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鲁迅笔下的狂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两个不朽艺术典1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鲁迅笔下的狂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两个不朽艺术典1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鲁迅笔下的狂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两个不朽艺术典1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鲁迅笔下的狂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两个不朽艺术典1

前言

我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到清代中叶,已经到了它的“末世”,虽然雍、乾之时出现了某种经济繁荣,但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它也不过是一阵子的回光返照而已,很快就“昏惨惨似灯将尽”了。然而在当时的文学领域内却产生了一件稀世的瑰宝,它不仅是封建文学发展的顶峰,为世人所瞩目,而且它的灿烂光芒,将永不熄灭于世间,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它便是小说《红楼梦》。

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推崇、赞誉与对它的攻击、诋毁,两者是达到了如此完全相反的极致。但它们却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红楼梦》是如此广泛而强烈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样一种关注《红楼梦》的普遍风气,不仅表现在有众多的读者参与一般的议论评说,而且很快就出现了许多专门评论《红楼梦》的专书和专家。这种情况,实际上说明,对《红楼梦》的研究评论,很早就已经成为一门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专门学问,于是,自然地,“红学”一词也就必然会应运而生。

尽管“红学”的历史,已经有两百多年了,而且也取得不少成绩,但从某种意义来说,它今天还正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因为“红学”犹如一个茫茫的小宇宙,你每向前一步,都会面临着更广泛的区域,每解决几个问题,又会碰到更多的新问题,但这是一种正常的好现象,是开拓,是前进,而不是越研究越糊涂,每个有志于在这个天地里辛勤耕耘的人,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获得成果。

《红楼梦》中的人物很多,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都引起过一些争论。但是,在我看来,贾宝玉历来是红楼人物评论中争论最多的一个。要能较准确地认识他,必须把握住他的最基本的特征来分析。它的特征是什么呢?第三回他一出场时,作者就在两首“西江月”词中为他作了画像,他给人们一个突出的印象便是开头两句说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事实上,书中的许多人物也是这样看待他的,他的母亲王夫人就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无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众姐妹也曾说过:“别和他说话才好,要和他说话,不是呆话,就是疯话。”所以兴儿向尤氏姐妹说到宝玉时,就说他“成天家疯疯癫癫的,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傅试家派来向宝玉请安的两个嬷嬷,第一次见面出来,就感到他“果然有些呆气”、“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而且举出一些听来的事情,说宝玉“时常没人在眼前,就自哭自笑,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其实,贾宝玉是一个非常“聪明灵慧”的人,并无生理上的精神病态;那么他的这些疯、癫、狂、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清代有一个词论家叫况周颐的说得好:“狂者,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发见于外者也。”(《惠风词话》)贾宝玉正是一个在思想、行动上都与封建世俗的现实要求格格不入的“狂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会不断地发展、进步,而对于贾宝玉诸态的研究更会突飞猛进。本文主要通过贾宝玉这个前代“狂人”与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做相应的比较,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贾宝玉诸态之中的狂态进行研究,让人们对贾宝玉的狂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一、贾宝玉“狂人”形象的表现

(一)外界对贾宝玉的评价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鲁迅笔下的狂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两个不朽艺术典型。一个炙温文尔雅的多情公子,一位是狂燥暴烈的“迫害狂”人,似乎谈不上什么联系。然而如果穿越他们性格的外部表征,进人他们心灵的深层世界,则不难发现某种精神的血缘关系。

狂人是孤独寂寞的。在《狂人日记》中,狂人是被摒弃于常人的世界之外的,但这种摒弃主要的并不是常人对他的“迫害”,而是他自己对常人的疏离与隔绝。如果我们穿过狂人的疯言疯语,遵循常人的视角和逻辑,则不难发现:无论是把狂人关起来的大哥,还是那为狂人摸脉诊疗的医生,都是在关心他,爱护他,努力把他挽救回常人的世界。但这一切在狂人看来,却不过是为了“吃”他而“揣一揣肥府”。他已经背离了常人的文化语码,并且拒绝接受常人的关爱与温情(“假使那老头不是刽子手扮的,真是医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正是这种拒绝造成了狂人的孤寂。但是另一方面,狂人又并不是一个乐于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孤独的隐者,而是时时关注着别人,渴望与别人沟通和理解的人.因而他随时都在察看,研究和揣摩别人的眼色,并急切地呼唤他们:“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然而同样由于文化语码的隔膜,常人们同样也难以理解狂人,把他的这些言语和举动视为“疯子”。这样狂人便与常人处于尖锐的隔膜和对立之中,狂人也就始终感受着一种难言的孤独、寂寞、焦灼、苦闷和痛苦。实际上狂人的孤独和寂寞根源于他对常人价值世界的超离,而这种超离又根源于他对常人生存状态和本质的发现和思考.当他惊异于月光的明亮,认为“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的时候,便已经开始了他否定历史,否定自我,否定既有的社会文化规范的历程。当他进一步对现实的人与历史的人加以研究后,则更惊异的发现,这历史是“吃人”的历史,这些人也是“吃人的人”。为什么人还是“吃人的人”呢?限于狂人错乱的思维逻辑,狂人在《日记》里并未具体展开,而是以高度精炼的语言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历史之所以停滞于混沌而没有年为它遵奉的“仁义道德”的笼罩;反过来,也可以说,正是由于“仁义道德”的倡行,造成了(中国)人的历史停滞于非人—“吃人的人”形态。正是这种发现,使狂人超离整个(中国)人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而进人了一个新价值世界,即狂人所追求,所呼唤,所想往的“真的人”—即不再吃人的人的世界.由于这两种价值的隔膜与对立,便使狂人与常人虽然共同生活于一个同一的现实世界中,但在精神上却如同冰炭互不相容.所以狂人的孤独和寂寞正根源于他对(中国)人的人生状况的历史与现实的艰辛探索与思考.虽然这种思考还比较粗疏和含混,但却窝含着作家本人对中国20世纪以前人的生存状况和本质的发现(备迅曾叙述过《狂人日记》的写作动机:“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容寥也。”①)要说明狂人是孤独寂寞的,是比较容易的.但要说明贾宝玉同样也是孤独寂宾的,却是比较困难的.贾宝玉生活在一个钟鸣鼎食诗礼替续的世族大家里,又被一家老小众星捧月般奉为“宝贝”,

行卧都有一大群花团锦簇的女子陪伴和服侍,似乎谈不上什么寂寞和孤独.然而在精神上贾宝玉仍然是寂寞和孤独的。贾宝玉刚出生不久,便显示出独异的精神个性。当他满周岁时,他父亲为试他将来的志向,摆出许多东西让他抓,谁知他其他东西一概不取,只把一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他父亲已经开始不喜欢他。到宝玉渐长之后,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不但发出一些什么“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奥通人1洲除了‘四书》,杜撰的(书)也太多呢”等一反时俗之言论,而且对那人人珍羡的他从胎里带来标志他出身高贵与神奇的五彩晶莹的宝玉也不爱借,生起气来便硕便摔。正是他这种怪异的性格和精神追求使一般人难以理解他。贾琏的跟班兴儿便对尤三姐这样描述他(宝玉)“成天家疯疯点点的,说的话人也不位,干的事人也不知气第“回)。傅试家派来向宝玉请安的两个婆子也说:“怪道有人说他们家的宝玉是相貌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果然有些呆气第35回)。其实不只是一般人,就是与宝玉比较亲近的父母亲、姐妹们和丫环们也不能理解他。贾宝玉的父亲对他的不喜欢似乎从他出生后便注定,这已如前述;而宝玉后来的个性发展,更有悖于“端方正直”的贾政对儿子建功立业的热望。因而贾政对他的诫多于对他的关爱,对他最亲切的评价也就不过是一句“痴儿”而已(见第116回)。虽然也包含着深层的父爱,然仍不脱离一个“痴”字。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虽然疼爱他,但不过是把他作为自己终身依靠的命根子(见第23回,王夫人对贾政答儿的声诉),而并不能真正理解他。当黛玉初人贾府,王夫人便向她介绍说:“(宝玉)他嘴里一时甜言蜜一时有天没日,攀廖像像,只休信他·”实际上这代表着她对宝玉始终的评价。袭人作为贾宝玉贴身丫环,应该是接触了解宝玉最多的一位女性,而且她对宝玉也的确是忠心耿耿,关怀备至,“宝玉出外回来稍晚一点,她不是倚门而望,便是到处寻找;宝玉的面色神气略有变异,她就先觉察得到;宝玉那块命根的通灵宝玉以及宝玉所有所用的任何东西她都非常细心地保护着经管着,她无时无处不为她的主人担着心,生怕他有一丝一毫的烦恼与灾难。”

②然而在精神上他们仍然是隔膜的。袭人不但觉得贾宝玉“性格异常,其淘气憨顽出于众小儿之外……”而且一旦接触到心灵的交流,便觉得宝玉“可真真有些个疯了”。(第36回)。至于那些和贾宝玉一起吟诗作赋,喝酒划拳的姐姐妹妹们(除林妹妹外)也并不能真正理解他。每当宝玉坦露自己的心曲时,便被众人批评为“不是呆话,就是疯话”的“胡说”(第71回),因而众人“都不向他说正经话”(第31回)。贾宝玉是孤独的,这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精神上的寂寞和孤独。这孤独贾宝玉很小的时候便已经敏感到了。当林黛玉因父病而回扬州去探视后,宝玉便感到了“落单”,“也不和别人玩耍;每到晚间,便索然睡了”(第13回)。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吏常常在别人大红大喜的热闹中,独自品味着精神的寂寞。例如当他嫡亲姐姐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举家欢庆之时,他却“置若阁闻”,独自沉浸于知友秦钟的不幸遭遇之中,“视有若无,毫不介意”(第16回)。贾宝玉更经常的则是“时常没有人在眼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浓哦的。”(第35回)。

(二)贾宝玉自身的狂态表现

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宝玉”,五十八回“纱窗真情揆痴理”,写宝玉的迹近病态的痴诚和深情。这位不无轻薄的花花公子,偏偏接触到爱情和类似爱情的情感就十二分的理解,十二分的珍惜,十二分的郑重。特别是对少女的情感

世界,他更是体贴入微,爱惜倍至。而当他面对的是林黛玉这样一位堪称知音的集美丽、聪慧、清高、深挚于一身的少女的时候,一种近乎崇拜和膜拜的倾心,更使他陷入严重的自惭形秽的自卑自悲。这位在感情生活中颇颇得手的公子哥儿,一而再地在林黛玉面前变成了智力可疑,尊严全无,而又十分偏执、狂乱、不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正常反应的小傻瓜!而偏偏在他表现的最呆、最可笑、最无道理可讲的时候,也是他最为真性情流露、最能表达他的善良、真诚、单纯、执着,最能表达他的青春与生命的痛苦,因而也是他最可爱的时候。

呆、疯、痴、狂,可以与弱智联系在一起,可以与精神疾患联系在一起,也可以与心智的超常发展联系在一起。天才与疯子自古难以区分。以庸人的眼光看,许多艺术家发明家宗教家都有些狂痴。“常”与“反常”的界限本身就常变化常令人糊涂。智力发育不足与过分发达,道德上全无操守与过分真诚,事业上的一无可取与孜孜不倦都可以被目为反常。一个小偷与居里夫人都可以被目为狂痴。宝玉的悲剧在于他的狂痴,狂痴在于他的更多的悟性,在于他悟到的比别人多却不想不能去做任何事情,他的悟性是消极的、无建设性的。如果说他的狂痴带有某种批判性叛逆性,也是既不开花更不结果的批判性,而这种消极的批判性本身,也是应当批判的。

贾宝玉的狂痴有时表现为一种不顾一切的坦诚,这是最令人感动之处。当紫鹃以“你妹妹回苏州家去”的“顽话”,将宝玉吓得患了“急痛攻心”的“痰迷”之症以后,宝玉的表现与其说是更狂更痴不如说是更真更切。他索性道出了自己的心愿,永远不与黛玉分离,永远与黛玉在一起,他痛恨、他恐惧于一切可能暗示黛玉的离他而去的东西。

这次是宝玉精神病史上最严重的一页记录。还有一次是遇崇,遇崇那次只喊头痛,没有心理活动的迹象。“有时宝玉睡去,必从梦中惊醒,不是哭了说黛玉已去,便是有人来接。每一惊时必得紫鹃安慰一番方罢”。宝玉的精神是太脆弱了,他的感情又确是太真挚了—它既能泛爱又能专爱,既能普遍审美又能专向一心,既能潇洒游戏又能以命相托—他变得更可爱些了。而一个这样的人能屡屡患痰迷—精神病,能在病中装疯卖傻而又真疯真傻的闹一顿,这也是一种不得已,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深挚似乎又有些令人羡慕了呢。

果然,逐渐痊愈后,“宝玉心下明白,因恐紫鹃回去,故有时或作佯狂之态”。什么叫狂?什么叫佯狂?实也难分。依本人的愚见,佯狂也是一种狂。一点不狂的话,又何必佯狂?而狂中也难免佯的因素。否则,宝玉病时,怎么不喊把黛玉“打出去”而只喊把接黛玉走的人“打出去”?这就叫做:佯狂本亦狂,痴狂亦须佯,不佯又不狂,如何哭悲凉,如何诉荒唐?

一、贾宝玉“狂人”形象的成因

(一)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1、封建社会对女人的迫害和对男人的摧残

封建社会不把人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尽管这个社会是由男人把持的,但绝大多数男人也都是遍体鳞伤。可以说,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这一点很清楚的体现在封建社会的女人身上。中国古典文学尽管写出了不知多少美丽的女性形象。但是,其中最高的也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形象,例

如,崔莺莺和杜丽娘;其次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可同情的对象,例如,刘兰芝和杜十娘;在次是可怜悯的形象,例如,宫苑诗、思妇诗的主角;最低的则是供玩弄供侮辱供蹂躏的对象,就是那些宫体诗艳体诗的主角………

封建社会吃人的场面无处不在,这还不一定是最低的。还有三言二拍里面的那些女性,总是抢劫、欺骗、拐卖的对象;《金瓶梅》里的女性,是以shou2侮辱受蹂躏为了为荣的卑贱污浊的对象;《水浒传》中的孙二娘、顾大嫂,是母夜叉母大虫的形象;扈三娘是无意志,无感情,全家被梁山好汉杀了,却听凭宋江指配给曾是她手下败将的王英,从此自自然然的入了梁山一伙,好像是个机器人似的形象;潘金莲和潘巧云,则是活该在英雄好汉的刀下剖腹开膛的淫妇形象。

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昭然若揭、它不但吃女人,而且吃了无数的男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可以说是讽刺封建社会的黑暗,讽刺封建礼教的早期作品。小说开卷第一回,就通过作者的理想人物王冕之口说:八股取士制度这个法却定的不好,一代文人有厄。从而揭示出全书的主旨——讽刺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接着,便通过周进和范进这两个科场中的典型人物,猛烈地抨击了腐朽的科举制度。周进从小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考到六十多岁,还是一个童生。为了谋生,只好在小镇薛家集上坐馆教书,受尽了梅秀才和王举人的嘲笑和侮辱。后来,连教书的饭碗也丢了,只好进城去帮几个商人记账。他去到省城,特意去参观贡院,触景生情不觉眼睛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省人事,醒来后,又放声大哭起来。一号哭过,又哭二号、三号,满地打滚,直苦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他的姐夫金有余和几个商人看见他这样悲伤,同意凑钱替他捐一个监生,取得参加考试的资格。周进感激的向恩人磕头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应考,先后考了二十多次,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他同周进一样,也受尽了人们的欺侮。因此当他听到自己中了举人的消息时,竟然高兴地发了疯。他们为什么被科举考试弄得神魂颠倒,如疯似狂呢?作者通过他们发迹后社会地位的变化,做了形象化的回答。一向被人轻视的周进中举后,马上身价百倍,“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任相与。”后来,到京城会试,中了进士,做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这时,从前嘲笑他的梅秀才,竟在别人面前冒充是他的学生,还把周进当年为观音庵写的对联揭下来,加以装裱,收藏起来。范进中举后也马上有乡绅送来银子,房屋,田产。还有破落户来投身为奴,岳父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也立刻改变了。乡试前,嘲笑他、咒骂他;中举后,敬重他、吹捧他。这些描写充分说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一个男人,一个贫寒之士没有社会地位,就会受到人们的轻视和欺侮。但等到中举后,做官后,名誉地位,荣华富贵,一齐都到了,自然会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奉承。昔日的人下人,顷刻之间,就变成了人上人,钻进统治集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正因为科举考试有这样大的魔力,所以弄得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儒生神魂颠倒,如痴似狂。

试想,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人,又怎么会不发狂呢?

2、封建气息浓重的家庭环境

《红楼梦》作者把贾府上代两兄弟贾源和贾演夸张的写成两个勋业彪炳的人物,他们跟随着主子打仗立功,俨然是“开国英雄”,获得了“荣国公”和“宁国公”的封爵。他们的家祠里悬挂着“先皇御笔”的对联:“勋业有光照日月,功名无间及子孙。”这贾家就依仗着“开国元勋”和“天恩祖德”树立了高贵的门阀,积聚了财富,繁育了儿孙,形成了中国十八世纪的贵族官僚大地主。然而“君子

之泽,五世而斩”,兴家创业的“始祖”自己就会生育出一群败坏自己家运的不肖子孙。这些继承者无论他是冠冕堂皇、称述孔孟;或是骄奢淫逸、无所不为,总之越来越低能、越腐化,不但不能继承先代事业,就连祖宗的那点“遗泽”和遗产也销蚀净尽,终归不免于灭亡。

无愧是一个社会史家的作者曹雪芹能敏锐的发现和无情的揭露出中国封建社会这种历史发展规律。他笔下所写的贾府,概括了它以前和以后很长一个社会阶段的家庭典型,也塑造出那些家庭中一代又一代的主人翁的面貌。试看贾府:第一代贾源和贾演,是“光荣”和“安宁”的创造者,并成为后代心头追慕、口头颂扬、以炫耀他们来抬高自己的纪念碑。第二代是贾代善和贾代化两兄弟,就“嬗”“化”的平平无足称了。目前是第三代三个兄弟还在世,他们是前朝勋臣后裔中的继承人,是一大家族两大府第的家长,是几十个儿孙的祖、父、伯、叔。可是这兄弟三人,贾敬就只要“烧丹炼汞”,“一心想作神仙”;贾赦袭了世爵,贪淫昏暴;贾政虽是“端方正直”,做了一名部员,毫无建树。说到第四代第五代“珍”“琏”“环”“蓉”“芹”“蔷”“芸”等等,就更是一群“偷鸡摸狗”,各种各样的败家能手、社会罪人。贾雨村说他从前到金陵时,曾从贾府门前经过,“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边一代花园里,树木山石,也都还有葱蔚洇润之气,哪里像个衰败之家?”可是那老走江湖洞明世事的冷子兴批评贾雨村说:”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是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以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雨村听说,也纳罕道:“这样诗礼之家,岂有不善教育之理?别门不知,只说这宁、容二宅,是最教子有方的。”

子兴叹道:“正说的是这两门呢。待我告诉你:当日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兄弟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下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扯。这位珍爷倒生了一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唤贾蓉。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哪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人敢来管他的。

从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十八世纪的大清帝国的统治不也是所谓“峥嵘轩峻”“葱蔚洇润”的兴隆景象吗?这一切都说明贾府与它所处的时代是一样的,一脉相承的。虽然很繁华,一片铮铮向荣的气象,但却无法掩饰其内部黑暗、腐败、堕落的浓重的封建气息。而贾宝玉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之中,不难看出他的将来会是怎样的,虽然贾宝玉很少与贾府以外的人交往,但是贾府的环境与外界是一样的,家庭之中的每个人都以腐化,生活在其中的贾宝玉又怎能不受影响呢?而且以他的身份,所受的尊重,地位。贾宝玉无疑是受这个早已腐化的家庭环境影响最大最深的。

(二)贾宝玉自身的原因

贾宝玉之所以变得发狂,很大情况下与他自身的原因是分不开的。而且,他自身的原因与家庭也有很大关系,概括起来就是:养尊处优中的颓废。

袭人以自己要走为要挟,规劝教育宝玉一节读起来也令人感叹。从理论上说,

当然是主子而不是奴隶最维护奴隶制度,奴隶应该反对和破坏奴隶制度。然而,《红楼梦》中,享尽一切奴隶制度的好处、占有着奴隶的一切包括感情和身体的宝玉少爷,却偏偏对维护这样一个制度毫无兴趣,毫无责任心,甚至毫无利害相关的意识。正是“天恩”,正是养尊处优,不为“稻粮谋”,不为饥寒苦的处境,在造成了宝玉的种种“没出息”的同时造成了他的个性的相对独立,思想的相对自由奔放,造成了他对封建贵族主子生活得看透、厌倦、高度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与自我批判。统治者占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优越的生活条件解放了人,使人不致终其一生为生存而劳碌,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人性、人的情感、欲望与人独立精神得到发展,而这些发展的结果恰恰是是对自己居于统治地位的否定。统治阶级自己制造的逆子,掘墓人不仅仅是被剥夺被压迫的大众,掘墓人恰恰常常出自自己的阶级、家庭内部,优渥的生活正像贫困屈辱的生活一样,都能成为具有某种独立人格的人的叛逆选择的催化剂。当然,宝玉远远算不上掘墓人,他的清醒与独立,不过出他直觉地对维护家业的毫不积极,直觉地感到了这样一个封建家族的无可挽回的灭亡命运罢了。

优渥可以使人腐败也可以使人解放。贫困可以使人反抗也可以使人厚颜无耻地攀附。所以袭人真诚地教育着宝玉。袭人比宝玉更具有家业责任感,袭人认为宝玉对这一家族的继续兴旺永远兴旺负有重大使命,而作为宝玉的未来的“房里的人”,她也对这个家庭的免遭厄运负有责任,袭人对宝玉的教育是富有使命感的。教育的方法是“用骗词以探其情,以压其气······”,就是说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不说自己要向宝玉进言,而说自己要走了。不说自己有见解有批评,而说自己“不过是个最平常的,比我强的多而且多”,即使“服侍的好,十分内应当的······”,这恐也是中国独有的太极拳,看来忠奴还是受欢迎的,逆子如宝玉也不例外。“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有知识的—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儿一吹就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凭你们爱到哪里去哪里去就完了。”贾宝玉的这一段话十分有名。在此生,他喜聚怕散,要求女孩子们陪伴自己,一种内在的孤独感寂寞感和一切转眼即将失去的没落感破灭感散发出一阵阵寒气。死后,只求消失的干干净净,实际上表达的是对人生的荒谬感,这确实与封建正统观念迥异。封建正统观念是非常重视身后的影响的,重视声名、谥号、子孙万代,封建观念是把个体的一生与一个种姓的纵的绵延紧密联系起来的,所以封建正统观念才提倡立德、立言、立功,至少活着也要为儿孙积攒些金钱产业。贾宝玉的这一段话还有一点诗人气质,颓废气息。贾宝玉的情,有时候很珍重,有时候很泛滥的情,也不过是对他的与生俱来的巨大的空虚和恐惧的一点弥补,以情之石填空虚与恐惧之海,可怜啊,宝玉!

三、贾宝玉“狂人”形象的意义

(一)“狂人”贾宝玉的归宿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既是悲剧的承受者,也是悲剧的感知者。可以说,小说中的贾宝玉形象是用悲剧之锤一下一下锻铸出来的情的使者和悲的精灵。正如鲁迅说的:“悲哀之雾,便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中国小说史略》)通过贾宝玉形象的塑造,小说表现了人的生存悲剧。

生活在贾府这口生活腐败的大染缸之中,贾宝玉不免染上了贵族子弟游手好闲的纨绔习气,所谓“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贾政要他刻苦攻读,结交官场人物,他却看不起科举仕宦,认为这只是“须眉浊物”、“国贼禄蠹”之流

用以沽名钓誉的手段。有人劝他谈些“仕途经济”的话,他就大觉逆耳,斥为“混账话”。他成天无所事事,只爱混在女儿堆里,为女儿捣胭脂,调口红,人称“无事忙”。贾芸到怡红院看他时,他同贾芸谈论的不过是谁家的戏子好,谁家的花园好,谁家的丫头标志,谁家的酒席风声,谁家有奇货,谁家有异物,完全是个地地道道的膏粱子弟。但这些都是“小节”,而在“大节”上,贾宝玉则是聪明乖巧,知书达理。深知他的贾母说得好:“不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见了外人比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

但是,贾府的贵族子弟中,贾宝玉之所以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并不是因为他长得美,也不是因为他衔玉而生,更不是因为他“与大人争光”,而恰恰是因为他“行为偏僻性乖张”,有着一般的贵族子弟所不具备的真诚而深挚的“性灵”。这种性灵,表现为一种迈向成年门槛的深沉恐惧,一种感知社会人生的热切温情,一种憧憬人生理想的虚幻追求。

随着年龄渐增渐长,贾宝玉走出童年、不如少年的时候,首先深切的感受到个人在社会中无可选择的痛苦和屈从世俗的无奈。作为贾府的继承人,贾家兴旺的所系,贾宝玉应该走一条科举容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但他却厌恶八股文,“最不喜务正”。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反而喜欢“杂学旁收”,成天与姐妹们厮守,这种生活方式与社会对他的定位和家族对他的期许是相悖逆的这就使得他在言行上违背封建家庭为他预先规划的生活道路,成了不折不扣的“不肖子孙”。其实他并非是坚决的反抗读书做官的传统人生道路,他只是在内心中始终不愿意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只想挣脱名缰利锁,做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富贵闲人”。因此对贵族家庭中的种种繁华,他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元春封为贵妃,“宁荣两处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只有贾宝玉置若罔闻。甚至连从不理事务的林黛玉,在听说贾家入不敷出时还会发出感叹,而贾宝玉却不以为然的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可见贾宝玉完全十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局外人。如果说,小说中的贾母虽然想做乐享天年的“老怪物”,但还不得不始终操心着家族的未来,那么贾宝玉就是一个自觉放弃社会责任的“小废物”对社会、对家族怀着铭心刻骨的冷漠心态。这种冷漠,一方面源自于家庭溺爱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更源自于贾宝玉迈入成年门槛的深沉的恐惧感。他始终沉溺于童年时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生活中,而不愿意长大成人,去承担“成人不自在”的社会重任。

然而,与对社会和家庭的冷漠心态相辅相成,却是贾宝玉对人生和生命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关爱,以致“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地步。警幻仙姑说贾宝玉:“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名为“意淫”。他的这种痴情和意淫,不仅仅表现在对黛玉的钟情,还表现在对所有少女美丽与聪慧的欣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是一种泛爱生命、博爱美好的情感。即使是与他不甚相关的女子,他也常常投以关爱和同情。如第三十回,当他看到龄官画蔷时,就想到“她心里不知怎么煎熬呢!看他的模样这般单薄·······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来”。忽然一阵雨来,他首先想到的是提醒龄官避雨,却忘了自己也站在雨中,身上淋湿了都不知道。他对遭受欺凌的女儿更为体贴,一有机会便以自己的一腔柔情去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俨然是大观园中的“护花使者”。又如第四十四回,因见平儿受到贾琏和凤姐的大骂,贾宝玉感叹不已:“忽又思及贾琏惟知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又思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姐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帖,今儿还遭荼毒,也就薄命的狠了。想到此间,便又伤感起来。”

而且,贾宝玉有着一颗极其敏感的心灵,过早的感知到青春的流逝、生命短暂的悲哀,而且这种悲哀在他心中还与时俱长。当黛玉痛“吟葬花词”,伤感一己的悲哀的时候,旁听的宝玉“不觉痛倒山坡上”,他不仅想到“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而且举一反三,“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到无处可寻之时”,甚至想到“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当他看到大观园中山石后面那“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的杏树时,仲春美好的景色反而勾起他潜伏在心底的深沉的伤生意识。他呆呆地“仰望杏子不舍”,对邢鲉烟择夫之事反复推求,“不免伤心,只管对杏不舍”。正在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于是他触景生情,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枝,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但不知明年在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不能?”由此可见,宝玉的痛苦并不是对所爱之人红颜老逝的痛苦,并不是对所处家庭趋于破败的痛苦,也超越了情感受到压抑和摧残的个人痛苦,而是深感人生的转瞬即逝、生命脆弱无依的刻骨铭心的痛苦。

呼吸冰凌挥着这种“便被华林”的“悲哀之雾”,成就了贾宝玉对人生和生命的存在意义的精神体悟。人生如此悲哀,生命如此短暂,因此,贾宝玉宁愿始终沉迷在虚幻的人生理想之中。人生理想的追求成为贾宝玉生命的价值,而人生理想的幻灭则意味着他生命的毁灭。脂砚斋评道:黛玉“喜散不喜聚”,宝玉则“喜聚不喜散”,这是“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成年心态,虽然悲观,实为彻底的超脱。而喜聚不喜散则是恐惧成年的少年心态,表面上的乐观隐藏着深入骨髓的悲观心理。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人生不可能长生不死,也不可能永聚不散。贾宝玉深知此理,因而更恐惧此事。为了从心灵中拂去最终死亡和离散的阴霾,贾宝玉只能一厢情愿的陶醉在当下的少女温情之中。他说:“我能够和姐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又对袭人说:“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时的,如今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在能够你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飘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不在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对生命的唯一蕴藉仅仅是少女的眼泪,但是这就足够了。而且贾宝玉痛苦的绝对不希望获得第二次体验人生的机会,化灰、化烟,“再不托生为人”这就遁入了绝对的虚空。因此,他最终气绝俗世,撒手悬崖,以自我放逐的方式彻底拼气现实人生,继续追求虚幻的理想。

对待社会、人生和生命,贾宝玉无疑是消极的,因为他放弃了社会责任,放弃了人生追求,也放弃了生命的真实存在。但是,贾宝玉同时也是积极地,因为他始终叩问着、追寻着生命存在的意义,力图以此赋予人生以不朽的理想和价值,并烛照出社会的污浊与龌龊。

因此,不难看出贾宝玉这个前代“狂人”,虽然一直在挣扎,但却始终无法摆脱这黑暗的社会,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他的归宿亦可想而知。

(二)“狂人”的精神先驱

《红楼梦》虽是女性的悲剧,女性的颂歌,全书最衷心的人物,还是男性的贾宝玉。可以说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胚胎,他为女性唱颂歌,唱悲歌,都是他作为新人的表现。

所谓新人,就是有了人的觉醒的人。但是,贾宝玉的觉醒,不是看到了自己是个人,自感人的尊严,倒是看到自己是人当中的渣滓浊沫,自惭形秽。这似乎很奇怪,其实也奇怪,无非是因为他还仅仅是新人的胚胎的缘故。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并不是来自理性的认识,而是来自直接的感受。他对一切峨冠博带的须眉男子深恶痛绝,又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边,长期接触到那么多的聪明美丽的青年女性,看到他们受到不应有的轻视,看到他们的地位是那样屈辱,命运是那样悲惨,对他们又爱又敬,为他们又悲又愤,回过来就更对须眉男子深恶痛绝。他对女性的尊重,看来也许又过于美化的地方,其实那只是他所理想的最完美的人,穿着女装的形象罢了。他在穿着女装的人面前自惭形秽,就是以理想的完美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实际上,人类的渣滓浊沫并不是贾宝玉,而是贾琏、贾环、薛蟠之流,正因此,他们绝不会自惭形秽,他们正自幸为须眉男子,可以玩弄女人,奴役女人,在女人面前高她们一等。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尊重。他理想着完善的人,但是现实中的男人他觉得太丑恶了,只有美丽的女性才比较能做到他所造人的完美形象的原型。他唱的女性的颂歌,其实就是人的颂歌。但是,他又眼见一幕又一幕的女性的悲剧,眼见这人世间仅有的美,逃不了毁灭的命运。他念着《芙蓉女儿》,其实就是悼念整个的人的毁灭;他痛哭潇湘馆,就是为人的毁灭放声一哭。

今天我们看来,当时人的觉醒才开始,怎么就见到了人的毁灭了呢?贾宝玉未免太悲观了吧!其实这也是难怪的。甚至历史已经发展到五四运动以后,大革命以前,据据鲁迅分析,尚且是这样:“那是觉醒起来的智识青年的心情,是大抵热烈然而悲凉的,即使寻到一点光明,‘径一周三’,却更分明的看见了周围的无涯际的黑暗。”这就是说,热烈,是由于爱人;悲凉,是由于觉醒;开始觉醒者寻到的光明总是微弱的,只照到身边一小圈,更反衬出圈外的黑暗的无涯际。在两百年前的贾宝玉,他心中那点光明更加微弱,照亮的圈子更小,反衬出周围的黑暗更无涯际,他的心情更加热烈而悲凉,当然就是不足怪的了。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贾宝玉所能寻到的一点光明虽是微弱的,他的心情虽是悲凉的,他这个艺术形象作为新人(尽管还是胚胎)的力量却是强的。这个艺术形象十分可爱。书中有人给他勾出一副速写肖像:他自己被烫了手,倒问烫了他的那位姑娘疼不疼。他自己大雨淋的氺鸡儿似的,反提醒一位姑娘赶紧避雨。没人在跟前,他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看见鱼儿就和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他甘心为丫头充役,受丫头的气。他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都是好的,糟蹋起东西来值千值万都不管了。他聪明而憨厚,女性化而不侧媚。他喜欢女孩子们,也为女孩子们所喜欢,尤其林黛玉是他唯一的知己。可是,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认为他“乖僻邪谬,不近人情”,认为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轻一点说他也是有痴病这样看宝玉的,不是他的仇人,而是疼爱他的祖母、母亲,和“和恨铁不成钢”的父亲,他们的观念都是当时最正统的观念。贾宝玉这样复杂的形象,带着光辉和芳泽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是一件小事。

在《红楼梦》以前,中国文学作品里有许多忠良被谗,英雄失路,才人不遇,公子落难,佳人薄命,等等。他们不管遭遇到什麽不幸,同当时的环境是协调的,同当时的政治道德观念、真善美的标准是协调的,就是说,他们代表着当时舆论公认的正义和美好的力量,在作品里总是能得到当时正直、善良的人们的了解、赞助和支持。而迫害他们的人,不管怎样嚣张,总归为当时的清议所不容,公认为奸邪,为丑类。即使是梁山好汉,他们的“忠”也好,“义”也好,“替天行道”也好,仍然包括在封建论理观念的体系之内。《儒林外史》里的杜少卿,是中国文学作品里的第一个正面人物而不大被了解的,但不了解他的只是那些鄙俗的八

股之士;此外毕竟还是虞博士等人了解他,而虞博士等人仍是理想化的封建人物。

只有贾宝玉,才是同他的环境完全不想协调的。他的整个的性格,同当时社会,同他所属的阶层,完全格格不入。他只好逃到女儿国里去,尽管她们——包括林黛玉也未必能从理智上彻底理解他,但却能够爱他,暂时给他一个温暖的存身之所,这种情况又使他在世人心目中更见荒唐乖谬。所以他一出场,作者便用一阕《西江月》描写他与环境的格格不入,其中说他“似傻如狂”,这不禁使人想起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从而思考一个问题,贾宝玉可不可以算是那位“狂人”的遥遥先驱?

“狂人”并不狂,他其实是从封建中国的母腹中脱胎而出的第一个“新人”,只因为他全面的叛逆了旧世界,便被旧世界视为狂人,这是和贾宝玉一样的。这说明他是属于贾宝玉的血统。但是,狂人看的出一部中国史都是在仁义道德的掩盖之下吃人的历史,看的出他周围的人,他家里的人,以及他自己,都是吃人的人,闻到他们的血腥;贾宝玉却只看得出所有的男人,以及他自己,都是泥做的骨肉,只闻到他们的浊臭。狂人看得到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高呼救救孩子;贾宝玉却只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女孩子们的泪海里。这是二者的差异。这说明相距两百年,狂人贾宝玉比他的后代狂人,软弱得多,模糊得多,欠成熟得多。

尽管如此,贾宝玉这个前代狂人的艺术形象,带着光辉和芳泽出现,仍然提出了一个极尖锐的问题:究竟是他错了?还是社会错了?曹雪芹,《红楼梦》,《红楼梦》的千千万万读者,一致用美学的评价做出了回答:这样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性格,绝不可能是真正的痴狂。那么,与他不相调和,把他看作痴狂的整个社会,显然不可能是合理的.《红楼梦》不仅写了一群青年女性的毁灭,也写到了整个贾府的败落,过去很多人说这就是整个封建社会败落的象征,其实未必如此。倒是贾宝玉这样新人的出现,从精神上,从审美标准上,宣布了整个社会的不合理,这才是封建社会将要彻底崩溃的朕兆。尽管书里面还是社会毁灭了贾宝玉,但这样的社会,在读者眼中,更显出丑恶,更不是合理的存在了。

参考文献目录:

1、《红楼梦的超前意识与现代阐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2、《红楼梦研究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红情绿意》-----《红楼梦》点面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红楼梦人物论》,贺信民著,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5、《贾宝玉与大观园》,华艺出版社,1995年版

6、《中国古代文学》(下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和旋律美,武汉大学学出版,2000年版

8、《古典小说鉴赏》,周先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明清小说导读》,周先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四大名著人物点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红楼梦任务谈》,胡文彬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完整版)现代文学史

现代中国文学史·绪论 一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 广义:中国文学史整体认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 狭义:指与现代中国文学相对关系紧密的此前文学史 (一)中国现代文学直接源于元明清文学: 1、元代文学 汤显祖“尊情说” :以情反理《牡丹亭》 2、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童心说” 。 3、晚明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性灵说”: 4、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颇具现代思想意识的小说。 《红楼梦》中现代思想意识举例: 1、以“情”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 2、现代情爱观、婚恋观: (二)白话的倡导溯源 注意: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 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新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分界。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发展 (一)发生: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 1、中华民族面临的三重危机: 民族生存危机 封建政治危机 传统文化危机 2、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 (1)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1840--1894) 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师夷长技以治夷”,中体西用。 (2)维新变法时期(1895――1905): ①维新文学思潮两大观念深入人心: A进化观念:维新派是进化观点主要阐释者和应用者。 B民主自由观深入人心 ②清末维新派的文学改良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 1898年开始,维新派先后提出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一系列口号。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③西方作品的译介:林纾与“林译小说” 1898年夏,林纾尝试着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逸事》即《茶花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3)辛亥革命时期(1906――1916) 文学出现多元化取向,革命的趋势,并成为启蒙的主要手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小说家曹雪芹是怎么死的

小说家曹雪芹是怎么死的 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那么曹雪芹怎么死的?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曹雪芹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曹雪芹是我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其著作《红楼梦》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无可替代的一部著作,然而,伟大如此,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曹雪芹对于我们而言仿佛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天天读其作品,看其作品改编影视剧,却无法解开他留给我们的一个个谜团,关于其死因,正是其中之一。 现在普遍的说法是曹雪芹晚年时,幼子因感染“天花”无药可治而夭折,曹雪芹过度悲伤而染病,加上家里贫困,无钱买药,最终在寒冷的冬天病故。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从脂砚斋批的甲戌本第一回的眉批中可略知一二,其中写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泪尽而逝。”说明曹雪芹死年为壬午年,而当时《红楼梦》一书尚未完成,曹雪芹泪尽而死。什么事情能够引发曹雪芹如此大的悲伤呢?是夭折的幼子,还是写书过程中勾起的伤心往事呢?但从我们普遍的说法来看,应该是二者皆有的。幼子早夭加上写书过程中的伤心过往,敏感的曹雪芹有可能都是在泪眼婆娑中提笔的,但悲伤过度到底能不能使人丧命,我们不得而知。 曹雪芹有两个交往甚密的朋友,一个是敦敏,一个是敦诚,二人

与曹雪芹经常有书信往来,二人每次提到曹雪芹时,都说到曹雪芹的一个嗜好,那就是爱喝酒,但这一点是不是曹雪芹真正的死因,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无疑喝酒也是使曹雪芹身体恶化的原因之一。 曹雪芹的妻子曹雪芹一生有过三任妻子,第一任是他的一个表妹,梅氏,是个貌美如花的美人,和曹雪芹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感情很深,但自从曹家被抄家后,家境很差,而且曹雪芹没有仕途,这点在古代很要命,因为古代公务员才是最受人尊重,最有社会地位的职业,而且丈母娘最喜欢当公务员的女婿,所以,曹雪芹与表妹的婚姻路程走的并不那么顺利,但有情人终成眷属,梅氏和曹雪芹把爱情当饭吃,过起了贫苦日子,但终究好景不长,梅氏便死去了,留给了曹雪芹很大的遗憾。 梅氏死后,曹雪芹结识了柳慧兰,听说是一个歌女,歌女是那时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这个行当的人都是见过大世面的,柳慧兰也不例外,虽然出身贫苦,但在京城社交圈里浸淫久了,对人生的感悟也觉非一般小家碧玉可比。柳慧兰很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考取功名的,但又不想苦苦相逼,再说曹雪芹家得罪了皇帝,他曹雪芹再有能耐,也干不了什么大官了,所以曹雪芹始终没有遂了柳慧兰的愿,可想而知,这夫妻生活过的也并不怎么顺利,吵架那是家常便饭的。有人分析,这柳慧兰正是书中薛宝钗的原型,但薛的命运并不怎么样,至于柳慧兰最后如何,便也不得而知。 第三任是个叫许芳卿的才女,严格来说不算是曹雪芹的妻子,因为俩人一直在搞暧昧,算是红颜知己,炮友,备胎。这种角色也最适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排遣自己的苦闷,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胡适先生考证,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但是对于矮化甚至腰斩后40回的极端倾向也应保持警惕。《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

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 一、简答 1、以具体诗句说明《诗经》中赋比兴的意思。 2、以具体作品为例说明《史记》列传写人的艺术成就。 3、《西厢》故事的流传。 4、试论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人道主义。 5、试论希腊神话的哲理性。 二、论述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盛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晚唐)”三句妙绝在何处并说明反映了什么样的诗风和时代精神。(中唐的那句忘了) 2、默写并赏析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3、试论《麦克白》和《罪与罚》心理描写的异同。 4、论述川端康成《雪国》中的虚无主义。 文学理论和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隐含的读者沉钟社诗无达诂 二、简答 1、试论阿Q的革命观。 2、给出了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论秦观诗的那首,说出出处及自己的理解。 3、王蒙《春之声》的思想艺术成就。 4、“作家根据现实生活熔铸成的个别,应是一个显出特征的、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说出出处及自己的理解。 三、论述 1、用刘勰的六观说评析一部作品。 2、试论韩少功的长篇小说创作。 3、这道题是什么来着...过去那么长时间了忘了,想起来再补上吧~ 四、微型小说评论 林清玄的《送一轮明月》 05现当代 一名解每个5分 语丝体京派《布谷鸟又叫了》《心灵史》 二简答每题10分 1、简评胡适在新诗史上的功过 2、简评《寒夜》中曾树生形象 3、简评《三家巷》、《苦斗》中的周炳形象 4、简评《马桥词典》的创作特色 5、简评郭沫若上个世纪从40年代到60年代的历史剧创作 三论述每题20分 1、结合理论与创作论述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关系 2、结合作品辨析鲁迅与老舍幽默讽刺风格的异同。 3、结合作品评价马原的“叙述圈套” 4、结合作品论述张炜长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色 05现当代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最终版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乡土小说、东北作家群、语丝社、七月诗派、九叶诗派、象征诗派、新月社、左联、京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社、沉钟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学衡派、甲寅派、鸳鸯蝴蝶派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 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3、乡土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乡土小说”是指二十年代在鲁迅小说影响下,一些来自乡村,寓居京沪等大都市的年青人,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审美地表现乡村生活的小说。作者主是是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主要有许杰、王任叔、彭家煌等。 4、东北作家群

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之后,东北作家大规模流入内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说创作群体。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等,其中“二萧”是主将。这些作品大量表现东北的文化风俗,表现东北人民在抗战中的“生的坚强”。主要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鹚潞湖的忧虑》等。 5、语丝社 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6、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等人。七月诗派继承中国诗歌会派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强调发扬诗歌的主观战斗精神。 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体诗为主要旗帜,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九叶诗派 又称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清朝曹雪芹

清朝曹雪芹 第一节生平和家世 曹雪芹的祖先是汉人,明朝末年定居于辽阳。高祖曹振彦隶籍于满洲正白旗包衣佐领,为皇室家奴,可以视为满人。曾祖曹玺是曹家成为望族的创业人,其妻子孙氏是康熙帝奶母。康熙二年(1663),曹玺被派到江南,任江宁织造郎中。这是正五品官,专为皇家办理织造用品和其他生活用品,官位不高,却是皇帝派出的亲信,地方官不得不另眼相看,故而实际地位较高。康熙帝赏赐曹玺正一品衔,荣誉非凡。他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病死于住所。其子曹寅,是康熙帝奶兄弟,少年时代伴君读书,康熙三十一年(1692)被任命为江宁织造,继承父业,一直做到五十一年(1712)病故,这中间兼任两淮巡盐御史,加通政使衔(正三品)。他奉康熙帝之命,组织校书班子,刊刻《全唐诗》、《佩文韵府》等书。他自身文才很高,善作诗词古文,喜作戏曲,著有《楝亭集》、《续琵琶记》,刻书很多,有《楝亭藏书十二种》、《楝亭五种》。他同江南的文士广交朋友,并为朱彝尊、施闰章等名家梓刻文集。康熙帝六次南巡,曹寅赶上了四次接驾,把康熙帝供奉在他的织造署里。曹寅的女儿出嫁给平郡王纳尔苏,成为王妃。他的妻子李氏,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堂妹。曹寅时期是曹家的鼎盛阶段,但他开销大,拉下亏空,也是曹家衰落的开始。曹寅死后,康熙帝命曹颙继承乃父差使,对他颇为赏识,说是看着他长大的,“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的人”,办事又“谨慎”,是“朕所使用之包衣子嗣中,尚无一人如他者”①。可惜他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死了,康熙帝怜悯曹寅两世孤孀无人奉养,下令把曹宣的儿子曹頫过继曹寅为子,并担任他的职务。曹頫原受曹寅抚养和器重,他的为人,据唐开陶编纂的《上元县志·曹玺传》讲:“好古嗜学,绍闻衣德,识者以为曹氏世有其人云。”看来他是忠厚老实的有点学问的人,但机变办事能力不足。自曹寅以来欠下的官帑亏空,多年没有弥补,他在办理织造事务上又屡出差错,雍正帝清厘钱粮,就以他“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②为名,于雍正五年底下令抄他的家,罢他的官③。曹家于是离开任所,回到北京。曹玺祖孙三代四人出任江宁织造,前后六十余年,成为织造世家,离开江南后,家业凋零,一蹶不振。 曹雪芹是曹颙之子,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夏天出生在江宁织造署,乾隆二十七年(1762)除夕死于北京,享年四十八岁。 曹雪芹,名霑,此为父辈所取谱名,赋予感戴皇恩或天恩祖德之意,字芹圃,表示游沣水,得功名的愿望。另一号梦阮,阮即指阮籍,表示自己思想性格上与之有相通处。雪芹是又一个号,又自署芹溪居士,这同佛教有一定关联。 雪芹与敦诚、敦敏兄弟交谊笃厚,敦氏弟兄是努尔哈赤之子英亲王阿济格的后裔。雪芹经常与他们交游,互相唱和。雪芹先卒,他们屡以诗文悼念。雪芹另一友人张宜泉,也是旗人,孤苦贫寒,在北京西郊教村学,雪芹晚年与之过从甚密。雪芹相与的多为不得意的人。 ①《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125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185 页。 ③关于查抄曹家的原因,流行一种曹家因允禩案而牵连的政治原因抄家说,本文认为不合史实,不取其说。 曹雪芹的最后十年,在北京西郊的山村度过。张宜泉的《题曹芹溪居士》七言律云:“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①。说明雪芹的住处有山有水,有花木,有飞禽,自然环境很好。但是这个地方偏僻,房舍简陋,张宜泉赋予它诗情画意,不过是友人劝慰感情的流露。雪芹的居处坐落在什么地方,有人说是今日香山南边正白旗村三十九号住宅,有人说在香山北边白家疃村。 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说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②。 这是我们所知唯一的说明雪芹相貌体型的资料。 张宜泉在《伤芹溪居士》诗的小序中说曹雪芹“善诗画”③,这是知交之论。曹雪芹的

曹雪芹简介

红楼梦资料汇编 一、曹雪芹介绍 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因其很喜欢竹林七贤之“阮籍”,故取字中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他的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就是说他家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注:包衣就是家奴。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yóng、父亲曹頫fǔ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皇帝玄烨的乳母,(也即是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即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帝玄烨宠信。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即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雪芹自幼及时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绔”“饫yù甘餍肥”的贵族生活,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横溢,善谈吐。 雍正即位后,雍正初年,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后又遣回北京(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贫困生活。 补充: 曹家败落本质原因:太子之争,曹家当时支持的是八阿哥,但最终即位的是四阿哥雍正。因而受牵连。 当时苏州也有织造,(曹頫在担任江宁织造之前曾短期地担任过一段时间苏州织造,后才担任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官署是现在的市十中。担任苏州织造的是李煦。李旭和曹家交好,苏州织造,江宁织造,李家和曹家其实可以说是当时康熙帝放在民间的两个密探。向皇帝汇报当时民间社会上的消息。李家也是八哥党的,因而在后来皇族的争权内斗中也遭受了牵连,后被发配到了黑龙江。其家人在苏州街上作为官奴被卖,但是一连十天无人敢买。 曹家则隐入了北京胡同,从此败落。曹家可以这般全身而退也亏了曹家在皇宫里的亲人里应外合以及求情。不然也不会比李家好到哪里去。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书写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困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他写《红楼梦》,“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 “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现在北京西山有曹雪芹纪念馆。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精品教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2.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3.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 通人情的人。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 的头痛。鲁迅的一生,是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中,不断地被诬蔑,历尽艰辛 度过的。他说过:“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鲁迅生活的几十年里,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的流言,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横加罪名,恶意传播,连年不断地袭扰着他,严重地伤害他的身心。流言的阴影,围困笼罩了鲁迅的一生。这些流言并没有使鲁迅的历史价值稍有减损,相反,更使后人看到 鲁迅的伟大。检点历史,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二、介绍鲁迅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 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 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 1 / 3

曹雪芹简介及故事

曹雪芹简介及故事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着 《红楼梦》作者,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 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遗腹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 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 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出身豪门 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时任江宁织造的曹顒在北京述职期间病逝。康熙大帝恩旨,以曹顒堂弟曹頫过继给曹寅,接任江宁织造。是年三月初七,曹頫奏折:“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此遗腹子即曹雪芹,于四月二十六日公历1715年5月28日生 于南京江宁织造府。 曹雪芹满月后数日,六月初三,曹頫奏折:“连日时雨叠沛,四野沾足。”此即曹雪 芹名“沾”的机缘,天时地利人和均占。“沾”字取《诗经·小雅·信南山》“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有“世沾皇恩”之意。“雪芹”二字出自苏轼《东坡八首》 之三:“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 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成为当 时南京第一豪门,天下推为望族。 秦淮残梦 曹雪芹早年托赖天恩祖德康熙帝之恩,曹玺、曹寅之徳,在昌明隆盛之邦康雍盛世、 花柳繁华地南京、诗礼簪缨之族江宁织造府、温柔富贵乡西园享受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 风流的公子哥生活 ,日子过得心满意足,“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 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他终生都对这段幸福生活记忆犹新,亲切地呼 曰“梦幻” 。 童年曹雪芹淘气异常,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虽 有曹頫严加管教,请了家庭教师,又上过几天家塾,但祖母李氏溺爱,每每护着小曹雪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是清代小说家。名霑(zhan),字梦阮,号雪芹、芹 圃、芹溪,先世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间,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极而衰的时期。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1763年2月12日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也有说1764年去世的)。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可惜,他的诗画留存下来的不多。曹雪芹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文学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原名《石头记》,基本定稿80回,曾以手抄本流传。1791年,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印刷出版,全书120回,书名改为《红楼梦》。小说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从中表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渐趋崩溃的社会真实内幕,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以及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红楼梦》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自然、逼真地叙述和描写了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塑造了一大批典型人物。作者善于在日常生活矛盾中根据人物身分地位刻画人物,又善于以艺术氛围烘托人物内心情绪。他笔下的人物,如多情而又富有叛逆精神的贾宝玉,孤芳自赏、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贤淑善良又巧于迎合的薛宝钗,泼辣、狠毒的王熙凤,逆来顺受的尤二姐,刚烈不屈的尤三姐等无一不是栩栩如生。在事件和人物的刻画上,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将美与丑、虚与实、统治与被统治的描写相互补充,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红楼梦》语言简洁纯净,准确传神而多彩,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书中诗词歌赋的运用,对人物塑造、情节展开起了很好的作用。《红楼梦》的光辉成就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对后世家庭社会小说有极大影响。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含答案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9 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35年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1940年12月20日,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1936年6月15日,与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六十七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反对内战。1942年1月病逝于香港。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1.求学时期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1901年毕业,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2.留学日本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一年后,便从学校退学。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里,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

《红楼梦》四大家族略考

《红楼梦》四大家族略考 ----转自于红楼梦论坛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很巧妙的将历史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在作者的头脑中,历史的变迁而诱发的思考,不断与个人的经历诱发的思考融合,与审美意向统一,不断的使各种理念内化合与情境、意境相结合而升华,从而产生了其特有的文学结构。 书中第四回通过门子的话点明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皆连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庶饰,皆有照应的”。 “四大家族”的原型对研究《红楼梦》的历史社会背景至关重要,对全书的结构研究也很重要。四大家族原型的揭示,既是对《红楼梦》一书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现象的认识、批判、理解、反思的种种表现的揭示。也识从《红楼梦》去认识历史世界的一个途径。 对《红楼梦》的研究,无论是哪个角度、哪个方面,都是严谨的态度为前提的,而对《红楼梦》中的历史背景问题,尤其是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实际上更应考虑其重要性,这些问题看起来是一些小问题,而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如错误,则“差之毫厘,??以千里”。对待这些问题,报需审慎,颇应斟酌。 的确《红楼梦》中含着曹雪芹的家世,也暗含着了“四大家族”的历史原型。而“四大家族”的社会存在本身,就是《红楼梦》要表达的社会历史生活。在这点上,历史的文献资料十分重要,而历史的文献资料的可靠性更显得重要。对这些历史文献资料的运用上,对于其细节如时间段、可能性的分析,从至每一细节都是至关重要的。

有这样一来一种对隐含“四大家族”的说法,其意在于说明有关曹、李两家的史实事,先是引用了《红楼梦》第三十六回说:“赵孊孊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要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贾琏道“这何用说呢!不然,这会子忙的是什么?”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没有造化赶上”。赵孊孊道“唉约约,那可是千载难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咱们贾府正在故苏痒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架一次,把银子花的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着说“我们王府也预备嗰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赵孊孊道“那是谁不知道?如今还有个口号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现在的江南甄家,唉约约,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泥土,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字竟顾不得了。 庚辰本在此段文字之前凤姐忙道“省亲的事竟准了不成”上眉批云: 大观园用省亲出题,是大关键,方见大手笔文立意。 上面这段文字,在甲戌本里面,已成为甲戌本第十六回前评,并紧接这段文字之后,有一段重要文字。 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新中国多少忆惜感今。

《红楼梦》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8b11503530.html,) 〔《红楼梦》作者及作品简介〕 曹雪芹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红楼梦》作者及作品简介,欢迎阅读。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小说家,祖籍辽阳。曹雪芹是内务府汉军旗人,出身“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六十多年。织造专为宫廷采办丝织品和各种日用品,官阶虽不高,但却是肥缺,一般而言非皇帝亲信万不能充任。但“忽喇喇似大厦倾”,

在先后几次宦海风波中(其中最后一次甚至查不出原因),曹家衰落,曹雪芹饱尝人世间的辛酸。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1]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2] 。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但是对于矮化甚至腰斩后40回的极端倾向也应保持警惕。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3] ,

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 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4] 。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5]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1] ,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 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3] 。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2019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实践作业

1.鲁迅在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请任意选取一个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其成就的体会。 (1)鲁迅在小说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如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等等。 (2)题材开掘的深刻性,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的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例如:《呐喊》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阿Q正传》,这部作品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阿Q 的性格极其复杂: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他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阿Q其实只是旧中国的一个贫苦农民。在未庄,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他专做短工,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他人欺负却又要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愈发麻木愚昧。他的“革命行动”竟是去静修庵里胡闹。所以说,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了。这部作品就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表现了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言语犀利,他的作品也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也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3)情节、结构的独特性。鲁迅的小说结构形成了“看/被看”和“离去—归来—离去”的典型模式。

(4)叙事结构的独特性。鲁迅有意识的发展了“小说叙述者”艺术。例如:《孔乙己》的技巧之妙不仅在写出了孔乙己这一难忘的形象,还在于“小伙伴”这个不可信赖的叙述者。整个故事是由咸亨酒店一个小伙计用某种嘲讽的口吻叙述的。鲁迅的这一叙述结构大大深化了故事的浅层意义,使我们对启蒙文学的理解深化了。 2.张爱玲是一位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其艺术特点,并尝试指出其不足。 (1)艺术特点: ①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②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如《金锁记》中借七巧的媳妇芝寿眼睛有段描写:“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

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综述_一_

〔收稿日期〕1999-05-15 〔作者简介〕易木(1942-),男,河北玉田人,研究员、文学硕士,主要从事鲁迅研究。 *此文是笔者撰写的《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综述》第四部分,第一、二部分已在《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3、4期发表,题中“外国”指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美国。  【学术史论】 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综述 易 木1 姜英东2 (1.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2.辽阳市文化局,辽宁辽阳111001) 〔关键词〕鲁迅;比较研究;文化 〔摘 要〕近十年来,学术界对鲁迅与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美国诸国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重心由以往的与俄苏比较向与英、德比较转移,由与古典比较向与英、德比较转移,由与古典作家的比较向与现代作家的比较转移,由具体文本比较向作家整体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比较转移,研究主体则由中老年学者向中青年学者转移。 〔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0)01-0123-07 1 近十年鲁迅与法国文化的比较研究,较之鲁迅与英国文化的比较研究,明显薄弱,且仍主要局限 于鲁迅与波德莱尔的研究。张挺的《波特莱 尔及其〈恶之花〉与鲁迅及其〈野草〉之比较观》 较有特点:将两位作家的生平遭遇、情感历程亦引入文中进行比较,清晰地揭示出两作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触及了比较研究更高层次的命题——文学发展规律的问题。李铁军的《惨白与忧郁:在废弛的地狱边沿——〈野草〉与〈巴黎的忧郁〉比较研究》 提出,鲁迅与波德莱尔在相同的“艺术感应期”内,有着相同的创作倾向,但却显示出不同的艺术个性:一个从废弛的地狱边沿走出,一个却永远留在了那里。对于具体作品的比较分析亦较细致。黄乔生的 《鲁迅、波德莱尔及世纪病》 通过鲁迅收藏的波德莱尔著作(日、德文版)与鲁迅作品的比较,考察了鲁迅所受波氏之影响,认为两者都并不只是考虑个人,更关心全体,探究病因及治疗之法,只要还有人受着痛 苦的折磨,他们心里也就不可能不感受着“人间苦”。此文是较为标准的影响研究论文:重史料的勾稽探寻,以明影响发生的轨迹,又重视作品内容的“类似再现”。 马为民《罗曼?罗兰与〈阿Q 正传〉及 其他》!披露了罗曼?罗兰写给《欧洲》负 责人建议发表《阿Q 正传》法文译文的信 的全文,介绍了这封信的发现经过,以及法国鲁迅研究的情况。文中说,法国鲁迅研究专家米歇尔?鲁阿夫人领导的鲁迅研究小组同我国复旦大学合作,拟用十年时间出齐法文版《鲁迅全集》。 — 123—

红楼梦的简介资料

红楼梦的简介资料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下面是为你整理的红楼梦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红楼梦》简介《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但是对于矮化甚至腰斩后40回的极端倾向也应保持警惕。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红楼梦》内容梗概神话缘起 《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余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剩一石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僧一道见它形体可爱,便给它镌上数字,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 演说荣国府 书中故事发生在京城贾府,为宁国公、荣国公之家宅。据冷子兴演说,宁国公长孙名贾敷,八九岁上死了;次贾敬袭官,而一味好道,把世袭的官爵让给了儿子贾珍,自己出家修道;贾珍无法无天,寻欢作乐,生贾蓉,儿媳秦可卿。荣国公长孙名贾赦,生贾琏,儿媳王熙凤;次贾政;女贾

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

贵阳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毕业论文 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 站点名称:贵阳学院锦屏站点 学生姓名:吴来凤 班级: 2011级 学号: 指导教师:杨再成 时间: 2013年09月25日

目录 标题 (1)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正文.....................................................................(1-7)参考文献: (7) 论文/设计评审表 (8)

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 [内容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的“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从发表后就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后几十年里,研究者一直对此有很大的争议,《狂人日记》的表现手法确实别具一格,与中国的传统小说迥然不同,追溯其小说《狂人日记》的格式,大多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或启示,其文风多有摄取外国文学多样性营养而自成一格。作家作品的创作,有分寸的吸收并融合一些适合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本文着重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俄国的安特莱夫与迦尔询作品来分析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对于研究鲁迅小说手法的运用和艺术格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国文学鲁迅创作启示和影响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①,一发表立即引起极大的反响。此后几十年,研究者对这篇小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倒不在其思想内容方面,对于这篇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命意,人们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问题在于对狂人形象的认识方面:有人认为是真狂,作品写的就是一个疯子;有人认为是假狂,主人公其实是个战士;也有特别的看法。凡是种种分歧,我看恐怕主要是由于对这篇小说格式和手法的理解不同所致。鲁迅说过:“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吧,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②一九三五鲁迅再次谈到《狂人日记》等小说创作时说,这些作品因“‘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后这激动,确是向来怠慢了介绍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一八八三年,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过……。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有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渺茫。”这两段话提供了鲁迅《狂人日记》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一些线索,常为研究引用,《狂人日记》的格式手法确实别具机杼,不但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与鲁迅后来所写的小说也各易其趣。如果我们追溯一下《狂人日记》的格式是如何形成的,到底受外国文学哪些影响,但人们一般对于果戈理的影响注意较多,而对尼采的影响不太注意,特别是除到别的什么外国作家的影响,就更少考察。其实,《狂人日记》所受外国作家的影响是多元的,除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