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组织理论与应用(三)

产业组织理论与应用(三)

产业组织理论与应用(三)
产业组织理论与应用(三)

第四章寡头市场中的企业竞争

所谓寡头市场也称寡头垄断,是指一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有少数几家大企业所控制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比较现实的混合市场。寡头市场具有以下特征:(1)行业中只有少数几家大企业,它们的供给量均占有市场的较大份额;(2)企业的决策互相影响,因而任何一家企业在做出决策时都必须考虑竞争对手对其做出的反应;(3)企业的竞争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市场价格相对较为稳定。在现实经济中,寡头垄断常见于重工业部门,如汽车,钢铁,造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飞机制造,航空运输等部门。我们可以把寡头市场划分为两种类型:同质产品寡头市场和异质产品寡头市场。

4.1 同质市场中的企业竞争

凡消费者或用户对某一产品的需要、偏好、购买行为以及对企业营销的反应等方面具有基本相同或极为相似的一致性,没有时间,地域或者主观上的不同偏好,即为同质产品。消费者对于同质产品的区分仅仅在于价格的差异。一些工业原料市场,如原油,天然气,橡胶,水泥,粮食等,我们可以作为同质产品来看待。

同质市场中企业的竞争行为,根据其策略的实施的时间跨度可以划分为长期行为和短期行为。一家企业投产以后,企业能够调整的竞争变量的难易程度存在着差异。在企业无法改变成本和产品品质这些特征的情况下,只能对价格和产量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的供需变化。企业可以采用价格,产量或者价格和产量的组合作为竞争的策略变量,但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采取什么样的竞争策略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企业把价格和产量看作彼此独立的策略变量。选择什么策略变量往往依据对于该产业而言策略变量所表现的灵活性。例如,对于在固定生产季节生产的农业产品,要改变上市的产量往往是不可能的。而对于具有生产灵活性(低成本调整产量)的企业而言,其更有可能采用价格作为竞争手段。在更为复杂的情况下,企业同时采用价格和产量的组合作为竞争手段,比如说产能限制(capacity constraints)下的价格竞争情形。

我们先撇开企业的策略变量选取决策不管,事先设定企业采取某一种策略变量作为竞争手段进行市场竞争。 4.1.1 产量竞争策略

农产品的经营特征是产量竞争的典型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农场主,你会如何进行你的经营决策呢?在你的产品还没有进入市场的时候,你需要提前决定你对玉米的种植面积(当然,你可能会对市场的需求有所预期,我们暂时不考虑产出的不确定性,你的玉米的产量由种植面积所决定),当玉米成熟收割后,你会把收获的玉米送到市场上去销售,玉米的价格是市场出清的价格。

我们考虑双寡头垄断的情形,假设市场上存在两家企业,同时向市场提供相同的产品,这种条件下的竞争我们称之为古诺竞争。其得名于法国经济学家古诺在1838年建立的古诺双寡头模型(Cournot duopoly model ),或双寡头模型(Duopoly model )。这种寡头竞争早期的寡头模型,是纳什均衡应用的最早版本,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企业的情况中去。

古诺竞争模型

假设市场需求为线性需求:

q a p

β=- (4.1)

则,逆需求函数: a q

p β

-=

(4.2)

两个企业独立进行产量决策,则市场的总供给为:12q q q =+

且满足 11q k ≤ 和 22q k ≤ (4.3)

上式1k 和2k 分别为企业1和企业2的产能,这里我们假设了企业1和企业2有充足的产能来生产市场需求,不存在产能的限制。同时,企业1和企业2具有相同的边际成本c ,固定成本为零。

企业的利润函数为:12(,)i i

i q

P q q q cq αβ

-=- (4.4)

则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0i

i

P q ?=?:

,其中1,2i = 得出企业1的反应函数为:

12

20q q c αβ

---=,即2112()22q a c q R q β-==- 企业 2 的反应函数为:

21

20q q c αβ

---=,即1221()22q a c q R q β-==-,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古诺均衡的形成。

解得 123

c

q q αβ-==

(2.6)

生产均衡价格为: 3a c

P ββ

+=

最大化利润:

121

()(2))9c c ππαβαββ

==-- (2.7) 古诺特模型的结论:

(1) 每个企业的均衡产量随着竞争对手的产量的增加而减少 (2) 在古诺均衡点,企业的产量随着成本的上升而下降

(3) 与垄断相比,市场的总产量高于垄断1()

2

a c Q β-=

,价格低于垄断 2a c

P ββ

+=

(市场需求函数可以得出),总利润低于垄断单位的产品,产品的价格为,企业获得利润2

()4a c ββ- 战略替代与战略互补

在古诺模型中,我们仔细观察两个企业的反应函数,会发现企业1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企业2所选定产量的函数。在图形上,反应函数是向下倾斜的,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战略替代(Strategic complements )。当反应函数向上倾斜时,我们称之为战略互补(Strategic substitutes )1。

在战略替代的情况下,一个企业越是采用某种竞争行为,则其竞争对手避免采用该种竞争行为是有利的;而在战略互补情况则相反,一个企业越是采取某种竞争行为,竞争对手采取针锋相对的竞争行为是有利的。比如说,我们上述的古诺模型就是典型的竞争替代的情形,当企业2增大自己的供给产量的时候,企业1最好的竞争策略是退让,减少自身的产出。

战略替代和战略互补告诉了企业在竞争中如何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的方向。

1

这两个术语来自J. Bulow, J. Geanakoplos, and P. Klemperer (1985), 'Multimarket oligopoly: strategic

substitutes and strategic complemen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3, pp. 488-511.

当竞争行为是战略互补时,企业的攻击性行为会导致竞争对手更富进攻性的反击,例如企业降低商品价格,则其竞争对手也会降低价格。而竞争行为是战略替代时,企业的进攻性行为,如提高产出,竞争对手会采取保守退让的竞争策略。

成本优势的竞争意义

我们已经看到,古诺竞争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竞争均衡的影响。当成本上升时,均衡的价格和产量都向下进行了位移,也即均衡产量和价格都低于低成本企业之间的均衡。由于,我们对两家企业假设了具有相同的成本结构,因此成本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影响是相同的。如果寡头垄断市场中的两家企业的成本结构不同的化,那么成本结构的差异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假设两家企业的固定成本为零,边际成本分别为1c 和2c 。如果12c c <,则企业1具有所谓成本的优势,如何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利润)。我们可以按照古诺模型的上述方法,得到:

企业1的反应函数:12

112()22a c q q R q β-==

- 企业2的反应函数:21

221()22

a c q q R q β-==

- 企业1的产出供给: 12

123

c a c c q ββ-+=

企业2的产出供给:21

223

c a c c q ββ-+=

市场均衡价格:1121()3c a

p c c β

=++

企业1的利润:2112(2)9a

c c βπβ

=

-+ 企业2的利润:2221(2)9a

c c βπβ

=

-+ 考虑到12c c <,则有:**12q q >,12ππ>

因此,成本的优势在古诺竞争中可以转换为竞争优势,企业相较竞争对手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并获得更多的利润。

产品成本优势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努力直接降低自身的成本,也就意味这企业1的成本从c 减少到1c ,我们称为直接策略;其二是通过其他途径提

高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也就是企业2的成本从c 增加到2c ,增加我们称为间接策略。

下面我们看看成本的变化是如何通过什么方式来影响企业的利润的。考虑一般形式,我们从前面可以设立:

112112212(,,(,),(,))c c c c c q c c q c c ππ=

为了分析均衡利润对于成本的敏感性,我们可以把需要分析的成本作为参数,对均衡利润函数对成本变化的反应进行分析。我们先来分析直接的策略,也就是企业1通过自身成本的变化导致利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111211

112111

c c c q q c c q c q c ππππ??????=++

?????? 在上述方程中,第一项

1

1

c π??为成本的直接效应,也就是说企业1的成本变化对企业1的利润的直接影响,其值为负,即企业1的成本对企业1的利润贡献是成反向关系。等式的第二项是产品成本的策略效应,即企业1的成本变化影响竞争对手企业2的市场供给的变化,并通过市场供给机制最终影响自身的市场利

润。其中,21c q c ??的值为正,也即企业1的成本增大,导致企业2的供给增加,

1

2

q π??的值为负,即企业2的供给增加,导致市场价格的降低,对企业1的利润具有负面效用。第三项由于在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

1

1

q π??始终为零。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当企业1的成本降低

间接策略

Raising rival cost 进口关税

最低工资制对小企业和大企业不同的影响(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 环保 垂直一体化 政府管制()

4.1.2 先后行动的产量竞争策略

在古诺竞争中,企业同时决定向市场提供产品的数量。针对这一前提条件,Stackelberg (1934)提出了另外一种假设:企业先后进入某一个市场。斯坦伯格模型把市场上的产量竞争分为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企业可以先后决定产品的市场供给量。以两家企业为例,首先企业1选择产量1q ,在观察到企业1的产量

选择后,根据企业1的产量,企业2格努最大化利润原则选择自己的产量2q 。而先行动的企业1知道企业2在后一阶段会根据自身(企业1)的产量进行产量决策,因此企业1在确定自己最佳的产量时,也会将竞争对手2的应变策略考虑在其策略的制定中。其博弈基本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1) 领导者-追随者。企业1选择不可逆转的产量或者生产能力,在第二阶段无法进行调整。市场价格和企业利润在第二期得以实现。

(2) 企业的行动有先后(逻辑时间而不是历史时间),一家企业在行动前能够观测到已经发生的另一家企业的行动。是个信息概念,而非时间概念。

我们假设两家企业的固定成本为零,边际成本相同为c 。假设市场需求为线性需求:q a p β=-。企业2的利润函数为:

122122

2()

(,)q q q q q cq απβ

-+=- 企业2能够观测到企业1的行动,这样企业2会根据企业1选择的行动最大化自己的收益:

2

*

1222

2()

q q q q Max q cq αβ

-+=- 则对于企业2有:*1

2

()2

c q q αβ--=

厂商1的利润函数121121

1()

(,)q q q q q cq απβ

-+=- 厂商1最大化其利润:1

1

1*

1

11()()2q c q q q Max q cq αβαβ

---+

=-

则有:*1

2

c

q αβ-=,*

2

4

c

q αβ-=,价格*34a c

p ββ

+=

21121(,)()8q q c παββ==

-,22121(,)()16q q c παββ

=- 我们比较古诺竞争和斯坦伯格模型的结果:

企业1向市场提供的产量与同样成本结构的垄断企业的市场供给1()

2

a c Q β-=

相同, 比较企业1和企业2的市场供给和利润,我们发现尽管两家企业的成本结构

相同,但是企业1相对于企业2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我们称之为斯坦伯格先动优势。也就是说,即是在市场竞争中,谁掌握了时间优势,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企业可以通过先入为主的策略,保持市场的竞争力。

先动优势的来源

其中用来解释先动优势的理论基础有二:

经济理论基础—用进入壁垒理论和企业效用函数来解释先动优势;行为理论基础—主要是用顾客锁定理论和消费者偏好理论来解释先动优势。

对于先动优势来源。Robinson and Fornell(1985)认为有三个来源,分别是:(1)顾客信息. 优势:通过产品经验或熟悉从市场需求方面获取的一种差异化优势;(2)营销组合优势:通过整合竞争力量从市场供给方面获取的一种差异化优势;(3)直接成本优势。市场先入提供了购买,制造,销售费用等方面的成本节约,这种直接成本的节约主要基于绝对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Lieberman and Montgomery(1988,1990)把先动优势基本来源分为三个方面:(1)专有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和组织创新以及干中学等因素为先动者提供竞争优势;(2)资源先取: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先取,对地理空间,技术空间和顾客认识空间,产品空间的先占都产生了竞争优势;(3)通过转换成本锁定顾客的能力:顾客对先动者的产品消费会塑造顾客成本结构,从而形成转换成本,使得先动者具有优势。Kerin, Varadarajan and Peterson(1992)则认为先动优势从根本上是一种地位优势,包括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其影响因素可以分成四大类:(1)经济因素:规模经济,经验节约和市场影响成本不对称所形成的成本优势;(2)先取因素:通过要素先取形成要素投入成本不对称,先动者获取了绝对优势成本优势,通过认知空间,地理空间和营销渠道的先占,先动者获取了差异化优势;(4)技术因素: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创新获取成本或差异化优势;(4)行为因素:因转换成本,声誉效用,沟通良好效用,信息和消费经验不对称所形成的差异化优势。

斯坦伯格模型结果的启示:(1)先动优势。为什么具有先动优势。这取决于厂商1选择产量的承诺的可信性

4.1.2 价格竞争策略

与古诺竞争模型中企业把产量作为市场行为的决策变量不同,价格竞争策略把产品的价格作为企业竞争的变量。在不同企业供应的产品如果对于消费者而言不存在时间,品质或者地域上的偏好,则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消费者对产品生产商的选择,其总是向定价最低的企业进行购买。这种在寡头市场中,企业围绕企业产品的价格高低展开的市场竞争,我们称之为伯川德竞争(Bertrand Competition )。伯川德竞争和古诺竞争除竞争决策变量的区别外,具有相同的竞争结构。

假设两家厂商采用价格竞争,不存在产能限制(capacity i k c αβ≥-),两家厂商生产同样的商品,这种商品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完全替代的。在产品完全同质的情形下,消费者从价格低的厂商购买产品。市场总需求为:p a bq =-这样假如厂商1定价为1p ,当厂商2定价21p p =,两家厂商平分市场;21p p >,则厂商1获得全部市场;而当21p p <,则厂商2获得全部市场。根据这一配给规则,我们可以构造各企业所面临的需求函数:

()0if 0if if 2if min ,i i j i i j

i

i j p a

p p

a p q p p

b a p

p a p b

>??>?

?

-=???-

每个企业都同时而又非合作地选定价格。也就是每个企业在没有任何其他企业的价格信息之前制定自己的价格。这种决策机制下,伯川德(1883)认为任何

一家企业都只能把价格制定在边际成本的水平,即b b i j p p c ==,企业没有利润。这一结论同我们所认识的寡头垄断性结构的一般性常识不一致——即使两家企业的垄断性市场结构企业也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市场依然具有竞争性的结果,所以也称为伯川德悖论。

对于伯川德悖论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思路进行论证。按照反证法,首先假定价格b b i j p p c >>的,由此,我们知道企业i 获得的利润为零。但是,企业i 可以通过降价把价格降到b j p 之下,即b b i j p p ε=-,这里ε为无穷小的一个货币单位,从而获得了全部市场和利润。因此均衡情况下企业的价格应该相等,即

b b i j p p

c =≥。

我们先假设b b i j p p p c ==>。在这种情况下,两家企业各自获得了一般的市场份额,2i j a p

q q b

-==

。两家企业的利润为 ()*

2i a p

p c b

π-=- 但是,如果企业b i p p ε=-,则其赢利变为:

()*

i a p

p c b

πε-=-- 在ε为无穷小的一个货币单位的情况下,企业i 总是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唯一的均衡在企业的价格等于成本c 。如果b b i j p p c >=,则企业j 总是可以提高其价格,而仍然供给所有需求。

因此,即使在只有两家企业的市场中,如果采取以价格竞争为手段,也就没有企业能够操纵市场以获得超额利润。

唯一的均衡是

210

p p

==市场价格为p c

=或者更低。

4.1.3 竞争中的长期策略

4.1.4 合谋策略

4.4合谋(Tacit vs. explicit collusion)

Collusion in Industrial Economics

除去政府强制性地动用行政力量干预市场以外,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可以能因为两种因素而受到侵蚀。一是,集中性的市场结构形成了某些厂商在产业中占据支配地位;另一种情形是厂商之间的合谋,所有厂商都采取相类似的行为,从而达到垄断的效果。“合谋”是竞争企业为阻止竞争获得垄断利润的一种制度安排。它扭曲了价格信号,阻碍竞争机制的作用,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厂商之间合谋的形式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种类型:显性合谋(explicit collusion)和默契合谋(Tacit collusion)。所谓显性合谋指产业内的两家或者更多的厂商通过书面协议(卡特尔)或者厂商决策者之间达成的没有被书面记录的口头协商试图控制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垄断性行为。而默契合谋指的是同法律意义上的合谋无关,指产业中的厂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沟通,但是整个市场的结果(例如价格,

产量)却如同显性合谋。

亚当.斯密在分析厂商之间形成卡特尔的理由指出:“进行同一种贸易活动的人们甚至为了娱乐或消遣也很少聚集在一起,但是他们聚集的结果,往往不是阴谋对付公众便是筹划抬高价格”。

卡特尔(Cartel)的类型与决策

卡特尔是垄断组织重要形式之一。卡特尔为法语cartel的音译,原意为协定或同盟。生产同类商品的厂商为了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而达成有关划分销售市场、规定产品产量、确定商品价格等方面的协议所形成的垄断性厂商联合。卡特尔成立时,一般签订书面协议,有的采取口头协议形式。成员厂商共同选出卡特尔委员会,其职责是监督协议的执行,保管和使用卡特尔基金等。常见的卡特尔有如下形式:

1、价格卡特尔。这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卡特尔形式。卡特尔维持某一特定价格:垄断高价、在不景气时的稳定价格或者降价以排挤非卡特尔厂商。

2、数量卡特尔。卡特尔对生产量和销售量进行控制,以降低市场供给,最终使价格上升。

3、销售条件卡特尔。对销售条件如回扣、支付条件、售后服务等在协定中进行规定的卡特尔。

4、技术卡特尔。典型形式是专利联营,即成员厂商相互提供专利、相互自由使用专利,但不允许非成员厂商使用这些专利的卡特尔。

5、辛迪加。一种特殊的统一销售卡特尔,指成员厂商共同出资设立销售公司,实行统一销售,或者卡特尔将所有成员厂商的产品都买下,然后统一销售。比如德贝尔钻石卡特尔

生产同类商品的厂商作为卡特尔成员,各自在法律上保持其法人资格,独立进行生产经营,但必须遵守协议所规定的内容。提及卡特尔,人们最为熟悉的可能就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这应该算是最为成功的一个卡特尔,欧佩克组织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使得原油价格远高于竞争市场的水平,形成贸易顺差,使数千亿美元流到了欧佩克的手中2。另一个人们熟悉的卡特尔组织就是——迪比尔斯钻石卡特尔(De Beers)。迪比尔斯联合钻矿有限公司至少

2Jose Noguera, Rowena A. Pecchecnino. OPEC and the international oil market: Can a cartel fuel the eng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7, 25(1):187-199.

占据了世界80%的未雕琢品的钻石市场,随后扎伊尔、澳大利亚等重要钻石生产国也被并入了迪比尔斯的销售网。

作为一个卡特尔组织,其所追求的是卡特尔整体的利益最大化。我们假定市

场上有三家厂商,各厂商的总成本函数分别为211101/2q TC =+;22210q TC =+; 2

33

102q TC =+。边际成本分别为:11q MC =,222q MC =,334q MC =卡特尔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为p=56-q 。如果所有厂商决定组成cartel 从而使整体利润最大化,那么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的行业产量如何在各家厂商之间分配呢?

卡特尔作为整体的边际成本曲线可通过将这两家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按水平方向加总得到总的边际成本曲线。用图表示,整体的边际成本曲线是所有厂商

边际成本曲线的横向加总,4

q

MC =而市场的边际收益等于56-2MR q =

根据最大化原则MC MR =,则卡特尔最大化利润在*196q 9=,*

3089

p =这是卡特尔的市场总供给,此时,112

9

MC MR ==

。各厂商合谋实施行业垄断,行业总产量的分配准则是,所有单个厂商的边际成本必须等于由行业需求曲线所决定

的边际收益。如果厂商之间边际成本不相等,则可以通过在不同厂商之间调整配额来减少成本,从而增加利润;

11112

q =

9MC =,

22112

2q =

9MC =,所以

2

56q =9

33112

4q =

9MC =,所以

3

28q =9 曲线MR 与MC 的交点确定了相同的边际成本水平(水平虚线),再由这条虚线与各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确定各自的产量1q ,2q ,3q 。

如果有厂商之边际成本不等于边际收益,则可以通过调整行业总产量来增加利润。也即,只有上述条件同时满足,垄断同盟的利润最大化,同时总产量在各组成厂商之间得以顺利分配。一般性,如果行业内所有的n 家厂商同意按协议安排生产,制定一个行业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它们的问题就是:

1max[()()]n

i i x

i p X X c x =-∑

这里1(,,)n x x x = ,i i X x =∑。一阶必要条件是 ''()()()m m m m i i p X p X X c x += 1,,.i n =

整个行业就像一个有n 家分厂的独占厂商一样行动,它将按照各“分厂”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安排生产。 影响合谋稳定性的因素

合谋是指经济主体之间有目的的、具有负外部性后果的合作。而合谋的稳定性是指合谋体可维持的程度,由其成员背离合谋体的内部张力和合谋体的外部利益集团对合谋体的压力所决定。卡特尔合作在短期内是不稳定的。植草益等在其著作《日本的产业组织》第115页利用等利润曲线以及反应函数,分析了数量合谋,得出结论共谋并不容易实现,其原因在于各企业都有偏离共谋行为的诱因。这种卡特尔的整体利益同单个厂商利益的冲突导致卡特尔的稳定性存在问题。

我们来看如果一家厂商试图自行决策,比如说厂商1,而其假设其他两家厂商将按照卡特尔配额进行生产,则该厂商会认为在总需求中减去其他两家厂商的供给量就是自己的真实需求,我们称之为厂商1所面临的剩余需求曲线。在上例中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为:p=56-q ;厂商2和厂商3在任何情况下按照卡特尔的分配分别生产,也就是说厂商2和厂商3在任何卡特尔的MC MR =情况下都

成为一个价格接受者,其MC 为其供给曲线,即21q =p 2和31

q =p 4,则厂商1所

面临的剩余需求曲线(residual demand curve )为市场的总需求q=56-p 减去厂商2

和厂商3的合谋供给量,即123117

q =q-q -q =56-p-

56244

p p p -=-,则需求函数为14p=32-q 7,则厂商1所面临的边际收益为118

MR 32q 7

=-,厂商1如果利润最大

化的话就要求11MR MC =,则1224q =15,其试图把价格定在1352

15

p =。我们对厂

商1合谋以及偏离合谋的获利进行比较:

比较会发现厂商1有动机偏生产超过其所分配的配额,并降低其价格。同理,对于厂商2和厂商3也具有此动机。

在这种情况下那个厂商具有更强的动机偏离合谋呢?

厂商的需求弹性.厂商的需求弹性是影响厂商是否会背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厂商的需求弹性越小,那么他背叛的动机就会变小。因为他降价会使需求上升一点或者少量增加产出就会导致价格大幅下跌,这样他就不会选择背叛。如果需求是富有弹性的,维持合谋就很困难了,因为厂商从欺骗行为中获利增加了。

一个稳定的合谋必须要在其成员对价格和生产水平达成协定并严格遵守该协定的基础上形成。在卡特尔成员具有偏离合谋的动机下,这种对协定的遵守只能通过外部力量促使卡特尔成员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典型的方式是加大卡特尔成员背离卡特尔被惩罚的预期。只有当成员背离卡特尔组织的行为能够遭到严厉惩罚时,卡特尔才会形成,因为巨额预期罚金将使得背离卡特尔的预期价值下降。从外部力量对合谋体的压力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合谋的稳定主要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是合谋形成的组织成本;二是偏离合谋行为的监测成本。从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我们可以认为影响卡特尔组织稳定性的因素有:

(1) 产业结构。产业集中度越小,产业内厂商数越多,合谋的稳定性越弱,

成员之间的达成一致性的利益的可能性越小;而同时产业集中度也影响对偏离行为的监测成本。当行业中只有几家大企业时,对于其产量和价格的变化则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信息,一个行业中,厂商的数目也同样会影响到厂商察觉背叛的能力。若厂商数目多,每个厂商的市场份额都会很小,一个厂商的削价会引起其他厂商市场份额的微弱变化,这时背叛行为就难以察觉。

(2)进入壁垒越低,合谋的稳定性越弱。因为如果合谋体稳定地存在一段时间,其稳定的利润就会吸引新成员的加入,如果进入壁垒越低,新成

员愿意合谋,而原有的成员并不希望现有的利润被分割得更为稀薄而

会选择背叛,从而使合谋难以维持。

(3)政府对垄断管制越严格,合谋的稳定性越弱。同卡特尔组织维持合谋的惩罚力度相反,政府对合谋行为的惩罚越大,则合谋的问题性就越

弱。

(4)合谋组织进行协调的合法性。行业协会为市场上主要厂商的会面、协调、谈判提供更多的合法机会。同时,行业协会便于收集会员之间的

进行交易的详细情报,或是允许会员之间相互检查其商品成交价格,

从而,降低了有关偏离行为的监测成本。因此,在行业协会作用明显

的产业中合谋的可能性也越大。

(5)合谋厂商的产品差异性。卡特尔成员产品之间差异较大,那么为了反映这种差异,价格必然会有所差异,这样使成员之间为达成统一价格

增加了障碍;而且即使达成协定,成员厂商的欺骗行为也不易察觉,

因为成员厂商可以把自己的降价归因于自己的产品与其它产品的差

异上,或者提高产品差别,虽仍保持价格不变,但实际上吸引了更多

顾客是一种变相降价。反之,如果产品几乎同质,厂商之间就很容易

形成一个单一价格,而且成员的欺骗行为也较容易察觉。

(6)合谋对成员观察的滞后性越严重,合谋的稳定性越弱。如果竞争者只能滞后地观察到对手违反协议的行为,惩罚将被推迟,而这种滞后性

越大,则在滞后期间的偏离企业的获利也就越大,发生偏离的行为的

可能性也就越大。

(7)

默契合谋(Tacit collusion)

在假设合谋是在无限次重复的博弈后,我们将合谋分为相斥合谋和相容合谋进行分析,对于相容合谋而言,任何成员的潜在利润在合谋之前为零,合谋为其成员带来的是新的超额利润,而不是既有利润的重新分配。无论成员是否同质,背离合谋可能获得的利润为零,

新合谋者的进入不会加剧利益分配的矛盾,也不会使可分的利益总额变小。相反,有时只会使得利益增大,或者即使不增加也会使合谋利益的获得更加安全(所谓法不责众) 。所以,在相容合谋的成员中,违约的动机很小,从而合谋也比较稳定。

而对于相斥合谋,可将其看成一个零和博弈,合谋成员一方受益,另一方必然会受损,以下我们将进行详细探讨。

下面以一个对称双寡头博弈为例[4]。厂商在市场上每期都相遇并同时选择价格变量作为策略变量。厂商同时选择策略构成一个阶段博弈。假设这个阶段博弈有惟一的纳什均衡组合,此时每个厂商将获得利润πn 。如果厂商同时选择合谋,那么每个厂商将获得利润πc (πc >πn )。然而,每个厂商都存在从合谋(公开的或默契的)中背叛的动力。因此,如果其他厂商在这个阶段进行合谋,背叛厂商将可以获得利润πd ,在这里πd >πc ,因此,πd >πc >πn 。此时,非合作均衡利润 ,低于厂商从合谋中获得的利润πc 。如果厂商遵循合谋路径,厂商将获得稳定的利润流πc ,该厂商的贴现收益为:

V c =πc +δπc +δ

2

πc +δ

3

πc …=

δ-11 πc =πc +δ

δ

-1πc (1)

相反地,厂商的一次背叛将带来背叛利润πd ,下一期将获得非合作利润流πn ,该厂商的贴现收益为:

V d =πd +δπn +δ2πn +δ3πn …=πd +

1δδ

-πn

(2) 其中,占代表厂商的贴现因子δ,δ∈[0,1]。纳什触发策略通过这样一种

严厉的威胁维持合作行为:如果任何一个参与者偏离合作路径,那么所有参与人将永久性地放弃合谋收益,转向静态均衡策略来惩罚背叛者。它的最终策略向量是一个子博弈完美均衡。因此,在各期进行完全合谋需要:

δ≥δ*

≡d c

d n

ππππ

-- (3) 其中,δ*表示维持(完全)合谋的临界贴现因子。所需的δ*越小,合谋越稳定;反之,越难以维持。

当厂商在同一市场上反复博弈过程中,厂商的行为不仅受到当期的市场竞争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厂商过去历史行为的影响。基于这么一种动态的考量,会导致厂商在价格等方面的一致性行为,而形成高于当期竞争情形的定价,我们称之为默契合谋。在一次性博弈的情况下企业背离协议的激励远比遵守协议要大得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合谋是很难维持的。但是在无限重复的博弈模型中,企业会考虑到自己背离协议会使市场转向新的均衡,从而这一行为就不一定对其有利。

在重复博弈下的厂商一致性行为是源于对于默契行为的偏离会导致其后阶段相比于默契行为出现收益的损失。也就是说,厂商因为害怕如果它在价格上不采取一致的步调的话,其他厂商在未来会制定更低的价格以惩罚,因此,从长期重复博弈的角度形成默契合谋是最优策略。

这种报复机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能发挥作用,一,必须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必须能使偏离合谋轨道的厂商以足够的惩罚;二,必须是可信的。就是厂商的惩罚在偏离发生后能否实施,而且符合惩罚者的利益。

假如某一产业存在n 家厂商,具有相同的成本结构,单位可变成本保持不变

VAC=MC=c ,价格竞争将导致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p=MC=c ,厂商利润为零。

厂商重复竞争可以划分为T 个阶段,对于每个阶段的利润折现成净现值,假如折现率为1

1R

δ=

+ 如果厂商在重复竞争过程中保持合谋,各个阶段所有厂商分割利润总额

=c

πc c

(p )(p -c )D ,每家厂商获得c

n

π。如果合谋失败,则每家厂商在其后阶段获

得的利润=B π0,

如果厂商在第一阶段和其后的所有阶段都维持合谋,则厂商的总的利润净现值为:

2

1c

c

c

c

T n

n

n

n

ππππδδδ-+

+

当某家厂商在第一阶段背离合谋,把价格降低一个无穷小,则其在第一阶段获得近似等于c π的全部利润,而其后阶段由于报复,回归竞争性市场,厂商没有经济利润。则该厂商总的利润净现值为:

210*+0*0*c T c πδδδπ-+=

一个理性的厂商如果没有激励偏离合谋,必须要合谋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就是说,

2

1c

c

c

c

T c n

n

n

n

ππππδδδπ-+

+

>

即,11(

)11T

n δδ

->-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_代志华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代志华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流派,重点研究SCP范式的崛起和衰落以及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及政策主张,同时,对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引进、发展及研究作了评述。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产业组织理论 SCP范式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6)01-027-03 产业经济学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经济学科。直到1996年,在我国学科专业设置上,“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与国际惯例实现了初步的接轨。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对产业经济学研究起步很晚,对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研究过于重视产业结构而没有深入到产业组织中去,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不足。内容上偏于“宏观”,学科范围不够清晰,把许多不属于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围的内容都纳入研究视野,如经济增长理论问题、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等问题;另一方面,对我国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水平、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的实证性研究明显不足,无法深入了解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在企业行为研究方面,多数论著主要是沿着产权—企业行为—改革对策这样一种模式展开研究,忽视对市场结构、企业组织这些相关因素的深入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以规范研究、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等产业组织结构要素缺乏数量分析和统计研究。由于博弈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未被产业经济学研究者广泛采用,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虽然无法研究市场主体或寡头之间的互动模式,但却是一种简单且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同时,对数量分析和统计研究的忽视,缺乏基础性的研究,对于产业经济学来说很难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探讨西方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研究其发展轨迹和主要流派,以期对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有效构建有所帮助。 一、哈佛学派与产业经济学的结构主义观点 产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伴随着上世纪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大规模出现而出现的,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一般认为,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源头,20世纪前半叶的斯拉法、张伯伦、琼?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都对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但此的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产业经济学体系是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梅森和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的,理论界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这一范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1956)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贝恩编写的著名教科书《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形成,并在其后的20年间成为国外许多著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影响了整整一代学者和决策者。这一阶段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海弗里鲍尔和斯托金主编的《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集》中。至于现代主流产业经济学中流行的SCP三段论范式则由谢勒在贝恩两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组织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在产业经济学的早期发展中,还有不少哈佛学派以外的学者也对产业经济学做出过重要贡献,如为现代产业经济学中的广告推销、销售契约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的霍特林和兰凯斯特等。 二、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与SCP范式的衰落 上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包括施蒂格勒、德姆塞兹、波斯纳等人对SCP分析范式提出激烈的批评,形成了所谓芝 加哥学派,并逐渐取得了主流派地位。与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不同,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者。其代表人物施蒂格勒由于对产业经济学的开创性研究而被授予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学派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生存检验”的过程。该学派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均衡和自由竞争理论依然有效,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不需干预,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在芝加哥学派形成的过程中,法学家与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的经济学家们共同合作,应用价格理论对反托拉斯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推动了新兴边缘学科———法学经济学的诞生。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规制经济学这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作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批判,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于1982年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机构理论》,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这一理论对80年代鲍莫尔(1982)提出的“可竞争性理论”有很大影响。 SCP范式的衰落,一方面该范式缺乏深刻而又明确的理论基础,“旧产业组织学”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融合以及它对大型企业的成长与行为和日益突出的产业集中趋势缺乏解释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在实践中人们无法发现那种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关系,导致对统计结果的解释自相矛盾。还有就是博弈论的广泛运用,企业在市场中的策略性行为以及企业内部代理人的策略性行为,为博弈论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机会,预示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因此,SCP范式的衰落正是产业经济学迅速发展的结果。 三、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新奥地利经济学派观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发生了实质性的突破,大大推动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泰勒尔(法国)1988年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这一近10年来国外大学最具权威性的产业组织学教科书。此外,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形式出版的一期论文集和1990年由威廉姆森主编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以及1994年授卡布尔主编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这些著作包括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新产业组织学”的代表作及“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成果,基本上反映了整个80年代西方产业经济学各个流派取得的最新进展。 一方面,近年来崛起的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经济学”,也被称为“后SCP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威廉姆森、阿尔钦等人。该学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作了系统的阐述,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对产业组织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沿着SCP范式的方向发展成为“新产业组织学”。20世纪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博弈论的引入;二是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三是突破了传统产业经济学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 另外,建立在门格尔、庞巴维克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的新奥地利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上的取得了新成就,其代表人物是米瑟斯、哈耶 — 7 2 — 《经济师》2006年第1期 ●理论探讨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_产业经济学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市场 2.结构主义 3.行为主义 4.可竞争性理论 5.进入壁垒 6.反垄断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产业组织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业组织理论是关于自由市场经济中垄断与竞争的理论 B.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C.具体分析研究厂商相互间竞争与垄断关系、厂商治理以及厂商内部组织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D.产业组织理念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2.马歇尔冲突是指()。 A.垄断与竞争的矛盾B.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 C.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D.寡头垄断企业之间的矛盾 3.下列哪一项不是市场行为的评价指标()。 A.广告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B.定价行为 C.资源配置效率D.产品质量

4.提出结构-行为-绩效框架(SCP分析范式)的是()的经济学家。A.哈佛学派B.芝加哥学派 C.可竞争市场理论D.新制度学派 5.可竞争市场理论强调的是()。 A.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行为的影响B.SCP分析范式 C.市场结构D.政府管制 三、多项选择题 1.产业组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有()。 A.产业案例研究B.产业实验室研究 C.博弈论D.产业间的比较研究 E. 产业计量经济学研究 2.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有()。 A.市场集中度指标B.产品差异程度 C.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D.厂商进入退出壁垒 E. 规模经济 3.在贝恩看来属于进入壁垒的因素有()。 A.规模经济B.政府管制 C.最低资本需求量D.产品差异 E. 所有权 4.迈克·E·波特提出的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包括()。 A.现有企业间的竞争B.新进入者的威胁 C.卖方侃价能力D.买方侃价能力 E.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通常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 提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 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 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组织”通常包括三种含义: 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

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 第二,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等; 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 提。 “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二)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 包括早期思想、萌芽阶段、奠基阶段、最终体系的形成阶段。 1、早期思想 ●亚当斯密(Adam Smith) 马克思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产业组织核心理论的发展进程概述 1.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的思想。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导致利益和谐与市场均衡的过程。自斯密之后,经济学界有关产业组织问题的先驱性研究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马歇尔被看做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即“马歇尔冲突”。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他们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对立的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这些早期的研究虽然开启了产业组织研究的大门也卓有成效,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2.哈佛学派研究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出版,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标志着哈佛学派形成。哈佛学派主要以经验性的分析为主,通过对跨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了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它强调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即S →C→P,因此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行为,最终保证良好的市场绩效成为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事务。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学者和决策者。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虽然统治了产业组织学界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分析范式,存在许多缺陷。 3.芝加哥学派研究范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理论界对哈佛学派最猛烈的批判来自于芝加哥学派。他们推翻了SCP范式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他们看来,市场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的基本因素,即P→S →C关系。而且通过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像SCP范式里面指出的那么高。芝加哥学派相信市场的力量,主张放松管理,对当时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以及随后众多学者的追随,哈佛学派的SCP研究范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肖殷洪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Main Schools of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所在院、系、所: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产业经济学 学生姓名:肖殷洪 主题词: 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日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包括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其次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Abstract】The article showed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the main schools,including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d made a brief evaluation; then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Key word】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是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大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可分为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1] (一)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1.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范式 20世纪30年代,梅森进一步对有效竞争进行了研究,将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一)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一) 产业组织理论(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不过,产业组织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相当理论化的学科。(注:参阅Tirole,J.,1988,The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Cambridge,MA:MITPress, pp.1~10。中译本参阅〔法〕J.泰勒尔着,张维迎校译,1997,《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p.1~20。)关于产业组织学的学科范围在主流经济学界意见也是基本一致的,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部由阿宁德亚·森(AnindyaSen)主编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汇集了19篇产业组织学领域的名作,森在导言中指出:“产业组织学(IO)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注:参见Sen,A.,1996,IntroductiontoIndustrialOrganization,1st]ed.,Delhi:OxfordUniv ersityPress。)简单地说,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而且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左宝琪1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外的发展过程,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哈佛学派(SCP理论)、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派。接着介绍了我国的产业组织现状,最后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SCP理论 正文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它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种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产业组织理论开始传人我国,如今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1.哈佛学派。哈佛学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贝恩。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贝恩编写的《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所谓的SCP理论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其巾,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企业问的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及竞争形式,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条件等;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对策,一般包括串谋、策略性行为、广告的研究与开发等;市场绩效指产业运营的效率,主要从利润率、效率、技术进步等方面来考察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优劣。 2.芝加哥学派。20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对SCP分析范式提出了批判,形成了所谓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勒。其编著的《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认为,反垄断行为或垄断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其观点和政策主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a. 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b. 绩效主义观点。芝加哥学派认为:垄断市场结构中产生的高额利润来自大企业的高效率。c. 政府管制俘虏理论。芝加哥学派认为,政府管制者有各种各样利己的动机,而企业作为一种利益集团对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或管制有特殊的影响力,这两者结合便为政府管制俘虏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d. 可 作者简介:姓名(19xx-),女,安徽六安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E-mail:310143645@https://www.doczj.com/doc/8811696223.html,

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全部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 facebook的创始人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A 窗体底端 2 【多选题】 互联网创业的表现形式有()。 窗体顶端 A、 B、 C、 D、 E、 我的答案:ABCDE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就是创业。()正确答案错 1 【单选题】 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是()。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D 窗体底端 2 【多选题】 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答案:ABCD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2015年沃尔玛收购了一号店。()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 工业不包含()。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C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的第一次创业浪潮。()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多选题】 电子商务创业的优势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ABC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C2C在网络创业中门槛相对较低。()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多选题】 《柔道战略》的精髓有三个方面:() 窗体顶端 A、 B、 C、

我的答案:ABC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C2B是个人卖东西给企业。()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 《柔道战略》的作者德鲁克认为,在获得某一个产业或市场的领导和控制地位的战略中,企业家柔道战略是风险最低、成功率最高的战略。() 我的答案:错 已完成 1 【单选题】 成功创业离不开正确决策,而正确决策的前提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B 窗体底端 2 【多选题】 店铺为什么要做买家分析?()。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ABCD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同一家企业资质不能同时开设天猫与京东店。()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 下面哪个不属于电商创业项目选择原则?()。 窗体顶端 A、 B、

第二章__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 教学重点 贝恩SCP的分析框架。 教学难点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反映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 一、产业与市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与市场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杨治: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严格地说,就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马建堂: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是指一组生产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可见,从这两位学者分别对产业与市场的定义看,产业与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弗格森(Ferguson): 市场是由生产具有紧密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产品的替代性是从购买者的观点(或产品需求方)来分析的。在某一市场中,产品之间的交叉需求弹性(cross-elasticity of demand)很大,而对其它市场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相比较而言,产业是由具有紧密替代性的产品组成的,这种紧密替代性是从供应者的观点(或产品供应方)来分析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市场和产业的区别:P 伯吉斯(Burgess): 产业与市场的区别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本活动进行定义。产业以生产为特征,而市场以交换为特征。第二,产业与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来定义。 由上可见,产业与市场是有区别的,而区别两者的标准是因经济分析的需要而定的,因此,这种标准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课堂提问:什么是市场? 二、产业组织 一些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 有的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 有的学者则认为: 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就是所谓产业组织。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 1.1.产业集群的概念 1、波特给出的定义 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2、其他国外学者给出的定义 贝察蒂尼(Becattini,l991)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即以同业工人及其企业簇群在特定地域内大规模自然地、历史地形成为特征的地域性社会实体[4]。派克(Pyke,199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5]。斯茨米特茨(Schmitz,1995)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企业在地理和部门的集中,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且拥有参与本地市场为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组群[6]。J·A·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1998)对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

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OrganizationTheory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产业组织理论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M621003 课程学分:48学时,3学分 适用学科/专业:应用经济学学科/专业 开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一、课程性质 产业组织理论是为产业经济学方向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微观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体系中特定组织结构下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为考察重点的一门交叉性应用经济学。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产业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企业、产业和市场为什么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组织形式和结构如何影响市场的运行和绩效,其中心概念是“有效竞争”,即既能促进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促进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关系。 二、课程教学目的 产业组织理论旨在系统介绍产业组织理论的知识、观点、方法和问题,全面考察产业组织理论的学术前沿和理论流派,通过讲授、自学和实践等教学环节,一方面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产业组织理论观,具备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掌握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方法,为今后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产业组织关系和市场运行机制的理解,提高运用产业组织的逻辑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分析和企业管理实践工作。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1 导论4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认识产业组织理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意义与特点;了解产业组织理论发展中的哈弗学派、芝加哥学派、可竞争市场理论、博弈学派等基本观点与政策主张;认识到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掌握产业组织理论的边际、博弈、计量、实验模拟等研究方法与SCP分析范式的基本要点。 【教学要点】 1.1 产业组织理论的含义与特点 1.2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 1.3 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 1.4 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与研究方法 2 企业与市场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关于企业性质的契约理论和知识理论,掌握企业的所有权和相机治理、共同治理等治理模式;了解企业的目标和类型等;理解企业规模与市场边界决定的交易费用、核心能力等等理论;掌握决定企业成本的规模经济、学习经济、范围经济等因素。 【教学要点】 2.1 企业的性质 2.2 企业的所有权、治理与目标 2.2 企业的规模与市场边界 2.3 企业的成本分析 3 市场的结构与绩效4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结构的定义与类型,了解市场结构衡量的集中度、HHI指数等指标;掌握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等影响因素;了解市场绩效衡量的贝恩指数、勒纳指数等相关指标;理解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教学要点】 3.1 市场结构的类型 3.2 市场结构的衡量 3.3 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3.4 市场绩效的衡量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811696223.html,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作者:杨倩 来源:《财讯》2016年第30期 产业组织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本文就是在综述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产业组织理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国化综述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30~1970年。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贝恩在1959年出版了《产业组织》,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贝恩从此被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继贝恩之后,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合作出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谢勒在《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SCP范式, 将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向前推进了一步。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经济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第二阶段:1970年至今。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一些经济学家在不放弃SCP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对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形成新产业组织理论。新的产业组织理论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更重视企业行为的分析。其代表学派有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这些行为主义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和经济绩效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之为“后SCP时代”。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视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研究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今后产业经济发展和政策实践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最主要的产业组织理论观点集中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向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产生市场绩效。SCP范式构成了哈佛学派产

产业组织理论文献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摘要: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深刻的思想渊源及产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包括柏拉图的劳动分工思想、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思想“马歇尔冲突理论”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等。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后形成了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和“后SCP”流派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20世纪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些中国化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产业组织理论的中国化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引进和学习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对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第二阶段:在研究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形成新的理论观点;第三阶段: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对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产业组织产业经济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应用型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西方学者对产业经济学的探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其中,产业组织理论被认为西方产业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上世纪80年代,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人中国大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产业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产业组织理论思想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久远。柏拉图(前427—347年)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是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柏拉图认为专业化会增加生产的思想可以被认为是产业组织理论思想的一粒种子。 17—18世纪,由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为经济学的研究创造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各种经济学理论学说和经济学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他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由竞争机制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如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他同时指出了企业的市场行为:“商人们的利益,在商业或制造业的任何特定的分支机构里都总是在某些方面不同于、甚至对立于公共利益。拓宽市场和减少竞争,总是商人们的利益所在”。可以说,亚当·斯密是最早认识到产业组织核心研究问题的经济学家。 但是,亚当·斯密在关注竞争机制的作用及分工协作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填补这一空缺的是产业经济学的先驱马歇尔。在他的成本分析理论中,他分析到企业在成本递减的条件下运营,就会趋向于无限增长,最后变成垄断。追求规模经济和由此引起的垄断扼杀竞争活力构成了一对难分难解的矛盾,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后来,马歇尔在《产业贸易》中指出,几乎所有的竞争性市场都有垄断性因素,并根据市场的不确定性而起作用。这一观点影响到了哈佛的张伯伦和剑桥的罗宾逊夫人等人。张伯伦在1933年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他书中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同年,罗宾逊夫人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她探讨了垄断市场需求特征、垄断企业的成本、垄断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多厂垄断和双边垄断等。 罗宾逊和张伯伦为分析产业组织提供了实践模拟基础,直接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尤其是张伯伦在其上述著作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观点,成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他本人也因此被认为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二、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发展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__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反映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 一、产业与市场 研究产业组织理论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产业与市场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与市场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如我国产业经济学的著名学者杨治认为,①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严格地说,就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而著名学者马建堂认为, ②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是指一组生产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可见,从这两位学者分别对产业与市场的定义看,产业与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对此,弗格森(Ferguson)认为,③市场是由生产具有紧密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产品的替代性是从购买者的观点(或产品需求方)来分析的。在某一市场中,产品之间的交叉需求弹性(cross-elasticity of demand)很大,而对其它市场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相比较而言,产业是由具有紧密替代性的产品组成的,这种紧密替代性是从供应者的观点(或产品供应方)来分析的。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市场和产业的区别:由于大卡车、客车、轿车的用途不同,因此,存在不同的市场,就是在轿车市场中,“桑塔纳”和“劳斯莱斯”等还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市场,因

为这两种品牌轿车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但是,所有的大卡车、客车和轿车都属于汽车产业,因为这些产品在生产中具有相当紧密的替代性,运用相类似的生产工艺过程,类似的原材料,工人的基本技能也相似。如果某个生产卡车的企业发现生产客车更有利可图,这家企业就能较容易地转产客车。所以,产业通常(但不是总是)比市场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 伯吉斯(Burgess)则提出,④在以往的讨论中,市场和产业的概念几乎是通用的。但它们是等同的吗?不。产业与市场的区别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本活动进行定义。产业以生产为特征,而市场以交换为特征。美国的汽车产业是指在美国生产汽车的国内生产者所组成的群体,汽车产业可能为国内市场提供产品,也可能为出口供应产品。另一方面,美国汽车市场是指汽车的国内贸易,而不论汽车的产地。这个汽车市场可能由国内汽车产业提供产品,也可能通过进口满足市场需要。第二,产业与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来定义。产业可以由一组生产者生产特定产品时所使用的技术和原材料来定义,而市场可以由能满足一群购买者的特定需要的产品来定义。 由上可见,产业与市场是有区别的,而区别两者的标准是因经济分析的需要而定的,因此,这种标准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二、产业组织 与对产业有不同的定义相联系,学者们对产业组织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如一些学者认为,⑤产业组织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⑥所谓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有的学者则认为,⑦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1-专题-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张维迎1998)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兼评吉恩〃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 张维迎 (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7期) 本文认为: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发端于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在70年代之前处于案例研究和经验研究的阶段,在许多情况下,该理论更多的是充当解释统计结果或支持价值判断的一种方法;从70年代开始,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使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打破了产业经济学领域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单方向关系;到80年代后期,产业经济学家认识到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不平衡,包括计量经济学分析、案例研究和实验经济学在内的新一轮经验研究开始出现;吉恩〃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成功地将产业组织的讨论放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把产业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传统理论融为一体,并以其文字叙述和数学推导的完美结合,成为西方大学最具权威性的经典教科书。 一 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是国外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要给产业组织理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容易。大致来说,产业组织理论是有关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和组织制度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企业内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为什么存在企业,企业的最优规模和范围由什么决定,什么是企业的目标函数,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内部的科层结构,等等,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称之为企业理论"的东西。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漫溢到劳动经济学、公司融资、公司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等领域。 二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与企业行为的关系,特别是寡头市场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企业如何制定价格、产量、投资、广告、研究开发、兼并等方面的决策,这些决策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作用,等等。后者也就是狭义的产业组织理论。这方面的模型已被引入到国际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领域,并被企业用来指导商业战略的制定。 三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规范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最优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反托拉斯政策(或竞争政策)、对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