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皇五帝年表本

三皇五帝年表本

三皇五帝年表本
三皇五帝年表本

三皇五帝年表

本《年表》是目前多个史前史年表中唯一起自天皇终于帝舜的完整年表,也是唯一把文献中的三皇五帝文化和时代与田野考古学上的中原龙山文化和时代准确对应的年表。本《年表》与《元素周期表》有相同之处:可以预言和纠错。本《年表》预言:除了成都宝墩古城、日照两城镇(古城)遗址、襄汾陶寺早期小城,尚有六座年代在2550 BC-2300 BC、面积在60万平米左右的龙山文化古城没有被发现。本《年表》纠错:陶寺早期小城的起迄年代不是2300 BC~2100 BC,而是2550 BC-2300 BC。陶寺大城的起迄年代不是2100 BC-2000 BC,而是2200 BC-2100 BC。

燧人氏:简称“燧皇”,约公元前10000年在位,据说在位110年

华胥氏:伏羲与女娲之母,为华夏之根、人类共祖

伏羲氏:简称“羲皇”,约公元前7724年在位,据说在位118年

女娲氏:简称“娲皇”,即女希氏,伏羲死后即位,据说在位130年;被道教神化为女娲娘娘、后土娘娘

大庭氏

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卢氏

祝融氏

浑沌氏

昊英氏

有巢氏:迁巢湖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朱襄氏:史称“后朱襄氏”

无怀氏

………………

少典:前?年-前2986年在位

炎帝神农氏:简称“农皇”,少典之子,是第一任炎帝,前2986-前2867年在位,共在位120年

临魁:炎帝之子,前2867-前2788年在位,共在位80年

帝承:前2788-前2729年在位,共在位60年

帝明:前2729-前2681年在位,共在位49年

帝直:前2681-前2637年在位,共在位45年

帝来(厘):前2637-前2590年在位,共在位48年

帝裹(哀):前2590-前2549年在位,共在位42年

榆罔炎帝:是第八任炎帝,前2549-前2495年在位,共在位55年

黄帝:少典之子,前2495-前2395年在位,共在位101年

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前2395-前2322年在位,共在位74年

颛顼:昌意之子、黄帝之孙,前2322-前2245年在位,共在位78年

帝喾:蟜极之子、玄嚣之孙、黄帝的曾孙,前2245-前2176年在位,共在位70年

帝挚:帝喾长子,前2176-前2168年在位,共在位9 年

尧:帝喾次子,前2168-前2097年在位,共在位72年

舜:瞽叟长子,前2097-前2037年在位,共在位61年

2详表

玉琮原理图

公元前3313年之良渚文明,在今中国太湖流域出现(良渚文明的标志是良渚文化王权理论。良渚文化王权理论的物化形式是琮。琮是良渚文化王权理论的实物载体)。良渚文化集团开始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根据天文考古学毕星和附耳星的研究和计算可以作此判断)。700年后,中国第一位全国性王者——天皇,出现在这个地区。天皇的首都在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镇、瓶窑镇一带。2007年11月29日公布的在瓶窑镇发现的良渚古城,可以确定它就是天皇之都。天皇之都,根据中国古代天文学可以确定,在汉语中其名称叫做天都。天皇之都也就是《鶡冠子》所谓的“成鸠氏之国”。

公元前3000前后,根据中国田野考古学证据可以知道,良渚文化集团王室从中国东南地区起步,逐步向黄淮流域推进势力,最终目的地是中国西北地区,其战略目标是统一全中国,其理论依据是盖天论,其沙盘模型是盖天宇宙模型,完成中国统一的时间是公元前2607年.,以天皇在该年11月27日登位为标志。天皇代表盖天宇宙模型中的天,其继位者地皇代表盖天宇宙模型中的地,其继位者人皇代表盖天宇宙模型中的人,这样,天、地、人齐备,标志着天地开辟,人类出现。如今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姓族集团——张姓和李姓,即天、地、人三皇的后裔。

高青陈庄西周城址祭坛[1]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500年,从田野考古学角度观察,在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社会处于其全盛时期。从公元前3313年到公元前2607年是古文献所谓的素皇内帝时代。素皇内帝是指天皇的祖先们,他们虽然在良渚文化社会里拥有皇帝般的权力,但这种权力尚未被中国其他地区的诸侯所承认。素皇内帝的意思是非正式的皇帝。

公元前2607年--公元前2550年,天皇氏、地皇氏先后在位。天皇即《鶡冠子》所称的“成鸠氏”。天皇和地皇就是文献所称的二皇。天皇登位以前的时代,文献笼统地称为盘古时代。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天皇氏以木德王天下,地皇氏以火德王天下。[注:“B.C. ”代表“公元前”]

2550 B.C.-2520 B.C. 人皇氏在位。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人皇氏以土德王天下(清吕抚《历代兴衰演义》)。天皇、地皇和人皇就是文献所称的三皇。三皇同时也是时代名称,指称从2607 B.C.到2338 B.C.这一段历史时期,这相当于中国田野考古学上的典型龙山文化时代(从2600 B.C.到2000 B.C.)的前半期(从2600 B.C.到2300 B.C.)。

2520 B.C.-2490 B.C. 提挺氏在位。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提挺氏以金德王天下。

2490 B.C.-2460 B.C. 通姓氏在位。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通姓氏以水德王天下。

2460 B.C.-2430 B.C. 有巢氏在位。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有巢氏以木德王天下(“构木为巢”)。

2430 B.C.-2400 B.C. 燧人氏在位。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燧人氏以火德王天下(“钻木取火”)。

2400 B.C.-2370 B.C. 伏羲氏(太昊)、女娲氏先后在位。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伏羲氏以土德王天下(“五龙布山岳”);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为苍帝。伏羲氏有两个五行之德的原因:三皇的御用学者认为,伏羲氏的直系祖先天皇、地皇开辟了天地,所以五行首德木德归于天皇,以下依次排列,伏羲自然是土德之人。五帝的御用学者认为,黄帝再造了天地,在这一片新天地中,五行需要重设其运行起点。按照“伏羲生神农、黄帝”的事实,就把伏羲设为木德之人,神农设为火德之人,黄帝设为土德之人。这样,伏羲就有了两种德行。

2370 B.C.-2338 B.C. 蚩尤氏在位。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蚩尤以金德王天下(“蚩尤造冶”);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神农以火德王天下,为赤帝、炎帝。神农的德行和帝号是后世追认的结果,他在世的时候没有登上过帝位(同样的情形在周文王身上也发生过)。从天皇到蚩尤的九位王者就是文献所称的九皇。九皇是一姓王天下的统治者,均为风(凤)姓。“风”是“天地合气”的结果。

2337 B.C.-2307 B.C. 黄帝氏在位。从黄帝到帝舜是文献所谓的五帝(时代)。同三皇时代的命名与盖天宇宙模型有关一样,五帝时代的命名也与盖天宇宙模型有关。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黄帝氏以土德王天下,为黄帝。

2307 B.C.-2277 B.C. 少昊在位。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少昊氏以金德王天下,为白帝。

2277 B.C.-2247 B.C. 颛顼[2]在位。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颛顼氏以水德王天下,为黑帝。

2247 B.C.-2217 B.C. 帝喾在位。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帝喾氏以木德王天下,为苍帝。

2217 B.C.-2206 B.C. 帝挚在位。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帝挚氏和帝尧氏以火德王天下,为赤帝。

2205 B.C.-2163 B.C. 帝尧在位。

2162 B.C.-2110 B.C. 帝舜在位。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帝舜氏以土德王天下,为黄帝。

2109 B.C.-1640 B.C. 夏朝(始禹终桀)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夏禹及其子孙以金德王天下。

3记载

数目

“三皇五帝”一词中的“三”和“五”,为概数,并非确数,也即“三皇五帝”不是“三个皇和五个帝。

血统

《道藏·真书》云: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三坟》:居方氏(人皇氏)生子号提挺氏。提挺氏生子号通姓氏。燧人氏,有巢子也,本通姓氏之后人。伏羲氏,燧人子也,本通姓氏之后也。

文化

《云笈七谶》:“天皇手执飞仙玉策,人皇手执上皇保命玉策,地皇手执定録玉策。”

夏禹

禹,木德。

这是按三皇系统五行循环推得的德行。夏禹祖先与天皇同为良渚文化集团成员,同为蛇种之人。参考:①《吕氏春秋·应同篇》:“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盛’。木气盛,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史记·封禅书》:“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②《列子·黄帝篇》:“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头虎鼻。”③《越绝书·吴王占梦》:“夫越王勾践,虽东僻,亦得系于天皇之位,无罪,而王恒使其刍茎秩马,比于奴虏。”

黄帝

黄帝者,土德也。

这是黄帝以伏羲为自己祖先推得的德行。参考:宋《轩辕黄帝传》:“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农及黄帝”。

秦国

秦国者,水德也。

这是秦王室以黄帝为自己祖先推得的德行。推导过程:黄帝木德→少昊火德→颛顼土德→帝喾金德→帝尧水德→帝舜木德→夏禹火德→商汤土德→周文王金德→秦水德。秦王室重新排定五行的根据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等于“天地再造”,或“天地重新开辟”。这和黄帝时代把伏羲的德行从土德改为木德是一样。古文献中有黄帝再造了天地的说法。

上古帝王的功绩,多与其五行德行有关。

不了解这一点,就容易犯错误,还以为不是自己无知,而是古人记载错误。例如,有巢氏木德。文献记载有巢氏又名“大巢氏”,其功德是教民构木为巢、编槿而庐。对此记载,一般专家学者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为有巢氏时代在旧石器时代,在穴居人之前,是刚刚从猿猴进化为人类,但还没有来得及离开原始森林的时候。其实,有巢氏是生活在中原龙山文化时代(2600 BC-2100 BC)前半期的鲁西豫东沼泽区域的帝王,他教民建筑的橧巢,是用来在夏天躲避暴雨洪水的季节性简易木屋。在冬天,有巢氏之民住在另建的地穴里面,不住在树上。如果有巢氏之民一年四季都巢居,那么他们只可能是中国南方热带地区居民,不可能生活在黄河流域。而对于文献记载有巢氏“栖于石楼之颜”(《路史》),“石楼山在琅琊。昔有巢氏治此山南”(《遁甲开山图》),现代人们普遍不理解不接受,认为这是文献记载有误,而宁愿在黄河流域腹地另找一个石楼山。例如百度百科词条“有巢氏”就把有巢氏之都定在“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其实,有巢氏以木德王,他的治所应该在东方。因为这象征着木星在东方升起。《封禅书》:“八曰四时主,祠琅琊。琅琊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开元占经》卷23引石氏:“岁星,木之精也,位在东方,青帝之子,岁行一次,十二年一周天,与太岁相应,故曰岁星。”《易》曰:“帝出乎震”。震方即东方。从山东省田野考古结果来看,典型龙山文化时代(2600 BC-2000 BC)黄河流域的几个面积达几十万至百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遗址都在山东沿海,如日照两城镇遗址(面积100万平方米)、日照尧王城遗址(保存面积52万平方米)等。这些超大型遗址都离开琅琊不远。帝王总是和大量民众生活在一起的。

4问答

国庆60周年献礼展专题图书[3]

问:我们为什么要有一份《三皇五帝年表》?

答:这等于问我们为什么要有一面镜子。只有人、大猩猩、大象等极少数几种动物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大猩猩和大象虽然已经算很聪明了,然而它们不了解自己这个种属的历史。

有了一份正确的年表,我们就能将出土文物归类到正确的年代区间里。如果我们把新石器时代文物误认为是秦汉文物,那么在作文物交易的时候就会低估其价值,从而造成卖方的金钱损失,这对卖方来说不公平。

中国历史年表是中华民族的镜子。正确的年表可以反映出中华民族真实的历史容貌,不正确的年表就像一面哈哈镜,反映的是扭曲的自我,仅有娱乐价值。

问:怎样证明《三皇五帝年表》不是一面哈哈镜?

答:第一,《三皇五帝年表》将文献上的三皇五帝生活的时代与田野考古学发现的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对应起来,从而使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对证、相互落实。例如,文献记载人皇氏又名“居方氏”,说他生活在方形城市里面,又说他兄弟九人散居九州,九人共建有九座城邑。考古发现中国方形城市出现的年代在2600 BC以后,年代比较接近2600 BC的城市有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面积290万名方米)、四川成都的宝墩古城(面积60万平方米)、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早期小城(58万平方米)。我们可以明确指认:良渚古城就是天皇之都;宝墩古城和陶寺早期小城是人皇两位兄弟的都邑。文献又说作为中国人始祖的伏羲曾经铸造青铜鼎,又初步有了五谷农业(包括大小麦);神农的出生与“九井”的概念相联。这些记载都可以与中原龙山文化出土文物进行对证。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都是男性,而中国整体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时间,是在距今5000年前后。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都是全中国的统治者,而中国史前社会考古学文化面貌第一次出现统一趋势就是在龙山文化时代。这些都是文献和田野考古证据可以相互证实的事实。

第二,《三皇五帝年表》尊重了中国古人的历史起源逻辑,从而得以利用现有知识和科学工具确定天皇出现的时代,这防止了年代数据在时间纵轴上上下乱窜现象。中国古人的历史起源逻辑记载在古典五经之首的《易经》里面。《易经》说历史起源过程是“天一、地二、人三”。利用西方科学体系里十分成熟的天体力学知识和天文软件,可以很容易确定中国古代皇家星官体系中著名的“天一”星的命名的年代上限在2611 BC;载有帝王称号的“北极五星”的命名年代在2560 BC。这两个宝贵年代数据说明: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全国性统治者出现的年代在2600 BC前后,三皇五帝时代是从2600 BC到2100 BC,只有500年。这意味着,试图把文献上的王名解释成族名的做法是错误的。

第三,《三皇五帝年表》尊重了中国古人的一些重要观念:王统是极为重大的法统,不容随意篡改;天下不可一日无王,天子之位不可旷年;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意味着,我们不可以用文献上没有记载过而仅仅是自己杜撰的所谓“王名”去填充历史年表,也不可以在两个王名之间填入不合人寿常识的年代间隔数据。这两点,本《年表》都做到了。即一,本《年表》所有王名都出自古文献;二,在无法确定王者在位的真实起讫年代的情况下,一律都假设他在位30年。这是合理的假定。文献都说:“一世三十年”。没有采用“在位一百年”、“在位九十八年”这样的说法。文献也提到过别的一些人是“古天子”,本《年表》没有采用。这是因为古代各个时期都存在过一些“僭

主”,即一些僭越礼制,自号“天子”的人。

第四,《三皇五帝年表》上的公元年代数据来源都有详细交待,写在一个30万字的电子文档中,2007年5月初上网,用搜索引擎都可以检索到。一份年表的精华所在,就是其王年与公元年代的对应关系,年表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个对应关系的正确性上。所以,要尽可能帮助读者详细了解公元年代数据的来源。如果连年代数据来源都不讲,那么年表正确性的审核就无从谈起,它的正确性就无法判断了。但是,由于百度百科的规定,这里不能给出相关文档的链接。

问:《三皇五帝年表》有哪些实际用处呢?

答:例如你要向国际社会介绍“针灸”这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必须交待清楚它的起源时间、地点、人物。根据相关研究,可以这样交待:在2400 BC-2370 BC的伏羲时代,官方制定了“九针”标准,这可以视为针灸学科正式形成的年代;由于伏羲之都就是河南淮阳发现的平粮台古城,则针灸学科诞生的地点就是河南淮阳;文献记载制定“九针”标准的人有两个,一个是伏羲,一个是黄帝。《黄帝内经》详细记载了“九针”的形制和名称,因此,伏羲、黄帝可以被视为针灸学科的奠基人。

本《年表》的可靠性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本《年表》与田野考古证据、文献证据结合紧密。对我国的重大田野考古发现,本《年表》都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和阐述。例如,山西襄汾地区,古文献称为“夏虚”。田野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据文献的这一线索去寻找并发掘出了一座古代城市,即58万平方米的陶寺早期城址。但是,这座城市没有与夏朝文化有关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年代也与夏朝存在年代不相吻合。这一矛盾,在别人那里是永远无法解释的。面对文献说法与考古发现的矛盾,人们只好埋怨古人,说古文献是在瞎说。可是,在本《年表》里,却可以解开这一矛盾。原来,古文献所称的“夏虚”是人皇兄弟之一的都城废墟,因为三皇皇室就是良渚文化集团王室,是南方人,而“夏”就是“南方”的意思(因为古人习惯把四季与四方相配,夏季位配南方,所以夏字可以代表南方),所以“夏虚”就是“南方人的废墟”。这样就圆满解决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的问题。试问,这样的解释,在别的年表里面可能吗?。其二,本《年表》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最早的上古年代表比较一致,没有太大的年代冲突。我说的那部古代年表就是《今本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我国一位资深学者说:“《竹书纪年》是战国中叶魏人撰作的史书。《竹书纪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问题上有其特殊意义,正在于它是现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学的系统。”。《今本竹书纪年》记载有一份系统化的上古年表,黄帝、颛顼、帝喾、帝挚、帝尧、帝舜以及夏商周的年代都有明确的数字。把这些数字从共和元年(841 BC)开始,逐笔往上累加,就能得到五帝时期各位帝王的元年。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元年2394 BC,颛顼元年2294 BC,帝喾元年2216 BC,帝挚元年2153 BC,帝尧元年2145 BC,帝舜元年2042 BC,夏禹元年1989 BC。我们再来计算一下本《年表》中以上各帝的元年与《竹书纪年》的差距:黄帝元年相差57年,颛顼元年相差17年,帝喾元年相差31年,帝挚元年相差64年,帝尧元年相差60年,帝舜元年相差120年,夏禹元年相差120年。后两个元年差值相当于常见的碳十四测年误差值。前五个元年差值都在一轮甲子左右。这就是说,本《年表》和《竹书纪年》是可以相互支持,相互印证的。在当今中国范围内,尚没有第二家年表的上古部分能做到与《竹书纪年》如此契合。我想说一句心里话:《竹书纪年》中的上古年代表不是没有价值的。

问:《三皇五帝年表》提出:2007年宣布发现的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就是天皇之都。2011年3月18日,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07年以来良渚古城考古的一些新发现。请问你作为“良渚古城是天皇之都”一说的提出者,对这些新发现有何评论?这些新发现对证实你的说法有否帮助?

答:“良渚古城是天皇之都”这一说成立的关键,就是要求被证实良渚古城的起讫时间的确是2600 BC至2300 BC这三百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在《考古》2008年第7期上的发掘报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2006-2007年的发掘》说:“通过对四面城墙出土陶片的初步整理,我们可以看出,各发掘地点出土陶器的特征基本一致,均属于良渚文化晚期。”2011年3月23日浙江文化信息网发表的《良渚古城考古的新进展》称:“通过对四面城壕出土陶片的初步整理,我们可以看出各地点出土陶器的特征基本一致,属于良渚文化晚期。”(良渚文化分期:早期3300 B.C.~2900 B.C.,中期2900 B.C.~2500 B.C.,晚期2500 B.C.~2000 B.C.)2011年3月19日新华网记者冯源发的电讯稿称:“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还与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合作,对从良渚古城叠压城墙中发掘出的一系列样本进行碳14测年。十几组数据显示,良渚古城城墙的年代大致在距今4300年至4500年之间。”2012年4月8日晚8时CCTV-9播放的大型纪录片《黄帝》第4集解说词称:“今天,中国考古工作者已找到了五十多座史前城池,其中最古老的可追溯到4600年前,这就是长江流域的良渚古城。”即良渚古城始建年代是2600 BC。这个测年数据与用天文年代学方法确定的良渚古城上限年代(2607 BC)很接近了。当然,正式的良渚古城年代上限的碳14测年数据还没有由官方正式宣布(合适的宣布方应该是良渚古城遗址所在的良渚遗址管理区,或浙江省考古所,或浙江省文物局等)。当然,没有田野考古学的碳14测年数据,也是可以计算和论定良渚古城年代的,这就是依靠天文考古学给出的年代数据来论定。中国田野考古学经过一些年的大力科普,给广大群众留下了一个错误印象,即只有田野考古学才有能力给出古城年代,也只有田野考古学的年代结论才是最后的真理。这是完全错误的。田野考古学是从地质学发展而来,它只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它和从天文学发展而来的天文考古学其实是并列关系,不存在谁高一等的问题。田野考古学并不是“最终的学科”。在田野考古学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天文考古学。在炭素测年技术出现之前,天文回推计算是唯一能够确定古城古遗址绝对年代的方法。至今,在欧美国家的图书馆文献分类体系里,“年代学”是放在“天文学”大类下的一个分类。也就是说,天文考古学是有资格独立确定古城年代的学科。用天文回推手段确定的古城年代数据,如果被别人验算证明是正确的,那么是会被国际学术界承认的。当然,作为利用天文考古学方法确定良渚古城年代的研究者,我很有兴趣看看炭素测年法得到的良渚古城测年结果。如果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那么良渚古城年代的论定就有了双重保险了。

良渚古城的真实年代是一个焦点问题,不同的年代结论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历史认识。一般认为古城的起讫年代都在晚期,即在2600 BC-2300

BC。良渚文化与中原龙山文化息息相关。中原龙山文化(2600 BC-2100 BC)的出现是良渚文化推动的结果,即良渚文化是中原龙山文化的母亲,中原龙山文化是良渚文化的儿子。也就是说:中国文明起源于太湖流域,中国历史的起点在太湖流域。早期中国是联盟国家,盟主(即执牛耳者)是天皇,与盟者是中国各地诸侯,会盟地点在良渚古城,会盟的形式是杀牛放血,歃血宣誓,宣誓完毕即举行军阵游行,这是模拟木星和它的四大卫星巡行天际的样子,在良渚古城城墙上举行的游行仪式。到了2300 BC前后,在今河北涿鹿发生炎黄大战,蚩尤战败,黄帝登为天子,政权从良渚文化集团转到黄帝为首的中原文化集团手里,良渚古城因此而被废弃。

简而言之,现有的良渚古城四面城墙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实际上已经暗示了良渚古城的真实年代范围:2600 BC-2300 BC。

问:我们注意到,本词条新近推出了“名片”。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边递交名片,一边也会就名片内容作些口头补充或解释。请为本词条的读者就新推出的名片作一些补充解释。

答:“三皇五帝年表”在理论上讲是一种基础类词条,或可称之为“元词条”,因为这种词条从性质上来讲,应该要被其他词条经常提及或引用。但是,《三皇五帝年表》还不是一个其内容的正确性被充分证实了的年表,而人们十分需要一份完全可靠的上古年表。这就是一个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本词条名片就借鉴近代化学史上《元素周期表》的推出办法,先不自证本词条的正确性,而是先提出预言,或提出纠错数据,也就是公开摆出擂台,向学界及社会提出当面挑战。目的是借助别人的工作成果来证实本年表的正确性。当年的“元素周期表”被认为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人们无法相信自然界里自然存在的元素,竟然能像军队那样具有严密的内部组织,可以排列成严整的“方阵”。当时的人们认为,天然元素,它们的个性特征数据,都只能是随机性质的,不可能是具有相互联系性质的。于是“元素周期表”的提出者就用预言的办法,在还没有发现某个元素的情况下,事先提出了它所应该具有的特征数据。接着,别的化学家发表论文,声称发现了某个新元素,它的特征数据是多少多少。那么,“元素周期表”的提出者就写信告诉他:你发现的那个元素,其实就是我的元素周期表里面的第几号元素,它的特征数据应该是多少多少,你给出的数据可能错了,应该重新测定一下。通过多次这样的“摆擂回合”,最终人们相信了“元素周期表”。另外还有一些科学理论通过实验证实的例子,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本身可以用预先给出数据的方式预言一些物理现象,然后别人设计出实验方法加以验证。《三皇五帝年表》的正确性,也将通过实际验证的途径来证实。具体办法是:先给出古城存在地点、面积数据和年代数据,然后等待田野发现结果并予以证实。具体的预言数据清单如下:

一、三皇五帝时代中国首都的地点、面积、年代范围:

天皇氏之都。地点:浙江余杭瓶窑(即“良渚古城”);面积:[290]万平方米;年代范围:2607 BC-2338 BC。(注:方括弧内数据是官方数据。下同)

地皇氏之都。同上。(地皇氏还有一个或两个小型治所,在今河南省熊耳山、龙门山中)

人皇氏之都。同上。(人皇氏实际治所在今山东日照两城镇)

提挺氏之都。同上。(提挺氏实际治所不清楚,可能在两城镇,也可能是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

通姓氏之都。同上。(通姓氏实际治所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在黄河下游流域)

有巢氏之都。同上。(有巢氏实际治所很可能是平粮台古城。在山东琅琊一带也可能有治所)

燧人氏之都。同上。(燧人氏实际治所可以肯定就是平粮台古城。燧人氏面对的文化是王油坊类型)

伏羲氏之都。同上。(伏羲氏实际治所应该就是平粮台古城。伏羲氏面对的文化是王油坊类型)

蚩尤氏之都。同上。(蚩尤氏的实际治所很可能在今山东日照两城镇,也有可能是平粮台古城)

黄帝氏之都。地点:今河南新郑。面积:280万平方米左右。年代范围:2330 BC-2300 BC。

少昊氏之都。少昊氏可能还是把良渚古城作为正都。这样的话,少昊在位时间的下限2277 BC就是良渚古城的真正下限。少昊氏的实际治所有二:先在两城镇,后在曲阜。

颛顼氏之都。地点:今河南濮阳。面积:280万平方米左右。年代范围:2277 B.C.-2247 B.C.。

帝喾氏之都。地点:今河南偃师。面积:280万平方米左右。年代范围:2247 B.C.-2217 B.C. 。

帝挚氏之都。不清楚。

尧舜之都。地点:今山西襄汾陶寺大城。面积:[280]万平方米。年代范围:2200 BC-2100 BC。

二、三皇时代皇室分封所建诸侯国的国都地点、面积、年代范围:

中国的封建时代开始于天皇时代(2607-2578)。但以下预言的是人皇时代(2550-2520 )人皇兄弟九人封国的古城数据。

人皇兄弟之一:封国于蜀。蜀国之都即位于成都平原腹地的“宝墩古城”。面积[60]万平方米。年代范围:2550 -2338 。

人皇兄弟之二:封国于今山西襄汾地区。古称“大夏”。大夏国都即今山西襄汾陶寺早期小城。面积[58]万平方米。年代范围:2550 BC-2338 BC。

人皇兄弟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的封国地点不详,但在“九州”范围内。如四川盆地除了蜀国之外,还有巴国。在今内蒙古地区也肯定有一个封国。也就是说,人皇八位兄弟的封国都邑,除了宝墩古城和陶寺早期小城,另外还有六座没有被发现。但它们肯定是存在的,面积都是60万平方米,年代范围都是2550 BC-2338 BC。补充信息:2008年6月公布的湖北孝感“叶家庙古城”,面积是60万平方米,年代在“距今5000年前”,很可能是人皇九兄弟之一的封国。需要进一步查明该古城的起讫年代。

从以上预言清单可以知道:一,中国龙山文化时代前半期(2600 BC-2300 BC)的中原地区,没有面积在280万平方米的大城。也就是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三皇五帝”,你永远也不可能在黄河流域找到一个年代范围在2600 BC-2300 BC,面积在280万平方米的大城。二,宝墩古城年代范围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实际上早已公布。四川成都的考古学者们称:“宝墩文化开始于2550 BC左右”、“宝墩古城存在了二、

三百年。”综合这两句话就可以知道,宝墩古城的年代范围就是2550 BC-2300 BC。三,过去,有考古学家认为陶寺早期小城的始建年代在2500 BC前后。四,假如我们找全了八座年代范围在2550 BC-2300 BC、面积在60万平方米的古城,我们就可以宣布“人皇”的真实存在。这样,“三皇五帝”之说就得到了证实。

真相最终总会浮出水面,事实将证明:本《三皇五帝年表》绝对没有将我国历史虚拟化、乌托邦化、世外桃源化,它是实事求是的。

问:中国田野考古学界一位资深学者“斗胆”提出:“良渚古城是中华第一城”。他的这个大胆断言好像与你提出的“良渚古城是天皇之都”的断言很接近。

答:资深学者都是说话严谨的。因为,一旦被证实说错了,可就成了学界笑柄,要被笑话很多年。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他这话的意思是:在中华大地上,尤其在所谓的“中华文明核心区域”的中原地区,再也不可能找到一座时间比良渚古城早,面积和良渚古城相当,或比它还要大的古城了。可是,谁都知道,田野考古发现具有偶然性。过去没有发现,不等于今后不能发现。那么,他为什么要把话说死呢?其实,他这样说当然是经过大脑思考的。良渚古城从发现田野迹象,到官方正式宣布,经历了一年时间。发现之初,这位资深学者就到田野发掘现场进行了观察和指导。一年以后,即在2007年11月,与官方消息发布同时,他的这个“中华第一城”之说也上了报纸。可见他是经过一年的考虑,才提出这一论断的。当然,充分的时间并不能保证断言的正确性。良渚古城能成为“中华第一城”,关键理由是:它有一个大型伴随遗址群——30平方公里的良渚遗址群,它内部有一个巨大台址,它内部存在一个迄今为止属最高等级的墓地——反山墓地,它的外围还有著名的瑶山墓地和汇观山墓地;良渚遗址群从清朝康乾年间开始出土玉器,以至今天。说到这里,我有必要提醒你,中国的古文明特征是它独步世界的玉文化和瓷文化。“中国”在英语里是“瓷”的意思。而“瓷”实际上是一种仿玉物质,“瓷文化”实际上是“仿玉文化”。不错,商周的青铜器也享誉世界。但是金属这种物质,被古人理解为“汤玉”,也被归入了“玉”的范畴。因此,中国的古文明特征,说到底,还是“玉文化”。在中国,在很长历史时期内,一直在持续出土大量的高等级玉礼器的地区,只有一个:浙江良渚遗址管理区。中原地区没有这样的持续出土大量高等级玉礼器的新石器时代大遗址。这里所说的高等级玉礼器主要是指璧和琮,它们是礼天地之器。东北的红山文化也有玉器,但是没有一件可以确定是“六瑞”之一。红山文化玉器数量很少,体量(即用玉量)也很小。只有埋藏大量高等级玉器的大型遗址,才有希望发现大型城址。因此,大型古城址不是凭空出世的,它是有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伴随文物的。那位资深学者,正是考虑到了以上伴随因素,才提出“良渚古城是中华第一城”这一断言的。

问:有没有一种可能,在今后,中原某地发现了大量高等级玉器,比良渚遗址区埋藏的还要多?

答:不存在这种可能。理由:第一,中原的人口密度历史上一直高于周边地区。中原地区自古以来盗墓盛行,著名的田野考古利器——“洛阳铲”,就是历史上盗墓贼的一大发明。玉器是很值钱也很优雅的文物,没有人不想要的。盗墓贼通常都很有才能。请不要低估几千年历史上的盗墓贼的嗅觉和其发财的欲望。第二,自解放以来,中原地区一直是考古调查的重点所在,财政优先拨款的重点地区。如果存在一个占地几十平方公里,有很多高等级新石器时代古墓的大型古遗址,那它一定会被田野考古工作队发现的。请不要低估田野考古专家的智慧、能力和决心。第三,即使存在这样一个大量藏玉的中原遗址,它的玉礼器也不会早于良渚文化。因为良渚文化玉礼器都是自创的器种,中原的大墓,如陶寺遗址墓地出土的玉礼器,都是良渚式的。那么,用传入的良渚式玉器装备起来的中原城址,即使它比良渚古城还要大,它的时间却不会比后者早。而“中华第一城”的含义主要是“时间早”。

问:有没有一种可能,中原地区会出土大量高等级的非良渚式玉器?

答:不可能。中原古文献对礼天地之器明确指明就是“璧”和“琮”,二者都是良渚文化典型玉礼器。再如中原文献提到的“钺”,它们必定是良渚式的。因为中原地区发现的玉钺,其制作年代都晚于太湖流域,明显是从后一地区传入的。中原文献提到的“钺”的握持方式也和良渚文化大墓主人持钺的方式相同——都是左手持钺。中原王者都执钺。例子有:“蚩尤秉钺”(张衡《西京赋》)、“黄帝出其锵钺”(汉《黄帝四经·十大经》)、商汤秉钺(《诗·商颂·长发》、《殷本纪》)、周武王秉钺(《周本纪》)。总之,我国古文献中的重要玉礼器就是琮璧钺,不存在另外一个玉礼器系统。另外一方面,古代的出土玉器记录和现代的玉器出土记录,从著录的器形图谱来看,重要的玉礼器还是琮璧钺。圭、璋之类,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也没有获得礼天礼地的地位。古人以圭礼东方,以璋礼南方,以琥礼西方,以璜礼北方。这些是次一级的玉礼器。我们知道古人确实是把一些玉器磨成玉粉吃掉了。可是还是有一些要紧的玉礼器舍不得吃,被墓主带进了坟墓。在周代贵族的墓葬中,就曾经出土真正的良渚文化玉琮,这里说的“真正”,是指这个玉琮是良渚古族原作的,而非别的古族仿制的。一句话,文献和出土玉器种类都表明,只存在一个玉礼器系统。高等级的非良渚式的玉礼器系统是不存在的。

问:那你是否认为别人的“良渚古城是中华第一城”说法和你的“良渚古城是天皇之都”说法是一致的呢?

答:“良渚古城是中华第一城”的说法没有指出这座古城的主人是谁,也没有指出这座古城的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全中国最高统治者的首都。

问:这个话题先放一放,我们换一个话题吧。这条报道你来看一下,(2011年)5月6日下午,四川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津新平镇宝墩村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发现宝墩古城外城墙。外城墙所围成的宝墩古城面积是276万平方米。这个面积仅次于浙江良渚古城和山西陶寺大城。请对这一新闻作一评论。

答:这个新古城面积是僭越礼制的面积。从报道可以知晓,外城墙兴建的时间比内城墙要晚,虽然两者可能同时并存过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宝墩古城初建的时候,它只有一圈城墙,没有第二圈城墙,即外城墙。这是符合当时礼制的城市尺寸。龙山时代(也就是2600 BC至2100 BC的时代,下同)中国已经存在礼制。对此,学者多有论述,兹不赘。因此,城市的规模是受国家规定制约的。我们可以推断龙山时代中国城市的前两个等级的城市面积。第一等级的城市,就是全中国的首都,其理论面积是300万平方米。第二等级的城市,是中国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划分中每一区的都城,即地区性大都会,其理论面积是60万平方米。作出这样推断的理由是,300万平方米的城市,60

万平方米的面积,正好是300万平方米的五分之一,这样的城市,正好对应木星的四颗卫星之一(也就是木五星的五分之一)。我想,在天皇时代,中央政府已经模仿木星和它的四大卫星,规定了一座首都和四座地区性都城的面积。只是,天皇在位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全部归顺,今天的四川盆地,是在人皇时代才正式归顺三皇的。所以,天皇时代,还不能着手兴建宝墩古城。宝墩古城兴建于人皇时代,这是有古文献明确记载的。文献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请注意,“蜀国”的“国”,在古汉语里,就是“都城”的意思。因此,宝墩古城初建的时候,必定是遵循礼制规定的。也可以判断,人皇分封在蜀国的那位兄弟的后裔,即后面多任蜀国国王,是不会破坏礼制,建造外城墙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建造了外城墙?我们注意到,伏羲时代有过一个重大的政治改革:“易九头为九牧”。也就是把九州的州长职位从人皇九兄弟的后代手里移交出来,给地方上选举产生的人物来担任,也就是把九州领导人职位的血缘世袭制改为地方选举制。非三皇皇室血统的宝墩古城主人,估计就产生在这个时候,即产生在2400 BC-2370 BC这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很可能就是宝墩古城外城墙建造的时间。我们期待着这个年代判断数据得到碳14测年法数据的支持。

另一方面,276万平方米这个数据,毕竟没有超过帝都的面积,好像城墙的扩建者在疯狂之中还保存着一份理性。其实,超过了也没啥意思。因为,比方你将宝墩古城扩建为500万平方米的面积,那样的话,城墙周长就远远超过了12华里,这就与木星的12次不对应了。276万平方米的宝墩古城,其城墙周长还是能分成12段,每段约1华里的。毕竟,长度单位的改变是不容易的。值得注意的是,宝墩古城的后继者三星堆古城的面积也和宝墩古城扩建后的面积相同。另外,存在年代和三星堆古城相同的郑州商城(始建年代在1500 BC),其内城面积也是约300万平方米。看来,300万平方米的面积,12华里的城墙长度是古城扩建者和建造者心目中的标准数据。

问:照你这么说,第一等级城市理论面积300万平方米,第二等级城市理论面积60万平方米,那么初建于2600 BC的石家河古城,它的面积恰恰是120万平方米,这又作如何解释?

答:历史是曲折复杂的。我们不可能回到2600 BC时代去了解事情原委。也许,当时,在四川盆地的强力部族不肯归顺天皇的情况下,天皇允许石家河古国领导人将原定分配给四川成都平原的古城面积纳为自己的城市面积,这样,石家河古城的面积就变成60+60万平方米了。那么,也就是说,石家河古城的领导人在天皇时代额外获得了对四川盆地的领导权或管辖权,这一特殊权力从2600 BC一直延续到2550 BC。四川省的考古工作者早就指出:从田野考古的角度看,宝墩文化与石家河文化有相似之处。

问:远古的事情那么渺茫,你一个生活在4600年之后的人,怎么可能知道远古的详细故事呢?

答:我是根据文献说的话。古文献谈到了川西地区的古族归顺三皇,融入新成立的中国的具体历史过程:首先,天地开辟,天皇登位,中国成立。这时,尚有少数部族不愿归化天皇。于是,有一位女性叫做钜灵氏,她登上了历史舞台,出面说服了川西地区的部族,随后蜀国就建立了起来。《广韵》:“钜灵出于汾睢,今华阴县北一百二里有钜灵庙。李淳风《小卷》曰:‘元始判气,天皇上帝镇立,名山各有所属,分野盖当是时。六合之间,有未融者,故钜灵、女娲之徒以神通智力出而赞化也。’”《路史》注引《九域志》:“钜灵祠,河中府也。”《路史》注引《遁甲开山图》云:“钜灵与元气齐生,为九元真母。”以上文献指出钜灵氏是一位女性,生活在天、地二皇的时候,她出身在汾睢一带,地当今山西南部。《荣河县志》:“上古钜灵氏出于汾脽,驱阴阳,返山川。”“路史引广韵云,钜灵氏出于汾脽。宋王存《九域志》,钜灵氏在河中府。”荣河县即今山西运城万荣县。《路史》:“钜灵氏之在天下也,握大象,持化权,秉太极,而跖灏淑,立乎无间,行乎无穷,揣九变化,而与物相弊。出于汾脽,挥五丁之士,驱阴昜反山川,正流并生,神化大凝。惟无恒处,或云治蜀,盖以其迹躔焉。”这段记载说钜灵氏可能直接统治过川西地区。而且钜灵氏指挥过“五丁之士”。“五丁”这一历史名词只与蜀国有关。《艺文类聚》卷七引汉扬雄《蜀王本纪》:“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请重点注意“六合之间,有未融者”这句话。它的意思是“在天皇地皇时代的中国,还有一些不愿归顺皇室,不愿融合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部族”。因此,很可能,四川成都平原的部族是经钜灵氏说服才归顺皇室的,时间在地皇死后,人皇登位之前。这一特殊时期,由钜灵氏统治天下,即她以女皇的身份君临天下。钜灵氏很可能是地皇之妻。文献记载地皇“面貌如女子”。这可能暗示有两个地皇,前一个地皇是男人,是钜灵氏丈夫,后一个地皇就是钜灵氏。本《年表》把所有帝王的在位时间都规定为30年,这其实是合理不合情的,因为每一位帝王都不多不少在位30年是不可能的,翻开后世王朝文献,可以看到帝王们仅仅在位几年乃至几个月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说,本《年表》中,应当存在兄终弟及、夫死妻继的情况。后世的女娲其实也和钜灵氏一样,在夫王死去之后,登上过皇位。

问:我们回到宝墩古城新考古成果的话题上来。本次田野考古调查还发现一处面积达300平方米的建筑遗址,位置在扩建前的宝墩古城中心区,判断此基址是一处议事厅性质的公共房屋。请问你对此有何说法?

答:三皇五帝时代的大中型城址,在城内中央都建有一个土台,叫做“敷教之台”、“传教之台”,是宣布重大事项的地方。如伏羲登上皇位后,曾在这种土台上当众宣布施行一部新历法。良渚古城内的“莫角山台址”,就是“敷教之台”、“传教之台”。宝墩古城的形制与良渚古城很相像,说明它们是同时代的古城。二者(在前者扩建后的)面积相近,城墙都是堆筑法建造,城墙两面都有坡度不大的斜坡,城墙外都有壕沟护城河,城中央都有台基和公共建筑。说它俩是双胞胎古城,恐怕也不算过分。

问:媒体报道中提到,宝墩古城初建年代是4500 BC,城中心区公共建筑年代在距今4300年前后。请问,你对这两个年代数据有何评价?答:根据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四川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以及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利用加速器质谱法所测宝墩古城碳十四标本年代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有关方面在本世纪初推定宝墩古城的建城年代大约为距今4500年左右。这一碳素测年数据与本《年表》的人皇在位年大致吻合。良渚古城初建年代的天文测年数据是2607 BC。两个古城的初建年代是相近的,这暗示了两个古城初建年代数据的合理性。扩建前的宝墩古城中心区面积超过300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其年代既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那么我个人认为,其始建年代和废弃年代与宝墩古城内城墙一样,分别是2550 BC和2338 BC。也希望大家认识到一点,即2600 BC-2300 BC是三皇时代,2300 BC-2100 BC是五帝时代。

问:有媒体认为(或有媒体引用成都考古学者的意见认为),从宝墩古城遗址的规模与形态,可推测出4500年前,成都平原就已出现了高度集中的政治和权力中心。而宝墩古城遗址的发掘也为探讨城市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以及早期国家形成的多元化提供了新的资料,也再次证明成都平原是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

答:对以下这句话,我表示同意:“从宝墩古城遗址的规模与形态,可推测出4500年前,成都平原就已出现了高度集中的政治和权力中心”。这是因为,蜀国建立了,这是四川成都平原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

对以下这句话,我表示反对:“(宝墩古城新面积数据)再次证明成都平原是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本《年表》清楚地表明,以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出现的首要标志的话,中华文明只有一个起源地,那就是太湖流域。文献的记载不容推翻:“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中华文明的中心在人皇的位置上。宝墩古城是人皇兄弟之一的封国,只能算作中华文明的次级中心。显然,这种错误说法的背后,说话人的头脑里有着一个基本的想法:良渚古城、陶寺大城、宝墩古城三者之间是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就好像自然界里天然存在的化学元素那样。这种基本想法是错误的。

问:宝墩古城可以证明就是古蜀国都城吗?我国学术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只有地下文献和传世文献对证符合,才算是真正确定了一座古代废墟的身份。例如,传世文献称今河南安阳为“殷墟”,而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有殷王室世系表,这样,才算真正落实了“殷墟”的身份——商代晚期的王都。又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从未出土文字材料证实其夏都的身份,因此学术界至今没有公开宣布该遗址就是夏都。再如,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虽然有比较明确的传世文献指称这个地方是陶唐氏之都,但也因为没有发掘到相关的文字证据,所以学术界也没有正式宣布陶寺大城的身份。据说,陶寺大城的发掘者因为擅自宣布该城为帝尧之都而受到老一辈学者的集体诘难,发掘者当场哭了鼻子。这个事例,难道不够你深思再三吗?

答:从本《年表》可知,我们中华民族,在2338 BC以前,没有汉字。如果按照那条不成文的古遗址确认规矩,那么我国三皇时代的遗址便全都无法落实了。三皇时代的遗址,只可能由传世文献和地下出土的后世文献来确认,别无它法。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多次提到了“蜀”,学者们据此认定它就是三星堆古城。传世文献指出四川盆地曾有一个蜀国,建立于人皇时代。此外还提到了若干位蜀王的名号,如蚕丛、鱼凫、杜宇这些人。因此,判断成都平原没有过其他国家,只有前后蜀国。三星堆古城的绝对年代在夏商时期。那么宝墩古城应当就是夏以前的蜀国,即2100 BC以前的蜀国。由于我国文化自古以来连续不断的公设,我们可以认为现有古文献的记载传承自更为古老的为今天所不见的汉字文献,而最早的汉字文献出现于2300 BC。这一时代,距离天皇的时代,只有300年,相当于我们现代人和清朝初年的时间差距,因此,2300 BC时代的关于古蜀国的汉字文献是根据当时学者的“近期记忆”写成的,然后累世相传到今天,应当是可靠的。传世文献先于地下文献告诉我们安阳是“殷墟”,后来被证明这一记载是可靠的。这个例子说明了传世文献的价值。所以,我的见解是,后世文献原则上可以被用作最后的证据。否则,“黄帝”这类名词都只能被清除掉,除非你挖到了一个古墓,里面有文字说明牌,上面写着“此墓主人是黄帝”,而这是难以办到的。作为一个发明了文字,且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国家,我国有理由充分尊重自己的古文献记载,并把它当成最后证据。至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它们和我国不一样,它们的文字多半是它源的,它们的历史基本上都曾中断过,所以,对它们的遗址认定,的确应该更为严格一些,即要求传世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献相互印证。在这一方面,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和国际接轨”。

偃师二里头遗址,传世文献明确记载偃师这个地方是商汤之都的所在。再往前,是帝喾之都。违背这一记载,企图把二里头遗址宣布为夏都斟鄩的做法当然是错误的。传世文献明确记载襄汾地区是“夏虚”和陶唐氏之墟,这也是不容否定的。当然,帝尧时代已经有了汉字,只是发掘者运气不好,没有挖掘到相关文字材料。但在本《年表》里,是承认陶寺大城为帝尧之都的,因为我们坚持尊重文献记载的原则(当然,文献记载需要甄别)。

问:宝墩古城问题还有什么要说?

答:古蜀国历史比较单纯,因为其地形的相对封闭性(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它的田野考古学文化面貌相对单纯,其田野考古学文化源流相对清晰,它的历史在文献记载上相对明确(因为作为天府之国,它的丰饶奠定了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特别地位),可以作为量度中华文明历史的一个具有清晰刻度的特别标尺。具体而言,其田野考古学文化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即首先有四川什邡的桂圆桥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次有宝墩文化,再次有三星堆二期文化。然后我们回头看文献记载,知道蜀国初建于人皇时代,蜀国是一个建立在河流边上的古城。这样,我们就知道宝墩文化的初期就是人皇时代,或者说,宝墩古城的始筑年代就是人皇时代。在人皇时代之前,宝墩文化的主人生活在桂圆桥遗址里。所以,四川成都的田野考古成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人皇时代对应的绝对年代,这就为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的界定提供了四川田野考古方面的独特证据。

三皇五帝时代年表(五)

三皇五帝时代年表(五) 黄河水患历代祸及共地(共工氏居地)、濮地(颛顼居地),共工氏治水很有经验,故在少昊之后颛顼仍用共工为水官(司空或工正),但有时因洪水过大,共工氏堤防被毁,大水不免冲到颛顼居地,颛顼误认为是共工以水逼他,于是便有讨伐共工之事。共工本为水官已在尽力减轻水害,而且看到“堕高堙卑”之法已不灵了,便急中生智凿山开豁,或削平山头以泄洪水,结果收到了显著成效。在这种情况下,反而受到讨伐,自然愤怒之至,随即进行反击,双方对峙,争战多年不分胜负。史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缘于此。此时的共工氏首领帝江,称涅(涅为共工自立的天表之地名涅丘)。 大约距今五千八百年至五千五百年间(即公元前三千八百年至三千五百年),这三百年当中,海浸又一次发生,终结了颛顼与共工氏的恩怨纷争。少昊、共工等氏族纷纷乘船(芦苇舟),向山地逃亡。在华北,他们沿太行山向北进入燕山,向东北转入努鲁儿虎山,辗转又到了朝鲜半岛、日本三千列岛、阿留申群岛,最后在今美国俄亥俄州亚当斯县定居(后又转到美洲西南部),筑赫比人螭龙丘。 而留在中原境内的“涅氏”,则依“涅水”而居,其地在太行山西麓余吾、虒亭、襄垣、屯留、壶关一带。这些古老的地名现今犹存。 美国境内的那瓦霍人、赫比人世代流传至今的《四大世界递升迁徙图》,就是共工氏的族徽。那瓦霍图为圆形,赫比图为方形。中国境内发现的共工氏图徽图像很多。 伏羲女娲——炎帝系另一支,在公元前四千年至三千年间与南方北方的祝融氏会合,在洪水泛滥时期,同乘苇舟,经不同道路到达美州,这一支的后裔就是那瓦霍人,他们是从大河村、磁山出发的。 赫比人、那瓦霍人同属“帕布罗”——粘土建筑的村庄——耕田的殷地安人。其建筑形式都保持了共工——后土的“邛笼”特征。 共工之名是由于这个民族世代为木正、工正、水正。用斤伐木,筑堤、挖沟、排水、建屋、建坛台造舟车,他们用的棍叫“杠”用手持斤伐木叫“攻”,用力作工叫“功”。长沙子弹库出土战国帛书中的“共工”二字作“共攻”,可知攻、功、工可以通用。 “共”之意为筹谋、齐举齐攻、恭敬、供奉供给。 共工氏的贡献很多,担负着多种要职,造福于世世代代,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后来,共工氏分化为工方、邛方、珙方、虹方、江方、共方、土方(工方之子后土句龙氏裔又名吉方)等支族,至颛顼时改为司徒。“共工”是以德名族的一个大民族。 “帝江”、“帝鸿”是连山共工氏,在神农时进入岷山地区。在甘肃临夏、四川邛崃、茂汶、广汉、珙县、西昌、云南祥云、元江流域、麻粟坡以及广西,直至东南沿海,香港等地都留下了绵延至清代的纹字。一九八六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一件石璋上的连山纹,与历代铜鼓上的连山纹一脉相承。由此可以知道共工氏的这一支历代迁徙,生存的路线。

中国朝代年历表

夏商周秦汉(西汉,东汉)晋(西晋,东晋)北朝( 前秦,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南朝(宋,齐,梁,陈和后梁)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先后与辽、金,西夏并存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西周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 东汉25-220 三国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西晋265-316 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北齐550-577 西魏535-55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 西夏1032-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夏商周三代年表-顺序表

夏商周三代年表/顺序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经过众多学者多年的努力,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终于在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给出了一个时间上的标尺,解决了我国争论达两千余年的古代王朝年代问题,使它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 它定夏代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以公元前1600年为界,商周以公元前1046年分界。同时又根据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 据断定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共经历了470年,16个君王;商朝:以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公元前1600年——前1046

年共经历了554年,前期19位,盘庚是第20位君王,后期13位;周朝:从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共经历271年,13位君王。 下面是较清晰的年代表,仅供参考: 夏代年表: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癸 商前期年表: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商后期年表: 盘庚公元前1300年 小辛| 在位50年 小乙前1251年 武丁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59年 祖庚前1191年 祖甲|

廪辛| 在位44年 康丁前1148年 武乙前1147年——前1113年在位35年 文丁前1112年——前1102年在位11年 帝乙前1101年——前1076年在位26年 帝辛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30年 西周年表: 武王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 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昭王前995年——前997年在位19年 穆王前976年——前992年在位55年 共王前922年——前900年在位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潞州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祐六年,909年)象牙潭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柏乡之战 五代后梁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魏州之战 契丹神册二年(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幽州之战 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胡柳陂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后唐灭后梁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 杨刘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后唐灭前蜀之战 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定州之战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闰十一月后晋灭后唐之战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灭后晋之战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契丹会同八年,945年)至三年阳城、滹沱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郭威灭后汉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祐七年,954年) 高平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 秦凤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寿州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紫金山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至六年(辽应历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兴元年,955—958年) 后周攻南唐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淮南之战 五代十国帝王(907年-960年) 五代 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 后梁 907年-923年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 907年-912年开平 907年-911年乾化 911年-912年末帝朱瑱 913年-923年乾化 913年-915年贞明 915年-921年龙德 921年-923年后唐 923年-936年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923年-926年同光 923年-926年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亶 926年-933年天成 926年-930年长兴 930年-933年闵帝李从厚 933年-934年应顺 933年-934年 末帝李从珂 934年-936年清泰 934年-936年 后晋 936年-947年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936年-942年天福 936年-942年 少帝石重贵 942年-947年天福 942年-944年开运 944年-947年后汉 947年-950年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 947年-948年天福 947年乾祐 948年 隐皇帝刘承祐 948年-950年乾祐 948年-950年 后周 951年-960年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951年-954年广顺 951年-954年显德 954年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 954年-959年显德 954年-959年 恭皇帝柴宗训 959年-960年显德 959年-960年 十国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武肃钱镠 904年-932年天宝 908年-923年宝大 923年-925年 宝正 925年-932年 世宗文穆钱元瓘 932年-941年无 成宗忠献钱佐 941年-947年无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太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後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三皇 出自《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五帝”尚在“三皇”之后,人们多公认“三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1] “三皇”之名不见于经,组成亦有不同说法,但《尚书大传》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风俗通引》、 但是根据典籍记载众说纷纭,并无定论。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鹖冠子·泰鸿》:“ 泰皇问泰一曰:‘天、地、人事,三者孰急?’”《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司马贞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泰皇。一云泰皇,太昊也。”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李斯说古代有三皇,其中泰皇最贵。泰皇,较后的书称为人皇,即传说中的太昊伏羲。 《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三字经》: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伏羲、神农、黄帝) 《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 《运斗枢》、《元命苞》等书载:三皇为伏羲、神农外,还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娲。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奉为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龙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礼记·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为五帝。 《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为五帝。 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为五帝。按吕不韦十二纪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黄帝居中,具土德;大皞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吕氏春秋·召类》)三皇五帝究竟指谁?对于五帝,则一般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 神农氏和炎帝到底什么关系?两者是否为同一人呢?关于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问题,神农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这一派的观点现在占上风,算是主流派,比如湖南的炎帝陵纪念馆就是把炎帝作为神农来祭祀的,所以纪念馆内就有炎帝尝百草的主题。而另一派则认为炎帝和神农是两个系统的人,扯不上关系,因此不可能是同一人。 炎黄子孙,典故出自“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战争,炎帝族战败,并入黄帝族,华夏逐渐形成,后世自称“炎黄子孙”。

三皇五帝时期简介

三皇五帝时期简介 三皇五帝(前8000年~前3000年),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 盘古氏 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祝融 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 女娲氏

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中国七大古都确认机构)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郑州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另有传说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农历二月初二(参见二月二)。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发明指南车,造舟车弓矢;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今日在陕西省的桥山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根据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年表还排出了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 夏商周年表 夏朝(公元前2224年──前1766年) 称谓嫡亲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禹鲧子前2224年~前2198年在位27 年 启禹子前2197年~前2189年在位9 年

太康启子前2188年—前2160年在位29年 仲康太康弟前2159年—前2147年在位13年 相仲康子前2146年—前2119年在位28年 少康相子前2079年—前2058年在位22年 杼少康子前2057年—前2041年在位17年 槐杼子前2040年—前2015年在位26年 芒槐子前2014年—前1997年在位18年 泄芒子前1996年—前1981年在位16年 不降泄子前1980年—前1927年在位59年 扃不降弟前1926年—前1901年在位21年 廑扃子前1900年—前1880年在位21年

孔甲不降子前1879年—前1849年在位31年 皋孔甲子前1848年—前1838年在位11年 发皋子前1837年—前1819年在位19年 癸(桀)发子前1818年——前1766年在位53年 先商时期(公元前24世纪——前1767年) 称谓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契(帝喾子)??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 冥?? 王亥(商高祖)?? 王恒?? 上甲微?? 报乙?? 报丙??

三皇五帝是如何来的_三皇五帝由来传说

三皇五帝是如何来的_三皇五帝由来传说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怎么来的?下面是为你搜集三皇五帝是如何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

纪。 还有几种不同组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伪《尚书序》); 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

历史年代世系表汇总

夏(约前2070—前1600)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柕槐芒 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履癸) 商前期(前1600—前1300) 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 商后期(前1300—前1075) 商王纪元时间在位年数 盘庚(迁殷后)前1300 50 小辛 小乙前1251 武丁前1250 59 祖庚前1191 44 祖甲 廪辛 康丁前1148 武乙前1147 35 文丁前1112 11 帝乙前1101 26 帝辛(纣)前1075 30 西周(前1046—前771) 庙号姓名纪元时间在位年数 武王姬发前1046 4 成王姬诵前1042 22 康王姬钊前1020 25 昭王姬瑕前995 19 穆王姬满前976 55 共王姬繄扈前922 23 懿王姬囏前899 8 考王姬辟方前891 6 夷王姬燮前885 8 厉王姬胡前877 37 共和周定公、召穆公前841 14 宣王姬静前827 46 幽王姬宫涅前781 11 东周(前770—前256) 庙号姓名纪元时间在位年数 平王姬宜臼前770 51 桓王姬林前719 23 庄王姬佗前696 15 釐王姬胡齐前681 5 惠王姬阆前676 25

襄王姬郑前651 33 顷王姬壬臣前618 6 匡王姬班前612 6 定王姬瑜前606 21 简王姬夷前585 14 灵王姬泄心前571 27 景王姬贵前544 25 悼王姬猛前520 1 敬王姬匄前519 44 元王姬仁前475 7 贞定王姬介前468 28 哀王姬去疾前441 1 思王姬叔前441 1 考王姬嵬前440 15 威烈王姬午前425 24 安王姬骄前401 26 烈王姬喜前375 7 显王姬扁前368 48 慎靓王姬定前320 6 赧王姬延前314 59 秦世系表(?—前206) 庙号纪元时间在位年数 西周秦嬴不详不详秦侯不详不详公伯不详不详秦仲前844 23 东周 (春秋时代)秦庄王前821 44 秦襄王前777 12 秦文公前765 51 秦宁公前715 13 秦出公前703 7 秦武公前697 21 秦德公前677 3 秦宣公前675 13 秦成公前663 3 秦穆公前659 40 秦康公前620 13 秦共公前608 6 秦桓公前603 27 秦景公前576 40 秦哀公前536 36 秦惠公前500 10 秦悼公前490 14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年表》廓清千古之谜 中国历史纪年上推1200年 中国青年报北京11月9日电(记者邓琮琮)人们盼望已久的《夏商周年表》终于问世了。今天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4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仇士华、席泽宗及众多科学界人士今天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历时5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年表。项目于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和200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实现计划预定的目标,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 中华文明是举世公认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传流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遗憾的是,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之前的历史纪年都湮没在千古尘烟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缺憾。李学勤说,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下文物蕴藏,曾先后兴起多种多样的考古文化,逐步形成夏商周三代的灿烂文明。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将我们先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昭示于世界,使中国古代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将巩固和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多学科结合,交流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形成有多学科支撑的研究结论。李学勤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对现有成果最能够自信的依据,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突出特点。 据了解,鉴于国内与年代学有关的各学科专家年龄偏老,“工程”领导一直重视吸收中青年专家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在“工程”的各个环节做出了很大贡献。 “工程”在坚持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的前提下,自始至终体现了“政府支持,专家负责”的原则,使参加“工程”的200位专家学者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知识和经验。在1999年9月下旬,

三皇五帝时期简介

三皇五帝时期简介 三皇五帝时期简介 三皇五帝(前8000年~前3000年),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 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 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 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 盘古氏 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 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 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 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祝融 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可能是凤里牺)。传说中人类 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又传说她以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鳖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在中国神话中,她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 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 除此之外,女娲还创造了瑟这样乐器。另外,女娲在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 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 一说女娲后来升天,由白螭和腾蛇保护着去了天宫。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 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图腾上更有女娲和伏羲交合的图像。在中国南部的苗族等民族尊其 为大神,并建有庙宇供奉。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 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挚高辛氏 唐尧放勋 虞舜重华夏: (前2070—前1600),禹(姒文命)始建国,亡于商。姒姓。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建都: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帝禹建立夏朝时所定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帝禹迁都;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帝启迁都…… 1、夏禹45年 2、帝启29年 3、太康29年 4、仲康l3年; 5、帝相28年--(羿-寒浞) 6、少康21年 7、帝杼17年;

8、帝槐44年9、帝芒l8年lO、帝泄21年l1、不降59年; l2、帝扃2l年l3、帝廑2l年l4、帝孔甲3l年l5、帝 皋l1年; l6、帝发l1年17、履癸52年。商: 商王朝(前1600—前1046),高祖太武王成汤(子履)灭夏建立王朝; 世祖文成王盘庚(子旬)迁殷后又称为殷朝(前1300—前1046),亡于周。 其实在之前的几百年,子契因为随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于商。 从此商先后作为虞、夏的诸侯国,一直到商汤灭夏成为商朝。商朝首都也特别多,这里说商王朝建立以后的三个著名都城: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高祖太武王成汤迁都; 殷(今河南安阳):世祖文成王盘庚迁都; 朝歌(沬,今河南淇县),武祖烈王武乙迁都。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 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

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周: 1.西周王朝(前1046—前771),武王(姬发)灭商建立王朝,结束于犬戎。 在此之前,后稷姬弃被虞舜封于邰,作为虞、夏、商的诸侯国。 此后,一度改国号豳(邠,今陕西郴县),至太王(文王的父亲)时期才改国号周。 周在成为王朝之前也数次迁都,灭商后以镐京(西都宗周,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为首都。 不久,成王(姬诵)又以洛邑(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陪都。 2.东周王朝(前770—前256),平王(姬宜臼)迁国,亡于秦。 东周起先以陪都王城(洛邑/河南,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首都; 后来,又以成周(洛阳,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为都城,实际上两座城都在今天的洛阳内。西周: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的叫法,历史上就一直争论不休。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情结在于血统和男尊女卑的思想在里面作怪。人类之初,伏羲女娲等群居共处,处于原始种群时期,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才知道取火用火保存火的方法,这个时候才有人类从动物群落中分离出来的可能。直到后来伏羲发明了结网捕鱼和狩猎驯养技术,这才使得人类进入种群文明。女娲,作为母系群体代表,伏羲也可能是父系群体代表,也可能那时根本就是乱的,是自然而然的,并无父系、母系的严格区别。人类在山林洞穴中生活亿万年之久,对于灾难的征兆,已经有了经验或感觉。直到大灾难降临之时,女娲预先派人传达了逃避灾难的命令和方法,由于那时是恐龙时期,传达方式,是借力传达,因而也是很缓慢的,得到通知的人群也是极其稀少的。女娲已经成为“娘娘”,成为人类共同的祖母。由此女娲应该排在三皇五帝之前。女娲时期是属于旧石器时期,这个时期长达2.0亿年。大劫难过后,太昊伏羲制八卦分九州,以龙记官,建立了中国远古第一个原始社会形态的国家,成为部落首领,使得人类社会进入部落文明时期。太昊的功绩在于下令儿孙们向全世界扩散,并让自己的四个儿女前往世界各地。那个时期,男女基本上是平等的,并无后来汉民族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扩撒过程中,燧人氏发明燧石取火的方法,太昊伏羲便将首领位置让给燧人氏,自己则离开昆仑到大儿子羲伯那里去了。燧人氏继承太昊伏羲在昆仑的部落体系,成为燧明国,而后则在昆仑山南北和天山南北扩散发展。这期间,玄女发明绳结文字,后来发明了天干地支和陶文。人类步入新石器时期。三皇:羲皇、燧皇、炎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源于炎帝和后来的黄帝。黄帝时期的炎帝,正是黄帝的哥哥继承神农氏首领,而黄帝为有熊氏首领。炎黄联盟与帝俊、蚩尤相继征伐后,天下大一统,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奇迹,因此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我们也被称为龙的传人,源于伏羲女娲时期,天地感应而生伏羲女娲,与霹雳雷神和大泽有关,雷电之状若龙,击之于木而燃烧,取木火而用,自此改变人类,使之从动物世界分化走出。故以伏羲为龙,具备木德,木为青,故为青龙。但凡神州大地之后人,均为青龙之传人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位五帝。按吕不韦十二纪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黄帝居中,具土德;太皞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吕氏春秋`召类》)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

历史手抄报:三皇五帝象征意义

历史手抄报:三皇五帝象征意义 历史手抄报:三皇五帝象征意义历史手抄报:三皇五帝象征意义象征意义 三皇五帝的说法,应该是后人对远古时期帝王,三皇五帝朝代的概括,而非全指,是华夏文明对祖先的尊崇与缅怀。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上古文献大多失传,三皇五帝属于通常所说的神话传说范畴,但从传说的广泛性上和《史记》等描叙,三皇五帝的真实性应该是确切存在的。三皇五帝的所指有不同的说法,不可苟全,应该是不同人士的不同分类而已,并没有确切的所指。 三皇是中国文明早期的三个帝王,中国文明早期有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和轩辕氏,其他如也曾被列入三皇之列的女娲氏,应该是上述六个朝代中的分支,普遍的看法三皇应该是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三人,其中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由于在远古文明中的重大意义和影响,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他们同时又是一个朝代的开始,分别代表中国远古文明的早中晚期。三皇时代的时间跨度较大,每个时代在开朝的三皇之后,又有许多帝王。例如神农氏的开朝帝王和最后一个帝王都是炎帝。 五帝是黄帝时代的五个帝王。轩辕黄帝取代神农氏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黄帝王朝。五帝一说,指的是轩辕时期的五个帝王。由于黄帝是轩辕氏开朝之君,又在中华民族中具有伟大的地位,其成就远在

其他四帝之上,包括在五帝之列更为合理。根据《史记》等史书记载,轩辕氏时期的帝王远不止五位,传说无可非议,所以五帝之说也各有不同,只是各人的价值取向不同而已。 古史系统 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中国的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广为流传,到战国时期早有把三皇五帝之说载入史册。 皇的原义还有大和美一说,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汉代所定的人间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 ①《尚书大传》为燧人、伏羲、神农。《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居中。 ②《春秋运斗枢》为伏羲、女娲、神农。 ③《礼号谥记》为伏羲、祝融、神农。《孝经钩命决》引《礼》同此,但以祝融居末。 ④《白虎通》说为伏羲、神农、共工。 ⑤西汉末的《世经》所排古史系统,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战国时说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黄帝升为三皇,与伏羲、神农并列。首先是《礼稽命徵》持此说,

中国历史(叁: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

夏商周三代 甲骨文 最早的世袭朝代夏朝约在前2070年到前1600年,由于这段历史目前没有发现文字性文物做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 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约前1600年到约前1046年。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封建王朝的规模。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周王朝依然是封建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自唐尧、虞舜至周朝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春秋战国

先师孔子行教像(吴道子作) 主条目:周朝、东周、春秋和战国 前770年,由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和附属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即齐、宋、晋、楚、秦(又有一说是齐、晋、楚、吴、越),合称春秋五霸。 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再加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湾学者却又将之划为封建社会的崩溃)。 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最后终于在前221年消灭六国最後的齐国,完成统一,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新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伦理)、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兼爱非攻)、杂家(合各家所长)、农家(君民同耕)、小说家(道听途说)等。 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他著有楚辞、离骚等文学作品。孔子编成了诗经。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吴起等等。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同时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华文化的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这一时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夏朝发明了干支纪年,出现了十进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测日影来确定季节;春秋时期确定了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了古四分历。

三皇五帝年表完整版

三皇五帝年表完整版儒风大家原创整理 2015-10-27 注:由于年代久远,表中各项资料只是学者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得出的大致结果,可能存在模糊及不准确处,有赖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加以补正。 概说 中国文明发祥于昆仑丘,燧人氏在昆仑山(今甘肃合黎山、 1、燧人氏时代(前 1.5 万年—前 7龙首山,《山海经》载昆仑山在此)立天表,作为天齐,确立天北极,由兹氏雷泽氏(时居龙首山、山丹河),创 724 年) 制结绳纪历的《河图》、《洛书》,为北斗九星悬朗时代, 依章动岁差计算创制于公元前 1.48 ~1.47 万年间。 据《易》帝出乎震,建寅作孟春, 28 宿始于大角、角,依 章动岁差计算公元前 7750 年~公元前 7675 年称帝,校正 为公元前 7724 年。又据苗族古歌,伏羲称帝号“罗奉”, 公元前 7724 年为罗奉元年,初都榆中,迁榜罗,再迁陈 2、伏羲氏时代(前7724 年—前 50仓、华山牛鸠原、王屋山,崩鸡公山。汉湖南长沙楚帛书 08 年)乙篇载伏羲氏族谱系。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为太昊遗址,自 公元前 7000 年~ 5800 年,共 1200 年,发现文字 25 字, 七声音阶骨笛 25 支,以及牙璋、白龟等,南传于淮河青 莲岗文化龙虬庄,发展为大汶口文化。伏羲上元太初历年 代为公元前 104+4617=4721 年,已进入神农氏时代。 大地湾—老官台文化—仰韶北首岭半坡文化是炎帝·神农 氏文化;磁山· 斐李岗· 龙虬庄· 北辛文化是蚩尤氏文化。 贵州安顺关岭红崖丹书是炎帝族自六盘山南下四川—贵 3、炎帝、神农、蚩尤时代(前 500州—云南的共工支所留族谱,《山海经》载有炎帝九世的 0 年—前 4513 年)族谱,第九世为夸父,时居潼关至灵宝三百里桃林塞夸父 八大社(营);神农氏第八代名榆罔(参庐),都河南卢 氏县祁村湾、陈留、曲阜;蚩尤氏与共工氏据晋、冀、鲁。 蚩尤死葬濮阳西水坡M 45,时公元前 4515 年~ 4510 年。 《黄帝四经》出土,记黄帝与蚩尤征战事及颛顼与共工(时4、黄帝时代(前 4513 年—前 4050称涅)征战事。河北涿鹿有黄帝城、蚩尤城、蚩尤寨、阪年)泉之野张公泉(共工氏汉姓张)、釜山会盟石仰韶文化遗 址。红山文化是黄帝族文化。 5、少昊、颛顼时代(前 4050 年—山东大汶口文化和江苏连云港云台山将军崖岩刻文字、天

01三皇五帝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三皇五帝简介 三皇五帝世系图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数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从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三皇五帝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三皇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历史 三皇五帝属中国上古时期,距今久远,少有当时的文字实物资料流传,主要靠传说流传至今,因此这段历史对于后来的人们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处。由于对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综合史料,大致为: 三皇时代处于约60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中华文明的萌芽发展期。历史资料表明,漫长的三皇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期,早期的女娲也常被列为三皇之一。到五帝时代,已经是父系社会,不过女子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发展中也有很大的贡献。五帝时代文明是三皇时代文明的延续。以文字为例,传说伏羲创造八卦、文字,而在黄帝时代仓颉造字,文字愈加成熟。女娲、伏羲时代的龙崇拜,在炎黄时代进一步发展。传说炎帝(指末代炎帝)、黄帝皆神农后裔,炎帝即神农部落首领,也是各部落联盟的首领、天子共主,当时神农部落已世衰,黄帝和伏羲(有人认为盘古即为伏羲)部落有密切的传承关系,后来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天子,为五帝之首,五帝以后即为夏、商、周时代。 五帝时代在约4000多年前,当时,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主要从事农业劳动,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并且结为联盟,最后,黄帝又征服了周边各个部落,黄帝时代华夏文明取得很大发展,华夏族由此产生,现在的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是来自于此。 三皇 关于上古传说史中的三位圣王。三皇,有各种说法: (1)伏羲、神农、女娲(《史记·三皇本纪》[司马贞补]、《运斗枢》、《元命苞》) (2)伏羲、神农、黄帝(《尚书·序》、《帝王世纪》) (3)伏羲、神农、燧人(《尚书大传》、《礼纬·含文嘉》) (4)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 (5)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 (各种说法中都包括伏羲、神农两个,另一个有女娲、黄帝、燧人、祝融、共工五种说法。) 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