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

《古代漢語》講義

唐山李柘梓珺木石述

一、古代漢語課的性質

二、古代漢語課的學習物象和內容

《诗·周南·关雎》: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小雅·雨无正》“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召南·行露》二章“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三章“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上古漢語構詞法有:別義構詞、音變構詞、重疊構詞、附加構詞和複合構詞。

(一)別義構詞

1、只改變詞義

a、枝──肢(胑)

《詩·檜風·隰有萇楚》:隰有萇楚,猗儺其枝。

《荀子·效儒》:行禮要節而安之,若生四枝。

《孟子·盡心下》: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荀子·君道》: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如四胑之從心。

b、反──返

《孟子·公孫醜上》:以齊王,由反手也。

《左傳·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討賊。

《莊子·逍遙遊》:大而無當,往而不返。

2、改變詞性

a、禽──擒

甲骨卜辭:王其田,禽。(甲二七六五)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易·井卦》:舊井無禽。

《白虎通·田獵》:禽者何?

《國語·吳語》:員不忍稱疾辟易,以見王之親為越之擒也。

b、上──尚

《詩·周頌·敬之》: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監在茲。

《左傳·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

《論語·陽貨》:君子尚勇乎?

(二)音變構詞

1、變調構詞

1)動詞──名詞

duó < dak) < *dak)徒落切,入聲,測量長度。《孟子·梁惠王上》:度,然後知長短。dù < dù < *dak)徒故切,去聲,計算長短的標準。《尚書·舜典》:同律度量衡。

wén < c mjuen < c mwjen無分切,平聲,聽見。《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wèn < mjuen) < *mwjen)亡運切,去聲,名聲。《詩·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

2)名詞──動詞

kuān < c kuan < *c kwan 古丸切,平聲,帽子。《禮記·曲禮上》: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kuàn <

kuan) < *kwan)古玩切,去聲,戴帽子。《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冠乎?

2、變聲構詞

見──見(現)jiàn < kien) < *kian)古電切,見母,看見。《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xiàn < hien) < *gian)胡甸切,匣母,顯現,後來寫作“現”。《史記·刺客列傳》: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三)重疊構詞

(四)附加構詞

1)

《尚書·召誥》:我不可不鑒於有夏,亦不可不鑒於有殷。

《詩·豳風·七月》: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2)

《詩·豳風·七月》:曰殺羔羊。

《詩·周南·漢廣》:之子於歸,言秣其馬。

《詩·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詩·豳風·東山》:灑掃穹窒,我征聿至。

3)

《論語·八佾》:始作,翕如也。

《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勃然而興之矣。

《詩·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五)複合構詞

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

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

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

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

展召望之大才,施自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

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而倾鄙

悃,统希鉴原。

1、身

1)《论语·乡党》: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2)《九歌·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

3)

2、体

《说文》:“体,总十二属(顶、面、颐、肩、脊、臀、肱、臂、手、股、胫、足)之名。”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3、颜色

《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眼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自皮面,决眼。”

《史记·伍子胥传》:“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元稹《谴悲怀》“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5、脸

6、脚

《说文》:“脚,胫也。”

《墨子·明鬼》:“读中里徼之辞,未半也,羊起而触之,折其脚。”

司马迁《报任安书》:“孙子膑脚,《兵法》修列。”7、趾

《尔雅·释言》:“趾,足也。”郭璞注:“足,脚。”

《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毛传》:“趾,足也。”

《诗·豳风·七月》:“四之日举趾”

《左传·定公四年》:“灵姑浮以击阖庐,阖庐伤将指,

取其一屦。”杜预注:“其足大指见斩,遂失屦,姑浮取之。”杨伯峻注:“古手足指皆曰指,足以大指为将指,手以中指为将指。”

《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1、扩大:也就是词义的范围扩大了。如身、眼、脸。

2、缩小:指词义指称的范围缩小了。

《方言》卷一“坟,地大也。青、幽之间,凡土而高大者谓之坟。”

《诗·周南·汝坟》:“坟,大防也。”

《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郑玄注“土之高者曰坟。”

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3、转移:

(1)意义轻重的不同。

《说文》“诛,讨也。”

《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

《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

《汉书·王莽传》“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说文》“赏,赐有功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圣人之治国也,赏不加于无功,而诛必行于有罪者也。”陶潜《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2)词义褒贬的不同。

《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

《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汉书·路温舒传》“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绸)内(纳)之。”

《孟子·告子上》:“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尚书·说命》“若作羹,尔惟盐梅。”

《史记》“吾翁即尔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一、词的本义

推求词的本义应该注意两点:1、要根据汉字最初的形体,尽量借助古文字;2、要有可靠的文献书证,包括古书的说解和古籍的用例。

《说文·宀部》“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诗》曰‘塞向墐户’。”

徐灏《说文注笺》“股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故曰北出牖……象形。”

1、引

《说文·弓部》“引,开弓也。从弓丨。”

《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战国策·赵策三》:“秦军引而去。”

2、发

《说文·弓部》“发,射发也。从弓,癹声。”

《孟子·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暮见火举而俱发。”

《庄子·秋水》“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战国策·楚策四》“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

《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使者至,发书。”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

《孟子·梁惠王上》“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杜甫《立春诗》“忽忆两京梅发时。”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为政》“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3、责

《说文·贝部》“责,求也。从贝,朿声。”

王筠《说文句读》“责,谓索求负家偿物也。”

《战国策·齐策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

《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

《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人。”

《战国策·赵策三》“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孟子·公孙丑下》“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4、习

《说文·习部》“习,数飞也。从羽,白(自)声。”

《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战国策·齐策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说文·木部》“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一曰反常。”

《孟子·离娄上》“南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

《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说文·长部》“长,久远也。从兀,从匕(化)。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化。亾(亡)声。者从倒亾也。,古文长,,亦古文长。”

二、词的引申义

《说文·辵部》“过,度也。从辵,咼声。”

《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①引申为超过,胜过。《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②又引申为过分。《论语·先进》“过犹不及。”

③再引申为过错。《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

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词义引申有三种方式:

1、并列式

《说文·竹部》“节,竹约也。从竹,即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

《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骞持汉节不失。”

《周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左传·成公十五年》“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木节骨节季节

↖↑↗

符节←竹节(本义)→节操

↙↓↘

节奏节约礼节

2、递进式

习:屡飞(本义)→练习→熟悉→习惯

过:经过(本义)→超过→过分→过错

3、综合式

《说文》“朝,旦也。”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①引申为在早晨拜见君主,即朝见。《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②引申为朝见君主的地方,即朝廷。《论语·公冶长》“赤也,束带立于朝。”③引申为朝代。杜甫《蜀相》“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朝:早晨(本义)→朝见→朝廷→朝代

①《韩非子·有度》“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东方)

②《管子·立政》“孟春之朝。”(初始)

③《诗·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天、日)

④《管子·轻重乙》“天下之朝夕可定乎?”(海水定期涨落,朝曰潮,暮曰汐。)

①《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子女早晨向父母请安)

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拜见)

③李白《江西送友人之罗浮》“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嶷。”(朝向,对着)

④《吕氏春秋·直谏》“(荆文)王得丹之姬、媱,朞年不听朝。”(朝政)

⑤白居易《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治理朝政)

⑥《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归附)

“朝”的引申系统应该是:

↗东方↗早上省亲

↗初始↗拜见

朝:早晨(本义)→朝见→朝廷→朝代

↘潮汛↘朝向→归附

↘日天↘朝政→治理朝政

三、词义引申的理据

1、相关的引申:

(1)时空:

《说文》“閒,隟(隙)也。从门,从月。”徐锴曰:“大门当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閒隙也。”

《列子·黄帝》“立有间,不言而出。”

閒:

1、《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

妻从门閒而闚其夫。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閒焉?

《战国策·齐策一》:时时而閒进。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閒至

赵矣。

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之閒言曰。

3、《战国策·赵策三》: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閒入

邯郸。

《史记·陈涉世家》: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论语·先进》:摄乎大国閒。

5、《孟子·公孙丑上》:今国家閒暇。

闲:

1、《汉书·百官公卿表》:又龙马闲驹。

《论语·子张》: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2、《周易·乾卦》:闲邪存其诚。

3、《大雅·卷阿》:君子之马,既闲且驰。

4、《淮南子·本经》:闲静而不躁。

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这个意义后来

写作“娴”。

5、韩愈《进学解》: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今辨

在“清闲”意义上,“闲”与“閒”同义。但在唐

诗中,许多“闲”应作“安闲”解,如李白《独坐敬

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分化字分化的手段有:

a增加義符:弟:悌;取:娶;禽:擒;共:供;竟:竟;責:債

b改換義符:說:悅;唱:倡;錯,措

c增加聲符:晶:曐(星)

d改換聲符:潦:澇;食:飼;

e在原來的字形上改變寫法:陳:陣;在:太;不:丕

异体字:

A构件位置不同:秋:秌;够:夠;惭:慙;蚊:蟁;睹:覩

B构件成分不同:

a意符不同:敕:勅;遍:徧;迹:跡

b声符不同:裤:袴;线:線;蚓:螾

c造字方法不同:伞:繖;泪:淚;渺:淼

(2)动静:

2、相似的引申

(1)形貌

《诗·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耇。”

汉李尤《箕铭》“箕主簸扬,糠秕乃陈。”

《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寒蝉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云:“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廿八宿:

1、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2、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3、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

4、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七月流火”出自《诗·豳风·七月》;

“三星在户”出《诗·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月离于毕”出《诗·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遑他矣。”《尚书·洪范》伪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

“龙尾伏辰”出《左传·僖公五年》:“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焞火中,必在是时也。”

“龙尾”东方苍龙七宿之一;“辰”水星;古人把周天按从西向东的顺序分为十二等分,叫“十二次”,“鹑”是十二次的名称,分“鹑首、鹑火、鹑尾”,“十二次”与使二地支相配。如“鹑火”包括南方朱雀七宿的“柳星张”三宿。“天策”是仙后座星,主天子仆,其后曰王良,今叫天马星,为天子御官。详见《史记·天官书》、

《晋书·天文志》。

七政或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金是太白、启明、长庚;木是岁星;水是辰星;火是荧惑;土是镇星或填星。

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从勺口至勺柄)。紫薇垣,天子之位。

(2)性状

如“节”字。

(3)情态

如“习”字。

(4)功能

《说文》“右,助也,从口,从又。”

《史记·孝文本纪》“右贤左戚,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

三、词的通假义

1、通假字

(1)通假与六书假借的区别:

(2)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

2、通假义

(一)异词同字:

①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乙:《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②甲:《战国策·齐策》“形貌昳丽。”

乙:《甘薯疏序》“丽土之毛。”

③甲:《诗·魏风·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乙:《木兰诗》“唯闻女叹息。”

(二)异字同词:

①甲:《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乙:《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②甲:《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

乙:《记王忠肃公翱事》“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丙:《李愬雪夜入蔡州》“遂开门纳众。”

③甲:《赤壁之战》“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乙:《黄生借书说》“然则吾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余乎?”

漢字形體的演變劃分為六個階段: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戰國時期的金石竹帛文(通稱為戰國文字)、秦代的小篆、漢代的隸書(包括草隸和章草)、魏晉至今的楷書(包括行書和今草)。列為簡表如下: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古代汉语考研

2008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 业务课代码:714 (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用) 业务课名称:古代汉语 一、指出下面字的“六书” 类型,说明字形结构表示的本义(20分) 燕朱秉函厶元歸執斬誣 二、用楷书写出下面小篆字体写的字(5分) 蠢乘羞羅發收威疽話弛 三、术语解释(25分) 1.古今字2.偏义复词3.互文4.古无轻唇音5.义界 四、简答(30分) 1.举例说明什么是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2.举例说明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3.近体诗与古体诗在用韵方面有何不同。 4.中古四声与现代汉语四声的关系。 五、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所有内容都要翻译,包括小字部分)(60分) 1.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

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当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归,如字,一作馈。阳货,季氏家臣,名虎。尝囚季桓子而专国政。欲令孔子来见己,而孔子不往。货以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故瞰孔子之亡而归之豚,欲令孔子来拜而见之也。】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好、亟、知,并去声。宝怀迷邦,谓怀藏道德,不救过之迷乱。亟,数也。失时,谓不及事几之会。将者,且然而未必之辞。货语皆讥孔子而讽使速仕。孔子固未尝如此,而亦非不欲仕也,但不仕于货耳。故直据理答之,不复与辩,若不谕其意者。阳货之欲见孔子,虽其善意,然不过欲使助己为乱耳。故孔子不见者,义也。其往拜者,言之孙而亦无所诎也。杨氏曰:“扬雄谓孔子于阳货也,敬所不敬,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六书造字法 六书造字法: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的四大造字法 简介: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六书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还有不够完善周密的地方。但它仍然不失为了解汉字的最好的纲要。可以说?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最初产生的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是构字方式的一种文字。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魚?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会意字

概述会意字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 也。?类指事类,谊同义,同挥,指犹言导向。他这八字的界 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 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 假借字 简介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 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 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 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 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 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 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 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 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 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一 一、填空(20分) 1、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第人称,尊称代替第人称。 2、文学学家主要凭来辨析本义。从造字方法上来看,最能反映本义。形声字的和本义亦有密切关系。 3、《经籍籑诂》由清代等编纂,这是一部专门收集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全书共分为卷。 4、“比类合谊,以见指为”是许慎给“六书”中下的定义。 2、“鹿、逐、鼎、甘”四字中,会意字是。 3、“难”本是鸟名,后用来表示不容易,这种情况在“六书”中属于。 4、“荆”是个形声字,它的形符是。 5、“哲一喆、奉一俸、后一後”三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6、把中古三十六字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出的五个类别是__、__、__、__、__。 7、研究上古声母得出上古只有舌头而无舌上音结论的是清代的学者。 8、“从”意为“跟随”时,音cóng;用作使动词时,音 zòng 。这种改音别义的方法叫。 9、当一首七言律诗首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时,其领联对句的平仄应是。 10、三十六字母中,舌头音指,舌上音指。 二、简答题(40分) 1、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代汉语声母的何不同特点?各举例说明。(5分) 2、什么叫“读破”?怎样看待读破?(5分) 3、下列各句中“字”的意义是怎样引申的?请用示意图表明它们之间的引申关系(5分) A、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B、仓颉之初作书,盖依声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C、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D、搜奇扶怪,雕镂文字。 E、二兄早逝,奉嫂字孤,恩礼兼尽。 F、高丽国王王治请婚于辽,辽许以东京留守萧恒德女字之。 G、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4、区别下列各组字在古书中表意上的差异(5分) (1)后:後 (2)征:徴 (3)余:馀 (4)丑:醜 5、请说明章炳麟、黄侃、曾运乾在上古声母的研究上有何特点。(5分) 6、中古声母演变为现代普通话声母,主要变化是什么?(5分) 7、古人名、字之间常有同义、近义关系,请举三例说明之。(5分) 8、《诗经·鄘风·硕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毛传:“止,所止者息也”。郑笺:“止,容止。《孝经》:‘容止可观’。”释文云:“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请说明这三家注何者为优?为什么?(5分) 三、标点下面二段古文(20分) 1、段氏說文注與桂馥王筠並列量其殊勝固非二家所逮何者凡治小學非專辨章形體要於推尋故言得其經脈不明音韻不知一字數義所由生此段氏所以爲桀旁有王氏廣雅疏證郝氏爾雅義疏咸與段書相次郝於聲變猶多臆必之言段於雅訓又不逮郝文理密察王氏爲優然不推說文本字是其瑕適若乃規摹金石平秩符璽此自一家之業漢之鴻都鳥篆盈簡曾非小學之事守也專治許書竄句增字中聲雅誥略無旁通若王筠所爲者又非夫達神恉也(15分) 2、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江南耿介之意既伤壹欎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5分) 四、把下面的古文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10分) 2、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猎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附加题(可做可不做): 1、翻译下列文言文:(10分) 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迭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埏,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10分) 2、标点古文: 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孔丘相犁彌言于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侯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偪好於神爲不祥於德爲愆義于人爲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1]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 句子 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判断句:(1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 (“是”是指示代词“这”意。) 宾语前置:(1 )无乃尔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又何加焉?(4 )岁不我与。 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岈然”承“高”而言。“洼然”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 2 、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 流山川。3 、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1 、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 、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 4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5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 6 、君何患焉?(疑代) 7 、其是之 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 2 、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 3 、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 1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复指前置宾语) 2 、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 3 、有令德也夫:判 断句。4 、夫令名,德之舆也。(判断句)5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客何好?客何能?(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为之驾。(双宾语) 3 、以何市而反?(疑代作宾语前置)。 4 、 不拊爱子其民(二动词共一宾语)5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判断句)。 1 、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千里之马至者三:数量词作谓语。 3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 乎?(“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1 、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 2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示目的的判断句。 4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谓语。“者”字结构表示“的次数”作主语。 5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动句。 6 、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双宾语。6 、大王来何操(疑代宾语前置) 7 、吾为若德。(双宾语)。 其田单之谓邪:(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何以复加?(疑代) 2 、何谓相坐?(同上) 3 、何以女为见(同上)。 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 5 、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1 、卿弟安在?(疑代) 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 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 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 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 华夏大地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8012034180.html,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郭锡良)

通论! 古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你打我。 打你、我。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关雎》) 三、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 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

淮阴师范学院(淮师)汉语言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隶变隶变: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并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如:“萅”变为“春”“”省为“书”,,是一次重要的简化。从此,汉字象形的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2.异体字异体字:异体字是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古代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自,例如:猿—猨(声符不同),畧—略(声符、义符的位置不同)。从文字和词的对应关系看,异体字就是同一词的几个不同字形,即异形同词。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两个字并驾齐驱,都是常见字,例如:凭—凭,岳—岳,叹—叹;第二类是一个字常见,一个字罕见,例如:时—旹,哲—喆,野—野。 3.通假字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近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假借字(简称借字),例如:庄公寤生,惊姜氏(寤本应用牾)。 4.古今字古今字:古今字是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这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

字。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搜集了大量古今字,并强调说:“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如:“暮”字本写作“莫”,后来写作“暮”,在“昏暮”这个意义上,“莫”和“暮”是古今字的关系。(大和太,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花和华,早生华发)。两个来源,四种情况夹9 5.六书六书: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的说法,六书之名始于《周礼》,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首次说出六书的内容,即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并明确提出六书是造字方法。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最详细地解释了六书,他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e qu),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评价)。 6.《尔雅》《尔雅》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尔雅》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 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说文解字》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切: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 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 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 “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 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 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 “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 13、拗救: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二、简答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 1、关于《墨子》的注本中,清代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最为详备 2、古代汉语中的否定性无定代词是莫 3、上古韵部中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声韵;[m]、[n]、[g]属于阳声韵 4、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说法 5、近代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6、三平调是专门针对仄仄仄平平的句式而言的 7、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8、《尔雅》属于“十三经” 9、从中古汉语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四声。 10、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由于《切韵》失传,我们现在考察的中古音的依据主要是《唐韵》(这句话是错的考判断题) 11、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其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其研究方法是系聊法。 二、填空题 1、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提出来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观点。 2、《毛诗正义.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XXXXXXXXXX乐土乐土爱得我所XXX[疏]XXXXXX中“贯”事也是毛亨的注,笺 云之后是郑玄的注,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注。 3、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称之为阴声韵;以鼻音[m]、[n]、[g]作为韵尾的韵称之为阳声韵;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 声韵。 4、朱熹在《诗经集注》一书中没有认识到语音的发展演变,而是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主观的临时的改变某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 称之为叶韵。 5、古书备注中见到“屯,音肫(zhun)”的注解,这是采用了直音的注音方法,而“东,德红切”,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式。 6、《十三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 子》。 7、在校勘中,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误加上的文字在校勘术语中被称为衍文;专指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的术语是脱文。 8、“恶”主要用作形容词,意为“丑恶”,读e,但当用作动词表示“厌恶”时,则改为wu。这种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作法, 称作破读。 三、解释字义及说明用法题 解释字义题:(太多而杂乱了全是老师讲过的文章得复习课本) 说明用法题:(以下是去年考的5个) 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 2、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以…..为贱 3、射之,豕人立而啼。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人一样 4、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名词用作动词,杀 5、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酒。 通假字,通“早” 四、翻译(前两年考的) 1、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徙,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搅乱天下罢了。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要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3、且夫我当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赌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说孔子的学问少,认为伯夷的义气轻,刚开始我不相信,如今我目睹了您的浩瀚远闻,无边无际。我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百姓认为他们的饮食很甜美,服装很漂亮,居住很安定,民俗淳朴欢乐。邻国之间可以相互望见,能听到鸡犬声。(两国居民)到老死都不相往来。 5、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6、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古代汉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古代汉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8%) 1 《战国策》是一部___时代的史料汇编,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过西汉___整理的。对这部书, ___时期___作过注。 2 《说文解字》是一部分析___说解___的专书,是___时期___所撰。全书按___排列,共有___个部首。 3 汉代声训颇为流行,出现了一部声训专著,就是刘熙的___。它为后世___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 汉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___、___、___是古文字,___、___是今文字。二语法分析题(22%) 1 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其类型有: A 名词用如动词 B 形容词用如动词 C 量词用如动词 D 动词的使动用法 E 名词的使动用法 F 名词的意动用法 G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H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I 对动用法 J 为动用法K 名词作状语 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现象,写在横线上并在它的后面填写序号。 1) 师还,馆于虞。()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6)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 7) 邴夏御齐侯。() 8) 孟尝君客我。() 9) 晋侯饮赵盾酒。( )() 10)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2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型,并填写序号。 A 双宾语句 B 宾语前置句 C 判断句 D 被动句 E 谓语前置句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姜氏何厌之有? 3)郗克伤于矢。 4)是吾师也。 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6)贤哉,回也! 7)(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寡人是征。 8)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

古代汉语通论

一、怎样查字典辞典 1、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编码排列(四角号码检字法) 2、《康熙字典》:①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在《字彙》和《正字通》的基础上 编成; ②字头按部首排列,是清代以来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释字体例是先音(反) 后义,还引用古注; ③错误较多,后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3、《中华大字典》:①陆费达、欧阳溥主编,在《康熙字典》基础上整理; ②用部首排列,继《康熙字典》后出现的第二部字典,,注音采取《集韵》的反切,加注直 音; 4、《辞源》:①陆尔奎、方毅等人; ②用部首排列,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典; ③《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 5、《辞海》:更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的词语,删除了《辞源》收录的较为偏僻的古代词语,百 科性内容比《辞源》比率达; 6、《汉语大字典》:①湖北、四川两省合力编纂; ②注重字音、字形的历史演变关系,但是字义方面过于求细,忽视了词 义的概括性,加之书成众手,释义不确。 7、《汉语大词典》:①五省联编,上海书局出版社出版第一卷; ②这是一部大型的、历史的汉语语文词典,收录的复音词丰富,单字按部首排列; 8、《说文解字》:①东汉许慎,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②先列小篆形体,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9、清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10、词义的不同表现在: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人,手,日)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找”古义划,“该”古义完备) 词义有异有同;(“劝”古义鼓励,“给”古义供给) 11、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型:词义范围的不同:词义范围扩大;(菜,“皮”古指兽皮) 词义范围缩小;(“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 “臭”古义指各种气味) 词义范围转移;(“墳”由指土堆到墳墓,) 12、掌握古义的方法:从字形上分析;从语境上分析;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从成语上分析; 13、辨析古今词义时应该注意的问题:①在异同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 在微殊; ②词义变化的历史性; ③词义变化的地区性; ④词义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⑤词义异同的系列性问题; ⑥社会发展对词义发展的影响;

我整理的古代汉语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重点七月侍坐读音词性意思解释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其中第一个“如”的意思是选择连词或者,第二个“如”的意思是提起连词至于;“俟”的意思是等待。 2《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指_大火星_____;“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中的“一之日”是指夏历__十一__月,“觱發”、“栗烈”都是______双声___联绵字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句中,“而”的词性是连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间的并立转折相互关系。 4、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句中,“以”的词性是连词,其语法作用是相当与“而”。 5、在《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句中,“于”的词性是助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被动 6古书旧注中见到“屯,音肫”的注解,这是采用了直音的注音方法,至于“东,德红切”,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式。 7、“仅”在古代有几乎,将近义,如《张中丞传后序》“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工具书: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 1、按义序排列 2、按部首、笔划排列 3、按号码排列 4、按音序排列 关于字典和词典 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 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贯掼,关去。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 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改称为国音符号。 6、汉语拼音方案 (四)工具书使用注意事项: 1、先看序和出版年月,对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大致的认识。 2、细读凡例,熟悉使用方法。 3、注意书后补遗、勘误、附录之类。 (五)工具书分类 1、释义为主的工具书 ⑴《尔雅》——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通“迩”,近。 作者不详,从春秋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师们为解说经典,多人收集典籍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