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商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商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商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县实施追赶战略、实现新一轮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黄金时期。为顺利实现这一时期的战略目标,根据中省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商南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立足自身发展优势,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辐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裕文明的新商南。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历史机遇,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弘扬团队精神,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克难攻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战胜冰冻、洪涝等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

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2:26:42调整到“十一五”末

的27:33:40,形成了一产为基础,二产为主导,三产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十一五”末商南县生产总值达到29.61亿元,是“十五”末的 2.3倍,2007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一等奖,2007-2010年连续四年在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主要指标实现“三个翻番三个突破三个增长”。三个翻番:2006-2010年累计完成地方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较“十五”累计16.07亿元翻2.4番;“十一五”末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较“十五”末2115万元翻2.6番;完成工业增加值6.09亿元,较“十五”末1.12亿元翻2.44番。三个突破:“十一五”末,生产总值达到29.61亿元,突破“十一五”规划生产总值20亿元年均增长16.6%的发展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3681元,突破“十一五”规划农民人均纯收入2034元年均增长6.5%的发展目标;财政总收入2.37亿元,突破“十一五”规划财政总收入1.5亿元年均增长30%的发展目标。三个增长:“十一五”末,人均GDP达到12930元,年均增长26.5%,超过了预期增速16.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653元,超过了预期增速18.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8亿元,超过了预期年均增速6.6个百分点,“十一五”规划的20个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均已提前完成,创历史新高。

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工业强县战略成效显著,工业主导地位逐步形成,矿产建材、水电能源、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迅速壮大。完成了核桃园项目区、太吉河水晶产业集中区、富水非金属产业集中区、魏家台钒业集中区“一园三区”建设,启动了县城循环经济核

心区、富水生态科技产业园区、金丝峡生态旅游示范区、丹南矿业园区“四大循环产业园”建设,培育发展了豪迪、秦东、中剑、东正等规模以上企业,“十一五”末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20亿元,年均增长46%,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亿元,年均增长62%,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2%提升到20%。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茶、畜、果、油、药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实施了“百千万”畜牧养殖工程和核桃、板栗、茶叶、油桐、油茶等五个20万亩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业无公害化、产品品牌化的绿色食品体系,建成了茶叶联营公司、秦东茶叶加工、豪迪桐油加工、朝阳工贸花生加工、永利饲料加工等5个省级龙头企业,福尔康瓜籽加工、国力工贸公司等2个市级龙头企业。全县粮食总产稳定在年6.7万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8万亩,油料面积稳定在6.1万亩,中药材面积稳定在8万亩,经济林面积达到76.1万亩,新发展茶叶10.5万亩,累计达到20万亩,新发展核桃2.5万亩,嫁接改造4万亩,累计达到17.6万亩,新发展板栗4万亩,嫁接改造6万亩,累计达到18.5万亩,新发展油桐2万亩,累计达到19万亩,新发展油茶1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282万头(只),较“十五”末增加83万头(只),已认证无公害养殖基地8个,建立畜牧养殖合作社14个。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两域三线”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建成了任家沟、桑树等一批全市知名、全省有影响的新农村示范点,农业水利、流域治理、农用沼气、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农

业项目稳步推进,“十一五”末完成农业增加值8.17亿元,年均增长17.6%。

旅游商贸创历史新高。旅游带动战略成效明显,旅游业已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热点,文化建设的亮点,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以金丝峡为品牌的生态旅游和以上苍坊、闯王寨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串珠开发、连点成线,金丝峡被命名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任家沟乡村游被命名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商南县被授予全省首批旅游强县。成功举办了第二、三届旅游茶叶节,央视《乡村大世界》和《艺苑风景线》走进商南,成功进入央视《新闻联播》。全县共接待游客510.3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78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9.78倍和26.3倍。商贸流通繁荣,建成了农产品综合市场、金丝峡国际大酒店、德盛超市、喜洋洋超市、玖乐门、万村千乡、滨河世纪新城、信合小区、金苑小区等一批商贸载体。“十一五”末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1.72亿元,年均增长19.9%。

基础设施谱写新篇章。西合铁路、沪陕高速建成通车,“三横三纵”道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融入了西安、南阳等周边大中城市两小时经济圈。过水路、寺白路、泊文路、清腰路、富松路相继竣工,新修通村水泥路1330.74公里,在省、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联通基站、移动基站建设步伐加快,全县通讯“盲区”基本消除。城市“东扩南移西延”步伐加快,启动了以“四个片区、四条大道”为主的市政建设,长新路一期改造工程、迎宾大道工程已竣工投入

使用,北环大道、世纪大道建设全面启动,塘坝新区、滨河东西路、开源路、育才路、邮政巷等25条主次干道和188条背街小巷等相继建成,县河大桥、育才大桥、凤仪大桥、琥珀大桥、东关大桥等城建项目竣工投用,改变了县城两岸隔河相望的历史,县城人口达到5万人,城区面积达到9.8平方公里。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顺利通过验收,富水省级重点镇、清油河陕南百强镇和十个建制镇“五化”建设扎实推进。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植树造林28.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1%,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较“十五”末分别下降5%和10%。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步伐加快,集体林权和土地流转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入,企业改革全面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非公有制增加值累计达到50.9亿元,是“十五”的5倍。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9亿元,是“十五”的20倍,完成外贸出口1010万美元,是“十五”的11.5倍,为商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上线率稳居全市第一,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内,新建教学楼、综合楼76栋67334平方米;计划生育连续多年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县总人口控制在22.9万人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10.7‰,人口自然增长率3.6‰,商南县被评为国家计划生育先进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

95%,完成廉租房2万平方米,安居工程9万平方米,完成县中心敬老院及镇敬老院等建设;完成县医院、镇卫生院及镇计生站等建设;广播电视覆盖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2%,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民健身、镇文化站等建设;科技成果成效显著,获得省科技成果奖1项,市级6项,申请专利55项;安全知晓率达到65%以上,实现了“一控三降”目标,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成果亮点纷呈。先后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茶叶百强县和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国防教育先进县、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双拥模范县、信访“三无”县、陕西省旅游强县等80多项荣誉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五年;是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工业主导地位逐步形成的五年;是农村经济稳步推进,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是商贸旅游创历史新高,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五年;是基础设施谱写新篇章,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五年,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收入处于中下水平。2010年人均GDP为12930元,人均GDP约合1901美元,处于中下水平。

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一、二、三产占GDP比重分别为27:33:40,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如何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城市化处于初期阶段。“十一五”末城镇化水平为30%,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提高城市化水平将是商南经济发展的重点。

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总量依然较小,“十一五”末GDP为29.61亿元,居全市后位,加快产业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产业链尚未形成。优势产业链尚未形成,工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作用乏力。

产业聚集度关联度不高。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生态科技工业园起步晚,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同类企业之间缺乏产品的上下游衔接配套,抗风险能力较差,企业在品牌塑造上存在明显不足。

专栏一:商南县“十一五”主要计划指标完成状况评价表指标单位计划目标完成目标完成程度

经济社会总量调控目标

GDP 亿元16 29.61 185% 人均GDP 元6464 12930 200% 财政总收入亿元0.78 2.37 304%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0.43 1.41 326%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70 85 121%

结构调

整目标

三次产业结构24:30:46 27:33:40 基本完成

社会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 3 3.6 120%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11 11 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3.95 10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3 7.08 134% 城镇化率% 30 30 100%

可持续发展目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55 50 91% 森林覆盖率70.6 61 86% 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40 20 50% 县城污水处理率% 30 30 100% 五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Km2714 893.54 125% 耕地面积万亩22.3 21.12 95%

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682 14653 21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1985 3681 185% 城镇人均住宅使用面积m225 25 100%

第二章发展环境

外部发展环境面临四大机遇。一是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金融危机没有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步战略目标,国家将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继续支持西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省上制定了《十二个产业调整规划和振兴规划》、《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都有利于我县加快优势资源深入转化。三是《关—天经济规划》、

《商—丹循环经济规划》给我县带来强大的辐射发展机遇,更加有利于我县承接产业转移,为我县优化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四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肯定我县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县域环境面临四大机遇:一是地理位臵得天独厚,位于鄂豫陕三省八县结合部,“三横三纵”交通网络体系形成,融入了西安2小时经济圈,商(南)—十(堰)铁路、西合铁路复线建设谋划,加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日益向好;二是资源优势逐步显现,现代材料、水电能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展现出鼓舞人心的发展前景,并将逐步形成十大产业链,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争创一流、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能取得新推进;四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将发挥巨大作用,围绕产业招商,加大与县内外龙头企业对接,力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商南,不仅带来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也带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为“十二五”发展积累强大势能。

内外环境面临五大挑战。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预期减弱,我县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压力较大。二是美欧等西方国家出现“再工业化”倾向,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东部沿海地区抢占先机,中西部地区竞相发展,加大了我县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型产业的

压力。三是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更加凸显,国内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成本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制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迫切。四是人们对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更加迫切,各种社会矛盾将会呈现多发颁发的态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更为艰巨。五是我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GDP处于中下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初期阶段,经济总量居全市后位,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产业整体效益尚待提高。

综合分析判断:“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出经济转型、释放潜能、缩小差距的总体特征,进入新一轮发展黄金时期。一是经济社会强劲发展时期,人均生产总值由12930元迈向31420元,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经济社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二是努力迈进陕西十强县的关键时期,财政收入由2.37亿元迈向5.89亿元,财源建设不断壮大,税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转变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是“十二五”发展的主旋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40:42;四是推进社会民生改善的突破时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二五”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深入推进民生八大工程,把公共财力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力争使我县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赶上或超过省市平均水平;五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创

新时期,绿色、低碳、生态、安全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追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改善民生为根本,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和关—天经济发展规划辐射机遇,持续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三大战略”,进一步发展县城循环经济核心区、富水生态科技产业园、金丝峡生态旅游示范区、丹南矿业园区“四大循环产业园”;做大做优现代材料、水电能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四大产业”,坚持项目带动、城镇带动、旅游带动、开放带动、科技带动“五大带动”,着力打造“三大基地”,培育“十大产业链”,奋力实现“七个翻番”,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坚持原则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

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变产品价值链低端现状,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依靠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产业链创新,把发展转换到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的轨道。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富民强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臵,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发挥环境优势,增强发展后劲,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构建开放型商南。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综合实力再创新辉煌、产业民生生态再上新台阶、和谐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四新目标”。实现“七个翻番”,即生产总值翻1.34番,达到75亿元;人均GDP翻1.28番,达到31420元;财政总收入翻1.31番,达到5.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翻1.31番,达到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翻1.67番,达到27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1.26

番,达到1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翻1.04番,达到30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翻1.12番,达到8015元。

综合实力再创新辉煌。全县GDP年均增长15.8%,达到75亿元;人均GDP年均增长19%,达到31420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5.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2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30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8%,达到801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达到17亿元。

产业民生生态再上新台阶。三次产业结构由27:33:40调整为18:40:42;国民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幸福指数提高,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新增就业人员8250人;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控制在市下达任务以内,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控制在1600吨/年以内,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控制在1500吨/年以内,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环境质量达到II级标准。

和谐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全县总人口控制在23.9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6.5‰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下;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安全知晓率达到85%,社会安全满意率达到96%。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占GDP的50%

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40%以上;五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150亿元以上。

专栏二:商南县“十二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类别指标单位2005年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

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亿元9.27 29.61 75 15.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3927 12930 31420 19 财政总收入亿元0.39 2.37 5.89 20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0.21 1.41 3.5 20 招商引资五年累计亿元_ 49 150 25 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亿元16.07 85 270 26 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值占GDP比重% 0.2 27 30

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 32:26:42 27:33:40 18:40:42 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40 46 50

社会发展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7 9 12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80 86 9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80 95 95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次 5 25.3 31 五年劳务经济收入亿元 4 20 30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5 4.5 城镇化率% 25.5 30 45以上安全知晓率% 50 65 85 社会安全满意率% 90 96 96

可持续发展全县总人口万人22 22.9 23.9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 1.46 6 8.5 人口出生率控制‰8.07 14 16.5 计划生育政策合格率% 95 95 95以上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20

完成市计

划任务耕地保有量亿公顷19.92 19.92 19.92 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吨- 1623 1600 化学需氧排放量控制吨- 1495 1500 生活垃圾处理率% - 20 100 污水处理率% - 30 100 氨氮化物排放吨375 39 氨氧吨453 215

环境质量优良率- II级以

上II级以上II级以上

森林覆盖率% 56 61 65

人民生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29 7.08 17 19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4507 14653 30250 1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1485 3681 8015 16.8

第四章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构建四大体系

构建由县城、建制镇、集镇和村庄组成的城镇体系;由县城循

环经济核心区、富水生态科技产业园、金丝峡生态旅游示范区、丹南矿业园区构建的四大循环产业体系;由茶、畜、药、果特色农业构成现代农业体系;发挥三省八县区位优势,构成鄂、豫、陕物流体系。

二、形成五大板块

现代材料工业基地:以县城循环经济核心区为中心,在富水、魏家台、青山等地采取园区内与园区外重点区域产业开发与一般区域产业建设、局部地区开发带动与整体区域开发建设相结合的方法,建成6—8个年产钒精粉1000吨以上的选厂;以青山、过风楼金红石开发利用为中心,建设钛白粉、海绵钛生产线;以青山、白浪、水沟三大铁矿基地为中心,建设7—8个日选矿石达到1000吨以上的选厂,建成铁精粉等生产线。

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在丹北以发展现代化、标准化养猪、肉鸡、蛋鸡生产为主,兼以畜产品加工;在丹南以发展现代化、标准化养

牛、养羊为主,兼以标准化养猪、养鸡、散养土种鸡以及野生动物养殖;逐步形成“1+3”产业布局模式,即在丹北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生猪产业开发板块,在沪陕高速、312国道及商陨路沿线各建设一条畜牧产业带。以312国道沿线的低山丘陵区为主种植茶叶,重点发展富水镇、城关镇、试马镇3个镇,辐射发展丹江河、滔河沿线的金丝峡、过风楼、水沟、清油河、青山、湘河、赵川、十里坪等镇。

水电能源基地:依托县域13.2万千瓦水电资源,以丹江梯级开发电站为主,建设月亮湾、金华湾、柳树湾、淤泥湾、兑头湾、泊河口等电站。

三省八县物流中心:依托三省八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三横三纵”的交通网络,构筑以县城为“核心”,以沪陕高速公路、西合铁路、312国道和三门峡至十堰铁路、商郧路为“两轴”的物流体系,引导现有运输企业调整运输结构,向道路快速货运、集装箱多式联运、成套设备大件货物运输等方向发展。

秦岭最佳旅游目的地:依托“金丝峡生态游、任家沟乡村游、泉茗观光游、丹江水上游、生龙寨人文游”等旅游品牌和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跟进西安、南阳等周边城市基础客源地、休闲市场和周末度假的文化消费需要,瞄准周末自驾车旅游的巨大消费需求,从基础设施建设、山地生态景观和陕南文化景观建设三方面打造县城、集镇、村庄四级城镇景观体系,充分利用民居建筑、特色餐饮、商

南歌舞、土特购物等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城镇休闲度假板块,使商南的城镇乡村成为周边大中城市周末度假的大营地。

第二篇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十二五”期间以基础设施网络化和现代化为目标,以交通、水利、电信、电网和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社会发展保障能力。

第五章构建畅通的路网体系

发挥交通优势、区位优势,重点抓好三门峡—十堰铁路、高速公路、西合铁路复线建设谋划及配合工作,形成铁路、公路、高速路网络体系。坚持建、养、运、管并重,统筹城乡交通协调发展,积极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发展。以公路为纽带,搭建起以县域为中心的高效运输体系,促进城镇间、村镇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诸多要素快速流通,全面提升县域公路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公路交通:总投资23.85亿元,包括国省干线、产业公路、县乡公路、村通公路、客运站等建设。

县乡油路:投资14117万元,建设郭山路、富穆路、商卢路、泊文路、过水路共220公里。

公路升级改造:投资179975万元,升等改造农村公路900公里。

产业公路建设:投资11400万元,建设上苍坊森林公园、老君山、富生路等旅游产业公路45公里。

客运站场建设:总投资11700万元,总面积415亩,276668平方米,规划项目15个,涉及14个镇。

铁路建设:重点抓好西合及三门峡至宜昌铁路商南段谋划建设

工作。

专栏三:道路建设项目

县乡油路:投资14117万元,建设郭山路、富穆路、商卢路、泊文路、过水路

等公路220公里。

公路升级改造:投资179975万元,升级改造农村公路900公里。

桥梁建设项目:投资5055万元,建设掉岩桥、耀岭桥、团坪桥等农村公路新增配套桥梁35座,改造拱式河东桥、黄沙河口桥、朱栗沟桥、滔河大桥等,农村公路渡改桥投资3290万元等;建设月亮湾丹江大桥、董家堡大桥等农村公路渡改桥20座。

产业公路建设:投资11400万元,建设上苍坊森林公园路、老君山路、富生路

等45公里。

公路灾害防治工程:投资16331万元,建设防护挡墙、沥青路面大修、路肩墙等。

客运站场建设:总投资11700万元,总面积415亩,规划项目15个,涉及镇14个。

1、金丝峡旅游一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8000万元,面积100亩

2、商南县二级车站建设项目:投资1000万元,面积80亩

3、商南一级货运站建设项目:投资500万元,面积60亩

4、富水镇四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10亩

5、青山镇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6、过风楼镇二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500万元,面积60亩

7、试马镇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8、党马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9、金丝峡镇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10、梁家湾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11、湘河镇二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500万元,面积60亩

12、魏家台镇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13、水沟乡镇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14、白鲁础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十里坪镇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第六章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构筑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体系,坚持防汛与抗旱、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依法治水与科学治水、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同时抓;做到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相结合;实现工作思路由片面水利观向全面水利观转变、防汛抗旱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和单一抗旱向主体抗旱转变、建设管理由行政控制为主向市场机制为主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持。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实施“一点、一江、三库、八条河”,“一面三区”的水利设施建设。一点,就是县城,做好城区防洪工程建设,保障城区防洪安全,强化城区水环境治理,保障城区供水、生态安全,带动城区面貌改善;一江,就是丹江,继续做好丹江综合治理,提高丹江上游段防洪能力,实施丹江下游段水能资源梯级开发,带动全县水利发展;三库,就是县河、试马,捉马沟水库,做好试马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后的管理,完成捉马沟水库除险加固;八

条河,就是我县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武关河、清油河、县河、富水河、滔河、湘河、耀岭河、小河,强化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治理工作,提高重点河段的综合防洪能力,保障沿河群众生命财产及耕地安全,搞好各流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一面三区”,一面就是县域内水利建设管理,水利监管体制改革,要坚持走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的“三民水利”路子,形成两轮驱动的良性发展格局。三区即全县按地貌类型分为河谷川垣区、低山丘陵区、中山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解决水利问题。河谷川垣区,继续以防洪保安、低产田改造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为主;低山丘陵区,以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为重点;中山区,以山洪防治、饮水安全、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水利。

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及水质监测网络,控制地表水的开发利用,限制地下水开采,实现地下水采补总体平衡。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内严禁任何污染水源的项目建设,严格控制保护区内的污染物排放。

防洪减灾:丹江及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以建设高标准的堪防工程为重点,形成完整的防洪保护体系,使县城达到30-5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重点集镇达到20-30年一遇标准,农防达到10年一遇标准;完成捉马沟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使山洪综合防治能力明显提高。

农田水利:新修基本农田4万亩,低产田改造7万亩,完成各

2020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乌额格其牧场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2016.9-2020.8 ) 一、学校概况 乌额格其牧场学校位于扎鲁特旗东部,背靠巍峨的黄花山, 前面是坦荡如砥的大草原,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始建于1959 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占地面积85000 平方米,有12 个教学班,一所中心幼儿园,在校学生500 余人,住宿生287 人。教职工125 人,教师的专业合格率100%。 自2010 年校安工程以来,乌额格其牧场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办 学条件得到逐年的改善,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春风,2015 年学校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接受并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检阅,以此翻 开了乌额格其牧场学校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学校始终遵循“为家长着想,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发 展”的原则,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以李森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 子的引领下,反复思辨,在传统中继承和突破,提出了以“争创 全旗农村牧区一流学校,造就未来高素质合格小公民”的办学目 标和“知感恩、讲节俭、学知识、懂礼仪”的育人目标,形成了 “为学生体验健康成长的快乐,让教师感受工作的幸福”的办学 理念。以“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为宗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特色教育,努力构建学生健康成长 的精神家园。 二、学校的办学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办学优势 1、学校的校园环境明显改观,尤其是硬件建设得到全面的改善,教学设备齐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得到全面的应用。 2. 学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各项制度完备科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内涵的不断发展。 2. 有爱岗敬业、善思创新的教师队伍。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善于思考,精于管理,想大事,有本事,能创新,做实事,干成事。教师队伍中,老教师工作经验丰富,乐于奉献;中青年教师思维新,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3.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以来在全旗的抽测考试中成绩优秀。 4. 办学特色逐步凸现。学校的常规管理和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剪纸和各类兴趣班等特色项目成果初显。 (二)存在问题 1. 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对确立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够强烈。 2、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和基本功水平还有待提升。 3. 学校的办学特色虽已形成,但还不够鲜明,特色项目不特别强。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办学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为家长着想,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思想,培养“知感恩、讲节俭、会学习、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2020年) 到2020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 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人才贡献率达到60% 12大重点工程 ●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 ●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 ●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 ●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 ●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 ●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 ●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 【目录】 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方针 (三)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 (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 (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 (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 (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 (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 (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 (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 (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广州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广州GDP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20年,广州都有哪些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编者注:2015年广州GDP总量是1.8万亿元,超过了新加坡),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左右,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创新驱动:到202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城市功能:到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50万吨,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亿吨和2500万标准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 改革开放:到2020年,商品进出口总值达2000亿美元。 城乡环境: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6%,可吸入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含租赁补贴)累计5.75万套。到202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岁以上,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 文明程度: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要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如何在“十三五”时期形成新的动力源?纲要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三大战略枢纽”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纲要

小学三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

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立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 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立区级特色学校。 ---- 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立市级特色学校 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二、形势要求 (3) 三、发展思路...........................................5(一)指导方针.................................................5(二)总体目标. (6) 四、主要任务...........................................7(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7(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10(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7) 五、保障措施..........................................18(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18(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9)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20(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20)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以至今后十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能力,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发展,按照中组部关于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部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工作。 1 一、发展现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全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加大人才评价与发现力度,评选出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日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科技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高 2 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目标要求。二是人才的专业与地区分布不够合理。现有人才尤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纲要doc资料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业绩 (三)公司存在的主要竞争优势 (四)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五)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好“发展”这一主旋律,抢抓机遇、占领先机,将公司的各项事业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公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三、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要点 (一)总体规划目标 (二)产业调整和重组的基本思路 四、实施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 (一)提升公司的战略控制和管理能力,夯实基础管理 (二)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力度,防范和化解公司财务与经营风险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企业业文化建设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6月,由某实业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共同投资设立,注册资本20420万元。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公司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5月18日,公司股票在中国深圳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某省第一家上市的中外合资企业。 (二)主要业绩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座落于某省某市,现有员工近2000人。公司拥有194条从德国、日本进口的电脑控制流水线,CAM 自动裁剪系统及5套进口的CAD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所有设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拥有年产各式高档服装2000万件(套)的强大生产能力,是全国最大的500家合资企业之一,于1999年在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2年顺利通过2000版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3、2007年连续两次获得某省质量管理奖。公司历年荣获中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称号,公司还是第三届中国服装协会八名副理事长单位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女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服装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设计师协会理事单位。公司的某品牌服装连续五年获得某省名牌产品,并且获得第二届中国时装文化奖的最佳女装设计奖,某品牌被中国服装协会评为2000年春夏中国女装流行趋势发布主导品牌。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中的核心要素:“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厘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并为教师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引导达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凝心聚力,规范管理,使师生、校园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定2013——2018年学校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创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争做人民满意好教师为目标,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提升特色学校创建品味,促进实验小学内涵不断提升和发展。 二、工作思路 总体工作围绕“六个一”开展,即秉承一个思路——传承、创新;弘扬一种精神——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善做善成;追求一种境界——真、善、美;遵循一个原则——精简、节约、低调、高效;树立一个育人理念——健康、习惯、学业;执行一个工作标准——高、严、细、实。 三、发展愿景 我们的愿景就是把实验小学建设成豫西地区有特色的学校,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彰显以学术素养、专业精神、行动能力、服务意识见长的学校特色,使学校逐步成为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使我们的教师成为有高尚的职业品质,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有科学的创新精神,有崇高的精神追求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团队。使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建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201*---201*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建区级特色学校。 201*----201*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建市级特色学校 201*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xx小学地处城乡交界区,居住人口复杂,来并打工或做小生意的外来务工子女较为集中,加之,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没有良好的活动场所,学生入学前大多没有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基本素养较差,生活、学习习惯不好,不少单亲家庭子女或留守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管理等,这些客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校的进一步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条艰难而必行之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的学生勤劳朴实;我们的地理环境优越北临太原市动物园和森林公园;我们的教师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敢于创新;我们还有一位生物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赵韩生老师,所有这些宝贵财富都是我校办出特色、闯出品牌的保证,同时也是落实杏花岭区委、区政府小校办优,办出特色,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具体行动。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齐心协力,精心思考,科学安排、周密策划,确立了以生物科技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强领导力度,加强制度保障,重视科研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校园文化,边活动、边总结、努力走特色学校建设和发展之路。

最新韩宁--十三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

“十三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 青江小学韩宁随着“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教师自身发展也是一个积极的挑战。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已经发展成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为保证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计划。 一、个人现状分析 了解并认清自我是教师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认识自己很难,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追求教师人格力量的前提。 1.优势 (1)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尊重、信任、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工作之余不忘充实自己,喜欢阅读与研究,包括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能吃苦,有上进心。 (2)善于采集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并能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3)能独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并能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保持频繁、有意义的支持性交流。 (4)考虑问题能从多角度去思考,周到细致且能集中注意力深入某个问题或观点,创新意识强。 5)作为班主任,有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对于班级管理有自己的思路与做法,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习惯,形成良好班风。 2、劣势 (1)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对我自身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不好的。 (2)在授课过程中,对教材外延度的把握不够,因而在课堂教学上不能那么得心应手,借鉴他人和外地教学经验不够。 (3)缺乏开拓创新的科研意识,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对于科研还是停留于表面,没有能够深入的实施,还走在科研型教师的起点上。 (4)常规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经验。至今为之,我班主任工作经历较少,因此对学生和班级的常规管理缺乏相关经验。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