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韦好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韦好

青春岁

18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和发挥指导作用的重大命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的角度来讲,陈独秀是重要的先导,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和完整介绍中发挥着特别的贡献。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精辟概括。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具体特色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加以实现、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成为了中国历史演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早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就被广泛关注。虽然从表面上看,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争论更多的是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合中国,而更深层次上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西方文化,是否应该被接受、如何接受。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概括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种观点。

1、相斥说

相斥说是长期以来国内一直流行的观点之一。此观点认为,无论是从阶级性、党性、时代性、区域性、民族性还是功能性方面,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都是水火难容的两种对立思想体系。李一氓曾给蔡上思写一封信,说:我们都是经历过五四运动的人,一般也是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诲过的人,看到孔子哲学仍然具有官方哲学的味道,横行天下,真使人膛目结舌。

2、兼容互补说

兼容互补说的代表是唐昌黎。他认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并非绝不兼容和非此即彼的,而是各有所长,相互补充。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可在四个方面有互补:生产力首位伦与注重精神文明互补,解放全人类思想与爱国主义互补,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与重视知识分子互补,矛盾学说与和为贵互补。

3、多元并存说

持多元并存说的学者认为,儒学虽与马克思主义有不兼容的地方,但是二者也可以在多元的文化结构中并存。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考虑传统文化的原动力,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都应该得到发展。

4、相同相和说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可以兼容结合,这是持相同相和说学者的观点。中国哲学的发展应当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要吸收外来东西又要与本国传统文化相衔接。

5、取代说

自从儒学热以来,国内确实有一些人有抬高儒学而贬低马克思主义地迹象。他们公开主张以儒学取代马列主义成为中国大陆代表中华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的正统思想。力图用儒学和所谓的新儒学来否定和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向。

6、“西体中用”说

西体中用说是李泽厚提出的一种观点。他的“西体中用”命题中的“西体”,就是西学,并认为这个西学当然包括马克思主义,但也不只是马克思主义,还有别的思想理论、学说学派。

7、会通与超越说

其代表人物是张允熠。他指出,儒学是中华名族历史最悠久、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韦 好(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更好的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找到两者的共同点。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教条。中国传统文化要在当代中国大放光彩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当代中国人民需要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结果,是当代的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指南。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生命力最旺盛的传统文化。但中国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从古至今,它不仅吸收外来文化的精义以丰富自身而且不断向外辐射中华文化之光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伊始,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义无反顾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仍是中西文化会通的必然归局。

8、综合创造说

这种观点最早是张岱年在1936年提出,时称“创造的综合”。他们认为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都是走不通的,只有辩证的综合创造,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特色,有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种综合需要创造精神,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而这种综合又为新的创造奠定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一种新的创造,同时又是多项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的新的综合。

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形式是毛泽东思想的载体而且还启发了毛泽东等在马列主义指导下,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问题,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创立和架构者。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精神乳汁的同时,以伟大改革家的深邃眼光,以全新的现代意识和时代观念,对传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以及与传统因素相联系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展开深刻的批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般规律,也凸显了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面对新时期的新问题,产生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共产党的又一个指导思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及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价值观就是一定的主体对特定的客观事物以及自己行为总体性的好的有益的评价。在一系的价值观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起主导作用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是对主体的行为和态度起指导作用,是主体区分好坏是非的决定性心里倾向,它决定主体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目标。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为24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公平、公正、法制、爱国、敬业、友善、诚信。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

从核心价值观角度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一个主题,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思想。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指不同事物构成的一种统一和平衡,是多样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外在表现,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内涵。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谈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提出的“人和”思想,谈的就是人与人以及民族间的和谐。“和而不同”不仅应“成为中国文化可贵的历史经验,

>>

(下转第179页下)

2014年01

月上青春岁月

179

该报道中可以推测出该新闻报道者希望传达给西方读者的是:中国的改革是失败的,中国和几十年前一样没有民主,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压迫人民。下面本文作者将利用伯克的同一理论来分析报道者是如何通过同一理论达到劝说读者的目的的。

1、报道者利用同情认同的手段:西方国家历来都有宣扬民主平等,追求自由的传统,民主的观念在西方人的世界观里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每个国家民主的发展都是需要时间和经历一个过程的,新闻报道者提及发生在中国20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八九学潮等历史事件,让西方读者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同情,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假想:认为中国在的改革之路是失败的,中国人民没有民主,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想到中国,还是满街的挂着国家领导人的画像,处处是念着毛主席语录的人民;为了进一步劝说读者,报道者还报道了中国社会最新发生的负面新闻:湖南卖瓜农被城管殴打致死、被误判的上访者在北京国际机场引发的爆炸事件和律师徐智勇因为举报政府腐败行为被拘留等。这些负面新闻是真实发生的,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报道者利用了西方读者的不在场,以偏概全的将负面消息传达给西方读者。从伯克的同一理论看,报道者通过选取材料,使读者在心理上与之达到同情认同,实现了对读者灌输其观点的目的。

2、报道者利用对立认同的手段:中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上本就是相互对立的,加之西方媒体宣传的“中国威胁论”等不利于中国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误解。在本文中,报道者选取种种不利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闻来树立起媒体和民众的共同的反对对象,使读者和报道者一致对外,站在同一战线上看待中国社会上发生的新闻。通过媒体的新闻,西方民众在没有机会亲身体验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情况下,成了媒体宣传中国负面消息的消化者。

3、报道者利用误同的手段:通过发布中美两国在国际上不同指标的对比,报道者凸显出了中国和美国在不同方面的差距,对比的结果显示:自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开始,中国的经济在全

球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总体上美国的国际形象在全球仍然要高于中国;各国人民对于美国作为建交伙伴的热情明显高于中国;在尊重公民自由权上,美国的好评要远远高于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中美双方处于不平等的位置。通过发布以上报告,作为西方国家的公民自然会误认为自己是站在高平台上与中国公民对话的,造成一种“与中国人民相比,他们高人一等的自豪”。报道者从中达到规劝读者,使读者在对华态度上与其达成一致。

三、总结

本文在伯克新修辞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其核心理论——同一理论对《时代周刊》的对华报道进行分析,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办法,分析得出了该新闻报道者是如何利用修辞手段达到宣传不利于中国的言论的目的,如何采取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规劝读者的。不仅仅是本文中分析的报道,其他关于中国的报道有百分之八十都是负面的消息,因此从中中国读者们可以推断出《时代周刊》对华的态度十分不友好;其有失偏颇的报道方法,不仅违背了新闻语体的客观公正性,而且也影响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处理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值得我们去深思。

【参考文献】

[1] 陈莉红. 肯尼斯?伯克“认同说”视角下的广告语篇分析[J]. 韶关学院学报, 2009(1).

[2] 柴改英, 郦 青, 著. 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研究[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2.

[3] 邓志勇, 胡 敏. 修辞批评的戏剧主义范式运用举隅——以美国《时代周刊》对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报道为例[J]. 毕节学院学报, 2012(7).

[4] 方小兵. 奥巴马竞选演说的新修辞分析:认同策略[J]. 广西社会科学, 2009(4).

[5] 姚先锋, 沈李丽. 肯尼斯?伯克认同说与广告文本分析[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9(5).

也应成为今天进行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核心价值观中几乎每一个内容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原型。无论是诚信友善还是公平法制,都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一直坚持的信念。

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历史渊源来看,学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以发轫与先秦时期,具有鲜明伦理色彩的儒家道德理想以及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上符合时代潮流的价值追求为蓝本,也以肇始于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化的西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为鉴戒,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念合乎规律”的继承与发展。

四、结论

从“五四”运动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与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有几十年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使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主、富强复兴的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来团结全社会,在主流价值上实现统一。我们强调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行动指南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 Cheryl Chen,,IEEE Computer Society(1730 Massachusetts Ave., NW Washington, DC

USA)2012: 653-655.

[2]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人民出版社, 1991: 534.

[3] 张允熠.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M].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3-20.[4] 李一氓. 李一氓给蔡尚思教授的一封信[N]. 光明日报, 1990-12-26.[5] 唐昌黎.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学[J]. 人文杂志, 1995(2).[6] 儒学思想讨论会综述[J].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1(9).

[7] 任继愈. 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J]. 哲学研究, 1991(1).[8] 方克立. 评大陆新儒学推出的两本书[J]. 晋阳学刊, 1996(3).[9] 李泽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 东方出版社, 1987: 148-149.[10] 张允熠.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M].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11] 张岱年, 程宜山. 中国文化论争[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26-327.

[12] 周积明, 张艳国. 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J]. 江汉论坛, 1995(11).[13] 钟明华, 黄 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12).

[14] 韩 星. 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与中国文化整合[J]. 东方论坛, 2006(1): 8-14.

[15] 方爱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视域:原则与启示[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2).

[16] 张传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主心骨[J]. 求是, 2009(5).

[17] 公方彬. 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崛起[J]. 中国报道, 2006(10).

[18] 罗文东.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12).

【作者简介】

韦好(1989—),男,广西柳州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

>>

(上接第180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