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偏瘫患者的作业治疗流程

偏瘫患者的作业治疗流程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内容及标准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表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一)填写部分 视觉:正常有视野缺损偏盲全盲 语言:正常Broca失语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构音障碍全哑 听觉:正常减退耳聋 患侧忽略:有无 病前的自理能力:完全自理大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 病前的移动能力:可走动:无辅助使用拐杖、助行器等 不可走动:坐轮椅卧床(二)表格部分 1.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

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无肌张力的增加 I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2.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先检查面部、上

康复基本流程

康复基本流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康复基本流程 一、翻身练习: 1、健侧翻身:患者仰卧,双上肢屈肘,健侧前臂托住患侧前臂,置于胸前;或双手十指交叉,双上肢向正前方伸展。健腿屈曲,健足自患腿膝关节下方插入小腿下方。摆好上述姿势后,在上半身左右旋转的同时,利用健侧伸腿的力量带动患侧身体翻向健侧。 2、患侧翻身:患者仰卧,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拇指在健侧拇指上方,双上肢向天花板方向伸展,双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双足底平踩床面。摆好上述姿势后,将伸展的双上肢先摆向健侧,再迅速反方向地摆向患侧,借助摆动的惯性使身体翻向患侧。 二、坐位练习: 1、辅助式坐起: 患者健侧下肢插入患侧小腿下方,术者立于患者健侧,一只手插入患者的颈下,到达患者的两侧肩胛骨之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撑患者头部和上部躯干;同时,术者的另一只手帮助患者将下肢向床边移动。患者双足平放着地,将坐姿调整为正确的坐位。 2、患者仰卧位,移动身体,健侧靠近床边,用健侧脚勾住患侧腿的下方;用健侧下肢将患侧下肢抬起并移动到床边放下。头、颈和躯干向上方侧屈,用健侧上肢支撑身体,将肘伸直与健侧腿一起带动身体坐起。 三、爬行训练:四点跪立稳定后,可以进行以下练习。举起患手成三点跪立;举起健手成三点跪立;如果患手支不住身体,应予帮助;举起健手和患腿成两点跪立;举起患手和健腿成二点跪立。 四、跪行训练:

1、先由他人帮助或自己单膝跪 2、再练习双膝跪,帮助患者做前后左右的平衡训练,直至能自行跪稳为止。 3、双膝跪立平衡训练成功后,由患者试着双膝走路。可以由慢到快,由直线到曲线或横向行进。 4、训练中不能强拉患者的患手,避免发生患肩关节脱位。 五、站立训练: 1、辅助站起:患者双足平放于地面上,患脚在前。辅助者用膝顶住患者膝部,双手抓住患者腰部。患者躯干前倾、重心前移,在治疗者的帮助下伸髋、伸膝慢慢站起。随着患者站立能力的提高,患足可逐渐后移,以逐步增强患侧下肢的负重能力。 2、独立站起: (1)双足着地,两手交叉,双上肢向前充分伸展,身体前倾。 (2)当双肩向前超过双膝位置时,立即抬臀,伸展膝关节站起。训练人员应在患侧保护监视,以防跌倒。 3、健侧下肢负重站立 4、患侧下肢负重训练 5、站立平衡 6、利用手杖站立平衡 六、平衡功能训练 1、静态平衡 2、动态平衡包括自动平衡及他动平衡

偏瘫患者常用康复评定

偏瘫患者常用康复评定 1.肌力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度称为肌力。肌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力称静止性肌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力,称为运动性肌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2)评定:改良Ashworth分级法 0级正常肌力. 1级肌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围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围的大部分时,肌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2.Brunnstrom技术 1)是由70年代的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 创立的一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针对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依据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各个不同阶段,提出了“恢复六阶段”理论:即肌力由低逐渐增高,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状态逐渐显著,随着共同运动的完成,出现分离运动、精细运动等,直至完全恢复正常。此疗法利用各种运动模式诱发运动反应,再从异常运动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运动的成分,达到恢复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 2) 技术包括:Brunnstrom技术主要包括:体位摆放及床上训练,坐位训练,引导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引导分离运动,行走训练,日常生活练习。 3)对它的理解:评定作用比它的技术更常用;既可以做评定标准,也可以是治疗方法。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六级分期评定表

偏瘫患者评定量表

天津蓟县海琦医院中医康复科 偏瘫评定表 评 定 内 容 与 标 准

一、基本情况 (一)姓名、性别。。。。 (二)表格部分 1.肌力评定 分级评级标准 5 抗最大阻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5- 抗较大阻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4+ 抗比中等度稍大阻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4 抗中等度阻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4- 抗比中等度稍小阻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3+ 抗重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抗较小阻力时达关节部分活动度 3 抗重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3- 抗重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的50%以上 2+ 减重达关节最大活动度,抗重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的50%以下 2 减重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2- 减重达关节最大活动度的50%以上 1+ 减重达关节最大活动度的50%以下 1 可触及肌肉收缩,但无关节活动 0 没有可以测到的肌肉收缩 2.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 无肌张力的增加 I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 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 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 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 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3.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

偏瘫康复案例

陈** 患者神清,交流尚可,反应稍缓慢,坐轮椅由家人推入,躯干向右侧倾斜,骨盆后倾程弓背 坐。 身体形态:坐位骨盆后倾、躯干向右侧弯斜。 上肢运动功能:右:主动肩前屈:60度。 肩外展:50度伴肩胛骨上抬。 肘伸展: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前臂旋前旋后: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腕背伸: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手指伸展: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上肢肌肉情况:屈肘肌群:有缩短,但能牵伸到正常位置。 伸肘肌群:有缩短,被动屈肘至90度可感到伸肘肌群阻力大,引起疼痛。 前臂旋前肌群:有缩短,但可牵伸到正常位置。 前臂旋后肌群:无缩短。 上肢肌张力:屈肘肌群:3级伸肘肌群:3级前臂旋前肌群:2级前臂旋后肌群:1+级上肢肌力:因受肌张力影响,随意运动不充分,故无法评估。 下肢运动功能:下肢无主动运动,但髋内旋肌群,外旋肌群,伸髋肌群有肌肉收缩。 下肢联合反应:髋内旋、外旋均可引出联合反应。 下肢肌肉情况:髋外旋肌群:有缩短小腿三头肌:有缩短,但可牵伸至正常位置。 下肢肌张力:屈髋肌群:1级伸髋肌群:1级屈膝肌群:0级伸膝肌群:0肌 下肢肌力:不建议评定,但可作为参考。 坐位平衡:静态能维持,躯干偏向右侧。向前后左右可引出平衡反映,但自己不能返回中线。躯干柔韧性:双侧屈曲、伸展、侧屈、旋转均受限,以伸展、旋转受限为重。 功能性活动:桥式:在辅助下能部分完成,重心偏向左侧。 向左侧翻身:在辅助下(被动屈膝屈髋)能完成,速度缓慢,不均匀,肩胛骨 过中线能力不佳。 向右侧翻身:能完成,速度缓慢,不均匀,不协调。 卧坐转移:不能完成。 患者肩关节、肘关节、手指、膝关节出现疼痛,建议进一步评估,找出是中枢性的疼痛还是 关节内的问题,或是由于力学结构改变而引起的疼痛。 建议进一步进行协调评定、感觉评定。 主要问题:1、右上肢肌张力增高,关节活动度受限。 2、右上肢随意运动能力差,协调性差。 3、躯干伸展受限、躯干控制能力差,坐位平衡能力差。 4、右下肢无主动运动。 5、无法向患侧翻身,无法完成卧坐转移。 康复目标: 近期:1、改善上肢肌张力,缓解疼痛。2、促通下肢主动运动。3、提高坐位平衡能力。 远期:1、进一步改善上下肢功能,促进随意运动逐步2、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语言治疗:约有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心理治疗: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传统的物理疗法:对偏瘫的康复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运动疗法是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祖国传统医学早已用于治疗偏瘫,特别是利用针灸配合肢体运动具有独到之处。 截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物理疗法:徒手或借助器械,综合应用水疗、电疗、光疗等手段,改善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残存肌力,增强肌肉耐力,恢复协调和平衡能力,使截瘫病人学会翻身、起坐和床与轮椅之间及轮椅和厕所之间的转移动作。 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从日常生活活动、生产劳动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使患者掌握进食、穿衣、入厕等日常生活动作,并学会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在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康复工程: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矫形器,借助双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复站立能力,并能在小范围内步行。

中风后遗症、肢残等中医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肢残等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 一、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康复 中风造成的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肢体瘫痪、失语失忆、吞咽困难、心理障碍等,治疗这些中风后遗症应遵医嘱按疗程坚持用药,并配合功能康复锻炼、理疗、心理障碍康复进行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 坚持服用汤药以促进脑血管病变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丰富,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受损脑细胞,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建立脑组织功能代偿;同时对降低血粘度和高脂血症,对硬化动脉有软化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和预防中风复发的双重目的。中药汤药常分两型: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可用华佗再造丸、三七总甙片等;阳亢络阻型方用镇肝熄风汤,中成药可用太极通天口服液等。 (二)功能康复锻炼 1、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增强肌力、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方法包括被动训练、主动锻炼、助力运动,个别不能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意识锻炼。 2、平衡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3、日常生活训练:个人洗漱,行走动作、更衣等。作业疗

法:患者有目的进行动作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如下棋、珠算、桌球、阅读、书写、刺绣等。 (三)理疗 电疗、磁疗、高压氧治疗等,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针灸一般取穴百会、风俯、内庭、太冲。上肢不遂加肩榆、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四白;舌强语涩加廉泉、通里。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一般操作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拇指按揉膻中、中脘、关元等穴。每穴按摩1分钟,手法适中。2、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上肢肌肉,然后重点按揉和捏拿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每次5分钟。3、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下肢肌肉,重点捏拿和按揉髋、膝、踝关节,然后用手掌将下肢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4、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两手拇指腔探压背部脊柱两侧,由上至下进行,并用手掌在背腰部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然后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臀部及下肢后侧的肌肉群,轻抚几次,每次5分钟。 5、患者取坐位,按摩者站在患者的背面,按摩风池、肩井穴,

中风偏瘫的康复流程

评估病情 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 患者处于早期 患者处于中期或后期 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入院 急性期 非急性期 (1) 精神意识状态评定:目的在于评定患者精神意识状态清醒与否。 (2) 认知功能评定:主要是运用MMSE 量 表评定患者是否有认知功能障碍及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失认症、失用症、注意力的评定。 (3) 吞咽功能评定:吞咽功能评定量表评定 患者是否饮水呛咳及确定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 (4) 肌张力评定:运用改良Asworth 评定量表评定患者是否有肌张力增高及增高程度 (5) 感知觉功能评定:确定患者是否有感知觉障碍,为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及预后 判断提供依据。 (6) 运动功能评定:运用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运动障碍程度,同时为康复训练提供指导。 (7) BR 分期:确定患者功能恢复处于几期。 (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运用改良巴氏 指数即ADL 评定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障碍程度。 (2) 平衡功能评定:Berg 平衡量表评定患 者的平衡功能,同时对临床康复也具有指导意义。 (3) 痉挛评定:使用改良Asworth 评定量表 确定患者的痉挛程度。 (4) 运动功能评定:运用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运动障碍程度,同时也可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5) 疼痛评定:确定患者疼痛性质及疼痛程度。 (6) 步态分析:通过步态分析确定患者的异 常步态及分析形成原因,以助临床康复矫正。 (7) 语言-言语功能评定:通过语言-言语功 能评定确定患者语言及言语功能障碍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可判断预后。 (8) BR 分期:确定患者功能恢复处于几期。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内容与标准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表 评 定 内 容 与 标 准 华西医院康复科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一)填写部分

视觉:正常有视野缺损偏盲全盲 语言:正常 Broca失语 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构音障碍全哑 听觉:正常减退耳聋 患侧忽略:有无 病前的自理能力:完全自理大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 病前的移动能力:可走动:无辅助使用拐杖、助行器等 不可走动:坐轮椅卧床 (二)表格部分 1.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 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 无肌张力的增加 I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 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 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 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2.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 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 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先检查面部、上肢、下肢,然后进行上下和左右的比较,确定刺激的强弱。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的部位检查,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的部位向有障碍的部位检查,这样容易确定异常感觉范围的大小。 ③温度觉:包括冷觉与温觉。冷觉用装有5—10 c的冷水试管,温觉用40一45C的温

脑卒中偏瘫患者强化作业治疗30例报告

脑卒中偏瘫患者强化作业治疗30例报告【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作业治疗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最常见威胁生命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其致死率呈下降趋势,继而致残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是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病伤残者进行训练与治疗,以增进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其最大限度的恢复、改善躯体、心理和社会活动能力的一种技术和方法。它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作业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患者参与作业治疗活动,改善和维持生理、心理两大方面的功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立,最终回归家庭,重返社会。可以说作业治疗是一座桥梁,是偏瘫患者从医院回归家庭正常生活,重反社会的桥梁。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通过对部分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强化作业治疗,观察强化作业治疗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以探讨作业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作用。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进行康复治疗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脑梗死36例,脑出血24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左侧偏瘫32例,右侧偏瘫28例,年龄在40~80岁,无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平

均治疗时间为60 d。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确诊的初次发病者。脑卒中病程超过1年、2次或多次脑卒中及合并有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均除外。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只是在作业治疗时间上有所区别。作业训练以功能性作业训练、认知综合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娱乐活动、再就业训练为主。治疗组采用5.5 d/周,2次/d,40 min/次的作业训练;对照组5.5 d/周,1次/d,40 min/次的作业训练。 1.2.2 评定方法每位患者于入院当天和治疗2个月后各进行1次ADL评定,根据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给每位患者评分,满分100分。评定工作均由同1名康复治疗师完成。 2 结果 入组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2个月时,两组在M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更明显。 入组时治疗组重度依赖21例,完全依赖9例,对照组中度依赖2例,重度依赖21例,完全依赖7例;经治疗后2个月时,治疗组重度依赖3例,中度依赖12例,轻度依赖15例,对照组重度依赖7例,中度依赖16例,轻度依赖7例。Barthel指数(MBI),满分100

中风偏瘫的康复流程

评估病情 中期评定(可多次评定) 末期康复评定 肌张力评定:运用改良Asworth 评定量表评定患者就是否有肌张力增高及增感知觉功能评定:确定患者就是否有感,为康复训练计划得制定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运动功能评定:运用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运动障碍同时为康复训练提供指导。 确定患者功能恢复处于几期。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运动障碍程度,同时也可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5) 疼痛评定:确定患者疼痛性质及疼痛程度。 (6) 步态分析:通过步态分析确定患者得异常步态及分析形成原因,以助临床康复矫正。 (7) 语言-言语功能评定:通过语言-言语功能评定确定患者语言及言语功能障碍类型与严重程度,并可判断预后。 (8) BR 分期:确定患者功能恢复处于几期。 1、 早期康复 相当于Brunnstrom 恢复阶段1~2期: ⑴ 正确体位教会家属与护理人员采用正确得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与患侧卧位得方法。 ⑵翻身练习 包括往健侧与患侧翻身 ⑶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腿交叉侧移等。 ⑷ 床边被动运动 包括上肢、下肢与躯干。 ⑸促进肌肉收缩得方法利用对肌肉得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⑹针对吞咽障碍 可给予面、舌、唇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舌、舌顶上颚等,冰冻棉签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⑺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⑻转移 床到轮椅得或轮椅到床得转移。 ⑼ 坐站练习早期给予患者斜床(电动起立床)站立。帮助患者重新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得控制,重获血压得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与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溢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⑽ 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中频、脑循环等。 ⑻ 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 ⑼ 髋内收、外展得控制训练。 ⑽ 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训练。 ⑾ 髋伸展位膝关节得屈曲/伸展控制训练。 ⑿ 患肢悬垂位训练下肢准备负重运动。 ⒀ 俯卧位屈患膝训练。 ⒁ 站立平衡训练 包括从坐到站与从站到坐、重心转移、单腿负重平衡等。 ⒂ 迈步训练 包括足跟着地训练、双杠内步行训练、扶拐步行训练等。 ⒃ 上下楼梯 健侧先上患侧先下 ⒄ 穿脱衣训练 3、后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 恢复阶段 5~6期 ⑴ 手指得精细动作加强训练。 ⑵ 侧方行走训练先向健侧后向患侧。 ⑶ 改善步态训练骨盆放松、踝背伸牵伸屈膝加强训练。 ⑷ 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站立位健腿在前、患腿在后,指示重心前移,患足足 跟不能离地;患肢负重健肢前后迈步。 实施康复治疗计划 1- - 2个月时间康复训练,再次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得进展。如评估结果达到理想康复效果即后期恢复结局,嘱出院随访复查。 如评估结果选择继续当前治疗方案或适当修改原治疗方案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

Brunnstrom技术 一、概述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三、评定方法 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一、概述 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提出了脑损伤后恢复的6个阶段,并利用这个规律创立了一套治疗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 分级: 完全性瘫痪(Brunnstrom I级) 运动模式异常(BrunnstromⅡ级) 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顶点(BrunnstromⅢ级) 分离运动的出现(BrunnstromⅣ、V级) 几乎恢复正常(Brunnstr omⅥ级) 特点: 在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一)联合反应: 是指偏瘫患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收缩时,患侧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张引起的关节活动。 上肢联合反应一般为对称性运动; 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的;屈曲、伸展为非对称性的(Raimiste现象)(二)共同运动: 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活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1.上肢共同运动 (1)上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腕和手指屈曲,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2)上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伸腕、屈指,前臂旋前,肘关节伸展,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内收、内旋。 2.下肢共同运动 (1)下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跖屈,踝跖屈、内翻,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内收、内旋。 (2)下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背屈,踝背屈、弹翻,膝关节约90°屈曲,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三)原始反射

偏瘫患者常用康复评定

偏瘫患者常用康复评定 1.肌张力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着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2)评定:改良Ashworth分级法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2.Brunnstrom技术 1)是由70年代的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 创立的一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针对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依据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各个不同阶段,提出了“恢复六阶段”理论:即肌张力由低逐渐增高,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状态逐渐显着,随着共同运动的完成,出现分离运动、精细运动等,直至完全恢复正常。此疗法利用各种运动模式诱发运动反应,再从异常运动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运动的成分,达到恢复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 2) 技术包括:Brunnstrom技术主要包括:体位摆放及床上训练,坐位训练,引导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引导分离运动,行走训练,日常生活练习。 3)对它的理解:评定作用比它的技术更常用;既可以做评定标准,也可以是治疗方法。 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六级分期评定表

中风偏瘫的康复流程

评估病情 康复评定康复评定

1、早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⑴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 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 ⑵翻身练习包括往健侧和患侧翻身 ⑶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 床抬臀、双腿交叉侧移等。 ⑷床边被动运动包括上肢、下肢和躯干。 ⑸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⑹针对吞咽障碍可给予面、舌、唇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舌、舌顶 上颚等,冰冻棉签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⑺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⑻转移床到轮椅的或轮椅到床的转移。 ⑼坐站练习早期给予患者斜床(电动起立床)站立。帮助患者重新获垂直感, 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溢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⑽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中频、脑循环等。 2、中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3~5期 ⑴抑制上肢痉挛模式。 ⑵伸展躯干促进和改善躯干活动性,抑制躯干紧张、痉挛。 ⑶肢体放置与保持活动在患手活动期间,指示在任何一个角度停住并保持在 此位置片刻以提高患上肢的空间控制能力。 ⑷肩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肩前平举、肩外展、肩外旋。 ⑸肘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肘伸展、前臂旋后。 ⑹腕指的自主运动腕背伸、桡尺侧偏、拇指外展、对指等。 ⑺肩胛带的活动向上、向外、向下。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内容与标准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内容与 标准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表 评 定 内 容 与 标 准 华西医院康复科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一)填写部分 视觉:正常有视野缺损偏盲全盲 语言:正常 Broca失语 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构音障碍全哑听觉:正常减退耳聋 患侧忽略:有无 病前的自理能力:完全自理大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

病前的移动能力:可走动:无辅助使用拐杖、助行器等 不可走动:坐轮椅卧床 (二)表格部分 1.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无肌张力的增加 I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2.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 问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 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 肤,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先检查面部、上肢、下肢,然后进行上下和左右的比较,确定刺激的强弱。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的部位检查,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的部位向有障碍的部位检查,这样容易确定异常感觉范围的大小。 ③温度觉:包括冷觉与温觉。冷觉用装有5—10 c的冷水试管,温觉用40一45C的 温水试管。在闭目的情况下交替接触患者皮肤,嘱患者说出冷或热的感觉。选用的试管直径要小。管底面积与皮肤接触面不要过大,接触时间以2—3秒为宜,检查时两侧部位要对称。 (2)深感觉: ①位置觉:患者闭目,检查者将患者手指、脚趾或一侧肢体被动摆在一个位置上, 让患者说出肢体所处的位置,或用另一侧肢体模仿出相同的角度。 ②运动觉:患者闭目,检查者以手指夹住患者手指或足趾两侧,上下移动5度左 右,让患者辨别是否有运动及移动方向,如不明确可加大幅度或测试较大关节,让患者说出肢体运动的方向。患肢做4—5次位置的变化,记录准确回答的次数,将检查的次数做为分母.准确地模仿出关节位置的次数做为分子记录(如上肢关节觉4/5)。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第一步沟通 首先与患者家属沟通,询问患者的病史,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 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 (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为: (1)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 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 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3)共济失调型 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 (4)其他类型: a.强直型:主要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腱反射 不亢进。 b.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进。 C.震颤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与锥体外系受累有关。 3.辅助检查: (1)头部影像学检查: MRI、CT (2)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康复治疗学作业治疗 单选题

选择题 1.在患者治疗的哪个阶段需要活动分析(E ) A.初诊时B.治疗开始C.治疗中 D .治疗后 E .治疗全过程 2.以下哪项评估有利于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 ) A.任务分析B.活动分析C.徒手肌力评估D.关节活动度评估 E.活动分析和运动功能评估 3.下列哪项是作业治疗师的核心技能(A ) A.活动分析B.关节松动术C.心理治疗D.矫形技术E.计算机操作能力4.下列哪项不是进行活动分析的目的(E ) A.为治疗师提供全面理解活动行为的方法 B.了解从事活动所需要的设备、用具和材料、花费、时间、空间及人员 C.通过适应和改造设备、环境及简化活动,来确定转换活动的方式 D.在选择可以满足特殊需要的活动时,练习解决问题的技能 E.为了达到治疗目标 5.下列不属于作业活动分析简单分析的是(D ) A.明确活动的方式B.选择活动类型C.分析选择活动的理由 D.对文化程度进行分析E.确定活动场地 6.作业治疗与运动治疗的区别不包括下列哪一项(B) A.作业治疗强调患者主动参与,运动治疗强调主动为主,被动为辅 B.作业治疗用于躯体功能障碍 C.作业治疗强调的是上肢运动,运动治疗强调下肢 D.作业治疗趣味性高、运动治疗比较低 E.工作、游戏、下棋属于作业治疗,医疗体操属于运动治疗 7.作业治疗使用范围包括(E ) A.偏瘫、脑瘫B.四肢骨折、截肢C.心肺系统疾病D.烧伤E.以上都是8.作业活动的选择要根据患者能主动参与并能完成(B )以上。 A.65%~70% B.70%~80% C.80%~90% D.75%~85% E.65%~75% 9.下列哪项不是作业治疗师的职责(D ) A.评价患者自理活动能力,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照顾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B.指导患者进行触觉、实体觉、运动觉,感觉运动觉等感知觉的功能训练 C.组织患者参加有选择的文娱活动或园艺活动 D.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 E.患者出院后,家居环境需要适当的改变 10.作业治疗评定的注意事项错误的是(B ) A.根据患者功能障碍情况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 B.重视发挥治疗师者的主动性 C.作业治疗师应重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D.选择标准的评定方法 E.注意时间、地点和生理状况 11.作业治疗以(C )作为媒介,这些活动同样也是治疗目的。 A.工作B.劳动C.作业活动D.日常生活活动E.休闲娱乐活动12.早期的作业治疗应用于(A ) A.精神治疗方法B.残疾治疗C.社会能力治疗D.肌肉恢复治疗E.言语治疗13.下列哪项不是作业活动(E )

偏瘫康复病例范例1

XXXX康复医学科 康复治疗病历 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46岁诊断:脑出血;左侧偏瘫 发病时间:2017-04-28 ;检查时间:2018-9-17(病后:约17个月) 家庭住址:XXXXXXX 联系电话:XXXXXXX —般情况:患者神智清楚,言语流利,左侧偏瘫,可独立翻身、转移、步行,生活完全自理。 现病史:患者于2017年4月28号突发头痛后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后急送XXXX 医院就诊,诊断为“脑出血”,对症保守治疗后转至XX二院行6个月康复治疗。于2018年8月28日在XXX医院行左侧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趾短屈肌肉毒素注射治疗,治疗后左侧肌张力由2级将至1+级,部分肌张力降 至正常,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转入我院,门诊拟“脑出血后遗症”收治入院。现患者可独立步行,生活完全自理。 既往史:患者既往应酬较多,每天饮酒约4两,烟一包,身高170cm,体重83千克, 余无。 般临床资料:生命体征稳定康复功能评定: 1)综合运动功能评定(Brunnstrom):右侧正常,左侧上肢-手-下肢:V-V-V 2)肌张力(Ashworth): 右侧:正常 左侧:肱二头肌1+级,肱三肌1+级,旋前肌1级,掌屈肌1级股四头肌1级、小腿三头肌1+、胫骨后肌1级、趾长屈肌0级、趾短屈肌0 级、踇长屈肌0级 3)Lovvett :肌力评定 右侧:正常 左侧:前屈肌群3+、外展肌群3+,腕背伸肌3级、指伸肌3级、指屈肌3级髂腰肌2级、臀中肌2级,臀大肌4级、腘绳肌3-级,胫前肌3-级,腓骨长短肌1级 4)P ROM:右侧正常 左侧踝关节背伸0° 5)反射:左侧腱反射:肱二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膝腱反射均 (+++); 原始反射:阳性支撑反射(+)病理反射:Bab inskin (+)霍夫曼征(+) 6)平衡评估:坐位/站位:川/ n Berg 评分:45分 7)感觉评估:右侧正常 左侧:轻触觉减退(左足底轻触觉基本正常),下肢重于上肢;手指位 1 / 3

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应用康复作业治疗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411827675.html, 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应用康复作业治疗的分析 作者:李洋 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13期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中再用康复作业治疗,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研究。结果:通过给予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进行康复作业治疗,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ADL)出现了明显改善。结论:针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实施有效的康复作业干预治疗,可以大大提升患者上肢功能障礙能力,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有效的改善,并能有效降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进行大力推广。 关键词:偏瘫;上肢功能障碍;应用;康复作业;治疗 偏瘫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严重症状,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病发作中,患者常常由于脑神经损害,发生一侧肢体出现偏瘫,同时患者伴有面肌和舌肌下部出现运动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残障症。皇子出现偏瘫后,症状可轻可重,轻者可以进行一些简单动作的活动,然而这些动作都飞航的不灵活,更甚至患者活动能力丧失,不能自理活动,对起生活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临床上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再加上日益严峻的交通,导致各类事故频发,致使偏瘫人数的数量逐年上升,这也相应的导致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不断增多。而人类生活中上肢运动功能的地位非常的重要,而且特殊。所以在患者发生偏瘫后出现上肢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相较于下肢上肢的功能恢复更加的缓慢,而且治疗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引发很多偏瘫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病的治疗失去信心。而康复作业治疗,能使患者手的灵巧性,抓握力和运动控制均得到提高。所以,对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取康复作业治疗,能够使患者上肢运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1治疗方法 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康复作业治疗,康复内容有:①良肢摆放:不同伤病患者的卧床体位有不同的要求,但总的原则是保持良好功能位,防止肢体挛缩畸形,防止不良体位对疾病恢复的不利影响。卧床患者一般应定时翻身,日间1次/2小时,夜间1次/3小时,交替采取仰卧位,左右侧卧位。②关节活动训练:主要上肢关节的抗阻训练,主动、助动、被动训练,进行上举训练,康复治疗师沿着患者瘫肢水平方向适当挤压关节,即向前方和外上方轻推肩胛骨,然后进行上肢健侧抗阻训练,以引出患者发生耸肩动作。最后康复治疗师迅速扣击患者的肱二头肌诱发其伸肘,同时握持患者手指使其腕关节背伸运动。③关节松动技术;主要对治疗的关节先进行评定,找出关节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及其程度,选择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Ⅰ、Ⅱ级手法缓解疼痛后,再采用Ⅲ、Ⅳ级手法改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