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废弃地重金属含量及3种土著先锋植物吸收特征

煤矿废弃地重金属含量及3种土著先锋植物吸收特征

煤矿废弃地重金属含量及3种土著先锋植物吸收特征

沈洽金1,刘德良1,郭宇翔2,李睿1,袁硕彬3

(1.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梅州514015;2.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3.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摘要: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对广东梅州明山煤矿总厂附近的能发矿堆积场5个土壤采样点及3种土著先锋植物体内7种重金属元素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明山煤矿废弃地土壤土壤pH在2.87~6.16之间;(2)土壤镉含量为0.759~3.109 mg/kg,超标严重;铜含量为39.522~270.308mg/kg,存在一定程度的铜污染,但污染不严重;锰含量为387.057~488.660mg/kg,锰污染严重;但土壤镍、铅、锌、铬污染较轻或基本没有污染;(3)五节芒体内重金属含量最低,胜红蓟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小飞蓬介于两者之间;所测定的7种元素(镍、镉、铜、铅、锌、锰、铬)中,锰和锌在3种土著先锋植物体内的含量均较大,镉、铬的含量相对较小;(4)3种先锋植物间及植物根茎叶不同部位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转移能力是不同的,其中五节芒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弱而小飞蓬、胜红蓟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强,其中,小飞蓬、胜红蓟可认为是土壤镉的超富集植物;(5)胜红蓟对镍的转移系数最大,高达398.58%,而五节芒对镉的转移系数最小,仅43.53%;小飞蓬对镉的生物浓缩系数最大,高达3750.36%,胜红蓟对镉、铬的生物浓缩系数均达1664.54。

关键词:明山煤矿;重金属元素;土著先锋植物;煤矸石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11)20-0134-05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长期以来给人类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大量煤矸石的堆积,侵占了大量耕地、林地、居民地和工矿用地,破坏地质、地貌景观;煤矸石自燃时,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刮风时,大量粉尘漂浮空中引起大气污染;雨淋时,矸石山的淋滤液污染物随雨水径流和地下水的渗透污染农田和江河湖泊;矸石山塌崩时,滚石、渣石流危及人类安全。因此,煤矸石成为固、液、气三害俱全的污染源,亟待治理[1-4]。

为了消除煤矿区的环境负面效应,加速土壤复垦,缓解人地矛盾,在过去10~20年里,我国煤矿区的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理论和应用成果[5-7],但受矿区土壤固体废弃物极端贫瘠、重金属含量高、生态环境脆弱等特殊地下环境条件的制约,植被重建的生态效应不明显,甚至出现一些生态治理的短期行为,没有真正发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8]。因此,一种取各项技术之长,致力于矿区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矿区地下和地上生态系统)健康的综合治理、协同修复技术体系正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其中包括重金属矿区土壤的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及其联合协同修复等多项环境与生物新技术得以逐渐应用[9]。

植物修复是矿区土地复垦的一项新兴的有潜力的绿色植物技术,煤矸石的植物修复就是在煤矸石山表面建立植被,利用植被固定表层矸石。与传统的化学和物理治理技术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即治理效果的永久性、治理过程的原位性(对土壤环境扰动小)、治理成本的低廉性、环境美学的兼容性、后期处理的简易性、修复过程无二次污染性、金属元素可回收利用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0-13]。目前,植物修复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超)富积植物的筛选、基因工程技术加强植物修复能力以及植物修复机理的研究3个方面[14]。

鉴于耐性植物的筛选与生长介质的改良是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的基础,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5],试图通过对梅州明山煤矿废弃地土壤及3种土著先锋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的初步分析,寻找和发现适合当地气候条件与土壤条件的重金属耐性植物,以便为尾矿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区概况

明山煤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梅县境内,地理坐标为N23°23′~24°56′、W115°18′~116°56′,地处南亚热带北缘,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气温高、雨水充沛且集中,光、热、水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为20.6~21.4℃,7月气温最高为28.3~28.6℃,1月最低为11.1~11.3℃;日照平均年值为1714.6~2010.5h,年日照百分率为41%~47%;年平均降雨日为150d左右,多年平均年降雨量在1483.4~1798.4mm 之间,75%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4~9月份,无霜期309d[16]。

据廖富林等[15]调查,明山煤矿废弃地的自然定居植物共64种,隶属于30科59属,主要包括禾本科(10种)、菊科(7种)、豆科(5种)。其中,1~2年生草本植物29种,多年生草本植物13种,木本植物18种,藤本植物4种。我们于2010年11月实地调查发现,废弃地植物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单种斑块和小群落,如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小飞蓬(Comnyza canadensis)、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猪屎豆(Crotalaris mucronata)、艾蒿等土著先锋

收稿日期:2011-09-05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0B031800011)

作者简介:沈洽金(1989-),男,在读本科生

通讯作者:刘德良(1964-),男,教授,博士,E-mail:ldl@https://www.doczj.com/doc/8c11960047.html, 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20期

134

表1梅州明山煤矿废弃地土壤的重金属含量(mg/kg)

试点

样点1样点2样点3样点4样点5pH值

2.87

5.02

3.76

6.16

5.46

35.097

46.065

34.351

34.397

45.049

2.541

0.759

0.823

3.028

3.109

62.109

270.308

44.536

39.522

39.931

78.901

60.838

45.120

62.707

62.277

77.704

92.501

80.249

89.199

104.502

409.056

387.057

488.660

441.963

409.338

77.060

154.701

80.156

64.710

80.583

植物已在煤矿废弃地上成功定居,可作为废弃地植被恢复治理的优先选用物种。

1.2样品采集

能发矿堆积场位于明山煤矿总厂附近,南北两坡坡度约为45°,东坡坡度约60°且靠近一条大水沟,西坡较平缓,废弃1~5年,煤矿废弃地周围为低山,山坡的土壤为红壤。

2010年11月7日,考虑到能发矿堆积场的具体地形、煤矸石堆积的不同年限、水文条件等,以矸石堆为中心,沿地下水流向布设采样线(东南)按距离进行采样,分别在样线上10、50、100、200、500m处各设1个采样点,分别为采样点1、采样点2、采样点3、采样点4、采样点5。采集各样点1m2内优势植物物种及植物根系周围0~30 cm土层的土壤,采样点1、4处无植物分布,只采集样点中心0~30cm土层的土壤。

1.3试验方法

1.3.1样品的预处理土壤在室内风干,除去石块、植物根系和凋落物等,用玛瑙研钵研磨过0.15mm筛用于测定土壤重金属含量。植物分成根、茎、叶3部分,用自来水清净植物,再用去离子水淋洗3遍,烘箱烘干(80℃、48h;95℃、24h)称量得植物重,480℃灰化4h称量得灰化全重,坩埚洗净后105℃烘干12h称量得坩埚重,用于重金属含量测定。

1.3.2样品的测定土壤重金属(镍、镉、铜、铅、锌、锰、铬)全量测定参照王燕等[17],采用HCl-HNO3-HF-HClO4混酸消解法,每个样品3次重复;植物重金属测定参照王喜全[18]与隋方功等[19],采用灰化法处理植物样品并进行测定。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镍、镉、铜、铅、锌、锰、铬等重金属浓度(岛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6300;土壤pH 值采用玻璃电极法(土∶水=1.0∶2.5)测定[15]。

1.3.3植物对重金属污染抗性的评价在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均具有一定的耐性。不同的耐性机制使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转移和积累特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为此,采用富集系数、转移系数、浓缩系数3个指标评价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对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GB15618-1995),从表1可以看出,调查区域内重金属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其中,镉含量的变化在0.759~3.109mg/kg之间,土壤中镉含量最高的样点4、5均超出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10倍,样点1镉含量接近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级标准的9倍,采样点2、3镉含量较低,但镉含量也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说明明山矿煤矿废弃地镉含量超标严重;且pH值是控制镉等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重要因素,明山煤矿废弃地的酸性土壤加剧了镉等有害元素离子交换态含量的增加,从而产生了严重生态风险[21]。

铜含量的变化在39.522~270.308mg/kg之间,采样点2的铜含量高于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5倍,其余各采样点铜含量均在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附近,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铜污染,但污染不严重;镍、铅、锌、铬含量分别在34.351~46.065、45.120~78.901、77.704~104.502、64.710~154.701mg/kg之间,除采样点2的镍含量超出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外(超出6.065mg/kg),其余均不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级标准,说明该地区基本不受镍、铅、锌、铬污染影响;锰含量的变化在387.057~488.660mg/kg之间,但目前尚无国家参照衡量标准。臧小平[22]研究结果表明锰可能是酸性土壤的第二重要限制因素(我国南方砖红壤和红壤中,红壤活性锰含量一般为120mg/kg,砖红壤、赤红壤为136mg/kg)。以此为参照,本试验结果说明明山矿煤矿废弃地受锰污染严重。

由表1可知,土壤pH值范围在2.87~6.16之间,呈酸性,pH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特别是采样点1土壤的pH仅2.87,属强酸性,不能够满足植物最基本的生长要求;煤矸石堆积而引起的土壤污染,一般都呈表面富集,并且重金属污染程度由近及远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是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也是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因素[23-25],本研究中各样点土壤7种重金属含量呈现出的波动性而非红性递减也证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主要是采样点4位于矿坑地形的下坡,而采样点5为1个洼坑,煤矸石在自然条件作用下发生淋滤,大量的淋滤液和矿坑排水都在此沉积,造成重金属元素从煤矸石中析出,重

135

表3梅州明山煤矿废弃地植物的富集系数(%)比较

植物胜红蓟

五节芒

小飞蓬部位

2171.47

2042.57

2078.98

82.35

59.74

36.60

4182.21

3113.30

3955.56

348.39

369.67

879.80

172.86

507.42

66.90

83.75

73.62

112.13

114.63

218.19

439.57

121.64

104.35

114.33

54.61

85.42

289.55

124.06

170.82

751.24

114.45

214.98

65.12

259.11

372.72

730.77

145.49

85.78

315.65

66.36

145.02

75.12

134.34

133.51

241.80

493.87

405.59

903.23

195.99

208.46

70.20

267.70

331.27

601.04

69.20

32.29

56.71

33.34

24.01

43.56

20.71

21.19

16.95

表2梅州明山煤矿废弃地植物的重金属含量(mg/kg)比较

植物胜红蓟

五节芒

小飞蓬部位

平均

平均

平均

55.1830

51.9080

52.8330

53.3080

5.0757

2.5600

1.8570

3.1640

31.7660

23.6470

30.0450

28.4860

114.7967

67.6810

249.0470

143.8410

120.2220

41.3250

90.3120

83.9530

81.7300

81.2230

147.1058

103.3520

216.3820

229.6030

546.4370

330.8070

302.8830

69.0262

202.6160

191.5080

226.3910

198.9930

303.1090

242.8310

43.5430

59.9540

263.6650

122.3870

148.7150

51.5570

96.8480

99.0400

119.3580

171.6920

336.6330

209.2270

468.8830

892.5210

1798.0970

1053.1670

373.6000

497.9340

427.1540

432.8960

211.3850

330.6150

1120.7290

554.2430

383.7580

315.1640

701.8470

466.9230

310.3170

204.8100

217.8450

244.3240

247.6280

306.4270

555.9760

370.0100

53.3260

24.8860

43.7010

40.6370

44.4210

26.8630

19.3510

30.2110

32.0390

32.7880

26.2164

30.3470

金属的淋出、运移和沉淀作用会使土壤中重金属不断富集,所以采样点5重金属含量很高。

2.2土著先锋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从5个采样点3种土著先锋植物样品的重金属(镍、镉、铜、铅、锌、锰、铬)的含量(表2)可以看出,五节芒体内重金属含量最低,胜红蓟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小飞蓬介于两者之间,说明胜红蓟吸收、囤积土壤重金属元素的能/潜力比小飞蓬、五节芒要强/大。

分析3种植物根、茎、叶各部位所富集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发现,虽然各元素在植物体地上、地下部分的吸收、囤积各有差异,但总体上看,除锰元素外,五节芒根部吸收、囤积的重金属元素最多,而其转移、输送至地上部分的重金属元素相对较少,特别是茎吸收、囤积的重金属元素最少;除铬元素外,胜红蓟、小飞蓬叶片吸收、囤积的重金属元素最多,而其根、茎部吸收囤积的重金属元素相对较小,这有利于通过对植物的大面积收割、治理回收利用重金属。

从3种植物体内吸收重金属含量的算术平均值看,锰和锌在3种土著先锋植物体内的含量均较大,镉、铬的含量相对较小,这是因为土壤中锰的可给性与pH值间存在相反关系[22],明山煤矿废弃地土壤呈酸性,土壤的交换态锰多,易还原态锰少,因此该地植物体内锰含量普遍偏高。7种元素在植物体内吸收、囤积量(mg/kg)的顺序是:胜红蓟体内各元素含量从大到小依次是锰(1053.167)、锌(466.923)、铜(330.807)、铅(143.841)、镍(122.387)、镉(53.308)和铬(40.637);五节芒体内各元素含量从大到小依次是锰(432.896)、锌(244.324)、铜(191.508)、镍(99.040)、铅(83.953)、铬(30.211)和镉(3.164);在小飞蓬体内,各元素含量从大到小依次是锰(554.243)、锌(370.010)、铜(242.831)、镍(209.227)、铅(103.352)、铬(30.347)和镉(28.486)。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取决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高低,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富集能力的大小,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2.3植物对重金属污染抗性的评价

2.3.1富集系数由表3可知,3种先锋植物间及植物根茎叶不同部位间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是不同的,其中五节芒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弱而小飞蓬、胜红蓟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强,特别地小飞蓬、胜红蓟2种植物,无论是地下根系还是地上的茎叶部,对镉的富集能力特别强。根据Baker等[26]对超富集植物的定义,一般把植物叶片或地上部(干重)中含镉达到100mg/kg,含铜、镍、铅达到l000 mg/kg,锰、锌达到10000mg/kg以上的植物称为超富集植物,同时这些植物还应满足植物地上部重金属的含量/根部重金属的含量>1,以此为标准,我们认为小飞蓬(植物地上部镉含量/根部镉含量为4.29)、胜红蓟(植物地上部镉的含量/根部镉含量为7.43)是明山煤矿废弃地土壤镉的超富集植物,而明山煤矿废弃地土壤镉污染严重。

此外,胜红蓟的叶对镍、铅、锌、铜,小飞蓬的叶对锌、

136

表5梅州明山煤矿废弃地植物的生物浓缩系数(%)比较植物

胜红蓟五节芒小飞蓬镉

1664.54101.773750.36铜

498.75479.6089.84锰

224.00105.76143.19镍

401.89219.85454.20铅

173.62134.81169.88锌

553.32233.80400.00铬

1664.5437.4919.62

植物胜红蓟五节芒小飞蓬

68.8743.5384.51铜

157.5544.84110.89锰

227.22123.81343.29镍

398.5849.90212.94铅

125.7754.75139.68锌

116.0568.10174.13铬

70.2752.0292.08

表4梅州明山煤矿废弃地植物的转移系数(%)比较镍以及五节芒的茎对铜等均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由于明山煤矿废弃地土壤受镉、铜、锰等重金属污染较严重,小飞蓬、胜红蓟作为镉的超富集植物,对明山镉污染土壤修复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虽然胜红蓟、小飞蓬、五节芒的铜、锰富集能力有限,但由于这些植物生长迅速、生物量大,在明山煤矿废弃地种植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这与吴明文[2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廖敏等[28]的研究表明,植物对镉的吸收与土壤pH 值成反比,随着pH 值的升高,镉的吸附量和吸收能力急剧上升,最终发生沉淀。在本研究中,3种植物对镉均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可能是由于当地土壤酸化使镉的离子交换态比例上升,直接导致植物物中镉含量增加。

2.3.2转移系数由表4可知,胜红蓟和小飞蓬的转移系

数相对较大而五节芒的转移系数较小,但同种植物对不同重金属元素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胜红蓟对镍的转移系数最大,高达398.58%,而五节芒对镉的转移系数最小,仅43.53%。

目前,超富集植物或富集能力强的植物对高浓度重金属的耐受和富集机理尚有争议[29-30],但它们通过根系吸

收固定重金属,并转移到地面部分,最终通过收割植物的方式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修复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或避免了高浓度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

2.3.3生物浓缩系数由表5可知,小飞蓬对镉的生物浓

缩系数最大、高达3750.36%,其次是胜红蓟对镉、铬的生物浓缩系数均达1664.54%,此外,胜红蓟对锌(553.32%)、对铜(498.75%),五节芒对铜(479.60%),小飞蓬对镍

(454.20%)等,均具有较大的生物浓缩系数,说明它们从环境中吸收吸收、富集重金属的能力较强。

3结论与讨论

(1)明山煤矿废弃地土壤pH 值在2.87~6.16之间,

低于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土壤污染是镉—铜—锰复合型污染,其中,镉含量为

0.759~3.109mg/kg 、超标严重,说明土壤镉含量污染严重,铜含量为39.522~270.308mg/kg ,存在一定程度的铜污染,但污染不严重;锰含量为387.057~488.660mg/kg ,污染严重镍、铅、锌、铬污染较轻或基本没有污染。镉在

pH 值较高,尤其是含有较多CaCO 3的碱性土壤中活性低,不易移动;而在酸性条件下则易迁移,毒性增强。因此,提高土壤pH 值成为降低土壤镉含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土壤中拌石灰,能提高土壤的pH 值,使土壤污染状况得到一定改善。

(2)分析3种土著先锋植物体内重金属(镍、镉、铜、铅、锌、锰、铬)的含量发现,五节芒体内重金属含量最低,胜红蓟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小飞蓬介于两者之间,说明胜红蓟吸收、囤积土壤重金属元素的能/潜力比小飞蓬、五节芒要强/大。

从3种植物体内吸收重金属含量的算术平均值看,所测定的7种元素中,锰和锌在3种土著先锋植物体内的含量均较大,镉、铬的含量相对较小。7种元素在植物体内吸收、囤积量的顺序是:在胜红蓟体内,各元素从大到小依次是锰、锌、铜、铅、镍、镉和铬;在五节芒体内,各元素从大到小依次是锰、锌、铜、镍、铅、铬和镉;在小飞蓬体内,各元素从大到小依次是锰、锌、铜、镍、铅、铬和

镉。

(3)3种先锋植物间及植物根茎叶不同部位间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是不同的,其中,五节芒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弱而小飞蓬、胜红蓟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强。从富集系数看,小飞蓬、胜红蓟是土壤镉的超富集植物,种植这两种植物有利于改良明山煤矿废弃地土壤的镉污染。此外,胜红蓟的叶对镍、铅、锌、铜,小飞蓬的叶对锌、镍以及五节芒的茎部对铜等均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从转移系数看,胜红蓟和小飞蓬的转移系数相对较大而五节芒的转移系数较小,但同种植物对不同重金属元素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胜红蓟对镍的转移系数最大、高达398.58%,而五节芒对镉的转移系数最小、仅

43.53%。

从生物浓缩系数看,小飞蓬对镉的生物浓缩系数最大、高达3750.36%,其次是胜红蓟对镉、铬,生物浓缩系数均达1664.54,此外,胜红蓟对锌、对铜,五节芒对铜,小飞蓬对镍等,均具有较大的生物浓缩系数,说明它们从环境中吸收吸收、富集这些重金属元素的能力较强。尽管五节芒不属于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但对污染土壤中的铅、锌等重金属均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31],这一现象说明五节芒对降低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及改善土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五节芒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定居后,有效地促进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了根际土壤重金属含量,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尤其是对难以复垦的矿砂堆积地显示了较大的改良潜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37

参考文献:

[1]Monni S,Salemaa M,White C,et al.Copperresistance of

Calluna vulgaris originating from the pollution gradient of a Cu-Ni smelter in south west Finland[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0,109:211-219.

[2]Del R M,Font R,Almela C,et al.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uptake by wild vegetation in the Guadiamar river area after the toxic spill of the Aznalcollar mine[J].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2,98(1):125-137.

[3]Karathanasis A D,Johnson C M.Metal removal potential by

three aquatic plants in an acid mine drainage wetland[J].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al,2003,22(1):22-30.

[4]Wei S H,Zhou Q X,Wang X,et al.Potential of weed species

applied to remediation of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heavy metal[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2004,16(5):868-873.

[5]李永庚,蒋高明.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4(1):95-100.

[6]胡振琪.中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20年:回顾与展望[J].科技导

报,2009,27(17):25-29.

[7]王海春.矿区土地复垦的理论及实践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09

(13):40-42.

[8]毕银丽.丛枝菌根培养新技术及其对土地复垦生态效应[M].北

京:地质出版社,2007.

[9]龙健.我国南方红壤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及其恢复研

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10]邢前国.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J].生态科学,2003,22

(2):275-279.

[11]McIntyre T.Phyt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soils[J].

Advances i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Biotechnology,2003,78: 98-123.

[12]Turgut C,Pepe M K,Cutright T J.The effect of EDTA and

citric acid on phytoremediation of Cd,Cr and Ni from soil using Helianthus annuus[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4,131: 147-154.

[13]王忠全,温琰茂,黄兆霆,等.几种植物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适

应性研究[J].生态环境,2005,14(4):540-544.

[14]宗良纲,李义纯,张丽娜.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中转基因技

术的应用[J].生态环境,2005,14(6):976-980.

[15]廖富林,杨期和,颜幼平,等.广东梅州明山煤矿废弃地的自然

定居植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1-75.

[16]罗迎新.梅州地理[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

[17]王燕,李贤庆,董鹏,等.测定煤矿区土壤中元素含量的火焰原子

吸收法[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0,38(1):41-44.

[18]王喜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植物叶中微量重金属[J].理化检

验(化学分册),2007,23(5):360-361.

[19]隋方功,李俊良.土壤农化分析实验[D].青岛:莱阳农学院,2004.

[20]杨燎原,袁健,杨慎文,等.用玻璃电极法准确测定溶液中pH值的

分析路径[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S):94-95.

[21]余涛,杨忠芳,钟坚,等.土壤中重金属元素铅、镉地球化学行为影

响因素研究[J].地学前缘,2008,9(5):1005-2321.

[22]臧小平.土壤锰毒与植物锰的毒害[J].土壤通报,1999,30(3):139-

141.

[23]李东艳,方元元,任玉芬,等.煤矸石堆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分

析——

—以焦作市中马村矿为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32(5):15-

17.

[24]王心义,杨建,郭慧霞.矿区煤矸石堆放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研

究[J].煤炭学报,2006,31(6):808-812.

[25]田采霞,郭保华.煤矸石堆对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影响分

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34(3):23-25.

[26]Baker A J M,Brooks R R.Terrestrial higher plants which

hyperaccumulate metallic element-a review of their distribution, ecology and phytochemistry[J].Biorecovery,1989(1):811-826. [27]吴明文.南丹部分尾矿区土壤及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研究[D].南

宁:广西大学,2007.

[28]廖敏,黄昌勇,谢正苗.pH对镉在土水系统中的迁移和形态的影

响[J].环境科学学报,1999(10):81-86.

[29]雷梅,岳庆玲,陈同斌,等.湖南柿竹园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植

物吸收特征[J].生态学报,2005,25(5):1146-1151.

[30]Lone M I,He Z L,Stoffella P J,et al.Phyt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ed soils and water:Progresses and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8,9

(3):210-220.

[31]任立民,刘鹏,郑启恩,等.广西大新县锰矿区植物重金属污染的

调查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6,35(3):5-8.

!!!!!!!!!!!!!!!!!!!!!!!!!!!!!!!!!!!!!!!!!!!!!!!

《中国种业》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种子协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性、技术性种业科技期刊。该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

刊物目标定位:以行业导刊的面目出现,并做到权威性、真实性和及时性。覆盖行业范围:大田作物、蔬菜、花卉、林木、果树、草坪、牧草、特种种植、种子机械等,信息量大,技术实用。

读者对象:各级种子管理、经营企业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各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人员,大中专农业院校师生,农村专业户和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

月刊,大16开本,每期8.00元,全年96.00元。国内统一刊号:CN11-4413/S,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895X,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亦可直接汇款至编辑部订阅,挂号需每期另加3元。

邮发代号:82-132

地址:(100081)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电话:010-********(编辑部)

010-********(广告发行部)

传真:010-********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8c11960047.html,

E-mail:chinaseedqks@https://www.doczj.com/doc/8c11960047.html, chinaseedqks@https://www.doczj.com/doc/8c11960047.html,

2012年《中国种业》征订启事13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