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康有为看今文经学与庄学

从康有为看今文经学与庄学

从康有为看今文经学与庄学
从康有为看今文经学与庄学

从康有为看今文经学与庄学1

邢益海2

在清末民初的学术史上,康有为和廖平一样,均以今文经学名家,并且都对庄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今文经学尊孔、归依儒家,庄子一般被视为道家,二者何以能在康有为那里和平共处?今文经学与庄学之间究竟有什么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分别考察康有为与今文经学和庄学的关系,对此作一偿试性的解读。

一、借今文经学倡言变法维新

康有为选择今文经学,并不是为了治经,当经师,而是利用今文经学有关“素王”“托古改制”的政治思想资源,推动其政教制度的改革目标。康有为声言:“地球数千年来,凡二大变,一为春秋时,一为今时,皆人才蔚起,创制立教”。3如此看来,康有为欲效仿孔圣人托古改制,成就新素王、新教主的志向非常明显。

康有为于1876年从岭南大儒朱九江问学三年有所得,自觉要做孔子式的儒家圣人,后又涉略佛、道,而一经目睹香港、上海的繁华,对西方文明感触颇深,于是大攻经传教士翻译过来的西学(主要是西方近代科技书籍)。到1884年,康有为著《实理公法全书》,“以几何著人类公理”,“手定大同之制”,4初步奠定了自己的学术路径和“世界化”的一元思维。

5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光绪书无果,“既不谈政事,复事经说,发古文经之伪,明今学之正”。6尽管康有为绝口不提廖平,但考虑到廖著《今古学考》(主张今古平分)已于1886年刊行,康有为既“复事经说”,应该已详加研读,引为知己。1890年前后,康两次拜访在广州广雅书院讲学的廖平。第一次会面,廖平将他“尊今抑古”的《知圣篇》和《辟刘篇》送康有为,康别后驰书责廖轻变前说,而不久在廖约康面谈后,康“乃尽弃其旧说”(梁启超语)。1890年4月后,康有为开始收徒讲学,在长达6年多的时间里,他一边讲学,一边著述,先后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等“维新变法时期”的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大致在形式上是“公羊传”的今文经学立场,可以说是廖平学术启发的产物,但康有为的目标本不在成为今文经学家,他只是利用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来鼓吹变法维新。汪荣祖称:康有为在晚清搞今文别有用意。他既不尽依公羊典范,亦不全称今文家法,

1发表于《经典与解释》33:《荷马笔下的伦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

2作者系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3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219。

4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两种)》,北京:中华书局1992,页13。

5康有为著《实理公法全书》,主张讲求实理(义理之最)与公法(制度之最),实理明则公法定,信仰有与几何公理般的实理相应的公法,宜为全人类公奉。这种思维被汪荣祖称之为“一元思维”,见氏著《康有为论》第三章,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两种)》,前揭,页16。

他唯取能合其经世致用者,为他的政治思想服务。所以,康氏治经的真正目的,不在说经,而在救世。1

康有为借今文经的春秋公羊传思想发挥自己的改革哲学,集中在戊戌变法前后。1924年,康有为在答朝鲜学者问中国儒教书里,详细回顾了自己的今文经学思想:

夫孔子为儒教主,改旧制,而作六经,配天地,本神明,育万物,本末精粗,六通四辟,无所不在,故为圣之时……孔子晚年乃作春秋。春秋经文万六千余字,然微言大义不在是也……至汉董仲舒而集其成……故公羊、谷梁为春秋大义真传……一言蔽之,今文者,孔子之真经也;古文者,刘歆之伪经也……刘歆之学只有据乱、小康之学,而不知太平、大同学者也……欲别古今文之真伪,吾有《伪经》考一书;所以明中国创教在孔子而非周公也,吾有《孔子改制考》一书;欲明董子传《春秋》,吾有《春秋董氏学》一书;

欲明孔子之《春秋》,吾有《春秋笔削微言义考》一书;欲明孔子大同小康之别,吾有《礼运注》一书。2

康有为自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成立保皇会,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共和,不赞同革命;民国后,操办孔教会(奔忙于定儒教为国教,奉孔子为儒教教主)以及为了谋求虚君共和而两次参与帝制复辟,在所有这些经世致用层面上的活动,应该说康有为都延续了其今文经公羊学思想。但与此同时,康有为越来越倾向于超越现实时空的哲学创造。康有为在1902年前后撰成《大同书》、《礼运注》,并重新解释“宋学”的主要四部儒学经典,刊行了《中庸注》、《大学注》、《论语注》、《孟子微》,基本上是本着“六经皆我注脚”来创造自己的综合哲学,这六部书和早年的《实理公法全书》及晚年的《诸天讲》是康有为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这后一面向我们在下一节研究其庄学思想时再说,先就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的特征作一归纳:

一是认为六经非史,而是孔子所托:“六经皆孔子所托”(《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231)。所谓“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为早年所作,而《易》、《春秋》则作于晚年。戊戌时期的康有为重《春秋》,认为“孔子之道,全在于六经。《春秋》为六经管龠,故孔子之道莫备于《春秋》”(《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214)。康有为强调:《春秋》要在微言大义,而不在记录史实。但戊戌后,康有为更重视《大学》、《中庸》、《礼运》等。

二是强调孔子为素王,为儒教教主,是大立法者,为万世立法。康认为:“儒教,孔子特立。传道立教,皆谓之儒”(《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216)。“《王制》者,素王所改之制也”(《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319)。“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即素王也,即孔子也。制度,考文之制。《王制》,即《春秋》之记也”(《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

1汪荣祖,《康有为论》,前揭,页154。

2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两种)》,前揭,页223-227。

页323)。“作《春秋》以立一王之制,非特治一世,将以治万世也”(《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246)。

三是发掘改制资源以为变法维新之需。康认为:“《春秋》为孔子改制之书……自孔子出,百子所称道,皆孔子之制度也。孔子未生之前,制度政教皆无定”(《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211)。“读《公羊》,先信改制。不信改制,则《公羊》一书,无用之书也”(《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247)。除《春秋》外,康有为也重视《礼记》的《王制》,认为:“《礼记》义理莫过于《中庸》,制度莫过于《王制》”(《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323)。

四是强调“三统”、“三世”变易思想。康认为:“孔子制作,专重变易,故特立三统。能知此,而后可以读孔书”(《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257)。殷变夏,周变殷,春秋变周。“周道不亡,《春秋》不作”(《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389)。《春秋》三统,取其变也。《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即其意也(《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247)。“三统”思想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激进派,因为它肯定无一统可以永远不被替代;而康有为结合《礼运》篇改良后的关于据乱-升平(小康)—太平(大同)“三世说”,既肯定民主政治目标又主张循序渐进的改革,是康有为经世致用思想的最大特色,但却因此遭遇政治“保守派”和“激进派”的共同诟病。

二、庄学是了解康有为思想连贯性的关键

康有为一生推崇庄子,并成就其大同学和天游之学。

1896年秋,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时称:

田子方受业子夏,庄子受业子方。谓庄子学老子,非也(《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216)。

庄子在孔子范围,不在老子范围。庄子言心学最精,直出‘六经’之外……庄子智极,心热极,特不欲办事。庄子之心,必孔子别有所传(《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366)。

庄子,孔子后学,而兼老子者也……庄子内、外俱有,而内学多,聪明太高,不肯下手耳(《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280)。

庄子昌经营天下,乃热人,非冷人,后来能办事,皆用庄子之学……深知孔子而力尊之,有《天下篇》”(《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359)。

康有为甚至推崇庄子,称之为“自孔子外,《庄子》当为第一书”(《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283)。

康有为早年慷慨激烈,晚年终趣平和,自号“天游化人”,足见庄子影响。1917年元旦,康有为赋长诗《开岁忽六十篇》,在届入耳顺之年,表露出认同庄子、陶潜式的人生价值:“纵浪大化中,不忧也不喜。江海几浩荡,天人自游戏”。并且和“天游”一样,同是康有为晚年的关键词如“大同”、“诸天”等也在该诗中出现:“人外天海阔,逍遥无歆冀。斯人

既吾与,同患应大庇。万物皆一体,诸天并同气”。1其实,康有为在一八八四至一八八七年所作的《实理公法全书》已演大同之旨,他自述早年一元和世界化思想形成时说:

因显微镜之万数千倍者,视虱如轮,见蚁如象,而悟大小齐同之理。因电机光线一秒数十万里,而悟久速齐同之理。知至大之外尚有大者,至小之内尚包小者,剖一而无尽,吹万而不同。根元气之混仑,推太平之世宙……其道以元为体,以阴阳为用。2

约在1902年前后,康有为的《大同书》已成书,但直至民国后才部分刊行,3而生前一直未肯付梓,原因大概是其破“九界”甚至超越“大同”而达“无邦”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冲突太甚。无邦乃是庄子的“无何有之乡”,几乎否定现存一切人类政教制度,俨然是庄子《齐物论》、《逍遥游》绝去一切对待的哲学和“天游之学”。4 1920年,康有为在上海的居所游存庐落成。1921年又于杭州筑人天庐(又名一天园),并造楼曰“天游堂”。1922年夏,康有为在杭州为女儿饯行,答《易》义人天之故问时,康同璧回忆说:

先君以行前无人间悲感之情,庶几游于人间,而不为人所囿,则超然自在矣。赐诗一首:行时问《易》说经铃,不似凡人伤别筵。记取天游台上月,伏生有女出人天。5

1923年,康有为在陕西演讲天人之故,介绍了自己晚年研究天文的心得:

庄子谓人之生也,与忧俱来;6孔子春秋政制,专为除民所忧;佛之全藏经,不过为解除烦恼。吾一生在患难中,而以不忧不惧,欣喜欢乐为主。自哥白尼出,知地为日之游星……诸星如此之多,如此之大,而地球渺乎小矣。况一国一家乎?……故一通天文而诸教皆破。7

1924年,康有为在青岛营建住宅,命名为天游园。1926年康有为在上海游存庐创办天

1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两种)》,前揭,页187。

2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两种)》,前揭,页12。

3《大同书》写成后,康有为一直秘不示人,直到1913年才在《不忍》杂志上刊载前三部,1919年重刊,而全书直到1935年,即康死后八年才梓行。萧公权认为,“大同”一词虽从儒家而来,但康氏给予此词崭新的意义,与儒家原意已面目全非,足令人怀疑《大同书》的作者是否可称作圣人之徒。萧公权认为,一如书名所指出的,康氏在此并不关注维护中国价值或移植西方思想,而是要为全人类界定一种生活方式。参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汪荣祖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页296-297。

4康有为在《大同书》结尾提出:“故大同之后,始为仙学,后为佛学┄┄仙、佛之后则为天游之学矣。吾别有书”。见《康有为集》第一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页507。

5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两种)》,前揭,页216。

6庄子原文为“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见《庄子·至乐》)。

7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两种)》,前揭,页219-220。

游学院,为诸生讲诸天书。1诸天书即《诸天讲》,与《大同书》同旨,可称之为姊妹篇:“逍遥乎诸天之上,翱翔乎寥廓之间,则将反视吾身、吾家、吾国、吾大地,是不啻泰山与蚊虻也,奚足以撄吾心哉”!2此足证天游之学实即西化(科学化)版的庄学。康有为在《诸天讲》自序中说:

庄子曰“人之生也,与忧俱来”。吾则以为,人之生也,与乐俱来。生而为天人,诸天之物咸备于我,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然则,欲至人道之极乐,其为天人乎?……

以诸教主未知吾地为天上之星,吾人为天上之人,则所发之药,未必对症也。康有为……

日为天游。吾身在此地星之人间,吾心游诸天之无量,陶陶然,浩浩然,俯视吾地星也,不及沧海之一滴也;俯视此人间世也,何止南柯之蚁国也……吾之谈天也,欲为吾同胞天人发聋振聩,俾人人自知为天上人,知诸天之无量。人可乘为以太而天游,则天人之电道,与天上之极乐,自有在矣。3

康有为研究的大家萧公权先生曾提出康有为思想二期说。他认为康有为在《大同书》结语中提出:“故大同之世,惟神仙与佛学二者大行。盖大同者世间法之极。而仙学者长生不死,尤世间法之极也。佛学者不生不死,不离乎世而出乎世间,尤出乎大同之外也”。这意味着康氏第一期思想的结束,而转向第二期。4又说第二期思想,在《诸天讲》一书中,表达得最确实。前一期,作为改革领袖或新儒家的先知,提倡的均是世间法,而以迟迟秘不示人的大同学为转折,在《诸天讲》的天游学里变得“出世”了。5我认为萧先生的提法值得讨论。在分析康有为的思想渊源时,除公羊学外,萧先生强调其佛学成份,却忽视康有为多次提及和引用的庄子,因此,萧先生也就看不到康有为大同学的庄学因子,并且,庄学还是大同学与天游学之间的纽带,也是《实理公法全书》早期思想中“一元”或“世界化”思维的关键。应该说,实理公法、大同、天游,前后思想有其一贯之处,并无萧先生所谓重大转折,而受廖平启发,发挥公羊学“托古改制”、变法维新以及倡立儒教,可以理解为在一段时期里发挥庄学思想的用世、救时一面,属“不得已”而为之,或如《实理公法全书》所言:

盖几何公理所出之法甚少,不足于用,此所以不能无人立之法。有时转推人立之法为公法,而抑几何公理所出之法为比例,此则或因救时起见,总期有益人道也。6

1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两种)》,前揭,页228。

2康有为,《诸天讲》,北京:中华书局1990,页237。

3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两种)》,前揭,页229-232。

4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前揭,页112。

5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前揭,页113。

6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278。

其实,萧先生在同一书中也看到了这一问题:

这种不同的见解并非不一致,而仅仅显示康氏如何在他一生中的不同阶段,扮演两种不同的任务:在儒家原则上形成一改制哲学,以及建立一超乎儒家的广泛哲学体系……《改制考》与《大同书》并不相互抵消,而代表思想的两个层次。1

如果萧先生将这一分析应用到《诸天讲》并且看到其与《大同书》的庄学纽带的话,将二者分属二期思想应该就可以避免了。但在同书的另一处,萧先生专门讨论了康有为思想的层次和阶段,萧提出:“他来往于不同的思想层次,他的思想因而有不同的阶段。但一阶段与另一阶段之间并不是真正的思想发展,而是不同思想层次的转化”2。接着,萧列举了五个阶段,反到没有前述“两期”说清晰。康有为的不变和梁启超的善变一直是学界的焦点话题,分层太多有违史家“共识”。在我看来,康有为的“不变”表现为儒学的基本立场,但却是庄学化的儒学,其中又揉合了佛家的思想,吸收了西学的营养和语言。萧先生其实也承认:“康有为熟悉道家传统,应无可疑……即使后来康氏不取道家,但道家思想多少对他的乌托邦构想有些影响”。但萧的结论是“道家对康氏的影响较小”,“儒家对康氏的影响超过道家”。3问题是康有为对道家中的老与庄,态度截然不同,特别是早年,对老子提出过激烈批评,对庄则只有赞扬和吸收,其儒学立场是庄学化了的儒学,援庄入儒,对传统儒学有较大改变,也被时人攻为儒学异端。诚如萧先生所指出:“他要改良儒学正是要挽救伪儒学之弊。他力求把新生命注入式微的旧传统,而不是摧毁旧传统”。4而要达成这一志向,在传统思想资源中当首推庄学。

三、今文经学与庄学颇有相通处

比较廖平和康有为的思想颇为有趣。廖平以今文经学名家,但一生为学六变,其一变、二变的学术成果对康有为影响很大,而康《孔子改制考》刊行后廖也称引。从三变到六变,廖在讲大小统时,康也转而讲礼运、大同;后来廖分天人,最后沉迷天学时,康也在大讲天游学――《诸天讲》。如此相似的思想轨迹应该怎样理解,不在本文讨论范围,现仅就今文经学与庄学关系5作一探讨。

1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前揭,页67。

2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前揭,页279。

3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前揭,页337。

4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前揭,页26。

5刘小枫在其新作《儒教与民族国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中对旧作“纬书与左派儒教士”附了个补丁:“禁书抑或秘书”,这个补丁作于2000年,为读廖平书有得,其中特别关注今文经学与庄学的关系。书中首先指出:古文家坚持六经是先王的陈迹,儒生的信仰和经世原则是依据这先王遗言;纬书家和经文家的信仰和经世原则是依循孔子的“僭主”(素王)行为,古文家的眼睛对这“义”来说根本是瞎的……要看到事和文中的道理(义),需要特别的“知”……这种特别的“知”究竟是什么知呢?刘小枫进一步猜测,

今文经学所奉“六经”之名始见于庄子的《天运篇》和《天下篇》,并且,庄子关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排序也恰是今文经学所主张的。今文经学中诸如“春秋经世”1、“玄圣素王”2以及“内圣外王”等最核心的几个术语,也同时出现在《庄子》中。今文经学与《庄子》、庄学相通,应该并非偶然。

首先看二者的孔子形象:孔子乃真儒与“以儒解庄”。

今文经学已如上述。《庄子》一书非一人一时完成,其内、外、杂篇对儒家以及孔子的态度和批评尺度不尽一致,但将庄子学派归入道家还是没有问题的。苏轼以来,不少人以儒解庄,作为庄学的一种解读视角,以儒解庄也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要考察的是苏轼们为什么要以儒解庄?如何以儒解庄?

我倾向于认为以儒解庄者多是援庄入儒,特别是对作为儒宗的孔子作庄学化的解释。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孔子本人的思想即便在《论语》中也有“吾与点也”的道家成份。3但后儒执着,各取所需,皆一曲之士。庄子不然,《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丰富多彩。总体上看,《庄子》书对儒家有许多批评,但很少针对孔子,有些地方还对孔子甚为尊敬。庄子《田子方篇》有个故事:鲁哀公认为鲁国多儒士,庄子却说“鲁少儒”,真儒者需有儒道,他要鲁哀公下令“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结果鲁国只剩下一人敢儒服,问以国事,果然“千转万变而不穷”,是个真儒。这一人当然就是指孔子。

先秦,墨子反孔,儒、墨之间几乎针锋相对。老、庄道家与儒家的关系则出现许多纠葛,如孔子曾向老子问礼,庄子中有大量孔子言论包括对孔子的正面评价等等。儒道的冲突出现在汉初,黄老之学盛行,儒生失意,黄老之学有别于老学,而老学与庄学也有差异。魏晋玄学有说是援老庄入儒,也有说援儒入庄(如郭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玄学批“名教”不等于批孔。宋明儒学辟佛、老,连带着批评庄子,但庄子似乎不是重点,而宋明以来注庄者甚多,不外以儒解庄、以佛(特别是禅)解庄、以老解庄和以庄解庄。本文简略讨论一下以儒解庄。

苏轼独标新说。在《庄子祠堂记》一文中提出:庄子盖助孔子者┄┄阳挤而阴助之。4

孔子微言大义涉及一种最高的“知”――天人之知?关于孔子的言论,为什么算在儒家名下的孟、荀反不如算在道家名下的庄子多?庄子的思想是否是孔子微言的真传?庄子是否得孔子“别有所传”?刘小枫认为:

要搞清这一问题,首先要看庄子所传的是什么。庄子称自己的言分三种:寓言、重言、卮言……说的都是原天之言,只不过说话的方式不同!

而孔子对“所见”弟子没有传的性与天道,在庄子书中成了主要话题,这正是孔子的“别有所传”。在今文经学家特别是纬书家的解经中,原天之论是一基本的解释原则,刘小枫在这里似乎直接暗示了今文经学与庄学的内在联系。本文探讨康有为的今文经学与庄学的思想关联,也正是受到这一暗示的启迪而有所作。1《庄子·齐物论》: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2《庄子·天道》: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3冯达文,<“曾点气象”异说>,《中国哲学史》2005(4)。冯先生在文中说:不难理解,“吾与点”一说何以能够溶摄道家的价值追求而以回归自然作为回归家园、体认天乐所提供的真正意义。

4参谢祥皓辑《庄子序跋论评辑要》,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页250。

明末清初,觉浪道盛与方以智等人抛出别具一格的“托孤说”:

世儒拘胶,不能知天立宗……归大宗师于孔颜,归应帝王于尧舜也。世人不知,以为诋毁圣人,孰知称赞尧舜孔颜,无有尚于庄生者乎……余谓庄正辅六经而后行。使天下无六经,则庄子不作此书,作六经矣。噫!吾于是独惜庄子未见吾宗,又独奇庄子绝似吾宗。……予读庄子,乃深知为儒宗别传。夫既为儒宗矣,何为而欲别传之乎?深痛战国名相功利之习,窃道术以杀夺,仁义裂于杨墨,无为堕于田彭,即有一、二真儒,亦未深究性命之极,冥才识而复其初,遂使后世不复有穷神知化之事,而天下脊脊不能安性命之情,则所学皆滞迹耳。此滴血之正脉,孤而不存,庄生于是有托孤之惧矣。1

清末,王闿运治经学以致用为目的,尤其擅长公羊学。曾注《庄子》内七篇及天下、寓言篇,认可“庄生盖私淑尼山,别承天解”:

或曰庄子受学于田子方,子方为子夏之门人,庄子真孔氏之徒哉!

孔定六艺,儒者习焉,推孔为儒宗。孟荀传礼,庄子同时,未数数然也。礼之敝于周末甚矣,诸侯去其真,存其文,故孔子始定《礼经》……孔子之书传者,《孝经》、《论语》皆空言,自是,徒众益务于论道矣。道与儒为二,而空虚冲静专道之名几二千年,而儒者号为迂缓繁重,多拘而少成,抱缺守残,唯名物象数之是求,与庄子绝殊,故强附之道家……若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庄子之合孔、老,道同也。2

总体来看,王认为庄子是调和孔、老的圣门弟子。1879年,王闿运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来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山长。廖平从王学,治《公羊》、《谷梁》,又曾著《庄子叙意》。廖对庄子也是推崇备至,动辄“庄子曰”。在《孔经哲学发微》一书里,廖平引庄子为攻宿儒、俗儒的圣门前辈,感叹道:

沙门无人敢学佛,秀才皆自命为真孔。盖由直以村学究为孔。庄子曰:“大而无当。”似此恒河沙数之孔子,所以酿灭国灭种之劫运也。3

台湾学者王叔岷先生也提出:

庄子假托孔子很多故事,往往透过一层来论述。有时表面上是抑孔,是排孔,其实他在暗示了解孔子不要执著。要去掉形迹,要存真。庄子可说是最了解孔子,最尊敬孔子的。

1方以智,《药地炮庄》,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5,页62-65。

2王闿运,《庄子内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藏,清同治八年刊本。

3廖平,《廖平选集》上册,成都:巴蜀书社1998,页301。

1

庄子《天下篇》中对古之人的赞美被康有为等今文经学家认为指的就是孔子: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康有为还在《春秋笔削微言义考》序及《大学注序》中一再援引庄子《天下篇》,认为:“故善言孔子者,莫如庄子”。2“善乎!庄生之善言孔子也”。3

其次,看春秋笔法与“三言”。

今文经学认定读经的重点在于解读出孔子的微言大义,其注解经典的方法也就是我注六经,六经皆我注脚。以《春秋》为例,他们强调“春秋笔法”。庄子则在《寓言》篇中自曝自己的“庄子笔法”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庄子《天下篇》也说庄子:

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很明显,“春秋笔法”与“庄子笔法”,都类似于施特劳斯(Leo Strauss)所言“隐微书写”,二者似乎共同认定语言文字的局限,真理只可以秘传,口说要比文字论说更接近事实真相,对不同的灵魂类型揭示真理的方式应不同,而相同的灵魂类型自然能够领悟其文字形式背后的微言大义,“隐微书写”不仅安全而且有效,对于读不懂的人,作者的本意大概本来就没想让这类人读懂,这大概也是今文经学和庄学常有“以俟后圣”之提示的原因?

庄子《天运篇》更有一段关于“六经”的著名对话,为今文经学家所津津乐道: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再次,看天人之学。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家从“天人相与”出发引入天人之学,直探人道的本源。董

1见氏著《慕庐论学集(一)》,北京:中华书局2007,页587。

2《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两种)》,前揭,页86。

3《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两种)》,前揭,页98。

仲舒说:

惟圣人能属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1

这让我们想起庄子《天下篇》:“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而圣、王之上,有天人、神人、至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圣、王之下有君子、百官和民,圣人则处于七种人的中间:“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董仲舒说:“《春秋》明得失,差贵贱,本之天”(见《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345)。而《庄子》的主旨也正是批评百家之学未能本之于天,故难达天人之学精义,皆为一曲之士: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篇》)。

正是庄子探本求源的天人之学,令今文经学家与之惺惺相惜。这一类型的天人之学,在思维方式上,可归入“世界化”的一元思维,可称“天学”、“天游之学”。康有为曾说:“合内外之道”一句,足尽孔子之道(《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345)。这是把孔子也纳入一元思维。对于天和元,康有为发挥董仲舒思想加以界说:“天者,统摄之谓,非苍苍之谓也”(《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296)。“天之道出于一”(《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295)。“元统天,天统王,王统天下”(《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前揭,页308)。

今文经学与庄学的关系绝非仅以上三个方面,有待更详尽的研究,但二者颇有相通处似已可窥见一斑。

1见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页147。

浅析康有为的警政思想

摘要: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的康有为,其警政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警政思想受日、英等国警察制度影响较大。康有为从宏观制度层面提出了新军御外敌、巡捕靖内乱,军入警时巡警、警官的任用需有较高综合素质等主张,推动了警政的现代化进程,对于以后的建警方略有借鉴意义,但因受到时代的局限,其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关键词:康有为;警政思想;制度层面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重要领袖人物。甲午战后面对外敌入侵,政局不稳的局面,康有为提出一系列变法主张,这其中就包括康有为的警政思想。学界在梳理近代警政思想的演进过程时,认为康有为的警政思想不具有创新性。这一认识以韩延龙、苏亦工的《中国近代警察史》中的观点为代表。两位学者在书中指出:“康有为的警政主张,大体沿袭何启、胡礼垣和郑观应等人的观点,没有更大的突破。”笔者认为作为维新派代表的康有为是从宏观制度层面来考量警政思想,这本身就高于改良派的认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另外,康有为确实也提出了新的警政思想且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这都在后来的警政建设中得到了体现。本文拟对康有为警政思想的来源、内容和评价进行简要的探析。 一、康有为警政思想的来源 康有为的警政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三道奏折中:光绪二十三年( 1897)十二月的《上皇帝第五书》、光绪二十四年( 1898 ) 正月的《上皇帝第六书》、同年五月上书的万言书。纵观这三道奏折,康有为的警政思想在“设巡捕、整市场”这一基本主张的基础上步步深入,最后在万言书中得到了系统化的阐释。康有为的警政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 (一)对国外警察制度的考察、学习和借鉴康有为对国外警察状况的初次考察始于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有识之士开始从社会制度角度向发达国家学习,警察制度 “早在1879年康有为读到就是这其中学习的重要内容,康有为是这一学习潮流中的代表人物。 《西国近事汇编》和《环游地球新录》时就注意到西方警察制度的先进之处。随后,他又到当时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考察,发现‘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知西人治国有法度。”而在我国上海等地的租界中,工部局所设立巡捕房工作模式更加深了康有为对警察的认识。这些阅读和游历为康有为日后警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感性基础。 康有为正是在上述认知的基础上,并大量借鉴日本警察制度来完成其警政思想质变的,这是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密切联系的,康有为的警政思想是他向日本所学国家制度中的子内容。“日本维新以行政兼司法,隶内务省而别立总监之厅。政府、县有警部,凡十等。其职保护人民,其事四:曰去害、曰卫生、曰检非违、曰索罪犯。故警察者,上通政府而下达穷壤。弥教案、诘戎莽、稽印税、缉私铸、佐学校、清田赋,莫不赖之。”显然这些论述表明,日本的警察一方面成为独立的行政建制,另一方面承担具体的职责任务,这就为康有为在中国创立警察提供了制度上的范式。因此,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设巡捕、整市场”、“道路、巡捕、卫生、济贫、崇教、政俗之政,皆督焉”,诸如此类的建警主张也就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二)对国内早期改良派警政思想的吸收 1895年,改良主义者何启、胡礼恒合作写出了《中国宜改良新政论议》,提出设巡捕的设想。而在同一年,郑观应在重印《盛世危言》时增入了《巡捕》一章,这也是中国最早单独

自然辩证法

第二讲: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而产生,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 演变的逻辑顺序:自然的附魅→自然的祛魅→自然的返魅 (1)古代朴素自然观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 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特点:“万物有灵”论 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史前神话自然观对当时社会活动的影响:“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巫术、祭祀、祈祷、从中萌发了理论科学。 中国古代自然观 (1)《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 周易:一般认为它是一部卜筮之书。 卜,占卜,指的是依据天地万物的表征来确定吉凶,“占”是观察兆象的意思,“卜”是用火灼甲骨取兆的意思。筮,用蓍草来预测凶吉。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 原文:第一章: 1、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 2、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3)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 优点:A、朴素辩证法(阴阳辩证法);B、自发运动变化(《易》—循环演化、生成论);C、自然、人生和社会相联系(天人合一) 缺点:A、不讲逻辑,不严密,不成体系。B、臆想、猜测,不重观察,人为规定。 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为什么是这样的 A、泰勒斯:水——万物始基 意义: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观点,开创了从世界本身来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 B、柏拉图,前427-347,理念论 1、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另一个是经验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只有理念世界是真实的。

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摘要】《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以《大同书》为代表的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为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人建构出一种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为寻求现代转型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家园,并尝试着将中国文化价值世界化。而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和谐思想、素质教育、价值观的选择等各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大同思想西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平等观教育思想价值观 一、历史背景 (一)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剧 19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剧是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也摇摇欲坠,社会危机日益加剧,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是在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一些有见识的思想家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也逐渐接受了近代的政治价值观念。戊戌维新以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过程,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三)中国人自立自强 近代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在抗争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企图采取不留些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通过君主立宪的道路,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四)个人经历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走出国门的康有为先后游历了日本、印度、美国、意大利、法兰西、英吉利等一些国家,亲眼目睹了西方社会。他也曾向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渴望自由、平等、博爱,但不久,他在考察西方各国情况时,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千孔百疮,弊病很多。既然,封建社会已腐败不堪,资本主义社会也并不理想,这就促使他去寻求另一个更理想、更美好的社会,进而诞生了中国人研究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走势的第一部社会主义著作—《大同书》。 二、大同思想 (一)平等观 平等观是康有为思想中闪光点之一。康有为认为“男女皆为人类,同属天生,而且女子最有功于人类,男女应该平等。然而,我国的传统却是“重男轻女”。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张小敏 摘要:面对异于古代的新的社会环境,康有为对为学的主观前提(性善、性恶)、为学的基本态度(顺、逆)和为学的最终目标(成人、普遍的善)等观念都做了自己的创造性解释。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转换,康有为力图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开始进行了自己的独 《长 [1]。 康有为关于为学必要性的阐述,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儒学史上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生之谓性”的解释;荀子的性恶论。康有为认同告子的思想,他说:“告子‘生之谓性’,自是确论,与孔子说合,但发之未透。使告子书存,当有可观。”[2]生之谓性,即主张在本体论上对性存而不论;在表征上,认为世间万物

就不存在本质差别:“夫性者受天命之自然,至顺者也。不独人有之,禽兽有之,草木亦有之。附子性热,大黄性凉是也。若名之曰人,性必不远,故孔子曰:‘性相近也’。夫相近,则平等之谓。故有性无学,人人相等,同是食味别声被色,无所谓小人无所谓大人也。有性无学,则人与禽兽相等,同是视听运动,无人禽之别也。”[3] 康有为对孟子和荀子分别关于人性的阐述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这一比较研究,康有 “天 造化施为。受天之所命不是简单的受造于造物主,更直接意味着人生在世具有的使命感和庄严的存在意义。因此人生来就背负了责任,生存总是伴随着将天之所命在世内展开和现实化的迫切要求。通过这一阐述,论证了人与禽兽的区别,人与人的区别都来源于后天的学习。因而学与不学意义重大,正是居于此,康有为才不遗余力大力开展为学、讲学等一系列的活动,以求完善自己,更求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教和学的思想 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一书中对“教”与“学”的发生追本溯源,通过这种几乎是社会进化论的还原,对教与学的传统想象作了修改。他说:“教学不知所自始也?人类之生,其性善辨,其性善思,惟其智也。禽兽颛颛冥愚,不辨不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斯。民生颛颛顽愚,不辨不思。君子所以异于小人者在斯。惟其善于辨思,人道之始,其必有别矣。 待的:“夫学患不深详,教患不明浅;学患选之不精,教患推之不广,义皆相反。以学为教,安能行哉?”[6]“周官尚有岁月读法,谏救劝德犹是敷教之余法,不与学校相杂”[7]“选举止于士,敷教下逮于民”[8]。康有为所说的教不再是以孔子所说的“成人”(像藏武仲一样博学多识,像公绰一样清心无欲,像卞庄子一样孔武有力,像冉求一样多才多艺)为目标,而是指一般的社会成员应该能够接受到的最基本素质教育,前者对于新时代来说,过于想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近代机械自然观

1、试评析近代机械自然观进步和局限性 机械自然观终究是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机械自然观认为用牛顿力学的规律可以解决一切科学问题,一切现象都可用力学来加以解释。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实际上是力学解释不了的,但为了根据力学去解释,就不得不引入多种多样的“力”和适用于经典力学的虚假物质,不仅没有促进这些学科的进展,反而造成了许多困难。特别是机械自然观并不回答诸如运动是如何发生的这样的问题,天体是怎样运动起来的,不同的物质形态是如何转化的,最终就不得不把造物主请回来,这就使得在向神学挑战中诞生的自然科学,在18 世纪未能彻底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把上帝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上帝从后门请进来。机械自然观主张用牛顿力学规律去解释自然,还导致诸如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存在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主张,就是其经典表述。而且机械决定论的科学家在科学方法上由片面夸大归纳法的作用,否定和排斥演绎法在科学方法论中的地位。 2、试评析近代机械自然观。 17世纪,由于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力学领域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取得了极其显著的进步。同时,由于钟表、机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上的流行,使得人们越来越乐于用力学的或机械论的观念看待一切,甚至把整个宇宙也看成是一只硕大的机械钟。 机械自然观的形成,首先在当时是有着历史进步意义的,因为机械自然观的形成,使得科学真正进入了自然领域,人类从此可以用实证的方法来把握和认识自然。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他的理想实验,再到牛顿经典力学的完美发展,人类第一次发现自己可以完美的认识自然的规律,整个自然仿佛都可以用牛顿力学加以描述,这对于当时的人们以及后来的人都是一个观念上的巨大冲击。在此之前,科学一直在神学的阴影下,一切对于自然界的解释都已经被古希腊和古罗马解决了,在此之后,人类逐渐成为了自然的主人。 机械自然观为后来的人类认识自然提供了一整套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直成为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方法。机械自然观将自然界看成一个机械钟,受到牛顿力学的严格控制和掌握,这个思想影响深远,后来近代的科学发展,如果不能在力学上得到完美的解释,就难以成为科学。机械自然观中强调还原论的观点,也就是将一切问题划分到其最小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综合起来,近代所有科学门类无一例外的使用了这个方法进行发展,一切都是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渐构造理论体系。机械论自然观强调决定论,有什么原因必然产生什么结果。 机械论自然观将上帝的影响驱除了很大一部分,在近代科学家的眼中,物质的变化运动规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上帝能够容身的唯一角落只有那“第一推动”,这相对中世纪是巨大的进步。

戊戌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的宪政思想述评

戊戌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的宪政思想述 评 一、导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开始涌入中国,瓜分蚕食,大肆掠夺,划分势力范围,导致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危机,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救亡图存,自强复兴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如魏源、严复、康有为等关注的首要目标。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旨的洋务运动随之兴起,虽然期间也有严复“体用一体”说,即“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但这种认识在当时实属凤毛麟角,正如“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所揭示的,洋务运动主要关注的是器物层面学习西方,意图单纯在“坚船利炮”等近代物质科学技术层面迅速赶上西方列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的破产。甲午战争也成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普遍觉醒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不可否认的是,鸦片战争也催生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观念的萌芽,伴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启蒙思想家宣扬的诸如人权、民主、宪政、自由平等等思想也得以引入并传播,中国传统封闭的、自足的思想文化体系受到西方异质文化的激烈冲击。守旧还是维新?日益成为摆在关注国家命运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前的现实课题。 上述为康有为宪政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康有为没有受过法律专业训练,也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法学家。综合来说,笔者认为康有为

宪政思想的形成有三大渊源: 1、中国传统的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经学思想; 2、所谓“择法俄日以定国是”,以人权、三权分立、宪法、议会、民主等语汇体系构成的欧美近代政治思想; 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尊王攘夷”、“文明开化”等思想。 康有为宪政思想,打着中国传统经学的深深烙印,同时受欧美、日本近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既有中国古代经学的底蕴,也附丽着西方近代文化色彩。虽然今天有不少学者对康有为其人其学提出尖锐批判,认为康有为宪政思想与原汁原味的西方宪政思想旨趣大异,仍限于“尊人主,对于真正的民主宪政,均不能提出具体而更丰富的内容”1,但谁也不能质疑他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探索中为挽救国家危亡奔走呼号的先驱式人物,也不能否认他为西方近代宪政理论中国化实践所作的悲剧性尝试努力。康有为推动的戊戌变法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宪政思想对此后的清末立宪运动产生巨大影响,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二、康有为宪政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源 宪政是西方历史发展的产物,自1215年英国制定大宪章开始,到鸦片战争止,西方宪政运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对中国来说,宪政思想则是一个舶来品。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875年基督教会在上海办的《万国公报》,其介绍西方宪政三权分立,精义在于“分权制衡”,并第一次把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完整地介绍到 1胡春惠,《民国宪政运动》,正中书局印行,1978年1月。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张小敏 摘要:面对异于古代的新的社会环境,康有为对为学的主观前提(性善、性恶)、为学的基本态度(顺、逆)和为学的最终目标(成人、普遍的善)等观念都做了自己的创造性解释。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转换,康有为力图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开始进行了自己的独特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现代化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康有为摒弃传统的身心体认的学问方式,而提倡经验知识的掌握;强调逆乎常纬以突破传统的保守性和封闭性;提倡开拓心胸以包容他者。“勉强为学,逆乎常为”也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康有为儒学现代化为学 康有为关于为学的思想主要反映在《长兴学记》、《教学通义》、《大同书》等书中。《长兴学记》是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开堂讲学时候的学规。康有为通过对为学的观念的重塑,试图将学者的旨趣从身心修养和实证考据转移到对对象世界的经验认识之中。《长兴学记》的主要思想包括:以生之谓性的自然主义态度解释作为学习的主观条件的人性;强调“勉强为学”,将“逆乎常纬以为学”作为学习的基本态度;将学问的归宿放置在抽象的仁善之上,而不是儒家语境的成圣;强调通天人之故以开拓学者的格局。如果说三世进化论是康有为对静止的世界观的修正,孔子改制思想是对传统的历史观的修正,那么康有为的这些教育思想则是对传统知识论的修改。其弟子梁启超称康有为为“中国先时之一人物”[1]。 为学必要性的阐释 康有为关于为学必要性的阐述,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儒学史上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生之谓性”的解释;荀子的性恶论。康有为认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研究生作业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上课老师:胡广丽 姓名:朱涛 学号:2012020180 学院:能源学院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姓名:朱涛学号:2012020180 任课老师:胡广丽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1]。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2]。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 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力求简单;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第三,整体直观性;第四,富于想象;第五,深信和谐;第六,相信守恒;第七,合乎常识[4]。 古代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概括起来,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的问

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寄语: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分三个层面去观察,通过事实去辨别他的好坏、忠奸、能庸、功过等等诸多方面:一个层面是他的事业是否对时代进步有利;二是他的学说是否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仍然是不易之论;三是个人的品行是否是人中君子、道德楷模。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建议“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且提出了具体六个方面的变法措施。不断提出改革思路,得到光绪的高度重视,组织推动了戊戌变法。从这一点上来看,康有为还是值得肯定的。今天分享的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读史使人明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经济思想 康有为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他认为赋税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他猛烈抨击了厘金税,认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他说“内地害商之政,莫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内之务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既以筹款计,亦徒中饱吏役,而国不受其大益”。他主张通过征收印花税等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政等国有事业,用以代替厘金税。 康有为认为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指出“中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人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康有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发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 宪政思想 1. 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 到戊戌变法以前,中国的封建制度存留长达4000余年,不可谓没有法,也不可谓没有“依法治国”,但是法自君出,权尊于法,法律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拘束臣民而不拘束君主,引礼入法,以家族为本位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康有为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即宪法。他认为国家的政体可以分为

超星泛雅 康有为

康有为 康有为上万言书 1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提到的三点举措不包括()。 A、变成法 B、通下情 C、练强兵 D、慎左右 正确答案:C 2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出自()。 A、《万言书》 B、《自编年谱》 C、《哀旅顺》 D、《日记》 正确答案:C 3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是在()年。 A、1888 B、1890 C、1892 D、1895 正确答案:D 4 “有情必通,有才必用”是康有为的主张。() 正确答案:√ 5 康有为引进西方先进政治制度,企图用议会制限制君主的权力。()正确答案:× 慈禧与光绪斗法 1 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是在()年。 A、1887 B、1895 C、1897 D、1899 正确答案:C 2 1896年寇连才关于改革提了一些建议,其中不包括()。 A、把政权归政于光绪 B、发行纸币

C、奖励官员 D、修建铁路 正确答案:D 3 《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列强的瓜分狂潮。() 正确答案:√ 西花厅谈话始末 1 “立制度局、新政局、练民兵,开铁路,广借洋债数端。狂甚。”是()对康有为的评价。 A、严复 B、荣禄 C、李鸿章 D、翁同龢 正确答案:D 2 读物——《日本辩证考》的作者是()。 A、严复 B、翁同龢 C、梁启超 D、康有为 正确答案:D 3 参与西花厅谈话的大臣中,没有()。 A、荣禄 B、李鸿章 C、张寿荫 D、翁同龢 正确答案:C 4 《戊戌政变记》是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正确答案:√ 5 在今人看来,康有为对西方政法是非常熟悉的。() 正确答案:× 光绪皇帝与变法 1 下列作品属于黄遵宪的是()。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正赴京会试的康有为联络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爱国士子《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迁都、拒和、变法”。这次运动使维新思想迅速传播,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领袖的地位也从此确立。 康有为与其他维新人士救亡图存的维新活动终于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1898年光绪皇帝下令变法,实施新政。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在国外,康有为思想渐趋反动,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坚持改良主义,成为保皇派。1913年回国,在辛亥革命后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1927年康有为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著述颇丰,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主要教育著作有:《长兴学记》、《公车上书》、《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试论折》、《请开学校折》等。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说:“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为此,康有为把教育当作振兴中国和政治改良的手段。在康有为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关键在于国民智慧的高低,而智慧又依赖教育的发展。中国之弱,即弱于教育之不发达,民智之不开,因此,发展教育、开办新学是当务之急。 (2)变科举,废八股。 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以致于甲午战争战败后割地赔款。为此,他认为改革科举考试,废除禁锢人才的八股取士,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就如何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提出:文试要“立废八股”,“罢试帖”,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之;武试要停止弓刀步石及旗病弓石,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康有为把变科举比喻为“以吐下而去其宿蚵疴”,是必治之痼疾。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于学校体系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在县设立中学,在省、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如设立海、陆、医、律、师范各专门学校。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康有为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力图在中国建立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学制。他把办学校比喻为“宜急补养以培养其中气”的治病良方。 (4)《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和等级制,“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他设想了大同社会的教育是有一个前后相衔接的完整的学校体系。在这个学制体系中人人必须学习到20岁。它包括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本院,接受胎教)、育婴院(婴儿在人本院到6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接受学前教育,至5-6岁)、小学院(儿童在此接受初等教育,至10岁)、中学院(从10岁-15岁,接受中等教育)、大学院(从16岁- 20岁,接受高等教育)。 康有为认为大同社会里“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在公费的条件下接受教育。特别是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享受各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康有为重视学龄前教育,强调胎教的意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目 1.试评述近代机械自然观 答: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牛顿力学正确反映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表现在: 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2.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 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测运的结果 6.物质微粒“可以无限的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答: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 2、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 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 和发展。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式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3.简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并评述其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98%会考) 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是人类在享受现代工业文明辉煌成果的同时又付出沉重代价以后,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它的主要内容是: 1.重新审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的思想。 2.反对简单地把生态危机的原因归结为人对自然的支配,认为生态问题主要是由对待自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 3.认为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型的生态社会主义,才能彻底解决生态问题。 理论意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能够帮助我国研究者对马克思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并且批判、辨析、挖掘、建构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及其危机问题具体结合起来,指出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现实意义:马克思自然观能够帮我们树立正确的自然生态意识,形成环保、热爱大自然的理念,从而鼓励全社会共同为生态建设做出贡献,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紧迫的生态危机。同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符合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能推动器前进的步伐。 4.了解马太效应和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 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科技活动在一定体制中运行,必须有充分的社会条件的保障,这些社会条件设计人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环境。 1、科研经费投入是科活动中社会投入的财金支持,它是科研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2、科技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是科技人员; 3、科技社会运行与信息资源利用和科技传播密不可分; 4、科技活动得以正常运行,除了财务投入、信息资源开发及人才培育等社会条件外,还需要社会政治环境的保障。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 答: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以及生产力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和起关键作用。现代意义上的生产力,是一个包含着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在内的大系统。科学技术作为这个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系统中其他诸要素的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还表现在生产力系统中其他诸要素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2、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了世界经济全面发展,加深了各国之间的分工。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展。生产过程的分工和协作是在国际空间中进行的,各国的生产过程越来越相互依赖、高度融合。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答: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是指科学技术对社会能做什么或能表现出什么样的作用和能力。科学技术的价值决定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体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它与科学技术的价值是统一的。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包括科学技术的经济支撑功能、科学技术的民生保障功能、科学技术的精神文明功能、科学技术的政治文明功能等。 我们应充分并合理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让科学技术服务于真实,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和平。 7.构成技术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戊戌变法和康有为的明治思想

康有为的明治维新思想 与戊戌变法 姓名:郭晓哲 学号:15366017 学院:资讯管理学院

康有为的明治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在清朝皇帝光绪帝的支持下,以康有为为核心的、寻求全面改革的变法派,在张之洞、文廷式等政权内外改革积极派的呼应之下,推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变革运动,史称“戊戌变法”。虽然改革只持续了103天,但是变革的力度和深度可谓是中国近代变法运动之最,足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戊戌变法的主导者康有为既是高举帝国主义构造改革大旗,积极主张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等西洋思想和制度的先进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又和当时清王朝的其他君臣一样,对西洋思想制度和明治日本的了解非常肤浅。所以康有为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的思想可一定程度上反应戊戌变法前后时期文人志士的思想、社会风貌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第一部分:戊戌变法前康有为的人生轨迹及其思想的形成、当时西洋和明治日本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的人生轨迹 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曾写道:“吾家自九世祖惟卿公为士人,至于吾为二十一世,凡为士人十三世矣。”(康有为,《自编年谱》,神州国光社,1955年,108页)。从此可见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于康有为早期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奠基作用。乡试的落榜让康有为痛感科举应试的局限性,投身于主张“济人经世”的公羊学者朱次琦的门下。小野川秀美指出:“跨越汉宋儒学而宣扬孔学,康有为后来这种主张,其思想渊源来自于朱九江,这点恐怕无法否定。”(小野川秀美,《清末政治思想研究》,90页)之后康有为游历香港,打开了自己封闭的思想,通过与西方文学许多文化的接触,开始超越之前的封闭的儒学世界,有意识地睁眼看世界。在那个中体西用论占主流的时代,康有为坦率地承认并称赞西洋文化的优越之处,这种思想具有极大的革新性。1888年,中法战争战败,中国面临极其紧迫的政治危机,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国家已处于危亡的边缘,批判朝廷内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特点及评价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特点及评价 简述机械自然观的特点。 机械论自然观渊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勃兴于近代科学革命中,19世纪后半叶受到挑战,20世纪初渐趋衰微,在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居于统治地位多年。 其特点简述如下 与笛卡儿的从绝对确定的公理出发,靠演绎和论证而构成的自然体系对立,牛顿的方法是依靠一个个事实的实证与归纳达到原理,这被视为机械自然观的代表,其特点是: 1.实质是只能问"怎么样",而不能问"为什么"。 2.把数学作为开启宇宙秘密的钥匙。 3. "力"和"素"的概念超出了力学、光学和化学领域而被赋予一般方法论意义,任何东西 都是力,都是素,成为普遍实用的特征。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的理解发生了由目的论到机械论的转变。自然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是一架机器,它由物质粒子组成,按照确定的力学规律而运行,具有因果上的必然性却无所谓理智与目的,甚至连人体也不过是一架机器。 评价 17世纪,由于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力学领域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取得了极其显著的进步。同时,由于钟表、机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上的流行,使得人们越来越乐于用力学的或机械论的观念看待一切,甚至把整个宇宙也看成是一只硕大的机械钟。 机械自然观的形成,首先在当时是有着历史进步意义的,因为机械自然观的形成,使得科学真正进入了自然领域,人类从此可以用实证的方法来把握和认识自然。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他的理想实验,再到牛顿经典力学的完美发展,人类第一次发现自己可以完美的认识自然的规律,整个自然仿佛都可以用牛顿力学加以描述,这对于当时的人们以及后来的人都是一个观念上的巨大冲击。在此之前,科学一直在神学的阴影下,一切对于自然界的解释都已经被古希腊和古罗马解决了,在此之后,人类逐渐成为了自然的主人。 机械自然观为后来的人类认识自然提供了一整套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直成为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方法。机械自然观将自然界看成一个机械钟,受到牛顿力学的严格控制和掌握,这个思想影响深远,后来近代的科学发展,如果不能在力学上得到完美的解释,就难以成为科学。机械自然观中强调还原论的观点,也就是将一切问题划分到其最小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综合起来,近代所有科学门类无一例外的使用了这个方法进行发展,一切都是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渐构造理论体系。机械论自然观强调决定论,有什么原因必然产生什么结果。 机械论自然观将上帝的影响驱除了很大一部分,在近代科学家的眼中,物质的变化运动规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上帝能够容身的唯一角落只有那“第一推动”,这相对中世纪是巨大的进步。

百年风流人物:康有为尔雅满分答案

—————————————————————————————康有为上万言书 1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提到的三点举措不包括()。 A、变成法 B、通下情 C、练强兵 D、慎左右 正确答案:C 2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出自()。 A、《万言书》 B、《自编年谱》 C、《哀旅顺》 D、《日记》 正确答案:C 3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是在()年。 A、1888 B、1890 C、1892 D、1895

正确答案:D 4 “有情必通,有才必用”是康有为的主张。() 正确答案:√ 5 康有为引进西方先进政治制度,企图用议会制限制君主的权力。()正确答案:× 慈禧与光绪斗法 1 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是在()年。 A、1887 B、1895 C、1897 D、1899 正确答案:C 2 1896年寇连才关于改革提了一些建议,其中不包括()。 A、把政权归政于光绪 B、发行纸币

C、奖励官员 D、修建铁路 正确答案:D 3 《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列强的瓜分狂潮。() 正确答案:√ 西花厅谈话始末 1 “立制度局、新政局、练民兵,开铁路,广借洋债数端。狂甚。”是()对康有为的评价。 A、严复 B、荣禄 C、李鸿章 D、翁同龢 正确答案:D 2 读物——《日本辩证考》的作者是()。 A、严复 B、翁同龢

C、梁启超 D、康有为 正确答案:D 3 参与西花厅谈话的大臣中,没有()。 A、荣禄 B、李鸿章 C、张寿荫 D、翁同龢 正确答案:C 4 《戊戌政变记》是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本答案由微信公众号:帮帮ING 制作获取全部300门尔雅选修课答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帮帮ING 正确答案:√ 5 在今人看来,康有为对西方政法是非常熟悉的。() 正确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全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一、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1、历史发展上哲学源于科学,科学脱离哲学是相对晚近的事情。(举例)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从历史发生上,科学源于哲学; 近代科学革命之后,具体科学领域逐渐脱离哲学研究的范围,但科学和哲学之间仍然扮演者彼此的批判者和促进者角色。 科学本身也是哲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哲学)。 2、哲学为科学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培根:对归纳法和经验观察的强调,见第一课件最后部分) “归纳法就是为获得真正证明的方法。归纳逻辑不是在知识问题上研究,而是对自然的权力艺术的科学” “归纳法是发现个体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制的工具,是获得支配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能起决定作用的形式的方法。” 三表法: 具有表:所有正面例证 缺乏表:所有反面例证 程度表:不同程度的例证分类 培根对自己的方法的评价是,它告诉如何整理科学必须依据的观察资料。他说,我们既不应该像蜘蛛,从自己肚里抽丝结网,也不可像蚂蚁,单只采集,而必须像蜜蜂一样,又采集又整理。 3、科学与哲学互相扮演彼此的批判者(见第一课件中对相关案例的介绍) 1)、科学对哲学的作用 科学研究对哲学观念和理论的批判和挑战。 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自我实在性的挑战。 举例: 神经科学对自由意志观的挑战——李贝特实验 在心理学家本杰明·李贝特(Benjamin Libet)的实验当中,他使用EEG来检测被试的脑活动信息,同时要求被试随时报告自己动作发出的意向。结果发现,大脑是在个体报告发出动作意向之前几百毫秒之前就已经产生了相应动作的脑活动,也就是说动作产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个体意识当中的意向,而是意识之外的其他脑活动。这个研究的结果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引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虽然有学者质疑Libet实验中被试报告与脑活动的时间差测量的精确性(比如对被试用来报告出动作意向的时间的测量问题),但是在2008年在《自然?神经科学板》(Nature NeuroScience)上,金顺菘(Chin Siong Soon,音译)等人采用现代的脑成像技术再一次验证了李贝特的研究结果。 2)、哲学对科学的作用 反思与批判 约翰·赛尔(John Searle)对强人工智能纲领的批判 强人工智能:心智(Mind)本质上就是程序。只要计算机拥有了适当的程序,理论上就可以说计算机拥有它的认知状态以及可以像人一样地进行理解活动。 举例: 如果一台电脑表现(act)、反应(react)和互动(interact)都和有意识的个体一样,那么它就应该被认为是有意识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