)1234独立研究(1人)

10

29

3研究结果与启示

3.1

国际Moodle 应用与研究的动向判断

基于以上的内容分析,并结合对35篇会议论文

摘要内容的质性分析,笔者判断国际Moodle 应用与研究呈现如下三大动向:

第一,

Moodle 平台的插件程序和工具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创新研究是国际Moodle 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基于Moodle 平台功能的二次开发受到了国

02

1

第28卷第2期潘炳超.国际Moodle研究的动向及启示

际Moodle研究的积极关注。由于Moodle平台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具有良好的用户接口,它能通过插件程序开发满足使用者的各种具体要求。比如CADMOS就是被开发用来帮助Moodle课程中进行学习设计的一个工具软件[9]。支持插件程序开发正是Moodle的生命力所在,因此,插件和工具软件的研究将是未来Moodle研究的一大动向。

第二,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个案研究和学习设计研究也是国际Moodle研究的热点话题。自Moodle 问世十几年来,世界各地推出了众多的基于Moodle平台的课程与教学管理系统或学习管理系统,极大地丰富着Moodle应用研究的实践基础。当然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如何更好地、更高效地促进Moodle应用”。比如:基于Moodle平台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费力的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Laforcade P和Abedmouleh A所做的图形化外部设计语言应用于课程设计的实验研究[20],以及Sun Z G等所做的支持高效课程设计的Moodle插件研究[11]等从不同侧面提供了支持。因此,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个案研究和学习设计研究也是国际Moodle研究的一大动向。

第三,虚拟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模式研究是国际Moodle研究的实质性内容。基于Moodle平台建立起来的虚拟学习环境(VLEs)是教育者和学生实现在线合作学习、交流互动以及虚拟人际交往的网络空间,它因此形成了网络时空下的虚拟学习社区。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中人际交往的机制和规律,有助于更有效地组织开展Moodle课程的教学活动。因此,虚拟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模式研究则是国际Moodle研究的一大动向。

3.2对我国Moodle应用与研究的启示

Moodle平台具有界面简洁精巧、开放源代码、模块化面向对象、较强的兼容性和易用性、支持教育者和学生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支持教育者和学生合作的进行社会性知识建构等特点,在我国大、中、小学及成人职后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我国学者对Moodle应用的研究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根据前文对会议论文的分析和动向判断,笔者认为国内关注Moodle应用与研究的学者可从中得到下列启示:

3.2.1应多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Moodle平台应用Moodle研究须植根于教学实践,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Moodle研究中应多采取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实证方法。3.2.2提倡Moodle的技术开发与虚拟教学方式的协同研究一方面,基于Moodle的课程教学经常会产生特殊的平台功能需求,这是教育者和管理者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技术开发人员由于不明白这种需要的具体特征,在Moodle平台插件程序和工具软件的二次开发过程中无的放矢。因此,教育者和技术人员的协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3.2.3关注Moodle虚拟学习环境下主体间的社会性交往互动研究虚拟交往互动的质量是虚拟学习环境下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研究教育者和学生的交往动机、交往模式、交往规律对提高虚拟在线教学质量具有实质性意义。

参考文献

[1]Skouradaki M,Nikolaou C,Kambouraki M,et al.Building a Moodle front-end for Greek language learning[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7-24

[2]MurugesanR.Promising outcomes of an online course in research writing at aRwandan university[J].Eur Sci Edit-ing,2012,38(3):60-64

[3]Sch fer M,Jansen M,Stehling T.Improving Current Math State of Knowledge for First Year Students[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86-93

[4]Nashbat M A.Case Study of Integrating Moodle into University Teaching in an Islamic Environment[J].Proceedings of the 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39-45

[5]Paynter M,Bruce N.Case Studies:Using Moodle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ith University and Senior Secondary Students[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 2012,(14-15):33-38

[6]Yamauchi M,Jones M.Intercultural Telecollaborative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 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180-181

[7]Komninou I,Antoniou K,Chouliara X,et al.The Inter-Orth-odox Center of the Church of Greece(DKEE)online cou-rses using the moodle platform:presentation of a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teachers'training good practice[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 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172-178

[8]Mealor SR.FreeMoodle.org as an example of Moodle-based free LMS[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

121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第28卷第2期

2012,(14-15):203-204

[9]Boloudakis M,Katsamani M,Retalis S.et al.CADMOS:A learning design tool for Moodle courses[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25-32

[10]Elmadani M,Mathews M,Mitrovic A.Concept Tagging in Moodle[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

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

2012,(14-15):53-60

[11]Zhigang S,Xiaohong S,Ning Z.et al.Moodle Plugins for Highly Efficient Programming Courses[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157-163

[12]Churchward M.ELIS-Managing Enterprise Level Learning Programs with Moodle[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

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69-76

[13]Henrick G.Moodle as a the Central Hub of Learning with Tools Plugged in-Learning Tool Interoperability[J].Pro-

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

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

208-211

[14]Pereira J A,Sanz-Santamaría S,Perurena I,et al.Interactive speaking practice,assessment and exercise sharing with

Babelium plug-in[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

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107-114

[15]Kita T,Usagawa T,Nakano H.pdf2submission:a Moodle Plugin for Partially Integrating Moodle into Offline Courses

Where Handwritten Document Submissions areRequired[J].

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

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

15):96-199

[16]Alario-Hoyos C,Munoz-Cristóbal J A,Prieto L P,et al.GLU-E!-GLUE!-PS:An approach to deploy non-trivial collabo-

rative learning situations that require the integration of

external tools in VLEs[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

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

ce,September2012,(14-15):77-85

[17]Piguillem J,Alier M,Casany M J,et al.Moodbile:a Moodle web services extension for mobile applications[J].Proc-

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148-156

[18]MazzaR,Bettoni M,FaréM,et al.MOCLog-Monitoring Online Courses with log data[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

Greece,September2012,(14-15):132-139

[19]FrancaRM,Figueiredo de Oliveira A E,Dahmer A.et al.MonSys-Monitoring System for Students and Tutors of Pos-

tgraduate Courses of UNASUS/UFMA in Distance mode

using Moodle[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140-147

[20]Laforcade P,Abedmouleh A.Improving the design of courses thanks to graphical and external dedicated languages:a Moo-

dle experimentation[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

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94-101

[21]Kotzer S,Elran Y.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Moodle-based E-learning environments,combining learning skills and con-

tent in the fields of Math and Science&Technology[J].

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

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

122-131

[22]Frank-Voutsas G.The Virtual Course-Room as a Complement to Face-to-Face Tuition[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

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200-201

[23]Roder T,Rata-Skudder N.A Community approach to staff development in eLearning[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

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8-16

[24]Rodés V,Canuti L,PeréN.et al.Categorization of learning design courses in virtual environments[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46-52

[25]Herrera A.Innovation in Flexibl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Moving from theory into practice in Moodle2.2[J].Pro-

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

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

102-106

[26]Brabazon D,Donovan L,Melia M,et al.Support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oodle using Personalised,Context-

specific Learning Episode Generation[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164-171

[27]Knutzen B,Kennedy D M.Can Learning to Use Moodle Alter Teachers'Approaches to Teaching?[J].Proceedings

of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Vienna Austria,June2008,(30):

3809-3818

[28]San Diego J P,Ballard J,Hatzipanagos S,et al.Do Moodle analytics have a role to play in learning design[J].Pro-

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

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2012,(14-15):

61-68

[29]Dierenfeld H,Merceron A.Learning Analytics with Excel Pivot Tables[J].Proceedings of the1st MoodleResearch

Conference(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September

2012,(14-15):115-121

221

第28卷第2期2014年4月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CHINA MED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Vol.28No.2Apr.2014

收稿日期:2013-10-15作者简介:李宝(1991-),男,陕西安康人,

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技术环境下学习空间的研究综述

—基于国内期刊数据库论文的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710062

【摘要】:通过选取国内期刊,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于2003-2013年间相关的学习空间作了统计,从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等加以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对于现状的思考,以期对于技术环境下学习空间的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学习空间;研究现状;ASPST 框架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287(2014)02-0123-04

【DOI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402003

Review of research on space learning under the technical environment :

Analysis based on articles published in journal database in China

Li Bao

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062,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mad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pace learning research by choosing articles published in core journals in China between 2003and 2013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and studied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fields.Then it puts forward some thinkings for the status quo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learning space research under the techn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space learning ;status quo of research ;ASPST framework 社会发展中,

不断出现了几何空间、社会空间、语义空间、思维空间、网络空间,等。空间(space )一词,在汉语词典中解释道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和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显然,这种解释将空间偏重于强调直接感知的物理空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布朗认为,学习空间包括学习出现的所有地方,强调

学习空间的虚实结合,既包括学习的真实空间,同时也涵盖了虚拟空间。笔者认为,学习空间是指学生发生学习的环境或者场所,这个环境包括真实存在的物理环境,也包括各种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或者社区,这样的空间里能够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支持协作学习的开展,灵活的交互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目前,网络技术环境下,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对于学习空间的研究

[30]Garcia J ,SoméM ,AyguadéE ,et al.IT or not to be :The im-pact of Moodle in the educ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J ].Proceedings of the 1st Moodle Research Conference (MRC 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 ,September 2012,(14-15):182-185

[31]Holtham C ,Rich M ,Norris L.Moodle 2020:A Conference

paper [J ].Proceedings of the 1st Moodle Research Conference (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 ,September 2012,(14-15):205-207

[32]Krassa A ,Mealor S.MCCC in Certification Central Admini-stration [J ].Proceedings of the 1st Moodle Research Confer-ence (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 ,September 2012,

(14-15):186-189

[33]Büchner A.Moodle Research Dissemination and Exploitation

[J ].Proceedings of the 1st Moodle Research Conference (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 ,September 2012,(14-15):212-213

[34]Daniels P.Mobile media apps for Moodle [J ].Proceedings

of the 1st Moodle Research Conference (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 ,September 2012,(14-15):90-193[35]Thomas R.OU Mobile VLE :extending the reach of studying

through the mobile web [J ].Proceedings of the 1st Moodle Research Conference (MRC2012),Heraklion Crete-Greece ,September 2012,(14-15):94-195

浅谈古希腊科学精神及启示

浅谈古希腊科学精神及启示 古希腊时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黎明时期,古希腊文明作为四大文明之一留给了世界难以计量的精神财富,直到今日仍有许多人对古希腊文明进行研究探索。她是整个西方文明的鼻祖,留给欧洲乃至全人类以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对人类历史和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里出现了大批才智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是以后许多学科的鼻祖。如自然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芝诺,人文哲学家苏格拉底,体系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天文学家默冬、欧多克斯、托勒密,数学家欧几里得、阿波罗尼奥斯、丢番图,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盖伦等等。古希腊哲学家冷静地看待客观世界,世界是什么?世界上的物体怎样运动?泰勒斯说,万物源于水,是水的变形,但又复归于水,水包围着大地,大地在水上漂浮,不断从水中吸收养分.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而是由火产生的.火浓缩而变为气,气浓缩而变为水,水浓缩而变为土,土融解产生水,水蒸发产生气,气又返回到火.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具有各种形状的、大小不等的“原子”构成万物,“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即水火土气,冷热干湿。 而古希腊的科学精神主要分为下面三点:探索的精神,理性的精神,继承并创新的精神。

探索的精神主要就是解放自己的思想,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的产生与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派的兴起和民族城邦的建立相伴而起,政治上的开明使人们的思想、学术范围更为自由,求知作为人的天性也在这里得以充分的显露出来。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爱思考的古希腊人,他们时刻都在不断探索着自然界的真相和奥秘:欧几里得几何,托勒密的天文学,阿基米德杠杆原理…… 理性的精神。古希腊人的理性精神是他们较为显著的特征,他们注重开发科学的源泉,在逻辑——理论上能够做到十分完善,从而,更多的时候,使他们的理性精神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升华。他们的理性与东方的哲学完全不同。比如在白马非马与两小儿辩日等问题的解释上就没有一个理性而清晰的回答。东方人不会像古希腊人那样知道一个真理比皇冠更重要,而且更多的时候东方人只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事物进行判断,显然他们在思想上的成就比在科技上的成就要高很多。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在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和实践状况下,使得他们能够在自然科学方面超越同时代其他地区的水平,远远地自然科学领域的最前列。 继承并创新的精神。古希腊人在继承前人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开拓进取,取得自己在这个领域上新的突破。这点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个人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苏格拉底在哲学上有自己独树一帜的成就,柏拉图则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来表达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d12251489.html,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作者:焦译漫 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11期 摘要:黄土高原是古气候环境的历史藏在自然界用密码写就的一本本“秘岌”之一。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对研究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黄土——古土壤的交替出现,来研究古气候的变化旋回。研究发现黄土的颜色、粒度等与古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颜色;粒度;古气候 1 黄土高原简介 1.1 成因 第四纪时期,青藏高原的存在和上升,阻挡了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的侵入,因此,大陆内部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从而有利于风尘的生成和搬运。[1] 远古地质时期的西北季风将中亚和蒙古高原地区的黄色粉尘源源不断地吹向东部,颗粒较大的粗砂留在了新疆和内蒙古,并在那里形成大片沙漠和戈壁。其余的粉尘物质随风继续南下被青藏高原和秦岭挡住了去路,向东受制于太行山,最终在甘肃、陕西、山西一带沉降下来。同时随着风力的减弱粗的粉尘颗粒被抛撒下来,然后是中等颗粒,最后是细小颗粒。黄土高原降雨少,属于半干旱地区,有利于以粉砂为主体的沉积物的保留,逐渐叠覆形成黄土高原。 1.2 地形 黄在地貌学上,黄土高原可称为一个巨地貌单元。长期的侵蚀和切割形成了土高原特有的地形,最常见的为峁、墚和塬。 峁: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为圆锥形丘陵,是一种发育在各种黄土堆积上的参丘。 墚:多分布于黄土高原中部,为长条形的脊状地形,是一种叠加古侵蚀地形;塬: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为平台状地形,由多层叠覆的黄土/古土壤层构成。[1] 1.3 黄土地层结构 中国黄土在地层上可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黄土高原有两种类型的地层结构,分别为连续的黄土——古土壤相和不整合的黄土——河湖相结构。

古罗马与古希腊城市特点

古罗马与古希腊的城市特点 摘要:古罗马与古希腊都是孕育欧洲文明的两大古国,而且其城市规划也一直为后人所借用,是现今城市规划的启蒙者。这两个国家传统文化上有相似也有不同,此篇文章则描述了古罗马与古希腊的城市特点。 关键词:城市、文化、希腊、罗马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到拜占庭和中世纪时期,希腊又是东方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汇点。悠久的文明给后代留下了绚丽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希腊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无价瑰宝。希腊文明诞生于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域。与起源于大河流域尽享水土之利的民族相比,这里的自然条件可谓恶劣。 古风时期的希腊城市(雅典、科林斯)为防止来自海上的侵袭,大都与远离海岸,而城堡一般都依靠陡峭地势。希腊的城市往往由两个中心,一个是以城堡、市场和卫城为中心,它们作为城市的管理中心,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地势上也处于城市的高地,另一个是以广场和市场为中心,它位于城市边缘或者处于低地,作为城邦公民集会的场所。此外,在希腊还有其他类型的城市,譬如一些宗教和文化中心。 希腊语"Polis",愿意就是城邦,它是指一座自治城市,但也可能由多座城市组成。地中海天然的山地地形使人们自然的围绕着山体建设城市,城市的最主要活动的中心,城市全 部实在的精华,便是卫城,因为卫城首先是城市神的家园, 自然和历史流传下来的各种神圣职司也都设立在这里,雅典卫城只局限于自身那些高大的建筑物。 希腊城市的城墙与街道都依地势而筑,城市的中心一方面是神庙,另外还有广场(Agora),它具备政治、法庭、宗教仪式和集市等多重用途,并依广场建有一系列公共建筑。在希腊的本土城市的结构因规划而各异,而与此同时的殖民城市却鲜有规划可言,直至波斯战争后,米利都被毁后重建,采用了棋盘式规划。古希腊的城市规划已经不是简单的加法了,已经能明显的看出规划中将私人和公共用地及建筑分离的思想,而广场和公共建筑大部分都是位于街道交叉的空旷地带。 古希腊人口不多,规模不大,城市形成统一整体,无封闭,独立区域,功能分区不明确,广场剧院只是一种特殊点,居住区无等级之分,都能达到公共区。城市分三个部分,建居住区,祭祀区,公共活动区之间并无明确界限。国家体现全 体利益和公共区管理,祭祀区是景观观赏区,因此应有一定距离。城市力争与自然取得平衡,建筑整体用不规划达到与不规划的自然协调。古典时期以前,古希腊城市的发展基本没有规划,城市规划理论十分有限,善于创造、富有天赋的希腊人并没有创造出城市规划的方式,没有刻意地去创建一座新城市,而是自由地任其发展。 罗马地处于地中海亚平宁半岛且农业条件好与希腊,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罗马人不断开疆拓土,随着一系列政府扩张,罗马将整个希腊都置于它的统治之下,其文化成就对后世的欧洲有深远的影响,使之成为古典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后世文艺复兴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在古罗马之前,城市是神和人的城市,那么古罗马之后,城市就转变为君主的城市。当古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以后,古罗马的统治者就以空前的城市建设规模、形式众多的建筑炫耀其国力的强盛。所以古罗马时期,为突出体现政治、军事力量,城市设计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要干道”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城市广场

第四纪地质的主要研究进展

第四纪地质的主要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的黄土、红土以及冰川等方面来介绍第四纪地质在我国的研究中的进展概况。随着各种新型的、精准的测年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第四纪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关键词:第四纪红土黄土冰川测年技术 从第四纪这门学科的发展史来追溯,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萌芽期(古代到中世纪)和发展期(中世纪至今)。第四纪这个名字是由法国学者德努瓦耶(J.Desnoyers)于1829年提出,1893年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C.Lyel)又提出更新世一名。所以第四纪是一门较古老的学科。尤其是北半球各国,在第四纪研究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取得了一些成就。六十年代初以来,由于与第四纪有关的学科深入发展,各种测试技术的应用及研究领域的扩大(如陆架区和深海区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大大促进了第四纪学科的发展;经典的理论正在经受着考验和挑战,某些传统的内容也正在不断更新。 一、第四纪红土研究进展 中国南方红土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广泛分布的第四纪土状堆积,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第四纪以来季风气候环境下的产物,是中国南方古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的重要陆相沉积载体.该红土沉积通常由三部分岩性层组成,一般包括上部的下蜀黄土,中部的网纹红土层以及下部的均质红土层。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的物质来源、地层学特征、土壤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磁学特征、生物特征等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对我国南方红土的成因、年代学、古气候学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很多丰硕的成果。 1.红土的成因 近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中国南方红土的成因研究,但我国南方红土的物质来源和成因类型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目前对我国南方红土物质来源有冲积、洪积、风积、坡麓堆积风化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在肯定红土水成说的同时,提出我国南方局部地区网纹红土可能与冰川、生物和砾石风化作用有关。但是,我国亚热带南部和北部的红土物质来源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南岭以南的第四纪红色粘土系全新世前的水成沉积物,是高处古土壤和古风化壳被流水冲刷而下在河谷或低平处的堆积物.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南部广东省、华南地区的红土母质主要是水成的。另外一些学者研究了我国北亚热带网纹红土后提出,我国亚热带北部长江中下游网纹红土大部分系风积成因。近年来,江西、湖南、浙江等中亚热带地区第四纪红土的粒

古罗马希腊城市规划范文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城市建设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除了现在的希腊半岛外,还包括整个爱琴海区域和北面的马其顿和色雷斯、亚平半岛和小亚细亚等地。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罗马地处地中海亚平宁半岛农业条件好于希腊,在历史的发 展过程中罗马人不断地开疆拓土随着一系列征服扩张活罗 马将整个希腊都置于它的统治之下建立了一个囊括整个地 中海和不列颠在内的帝国。罗马帝国还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和希腊、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其文化成就对后世的欧洲有深远的影响。罗马人广泛学习、吸收和利用了先前各时代、各民族尤其是希腊民族创造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罗马自己独特的文明,使之成为古典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后世文艺复兴的重要内容。它借鉴了希腊字母,创造了本民族的拉丁字母,形成“拉丁文民族”。 一.古希腊与古罗马思想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对比 1.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与古希腊的城市设计

人本主义是古希腊时期最主要的社会思潮。因此城市的规划建设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所有的民族一样,早期的古希脂人也因为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限对于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用人格化的欲望创造了许多神。但是希腊人认为人和神的秉性是无本质区别的(神折射出的是深层的人性),这是希腊人的智慧之处。这种观念在城市设计中则表现为古希腊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力求体现人的尺度,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以人的视觉感受的和谐为构图的基础,以人的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的手段。与这种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社会形态对应的是雅典卫城式的城市设计模式。这种模式关注市民公共活动的需要,以营造平等自由的圣地和纪念胜利的地标为空间理念,以市民自发的热情和奴隶的劳动为实施方式,以常年的实地考察和现场建造为设计方法。公元前5世纪,“城市规划之父”——古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的城市设计思想也集中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义。他所规划的米利都城(Hi1etuS)和普南城(Priene)都采用方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心广场(Agora)是市民活动的中心。他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这和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称是完全不同的设计手法,极大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尊重和理解。 2.大帝国时代与古罗马的城市设计

外国城市建设史 第五章古希腊的城市

第五章古希腊的城市 第一节古希腊的自然条件与社会背景 古希腊是古典文化的先驱,欧洲文明的摇篮。它深深地影响着欧洲2000多年的建筑史与城市史。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不仅是希腊半岛,就是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沿海,地中海沿岸以至黑海沿岸某些地方,也是古代希腊人的活动舞台。 多山的希腊阻碍希腊人的陆上交通,到曲折的海岸线,爱琴海上星罗棋布的岛屿,使大海成为交通的主要通道,这一地区的居民利用大海促进了对外的交流联系,特别是希腊战争以后,海上霸权使它有能力控制了黑海和地中海的贸易,从而保证了内部经济结构转向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确立了以外贸为主的奴隶制商品经济结构。 在气候上,希腊属亚热带气候,很适宜与人的户外活动,因此体育盛行。 在地质上,盛产大理石与优良的陶土,给建筑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古希腊以“爱琴文化”,即克里特与迈西尼文化为其开端,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全2000年为其繁荣时期。 希腊本土的文化是从公元前12世纪发展起来的,它在古代历史上分为4个时期,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其中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古典时期的文化是古希腊的代表。 希腊人所建立的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村镇,所以称为城邦。比较著名的有雅典,斯巴达,亚各斯,科林斯等。公元前479年,一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取得了反抗波斯入侵的战争胜利,使希腊的奴隶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建立了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它是所有奴隶制国家中的一种高度发展的国家形态,对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人口中奴隶数已占极大多数,保证了手工业作坊,矿山,采石场与公共建筑工地有足够的劳动力,发展和繁荣了雅典的工商业。奴隶是古希腊社会财富和古希腊历史的主要创造者。 古希腊信奉多神教,反映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希腊的神是幻想的人,是永生不死的超人,在崇拜神的同时,承认人的伟大与崇高,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希腊的神被视为各行各业的守护神,所以在希腊各地庙宇盛行,它不仅是宗教的场所,也是建筑群和公共活动的中心。 古希腊神人同形的宗教信仰对维护自由民的民主政治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民经常要组织体育竞技,诗歌音乐会及演说活动,推动公民文化和体育素养的提高,促使平等,自由和荣誉的增长,维系雅典公民城邦主义的观念。 公元330年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兴起,统一了希腊全境。亚历山大在不断发动侵略战争之后,使国土大大扩张,成了横跨欧亚非三州的庞大帝国。从此,希腊的历史进入了普化时期。城市经济与建设活动因战争掠夺而繁荣起来。希腊的城市建设也随着帝国势力而伸展到各地。 第二节爱琴文化的城市 公元前2000年,爱琴海诸岛及其沿岸大陆的城市中已有相当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它的中心先后在克里特岛和巴尔干半岛上的迈西尼。

希腊国家风险成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希腊国家风险成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主权债务危机指一国政府以自己的信用为担保,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其他国家举债,不能按时偿还该债务时发生的违约情况。 2009年年底希腊政府披露其公共债务高达3000亿欧元.各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希腊的主权信用等级。2010年4月,标准普尔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降低到垃圾级别。就此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并成为全球经济领域最受关注的事件。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有其自身的原因。有全球经济环境的原因,也有欧元区的制度性因素. 一、希腊债务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 希腊属于欧元区的边缘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和制造业尤为落后,海运和旅游业是其获取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它们又恰是最易受到外部冲击的产业。金融危机期间,外需减少使运力占世界总量20%和欧盟总量50%的希腊航运业迅速陷入萧条。同时,希腊的旅游业也遭受重创,与2008年相比,2009年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减少了19.3%,而美国游客则锐减24.2%,相应的旅游收入分别减少了14%和16.2%。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财政收入的锐减和应对外部金融危机冲击能力的下降。 (二)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赤字激增。 2001年加入欧元区后,区内的低利率环境,使希腊能够享受低廉的借贷成本以维持经济增长,从而掩盖了其生产效率低且劳动成本高等结构性问题,相关数据显示,希腊的实际有效汇率被高估超过10%,进而逐渐丧失出口竞争力。同时,欧元区内的低利率环境使希腊国内消费迅速膨胀,并使其能够以更优惠的条件融资和平衡债务,因此希腊政府进一步放松了财政控制和预算管理,大量增加公共支出,过度提高工资和养老金等社会福利水平,令财政不堪重负(图2)。2009年底,希腊国家负债高达3000多亿美元,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分别占GDP的12.7% 、113%,远远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2002)规定的3%和60%的水平。 (三)欧元区货币制度的设计缺陷束缚了希腊的自救行动。 欧元区自产生伊始就存在分散的财政政策与统一的货币政策之间的二元矛盾。欧洲央行只负责制定区内宽泛而统一的货币政策,无法影响成员国的政府预算和财政政策。在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执行和监督上,也没有统一的中央机构来管理,这导致成员国权利与责任的严重不对等,造成各成员国都有扩大财政赤字的内在倾向。同时,由于失去了利率和汇率两大工具,成员国只能借助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这既可刺激经济增长,又能把通货膨胀的责任归于欧洲央行。这种制度设计必然导致一旦外部发生金融动荡和危机,欧元区国家就会普遍出现高额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同时,单一货币制度也使一国的金融危机会很快扩散到整个联盟,从而给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复苏带来更大风险 (四)评级机构与对冲基金的推波助澜放大了危机的影响。 希腊债务危机发生后,国际三大信用评级公司迅速跟进下调希腊主权

浅谈中国黄土滑坡研究现状

浅谈中国黄土滑坡研究现状 摘要:黄土滑坡是我国黄土地区发育的一种斜(边)坡表生地质灾害,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加强了对该类滑坡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国内在滑坡类型划分、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形成机理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黄土滑坡研究现状0、引言 中国黄土广泛分布在西北、华北与东北地区,尤其集中分布在被称为中央黄土高原的陕西、甘肃、山西以及宁夏等省区。在这里,特殊的气候、沉积以及地层环境中,地貌的发展演变也具有相应特殊的过程,产生了气候、地层与地貌上统一的动力地质作用及其产物――黄土滑坡[1]。黄土滑坡是我国黄土地区发育的一种斜(边)坡表生地质灾害,它以其多发性、危害性而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有关科研单位加强了对黄土滑坡的研究,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大量问世。 1、黄土滑坡的分类 黄土滑坡类型划分直观地反映了黄土滑坡的基本特征。要想深刻地认识黄土滑坡的共性和特性,就须进行分类研究。按滑坡体的赋存条件、成因、厚度、破坏机理、运动特征等进行的不同类型的划分,基本可满足当前黄土滑坡研究

的需要。目前国内的分类研究可概括为四种[2]。 1.1铁科院西北分院的分类 (1) 按成因分:洪积老黄土滑坡;洪积、风积黄土滑坡;风积、坡积黄土滑坡。 (2) 按厚度分:极深层黄土滑坡;深层黄土滑坡;中层黄土滑坡;浅层黄土滑坡。 1.2 王成华等的分类 (1) 崩塌推移型:暴雨崩塌推移型;融冻崩塌推移型;溶、潜蚀崩塌推移型;地震崩塌推移型。 (2) 错落转动型:暴雨错落转动型;融冻错落转动型;溶、潜蚀错落转动型。 (3) 蠕动平移型:融冻蠕动平移型;溶、潜蚀蠕动平移型。 1.3 乔平定等的分类 (1) 按厚度分:巨厚层滑坡( H > 50 m);厚层滑坡( H= 20~50 m);中层滑坡( H = 6~20 m);浅层滑坡( H< 6 m)。 (2) 按产生时代分: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新生滑坡。 (3) 按力源分:推动式滑坡;牵引式滑坡。 (4) 按出口与坡脚关系分:坡基滑坡;坡体滑坡。 (5) 按诱因分:自然因素滑坡;人为因素滑坡。 1.4 王念秦等的分类

古希腊文化的现实意义

古希腊文化的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比较新颖,参考资料如下:记得给满意答案额!! 古希腊文化,尤其是其绚烂之至的神话千百年来总吸引着世界各地无数爱好者的目光,对其研究不计其数。本小组欲以今日眼光,重临谬斯的盛宴,浅嗅宙斯的气息,就古希腊神话的现实意义,作一番浅薄的探究,在此小谈所得。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史上,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被称做哺育西方文明的两只乳房,所以说,两希文化是了解和研究西方文明的一把开门钥匙。对于古希腊文明来说,它的史诗和神话记载着这文明的丰富信息,因此从史诗和神话开始的探究是研究这种文明的基本的、也是首要的探究。这里我们将讨论古希腊神话和奥林匹斯神统在人类文化学上的丰富内涵,修正长期来人们对于神话的简单化的肤浅的认识,从而管窥希腊神话原有的品格和身份。 初拜谬斯望沧海,重识易安聆波澜。起先对此的热爱,源自对其神话本身美好意境的单纯追求。长期以来,一般的人都接受过马克思关于神话的看法,认为神话发育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的童年时期,它的瑰丽的故事和充满幻想的思维偏向乃出自原始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高尔基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 在我看来,马克思和高尔基们的论述很精辟,他们揭示了神话的本质特点,然而他们的看法似乎还有待于进一步阐述和补充。他们的观点比较注重于神话中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而比较忽略神话中人对自身的精神文化的关系。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人类是社会动物。”人与社会本来就是一体的,研究问题是厚此薄彼难免会有偏颇。这也就是我们此次研究的侧重点。既然神话是人的创造,神话自然也体现人自身的文化性格和精神面貌。而希腊神话,作为一个极其复杂完备而又绚烂多彩的系统,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基础 古代希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希腊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包括现今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和地中海东部各岛屿。此外,他们很早便与黑海沿岸地区的居民交往,向意大利半岛南部沿海和西西里岛等地区移民,足迹远至西地中海和北非。古希腊人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建了璀璨多彩的文化,传下丰富的遗产,神话传说就是其中之一。 古代神话的产生历史久远,它乃是处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时期的远古人类借助想像征服自然力的产物。由此,古代神话必然包括神的故事和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和冲突的故事,即英雄传说两个方面。神的故事更明显地反映了古代人类把强大的自然现象形象化的丰富想像力,英雄传说则主要是对可能具有某种历史性的传奇人物及相关事件的崇拜和理想化,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存活动和与自然进行的顽强斗争。古希腊神话也是包括了这两个方面。 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形成时期很早,是远古一代代人集体创作的结晶。神话起初口传,后来见之于书面文字。它的最早的传世书面文献当推荷马史诗。史诗中除了主体故事外,还提及了许多其他的神话故事,那些故事显然在当时已是广为流传、普遍知晓的。在荷马之后不久有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的长诗《神谱》,扼要地记述了许多神话故事,并立力图把那些故事谱系化。古希腊悲剧的题材基本都是取材于神话,是作家对那些神话故事的现实理解的戏剧体现。公元前3世纪之后希腊化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学者们在对古典作品的收集和注疏中,对古希腊神话的收集和保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些诗人则在学识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神话典故。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刘易斯芒福德博士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在著名的名人词典中,他有时被介绍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有时又是城市规划与社会哲学家。的确,他作为城市理论家,在对历代城市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上,在论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在学术见解上都有其独到性。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一部极其精练的书,虽然它篇幅很厚,但针对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方方面面,耗费大量时间对进行大量材料的提炼。历史上的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虽然今天走到一起了、似乎也看不到具体的差别,很多建筑和历史现象的时间都差不多,但这是表象。深层次的在于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上发展的各种经验总结,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的差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描述的。 看完书对我影响很大,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学术写作文笔的方法。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种完美的典范,全面深入浅出论理、细腻而不奢华的文彩、强烈而不偏激的现实观点、说事说理而不光是讲历史,曾经还获得写作文学奖。巨人毕竟不是我们有资格评价的,只是与一般的史书有很大的区别,挖掘了许多内在的社会脉络和逻辑关系,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证,不是仅仅的说现象,是细心的一步步拨开事物直至本质完全暴露的一目了然,如砖般厚重的书读完后的感觉是脉络清晰,理解了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法,一种基本的模式,一种贯穿于西方社会的普遍规律,最后看完,觉得很条理有内在的主线,完全不象编年史那么繁杂。 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 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评价标准,也可以认为是原动力,可能会从中找到中西城市的差别所在。研究西方的文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但是要想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就不得不研究西方以外的文明。这是锲而不舍要搞清楚那些文明发展种种细节的原因,与此同时,老子的思想也是我们长期在研究和体悟的。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广博的研究论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大跨度的,且较细致全

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水土流失的概念。 2.结合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图,描述该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理解当地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重点) 3.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综合治理的措施。(重、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区域可持续发展 阅读教材P34,完成下列问题: 1.内容 2.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 3.水土流失 (1)概念: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2)我国分布: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正误判断: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2)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 ) (3)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4)南方低山丘陵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 【提示】(1)×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属于环境污染。 (3)√水土流失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4)×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教材整理2水土流失的原因 阅读教材P34~P36,完成下列问题: 1.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易侵蚀性。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稀少。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1)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致使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掉,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 (2)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填空: (1)黄土高原位于______以西,乌鞘岭以东,________以北,古长城以南。 (2)黄土地貌主要有________、黄土墚、黄土峁三种类型。 (3)黄土高原地势由________倾斜,海拔多在1 000~2 000 m,地面破碎、________、谷坡陡峭。 【提示】(1)太行山秦岭 (2)黄土塬 (3)西北向东南沟谷纵横 教材整理3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 阅读教材P36~P39,完成下列问题: 1.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国际先进城市提升竞争力的主要经验及启示(一)

国际先进城市提升竞争力的主要经验及启示(一) 摘要:国际先进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选择伦敦、纽约、东京以及大阪、首尔、香港、新加坡等7个老牌和新兴的国际先进城市,概括了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主要的和共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国在近30年来快速成长壮大,并开始跻身和将要跻身国际先进城市行列的大型城市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国际先进城市,竞争力,经验,启示 一、推进新城(卫星城)建设,形成城市发展的舒展空间 为了解决大都市形成过程中中心城区面积过度膨胀、中心城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的问题,国际先进城市都注重新城建设,即在中心城区周边地区规划和建设若干个新城(卫星城),以缓解大都市地区的交通、环境、就业等压力。 新城建设最早起源于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城建设进入高潮。伦敦周边规划建设了8个新城。1965年巴黎制定《大巴黎区规划与整顿指导方案》,确定规划一个新的多中心布局的区域,采用“保护旧市区,重建副中心,发展新城镇,爱护自然村”的方针,提出在市区南北两边20公里范围内建设5座新城,沿塞纳河两岸形成两条轴线,并在近郊发展9个副中心,以防止工业与人口继续向巴黎集中。首尔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开始建设第一个卫星城(Sungnam)。2002年10月,汉城大都市区政府公布了新一轮新城计划,并成立了汉城大都市开发公司,在汉城北部与西南部开始建设12个新城。根据计划,到

2012年开发新城数目将达到25个。 世界各先进城市在建设新城区的过程中,一般都具有如下特点。 1.功能定位明确 新城区的建设一般由政府规划。规划的核心是将新城建设作为大城市区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改变大城市单中心高度密集的城市结构,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中,新城功能定位明确,如东京大都市圈内,其中多摩新城为大学、商业职能,千叶市为国际空港、港湾和工业集聚,茨城为科学城等;又如香港8个新城中,荃湾、屯门是以货柜码头与仓储运输为主,元朗、大埔新城是以制造业为主,将军澳新城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向高科技园方向发展,大屿山北部东涌、大壕新城,则以发展临空型产业、为新机场配套服务为主导职能方向。 2.财政支持力度大 新城建设资金一般通过政府出资资助和筹资相结合的途径解决。政府的财政支持是新城实现广泛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如果缺乏公共资金的支持,新城建设极有可能沦为开发商赚钱的工具。世界各国的新城建设几乎都由中央政府提供绝大部分的资金,但在具体操作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企业的关系与各自承担的份额及享受的权利各有差异。从开发机制的角度,可以将世界大城市的新城开发归纳为三种主要模式,即以政府为主体,事业化运作的伦敦开发模式;政府控股,商业化经营的香港开发模式;以私人开发商为主体,政府政策倾

中国黄土的特性

中国黄土的特性 黄土是最新的地质时期(距今约200万年左右的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所以其性质比较疏松、特殊。典型的黄土为黄灰色或棕黄色的尘土和粉沙细粒组成,质地均一,以手搓之易成粉末,含多量钙质或黄土结核,多孔隙,有显著的垂直节理,无层理,在干燥时较坚硬,一被流水浸湿,通常容易剥落和遭受侵蚀,甚至发生坍陷。所以在黄土地区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如果对黄土的特性不了解,往往会给工程带来严重的损失和破坏。因此,黄土的特性很早就引起了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注意,并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已经把黄土的主要特性归结为5个方面。 (1)多孔性 由于黄土主要是由极小的粉状颗粒所组成,而在干燥、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它们相互之间结合得很不紧密,一般只要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颗粒间具有各种大小不同和形状不同的孔隙和孔洞,所以通常有人将黄土称为大孔土。一般认为黄土的多孔性与成岩作用、植物根系腐烂和水对黄土的作用等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特殊的气候条件有关。典型的黄土孔隙度较高,而黄土状岩石的孔隙度较低。 (2)垂直节理发育 当深厚的黄土层沿垂直节理劈开后,所形成的陡峻而壮观的黄土崖壁是黄土地区特有的景观。垂直节理发育,就是典型黄土和黄土状岩石所具有的普遍而特殊的性质。 关于黄土垂直节理的成因,曾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目前较多的人认为,垂直节理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黄土在堆积加厚的过程中受重力的影响,土粒间的上下间距变得愈来愈紧密,而土粒间的左右间距却保持原状不变。这样水和空气即沿着抵抗力最小的上下方向移动,也就是说沿着黄土的垂直管状孔隙不断地作升降运动并反复进行,这就造成了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的倾向。 (3)层理不明显 凡是沉积岩一般都应该具有层理,因为任何成因的沉积岩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沉积物逐步堆积的过程。黄土既然也属于沉积岩的范畴,为什么层理却不明显或不清楚呢? 很多学者把黄土无层理或层理不明显,作为黄土风成的标志,而有层理的黄土则认为是水成的依据。如今,有人提出黄土无论是风成的,还是水成的都应具有层理,其层理之所以不明显,主要是由于在观察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黄土的孔隙性和垂直节理的显著特征上,忽视了对层理的研究;其次,黄土的组成物质主要是尘土质物质,它在渐次堆积过程中,形成非常薄的层理,用肉眼观察是很不明显的;另外,黄土崖壁经过不断的雨水淋洗后,常常使表层黄土成泥浆糊状物涂于整个崖壁表面,因而从外观来看,就再也看不清层理了,就像砖砌的墙壁经过泥浆的粉刷再也看不到砖缝一样。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4)透水性较强 一般典型的黄土透水性较强,而黄土状岩石透水性较弱;未沉陷的黄土透水性较强,沉

希腊城市的发展及启示

希腊城市的成长及其启示 建筑1002班许晓军 31003421 读完《城市设计》一书,希腊城市的演变给了我较多启示。让我对于城市设计有了更多的理解。 希腊城市的发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希腊Panathenaic Way 为例:在早期,这条轴线为城市发展,建筑物的选址提供了一个强有力地指向作用,由赫菲斯托斯神庙推动的空间甬道起着支配作用,周边建筑物皆围绕其建设;而希腊化时期,由于阿塔流斯柱廊及阿波罗新神庙的建设,提供了很强的建筑框架,使得建筑物不得不被限定在一个空间内建造;后期,因喷泉、雕像等的引入,使得希腊城市愈显混乱,建筑群的尺度感不复存在,神庙的支配作用也日渐削弱。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希腊城市发展的早期,人的使用空间和广场空间都是自由开阔的,并不存在封闭或限定;希腊化时期,建筑物变的更加对称,排列也略显规则,空间限定而不封闭;罗马时期,因各种法制,等级思想的影响,空间变得封闭、限定、独立而规则。 我们都知道,城市是文明程度的标志,而城市设计不单单是一幢建筑或一组建筑的简单延续,因为城市的地理范围大,设计者的思想不可能为整个地区同时制定清晰的三维空间规则,城市规模及其发展需要经历历史的考验。 城市设计的任务便是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而我觉得设计者的任务只是提供一个构想,这个构想并不应该成为制约人们行为的一种模式,人们的行为才是影响城市发展变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设计者的构想应跟着这个要素随时加以修改,使得它成为方便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所。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一个词:空间。 我们都知道建筑设计的基本成分便是体量和空间,设计的实质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筑要划分空间用于活动,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影响使用空间的人们,使他们使用得更加便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明对于空间也有不同的界定,殊途同归,每个空间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建筑形式,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都是丰富和界定空间的一种手段。 空间的设计对于城市设计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记得有个伟人曾说过:无休止的漫步,使得设计者能够吸收城市的真正尺度。这便是感受空间的概念。人生

中国黄土研究的新进展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76期 2010年第2期Serial No.76 No.2,2010摘 要:中国黄土分布广、地层全、厚度大,而中国的黄土研究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经历了发现研究、比较研 究和目的研究三个层次阶段。从现今已有研究的成就中, 对中国黄土的研究状况从历史、现状和未来几个方面作一简单介绍,分别从黄土地环境研究的进展、黄土地球化学研究进展、黄土地层土壤学研究、黄土地层古植被研究、黄土的地质生态系统等方面作出述评,然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目前研究的热点,揭示我国黄土研究总体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黄土研究;地层黄土学;地质生态系统中图分类号:P941.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02-0248-03 收稿日期:2009-10-28 作者简介:尹爱华(1978-),女,湖南邵东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 中国黄土研究的新进展 尹爱华1,陈翠峰1,石敢2 (1.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2.兰州军区军职以上退休干部休养所,兰州730000) 一、中国黄土研究状况 1.中国黄土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黄土研究经历了发现研究、比较研究和目的研究三个层次阶段,今后需要加强目的研究。中国已有条件从黄土所保存的各种信息,以揭示新生代以来全球干旱化的机制、 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为目的,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研究,提出黄土“地质生态系统”研究的概念。 基础研究方面,讨论了:(1)黄土序列连续性和间断性的间断平衡(PLjN 〔汀UATEDEQUIUBRILJM 问题;(2 )黄土全球分布形成机制一元论问题;(3)黄土地貌形态与地壳运动表现问题。应用研究方面,讨论了:(l )健康与黄土区域地球化学与地质生理学(GEO -PHYsl0LOGY)问题;(2)建设城乡与黄土地质生态结构问题;(3)农业与黄土区域生态系统管理评价,认为在黄土研究中会遇到社会和技术发展方面的挑战[1]。 2.中国黄土地环境研究的进展 中国黄土气候旋回划分、气候变化周期、黄土地层气候划分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传统第四纪冰期划分与黄土地层气候旋回差异的原因,介绍了红褐色古土壤演积层和古土壤类型研究的新成果,黄土形成与演变的新模型,评述了黄土古植被研究的新进展和今后黄土环境研究的趋势。 二、黄土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中国第四纪黄土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黄土的地球化学研究是结合每一个阶段研究的中心任务逐渐发展起来的。从早期的探求黄土的物质组成和来源研究而开展的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到探讨中国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环境意义而开展的宇宙成因核素、氧碳同位素、铁在表生环境下的地球化学行为,生物作用的地球化学过程等的研究,这些研究促进了我国第四纪地球化学的发展。 2.黄土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刘东生等在对中国黄土进行全面调查的同时,做了较多的地球化学分析工作[2-5]。文启忠等[5-7]对80年代以前中国黄土的化学成分研究做了总结:(1)各地黄土(包括古土壤)的主要化学成分基本一致;(2)中国黄土的平均化学成分与地壳平均化学成分相似,MgO,CaO 和Na 2O 等稍低于地壳平均值;(3)第四纪以来黄土的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程度的变化,Fe 2O 3,Al 2O 3逐渐减少,而FeO,CaO 和Na 2O 则具有不明显的增加趋势;(4)古土壤中Fe 2O 3,Al 2O 3,K 2O 和SiO 2等与黄土层中的FeO,CaO 和Na 2O 具有相反的变化。他们还就元素的区域变化进行了比较,认为无论是主要元素、 微量元素,还是稀土元素的含量均变化不大,黄河248——

“黄土之父”刘东生

“黄土之父”刘东生 地理学界有这样的说法:目前人类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有三本书,一本是深海沉积物,一本是极地冰芯,第三本便是中国的黄土。国际上认为,把黄土这本书念得最好的是中国的刘东生。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这首曾被广为传唱的《黄土高坡》,描绘的正是黄土高原流传万年的风景。 然而,对于这些最普通最现实的“黄土”和“大风”,有位学者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不过,他所关心的不是黄土高坡的风景,而是这“高坡”从何而来,是否与“大风”密切相关?中国黄土的分布范围是什么?黄土的确切年龄有多大? 他,就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 在西南联大转学地质 2004年2月20日,人民大会堂大礼堂里灯火璀璨,鲜花如簇,气氛隆重而热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颁发奖励

证书和500万元奖金,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大会堂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此时此刻,距离刘东生踏入黄土研究领域已经整整50 年的时间。 1917年11月22日,刘东生出生于辽宁沈阳。小学毕业后,刘东生第一次跨出家门到天津读书。“七七事变”之后,他从天津前往昆明,成为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机械系的一名学生。 但是,学机械不到一年,刘东生便产生了转系学习的念头。 一天,刘东生无意中在《益世报》上看到一篇“论抗战和乡土的研究”的文章,“这文章是我后来的老师、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专家杨钟健写的,文章讲,只有了解自己的家乡,才能谈得上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才有抗战热情,爱国就是爱自己的家乡。”刘东生说,这篇文章给他启发很大,“家乡的山山水水必须认识它,你通过什么认识呢?那就是地质学。通过地质去认识家乡的美好,山是怎么形成的,水是怎么变化的。年轻时就这么一个挺简单的思维,使我萌生了转专业的念头。” 当时,昆明有个易门铁矿,但谁也不知道它能不能开采、值不值得开采,于是,当地人找到西南联大,请地质系老师去看看。老师看后断定:这矿很好,可以开采。

世界城市发展的概况

世界城市发展的概况 世界城市发展总的来说,经过了四个时期:(1)城市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2)中世纪阶段,也即前工业化阶段(3)工业化阶段(4)当代或后工业化阶段。下面就各个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特点、表现作些说明: 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 公元前3500到3000年间,先是在尼罗河流域,然后在两河流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早一批城市。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王国,定都在提尼斯,以后又建都孟斐斯。公元前3000—2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开始了最初国家的形成过程。出现了很多城市国家,重要的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等。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共同影响下,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小亚细亚的赫梯和地中海东部沿岸的腓尼基也开始出现了城市。 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发源地。大约在公元前2500—1500年,也有说法可推至公元前3500年,也出现了哈拉帕文化的城市,城市居民从事农业,但手工业和商业也很发达,城市占地面积大,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城市进入了繁荣期,人口有2万左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中国也是世界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约在公元前2500—2000年,出现了城市的雏形,在公元前2000—1600年间出现了城市。在美洲公元前300年出现了玛雅人的城市,非洲至少在公元前1世纪也出现了城市。 纵上,公元前3000—1500年,是世界上城市的产生的主要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农业活动和商业贸易活动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王权力量的推动。 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衰亡为止,欧洲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罗马文化,相伴随的是城市的发展。其中铁矿的开采、贸易的发展促成了希腊城市的发展,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雅典的城市人口超过了40万,其贸易往来远达埃及、南俄罗斯、利比亚、意大利、和法国的南部沿海地区。罗马城市是在希腊文明衰弱后强大的,罗马帝国对外军事征服,使得欧洲内陆伦敦、巴黎、科隆、维也纳在这一时期兴起,罗马帝国在顶峰时人口达80万到100万,占地206平方公里。其城市建设也达到很高的成就,但其帝王却奢侈糜烂。在当时的亚洲内陆地带,波斯帝国十分强盛。 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中世纪是罗马帝国的消亡至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传统的观点认为,这一时期是城市文明消失时期,但是,约在11世纪以后,城市在整个欧洲再次出现。 早在公元9世纪初,欧洲形成了一些新的城市中心,巴黎有万,西班牙的科尔瓦多有16万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人口更高达30万人。在意大利,罗马有5万人,9世纪时,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城市的生活方式在欧洲复苏,也重新开辟了通过威尼斯、那不勒斯、热那亚的贸易渠道。 10世纪末起,欧洲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农业生产也开始恢复。农奴、手工业者成批逃离封建邻主的庄园,到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去,其聚集地就逐渐成了城市。还要指出的是,一些封建邻主给予前来城市的工匠与商人以永久定居的各种特权和利益,从而保护新兴的商人阶级,使得中世纪的城市形成了富有吸引力的环境。这一时期的城市缘起于军事、政治需要,随着商人阶级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城市中“自治市”出现了,也称“自由城市”、“帝国城市”实际上以城市为中心,辖有周围农村的一种政体。但是,自治市的权力并不能导致实现完全的地方自治,因此,一些自治市结成同盟以保护自己的政治与商业利益。 以城市为单元,结成政治性同盟,以及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城市国家、自由城市、帝国城市等政治客体,都说明了城市在地区经济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也是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欧洲城市的发达,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和自产阶级革命的重要舞台。 从总体上说,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人口规模较小。据统计,1400年,仅巴黎的人口达万,步鲁日、威尼斯人口超过10万,伦敦、罗马、那不勒斯、科隆、佛罗伦萨等人口在4万到5万之间。与西欧城市规模相比,当时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中国的北京人口达70万,日本的大阪、东京、京都、埃及的开罗的人口达30万到40万,形式了更高的城市发展水平。 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 中世纪末期,即15—17世纪初,资本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发展起来。当时欧洲发生了两件重大的事件,一件是文艺复兴运动,另一件是新航线的开辟。新航线的开辟使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北海沿岸的尼德兰、英国等国。在那里逐步兴起了很多的新兴工商业城市。 17世纪后,欧洲开始了现代国家的产生过程,君主制的建立对首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很快就达到了中世纪从未达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