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录(06第三期) - 衢州市柯城区教育网

目录(06第三期) - 衢州市柯城区教育网

目录(06第三期) - 衢州市柯城区教育网
目录(06第三期) - 衢州市柯城区教育网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审美情感的研究

新华幼儿园魏新、叶春红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幼教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推广着早期阅读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新《纲要》)颁布以后,第一次明确地把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如何在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呢?我们从幼儿的需要与特点出发,以“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为手段,以“图文并茂的文学作品”为载体,以“培养幼儿积极的审美情感”为目标,选择适宜幼儿阅读、体验、感悟的作品。研究以早期阅读教育为核心培养幼儿审美情感的教育活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同时,挖掘传统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教育价值及内涵,提升幼儿的审美情感,实现人文素养的启蒙。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的研究效果是显著的。

关键词:早期阅读培养审美情感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之初,郭沫若就指出:“人的根本改造应从幼儿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着手。”郭沫若既对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作了充分肯定,又告诫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借助儿童文学的伟力来对儿童施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以完成“人性之熏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幼教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推广着早期阅读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新《纲要》)颁布以后,第一次明确地把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文学作品常作为一种情景展示在幼儿面前,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情节,为幼儿展示了一个他们可能还未曾经历过的世界,使他们能够深入细致地体验了解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行为和心理世界等,从而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生活经验,能自然而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情感与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为其高尚的生活模式奠定基础。同时,还可将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哲理,用成熟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能使幼儿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自然感悟,并能支配行为,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幼儿期是人格的初步形成期,对其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然而,纵观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教育,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忽略审美教育教师在阅读活动中流于形式,为阅读而阅读,忽略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图式美……

(2)忽视情感教育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忽视作品内涵的挖掘, 忽视作品背后深层“意图”的渲染及必要的煽情教学,有悖于文学作品的原创意图,造成阅读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情感缺失。

(3)缺乏时代特征一些可选作幼儿阅读的文学作品,无论在内容、表现手法、蕴涵的情趣上似乎都不太适应当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们提出“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审美情感的研究”的课题。我们从幼儿的需要与特点出发,以“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为手段,以“图文并茂的文学作品”为载体,以“培养幼儿积极的审美情感”为目标,研究激发儿童积极情感、适宜幼儿阅读、体验、感悟的作品。研究以早期阅读教育为核心培养幼儿审美情感的教育活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同时,挖掘传统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教育价值及内涵,提升幼儿的审美情感,实现人文素养的启蒙。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早期阅读也称前阅读,它是非传统的识字读书,是指“在幼儿园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手段,从兴趣入手,萌发0-6岁学前儿童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从而为幼儿入学正规的书面语言学习做好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

(二)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情感,由客体(包括艺术作品)的审美艺术特征(符合美的规律)满足主体审美需要所产生的积极主观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种愉悦的体验。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选取荷花分园小、中、大班共9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四、课题研究具体步骤

研究时间计划从2009年5月开始到2010年10月止,共分三个阶段展开研究工作。每阶段时间、工作安排如下:

(一)准备阶段(2009年5月--2009年9)

1.2009年9月5日,课题组为了验证在早期阅读活动对培养幼儿审美情感的发展是否有成效。我们对小一、中一、大一的各30名幼儿进行了前测。

2.依据课题的实施方案制定实际课题计划。见附页P12.

(二)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7月)

1.2009年9月9日,开展学习“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审美情感的研究”的方法、途径、策略。

2.2009年9月15日,开展课题组公开教学:《《小黄鸡和小黑鸡》》,叶春红执教;《太阳的颜色》张佳执教;《鳄鱼怕怕牙医怕怕》魏新执教。

3.2009年10月12日,开展课题组公开教学:《《好饿的小蛇》》,魏新执教;《河马司机》张佳执教;《猜猜我有多爱你》叶春红执教。

4.2009年11月14日,开展课题组公开教学:《《芦苇和小鸟》》张佳执教;《爷爷一定有办法》吕丹执教;《母鸡萝丝去散步》魏新执教。

5.2009年12月9日,讨论课题实施体会和阶段性成果。

6.2010年1月5日,教师在课题研究在实际过程中的反思。

7.2010年2月23日,开展课题组公开教学:《《鼠小弟的小背心》》,执吕丹执教;《亲爱的小鱼》魏新执教;《小老鼠的漫长一夜》叶春红执教。

8.2010年3月4日,开展课题组公开教学:《挤在一起》何欣毓执教;《鸟窝里的树》吕丹执教;《一百只蜗牛去旅行》魏新执教。

9.20100年4月12日,开展课题组公开教学:《《小老鼠漫长的一夜》》,何欣毓执教;《花开的声音》叶春红执教;《小兔的花园》执吕丹执教。

10.2010年5月14日,开展课题组公开教学:《《我和小猪》》吕丹执教;《孤独的小娜》叶春红执教;《小丑的眼泪》何欣毓执教。

11. 2010年9月5日进行对班小一、中一、大一的各30名幼儿的后测。

(四)总结修订阶段(2010年09月——2010年10月)

1. 2010年7月6日,课题组整理课题资料,讨论课题实施体会和课题研究成效。

2.2010年9月8日,课题组撰写研究报告。

3.2010年11月12日,邀请专家指导课题,并进行修改。

4.2010年12月22日,将课题报告装订成册。

五、研究结果分析

1.积累了适合大中小班幼儿早期阅读的内容

2.总结了培养幼儿审美情感的策略

策略一、以“绘本”为基础,努力挖掘绘本的内在美。

在为孩子们选择作品时,老师考虑的不是文学本身的审美价值,而是要考虑作品承载的教育功能。若用纯粹的文学眼光来审视这些教材,发现大多数题材在艺术上都是粗糙的,不成熟的。孩子虽然也掌握了一些知识,达到了一定的教育目的,但其审美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说,好的绘本,能让我们感知画家以他独特的视觉、细腻的笔触去描绘孩子们鲜活的、充满神奇想象的迷人世界,感受着作者牵引着孩子们在游戏性、夸张性、滑稽诙谐幽默性的故事里自由快乐地游走……。比如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鼠妈妈给鼠弟弟织了一件小背心,挺好看。小鸭想穿、小猴想穿、狮子大象想穿。鼠小第慷慨地给它们穿,送还时,小背心已变成了一根绳子。动物大小的悬殊,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故事的结果会是怎样?

策略二:以“讲述”为平台,积极捕捉绘本的情感元素。

幼儿阅读总是从看图开始的,尤其对于小班的幼儿。这一阶段受生活经验、语言表达、阅读经验以及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局限,幼儿观察画面的内容是呈现着随意性和无目的性,讲述过程是零碎、杂乱、无序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幼儿积累观察图片的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可以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讲述兴趣,更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

方法一:学会用多种观察方法,提高孩子讲述兴趣。

在培养孩子能有顺序逐页翻看书本并进行讲述的常规后,我们在课题研究过城中好还尝试用观察法,让孩子参与到讲述过程中。如《熊熊》绘本中,引导孩子对每页动物的典型特征进行观察,从中获得快乐“美餐”;主体突出法,主要用于突出环境或主角,抓住其在绘本故事中的作用。如《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在开始部分,通过PPT制作的鳄鱼张开嘴的表情,凸显“怕”在绘本中主线索的位置,调动着幼儿想看书迫切心愿;猜测法,就是老师巧妙地运用猜测的方法,引领着幼儿屏气凝神专注地观察,依据绘本画面呈现的特征,猜想故事接下来发生的情节,调动幼儿观察讲述的兴趣。

方法二:努力捕捉书中情感元素, 积累孩子的情感体验。

在孩子的眼中,感觉每个绘本都“很趣”“很好玩”“很奇怪”……。所以我们要大力尝试从挖掘绘本的情感元素入手,点燃幼儿阅读的火焰。在绘本《天气》中,我们尝试着将绘本中的几种天气制成图谱小卡片,让幼儿逐一辨识:乌云、下雨、打雷、闪电、太阳、刮风、彩虹的特征,然后与幼儿进行初步的推理排序:刮风→乌云→闪电→打雷→下雨→彩虹→太阳,再逐页看讲画面中可能发上的故事,

并将图谱与画面进行对应链接验证,让幼儿明白天气变化的常规过程。接着,老师再问题“你喜欢怎样的天气?”“为什么?”的抛出,激起了幼儿层层情感的涟漪,乐乐说:“我喜欢打雷,这样我就不会睡懒觉,我就可以到外婆家看小猪”……

策略三:以“游戏”来拓展,享受绘本带来的审美情趣。

以游戏活动拓展绘本,让幼儿从中体验绘本的内部情绪,享受一次次的审美乐趣,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挖掘教材的成功体会。将生动有趣、易于操作的内容进行模拟表演,如小班绘本《苍蝇苍蝇,快走开》,老师精心设计了飞舞的苍蝇、蝴蝶、小鸟,让幼儿情不自禁地模仿着绘本中的语句进行游戏,把厌恶、痛恨、避之不及或喜欢、爱惜的表情自然展露。

策略四:以“整合”为理念, 让情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宣泄。

选择具有丰富常见的情感类型的绘本供幼儿欣赏和阅读,是我们课题研究中

极其重视和实践的另一方面。实践中,我们尝试用“大整合”的理念,即将不同年龄段的分享阅读绘本进行以整合:首先在角色情感的选择方面,从单一情感到情感线索较多、情感类型比较复杂、变化较大的作品。如小班绘本《我的家》中班绘本《我的星球》大班《我家看看吧》,体现的主要情感是对“家”的爱,然而,诠释对家的爱,三个绘本的情感线索不同、切入角度也不同。其次从图画的美术语言和绘本的文学语言中分析绘本的情感基调,进行整合。

策略五:以”家园栏”为载体, 畅想家园交融的和谐篇章。

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审美感知,必须要让家长更多地了解阅读与审美情感教育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班级“家园栏”里,我们每周都会张贴一版相应的文章:如《阅读让孩子更成功》《阅读之旅》等。同时,我们还会选择性张张贴一些《家长心得》,让大家共同分享每个家庭的阅读心语。

六、研究结果分析

(一)幼儿的审美情感前后测对比

为了验证早期阅读活动对培养幼儿审美情感的发展是有成效的,我们对研究班级的幼儿进行了前后测量。(我们于2010年9月7日进行对小一、中一、大一的各30名幼儿前测;于2010年9月5日进行对班小一、中一、大一的各30名幼儿的后测)结果如下:

表一

小班幼儿审美情感前后测对比表

表二

中班幼儿审美情感前后测对比表

表三

大班幼儿审美情感前后测对比表

这表明,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审美情感是有效的。

从表一来看,注意力从16.7﹪增加到80.0﹪;稳定性43.3﹪增加到83.3﹪;爱56.7﹪增加到96.7﹪;感恩40.0﹪增加到90.0﹪;友好66.7﹪增加到96.7﹪。从表二来看,注意力从33.3﹪增加到93.3﹪;稳定性26.7﹪增加到66.7﹪;爱40.0﹪增加到93.3﹪;感恩25.0﹪增加到70.0﹪;友好36.7﹪增加到86.7﹪。从表三来看,注意力从40.0﹪增加到96.7﹪;稳定性50.0﹪增加到90.0﹪;爱80.0﹪增加到100﹪;感恩63.3﹪增加到96.7﹪;友好70.0﹪增加到100﹪。

(二):幼儿典型个案分析

教育个案的研究记录

(三)更新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

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教案,也没有可参考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实践,把审美教育同课题紧密结合,并创造性地实施,这大大增强了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其中课题组张佳老师在2009年柯城区省二级幼儿园早期阅读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二等奖;论文《关于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新思考》2009年柯城区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叶春红在2010年主持的《以“听读游戏识字”为载体,促进幼儿前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被市里立项。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都在慢慢地转变教育观念,而且家园合作,形成了良好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关系,逐步形成了幼儿园、家庭、社会相互联系的网络。

(四)提升了幼儿园的知名度。

新华幼儿园荷花分园的孩子在一年早期阅读的熏陶之下,已具备了一定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他们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能歌善舞。曾有一些朋友和家长对我说:“你们幼儿园出来的孩子,是和其他民办园不一样。”幼儿的活跃开朗、自信,善于表现,家长的信任,使得我们荷花幼儿园在社会上的

知名度越来越高。一些家长纷纷把自己孩子送进了我们开心快乐的乐园,在这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七、讨论

我们知道:绘本的资源是课题研究的源泉;幼儿的经验是课题开展的基础;教师的理念和创新是课题提升的关键;家长的直接参与是课题深化的途径。

同时,我们也在思索:我们应该创造什么样的阅读条件,让幼儿的审美情感得以自主发展?运用怎样有效的指导策略,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怎样挖掘及利用家长资源,给孩子带来精神的食粮?

绘本能打开孩子一个心灵花园的奇妙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让老师牵着孩子的手,家长牵着孩子的手,品味着愉快、难过、忧愁、惊奇、厌恶、惧怕、幽默、愤怒、同情……

八、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朱慕菊等2002.7

[2]张加蓉、卢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

[3]《全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崔同花主编科学出版社

[4]]住鸿菊: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浅谈学前教育研究 2007年

[5]潘爱珠; 儿童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J] 教育评论 2004年05期 105-106

[6]邱云:幼儿阅读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02期 137-140

[7]梅红:儿童阅读兴趣及其培养[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5年

[8]王坚仁著《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研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10

幼儿园开展围棋活动的实践研究

教工幼儿园王敬屏

【摘要】围棋活动在幼儿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然而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兴趣为目的的围棋启蒙教育却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本研究从创设相应的围棋活动环境入手,通过三个阶段的实践活动,探寻围棋活动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整合,并将围棋活动引入家庭。从而形成以形象性、游戏性、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为特色的幼儿园围棋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围棋活动实践

一、研究的背景

围棋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奇葩,自古以来,围棋以它的神奇、美丽、简单、朴素和博大精深,逐渐吸引众多的棋迷与教育者。近几年,围棋学习开始向幼儿延伸,因为围棋入门极为简单,3—6岁的幼儿稍加引导很快就可以上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研究认为:“4岁孩子的智力发展达到50%,6岁孩子的

智力发展达到80%”。而皮亚杰的“儿童思维智力发展”理论也认为:“3—6岁幼儿思维方式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方式。”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抓住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利用其脑神经的敏感性,进行早期的围棋训练和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围棋学习的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幼儿园开展围棋活动,把围棋作为提高幼儿素质的一种教育手段,是值得尝试和推广的。

目前,全国各地开展围棋活动的幼儿园在飞速扩展,据统计,仅在全国围棋育苗工程理事会登记的幼儿园就达760多家。但很多幼儿园开展围棋活动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有的仅限于兴趣活动;有的只是为了比赛而进行集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无限拔高,没有在幼儿园中深入、系统地去研究开发,只片面强调它的技术性和竞技性,而忽视围棋文化、历史和教育功能,围棋教学的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围棋启蒙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难以提升。

在2000年,我园就开始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围棋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五年,我园曾先后有三名幼儿获得市少儿围棋比赛幼儿组个人第一名、有两名幼儿获个人第二名,获得前六名的幼儿有九名,幼儿还获得省级幼儿围棋比赛个人赛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05年,我园被确立为市围棋育苗基地,围棋作为我园的特色课程,要求每个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倒要学会下棋。这样,下棋就由个别孩子的兴趣活动变为每位孩子的“必修课”这对于我园而言,既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极大的挑战。在这以前,我们为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需求,主要还是借助了市围棋协会、“聂卫平围棋教室”的力量来进行围棋教学,自己并没有对围棋活动进行过研究。而在这过程中,我们也慢慢地发现:棋社的围棋教练懂围棋却不一定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幼儿,因为围棋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有着许多枯燥、难以理解的围棋术语,这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而在幼儿园中懂幼儿教育又会下围棋的幼儿教师也是寥寥数几,因此一般的围棋活动难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也难以发挥围棋活动的教育价值。

基于以上认识,我园开展了《幼儿园围棋活动的实践研究》,我们的主要观点是:1、幼儿园开展围棋活动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让孩子在玩中学,激发、顺应孩子的兴趣。2、在幼儿园开展围棋活动仅是对围棋学习的一种启蒙,不能把培养专业棋手作为目标,而应该把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性情、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放在首要地位。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近几年来,中日韩三国也开始重视对围棋的研究。日本东京大学开设了有关围棋的课程。围棋教育处于领先地位的是韩国,韩国一些大学,从1997年开始,正式特招围棋棋手。围棋在我国,对围棋的重视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也开设了有关围棋的选修课。全国各地都成立了围棋棋院、棋社、围棋协会等等,社会力量非常强大。在教育界,全国各地许多中小学开设了围棋兴趣小组、兴趣班,许多以围棋为特色的学校也在相继形成。如昆阳小学《小学围棋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崇明县新业职业技术学校《传承围棋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实践研究》;还有《小学围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和《围棋普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等等。但是,这些课题大多数侧重于

对围棋教学的探索、围棋活动对幼儿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等方面,而且以中小学为多,幼儿园方面的研究较少。

三、研究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促使幼儿在围棋的棋艺、棋品、棋理上得到发展,形成幼儿个性健康成长。通过科研提高教师的师资力量,形成雄厚的围棋教学专业队伍,进一步确立幼儿园的特色发展方向,彰显幼儿园的围棋文化教学的特色。

(二)具体目标

●幼儿发展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幼儿了解围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围棋文化,包括围棋的历史、著名棋手人物等,感受中国围棋文化的博大精深。

2、增进幼儿围棋棋艺、在学习围棋活动中促进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成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和意志能力,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幼儿敢于竞争及良好的心理挫折承受能力。

3、在围棋学习中,养成幼儿细心、专心、耐心的学习习惯,发展幼儿善于观察、思考的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教师发展目标:

1、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围棋棋艺和棋文化水平,促进幼儿围棋教学教师队伍的规范和发展,增强指导幼儿开展围棋活动的专业水平。

2、在研究中形成教师善于思考、大胆探索的科研能力与素养,积极探寻幼儿园开展围棋活动的途径,研究适合开展幼儿围棋活动的方法。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活动展示、活动观摩、课题研讨、活动分析和反思活动等实践性的行动研究方式,提炼幼儿园开展围棋活动的特点、方法、手段和模式。

(一)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收集有关围棋课题方面的文献资料,收集相关的棋知识、有关棋类教学方面的信息。对全园幼儿对围棋活动兴趣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创设相应的围棋活动环境,主抓硬件环境建设,包括园舍环境和活动室、走廊、宣传栏等方面的围棋文化展示。

(二)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0年10月)

以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从培养学习围棋的兴趣入手,开展围棋师资培训活动、围棋教学活动观摩研讨、幼儿围棋赛事等活动,形成幼儿园浓厚的围棋文化氛围,并逐渐向幼儿的家庭影响。

(三)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幼儿园围棋活动的特点、方法、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模式。以经验促研究,通过成果展评、汇报,整理总结各类实验资料及成果资料,完成研究报告和园本围棋教材编写。

五、基本原则

作为启迪幼儿智慧、磨练幼儿意志、萌发幼儿竞争意识、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围棋启蒙活动,因与棋院、围棋班、围棋兴趣小组活动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认为,幼儿园围棋活动因体现如下特点:

1.形象性。围棋本身而言是游戏,具有形象性的特质,但它的规则要求高,因此,要把握住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生动形象的、带有故事性、情节性的语言进行教育活动。如为了让小班幼儿指导围棋的子是放在交叉点上的,就将十字形比作马路,交叉点就是警察叔叔指挥交通的岗亭,把棋子当作警察,在棋盘上玩站岗游戏,引导幼儿找准交叉点。

2.游戏性。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围棋活动同样也应以游戏或游戏化的形式让幼儿认识围棋、理解围棋的基本规则。如,通过摸箱游戏,幼儿可以认识棋子;通过“送小棋子回家”幼儿可以联系在棋盘上正确地摆放棋子;通过自己扮棋子,幼儿在操场的大棋盘上熟悉了棋的走法和吃法。这些自编的游戏,孩子们爱玩、会玩,在玩中理解规则、学会坚持。

3.全面发展性。围棋活动做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它的目标应该与幼儿园总目标相匹配,凸现幼儿全面发展。如《纲要》中要求“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须的规则”,在围棋活动中的表述就是:有礼貌地和同伴对弈,会遵守对弈中的基本规则,(轮流走、摸子动子、落子无悔等)。这虽说是棋品,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共同生活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讲信用、守信用。围棋活动的目标在表述上是有限的,然而它涵盖的面应该是广泛的,涉及到知识和能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培养,着眼于幼儿身心整体和谐地发展。

4.循序渐进。对围棋活动内容的编排要贯彻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如,要先认“气”、“眼”,再做“眼”,学习各种吃法,各种定式,学“打劫”,最后学习布局。

5.因材施教。幼儿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就导致了孩子间个体差异明显。我们根据幼儿现有的气力编排对手,有意识地把水平接近的孩子编队,且随班级幼儿棋力进步的快慢调整教学进度,使各个层次水平上的幼儿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6.整体性。幼儿园要将围棋活动看做是整个教育的有机部分,与其他教育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不仅在学科上相统整,而且在形式上、方法上、手段上也有机结合。如传统教育手段与多媒体手段的共同运用、家园协同一致的要求、一日活动中围棋活动的渗透等等,从而形成教育上的合力。

六、实施过程

(一)围棋教育浸润校园环境。

幼儿是在不断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接受与作出反应的过程中,提高了大脑和各种器官的灵敏性,进而加速了智力发展的进程。开发幼儿的智能要立足于日常的潜移默化,耳闻目染。幼儿园从物、人、环境等几方面着手,释放空间、时间,为幼儿创设了开放式的围棋活动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主动联想、积极参与。一走进幼儿园,就能看到走廊上挂有精心设计色彩鲜艳的幼儿围棋游戏册的大书,一个个活泼可爱的黑白卡通围棋子,富有想象画面中的经典棋谱,中国有名棋手的照片,本园“小小棋星”的介绍等,使人感到浓浓的围棋氛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园有一面以围棋仙地——烂柯山为背景的巨副攀岩墙,一个个活泼可爱的黑白卡通围棋子,组成了一副生动形象的经典棋谱,孩子们可以“手抓棋子”,“爬”上

烂柯山,乐此不疲。我园还设幼儿围棋专用教室,围棋的基本设施配备齐全,有教学棋盘、棋桌、计时钟等。而班级里的围棋氛围更是遍及到每个角落,特别是围棋区域活动角更是我们环境创设的重中之重,因为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推进幼儿教育改进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所以我园每班特别设立了“围棋吧”这样的小区角,墙上张贴各种棋谱,围棋宝宝在向大家微笑,几张便于幼儿下棋的小桌子,桌上铺着精美的台布,并提供足够的棋盘、棋子,让幼儿可以随意地进入围棋吧下围棋,提供白棋宝宝和黑棋宝宝的头饰让幼儿进行游戏表演。班级中的“围棋吧”是幼儿最受欢迎的一个区域活动角。

(二)围棋启蒙走向实践活动。

按围棋教育活动进程,我园开展围棋活动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走进黑白世界

——请专家讲一讲。一讲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围棋文活动五千年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二讲围棋活动集智慧、修养、艺术、竞技等于一身极具民族化特征的脑力运动;三是专家与幼儿对弈,现场展示棋艺。

——出校门看一看。组织师生参加围棋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参加城区各类围棋观摩和竞赛活动,看看优秀棋手对弈场景,领略中国围棋风采。

——回班里说一说。以主题谈话、主题墙、家园栏等形式,让幼儿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体会和愿望表达出来。孩子们在了解中华民族光辉、悠久的围棋文化的过程中,深感黑白世界的魅力,心灵受到震撼,激发爱围棋的情感,引发了学围棋的兴趣,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弘扬民族文化的意愿。

第二阶段:“手谈”之魅力

——“人备一副棋,班中有棋院”。我们提出“人备一副棋,班中有棋院”之目标,通过园内外几次波浪式宣传活动,努力转变领导、教师、幼儿、家长的观念,积极努力营造幼儿园学习围棋的氛围,形成教棋、学棋、兴棋合力。如:每当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就把我园的围棋特色教育告知家长,老师带领幼儿参观围棋教室,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给每位孩子备一副棋,达到了全园皆棋,人人懂棋的目标要求。

——组成梯队,分流培养。走围棋可持续发展之路,重视梯队培养十分重要,我们把围棋活动与小棋手争章活动相结合,设立围棋等级章来激励幼儿,形成较为完善的围棋梯队:棋手章(有兴趣,知道棋艺技术方法,会下棋);巧手章(掌握棋理具体方法和棋道一般方法,能与人对弈);能手章(熟练掌握棋理具体方法和棋道一般方法,参加各种对抗赛和升段、升级活动);高手章(经常参加各种对抗赛和升段、升级活动,并获得段级称号有段级称号)。一项一章,优质加章,增项加章,激励幼儿提高棋艺,促进幼儿围棋特长形成。

把每一个争章目标作为围棋活动中的每一个内容达标的要求,目标小而实,能把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长的幼儿全部调动起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自定争围棋等级章的目标,主动追标、达标、换标,积极主动参与围棋活动。

——棋逢对手,广泛交流。幼儿园通过丰富多彩的围棋节活动,摆下围棋对局大擂台,吸引广大师生参加围棋活动,磨练队员;同时,带孩子们走出校门,参加各类比赛,以棋交友。如与对抗比赛,与老干部手谈活动,与社区棋迷捉对厮杀等。我们还参加由衢州市体育局、市围棋协会、衢州晚报组织的“小记者杯”围棋赛等。在参加围棋各类活动中,磨练了意志力,培养了耐挫力,增强了战斗力,幼儿园逐步形成了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围棋队伍。

第三阶段:“围棋擂台展风采”

——开展“四擂台赛”。

小棋手擂台赛,比一比谁的学棋兴趣最浓;

小巧手擂台赛,比一比谁的棋艺学得最棒;

小能手擂台赛,比一比谁的棋理、棋道知道得最多;

小高手擂台赛,比一比谁获得的成绩最优秀。

——落实“八个一活动”。

读一个围棋故事,了解围棋历史;

上网搜索一个围棋名人的故事;

参加一次百人围棋大赛;

争一枚围棋奖章;

进行一次棋人棋事知识竞赛;

找一个高手下围棋;

教一个朋友下围棋;

编一份围棋小报。

(三)围棋活动融入学科教育。

教育内容的融合是幼儿园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融合,围棋活动与幼儿园学科教学活动有许多相同的内容。

1.围棋活动与“数”活动融合,提高幼儿的数数能力与空间概念。

在棋盘、棋子和对弈本身中蕴含着诸多的“数”和空间概念。如围棋中有“猜子”的规则,这其中蕴含着单双数的认识、目测群数的内容。在“猜子”游戏中,幼儿既掌握了下棋规则,又学会了区别单双数,训练了目测群数的能力。又如:我们设计的“造马路”活动,将认识棋盘、棋格与中班幼儿数活动中的“数数”、“序数”进行了有机整合。幼儿在拼棋盘的过程中,学会了一个维度的排序方法,目测群数能力也相应得到了锻炼。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设计了“修马路”活动,幼儿根据棋格名称铺设马路,并要根据棋子的相应走法,找出其铺设的规律。我们紧紧围绕着幼儿的兴趣点去寻找适合他们的内容素材,整合了相互关联的学习内容,把幼儿的兴趣点加以扩散,自然转化成幼儿的探究学习过程,形成了相互关联的活动环节。

2.围棋活动与语言活动融合,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3岁时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这一时的幼儿,我们以游戏棋为切入口,将幼儿园基础课程的内容融入棋艺规则之中,利用游戏的规则、规律帮助幼儿掌握知识点,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把“一格一格走棋,说对了才能走一格”作为游戏棋的规则,在知识点上,我们整合了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如“颜色棋”、“图形棋”、“动物棋”、“水果棋”、“蔬菜棋”、“我爱吃”等幼儿所喜爱的游戏棋,促使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在语言活动“聪明的小兔”中,老师让幼儿扮演“小兔”,请他们将草地上的棋宝宝送回家,孩子们都迅速将棋子送到自己的家里,并学会用语言表述:“我将**送到了**宝宝的家里”。再如:为了让幼儿理解“气”的含义,我们自编了儿歌“关门”,幼儿在念儿歌的过程中促进对棋艺知识的掌握。

3.围棋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

围棋活动还可以与音乐、语言、体育、智力游戏等各类教育活动相结合。如音乐活动“聪明的小兔”中,教师让幼儿扮演“小兔”,请他们来识别围棋棋盘上的虎口,并延长“这是虎口,小兔不能进。”在美术活动“粉刷匠”中,幼儿不仅学习了冷暖色,还知道了六十四格的名称。显然,将围棋知识结合于游戏中,以游戏方式进行,既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学习围棋,又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真正体验围棋活动的快乐。

(四)围棋活动走向家庭。

1.组织家长会,取得家长们的认可。

在家长会上,我们着重讲述下围棋对幼儿智力开发有何作用,摒弃家长对幼儿学下棋功利性的想法。让家长了解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介绍学围棋对幼儿的意志力、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通过身边的例子说服家长。

2.开展围棋公开课,让家长们对围棋有初步的认识。

3.开展亲子苑活动,使家园真正互动。

让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走法。在孩子刚开始学棋时,通过家长扶着走几步,使孩子对学棋产生兴趣。家长参与指导,使孩子能及时复习在园时所学的下棋知识,养成每天下棋的好习惯。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注重观察幼儿,发现幼儿有进步了,我们及时与家长分享。让家长知道教学内容及进度,真正做到家园互动,培养幼儿学习围棋的兴趣。

4.家长在家如何指导幼儿围棋教学。

1)多输,少赢。家长在跟孩子下棋时一定要多输棋,让孩子高兴,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2)不要期望太高。订一个适合孩子的短期目标,实现了再订一个目标。比如追赶同班的比他水平高一点的孩子。3)少批评、多夸奖。不要总是以成人的眼光、目标要求孩子,要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要求,帮助他,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对孩子的下出的好棋给予夸奖、鼓励,少指责孩子的不足。在跟孩子下棋时,少讲解,多夸奖。4)多与围棋老师交流、沟通。多与老师沟通,在老师的指导下回家指导孩子,找到更适合指导孩子的方法。5)监督指导孩子的作业。在家里可以多给孩子留点作业,最好是手筋、死活方面的题多做一点,大多数孩子对这方面都较感兴趣,因为这类题较直观,孩子容易理解。

七、研究成效

(一)特色校园文化逐步形成

校园文化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在围棋活动中我们围绕“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并逐步形成了围棋特色教育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相融合的活动。我们通过校园文化与围棋活动的有效融合,使优美的校园环境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培育基地,成为幼儿个性特长的开发基地。

(二)形成了围棋活动特色内容体系

在围棋活动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围棋教育以棋育人、以棋启智、以棋交友、以棋冶情的功能,遵循活动形式多样性,活动内容开放性,活动参与自主性,活动评价多元性四个原则,边实践、边探索、边编写,课题组成员初步形成与围棋有关的教学活动26个。我们还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儿歌、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感受围棋的魅力,了解围棋的起源与发展。这些儿歌内容上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又留有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图文并茂,对幼儿有较大的吸引力。

(三)师资水品不断提升

几年来,伴随着幼儿园的成长,我们的师资队伍也不断地成长。我园的围棋活动研究之路,从关注智力开发——促进心理健康——探讨教学整合——重视习惯养成,这样一路走来,说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另外,教师通过多年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引导幼儿进入围棋殿堂的独特方式:一是以游戏方式激发兴趣,二是分层指导,三是大带小、强带弱。通过对围棋教学活动的设计研讨,既解决了围棋文化教育既无现成资料又无处购买的矛盾,又为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充实的教育和活动资源,促使了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与此同时,教师们的课程意识得到强化,课程开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八、思考

(一)幼儿园围棋活动的开展组织要多样化,不要一味地活动化,也不能纯粹地学科化,而是这两者有机结合。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围棋教学应该积极走向网络化。

(二)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幼儿园要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改善幼儿园教师结构,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因为围棋专业性强,而我们自身水平不高,还缺乏专家指导,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研究幼儿园围棋活动存在很大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些年来,我们在探索中不断思考这些问题:如何挖掘围棋活动中让幼儿受用一辈子的教育价值?如何将幼儿园的基础教育和围棋特色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如何通过围棋活动促进幼儿园整体发展?如何进行围棋活动的幼小衔接等。幼儿围棋启蒙活动作为一新生事物,有许多的新的领域有待于我们去开发研究,我们将作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资料:

1、陈祖德主编.《中国围棋发展史》

2、武振平著.《围棋方法的核心与灵魂》

3、王正明文.《小学围棋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综合复习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叶丹

【摘要】在小学六年级的最后复习阶段,学生对许多知识都似曾相识,缺乏新鲜感、挑战性,导致学习热情缺乏,作业出错率高。主要原因,可能跟执教老师的上课模式有关。如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推陈出新,让学生喜欢上复习课,提高数学素养;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运用数学综合复习方法,提高数学复习的实效性,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本课题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综合复习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讨。

【关键词】推陈出新数学素养综合复习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在学生整个数学学习阶段,常见的数学课的课型一般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三种。在新授课中,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但在练习课或者复习课的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是在套用新授课的经验和模式组织复习课教学。如有的教师将整节课的课堂教学分成两个部分,先选择一些平时教学中学生经常出错的习题作为例题,教师分析讲解,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安排独立作业。还有的教师把让每一位学生会解答每一道复习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式。更有甚者,先安排半节课独立作业,再组织半节课讨论交流,或干脆安排独立作业。学生对于复习课不再像探究新知那样充满挑战的乐趣。内容的“冷饭重炒”势必造成学生学习过程索然无味,显得动力不足,也就更谈不上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学生较强的复习能力。

因此,在小学的最后一年,我们想以复习课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握最后的综合复习阶段,对一些复习课的教学方法进行归类研究,同时,使学生在思考、交流复习方法的过程中,积累一些有效的复习方法,培养学生较好的综合复习能力。在教与学中,既锻炼教师复习课的执教水平,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最终梳理复习课教学的基本策略,形成复习课教学的基本课型。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复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2、分别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进行必要的练习活动,最终达成数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整理,数学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数学复习方式的有效选择,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复习、善于整理的良好复习习惯,并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复习课的基本课型以及复习课教学的基本策略,以对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的系统复习起一定的借鉴和引领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

1、课堂以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重点,分版块进行对比复习,重点指导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的归类和整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复习能力。

2、以六年级数学复习课的内容为载体,研究出复习课的基本课型和基本复习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方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文献资料研究法等。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 确立课题(2009.4-2009.5):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任务。

2. 实施过程(2009.6-2010.11):整理个案,积累材料,中期修正计划,

3. 展示成果(2010.11-2010.12):积累案例,作品展示,写好结题报告。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复习功能、复习课型、复习策略三个方面,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综合复习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研究进行了具体实践,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明确了复习课的三项功能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尤其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复习课的功能是什么?传统的复习课教学以知识教学为最终目标,回忆、再现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成了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而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的教学理念已经给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复习课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回忆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促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不再是知识、技能在低层次上简单重复的过程,而是学生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和延伸、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不再是把不同层次学生再次拉回到同一起跑线的过程,而是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复习得到不同发展的过程。

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研讨、反思,认为复习课教学应具有以下功能:1、促使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复习课应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在复习整理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整理意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复习课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综合应用练习,促使学生调动各方面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3、要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要查漏补缺,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中下学生都能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整理了复习课的基本课型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阶段所学知识的提炼和总结,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梳理成知识网络,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而“整理”与“练习”是复习课教学的两个主要环节,因此,复习课的教学离不开“理”和“练”。课题组成员先根据教学的内容把课进行了分类,分成概念课、计算课、平面图形课、立体图形课和统计课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

差异,“理”与“练”的顺序、主次也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复习课型。我们在实践中尝试了三种不同的课型:

1、先理后练型。这是最基本的复习课的上法。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整理,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利用文字、图表的方式自己进行整理、交流,形成知识的网络。然后让学生小组代表发言,重点介绍自己的整理的意图和表现的方式。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的构建过程。接下来,根据整理时的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种教学方法重在指导学生进行梳理,重视学生整理的过程。这种课型尤其适合概念课的教学,因为概念复习课的特点就是在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相关概念系统化,学生能对之整体把握,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如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复习重在强化转化思想的应用;数的整除这一课,概念多而抽象,学生理解、表达起来都比较困难。因此在这种课的教学时,我们非常注重学生梳理知识的过程。在学生自主整理前,先鼓励学生看书,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让学生用简洁、清晰、有特色的形式进行整理。

2、边理边练型。这种课型也是复习课常见的授课类型。在教学时,教师通过设置几个关键性的、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接下来马上跟上配套的练习。这种边整理边练习的方式,可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整理练习的过程中,既体现知识的梳理过程,又训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复习,学生的数学思维的训练能得到有效的渗透。如统计复习课重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对统计结果作出正确的分析,还有部分的计算复习课的教学也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学。

3、以练带理型。这种课型比较适合计算复习课的教学。计算复习课重在指导计算的策略与实际运用。因此,计算复习课的教学可以先通过学生的计算练习再从中找出学生容易犯的粗心错误入手,由错误的发现——重视——强化来提醒自己更加细心,从而使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减少错误。因此计算课的教学通常可以采用以练带理法。除此之外,这种组织方式在解决问题(应用题)的复习教学中比较常见。因为离开具体的题目是很难复习应用题的审题方法、思考方式,离开题目就如纸上谈兵。通常,教师先出示几道典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反馈交流。这种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去解决题目,而是整理解题的思路。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三种上法也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执教者应该根据不同的复习内容灵活、合理的进行取舍、选择。

(三)形成了复习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抓准起点,把握情境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教学目标集中,且学生充满“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将某一点或一部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让师生都有“成就感”,而是将一些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的过程,让学生感觉很枯燥乏味。“知识点”重现的环节不仅担负着拉开复习帷幕的任务,更应承担起激起复习欲望、唤醒已有知识的职能。而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又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的知识的起点参差不齐。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着力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以开发学生再认识的潜力和创新意识作为开端。首先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激活学生已有认知,便于形成学习平台,抓准基点展开梳理,从而有助于面向全体、查漏补缺。其次要把握好课堂的导入环节。在课的导入环节,

一定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愿望。因此,复习课的教学教师也要根据复习的内容,准确捕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将“非数学因素”(颜色、声音、形象、情节等)与数学因素有机结合,创设出鲜活的数学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引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回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地整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步是学生由欣赏情境的非数学因素,转入关注情境的数学因素,从而进入复习的关键一步。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找准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复习。

2、自主梳理,有效建构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学习是小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文本)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思维等方面的品质。在复习中,教师对于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建构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整体把握数学知识。北师大版教材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负担,会把隶属同一体系的数学知识分割到各个学段进行,很多知识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一点新知识,是温故而知新。就像“0”,在小学的各个年段,学生多次接触了“0”,对它的多种意思有具体了解,但缺乏整体系统的认识。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要让学生知道:“0”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可以表示没有(计数的时候);可以表示起点(计量的时候);还可以表示分界点(温度);又可以用来“占位”。这样的整理从整体上把握了的小学阶段“0”的功能,能教给学生全面的概括知识。

明白知识所属的体系。在六年级下学期有研究两种变化量的关系,学生很难理解和判别。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画网络图,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不相关联→不成比例

两种量相对应的量的比值一定→成正比例

相关联→相对应的量的积一定→成反比例

相对应的量的积和商都不一定→不成比例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前后比较,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形成有序结构体系。在教给学生整理归纳方法的同时融贯数学之美,熏陶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

了解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具体做法可以有:网络图,韦恩图,树状图,画表格,数轴……尽量清晰凸显地展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给予机会,参与评价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把评价的机会交给学生。在自我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